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25-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用10篇)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1

[摘 要]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作为服务于现代建设需要的教育,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式下,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素质教育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创造思维的培养尤其重要,因此就要更新教育思想,诱发创造兴趣,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创设良好的氛围,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培养学生 创造思维 创设氛围

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评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直觉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预测力和捕捉机会的能力等等,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结构去思考,完全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维、新情况与新问题之中,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但是,我国的传统教育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目前每个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表现

1.陈旧的教学不能与时俱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或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因此,就有了杨振宁博士的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学生不善于提问题,不愿提问题。试想,如果中国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一批批只知忙于不假思索地接受知识的“书呆子”,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前景。这就产生了当今教育界所强调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引起广大教师高度重视并付诸于教育实践过程之中。

2.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保护和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成人为本位,知识本位为主流,强调的是严明纪律,注重的是步调一致,要求统一;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从“传道、授业、解惑”开始,教育舞台就鲜见一张张活泼可爱的脸。在此课堂中的学习,无疑千人一面,被动接受,失去了自我表现,流失了个性。据有关人士调查,中国学生与欧美学生比较,中国的学生的笔答能力较强,各学科发展较均衡,而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却明显偏弱。这正是传统教育忽视对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结果。

3.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

现在不少教师和家长都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重视孩子的环境教育,因为从国内外对青少年的大量的智力测试结果表明:智力优秀和超常以及智力边缘和落后的人仅仅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多的,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而且从大量的调查分析进一步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其智商有一定的相关,但在相同的智力水平下,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学家认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人行动主要是有意识、有目的行动,在这些行动过程中,不仅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还支配着自己的行动以实现预定的目的。意志就是在这样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位伟人说过:“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积极的性

格特征,如勤奋、坚毅、自信、谦虚、细致、进取心、探究性等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性格特征,如怠情、怯懦、自卑、骄傲、粗心、安于现状、墨守成超等,则阻碍学习的进步。然而性格是在人和生活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对于学生来说,使他性格形成的生活环境首先是他的家庭。家庭的经济情况,文化水平,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父母的态度言行,更是直接影响着儿童形成这种或那种性格特点。

4.课堂结构单一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弊病,叶圣陶老先生曾经作过十分中肯的分析:“课堂教学既然是一讲一听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偶而举手答个问题,也只不过是配角罢了。这在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于是,叶老进而提出了“„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个著名论断,并鼓励我们教师“朝这样好的境界努力”。

为了达到“这样好的境界”,必须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优化教学结构。要打破常规带学生容入社会和大自然之中,进行多课堂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就能充分发挥。

5.学生的习惯性根深蒂固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来,人们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学习情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家长总希望孩子多获得一些知识,但往往只顾孩子学到多少,不顾孩子怎样学习,逐渐使不少孩子因为学习任务过重、认知训练过多而从小就产生厌学情绪。也就是说把思维固定在传统的单一的正确结论上,如果学生仅仅只有习惯而不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不可能成为创造性的人才。

上述现象说明:传统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模式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抛弃陈旧的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来作为我们国家教育的着眼点,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核心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多提问,多想问题的习惯

要从改变已有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切实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有位名人曾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也就是说,创新始于问题的提出,又终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要激发学生发出疑问,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其次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和安排要有弹性,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和接受能力,难易适当,还要让学生有时间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

2.诱发创造兴趣,启发创造想象,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发挥。创造兴趣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和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所谓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尤其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注重挖掘学生的奇思妙想,引导学生学会“节外生枝”。让学生充分想象,在某些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上加以加深,突破传统的思维。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哪怕是想入非非,异想天开,也要支持,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多走出课堂,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给予关注,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其次,还可利用教学环节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3.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

要培养21世纪的人才,不单只要开展有计划、有系统的创造教育,还要因时、因地,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又要让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心理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思维训练是创造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只有能思考,善思维,才能在观察、分析、对比等学习过程中,根据已知去探索未知,发现新的方法,找到新的思路,激发创造潜能,从而达到创造教育的目的。思维训练也是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力的训练,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活动的满腔热情,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情。可见,思维训练对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智慧,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探索的心理品质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前提,也是创造活动的重要方面。爱因斯坦指出:“整个科学不过是日常思维的一种提炼。”这种提炼实质上就是根据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维过程。事实上,一些成功地突破障碍,解决问题,以及创造发明的生动事例,本身就是探索研究的结晶。现代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而创造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一般思维的共同点,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它应具备积极、灵活、开拓的品质。因此,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与灵活的重要方法之

一。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以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由于这种思维不墨守陈规,不囿于传统方法,具有求异与创新的功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注意发现和及时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培养他们良好的创造性品质和思维方式。

4.创设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造性,并以创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性氛围,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造性良好情境。其次,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根本。实践证明,师生处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火花,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更利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某些观点。所以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保持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比如,对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出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出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要学生“敢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努力做到认真善意的对待,绝不因为学生提出了没有意义不好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程颐说“学者先会疑。”张载也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教学中,应把学生的质疑,提问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敢问”到“善问”这个飞跃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同时,要引导学生自行释疑。学生有了疑问,如果都让教师回答,不但没有可能,反而会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最好的办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自行释疑。以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及时引导求同存异的思维,从而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安排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和课外活动课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通过采取一系列方法去营造良好的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几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证明,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当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需要教师们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时间,将所要的知识运用于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这才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要旨所在。总之,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教育创新的必要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有待于我们不断深入细致地探索与研究,启发教育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我们要辩证贯穿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成果更全面、更深刻和更具有洞察力,也才能有可能真正实现创造性突破。

参考文献: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2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呢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

一、鼓励质疑, 发挥创新潜能

1.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土壤

要想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去想、去说、去写, 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吹氧。

对小学生来说, 教师的感情投资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尊重和爱护, 在公开场合要常讲些鼓动性的话, 不讲泄气话。平时不但要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 还要注意学生的思想情绪, 有目的地和学生交友谈心, 积极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只要教师真正热爱学生, 尊重、理解学生, 教师和学生的感情交融, 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当然, 也不只是学生表现出来的活跃、兴高采烈、嘻嘻哈哈。学习氛围应随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变化。 在很多特定的课堂情境中, 如果教师能辅以恰当的身体语言, 如手势、眼神、表情、动作、姿势等, 学习的印象会很深, 效果会更好。在师生感情融洽的氛围中, 由于老师的刻意创设, 使每个学生即能经常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起对学习的更大兴趣, 促进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2.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 引导学生多思多问,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

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 质疑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 是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 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 发挥创新的潜能。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称赞》一课时, 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质疑的环境, 学生看到课题自然而然地想到课文中是谁称赞谁是怎样称赞的等等问题, 整节课围绕这几个问题读、感悟、升华。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的质疑,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生的内在主动能动性和潜在性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丑小鸭》一课时, 笔者在课中介绍了丑小鸭的外貌后开始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丑小鸭与别的鸭子不一样”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下面的学习。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 让学生尝试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的快感。通过鼓励质疑, 使学生获得知识,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此下去, 就可以逐步养成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好习惯, 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初步的培养。

二、从情入手, 激发创新思维

我们常说一节课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去思考。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尝试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宝藏, 利用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尽量抓住有利时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样通过情感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情境, 激发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 有的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 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教学中, 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 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 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 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 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雾凇》这篇课文中, 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雾凇图, 教学开始, 教师播放录像 (雾凇景象) , 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 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 激起求知的欲望。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深入体验课文的情感, 提高学生学习情绪,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被激发,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求知, 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 笔者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边读课文, 边听一曲有海浪、海鸟、海底动物叫声的自然音乐, 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茫茫的大海中, 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景色, 摸到了形状各异的矿石, 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 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所闻所感写下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力地去创设条件,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自己去发现新问题, 探求新知识,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2.感情朗读, 激发创新思维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 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 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 才能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受到熏陶。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一方面唤起学生表象和联想, 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景、物、人具体情境, 把课文所写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 写出了这个画面。如读到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时,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诗中描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在学习《五彩池》第三自然段时, 笔者采用了“以读为本”的基本手段, 用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配乐读、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充分感知语文材料;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采用读后找——找出打比方的句子;读后议——讨论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读后说——说说五彩池还有哪些形状;读后画——用简笔画画出五彩池的形状……让学生表达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以评价启发学生进行求同求异探索, 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求同求异的思维探索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求同思维即是聚合思维, 是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 为了一个结论服务的思维方法。求异思维即是发散思维, 就是从一个起点出发, 沿着不同方向思考, 或对已有信息和资料进行加工重组, 找出更多可能和答案的思维方法。立足于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要点和积极的思维状态进行肯定性评价,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索, 探求发现新知。 对学生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为创新思维的习惯养成奠定了基础。

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导致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丰富性, 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统一死板的评价手段, 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热情。在课堂教学进程中, 教师总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 (态度、能力、效果) 做出价值判断, 发展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把握“两个尊重”的评价原则:

尊重选择——学生的思维一旦激活, 就有多维的延伸性。他既可以顺应教师意志, 承接教师的思路前行, 也可以逆教者思路, 另辟经纬。思考问题和创造结果的角度一定是多元的、多视角的。教师应“导而勿牵”, 不在评价上扬此抑彼, 鼓励学生思维方式的自主选择。

尊重成果——只要与众不同, 只要是原发于本体的独到思想, 就是创新成果。教师一定即时捕捉, 抓住不放, 热情鼓励, “小火花做大文章”, “助燃”创新火花, 是对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唯一目的。

总之,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就要强化主体意识, 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 使学生敢于创新, 善于创新, 乐于创新, 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3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任何创造活动都始于创新意识的萌芽。小学生怀有好奇的心理、自我表现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极为宝贵的、潜在的创新意识的萌芽,只要启发有方、诱导得法,便可变潜在意识为现实的追求。

1.从好奇心入手

教师不仅要重视、呵护好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要适时激发其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事先可让学生随意报数,教师迅速作出其是否是3的倍数的判断,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检验。在学生感到好奇和惊讶之时,随即告诉学生3的倍数是有特征的,完全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其中的奥妙。这样,适时地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探索和发现的欲望。

2.以兴趣为先导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无疑要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趣味因素,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以学习活动的目的、任务或对活动结果的预期,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愿和态度。进行创新教育,就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发展挑战性动机和磨练意志力等策略,来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1.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理解数学创新对于实际运用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心理驱动。如当大多数学生对用枚举法求36和60的最大公约数感到繁琐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寻找其他简单的方法,从而创造性地探索出短除的方法。其次是引发外在需要,即为赢得同伴、老师的肯定和赞赏而产生的创新需要,从而把教师的“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如在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寻求与众不同的解法。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先帮助学生树立和强化自信心。如在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让学生猜想分数可能有怎样的性质;学习了“分数与比的关系”之后,让学生猜想比又可能有怎样的性质。从而使学生在体验成功之中,逐步走向自信。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教师的主要职能在于帮助和指导学生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必要的知识储备,并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技巧,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同时为学生的创新提供适宜的时空条件。

1.丰富知识储备,完善技能结构,为学生的创新夯实必要基础

创新必须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为基础,并且创新能力的大小与其知识经验的结构和丰富程度有关,任何离开知识经验与技能的创新都是不可能的,否则就是幻想和臆造。

2.彰显学科特点,渗透思想方法,为学生的创新奠定思想基础

数学是一门极富学科特点的科学。数学知识系统性强、逻辑严密,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方法,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创新的基础和依据。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科实际,充分挖掘和揭示其科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影响,使其逐渐被学生领悟和理解。

3.发挥学科优势,强化思维训练,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思维保证

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与思维训练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把握和利用一切可能的契机,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尤其应当重视和强化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培养 篇4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认为创造力是个体在支持的环境下结合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特性,通过思维的过程,对于事物产生分歧性观点,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其结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别人获得满足。支持环境,是指能接纳及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

目前,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一味强调读,甚至让一些无目的的读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读固然重要,然而,不加思考的读,恰恰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创造力呢?我认为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力: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5

例如:讲授“季风环流”的成因,如果缺乏必要的感性材料,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妨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提出这一问题的感性材料,学生对季风成因的理解就容易多了。教师可以问:“夏天游泳时,当你中午赤着脚,踏在岸边泥地上感觉怎样?”“入水后感觉怎样?”“为什么岸边泥地上感觉烫脚,近在咫尺的河水却很凉?”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到这是热容量不同的缘故,大陆和海洋也是这个道理,这样讲述就把一个知识难点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化解了。

2.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不同见解,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带有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起关键作用。科学家都是富于创造性的,在课堂上适当介绍魏格纳、李四光等科学家科学发现的事例,能起到诱导学生积极创造的作用。如在学习“黄赤交角及其影响”之后,可提出“目前黄赤交角为23度26分,地球上五带如何?若黄赤交角增大为30度或减小为15度,五带又如何?”等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巩固了对黄赤交角存在意义的理解。

3.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充足的营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6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土壤,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面对回答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作法,收到较好的效果,以便与同仁商榷。

一、诱发动机。大脑思考必须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维只是本能的再现。思维动机一般分内因、外因两方面。如何借助“外因”促进“内因”变化,提高思维的动机和兴趣,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诱发学生思维动机要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二、创设情境。所谓创设情境,就是利用一切可能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激发学生去主动探讨,开拓智慧,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情境中出现求知、思维的热情。

三、设疑问难。创造性思想的特点之

一、就是相对的独立性,是“与前人、众人所不同的思维”。构成“不同”的因子就是怀疑。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四、连续思考。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启发使学生的思维进行连续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措施。思维的连续性并非是无边无际地乱想,而是有一定方向可循。其中常见的是纵向、横向两种,纵向思维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追根溯源,横向是从已知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实行思维的“迁移”。

五、比较对照。比较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比较对照,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措施。比较的方面大到立意构思,小到遣词造句,无处不可。比较可从两方面入手:求同求异。

六、发散收敛。指导学生阅读,学会多角度提炼观点,所谓多角度就是从题目(包括提供的材料)的各个侧面去思考、去分析。发散和收敛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两者多层次地有机结合才能构成高水平的创造思维,才能逐步推出正确的答案。

七、丰富想象。富于创造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人才的本质特征,而想象则是创造性的土壤和先导。因为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形式,它是以记忆表象为基础,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学《长城》一课时,让学生想象跟着作者去登长城,手扶着方砖,脚踏着条石,遥想当年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讲《桂林山水》时则想象我们来到了漓江边,迎着凉风,沐浴朝霞荡漾漓江上,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身临其境。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则想象自己就在邱少云身边,看着他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在烈火中壮烈牺牲,自己泪如雨下,心如刀绞……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八、注重读写。读写训练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读的本身就是训练思维的一种方式。“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就已清楚地表明了读与思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朗读,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在大脑皮层促成许多兴奋点,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记忆。至于写,更是思维能力的综合表现,构思立意、谋篇成文均离不开思维。

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7

一、夯实“四基教学”———打好创造性思维的根基

新课标在“两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 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知识、技能、思想、经验是思维的根基, 只有根基牢, 思维的发展才有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可能。

1. 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发展创造性思维离不开知识, 离不开良好的认知结构。试问一个知识贫乏的人, 光凭其想入非非能有所创造吗?新课标要我们加强“四基”教学, 不仅指要注意知识的广度深度, 更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根据现代学习理论研究,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 内因是学生本身的认知结构、智力水平、动机、性格等, 外因是教师、教材、学校、社会等, 但最根本的影响是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既是系统的又是动态的, 人们是凭借着知识的迁移和认知结构逐步的完善来获取知识, 并在这过程中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引得学生自己把新知识纳入到的原有知识系统中去, 使之竖成线, 横成片, 组成网络。

2. 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离不开基本的策略和特殊的策略。教学时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分析、综合分析的基本策略, 还要尽力帮助学生掌握列表、画图、一一列举、倒推、替换、假设、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特殊策略。一旦这些策略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解题行为, 学生才能在错综复杂的解决问题中作出多种途径探索。

3. 加强数量关系的扩散训练

为了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思维实现有效的发散,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基础扩散训练。

第一, 从条件中生发多个条件的训练。这是综合思维的基础扩散, 可从两方面着手进行: (1) 给出两个条件, 综合成尽可能多的新条件。如, 根据“笑笑看了40页, 淘气看了50页”, 这两个条件, 可引导学生综合得:两人一共看了多少页?笑笑比淘气少看多少页?或淘气比笑笑多看多少页?或笑笑再看多少页与淘气看得一样多?淘气看的页数是笑笑看的几倍?笑笑看的页数是淘气看的百分之几等等。学生综合的新条件越多, 意味着解决问题时的中间问题也越多, 就越可能发散出更多的新思路。 (2) 给出一组相关条件, 交叉综合成众多的新条件。提供几个相关条件, 要求学生根据其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条件综合成新的条件。如, (a) 笑笑看一本童话书计划6天看完, (b) 计划每天看15页, (c) 结果头2天, (d) 实际每天看了25页, (e) 剩下的再用2天看完。在师生、生生互动中, 有的学生抓住条件 (a) (b) 之间的联系, 综合出这本童话书一共有15×6=90 (页) 这一新条件;有的学生抓住条件 (c) (d) 综合出两天一共看了25×2=50 (页) 的新条件;有的学生联系条件 (a) (c) (e) 综合出实际比计划提前6-2-2=2 (天) 看完的新条件等。

第二, 从问题出发, 推想出多种条件组合的训练。这是分析形式的基础扩散。解决问题的分析法是抓住问题逆推出所需的条件组合。问题推想的角度不同, 就需要不同的条件组合, 推想的角度越宽, 就越能多角度地组织条件, 形成各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以上多向的基础扩散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奠基工程”, 这种基础扩散的能力形成以后, 就能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 从多方面重组和变通数量关系, 实现思维的发散, 帮助学生夯实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二、激发求异兴趣———唤醒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

教育家赞可夫说:“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 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透过这句话,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一种能力的真正形成, 需要学生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 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也不例外。为此,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比如, 笔者在教学用尽可能多的方式解释“3/4”的含义时, 根据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分数、除法的关系, 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异需求:同学们解释“3/4”的含义, 可有多种方式, 就看会不会动脑筋, 以撩拨学生的求异意识。学生在求异意识的激发下, 凭借已有的经验, 经过独立思考, 思路终于打开了:有的用平均分的实际问题解释分数的意义;有的用图表示分数的意义;有的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明;有的用除法与比的关系说明;可有多种方式, 就看同学们会不会动脑筋激发学生的求异意识, 学生在求异意识的激发下, 盘活已有知识经验, 从同一信息源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加工和输出, 最终实现了思维的发散。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及时激励、分享求异乐趣等手段激发学生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

1. 及时激励, 点燃求异火花

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解决, 在常规思维的解法外, 有的学生时不时地会出现求异的火花, 面对这一火花, 哪怕是错误的火花, 教师要炼就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慧眼识花, 并放大火花, 满腔热情地给予激励和表扬, 对于特别另类的思维, 完全可以通过精神加物质给予鼓励, 让学生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 从而迸发出自我需求的求异积极性。

2. 点拨诱导, 积累求异乐趣

教学中, 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有的学生在跳出常规解法, 欲寻另解时思维卡壳而愁眉不展。此时, 教师不能急于把思路抛给学生, 而是要了解学生思维的障碍点, 通过点拨诱导, 帮助学生积累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此时的成功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解对一道题, 从情绪上说学生是欣喜若狂的, 从记忆上说学生是刻骨铭心的, 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说学生是经历风雨, 见彩虹的。因为学生在对于问题的苦苦思索多解并获得成功中, 享受思维发散这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 自觉的求异意识渐渐生成, 并日趋发展成为稳定的心理倾向。一旦发展成这样, 当我们的学生再面临具体问题时, 就不会满足于一种解法的得出, 而是会主动地盘问自己“这道题还有另外的解法吗?”“我一定要从其它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大量事实证明, 那些求异意识强的学生正是在这种心理倾向的驱使下, 使平时学习中积累的相关基础知识、解题经验, 处于一种特别活跃的状态, 激发他们对题中数量努力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 思维发散的能力就此逐步形成。

三、诱导思维变通———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标志

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是思维的变通。要实行思维的变通, 需要大多数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常规方法基础之上, 让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束缚, 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尤其是学生的解题思路受阻时, 教师的诱导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思维的卡壳处适时出示原型, 助推学生的思维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 进而自觉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思维变通, 产生解决问题的多种设想。如应用题:护路工人要维修一条长1200米的路段, 已知前4天维修了全长的25%, 照这样计算, 剩下的路要维修多少天?从教学情形看, 学生一般都能顺着题情, 作出1200÷ (1200×1/4÷4) -4的习惯解答。此时, 教师可作如下点拨诱导: (1) 由“4天维修全长的25%”顺着思考能想到什么?逆着思考又能想到什么? (2) 能从题中找到比例关系吗?经过这样的点拨诱导, 生生互动, 得出了下列解法:4÷25%-4;1÷ (25%÷4) -4;4× (1÷25%) -4;4÷ (25%÷1) -4;解:设剩下的路要维修x天。4∶25%=x∶ (1-25%) ……

当学生的思维经常得到这样的点拨诱导, 思维脉络被打开, 在解决问题时就能自如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和过渡到另一个思维过程, 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 对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四、鼓励独创求新———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根据这一表现, 教师要学会激励学生与众不同地思考问题, 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 进而使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例如, 笔者教学“某校绿化校园, 买来树苗的株数是原来校内树苗株数的7/12, 第一天种了买来树苗的1/7后, 剩下的树苗比原有树苗少180棵。校内原有树苗多少棵?”这一题, 在学生做出180÷[1— (7/12—7/12×1/7) ]=360 (棵) 的常规思路解答的基础上, 趁机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我们用上了所有的条件, 用了四步解决了问题, 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呢?画图试试看。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涟漪地慢慢荡漾开了。借助线段图有的学生却作出了180×2=360 (棵) 的解答, 理由是:根据分数的意义将校内树木株数平均分成12份, 买来树苗株数就占其中7份, “第一天种植买来树苗的1/7”, 即第一天种植买来树苗株数的7份中的1份。由此可知, 剩下的6份正好是原有树木株数的一半, 相当于180棵, 故学校原有树木为180×2=360 (棵) 。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笔者折服于学生的独创思维, 无疑这种独创性是应该得到鼓励、赞赏和倡导的。因为独创性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中, 只有教师抓住机会诱导学生思维发散, 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 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

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但是毫无目的无边无际地去弄什么“发散”, 也是失之偏颇的。创造性思维是积极发散与高度集中的有机结合。要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教学时既要培养学生有根有据的逻辑思维, 也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摘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可以从夯实四基、激发乐于求异、诱导思维变通、鼓励独创求新四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发散,求异,变通,独创,求新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吴正宪数学教学教例与教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8.

小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8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激发兴趣勇于创新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想增强国力.教育为重,要想提高民族素质,教育为本。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国家进行课程改革:要求从以知识的教授继承为重点,转变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这就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育观,培养学生具备探求态度,批判精神,创新能力和开放的思维,而且,必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创造性思维是实践创造能力的基本要求,培养创造性思维非常必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力求用自己创造性的“教”去诱发学生创造性的“学”,应注重指导、提示、点拨、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一、新世纪教师要有创新理念

虽然教育改革已深入人心,教师也尽力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进行教学。但在改革的初期,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而教育者创新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直接影响,学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创新理念:

(一)创新性的教育观念:教师要成为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者,成为素质教育的呐喊者与实践者.教师特别应该重视加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二)创新性的教学观念: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师教学观念上的转变,是深化教改实现创新教育的核心,它直接制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方向、深度和效果。

从“教师的作用”来看,创新观念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教学相长。从对“学生的地位”来看,创新的教学观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潜在性与差异性的课堂主人。从“教学过程”来看,创新的教学观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在传授知识,学生消化理解知识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特别重视启发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

(三)创新性的管理观念:一是对班级的总体管理;二是对班级中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比如学校活动、班级活动,都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出谋划策、组织、设计等。班主任决不能压抑,甚至阻止学生的思维或训诉他们不要胡思乱想,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上.不要束缚,取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性的管理艺术,要体现在以鼓励和促进学生创造性的表现为目标,从而创设良好的班级气氛。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会迫使他有这方面的追求,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研究。这往往是创新意识的起点,创造性思维的起源。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古希腊哲人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添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独具匠心,巧妙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画、故事等极易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含有问题的故事情境,以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初步引导学生明确了要探究的问题,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展示“森林动物运动会”的精彩画面。伴随着汽车的马达声,小兔、小候、小熊分别驾驶着车轮为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的汽车来到了起跑线上。这时,让学生猜想:谁的车能得第一名?正当学生七嘴八舌、你猜我想的时候,比赛开始了。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生动有趣的赛车场面。同学们有的捧腹大笑,有的互相争执、还有的则是静静地思考——比赛结束了,小熊获得了冠军。大部分同学为自己猜想的正确而欢呼起来。此时,教师及时地抛出疑问:“为什么圆形车轮的车行驶时会又快又稳呢?”这一问不仅突出了本课堂的教学重点,而且,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烈的思维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创新的主体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求异和创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结构成分,它的特点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就是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不墨守成规,不画地为牢,不人云亦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结构形式去多方位观察,多层面分析;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勇于争辩,克服思维定势,避免思想、方法、剖析僵化,经常利用活动课出一些脑筋急转题,训练学生的思维。

发散思维主要包括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要抓住这三点进行思维训练: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流畅性,所谓流畅性是指思维的熟练程度和广度,它具有较低层次的发散特征。“一题多解”,一题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找出不同的解法,分数乘法应用题,有的有五、六种解法。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说有的题型是有代表性和规律的,这种训练是较高层次的训练,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鼓励学生反向思维,标新立异,这是思维的优化程度,具有最高层次的发散特征。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想象是思维中最具创造性的,想象可以使人跳过思维阶段,直接得出最终的结果。教师应当善于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媒介来激励和唤起学生的再创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让他们的思维在广阔的时空里任意飞翔;教师应对学生长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促使学生想象能力不断提高。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9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关键就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文章就是从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氛围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标要求.

作 者:魏海萍  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安义二中,江西・南昌,330500 刊 名:安徽文学(评论研究)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2007 “”(12) 分类号:H1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造性思维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10

我校于2012年12月24日在芦山县电信大楼会议室学习了全国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关于会议精神回校后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并进行了自检。2012学年来我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报:

一、乡村少年宫开展情况;

我校乡村少年宫活动开展情况良好,小学设有音乐、美术、舞蹈、体育、书法等项目的活动。中学开展了篮球、象棋、舞蹈、音乐、课外阅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周二、四下午定期开展。活动的开展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好评。

二、学校体育课程安排情况:

由于我校体育教师的缺乏和学校课程较紧,中学7-9年级体育课程每周只安排了两节,小学1-6年级是按照课程标准安排。教师认真上好了每一节课,学生在力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上有一定的长进。

三、大课间活动的开展:

由于学校合并不久且还在建设中,我校的大课间活动还没有顺利展开。

四、体育课程的实施:

中学体育课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上好了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愉快中掌握了一定的技术要领并能够自学自用。小学更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热爱体育锻炼自觉参见锻炼的品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五、2013年学校体育工作计划:

1、认真制订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和学期体育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等。

2、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认真备好课,上好每堂体育课,保证学生在校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3、抓好五项体育达标的训练和测验工作。全校体育达标率力争保持90%以上;学生体育成绩及格率90%以上。

4、认真贯彻和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逐步加以完善。

5、在2013学年认真开展好两操活动,督促各年级认真上好两操两课两活动,做到保质保量,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6、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继续抓好学校各运动队的业余运动训练,积极组队参加2013年芦山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认真组织举办好全校运动会比赛等。

7、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

8、继续开展好乡村少年宫活动,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六、学校所需体育设施(器材):

我校运动场地的设施不够完整,还不具有完善的组织体育课程的设施。田径场地还需单双杠、肋木、跳远场地、投掷场地等。篮球场地也不符合要求,羽毛球场地和器材都还不具备。小型器材的短缺使体育课程无法顺利进行,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垫等。对体质测试的器材还比较缺乏。如:肺活量测试机器等。

七、体育教师的缺编问题:

我校现只有一名专业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工作的开展很困难。应在增加中学体育教师一名,小学体育教师两名。这样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以上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的自检报告。望领导考虑我校的特殊情况酌情考虑。

大川中心校

上一篇:教师渗透德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带着微笑出发7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