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篇1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又一年大学生活结束了,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我决定对都江堰灾后重建的情况进行一次调查。于是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了一个队,分为三组,从不同方位、不同地点、不同角度进行实地调查,希望能深入了解灾后人民的生活现状。

2008年14时28分,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次地震破坏力惊人,许多城市遭受了毁灭性破坏,许多人无家可归,死的死,伤的伤。不过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各地人民的共同支援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说实话,那一刻我觉得整个名族的凝聚力是空前的,所有人都心系灾区,默默祈福!那时我本来想作为一名志愿者到灾区去的,不过由于年龄不够就被拒绝了,总觉得有些遗憾。、我们组是到紫平铺去调查,走路上山,沿途风光秀美、景色宜人,让人有种想投入大自然怀抱的冲动。走着走着,我们看到了一些板房,和居民聊过之后才知道,这些是地震的时候修的,不过政府对他们另有安排,这些板房早晚要拆的。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得出他们还是很感谢政府的,而对于这些板房似乎有些留恋,毕竟多少有些习惯了。

天突然下起了雨,我们在山上的一个小卖部坐了下来,和老板聊了起来。老板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但岁月在她的脸上似乎留下了太多刻痕。从她口中,我们了解到当年地震,附近的房屋基本上都垮了,很多人都死了。而不远处抱着小孩的女人,老公当时就被压在了屋里,我的心这时为之一动。当年就在他们不知所措、陷入绝望的时候,人民军队到了,可以说你叫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绝没有怨言,而政府每天给每个人发一斤粮食。从老板的口中,我听得出她很感激政府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震后政府引进许多企业帮他们重新修房子,但前提是要将田地归企业所有,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将不在拥有土地,这对于世代以耕地为生的农民来说的确是个艰难的选择。老板说迫于无奈,毕竟自己也没钱修房子,就答应了这样的要求,所以现在自己才会在这里干起了小卖部,而自己的老公则进城打工去了。当然他们都不愿意将土地拿出来,其实我觉得这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农民有他的局限性,始终认为耕地才是该做的事,而这样必然就会促使他们世世代代都不离开农村,都在耕地,而他们的思维势必也会有受到局限。所以这样间接的促使农民离开农村,去追寻更广的天地。

当我们问到老板关于孩子的问题时,她哽咽了。儿子地震的时候在学校死了,女儿后来出车祸导致头脑不清晰。这时我突然觉得这位母亲活的是多么不容易,不由得心里一酸。她说儿子的死是她最想不通的事,如果当时没有死的话,现在也和你们差不多大了吧。说到这,这位母亲的眼睛湿润了,但她却竭力不让泪水留下来,当然我们也尽量的安慰她。原来,她的儿子在聚源中学读书,而且在全校几千人当中排在前十,本来是要被保送的,儿子是她的骄傲,不过一切都因为三年前的那场地震而彻底改变了,儿子和许多学生一样没能逃出来,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机会逃出来。她说她赶过去看了,整个学校基本都垮了,而从倒塌的墙中他们发现有很多沙,混凝土都很少,钢筋很细,于是他们认为学校在修建的时候就偷工减料。这时这位坚强的母亲终于流泪了,她想不通,学校这么重要的地方都会偷工减料,这些可都是学生啊,祖国的未来啊。经过走访,她们发现聚源垮的最多的就是学校,于是几百个家长一起找当地政府讨要说法,不过他们迟迟不出面解决这些问题。由于事态的严峻性,当时温总理都明确指示要彻查此事,当事人严惩不贷,只不过最终还是不了了之,而她也始终沉浸在伤心中。的确一位母亲从怀胎十月生下孩子,再将他抚养成人,花费了多少心血,但儿子就这样突然死了,怎能不让人伤心。其实我们此时的安慰显得那样的苍白而无力,我告诉老板我就是学建筑的,今后到工作了,肯定将质量放在第一位,至少让我修的房子没有安全问题。最后我们还是在她这买了几瓶水,就算是尽点微薄之力吧。

经过对周边地区的继续调查,我们发现大多人在震后还是过得还算不错,他们也非常感谢政府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有人说到,很多时候中央的政策是好的,可是一到地方就变位走形了,比如说政府在赔偿问题上,说的跟到他们手上的是两个概念。他们也告诉我们,说知道跟你们说了没有用,解决不了任何实际的问题,但还是希望我们能将他们的问题让更多的人知道。当然我告诉这些农民,虽然我们只是学生,不过既然我们来了这里,那我们不会忽视你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将你们的问题让更多的人知道的,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你们应该更好的生活!

地震无情,人有情,相信时间会抹平大家心中的那份创伤,放下过去,为明天而活吧!

蒙 力

20093477

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篇2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部委和对口支援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极大帮助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全省中心工作,坚持科学重建和民生优先,灾区经济快速恢复发展、民生明显改善,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前夕,四川省统计局围绕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灾区群众就业、收入消费、住房等情况开展了系列调查,结果如下:

(一)就业规模稳步增大

灾区就业人数已逐渐恢复到震前水平,新增就业人员持续增加,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底,6个重灾市(州)从业人员达1550.3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32.6%,比2007年末增加49.6万人,同比增长3.3%。

(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6个重灾市(州)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由震前(2007年末)的37:27:36发展到震后的34:30:36,优于全省45:24:31的总体水平。

6个重灾市(州)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持续下降,二、三产业从业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末,6个重灾市(州)第一产业就业人员531.1万人,比2007年减少25.8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463.1万人,比2007年增加52.2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556.2万人,比2007年增加23.2万人。其中,成都、德阳和绵阳二、三产业大量吸纳就业,发展态势良好。

(三)就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灾区产业结构的重构,促使就业结构不断调整,就业资源配置日趋合理。6个重灾市(州)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在灾后重建中吸纳就业能力大大提高。

(四)就业形式更加灵活

灾区群众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呈现出多元格局。在帮助实现就业的157.6万受灾群众中,有13.9%是通过从事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0.6%是通过对口支援省(市)异地转移和项目吸纳就业,8.2%是通过领取失业保险金等多种途径实现稳定就业,还有一半多灾区群众借助政府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财税措施,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五)城乡群众收入呈加快增长态势

特大地震灾害给灾区城镇群众造成重大损失。灾区各级政府为稳定灾区形势,在出台一系列保岗位、保就业、保民生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范围和额度、筹集创业补助资金、实行交通费补贴、缓缴新办小企业社保费、加发工资、奖金、特殊津贴等措施,多渠道拓宽灾区群众收入途径,切实增加收入。震后近3年来灾区城镇和农村群众收入在震后相对较低水平基点上恢复性快速增长,增速均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随着灾后经济的振兴,灾区城镇和农村群众收入增长回归稳健。2010年前3季度,灾区城镇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13%,高出同期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农村群众人均现金收入增速为14.2%,高出同期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二、四个重灾县(市)调查结果

2009年7月,四川省统计局对6个重灾市(州)所辖的绵竹、江油、青川、汶川4个极重灾县(市)的692位灾区群众开展了专项调查。其中,按性别分,男性占63.6%,女性占36.4%;按户口类型分,农业户口占51.9%,非农业户口占48.1%;按年龄层次分,16~50岁青壮年劳动年龄群众占78.5%,51~65岁中老年劳动年龄群众占21.5%。调查结果如下:

(一)灾区群众对灾后重建经济社会发展广泛认同

调查显示,40.2%的灾区群众认为灾后重建期间,当地经济社会“有很大发展”,52.3%的人认为“有所发展”,仅4.3%的人认为“和以前差不多”、3.2%的人认为“发展较差”。

其中,各调查灾区县(市)的情况是:江油市有96.5%、青川县有95.4%、汶川县有90.5%、绵竹市有85.3%的灾区群众认为灾后重建期间,灾区经济社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发展。

(二)逾六成灾区群众对目前的生活质量表示满意

调查显示,5.2%灾区群众对目前的生活质量表示“很满意”,54.9%表示“满意”,34%表示“一般”,仅5.9%表示“不满意”。

当问及“对哪方面感到满意?”时,53.4%的灾区群众对目前“家庭和社会关系”表示满意,43.5%的对“政府公共政策及服务”表示满意,36%的对灾后重建期间的“自我发展”表示满意。

(三)灾区就业率达76.7%,超全省平均水平,“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

灾区各级政府综合运用各项就业服务措施和扶持政策,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成效显著。调查显示,灾区就业率达76.7%,超过2009年末全省76%的平均水平,95%的灾区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其中,绵竹市就业率为78.7%,江油市为85.9%,青川县为79%,汶川县为59.1%。

(四)逾九成的灾区群众满意政府就业援助工作

调查显示,灾区群众对政府就业援助工作总体认同度很高。有19.9%的被访者表示“很满意”,55.5%表示“满意”,20.8%表示“比较满意”,仅3.8%的被访者表示“不满意”。

其中,就业政策制定全面、落实良好、宣传到位成为灾区群众最认同的三方面就业工作,其满意度分别为60.6%、41.5%和41%。

(五)逾六成的灾区就业群众满意当前从事的工作

调查显示,有7.1%的灾区就业群众对当前从事的工作“非常满意”,58.3%的就业人员表示“满意”,30.5%的表示“一般”,仅4.1%的就业人员表示不满意。

当问及“目前的工作和地震灾害前的工作相比,哪个更好?”时,认为“目前的工作更好”的占48.1%,认为“以前工作更好”的占13.6%,认为“都差不多”的占38.3%。可见灾区就业群众对当前工作的满意度比较高。

(六)个体私营经济成为灾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在灾后重建系列经济政策的刺激下,灾区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成为灾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调查显示,灾后灾区群众通过自主创业、自主经营实现就业的比重最高,达到23.1%,有16.4%是通过从事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

(七)政府和对口援建省(市)企业提供的技能培训成为灾区群众就业培训的主体渠道

调查显示,接受过岗前技能培训的灾区群众中,72%是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20%是参加对口援建省(市)企业提供的(非)定向免费培训,仅1.5%的就业者是自己花钱上的培训班,其他培训渠道有6.5%。

(八)逾一半灾区群众家庭总收入比震前有所增加

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灾区群众家庭总收入较震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有12.3%的被访者表示“显著提高”,42.1%表示“稍有提高”,22.3%表示“持平”,仅12.7%表示“稍有减少”,10.7%表示“显著减少”。

各调查灾区县(市)的情况是:江油市有69.5%、青川县有62.1%、绵竹市有44.7%、汶川县有33.3%的群众表示目前家庭总收入高于震前水平。

当问及“家庭总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时,31.4%的灾区群众认为目前家庭总收入提高的最重要原因是工资性收入的增加,19.9%认为是经营性收入的增加,16.9%认为是外出打工收入的增加,14.5%认为是政府救济、补贴的增加。

(九)逾八成灾区群众家庭总支出比震前增加

调查显示,48.8%的灾区群众认为目前家庭总支出比震前“显著增加”,40.8%的表示“稍有增加”,6.7%的表示“没有变化”,仅2.2%的表示比震前有“稍有减少”,1.5%的表示“显著减少”。

各调查县(市)的情况是:江油市有92.5%、青川县有88.7%、绵竹市有88.6%、汶川县有87.8%的群众表示目前家庭总支出高于震前水平。

当问及“家庭总支出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79.4%的灾区群众认为是“物价上涨,日常基本生活支出明显增加”,61.9%认为是“地震房屋受损,重建房或购房支出增加”,22%认为是因“生产资料受损,重新购置的支出较大”。以上原因成为灾区群众家庭总支出增加的三大因素。除此之外,“自主创业投入较大”、“重新组建家庭花费较高”、“震后医疗费用支出增加”等因素也占了一定比例。

(十)灾区群众基本实现“家家有房住”

调查显示,通过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极大努力,71.7%的灾区群众现已住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化的城镇重建住房(安居住房、廉租住房、原址重建住房及镇乡群众自建、联建住房);26.6%的灾区群众已住进经修复加固,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住房;仅1.7%的灾区群众因正在装修新房或等待分配住房等原因,暂住在过渡性板房内,基本实现了“家家有房住”的目标。

(十一)绝大多数灾区群众认为目前的居住条件比地震前明显改善

调查显示,68.4%的灾区群众认为目前的居住条件比地震前“明显改善”,17.9%认为“和地震前差不多”,仅13.7%认为与地震前相比”没有改善”。

当问及“对目前居住条件哪方面最满意?”时,排第一位的是“房子质量好、很安全,居住放心”,占到67.5%;第二位的是“面积大小合适”,占到38.3%;第三位的是“水、电、气均已开通,生活方便”,占到35.1%。

各调查灾区县(市)的情况是:江油市有74.5%、青川县有71.9%、绵竹市有67.7%、汶川县有45.6%的群众对目前的居住状况表示满意。

(十二)灾区群众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最高

调查显示,灾区群众在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两个险种上,参保意识较强,参保率最高。被访群众中,有86%参加了医疗保险;55.9%参加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率则比较低,分别只有9.3%和8.5%。灾区育龄妇女参加生育保险的比例更少,仅为2.8%。

(十三)逾九成灾区群众对未来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

调查显示,46.8%的灾区群众对未来几年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很有信心”、45.5%认为“较有信心”,仅5.2%认为“信心不足”、2.5%认为“没有信心”。

其中,各调查灾区县(市)的情况是:汶川县有95.9%、江油市有93.5%、青川县有90.8%、绵竹市有89.3%的灾区群众对未来几年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

(十四)健全社会保障和维稳物价是灾区群众最盼望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

调查显示,社会保障和物价维稳是灾区群众最盼望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分别占到64.2%和61%;其他依次为医疗卫生占52.9%,就业与再就业占46.2%,增加收入占42.9%,环境保护占42.3%,子女教育占39.6%,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占37%。

三、启示

在灾后重建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之后,我们不仅取得了灾区民生工作的显著成效,更得到了有益的启示:一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领导核心;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度保证;三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激励灾区群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四是党委政府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始终以实现、维护和发展灾区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的指导思想是确保灾后重建伟业获得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的力量源泉。

摘要: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民生状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009年7月,四川省统计局围绕就业、收入消费、住房等几方面对4个极重灾县(市)绵竹、江油、青川、汶川的692位灾区群众开展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自地震以来,在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灾区干部群众振奋精神、积极自救,基本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灾区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地震灾区重建工作中的问题研究 篇3

(一)灾后重建中的主要土地供求矛盾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土地供给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在产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两者的权衡上,保障粮食安全是第一位的,这就使得非农用地必须走以集约化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道路,而城乡统筹是解决城乡发展中土地利用矛盾的根本路径。成都地处成都平原,保护耕地与发展建设用地的矛盾一直就很突出。全市1.239万平方公里面积,平原占40%多,山地约占37%,丘陵和水域占20%多。近年来,成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用地指标紧张,城镇建设和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这次汶川大地震,使成都山区20多个乡镇整体损毁,需要整体搬迁或异地重建,90多万人住房损毁,需要异地重建,近600多户企业厂房垮塌,需要占地重建,再加上为解决就业需要建设新的产业用地,初步测算需要增加用地数百平方公里,使成都的发展空间和用地矛盾进一步突出。“5.12”汶川大地震后,重灾区面临灾民安置、居住房重建、产业恢复等一些系列紧迫任务,而这些任务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之一仍然是土地供给能否得到基本保障,在土地供求矛盾本来就很紧张的情况下,灾后重建的土地供求矛盾会变得更加突出。此次大地震后需着力解决的土地供求矛盾主要有:

1、农村灾民居住房屋重建用地矛盾

汶川特大地震对成都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其中,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县等地受灾严重。截止6月3日不完全统计,全市因灾倒塌房屋102.97万余间,受损房屋339.6万余间。主要受灾区域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灾后农村居民安置与居住房屋的恢复重建任务十分艰巨。在农村灾民居住房屋的修建过程中,如果均能在原址重建,则不存在居住房屋建设的用地问题,但实际情况是,除了一部分能够在原址重建的房屋外,大量房屋原址由于山川地形的改变而已经灭失,或者原址本来就处于地震灾害或次生灾害的潜在危险区域,而必须另行选址或异地重建,这就使得居住房屋重建中的土地供给矛盾突出起来。因为,在现行土地政策中的“占补平衡”原则下,一些已经消失,或完全不能复耕为农业用地的居住房宅基地,将无法获得在新址重建的房屋建设用地指标。另外,一些涉及跨区域的异地移民安置重建还涉及对接收地的用地指标补偿的问题。这些情况都将使居住房屋重建的用地矛盾突出起来。而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灾后重建的进程。

2、农村产业恢复中的用地矛盾

此次大地震使成都受损农田及农作物播种面积达63.52万亩,损毁林地40.8万亩;67座水库出现不同程度险情,渠道损毁100公里,受损832公里,550座提灌站受损,约30公里防洪堤毁坏;172处乡村供水站受损,受损管网达2400公里,69万人饮水受到影响。一些农田由于地形地貌的改变而无法复耕,一些山区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化和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而必须在相当时期内进行封山修养,以逐步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些情况都构成农业产业用地的实际损失,因而必须对原有农业产业用地指标分配进行调整。同时,在地震中失去承包地的农户也必须重新得到新的承包地,以解决他们的长期生计问题和获得生产自救能力,这势必会引起农村原有土地承包格局的调整,有可能引起新的土地分配矛盾。

解决因土地损毁而产生的农业产业恢复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问题,仅仅依靠对损毁土地的修复复耕是不够的,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损毁土地已经不具备修复复耕条件,这部分土地是农业用地的不可逆转的损失。因此,还必须着眼于对现有农业用地的集约化的利用,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率来弥补这种损失。而建立“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将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通过建设“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区”,不仅能通过资本、技术等与土地资源的高度融合而提高土地产出效率,为灾区农业产业的恢复发展提供基础更高的平台,同时,建设农业产业科技园区过程中的土地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及其中涉及的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调整方式等都将为更大范围的城乡统筹中的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经验。

3、城乡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的用地矛盾

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篇4

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会议讲话(一)

今天召开全县地震灾区重建工作动员大会,主要目的是回顾总结前阶段全县防震救灾工作,部署下步灾区重建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切实抓紧抓好灾区重建工作,夺取防震救灾的全面胜利。等一会,陈作荣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三个问题:

一、前阶段防震救灾工作回顾

今年2月4日以来,我县与泰顺县交界处连续发生的较强有感地震,引起了国务院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们按照“安全、有序、稳定”和“立足于抗大灾、打持久战”的要求,迅速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把防震救灾作为一项压倒一切的首要工作,紧急动员,周密部署,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奋起防震救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回顾前阶段的防震救灾情况,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合力防震。地震发生以后,县里及时成立了防震减灾指挥部,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有关县领导任副指挥。并下设灾情核查和物资保障组、人员转移安置组、维护稳定组、房屋安全调查组、宣传报道组等5个工作小组,每个组的正副组长都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担任,具体负责指挥协调全县的防震减灾工作。每次发生稍大的地震,县领导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震区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共同防震救灾,努力把地震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根据震情的发展变化,县里从县机关抽调了***名副科级以上干部,成立9支工作队,奔赴有关乡镇,与灾民同吃同住,帮助乡镇做好宣传、核灾、转移、安抚群众等工作。随后,县里又成立了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府有关领导任副组长,下设危房鉴定、危房重建、基础设施重建、下山脱贫等4个组,全面负责灾后重建工作。震区各乡镇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要求,落实防震重建措施,确保了防震救灾工作的扎实有序推进。

(二)安置灾民,开展自救。一是转移群众。按照属地管理、归口负责的原则,积极动员居住在危房和帐篷内的群众采取投亲靠友、租住民房等方式,进行转移安置,确保了灾区群众的安全。二是确保生活。紧急下拨救灾资金***万元。调运700顶帐篷、75套应急保暖钢管大棚、1200条应急棉被和1200件棉衣等救灾物资,用于安置震区群众。组织有关部门深入震区开展服务,组建疾病控制、医疗救护、卫生监督等救助组进驻震区,做好疫情监测、消毒、咨询及药品发放等工作。同时积极筹措、调配资金,对受损的山塘水库、供水网管等涉及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等基础设施进行抢修,确保安全渡汛和群众正常生活。三是开展自救。坚持防震救灾与生产发展两手抓,注重统筹安排,及时组织农业、林业、扶贫、科技等单位人员赴灾区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做好水稻种子、化肥等物资的调运供应,抓好农业技术培训,指导帮助农民开展春耕生产。震区各乡镇还结合震后重建工作,积极抓好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业发展等工作。

(三)制订政策,着手重建。为了使灾区群众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县里先后3次向省委省政府作专题汇报,5次向市委市政府作专题汇报,反复向上级反映我县的灾情和要求。经过努力,引起了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市不仅在工作上给予强有力的指导,而且在资金上给予了超历史的扶持。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着手制订政策,启动重建。一是深入一线调研。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震后重建政策,县里在全面核实灾情、摸清情况的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历时一个多月,深入震区乡镇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听取乡镇、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二是反复研究政策。先后召开十多次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灾区乡镇干部座谈会、县委扩大会议、县四套领导班子成员会议,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反反复复征求意见,并结合上级扶持力度、政府承受程度,认真研究制定《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三是迅速开展灾区重建。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听取各工作组和震区乡镇有关情况汇报,研究部署灾区重建工作任务。同时,决定在珊溪、巨屿、黄坦等3个镇建立4个防震避险安居小区,在有关乡镇规划***个集中建房点。目前,各项前期工作正在稳妥推进。

(四)加强引导,维护稳定。一方面,多渠道开展宣传。加强新闻宣传与信息沟通,及时发布震情预测,广泛宣传防震知识,防止群众过度恐慌。在通过宣传车、电视、广播、印发资料等常规渠道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组织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深入震区,宣传防震的科学知识,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对震区群众生产生活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把群众的精力从关注地震的原因、持续时间引导到灾区重建工作上来,把群众的思想从“等、靠、要”引导到自立自主、自力更生、重建家园上来,从而营造了上下齐心合力抓重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千方百计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把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加强对震区群众思想状况排查,全面掌握

动态,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千方百计稳定群众情绪。加强对震区治安巡逻,维护社会秩序,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了震区的安全和社会稳定。

应该说,前一阶段,我县的防震救灾工作是富有成效的,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我们的党员干部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辞辛劳、日夜奋战、冲在一线,工作的非常认真、非常用心、非常

辛劳,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有战斗力的;我们的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自力更生、重建家园,表现得十分勇敢、十分团结、十分热心,为灾后重建、维护灾区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所有参加与支持防震救灾工作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基本意见

目前,震情逐步趋缓,但灾区重建任务十分繁重,省市领导也十分关注。我们必须把灾区重建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立足于抓早、抓实、抓紧,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力争在年内基本完成重建工作任务。

(一)关于灾区重建工作的总体要求。灾区重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基本方针,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维护稳定为前提,以倒房户和危房户重建为重点,实行“拆、建、迁、修”四管齐下,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集中精力,有序推进,全力以赴地抓好震后重建工作,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关于灾区重建工作的范围和对象。重建的范围,严格按照省、市地震局划定的范围确定,主要划分为极灾区、灾区二个层面。极灾区为仰山乡和珊溪镇、云湖乡的部分村,共***个村。灾区为黄坦镇和珊溪镇、云湖乡、巨屿镇、桂山乡的部分村,共***个村。重建对象为:一是在极灾区、灾区内,房屋倒塌或经鉴定属危房、不能居住、且别处无住房,需要重建住房的受灾户。以及在极灾区、灾区内,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且别处无住房,需要迁移安置的农户。二是在极灾区、灾区内,房屋受损较为严重、且别处无住房,需要除险加固的受灾户。三是在极灾区、灾区内,受损坏的山塘水库、供水设施、乡村办公楼、敬老院、中小学、乡镇卫生院等公共设施。对灾区外围受地震影响较重乡镇的受灾户,实行个案处理。

(三)关于灾区重建工作的类型和扶持政策。重建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拆危房建新房(包括自购房)。对房屋倒塌或经鉴定属危房、不能居住、且无其它住房的,根据群众意愿,采取本地重建、异地迁建、自行购房三种方式进行重建或迁移安置。二是原房加固维修。对房屋受损较重需除险加固的受灾户,对原房屋进行加固维修。重建的扶持政策为:一是重建房屋的资金补助。分本地重建、异地迁建、自行购房3种方式,根据人口、原房屋结构进行补助。对本地重建的,每人补助1**元;同时,砖混结构房屋拆除的,每自然间每层补助1**元(气亭和附属用房不予补助,但必须一同拆除);土木结构(砖木)房屋拆除的,每自然间(2斗为1自然间)每层补助1**元(附属用房不予补助,但必须一同拆除)。对异地迁建的,迁建到乡镇下山脱贫点或经乡镇统一规划选址的***个建房点,在本地重建补助的基础上,每户每间再给予补助3**元;迁建到里统一规划选址的4个防震避险安居小区,在本地重建补助的基础上,每户每间再给予补助5**元。对自行购房的,在本地重建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对购买商品房的,每户(仅限一套)再给予一次性补助4**元,2006年2月4日以前自行购房的不予补助。二是维修房屋的资金补助。对受损较重房屋维修的资金补助,县里根据各有关乡镇的受地震影响程度、人口规模和核查的实际情况,将资金切块到乡镇,由各有关乡镇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办法,报县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实施。三是公共设施修复的资金补助。对损坏的学校、卫生院、供水网管、山塘水库、乡村办公楼等公共设施,按照“立足发展、优化整合”的原则,与规划修编、校网撤并和千库保安、村庄整治结合起来,切实优化资源配置,由有关部门向上争取资金,县里统筹安排,部门和乡镇政府具体负责实施。此外,落实配套政策。凡符合宅基地整理、整村迁移、地质灾害隐患点受灾户搬迁、康庄工程建设、子女入学、建房规费减免等政策的,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予以扶持。

(四)关于灾区重建工作的实施步骤。共分三个阶段:一是核实灾情、制订政策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进一步核实灾情,做好危房、受损房的排查工作,分类分项进行登记造册,并将核实结果及时上报到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情况,以便指导灾区重建工作。各乡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当地的重建工作详细方案,并报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审批。二是组织实施阶段。根据重建工作方案,组织群众按“自力更生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全面实施震后重建工作。力争在台汛前完成涉及抗台防汛设施的修复工作;在8月底前完成受损房屋的维修加固工作;在12月底前完成本地建房或购房安置及公共设施的重建修复工作;在2007年2月底前完成异地迁建任务。三是考核验收阶段。考核验收分阶段进行,乡镇完成一批重建任务,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即组织验收一批,震区各乡镇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再统一组织考核评价。

三、切实抓紧抓好灾区重建工作

灾区重建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政策性强、时间紧、要求高,既关系到震区乃至全县的发展大局和社会稳定,又关系到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加之当前已经进入汛期,台风暴雨天气即将来临,灾区安全隐患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务必要从“****”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保障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灾区重建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凝心聚力,竭尽全力,抓紧抓好灾区重建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要强化领导。县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要加强对震区乡镇重建工作的指导,特别是县联片领导对重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共性问题要亲自协调、亲自督促、亲自抓落实。各有关乡镇要切实加强对重建工作的领导,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干部一起抓。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全力配合,做到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特事特办,能简则简。通过上下联动,合力攻坚,把灾区重建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二要强化责任。要逐级签订工作责任书,做到任务明确,职责分明,把受灾户建房和房屋维修工作任务具体落实到村、到户,确保按时完成重建工作任务。对于防震避险安居小区建设的政策处理工作,由迁入地的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希望有关乡镇要切实树立大局观念,全力以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和政策处理,确保工作顺利进行。三要强化考核。建立防震救灾工作考核机制,实行工作进度半月报告制度。县委、县政府对防震救灾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完成工作任务差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突出重点,精心实施。在工作重点上,突出三个方面。一是重建范围方面,要严格按照省、市地震局划定的范围,把极灾区、灾区作为重建扶持的重点。二是把房屋倒塌户和危房户作为重建扶持的重点,集中资金、集中精力,抓好受灾户的建房安置;尽快启动防震避险安置小区建设,让老百姓创造较好的安居环境。三是把事关群众生产生活和安全的受损公共设施作为重建扶持的重点。落实重建责任单位,积极筹措资金,尽快做好公共设施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在工作指导上,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况,按照“重建一批、迁移一批、拆除一批”的思路,倒房户和危房户采取本地重建、异地迁建、自行购房三种方式进行安置。明确规定不宜人居的地方不得原地重建,新房建成后或自行购房原房必须全面拆除。在工作结合上,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震后重建既要解决当前受灾户的安居问题,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把重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万户避险”和下山脱贫结合起来。在资金筹措上,利用群众自筹、争取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县财政补助多种渠道,千方百计筹措灾区重建资金。

(三)公开公平,维护稳定。一要注重平衡。平衡是稳定的基础,不平衡就难稳定。为此,在重建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十分注意平衡,决不能厚此薄彼,优亲厚友,做到实事求是,一视同仁。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平衡,由县里把握;村与村之间的平衡,由乡镇把握;户与户之间的平衡,由村里把握。二是公开公正。对重建对象、补助政策、补助金额等群众比较敏感的事项必须要经过反复讨论研究,阳光透明,决不允许暗箱操作。特别是对补助资金的发放和管理,要及时下达,严格程序,严格管理。首先要及时下达。县里要根据各乡镇的受地震影响程度、人口规模、受损的实际情况,及时将补助资金额度切块到乡镇。其次,要严格程序。各乡镇在确定和发放补助资金时,对重建对象、补助金额必须要经村两委、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进行张榜公示,群众无意见后,再根据文件的具体规定,予以发放。第三,要严格管理。对救灾资金,要设立专户、封闭运行、严格监管。同时,按照“一户一表、一村一册、一乡(镇)一本”的要求,逐户逐项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实行项目管理。三要维护稳定。各有关乡镇要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切实做好受灾群众的重建过渡期安置工作,妥善安置受灾户生活。要鼓励受灾户投亲靠友,依靠社会和自身力量度过难关。要及时排查、化解矛盾,坚决禁止各种扰乱震区社会秩序和阻碍重建工作的行为,确保不发生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震区社会稳定。要密切关注敏感地区和特殊人群,对个别出于私利屡劝不听、蓄意破坏稳定局面的人员,要依法惩处,决不姑息。

(四)严格要求,讲求实效。在灾区重建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力求实效。一要掌握政策。震区乡镇党委、政府要认真组织乡村干部学习县委、县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力求学深学透,全面理解和掌握政策,正确指导重建工作。二要科学规划。实行整体规划,分期实施,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建设用地,实行“一户一宅”,极灾区、灾区的新建房屋按6度进行防震设防。受灾户建房安置用地必须符合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不得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及不宜建房的地方安排建房。规划要科学、合理,设计要经济、实用、安全。三要加强管理。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规划建设部门要会同有关乡镇政府加强对灾区重建工作的指导,加强对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落实有关质量管理的责任和措施,新建房屋必须达到防震设防的要求。同时,要按照防震设防的要求进行验收。四要严肃纪律。各有关部门和乡镇、村要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和纪律,报灾核灾要实事求是,不得瞒报、虚报、漏报;对项目资金管理,要封闭运作,规范管理,杜绝漏洞,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得以任何借口和形式挪用、移用救灾补助资金。否则,将按有关规定和法律,严肃处理。

(五)密切协作,形成合力。一是部门合力扶持。民政部门要切实保障受灾户的基本生活;农业、扶贫等部门要实行倾斜政策,加大对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扶持力度;卫生部门要切实加强震区灾后卫生防疫工作,确保灾后无大规模疫病发生;经贸、物价部门要加强建材市场监管,稳定建材市场价格,维护建材市场秩序,坚决制止借机哄抬建材价格,损害震区群众利益的行为。国土、建设、林业等部门,要根据灾区重建工作的需要,按照特事特办的要求,切实优化服务,特别是对集中建房点和防震避险安居小区的建设,要采取边征地、边规划、边设计、边报批、边建设的措施,确保重建工作如期顺利完成。二是强化宣传引导。要针对震区群众的思想动态,继续加强正面宣传,消除消极情绪,克服“等、靠、要”思想。要注重树立典型,鼓励震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自救,重建家园。要引导震区群众统筹安排时间,一手抓房屋重建,一手抓生产发展。三是坚持重心下移。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要迅速行动,把重建工作的责任、措施落实到村。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灾区群众抓紧抓好重建工作。

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篇5

5.12地震使我县各行各业都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全县15个乡镇,213个行政村,10个居民委员会,941个村民小组普遍受灾,特别是城乡居民住房损毁非常严重。截止5月26日下午,全县共有37766户151184人受灾,特重灾户达到3023户

11577人,重灾户7876户31683人,轻灾户29867户107924人,共倒塌房屋3010间5.56万平方米,138886间271.93万平方米房屋受损。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切实搞好城乡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真正使受灾群众安居乐业,现根据省市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安排部署和《*县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2008年实施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概况

根据省市关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县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年全县共计划实施居民住房灾后重建项目8项,估算总投资70004.27万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70004.27万元。其中农村灾民建房6项,估算投资47213.27万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47213.27万元。(1)整村搬迁嘉陵镇老神沟村57户235人3240平方米,完成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估算投资345.12万元;(2)整村搬迁嘉陵镇姚坪村34户153人,砖混结构2040平方米,估算投资235.02万元,完成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3)原地整村重建虞关乡穆坪村78户310人,砖混结构4680平方米,完成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估算投资476.13万元。(4)就地重建15个乡镇特重灾户2857户171420平方米,估算投资14285万元。(5)加固维修全县7876户重灾户27801间56.31万平方米,估算投资15752万元;(6)加固维修全县26867户轻灾户103448间200.08万平方米,估算投资16120万元。城镇居民建房2项,估算投资22791万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2791万元。(1)维修加固交通局家属楼(滨河路)等30栋住宅楼84140平方米,估算投资9685万元;(2)维修加固宝徽公司(东街)等68栋企事业单位住宅楼20796平方米,估算投资13106万元。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中央抗震救灾的总体部署,全面落实省、市关于灾后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分清缓急、突出重点、自救为主、政府支持”的原则和“六个一”的工作思路,坚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原则,把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积极动员和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灾后恢复重建中去,全力解决好受灾群众的住房问题。确保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正常和社会稳定。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受灾群众自觉自愿的前提下开展各项工作。不能包办代替、自作主张,违背群众意愿。

2、坚持政府主导、乡镇组织、农户自建、社会帮扶的原则。各级党政组织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团结互助、全力帮建,努力把帮建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全面完成各项重建任务。

3、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公示的原则。对于上级补助资金,要根据各受灾户的受灾程度及家庭经济状况、自救能力等,采取民主评议、张榜公布的形式,尽量做到困难多的多补、困难少的少补、无困难的不补,切忌平均分配。

4、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方的原则。要区别各村、各受灾户的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决不搞一刀切。

5、坚持群众自筹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原则。灾后恢复重建要以群众自筹为主,动员千家万户邻帮邻、户帮户,开展生产自救,重建美好家园。国家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修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6、坚持近期应急、远期提高的原则。当前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为重点,发动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尽快维修加固好受损较轻的房屋,首先解决重灾户和轻灾户的居住问题。同时搭建临时房屋,让特重灾户搬迁到安全的地方。其次,做好拆除重建的规划设计及选址工作,为开工建设打好基础。灾后重建的房屋,原则上必须采用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砖木结构为辅,严禁再采用土木结构,新建民房的设防等级要达到能抗八级以上地震。

四、工作重点

2008年居民住房灾后重建工作要把握好以下个重点:

1、对全县2857户原地分散建设的特重灾户,在解决他们临时居住问题的基础上,以乡镇为主,相关帮建单位密切配合,由政府重点给予补助,拆除损毁房屋,并开工建设新住宅,力争年底前全面建成。

2、及时开展2个易地搬迁村和1个原地重建村的规划设计和选址工作,并于6月底前开工建设,确保易地搬迁村和原地重建村在年底前全部建成。

3、对7876户重灾户,由所在乡镇及村社督促、协助受灾户,及时对受损房屋进行维修加固,适当给予补助。同时对城区98栋受损住宅楼全面进行加固维修,保证城镇居民的居住安全。

4、对26867户轻灾户,由所在乡镇及村社动员受灾群众,及时自行维修加固,彻底消除隐患,确保安全居住。

5、认真做好特困户、五保户、三孤户、二女户、独生子女户等特殊群体受损房屋的维修加固工作,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

6、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一步做好地震灾情的调查核实、受损房屋的鉴定及其余12个特重灾自然村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力求做到实事求是、准确无误、万无一失。

五、目标任务

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确保今年年底前,全县2857户原地分散建设的特重灾户和嘉陵镇老神沟、姚坪两个村易地搬迁、虞关乡穆坪村原地拆除重建项目完成规划设计和选址,6月底前开工建设,年底前全面建成并入住。7876户重灾户和26867户轻灾户受损房屋及城区居民98栋受损住宅楼全部得到维修加固,让他们能够安全过冬。

六、工作步骤

2008年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用从5月中旬开始,年底前完成,共分五个阶段穿插进行。第一阶段,废墟清理及基础整理阶段:从5月18日开始至5月30日,做好拆除重建户废墟清理和基础整理工作,完成轻灾户受损房屋的加固维修;第二阶段,规划设计阶段:从5月31日开始至6月30日,积极开展原地重建村和易地搬迁村的规划设计和选址工作,完成“三通一平”,同时全面完成重灾户受损房屋及城区居民住宅楼的加固维修工作,为所有特重灾户搭建起临时房屋;第三阶段,施工建设阶段:从6月1开始至11月30日,各类拆除重建住房全面开工建设,并力争在入冬前建成;第四阶段:验收审计阶段:从11月30日开始至12月15日,对建成的房屋全面进行竣工验收,并对各类建设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第五阶段,入住阶段:从11月30日开始至12月31日,经验收合格的房屋,采取边验收边入住的方式,力争新年之前全部重建户能入住新房。

七、投资概算和筹资方案

1、项目概算:项目估算总投资70004.27万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70004.27万元。其中农村灾民建房项目共投资47213.27万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47213.27万元;城镇居民住宅楼项目投资22791万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2791万元。

2、筹资方案:国家投资29510.4万元,个人筹资22600.07万元,银行贷款17766.6万元。

八、工作机构和部门职责分工

为保证居民住房灾后重建工作的扎实有序推进,县上成立由县委常委马智任组长,人大副主任黄平、政府副县长陈军、政协副主席谢建生任副组长,民政局、建设局、农牧局、林业局、水保局、扶贫办、国土资源局、种子公司、水利局、农发办等单位负责人为组员的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由民政局牵头负责居民住房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并尽可能地将危房改造项目安排给特重灾户,同时做好国家补助资金及各种救灾物资的发放,安排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特别要照顾好受灾五保户、孤老、孤儿、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按照全县灾后重建规划和实施方案,督促指导各乡镇积极开展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具体职责是:建设局负责灾后重建规划编制与重建工程的技术服务与指导,做好机关单位及城镇居民受灾房屋的安全检测与评估;农牧局负责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及时抢收抢种,搞好农业生产;林业局负责协调解决灾民建房中的木材调配问题;扶贫办负责上报争取,将拆除重建村列入整村推进项目;水保局负责治理因地震灾害造成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种子公司负责受灾群众的种子调运问题;农发办负责向上汇报争取重灾区的农业开发项目;水利局负责做好受损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村饮水设施的加固维修,解决拆除重建村的安全饮水问题;国土部门负责拆除重建村的地质灾害评估和建设用地的报批以及部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并做好相关项目的争取工作。

九、保障措施

1、认真落实“六个一”帮建机制,加大帮建力度。整村重建村要认真落实“六个一”帮建机制,即一名县级领导,一个帮建工程队或建筑公司、一个帮建企业、一个县直单位包10户、每户一名帮建干部、每户一个重建方案。县级领导负责督促检查,协调解决重建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统筹安排所包村的各项重建工作;帮建工程队或建筑公司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借用施工机械和辅助设备;帮建企业在量力、自愿的前提下,给予资金或物资帮助;包村县直单位负责制定本村重建方案,协调贷款;包户干部负责本户重建方案的制定,帮助解决受灾户的有关困难。同时,要求分散建设的村要每村落实落实一名县级包抓领导、一个县直帮建单位,每一户落实一名包抓干部。分散建设的特重灾户、重灾户和轻灾户由包乡县级领导负责,乡镇党委、政府主抓,联乡部门帮建,按期完成建设任务。下派到各村的包村单位、包户干部,受灾重建户不入住新房,包村单位不撤离,包户干部不脱钩。全县所有干部都要分期分批地下派到灾后重建第一线接受考验,经受锻炼,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2、发挥部门职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在补助经费筹集上,在以农户自筹为主的基础上,采取“政府帮一点、银行贷一点、项目带一点、亲朋借一点”的方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一是要尽快建立灾后重建整体规划,下大力气研究论证一批灾后重建项目,建立起覆盖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机关办公、工农业生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宽领域的灾后重建项目库。二是加强资金整合,把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小康村建设、扶贫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人饮安全、土地整理、地质灾害防治、农村危房改造、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各个方面的资金有机整合起来,集中财力搞好灾后重建。三是发挥部门职能,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各职能部门要立足自身的工作职能和业务渠道,加紧向国家、省、市汇报衔接,争取项目支持,特别是发改委要积极筛选、汇总、上报一批支持灾后重建的大项目。对因灾受损较重的学校、乡村医疗机构、水、电、路等公共设施,按照“立足发展、优化整合”的原则,由相关部门向级主管部门上争取资金,县上统筹安排,部门和乡镇具体负责,抓好重建或维修。卫生部门负责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和受伤人员的治疗,做好灾区受损卫生院(所)的规划重建;教育部门负责受损校舍的规划重建,并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交通部门负责修复受损的公路、桥梁、涵洞,保障道路畅通,确保各类灾后重建物资及时运送;电力部门负责损毁电力设施的加固维修和重建农户的正常供电;农办负责易地搬迁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衔接;广电局负责解决整村重建村的收看电视问题;扶贫办、爱卫办、能源办等单位负责为灾民建房户配套实施“一池三改”项目;各乡镇负责做好受灾群众的思想工作,并搞好原地重建户的规划、灾民建房过程中劳力发动等工作。

3、依靠群众力量,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在灾后重建中,人民群众始终是主体。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和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但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受灾户自身力量上来,把着眼点放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上来,依靠而不依赖。要大力弘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众志成城、艰苦奋斗、不等不靠、以干克难的精神,用受灾户自己的勤奋和智慧重建家园;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做到抗震救灾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要组织群众抢收抢种,保证成熟的夏粮颗粒归仓,复种补种的作物按时下种,不误农时,以农业的好收成弥补灾害造成的损失,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自救和自主发展的能力,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成果为灾后重建奠定坚实的基础。各乡镇、县直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将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最大的政治、最紧迫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党和政府支持灾后重建的各项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宣传灾后重建的先进个人和典型事迹,总结推广灾后重建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全县上下形成团结向上、凝心聚力的和谐社会氛围。

4、加强技术指导,确保重建工程质量。要把质量监管贯穿于重建的全过程,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合同受理制、工程监理制、质量责任监督制、廉政合同管理制。要实施“阳光工程”和“廉政工程”,严把工程队(建筑公司)的资质关、工程设计关、施工程序关、材料质量关、工程检测关和竣工验收关。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督、社会监督、施工单位自检三级质量保证体系。要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建设、国土等部门要认真做好选址规划,地质勘测鉴定等工作,确保选址科学合理、安全可靠。质检部门要重视重建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确保施工质量。工商、物价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乘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确保建筑材料的正常足额供应。

5、加强检查考核,促进工作落实。县委、县政府把居民住房灾后重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细化、量化各项考核指标,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对没有按期完成重建任务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的规划指导和配套服务;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救灾款物分配、发放、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阳光操作。要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确保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灾后重建工作心得体会 篇6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县科知局将灾后重建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周密筹划,扎实推进。成立了汉源县科知局联乡包村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安排部署、组织协调全局联乡包村灾后重建工作。

二、工作开展情况

1、帮扶村灾后重建工作

双溪乡涂家村“4·20”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涉及55户的农房重建,已全部完工。

2、第一书记工作

芶国军同志抽调到双溪乡涂家村担任“第一书记”,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长期驻守工作一线,召开党员干部会议6次,坝坝会7场,走访困难群众60户,收集意见建议10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帮扶计划》,有力地推进了精准扶贫工作。

3、九襄镇灾后重建工作

姜永发、唐伟凡同志继续开展棚户区改造、梨花大道、九襄农贸市场等建设项目范围内的实物指标调查和复核工作,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一对一开展宣传动员工作,为九襄小城镇建设努力工作。

4、联乡包村工作

制定和完善了《汉源县科知局“入户工程”工作方案》和《汉源县科知局联乡包村工作方案》积极开展联系乡灾后重建困难户送温暖、送实用技术和科技下乡等活动。对双溪乡涂家村“一对一”帮扶。工作队及时开展对接,并对该村地理、气候、人口结构、产业状况进行了初步掌握和分析。与农林部门沟通协调,制定了该村以苹果、桃子、李子为主产业的帮扶措施,开展了大樱桃、桃子等管护培训2次,发放资料余份。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抓班子、带队伍,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工作

进一步完善村级各项管理制度,提升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注重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后备干部培养。加强村民自治能力建设,强化联防工作机制,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力度,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2、强化“五个结合”,落实“六个精准”,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强化“五个结合”、落实“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列出需求清单和任务菜单,分类制定扶持方案和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因村施治、因户施策,推动贫困群众精准脱贫、如期脱贫。

3、发挥农民专合组织作用,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赴四川地震灾区社会实践的报告 篇7

活动背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我省陇南地区严重受灾,文县等地灾情十分危急。6月1日,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省长徐守盛、省委书记陆浩同志一行的陪同下专程到武都区马街镇姜家山村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总书记到到来,大大的鼓舞了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信心。

2008年7月。西北师范大学团委开始组织第二期青年马克思主义学生骨干培训班在结束了几天的理论学习后,开始组织学员到我省武威民勤、临夏、天水武山以及在5.12地震中受灾严重的陇南等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我有幸成为了西北师范大学第二期青年马克思主义学生骨干培训班的一员,更有幸的是成为了“情系灾区、与爱同行”赴陇南社会实践服务团队的一员。

事先了解到。我们展开社会实践的一个点在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姜家山村。那个地为,他们的村支书了解到,不少重建过程中村民之间的矛盾都将在“吵闹”的会议中集中解决,虽然会场上吵得面红耳赤,但是第二天重建工作依旧井然有序。他们这个党支部是在这次地震中在市司法局的主持下进行了组织机构的调整,退去了70多岁高龄的老支书,重新选任了一批责任心强,群众基础好,办事效率高的“青年党支部”,机构调整后,组织能力大大加强。党支部成了这块土地上的中坚力量。我们不时会见到一面面招展的党旗在废墟上随风飘扬,你会无时不刻的感觉到一股股的力量正在集中到这块可爱的土地,会感觉到我们的党和政府紧紧地和灾区人民系在一起。

事件二:

7月20日一早,我们在自己搭建的简陋的厨房做早餐时,看到一队身着迷彩的官兵以急行军的速度向山沟下行去,我们以为山下有发生了什么不测。后来一位老乡告诉我们,这些官兵是跑下山去帮助当地人民采摘花椒了。原来,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是花椒。种植花椒在当地已经有相当长的年月了,本地的花椒品种好、产量高。老人深情地说:“这些兵娃娃们,一天到晚的,不是帮我们修建房屋,就是采摘花椒,几乎就不知道休息,哎,都是娘**生的,心疼啊……”此时此刻,我终于真正的理解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篇中,为什么作者会把解放军官兵称之为“最可爱的人”。

事件三:在7月23日中午,我们在山上帮当地百姓采摘花椒在归队的路上,看到在泥泞的路旁,白色的塑料水壶排了将近30多米长。仔细一问,原来是群众正在等待武警部队的送水车。由于这次地震,使得大部分的水窖裂损或被埋,群众吃水成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原先武警部队的水车两天送一趟,昨天由于下雨,加上路途中有一件交通事故发生,导致水车滞留了一个晚上,直到第二天,“迟到”的水车终于来了。军绿色的水车在这片土地上显得格外的鲜艳。据百姓讲,这辆“生命水车”已经连续送了两个月的水了,他们从30多里外的地方拉上水,然后再在蜿蜒的山路上驱车送水……

上一篇:白鹅微课教学设计下一篇:活动须知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