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雅舍的阅读答案及赏析(通用12篇)

雅舍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1

①应有高人立意,在梁实秋故居雅舍绿藤拂壁的灰暗临街墙上,镌了几纵行填绿的行书:“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②这是实朴的雅,□□精致的雅,如粗布衫之于淑女裙,全非一格。以此语概括雅舍风度,可传其神。③此语出自《雅舍小品?序》,还是上个世纪读过。来到北碚居住,听说雅舍还在,很惊讶。因为印象中的雅舍,在四十年代初梁先生笔下已是不堪风雨,更兼鼠子们多年啮盗,即使存留,亦应是废墟一抔了。来到它跟前,始知今日雅舍,并非缀补翻盖的老屋,应称之“雅舍遗址纪念馆”才是。它建于2003年,里面除一间布置成梁先生居室状——所谓“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又挂了舒乙等人的题诗,没有其他,另几间均为先生生平介绍、照片、著作展示。细看一遍也只需半小时。④这雅舍和当年阅读所得的雅舍自然很是不同。仿佛当年那个雅舍是某僵手滞足的文人草成的一幅字,被丢置墙角多年,现在拾起除尘熨平装裱,悬于壁上。⑤先生后来从这间雅舍走向台湾,走向西雅图,走过程季淑,走过韩菁清„„蔚为大家的后事,全收集进雅舍里,倒冲淡了雅舍先前的气息。⑥所谓先前的气息,我指的是一种矮檐之下人不矮的肃挺之雅。一间“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的房子,一间鼠阵蚊雷充斥、滂沱大雨中“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满室狼藉,抢救无及”的房子,一间“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房子,却赞它“有个性就可爱”,还以“雅”名之,透着倔犟,仿佛说你逼我背井离乡,想看我狼狈吧?我偏在这烂房子里雅给你看。在这间雅舍里,他趣说社会生相,应该还练习着给老舍做捧哏说相声。“雅”本一轻词小词,至此,重了大了,可属“大雅”之列。⑦战乱贫乏期的“雅”在今人看也许不过是迫于无奈,真的大雅应该安定繁荣后现。但今天还是有人叹息诗歌没了大雅。2009年谢冕先生到西安,借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说诗歌的大国气象决不是刻意、随意造出来的,它来自诗人的大视野,大境界。谢先生不说君王行猎霓裳羽衣是大国气象,单挑这两句诗解说,真有见地。欲品诗中大国气象,还真要先静静地模拟对胡虏用兵年代,长安民妇们心念着良人半夜浆洗寒衣那声音与气势,秋风吹送的“玉关情”,不是小院掩门的悲泣,而是一家捣,万户应,成片涌起的棰石捣衣声,在白霜也似的长安月色中一浪浪漫开,化成“何日平胡虏”的豪壮祝祷,这还不大气磅礴?谢先生由此生发道:“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所期待于当世的,是有着建安风骨的‘正声’。现在轮到我们发出感叹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⑧感慨“大雅久不作”的也还不限于诗人。今天国运是山花烂漫金龙狂舞的旺势,大国气象自然是有的,但多在“最危险的时候”(地震、大水、冻雨),平时所见还少。全国政协委员孙怀山不久前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批评说:“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厚重的文化、稳健的气质、埋头苦干的精神,奢靡之风弱化民族‘精气神’。”奢靡之风蔓延,症状之一是场面越做越大,一切只要好看,连小县城盖个办公楼,也敢“把银子花得淌海水似的”,可非但不显大国气象,反而只觉小家子气的摆谱。许多小民一有钱也不免争当场面专家,做足表面文章。卖手机的强调“拿着有面子”,卖车的吆喝“极尽奢华”,卖字的宣传说“练一手好字难,练一个好签名就容易了”,连小小的达人们都流光溢彩地,跳肚皮舞献秋波。李白那个“绮丽不足珍”的傲岸,早已置换为“唯绮丽为珍”。而绮丽不但不是大国气象,反倒是“弱化民族精气神”的东西,于“正声”的“大雅”,是危险的销蚀。⑨这种世风中人,能把雅舍放在眼里的还有几多?寒冷的圣诞节中午,我在那里的半小时,共有三对游客进入,且默默细读那些说明。小小的雅舍还是游动着暖意。⑩使人觉得不爽的倒是那位看守雅舍、登记来访者身份证号的先生。告诉他“梁实秋和鲁迅发生了文学阶段性和普遍人性的论争”是弄错了,“阶段”应该是“阶级”,他头都不抬,很怪来人多事的样子,眼神定在那里,不知在想什么。【注】雅舍:位于重庆市北碚城区内。抗战时期梁实秋与友人吴景超共同购得一栋简陋的平房,以吴景超之妻龚业雅的名字,命名为“雅舍”。梁实秋在雅舍寓居7年,创作《雅舍小品》20篇,反响很大,名噪于世。1.根据上下文意,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A.或是 B.也是 C.不是 D.更是2.第⑤段说雅舍先前的气息“倒冲淡了”的原因是。(2分)3.联系全文,简析作者写雅舍的意图。(3分)4.第⑦段和第⑧段都引用了李白“绮丽不足珍”的诗句,辨析其作用的不同。(3分)5.下列对第⑨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种世风中人”,暗含对当下奢靡世风的批判。B.段首问句,表明把雅舍的俭朴放在眼里的人不多。C.“寒冷”与“暖意”对比,突显作者内心的坚守。D.游客“默默细读”这一描写,表明人们都爱雅舍。6.从全文看,归纳“思雅”中“雅”的两层涵义。(3分)参考答案:1.(2分)C2.(2分)纪念馆主要展示梁实秋先生生平介绍、照片、著作;装修后的雅舍遮蔽了先前的实朴;人们关注他成为大家的后事。(1点1分,2点满分)3.(3分)呈现雅舍的变化,反映当今人们浮躁的心态;联系现实,对生活中缺乏实朴、崇尚奢靡的反思(或呼唤大国气象、大国风范)。(1点2分,2点满分)4.(3分)第⑦段由李白的期待,引发对现实中大雅缺失的感慨(或对大雅的期待);第⑧段表明现实的奢靡已置换了李白的傲岸,强调绮丽的危害。(1点2分,2点满分)5.(3分)D6.(3分)在艰苦环境中保持倔强、自得其乐的心态(或:矮檐之下人不矮的肃挺);厚重、稳健、埋头苦干的精神。(1点2分,2点满分)

雅舍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2

散乱无章,缺少重点。一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常要求学生从文中找语句并作赏析,然后学生满课文地寻找相关语句点评批注。在接下来的交流讨论时,学生甲阐述了自己对某句话的赏析,但实际是,有限的课堂时间并不允许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在语句赏析上,所以不管学生甲的赏析是否到位,其他学生多数是点头附和。语言赏析没有重点,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仅会降低课堂语言教学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影响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不利于语言素养的提高。

指向单一,角度狭窄。语言赏析的角度很多,如字词运用、句式特点、修辞、情感色彩、表达手法等。 为了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些教师常会要求学生:“朗读全文,将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找出来, 并说说好的理由。”由于学生小学时多从修辞入手分析语言,于是将全部精力集中在修辞句的关注上,而对一些文字朴实简洁或矛盾却意蕴深长的句子视而不见。角度单一的语言赏析,只会流于语言形式,无法深入全面地理解语言背后的内容,难以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独到。

文体杂糅 ,生搬硬套。文体不同,语言特点也不同。说明文语言准确科学,议论文语言言简意赅,新闻报道语言简洁准确,因而不是所有的文体都需要分析语言。对于诗歌、散文而言,它们常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抒发感悟,只有仔细咀嚼才能体会。但对于说理性较强的议论文, 它侧重分析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若特意去分析语言就显得不伦不类。不顾文体特点的语言赏析,将会使学生很难依据语言的特点辨别文体,同时让学生误以为好文章就是由优美语句组成的,直接导致学生在写作时,为了文章出彩而刻意堆砌大量辞藻,而忽视语句之间的联系。

这些误区使得语言赏析流于肤浅,实际教学效果低下,难以落实新课标要求,有失语文味。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笔者认为应在阅读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指向性。语言赏析主要集中在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不同文体不同文章语言赏析的侧重点必定不同。 散文、记叙文、说明文等更侧重于分析形式、内容,议论文、实用文等更侧重于作用。分析内容,则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意识,学会由浅入深地理解语句的多层含义。分析作用, 则要引导学生整体分析语句在文中作用,或者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对文本内容、主旨的理解上。有了指向性,教师能够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能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赏析, 从而提高对文本的理解。

整体性。为避免学生“撒网”式的语言赏析,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规定范围 (某些段落) 内进行赏析。这样学生在分析讨论时就能有的放矢,紧紧围绕某一内容做深入理解,其他学生的赏析是否有误也更能辨别,这有利于改变之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弊端。同时对于整体性的强调,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白语句之间必须要有某种联系,要紧扣某一内容展开。有了整体性意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言运用的逻辑性,而且也会提高学生写作时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

深度性。中学阶段,教师对语言赏析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识记和理解层面,而应向分析综合和表达应用层面深入,逐步培养鉴赏评价的能力。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赏析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探寻这种语言形式 (如词语、修辞、句式、 结构等) 为何能够表现出特定语言意义的原因,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深层理解。如莫怀戚 《散步》 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煎熬,最终度过严冬的不易与艰难,又写出了“我” 对母亲度过冬天的宽慰与欣喜。然而 “熬”字为何能表现出这些内容呢? “熬”字的本义是“把蔬菜等加水并放在文火上煮”,因为是文火,所以煮的时间比较长,这正和冬天的漫长相似;蔬菜在锅里忍受小火的长时间熬煮,而母亲就在漫漫严冬长时间忍受着双重痛苦。学生借助熬字的本义,脑海中就会产生对母亲遭遇的形象化理解。这样学生就会对语言运用产生兴趣,进而去学习语言的使用规则与技巧。

《思子》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3

思子

吴敬夫

剑阁凌云鸟道边,路难闻说上青天。

山川万里身如寄,鸿雁三秋信不传。

落叶打窗风似雨,孤灯背壁夜如年。

老怀一抽钟情泪,几度沾表独泫然。

注释:作者写此诗时,其子吴改过在四川为官。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写蜀地路途艰险,与《蜀道难》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写诗人之子在外做官难归,父子之间长久没有书信往来,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c尾联描写诗人老泪纵横的情状,表现出其思子情切、老境悲凉的辛酸,感人至深。

D全诗由描写儿子的境况到父子间的相思,再转写诗人的境遇,脉络清晰,构思巧妙。

②本诗蕴含着深沉的父爱,下列诗句没有表达这种情感的.一项是(3分)

A.嘱儿切莫忧爷娘,忧思成病谁汝将。

B.但恐娇儿还恶睡,夜深踏裂不成眠。

c更喜高堂身尚健,斑衣儿女拜庭前。

D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参考答案

①(3分)D ②(3分)C

简析:

《临江仙》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4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意思是说,侯蒙年青时,久困于考场,三十一岁才中了举人。他长得难看,人们都轻笑他,有爱开玩笑的人,把他的像画在风筝上,引线放入天空,讽刺他妄想上天。侯蒙看了就在上面题了这首词。后来,他竟真的一举考中了进士,历任要职。

鉴赏:

这是一首讽喻词。这首词,表面上是写风筝,骨子里是讽刺封建社会那些往上爬的势利小人。“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是这些人行径的生动写照。

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开头就从自嘲落笔。“行藏”,出处,见于《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两句是说: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这三句紧承“表名踪”而来,自己的容貌,被人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无端”,无缘无故;“形容”,形体和容貌。原来他就是这样被“表名踪”的,从“无端”二字中,能感受到词人在自嘲的调侃语气里的一腔激愤。这里一方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又是对那些苦苦钻营,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往上爬的小人们的辛辣讽刺。一旦找到了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一语双关。明说自己就是这样显露了名踪,真叫有苦难言,哭笑不得;骨子里却在为那些一心趁势往上爬的势利小人画像,揭露他们丑恶的嘴脸和肮脏的灵魂。也许正因如此,曹雪芹才化用这一警策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派做藏机不露的薛宝钗的内心独白。(《红楼梦》第七十回)

下片紧承上片末两句的句意,由写风筝怎样飞上天空转写飞空之后的情形;同时在寓意方面既承上文,又拓新境,全力以赴地开始对封建社会中那些得势一时之徒,从外形到内心展开全面的揭露,给予辛辣的讽刺。

“才得吹嘘身渐稳”,明写风筝得风吹助,渐渐平稳地飘飞起来;暗喻那些趁势爬上社会高层的人得到权势者的吹捧,社会地位逐渐地稳固起来。“吹嘘”,吹助,一语双关,贬意显豁。“只疑远赴蟾宫”,明写风筝越来越远地高飞,只怕是要飞到月宫去了;暗喻那些一心往上爬的人简直要去蟾宫折桂、一品登科了。俗传月中有蟾蜍,又传月中有桂,人们常以蟾宫折桂为登科之称。“雨余时候夕阳红”,明写风筝在雨过天青、落日通红之际飘飞天穹的景象;暗喻爬上去的人那种有如拨开阴霾而飞黄腾达的景象。三句用韵,一气而下,名写风筝高飞,实写小人心理,纯用比喻手法,进行双关刻画,把那些讽刺他妄想上天者的隐秘企图揭示得酣畅淋漓,入骨三分。“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在连用比喻之后,转用直露描述,赤裸裸地说:在那平地上,有几个人正在眼巴巴地看着我高飞青天之上。言外之意是: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进一步描绘了得势小人洋洋得意的神态。名义上是写风筝,实际上是写人,勾勒出一个势利小人得势后自鸣得意的面貌。

相关试题及参考答案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答案】

⑴(4分)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早发》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5

早发

(宋·宗泽)

繖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注释

①宗译:义乌人,曾任东京留守,屡败金兵,民间称之为“宗爷爷” 。

②伞幄(wò):伞形帐幕。

③垂垂:轻轻飘动的样子。

④胸中策:胸怀良策。

( 1)诗中既表明军队正在行进,又给人以静悄悄感觉的短语是 (用三个字回答)

( 2)诗的后两句极富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 l )马踏沙(或”‘静不哗” ) (2 分)

( 2)例:写了行军队伍,“缓”“徐”与“静”突出了部队行军的肃静,表明对军事行动充满信心,表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信念和决心。(3 分,点明“行军肃静”、表明对军事行动充满信心、表现保家卫国情感,各给l 分,言之有理即给分)

赏析:

《早发》是宋代抗金名将宗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作者率军队早晨出发的情景。第一句从将帅的角度写行军时军容的严整,第二句交待了行军路程的漫长和沿途山水的辽阔壮丽。第三句写作者身为将帅的儒雅沉着、韬略在胸。第四句从队伍的角度写行军时军纪的严明。从诗中可以看得出一种从容不迫的大将风度。

《早发》写宗泽率领自己的军队于清晨出发,去进行一次军事活动。全诗的气氛可以用诗中的一个“静”字来概括。这“静”既是早晨的大自然所特有的`宁静,又是纪律严明的宗泽部队行军时的肃静,更是一场激战即将来临之前的寂静。这三种“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逼真的行军图。

“繖幄垂垂马踏沙”,写的是行进中的军队。“繖幄”是主帅行军时所用的仪仗,“垂垂”是张开的伞有秩序而无声地移动的样子,给人以静悄悄的感觉。“马踏沙”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那战马踩着沙地所发出的沙沙声,更衬托出行军队伍的整齐与肃静。这一句的特色,就在于用一个视觉画面表现了一个听觉印象;而行军队伍的肃静不哗,正是反映了宗泽部队的纪律严明,有战斗力。

“水长山远路多花”写了行军队伍周围的自然景色。悠长的流水、绵亘的远山、点缀于路旁的野花,这三者所构成的意境,是一种大自然在清晨时分的静谧。大自然的宁静与行军队伍的肃静互相映衬。“水长山远”既是说的自然景色,又暗示了行军路线之长。而宗泽既有闲情雅致欣赏周围的山水花草,则表明他对即将来临的军事行动早已成竹在胸,为下面一句的正面描写作了很好的铺垫。

“眼中形势胸中策”,正面描写了主人公的思想活动。“眼中形势”,是指当时的抗金形势;“胸中策”,是指他将要采用的战略战术。宗泽骑在马上,分析着当时的形势,考虑着自己的对策,觉得一切都已了然于胸中。正因为这样,所以“缓步徐行静不哗”,让部从放慢速度,坚定而又稳重地向前行进,静悄悄地没有喧哗之声。最后一句所表现的,是一种名将指挥下的部队的风貌。在“静不哗”中,既表现了严明的纪律,也表现了激战来临之前的肃穆气氛。

论梁实秋《雅舍小品》的幽默风格 篇6

一、思想内蕴:思索人性本源与针砭陋习时弊

在梁实秋创作《雅舍小品》时期, 他的生活原则基本上介于出世与入世之间。出世则内照反省, 入世则审视众生。与此相对应, 梁氏幽默的思想内蕴就呈现为对人性本真的出世式内省和对时弊陋习的入世式审视两个层面。

岁月沧桑人生悲苦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经历了战火离乱人到中年的梁实秋, 对生命的苦境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逐渐把生命的沧桑悲苦淡化为“天凉好个秋”的旷达超脱。《诗人》中所写:“大概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做诗人的一段经验。在‘怨黄莺儿作对, 怪粉蝶成双’的时节, 看花谢也心惊, 听猫叫也难过, 诗就会来了。如枝头舒叶那么自然。但是入世稍深, 渐渐熬成一颗‘煮硬了的蛋’, 散文从门口, 诗从窗口出去了”。没有对人生悲苦的深刻咀嚼, 没有对人性深渊的智慧朗照, 绝写不出这样化沉重为空灵的句子, 让我们在会心微笑之余隐约感到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除了对生命以苦为乐的幽默体验, 梁实秋更兴致盎然地探寻着人性深处的怪异和有趣, 以此来进行他对普遍人性的思考。这类文章如《女人》、《理发》、《讲价》、《时间即生命》等, 梁实秋在嘲人与嘲己中揭示日常生活中的超常性与荒诞性, 揭示人性本身的弱点与奇异, 梁实秋的这种幽默图式不啻是使人获得了一面照彻自己五脏六腑的哈哈镜。

另一方面, 梁实秋在反思人性本源的同时, 并未忘记对现实世界的留意和对陋习时弊的针砭。《拜年》、《握手》、《排队》、《结婚》等都是笞挞陋俗恶习的佳作。作者对于日常陈规陋习的批判, 对于讲排场撑场面的仪礼的訾议, 每每行之笔端, 用入木三分的刻画, 令人发噱的讽喻揭示出陈规陋习的虚伪可笑之处, 以期挣脱传统观念的镣铐, 改造国民的根性。比起梁实秋对世风的委婉讽刺, 作者对官场污浊政治时弊的针砭就显得辛辣犀利了。政治的黑暗与他所希望的“好政府”相去太远, 梁实秋总是对官场投去蔑视的一瞥, 用语也不免刻薄。对于官场中人脸面善变的特点, 梁实秋在《脸谱》里刻画了一种经典的“帘子脸”形象:“外面摆着一副面孔, 在适当的时候呱嗒一声如帘子一般卷起, 另露出一副面孔。”这样的描写很能让人想起《镜花缘》中的两面国, 然而梁实秋更剔肤见骨地指出“帘子脸是傲下媚上的主要工具”, 显示了作者对官场污秽风气的鄙夷, 同时也彰显了一个儒学文人干预时弊的良知和勇气。此外, 在《送礼》、《懒》、《钟》等文中, 作者或揶揄行贿事件, 或调侃脑满肠肥的官员, 或嘲笑政府的迷信可笑, 这些幽默讽刺不再保持闲适绅士的风度, 而含着锐利尖刻的锋芒。因此, 我们不能“闲适”两字对梁实秋的散文一概而论, 儒家的入世哲学使作者无法彻底超脱, 即使在幽默中讽刺中, 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出作者火热胸膛里跳动的忧国忧民之心, 不然, 何来《记张自忠将军》中那壮怀激烈感慨唏嘘的情愫涌动?

二、美学风格:简约美、荒诞美、禅意美

梁氏幽默的简约美, 主要源于他对古典艺术美法则的不懈追求。他认为“简练乃是一切古典艺术之美的极则” (《语言·文字·文学》) 。为了追求“简单”的最高理想, 梁实秋对行文雅练的追求已达到了了数语, 言近旨远的境界。例如《请客》中的一句:“若要一天不得安, 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 盖房;若要一辈子不得安, 娶姨太太。”短短几句却要言不繁, 堪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连珠妙语中浓缩了对世事人情的深刻洞察。

荒诞是梁实秋制造幽默的一种范式, 也是梁实秋对现实世界中的不和谐、不合理成份理性思辨的结果。梁实秋不像林语堂那样, 用几句俏皮话或说个笑语引人捧腹, 而是敏锐地捕捉生活中不谐调的现象或事物, 用艺术的语言对这些不谐调进行烛照, 呈现为荒诞美的审美效应。例如《男人》写道:“‘扪虱而谈’的是男人。还有更甚于此者, 曾有人当众搔背, 结果从袖口里面摔出一只老鼠!”在作者夸张的言说中, 我们体会到荒诞式幽默那妙不可言的审美张力。

禅宗佛学对梁实秋有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梁实秋常常以禅入文, 梁氏幽默就成了一种蕴含禅理充盈禅意的幽默。在直了心性、顿悟成佛的禅风吹拂下, 梁氏幽默臻达一种空明智慧的境界。《雅舍》一文中, 作者对“雅舍”似家似寄的议论, 就带有达摩禅所谓“随缘行”和“无所求行”的意味。梁实秋在《中年》、《诗人》等散文中对岁月流逝的哲学观照, 充盈着禅宗彻悟生死圆觉自知的禅意。所以我们读梁实秋的散文, 总能感到一种空灵蕴籍, 理趣深远之风。

《黄河》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7

罗隐的这首《黄河》,表面上借用黄河的特点和典故来对其施以赋咏之辞,实则为借事寓意,对唐末昏暗的社会现实作了真实写照,尤其是大力抨击和讽刺了唐代腐败的科举制度,令士心为之一振。

首联“莫把阿胶向此倾”借意于庾信《哀江南赋》:“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其意云,即使用再多阿胶也无法将黄河之浑浊澄清,纯为徒劳无功之举,以此为喻,暗示当时科举取士之虚伪;“此中天意固难明”,当时奸邪当道,以曲求通之事举不胜举,谁能真正明了天意。将讽喻之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言论大胆而尖锐。

颔联“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以具体描述黄河之“曲”与“浊”来进一步描画科场黑暗之现实状况。黄河自古即有“九曲”之说,郦道元《水经注》曰:“黄河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刘禹锡《浪淘沙》词有“九曲黄河万里沙”,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一高适《九曲词》解题:“《河图》曰:‘河水九曲。’”这里以黄河之“曲”通“银汉”为题,一语双关,所谓“曲”,表面上指黄河河道的蜿蜒曲折,实际上指科举考试中各种见不得人的不正当手段与途径,而“银汉”在古代诗词中常指人主或朝廷,这样看来,一般士人渴望投身仕途之途可谓难于登天,官场科举之腐朽不堪于此更可见一斑。后句中的“昆仑”是古人误解的黄河发源之地,“才出昆仑便不清”,从源头上就是“浊”,此中寓意显而易见,是对最高统治者的批判,也是对不公正社会的鞭笞。

颈联“高祖誓功衣带小, 仙人占斗客槎轻”,其间包含了两个典故,从具体层面上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前者是汉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时的誓词,意为保王公贵族之爵位永存;后者是张骞寻黄河源头遇仙之事。两句合意,可知一般的寒门士子想要出将入相是比登天还难的。此句从另一个侧面再次抨击了社会的不公,怀才不遇之感也暗含其中。加上尾联的“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一声无奈的感叹,愤意难平,是对上天的控诉,是对统治者的不满,是对整个社会的失望。

雅舍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8

题玉泉溪

湘驿女子

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注释

叶:一作“树”。

杳(yǎo):昏暗、遥远,没有尽头。

(1)第二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分析。

(2)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弹”字用得很传神。不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溪流富有音乐般的诗韵,而且以动衬静,把一个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幽深。诗虽未写月,却自有一轮明月朗照;未写人,却有一个少女的倩影徘徊溪畔;未写情,却有一缕悲哀寂寞的情丝,从“夜弦”的曲调中轻轻流出,给读者无限的联想。(意对即可)

2.前两句写玉泉溪及其周围的环境,是实写;第三句写徘徊月下溪边的女子对昔日恋情的追忆,第四句写女子想象未来生活的渺茫两句均属虚写,虚实相衬,刻画出了一个失去幸福爱情的女子心灵上的痛苦。(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红叶片片沉醉于动人的秋色,碧溪潺潺在夜里弹奏起琴弦。

美好的日子逝去不可能再来,凄风苦雨无限让人度日如年。

赏析

《题玉泉溪》是唐代一位被称为“湘驿女子”的女诗人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景,首句用重彩描绘出一幅枫叶烂漫的秋景图,次句渲染了一种宁静幽邃的氛围;后两句抒情,表现女主人公对曾经有过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复返的遗憾,写尽了她未来日子的苦难。全诗措词委婉,造语清丽,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模声绘色,形象鲜明,艺术概括力很强。

首句“红叶醉秋色”五字,用重彩绘出一幅枫叶烂漫、秋色正浓的画面。那优美的景色,宜人的气候,令人心醉神驰。“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描写秋色的名句,然“红叶醉秋色”的境界,却也别具韵味。诗人用一“醉”字,把“红叶”与“秋色”联系起来,使抽象的秋色具体可感,描绘了一幅美丽绚烂的秋景图。用字精炼,以少总多。

次句“碧溪弹夜弦”,也写得情韵萦绕,优美动人。白昼消逝,夜幕降临,枫林隐去,碧蓝澄澈的溪水,潺潺流动,宛然在弹奏一支乐曲,如泣如诉,打破了这也的寂静。夜色如水,不可能不动人情思。这里,“碧”是个诉诸视觉的颜色字。在一般的夜晚,是无法分辨水色的。只有凭借天空的明月,身临溪畔的人,才有可能见得真实,辨得清楚。“弹”字下得也很妙。它不仅写出溪流富有音乐般的诗韵,而且以动衬静,把一个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幽深。诗虽未写月,却自有一轮明月朗照;未写人,却有一个少女的倩影徘徊溪畔;未写情,却有一缕悲哀寂寞的情丝,从“夜弦”的曲调中轻轻流出,如泣如诉,萦回耳际。这种虚中见实、实中见虚的写法,笔墨精当,含蕴丰富,营造了一种宁静、幽邃的氛围。

后两句抒情。主人公终于吐出了自己的心声:“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那曾经有过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心爱的人儿再也不会和自己共度美好快乐的时光。陪伴自己的.只能是那漫长的凄风苦雨、度日如年的生活。这两句直言不讳地把这位徘徊于月下溪畔的女子内心的秘密,和盘托出。原来她是位失恋的女子,曾有过幸福的爱情,而此时,“佳期”却一去不复返了。可是这位多情女子还像过去一样热恋着爱人。在枫叶如醉、碧溪夜月的环境中,她徘徊着,回忆着,祈望着,等待着,从原野来到溪边,从白天直至深夜。可是,物是人非,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佳期不可再”,寥寥五字,把这位满怀希望的女子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她想:“今后的生活又将如何呢?”回答是:“风雨杳如年。”风雨如晦,度日如年,未来的日子是渺茫、悲凉、凄迷的。如果把这里的“风雨”理解为社会“风雨”的话,那么这诗所写的爱情悲剧,就具有更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了。

雅舍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9

《客中闻雁》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客中闻雁》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快来看看吧!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2.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A“萧瑟凄凉”不符,D“千村杵”是作者想象,选对一项2分,两项5分)

2.(6分)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大意

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的路,凄然无语。忽然听到一只孤独大雁的叫声,想起远方的家。

听到大雁的叫声,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听起来就好像大漠胡笳那样悲哀。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

赏析

黄仲则是清代乾隆年间诗人,三十五岁去世,是短命的多才诗人。黄仲则一生贫病交迫,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为了生计,二十岁开始在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漂泊,三十五岁时病死在山西运城。黄仲则短短的三十四年生命,充满悲哀和困顿,却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七言律诗《客中闻雁》,就是黄仲则在漂泊途中所写,在他乡听到大雁的叫声,而感叹自己的身世。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物华,自然景物。诗虽然写于漂泊,写于秋天,开始的景物却是明磊的。只是这明亮马上转为萧瑟的寂寞。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古人在远游思念家乡的时候,往往会登高望远。而大雁秋天南飞,也往往勾起游子对家乡的思念。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的路,凄然无语。忽然听到一只孤独大雁的叫声,想起远方的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和,相伴。杵,捣衣声。绝漠,边远沙漠之地。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管乐器。听到大雁的叫声,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听起来就好像大漠胡笳那样悲哀。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稻梁,比喻衣食生计。星鬓,发白的头发。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

黄景仁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他所作诗歌,也大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苦的情怀。《客中闻雁》虽然是诗人黄仲则年少时写的作品,但是却没有少年意气风发的气度,而是充满老气横秋的惆怅。

作者简介

《云涛石》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10

云涛石

黄庭坚

造物成形妙化工,地形咫尺远连空。

蛟鼍出没三万顷,云雨纵横十二峰。

宴坐使人无俗气,闲来当暑起清风。

诸山落木萧萧夜,醉梦江湖一叶中。

[注]①此诗是,《次韵和台源诸篇九首》中的第八首,为黄庭坚22岁时所作。台源是黄庭坚的叔父(对谟、台源先生)的隐居地,叔侄之间常有酬唱。云涛石是黄襄钟爱的一块状似云涛的石头。②鼍(tuó):动物名,即扬子鳄,又叫猪婆龙。

(1)这首诗写“云涛石”突出一个“妙”字,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3分)答:

(2)诗的三、四联与云涛石的主题有关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全诗通篇运用想象,突现云涛石之“妙”。一、二联以“咫尺”石上的云涛之形与“远连空”的联想对举,以“蛟鼍出没”“云雨纵横”的神奇想象,神话般地再现了石头造形的精巧、生动。三、四联进一步驰骋想象。由“无俗气”“起清风”的感受,进而产生“醉梦”,诗人把自己融人石中,人景和一,表现出了石头所具有精神的力量和风韵,因而越发妙得出奇。

(2)有关。这两联是通过作者的感受来表现云涛石的风韵,均是想象。第三联从旁观者的角度写,第四联作者把自己融入石中,人景合一,“无俗气”“起清风”“醉梦。

赏析:

《云涛石》是一首咏物诗,属于黄庭坚《次韵和台源诸篇》九首诗中的一首,这首咏的是物品物品,云涛石是天然形成的,是黄庭坚叔父黄襄钟爱的.一块状似云涛的石头。这首诗是叔侄间酬唱应和之作。

造物成形妙化工,地形咫尺远连空

化工:自然形成的工巧。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指接近或刚满一尺。

首联即赞叹云涛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成的一块奇妙的石头。虽然它的形貌微小,却能给人以无边的想象。

蛟鼍出没三万顷,云雨纵横十二峰

蛟鼍(jiāo tuó):指水中凶猛的鳄类动物。

颔联意象虚拟,由石之云涛形象触引联想,联想到有三万顷波涛,蛟鼍在其中出没;联想到雨云翻滚,在巫山十二峰上纵横。

宴坐使人无俗气,闲来当暑起清风

宴坐:静坐,安坐。

颈联情境实写,是写云涛石给人的感受:让人没有俗气,即使在大暑天,也让人如拂清风。这样就与黄襄的品格切合上了,因为黄襄隐居于台源,隐士大抵不同流俗,志行高洁。写石当然瞄准了人。

诸山落木萧萧夜,醉梦江湖一叶中

江湖:与庙堂相对,可指隐士的居处。一叶:一叶扁舟。

《晚望》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篇11

陂沼盈盈闲绿水,郊原浩浩涌青禾。

烟连山际无人语,只有晚归樵牧歌。

注:

①陂:bēi,池 塘。

②青禾:青苗。

1.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具体描述。(2分)

2.诗的最后两句妙趣横生,颇有韵味,试作具体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池塘里清澈的绿水安然而平静, 原野里广大无际的青苗翻滚飘动着的春色图。

2.(3分)最后两句诗以声衬静,更显其静,诗人通过晚归樵夫的放歌来衬托暮烟弥漫的山间空旷而宁静, 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扣住后两句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来赏

诗意:池塘里清澈的绿水安然而平静, 原野里广大无际的青苗翻滚飘动着。暮烟弥漫的山间空旷寂静,没有人谈笑的声音,只有那晚归的樵农在放声地唱着牧歌。

赏析:

诗人望见的景物有:满塘的绿水、无际的青苗、弥漫的山烟、放歌的归樵等。最后两句诗以声衬静,更显其静,诗人通过晚归樵夫的放歌来衬托暮烟弥漫的山间空旷而宁静,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小车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12

小车行

陈子龙

小车班班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 出门茫茫何所之?青青者榆疗吾饥。愿得乐土和哺糜。

风吹黄篙,望见垣堵,中有主人当饲汝。扣门无人室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

【注释】①陈子龙(1608-1647):明末诗人,松江华亭人。②班班:车轮滚动的声音。③榆:树名,其嫩叶及果实榆荚可以充饥。④糜:稀粥。⑤釜:做饭用的锅。

1、本诗紧紧围绕一个“ ”字写人叙事(用原诗中的字回答)。(2分)

2、对这首诗所写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出征 B、逃荒 C、访友 D、咏物

3、本诗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极为成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参考答案

1.(2分)饥

2.(2分)B

3.(4分)诗歌一开始就把一对逃荒夫妇置于黄尘与天晚的场景中,突出了他们不知路在何方的茫然,进而写出了他们在饥饿中想得到食物的急切心情。(2分)最后四句,先写出“望见垣堵”盼有主人提供食物的.希望,(1分)接着就是发现室内无人无釜的悲伤绝望。(1分)

【注】陈子龙(1608—1647),明末清初文学家。本诗作于崇祯十年。

1.诗歌首句“小车班班黄尘晚”中的“晚”有什么含义?(2分)

2.赏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5分)

参考答案

1.既点出天色将晚,又可见夫妇两人推车已久。(2分)

2.①白描手法,用质朴、简省的语言,不事雕琢,写出了农村的萧条破败,外出逃荒夫妇忍饥挨饿、前途渺茫的凄凉。

②虚实结合。“小车班班黄尘晚, 夫为推,妇为挽。”写所见所闻,为实写。“青青者榆疗吾饥。.愿得乐土和哺糜”为悬想之词,为虚写。“中有主人当饲汝”是夫妇二人的猜想,是虚写。“扣门无人室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觅食无果,相对垂泪,是实写。(5分)

[注释]

1.陈子龙:明末爱国志士和文学家。

2.小车班班:小车,即独轮车;班班,车行之声。

3.挽:牵拉的意思。

4.之:去、往的意思。

5.疗我饥:也就是充饥。

6.愿得句:乐士,安乐之地。共哺糜(bǔ mí),一起喝粥。

7.垣堵:即屋墙。

8.饲汝:给你吃。

9.釜(fǔ):铁锅。

10.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作者介绍]

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崇祯进士,曾任绍兴推官和兵科给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自杀。他是明末的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擅长七律,绝句写得也出色。

[评析]

上一篇:员工奖惩制度初稿下一篇:整风肃纪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