中国农业生产问题(精选8篇)
关于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 所属企业借款利息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 2002年9月20日 国税函[2002]837号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
接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关于中国农资集团公司所属企业税前列支借款利息有关问题的请示》([2002]中农财字第114号),申请对其所属企业从集团公司取得的银行信贷资金支付的利息在税前全额扣除。经研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为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公司集团化经营战略的步伐,不断提高集团公司信贷资金管理水平,准备逐步实施“集团公司统一贷款,所属企业申请使用”的资金管理模式,以改变原实行的“集团担保,各自贷款”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即中农集团公司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所属企业按一定的程序申请使用,并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将利息支付给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统一与金融机构结算。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气象灾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14 年,各类气象灾害共造成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4890.7 千公顷, 其中绝收3090.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373.8亿元。农业保险通过灾后补偿能够转移农业风险,目前农业保险已成为各国政府抵御农业风险、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自2005年起我国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明显加快,2014年,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325.7亿元,较2013年相比农业保费收入规模增长7%,农业保险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的风险保障额达到1.66万亿元。农业保险已成为我国提高农民福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农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在于农业生产率提升。在农业气象灾害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农户由于担心农业气象灾害带来了农业生产风险,约束了农户对农业生产投资的积极性,由此减缓了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范围的扩大与农业保险灾后补偿力度的不断增强,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增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张跃华等研究指出在规模较大的气象灾害风险条件下,农业保险可以补充农民利用传统风险分散的能力,有助于迅速恢复再生产。〔1〕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庹国柱、王国军、张跃华研究认为农业保险具有农业和农村发展及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2〕〔3〕孙香玉、钟甫宁通过实证研究指出由于农业保险业务有最低的参保率限制,〔4〕所以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会带来社会经济福利的净增加。王向楠基于中国307个地级城市2005~2009年大样本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研究发现农业保险的发展显著促进了中国农业产出增长,并且在农业生产风险更大的地区,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提升作用更为明显。〔5〕
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保险通过将农业产业化生产的风险进行分散与转移,消除了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采用新产品生产的后顾之忧,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运用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农民面临融资约束问题也日益明显。农户在申请农业贷款时由于缺乏抵押物,普遍受到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排斥,由此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信贷技术的发展,农户通过农业保险单质押的途径获得金融部门的农业贷款,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的联结有效地缓解农户融资约束问题,而融资约束缓解将有助于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农业技术设备投资,从而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Cai发现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能有效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激励农户并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提高农业产出。〔6〕Carter指出生产者在风险厌恶的情况下,农业保险与信贷的联结能够改善农户福利、提高农户收入水平,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7〕刘祚祥、黄权国基于湖南省岳阳市辖内6县(市)的调查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农业保险能够推动农村居民的信贷可获得性,降低农村信贷配给、提升农户的收益。〔8〕张建军、许承明基于江苏、湖北两省的调研数据,采用平均处理效应下的Match模型,比较农户参与互联能否增加农业收入,结果表明:信贷与保险互联能有效改善农户信贷配给,显著提高农户农业收入。〔9〕
目前,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在农业气象灾害日益频发的背景下,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2005~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了中国30个省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 并运用两步系统GMM方法,探讨在农业气象灾害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按照我国东部以及中西部区域进行分组检验。
二、农业保险发展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由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两部分构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生产率变动的重要定量分析指标,它直接联系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关于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农民收入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比较充分,而对于农业保险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现有研究较少涉及。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
1.农业保险通过分散农业风险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保险通过发挥分散风险的职能,能够稳定农业生产者的产出预期,可能会促使部分农户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但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同时,在没有农业保险保障的情况下,农户由于担心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自然灾害约束了农户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农业产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随着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与灾后补偿力度不断增强,提升了农户参与农业规模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2.农业保险通过激励农业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农户通常情况下具有风险规避的特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一般不会选择农业科研部门最新的科研成果,这样就减缓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我国各地区农业经济的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地方政府与保险公司逐步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农业保险通过将农业产业化生产的风险进行分散与转移,消除了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采用新产品生产的后顾之忧,由此推动农业新技术的运用与普及,进而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3.农业保险提升了农户信贷的可获得性而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农村居民不同程度的面临融资约束问题,而农户在申请农业贷款时由于缺乏抵押物,普遍受到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排斥,由此阻碍了农户农业生产、投资与消费。随着农业信贷技术的发展,农户可以通过农业保险单质押的途径获得金融部门的农业贷款,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的联结有效地缓解农户融资约束问题,而融资约束缓解将有助于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农业技术设备投资,从而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
三、模型设定、变量选取及实证分析
1.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本文在实证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分别选取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农业技术进步指标与农业技术效率指标;除了选取农业气象灾害、政策性农业保险这两个关键变量外,实证模型添加了相应的控制变量,本文设定的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如下:
上式中,Prc分别表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效率变量;Ins表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Hum表示农村人力资本,K为农业基础设施投资,Fiscal表示政府财政支农;Open、City分别代表农产品贸易与城镇化指标;Disaster代表农业气象灾害状况;下标i、t分别代表省市地区、时间。
农业保险发展指标:本文采用农业保险人均保险额来表示;农业气象灾害:采用各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受灾面积所占比重表示。农村人力资本:用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具体算法为:Hum=prim×6+midd×9+high×12+univ×16,其中变量prim、midd、high和univ表示接受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以上教育程度居民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情况;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采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衡量;政府财政支农:用农村人均财政支农额度来表示;农产品贸易规模:用各地区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来表示。城镇化:用各地区城镇人口规模来衡量。相关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基于2005~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研究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影响,具体估计结果见表1。
根据表1全国数据的回归结果来看,一是农业保险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比较明显,其中农业保险发展变量的系数值为0.052,且通过了在5%显著性水平检验,同时,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技术效率提升均具有促进作用,变量分别通过5%与10%显著性检验,估计系数为0.061、0.032。我国农业保险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均具有促进作用,从而加快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二是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方程中,农村人力资本禀赋、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财政支农、农产品对外贸易等都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人口城镇化、农业气象灾害抑制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了的增长。三是在农业技术进步方程中,农业资本投入、政府财政支农、农产品对外贸易、城镇化等变量对农业技术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气象灾害因素对农业技术进步产生了显著的负向作用;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虽然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但是未通过显著性水平。四是在农业技术效率方程中,农村人力资本、农业资本投入、政府财政支农、农产品对外贸易等对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农业气象灾害等因素对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产生了负向作用。
注:(1)***、**、*分别表示变量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统计显著,括号内为T检验统计概率值;(2)AR(2)P值为对一阶差分后的残差进行二阶段相关检验得到的P值,源统计量渐进服从N(0,1)分布;(3)Sargan X2表示对工具变量的合理性进行过度识别得到的Sargan统计量,渐进服从卡方分布,Sargan P值为对应得到的P值。
从全国面板数据实证结果可知,一是农业保险发展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效率提升,从而加快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农业保险发展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渠道来看,农业保险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进步途径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非农业技术效率提升的渠道,这可能与我国当前的农业粗放型生产方式有关。二是总体上看,我国农业资本投入、农村人力资本、政府财政支农、农产品对外贸易等因素都提升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这对增加农民农业收入与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都具有促进作用。三是农业气象气象灾害抑制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气象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要素。
在全国样本回归模型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估计了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分样本的实证检验(为了节省篇幅,本文略去了估计结果)实证结果可知:一是在东部地区样本中,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技术进步都具有正向作用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中西部地区样本中,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生产率影响不显著。二是实证结果表明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农业资本投入、政府财政支农、农产品对外贸易等变量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渠道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三是气象灾害是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要素。在东部地区样本中,气象灾害因素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抑制了农业技术效率提升,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为正,但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中西部地区样本中,农业气象灾害因素抑制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农业技术进步。
从分组检验结果来看,一是东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与全国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基本一致,但是中西部地区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相关,我国东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也就更为显著。二是东部地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农水平、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三是农业气象灾害因素对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相对微弱,但是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造成这样差异性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东部地区本身遭受的农业气象灾害相对较少,由此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破坏性也就相对就较小;另一方面,与东部地区较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高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影响因素的叠加效应就大大降低了气象灾害对东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结论
第一,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加快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同时,对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提升均具有正向作用;从农业保险发展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渠道来看,农业保险更多的是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效应驱动,而农业技术效率渠道作用相对较弱。
第二,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我国地区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东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与全国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基本一致,但是中西部地区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效率提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样本中,农业保险发展虽然加快了地区农业技术进步,但是对农业技术效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却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第三,农业气象灾害抑制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另外,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财政支农、农产品对外贸易等变量促进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渠道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2.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可以通过将农业保险补贴额度与农业生产技术选择相对接,积极引导、鼓励农民采用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激励农民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从而达到不断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运用能力,提升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效应。
第二,我国政府应该提高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农业保险补贴扶持力度,同时提升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灾后补偿幅度,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越多,农民的投保意愿就越高。通过提高中西部农业保险的投保率、保障水平,能够稳定中西部农民农业收入、推动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第三,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人员培养以及政府财政支农等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都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与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我国支农惠农政策应该考虑的地区差异,我国农业财政补贴应该加大向资源禀赋相对贫瘠的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而提升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率与农民增产增收绩效。另外,我国也要逐步增强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工作,通过相配套的预防措施来逐步降低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提升农民增产增收的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跃华,史清华,顾海英.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一个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04).
[2]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3]张跃华.农业保险、利益博弈分析与事后道德风险---基于浙江省乡(镇)级数据的经验分析[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
[4]孙香玉,钟甫宁.对农业保险补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02).
[5]王向楠.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来自2004~2009年中国地级单位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1,(10).
[6]Cai,Chen Y,Fang H.Micro-insurance trus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natural field experiment[R].NBER Working Paper,2009.
[7]Carter M R,Cheng L,Sarris A.The impact of inter-linked index insurance and credit contracts on financial market deepening and small farm productivity[R].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Pittsburgh PA,2011.
[8]刘祚祥,黄权国.信息生产能力、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基于修正的S-W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05).
一、中国农业基本情况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因此,本文主要侧重中国农业产能和生产力的评估,着眼于国内要素资源利用和农业生产力发展。
(一) 农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
2013年,中国农业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权重下降至10.01%,但仍明显高于全球约3%的平均水平(如图表1)。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农业在经济结构占比相对较高,农业发展不仅关乎粮食安全,而且关系整体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
(二) 农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的权重。
农业具有一定的社会稳定功能,在劳动力过剩背景下,农业产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同时为农村家庭提供生产经营收入。2013年,我国的农业产业吸纳了31.4%的就业人口,高于农业就业人口在全球经济中比重(见图表2)。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路径表明,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必须通过不断的产业升级实现。在就业结构上表现为农业劳动力不断向产出效率更高的工业、服务业转移。近年来,中国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反映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所取得的成就。但对比发达国家,中国农业劳动力仍存在较大的转移就业空间。
二、近年农业产能增长和生产力进步情况
本文主要评估了两项指标:农业增加值和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前者主要衡量产能,后者衡量生产力水平。
(一)中国的农业产能增长。
1.农业产能变化趋势。2001—2013年,按照2005年美元不变价计算,中国农业增加值从2319.7亿美元增长到了3867.4亿美元,年均增长4.35%,而同期世界农业产值的年均增速仅为2.72%①。产能的快速增长使中国农业占世界农业产出的权重由2011年的16.90%,增长到了2013年的20.72%②。中国的农业产能增速远远高于主要农业生产国,如巴西、印尼和泰国,也比发达国家美国的增长更为稳定。期间,中国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十连增,并在2014年进一步实现十一连增,这对于波动性很强的农业产业相当不易(见图表3)。
2.中国农业产业的增长非常稳定。农产品需求弹性小,产量波动对农产品价格影响大。例如,美国作为世界主要农业出口国,由于其近年的农业产能大幅波动,对其国内农产品供给乃至世界农产品价格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见图表4)。相对而言,中国农业不仅产能快速增长,而且增速相当稳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大增强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如,2002—2012年,中央政府安排的水利投资总规模达到7807亿人民币,是1949—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总额的2.8倍③。二是政府出台的农产品价格稳定政策一定程度上熨平了价格波动对产能的影响。
(二) 中国农业生产力技术进步情况。
1.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远远落后于其他主要农业生产国。以2005年的美元不变价计算,2013年,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产值仅784.67美元,而同期全球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产值为1200.88美元。美国农业生产力全球领先,其2012年的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达到63268.68美元,约为中国的80倍。2013年,发展中国家巴西的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也达到了5563.74美元,相当于中国的7倍。数据表明,中国的农业生产力相对这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见图表5)。
2.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实现较快增长。鉴于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产值仍然较低,稳定的增速产业的持续发展非常重要。2004年以来,中国以不变价核算的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年度增速均保持在5%左右,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见图表6)。虽然在个别年份,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增速不如美国和巴西,但整体的增长情况要更为稳定。
3.剔除资源约束后纯技术因素决定的生产力差距。以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作为衡量生产力的指标,反映的是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资源禀赋、市场环境、制度安排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比较中国与其他主要农业生产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差距,必须考虑土地、水利等资源要素的影响。根据世界银行2012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人均耕地资源仅为0.08公顷,而巴西和美国分别为0.37公顷和0.49公顷(见图表7)。此外,2012年,中国农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为33.6%;而巴西为17%(2009年数据),美国仅为1.6%(2010年数据)①。如果考虑土地资源和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中国按照农业劳动力规模计算的劳均耕地资源更为稀缺,极大地限制了农业规模生产。如果剔除耕地等资源的影响,相对其他国家,中国纯技术因素决定的农业生产力差距将大大缩小。
4.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反映的生产力差距。由于无法直接测算农业产业中剔除资源因素影响的、纯技术因素决定的生产力水平,本文选择主要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作为替代指标,此处主要考察谷物类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2013年,中国谷物类粮食作物每公顷平均产量为5934.2千克,虽低于美国的单产水平,但要显著高于印尼、巴西和泰国。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表明,中国纯技术因素决定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与其他国家并无明显差距,甚至优于主要发展中农业大国,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产值主要受制于土地等资源禀赋(见图表8)。
nlc202309031857
(三)小结。
通过对比评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一是中国农业产业稳步发展,产能的持续稳定增长相当不易。2001—2013年,中国农业产值实现年均增长4.35%,远远高于同期全球2.72%的年均增速。稳定的产能增长使得中国农业产能占全球的比重提高到20.72%。
二是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仍远远落后其他主要农业生产国。2013年,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5.3%,巴西的七分之一。对比发达农业国家美国,中国的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仅为其1/80。
三是中国的农业生产力更多地受制于土地等自然资源禀赋。如果剔除自然资源的影响,中国纯技术因素决定的农业生产力与其他主要农业生产国大致相当。因此,要提高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必须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农业规模化生产。
三、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贡献因素
为更深入分析中国农业产能和生产力进步,本文做了简单的发展核算(development accounting)和增长核算(growth accounting)。
(一) 关于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核算(development accounting)。
与评估整体生产力不同,评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核算建立在单个产业层次上。评估主要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①:
上述方程中,α 是产出的资本份额。Valentinyi和Herrendorf对不同产业中各类要素贡献率进行了估算,农业产业中资本份额约为54%,较整体经济的资本份额高出50%②,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中土地等资本要素的贡献比例相对较大。
解析所利用的数据包括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人均固定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农业劳动力规模等③。其中固定资本投入利用的是国际粮农组织的农业固定资本投入数据,包括土地方面的投入、牲畜、农业机械、设备和牲畜圈舍等①。人力资本投入通过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估算②。当然,这种估算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因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受教育时间要短于其他行业就业者。 考虑到本文重在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差距,而不是测算绝对生产力水平,测算误差对于分析结论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为便于国别比较,我们拟定美国的各项数据为标准单位1。有关分析结果见图表9。
相对于其他主要农业生产国,中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明显落后,成为制约中国农业生产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如果将美国农业工人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标准化为1,那么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固定资产投资仅为0.06(见图表9)。按照同样的标准计算,发展中国家巴西的农业劳动力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0.045,也远远高于中国。因此,中国要继续加大农业领域的投资力度,提升农业资本密集化程度。
此外,图表9中的全要素生产力反映纯技术、制度因素决定的农业生产力。中国和其他国家在该项指标上的差距,明显小于农业劳动力人均差值反映的差距,但与美国的生产力、生产技术差距仍很明显。
(二)关于中国农业产业的增长核算(growth accounting)。
虽然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水平低,但近年中国农业产能和生产力水平的增速却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其主要的贡献因素是什么?为此,本文进行了简单的增长核算。有关核算主要基于以下方程③:
1.不同因素对农业产能增长的贡献。农业产能增长可以分解为三方面因素的贡献,包括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全要素生产力进步(见图表10)。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如下特点。
一是相对于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美国农业,投资对发展中国家农业产能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但中国的农业固定资产投入仍相对落后于其他主要发展中农业国家。近年来,发展中国家逐渐重视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虽然投资规模不断增长,但中国农业固定资产投入增速在发展中农业国家中并不显眼。2001—2007年,中国农业资本投入对农业产能增长的贡献为年均0.83%,略低于巴西和印尼,表明中国农业投资仍具有一定空间。
二是全要素生产力进步是中国农业产能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2001—2007年,全要素生产力进步对中国农业产能增长年均贡献4.65%。由于中国农业面临的土地等资源约束在短期内难以缓解,伴随城镇化进程农业劳动力投入将进一步下降,技术进步将继续作为中国农业产能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需要解释说明的是,数据反映劳动力投入对中美两国农业产能增长存在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核算劳动力资源投入时,采用的是农业就业人口,而不是劳动工时。在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发挥着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属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并不会造成严重的农业劳动力短缺,可能只是提高每个农业劳动力的工作强度。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此处可能高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业产能的影响,中国尚无须过分担心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业产能的影响。
2.不同要素对农业生产力的贡献。虽然中国的农业生产力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但在本文分析的五大主要农业生产国中,中国以劳动力人均产值衡量的生产力水平进步最快,其中2001—2007年年均增长7.01%。其中,全要素生产力进步对中国农业生产力提升年均贡献了4.6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6.4%;资本深化支持农业生产力年均增长了2.3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33.6%。
增长核算表明,提高中国农业生产力的三大主要途径是:发展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其中,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方面增加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资源禀赋,另一方面通过规模生产增加农民的生产经营收入,同时通过转移就业帮助农民增加非农收入。
四、农业在中国经济结构中的角色变化
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其保障粮食和农产品供给,为农村家庭提供收入来源,同时也体现在为其他产业储备劳动力资源。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会发生相应变化。这部分利用结构分析法,分析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角色变化。结构分析主要基于如下公式①:
nlc202309031857
根据数据资料的可得性,分析的时间跨度从1991年到2010年,并划分为1991—2001和2001—2010年两个大的阶段。为对经济发展的最新情况有更深了解,2001—2010年这一阶段被进一步划分为2001—2006和2006—2010年两个阶段,并作了对比分析(见图表11、12)。
对图表11和图表12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方面的结论:
一是农业作为中国经济中明显的弱势产业,农业产业本身的发展对劳动力人均产值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1991—2001年,中国劳动力人均产值年均增长8.69%,其中农业生产力进步仅贡献了0.9个百分点,贡献率仅为10.31%。2001—2010年,中国劳动力人均产值年均增长9.65%,其中农业生产力进步仅贡献了0.84个百分点,贡献率仅为8.7%。进一步分析2001—2006和2006—2010年这两个阶段,我们发现在产业构成中,农业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率逐步下降。
二是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服务业发展对劳动力人均产值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1991—2001年服务业发展对劳动力人均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4.47%,2001—2010年,该产业的贡献率提高到32.79%。同期,农业、采矿业、建筑业和公用事业的贡献率均呈下降趋势。随着低端制造业衰落,预期服务业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将成为吸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产业。
三是产业升级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非常重要。1991—2001年,产业升级、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资源优化配置支撑中国劳动力人均产值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0.69%。2001—2010年,上述因素支撑劳动力人均产值年均增长达2.18个百分点,贡献率提高到22.58%。对就业结构进一步分析,发现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发生在农业和二三产业之间。因此,深入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既是加快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升级中国经济版本的需要。当然,随着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出,农村新成长劳动力不足,需要通过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机械化生产来保障农业生产。
五、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 地区间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虽然近年来中国农业总体上实现了快速稳定发展,但地区之间的差异也不断扩大。为衡量地区间农业发展差距,本文分析了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农业劳动力人均拥有的农业机械动力、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劳动力人均粮食产量、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其中前两项指标主要衡量地区间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和长期产能,后三项指标衡量当前生产力水平。地区间的发展差异通过相关指标的变异系数(CV)来衡量。
1.不同地区农业产能和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固定资本投资和长期产能方面,各省之间差距明显。2012年,各省份农村家庭户均固定资本投资的简单平均数为1.22万元,对应的变异系数为0.84。农业劳动力人均拥有农业机械动力为4.1千瓦,对应的变异系数为0.44。地区间的发展差异是否悬殊,属于主观判断,并没有明确标准。Taylor, Payton and Raun在开展的小麦实验中,选择30%作为判定是否存在明显波动或者差异的标准①。照此标准,中国各省份间的农业长期产能差距明显(见图表13)。
地区间当前农业生产力方面的差异,要比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差异略小。2012年,各省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简单平均数约为2.15万元,对应的变系数为0.41。各省份劳均粮食产量的简单平均数为2391.12千克,对应的变异系数为0.81。但是,各省份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变异系数仅为0.19。劳动力人均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反映的地区差异并不一致,主要是劳动力人均产量受劳动投入强度和生产规模的影响。在农村劳动力总体过剩的背景下,统计数据容易低估农业劳动力生产力,高估地区间劳动力人均产值的差异。总体而言,对照Taylor的标准,各省份当前阶段的生产力差异并不如长期产能方面的差异明显。
2.不同地区农业产能和生产力增速的差距。在各省份农业当前产能差异相对较小,长期产能前景分化的背景下,本文进一步对比检验了各省农业产能的增长情况。尽管2012年各省份农业产值增速的变异系数仅0.05,但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相对较低的广西自治区、河南省和西藏自治区,其人均产值的增速也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恐将不断拉大。
(二)中国农业产业发展质量。
农业生产事关百姓生活,保供给任务重要,质量安全同样重要。为反映中国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本文分析了中国化肥、农药及部分农资使用量情况,总结如下特点。
一是化肥农药等农资用量增长高于产量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2001—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2.43%,其中谷物产量年均增长2.84%,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年均增长1.99%。同期,中国农用化肥用量年均增长了2.92%,农药使用量年均增长了3.22%,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增长更为迅速,年均增长达4.62%。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的过度使用,带来食品安全、农药残留、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见图表14)。
二是中国化肥施用量明显高于其他主要农业生产国,且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2年,中国氮肥和磷肥用量达到412.9吨营养元素/千公顷,而巴西、印尼、泰国和美国等主要农业生产国的用量均低于100吨营养元素/千公顷。此外,2002—2010年,中国的氮肥、磷肥用量年均增长3.97%,显著高于美国和巴西、印尼等国家。明显偏高的化肥用量和快速增长,造成耕地质量急剧下降,威胁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见图表15)。
三是中国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还面临其他方面的挑战。主要包括:如何化解毒奶粉和镉大米等引发的食品安全危机;如何平衡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关系,帮助农民从生产发展中切实受益等。
nlc202309031857
六、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就推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持农民稳定增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农业政策需从着力增加产能、保障供给,更多地转向促进提高劳均产值、提升生产力。分析表明,我国农业总产能和总产值近年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农产品供给总体上得到有力保障。但是,我国农业劳动力劳均产值仅为全球平均水平65.3%,巴西的1/7和美国的1/80。因此,提升农业生产力,增加劳均产值应该成为农业政策的重点。剔除土地等自然资源约束,中国纯技术因素决定的农业生产力与其他主要农业生产国大致相当。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低,主要是因为户均耕地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另一方面,中国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仍处于较高水平,农业劳动力过剩状况一定时期依然存在。因此,农业政策应适应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大趋势,将支持发展农业规模生产、机械化替代生产作为主要方向。同时,农业政策要支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特别是帮助广大农民从单纯开展种养殖活动,到广泛参与初加工、流通、销售等上下游产业,创造更多转移就业机会。
二是进一步加大农业农村领域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保障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增长。分析表明,资本投入对中国农业产能的贡献率要远远低于巴西、印尼、泰国等主要发展中农业国家,资本深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力的贡献也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究其原因,虽然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农业农村领域的投入,但农业农村投资的历史欠账仍未得以完全弥补。中国农村劳动力的人均固定资本投资水平不仅与美国的投资水平天壤之别,和发展中农业国家巴西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为支持中国农业继续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领域的生产性固定资本投入,重点是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民购置机械等规模化生产工具,改善农产品仓储条件等。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重视地区之间农业投资和农业生产水平的差距,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促进全国农业更加均衡发展。
三是坚持将农业规模化生产作为中国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综合本文分析,中国农业面临着人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要素禀赋约束,劳均资本投入相对落后的固定资产投入,劳均产值偏低的生产力水平。这些困境有一个共同原因,就是农业劳动力相对过剩,农业生产以小规模生产为主。因此,要坚持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农业规模生产作为支持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具体而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消除农业规模生产的制度性障碍;支持农村劳动力向制造业、服务业转移就业,或者延长农业产业链条,降低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密集程度,为规模化生产创造环境;支持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改善仓储物流条件,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组织,提升农业规模生产能力。
四是在关注农业产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农业发展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农业产能和生产力增长一定程度上建立在生产资料的过量使用,土地的过度耕种基础上,这种不可持续的增长已经引起全社会重视。着眼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努力转变农业耕种方式,发展保护性耕作,引导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减量化。此外,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安全问题,警惕因质量安全引发信任危机,进而损害市场需求。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一方面要做好标准工作,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产品分级标准,使不达标产品难以上市,不同等级产品区别定价,保证生产者关于产品质量的投入获得应有回报。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保障供给稳定的同时,让广大群众放心消费农产品。
参考书目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http://databank.worldbank.org/data/。
水利部,“回良玉在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http://www.mwr.gov.cn/slzx/slyw/201211/t20121119_333132.html.
Barro, Robert, and Jong-Wha Lee. "Barro-Le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dataset."Accessed at barrolee.com (2013).
FAO. "Investment, Capital Stock." FAOSTAT. Accessed November 21, 2013.
http://data.fao.org/dataset?entryId=f297ce49-6f72-4ffd-bbcb-2b300bd0bc4d&tab=metadata.
Lee, Jong-Wha, and Warwick J. McKibbin. "Service Sector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OECD (2013), Agricultural Polic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2013: OECD Countries and Emerging Economies, OECD Publishing. http://dx.doi.org/10.1787/agr_pol-2013-en
Solow, Robert M.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39, no. 3 (1957): 312—320.
Taylor, S. L., M. E. Payton, and W. R. Raun.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 yiel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an square error, and plot size in wheat field experiments 1."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 Plant Analysis 30, no. 9—10 (1999): 1439—1447.
Valentinyi, Akos, and Berthold Herrendorf. "Measuring factor income shares at the sectoral level."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11, no. 4 (2008): 820—835.
Weil, David N. Economic Growth. 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13.
摘 要:以往的文献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度量多是基于传统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要素,往往忽略随机误差以及环境效应,对规模效率也不能作出客观判断,无法反映出相关农业生产者的决策与管理水平。本文将碳排放同生产率的研究结合起来,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区域农业生
关键词:农业生产论文
以往的文献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度量多是基于传统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要素,往往忽略随机误差以及环境效应,对规模效率也不能作出客观判断,无法反映出相关农业生产者的决策与管理水平。本文将碳排放同生产率的研究结合起来,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区域农业生产效率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以期能较为准确地评估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的真实状况。
论文关键词:农业生产论文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1.三阶段DEA模型
三阶段DEA模型是一种能够更加准确的评价DMU0(决策单元)效率的方法,是由Fried等经过多年研究提出的。共分三个阶段。
(1)式中: θ表示各决策单元的纯技术效率(PTE) ,即DMU0(决策单元)的有效值。n表示决策单元个数,m表示输入变量个数,s表示输出变量个数,xij表示投入要素,yir表示产出要素,如果θ=1,且s+≠0,或s-≠0时,则DMU0(决策单元)为弱DEA有效;如果θ=1,且s+=0,同时s-=0,则DMU0(决策单元)DEA有效;如果θ?1,则DMU0(决策单元)非DEA有效。在考虑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CCR模型可表示为:
Ⅱ阶段:相似SFA分析模型。通过Ⅰ阶段的分析,得出的投入/产出松弛变量取决于环境因素、随机因素和管理效率因素等三个影响因素。接下来,再通过构建类似SFA模型,对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作用分别进行测算,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加以剥离,得出管理无效率是造成的DMU投入冗余的唯一因素。
Ⅲ阶段: 调整后的DEA模型。选用Ⅱ阶段得到的调整后的投入数据,取代初始数据,同时,产出数据不变,仍然选取初始产出数据,代入原先的BCC模型,从而得到各决策单元的效率值即为剔除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的效率值。
2.样本数据和环境变量的选取
本文选用--,我国的30个地区(西藏除外)作为研究对象,投入变量为:土地(本文选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表示土地投入)、资本(本文选用代理指标为: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入)、技术(本文选用代理指标为:化肥施用量以及农业机械总动力两个指标)、劳动(本文选用代理指标为:各省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忽略劳动种类、质量的不同);将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以为不变价根据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指数平减)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以20为不变价根据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减)作为好产出,;将各地区的农业碳排放量作为坏产出。农业碳排放量的具体测算公式为:
环境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加大而愈发恶劣,从而会导致农村全要素生产率愈低,因此需对其进行负向化处理,而且DEA模型一般要求样本数据大于0,故用公式:对碳排放量进行负向标准化处理,将其转化为[1,100]之间的数值。
另外,环境变量的选取如下:农村基础教育水平(Labor)(本文选用代理指标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者所占比例);自然灾害(Disas)(本文选用代理指标为:农田受灾率(受灾面积/播种总面积));农村用电量(Elect)。
以上各指标数据均来自相应年份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经整理而得。
二、实证分析
1.Ⅰ阶段传统DEA实证结果
运用DEA--SOLVER Pro5.0软件对我国三十个地区农村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进行分析, 分别得到地区2003--20的技术效率(ITE)、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GE),结果见表2所示。排除环境变量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影响,2003-年,各地区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70;全国来看,农业生产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82,规模效率均值为0.86。三项效率值均为1的三个地区,即北京、上海和海南,技术效率处于前沿,而其余各省份,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上有着提升改进的空间。从结果还可以看出,在三十个地区中有十三个地区纯技术效率大于规模效率,有14个地区规模效率大于纯技术效率,意味着技术无效率,有的地区来源于规模无效,有的地区来源于技术无效。从Ⅰ阶段结果来看,无论是规模无效还是技术无效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但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干扰情况下,规模效率或者纯技术效率有没有高估或者低估?还需要进一步测算。
2.Ⅱ阶段SFA回归结果
将Ⅰ阶段得出的决策单元中各投入变量的松弛量作为应变量,将前述三个环境变量作为自变量,利用Frontier4.1软件进行SFA回归分析,SFA回归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三个环境变量对五种投入松弛变量的系数都不为0。这表明,外部环境因素对各地区农业生产的投入冗余影响明显。这一结果表明管理因素和随机因素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对效率影响因素中的管理因素和随机因素进行SFA回归分析,势在必行。
仔细研究各环境因素对五种投入松弛变量的系数,会发现,如果回归系数<0,则意味着,随着环境变量值的增加,将有利于降低投入松弛量,反之亦然。由表3可知:(1)基础教育水平与农村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但影响并不显著;(2)农田受灾率与农村全要素生产率负相关;(3)农村用电量与农村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这与当前农业发展实际相符合。
3.Ⅲ阶段投入调整后的DEA实证结果
将调整后的投入变量值与初始产出值,再代入BCC模型, 获得Ⅲ阶段各决策单元的效率值,如表4所示。
将表2和表4对比可知,在剥离环境变量和随机干扰的影响后,有四个地区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比调整前增加了一个,其中北京、上海和海南仍处于技术效率前沿面,说明这几个地区的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确实比较好。相比Ⅰ阶段,浙江晋升至效率前沿,这表明,在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后,浙江的农业生产是高效的。全国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由0.70上升到0.71,纯技术效率均值由0.81上升到0.88,规模效率均值由0.88上升至0.93。从横向看,各地区Ⅲ阶段的农村全要素生产率与Ⅰ阶段相比,无论综合技术效率、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均有一定程度变化。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甘肃和新疆等十个地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均有所下降,这说明了他们所处的相对有利的环境以及较好的运气导致了他们以前的高效率,而实际上,他们实际的技术管理水平并不怎么高;新疆降幅最明显,其综合技术效率由0.79下降至0.68,纯效率的下降导致的这个结果的方生;其余九个地区的纯效率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Ⅲ阶段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相比Ⅰ阶段上升的地区分别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宁夏等十七个地区,其中,宁夏综合技术效率整体上升是基于纯技术效的提高,而其他地区是因为规模效率的提高而导致综合技术效率的上升。这表明,由于相对不利的环境或不好的运气,导致了这些地区之前较低的综合技术效率,而不是因为他们的技术管理水平低。
三、结论
中国农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拟(Ⅱ)-模型的验证与净初级生产力估算
利用我国若干代表性区域6种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生产力的田间试验及统计数据,对中国农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型Crop-C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利用常规的气象和土壤资料、化肥氮施用量等较好地模拟我国6种作物主产区的.净初级生产力,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2)为0.80(n=786).将Crop-C模型与GIS空间数据库耦合,估计了1980-中国农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拟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中国农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增加趋势,从1980年的472.9Tg C增加到20的607.2Tg C,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地区和西北部分地区增加最为明显.
作 者:王 黄耀 张稳 于永强 王平WANG Yu HUANG Yao ZHANG Wen YU Yong-qiang WANG Ping 作者单位:王,王平,WANG Yu,WANG Ping(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黄耀,张稳,于永强,HUANG Yao,ZHANG Wen,YU Yong-qiang(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刊 名:自然资源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年,卷(期): 21(6) 分类号:Q94 关键词:作物 模型 验证 地理信息系统摘要:我国地大物博,东西纵深及南北跨度很大,纵横几千公里,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有很多地方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同时我国还是个水资源不足的国家,多变的地理环境加上水资源的匮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明显。解决农业生产的水利瓶颈问题,除了加大农田水利工程投入外,在灌溉上也要科学合理。本文主要对干旱地区的灌溉问题进行分析,对科学灌溉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灌溉;土壤结构;干旱;潜水电机
中图分类号: S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23-1
1 合理灌溉的好处
1.1 合理灌溉有利于作物生长
实践表明,在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对于水分的需求是必须的,但并不是水越多越好,而是有个临界点,过了需水临界点,反而对作物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土壤中的水分不足和过多,都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因为水分不足或过多都能对作物的根系及植株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水分的多少也能影响土壤中的`空气、温度、养分分布和农田的小气候,对于作物间接生长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所以灌溉要科学合理,恰到好处,既满足需要,又达到平衡,不浪费,充分利用,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促进高产。
1.2 合理灌溉有利于土壤培肥
水在土壤中,对于土壤的熟化、土壤培肥等都有一定的调节主导作用,因为水分子在土壤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土壤中的水分子能影响土壤中的空气移动,达到调节土壤温度的作用,起到水、气、热之间的一个互相调节的作用,这对于土壤中的微生物的活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合成,进而影响土壤中养分的保存与释放以及土壤中的一个有毒物质的积累与清除。合理的灌溉对于土壤的肥力及理化特性的调节是十分明显的。
1.3 合理灌溉减少灌溉成本,提高效益
关键词:农业生产,问题,对策,青海省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发展农业生产,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促进农民增收,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几年, 伴随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战略性调整, 青海省农村及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 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该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首要问题。为此, 笔者对青海省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如下。
1 青海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1.1 科技投入不足, 资金紧缺
一是青海省环境较差资金不足, 众多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运作;二是推广新技术引进及新品种的引育难度较大;三是粮食的生产面积不大, 粮食产量低, 优质种子 (薯) 的生产供应水平较弱;四是基层技术人员缺乏培训资金, 知识更新慢[1,2]。
1.2 品种结构不合理
青海省农作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高产, 忽略了外向、优质、专用型品种的推广及引育, 尤其是缺乏专门用于加工业的品种[3]。农场生产的农副产品很难贴近国内农产品市场, 特别是不满足加工企业生产的需要, 致使农场生产的农产品没有广阔的销售市场, 基本上都是价廉销售, 脱离市场发展的轨道, 生产的品种不能迎合市场的需要。
1.3 栽培技术粗放, 整体生产水平低
青海省耕地多为旱地, 灌溉条件差;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病虫害发生频繁, 防治难度大, 危害严重。此外, 霜冻、干旱等自然现象不断发生, 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 还存在一定差距;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整体的生产水平较低[4]。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 支持农业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渠道, 取得资金保证。抓住国家实施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契机, 将项目建设当作增加农村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后劲的突破口[5,6,7]。
2.2 加快高产、优质、专用型品种的引育及推广
加大对专用、优质、抗病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育, 并研究探索优质新品种的优质高效生产水平, 大力推动专用型新品种生产的发展, 建设大规模的生产基地。
2.3 加强农业社会化机构的建立, 提升社会服务机制
一是相关政府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乡站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二是全面提升人员素质, 更新知识, 转变观念, 逐渐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思想素质, 建立一支高素质、并逐渐发展壮大的科技团队[8,9];三是抓住4个创新, 即技术服务手段的创新、科技培训的创新、技术内容的创新、技物结合的创新。
2.4 招商引资,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加工, 只有深加工才能使农民真正增收, 吸引企业从事农业加工产业的开发, 大幅提高青海省农产品附加值, 以加工为龙头带动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
3 结语
青海农业的发展在整个青海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对青海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发现只靠单一的方法很难使农业适应市场。针对目前青海农业生产发展存在的众多复杂的问题, 提出了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高产、优质、专用型品种的引育及推广;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服务功能等对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的步伐的加快, 青海农业生产水平一定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何文俊.三峡库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 :311-312.
[2]吕霞.辽宁省设施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3 (1) :74-75.
[3]周晓轩.克东县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5) :384, 388.
[4]蔡有华.青海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J].青海农林科技, 2006 (2) :27-29.
[5]宋海祥.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青海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海统计, 2001 (S2) :12-16.
[6]鄂辉邦.青海省互助县农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 2013 (6) :103-104.
[7]余贤强.浅谈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南方农业, 2007, 1 (5) :72-73.
[8]张丽君, 陈永发, 樊艳, 等.毕节市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J].耕作与栽培, 2012 (3) :20-21.
[9]曹丽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 2005 (5) :195.
1.农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1种子问题
1.1.1个别品种可能存在越区种植的问题
多年出现“自老山”,气候条件好,能发挥熟期长的品种的增产优势。今年预报的≥10℃的积温2250-2300℃,是比较高的一年,农民为了追求高产,在选择品种上产生麻痹思想,盲目购买生育期长、产量高的品种或未经国家和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品系种植,易出现贪青晚熟。
1.1.2存在着种子不包衣,白籽下地的问题
当前我市有些农户播种时白籽下地,不进行种子包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拌种时期不对,有些农户不是在播种前1-2天进行拌种,而是现拌现播,造成播种发滞,出现下种不均和磕籽现象;二是近年来我市部分地区地下害虫发生轻,防治与否差异不大;三是当前市场上出售的种子处理剂品种繁多,有的就是叶面肥类的,只起营养作用,用后效果不明显。目前白籽下地的趋势呈加重的趋势。
1.1.3存在良种良法不配套的问题
不同品种要求的密度不一样,栽培方法也不同。可是,农民在生产中不按照品种特性配套相应的种植方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种植密度不合理,不管什么品种,密度都是一个样;现在玉米种植密度过大,单条播15-18cm,全市从2012年看,玉米种植密度平均在7-7.5万株,有的公顷密度达到10万株以上,远远超过了品种要求密度,不能因品种、因土壤进行合理密植。二是管理不配套,比如有些感温性强的水稻品种,苗床温度管理不当,出现高温,易造成早穗现象。三是不管品种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都采用一个施肥水平。
1.2由于今冬雨雪集中雨雪封地,春季可能出现涝灾,出现延误大田播种进程、影响播种质量的问题
局地有内涝出现,易造成播种延迟,特别是低洼地块要早一点做好排湿除渍的准备,避免因低温内涝延误播期 ,一定要抢前抓早,适期早播,并因地制宜采取保全苗措施,一次播种保全苗。
1.3个别病、虫、草害及药害发生较重问题
根据2013年气象预报及今年秋季病虫害越冬基数调查结果,结合全市作物布局、品种、栽培管理等情况综合分析,预计2013年我市病虫草害为中等偏重发生年。预计水稻立枯病、水稻稻瘟病、玉米瘤黑粉病、大豆灰斑病、瓜类疫病、甜菜根腐病、甜菜心腐病、马铃薯早晚疫病等病害有偏重发生趋势;玉米螟有达到重发生的可能,苗期地下害虫、斑须蝽蟓、跳甲、叶甲、大豆蚜、蓟马及水稻潜叶蝇仍不可乎视;气象条件有利于杂草种子成熟及多年生繁殖器官存活,预计局部区域农田草荒将较重发生 ,此外,土壤湿度大、除草剂用量大的地区,药害现象将较普遍。
1.4存在着施肥不科学的问题
一是施肥比例不合理,没有做到测土配方施肥。氮、磷、钾搭配不合理,水稻氮、磷用量大,钾肥用量少;大豆氮肥用量大,钾肥用量少;玉米总体施肥量不足。二是存在着施肥方法不当,只施种肥(口肥),不施底肥,肥料都施在种下5-6厘米处,做不到全层和分层施肥,易出现前期肥害,后期脱肥现象;三是重化肥,轻有机肥。
1.5存在着标准化程度低,措施不到位的问题
当前我市存在着水稻种子精选不到位,水稻播种跑粗走样,水稻苗床及育苗管理不科学,如置床不松暄、种子不用盐水清选、苗床温度控制不好等等。大田除草剂用量过大,用药时期不对,药害严重,水田整地质量差等。
1.6部分地块可能出现长残效除草剂残留药害问题
由于市场导向,我市水稻、玉米、籽用南瓜、马铃薯等高产高效作物发展迅猛,在选择地块上空间小,进行盲目种植,会出现药害问题。所以在选择地块和种植作物时应科学理智,调查清楚去年除草剂应用情况,确保作物安全。应用过茎叶除草剂的大豆、玉米田改种其它作物时应谨慎,以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特别是旱改水的水稻育秧田,绝对不能选在有药害的地块上,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1.7低洼地块可能出现短时涝灾问题
据气象部门预测,盛夏降水集中,短时阵性强降水次数较多,部分低洼地块易发生短时洪涝灾害,我们要及时查田,发现有积水地块要及时挖沟排水或采用强排措施。
2.解决的办法
根据2013年气象预测分析及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今年农业生产要坚持“抗低温、抢春种、抗内涝、促早熟”的方针,重点要抢种抢管,做好战低温、抗旱、抗涝、防病虫、促早熟工作。根据今年的气候特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生产意见。
2.1选择优质适宜品种,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
品种是增产的首要因素,在品种选择上一定要选择适宜的优质品种进行种植,建议平原乡以四积温带品种为主栽, 严禁越区种植 。山区乡以五、六积温带的品种为主。
2.2合理轮作,预防药害发生
要科学轮作调茬,特别是确保大豆田、玉米田改种其它作物的安全。在除草剂正常用量条件下,凡是施用过咪唑乙烟酸、氯嘧磺隆、氟磺胺草醚、异恶草松的大豆田,第二年不能种植玉米、马铃薯、甜菜等作物。
2.3早准备,抗低温、加强管理、确保苗齐苗壮、丰产丰收
合理选择地块,玉米、甜菜和晚西瓜等作物要选择有深松基础的平岗地,低洼地块在没有药害的情况下最好种植水稻。
旱田要因地制宜,坚持适期抢播,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全苗的原则。对于必须起垄的地块要早动手,实施顶浆起垄,及时镇压。各作物要适耕期内抢播,将作物播在腰窝里, 在播种过程中要采取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措施,高质量、高标准播种,做到一次播种保全苗。
2.4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大中微量相结合,可以配合使用复合菌剂。 大豆控施磷肥用量,增加钾肥和中微量元素施用,也可选用根瘤菌剂拌种,水稻前期控施氮肥用量,增施钾肥、硅肥和锌肥,后期缺氮造成水稻上四片功能叶片早衰,在施用返青肥的同时增施奕源生物肥,解决后期缺氮问题,提高千粒重、出米率、米质,增产增效;避免后期施氮肥造成氮肥过量,出现稻瘟病大发生、倒伏、出米率低、减产等问题。玉米要做到基肥、种肥、追肥相结合,尽量避免一次性施肥。
2.5预防为主,做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工作
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水田防治水稻恶苗病,可用咪鲜胺类药剂,严格按照药剂说明浸种,浸种要浸透。防治水稻青、立枯病,在正常调酸的基础上可用恶霉灵、甲霜灵、福美双等药剂进行床土消毒。
大豆地下病害虫和苗期病虫害的防治要根据病虫危害情况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种衣剂,全面实施大豆种子包衣。根腐病发生较重地块,可使用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包衣防治。苗期害虫蚜虫、蓟马要及时防治,大豆灰斑病、霜霉病等应在发病初期用药防治。
【中国农业生产问题】推荐阅读: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10-01
中国传统农业民俗05-26
中国农业转型之路探讨07-06
中国农业银行借贷合同05-24
1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06-01
中国农业银行关于印发06-29
中国农业银行考试真题07-06
中国农业银行笔试内容09-25
中国农业大学请假条10-08
中国农业银行笔经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