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基本知识(精选8篇)
(一)“断求佛果行施住相疑”
断为断除、截断之义,一般求证佛果,是以有相行施为因,以证有相佛果,这是有相与有住之求,《金刚经》开无相法门,以无住为因,求证无相佛果,是与有相有住之行施不同,故有此疑。为断此疑,《金刚经》力破有相与有住之虚妄,力劝不应住于住而行于施,应是无住而行施,不住于相,依此而尽断此疑。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
般若之行,无住为因,无相为果,因与果俱深难信。佛对此疑而讲“信根”,能深信无住无相之法者,是其多生多劫所种善根之发现,佛陀悉知悉见。无上佛乘是难信之法,若有正信,定有甚深因缘。若不信者定是业障深重,由此而断此疑。
(三)“断无相云何得证说法疑”
般若妙义,甚深玄奥,是在相离相,说而无说,从实际理地上讲,佛陀说法,实无有法可说,故不受一尘也。因此究竟法身,无为无相,然而所谓说法,皆依世俗谛方便安立假名,《金刚经》是从胜义谛上,直显真实无相,以此断除恒执有相有说之法执。无相是在相离相,无说是说而无说,因此可为无得无说也。
(四)“断声闻得果取疑”
有人于声闻四果,作有取有想,此段断其疑也。诸法无相,故于法不可取相,不可说得。以无所得,究竟无相,故不可有住,此段应是扫相也。
(五)“断释迦于燃灯佛所有取有说疑”
此段从佛境上破有取有说疑。诸佛得法实无法所得,以无所得,是为所得也。对一切法皆以无相、无取、无住、无得而如实观,方可尽断有相、有取、有得、有住之执。
(六)“断庄严净土相违于不取疑”
此经所讲庄严净土,实是不可以相求,不可以有法住,此经庄严净土,是唯心清净,无相庄严净土。由于三界唯心造,万法唯识现,实无有说可得。有执者误以为净土必有实体可得,若有实体相者,这岂不是与不取义相违反也。此疑不解佛法真实义,般若不落一切法相,又不断灭一切法相,因此所谓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于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明此玄义,此疑自除也。
(七)“断自受用报身有取疑”
化身不实,故不可取,那么报身应是实有吧?于此有疑,为断此疑,借事明理,令人通达。种种之相,皆是有为,佛之真身是法身,法身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不可取也。由此报身,应不以住相生心,虽然不可取不可住,但是可修可证也。
(八)“断受持此经为人解说未脱苦果疑”
持经是行无相之忍,此乃无漏因也,由此正因而得到彼岸,诸有相行皆不脱有漏边事,故未脱苦果,《金刚经》所讲出世道,尽在无相无住,然不肖者住有相以测持经之报,故此疑当断也。
(九)“断能证持说二法是无体非因疑”
能证与持说是有为无体之法,由何是成无为有体之法的正因呢?如世人解应为非因,然佛为断此疑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由有为无住,而感无为法性,是事当然也。因二者不即不离,由此而证为菩提,依此所证为法性,此因者依因也,非生因。故知此义,即断此疑也。
(十)“断真如遍一切处,为何有得无得疑”
真如之法,皆遍在一切,然于法有迷悟之别,有得无得都是对治而言,佛法无实无虚,但方便度人,假立有得无得之名,由此得与不得本无可疑也。
(十一)“断无住修降伏心是我疑”
学人虽知无住行可降伏其心,然于法尚有微细我执,不知究竟无我之深义也。为此再断有我之疑。
(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
此断佛因有实行菩萨之法。于此执实,也为虚妄,故对此以无相、无住、无实有其法而除之。
(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无法疑”
有执之人,恒执实有,恒执实无,不解无实无虚之妙义。由无实体因,故误为无佛无法,此是巨谬。佛法中道不落两边。有不执实,因缘而有,无不实无,自性真空,因与果都是因缘立号,非实有性,不可执实,明此妙理,此疑即断。
(十四)“断无人度众生庄严净土疑”
凡夫之人处处恒执两边,不契中道实相之理,说无即落断灭,说有即成恒常,不知体用之理,正因为无实体而妙用无穷,正因为妙用无穷而实无自体,依用以显体,体无定体,虽用而发,从体起用,全用即体,中道彰著也。于法无相,于行无住,实无人我,实无庄严,然亦即庄严,亦即度人。二者皆名字而已,真实佛法超言超相也,明此理,岂有此疑。
(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
凡夫之人,误为佛离诸相,即无所见,其实不知无相无住方可于一切法悉知悉见也。然见亦非见,非见为见,以不住相故,佛可具见一切法性也。凡夫之人颠倒错乱,不知见与非也不可得也。
(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
凡夫之人,于法闻空,心生颠倒,妄为一切皆无。不知佛法本为破妄想执取之心而立言教,世间福德实无自性,当体空寂,故不执取为实有也。于法不生执取相,依无住心而广行福德之施,其福德无量无边,何以故?此可究竟出离证道也。凡圣用心不同,得果自异,明此理不生此疑也。
(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
无为乃佛之真身,无为无相,故不可以三十二相见佛真身,真身虽无相,然非即断灭,应身虽非实,随缘化度人,圣者于此法,皆不住有身。执有执无,凡夫之事。明此妙理定无此疑也。
(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
凡所说法,实无法可说。于说法处不可执于实有,于无身处实执于无,不无不有,方可契中也。
(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
凡夫之人,执无法为实无,故不知如何修证,《金刚经》讲无相无住,就是开显无住之行,于法不执取为无法,非法断灭为无法。由无住行而与实相相应,因实相无相,无可执取。明此理自然疑释也。
(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
经文章句虽为无记之法,然可表诠般若妙义,文字本身非因,然是正道依因,明此理即解此疑。
(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众生疑”
诸法平等,佛与众生并无差别,故实无众生可度。然于法如此,于心有别,凡夫迷执,不见真如,圣者开悟彻见法性,于迷与悟间,假安立于度,然实无度也。明此无疑也。
(二十二)“断以三十二相比知真法身佛疑”
凡夫之人执相为佛,以三十二相为佛法身,由三十二相是有为之相,故非真佛法身,要离相见真佛,凡所有相,尽是假有,若执于相,即同邪道,不见如来真身。明此理就不会于种种相而生实有之想,也悟佛之真身离相无住,寂静无为也。
(二十三)“断佛果非关福德疑”
佛果无为无相,无作无行,由此凡夫之人,误为佛果非关福德,断然分开于世间种种有为之相,其实佛法离相,妙在离执,非是断灭于相,无住之行福德不可思议,菩萨行施三轮体空,功德等虚空界。由此,佛果之福德不可思议也,明此无疑也。
(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
化身度人,实无来无去,实无所住,故受福之用也,化身无影,随缘示现,本无实性,本无实法,故不可执有此疑也。
(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
法身与化身不一不异,体用而已,非一非异,不可用凡夫之心测知佛身,应如理谛观,方证实际,法身无为无相,理也,化身有为无住,事也。无法身不显化身,无化身不证法身,明此疑解也。
(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
化身法身不一不异,实不可执,有福无福亦是有相,实应离执,不落边见,明此理岂能生此疑也。
(二十七)“断入于涅槃如何说法疑”
涅槃之义,不同小乘所解,大乘讲四种涅槃:自性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诸佛圆满于体究竟无余,于用无住行施,尽未来际广说佛法,无有断时,明此理自然无此疑也。
拓展阅读:《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
《金刚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也称《金刚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异译本主要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真谛的同名译本、唐玄奘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此经也可看成是般若的一个略本,因为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它都有了。《金刚经》虽然只有一卷,但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在汉地佛教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例如,禅宗六祖惠能就对此经十分推崇,认为“若欲入甚深法界、人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
《金刚经》全文约五千四百多字,经梁武帝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章(分)。通过佛陀与“解空第一”的弟子须菩提的问答,阐述了般若性空的道理。全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都是空的智慧。在《金刚经》中,佛陀用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实相者皆是非相”;世界万法本质上都是“性空幻有”,人们将“如梦幻泡影”的有为法执为实有,才生出种种烦恼;为了破除烦恼就应该扫相破执,这样才能认识到诸法实相。为了使人们真正做到扫相破执、无相无住,它还举了很多例子用以指导人们的.修行实践。如,佛陀使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而进人涅架,却“无一众生实解脱者”,因为众生之相皆为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无实实在在之众生可得,是名众生。再如,佛陀的身体有三十二种相好,但不能根据这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不过是外在的虚妄之相,但又不能不以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样又会陷入另一个极端。《金刚经》对“相”的破斥是十分彻底的,指出对佛法也不能执著。“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只是破除烦恼,证悟真理的手段,并不是真理本身。经中以舟筏作喻,说明佛法只是方便施设,不应拘泥死守,“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另一个要点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相传六祖惠能听人诵经至此处言下大悟。住,意为住著之所,无住,则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著于一定对象。因万法无常住不变之自性,人之认识也不应以固定概念当作事物的固有本质。《金刚经》最后强调,般若法门是佛法修行解脱的最高智慧,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承诺如果有人信持此经,并为他人解说,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果报不可思议”。该经末尾,佛以一首偈颂作为全经思想的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在佛教史上影响极大,被认为是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其建立的性空幻有、扫相破执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是获取佛法正见的基础,也是建立佛教信仰和开展修行实践的前提。般若性空的理论,就佛教的信与解来说,主要解决了解的问题;就佛门的知与行来说,主要解决了知的问题,自然成为诸佛之母。对大乘佛教而言,《金刚经》及其思想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新鲜的金伯利岩, 呈灰、灰黑、灰蓝、暗绿色, 由基质、斑晶、岩石碎块、胶结物等组成。金伯利岩的重要特征之一, 是具有强烈的蛇纹石化。重要特征是地表部分极易风化成酥碎的土状。按其风化程度不同, 可分为土黄、褐黄色和灰蓝色, 通常称之为“黄土”和“蓝土”, 是极具特征性的找矿标志。
(一) 我国金刚石矿床产出的基本特征
1. 金伯利岩的地理位置
我国已知金伯利岩分布于辽宁、山东、贵州、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及吉林等地, 从构造环境来看, 我国已知金伯利岩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台及扬子地台区内。而有重要经济意义的辽宁、山东两地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区。我国金伯利岩的形成与深切地幔的大断裂有关, 从它们的空间分布上可以看出这一点[1]。
金刚石的产出与古老的地台有关, 由于古老地台的结晶基底刚性较强, 渗透性较差, 因而其下的地幔比其它部分的地幔相对冷一些。地台结晶基底的刚性强, 足以使超高压状态的金伯利岩岩浆一直保持到地壳较高部位。深断裂尤其易产生于压力最大的两个次级构造单元的交接部位, 才能使来自上地幔的金伯利岩上升到地表。我国东部碱性玄武岩正是处于这一构造位置, 金伯利岩岩墙与粗玄岩走向一致, 它们有的就产于同一基底断裂中。其中橄榄黄长岩属于钠质碱性玄武岩系列, 金伯利岩与橄榄黄长岩的化学成分是连续渐变的。
2. 金伯利岩形成的时代
辽宁南部金伯利岩的形成时代为奥陶纪一泥盆纪, 属晚加里东期一早华力西期构造旋回的产物。其主要证据是在42号和50号金伯利岩管内, 含有寒武系鲡状灰岩捕虏体。在矿田内, 下侏罗统瓦房店组底砾岩中, 发现有沉积的金刚石古砂矿据辽宁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队的勘探资料, 42号及50号岩管9, 10和11号岩脉, 均被同位素年龄值为95~144Ma的辉绿岩。
山东金伯利岩的形成时代为古生代晚加里东期的产物, 其证据:该区红旗6号岩管中, 发现含有寒武系灰岩角砾。
贵州金伯利岩的形成时代为古生代泥盆纪, 属早华力西期构造旋回的产物。该区金伯利岩体切穿了寒武纪地层。
湖北金伯利岩的形成时代为寒武一奥陶纪, 也属加里东构造旋回产物, 其岩体切穿了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层。河南、山西及河北金伯利岩的形成时代, 由于缺乏可靠的地质证据及资料, 还难以定论, 有些地质工作者认为, 它们是新生代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3. 金伯利岩的产状、形态、大小
金伯利岩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征。一个地区的金伯利岩, 往往由2至3个岩带组成。例如辽宁南部, 在长28km, 宽18km的范围内, 分布着大小金伯利岩体76个, 它们在空间上, 可分为3个岩带, 各岩带大致平行排列, 并呈北东方向展布。山东金伯利岩区, 在长60km, 宽20km范围内, 也分布着3个岩带。其他金伯利岩区, 也都有成群、成带分布特征[3]。
金伯利岩的产状主要为岩管、岩脉和岩床。它们在形态、大小、成分及含金刚石性方面各有其独自的特征:
(1) 岩管:它是含金刚石最富、最有工业意义的金伯利岩体。从地表平面图来看, 呈圆形、椭圆形和透镜状、哑铃状及不规则状。从剖面上看, 多呈漏斗状、筒状。一般来说, 金伯利岩管向深处变为岩脉, 但岩管向深处延伸的深度各不相同。我国山东胜利号岩管向下300多米变为岩脉, 山东西峪地区岩管群向下600多米才变为岩脉。岩管的岩石种类多, 由各种金伯利岩类及捕虏体组成。岩相变化明显和杂乱, 结构构造不均一。
(2) 岩脉从含金刚石的情况来看, 与同一岩带的岩管相比, 岩脉含量低。从平面上来看, 金伯利岩脉窄而长, 剖面上呈墙状、扁豆状。其长和宽差别较大, 长者可达几公里, 短者十几米。宽者可达十几米, 窄者仅几厘米。一般岩脉越长, 向深处延伸越深。岩脉一般沿断裂成群、成带产出, 组成平行的、半平行的、雁行状或分枝状的岩脉群, 沿一定方向展布。组成岩脉的岩石类型较简单, 结构和构造较均一, 主要由块状构造的斑状金伯利岩组成, 岩石中含深源包体及围岩碎少。
(3) 岩床不含或很少含金刚石。一般呈似层状、透镜状和饼状, 产于盖层发育区的层间构造中, 或沿层间分布。长为几十米至几百米, 个别达2~3km, 厚由几厘米至几米, 个别达几十米。
4. 金伯利岩的主要岩性特征
我国金伯利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有:斑状金伯利岩;金伯利凝灰角砾岩及金伯利角砾凝灰岩;细粒金伯利岩;含岩球金伯利岩和含碎屑金伯利岩。其主要特征如下:
(1) 斑状金伯利岩类该类:该类岩石包括斑状金伯利岩、斑状云母金伯利岩及斑状富云母金伯利岩。块状构造, 斑状结构。基质呈显微斑状结构。斑晶矿物呈浑圆状或椭圆状。主要矿物成分为橄榄石, 次为云母。副矿物为铬尖晶石、镁铝榴石、单斜辉石, 钛铁矿、磷灰石及锆石等。主要矿物成分特征: (1) 橄榄石在岩石中的含量多为25%~50%, 高者可达60%。具多世代特征, 从大小和形态来看, 起码见两个不同世代。第一世代橄榄石, 多为3~8mm, 常为浑圆状、椭圆状, 少见半棱角状及港湾状。第二世代的橄榄石呈显微斑晶产出, 多为半自形及自形晶, 粒度一般为0.1~2mm。绝大多数橄榄石都因遭受岩浆晚期和期后的交代、蚀变作用, 而变为蛇纹石、方解石及云母等矿物。新鲜的橄榄石极难见, 属镁橄榄石一贵橄榄石。 (2) 云母绝大部分为金云母, 镁黑云母少见, 而铁黑云母更少见。云母的颜色为灰白、褐黄、棕黄及浅棕等色, 显微镜下, 为无色至褐黄色, 具正吸收性和反吸收性, 常见反吸收云母, 沿正吸收云母的边缘和解理处进行交代。云母可明显地分为两个世代, 第一世代的云母, 一般3~8mm, 个别达10mm以上, 在平行 (001) 的断面上, 呈椭圆状、浑圆状。解理面常发生扭折和弯曲现象。沿解理缝常有磁铁矿、铬尖晶石、钛铁矿、方解石等矿物分布。第二世代的云母呈显微斑晶和微晶产出, 为自形一半自形晶体, 颗粒大小一般为0.1~1mm, 它比第一世代的云母发育广泛, 尤其在斑状富云母金伯利岩中更为发育。有时呈定向或半定向排列, 形成流动构造。
(2) 金伯利凝灰角砾岩及金伯利角砾凝灰岩类:该类岩石为暗绿色、绿灰及深灰色。碎屑构造, 碎屑成分占50%以上。以2mm以上的碎屑角砾为主者, 为金伯利凝灰角砾岩。以2mm以下的碎屑为主者, 为金伯利角砾凝灰岩。
该类岩石中的碎屑由三部分组成: (1) 深源碎屑主要为纯橄岩类、二辉橄榄岩类、榴辉岩类和云母岩类及其解体的晶屑。这些岩屑由于在金伯利岩浆携带上升过程中被磨蚀, 所以呈饼状。矿物晶屑多为浑圆状、次棱角状、港湾状和不规则状。 (2) 同源碎屑为早期形成的斑状金伯利岩、斑状云母金伯利岩及金伯利岩球碎屑, 该碎屑多呈饼状及次棱角状。 (3) 壳源碎屑岩性多种多样, 主要有砂岩、页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石榴石麻粒岩等。该类碎屑多为次棱角状或饼状。
岩屑一般为2~5mm, 个别大到20mm, 但晶屑一般都小于2mm。碎屑成分多为壳源碎屑, 而深源碎屑和同源碎屑较少。胶结物为细粒金伯利岩, 具显微斑状结构。
(3) 细粒金伯利岩类:该类岩石包括细粒金伯利岩、细粒云母金伯利岩及细粒富云母金伯利岩。岩石为块状构造, 暗绿色, 细粒结构。显微镜下为显微斑状结构, 显微斑晶为橄榄石和金云母及铬尖晶石等矿物。
从产状和形成时间上来说, 有两种情况: (1) 作为金伯利岩的包体产出, 为早阶段形成的产物; (2) 呈脉状产出, 穿插于斑状金伯利岩中, 为晚期阶段形成的产物。
(4) 含岩球金伯利岩类:包括含岩球金伯利岩, 含岩球云母金伯利岩、含岩球富云母金伯利岩。具岩球状构造, 颜色为灰绿色、黑绿色。
(5) 含围岩碎屑金伯利岩类:岩石为杂色、碎屑状构造, 碎屑为棱角状及不规则状。碎屑成分随各岩体的围岩成分不同而不同。
(二) 原生金刚石矿床形成机制
中国金刚石矿床产出位置进一步证明古陆内部及其大型地台是偏碱性超基性岩, 强碱性霞石质岩类, 超镁铁质岩类等岩浆的活跃区。该区的上地幔, 系这种岩浆的发源地[5]。
上地幔物质为非均一流体, 对流作用并未使地幔物质均一化。据与金刚石矿床密切伴生的岩石类型, 可认为岩浆有下列几种产生方式:
(1) 上地慢隆起或幔坡区, 熔融流体物质不停的活动并与周围物质产生交代作用, 逐渐富集不相容元素和挥发份 (主要为H2O和CO2) , 产生硅酸盐一碳酸盐熔融体, 是一种碳酸盐金伯利岩浆源。金伯利岩与碳酸盐岩共生就是此种成因。
(2) 古地盾或大陆地台下存在二辉橄榄岩层, 由于上地慢热能、放射性能、构造动力能等都可使二辉橄榄岩层发生部分熔融, 并富集挥发份, 因而产生强碱性霞石质和金伯利岩质岩浆, 这就是形成金刚石矿床与碱性杂岩, 碱性玄武岩伴生关系的原因。
(3) 地幔的流体, 从下地幔上升, 在它运移、渗透、贯穿到上地慢的过程中, 使上地幔的橄榄岩质熔浆富集了H2O和CO2、不相容元素, 这些物质逐渐聚集成地幔流体柱, 如同地热点下的地幔柱。在稳定大陆区, 地热梯度小, 压力梯度大的条件下, 地幔流体柱沿深切地慢断裂上涌。
(三) 形成金刚石矿的大地构造背景
中国东部地区地处东经105°以东的广大区域, 包括传统上划分的内蒙古兴安—吉黑造山带、华北地台、秦岭—大别造山带、扬子地台 (东) 和华南褶皱系, 面积约3.3×106km2。中国东部区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 濒临太平洋, 是环太平洋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东部地区是由不同的板块和褶皱系拼合而成, 是现代欧亚板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内蒙古兴安—吉黑褶皱带、华北板块、扬子地台 (东) 和华南褶皱带, 在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初期拼合而成, 从而构成了地球上最年轻的大陆。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质发展历史是一个古板块聚合, 火山带和岛孤向大洋迁移, 后期伴有陆内裂谷发育的过程。
在大地构造上, 湖南省境内大致以城步、邵阳、桃江、长沙、浏阳一线为界, 其西北部为扬子微板块, 或称元古代扬子地台边缘活动带 (P型克拉通) , 东南部为华南微板块。二者之间, 为一NNE—EW向并向西、向北倾斜插入地幔的弧形古俯冲带。由于华南微板块向扬子微板块的长期俯冲活动 (元古代~志留纪末) 和扬子上地幔刚性块体的阻挡, 驱使扬子微板块的地壳发生了武陵造山运动和之后的一系型褶皱, 构成本区出露最老的基底构造层。据浏阳仓溪角闪片岩、斜长角闪片岩Sm-Nd等时线年龄测定为1860±17Ma。以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其上的板溪群, 经雪峰造陆运动脱水而出。形成时代, 据侵入其内的安江隘口基性—超基性岩的同位素年龄测定为1050Ma, 因此, 板溪群时代>10亿年。本区冷家溪群、板溪群所形成的NE—NEE向并向西北突出的联合弧形构造, 系川中—鄂西古陆核向东南扩张增生的元古代活动带。据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冷家溪群之下赋存有厚达15.3km的太古代中酸性麻粒岩, 这种地壳结构构造以及古俯冲带的存在, 与伽顿所编的金刚石成因模式图极为相似, 有利于含矿的橄榄钾镁煌斑岩形成和产出。
(四) 结束语
我国已发现的金伯利岩型金刚石原生矿床主要分布在辽宁南部地区和山东沂蒙山区, 此外, 在山西北部、吉林南部和辽宁北部、东部地区也已发现了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上述金刚石原生矿床和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均分布在华北太古代克拉通, 受分布地区的区域隐伏深断裂控制, 与金伯利岩相伴产生的基性岩有辉绿岩、煌斑岩和橄榄玄武岩等。迄今, 我国尚未发现具有经济价值的钾镁煌斑岩型金刚石原生矿床, 仅在湖南和贵州发现了含金刚石的钾镁煌斑岩。
摘要:金刚石是国民经济建设和战略高科技极其重要的矿物原料, 是我国急缺的矿产资源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今后对金刚石的需求必将与日俱增。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床是世界上重要的金刚石矿床类型, 也是在我国发现的金刚石原生矿床类型。文章介绍我国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床的基本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
关键词:金刚石矿床,金伯利岩,地质特征,构造背景
参考文献
[1]朱连兴.中国东部原生金刚石矿床成因与找矿[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1, 21 (1) :57-59.
[2]路凤香.金伯利岩与金刚石[J].自然杂志, 30 (2) :63-67.
[3]董振信.我国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床的若干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标志矿床地质[J].1991m10 (3) :256-264.
[4]涂怀奎.金刚石矿床成矿特征和找矿方向讨论[J].建材地质, 1997, 91 (2) :14-18.
一、无所住心
菩萨行者(即修行佛道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谓无所住就是无差别相分别心,有差别相分别心就有我、人、寿者相之一己着见。如此,于瑜伽师地论而言便是有余(尚有不足需再修习精进),无法进入十七地(佛的境界),故菩萨于佛道应去色、相、法而降伏其心,乃至于无所去,然实有去,但因清净心故得(以空观色)去之实相。所谓无所住心就是求佛境界行佛道之法门,这是《金刚经》之实相之一。
菩萨能自行六波罗蜜,布施、忍辱、持戒尤重无色、相、法之执着,一旦于色、相、法而生差别便不能得布施、忍辱、持戒之实相功德,也就是说不能真正得到这三个波罗蜜的修行功德和境界或品位,故佛咐嘱诸菩萨特别要注意行六波罗蜜时不能执着于色、相、法,如果能够不执着于色、相、法而行六波罗蜜,其福德无量无边。故说菩萨不住法布施。
除于法无住之外,修行佛道者于见佛身与否亦不能执着,亦应该于此不住心。故《金刚经》云,“不能以身相见如来”“不能以音声求我”,不是说不能称颂佛名或不能向佛诉说心事如同向上帝祷告一样,菩萨尚且闻声救苦,更何况是佛。这里所说的不能以身色音声求我是指末法时代假借佛之身色、假借佛说来颠倒大乘(大乘者:众生苦之解脱)、曲解佛法、以所谓供养和庄严佛土来遂行私利之意,只要是从私利出发假借佛名都是人行邪道。不仅那遂行私利之人不能见如来,那些跟随只知物质供养功德者恐怕也难得见如来。无所住就是于相无所着见的意思,无所着见就是不执着的意思,不执着就是在“有”的“色相”当中放入“无”的“空相”的因素,又因所谓的菩萨知道要行六个波罗蜜修行法门,知道要得到这些法门修行的功德必须不执着于法相(我的概念、你的概念、他们的概念、生老病死寿命长短的概念、富贵荣华贫贱凄苦的概念以及通称差别相、分别心的概念),必须明了观空作义(于色、法、相中观出空相,于空相中却不着空见),必须以清净心的无为法驾驭实色法中的有为法,这就是所谓的无所住而生其心。
二、观空作义
《楞严经》中描写了诸菩萨修行之法门多式多样,这些法门于修行上而言,其实都是有为法,都是为了得到修行佛道的境界而行之法,有为法不但存在差别而且有高下。因此,有为法的修行必须提高到无为法的境界(以无为无着见之观而行有为之法)以缩小差别,所以,一切贤圣之修行或称菩萨之修行,不但因有为法(其自身修行法门)而有差别,其修行之成果和品位更因为能否将有为法提高到无为法的境界而产生境界上的差别。在这里,无为法就是无所住而行之法,也就是无我、人、众生、寿者相(这里所称之“相”即指“着见之相”)之差别所行之法,也就是得以照见色受想行识不能执着而行之法。菩萨若能以无为法内化有为法便得修行之实相。
一切有为法是实在之相,受生灭法之管控,有起有落、有生有死,常不能为人的意志所转移,同时这种有为法的起落生灭相对于整个宇宙的生命而言,各种事物的起落生灭的时程相对来说极为短促,故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然而这是相对而言,即使如化生有近人类一日夜的生命,何况人类有近百年的生命,也就是说《金刚经》说生命的短促不等于是视生命为虚无,而是要珍惜时光,不是要我们以虚无主义的眼光来看待生命及万事万物,而是要我们懂得“观空作义”,了解生命的时程虽短促而有限,但各己法身的生命却是长远的,可以不断精进的,故说存在主义的虚无是深着空相之空见,最终是否定生命的积极性,佛所说法与之正好相反。
瑜伽师地论释云:“令诸有情知一切法。如是如是空故非有。如是如是有故非空。了达诸法非空非有。远离疑惑颠倒僻执。随其种姓。起处中行。渐次修满。随其所应。永灭诸障。得三菩提。证寂灭乐。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竞兴。多着有见。龙猛菩萨证极喜地。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等。究畅真要。除彼有见。圣提婆等诸大论师。造百论等。弘阐大义。由是众生。复着空见。”这里要说的是实相就是有(存在的事物或法则),所有的“有”就称为有为法,所谓无为法就是在有为法当中加入“空”的因素使有不至于沦为执着,但过度强调空相就容易陷入虚无主义着于空见。因此,我们在“有”中加入“空相”,以“空”丰富“有”的内涵而不陷入空见而完全否定“有”,即“以空观有”“有中观空”之实意。《金刚经》和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重空相,却反对因此陷入空见的虚无。如弥勒菩萨所说我们的修行朝着佛道出发总共有十七站(地),也就是十七个品级,这是空相中的实相,无为法中的有为法,这就是观空作义最主要的内涵。换言之,能“观有见空”和能“观空见有”都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目的,都是一种境界,而且是一种修行佛道的实相。但是,若没有清净心则难见佛道之实相,所谓清净心就是知道诸行无常是苦是生灭法(因缘而起因缘而落,因缘而生亦因缘而灭,随因而生随果熟而灭,身生是一时地水火风之聚,身死亦地水火风一时之消散,故于身而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物质不灭之定律,然灵魂法身却是有所从来有所所去,故修行佛道是修法身之境界品级而非肉身之福德)。当达到明白生灭灭已(观透生与死之内涵,超脱生与死的境界,成就法身之精进)的境界时,自然就不以娑婆世界的苦为苦,便能见诸相非相,能从诸法、诸相中见其具空相,却又不陷入深着空见而抹杀一切“有”“色”“法”之存在和一定之意义和价值,如此方能得见如来。
nlc202309081516
三、无有定法:修一切善法
佛实有说法而且就是佛法,但佛所说法其境界无量无边,其功德非恒河沙数所能比拟,以有限之文字,以有限之时间说不尽,故佛说我所说的法不是全部的佛法,不是定法,但可以总摄为慈悲之法。故菩萨行者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基于佛所说法而照见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照见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之准则修行,无所执着、无所滞碍地前进,将有所成于佛道,故说没有定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为《金刚经》所谓修行之实相。
佛说,若有定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燃灯佛不能给“我”授记号释迦牟尼佛,这是因为佛法无量无边、法门无量无边,佛法不说哪一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此说必是邪见,不能见如来。真正之佛道修行法门是以无我法(不深着我、人、众生、寿者相之见的意思),故《金刚经》说要修行一切善法,一切善法者皆是佛法。然而佛法强调辩证,强调不执着不着相,才又说一切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六祖说人的心同时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念想,然皆为虚妄之心非本性之心,故佛说不可住、不可得。心之虚妄在说明人的色受想行识具有现实性、世俗性、表象性和利害性,一般而言,究竟无法身本性之考量所以说是虚妄。惟人并非皆不能一时照见五蕴皆空,不能照见虚妄是因为生灭法,并非都不能无所住而生其心,故佛说不可得也是辩证的说法,强调去妄求真而不是一切皆虚空,若一切皆虚空,如何于清净心中得佛法之实相,若一切都虚空又何必说佛法,若一切都虚空又何必说忏悔业障、消除业障,若一切都虚空又何必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及普皆回向?故《金刚经》所谓不可得其实是可以有所得的,只是要强调不是为了有所得而去修行佛道。
一切法中皆可见佛法,故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无有定法”之真意。法中无我时,则一切法可为善法,此说一切法皆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所有物质关系、生产关系、意识形态、法律规章等所有人的色受想行识都有其时代性、现实性、利害性,皆具有相对性、差别性和分别性,因此总的具有虚妄性,对于人类本性法身而言,没有佛法上所说的利益,甚至是阻碍、堕落本性的根源,是轮回恶道之原因。故说一切法于时代中、现实中、利害中而有对错是非和善恶之相对性、差别性和分别性。因说一切法中可见佛法所以是佛法,但因起差别性、分别性、相对性而说非一切法。明白此理即可见一切法即是佛法,佛不以定法说是佛法之真义。
因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故说诸法平等没有高下。不能以相对心、差别心、利害心以观一切法。若以相对心、差别心、利害心观一切法则一切法不能平等,不能见一切法中之佛法,所以说应以无我法观一切法方能见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既是平等无有高下其中皆有佛法,故佛说修一切善法(包括如仁义、兼爱非攻和广行阴骘)终将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之法门即有总摄修行一切善法之义,也就是把一切法以佛法的角度去对待时,则一切法皆为善法,能从一切法中得到有利于法身的功德,所以说一切法皆可以为善法,主要的着眼点、关键点在于我们能否用佛法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发生在我们生命过程中的一切有为法。
佛法为慈悲之法,为人说佛法,为人说《金刚经》,乃至为人说《妙法莲华经》等,都是行慈悲波罗蜜,这就是佛所说的法布施,这种法布施当然福德胜于一般物质供养的布施。所谓法布施就是行佛之事,就是行佛的慈悲,佛法即为众生救拔之法,然因人皆有佛性,故说实无众生得救拔,众生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法身受恶法熏习难调难伏,故佛称赞菩萨行者若能自行读诵书写或为他人解说《金刚经》者此菩萨行者甚为稀有,其所得福德亦是无量无边。佛一方面称赞其智慧明了,另一方面称赞其能行佛事慈悲喜舍,还称赞其有助益于佛法之传播、流通及记存。故说法布施的慈悲喜舍胜于物质布施的供养。但不论是法布施或物质供养皆是一切善法之范围。
忏悔业障(亦是一切善法之一)是普贤菩萨十大行愿中的第四行愿,忏悔是清理业障之前提,佛说人能受持(接受、信仰、实践)读诵《金刚经》便能依仗《金刚经》之威神力故,依仗个己受持读诵《金刚经》之功德力故,于忏悔之前提下当可消除自己累劫以来的业障。也就是说,受持《金刚经》是消除业障的法门之一。
《金刚经》强调修一切善法,故说无有定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法可以完全说明或形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却不因此说无法可得或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法可得事实上是有法可得,佛说修一切善法可得。菩萨只要以无所住之心行一切善法当然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法身追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来说没有断灭,世俗应身或色身虽有断灭,然而法身却不断灭,故说追求佛道不能陷入断灭相之空见,这就是修一切善法可得佛道之实相。
相或人之色身,是因缘而生(无明)其识、六入、爱、有、生来病死和烦恼统称受想行识,皆有家庭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的局限,难免眼耳鼻身意要着相,然而法身因业障福德而流转,不止一生一世,故说法身无相。再者,法身本性自在,即佛性之载体于本质无相,但因色身之贪嗔痴不能见本性清净,故落入生灭法中,轮回不息。因此,《金刚经》告诉我们法身非相,要善保法身,故说菩萨者能善保法身,修一切善法可保法身。
世间万事万物,除灵性之外皆为粒子之组合与分离,故佛说世界是一个合相,是物质粒子的聚和散(原始佛教有反对这种说法者),维摩诘居士说人的身体是地水火风的组合,这些物质粒子的合和就是所谓的相,这些相因为生灭不能长久所以是虚妄,每个人的灵性法身载有佛性或称佛性的载体,却不是物质粒子的聚合物,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说法身非相,也就是说法身没有相,世界既是一合相,处于变动之中,沧海桑田、物换星移终究难以长久。换言之,色相随时都在变动当中,执着无益。因此说诸法诸相于“见”上皆虚妄实不可得,此即色与空关系之实相。
四、结论
《金刚经》中所揭示,修习佛道法门及佛境界之实相,就是要修行者了解色与空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发展也是相互渗透的,既不能纯色也不宜纯空,所谓“纯想即飞,纯情即堕”(情想光谱),掌握这种辩证关系,一方面要无所住而生其心,另一方面要观空作义,还要修一切善法,佛境界的追求,佛道的实践可以说是一种“善求法宝”“善说法门”和“善保法身”的综合证悟过程,以无为法以不着见关照万事万物的发展,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中论证和成就智慧波罗蜜,这就是《金刚经》中修行佛道追求佛境界之途径,一切诸法诸相于菩萨行者证悟过程中之实相。
(厦门大学)
《金刚经》是成佛之经、功德之经、灭罪之经、降魔之经、超度之经、长寿之经……持诵金刚经的功德连佛陀也赞叹不尽。下面是《金刚经》的核心,一起看一下吧。
【解】今经“容容虚空”,指圣众之心和同于虚空。虚空无边际,故自心无边际。虚空无一物,故自心亦无物。虚空以空无故,森罗万象十方剎土依空而生。虚空建立万物,故自心亦建立万物。“无一物”故不落有边;“容万物”则不落空边。无一物而容万物,双照空有;容万物而无一物,则空有俱泯,从容中道。故云 “适得其中”。
这段话妙绝了。诸位看了、听了,懂不懂?听懂了,恭喜你,你距离大乘不远;听不懂、看不懂,多读。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就把这一段,你一开始念上三百遍看看,的确有不少人三百遍、五百遍明白了,通了,为什么?那个三百遍、五百遍是“修定”。我把这段经文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字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念的当中不夹杂妄想、没有分别执着,老老实实念下去,一遍一遍,念上三五百遍,真的,自然就明白了。这个境界每一个讲经的人,出家、在家都有,都有这个经验。
经文遇到困难,怎么办?查注解,讲的不一样,让我们更难取舍。这时候怎么办?统统放下,一心专念。这就是说我不求用脑,我用“禅定”。不用脑就是我不用妄心;“禅定”接近真心,就是净极。净到极处,光通达,那就是悟处,开悟了、明白了。用这个方法。
初学,我们是凡夫,这两种方法互用。应当用思考,用思考;应当用禅定则用念经。念经是修“禅定”,“定”与“慧”等运,“平等”起作用,能帮助我们体会到。这段文说得好。
“圣众之心。”“圣众”两个字是指往生极乐世界的一切众生,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都是菩萨。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菩萨,虽然烦恼习气没断,但是他们的智慧、神通、道力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几乎跟阿弥陀佛差不多,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所以“心自和同”这四个字要记住,要把它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要把它落实在学佛功夫上。
实在讲,佛法不难,特别是净宗。为什么净宗学得这么难?就是你的心跟一切万物“不和”、“不同”。原因就在此地。如果你真的“和”、真的“同”,你契入境界就不难。“和同”到什么程度?“和同”到痕迹都不着。“真和、真同”,像虚空一样,这就是“自然”,“中道自然”。
念老用“虚空”做比喻,“虚空”没有边际,我们自己起心动念,那个心没有边际、念也没有边际,“自心无边际”。
“虚空无一物,自性亦无一物”,我们从哪里看?从电视屏幕看。电视屏幕画面在我们面前,它有没有一物?不会看的人,着相了,有!这画面在动,有说有笑;看透了的人,频道一关,没有了。频道关的时候,色相没有了,音声没有了,屏幕是一片空白。
把屏幕比喻作“能生能现”,频道“所生所现”、“能所一如”,“能、所”都不可得。所以看电视的时候要能够看出屏幕跟频道融合在一起,虽融合在一起,各是各的。你看频道关掉了,不妨碍屏幕,它两个互相不妨碍。一个是如如不动;一个是一秒钟(就是说“秒”做单位),一秒钟一百次的生灭。这个画面一秒钟一百次,这个频率在波动。我们迷了,也没有在这里头看到如如不动,也没有在不动里面看到动。
能生“法相”的是“法性”,“法性”是屏幕,“法相”是频道,所以真的是“虚空无一物,自心亦无物”。要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二边不着,中道不存”,你真的回归自性了。
频道是妄心,屏幕是真心,真心不可得,妄心更不可得,所以世间这一切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法是屏幕,世间法是频道,真的,真的东西无一物,什么都没有,妄的东西是百分之一秒波动产生的幻相,它存在的时间是百分之一秒。
佛告诉我们,我们现前眼所见的、耳所闻的、六根所接触的,好像真的摆在我们面前,它存在的时间多长?不是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不是,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这一弹指生灭多少次?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一秒钟能弹多少次?有人告诉我们可以弹七次,我相信可能。我一秒钟大概可以弹四次,有比我年轻体力壮的、弹得快的弹七次可能。三百二十兆乘七,就是一秒钟得出的数字——二千二百四十兆,单位不是“千”、不是“万”,是“兆”,一秒钟,概念都没有,它太快了,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相续相,一个一个接着相,那不是相同,“相续”是相同的,它不同,每一个画面都不一样,没有两个画面是相同的,所以告诉你:假相。
你真正搞明白、搞清楚了你才会放下,放下所有的负担,让自己回归到“无一物”。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什么?连佛法也放下,你真成佛了。你还执着于佛法,你还是凡夫,你成不了佛。所以释迦牟尼佛入般涅槃的时候把自己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完全否认,说有人说是释迦牟尼佛你讲经说法,那叫谤佛,四十九年一个字也没说。我们现在对这句话有一点概念了。
“性、相”两边都不能执着、都不可以起心动念,自心亦“无一物”,这两边不落、双遮双照,真正明了、通达明了,说“有”、说“空”都没有说错,没有真正放下说“空”、说“有”都有问题。所以“中道”是菩萨,不落“有”边,也不落“空”边。这里说得好——“无一物”,不落“有”;“容万物”,不落“空”。“无一物而容万物,双照空有”,就是亦“空”、亦“有”。“容万物而无一物,则空有俱泯”,“空、有”都不存在,“从容中道,故云适得其中”。
佛菩萨“生心”同时“无住”;凡夫“生心”不同时“无住”
【解】“适”者指洽合;“得”者指契会;“中”者指中道。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即“生心”,“生心”即“无住”,“中道”义也。
这是什么人?菩萨,这是真明白了、真放下了。大乘佛法就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上。
“无住生心”,“无住”是心里头痕迹都没有;“生心”是起心动念。佛菩萨普度众生,他的本事就是“生心”同时有“无住”,这就是他高明处;我们凡夫“生心”不能“无住”,“无住”不能“生心”,心里头一定要“有住”。
那些人的功夫这讲到的菩萨的真功夫,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是“自性般若观照”。心里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我们凡夫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阿赖耶,落印象。
阿赖耶里面就像一个仓库一样储藏室,这个印象就放在里头永远不会失去,遇到缘它就起现行,无量劫前、无量劫后都在其中。妄心,眼看、耳听都是收在里头存档了,遇到缘它就起现行,这个缘就是十法界。四圣法界善缘,成佛道、度众生;反面的是恶缘,恶缘就是十法界、六道轮回,它就现这个东西。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核心
我们今天是在它现六道里头的人道,佛对于十法界的人道特别赞叹,为什么?这一道的众生容易觉悟、容易教化;其他道的都难,为什么?执着特重。我们这儿有执着,比较轻,还有机会能够觉悟,其他道里头觉悟很难。天上人太快乐了,乐多苦少,把这个事情忘掉了,你叫他修行他觉得很受罪、很苦,他不愿意干;三恶道太苦了,都不容易接受;唯独人道,苦多乐少,容易觉悟。所以佛出现都在人道,天道他也去,三恶道他也去,度化众生,让众生真正有成就、能够超越,人道里头的机会最多。
所以《金刚经》我们要学的这两句话是它的中心、核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无住”跟“生心”同时,不像凡夫。凡夫“无住”不能“生心”、“生心”不能“无住”,就是他“有所住”他就会“生心”,凡夫。
菩萨这个本事了不起,也就是说他能放下,凡夫放不下,他彻底放下。“无住”就是放下,我们一般讲不落印象。凡夫落印象,记在心里,提起来知道;菩萨不放在心上,菩萨的心干净,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是佛菩萨的心,我们要学。“清净”,不受染污;“平等”,没有分别。为什么?一体。一心,一体,有什么好分别?!所以他能够不落印象。我们凡夫见色落色的印象,闻声得闻声的印象,没有办法不落印象;他们的功夫就是不落印象,比阿罗汉、辟支佛高,阿罗汉、辟支佛做不到。
【解】“中表相应”。“中”者,内心也;“表”者,表现于外者也。菩萨心契中道,得于中而形于外。故表里一如,自然相应,不必安排造作,而“自然严整”也。
“自然”两个字意思很深、意思很广,人真正到了跟大自然融成一体,其乐无穷,为什么?念头都没有了。我们没办法跟大自然融成一体就是有妄念。妄念舍掉,是从“根”放下。
拓展阅读:实修《金刚经》的感悟
偶然的机会来到论坛。随着时光流转,终于盲人遇明灯,照破心中暗!在论坛里一次次看着回家人师父的文章渐渐于佛法修行次第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
感恩大善知识慈悲!!
自己修习佛法经典是从金刚经开始的。就自己一些初上路的体会同各位师兄分享一下。佛恩浩荡,佛经不可思议。或许是宿世因缘自己对金刚经好象特别偏爱。还记的几年前书店的经历。那时偶然的在书架上发现了金刚经。随手翻开,可能因经中所述,诵此经的功德福报不可思议。由于当时贪心大起就与金刚经结缘了,好象把经背了下来。再以后就忘了。直到几年后于再遇佛法又选择了金刚经!一路走来诵了2700多部。
深信因果不空!每人都有自己的际遇经历。“得到的都是该得到的”我们应该珍惜得遇佛法的因缘,精进修行大菩萨行直到证悟。
自感福报的积累于修行是很重要的事!随着修行的深入,般若智慧的提高,各种法门和因缘随之而到。在这个过程里有可能适合自己的法门,名师等因缘自然到来。但前提是:你的`修行确实使你有了相当的但当和功德福报。
在修习金刚经的过程里感觉就好像在登高山!100部一个高度,500部一个高度,1000、部又一高度。每当停下回观,发现自己觉悟有渐次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如一滴滴水汇流一样潜移默化而形成。在回师的文章中可以发现“慢慢的”这个词用的绝妙!没有一嘴吃个胖子的!终于明白大德宗师的一朝悟道证果不知许世间进行了多少的修行!
在初读经的过程中不必思维义理!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更何况是大乘般若经典。大可以五千,一万部的读下去!其中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记的前两年重修金刚经时自己一人读经发现窗台上飞来几只鸟儿!当时感觉佛法太不可思议,它们就站在窗台上好像是在听经。感觉在初学时可以多看看持验感应录之类的书以增加信心。等修到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让你放下读经,你都不愿意!
在修行过程里最好持佛菩萨圣号,使自己24小时融入到经声圣号声中然后待人接物,工作学习慢慢的看住自己的“心”。所谓:静则一念不起,动则万善相随!一念邪起觉察转掉!慢慢的发现自己时时持圣号一段时间后心中就好像有一面镜子:慧光照耀,邪念消灭。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研究《金刚经》中佛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上面我已经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逐渐在心中占了重要地位,可是好多年来,我总觉得这个观念对人类没有好处。我的疑问是:如果大家都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妄不真,没有永久性的存在和价值,那么人为什么要努力、要奋斗、要争取上进呢?不但生活变成了没有意义,而且人类也不会有进步。
真如本性的显现
那天,我突然发现,我的问题不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的问题是没有将接下去佛说的两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连起来一同思维或观想。因此,我一直将重心放在“虚妄”、“不真实”、空无所有的“空”上,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和我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个性发生了矛盾冲突。
这次的突破,不但明白必须将此四句连在一起,不能断章取义,而且在理论上统一了“虚妄”和“真实”的矛盾。
为使各位更容易明白我的思路,我想先讲一讲我对了解“则见如来”的意义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关键。而后谈一谈这次突破前与突破后思想上的区别。
各位,要真真得到佛法的受用,一定要您自己亲身体悟,所以闻了要思,思了要修,我今天贡献给各位的,只能说是一个引子。
我在年轻的时候,常听人讲,如来即是佛,是佛的一种名号。所以初读《金刚经》的时候,我把“则见如来”解释成“就看见佛了”。后来看大德们的注解及懂得一些梵文之后,方才晓得这种解释并不确当。
“如来”是印度梵文 tathagata 的中文译名。tatha 是清净不动的本性。中国古代的译经大德找不出一个中国字可以完全和tatha的意义相同,很善巧的选用了一个“如”字,所以这清净不动本性也叫真如。agata 是来去的来。所以,“如来”的意义是说佛从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中所显现出来的一切功德,将这名词用来代表佛的性德,所以也可以用这个名词来称呼佛。
这样一来,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则见如来”并不是用肉眼看见佛,而是显现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所以,这个“则见如来”的“见”字,读作“现”,其意义也是显现的现。
什么叫做清净不动呢?《心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是清净不动的描写。换句话说,在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没有相对比较或对待的观念。
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觉到的一切相对比较的物质和观念,都是虚妄的;但如果我们了悟了这一切都是虚妄,不加执着,我们的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即时显现;这清净不动的本性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恒久长在的,如果用人的言语来表达,它是真实的。所以,这四句要一气呵成。
有了理论上的建立,各位就不难看出我在突破前和突破后的区别。
虚妄、真实都是假名
简单的讲,在突破前我心中是充满着虚妄和真实的矛盾,突破后,是虚妄与真实的统一。
在突破前,虚妄和真实是对立的。是虚妄即非真实,是真实即非虚妄。在突破后,了解“虚妄”“真实”都是人定的名词。虚妄即是真实,因为万法(虚妄)都是本性(真实)的显现;真实即是虚妄,因为自性(真实)能生万法(虚妄)。
在突破前,以“我”为中心,以“希望”为心的形态。如果我生病,我有不如意事,我不欢喜这些,我的心就希望这些都是虚妄;如果我得意,我满意,我欢喜这些,我的心就产生贪恋,而希望这些都是真实。
在突破后,仍以“我”为中心。如果我生病,我有不如意事,我不欢喜这些,我明白这些都是我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显现出来的因因果果,所以都是真实的,我一切承当。在佛法的术语中,就叫忍辱。如果我得意、我满意,我欢喜这些,我明白这一切也都是我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显现出来的因因果果,它们是不真实的,虚妄的,我不再贪恋。在佛法的术语中,就叫持戒。
我不再烦心这是虚妄呢?还是真实呢?我只依照佛在《金刚经》中所说的“如所教住”。住什么“所教”呢?“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应无所住”在佛法的术语中,就是智慧或般若,“行于布施”即是修福。
各位,我这第二次的突破,还只能说是在理论上的深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还在尝试中,自知所差尚远,也不及前半篇向各位介绍的转变习气来得切实可行。总之,我和各位一样,虽都已经上了渡生死大海的船,但还在学习如何划船,还在摸索方向。几次的突破,只能说方向正确了一些,划船的技术纯熟了一些,但尚待努力精进,还希望各位多多给我指导启发。
拓展阅读:《金刚经》和戒邪淫
很久没有来戒邪淫论坛了,看到许多朋友在戒淫几天后,因生理冲动而屡次犯戒,这点我也深有体会,以前戒邪淫,屡次失败,就是每坚持几天,身体就有冲动的感觉,这种感觉一来必然邪淫,毫无一点抵挡力。 最近坚持读了几个月《金刚经》,克制这种身理冲动有一定新的认识,并且基本已经能不为这种生理冲动而生心,基本做到不邪淫。看到不少朋友在邪淫面前屡次失败,有心断却无力戒。谈谈自己体会吧,希望对大家有借鉴。
《金刚经》的体会太多了,太妙了,今天先谈谈戒邪淫方面的体会。
如果各位深读读《金刚经》,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经书中虽然没有讲到邪淫两个字,但经书中已经告诉我们怎么对待这种生理冲动方法。
在经文中,佛被节节支解时候,但佛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也没有一点嗔心。我们这点生理的冲动算的上什么呢?更不应该生心。
《金刚经》说,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我在读经时,每读到这句话,就意识这句话中的“触”是针对自己的,因为我就是每次生理一冲动,就因触动了心,导致邪淫。如果我们看到一个美女,感觉到漂亮,我们因色生心了,我们干一件事,感到很累很烦,我们因事生心了,依次类推。
我们读《金刚经》就是要达到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的境界,而凡人的心却是因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就是凡人和学佛人的区别。
随着读经的持续和深入,《金刚经》能让我们达到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的境界和心态,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戒邪淫很轻松。因为你的心是是不对声香味触法生心的心境。没有女色,没有触觉,没有事情能让你动心,你的心是无相的,是对境不起心。
所以赶快读《金刚经》吧,靠个人戒是很难的
所谓「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进一步,换句话说,了解了一个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诚心接受,这是「受」的意义。「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后,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上。所以受持《金刚经》,简单的说,就是明白了解《金刚经》的道理,有了信心,诚心接受,而且忆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这样才可以叫「受持」。这样的受持读诵,或为他人解说,并不一定要全部的经文,经中一再地说「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即使是一小段,几句经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难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细心、非常慈悲的老师,他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容纳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刚经》有这么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别在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若具说者」就是说,我如果将这种功德统统讲出来,或者有人听了,心里会起狂乱,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毁谤,造意业、口业,这样反而害了这个人,所以佛说,我实在还没有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在《金刚经》里统统讲出来哩!
那么,佛在《金刚经》里已经讲出来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几种譬喻说明。首先拿布施七宝的福德来比较。「七宝」简单的说,就是金银珍宝。「布施」就是帮助他人。「七宝布施」是拿金银珍宝来帮助他人。在《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个福德大不大呀?三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现在的天文学家说的「银河系里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装满了这许多世界的珍宝来帮助人,这样的`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佛又说:倘若另外有一个人,他受持《金刚经》,甚至只拿一小段,或几句经文,解释给别人听,这个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个人用七宝去帮助别人的福德更大,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这还只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经文,佛用恒河的沙做比喻,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河中的沙很细,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说如果我们有像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再把这许多恒河的沙加起来,这么大的数目,如果装满了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你说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那真是大得无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说,倘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希望各位听到这里,不要怀疑不信,心即狂乱,因为佛是不说谎话的。各位请想一想,佛如果将福德说得小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又何必骗我们?所以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实在是非常大的。
不仅如上所说,在《金刚经》的最后一段,佛用无量阿僧祇世界来比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无数」之意。换句话说,是拿无量无数的世界的金银珍宝来助人,这样的福德,还不及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人演说的福德。
佛在《金刚经》里又说,他从前还未成佛,在然灯佛给他授记之前,他曾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的佛,没有漏失过一位。照理来说,他供养了这么多的佛,其功德应该是大得无法想像,可是佛说,他供养了这么多佛的功德,还不及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听到这里,千万不要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佛就是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错失良机,所以在《金刚经》里,非常恳切地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以他自己亲证的经验,知道《金刚经》的功德是这么大,他殷切地希望我们这些后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的功德,不要浪费宝贵难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强调《金刚经》的福报功德。其实《金刚经》的福德,还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做一比较。
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佛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中午又以像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晚上也以像恒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如此不断地布施了无量百千万亿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还不及另外一个人,他一听到《金刚经》,就生起信心,并且相信《金刚经》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况他相信了后又能书写,能念,能受持,能为他人解释。所以佛做了一结论,他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金刚经》是佛在般若法会上讲的。般若是佛亲证的空性体验,是不著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刚经》中,这样一再强调受持解说《金刚经》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细心体会其中的含义。
下面我为各位讲一个「罗汉托空钵」的故事,来结束这段「《金刚经》的功德」。
从前印度有一个罗汉,这个罗汉依印度的规矩,每天都要出去托钵,就是拿个大碗,沿街去讨东西吃。这天,他走了很多的路还未讨到东西,钵里还是空空的,他走到王宫的门口,看见一只大象,满身挂满了珍珠璎珞,显然已吃得饱饱地,站在王宫的门口。罗汉看了这只象,不禁心生感叹,他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他说我往世只注重修智慧,研究经典,但没有去修福德,所以虽然成了阿罗汉,却因没福报,所以今天没人供养我,我的钵里还是空空的。这只大象,他往世只晓得修福,没修智慧,所以今世是只象。可是他福报大,养在王宫里,吃得饱饱的,满身都挂满了璎珞珍宝,可是终究是只呆象。由此看来「福慧双修」实在十分重要,而受持《金刚经》,不但可以开智慧,还有不可思议的福德。
拓展阅读:读《金刚经》的建议
最近在纽约大觉寺讲了两次‘如何读《金刚经》’,著重于字音及如何读断句子,好像颇得听众的欢迎。特别是初读《金刚经》的,发觉有许多地方,和他原先以为是对的并不相同。事后有人建议我应该将它写出来,也许有很多人会得到好处。其实,只要诚心诵经,念错几个字也没多大关系,各地方言就有许多不同,顶要紧的是掌握住经中的意义。又何况我所知有限,所谓对,也是主观的见解,不过能够满足几位同修的愿望,也是应该,所以就写出来,抛砖引玉,望能多得读者的指正,欢迎有新的意见。
中国的文字很美,包容性极大,古文不用标点,所以往往有各种不同的读法和解释。千余年来,因为抄写及印刷校对的不够精确,差异错误,在所难免。《金刚经》版本极多,各种版本有不同出入的地方,恐怕比任何经典都多,于是许多大德的注解,因为依据不同版本的经文,也可能颇有出入,有的地方,使读者莫知适从!譬如须菩提第一次所问的‘应云何住’,许多近代版本印成‘云何应住’,一字易位,影响极大。又如‘不’字,可有三种不同的读音及意义,也容易为人忽略。
依据我看了近二十种不同版本的结论,认为台湾大乘精舍印行的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校正本》为最合理,他参考了十一种版本的经文、注、疏、赞述,有敦煌石室发现的一千多年前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金刚经》(石刻)文,有九百多年前东传到日本再传回来中国的《金刚经注》,以及清朝乾隆时的《金刚经疏记汇编》等等,江居士的校正严谨,是值得介绍的。
这次即采用这本校正本作为蓝本,经文与目前的流通本,有多处不同。我建议读经大德参考大乘精舍所印江居士的校正本内的校勘记。另外,我依照下列二个原则,加以注音及简单的标点。
(一)一个字如有多种读音及意义的,则根据《辞海》加以注释。
般若为一切众生本具,但因无始无明所障,不得显现。此智慧,自证方知,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必须言语断,心行灭,乃能自证。然众生昧之久矣,不假方便,障云何开?佛陀为此大事.出现于世,不得已,乃用语言文字启导众生。凡说佛知佛见,以开示众生,使得悟入者,名曰般若法门,亦云文字般若。以此法门,欲令众生,因文字,起观照,证实相也。故般若可分为三,曰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乃三位一体,又可一分为三辩证论之。
依本经现成语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义,约为两句:离一切相,行一切善。盖法与非法,两皆不取,为离一切相。既不著空,亦不著有。不著六度而行六度,若有若无,一路行去,峰回路转,直达本地风光。般若要旨,因而洞明,有下手处。故本经云:“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离一切相,行一切善”两句将金刚般若波罗蜜.从此岸,渡中流,达彼岸之行程,括尽无疑。此即“观照般若”,转尽凡夫情境,灭息颠倒狂心,但尽凡情,别无圣解,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明心见性,转识成智,乃学佛证道之根本“方法论”。
《大论》曰:“所谓第一义空,诸法实相是也。”实相者,无相无不相,即谓真如法身,亦即空不空如来藏。实相者,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具非:非空,非有,非亦有亦空,非非有非空。凡此空,有,双非,双有之诸相具非,非亦不立,是为离一切诸相。无我,人,众生,寿者.谓我空;无法相,谓法空;无非法相,谓空空,亦名重空,真空,第一义空。空者即是无相,无相即是般若。一空到底,两边不著,即离一切相,亦即诸法实相也。是故,实相即是空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即可证得清净寂灭之法身自性——万法无实无虚,非空非有——即谓“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即“实相般若”,尽是佛知佛见,不著空,不著有,亦不著中道,至圆至顿极矣。简言之,世界(万法)既非有,亦非无,而是非有非无之状态,诸法无色无形而实有,不依附空间而存在,此即佛学之根本“世界观”,或曰“无上菩提”,“实相般若”。
本文旨就从形式逻辑入手,解构“文字般若”,以期消除畏惧般若之心态,早登堂奥,早证菩提,且无妨细细玩味《金刚经》玄妙纯美之文字意趣。分析思路完全原创,难免挂一漏万,粗陋浅薄,望善知识不吝指教。
盖欲习形式逻辑,必先习其三大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同一律”云:于同一思维,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必同。简言之曰:A为A。
“矛盾律”云:于同一思维,相互否定之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简言之曰:A不为非A。
“排中律”云:于同一思维,相互矛盾之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简言之曰:A或非A。
即以上述三大定律试析A句:凡事皆有例外。若此句为真,则必然得B句:此事恰无例外。意即:若“凡事皆有例外”成立,A句本身之含义则实实在在恰无例外。B句中所言之“事”,既指A句本身含义,同时也满足A句中“凡事”之“事”。据排中律,于同一思维,相互矛盾之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或A为真耶,或B为真耶,请选择之!据矛盾律,于同一思维,相互否定之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或A为假耶,或B为假耶,请选择之!且再分析?同一律:于同一思维,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必同。A句之“事”为万事万物之意,B句之“事”亦包含于万事万物。两者同一概念思想无疑,即可等同佛家所云之“诸法”。故A,B句无悖同一律前提,而竟与排中律及矛盾律南辕北辙矣。于形式逻辑言,A句大谬。因一旦A句成真,必然导致B句亦成真。而A,B句同时成真已然悖于形式逻辑之排中律及矛盾律,活脱脱二律背反之典型耶。以上条分缕析可知:A句一旦成章出口,即为谬误!信夫!
佛曰:“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该等文字般若,即真即谬,亦合乎上述推论。佛陀为度化众生,出现于世,不得已,乃用语言文字启导众生。凡说佛知佛见,以开示众生,使得悟入者,云文字般若。“如来所说法”,何为“法”?“法”者,不外乎境,行,果也。境即外境,泛指一切物质精神现象;行为修行,涵盖所有修行法门;果乃果位,意指全部成道之果德。统而笼之,法即为万事万物。既明乎定义,何妨进步推敲佛陀苦心孤诣,谆谆教导之文字般若。
前述实相般若之基本文字表达为:“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意即万法无实无虚,非空非有,包括佛法。此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佛家之终极世界观。然而,佛陀何故复声明:“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套用本句句式,可以如此理会:若人言,般若之文字表达为真,则此法(佛法)为实有,绝非无实无虚,非空非有。复次套用前例A,B句式,A句:诸法无实无虚,非空非有(即无上菩提,佛法)。若A句为真,定可推导B句亦真:佛法实有,并非无实无虚,非空非有(即A句的含义实实在在为真)。再次套用前例逻辑分析:A,B句中佛法在诸法之内,合乎同一律。然A,B句同列却与排中律和矛盾律迥然相斥。据矛盾律,于同一思维,相互否定之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或A为假,或B为假。据排中律,于同一思维,相互矛盾之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或A为真,或B为真。人或诘之:诸法皆非空非有,何以佛法(诸法之一)独独实有?显而易见,文字般若,一旦成章出口,便是谬误。又一活脱脱二律背反之典型耶。
般若可怖如此!故佛陀无奈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吾人若领会佛陀苦心之言:“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即得解空第一。所以者何?若著于定法(般若,佛法实有),便当下著有,更著凡情常见。佛陀谆谆之意:不著空,不著有,即便中道亦不可稍著。若著中道,便著定法,即著有相。大乘教义深广如海,法印无非诸法缘起性空,何独般若能免乎?缘起之意,诸法皆因四大五蕴因缘合和而成,诸法皆为假名。性空之意,诸法实相即是无相无不相,实乃重空,真空,第一义空也。若般若实有,绝非缘起性空。更上一层遣荡功夫,般若之缘起性空亦不可著。所以者何?取著缘起性空即取著有矣。故“应无所著而生其心”,乃《金刚经》全经法眼结穴之处——对待无著仍需无著,对待无著之无著仍需无著,。。。。。。层层遣荡情执,务令罄尽,乃至无穷无尽,乃至无法可说,无语以对,无念可起,无相可执。
般若性质,于人类时空常识过于险峻奇崛,令人无所适从,不落断见即落常见。常见尚得些许人天福报,断见则极易堕入恶取之空,感召地狱因果。“宁可著有如须弥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许”,“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佛陀现身于世,为度化教导众生脱离生死流转,抵达涅槃彼岸,假于方便,不得以辅之“俗谛真谛”二谛法门。俗谛即法相,一切有相之事物,世俗眼光,莫不认为真实,故名之“俗谛”,谛者,真真实实之意。作此观者,名为“假观”。非法相者,约一切法之性言,相假而性真,相由缘生,性乃不变,故知是真,名之“真谛”。作此观者,名曰“空观”。以性本无相,故名空也。然若取此空相,乃是偏空,非大乘第一义空。须知性是体,相是用,有体必有用,故有相必有体。诚不容断灭相,若断灭相,虽证体而有何用?故大乘之义,必作如是观,乃为(空而不空)之“空观”。
若约佛法言,凡明诸法缘生之义者,曰俗谛。凡明缘生即空之义者,曰真谛。盖般若要旨,为令空有不著,以合中道第一义。真俗二谛,正明此义者也。《中观论》之“八不”者,所谓“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众生因迷八不之深浅,而成六道。凡夫偏有,小乘偏空。小乘中人,虽不执生灭诸相,而又著于不生不灭非法之相,以偏于空。故二谛明,后中道明。而第一义空之意,亦是令有空具空,而后一切不著,福慧双修矣。
盖般若之纲要非他,即令空有二边不著,以显圆融中道。有则生福,空则生慧。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福慧双修,如辐辏二轮,直达彼岸。要言不繁,本经中,佛陀以二谛法门为舟,载以观照般若(福慧双修之方法论)和实相般若(缘起性空之佛家终极世界观),以文字般若为舵,指引众生了生死,出六道,抵达涅槃彼岸。
即举数例如下:
“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第一义空之义。
“灭度所有一切众生”,——俗谛也;“实无众生得灭度”,——真谛也。
“行于布施”,一—俗谛也;“于法无著”,——真谛也。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真谛也;“行于布施”,——俗谛也。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俗谛也;“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真谛也。
“所谓佛法者”,——俗谛也;“即非佛法”,——真谛也。
“佛说般若波罗蜜”—一—俗谛也;“则非般若波罗蜜”,——真谛也。
“如来所得法”—一—俗谛也;“此法无实无虚”,——真谛也。
“诸相具足,即非具足”,——真谛也;“是名诸相具足”,——俗谛也。
“说法者,无法可说”,——真谛也;“是名说法”,——俗谛也。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真谛也;“是名众生”,——俗谛也。
“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俗谛也;“于是中无实无虚”—一—真谛也。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真谛也;“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俗谛也。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真谛也;“是名善法”,——俗谛也。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真谛也;“是名世界”—一—俗谛也。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真谛也;“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俗谛也。
全经所说,无非明二谛之义,行般若之道,令众生开启佛知佛见也。
佛学乃生命实践之学也。佛陀教化娑婆众生,出生死,入涅槃,苦口婆心,凡四十五载。大德曰: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信心难起,佛法难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为求无上菩提,乃行般若法门。若视般若为纯粹逻辑之学,无疑辜负佛恩,轻忽佛陀拔苦救难大悲之心。法不可说,然佛陀不得不说,假般若论义,开方便法门。但佛陀所教,绝非滞于名相,执于逻辑法则。“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阀喻者。”登舟渡河,到岸弃舟。般若法门亦复如是:启迪智蕙,破除黯障,引发正智,证悟菩提,后功成身退,了无萍踪。
参考文献
与薄膜或机械键盘的物理开关导通技术不同,静电容键盘利用电容变化来判断按键开关。而电容的变化,则是通过电路板上的两个电极与金属弹簧间的远近来反映的。整个过程电极间无需任何物理接触,因而磨损较小。
非直接接触按键的静电容检测方式(无物理触点)最大优点在于按键寿命超长,可以说是无限次。目前市面上所有销售的日本静电容键盘采用水平两个电极,然后用弹簧的结构装在橡胶中,通过弹簧上下移动距离两个电极的远近来检测电容值的变化,其缺点是生产难固定、组装效率低下(弹簧)及成本极高,更重要的是弹簧本身的寿命也有很大限制。
富勒静电容键盘技术率先采用了垂直式结构的静电容检测和控制技术,其核心是通过检测物体间隙(纵向)中空气层厚薄变化导致电容值变化来判断键值。
独家金刚套技术增强效果
在富勒静电容键盘中,另一项“独门绝技”是自主专利的金刚套技术。
传统的火山口结构的键盘采用ABS或HIPS材料,其摩擦系数是POM料的几十倍,因此均需要打油润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润滑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干涩,就会出现按键不顺滑(卡键),且当润滑油缺失后,键帽和上盖导孔就形成直接的摩擦,不用多久,键帽导柱和键孔就会因为大量的上下摩擦而导致磨损,更容易出现卡键、键帽摇晃。尤其是电子竞技玩家的键盘原本就比其他人磨损更快,如果使用质量较差的键盘,将不得不在很短时间内便更新换代。
富勒的金刚套技术,可以通过自润滑材料免去为键盘按键上油的步骤,其摩擦损耗大大小于一般键盘。根据实验室内的高强度测试,富勒静电容键盘的按键机械寿命超过5000万次,几乎相当于高质量的机械键盘。
富勒静电容键盘的所有按键都搭载了一个金刚套,同时底部还设计了放水孔,可以在恶劣条件下使用。对于网吧这种需求量大、环境复杂、使用强度大的场所,富勒静电容键盘是相当合适的选择。
此外,富勒静电容键盘通过材料和电路升级,实现了全健区无冲突,即同时按下104个按键而不会发生键位冲突。
未来产品方向
目前富勒的静电容技术依然在紧张的测试改进中,2014年春季将有新品上市。新的一年富勒静电容键盘将会继续沿着两大技术趋势发展:第一,无需弹簧结构的静电容键盘产品;第二,全彩背光高端静电容键盘产品。
众所周知,静电容键盘由于采用电路版上电极间的电容变化实现键值检测,将很难加入背光电路。但富勒经过多方设计创新,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当全彩背光高端静电容键盘在2014年来到消费者面前时,又将引起市场上怎样的变化,我们拭目以待。
【《金刚经》的基本知识】推荐阅读:
金刚经原文11-15
《金刚经》简介11-17
《金刚经》读书有感06-13
《金刚经》随文讲义09-09
金刚砂地坪的施工方案07-05
我的变形金刚老师优秀作文07-12
金刚鹦鹉作文500字09-12
变形金刚大战的二年级作文550字12-03
观看影片《金刚川》观后感07-17
金刚藤咀嚼片说明书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