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五)(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2025-04-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五)(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五)(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1

(一)使学生学会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二种解答方法,即减去两个数的和。

(二)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

(三)初步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道应用题的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学会第二种解答方法。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理解“减去两个数的和”的意思。

教具和学具

写有准备题和巩固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下面各题(要求:先提出问题,再说出算式)

(1)书架第一层有600本故事书,第二层有200本。

(两层共有故事书多少本?)600+200

(第一层比第二层多多少本?)600-200

(第一层的故事书是第二层的几倍?)600÷200

(2)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

(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30-11

(做纸花比做小旗多用几张?)11-9

(做纸花和小旗共用多少张?)11+9

(还剩多少张?)30-11-9

2.以旧引新

学生提出第四个问题并列出算式后,教师指出: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要求还剩多少张,可以从总张数30里先减去做纸花用去的11张,再减去做小旗用去的9张,就可以求出还剩多少张。接着教师设疑:“那么这样的题,还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呢?请同学们思考。”教师同时将例题完整地出示在黑板上。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例3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在学生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先试着让学生画出图,再说说算法。教师同时将正确画法和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1)做纸花和小旗共用多少张?(11+9=20(张))

(2)还剩多少张?(30-20=10(张))

答:还剩10张。

2.画一画,做一做

小小图书箱有图书85本,上午借出32本,下午借出26本,还剩多少本?

(1)用上题的方法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在图上画出先算的那一部分。

教师出示题目和要求后,可请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他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做一做的题完成后,可请同学们再说说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上午和下午共借出多少本,再算借出后还剩下多少本)

3.想一想,说一说

出示同类型题“副食商店有食盐32袋,上午卖出11袋,下午卖出14袋,还剩多少袋?”

先让学生根据今天学习的解题方法想一想,说一说。要求还剩多少袋,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需要知道商店有食盐多少袋和上、下午共卖出多少袋。应该先算上、下午共卖出多少袋,再算还剩多少袋)

4.议一议,说一说

通过以上三个题的研究学习,学生对第二种解法的算理和算法已经基本掌握,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今天学习的第二种解法的特点,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

(三)巩固反馈

1.第一组题:教师打出投影,要求同学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食品店有95瓶汽水,上午卖了36瓶,下午卖了45瓶,还剩多少瓶?

(1)用上面的方法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先算上午和下午共卖了多少瓶汽水)

(2)请画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的部分。

2.第二组题:用第二种方法解答下面问题

(1)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2)服装店运来200米花布,做儿童服用了54米,做婴儿装用了46米,还剩多少米?

3.第三组题:选择正确算式,并在( )里打“√”

(1)学校里原有80盒粉笔,第一天用去18盒,第二天用去26盒,还剩多少盒?

(2)商店有红书包40个,蓝书包50个,卖出37个,还剩多少个?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第一种解答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学会第一种解答方法,因此新课的引入直接出示例题。学生做出第一种解答方法后,教师设问:“那么这样的题,还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讨,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教学活动,逐步理解第二种解答方法,最后又安排了3组巩固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强化理解算理和算法,以便更好地掌握第二种解答方法。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五)(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2

1.填空.

(1)28+35=(    )

想:28+30=(    )

(    )+5=(    )

(2)68-39=(    )

想:68-30=(    )

(    )-9=(    )

(3)90-42=(    )

想:90-40=(    )

(    )-2=(    )

(4)120+50=(    )

想:12个(    )加5个(    )等于(    )个十,17个十就是(    ).

(5)560-40=(    )

想:37个(    )加6个(    )等于(    ),(    )个(    )就是4300.

(6)3700+600=(    )

想:37个(    )加6个(    )等于(    ),(    )个(    )就是4300.

2.口算.

65+23= 65-56= 590-70= 400+500=

43+56= 430+50= 890-60= 370+200=

36+48= 720+40= 97-8= 750-400=

94+32= 270+60= 240-80= 530-60=

82-43= 780-30= 300+30= 500-90=

3000+4000= 5000+1500= 3500-2000=

7000-5000= 8000+900= 3700-800=

4000-500= 9500-3000= 8600-2200=

8500-2000= 2500+6000= 2000+90=

3.写出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差.

和: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差: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4.在○里填上“<”、“>”或“=”.

670-30○650 1000○99+1

75-26○50 36+64○100

8000-400○4000 3500+500○40000

5050-50○5000 9500-5000○9000

3600+30○3900 10000-900○9100

5.列式计算.

(1)420减去80,差是多少?(2)600加上370,和是多少?

(3)1900比600多多少?(4)90比820少多少?

6.应用题.

(1)一堆煤重2500千克,用去50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书店有书9000本,第一天卖了2000本,第二天卖了1500本,还剩下多少本书?

(3)粮店原有250袋大米,第一天卖了2000本,第二天卖了1500本,还剩下多少本书?

(4)二年级有200个学生,三年级有220名学生,四年级有180名学生,三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5)学校共有750个学生,其中男生300个,女生有多少个?

(6)农民伯伯收了8000千克水果,其中,苹果有3000千克,梨子有4000千克,剩下的是桔子,桔子有多少千克?

参考答案

1.(1)63  58  63  (2)29  38  29  (3)48  50  48 (4)170  +  +  17  170

(5)+  +  52  520  (6)百  百  43个百  43  百

2.略

3.和:1400  77  1400  1200  4600  900

差:200  19  400  800  600  500

4.略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五)(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3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应用题.

2.通过分析解答两类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3.创设适当的情境,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根据分析正确的列式解答.

教学难点

在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看题回答问题(可以用投影片或用实物投影出示)

5×3=15      15÷3=5        15÷3=5

提问:看到这几个算式,你都想到了什么?

【(1)这三个式子中都有3、5、15这三个数;

(2)这三个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解答;

(3)乘法和除法有关系.】

2.看图回答问题.

师:谁能先把三个算式中的一个变成问题,然后再编出一道文字叙述题?[(1)3个5相加是多少?(2)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3)15里面有几个5?]

3.导入新课.

师:如果我们打一个形象的比方,文字叙述题就好像人的骨架,而具体的事件和事件的情节就好像是人的血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几道应用题,看一看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一些什么新的发现.

新授

1.出示例3.

2.引导学生发现题组与线段图和文字叙述题之间的关系.

3.教学例3

(1)问:谁来说说,第一题应该怎样想?

(2)几个同学为一组,用小圆片代替题目中的小金鱼,用铅笔代替鱼缸分一分,看看第二题和第三题的结果是多少.分完以后,同组的同学再一起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每道题该怎么想.

(3)找两个组的学生汇报分的方法和列式解答的方法.

(4)思考讨论:

第二题和第三题与文字叙述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第二题和第三题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问:后面两道题跟第一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5)教师小结:看来,这三道应用题实际上构成了一个题组,只不过是每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做题时做到认真审题.

(6)如果老师把这道题的数和情节变了,你还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吗?

4.教学例4.

(1)直接出示例4的两道题.

(2)出示想一想提纲,小组讨论操作,讨论后汇报各组的讨论结果.

① 例4的两道题与例3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变化?

② 借助小圆片,按照题目的意思分一分,摆一摆.

③ 摆完后互相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3)问:例4中的两道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巩固复习.

1.用8米长的绳子,做4条同样长的跳绳,一条有多长?

2.用8米长的绳子,做2米长的跳绳,可以做几条?

归纳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画一画 数一数

游戏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2-6的乘法口诀.

游戏准备

画有100个圆点的纸.

游戏过程

1.教师分纸,并讲解游戏规则:

在纸上任意画竖、横两条线,把这100个圆点分成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圆点组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把每一部分内所包含的圆点数加起来,和仍为100.要求:又快又正确地数出每一部分内所包含的圆点数.

2.此游戏可由两个小朋友一起玩,一个小朋友任意画线,另一个小朋友计算.

游戏说明

1.可由横行的圆点数乘以竖行的圆点数得出,如下图所示: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五)(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根据偏旁认读字义,读写汉字。2.积累词语。3.练习口语能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学习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熟读汉字,据拼音认读。

1.根据偏旁知道字义。

钢铜铁钉

金字旁,与金属相关。被裙裤袄

衣字旁,与衣服相关。2.自由练读。3.指名读,正音。

4.说说你还认识哪些字是根据偏旁知字义的。

二、填空。

1.学生试口头填空,比一比谁填得多。2.同桌互相交流。3.评议。

4.学生把填的词语写下来。

一只(鸭)

一个(杯子)一把(米)一块(玻璃)一条(河)

一盘(菜)

三、读一读词语。

1.看清字形,自由读。2.同桌互读。3.领读、齐读。

四、“读读背背”。

l.自由读儿歌,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读,帮助读准字音。

3.交流,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 4.背诵。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选择一件小事,让同学们合作完成。2.感受合作带来的快乐,3.体会合作的意义。

二、口语交际。

1.想一想你在平时跟别人合作的事。

2.选择一件有意义的事,在头脑中理清头绪。3.在小组内讲这件事。

(注意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交代清楚起因、经过、结果)。4.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5.全班交流。(1)指名说。(2)评一评。

(你认为他们哪件事做得好,谁的事生动,有条理,有意义。学生在班内发言)

三、展示台。

1.分组轮流说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哪个小组停下来就表演一个节目。2.同学分组说谚语,看谁知道的多。

第六单元:关爱他人

教学内容:识字 6、课文《窗前的气球》、《假如》、《日记两则》、《古诗两首》、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的:(1)会认 52 个生字,会写 38 个生字。能用自己喜欢的、习惯的、独特的方式识字,有识字的愿望和兴趣。(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理解课文内容。(3)学习积累语言,训练查阅资料的能力。(4)学习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在生活中体会关爱,理解真情。

北京(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央、交”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

3、培养热爱祖国首都的感情。

重点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央、交”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

3、培养热爱祖国首都的感情。

难点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央、交”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

3、培养热爱祖国首都的感情。

教具 制作有天安门图片和北京风光短片的课件。电脑、实物投影仪。展板一块、生字及生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搜集与北京有关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提问:的奥运会将在哪个城市举行?

2、说说自己在电视里看到的北京,或者请去过北京的同学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北京。

3、展示自己与父母一起收集的资料。

4、引入: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美丽的北京的。

二、初读感知

1、小组练读课文。请小组同学自己安排读的方式,可以齐读、个别读,也可以分段读。在读中把没见过的词语画出来。在小组里练读新词,互相正音。

2、出示含生字的词语,指名学生说说自己认识哪些词语,带大家读一读。

3、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4、各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也可组派代表上讲台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我国的“首都”在哪里?第一、五自然段都说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它到底美在哪里呢?小声自由读文,自己体会。

2、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看看课文从哪几方面讲了北京的“美丽”。

a.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特写,领会天安门的美。

b.放映北京风光短片,感知北京的柏油马路及立交桥的美。再读课文,请学生自己说说又认识了哪些四字词语。结合看图体会“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意思。鼓励学生用自己知道的词语来形容它们的美。

四、再读抒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出赞美与喜爱的情感。

2、展示读。选读自己认为读得好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朗读欣赏

1、观看北京风光短片。

2、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学生欣赏。

3、学生朗读,教师欣赏。

二、感情背诵

1、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2、同桌互相背诵、交流。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用不带拼音的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新词认读情况。认读课后练习中的四字词语。

2、认读要求写的字,并用这十个字分别组词语。

3、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记这些字。

熟字加偏旁:优、阴、坛、城、图。

熟字减偏旁:央(英)、旁(膀)、交(校)。

编字谜:在大房子里过冬天(图)。

形近字,巾一市。

找相同点:坛和城都有提土旁;国和图都有方框。

4、练习书写。

(1)认读课后练习中的四字词语。

(2)老师在小黑板上范写“央”字,学生说说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请学生当小老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写“交”字。学生评议。、

(4)余下生字由学生讨论该如何正确书写。然后书空、描红、临写。

四、实践活动:

1、同学们将收集到的资料制成一块展板,放在教室里展示、交流。

2、交流北京有哪些新变化。

备注

作业布置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0、北京

北京中国的首都

天安门红墙黄瓦广场纪念碑

美柏油马路立交桥爱

名胜古迹公园高楼

教学后记 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教学生搜集有关介绍北京的图片及资料。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五)(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概括出商不变的规律.

3.通过商不变的规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商不变的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20÷40 900÷50 720÷20 750÷30

640÷80 910÷70 960÷60 240÷20

2.口答:乘法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重点理解:同时、相同倍数、扩大、缩小.

3.导入.

除法口算中是否也有规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除法口算:24÷4=6(板书)

教师明确:为了比较方便,把算式填入表格.(投影出示)

被除数 24

除数 4

商 6

2.教师提示:如果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24和除数4分别扩大5倍,怎样表示?(板书)

24÷4=6

↓ ↓

(24×5)÷(4×5)(用红色标出5)

引导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确:

被除数扩大2倍是48,除数扩大2倍是8,48除以8还得6.

3.引导学生讨论.

结合已学过的方法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中的一些术语,怎样说得更明确一些.

并出示投影,引导学生填写.

被除数 24 被除数 24 48

除数 4 → 除数 4 8

商 6 商 6 6

使学生明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没有变.“同时”是指被除数和除数一同扩大,“相同”是指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的倍数一样.

4.学生讨论、交流.被除数和除数还可以怎样变化,并保持商不发生变化?

汇报并板书:

(1)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扩大10倍,商还是6.

(2)被除数扩大20倍,除数扩大20倍,商还是6.

(3)……

(4)教师明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都可以使商不发生变化,也可以叫做商不变.

(5)出示投影:

我们选择几例填入表中.

被除数 24 48 120 240 480

除数 4 8 20 40 80

商 6 6 6 6 6

(6)引导学生完整地观察,从左往右,进一步明确:

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

(7)引导学生从右往左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

(8)怎样将两种说法写成一条规律呢?

引导学生先讨论交流后,再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论.

5.对照24÷4=6

480÷80=□

使学生明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20倍,商不变所以□里写6.

同样480÷80=6

24÷4=□

因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20倍,商不变,所以□里写6.

三、全课小结.

随堂练习

1.“做一做”.(分组讨论、交流、填写,汇报时说一说怎样想的?)

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投影出示,练习十四第11题,发现了什么?(除数不扩大,商也发生变化)

3.小组合作学习,练习十四第13题.(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布置作业

略.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五)(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7

(一)进一步掌握三步应用题的结构,熟练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通过一题多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小明每天看书8页,5天能看多少页?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米,比宽多3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光明塑料厂,计划每天生产塑料6吨,实际每天比计划增产2吨,实际每天生产塑料多少吨?

(4)一台织布机每时织布15米,一匹布120米,需要织几时?

2.根据要求补充问题并解答:

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

(1)使之成为一步应用题。(这条路全长有多少米?12×10=120(米)。)

(2)增加一个条件,使之成为一道两步应用题。(现在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12×10÷15=8(天)。)

(3)改变增加的条件,使之成为一道三步应用题。(即为例3。)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3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比原来多修3米,现在几天修完?

(1)复习应用题的解题步骤。(①审题(摘录条件和问题或画线段图);②分析数量关系;③列式计算;④检验答题。)

(2)学生按以上解题步骤试解。(遇到问题,同桌或小组商量解决。)

(3)学生讲解,订正。

①审题。

②分析数量关系。

综合法:

分析法:

③列式计算:

分步:

综合算式:

④检验。

看全长是否相等:

12×10=120(米) (12+3)×8=120(米)

看现在每天比原来是否多修3米。

12×10÷8-12=3(米)

看原来是否是10天修完。

(12+3)×8÷12=10(天)

2.改变复习题2中的(2)题的问题,使之成为三步应用题。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修15米,可以提前几天修完?

(1)学生独立解答;

(2)同桌互说解题思路;

(3)订正。

3.小结。

思考:通过改变题目的哪部分,两步应用题可以变成三步应用题?为什么?讨论得出: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或问题,两步应用题可以变成三步应用题。因为改变题目的条件或问题都可使题目中的一个直接条件变成间接条件,因此可以使两步应用题转化为三步应用题。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P50“做一做”。

(1)解答后订正。

(2)将上题改为:一个蔬菜站运一批黄瓜。每筐装20千克,可以装50筐。如果每筐装25千克,要少装多少筐?

学生解答后,说解题思路。

(3)将以上两道三步应用题,改变条件或问题,使之成为两步应用题。一个蔬菜站运一批黄瓜。每筐装20千克,可以装50筐。现在每筐装25千克,要装多少筐?

2.小红看一本课外书,每天看16页,10天看完。

请你补充一个条件及问题,使之变成三步应用题。

3.课后作业:P51:12;P52:13,1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解答归总应用题,进一步巩固应用题的解答步骤及分析方法。无论是复习、练习,还是新课,通过一题多变,把两步应用题转化为三步应用题,同时把三步应用题缩为二步应用题,学生进一步理解两步题与三步题的联系,明确三步应用题的结构,再改编应用题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3 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比原来多修3米,现在几天修完?

分步列式:

12×10=120(米)

12+3=15(米)

120÷15=8(天)

综合算式:

12×10÷(12+3)

=120÷15

=8(天)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五)(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会认11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3、感受祖国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正确认读本课生字,会书写三个生字。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三字经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拍手背诵好吗?(小朋友,正年少,尊长辈,懂礼貌,父母教,认真听,做错事,即改正。长辈错,要提醒,态度好,心意诚。家务事,愿承担,洗碗筷,扫庭院。家爱我,我爱家,好孩子,人人夸。)

2、老师相信,同学们都是好孩子!你们、我,我们大家都是祖**亲的孩子,我们都爱伟大的祖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采用了“三字经”的形式,在我们面前描述了一幅祖国的美丽图画。板书课题:识字3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每个字的读音。

2、老师在读的时候,发现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自己 读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赶快拿起笔,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画好后自己读一读。

3、大屏幕出示带拼音生字:这就是我们本课要认识的生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把你认为不好读的生字多练读几遍。

4、谁来说说,你觉得哪个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并且领大家读一下)

生1:我认为“州”是翘舌音,不能把它读成平舌音,而且从外形上它与“川”有点相同。

生2:我认为“与”应读第三声,不能读成第四声。生3:民族的“族”是平舌音,不能读成翘舌音。

生4:“峡”不能读成jiá.生5:“隔”声母是“G”,不能读成“K”。

5、谁能把这些字全读准呢?

6、谁还能读?看来同学们很喜欢挑战,注意了,老师把拼音去掉你还能读吗?指名读、开火车读、组词练习。

7、同学们能又快又准地读出这些生字,你们一定有自己识记生字的好办法,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生1:有一座孤零零的山称为“岛”。

生2:“涌”是指水在流动,所以有“涌”字是三点水旁。

生3:写字的“写”去掉秃宝盖就是“与”。

生4:“神州”指中国的代称,所以“州”字有三点,这三点表示中国有很多的城市,“山川”指的是山,没有很多小城市,所以“川”字没有三点。

三、游戏巩固认字。

1、同学们识记生字的方法真好,水果识字袋里的生字朋友非常佩服你们,想跟你们交朋友呢,快把它们请出来吧。(把水果识字袋中的生字宝宝读一个摆一个,平摆在桌面上。)

(1)游戏开始:老师说一个字,学生找到它赶快举起来,看谁动作快。

(2)请学生站到讲台前当小老师考大家,他说出哪个字,下面的学生必须举起哪个字

(3)同桌互相考一考。

(4)把这些生字朋友读一个收一个,收好后送回到识字袋中,看谁读得准收得快。

四、练习朗读课文。

1、这篇课文是赞美伟大祖国的,同学们应用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来读课文,老师请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帮老师听一听,看他读得好不好。(请学生读)

2、教师用低缓、深情的声音示范朗读第三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表现宝岛未归的遗憾和盼望祖

国统一的心愿。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这句,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教师简单介绍下当时台湾的历史背景)

3、请同学比赛读全文,评议。(配音乐)

同学们读课文有了这么大的进步,为了奖励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看几幅图片:屏幕出示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图片。

4、我们神州大地,山河壮美、风景如画。让我们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齐读课文。(配音乐)

五、书写生字。

1、屏幕出示“我会写”。学生练读、组词、练习选词说话。

2、观察“与、州、川”三个字,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仿写这三个字,师巡视指导、评议。

六、读韵语结束。

1、屏幕出示韵语,学生读,巩固生字,体会感情。

神州大地,山川壮丽。

黄河长江,奔涌不息。

宝岛台湾,隔海相望。

中华民族,奋发图强。

2、是呀,我们的祖国多么伟大,我们的人民多么勤劳团结,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下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祖国方面的知识,我们在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五)(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9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边的,正确计算两步式题。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三)通过教学,不断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书写工整、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括号先做括号里面的。

难点:理解括号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具和学具

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混合式题,下面我们口算一组题,先说运算顺序,再口算出来,直接说得数。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5-7×2 12÷4+3 24+3×4  14-4+5

32÷8+9 18-10÷2  60-20÷4 28-7+10

2.教师提问: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回答: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同级运算按顺序做,混合运算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教师说:这儿有两组题,请同学们审题后再计算出来。边做边思考:(1)这两组题中,每组题的两道式题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2)计算结果怎样?

板演。(全体同学做在本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情况。稍后,请两位同学把自己做的题向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订正)

9×3+4  60-18÷6

=27+4  =60-3

=31   =57

9×(3+4)  (60-18)÷6

=9×7  =42÷6

=63  =7

讨论思考题。

生说:每组题两道式题相同点是算式中的数相同,连接的运算符号相同,不同点是第2小题与第1小题比较多了小括号。计算结果不同。2.教学例4

9×(3+4)  (60-18)÷6

=9×7 =42÷6

=63  =7

师问: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什么?生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边的。

师问:括号在运算中起什么作用?观察上面两组题分小组讨论。生答:括号在运算中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3.指导书写格式

4.尝试练习(想一想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3+5)÷3 4×(14-8)

=18÷3  =4×6

=6  =24

练习后互相检查,让做错的同学说说做错的原因。

5.比较练习(先比较下面两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出来)

15-7×2  (15-7)×2

师问:同学们经过上面3组题的研究讨论,你们能试着说一说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吗?

生答: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同级运算按顺序计算。(2)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3)带括号先做括号里面的。

师问:小括号在混合计算中起什么作用?

生答: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6.判断练习(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7.质疑反馈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看一看还有没有没学会的问题。

8.归纳总结

师说,今天我们师生共同研究了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明白了小括号在运算中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大家在运算中要牢记:同级运算按顺序先左后右计算,混合运算要先做乘除,后做加减法,有括号先做括号里边的。

(三)巩固反馈

1.将下面两道一步计算的式题改成一个两步计算的式题

7×6=42  50-42=8

2.找出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1)15+8÷4 (2)20-8÷4

=2+15    =12÷4

=17  =3

(3)7×(3+5)  (4)(60-12)÷6

=8×7    =48÷6

=56    =6

3.竞赛练习(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做得又正确又迅速)

(32-27)×5 8×9-67

39-9×0  (46-6)÷8

56÷7+7  46+54÷9

(64-56)÷8 4×(36-36)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混合运算式题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基楚。为了便于学生正确掌握运算顺序,教学时,先设计两组题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例4时,要学生先审题,书写时在题里要画线标号,用符号标明运算顺序,以加深学生印象,为今后学习打下基楚。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安排比较练习,先比较运算顺序,再计算出结果,让学生体会到运算顺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

2.适当安排判断练习,以锻炼学生在计算中排除数字干扰,而正确计算。

3.最好安排一组竞赛性练习,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五)(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10

教师:伍成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19、蓝色的树叶

2、释题:平时常见的是绿树叶、黄树叶,红树叶,见过蓝色的吗?蓝色的树叶究竟是怎么回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从中找答案。

二、朗读感悟。

一、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蓝色的树叶是怎么一回事?

2、课文的哪幅插图跟哪些自然段有联系?

二、边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让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

1、蓝树叶的大事是怎么发生的?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大概意思,美术课上画风景时,李丽的绿铅笔找不到了?

2、以上的第一自然段谈到李丽的绿铅笔找不到了,她怎么办了呢?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从中了解到李丽向同桌的林园园借结铅笔,“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试问:林园园为什么是吞吞吐吐地说呢?要知道不什么?请读下文。

3、让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看林园园把绿铅笔借给李丽了吗?再往后看,林园园借绿铅笔给李丽没有?请读第4自然段。

4、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提问:林园园把绿铅笔借给李丽了吗?李丽为什么又不要了呢?(因为林园园递绿铅笔给李丽的时候,又说了许多话,还显出不高兴的神情说李丽还要画小草)这样使李丽终于明白了,林园园说这么多的话,原来都是找借口,一句话,就是不想把绿铅笔借给自己。李丽的尊严受到了伤害,认识到没有要去求人。结果是看了看林园园,没有接她的绿铅笔,没有借到绿铅笔,怎么画了呢?请同学们读第5自然段。

5、蓝色的树叶产生了。看到李丽画的蓝树叶,林园园不由得脸红了,这是为什么呢?蓝树叶使林园园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人不要太小气,人与人这间应该互相帮助。

三、小结

1、林园园知道错了,她以后会怎么做呢?大家替她说一说。

2、读了这个故事,大家以后要怎么做?

四、板书设计

李丽画蓝树叶

借不

蓝色的树叶绿想 要互相帮助

笔借

林园园 脸红了

上一篇:安踏制度下一篇:超市岗位职责 -人事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