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镇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精选8篇)

乡镇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篇1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xx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山西省行业结构调整实施办法,本着“积极、科学、协调、前瞻”的原则,特编制《xx县20xx-20xx年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自然资源条件

xx因居寿水之阳而得名,春秋时期为马首邑,西晋太康年间置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全县辖7乡7镇、206个行政村,人口21.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3万人。全县地表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xx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物华天宝。现有耕地面积10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近6亩,土地耕作性好,保水保肥,适种作物广,宜林宜牧面积130万亩。气候资源独特,年平均气温8℃,年降水量511毫米,无霜期120-150天,日照时数2576小时,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夏季气候凉爽,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矿产资源丰富,含煤面积49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00多亿吨,探明储量70.9亿吨,主要为贫煤和瘦煤,开采条件好;探明铝矾储量1387万吨。石灰石、石膏、云母、硫铁、铁矿石储量大,地质构造简单;紫陶砂矿、粘土矿、高锶和富硒矿泉水储量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太原、阳泉、晋中三市之间,距石家庄、郑州、天津、北京较近,石太铁路、太旧高速公路、307国道、省道榆盂公路和九榆公路自东向西横贯全县,距离太原机场59公里。旅游资源丰富,集红色(刘胡兰式的烈士尹灵芝公园)、绿色(方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栖湖)、古色(清代“三代帝王师”祁隽藻故居、文昌阁、五峰山、及北魏时期以来的170多处古迹)资源于一体,旅游开发价值极高。

(二)产业发展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委、政府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xx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几年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1.3%的速度增长。农业上,以茴子白为主的蔬菜、以牛羊为主的草畜、以仁用杏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和以小杂粮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四大特色产业,初步构筑了xx农业结构总体框架。2004年,粮食总产量2.09亿公斤,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8.3万亩,产量1.8亿公斤。蔬菜种植面积35万亩(含套种马铃薯、菜豆角),产量8亿公斤,以茴子白为主的“寿绿”牌蔬菜远销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并出口俄罗斯、日本等国;牛饲养量4.4万头,羊饲养量32万只,奶牛饲养量402头,大户规模饲养初具雏形,奶站建设逐步配套,并与三鹿集团建立供求关系;以南燕竹镇大北河、宗艾镇沟西两大仁用杏基地为主的林果产业逐步形成规模;现有一定规模的小杂粮、豆制品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能力2.7万吨,豆制品及小杂粮销往全国各大城市,苦荞系列保健食品远销日本、韩国。工业上,以煤炭为主的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现有煤矿35座,总设计能力1280万吨/年,核定生产能力680万吨/年,2004年生产原煤600万吨。洗煤企业14户,干式选煤厂3户,原煤洗选比例为50%。民用型煤生产能力10万吨/年。现有在建焦化项目3个,总设计能力120万吨/年。民用锅炉企业12户,生产能力10万台/年,2004年产量4万台。水泥生产企业1户,生产能力8万吨/年。新上硅砖企业4户,生产能力3万吨/年。实心粘土砖、耐火砖、石料、石膏、铝矾、石灰企业较多,还有石油钻具、太阳能热水器、彩钢门窗、挂车等机械企业,糠醛、丁内脂等化工企业。第三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大型煤炭营销企业7户,年销售煤炭580万吨。民营运输业发展较快,现有运输车辆万余辆。旅游业方兴未艾,初步形成“一线、三牌、四区、十景点”,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尹灵芝公园、朝阳阁等正在建设。县城规划区已经形成“三纵四横”交通网络,房地产开发、商贸金融、电力通信、住宿餐饮、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快速发展,旧城综合改造稳步推进,城区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各乡镇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等配套设施。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水泥(油)路、广播电视覆盖等工程进展顺利。

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8亿元,第二产业5.2亿元,第三产业4.1亿元,三次产业构成演进为29:40:31。财政收入18888万元,其中煤炭产业税收1.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2元,农民人均纯收2787元。

(三)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审视我县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农业方面:茴子白等蔬菜优势产品规模化种植有待发展,“寿绿”品牌开发推广利用不够;奶牛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养殖,供销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宽;农副产品加工转化滞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差。工业方面: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煤炭产业,非煤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过低;地方煤矿规模小,开采方法落后,回采率低;煤炭加工转化率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非煤工业体系薄弱,新兴地面工业发展不足;民用锅炉、石料开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商标的产品不多、生产规模不大;企业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不高。三产方面:交通运输以个体运输为主,数量多、规模小;旅游景点建设滞后,旅游资源亟待加快开发;商业设施档次不高,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底子薄、欠帐多,旧城综合改造推进较难;中心乡镇发展滞后,带动辐射功能较差;农民居住比较分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难度较大。

二、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依托xx产业发展的现有基础,着眼即将形成的优势产业,展望未来可能发展的主要产业,xx今后一段时期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XX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为目标,立足本县优势,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全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全力推进“开放XX县、工业强县、民营XX县”三大战略,倾力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煤炭产业规模化、非煤产业集群化、三产服务体系化、城镇建设功能化”五大工程,着力打造全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新型能源基地、休闲避暑胜地”三大基地,努力实现产业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循环经济型、县域经济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

20xx年实现“两个翻番”、“四个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跻身晋中前四位。“两个翻番”:煤炭总产量1200万吨,比2004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4亿元,比2004年翻一番,力争达到5亿元。“四个增长”:gdp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gdp8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00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年均增长7%;县城建成区人口达到6万人,比2004年增长2.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

按照“三年打好基础,五年重点突破,十年大见成效”的总体思路,到20xx年,全面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为提前步入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级次全面提升,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煤炭产业实现做大做强,非煤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多元而不分散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规模和档次全面提升,县城和重点集镇基础设施功能完善,城乡面貌根本改观,把xx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山川秀美、具有较强产业集聚能力和较高开放度的现代化城市。

(三)产业发展布局

1、农业发展布局

以北部早熟区和南部中晚熟区为主,发展两大玉米优势产业带;以307国道、榆盂线、九榆线等主干道沿线为主,建设优质蔬菜种植区域带;路北乡镇以圈养为主、路南乡镇逐步由散养转向圈养为主,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以朝阳、解愁、宗艾、景尚等乡镇为主,建设奶牛养殖园区;以南燕竹、宗艾等乡镇为主,建设仁用杏基地。

2、煤炭产业发展布局

在朝阳镇草沟、七里河,温家庄乡盘湾底,平头镇东韩,建设4个煤炭生产与加工园区;以宗艾与解愁、平舒与平头为主,发展2个煤炭生产与加工产业带。

3、非煤工业发展布局

以泥河工业园区为主,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加工等产业;以七里河工业园区为主,发展化工等产业;以平头、平舒、宗艾、解愁等乡镇为主,发展水泥、石料产业带;以宗艾、解愁等乡镇为主,发展耐火材料产业带。

4、服务业发展布局

以“一线、四区”(一线指五峰山、龙栖湖、平舒、龙门河、方山、县城旅游线;四区指双龙休闲度假区、祁氏文化鉴赏区、方山生态旅游区、县城中心文化旅游区)景区为主,加快旅游景区建设;在县城、中心集镇发展商贸物流业。

5、县城发展布局

县城规划区为带状城市,采用组团式布局形式,主城区是集行政办公、商贸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办公居住区,向西、向北发展;工业区为城市主要生产区,沿县城向东、向南发展。

四、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一)农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

“近抓菜,远抓树,不远不近抓畜牧”,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特色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围绕区域布局把竞争力调强,围绕产业结构把效益调高,围绕品种结构把质量调优,不断提高产业升级能力,逐步提高主要农产品的种养殖集中度,全面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0xx年,农业主导产业在稳定规模、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应用面大幅增加,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现代农业雏形。农民人均纯收入以每年8%的增幅递增。

2、主要措施(1)加强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精心培育和保护“寿绿”蔬菜品牌,加强无公害监测,推进标准化生产;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产地认证和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积极开展“iso9000、iso14000”贯标,加强产地环境安全监测保护。保护现有的豆制品、小杂粮加工知名品牌,统一生产技术标准,限期治理不达标企业。打好“绿色食品”牌,统一原产地标识,加强品牌宣传策划开发,支持“寿绿”蔬菜和知名品牌豆制品、小杂粮进入大中城市消费群,尽快打入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2)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优质专用玉米。重点发展以茴子白为主的“寿绿”蔬菜,扩大种植规模。鼓励企业、经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蔬菜加工营销企业。利用丰富的林草资源,重点发展以肉牛、肉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着力培育奶牛产业,鼓励农户发展猪鸡养殖业。大力发展以仁用杏、核桃等为主的经济林,扩大种植面积,完善销售网络,加快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用材林,提高森林覆盖率。逐步与人文旅游资源相结合,营造适应现代生活的绿色环境和优美田园风光,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3)精心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抓好开发引进,以绿色食品为方向,发展杂粮、蔬菜、肉类等产品的加工转化,积极引进玉米转化项目,蔬菜加工突出冷藏和产品系列化,肉类加工突出畜禽产品深加工。豆制品加工企业,近期采取松散联合等形式,严格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完善“企业+家庭”的生产经营方式;远期通过引进战略资本或加盟大集团等形式,不断提高机械化程度,逐步走集团化发展模式。小杂粮加工企业,以荞麦深加工项目为载体,支持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合理分担市场风险。奶制品加工企业,支持现有企业建立和扩大生产线,积极引进大型乳业集团开设分厂。

(4)加快农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科技兴农,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优质专用玉米、优质草食畜品种,采用无公害生产加工技术,应用适时适市种养模式。发展旱作农业,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人字闸、截潜流、浅层井、雨水集蓄的利用和节水设施等农田水利建设,积极争取松塔水库立项。创新和完善市场流通、质量监测、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四大体系。完善县乡村农业信息网络,加快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等流通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营销活动,继续举办蔬菜节,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类农业博览会、产品展销会、项目洽谈会。

(二)煤炭产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

紧紧围绕规模化、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和现代化的目标,整合资源,关小扶大,延伸加工,多元经营,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发展煤炭加工转化,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20xx年,建成一批竞争力强的集团公司。提高矿井机械化装备水平,实现煤矿开采正规化、生产集中化、矿井规模化、采煤机械化、回采工艺科学化。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回报率,建成全省的新型能源基地。煤炭产量达到2000万吨,煤炭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

2、主要措施

(1)实施煤炭规模化、集团化工程。按照全省实施煤炭集团战略的要求,主动承接阳煤集团辐射,一方面配合其加快新元矿井建设,加强七里河等后备区开采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利用其先进的管理水平、技术装备及人才优势,不断推进现有矿井改造、升级。进一步深化地方煤矿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矿井建设进度和技改扩规,推广先进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积极进行多元开发,尽快建成一批主业突出、产业集中度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

(2)大力推进煤炭加工转化。支持煤转洗(选)煤,加快现有洗(选)煤企业联合兼并,鼓励新建煤矿配套建设洗(选)煤厂;支持煤转焦,适度发展焦化项目;支持煤转型煤,扩大民用型煤生产规模;支持煤转电,积极引进大型坑口电厂,鼓励建设煤矸石电厂、煤焦炉尾气电厂等综合利用项目;支持煤转煤化工、煤层气开发利用,支持煤液化、煤气化项目。积极引入战略资本,提高煤炭加工转化率,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新型能源基地。

(3)鼓励煤炭企业兴办非煤产业。引导煤炭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采取收费减免、公益事业冠名权等优惠政策措施,发挥重点煤炭企业发展非煤产业的示范效应。新建煤矿和现有煤矿技术改造项目,原则上都要建设相应规模的非煤项目。支持资源枯竭型煤炭企业顺利实现转产。

(4)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规划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时序,合理确定煤矿开采服务年限。提高企业机械化采煤水平,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促进煤炭资源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不断增加煤矿安全改造投入,加强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矿区土地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好xx的“蓝天碧水”。

(三)非煤工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

大力发展非煤工业,逐步提升非煤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重点,外引内联,重点推动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加工、建材及化工行业发展壮大,扶持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化企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引入新兴地面工业,构建多元而不分散的工业新格局。

20xx年,产业聚集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明显增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

2、主要措施

(1)实施非煤产业集群化工程。抓住全省建立新型能源与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主动加入周边区域产业集群。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的各项政策。抓住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战略机遇,积极利用外商投资和各类国外贷款。整合包装本地企业,吸引外来资本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2)扶持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化企业。适当提高民用锅炉企业集聚度,重点支持年产锅炉3万台以上的生产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等形式发展壮大。适当提高石料开采产业集聚度,鼓励石料开采企业兼并联合,关闭无证开采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石料开采企业。支持水泥企业技改扩规,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加快在建化工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竞争力强、污染小的新型化工企业。鼓励和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知名商标企业做大做强。

(3)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产品。积极发展新兴电子、医药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支持硅砖、高铝耐火砖、金属镁等产业发展,鼓励利用煤矸石发展新型墙材。鼓励太阳能热水器、挂车、石油钻具、矿泉水、苦荞醋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利用储量大、品位高的石灰石资源,吸引投资主体投资建设电石乙炔化工企业。进一步加快铝矾、石膏、云母、硫铁、铁矿石、紫陶砂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相关产业及产品发展壮大。

(4)加快科技化、信息化进程。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特别是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加工、化工及建材等传统产业,提升非煤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加快转化利用先进科技成果。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步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建立行业信息收集发布制度,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四)服务业

1、发展思路和目标

依托一产、二产发展实际,以加快发展旅游业和物流业为突破口,实施三产服务体系化工程,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结构层次,拓展服务功能,实现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

20xx年,建成大型运输集团,建设大型物流仓储企业,构筑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形成设备先进、快速便捷、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的现代物流业。“一线、四区”景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更加齐全,打造休闲避暑胜地。

2、主要措施

(1)发挥区位优势,完善综合性的交通运输体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引导交通运输企业联合重组,重点扶持大型运输集团。对本地大型运输企业,在煤炭运输、蔬菜运输、旅游客运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交通运输业多式联运,多元配送,特别是鼓励发展铁路、公路联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2)利用气候、资源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合理布局,调整和增加商业网点,积极引进和发展大型商贸集团。结合实际,支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恒温库、石料市场等。在县城、大型矿区周边建设大型购物超市,在干线公路旁建设大型的物流仓储企业。鼓励物流企业与铁路公路运输、集装箱公司、批发企业实行联合,力争建成效率高、服务优的物流配送企业,构建物流配送体系。(3)加快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科学定位,找准优势,选好切入点,加快旅游规划的出台。加大旅游品牌策划与宣传力度,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加快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朝阳阁等景点的开发,逐步完善“一线、四区”等景点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快尹灵芝公园建设。加快配套重点景区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的一条龙服务,推动全县旅游业快速发展。

(4)全力打造休闲避暑胜地。充分利用气候、区位优势,打好“休闲避暑”品牌,争取加入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精品线路,并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引入战略资本,重点加快双龙休闲度假区开发。规划建设星级酒店、宾馆和娱乐等配套设施,提高服务档次。

(5)加快发展电力、通讯、金融、保险等其他服务业。加快县域电网建设与改造,建设相应高压等级的变电站等电力设施,保证大型电厂输电和生产、生活用电需要。加快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数字与数据业务,加快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协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面向农村、服务农业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各类保险在产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化解风险,支持发展。

(五)城镇化

1、发展思路和目标

实施城镇建设功能化工程,加快县城及中心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瞄准生态型园林城市目标,逐步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为三次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和环境。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区域发展,加快路南开发。

20xx年,县城建成区达到10平方公里,初步建成服务功能齐全的生态型园林城市。县域中心城镇居住人口稳定在1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0%。以县城为中心,以太旧高速公路为依托,以干线公路为骨架,辐射乡镇,连接村庄,形成上下贯通、干支结合、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安全快捷、高中低不同等级的公路网络。中心集镇辐射功能增强,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小区。

2、主要措施

(1)实施城镇建设功能化工程。尽快修订并实施城镇体系规划,遵循经营城市的理念,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尽快启动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场建设,加强给排水、供气、供热等配套设施建设,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对“城中村”的开发改造。以“安居”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建设市民广场、朝阳广场,实施县城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及早考虑人口老龄问题,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老年人活动场所。加快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

(2)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在继续加大对村村通水泥(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投入的同时,全面放开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投资市场,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城镇建设新格局,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引导乡镇企业进入小城镇,鼓励农村新办企业向集镇集中。

(3)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依托国道、省道主干线,全面改造提升县乡村公路等级,打通出县口。实施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结合县情研究制定路南开发的政策措施,构建九榆线经济走廊。

(4)鼓励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深化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移民规划的实施步伐,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岗前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发展社区商业服务、卫生服务、家政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土地集约化经营,引导土地合法流转。放手让农民搞活生产和流通,鼓励他们办厂、设店、发展各种服务业,因地制宜地兴办各类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建筑市场,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集镇转移。

五、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更新观念,转变职能,营造创业发展的环境

全县上下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招商有功、创业光荣”的意识。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优发展环境上来,努力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县乡政府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加快发展上,以建设服务型、法制型政府为重点,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搪塞推诿、作风粗野、无为行政等行为和“三乱”行为。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公平竞争和合法经营,努力营造诚信、公正、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招商引资,项目带动,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立足现有的资源优势,全方位进行对外开放,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实现“高位嫁接”。鼓励本地企业与同地区、同行业的相关企业联合和合作,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实现合作共赢。设立对外招商专项经费,加强与重点招商对象的密切联系,确保招商引资的高效性和延续性。加快园区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六通一平”,加大项目入园的引导力度,真正成为资金、技术、人才汇聚的创业板块、经济亮点和核心辐射区。建立项目储备库,围绕产业选项目,瞄准市场上项目,科学论证定项目,争先发展抓项目,集中精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三)壮大民营,深化改革,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快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积极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环境,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各项权利。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创办民营企业,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未禁止的领域,开展多元化经营。鼓励和促进民营企业进行二次创业,向高新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迈进。按照“专、精、特、新”的要求,培植发展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打破隶属和所有制界限,鼓励民营经济以租赁、购买、兼并、联合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积极推进现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创新科技,用好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快高新技术发展和信息化进程,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建立健全创新体制,引导和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进一步推动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新设备,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壮大重点产业。进一步完善引进和激励机制,重点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全面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同时要重视本土人才的选拔运用。加大选拔和培养力度,造就一批既具有创新精神又善于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

(五)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充分发挥政策扶持的作用,用足用活国家、省、市的优惠政策,研究采取符合实际的、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的地方优惠措施。对急需融资的企业与项目,通过政府协调、银企互动等形式,帮助解决制约发展的资金瓶颈。加强对土地、环保、拆迁等项目建设中重大问题的协调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建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采取贴息或补助方式,每年定额,滚动使用。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以及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有利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建设。

(六)完善机制,精心组织,全面实施产业发展规划

乡镇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篇2

多年来我一贯坚持文化产业意识、市场和效益意识。破除文化是纯事业的旧观念, 树立文化既是一种事业, 也是一种产业的观念。树立文化产品不仅是精神产品, 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破除等靠要向上伸手的依赖观念;树立文化不仅需要投入, 也能产出新的新观念。破除文化仅是经济装饰品的旧观念。树立文化不仅要搭台让经济唱戏, 而且文化本身也能唱大戏的新观念。剔除精神污染, 精神文化市场的“黄源”和非法出版物, 为群众提供优良的精神食粮。

我坚持扶持地方文化产业。为拓宽乡镇文化事业资金渠道, 我站推出因特网业务, 为文化专业户和其他客户提供网上联谊和各种商机, 逐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研究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自身规律, 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会, 理顺体制, 合理配置文化资源, 促其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积极依靠社会力量和网络技术发展文化事业。

突出特色, 围绕百善镇历史悠久, 隋唐至清设驿站,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唐运河柳孜码头遗址坐落境内, 正在申资政策优惠, 政策环境宽松, 为投资企业实行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审批, 专人全程跟踪服务。我在抓文化工作中, 从“官办文化”的圈子中跳出来, 不断拓宽工作思路, 坚持“群众文化大家办”。为振兴和发展地方文化优势、科技知识普及, 我们文化站坚持常年不间断举办各种培训班。如科技讲座班、电脑学习班、民间戏曲爱好培训班等。我们利用地方优势, 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 积极培养文化, 构筑高雅空间, 丰富乡民文化生活, 对巩固思想文化阵地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 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百善镇因势利导, 创新文化机制, 用培育文化团体的办法, 使农村文化夜校、文化庭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目前, 我镇共有各种民间文艺团体十多个, 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这些文化实体往往依托村文化夜校, 结合农时开展科学技术讲座, 围绕聘请科技人员推广实用技术;农闲开展以戏曲为主的文化节目排练。为扶持乡镇文化实体建设, 我镇制定和完善了一整套适合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 大力创新文化投入、分配和用工机制, 兴办和发展多元化、商业化文化产业, 并加大指导和管理力度, 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品牌意识, 鼓励他们走出去, 向外弘扬百善文化, 扩大百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乡镇茶叶产业化发展策略 篇3

关键词 茶叶;产业化发展;乡镇;品牌营销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和鼓励下,我国乡镇茶叶产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每年茶叶产业都会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1],茶叶收入成为山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本文详细叙述了中国乡镇茶叶产地的茶叶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发展茶叶产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给出了进一步促进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1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1.1 茶叶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茶园整体质量明显提升

目前,中国大部分乡镇茶业产业园区都呈规模化良性发展[2]。大部分乡镇茶叶产区都建立了茶叶及其衍生品合成深加工企业,建成了集茶叶种植与采集、初加工、深加工及销售推广于一体的一条龙茶叶产业生产模式。大部分乡镇茶叶园区发展良好,积极选育品质优良的茶树品种,从源头杜绝了劣质茶叶的产生。且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通过新老茶园拓植改造,使茶叶生产基地连成一片,方便管理。进行茶树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建立了自己的茶树优质树种选育基地,为乡镇茶叶产业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还创立了自己的茶叶品牌,注重自身茶叶品牌的营销推广,严把茶叶质量关,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大部分乡镇茶叶产业园区注重茶树种植管理。积极引进先进的茶树管理技术,严格按照科学标准,对土壤进行科学合理地耕作施肥,利用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对茶树进行修剪。目前,中国乡镇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的数目越来越多,自身品牌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1.2 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大

多个乡镇茶叶产业园区的茶叶获得了“有机茶”认证,很多茶叶在众多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得各种奖项[3]。进一步加快了茶叶加工相关企业的发展,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带动当地人民发家致富,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利于进一步提升茶农生产优质茶叶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一个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1.3 社会化服务和市场体系日臻完善

在各级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及积极引导下,许多乡镇茶叶产业基地成立专门的茶叶种植协会或茶叶产业协会,积极规划建设新的茶园,制定更加合理的茶树种植管理方案,大力发展茶叶加工新技术,积极对当地茶叶品牌进行推广,为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茶叶销售渠道变得多样化,不仅能通过传统的市场进行销售,还拓展出网络销售及厂家直销等销售途径,大大增加了茶叶的销量,促使茶叶销售市场变得越发完善。

1.4 茶文化在茶产业链中作用凸显

中国的先人们很久以前就已有了饮茶的习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已经形成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加上中国自古地大物博,茶文化资源也相应地多姿多彩。在一些乡镇茶叶产区,一些商家就把茶文化当作茶叶的卖点,在一些旅游乡镇,业者把茶文化元素与旅游项目有机结合,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将茶叶的产销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挂钩,打造茶文化消费品,能够使茶叶相关产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使茶叶产品融入文化气息。

2 茶叶产业发展态势及对策

2.1 强势品牌建设势在必行

衡量茶叶产业发展是否良好的标志就是当地茶叶品牌是否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一个企业品牌的影响力是与它的整体实力成正比。企业只有把品牌做大做强,它的经济社会效益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样,只有企业有足够的实力,才能将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乡镇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就是建设自己的特色茶叶品牌。在建设自己的品牌过程中,各级政府应该积极配合,制定一些切合自身茶叶品牌建设的政策措施,对市场资源进行合理地调控。企业管理者应严把茶叶质量关,做好品牌营销工作。茶叶产业各个相关企业互相进行技术方面的交流,强强联手,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加强区域性的大品牌建设,提高茶产业地区竞争优势,实现共赢的局面。

2.2 深化茶叶结构调整

随着各个乡镇茶叶产业园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茶叶产业正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然而,一些乡镇茶叶产业园虽然规模相对于以前有了很大提升,但种植的茶树很多都是经济价值不是很高的品种。这就要求乡镇茶叶产业园工作人员积极补充品质优良的茶树品种,逐步减少经济价值不大的茶树品种。应积极引进适应性好、生命力顽强、管理方便并且所产茶叶品质优良的树种,逐步替换掉经济效益不好的茶树品种。积极引进先进的茶树种植管理技术,做到科学合理种植茶叶,以不牺牲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来发展绿色无公害茶叶。除了在茶树品种方面进行调整外,乡镇茶叶产业相关人员还应在茶叶产品方面进行调整。目前,我国的茶叶产业还是以生产茶叶为主,所采用的技术多是很久以前流传下来的,并没有进行实质性地改进。乡镇茶叶产业相关人员应大胆创新,加强与高校的产学研对接,积极尝试茶叶生产新技术,并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茶叶衍生品,提高茶叶的附加价值。

2.3 茶叶科技支撑是茶产业发展的潜在动力

一般的乡镇茶叶产业都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运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茶产业正逐步失去廉价劳动力优势,只有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乡镇茶叶产业才能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4]。首先,要进一步改变依靠人力修建采摘茶叶的现状,继续引进先进的机械化修建采茶设备,逐步增大茶叶产业基地茶树采摘面,进一步提升茶叶原材料的产量,提高茶树鲜叶的利用率。同时,应引进先进的茶叶生产设备,严格把控茶叶生产的过程,提高茶叶品质,降低劣质茶叶产生率,以实现茶树经济效益最大化,增加当地人的经济收入。

3 结语

笔者根据自己从事茶叶相关行业的多年经验,总结出中国乡镇茶叶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最后相对应地提出一些对应的意见与建议,以期能给专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夏雪飞,胡中扬.湄潭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贵州茶叶,2009,37(3):18-19.

[2]郑宽明,李天芳,郭亚锋.陕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0):7-9.

[3]杨胜益.平塘县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今日科苑,2009(15):14.

[4]梅小宝,舸锥庭,林建荣,等.景宁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68-369.

乡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篇4

花园乡位于县城东南部,东临一帆河,326省道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总面积66.3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拥有生猪、蘑菇、淮山药、蔬菜四大特色产业,素有“蔬菜之乡”、“教育之乡”美称。今年以来,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乡村旅游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创新观念,组织外地参观

乡党委、政府一直致力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座谈会,多方征求意见,并组织乡三套班成员、各村支部书记、班站所相关负责人赴苏州、无锡、上海考察、观摩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通过考察,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从而推动我乡乡村旅游发展。

二、多措并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市场化手段,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加快“一路二街三区”建设,启动一帆河“百花大桥”建设,打通东西大通道。二是围绕“三置换、两统一、一整合”的总体思路,以推动产业新发展、建设农村新社区、积极培育新农民、努力营造新风尚为重点,加快推进周庄村缩庄整地试点工作,努力将周庄打造成彰显地方特色、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富有田园风光和现代气息的苏北一流的省级康居示范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三、优化环境,提高旅游发展水平

在加强管理、完善政策支撑的基础上,要求各职能部门都根据各自职责,从“农家乐”、乡村旅游经营户的开办条件、技能培训、食品卫生、质量监督等方面,给予了优质的服务和充分的指导,营造了我乡发展乡村旅游良好的大环境。

我乡乡村旅游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处于起初阶段。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思路,扎实举措,奋力推进我乡乡村旅游工作在上新台阶。

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的起始之年,也是我乡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2011年,我乡乡村旅游工作思路是:以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旅游局的指导下,突出乡村旅游规划,突出地方特色,突出文化内涵,突出服务管理,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举措,推动我乡旅游工作大进步、大跨越。

一、科学规划

充分利用我乡毗邻县城的优势,结合我乡农业特色产业,邀请相关部门对我乡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总体规划。

二、突出重点

以周庄2000亩日光温室基地、育苗中心和果蔬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打造全省一流的高效农业生产、仓储、物流基地,打造全市高效农业第一乡,以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同时选择基础较好的村发展“农家乐”,并提升、丰富“农家乐”的文化内涵。

三、整合资源

一是继续组织乡村干部到外地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二是对全乡已有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筛选,充分吸取其他省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经验,坚持抓大放小,加大扶持,培育一批重点旅游项目。

四、优化环境

乡镇旅游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篇5

会。

一、加强城市的科学的规划。科学的规划就是要求我们根据我们本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借鉴其他著名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经验,随时跟上建设“京南旅游文化小镇”的步伐,为我镇度假旅游提供有利的因素,把我们的葡萄文化发扬光大。其中,旧城区的改造、新区的开发与保护、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及旅游设施的设置和建设等都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

二、加强城乡规划法、规划体系的学习。《城乡规划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是一套系统的法律法规,要学好落实好、执行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例如,城乡规划的编制、管理、监督和实施的基本原则与运作程序,在很多方面今后都有待于加强和掌握。

三、挖掘内涵,活用资源。城市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发展过程。学会认识、挖掘和利用所处优势,延续过去,创造城市发展空间。扶持发展,形成特色。

四、做大做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快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的高度融合。采玉镇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对外来游客来说是极好的旅游吸引物。特色农产品本身就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旅游产品,规划建成一大批集科技、现代、生态、展示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依据自己的农业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有地域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特色旅游农产品基地。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强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其次是一体化,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携手并进。树立“用景观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的理念建设农村”的观念,把发展“农家乐” 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生态旅游型、田园风光型、文化特色型小城镇特色。

五、特色型等类型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建设。结合乡村旅游,加大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环境整治”、“乡村工程”、“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实现村庄绿化、洁化、亮化与美化。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的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支撑,吸引大批游客和市民前往农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整体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纳入我镇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实行统一规划、规范管理,整体对外营销、人员整体培训,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营融合,着力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旅游的互动发展。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和农家乐的旅游标准,成立农家乐行业协会和乡村旅游联盟等自律组织,开展星级评定,建立卫生、安全、环保、消防等联合监督管理机制。

六、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农业现代化不仅指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还包括农业产业外部社会环境的现代化和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等丰富内涵。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色”,不仅体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的技术手段上,而且还体现在这一过程所包涵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社会经济内容上。首先,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形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新农村建设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器。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的主要职能转向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容易造成农民与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传递和沟通的真空地带。农村集体经济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重要沟通渠道,在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农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乡镇特色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篇6

大兴乡位于XX市东南部,距市中心约14公里。全乡辖3个行政村,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759人。全乡共有耕地面积9886亩,无工业企业,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乡。

大兴乡虽然具有独特的小区气候条件,但是却没有较好的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因此,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符合大兴乡实际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就成为摆在乡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多年来,乡党委政府班子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结合乡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规划,并围绕烤烟、蒜苔两大特色主导产业和花卉、早熟蔬菜、林果业、畜牧业、个体工商业等辅助产业来大力发展本乡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其中,蒜苔产业多年来一直名列全市第一。在农业产业方面是全市发展较好的乡镇之一。

一、烤烟产业发展情况

2013年我乡烤烟种植面积4096亩(年初下达任务4400亩,后因全国烤烟政策调整面积下调),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41%,收购干烟115万斤,产值达1000多万元。烤烟生产成为农民较稳定的收入来源。2013年仅烤烟产业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500多元。

二、蒜苔产业发展情况

2013年,全乡种植蒜苔蔬菜9000余亩,其中蒜苔8000多亩,产鲜蒜苔1400多万斤,产值4000余万元,占全乡gdp的60%。蒜苔产业在产值、产量、收入上也是继续名列全市第一。蒜苔产业已成为大兴乡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

今年协作市品牌办申报“大兴蒜苔”地理标志工作,目前已通过评审。

三、蚕桑产业发展情况乡党委、政府在狠抓烤烟、蒜苔两大支柱产业的同时,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利用还林山地栽桑近2900多亩。注重加强管理,典型示范引路、资金技术扶持,充分调动了栽桑户的积极性。

四、花卉产业发展情况

在狠抓烟蒜轮作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乡还引进了花卉产业,2013年种植花卉亩,年产值200余万元。

五、畜牧生产情况

乡镇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篇7

乡镇企业发展颇具中国特色, 而乡镇产业集群的崛起更是颠覆了传统的发展理论。对此, 国内学术界曾做过一些研究。其中产业集群 (2) 的研究已涉及到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关系。在小城镇的研究中, 产业集聚理论受到关注, 并出现了针对专业镇的专题研究。虽然许多学者认为产业集群与小城镇之间存在互动耦合机制, 但总体而言, 现有的研究视角或忽视两者的结合, 或欠缺实证案例的支持, 可以说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还缺乏深入的剖析, 迄今对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关系的认识仍很模糊, 因而制约了理论的解释性和应用性。

中国乡镇产业集群的崛起与小城镇的发展之间具有强烈的伴生性, 存在相互作用的机制, 单纯侧重于任何一方都无法有效地解读“乡镇产业”及“小城镇”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及面临的诸多问题, 也难以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鉴于此, 本文试图将两者纳入统一的概念框架, 通过对沿海发达地区的案例研究, 揭示乡镇产业集群和小城镇发展之间是否存在及存在怎样的相互影响, 并进而探讨未来的发展策略及存在的启示意义。

一、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关系的理论建构

(一) 产业集群与生产专业化

产业集群化 (Industry Clustering) 是产业发展的趋向之一。产业集群 (Industry Cluster) 理论是基于集聚经济的概念而产生的, 是指“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产业集群发展可带来规模报酬递增和市场规模的扩大, 从而提升以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为表现的集聚效益, 同时也通过“本地市场效应” (homemarketeffect) 继续扩大优势, 吸引“前向”成本关联企业及“后向”需求关联企业入驻, 进而造成大量企业向同行业产业集聚地区迁移。这种集聚导致了人力资本、实物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地区积累, 并由此带来多重效果。

生产专业化 (Productive Specialization) 则是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动向。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生产商品的专业化程度越高, 生产效率也越高, 但是同时贸易产生的交易费用也相应增加, 这样就产生了专业化与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冲突。杨小凯、莱斯认为城市的兴起、城乡的分离都是交易效率提高和分工深化演进的结果。基于产业集群化和生产专业化两种趋势, 韦亚平的研究提出了“空间分工演进模型”, 认为“专业化分工可以产生报酬递增经济, 提高生产力——空间排他性使得分工必须在空间上延展, 并由此产生相应的交易费用——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空间集聚可以相对降低交易费用——交易费用降低可以使分工进一步深化”。因此, 在分工演进报酬递增的前提下, 产业的集聚产生并在空间上进行延展, 城乡分离, 劳动力的居住、消费、基础设施出现;乡镇分异, 服务于不同产业类型的乡镇空间诞生。产业空间与人居空间的相互需求推动了城镇的空间拓展与演化。

(二)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一般关系

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 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工业化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 而城镇化则加速了工业的聚集, 两者互为依托, 相互促进。已有的研究同样表明, 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普适的协调发展关系, 亦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 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 导致城市化程度提高。但两者的发展水平并非完全同步。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 工业化对城镇化产生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 故而工业化进程往往领先于城镇化, 这一点在中国长期奉行重工业优先的政策背景下表现得尤为明显。张颖、赵民通过对钱纳里模型做现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人口数量水平下的验算, 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水平略低于两者关系的“正常区间”, 即城镇化水平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同时还提出“这种滞后与我国地区发展差异过大有关”。

对任一地区而言, 在特定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国际环境等的影响之下, 其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两者的进程不会是简单的单向拉动, 或是平行发展的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来急遽变动的三十多年里,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局面, 所以在研究中既要重视“一般”趋势, 又要重视“变异”现象。

(三) 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互动发展推论

1. 集群与城镇互动发展的机制

依据工业化与城镇化一般关系的初期与长期规律, 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之间存在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呈现为互动演进。具体而言, 企业倾向于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迁移, 企业集聚促进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 分工带来生产的集聚并促进空间上的延展、税收的增加、就业与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企业的集聚等, 使得比较优势、集聚优势、分工优势进一步强化, 于是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 城乡逐渐分离, 城镇发展起来。企业、劳动力、运输设施等生产设施的高度集中是乡镇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而人口、住房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高度集中是城镇的基本特征。在有限的城镇发展空间当中, 工业、商业、居住等各种功能的区位选择, 使得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动态演化, 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要求, 呈现出互动发展的状态 (见图1) 。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后, 小城镇的建成环境和服务水平或抑不能满足乡镇产业集群扩张和升级的需求, 土地、劳动力、资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减弱, 一些企业趋于向其他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迁移, 既有产业集群与城镇的内在相互作用减弱, 小城镇或是衰退或是转而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和路径。

2. 发展过程的“对称”与“不对称”

在发展的过程中, 一方面, 分散的企业通过结成乡镇产业集群实现农村工业化;另一方面, 农村地区基于产业、人口、资金等的集聚孕育出了小城镇。复杂的内部作用最终决定了产业集群与城镇的发展水平。依据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匹配程度, 可以将其互动发展区分为对称与不对称两种状态:

(1) 对称互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 工业化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没有出现明显的滞后现象, 则互动发展体现为对称互动;

(2) 不对称互动:在发展的某个阶段, 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或工业化水平滞后于城镇化水平, 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不明显, 则互动发展呈现为不对称互动。

3. 空间建设的“正向”与“负向”反馈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遵循客观规律, 产业空间引致居住空间需求, 亦即空间需求具有内生性。小城镇的空间拓展和演化既受到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推动, 同时也受到政府的调控和规划引导;因而空间发展受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作用力, 且受制度安排的影响。空间需求与空间供给需要动态平衡, 其状态对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发展或是促进或是阻碍, 决定了发展的“对称”和“不对称”状态。

(1) 正向反馈:内生的空间需求与制度化的空间供给相匹配, 则会对互动过程产生正向反馈作用, 促进经济增长和城镇建设发展, 两者发展水平相匹配, 发展过程将呈对称互动状态。

(2) 负向反馈:经济发展带来的内生的空间需求与制度化的空间供给不相匹配, 则会产生负向反馈作用, 影响互动进程, 导致发展主体的“异化”行为, 阻碍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合理演化。

二、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关系的案例研究

(一) 案例选取

本文选取广东顺德的容桂街道、北滘镇 (3) 和江苏通州的川姜镇 (4) 为研究案例 (见表1) 。它们分别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珠三角”和“长三角”, 均为建制镇级行政区, 镇域面积相仿, 并且都拥有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改革开放之前, 三地均为传统的农耕地区;改革开放之后, 容桂街道、北滘镇依托顺德区成熟的产业环境形成一体化的家电产业集群, 川姜镇则成长为江苏省及全国的重要家纺制造业基地, 形成了强大的家纺产业集群。

(二) 单案例分析

分别分析三个案例城镇近30年的发展历程, 均可以发现明显的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互动过程。以北滘镇为例, 改革开放之前, 北滘镇土地大部分为桑基鱼塘, 社队企业仅有农机厂与农械厂, 其他工业企业仅为几家丝厂与糖厂, 经济增长缓慢, 城镇化水平也极低, 人口的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改革开放之后其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 快速发展期 (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末)

乡镇企业大量出现, 利用低成本的优势生产电风扇等家电产品, 同时外来人口日益增多。适应“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发展模式, 城镇建设以公路、港口、市场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为主, 空间拓展以工业用地的点状、现状蔓延为主, 镇区建设缓慢。

2. 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初期—2000年)

20世纪90年代开始, 顺德的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了“轮轴式”家电产业集群的迅速形成 (5) , 中小型家电企业大量出现, 美的等公司崛起为大型企业, 配套企业不断集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土地资源的快速消耗, 并出现了工业用地侵占滨水景观资源等问题。与此同时, 北滘镇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以推进城镇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如筹建“一区五园”的集约化的工业园 (6) 、鼓励碧桂园等本地经营性房地产企业发展, 鼓励大型企业进行房地产投资 (7) 等等。

3. 扩散提升期 (2000年以后)

2000年以后, 随着本地土地资源逐渐消耗殆尽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 美的等大型企业技术提升的意愿增强, 显现出向周边地区乃至我国中部地区扩散的趋势。北滘镇则采取多项措施应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发展的新态势, 如积极构建区域交通体系、建设现代化的新镇区、完善集约化的工业园建设 (8) 、推行“三旧改造” (9) 、推进商品房建设、改革管理制度等等。随着居住条件的明显改善, 2000年至2007年间的北滘镇房地产价格几乎翻了一番。

目前, 北滘镇的建成空间格局呈沿国道展开的三段式。老的镇区围绕大企业美的布局, 东部依托滨江工业园和碧桂园布局, 正在筹建的北滘新镇区包含一个企业总部园区, 希望在提升城镇品质的同时培育家电企业的“总部经济” (见表2、图2) 。

(三) 多案例比较分析

1. 发展历程比较

(1) 广东顺德

在广东顺德的案例当中, 乡镇产业集群以家电生产为主要内容, 产业发展与小城镇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和持续不断的交互活动;通过频繁互动, 双方能够及时调整和应对, 实现了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共同发展。总体而言, 互动状态是对称的, 空间的正向反馈作用明显。互动过程存在三个特征 (见图3) 。

(1) 大型企业逐渐成为城镇空间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用地开发与城镇空间拓展方向紧密结合, 容桂街道与北滘镇均形成了围绕核心企业的城镇布局。

(2) 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得到城镇的及时响应。家电产业集群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建设资金, 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而对于企业不断提出的空间需求, 城镇也分别从土地、设施等方面予以满足。

(3) 城镇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角色转变。早期的城镇化与城镇建设是较为被动的, 对家电企业的发展以政策支持为主, 并无空间引导和干预。随着乡镇产业集群粗放发展模式弊端的逐渐显现, 城镇政府的角色逐步转变——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引导, 开始注重城乡统筹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其地方化的政策内涵更加丰富。如容桂街道目前已经在思考如何将外迁企业腾挪出的土地重新纳入城市发展计划当中。

(2) 江苏 (通州) 川姜

在川姜的案例当中, 乡镇产业集群以家纺生产为内容, 与川姜镇之间的互动主要以民间自发的形式进行。其前身为川港镇和姜灶镇, 城镇规划不健全, 工业布局分散, 市政建设滞后;2009合并成立川姜镇后, 镇政府加大抓规划和建设的力度。长久的“缓慢互动”对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均很不利。总体而言, 互动的状态是不对称的, 空间的正向反馈作用不明显。互动过程存在三个特征 (见图3) 。

(1) 市场力量推动了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大。川姜家纺产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专业市场的萌发与不断升级, 生产的组织和工业区的空间分布均围绕市场自发而成。

(2) 产业集群对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明显。川姜镇的家纺产业集群是农、工一体的“泥腿子”集群, 从早期大量农户采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纺织的“两栖”方式进行生产, 到现实的分散多点设厂, 生产、居住和消费方式延续了农村集镇和村庄的特征, 非农发展对小城镇的建设未能起到合力作用。

(3) 城镇建设缺乏有效引导。在早期, 家纺产业基本是自发形成, 政府很少干预产业经济的发展, 这是合理的;但与此同时, 在空间发展及城镇建设方面政府也少有作为。目前, 川姜镇镇内设立的“精品工业园”、“志南工业园”等均是直接依附于市场而在周边建设, 镇区布局松散, 园区发展不成规模, 街区面貌较差, 显然是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控制。

2. 发展现状比较

对比三个案例地区的发展现状, 可以发现三个特点。首先, 乡镇产业集群的现状组织是高效和有活力的, 但是, 以空间生产为代表的小城镇的发展却未能实现空间与功能的同步优化, 体现为“不对称的困惑”。第二, 同时起步的家电产业集群与家纺产业集群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 体现为“增长的困惑”。第三, 乡镇产业集群对所在地小城镇发展的推动效果并不一致, 三个建制镇 (街) 展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状态, 体现为“发展的困惑” (见图4) 。

(1) “不对称的困惑”——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水平不匹配

一方面, 乡镇产业集群已经具有较高的产值和市场份额, 并且在同行当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顺德的家电产业集群2005年的产值已达813亿元, 占据了国内家电市场份额的20%, 同时占有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川姜镇的家纺产业集群2009年产值超过200亿元, 镇内家纺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近三年均有大幅度提升。

另一方面, 在缺乏规划干预的情况下, 小城镇蔓延式的扩张趋势十分明显, 城镇土地资源被快速、低效地消耗殆尽, 城镇建成环境的品质不高。同时, 空间所承载的功能也未能实现均衡发展, 严重的消费外流使得本地的第三产业难以获得提升。

(2) “增长的困惑”——乡镇产业集群发展存在两个层次

一方面, 家电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发展成熟, 管理方式现代化, 创新动力足, 研发设计等上游服务机构已经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家电企业共享“顺德家电”的集体品牌, 并享受行会提供的多样化的服务。随着家电企业向周边地区和我国中部扩张和转移, 产业集群已经出现了由集聚向扩散发展的转型需求, 政府已明确提出打造“总部经济”的目标。

另一方面, 家纺企业的家族式企业组成的中小企业网络发达, 品牌集中度低, 仍然广泛采用“干中学”的学习与创新模式, 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较为缺乏。家纺市场的功能不完善, 不能提供高等级的商务和生活服务。总体而言, 其产业集群仍然处于集聚不断加强的成长阶段 (见表3) 。

(3) “发展的困惑”——小城镇发展水平的层次性

其一, 总量与空间布局呈现三个层次 (见表4) 。

容桂街道的城镇建设起步早, 可利用的建设用地已经所剩无几, 经济实力雄厚。2007年城镇总人口超过40万, 基本达到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 城镇化水平很高。目前, 容桂街道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创造更多的财富, 同时解决“过度城镇化”的问题。北滘镇的大规模城镇建设与本地家电产业集群的发展几乎同时起步, 城镇建设用地快速增长。2007年城镇总人口达到20万, 超过了一般小城镇的人口规模, 城镇化水平很高。目前, 北滘镇积极推进新城镇区建设, 特别是建设总部园区, 力图依托大型家电企业发展“总部经济”。相比之下, 川姜镇的城镇建设较滞后于乡镇产业集群的发展, 建设用地规模有限且很分散, 其城镇经济实力与城镇化水平与容桂街道、北滘镇相比均存在明显差距。目前, 川姜镇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市场的升级、工业的集聚和城镇建设质量的提升。

其二, 产业空间塑造呈现三个层次 (见表5) 。

容桂街道生产环境最为成熟, 拥有国家级高新区和良好的港口条件, 适应了家电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和扩散的情势。北滘镇内的工业用地围绕大型家电企业美的布局, 在老镇区建设集约工业园促进了工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镇区的生产环境能够适应并推动乡镇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川姜镇的家纺产业发展仍然较为粗放, 工业用地布局分散, 缺乏工业区发展的整体规划;作为生产组织核心的市场服务功能已较强, 但设施配置不足, 仓储用房紧张, 总体生产环境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三, 居住空间塑造呈现三个层次 (见表6) 。

容桂街道的人居空间的建设最为成熟, 各类服务设施网点布局合理, 并且存在一些高等级的酒店和商业设施。近年来通过积极治理分散的工业污染源、建设城市公园、改造滨水空间等措施, 已经形成了较为浓郁的城市氛围。北滘镇拥有“美的海岸花园”等几个大型楼盘, 公共服务设施种类较少, 等级层次较低。旧的镇区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 滨水岸线为家电企业分割占据, 环境较差。但是正在建设的北滘新城内设家电企业总部园区, 景观环境的设计起点较高。

川姜镇仅有少量新建的商品房项目, 镇内公共服务设施种类少、质量差, 商业设施仍以沿街的低档商铺的形式存在。镇内无成规模的公园和绿地, 镇外保存着大片原生态的农田, 整体面貌延续了农村集镇特色。

三、研究发现及策略探讨

(一) 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特征解析

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均脱胎于农村地区, 在空间上是地域共存的实体, 但是两者在发展主体、运作机制、发展目标、福利效果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见图5) 。

1. 乡镇产业集群特征解析

产业集群属于产业空间组织的范畴。依据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企业和市场是产业集聚区内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的高度集聚和各类生产设施的高度集中, 带来集聚经济和规模效益, 同时也会产生“市场失灵”的难题, 即其自身无法解决外部性“不经济”。乡镇产业集群极具中国特色, 在其演化过程中, 作为市场支配的个体行为, 既遵循企业集聚与扩散的规律, 同时也深受我国农村的集体土地制度、政区和社会治理结构等的影响, 客观上可汲取“非市场”的比较利益。

2. 小城镇特征解析

人口在城镇地区高度集中, 同时带来住房、生活服务设施的需求。为满足各种功能的需要, 城镇不断进行空间生产和建设。小城镇的空间发展受政府组织和规划的引导, 即受到行政力的干预。依据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政府主导的建设决策是一种集体选择和理性选择, 旨在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矛盾, 达到多元力量的平衡, 同时也营造了促进乡镇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

(二) 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互动发展对策

基于上文分析, 可初步提出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互动发展的若干对策。

1. 促进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对称互动是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对称互动”过程在发展现实当中确实存在, 但是这一过程却并非完全自发产生。只有增强城镇的自主意识, 通过公共行动和城市规划的有效控制和及时干预, 增强空间供给的正向反馈机制, 才能真正实现对称互动和协调发展;反之, 则会阻碍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自身的逐渐完善, 并衍生出许多现实问题。

在乡镇产业集群发展的早期, 其对于城镇人居环境的要求并不高。随着集群的不断升级, 人居环境的需求层次逐渐提升, 此时仅仅依靠市场自发供应显然无法满足需求。所以, 小城镇需要抓住时机培育住房市场和优化住区环境。在川姜案例当中, 市场的扩大和升级迅速形成了集聚效益, 放大乡镇产业集群对小城镇的促进作用, 但遗憾的是, 城镇管理主体未能及时把握这一关键时机和核心要素, 导致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的进程一度被阻碍, 发展质量降低。而在顺德, 容桂街道与北滘镇较早即意识到单一的乡镇企业拓展模式是粗放的、不可持续的, 长期依靠这样的发展模式必然会导致人居矛盾的积聚和爆发, 因此启动了工业区的建设, 同时对村级分散的工业用地进行整理, 及时破解了互动发展当中的矛盾, 推进了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的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2. 集群化发展是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

一方面, 要努力培育地方化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 要围绕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组织城镇空间, 走城镇化的集约发展道路。相比大城市, 小城镇虽然具有交通不便、劳动力层次偏低等劣势, 但具有生产成本较低的国际比较优势和运输成本较低的国内比较优势, 最终以集群化的优势胜出, 不但吸引了制造业入驻, 还使许多乡镇企业成长为现代企业。另一方面, 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也需要有产业的支撑, 对产业和城镇的发展而言, 集群化均是可行的路径。因而培育地方产业集群是提升地方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重要政策措施”。

3. 要从研究各类影响因素入手, 准确把握产业集群和小城镇发展的协调策略

影响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互动发展的现实因素很多。首先, 企业规模、发展战略、采购方式等因素能够影响集群对城镇的推动力和城镇的建设发展方法;其次, 产品的技术含量通过对企业类型与劳动力类型的影响来影响城镇空间建设的质量;再次, 集群的流通销售方式则影响着城镇的港口、市场等流通节点的发展;最后, 城乡规划在空间供给当中处于基础性位置, 通过对空间的预先分配而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顺利进行。

从更高层面上看, 区位条件、行政区划调整、区域基础设施共享等区域协调政策和土地利用规划及空间管制制度对空间发展施以调节;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的财税制度、土地制度和户口制度则能够自下而上地影响产业集群发展及城镇化进程。

而在微观层面上看, 社区组织和地方文化属于软性环境要素, 它们同样可以通过政府、企业、居民、农民的行为而影响产业集群发展和城镇空间建设。

4. 小城镇规划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各方面的合力

受工业化、全球化的影响, 加之交通运输手段的不断改进, 地理位置对产业布局的影响逐渐减弱, 资源和效益成为产业选址的重要决策依据。发达地区的小城镇不再是单纯的“镇街”, 而是大都市区背景下具有产业优势的“专业镇”, 经济联系突破行政隶属关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趋势。

小城镇规划是经济社会各类具体制度的空间落实工具, 其正向反馈作用的产生首先是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 为了增强小城镇规划的合理性与影响力, 将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最大, 有必要构筑运行良好、组织高效的部门合作和公众参与机制, 并确保规划过程的开放性和公正性, 进而促进城镇和城乡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达成和谐公正的社会发展目标。

四、结论

本研究发现, 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是一个在“正向—负向”反馈机制作用下、在“对称与不对称”状态间的不断往复调整过程。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的协同及博弈关系决定了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自身发展的不同层次或境界。广东及江苏的案例研究表明, 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互为依托, 但产业集群所依托的小城镇的空间和社会发展不会自发达到理想状态, 必须要有集体的理性选择和切实行动;要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及干预机制来解决市场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 才能实现城镇空间发展的高效及社会发展的公平与和谐。

乡镇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篇8

第一条 根据民政厅《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政厅、财政厅关于调整社会团体会费政策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章程》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会员按规定交纳会费,交纳会费是会员、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应尽的义务。

第三条 会费使用坚持取之于会员,用之于会员的原则。

第二章会费标准

第四条 会员会费标准 :

1、會长单位会费 10000元/年

2、副会长单位会费 5000元/年

3、常务理事单位会费 3000元/年

4、理事单位会费 1000元/年

5、个人会员 500元/年

第五条 本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会员可自愿超额交纳会费或自愿赞助、捐赠会费。

第三章交纳办法

第六条 会费由协会秘书处负责收缴,汇入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帐户。具体是:

会费转帐收款单位: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长春市人民广场支行

账户:22001340100055002922

第七条 会费交纳在自愿的基础上,提倡一次交清本届 (4 年度 ) 会费。

第八条 逾期不交纳会费,经书面催交后 3 个月内仍不交纳的,可视为自动退会;在本分会担任常务理事以上领导职务者,不再继续担任所任的职务。

第四章会费管理

第九条 协会的会费管理按《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财务管理制度》执行。

第十条 在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帐户内设立会费收支账册。会费年度节余须转下一年度使用。

第十一条 会费收支情况,应及时向常务理事会报告,并接受会员监督。

第十二条 会费主要用于服务会员、开展活动、日常办公费用开支等与会员工作有关的其它开支。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办法于 2010年8月18日协会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实施。

第十四条 本办法的修改权归协会会员代表大会。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常务理事会负责解释。

上一篇:板材调查报告下一篇:建筑设备作业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