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的代表人物(精选9篇)
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又到了,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关于“妇女节代表人物有谁”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妇女节代表人物
1、克拉拉·蔡特金
克拉拉·蔡特金(klara zetkin)1857年7月5日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维德劳一个教师家庭,15岁时全家迁至莱比锡。1874年至1878年就读莱比锡私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当过家庭教师,1878年结识流亡德国的俄国革命家奥西普·蔡特金,两人于1882年结婚。蔡特金在奥西普指导下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著作,并投身工人运动。1882年至1892年,她与丈夫及两个孩子流亡瑞士和法国巴黎,结识了马克思的女儿劳拉· 拉法尔格。1889年参加第二国际成立大会。1897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892年创办妇女报纸《平等》,并担任编辑至1917年。1907年,发起并组织了第一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大会。会上决定成立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把《平等》作为机关报,选举蔡特金为书记处书记。1910年8月主持召开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大会,会上建议把每年的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1916年参与创建斯巴达克同盟。1919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20年任党中央委员和议会议员。1921年入选第三国际主席团。
1920年至1932年多次出访俄国,大量研读马克思主义书籍,与列宁和罗莎·卢森堡交谊甚笃,支持布尔什维克。1933年6月20日在莫斯科逝世,葬于克里姆林宫墙。
2、何香凝
何香凝(1878年-1972年),号双清楼主,她是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她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她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诚地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她发动妇女参加革命,为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把艺术创作与革命活动紧密联系,她的作品中充满斗争激情、浩然正气。黄花岗起义前夕回到广东。辛亥革命失败后与廖仲恺一直追随孙左右,进行讨袁与护法斗争。陈炯明叛乱时极为关心孙夫妇的安危,并全力营救廖脱险。随后,大力支持孙改组国民党,与廖一道成为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
妇女节简介
三八妇女节是国际妇女斗争的纪念日,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团要求男女平等权利而举行示威,次年8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第二次社会主义者妇女大会上决定,为了促进国际劳动妇女的团结和解放,以每年3月8日为妇女节。中国于1922年开始纪念“三八”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节。中国妇女和世界各国妇女一样,都为国家独立、解放、革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又称三八节、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妇女为争取自身的权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911年的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中国于1922年开始纪念“三八”节。中国妇女第一次群众性的纪念“三八”节活动是1924年在广州举行的。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节。1977年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请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历史和民族传统习俗,选定一年中的某一天为联合国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日。国际妇女节定为3月8日。
妇女节节日意义
1、历史意义
3.8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妇女的节日。这个日子是联合国承认的,同时也被很多国家确定为法定假日。来自五湖四海的妇女们,尽管被不同的国界、种族、语言、文化、经济和政治所区分,但在这一天能够同时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让我们再回首那九十年前的为得到平等、公正、和平以及发展所做出的斗争。
国际妇女节是妇女创造历史的见证,妇女为争取与男性平等所走的斗争道路十分漫长。古希腊的莉西斯特拉塔就领导了妇女斗争来阻止战争;法国革命时期,巴黎妇女高呼“自由,平等,友爱”,走上凡尔赛的街头争取选举权。
在这一天,世界各大洲的妇女,不分国籍、种族、语言、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差异,共同关注妇女的人权。近几十年来,联合国的四次全球性会议加强了国际妇女运动,随着国际妇女运动的成长,妇女节取得了全球性的意义。这些进展使国际妇女节成为团结一致、协调努力要求归还妇女权利和妇女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权利的日子。
2、纪念意义
“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由来
关键词:战国时期,法家李悝,变法
李悝 (本姓嬴) , 战国初期的魏国 (今河南濮阳) 人, 约生于公元前455年 (周定王五十四年) , 卒于公元前395年 (周安王七年) ,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 也是中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魏文侯主持国家的时期, 李悝出任丞相, 主持变法运动, 取得了较好成效。据司马迁记载, 魏国尽力地启用李悝, 主要是为了“强君”, 而班固则认为, 启用李悝主要是希望通过变法运动, 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事实上, 李悝的变法运动在促使当时的魏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的过程中曾作出了重大贡献, 是开创中国古代变法之先河, 随之而来的便有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 都或多或少地延续与发展着魏国李悝开创的变法的实践,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不断激起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 并由此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形成了深远影响。
作为中国战国初期的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代表人物, 李悝身任魏国文侯之相 (也有人说是魏文侯师) 的尊贵身份, 大胆地主持了并推进了魏国的变法运动, 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推动中国封建王朝的改革作为。为了巩固当时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新兴地主阶级在经济政治上取得的地位和成果, 在变法修律上, 李悝系统地总结了春秋时期以来各国的执政经验, 认真吸取了各个诸侯国在制定法律中的宝贵经验, 制定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 即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法经》, 为当时的其他诸侯国特别是秦国奉为至宝、当作制定法制的蓝本。通过厉行变法, 魏国终于发展成为了中国战国初期的国力最为强盛的诸侯国。有史料表明, 在魏文侯时期, 魏国能顺利走上自己的富国强兵之路, 与李悝的变法紧密相关。总而言之, 在变法运动中, 李悝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为国之道”, 指出“食有劳而禄有功, 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治国执政的大政方针, 的确是先秦时期的法家学派的开创者, 更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需要指明的是, 这恰好是法家学派一直奉行的最为基本的法治原则。
一、李悝变法的背景
对于李悝的身世, 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 只是有资料记载称其是师从孔丘门下子夏的弟子曾申的学生, 是孟子之前一段时期内少数几位学业有成的人。起初, 李悝深受儒家思想之影响和熏陶, 之后又在执政治军的实践中, 由一名儒家弟子转化成了一名法家巨匠, 为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法家始祖。有史料显示, 商鞅与吴起这样历史上的大人物也是曾师从于李悝的。
当时, 魏国是从晋国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的诸侯国, 因而建国初期的国内外情况很糟糕。国土面积基本涵盖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及河北与陕西的一部分地区, 地理位置基本位于当时的中原腹地。在战国群雄纷争的局面下, 这样的领土在地利位置上显而易见处于劣势。从国家的布局来看, 在魏国的东面是齐国、赵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秦国在西面。足见, 在这样的局面下, 魏国是处于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 周边环境非常艰难, 如要有立足之地, 必须变法图强。
在魏文侯时期, 李悝先出任中山相, 后为上地守。在当时的魏国, “守”是主管一方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的军事统帅。“上地”在黄河以西 (今陕西省北部的黄河以西一带) , 属于魏国的边防要地, 是魏秦两国交界的地区, 故此地也是李悝部署重兵与秦国人交战的区域。可见, 在出任上地守的期间, 李悝具备了施展其军事才华的重要前提。譬如, 在魏文侯十三年 (前434) 、魏文侯十六年 (前431) 、430年 (魏文侯十七年 (前430) 、魏文侯二十四年 (前423) 等, 魏国和秦国两国在这里进行了颇为激烈的军事战争。
为让上地郡军民射箭技术得到较大提升, 李悝就颁布命令, 采用射箭技术来决断诉讼案的是非曲直, 射中的人胜, 没有射中的人输。这样的鼓励政策一经颁行, 魏国人演习骑射技术的活动就风靡一时。此后, 魏国军民都日夜不停争相练习射技, 以图在今后的诉讼中占据上风。尔后, 在与秦国人交战过程中, 射技高超的魏军大败秦军。
事实上, 面对“军事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军事任务, 李悝巧妙地采用了诉讼利益去引导当时的国人积极地学习训练军事技术的治国理政之道。李悝的这样一个奇异的策略,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是中国古代执政治国史上的一个重大创造。也或许是看到了他在上地郡的政绩, 魏文侯才决定任用李悝出任国相的, 并大力支持他推行的变法和改革。在魏文侯时期, 李悝出任丞相大约有十年时间, 坚定不移地主持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变法运动。
无论是从政治思想还是从治国理政之术上看, 李悝的思想和变法都属于法家的范畴, 其大多数作品均被列在“法家”之首。在《汉书·艺文志》中, 李悝的著作被收录的有法家类的《李子》 (三十二篇) 、儒家类的《李克》 (七篇) 和兵权谋家的《李子》 (十篇, 可能为其所作) 。关于李悝的变法改革措施, 因史料有限而不得全知, 现有其书记载的主要是关于刑法与经济两方面的变法措施。
二、李悝变法的具体实践措施
谈及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不得不提的是, 在早期的战国割据中, 当时的诸侯国中几乎所有实力强大的诸侯国, 都是通过各种形式不同的变法措施得以实现的, 如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和楚国的吴起变法等。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些变法运动中, 时间最早的魏国李悝变法才是真正具有开创意义, 并成为后世战国诸侯变法实践的“范本”。
通过历史考察, 李悝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处于中国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群雄纷争的初期。在这一时期内, 奴隶制社会逐渐走向消亡, 而封建制地主经济已经逐渐壮大起来, 并占据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基础所带来的深刻改变必然引发当时的中国上层建筑随之变化。在当时社会里, 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封建制国家的社会经济基础, 确保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的复辟势力, 面对奴隶主贵族势力强烈反对新兴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于是各个诸侯国纷纷掀起了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李悝大兴变法运动, 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措施。
1. 破除旧制, 论功行赏。
在变法初期, 李悝就向魏文侯建议, 明确提出了:国家必须大力整顿吏治, 剥夺无功受禄的奴隶主阶层的特权;实行有劳者得其食, 有功者得其爵禄, 选拔任用真正有才能的人, 并论功行赏。这样的做法, 招来了一大批天下贤士尽为魏国效力。因而, 魏国开始起用新的封建官僚制度以代替旧的世卿世禄制度, 开始着手提拔和重用新兴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建立“武卒”制, 改革国家的军事制度。
2. 大力推行法治, 建立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 尤其是《法经》, 较
为明确地规定了国家的法令、官员的升迁与奖惩、政府的职能以及对军功的奖励制度,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封建法律。
3. 实行“平籴法”, 以限制不法商人的投机活动, 进而保护好农民的利益。
李悝提出, 在收成好的年头, 国家要以平价大量收购农民的余粮以作为粮食储备, 以使农民的粮食价格不至暴跌而伤农;在年头不好的荒年时, 再将粮食以平价卖出, 以此保证粮食价格不至暴涨伤民。
4. 明确提出“尽地力”的重农政策。
李悝将掌握在国家手里的部分荒地分给无田耕种的农民, 使得一些无地农民由此获得了可以耕作的土地, 并由此转为自耕农, 与此同时国家也得到了农民收入十分之一的税收。此外, 颁布诏令, 充分调动人们的种田积极性, 要求国内子民尽一切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并开垦荒地种植粮食。根据《史记》记载, 李悝曾提出, 农民除草的时候一定要勤, 以免作物遭受损失, 耕地的时候一定要深耕, 收获的时侯一定要像防备寇盗一样快, 谷物的耕植必须采取同时种植多种农作物的经营方式, 因为一旦有某个作物受自然灾害侵害亏收的话, 那么还能有其他的作物可以收获作为补充。
参考文献
[1]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M].上海书店出版, 1990.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孟子 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成为“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其作品是《道德经》。
庄子 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生平只做过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墨家代表人物
墨子 名翟(dí),华夏族,战国初期鲁阳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关于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后由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
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本是韩国的王族贵人,但是,他的理论不被当时的韩王所采纳。在悲愤之下,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后来这些著作传到了秦国,秦王政看完后,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但韩非在出使秦国时,没有得到秦王政的信任,更被李斯、姚贾陷害,最后自杀于秦狱中。韩非虽然一生都没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却著成了流传千古的《韩非子》。商鞅 原名卫鞅,也叫公孙鞅,战国时期魏国人。商鞅早年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孙痤病死后,魏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后来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者,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得到了施展他变法理想的舞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建立新型的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奖励耕织,保证了秦国后方粮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职,安分守己。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为后世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兵家代表人物
孙武子
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另一说法山东广饶)人,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妫满的后代。春秋时期吴国将领,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道家。尊称兵圣。他是兵法家孙膑的祖先。
在这喜迎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喜庆日子,我很高兴作为一名女工代表在此同大家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能够在此发言我感十分的荣幸,就个人而言,任何荣誉我觉应该属于我们所有奋斗在运输战线上的女同胞们。因为那是是公司对我们全体女工的一种肯定,鼓励与鞭策
回想起从事驾驶员工作这二十几年来,我们这群新工业时期的女性们,在这别人看似平凡而又平淡的岗位上犹如时钟般周而复始的一干就二十几载。用女人特有的细心.耐心和爱心在这枯燥的圆周中创造着不同时刻的精彩。每一台曾经的设备都像我们亲手抚养的孩子,抹布见证着我们的深情。每一次任务的接受都使我们在女人细心地基础上更加谨慎,做到 三检 而后行。出车前中后,确保无遗漏。用耐心和责人心诠释着每一天的安全。日复一日,不觉中时光渐渐消逝,喇叭声声告别了我们花样的青春。车轮阵阵送来了我眼角的皱文。只要那青春和热情绽放在嘴角笑容还未逝去。我们就会立足本职坚毅前行。
在这里看着你们那一张张稚嫩的笑脸,仿佛就看到了昔日刚参加工作的我们,新入厂的你们是志达公司最新鲜的血液,一定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努力地实践,用过硬的本领在驾驶员岗位上使自己的人生大放异彩。最终成为志达公司一道真正亮丽的风景。
就是这样一群不让须眉的女性们,在平淡而又平凡的岗位上用别样的浪漫点燃着生命,用前仆后继见证着志达公司作为一个运输企业在经济发展浪潮中的无数次蜕变。从蹒跚起步.艰难前行,到今天的大跨步发展。我相信,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迸发着我们广大女驾驶员的激情。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最后祝公司全体女工三八节愉快。
初春时节,“三八”妇女节如期而至。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言,首先我要感谢各位领导,感谢你们对女职工的关心和爱护。
今天我能够在这里代表宁夏古雁建材有限公司女工发言感到万分自豪,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是:作为女职工,我们在宁夏古雁建材有限公司这个大家庭是幸福的。在工作上,我们与男同胞一起并肩耕耘,播撒着汗水,拥有同样的广阔天地,拥有同样的平台尽情施展着才华,我们还得到了比男同胞更多的关爱与支持,这一切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我深知,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企业的发展,都源于企业实力的增强,源于企业“以人为本”的文化。宁夏古雁建材有限公司名称,这颗璀璨的明珠,近几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产值、利润蒸蒸日上。所有的这一切和我们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女职工们是分不开的。在此,我再次代表宁夏古雁建材有限公司女职工们向所有关心女职工工作、生活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们致以诚挚的感谢!谢谢你们!
记得一位老师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潜力就如一座浮在大海上的冰山,人们见到的只是这座冰山的30%,而人们没有见到的还有70%是沉在水中。我希望自己的潜力能像那座浮在大海上的冰山一样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同时也希望全体女同胞们和我一样积极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业务、学习技术、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努力成长为勇于创新、敢挑重担的学习型、创新型的新时代女职工。成绩代表过去,不断的进步才代表未来,姐妹们,让我们与男同胞共同努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与企业同发展、同进步,在为企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我们‘半边天’应有的作用。
一、孔子:用智慧笑对困难与挫折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结孔子言论而成的, 内容涉及到政治、哲学、道德修养、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 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被称为是中国人的圣经。
在《论语·子罕》中这样写道 :“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这里的“仁者不忧”说的是, 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 不会因环境而动摇, 没有忧烦 ;“智者不惑”指的是, 真正有智慧的人, 不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 都清楚而不会迷惑 ;“勇者不惧”指的是, 真正有勇气的人, 是没有什么可怕的。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有忧愁, 他会用宽容和理解来对待给他带来忧愁的人和事情 ;有大智慧的人, 遇见有迷惑的事物或者不解的地方, 他会运用他的聪明才智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勇敢的人, 在面对强敌时, 是不会畏惧的, 他会义无反顾的去迎接任何挑战。可以说, 从这句话孔子告诉我们, 当面对挫折时, 要有仁者的胸怀, 智者的理性, 勇者的镇定。
在《论语·宪问》中, 有人曾这样说子路 :“知其不可而为之。”意思是说,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表示意志坚决。可以说, 这句话也是对孔子入木三分般的评价。在人生之路上, 我们每个人都会碰到一些困难和痛苦, 在遭遇挫折时, 有的人消沉低落了, 停滞不前了 ;在学习出现倒退时, 有的人对自己说我不行了 ;在生活出现磨难时, 有的人便痛哭流涕, 怨天尤人。世事总难料, 困难和挫折随时随地都会出现, 而“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则告诉我们, 许多事情都是要经过艰苦奋斗和努力后得来的, 人就应该有执著的信念, 要有攻坚克难、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孔子在《论语 · 雍也》中言道 :“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 不贰过。”意思是说, 真正的好学者是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要别人创造环境来适应他, 更不会迁怒和抱怨他人, 不管外界怎样喧嚣和嘈杂, 内心的安宁才是真正的宁静。即快乐而不致毫无节制, 悲哀而不过分影响情绪, 受到不公平待遇心有怨言的时不会过分生气影响到心境。也就是说, 在任何时候都要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些事情, 不要抱怨自己的环境不好, 而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所以孔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 没有走不通的路, 在面对挫折时, 应该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 以最乐观的精神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
二、孟子:挫折是客观存在的磨刀石
《孟子》是战国时期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记载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交流和争辩, 还包括孟子对其弟子们的言传身教, 以及孟子游说各国诸侯时的记录, 也是儒家。
关于挫折的意义和价值, 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有段著名的论述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在这段话里, 孟子认为挫折能够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内心的潜力、增强人的才干。只有经历艰难困苦, 经历过挫折洗礼的人, 才能锻炼意志, 增长才干, 才能堪以重任。在这里, 孟子还表达了一个重要理念, 即有意识地设置挫折情境, 对人才进行挫折考验。
在《孟子·告子下》中, 孟子还讲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在这里孟子认为, 安逸舒适的生活会使人止步不前, 只图享乐的人, 不能养成克服困难, 摆脱逆境的能力, 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 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而处于忧愁患难之中的生活则能激励人的意志, 使人得以生存与发展。这个观点揭示了挫折的客观存在性, 也说明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挫折与磨难。
在《孟子· 尽心上》中, 孟子说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 恒存乎疢疾。”意思是, 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知识, 经常是由于他经常经历灾患。这句话告诉我们, 困难和挫折就像一块磨刀石, 能够磨砺出我们坚韧不拔的品质, 激发人所未知的潜能, 所以说在日常教育中, 主动让大学生经历挫折, 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孟子· 公孙丑上》中写道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 :‘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 :自反而不缩, 虽褐宽博, 吾不惴焉 ;自反而缩, 虽千军万马, 吾往矣。’”在这一段中, 孟子将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人进行对比, 认为曾子以正义曲直为评判标准培养勇气最为可行———正义不在我, 对方纵是卑贱的人, 我不去恐吓他 ;正义确在我, 对方纵是千军万马, 我也勇往直前。随后, 孟子又有一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评论, 认为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可见, 真正的勇士,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以正义为力量, 纵是千军万马也勇往直前。从这段话告诉我们, 在遇到挫折时, 要敢于直面现实、接受挑战, 沉着冷静地去面对挫折, 以正义的浩然之气去战胜它。
三、荀子:坚韧意志和不懈努力是战胜挫折的力量源泉
《荀子》一书是荀子关于如何管理国家、社会和人的自身行为, 以维持国家稳定发展和实现人的自我完善的重要理论著作, 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发展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历史影响。
在《荀子·劝学篇》中有句至理名言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即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 即便是金属和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 ;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这是一种百折不挠的求学精神, 也是一种铁棒磨成针的韧劲。这就告诉我们, 在做学问、做事业中, 贵在目标专一、矢志不移, 最不能有的就是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在挫折和逆境中, 贵在持之以恒、永不懈怠。凡事都要一鼓作气, 坚持到底, 最忌浅尝辄止、一曝十寒, 否则必然或是半途而废, 或是功败垂成。可见, 荀子告诉我们要培养坚忍的意志来克服困难。
在《荀子 · 修身篇》中, 荀子讲 :“以修身自强, 则名配尧禹。”意思是, 通过品德修养达到自强, 则名声可与古代圣贤尧、禹齐名。我们知道, 修身是儒家传统道德的一项重要要求, 是指自我完善, 严格按社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出, 荀子对修身的要求很高而且也很具体, 以至于一言一行, 甚至服饰、饮食、居处、容貌、态度等, 一律要求合乎道德准则。他认为做到这些, 就与尧、禹差不多了, 实际上荀子这句话是在强调修身可以成为自强的一种途径, 而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准则高、品行好的话, 他也就更易走出逆境。
在《荀子·宥坐》中, 荀子认为 :“居不隐者思不远, 身不佚者志不广。”说的是, 处境不窘迫的人往往不能高瞻远瞩, 没经过失败挫折的人往往志向狭小。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荀子的“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心态。所以说, 有成功就有失败, 有失败也同样会有成功, 成功与失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没有失败过的成功者, 不一定能守得住现有的成就。而一个失败过的成功者, 他定能守住自己现有的事业。然而当我们遭受失败后, 一味自责、抱怨或者偃旗息鼓甚至自暴自弃, 都是不可取的。其实, 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 不经历风雨是不可能见到彩虹的。所以说, 失败应该是成功的母亲, 只有积累了一个一个的失败砖石, 才能垒成成功之塔。
结语: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 积淀形成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其中有很多有关挫折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对我们对抗挫折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 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发展起来的, 我们应该审慎地对待, 批判地继承, 要立足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 极取其科学性的精华。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发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李小龙.《论语》全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2]徐洪兴.《孟子》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关于茶陵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以图洗涤台阁体单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
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李东阳官居相位,并主持文坛,门生众多,其诗论诗风堪称一代之盛,成为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之间的过渡。但因李东阳生活圈子平静狭小“四十年不出国门”,其诗多是题赠之作和咏史之作,内容大体不出宫廷、馆阁的`生活,诸如“坐拥图书消暇日,梦随冠盖入新年”之类,故使茶陵诗风并未脱离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影响。但其宗法唐诗的主张,以及师古的创作倾向,却成为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先声。
又是一年春景时,我们迎着和煦的春风,沐浴着明媚的春光,共享我们的节日。春天是娇媚的,春天是多姿多彩的,春天因为有了我们而变的更加鲜活生动。毕业后,我最终将人生的支点定格于“三尺讲台”,因为我觉得,当老师,能使我的人生充实,精神愉悦,使我感到高尚。因为这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托起的是明天的希望。每当我看到自己与学生一同成长,就有一种成就感。
是的,我们甘为人梯,吃也清谈,穿也素雅,面对大千世界,我们心怀淡泊,像春蚕,像蜡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青春和生命谱写无怨无悔的人生,虽然平凡,我们的脊梁却支撑着祖国的未来;虽然清贫,我们的双手却托举着明天的太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20世纪初叶的徐特立便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先行者,他卓越的求实思想,敬业风范,爱生品德,献身精神,全浓缩在他的“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名言里,并以他躬行的垂范,为我们树立起一座高山仰止的丰碑。
我时常为自己是一名教师而自豪。我为高一学生在军训中昂扬的军姿而激动;我为学生在绿茵场上凌空一脚射门夺冠而喝彩;我为运动场上身着军装的方队而祝福;我为演讲赛上选手的滔滔不绝而叹服;我为晚会上师生同乐震撼全场的掌声而兴奋!这一切的一切,有着全体老师的努力和汗水。
我的学友曾问我为什么工作干劲那么大?我笑而不答。在我的心中,我知道,我的力量来自于学校,作为学校的一名女教师,我感到很自豪,我们与男同胞一起并肩耕耘,挥洒汗水,收获成功,为学校教育的辉煌,立下了汗马功,然而社会却赋予女性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要兼顾家庭和工作,我在家庭,孩子和工作中找到了平衡点,把工作放在第一,同时尽量分担家务,照顾孩子,形成和谐的家庭气氛。这所有的一切也为我的全心投入教学解决了后顾之忧,虽然孩子小,但我还是勇挑重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和同事们打成一片,形成了气氛和谐的外语组,这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的效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我们老师忘我工作?又是什么精神使我们老师不知疲倦?哦,我懂了,这就是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对人生的追求……全浓缩在三寸长的“白铧犁”上。
“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虽然我们不指望能培养出多少“牛顿”和“爱迪生”,但也绝不能让“牛顿”和“爱迪生”在我们的手中埋没“。这是我们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而我,最喜欢用微笑来表达我对学生的爱。常有学生对我说:“老师。你知道吗?你的微笑就像那 晴和灿烂的阳光,给我无限的勇气和力量”。是啊,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这里是我的讲台,这里有我的爱。让我们守侯那方“黑土地”,用三寸长的“白铧犁”耕耘岁月,让我们的青春在爱的奉献中更加闪光!
笔者运用文献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绘制《Higher Education》等8种SSCI高等教育学期刊2000-2011年刊载文献的作者共被引网络图谱,探测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及其学术思想,梳理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主流学术团体及其学术观点,以期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质量有所裨益。
一、文献数据的选择与分析方法
目前,在使用期刊文献数据对国际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研究的成果中,大多数是以传统的应用统计学方法[1]或文献计量分析[2]的方法取得的。笔者使用文献信息可视化技术对期刊文献进行知识计量分析,可以较为直观地展现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和学术团体。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美国科学技术信息情报所(ISI)的Web of Science文献检索平台。在数据库的教育学期刊类别中,按照期刊影响因子的排序,选取高等教育学领域的8种权威核心学术期刊作为分析的样本期刊。这8种期刊分别为《Higher Education》(荷兰)、《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Development》(澳大利亚)、《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美国)、《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荷兰)、《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美国)、《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英国)、《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美国)、《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美国)。对这8种期刊的2000-2011年数据进行检索,并经数据清洗处理,共获得用于分析的文献数据2014条(检索时间2011年11月)。应用的信息可视化分析工具为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系统[3],进行分析的数据记录主要包括文献的题目、作者、摘要、源期刊和文献的引文。由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可以使用这些题录信息进行作者、文献的共被引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聚类分析[4,5]。
作者共被引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怀特(White H.D.)博士提出[6,7]。作者之间的共被引关系反映了作者之间在该研究方向具有密切的关系,两个作者共被引的频次越多说明作者在该学术研究方向的关联性越强。由此推而广之,由多作者间的共被引分析形成的作者共被引聚类,反映了聚类作者间共同的研究方向和关注的热点。通过文献信息可视化的科学图谱表现出来的作者共被引聚类,揭示了科学知识领域中主流研究的学术团体和学术观点。
二、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利用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前文确定的文献数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运行,得到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作者共被引网络图谱(见图1),其中网络中包括节点174个,连线721条。
图谱中,按照节点作者在共被引网络中的中介中心性,展示出中心性较大的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代表学者,其中伦斯登(Ramsden P)、克拉克(Clark B)、比格斯(Biggs J)、巴内特(Barnett R)、比彻(Becher T)、丁托(Tinto V)、艾斯丁(Astin A)、布拉克斯顿(Braxton J)、哈群斯(Hutchings P)等分别在共被引网络中占据了重要节点位置。这些代表学者是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人物,通过对他们学术思想的分析和在作者共被引网络结构中的关系探测,可以梳理国际高等教育领域核心学术思想的逻辑关系和传承。
保罗·伦斯登(Paul Ramsden)是国际知名的英国高等教育专家,主要研究高等教育中的“教”与“学”问题。1992年伦斯登出版的专著《高等教育中的学习教学》(Learning to Teach in Higher Education)是国际高等教育中学习与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伦斯登的学术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高等学校的教学原理与实践。他的这一经典著作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清楚学生的学习背景。伦斯登在整个作者共被引网络中占据核心的位置,与他有共被引关系的节点数也是最多,这也折射了伦斯登的学术观点和思想对整个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影响之大。尤其是在21世纪初,伦斯登的节点与其他作者共被引频次较高,说明他的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网络图谱中与伦斯登连接紧密、并且共被引频次较高的节点作者约翰·比格斯(Biggs J)也在网络中占据了重要的节点位置。澳大利亚教育家比格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模式,这一理论模式包括了一系列学生可控因素,如动机、方法等。比格斯认为,只有当学生积极想学而又懂得怎样学习时,他们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结果。比格斯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SOLO分类评价理论。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思想受到皮亚杰的发展阶段学说思想的影响,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为高等教育教师根据学生特征和个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基础,有利于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可以较清楚地显示学生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水平。同时,SOLO理论也为检测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2008年以来,比格斯在作者共被引网络中的共被引频次突然增加,说明近年来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对比格斯的学术思想更加关注,这一问题也是近年来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
纳德·巴内特(Ronald Barnett)是现代英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位重要人物,在高等教育哲学、管理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构高等教育的“自由教育”理念一直是巴内特教授热衷的话题。从网络结构来看,巴内特的共被引频次较高,网络中的中心性也较高,他的学术思想是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研究较为活跃的热点问题。
托尼·比彻(Becher T)的主要学术思想和贡献是学科分类观。他的学科分类观是对C·P·斯诺“两种文化”的否定与超越,既较好地诠释了学科的本质属性,对当今大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又恰当地昭示了学科的根本特征,为我们进行学术评价提供了学理基础。
克拉克(Clark B)是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公认的权威学者,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主要集中在通过组织分析和跨国研究,从内部揭示高等教育的特性及高等院校的运行规律主要有以下三大领域,分别是:学术分化理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研究生教育理论、创新大学和组织变革理论;通过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根源、要素成分及各种条件,研究高等教育现代功能的特性对社会发展具有的重大意义;以及高等教育多学科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在作者共被引网络的主网络中,右侧以丁托(Tinto V)、艾斯丁(Astin A)、布莱克斯顿(Braxton J)等为关键节点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网络群组。从时间来看,这一网络群组是近年来共被引形成的,也就是说以这三位代表学者为中心的学术思想是近年来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文森特·丁托(Vincent Tinto)主要的学术思想贡献是关于高等学校学生失学主要因素的研究。其研究成果集中在1993年出版的《Leaving college:Rethinking the causes and cures of student attrition(Second Edition)》(离开课堂:对学生辍学行为的原因和改善的再思考)。在该成果中,他总结了高等学校学生失学的三个主要原因,即学习困难,学生对学习和未来职业的盲目性以及学生融入相关机构和群体的失败。21世纪以来国际高等教育学者针对丁托提出的理论和因素展开研究,对这一理论丰富、完善和修正。如对少数裔高校学生辍学进行的研究,指出少数民族失学率大的原因之一便是教育质量拙劣,而多数非少数民族辍学者失学的原因是缺少能力[8],并且强调辍学的文化和社会因素[9]、学术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关系及整合性问题[10,11]。经过长期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与评估研究,艾斯丁(Astin A.W.)在1991年提出了院校影响力(college impact)理论和I-E-O模式[12]。同时艾斯丁在高等教育政策、教育形式、高等教育精神、不同类型的机构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学术贡献。约翰·布拉克斯顿(Braxton J)的代表性学术成果是高等教育中教职人员行为规范的研究。
三、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团体及其学术观点
通过描绘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学术文献中的引文作者的共被引网络图谱,可以探测该领域研究中的代表性核心学者及其学术思想,在作者共被引网络的基础上,使用Cite Space软件系统的谱聚类分析功能,进行聚类分析(见图2),选取聚类结果中的前十项聚类(见表1),作为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主要学术团体,通过谱聚类的标识词,并结合学术团体中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可以探测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学术团体的主要学术观点和学术贡献。
从国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作者共被引网络的聚类结果的尺度和结构来看,选取的前十项聚类所包含的节点数占整个共被引网络节点数的89.6%。因此,这十个最大的作者共被引聚类代表了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主流学术团体。结合主流学术团体的聚类标识词和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可以探测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主流学术观点。
最大的研究学术团体(cluster 9)包含38个节点,包含了多位国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代表性学者,如Becher T,Clark B.R,Slaughter S,Gibbons M,Altbach P.G.等。这一学术团体的主要学术观点相对宽泛,是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基础和核心领域,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组织变革、教育评估、学科分类评估等方面。
第二个学术团体(cluster 14)中的代表性学者主要有Pascarella E.T,Tinto V,Astin A.W,Tierney W.G,Braxton J.M等,学术观点涵盖了高等学校学生辍学理论、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研究等。
第三个学术团体(cluster 5)中包含25位代表性学者,主要有比格斯(Biggs J)、普洛瑟(Prosser M)等。这一学术团体的学术观点较为集中,是关于正式学习和教学质量相关问题的研究。
第四、第五、第六个学术团体(cluster 2,cluster15,cluster 6)包含的节点数相对较少,分别有10、8、6位代表性学者,但每个学术团体的学术观点相对集中,而且都是近年来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第四学术团体的学术观点为批判教育学,第五学术团体的学术观点为在线学习研究,第六学术团体的学术观点为学生自我评估。其中,以第五学术团体为例,在其包含的8位代表性学者中,Garrison D.R,Rovai A.P,Arbaugh J.B等都是近年来关于探究学习群体在线学习与教育的理论框架和测度方法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在线学习及其教育理论已经或正在成为当前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学术团体包含的节点数即代表性学者数都是5个或更少。这几个学术团体的规模相对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所代表的研究学术团体的实际研究者的数量少,而且这些研究的学术团体也出现了较为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包括研究导向的教学,情景学习与课程教学,性别、人种相关教育问题,教育环境等研究方面。其中,情景学习与课程教学是近年来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四、研究结论
当代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知识和理论基础,国际主流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团体及其代表性学术观点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和趋势;增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保证高等教育理论能够被决策者所认知、认可并有可能将其作为政策依据并付诸实践的前提。对国际高等教育领域核心学术期刊刊载文献数据的计量和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科学文献的作者共被引网络知识图谱,能够较清楚地了解当前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及其学术思想,并通过作者共被引网络图谱的聚类分析,能够呈现该领域研究的主流学术团体,以及他们的核心学术观点。
这些代表人物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模式,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出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清楚学生的学习背景;关注研究一系列学生可控因素,如动机、方法等,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特征和个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重构高等教育的“自由教育”理念;同时还有对学科分类、学术分化理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研究生教育理论、创新大学和组织变革理论以及高等教育多学科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等;关注通过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根源、要素成分及各种条件,研究高等教育现代功能的特性对社会发展具有的重大意义。主流学术团体关注的主要问题有:高等教育政策,教育形式,高等教育精神,不同类型机构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组织变革,教育质量评估,学生辍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正式学习,教学质量研究,批判教育学,在线学习调查,学生自我评估,研究导向的教学,情景学习,课程教学性别、人种,教育环境。
从中还发现,相对于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偏宏观领域倾向而言,国外的高等教育研究更注重微观研究,既注重某一具体问题的理论模型构建,又不忽视实证研究的演绎和归纳。相关学者针对先前研究者相关经典理论模型通过实践不断修正得以使之完善是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一大特点。国际高等教育的主流研究多集中在“学生”这一教育的主体上,围绕学生学习等相关问题入手展开研究。此外,除教学之外高等教育的核心性质是学术,而学科是学术的体现载体,国际高等教育关于学科的集中研究也体现出国际高等教育的学术关注。与现阶段国内高等教育研究一样,国外的高等教育研究也较早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但可以看出,由于国外发达国家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较早,所以关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也相对早于我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关于学习的新形式“网络在线学习”方兴未艾,其相关的问题也是西方教育学者关注的焦点,英美发达国家特有的移民文化也致使高等教育多元化背景下的相关问题成为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相区别的特色之一。借鉴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代表性学术思想和主流学术观点,积累教育理论和实践新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摘要:运用文献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Higher Education》等8种SSCI高等教育学期刊2000-2011年刊载文献的作者共被引网络图谱,探测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及其学术思想,梳理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主流学术团体及其学术观点。其中,伦斯登(Ramsden P)、克拉克(Clark B)、比格斯(Biggs J)、巴内特(Barnett R)、比彻(Becher T)、丁托(Tinto V)、艾斯丁(AstinA)、布拉克斯顿(Braxton J)等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作者共被引网络中的代表人物。组织变革与学术重建,正式学习,学生辍学,质量评估和全球化,远程教育与在线学习,情境学习和教学研究等问题是这些代表人物的主流研究方向。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际高等教育,代表人物,学术团体
参考文献
[1]徐辉.21世纪初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动态及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6(12).
[2]钟秉林,赵应生,洪煜.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国外期刊高等教育研究论文量化分析[J].教育研究,2010(01).
[3]Chen 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2006(57):359-377.
[4]Chen C&Paul R J.Visualizing a knowledge domain’sintellectual structure[J].Computer,2001,34(03).
[5]Chen C.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 of the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America,2004(101):5303-5310.
[6]White Howard D,McCain Katherine W.Visualizing aDiscipline:An 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Science1972-1995[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Information Science,1998,49(04):327-355.
[7]White Howard D,Griffith Belver C.Author Cocitation:ALiterature Measure of Intellectual Structure[J].Journal of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81,32(03):163-171.
[8]Meeuwisse Marieke.Reasons for withdrawal from highervocational education———A comparison of ethnic minorityand majority non-completers[J].Studies in HigherEducation,2010(35).
[9]Guiffrida D A.Toward a cultural advancement of Tinto’stheory[J].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2006(29).
[10]Braxton J M.The influence of active learning on the collegestudent departure process-Toward a revision of Tinto’stheory[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0(71).
[11]Deil-Amen Regina.Socio-Academic Integrative Moments:Rethinking Acade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Among Two-Year College Students in Career-Related Programs[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11(82).
【三八妇女节的代表人物】推荐阅读:
代表人物及著作01-18
著名人物和代表作01-25
三八妇女节代表的发言稿06-14
妇女职工代表发言10-22
庆祝三八妇女节代表发言稿07-21
妇女代表大会发言04-02
矿长三八妇女节发言稿与研究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12-06
妇女代表就职演讲稿02-22
优秀妇女典型代表事迹材料03-09
乡第九次妇女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