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教育心理学论文(推荐8篇)

小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1

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核心内容纲要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愦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②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

③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④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睞,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是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体。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②教学过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是指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1)总论

(2)学生与学习心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教学与教师心理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核心内容纲要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含义

(1)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的发展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

④差异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

(1)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①乳儿期(O~1岁);

②婴儿期(1~3岁);

③幼儿期(3~6、7岁);

④童年期(6、7岁~11、12岁);

⑤少年期(1l、l2岁~14、15岁);

⑥青年期(14、15岁~25岁);

⑦成年期(25—65岁);

⑧老年期(65岁以后)。

(2)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①童年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②少年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2)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1.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一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筲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主要持点包括:①单维思维;②思维的不可逆性;③自我中心。〔3〕具体运笃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此时儿童的思维有如下特点:①多维思维;②思维的可逆性;③去自我中心;④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筲阶段〔11?1 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哏据逻辑推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解决间题。2丨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丨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1.人格的发展

(1)人格的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O~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基本态度,培养责任感;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l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2.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发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①生理自我;

②社会自我;

③心理自我。

(3)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①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②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③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3、社会性发展 ⑴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①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惜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②小学儿童社会性认知的发展趋势: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外部行为的泞左到更深浏的理品质特征的注意; b.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多方面多维度的看待间题;c.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d.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e从弥撒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2)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①与父母的交往;

②与同伴的交往;

③与教师的交往。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过程的概念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2)认知方式差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和稳定的风格。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场独立与场依存;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

(3)智力差异

①智力与智力测量∶

智力是指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的综合体。

智力测量是指依据智力量表将智力发展水平表示成数字的过程。

智商(IQ)是表明智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概念。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②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①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②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2.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性格的差异

①性格的特征差异;

②性格的类型差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3丨持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特殊儿童的概念

①广义: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②狭义:仅指盲、耷、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ニ〕特殊儿童的类型

①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超过140的儿童;

②弱智儿童:通常是指智商低于70的儿童;

③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④萣、哑、盲儿童也属于持殊儿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特殊儿童的教育

①随班就读;

②普通班加巡回辅导;

③普通班加资源教室;

④设置特殊班。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1)学习的心理实质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①学习是一个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

①人类的学习∶是指狭义的学习∶

②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①信号学习∶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映;

②刺激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映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③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一反应动作联结;

④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

⑤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⑥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⑧解决间题学习: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间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⑵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①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0力;

②认知策略:表现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间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③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④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糈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⑤态度:表现为影晌春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軎件的选择倾向。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①知识的学习;

②技能的学习;

③行为规范的学习。

二、联结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

(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2)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①效果律;

②练习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③准备律。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

三、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

(1)苛勒的经典实验

(2)完形一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①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②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布鲁纳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意义学习的实质

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本身性质;

②学习者自身因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2)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知识观;

②学习观;

③学生观。

第四章、学习动机 核心内容纲要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1)动机及其功能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②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①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②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2.学习动机的种类

(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可划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与低级的学习动机

①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②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眼前的利益。

(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①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②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①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

②外部学习动机∶是指个体有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

(2)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会好;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3.成就动机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自我效能感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径培养学习动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间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成败归因理论

5.自我效能感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一、学习迁移概述

1.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①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①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②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①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②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

(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①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②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③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3.迁移的作用

(1)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2)共同要素说

(3)经验类化说

(4)关系转换说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现代的迁移理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奧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奧苏伯尔提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2〕对迁移更为深入的探讨

①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

②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髟卩、三、迁移与教学

1.影晌迁移的重要因素 ⑴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⑶学习的心向与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学习概述 1.知识的定义和类型 ⑴定义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2)类型

①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知识反映的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

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描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知识学习的类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②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③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②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③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

系时产生的学习。

3.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和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4.知识学习的过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是由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

应用三个基本阶段有机地构成的。其中知识的理解是知识学习的中心环节。

二、知识的理解

1.知识的理解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知识的理解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1.知识直观

(丄)知识直观的类型

①实物直观:指通过直接感知实际軎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②模象直观:即通过对蚩物模拟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③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2〕如何提萵知识直观的效果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2.知识的概括

(1)知识概括的类型

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②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方式。

(2)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运用变式;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三、知识的巩固

知识的巩固就是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的持久的记忆。

1.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1)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为5秒到1分钟。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2.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1)遗忘及其进程

①遗忘的定义;

②遗忘的进程。

〔2〕遗忘的理论解释

①痕迹衰退说;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②干扰说;

③同化说;

④动机说。

3.运用记忆烦律,吊进知诏保持

(巧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目觉性

〔2〕深度加工材料

〔3)教会学生有效运用记忆术

(4)教会学生进行组块化编码

〔5〕引导学生进行适当过度学习(6)组织学生合理进行复习

①及时复习;

②分散复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四、知识的应用

知识的应用主要就是学生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1.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

(1)审题

(2)联想与有关知识的重现

(3)通过课题类化,找到解答方法

(4)解题与验证

2.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

(2)课题的性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智力活动方式

(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

(6)组织学生合理进行复习

①及时复习;

②分散复习;

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四、知识的应用

知识的应用主要就是学生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1.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

(1)审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联想与有关知识的重现

(3)通过课题类化,找到解答方法

(4)解题与验证

2.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

(2)课题的性质

(3)智力活动方式

(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

(6)组织学生合理进行复习

①及时复习;

②分散复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四、知识的应用

知识的应用主要就是学生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1.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

(1)审题

(2)联想与有关知识的重现

(3)通过课题类化,找到解答方法

(4)解题与验证

2.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

(2)课题的性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智力活动方式

(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核心内容纲要

一、技能的一般概述 1.技能及其特点 ⑴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3 ⑵技能的特点

①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的,不同于先天的本能行为;

②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

③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符合活动的内在规律,不同于一般的随意运 动。2.技能的种类

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方式,通常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1)操作技能及其特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①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②特点∶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2)心智技能及其特点

①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②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减缩性。

3.技能的作用

(1)技能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2)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操作的定向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过程。

(2)操作的模仿

①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②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

(3)操作的整合

①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②操作整合阶段动作的特点。

(4)操作的熟练

①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②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

2.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一练习⑴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

①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操高;

②练习过程中的高原现象;

③练习成缋的起伏现彖:

④技能形成过程中存在个别差异。〔2〕有效练习的条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①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

②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

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

④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重; ⑤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

⑥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⑦让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及时改进。

三、心智技能的形成

1.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

(1)原型定向

①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 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②教学要求。

(2)原型操作

①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践;

②教学要求。

(3)原型内化

①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减缩的形式的过程;

②教学要求。

2.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

(1)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④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八章、学习策略 核心内容纲要

一、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及其特征 ⑴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2)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

①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②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③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④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它由规则和技能构成。2.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

①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一种学习策略;

②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③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2)元认知策略

①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的策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②监视策略∶是在认知活动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的策略;

③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的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①时间管理策略;

②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③努力管理策略;

④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训练

1.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小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2

孟四清、郝琦等于2012年对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发现4.6%的小学生生活得不太愉快或不愉快;有5.7%的小学生对自己作否定评价;有32.8%的小学生没有知心朋友;61.4%的小学生坚持性差;7.5%的小学生缺乏独立性。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及培养研究发布的调查显示, 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到了20.6%。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大多数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早期经验有关,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然而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是一种“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教育模式, 并没有真正解决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尽管到20世纪末, 心理学对抑郁症的治疗技术已相当成熟, 但抑郁症患者的数量却在增加, 并且抑郁症患者年龄偏低,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认识到, 消极心理学取向的研究和教育模式不可能真实、全面地理解与解释人的本质心理, 也不能带给人们真正的心理健康。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近年来, 我国心理学健康教育工作者对积极心理学的关注日益增多, 心理健康教育应吸取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的呼声也日益增强。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的不同, 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 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类积极的情绪体验、认知过程、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 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

Seligman指出, 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 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人才。然而目前的心理学过于重视消极心理的研究, 而忽略了对积极心理的激发。

积极心理学在主观层面上研究了积极情绪与体验, 在个体层面上研究了积极的人格品质, 在群体层面上研究了积极的公众品质及良好的社会组织。

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 消极心理情绪, 如恐惧或愤怒, 是我们面临威胁的第一道防线。消极心理情绪将使我们的注意力收缩, 使我们为零收益型的事件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绷紧精神状态以避免损失, 属于防卫性思维模式。相反, 积极心理情绪, 如愉快或满意, 告诉我们好事即将发生。积极情绪能扩大我们的视野, 使我们能够对更广泛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清晰的意识。这种开阔的注意范围使我们对新思想和新活动保持开放的心态, 并且比平常更具有创造力。因此, 消极情绪促使人们高度专注地进行关键性的防卫思考和决策, 其目的是查明错误并消灭之;积极情绪则促进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更宽容的思考。创造性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创造力不仅对科技进步, 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欧美国家非常注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国也急需创新型人才。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 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 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 在当代应试教育背景下, 社会竞争较大,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学校升学压力较大, 学生的创造力水平被压抑。然而中国的孩子并不缺少创造力, 缺少的是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环境。

二小学生心理及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阶段, 小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为6~12岁,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表明,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属于童年期。他认为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 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每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 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这个阶段面对的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 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 就会形成无能。儿童为应对由父母、同伴、学校以及复杂的现代社会提出的挑战努力, 成功则发展为勤奋感, 否则出现自卑感。而小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是心理上的自卑、自私、焦虑以及行为上的不规范, 这都是适应性问题。

三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 家庭教育方面应积极鼓励孩子

一个人的早期生活环境对个人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影响, 因此, 家庭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小学生是好玩、好动、好奇、好学的, 如果家长对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或要求孩子做较难的任务, 孩子就会感到焦虑;如果任务无法完成, 孩子就会有无能感, 在长期的无法完成任务的条件下, 可能会形成“习得性无助”感, 继而产生自卑心理。相反, 如果给予孩子适当难度的任务, 在完成任务后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 再相应的增加任务的难度, 让孩子继续努力, 并给予鼓励和奖励, 这样孩子就会建立起对任务的胜任感, 并树立起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 要积极的给予鼓励和支持, 逐渐将任务转换为孩子内心接受主动追求的任务。

2. 学校教育方面应给予积极轻松的学习环境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我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能够对更广泛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清晰的意识。这种开阔的关注范围使我们对新思想和新活动保持开放的心态, 并且比平常更具有创造力。而开放的心态和创造的思维能帮助我们学得更好。

学校不仅仅设立心理咨询中心, 防治心理疾病, 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心理积极向上, 挖掘学生的积极品质, 美好人格,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总之, 就是培养学生的优秀积极品质, 关注积极的力量, 如勇气、关注未来、善良、友善、乐观主义、诚实、毅力等。

在具体方法上, 笔者认为:第一, 要切实减轻学习负担, 教师的传统观念认为, 大量的作业是学生提高成绩的最佳选择, 但是重复作业的方式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反而很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反感厌学的消极抵抗心理, 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此在学习上, 要促进引导学生的积极心理,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是非常好奇的, 教师应当逐步引导, 及时给予反馈, 不要吝惜鼓励、赞美之词, 适时适量的增加或减少学习任务和难度, 让学生产生胜任感和成就感, 主动追求这种“沉浸体验”, 进而自主学习并乐于学习。当然, 小学生天性爱玩, 对于这点, 应该有包容的态度, 并用正确的方法, 使学习像玩游戏一样吸引人, 鼓励支持他们积极追求勤奋感。第二, 培养小学生的积极价值观, 由于认知发展的局限性, 教师不能采用灌输的方式向学生阐明什么是积极的价值观, 因此教师应采用具体生动的方法树立学生的积极价值观。当然, 教师也可以采用对低年级小学生讲寓言小故事, 对高年级学生讲社会真实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孩子们对真善美的思考, 并辅之以积极的提问, 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尊重他们的思考, 引导他们逐步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第三, 激发培养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单纯的讲解的效用非常小, 苦口婆心的说教也是消极的方式之一。笔者认为, 教师应该采用小学生感兴趣的角色扮演、角色互换的方式, 并辅之以教师启发式的讲解, 使学生掌握换位思考的技巧, 预防或消除学生的自私心理。第四, 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 适时给予表现的机会, 并积极评价,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乐观、开朗、友善的品质特征。

3.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结合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都是极其重要的, 学校和家庭相互联系, 两种教育完美结合, 会产生更好的作用。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者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工匠, 就在于我们面对各具个性的学生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而且这种教育方式还应随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而想要更好的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首先要通过家庭来了解学生的情况, 并随时积极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变化。并积极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学生, 双方监督, 相互促进, 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用爱与关怀, 积极激发孩子内在的积极品质, 才能使小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 才能为将来的发展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另外, 积极心理学是在西方文化价值观尤其是在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基础上提出来的。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 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 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 要采用适合集体文化、积极激励的方式塑造学生的相应的积极品质。

总之, 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不仅需要教育者积极的心态, 更需要积极的鼓励和积极的关注与真诚的爱。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起, 我国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开展了三十多年, 但这种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的, 这种消极心理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20世纪末, 国际心理学掀起了一个新浪潮——积极心理学, 同时“正能量”一词也频繁出现, 人们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基于这一背景, 笔者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参考文献

[1]刘锦娟.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 2008 (4)

[2]孟四清、郝琦、曹瑞.转型期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2 (4)

[3]许立、马力波等.关于积极心理学价值论的哲学思考[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0 (3) :174

小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3

【关键词】高中 心理学教育 教育教学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6-01

1.引言

高中学生在该学习阶段由于家庭、社会、学习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而教师在此时应该对学生做好心理教育工作。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才能与学生在教育与交流上形成一定的共鸣,以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因而,高中心理学教育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成为了眼前亟须探讨的问题。

2.教育心理学概述及其对现阶段高中生产生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便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心理活动的变化。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对教育质量、学生身心健康等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正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高中是一个繁忙的课程学习阶段,此时学生由于家庭等各方面因素施加的压力而变得极易产生心理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身心健康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在此时进行及时的心理学教育,关注学生生活和学习,改善教师自身教学方法,排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向身心健康发展的路线。

3.高中心理學教育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3.1高中心理学教育对教育者自身的影响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教育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是很重要的。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巧,作为大多数时间都与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的辅导者,更应该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故教师要先学好自身心理学,将心理学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所谓高尚的品德、丰富的情感以及自我生活态度、情感交流等种种优良品质都是通过自身心理学感悟出来的,教师一旦在心理学上有所学识,则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就会使得原本的教育方式得到了升华。善于关注学生的生活及情感问题,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就是心理学教育作用最好的体现。特别是对于班主任而言,掌握心理学知识是尤为重要的,关系到对学生的生活及学习问题。因为班主任除了任教其他制定课程外,还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和调节。可以说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形成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3.2高中心理学教育对教法的影响

心理学教育的基本是从心理出发,而心理恰恰又是教师与学生保持与建立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的一种途径。教师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恰当运用交流方式与其进行沟通,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帮助。在现阶段来说,许多高中生在个性发展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而在平时的小于生活与学习当中,如果学生犯了小错误,教师在没有正确分析问题的产生与经过就对学生进行严重责罚,一味批评学生的过错,这样不仅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还会使学生对于教师的这种行为产生厌恶与抵触,从而形成反叛的心理。但是如果是善于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该错误的形成原因以及学生犯错误后的心理,耐心倾听学生的解释与认错,然后正确教导学生,与学生友好沟通,这样的教育结果往往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健康的心理。并且,教师懂得了心理学,那么在教学方法上也会根据学生心理选择合适学生接受的教育方法,如此一来,教育的效果与质量就大大提升了。

3.3高中心理学教育对高中生产生的影响

学生步入高中阶段,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多的学科,从前没有接触过的,或是感兴趣与不感兴趣的学科都需要学习。而在这时,家庭压力就不由涌现了。父母对于儿女的学习要求严厉,监督儿女的学习,限制儿女的自由娱乐时间,使得高中生像是被紧紧困住一样得不到自由;在学校,面对繁多的课程,以及老师布置的重量级作业,更是使得自己感到身心疲惫。然而,不学习就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的思想仍然被不断灌溉到学生的脑门中,随之就会使得学生在这样的大压力下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情绪压抑、不自信、缺乏生活热情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而心理学教育恰恰是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的。高中心理学教育是针对高中生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与判断,然后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心理疏导的一种教育方式。这不仅正确引导了学生走向正确的身心健康发展道路,还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有效的质量提升与显著的积极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为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施行高中心理学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上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状态,还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加强沟通,拉近距离,及时分析学生心理状态,排解学生不良情绪,为高中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为教师在教学育人上达到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宗洪.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2):159-160.

作者简介:

小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4

第一章:概 述: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

法。、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遗传、胎期环境、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校风、出生顺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学习的准备:学习准备的基本内容、学会正确对待学习准备中的差异表现。

第四章:学习的分类、三种学派的学习理论

第五章:小学儿童知觉、记忆、言语发展的特点及在学习中的作用、小学儿童思维的性质、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六章:小学儿童学习的动机、情绪、性格的发展与学习的关系、掌握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态度的心理成分。

第七章:掌握小学儿童道德观念的特点、道德评价能力的特点、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第八章:掌握练习曲线的典型势态与特点、小学儿童练习中及迁移中的差异、学会如何教会小学儿童练习和学习迁移的基本策略。

第九章:掌握儿童社会背景与行为的关系、小学儿童亲逆社会的行为。

第十章:掌握教师个性、挫折忍受力、焦虑、教学风格的概论、掌握教师期望、社会背景、个性差异对教学的影响。

小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5

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地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3.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4.意义记忆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5.学习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通过学习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6.社会性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意义学习意义学习是指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8.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作为言语信息的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主要以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的形式来表征。

9.原理学习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境中适当地应用原理,是改变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

10.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简答题

1.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

答:(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2)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3)持续评价与即时反馈相结合。(4)可变性与适应性相结合。

2.简述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答:(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强。(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3.简述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的影响。

答: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具有重要影响,它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团体活动中,儿童学习处理各种关系中的社会问题,社会交往技能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同伴团体还可以为儿童提供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同伴的拒绝与接受反应 使儿童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4.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哪些?

答:(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5.简述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答:在这个模型中,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由操作、执行控制和预期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操作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反应生成器和反应器组成。执行控制和预期系统对整个操作系统起调节和控制作用。从这个模型来看,知识的学习经历着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加工—贮存—提取—输出的过程。

6.知识迁移与应用的关系如何?

答:一方面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加强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促进知识迁移的和效条件。另一方面,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知识迁移,知识的迁移是保证知识应用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论述题

1.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简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答: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小学儿童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教师应当根据儿童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1)认知差异。

①一般认知能力差异。对于早聪早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自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鼓励,防止一个未来的巨匠埋没在不适当教育氛围中。组成智力的认知成分一般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些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力结构上的差异。学生智力结构上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

②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

③认知风格差异。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认知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特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比如,教师有必要在帮助冲动型学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精确性。

(2)人格差异。

①气质差异。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无论哪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中的优秀学生。但是,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达到同一成就水平所走的道路有可能不同;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的方式也可能不同。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教师一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二是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

②性格差异。儿童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训练对儿童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时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承担 起塑造儿童良好性格的任务。

(3)性别差异。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以科学的、清醒的、审慎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性别差异,对确实存在差异的学习领域,教师要精心研究帮助男女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设计;对于社会偏见,可通过教学与学习的事实,打消社会偏见带来的消极影响,鼓励学生努力进取。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它要求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果不能根据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而是一刀切,那么就会影响教育的实效性。

2.试述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2)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3)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

3.论述促进知识迁移和应用的教学原则。

答:(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3)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4)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如:有效地计划和利用学习时间;利用画出重点、做摘要等形式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自我检查、自我监督;有效地利用周围的学习资源和身边的学习工具;自我激励等。(6)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4.联系实际,论述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应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答:根据概念学习的两种形式,可以把概念教学也相应地划分成两种方式。一种是先向学生呈现某个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个定义。另一种教学方式是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定义,紧接着呈现几个正例和反例,要求学生根据定义识别正例和反例。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些例子是如何表现这一定义的。这两种概念教学方式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常常使用的,尤其是后一种教学方式。无论采用那种教学方式,都必需涉及概念的四个方面:概念的名称、定义、本质和非本质特征、正例和反例。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的语言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本质特征。(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4)多用变式和比较。(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2.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力、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3.头脑风暴法是培养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

4.高原现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绩总体呈进步趋势。在总的进步过程中,出现 进步的一时性停顿,称为高原现象。

5.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

6.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7.他律指儿童的品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

8.习俗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品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其中9-15岁儿童为习俗水平,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

9.精加工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10.元认知策略又称计划和监控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视和控制的策略。

二、简答题

1.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

答:问题解决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寻求解答的方案,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对结果进行检验。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

答:(1)有关的知识背景。(2)智力水平与认知特点。(3)个性倾向性及气质、性格特征。

3.简述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

答: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1)活动的对象不同。(2)活动的结构不同。(3)活动的要求不同。联系: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

4.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答: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即动作已达到较高速度,准确、流畅、灵活自如,且对动作组成成分很少或不必有意识注意的状态。

5.道德行为的训练包括哪些方面?

答:三个方面:(1)道德行为的掌握。(2)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3)道德意志的培养。

6.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

答:(1)使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2)组织行为练习,提高学生的意志力。(3)针对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7.简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品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2)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3)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研究品德的发展。8.为了保证有效地复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1)及时复习。(2)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3)试图回忆。(4)利用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5)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6)利用情境和心境的相似性提高复述效果。

三、论述题

1.谈谈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创造性。

答:(1)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注重教师的素质。(2)广开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丰富想象力和快速联想能力。(4)多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5)采用头脑风暴法(6)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7)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造性。

2.论述如何培养智力技能。

答:(1)形成程序性知识。(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丰富练习形式、注意举一反

三、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3、试论学习策略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特定性。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即通常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生成性。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3)有效的监控。强调学生要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结果和过程二者的关系上,监控自己使用每种学习策略所导致的学习结果,以确定所选策略的有效性。(4)个人效能感。指学生在执行某一任务时对自己胜任能力的判断。

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中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2.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做,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

3.表现性目标教学目标设置的一种方式。这种目标设置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所应达到的最后结果。

4.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应个别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和学习进度而设计的一种教学形式。

5.课堂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学业成就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判断和决策,并且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6.课堂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7.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去体察其心情。8.课堂中的学生问题行为主要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地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9.趋—避式冲突指个体所面临的选择既能给他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着不良的影响的心理冲突。

10.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对教学进行规划和组织,对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结果和如何评价进行设计。

二、简答题

1.简述成就目标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成就目标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学业成就和成功的意义或目的的知觉(2)成就目标分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3)成就目标对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2.简述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情绪。答:好奇、兴趣、愉快、焦虑。

3.简述愉快教育的教学策略。

答:(1)把握愉快四因素。(2)明确挑战任务。(3)形成灵活的教学方式。(4)强调掌握目标。(5)专注于完成任务过程的评价。

4.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

答:(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5)运动技能的学习。

5.简述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要求。

答:(1)明确学生能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2)教学安排应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3)使用符号标志技术。(4)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习惯。(5)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6.简述现代课堂学习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答:(1)了解学生的需求。(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4)建立课堂规范。

7.简述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答:(1)教师的课堂动作能力。(2)教师的移情。(3)教师的期望。(4)教师的焦虑。

8.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答:(1)有助于学生社会化。(2)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3)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4)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培养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有效地教学。(2)设置有效的目标,掌握达到目标的的方法:确定表现的而非结果的目标;确定挑 战性的而非轻而易举的目标;设置现实的而非非现实的目标;设置短期目标而非长远目标。(3)成就动机训练:分为意识化、体验化、概念化、练习、迁移、内化六个阶段。(4)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2.论述维持课堂纪律的基本策略。

答:(1)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维持学生持久的注意;作业难度要适中,使学生经过努力后能完成,从而产生成就感。(2)非言语线索的运用。(3)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4)赞扬其他学生。(5)正确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

3.联系实际论述如何保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答:(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4)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5)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6)加强儿童学业不良的辅导。(7)加强问题行为的矫正辅导。

作业4

一、选择题

1.ABC 2.ABCD 3.ACD 4.B 5.ABCD 6.A 7.BD 8.C 9.D 10.ABCD

二、名词解释

1.行动研究法是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2.自律皮亚杰对儿童品德发展划分的第三个阶段,又称可逆阶段,其突出特点是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3.合作学习是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师生之间多向沟通、充分互动、共同发展的小组学习形式。

4.成长记录袋是指以文字形式详细记录学生成长情况的档案袋,其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

5.教师的工作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烦、乏味,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心理倾向。

三、判断题

1.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分化出来的一个分支。(×)

2.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基本的学习行为。(√)

3.记忆一份材料时,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优于开始和末尾部分。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4.处在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往往表现为:不服从权威,我行我素。(×)

5.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一系列规则和技能系统构成。(√)

6.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着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

四、简答题 1.简述小学期间同伴交往的特点。

答: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为复杂;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他们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交往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2.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答:(1)认知阶段。(2)分解阶段。(3)联系定位阶段。(4)自动化阶段。

3.简述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从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2)从基本需要提高到成长需要。(3)从需要满足发展到价值追求。(4)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经验。(5)善于利用教师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士气。

4.如何维护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答:(1)了解个人职业特征。(2)作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3)肯定自己拥有的能力与技巧。(4)具有成功教师的信念系统。(5)有效应对挫折。(6)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享受职业生活。(7)做好情绪管理。

六、论述题

1.试评述罗杰斯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

答:罗杰斯主张学习是意义学习、自由学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一个促进者,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共同组成学习小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强调对人的学习的研究,相信人的本性是好的、积极向上的;强调意义学习、影响学生的行为与态度及性格的学习,突出学习中的情感成分,重视对学生的人格的完善;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中心。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对学习理论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但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过分强调先天潜能在学习中的作用,片面强调自由选择和自我设计,忽视了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制约性。同时,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成熟的,他们能否有效地从事自我选择、自我指导、自我发展是令人担心的。另一方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对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可否认,情感因素是学习活动的重要成分,学生人格的完善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向学生传授人类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联系实际,分析小学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答:(1)教师角色适应。(2)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3)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心理适应问题。包括生涯的不适应、知识的不适应、能力的不适应及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其他不适应。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业5 任选其中一个题目写一篇小论文或研究报告,字数要求不少于1500字。满分 100分

(一)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第五次作业)

1.考核知识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解答思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对于学习,建构主义在认知理论的丛础上对学习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当今的建构主义者虽然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认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的,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信念的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他们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从上述学习观出发,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其中包括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情境性教学和支架式教学。

3.注意: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并恰当地进行阐述。

(二)从心理学技术的角度,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第五次作业)

1.考核知识点: 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心理学技术

2.解答要点

(1)说服;

(2)角色扮演;

(3)榜样学习;

(4)奖励、惩罚;

(5)小组道德讨论。

3.注意:恰当地结合教育实际情况进行阐述。

(三)小学生学习语文动机的调查与研究。P213——225

(四)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调查研究。P226

(五)学业成绩、同伴交往与学生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P295

教案心理学教育 篇6

1, 两性关系与性教育2, 性:青春的尴尬、困惑与痛苦 3, 青少年性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

两性关系与性教育

一、两性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1、概念:两性通常特指男性和女性,是人类性别的基本构成。而两性关系则是联结男性与女性个体的关于血缘的、情感的或者其他社会的关系。

2、内涵:两性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也是实现人类繁衍的根本方式。两性关系的伦理原则是开展性教育的指导原则。

二、青少年时期两性关系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两性关系真正的萌芽和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与异性的交往,是学习两性互动的入门课程,也是未来婚姻家庭的准备,因而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有人把这一时期的两性关系大致分为4个阶段:

1、无猜期:即通常所说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时孩子还小,心目中没有什么男女的界限。

2、隔绝期:孩子们在明了自己性别的基础上,男女的界限分得清楚了,男孩儿只和男孩儿玩儿,女孩儿只和女孩儿玩儿,并且把男女孩一起玩看成是很难为情的事。

3、“牛犊恋”期:这时男孩儿和女孩儿都开始感受到异性的吸引力,自己开始爱打扮。有些男孩儿故意做出一些“英雄行为”,以博得女孩的欢心。这种感情非常朦胧,往往连自己也意识不到。

4、恋爱期: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得更成熟了,周围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异性的特征表现更明显了,他们就可能进入真正的恋爱。

三、恋爱——性接触——性问题

恋爱是人成熟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学习爱与性的重要阶段。随着情爱的发展必然导致双方不同程度的性接触,由情爱向性爱的发展是十分自然的规律;性爱反过来又可增进情爱的深度,使情爱不断发展和升华。

由于恋爱逐渐低龄化,青少年的提前性接触自然越来越难以回避,随之而来的青少年性心理、性健康问题也来势汹汹,日益突显。恋爱关系的演变

四、什么是性教育?

关于这个问题,百度、维基百科给了我们同样的回答:

“性教育是关于人类的生殖、交媾以及其他方面性行为的教育。”

五、青少年性教育的目的:

一般目的:在于预防和解决青少年正面临的严峻的性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

长远目标:在于提倡、培育和确立一种现代的、文明的性伦理和性文化。

六、性教育的基本内容:

1.基础的性知识的普及:主要指传授关于性器官、性发育、性行为、性生殖以及性卫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两性关系的认识与引导:主要是性道德的教育,避免青少年性道德的失范。

性发育

女性1,乳房的发育,女孩当青春发育迅速到来的时候,卵巢分泌大量的雌性激素,直接影响着乳房的发育。女孩的乳房发育大约在12岁左右,此时乳头及乳腺管及脂肪组织增大,使乳房向外突出,乳房会比以前更圆,更突出,乳晕范围更宽广。

•2.女性臀部突出,骨盆变得宽大。另外皮肤变得细腻、光滑、柔软,体态丰满显示了女性的阴柔之美和婀娜多姿。•3.女性的阴毛发育一般迟于乳房的发育。而腋毛发育晚于阴毛发育,多数女性腋毛稀疏。•4.女性性成熟的特点就是以每月规律的排卵为标志,这种规律性的排卵,表明已达到了性成熟,具有了怀孕生育的能力,这种能力其外在的表现就是月经已规律来潮。

男性:1,男性在雄性激素的刺激下,毛发开始发达,长出胡子,通常是从上唇上方的人中一带长起,而下巴一带的胡须要到男孩的性器官发育完成才会长出。卷曲的阴毛出现,肛门周围长毛,腋下长出浓浓的毛发。, •2,变声及喉结增长。这时男孩的声带变长,因而声音由尖细变得粗沉。喉头的甲状软骨会长大长硬,因此喉结变得明显。变声的时间大约在14岁左右,而喉结是在阴茎生长停止后才加速生长,, •3,睾丸和阴茎变大。这是由于睾丸内分泌的雄性激素增加,在雄性激素的作用下,阴茎的发育才日益明显。

•4,分泌精液以至出现遗精。男孩的遗精预示着性发育成熟,而成熟的精子如果和女性成熟的卵子结合,则可以孕育出新生命。

•性行为(sex behavior):旨在满足性欲和获得性快感而出现的动作和活动。一般人们往往会狭隘地把性行为认为仅是性器官的结合,但这决不能说是正确的观点。性行为并不只意味着性交,观看异性的容姿、裸体,电视的色情节目、接吻、手淫,阅读色情小说等等,都是性行为的范畴。

性,青春的尴尬、困惑与痛苦

中国是一个性观念比较保守的国家。所谓“谈性色变”,性一直是国人非常忌讳的话题,大多时候都被蒙上一层暧昧的遮羞布。以致于在青少年性问题早已凸显的今天,性教育的开展和深入依然迟滞、艰涩。

而在这个充满诱惑、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性意识萌动的青少年成为了最尴尬的性弱势群体。他们的荷尔蒙的正常分泌却成了他们困惑、痛苦的来源。一,尴尬:青少年性待业期的茫然无措

男孩第一次遗精和女孩的初潮是一个人走向生理成熟的开始,从这里到结婚大概有1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

有人把这个时间段叫做“性待业期”。这个时期的少男少女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又怎样平稳度过这个所谓的“性待业期”?

这实际上就是性教育的核心问题!而我国由于性教育的落后,家长和老师在这个亟待解答的问题面前集体失声。我们的青少年只能在尴尬中自我彷徨。

二、困惑1:如何应对青春期的性冲动?

古人说,“食色,性也”。性欲是一种自然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人类的性欲具有双重性,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与动物的性欲有着本质的区别,必须受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制约。

青少年开始出现性欲望和性冲动,是青春期发育的正常现象,是身体性激素分泌过快的结果,需要适当的缓解和合理的发泄。但是,由于性教育的失位,绝大多数青少年并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

1.自我克制法

自我克制法就是对性冲动的自觉抵触,实际上是性心理成熟的一种表现。但是认为性欲是肮脏、恶心的,而强烈抵触,或者过度的自我克制都是不可取的。

前者是性心理的一种扭曲,后者则会导致严重的性压抑。二者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性健康。因此,要适度适当的选择自我克制。

适用范围:自制力较强的个人

2.自慰

自慰,俗称手淫。字典上对手淫的定义:自己用手刺激生殖器以发泄性欲。成习惯后,有害健康。也就是说,手淫一般不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但频繁的手淫也会导致一定的身体损伤。

性学专家们公认的事实是:手淫是发现你自己身体秘密的途径,而且能让你了解自己喜欢怎样的触摸方式。它仅仅是探索自身的一种方法而已。

适用范围:无限制,有节制

3.核心性性行为

核心性性行为也就是俗称的性交活动。这种性行为发生在两性或者同性之间,是性欲缓解和发泄的根本途径。

适度的性行为有利于身心健康,但应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同时应学习掌握相应的性保健知识。

适用范围:情投意合的双方 困惑2:哪里获得我需要的性知识?

1、家庭和学校的教育

2、同龄人的交流

3、有关杂志、书籍的介绍

4、网络流播 三,痛苦:性教育失位的恶果

问题一:未婚先孕

过早的婚前性行为引发的未婚先孕现象早已屡见不鲜,更是导致了未成年少女堕胎率高抬得社会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此时,此类事件的发生,既不被身心条件允许,也不为法律、道德认可,尤其是对未成年少女的身心伤害极其严重和深远。问题二:同性依恋

•18岁之前,青少年的性取向处在不稳定时期,对异性同性都有好感。因此,中学生出现同性依恋现象很正常,绝大部分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而是生长发育期旺盛的性生理活动受到压抑后的一种变形释放。

在这个阶段,许多少男少女表现出与自身的性别相背离的性心理或性行为,这可能是在成长中,内心萌动的爱情无法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实现,于是在和一个同性好朋友的友情中进行模仿和角色扮演,或因为独立能力差、依赖性较重、人际交往能力不良,会对同性伙伴在心理上产生过度依赖,因此给自己带来同性恋的错觉。

问题三:性疾病传播

不当的性行为,如性交不洁、性滥交等等,容易导致性传播疾病的感染和传播。而严重缺乏性保健知识的青少年将成为一个潜在的受害群体和传染源,从而极大危害其身心发展。

因此,有必要加强性保健和性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节制性行为,反对性滥交,预防性病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和蔓延。问题四:犯罪行为

第三节

青少年性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青少年性教育如何坚持适度? 是美国式疏导以至于放纵?还是传统式禁欲以至于压抑?

青少年性教育是否能“一套了之”?

二、性教育应当从哪个年龄段开始?

传统的性教育从初中开始。现在有人建议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甚至有人提倡零岁性教育。当然,这是循序渐进的。学龄前就可以开始性别角色认定等早期性教育,但过早的接触系统而直接的性知识 是否会揠苗助长?

青少年开始系统的接受性教育的时间,应该由这个社会的青少年性发育的基本状况决定,因为性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要预防青少年错误的性行为和性意识,引导他们走上正常的性成熟轨道,实现身心最佳的发展。

然而,各国、各地区的青少年性发育状况是不同的,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性早熟的情况就越明显,因此其采取系统性教育也应适当早些,反之,就应该晚点儿,以预防和减少刺激青少年性早熟的现象发生。

三、青少年性教育的受教育者只是青少年

吗?

青少年性知识的学习和性心理、性行为的适用需要一个开明而宽容的环境。谁为他们提供这样的环境?

小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7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从心理学来看, 小学心理年龄段为6 ~7到11 ~12岁, 儿童生长发育比较平稳均匀。特别是脑的神经系统的均匀和平稳的发育构成了小学生心理的协调发展; 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不仅使小学生智力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而且也使他们的心理得到迅速发展。

小学生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无论是思维能力, 还是个性和品德, 都易于培养, 诸如人生观、世界观等一类稳定的个性意识, 在小学阶段尚未萌芽; 又如性格这一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成分, 只是开始形成时期, 良好的或不良好的习惯都能通过教育措施加以改变。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基本规律

小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内部固有的发展规律。心理学者[1]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可概括为以下4个关系:

①先天与后天关系。先天的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良好的遗传素质无疑是心理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小学生心理发展主要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 其中教育, 尤其是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上。

②内因与外因关系。环境和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但它又毕竟是外因或外部条件, 这个外因必须通过小学生理发展的内因才能实现。

小学生心理发展内部矛盾, 是通过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激发出来的。这对内部矛盾, 一方面是新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原有水平。小学生的新“需要”是由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新要求而引起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过浅或过深的要求都会使小学生接受不了新知识, 促进不了他们心理的发展, 只有那种高于学生原有水平, 而通过学生努力又可以达到的要求, 是最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与之相应的心理发展的。

③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在其内动力驱使下由适合他们心理发展的教育条件决定的。小学教育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引起他们新的需求, 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 从而有节奏、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我们的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健康心理的培养, 才能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④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一定年龄阶段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而说的。如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总的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一年级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与幼儿晚期差不多, 高年级的学生思维尽管还带有具体形象性, 但基本上是初步抽象逻辑思维了。

三、重视应用小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指人的知觉、感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过程。处于7 ~11岁的小学生有特殊的认知结构: 他们的感觉和知觉都特别敏锐, 能够清晰的感觉到事物的变化。尤其是色彩、声音、不同于寻常的事物发展等都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表现为求知欲强, 好奇心强。但是注意力却比较差, 人的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需要人以一定的意志力、目的性坚持的注意力, 而无意注意则不需要意志力来保持的注意力。小学生阶段的意志力处于成长阶段, 所以有意注意的坚持力度不够, 他们往往很容易就被分散了注意力。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差, 但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所以要充分利用教学手段、结合生活实际, 最大化的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求知的欲望越强烈, 兴趣就越浓。兴趣越浓, 学习的动力就越强烈。同时, 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理, 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 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需要。

小学生对于学习兴趣有三个特点: 一是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例如, 某个老师讲课生动、形象。学生便会兴趣盎然, 换另一个老师讲课方法欠佳, 学生的兴趣会突然下降。二是他们容易接受外界刺激, 所以兴趣广泛, 往往什么都想学, 样样都感兴趣。却难以持久。三是和教学内容本身的难度有关。过于简单和过于难, 都会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教材的内容很简单, 掌握知识不会感到困难, 作业负担又不重, 他们就会感到没有什么知识可学, 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反过来, 如果教材内容难于理解, 作业过多过深, 他们感到负担重, 就会产生烦躁、焦虑、畏难的情绪, 就会产生抵触学习的行为。以上三个特点都和儿童的认知结构处于成长阶段有着很大的关系, 他们的情绪、意志、认知都非常不稳定, 所以在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以后, 要采取措施控制他们的学习情绪, 使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经常保持饱满、积极、并逐步趋于稳定, 变成自觉的潜意识的行为。

为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尝试以下方式: 首先, 将空洞的数学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应用情景教学法。将生活中的某些情景搬到课堂上, 或者让学生实际参与其中, 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比如扮演银行职员算利息、超市管理员算利润等。不但可以培养孩子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表达能力、模仿能力也是很大的训练。其次,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讲课尽可能用儿童语言, 做到生动、有趣, 富于感染力, 易于接受。再次, 积极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指导。

四、根据小学生的生理智力结构调整教学方式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智力上正在发展数、关系、过程等概念, 表现为具有了守恒、分类和排序的能力。明白数目和事物形式的相互关系, 通晓物体的数目不会因排列形式不同而改变这个道理。他们刚学会了分类, 形成关系概念的基础。因为刚刚具备了数、序、排列、关系的概念, 所以不太能理解那些复杂的逻辑结构, 他们往往凭着直观的意识和辅助的想象来判断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候, 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结构层次,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如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宜多采用列表法、图示法、明显对比法来直观的展示问题的形式和结果, 而高年级的同学可采用复杂一点求证法、探索法等。

五、利用学生的思维结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 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 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 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 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2]。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 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 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因此, 应该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联系性; 培养有条理、有依据、思路清晰、因果分明、推理严密、言必有据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在课堂上应配合教学手段, 循循善导, 应用数学概念帮助学生通过推理、求证、分析得出问题的结论; 对照概念、公式、性质、法则、术语、名词, 通过再现、对比、辨识、理解来完成解题。

总之,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具有不同以往的心理结构特征,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 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改革的理论依据。充分认识和重视这些研究成果, 在科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下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D].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小学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8

一、 心理绘画日记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与作用

1.心理绘画日记是孩子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苏珊·朗格在谈到艺术的价值时曾说过,人了解客观世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认识世界,另外一种就是艺术感知的方式。对于成人而言,更喜欢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认识世界,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知识水平欠缺,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孩子在面对陌生世界时,他们的求知欲望是很强的,在这种强烈求知欲望的推动下,孩子采用艺术感知的方式了解外部世界,而这种方式的最直接呈现就是应用绘画。孩子能够利用绘画表达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在绘画中他们融入了大量的主观意志。孩子喜欢用绘画创作的方式反映他们心中的客观世界,因此,绘画是孩子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正因为如此,在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心理绘画日记的方式,了解孩子的世界观,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2.心理绘画日记是孩子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美国康奈尔大学家庭研究与人类发展系布雷顿教授在研究儿童绘画时做了大量的实验,有个重大发现,如果一个儿童在内心深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表达,他在作画时就会非常激动,这种作画的方式是进行紧张情绪排解和释放大量能力的重要途径。这说明,完成一部绘画作品对学生而言就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艺术心理学也认为,绘画天然是表达自我的工具,是表达自我潜意识的重要方式,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语言能力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而绘画的方式是孩子喜欢并且经常性地用来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蕴含着孩子的思想与行动,是孩子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心理绘画日记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对于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而言,他们大多排斥教师和同学,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很抵触。每个孩子都喜欢绘画活动,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利用这一方式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是成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选择。

3.心理绘画日记是小学生表达心声的有效途径

心理绘画日记能够为学生表达心声提供有效的途径。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在他们心有郁积、难以用文字表达时,就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把自己的内心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对于缓解孩子的内心压力,宣泄孩子不良心理情愫有着积极的作用。另外,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心理活动课程难以保证,而学生只有在不断活动中才能有效消除内心的不良情绪,而心理绘画日记这种活动方式简单易行,同时很个性化,易于外化,易于解读,能够有效整合其他教学科目,比如,语文、绘画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于促进心理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 心理绘画日记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日记的方式宣泄内心情感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情感宣泄出来是很重要的,只有学生宣泄了内心情感,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对学生的思维认识、心理品质进行分类研究,才能对症下药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宣泄的方式有很多,具有创造性的、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宣泄方式有音乐、绘画和手工,而其中绘画方式是小学生最易操作、最本能的宣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绘画日记的方式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给宣泄出来,尤其是把自己内心深处不愿向他人诉说的被压抑许久的情愫表达出来,这样,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例如,“我快乐的一刻”或“我郁闷的时候”的心理绘画。教师引导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我快乐的一刻”或“我郁闷的时候”。学生们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绘画表现形式,可以用抽象的手法也可以用具象的手法;或用黑白对比,或用色彩对比;或细致刻画,或大笔挥洒。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缓解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再比如,在地震灾区,一个儿童画了一幅画,画的主角是一个仙女,仙女周围围绕着小鸟和白云。这幅作品的名字是《天堂的姐姐》,整幅图画选用的是冷色调处理。通过这幅画我们知道这个孩子在表达自己对地震中失去的姐姐的思念,他希望姐姐在另一个世界中能够像仙女一样生活,画中的冷色调表明他内心的伤感。这样,通过图画形式,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内心压抑和希望宣泄出来。孩子在努力地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作为教师要能够积极地解读图画,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不断地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忘记痛苦,找到童年应有的快乐,开心地生活,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2.开展以“心理绘画,阳光生活”为主题的心理绘画活动

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积极的心理状态是需要引导的,如果教师注重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引导,很多学生会努力挖掘自己生活中精彩的内容,即使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也很容易遗忘,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很重要的。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心理绘画,阳光生活”为主题的心理绘画活动,鼓励孩子努力挖掘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以心理绘画加上心理日记的形式把自己生活中美好的充满阳光的事件表现出来。学生要完成自己的作品就需要努力挖掘生活中健康向上的心理事件,寻找生活本身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并努力把作品表现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心理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其进行引导。比如,一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或者是一些留守儿童,他们的内心是很孤独的,对生活的热情不高,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这些孩子的心理是有一定的阴影的。对于这些孩子,教师要引导他们留意身边的自然环境之美,使他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愉悦心情,开阔心胸。再比如,对于一些心里冷漠自私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多留意身边的亲情、友情、师生之情,使他们能够在感悟别人对他们爱的同时,积极地把这些爱用心理绘画日记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在他们表达爱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就会变得温暖起来,他们自私冷漠的内心世界也会逐渐亮起来,会充满阳光。

3.开展心理绘画日记交流活动,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爱迪生说:“如果成功是一座房子,那么自信心就是房子的地基。”现在的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很大,有来自父母家庭的,也有来自教师同学的,学业间的竞争更使很多学生感到心力交瘁,慢慢地就对生活失去了自信,甚至对生活产生了厌恶感。我们不能说现在的孩子成熟太早,只能说现在社会变化很快,在变化中,孩子总是压力不断,他们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被鼓励、被肯定的幸福,因此,很多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教师可以利用心理绘画日记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明白,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只有使学生不断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才能促使学生更为积极地生活,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坚强起来。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心理绘画日记展示出来,无论画得怎样,写得怎样,只要是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都可以得到积极的肯定,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针对作品展开心理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出谋划策,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每一点小问题都可以得到积极的解决,学生的心情每天都是晴朗的,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在学生交流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积极的评价,只要是发现学生有所创造,发现学生作品中个性的闪光点,教师都要积极地进行评价,不断使学生感受到被重视的喜悦,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充满才华的。这个活动被证明是有效的。我们来看这个案例:有个女生,原来学习成绩很好,性格开朗,但自从其父违法犯罪被捕入狱之后,这个女生的性格就变了,变得自卑、胆怯,最重要的是不再与其他同学交往。但自从与同学和教师不断地用心理绘画形式进行交流后,这个同学逐渐打开心扉,开始与同学交往,也喜欢把自己的心理绘画日记与同学、教师分享。大家共同努力,温暖了她的心扉,她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这个活动对于治疗孩子的心理创伤,对于增强孩子面对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具有重要作用。

三、 心理绘画日记运用的反思与建议

绘画治疗是一种雅致的游戏疗法,也是一种以投射为基础、深刻反映人内心世界的方法。它需要教师具备比较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但是,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多是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其仅仅是接受过相关培训,还不能算专业老师。这就给心理绘画日记的运用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因此这些教育必须以多样化的形式加以开展。例如,如何将心理活动课、心理拓展课、心理社团活动等与心理绘画日记相结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我们可以采取的形式有自由绘画、主题绘画(普通主题绘画:树木、自画像以及房树人;特殊主题绘画:童话故事、动物、异性、烦恼以及梦)、完形绘画(给一定的刺激点、线条、点等让来访者补充)等。

参考文献

[1] 武成莉,王淑敏,宋宝萍.积极心理学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5).

[2] 柳文.如何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效性[J].小学教学研究,2008(4).

[3] 王立花.儿童绘画心理治疗综述[J].英才高职论坛,2009(3).

上一篇:感受平凡中的美丽下一篇:年终述职会主持词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