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体育教学特征研究(精选8篇)
一.发达国家高校体育特征
1美国
在美国,由于其强大的综合国力,高校体育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首先是体育教学条件。一流的先进设备与管理,齐全的场地设施,丰富的体育书刊资料,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合理的师资配置,以及来源广泛的体育经费(包括:政府和本校财政,面向公众开放的场地设备、培训班等的收费,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赞助);其次,美国的体育教育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以借助健全的身体素质更好地进行生活和服务于社会。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同样以“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的思想来指导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身心得到愉悦和兴趣的满足,让学生按照自然主义适应性原则去自主地学习、进行体育锻炼,顺应自然教育的法则,充分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条件,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体格,克服自然障碍的形式去锻炼身体,提倡以学生的兴趣来选择锻炼内容和组织形式,注重与健康教育的结合。第三,美国必修体育课程和选修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提高参与者的身体健康水平,发展其运动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身体运动技能,促进其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培养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受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占绝大多数,对自身体质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当然国家对大学生的课余锻炼也有要求,在学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组织与辅导;第四是课余训练与竞赛,由于高校具备良好的设施、设备、教练员,高校成了培养国内高水平的运动员的摇篮,大学生的体育竞赛由大学生体协管理,有完善的竞赛制度。日本
日本同美国一样,高校是高水平运动员成材的摇篮,所不同的是运动会既是竞赛,又让师生、亲人、朋友之间体现出充实感、成功感和满足感等愉悦情感。日本培养身心健全发展、富有责任感的新一代是当今日本大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核心。日本的大学体育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对学生自我欲求的满足和在学习中充分体验多种运动乐趣与锻炼能力的培养,同时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形态:“主治体育论”、“运动文化论”、“快乐体育论”等。日本追求个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与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体差异,并重视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验,理解体育的意义,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在日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上体育课的内容,因此在一个教学单元里经常同时出现多种教学内容。特别是近几年来,娱乐性体育和户外健身的野营活动很受学生欢迎,在不同的季节,有计划地安排适宜季节的户外体育课,使学生得到身心的愉悦和兴趣的满足。此外,日本的高校很重视理论课的教学,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占教学计划的25%。2 德国等发达国家
德国等西欧发达国家的教育也十分发达,体育在高校教育中也有健全的体系特征,对于体育教学条件以及场地设施的建设强调实用性,一切从有利于大学生锻炼健身出发。同时,配置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外聘教师多于全职,充分体现在岗教师的竞争性,体育经费来源类似于美国;参加体育活动已成人们普遍习惯,他们口号是“我们要让聪明的头脑活动起来”。德国重视和强调体育社会化,终身体育与健康体育的理念贯穿着大学体育教育的全过程。重视体验和重在参与的氛围形成具有现代大学体育教育的特色与风格,它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学校体育活动。德国的高校体育指导思想代表了欧洲大学学校体育的理念,就是生活中
不能没有体育,运动中离不开体育,健康需要体育。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特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也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进步、充实、完善和发展。但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学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中国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的形成受前苏联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虽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我国体育教育作了些调整,但在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运动技能仍然是体育教学好坏的重要指示。近期以来,又汇入了“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体育思想,以“身心健康”为主要的教学指导思想。
2.中国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体育才能。
3.在中国高校里,一般一年级上普通体育课,二年级上选项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可上选修课;而在大学学习的二年内,同时开设普通体育课与选项体育课,让不同条件和志愿的学生分别学习不同的课程;而且课内外相结合,既要求开设普通体育课、选项提高课、专项体育课和保健体育课,同时,又在课外广泛地开展俱乐部的活动。
4.体育师资队伍明显不足,许多高校体育教师超负荷运转现象严重。职称结构趋向合理,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按比例看,仍存在不平衡现象,突出表现在教授极少,助教比例不足。从能力结构上分析,“纯技术型教师多,技术理论型少”。
5.体育经费来源,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是完全靠教育部门财政拨款,虽然大多数高校财政逐年加大了体育经费的投入,但体育经费严重短缺的情况依然存在。
三.结语
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虽然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我国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在体育教学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对于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的改革还要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一、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
1. 美国早期研究。
美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较早,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下属的会计研究所于1961年和1962年分别发表了《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 (ARS 1) 和《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 (ARS 3) , 其中便涉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探讨。
(1) ARS 1的“会计基本假设”。ARS 1提出了14项会计基本假设, 尝试阐述会计数据的基本特性。ARS 1将会计基本假设分为A、B、C三个层次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其内在逻辑是数量化信息需要通过财务报表反映, 交换活动需要市场价格计量, 交易主体是财务报表的主体, 时间分期是暂时性的, 计量单位是“稳定单位”。这是美国早期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
(2) ARS 3的有关内容。ARS 3提出资产代表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 说明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预测价值”的特征。
(3)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 (APB) 首次使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基本概念。APB认为, 由于某些属性或特征使得会计信息具有有用性, 提供同时具有这些属性的信息就成为财务会计的一个目标。因此, APB提出“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可比性、完整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理念, 为十年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奠定了基础。
(4) 美国会计学会 (AAA) 的研究文献。AAA在1966年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提出相关性、可验证性、超然性、可定量性四条标准来评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5) 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组织委员会 (COSO) 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 (1) 相关性与重要性; (2) 形式与实质 (实质重于形式) ; (3) 可靠性; (4) 避免偏向性; (5) 可比性; (6) 一贯性; (7) 可理解性。
2. 有关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
(1)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的研究成果。IASC在1980年发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 把“可理解性、相关性、重要性、可靠性、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可比性、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2) FASB的研究成果。通过上文对美国早期文献的回顾可以清楚看到, FASB在总结了AAA、APB和AICPA等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前期文献的基础上, 于1980年12月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达到的一系列质量要求。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应具备的首要质量特征, 相关性由预测值、反馈值和及时性构成;可靠性由可核性、中立性和反映真实值构成。次要和交互作用的质量特征是可比性和一致性。
(3) 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 (ASB) 的研究成果。ASB将会计信息质量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首要特征即重要性;二是主要特征即相关性和可靠性, 其中实质性、完整性、客观性和稳健性从属于可靠性;三是次要特征, 主要是指可比性、可理解性和成本效益原则。
3. 小结。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检索以及对西方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观察, 发现IASC、FASB、ASB、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加拿大会计准则委员会 (CICA) 等都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专门规范, 其中美国是最早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国家之一。表2列举了一些国家或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
我国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还是相当充分的, 特别是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内容上有所改变, 这也导致近一段时间我国学者对这方面的比较研究较多。我国学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对建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研究;中西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研究;对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层次的构想等。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课题组在2006年发表了《对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认识》, 借鉴FASB于1980年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框架 (SFAC 2) , 提出我国应当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而不是仅仅在会计准则中提出几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迟旭升 (2003) 认为,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规定尚存在一定的缺陷, 并对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进行了思考, 认为应将公允性、真实性确定为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特征, 其次是可靠性、相关性, 最后是可比性、明晰性。
吴联生 (2000) 认为,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由约束条件、基础质量特征、总体质量特征、关键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等要素构成。
学者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是通过与西方国家的研究进行对比展开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与美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做比较。
余海荣 (2006) 在将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FASB、IASC、ASB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比较与分析后, 认为应当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 同时应当更加明确会计目标, 建立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安庆钊 (2007) 在对中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比较后指出, 我国于1992年11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都从会计原则的角度论述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但是这只是对会计核算提出的要求, 都是以“会计核算应该如何”来表达, 使得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只在信息处理环节起作用, 而在信息利用方面作用不大。他认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只是一种简单平衡、并列的关系, 并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
万晓文在对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比较后提出: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使之取代《企业会计准则》;同时建立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 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等, 次要特征有及时性、完整性等, 而把成本和效益的平衡、谨慎性、重要性等列为普遍性的限制因素 (或约束条件) 。同时重新对这些会计信息特征进行定义, 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层次性与内在关系。有些学者则认为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缺乏应有的必要联系, 所以应建立有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张菊生、张春华 (1995) 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其层次划分的设想:根据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保证会计信息对经济决策的有用性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同, 把它们划分为几个层次。他们提出了以下几个层次: (1) 对决策有用的首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 (2) 对决策有用的次要质量特征:可比性与一致性; (3) 与信息使用者有关的质量特征:可理解性; (4) 约束性质量特征: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
葛家澍教授在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当中, 对FASB和我国会计准则的质量特征进行了阐述, 他在《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一文中提出, 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财务报表内容的质量;另一类是财务报表表述和在其他财务报告中披露的质量。关于第一类, 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主要的质量, 可比性是次要质量。他认为我们的选择应该是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相关的信息。不相关的信息固然无用, 但并非对所有人都无用。而不可靠的信息则会误导所有的信息使用者, 从而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
我国没有单独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也就是没有单独的逻辑概念框架体系, 而是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加以说明。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000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以及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都是在基本准则里面加以说明, 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表示, 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原则。
三、启示与展望
自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后, F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逐渐增强, 建立了具有层次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逻辑框架。我国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 研究的模式还是通过对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加以借鉴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 我国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 我国应从宏观层面即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上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明确各层次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当成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组成要素, 明确其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地位、与财务报告目标和财务报表要素之间的关系。
2. 建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逻辑结构, 而不是在会计准则中简单罗列。
同时,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必须要有主次之分, 而不是把会计信息质量的各特征简单罗列出来,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面向会计信息本身。
参考文献
[1].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对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认识.会计研究, 2006;1
[2].张菊生, 张春华.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及其层次划分.财贸研究, 1995;1
[3].刘仲文.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思想发展演进过程.商业会计, 2005;8
[4].迟旭升.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思考.财经问题研究, 2003;11
[5].毛洪伟, 陈廷海, 刘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比较与构建.会计之友, 2007;9
[6].吴联生.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探讨——从《会计法》谈起.财经论丛, 2000;3
【关键词】高语境特征 文化 跨学科
美国文化和人类学家霍尔在1963年首先提出了高语境和低语境理论。霍尔(1976)年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指出,“高语境交流或信息中,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与之相对应的,是低语境传播,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这本书的出版便奠定了高低语境理论在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运用该理论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分支方向。
1.文化角度
“高语境”是作为一个文化领域的概念而首先提出的,因此,对于高语境特征的研究首先是基于跨文化交际学当中有关“文化模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中不乏将霍尔的“高语境(或低语境)”这一概念与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和会话分析等角度相结合的案例。邬丽娜(2015)对汉英请求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王红梅(2011)对具体分析了高语境文化中取效这一言语行为的实现;慧瑜(2011)通过对比教材中的案例,探究了英汉言语礼貌差异;石琳(2012)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概括总结了美国人会话风格的四个特点。国内另有对文学及影视作品中所涉及文化现象的研究。张娜(2014)对胡安导演的电影《西洋镜》中出现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进行了解读;刘华(2008)具体分析了《喜福会》中四对母女所分别代表的中美文化之间的碰撞。
2.语言角度
另外,国内学者也试图从语言本身的角度分析作为高语境文化的汉语和低语境文化的英语之间的差别以及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吕朦(2014)从思维模式和听者-说者中心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了中美高低语境文化差异;邢小琴(2009)从隐形-显性连接手段的视角进行了类似分析;周叶林(2012)综合分析了中美在会话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语篇模式上的不同。杨晓倩,韩晨(2012)则从主语显著-主题突出、聚集-流散两个维度浅析了英汉句型结构差异。另有研究在分析以上不同层面差异的基础之上提出高低语境信息的转换策略,而这一方面又和翻译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成传雄(2014)。
3.翻译角度
国内另一研究热点则集中在运用高语境理论对翻译实践进行文化层面上的指导,一方面,这类研究试图解释高语境理论对于翻译尤其是汉英翻译的指导意义(宋本玉,2012),或从理论上论证研究高语境特征对于翻译教学的意义(康兆春,2011)。另一方面,更多学者将注意力转入找寻作为高语境文化的汉语中不同体裁、不同文本所隐含的信息,并通过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将这些信息再现于目的语文本当中。何传春(2011)以《六人行》为例,从人称指示语和话语指示语、富含文化内涵的词汇、常用简单词汇构成的句子及隐喻句四个角度探究了高语境信息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周斯斯(2010)以《围城》的英译本为例,从语境信息缺失、语境信息各异及语境信息调整边界的自由度三个方面探究了高语境词汇的翻译;张春星,张春月(2008)认为无论是在高语境文化的汉语,还是低语境文化的英语,“任何词汇都可能是高语境词汇”,对“在翻译转换中,含义受到语境变化影响的词汇”做了具体分析。这一方面的研究不仅限于笔译,张晖(2011)以会议口译为例分析了文化意象词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Hall E T. Beyond Culture[M]. New York: Doubleday, 1976.
[2]成传雄.高低语境文化论下英汉语特点分析及翻译策略.福建教育学院报[J].2014,7:107—109,121.
[3]何传春.《六人行》中高语境信息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分析.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12(1):199—200.
[4]慧 瑜.从高、低语境看英汉言语礼貌差异.学理论[J].2011,14:200—201.
[5]康兆春.翻译文本之高低语境化探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1,44(1):139—144.
[6]刘华.高低语境文化与《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s1(35):153—155.
[7]吕 朦.高低语境文化角度分析汉英语篇结构差异.内蒙古电大学刊[J].2014,3:103—104.
[8]石 琳.高低语境文化与美国人的会话风格.海外英语[J].2012,23:201—203.
[9]宋本玉.高、低语境文化对比及其对翻译的指导性意义.科技信息[J].2012,22:153.
[10]王红梅.论在高语境文化中实现取效行为.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9(20):57—59.
[11]邬丽娜.霍尔理论背景下汉英请求策略对比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5,17(1):77—80.
[12]邢小琴.高低语境下中英文语篇差异.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J].2009,4(11):123—125.
[13]杨晓倩,韩晨.从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视角浅析英汉句型结构.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12,32(2):89—90.
[14]张春星,张春月.高语境词汇的语用翻译研究.外语学刊[J].2008,3:123—126.
[15]张晖.基于霍尔理论的文化意象词汉英口译策略——以“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会议口译为例.天水师范学院学报[J].2011,31(6):110—113.
[16]张娜.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基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西洋镜》的文化解读.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4,s3(41):72—74.
[17]周斯斯.高语境词汇的翻译——以《围城》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为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3(12):349—351,360.
【摘 要】本文对自建国内中英文对照中医药硕士论文摘要语料库(CA)和国外英文中医药硕士论文摘要语料库(EA)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国外硕士论文摘要更多的使用了第一人称及被动语态,国内硕士论文摘要的长度明显超过国外硕士论摘要,使用了更多的结构式摘要,且多为“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语部结构。我们还对中文摘要中长难句的翻译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指导国内硕士生撰写硕士论文摘要和研究生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料库;中医药;硕士论文摘要;翻译;研究生英语教学
【Abstract】This paper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bstracts of Chinese master—degree theses (CA) and English abstracts (EA)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e found that more first person and passive voice are used in EA than in CA,the length of CA outweighs that of EA,and more structured abstracts are used in CA,namely four moves of “purpose—method—result—conclusion”。We also made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in abstracts,and we hope that our study would facilitate the teaching and writing of master—degree theses。
【Key words】 Corpus;TCM;Abstracts of master—degree theses;Translation;Postgraduate English Teaching
1 语料库的创建
根据倪传斌教授提出的中医英语语料库建库的六个原则(用途专一、语料代表、结构合理、库容适度、内容真实和采样随机),我们建立了2个小型的中医药硕士论文摘要语料库,即国内中英文对照摘要语料库(CA)和国外英语摘要语料库(EA)。国内硕士论文摘要从“知网”下载,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国内著名中医药高校及研究机构,国外硕士论文摘要从“国家图书馆”下载,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马萨诸塞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以及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时间跨度均为到。其中CA中有中英文对照摘要60篇,总库容为89768词次,中文54170字,英文35598词,其中英文摘要类符/形符比为0。38,平均中文摘要903字,英文摘要593词。国外硕士论文摘要60篇,总库容为19493词次,类符/形符比为0。47,平均每篇论文325词。我们使用ANTCONC 和CLAWS语料库软件对语料进行标注和分析。
2 国内摘要和国外摘要的对比分析
2。1 结构分析
根据格式,信息性摘要可分为两种:非结构式和结构式摘。非结构式摘要的特点是尽管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可能在段落中出现,但并不明确标示出。目前,国内外医学期刊多采用结构式摘要,它具有内容完整、重点突出、信息量大、观点明确、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等优点。通过比较我们发现CA 和EA中都存在结构式摘要和非结构式摘要。其中CA中结构式摘要27篇,占45%,非结构式摘要33篇,占55%, EA中结构式摘要5篇,占8。3%,非结构式摘要55篇,占到了91。7%。就结构式摘要而言,CA中绝大多数摘要采用了“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语部结构(23篇),占85。2%,“目标—方法—结果”三语部结构1篇,“背景—目标—方法—结果—结论”五语部结构3篇。EA的5篇结构式摘要中,“介绍—目的—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六语部摘要2篇,“介绍—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五语部摘要1篇,“介绍—方法—结果—结论”四语部摘要1篇,“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语部摘要1篇。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国内论文摘要采用结构式摘要的比率比国外论文摘要的比率高,且大部分采用了常见的四语部结构。不同于一般的学术期刊论文,硕士论文摘要中非结构式摘要所占的比率依然很大。目前对于硕士论文摘要的研究还比较少,硕士论文摘要的结构与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的区别及原因还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
2。2 第一人称代词使用分析
我们对第一人称代词 “我(I)”和“我们(we)”进行了对比研究。在CA中,“我”出现了0次,“我们”出现了6次, 在EA中, “I”出现了18次,“we” 29 次,其中 “I”后面所跟的词中, “argue” 出现频率最高,为三次,其次为 “show” (两次)和“develop”( 2次)。例1是CA中使用第一人称复数的一个例子,例2和例4分别是EA中使用第一人称单数和复数的例子。
例1 我们通过收集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抑郁症的中医临床诊疗和防治规律提供依据。”
在这个例句中,作者使用“我们”来表示研究者。
例2 I argue against the modern myth that New York Times reporter James Reston discovered acupuncture and brought it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early 1970s。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用第一人称单数明确的表明“我”的观点和态度。
例3 In this paper,we use the data mining techniques to extract useful patterns from prescription databases。。。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用“we”表明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传统科技英语认为,使用第一人称带有主观色彩。国内作者0次使用第一人称单数,而国外作者使用了18次,复数形式“我们(we)”的使用也有显著差异(P<0。05)。目前在国际学术论文界,不少作者主张文章要清晰、自热,不必刻意回避使用第一人称, 其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作者使用第一人称。但第一人称单数“I”的使用频率还是要低于复数形式“we”。在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方面,国内作者趋向于保守。我们也注意到在表示行为主体的时候,中英文摘要都大量的使用了“本文”“本研究”和“this paper” “ this study” “ this thesis”来代替人称代词。
2。3 被动语态的使用分析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国内论文摘要和国外论文摘要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均较高。因为硕士论文摘要属于科技文体,强调客观发现而非研究者的主观感受,所以被动语态使用很多。在CA的英文摘要部分被动用法一共出现345次,EA中一共出现586次,考虑到CA中英文摘要为3。5万词而EA仅为1。9万词,国外论文摘要被动语态的使用比率远远高于国内论文摘要。
中文摘要被动语态较少,可能与中文本身被动语态的使用比英文少有关系。英语的被动语态通常通过“be/get+动词过去分词” 表示,比较有规律,汉语中的被动用法比英语更为复杂,除了标志型“被、让、受”等词之外,还有无标志型被动用法,即意念被动用法。有些中文句子看似是主动语态,但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可以译为被动语态,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例4 灸法应根据施灸部位、患者病情、体质、年龄确定灸量。
上句中并无明显的表示被动语态的词语,但我们可以根据意思,用被动来翻译“The amount of moxibustion should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parts of moxibustion, patients conditions, body constitution and age。” 国内作者往往因为中文是主动语态就翻译成主动语态,而没有考虑到英文的`表达习惯。
3 长难句的翻译
汉语摘要中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而国内部分硕士生的英语水平不是很高,翻译出的英文摘要中出现了较多错误,除标点符号、单词拼写、主谓不一致等简单错误外,大部分是句子结构的问题,以及受到汉语影响而机械翻译的中国式英语。下面试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例5 问世于两千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伟大的医学经典,被看作是中医界的“《圣经》”。
Huangdibeiding was written years ago,it is the earliest and the greatest medical classic,and it is seen as the bible in TCM field。
作者用三个简单句翻译这句话,意思表达出来了,也没有明显的错误,但句子层次不清,没有重点。我们可以将“问世于两千多年以前”处理为状语置于句首,“《黄帝内经》是医学经典”视为主干,“被看成是《圣经》”作为同位语来处理。我们将译文修改如下:
Published over 2000 years ago,Huangdi Neijing(Huangdis Canon on Medicine),the “bibl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s the earliest and greatest medical classic extant in China。
例 6 此项技术于在江西省推广应用,在全国推广应用,已进入农村和社区,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途径之一。”
This technology was used in Jiangxi in and in the country in 2005,came into the country,society,families,is on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difficult to and expensive to see doctors”。
这句话的翻译有一些问题,首先是谓语部分的不清楚,这也是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一个错误;其次是选词的问题,全国是“country”,乡村也是“country”,容易混淆;“看病难、看病贵”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表达,用“difficult and expensive to see doctors ”也可以表达基本意思,但不能深刻表达出国内看病需要比较高昂的医药费和难以获得优质医疗资源这一深刻内涵。我们可以改译如下:
This technology was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in Jiangxi Province in 2002 and throughout the whole country in 2005。Now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rural areas and urban communities,becoming one of the ways to alleviate the difficulty caused by expensive medical bills and hard access to quality medical services。
例7 本文对热敏灸新技术操作规范(探感定位,辨敏施灸,量随人异,敏消量足)进行了系统研究。
这句话的翻译难度比较大,要翻译好此类专业术语的前提是要准确理解原文,原作者因对术语的理解不准确而造成翻译的不准确,我们经过辨析,将上句翻译如下:This paper made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new technical operation standards of heat sensitive moxibustion: localizing heat sensitive parts,distinguishing sensitive acupoints for moxibustion,applying various amount of moxibustion for different patients, and giving sufficient amount of moxibustion until disappearance of sensitivity。
4 结语
开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卢海英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
新课改实施以来,阅读的确被提到了较重要的地位,但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却仍不容乐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课内阅读就是“学教材”,只重视教材中篇目的学习,而忽视课外作品的阅读和积累;只重视课文的分析,而忽视课外相关内容的渗透;只重视阅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课外阅读放任自流,存在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这样的阅读费时低效。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的阅读教学现状确实令人堪忧。我们必须要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适当整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我们也发现,研究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研究课外阅读的也不少,但理性地就如何把课内外阅读衔接这个论题展开研究的人很少,两者如何整合也鲜有论述。我们认为:目前,就教育现状而言,选择这个可操作的视角,探索如何将课内外阅读整合起来,总结出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鉴于此,我们在我校进行“大阅读”特色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教学研究并申请“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立项。无论就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都显得非常必要,本课题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浙江特级教师乐莲珠老师的《快速阅读教学》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上有其独到之处。这些课外阅读的研究成果与实施措施,为我校的课内外阅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与帮助。鉴于当前国内外阅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课内外阅读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中小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影响,包括:阅读能力与听讲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等,揭示他们相互关联的特点、规律;
2.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转化为中小学生学习实践的方法、途径; 3.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中有关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阐述。
(二)实践价值
1.通过“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首先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解决语文学习中阅读学习的僵化、空泛、无序、低效等问题。
2.通过实践研究,总结“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提高小学生各学科学习能力的教育对策。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从而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平衡点。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构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校园、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持。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将以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为中心,课外阅读赏析课为基本点,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框架体,着力研究有效的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分级目标,实施途径,推进方法,评价体系等,营造书香校园,塑造“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以读书求进”的学习型、阅读型少年,让孩子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关注孩子完善的人生,关注孩子精神的建构,让孩子充满书香,充满气质,充满智慧。
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研究。课堂教学,着重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
2、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3、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
4、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能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以农村小学中高年级段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和实践以下问题:
1、探索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探究重在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内阅读的实效。
2、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探究易于操作又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使课外阅读指导更好地落到实处。
3、探索课内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电子图书阅览课、古诗词鉴赏课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结构。
4、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情感激励体系,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课外阅读兴趣。
5、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阅读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研究的重点
“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要指导学生探究什么内容、怎样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方法、采用哪些探究方式;探究性阅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的策略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本研究的重点。实践性和应用性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同时还通过指导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学习,探索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时应选择的内容、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同时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通讯》中选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模式。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
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法法:对个别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观察、分析,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一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8月)(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2)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3月)
以低、中、高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A、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动机制(1)营造“晨读“风景线。
(2)每周每班设立1节语文阅读赏析课。
(3)利用午间校本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开放学校阅览室。
(4)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点,有机组合,组织“小伙伴阅读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5)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低年级鼓励家长每天“亲子阅读”半小时,中高年级鼓励家长每天“聆听阅读”五分钟。
(6)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7)每年的五月份设立为:“读书节”。B、加强校本阅读课程的建立和研究。
(1)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组织参观和讲座,探讨有利于课外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进行反馈调查和对比分析。
(2)分年级设立阅读目标。
(3)分年级编写《推荐书目》,含必读和选读。(4)分年级建立“阅读记录卡”。(5)撰写案例、分析和反思。C、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打造“红领巾”广播站的“读书专栏”。(2)每月开展“我读书,我成长”系列活动。(3)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4)举行“我读书,我成长”汇报活动。(5)举办读书报告会。
3、总结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实验班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
(3)整理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4)邀请专家鉴定,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校于2010年被确定为县级的书香校园,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都十分重视,有一定的阅读氛围。
2、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研究重视程度高,在研究过程中能给予理论指导和一定的经费支持。
3、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组长:卢海英(全面管理和指导课题研究工作,重点是组织和总结,并参与一线实践)
副组长:张雪云(课题研究监督和一线实践工作)
实验教师:仲济山、王星友、张秀华、王德毅、张雪云、张彩霞、左金鹏、佟海英等
组长全面负责课题工作。进行课题规划、构建,组织部署、协调管理课题研究工作,提供课题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负责一项研究工作,深入指导实验,整理、总结实验成果。
副组长具体组织实施课题工作,做好课题跟踪、检查、矫正及阶段成果总结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研究讨论课题实验的有关问题。每人负责一项研究内容,亲自参与实验研究,指导实验老师开展实验工作,收集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及反馈研究成果。
实验组成员根据实验实施方案和课题组研究计划,具体开展课题实验工作,收集实验资料,反馈实验情况,归纳实验经验,总结实验成果。
八、预设的研究成果
1.参研教师形成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论文。2.参研教师形成课堂教学实践实录。3.深入研究,形成实验学生阅读学习成果。
4.形成“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
九、课题研究的基本保障
人员保障。课题组成员均为学校一线语文骨干教师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课题组组长卢海英老师是昌邑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潍坊市教学能手,曾经参与过《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等课题研究。张雪云老师是小学高级教师,昌邑市语文骨干教师,曾参与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仲济山老师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业务能力很棒。
研究基础。我校大面积开展阅读教学,使阅读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基础。学校附近有图书馆,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学校的阅读环境、读书氛围都使此项研究的开展成为可能。学校有多媒体教室、打印机,建成了校园网班班通,可以24小时上网查阅资料。课题成员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图书室藏书达10万余册,阅览室有各种报刊杂志200多种,可以随时阅读。
组织保障。学校长期坚持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有教科研实验基础,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科研网络,有一支素质过硬的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他们积极参与市级或县级课题研究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操作能力强。学校具备充分的实验条件,教师每人一台电脑,数据的统计全部运用计算机操作,有建立原始资料档案、进行各种能力测试的经验和手段,资料充分,科研经费能得到充分保障。实验的理论指导、技术处理、过程控制和终端显示由学校教科室统一负责。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课题研究,为我们课题组提供各项研究资金和资料,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制度保障。为了保证课题的扎实推进和有效实施,我们还将狠抓以下“四个要求”:
1、时间要求。一是抓好课内阅读教学,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二是统一指导的时间,每月开设1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定一定量的时间为课外阅读活动时间;三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将早读课以及中午休息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
2、活动要求。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速读赛、读书笔记展评等,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参观、旅游活动,使学生多了解社会,多了解课外的知识。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
3、指导要求。选好读物,可以是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可以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可以是由教师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在上好阅读指导课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搞好每周一诗、读书记载和自办报刊,同时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如影视欣赏、电子阅读、上网浏览等)。
前言
通过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界定,基本确定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基本特征,但是作为我国有几千所不同类别和级别的高等院校来说,由于其学校的性质所致,使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改革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鉴于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体育课程建设引领着我国本科体育教学的潮流因此,对这些学校当前公共体育课程特征的分析,不但有助于这些学校的进一步体育教学改革,而且将指导我国普通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基本教学背景
1.1 办学规模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可分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三类。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以本科生教育作为学校的根本,以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发展,一般全日制学生规模1.5万至2万人,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1200至1500人。
1.2 学科建设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初具规模,有相应国家、省、校级的重点学科。学科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体现在在校研究生的规模,实验室的档次,学科布点和地位,科研经费、论文(著)数量和质量等。目前认为本科的课程教学,依附于学科,学科指导相应专业教学,教学与科研统一于学科之中。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中,学科建设程度对课程建设的影响占有相当的权重,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学科建设推动课程建设的理念来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已深人人心。
1.3 校园文化建设
一流的大学就有一流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育人的外部环境,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素质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1.4 师资要求
教学研究型大学80%以上的教师要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博士学历者占30%,高级职称教师占50%以上,这两个基本的指标水平,充分反映了教学研究型大学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也是基本目标。
1.5 学分制教学管理
目前,我国提出要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高校,普遍着手进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改革。学分制教学管理是弹性学制下教学管理的必然结果,而弹性学制是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实行的一种学籍管理制度,是高校出高素质并具有创新精神专门人才的制度保证。
1.6 学校办学实力
近几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全国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基本属于各省、市的重点高校,有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学校的声誉较高,直接反映在报考学生人数较多,所以,促使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办学空间和经费也紧紧跟上,办学效益较好,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相对具有雄厚的办学条件。公共体育课程的特征
2.1 健康教育的平台
2.1.1课程设置。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形成大学健康教育平台的基础。根据200年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规定,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大学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体育必修课建议全部开设选项课,选项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给予按排。虽然,目前全国一些高校实施学分制,但一般都以4个学期的学时数,或以4至8个学分作为体育必修课的基本管理模式。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计划中,把体育课程作为大学生进行身体练习和体育健身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经。因此体育课的设置,也就在组织形式上给了大学生们在校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的平台。专项体育训练练课和保健课是二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但也是健康教育平台不可缺少的部分。
2.1.2课程资源。大学阶段的体育课程目标,决定了大学体育课程的结构,而大学体育课程的结构决定了体育课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相对体育课程的资源提出了特殊要求,这些体育课程的资源不是简单的以往对学校场、馆设施的规范标准,而是各个学校主要根据选项课要求和气候变化所配置场、馆、设施。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十分重视对体育课对体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提高利用率的工作,把它作为在硬件上进行健康教育的平台。
2.2 健康教育的内在化
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练习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使身体练习成为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必须有个健康教育的内在过程,而这个内在过程主要还是在非体育教学(体育课)中进行的,这个内在过程是柔性的,而不是传统的、强制性的措施。
2.2.1运动队建设。普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可以激发所在学校同学对某项运动的热爱,通过对某一特定队比赛、训练的欣赏和助阵,会在心理上对这项运动的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对特定运动的学习和理解,包括技、战术运用和规则的理解,最终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需要,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2.2.2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分无序和有序,是学生自发的一种学习和体验,随着对每个同学健康教育的深入(包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在校的课外活动逐渐成为终身健康教育的过渡阶段,这即使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检验学生健康教育程度的重要指标。
2.2.3单项运动俱乐部。单项运动俱乐部是一个为开展某项运动而形成的组织,往往具有社团性质,它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严密的,也可以是松散的,在俱乐部里可以有分等级的赛会制,各种运动技、战术及规则的讲座,但俱乐部形式只能被认为是一种活动形式,而非教学形式,如果以健康教育过程的身体练习特性(活动性),把体育教学俱乐部化,那么就失去了课程的内涵,而仅仅只有课程的外延,这是不足取的。
2.3 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体育教师历来以敬岗敬业、埋头苦干而著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素质和学生所迫切需要的健身理念和健身方法手段,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落在实处。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是教学水平上层次、上档次的标志。对教学科研型大学师资在科研上的要求,还不如说是在教学业务水平上的深化。因为对课程的深厚理解,把握最新教学动态,必须有相应的科研来支撑,体育教学也不例外,目前,体育教学理念变化所带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日新月异变化,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如果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课程理论体系灌输给他们,不可能使健身习惯和健身能力得到预期的培养。因此,体育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完善和发展体育课程的专业(专项)知识,并充实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
2.4 体现教学基本手段的教改
2.4.1教材建设。教材就是教学的范本,但面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生而言,不可能对固定教材过分依赖,应该介绍大量的指导阅读书,让他们自由选择阅读,而教师应该自编一些导读性的讲义,要改变一本教材统治体育教学的现象,否则,学生是不会接受的。优秀的体育课实践教材,必须注重健身方法、手段和身体练习步骤、身体运动监控等介绍,同时,也要考虑国际化的教材应用,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后大学体育所面临的挑战作好准备。如果能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那就是一部成功的学术作品。
2.4.2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软件应用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标志,也是为网上教学并共享相应优质教学资源的先期工作。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身体教育的过程,所以,应该发挥这个能很好表现肢体语言的优势,来发展体育实践课的多媒体软件,要把课件的使用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这个基础不断提高多媒体制作水平。
2.5 教学现代化管理
2.5.1学分制与学年制。学分制以及相应的弹性学制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籍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大学生生源中的年龄跨度日益扩大,公共体育课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把掌握运动技能赋予相应学分,由学生挑选相应阶段来获得。而学生体能状况以学年制来管理,即在校期间,每年给予一个评价,毕业时统算,以合格制作为标准。
2.5.2网络管理。网络管理是教学现代化管理的标志。基本包括网上选课、网络课程资源享受,网上体育课程成绩管理等。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其自由度都很大,且节奏又很快,同时,从教学管理者角度而言,所控制的信息比几年前大了几倍,因此,方便快捷的网络教学管理势在必行。结论
3.1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规模和学生的特点,要求体育教学必须由现代化的管理来实施。
3.2 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来说,接受体育教育不仅限于课中的形式,课外的运动竞赛和训练、俱乐部活动都是重要的健身甚至健心的有效途径。
3.3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专业性学术造诣,才能以系统的、前瞻性的、科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才会使学生有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健身能力。
关键词:国内旅游者,行为特征,盐城海滨湿地
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分析是旅游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旅游者的主观愿望影响旅游行为, 旅游行为特征也同时反映出游客的旅游偏好和旅游地的发展状况。旅游者行为特征的研究对旅游者获取感知映像、动机形成、决策过程及实际行为在目的地的时空分布格局有决定意义, 对旅游市场的细分、旅游产品的开发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与数据来源
盐城海滨湿地主要由已围潮上带、未围潮上带、潮间带和辐射沙洲等组成, 包括江苏省盐城市沿海的5个县 (市) 的海滨滩涂, 是典型的黄海湿地。湿地北起盐城响水县的灌河口, 南至盐城东台市的新港闸, 在行政区划上包括盐城市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和响水5个县市, 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目前盐城海滨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 开辟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路线主要集中在盐城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和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这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区内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 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本文以江苏省旅游局2008年《江苏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为数据来源, 调查主要以来自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等国内客源地的旅游者为调查对象。实际调查时间在2008年的2月-11月进行。此次抽样调查主要就旅游者的个人信息、旅游方式、旅游消费及旅游满意度等方面展开。本文在此次抽样调查统计资料的基础上, 运用Excel等图表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
二、国内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
1、旅游者旅游动机特征。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旅游动机是人们在满足了最低的生理要求之后提出来的。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旅游动机复杂多样。根据统计资料, 将旅游动机分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活动、探亲访友、文体/科技交流、宗教朝拜等类型。其中, 商务活动占32.12%, 排在首位;其他依次为探亲访友 (21.03%) 、休闲度假 (14.88%) 、购物 (7.99%) 、会议 (7.31%) 、观光旅游 (5.97%) 、公务 (4.63%) 、文体科技 (4.63%) 、宗教朝拜 (0.84%) 、健康疗养 (0.59%) 。由此看出, 盐城海滨地区旅游者的主要动机是商务活动、探亲访友和休闲度假, 进行文体科技教育、宗教朝拜、健康疗养的游客很少。盐城海滨旅游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 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 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 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 形式简单, 内容缺乏新颖性。盐城海滨应利用海滨特色资源 (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 , 形成优势旅游产品, 塑造鲜明的旅游形象,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提高旅游市场份额。同时要重视开发沿海城市旅游产品, 积极发展商务旅游。
2、旅游者旅游消费特征。
在对盐城海滨国内旅游者的抽样中发现, 旅游者的消费排序依次为餐饮费 (19.01%) 、住宿费 (18.22%) 、购物费 (17.11%) 、娱乐费 (12.04%) 、长途交通 (11.92%) 、其它费用 (10.12%) 、景区游览 (4.4%) 、邮电通讯 (4.21%) 市区交通 (2.97%) 。游客的主要花费在餐饮、住宿、长途交通和购物方面, 而在景区游览、市内交通、邮电通信等方面的消费较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景区游览费用所在比重极低, 仅占4.40%。
从对消费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 旅游花费结构同旅游者的旅游目的、职业、旅游方式和逗留时间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体说来, 盐城海滨在住宿、餐饮上尚未形成多元化的供给体系;另一方面, 购物人均消费虽然比重较重, 但旅游商品品种单一, 雷同现象严重, 缺乏个性和特色。要积极开发建设旅游景区, 大力发展餐饮业, 形成海洋美食特色, 并积极发展具有海滨特色的娱乐和购物产品, 以增加旅游业收益, 促进沿海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旅游者逗留时间和出行方式特征。
将盐城海滨湿地国内游客按旅行方式分类, 停留时间最长的为个人旅行1.6天, 其他依次为单位组织、家庭亲朋、旅行社组织。国内游客平均游览天数为1.51天/人。按旅游目的不同对逗留时间进行分类, 其中商务最高, 为1.87天/人;其他依次为公务 (1.53天/人) 、探亲访友 (1.52天/人) 、会议 (1.41天/人) 、观光游览 (1.34天/人) 、购物 (1.32天/人) 、文化体育科技 (1.22天/人) 、健康疗养 (1.14天/人) 、休闲度假 (1.06天/人) 、宗教朝拜 (0.90天/人) 。没有超过一周的旅游者。休闲度假、宗教朝拜时间最短, 详见图2。说明盐城市旅游区 (点) 建设相对滞后, 吸引力不足, 休闲观光游客少, 过一夜和两夜的游人数最高。因此, 盐城市旅游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结论及对策
笔者通过对盐城海滨湿地国内旅游者人口学特征、行为特征进行初步研究, 可以看出, 该区旅游涉外饭店、旅游社的投资体系、经营机制正在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市场化, 旅游交通也得到明显改善。
1、旅游动机调查表明, 目前到盐城海滨地区国内旅游者的主要目的是商务活动、探亲访友, 从事休闲度假以及健康疗养和文化科技活动的比例都不高, 反映出盐城海滨湿地旅游开发层次较低, 市场占有率不高。该区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应以市场为导向, 产品开发积极面向生态观光旅游市场、生态度假旅游市场, 生态文化旅游市场、生态科普旅游市场和一些专项旅游市场等。
2、从旅游消费特征上看, 不同旅游目的的游客人均花费差距大, 但总体上讲人均每天花费低, 在花费构成上以基础消费所占比重最大, 主动消费偏低。盐城海滨目前的旅游活动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比例分配上不协调, 特别是景区游览和娱乐发展偏弱。如何调整六要素的比例关系, 加大景区开发以及配套购物和娱乐开发的力度, 加大游客的主动消费和随机消费量, 是提高旅游消费水平的重要举措。
3、国内旅游者在出游方式上, 一般以家庭亲朋和个人出游比较普遍, 旅行社组织比重少。我国旅游者随团出游并未普及, 散客出游比重大;另外, 我国的散客出游是旅游业发展初期的一种自然增长, 与国际流行的散客自助游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 我们要通过宣传促销积极引导散客消费者来盐城海滨湿地旅游, 同时增强旅行社的市场开发能力, 增加团队比例。
参考文献
[1]张安, 万绪才.南京国内旅游客流人口学特征及旅游决策行为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 2004, (1) :82-87.
[2]刘青松, 李杨帆.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与健康设计[J].海洋通报, 2003, (3) :143-148.
[3]王录仓, 张云峰.江苏盐城沿海滩涂发展生态旅游的初步研究[J].江苏商论, 2004, (3) :78-81.
[4]吴必虎, 唐俊雅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 1997, (2) :97-103.
关键词:PCK理论;内涵;结构;特征
随着20世纪80年代舒尔曼教授关于学科教学知识的提出和论述,教育界引发了一阵有关PCK的研究热潮。国内最早对学科教学知识进行研究的学者当属白益民,最早对学科教学知识进行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的研究者是范良火博士。
根据有关PCK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笔者从PCK的内涵、结构、特征三方面对文献进行梳理分析。
一、PCK的内涵研究
1986年,基于对职前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间关系的研究,舒尔曼提出提升教师专业化程度应注重PCK,PCK指“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的知识,教师知道使用类比、说明、举例、解释、示范等来呈现学科内容,知道学生理解的难易点”。之后国外学者们进行了各种深入研究,有对PCK内涵进行直接性描述的,也有在实证研究中进行诠释的,还有的是在微观和宏观层面进行定义。
我国学者对PCK的内涵研究,大多数是对国外观点的某一种进行直接认同和描述,也有部分学者在结合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全新界定。如,白益民认为学科教学知识的核心内容是将特定内容向特定学生有效呈现和阐释的知识。
二、PCK的结构研究
随着众多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内涵概念的关注和研究,有关学科教学知识结构方面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国外对PCK结构方面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且研究结果精彩纷呈,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有舒尔曼教授和Grossman;而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只是在近十年开始,且大多数都是以舒尔曼教授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停留在借鉴和描述层面,如,白益民曾论述到PCK由学科教学的统领性观念、教学策略和呈现知识、课程与教材知识、学生理解知识四部分组成。总的来说,有关学科教学知识结构方面的研究呈现出复杂化、具体化和多元化的趋向。
三、PCK的特征研究
有关学科教学知识特征方面的研究,笔者对其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其中Shulman认为PCK具有个体性、缄默性和建构性特征;科克伦等认为PCKg具有情境性、动态性、生成性、建构性、综合性和融合性特征。国内的杨彩霞则认为PCK具有与内容相关、基于经验的反思、实践性和个体性、情境性特征。可见,国内对学科教学知识特征的研究还是延续了国外学者的基本观点。虽然众多学者各抒己见,就学科教学知识的特征学者大都一致认为其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与建构性等重要特点。
四、PCK相关研究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PCK的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不难看出:国外关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从根本上说基本是建立在舒尔曼教授的理论研究成果上,只不过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表述也各不相同,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对PCK的研究进行了升华和扩展。学者们对PCK的内涵、结构、特征以及发展来源等都进一步加以深化发展和完善提升。而国内对PCK的研究基本上是在对国外研究成果引进描述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使得有关PCK的研究本土化、学科化,进而成为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剂良药。
尽管有关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不断深化和拓展,其研究尚且存在一些不足,值得我们关注和改进:
1.学科教学知识内涵的模糊化
自“学科教学知识”提出,有关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一时纷呈,人们对于PCK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也日渐深化。但是不难发现,众多研究在扩展人们对学科教学知识内涵认知的同时,也使得学科教学知识和教师的其他知识之间的界限不清晰明朗,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对学科教学知识的认知不足或混乱。
2.学科教学知识相关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
由于国别的不同、地域的差异性以及样本选择范围的不同等因素,就不可避免地使得有关PCK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局限性。同时,研究者基于研究结构提出的建议和策略也就相应地不具备广泛适用性。
3.有关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内容表面化
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相关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也不断的深化和细化。但涉及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应具备什么,真正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以及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等方面的论述较为简单,缺乏实用性。
4.有关具体学科的PCK研究成果欠缺且分布不均
通过文献的梳理,关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仍集中在数学、英语、语文和科学等学科,有关政治学科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方面的研究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两篇。而且,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关于具体学科教师的PCK是什么、关于这一学科某一具体阶段或模块应该具备怎么的PCK以及在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如何高效率地促进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不多且不具体。
参考文献:
[1]Shulman L. S..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 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2).
[2]Cochran,K.F.etc.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 :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3(4).
[3]白益民.学科教学知识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0(4):27-30.
[4]唐泽静,陈旭远.学科教学知识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5]杨彩霞.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本质、特征与结构[J].教育科学,2006.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国内外体育教学特征研究】推荐阅读:
国内研究美术教学策略11-19
品牌国内外研究07-05
网球国内外研究现状05-26
国内外研究现状怎么写05-23
水土流失国内外研究06-03
crm国内外研究现状12-02
国内外对徽州文化研究06-17
国内外研究论文怎么写07-22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10-18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