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评课稿(精选11篇)
《找规律》是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夏老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完整、自然而流畅的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实践,去发现、欣赏、创造规律,从而感受数学的美。一节课下来,学生学有所获,作为老师,我也受益匪浅。下面仅从以下几点,总结这节课的闪光之处。
一、创设完整的生活情境,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夏老师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提供的学习材料富有童趣,学生感兴趣。
二、注重方法的指导,促进方法的多样性。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索“动物的排列”,也就是循环排列的规律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有的孩子顺时针看,有的孩子逆时针看,所以观察的角度不同,发现的.方法也就不同。这样,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使学生真正掌握找规律的方法,使课堂“活”中求“实”,从而具有实效性。。夏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把规律说清楚、说完整,既加深规律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又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思考方法习惯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规律,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使现实生活数学化。
整节课,通过找规律,说规律,画规律以及用动作或肢体语言表示规律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身边或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使现实生活数学化。同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最后,夏老师还安排了让学生欣赏有规律的图片,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为下一步让学生用彩笔创作规律埋下了伏笔,可谓一举两得。
不足之处:
一、例题呈现
例1:下表的红框中的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1)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2)如果每次框出3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3)如果在上表中每次框出4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每次框出5个数呢?先试一试,再填写下表。
二、初次尝试
按照例题的设计,我制作了1-10的数表,让学生框一框,思考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不同的和?学生很快得出答案9个,接着每次框出3个数呢?4个?5个?学生一一动手框一框,得出答案填入表格。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观察表格得出结论: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平移的次数,平移的次数+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所以得出规律: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在随后的练习中,学生一直用这个刚得到的规律甚至可以说是模具生搬硬套,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改进教学
(一)巧妙创设情境引入例题,使例题教学自然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材料必须是现实的、有挑战性的。本节课,教材对新知的处理是直接进入例题的学习,出示例题让学生进入自主研究的学习程序,我认为如果直接进入难免会让学生觉得不自然,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到达头脑兴奋激动的状态,我决定增加一个置疑的环节: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过电影吧!在看电影的时候都希望和一起看电影的亲朋好友坐在一起是吗?老师这里有18张天文台的入场券,邀请你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参观天文台,请你拿三张连号的券,你想拿哪三张?
生:我想拿左边的1、2、3三张!
生:我想拿中间的三张。
师:一共有几种拿法呢?
学生皱着眉头想了会儿,有的学生说15种,有的学生说16种。
师:到底是几种呢?
学生仍然不敢肯定,急切地等着老师的答案。
师:像这样拿连号的券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这一类问题是有规律可循的,今天我们就带着疑问来学习——找规律。
师:我们研究这一类问题时都是从比较简单的情况入手,我们先来研究有10张券,取2张连号的券的情况。
说明:这个拿券的题目原本是书上练习十的第1题,教材的本意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之后进行练习巩固所用,我分析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和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觉得完全可以用此题激趣置疑,让学生经历:提出疑问—动手操作—交流总结—解决疑问的完整过程,也是满足学生自我学习需求的过程。
(二)挖掘例题的生长点,使例题教学深入化。
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例题的功能,引导学生以原有例题为生长点,组织积极的迁移,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联系,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采取步子大一点,即提出综合性较强的问题,细节问题深一点、精一点的方法,积极启发,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得到培养。
在学生进行了操作后,例题的设计是让学生把操作的结果填到例题的表格里,以便于进行规律的归纳总结。而我在这个表格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部分,设计了这样的表格:
这个表格与教材没有任何冲突,却比教材上的表格多了两个思维点:
1. 进行完试一试的教学后。
师:这个表格还多了一行呢!你有办法填一填吗?
生:每次拿6张券,平移9次,得到10种不同的拿法。
生:还可以每次拿7张券,平移8次,得到9种不同的拿法。
生:多呢!可以填无数种呢!
生:不对!最多拿15张,超过15就不够拿了!
师:你的回答真好!看来并不是有无数种填法的,总张数有多少张就最多可以拿多少张!如果拿15张还能平移吗?
生:不能!只能得到1种拿法!
说明:表格最下方多出来的一行让学生自由填,引发了一次思维的撞击,让学生知道了并不是任意填法都可以的。
2. 继续进行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为什么同样是拿2张券,上面平移了8次得到9种不同的拿法,下面却平移了13次得到14种不同的拿法?
生:因为数字不一样。
师:什么数字不一样?
生:因为上下的总张数不一样。
师:对了。大家看,上面是在总张数为10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的,而下面是在总张数15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的,所以平移的结果就不一样,这个对比提醒了你什么?
生: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总张数是几!
说明:这个问题虽然很简单,但在学生独立解题时却经常忽略,这个大表格把总张数不一样的例题和试一试结合了起来,挖掘出例题中能让学生更清晰看见两题区别的生长点。
三、充分准备学具探究例题,使例题教学自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第一次试教,我没有准备学具,只有一套简单的教具和PPT课件,每个学生只能看老师的演示,课件也只能按部就班地一一呈现,学生仅仅记住了这个表格,只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肤浅的结论,印象不深刻。教材的内涵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我重新用电子白板软件制作了课件,增强了交互性,也方便了我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同时我把例题需要用到的红方框,用透明胶片打印了50张,也设计了练习纸,让每个孩子都亲自体验了平移的过程,感知了用小红方框平移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和这个细节引发的思考。(学生操作好,填好了表格,并讨论了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是从左往右平移的。我发现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先在最左边框住了几个数,没被框住的个数就是平移的次数。
师:为什么没框住的个数就是平移的次数?
生:比如,我框住最左边两个数,这时后面还有8个数,就意味着还能往后平移8次,所以只要用总个数-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师:你从自己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真了不起!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平移的次数再加1,就是一共有几种拿法。
师:为什么要加1?1在哪里呢?
生:1就是我们一开始框住的那一种拿法。
师:你们同意吗?你说得一点都不错,这一种拿法是一开始框住的一种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啊!
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知,很快找到了这一规律,可喜的是还有学生发现了直接框住最后的数,用“打头”的方法找规律,最重要的是,所有规律完全是由学生通过自己动操作得出的,他们掌握了自主探索规律的方法。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有数字、算式及图形的排列规律。2.教学目标
a.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数字、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b.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c.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能够观察出事物的规律是《找规律》这个知识点最基本的基本。教学难点是发现数字、运算、图形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另外,学生认识了2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这就为课堂上认识数字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怎么引导学生跳一跳再够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3.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4.动手操作,摆出规律,巩固发展 5.教学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规律
1、师:请小朋友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图形?(1)先出示没有规律的一组
(2)再出示有规律的一组。
师:为什么你们第一组猜不到,而第二组能够猜到? 生:“因为第一组排列没有规律,而第二组排列是有规律的。师:看来规律能告诉我们接下来的图形。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规律。
2、板书课题:找规律
(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首先让学生猜没有规律的图形,学生猜不准,接着让学生猜有顺序的图形(即有规律),学生一片高兴,这样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对比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1、师:(指着有规律一组的图形)那这组有什么规律呢?
生:都是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再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你是从形状上来观察的。如果给它们分分组的话,分到哪里好? 生1:三角形一组,圆形一组,正方形一组。
生2:我觉得不对,应该是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三个图形一组。因为接下来的图形也是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三个图形。师:你们同意他的分法吗? 生:同意。
师: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来研究它的规律呢? 生1:都是按红黄蓝、红黄蓝这样排列的。师:他是从 生:颜色上观察的。生2:他们都是一种一个的。
师:哦,你是从数量上来观察的,也就是1、1、1、1、1、1、1、1、1„„对吗?
(教师边说边板书: 1、1、1、1、1、1、1、1、1)
2、小结:小朋友真厉害,发现了这组图形不仅在形状、颜色上有规律,而且在数量上也是有规律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不满足于学生作浅层的规律描述,而是不断地促使学生对同一个生活原型,即具有一定规律的图案进行观察和提炼,从不同角度获取里面隐含着的数学信息和规律,并加以符号化,使学生对这组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感官描述(具体的形状、颜色)----文字表述(它们都是一种一个的)----符号表达(数学语言)”的不断数学化的过程,因而使并非具有鲜明数学特色的内容的教学过程具有了浓厚的数学味。)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师:如果给你一些
, 你能摆出其他的规律吗?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再小组进行交流。
1、小组合作摆规律。
2、展示学生作品:△○○□□□△○○□□□△○○□□□ 师:说说它的规律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学生从形状、颜色、数量上表达规律。)师:谁能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上面的规律?(生上台表演)
师:看来动作中也有规律。
(依次展示其他小组的学生作品,学生互相间评价,提问和介绍摆的规律。)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拼摆出规律的图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这个环节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这一部分,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按照一定的规律,在课桌上摆出来。摆完后,老师通过展台展示最后的成果。展示的时候要让别的学生说出是按照哪样的规律来排列的。
4.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找找身边的规律,生活中的规律。有的同学说:“晴天雨天”,这个时候,老师要指出并分析这不是规律。有的同学说得很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早晨、中午、晚上”„红绿灯等等。5.教学总结
我有幸参加了市“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教研活动,每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让我记忆深刻,颇有收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教态亲切、自然,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和扎实的基本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单国友老师的课,他执教的五年级教材《找规律》,在教学中他注重于设置疑问,注重了动手操作活动的细节,然后通过启、引,让学生在自己的主动思考中学到知识,不断的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寻找答案。单国友老师的这节课则与众不同,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创“生活”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善于运用课件、配音等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从上海世博会入手,让学生解决“在62天中选择两日游,一共有多少不同情况” “我们可以选择7月份2日~9日这8天时间来研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情况。”这样一个复杂到简单的问题”。选用学生能接受到的实际例子来引课,创设有利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心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起来就特别有兴趣。这样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同时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布“探究”境,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发挥主体作用
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新知,新课程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设置了三次探究的机会
1、第一次探究: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自主探索。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有序列举以及了解平移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平移的次数”和“一共有几种情况”之间的关系。
2、第二次探究: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平移的方法,并通过平移得出“三日游”一共有几种不同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先猜想”“后验证”的过程,感悟出“平移的次数”和“剩下数的个数”有关。
3、第三次探究:经过两次探索,学生对规律已经有了感性的了解,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高度。所以,本环节通过“不用方框找”这一做法,引导学生把通过操作而形成的感性认识进行“内化”,为下一环节总结规律做理论上的准备。
经过三次探索,学生对蕴涵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还是分散的,片面的。经过全班交流之后,这种理解就变的全面、丰满、深刻,从而在理论的高度给予总结,并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学生的对规律的提炼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多层次的发展和提高。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自主的、探究的的过程。
三、回归生活广阔天地,应用数学。
教师设计了两个环节的`知识技能训练:思维应用、开放拓展。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顺着“上海世博会”这条主线设计了“购买连号券”、“父女选座位”、“逛世博中心汉字方阵”等一组题目,既在内容上有机相连,又在思维坡度上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应用了本节课的新授知识,学会了解决问题。运用“化繁为简”的思想总结出了规律,但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所以,通过一组由浅入深,形式多样的世博题进行巩固练习,既凸现了本课的一条“主线”,又照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基于对新课程的不同理解,我通过反思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虽然学生对《找规律—图形覆盖的规律》课时的知识已经掌握,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在解决生活中问题时存点困难,根据的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中多去关注后进学生的学习状况,。
如:在课始,课中“上海世博会”题材中可以让学生,表达、抒发出自己的情感。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有效。
在新课的导入阶段,王老师通过启发谈话,通过数学学习的口号,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然后出示学生喜闻乐见,喜欢的六一节日的装扮主题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十分亲切自然,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灯笼,男女生的排队跳舞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和猜测接下去物体的排列规律。在教学课件中用了划一划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都是以两个或三个为一组的,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探究、猜测中发现规律。
二、练习多样,层次分明,巩固有效。
在练习中,王老师通过涂一涂,说一说,演一演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练习,由易到难。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如图形的规律,数字排列的规律,声音动作的设计规律,每个练习都精心设计,有明显的针对性,巩固性,实现了练习的实效性。特别是创新设计声音与动作的规律排列,更是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习惯培养,始终如一。
王老师针对低段学生学习培养的特点,采取课堂中教师的提醒,学生的互相学习,口号提醒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
四、改进建议:
一节课下来,学生口头表达的较多,自己动手做的较少,能否让学生独立动手完成一些题型。如画一画、摆一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 一年级《找规律》评课稿
★ 《找春天》评课稿
★ 找规律说课稿
★ 《找规律》说课稿
★ 《找规律》教案设计
★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
★ 金属优秀评课稿
★ 评课稿范文
★ 教学反思 找规律
《找规律》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找规律》,对于这个内容我将从说教材及学生,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在教材分析方面认为,“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及1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知识。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找规律”在新教材中也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而本节课找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如果这节课把握不到位,那么将会对学生后面的学习造成障碍。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注重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发现事物中存在的规律,能根据发现的规律(重复现象的规律,有序变化中的规律)解决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的规律,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规律的美及其对于生活的作用。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感知、体会什么叫规律,使学生初步学会发现事物中存在的规律。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规律不仅存在于重复性的事物中,在变化之中也有规律。教学具准备: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花、课件、木棍。
二、说学情
在学情分析方面,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教学中应予以高度重视的学情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另外,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及10以内数加减法,这就为课堂上认识数字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观察法,同桌合作讨论法,个人回答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小组合作讨论等途径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我: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啊,老师想和大家玩个猜谜游戏。老师手上有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花,现在,老师抽出一朵红的贴在黑板上,再抽一朵绿的贴上去,有谁能猜出老师下一朵花会贴什么颜色?贴了红色的,猜不对不要紧,还有机会。下一朵老师会贴什么颜色的呢?对,绿色,那下一朵呢?对,红色。下一朵呢?对,绿色。都被同学们才出来了,你们都是怎么猜出来的呀,是有什么窍门吗? 2)进入新课
1.出示:元旦晚会教室布置的图片以及小朋友们围成一圈做游戏的图片。请同学们帮老师找一找,这些布置中,你发现了些什么?哪些是有规律的呢?找好了举手告诉老师。
2.探究新知一:出示“小旗子的排列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讨论,这些小旗子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呢? 3.探究新知二:出示“小花的排列图”
看,这些小花多可爱,你能知道他们的排列规律是什么吗?试着和同桌探讨一下。4.出示“小灯笼的排列”“小孩子围成一圈的排列”
看见了吗,小灯笼和小朋友们都在向我们打招呼了,你能发现它们的排列规律么? 5.出示:“找规律,填数字” 同学们,你知道后面这两个空填什么数字吗?我们先一起来找一找这些碗的排列特点,再进行思考。6.出示:“找规律,填数” 同学们,后面应该填什么数字呢?你能试一试吗?先观察他们的排列特点,找找他们的排列规律,才能填准确哦。7.出示:“摆一摆,填一填”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动手摆一摆,看看这后面的两个图形是什么,横线上应该填上什么数字?先观察他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才能摆对图形,写对数字。8.出示:“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色”
同学们,我们找了这么多的规律,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规律,为这些小白花上颜色吧。看看哪位同学涂得又快又好看。
9.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相关图片 3)作业布置
在这节课中,刘老师的语言简洁流畅、干脆利落。更重要的是在与学生的互动上亲切自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跟一年级的学生上课像在谈心一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时时用亲切的语言表扬他们:我请做得好的同学说,谁谁表现真好等。
二、教学艺术——顺势而导
刘老师的眼中有数学,心中更有学生,做到了尊重学生,顺势而导,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如:第一幅与第二幅为什么能很快描述出来,第二幅为什么不能呢?等引导学生进入深入思考,课堂中到处是这种顺势而导情境。
三、教学过程——抓住核心
刘老师这节课中紧抓住核心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数学好“玩”
刘老师首先从孙悟空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人物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跟孙悟空比比火睛金晴,谁更厉害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魔术味道的学习过程。先让学生看3组图再让学生猜一猜峁才看的3幅图是怎样的这样,一下子把孩子们引入到一种好玩的游戏情境中,激起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这样,就会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快乐。刘老师的整节课,从材料选择上、方法上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好玩。
2、“玩好”数学
把一节数学课上得有趣,这一节课成功了一半。还要“玩”好数学,才是一节完美的数学课。“玩”好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学学习的兴趣上,它还应该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习得数学技能,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对数学价值观的认同。刘老师的课在这方面给予我们很好的启发。
(1)关注数学知识本质,引领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内容。
刘老师在这节课中不仅仅引导学生看好玩的图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好玩背后知识本质。如引导学生说出图片是怎么排列的,按形状、颜色、大小一组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既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又引导学生进行了数学化思考与数学化表达,让学生用语言清晰表示规律,掌握规律本质知识。
(2)关注数学思维特质,引领学生参与有层次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谁记得最快。
1、课件出示:***41234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师:刚才记不住,现在为什么记得那么快?
生:因为这组数字是有顺序的,都是1234 1234 1234 1234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师:观察的真仔细,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叫有规律排列。(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自学指导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这样有规律吗?指名回答。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打开书88页,看一看哪里有规律,找到规律就与同桌说一说。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打开书本第88页,找一找图中有什么规律?(2)和同桌说说你找到哪些规律?(3)根据你找到的规律完成例题1。
(生自学,师巡视,时间3分钟。)
三、检查自学效果
师: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在黑板粘贴彩旗排列规律)师: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生:是黄色的。师:为什么是黄色/? 师:谁听清楚了,谁能像他一样有节奏地朗读一次。
2、课件出示彩花图、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彩花的排列、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朵花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该怎么给它们分组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学生思考、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
生1:彩花是按绿花、紫花,绿花、紫花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朵花是绿色的。
生2:灯笼是按紫、红、紫、红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下一个灯笼是紫色。
生3:小朋友是按男孩、女孩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下一个小朋友是女孩。
该怎么分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出现正确分组。)
四、口述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一定的顺序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五、练一练
师: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下面,大家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让生拿出练习纸,当堂训练)
1、第一关: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
(课本例2,出示课件,学生能够回答规律是什么,下一个是什么。)师提问:比一比,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总结:(1)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2)一个只有颜色的规律,一个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规律。
2、第二关:涂一涂。(1)(课本89页“涂一涂”)
师:同学位表现很不错,接下来你能按照规律涂颜色吗?(学生动手涂色)同时课件出示例3。
师:谁来汇报你是怎样涂的。(指明学生汇报)
(2)、师:还想不想做涂色比赛?请完成课本89页“做一做”。(要求:先找找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再根据这个规律来涂。涂好后检查涂得对不对,同桌还可以互相评一评,说一说。)建议学生用虚线分组。师:四人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一评,涂对了吗? 汇报展示、评议。
师:第③小题谁发现有其他规律?(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两方面来发现规律。)
3、第三关:动手摆一摆:(小小设计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用学具把它摆出来?请看第三关。
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好的用相机照下来。汇报,课件演示学生的作品。
师:小朋友真会创造,别的小朋友创造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大家愿不愿意猜一猜?猜对的会赢得大奖!
师:(指着一位学生的作品问)老师想用你的作品给大家提个问题,可以吗?(生:可以。)按照他摆的规律,下一个学具会是什么呢?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呢?
(四)两三种学具我们就能创造出这么多规律,真是小小发明家,表扬自己。(连续表扬三次。)
师:哎,你们发现了吗?刚才我们的掌声有没有规律。
闯关成功了,都站起来,随着音乐我们来做做健美操轻松一下吧。
在我们的动作里,大家发现规律了吗?生回答。
是的,我们还可以用动作或者声音来表演规律呀?谁能想出一组规律来演一演? 生商量,表演。
六、课堂总结
1.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呀,你能发现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吗? 课件出示:找找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生回答。(教室的天花板、地板、黑板上的奖品、自己的衣服。)
2、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课件出示图片。
七、板书设计
找规律
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红黄 红黄
红黄 —
1、游戏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两组图形形成“有规律”和“无规律”的直接体验,体现出规律的优越性,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习的愿望。
2、对于规律的概况总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是直接的给出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进行总结,教师及时规范数学语言,并积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每组图形的规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例题、练习题设计有梯度。在例题教学中,第二组图形的变化较第一组图形的变化还多了颜色的规律变化。在练习中,增加了三个图形为一组有规律变化的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
这节课体现了《小语学大纲》精神,以读为本,贯穿整个学过程。学中以“这是一只()的小鸟。”为主线,将课文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抓住重,细读感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一、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恰当使用多媒体,创设说话情境,进行思维训练。如何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感情是本课的一个重。在孩子稚嫩、纯真的心灵中,天生有对弱小动物的怜悯之情,因师着重抓住了孩子的这个特,选择课文中值得人为之动情的地方,创设情境再现鸟妈妈和小鸟相见的感人一幕。
情境学是低年级语文学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进行想象说话练习。把说话训练贯穿于整个学之中,并且提供说话句式,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训练特,易于说话训练。学生们一个个进入了角色,为小鸟的命运心焦,这既激发了爱护小鸟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重视指导朗读,读出形、读出神、读出情。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课文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心。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昆明呈贡新区第五小学
尹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想一想等活动,是学生能根据图形之间的排列认识物体的一些简单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4.利用所学知识能自己创造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游戏导入,感知规律。
师:老师想教大家做几个动作,比一比谁最先学会。
(教师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三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至第三遍时教师喊停(只拍手两下)问:“接下来怎么做?”
师:咦,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像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规律。(板书课题:规律)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非常多。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找一找。【补充板书:找规律】齐读课题。
二、新课。
1.创设情境,探究规律。(学习例1)
师:让我们一起六一儿童节的联欢会上去看看。(出示课件)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它们的规律。
2.寻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1)师: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2)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3)引导学生总结:(师在课件上示范圈一圈)我们把一面黄旗和一面红旗看做一组,又一面黄旗一面红旗,又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重复下去,所以彩旗是按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4)学着老师的样子圈一圈,说一说。先说给同桌听一听。再一起说,男生说,女生再说,左边说,右边说,谁来大声给大家说一说?大声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谁能像小老师一样说一说?谁能像他一样再来说一说
(5)从哪里开始重复?【从黄旗开始】重复的是什么?【一面黄旗一面红旗】
谁上来圈一圈重复的部分?【指生上来圈】。
3.寻找彩花排列的规律。
(1)师:下面我们再来找一找花的排列规律,谁来完整的给大家说一说?
(2)圈一圈,再说一说。
4、寻找灯笼排列的规律。
(1)师:下面我们再来找一找灯笼的排列规律,谁来完整的给大家说一说?
(2)圈一圈,再说一说。5.寻找小朋友队列图的规律。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怎样的规律?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边指边告诉大家?(能找到规律,还能找到不同的规律。)
三、巩固应用,创造规律,摆一摆。
师: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那你想不想当小小设计师,自己创造规律呢? 请看活动要求。好,用你灵巧的小手开始创造吧!
1.师在黑板上给出小花图,让孩子摆一摆,说一说规律。
有意识请一朵和两朵或者三朵为一组的來摆。并且尝试让学生能用数字来表示。
2.用自己的学具摆一摆,说一说。
他们的创意好不好?给他们鼓鼓掌!老师也觉得他们做的非常好,请听老师鼓掌,你发现了什么?
四、身边的规律。是啊,不光图形有规律,声音也有规律,生活中处处有规律,它就在我们身边,请你找找藏在身边的规律。
五、欣赏图片。
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有规律的图片,找找图片里的规律。【课件欣赏】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评课稿】推荐阅读:
科学一年级下册《找空气》说课稿10-18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案06-04
二年级下册《雷雨》评课稿11-12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06-06
三年级语文下册《可贵的沉默》评课稿09-28
苏教版五年级(下)找规律说课稿09-17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06-15
一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07-28
小学二年级下册《找春天》的教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