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作文素材(通用10篇)
每年过年都是爷爷奶奶最开心的时候,他们都是经历过穷日子的人,在土地上默默耕耘了一辈子,最大的念想也就是子孙能够幸福安康,忙碌了一年的孩子们围在父母身边,对于年迈的老人来说,比什么都让人开心。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我们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慢慢感觉到好像年味变了。其实,细想起来,变的不过是方式,不变的是过年的内涵:记忆中我们的拜年是作揖磕头说祝福,现在则是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发祝福;记忆中的压岁钱是必须向长辈磕头才能获得,而现在孩子们在手机上争抢红包不亦快哉;记忆中的年夜饭是长辈们老早就一样一样地准备好,而现在到饭店提前定制就可以事半功倍,还能省去洗碗刷盘子的时间,解放双手的辛劳;记忆中的过年是走亲访友闲唠嗑,而现在则是说走就走全家游……
过去的春节是耍到无聊,如今是忙而充实。学生时代的春节,尤其是大学时代,对于笔者来说就是换一个地方打游戏、睡懒觉。那时的日子是“娱乐至死”,除了疯狂娱乐什么也不想管,春节一过自然什么也没留下。如今不一样了,笔者是一名选调生,一名基层干部,一名战士,和自己的战友们征战在基层治理的战场上。年末各种总结会议,总结报告、新年计划、年终考核一大堆的事情,干也干不完,但内心却是无比踏实。恰逢新春,脑海回忆这半年时光,笔者总有一句新年寄语想对网络上的“键盘侠”们说:“公务员不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更不是抱着‘铁饭碗’不放混吃等死的蛀虫。我们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并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付诸于实践,一代又一代,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遵从最初的理想与承诺,是一群可爱的人。”
过去春节只想着“走亲戚”,如今想多去贫困户家看看。笔者联系的两户贫困户都是因病致贫,一户是两位女性长期患有慢性病,苦不堪言;一户是户主左手残疾,工作难找。“__放假了没有啊?当老师安逸不?学生听不听话?”,每次去罗大哥聊得最多的就是他的孩子,叫罗__,已经大学毕业当上光荣的人民教师了,是一家人的骄傲。过年了,尽管两户人家都已脱贫,但还是想去看看他们过年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缺的;想跟两家老人摆哈“龙门阵”,跟他们说说当下的新鲜事,听他们聊聊家长里短。“群众的笑容,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回忆着两户人家的笑脸,让笔者觉得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那么伟大,足以让寒冷的冬日里也变得如春天般暖和。
过去春节是“要红包”,如今是“发红包”。过去总是想着向父母、向学校、向社会要点什么,现在总想着能为父母、为组织、为人民做点什么。这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心态,或许是在办公室的文稿上,或许是在新录用选调生的培训班上,或许是在去贫困户家的路上。这既是笔者自身的蜕变,也是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该有的素质。总书记在新年致辞上说到“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如何才能做到“万众一心”?就要广大干部们以初心为核心,以实际行动为纽带,带动全国人民摒弃只会伸手“要红包”,鼓励实干“发红包”,如此才能实现十四亿人万众一心,补短板、牢基础,继续创造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
家里老人总说:“过了腊月就是年。”只要这腊月一过,我就掰着小手指头一天一天数日子,盼着小年的到来。过了腊月,人们也都开始置办年货了,一到赶大集的日子,人们就欢天喜地的开始置办年货。集市上人山人海,年货也是琳琅满目,此起彼伏旳叫卖声从四面八方传来,人们一次次往家里搬东西时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十足的过年氛围。小时候我的家里不是很富裕,所以以买年货的时候是让我最兴奋的时候,奶奶会大方地拿出一些年货给我吃。这水果糖是小孩子们的最爱,每次我都会偷偷的多拿几块,虽然只是几块小小的水果硬糖,但是在小孩子吃的时候是无比香甜的,回味无穷的。
之后几天里人们就开始炸丸子,炒瓜子,杀鸡宰鹅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一转眼就到了除夕,这一天最重要的就是贴福字、春联。妈妈做完了早饭就开始熬浆糊,贴福字和春联这件事都是我和爸爸来做的,虽然冬天十分寒冷,我的小手冻得通红,但是内心却是十分激动。爸爸说:“贴福字和春联寄托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说起年味的话,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家乡特有的糖醋水和冻梨。到了除夕夜,冲上几杯糖醋水,在水中化上几个黑黑的冻梨。喝口酸酸甜甜的糖醋水,吃口软糯香甜的冻梨,这一年的难过和伤心瞬间就都会治愈了。
“原年人”的过年仪式感包裹在年味快递里。“匪侈礼物丰,贵在诚意将。今夕乃佳夕,天高露气凉。”春节将至,人不能达,用快递传递家乡味成了今年的新时尚。一份快递,包起“年味”,缓解乡愁,裹住亲情。公交司机王建收到母亲从老家寄来的快递,拆开一看,里面是父母特意做的腊肉、饺子、炸丸子等过年的物品。前段时间,他打电话给老家的父母,说今年不回家过年,没想到这个电话让父母如此重视,特意寄来老家过年的特产。这些散发出浓浓年味的家乡特产是“故乡的味道”,也是父母浓浓暖意的关心与关切。收到快递后,王建买了东溪黑鸭、蛋白质粉、钙片寄回老家,那一盒盒寄往家乡的礼品,对于漂泊异乡的游子来说,是寄往家乡的乡愁和牵挂。
“原年人”的过年仪式感藏匿在云团圆中。网友“飓喔特”上传了自己穿拜年装秀全家福的照片,并提到:“新婚第一个年,只能异地团圆,但是穿上牛年情侣卫衣拍了全家福,也很有年味。”据了解,这张照片是重庆张女士拍摄的“云团圆”全家福。她的老公在北京做快递员,春节期间要坚守岗位。而为了响应号召,本打算去北京探亲的张女士也选择留守重庆。为了让这个新年过得更有年味,张女士下单了两件牛年情侣服,一件寄到重庆,另一件则寄给了老公。小年夜,一对远隔两地的夫妻,穿上情侣装视频,拍摄了不一样的“云团圆”全家福照片。万水和千山隔不断亲情,跨越时空的“线上团圆”同样可以让春节变得温情满满、有滋有味!
“原年人”的过年仪式感体现在对工作的坚守上。家乡在广西的杨丽君,是一名口腔科护士。如今,她和小伙伴们正在江北机场,协助机场工作人员对进入重庆的人员进行核酸采样。今年春节,她将和同事张银燕、沈怡在机场迎接牛年新春的第一缕曙光。今年28岁的她是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当然是想家的,父母也想我,但他们非常支持我的工作,让我不要回家,坚守岗位,今年的分离,是为了来年更好的团聚。”为大家,不回家,心安之处便是家,选择就地过年,坚守岗位,是责任,是使命,是担当。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一)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馒头,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儿,大年初一扭一扭。”不远处幼儿园孩子们欢快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唤醒儿时记忆,鼻尖略略酸涩,那些烙印在心底的童年趣事,一如曾经烟花绽放后的烟火味儿,萦绕鼻尖,经久未散。
幼时的我,对于“年”的最初记忆是从满街的各式烟花爆竹开始的。“飞碟”“仙女棒”“陀螺”“电光花”,各式各样的小烟花,在我的眼中,是比四驱车还要有趣的玩意儿,心满意足地抱回家,欢呼雀跃地等待春节的到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伴随着二踢脚“嘭”的一声响,期盼已久的春节终于来了。幼时,奶奶总会用面粉熬上一锅浓浓的“胶”,贴上红底黑字的春联,寄托了全家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期盼,上联,下联,横批,一点点抚平,仿佛旧年的烦恼也被一一抹去。帮着父辈们贴好春联,换上新添置的衣服,兴奋地去寻自己的玩伴,你追我赶,嬉笑打闹,妈妈声音还在身后:“小心点,别弄坏衣服”……“东南西北”“拍洋画儿”“骑马打仗”,每一项游戏都好玩极了,叫喊着,疯笑着。
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红彤彤的大灯笼,年味儿十足,可爱极了。缕缕香味伴随着“滋啦”的声音不断从厨房飘出,“别野啦,回来吃饭啦”,呼啦啦一哄而散。春节的餐桌上总少不了几个“硬菜”,炸丸子、红烧肉、熘鱼片、红烧鸡块,这肉香,早已安抚了我的五脏六腑。每做好一道菜,奶奶总会先夹出一点来,放在条台下香炉旁的碗里,说是要先供奉祖先,他们会保佑我们的平安。
暮色被炊烟笼上了一层薄纱,像是镶嵌在天幕里的流苏。屋里被浓浓的香味笼罩着,浓得化不开。饺子,又名交子,更岁交子,新旧交替,是年夜饭欢快的终章,既是一年的结束,又是一年的开始。胖乎乎的饺子在沸水中不停翻滚,我们一个个的都踮起脚尖往里面瞧,寻摸着,都想找到那个包了硬币的“福饺”。
吃着水果糖,磕着瓜子,剥着开心果,盼望着,期待着,零点的钟声终于敲响。“去吧”,终于得到首肯的我们,叫喊着跑出去,一样样将各种烟花小心摆出来,借奶奶递过来的一支燃香,对准“陀螺”的引线,“嗤啦”,它开始飞快地盘旋向上,“电光花”顶端冒出的烟花,四射迸开。“嘭”“嘭”“嘭”,我们抬起头,形态各异,瞬息万变的烟花,曼妙地展开她一张张浅黄、银白、洗绿、淡紫、青蓝、粉红的笑脸,美不胜收。巨大的烟花在空中绽放,花瓣如雨,纷纷坠落,似乎触手可及。
年,是印刻在中华儿女心底最深的记忆,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红彤彤的的灯笼,白胖胖的饺子,绚烂的的烟花,共同都构成了我们集体的,“年”的记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二)
过年是那冬日里蒸腾的那团白气,过年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过年是爆竹声的万象更新,过年是对新衣服的期待。
今天妈妈赶集回来的时候买了一捆韭菜,我问我妈说:“妈妈,你买韭菜干什么呀?”妈妈说:“包饺子。”我说:“饺子有什么好吃的呀?”妈妈说:“你们呀,现在你们真是够幸福的了,在我们那个时候平常时候根本吃不到饺子。”
在我妈妈的那个年代里,每年过春节最高兴的是便是包饺子了,而吃饺子便是最好的生活了,在那个年代里白面是最宝贵的了。
妈妈那个时候,姊妹多,在平常她们穿的衣服都是最大的穿小了就给老二穿,老二穿小了就给老三穿,他们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只有等到过年的时候才会有新衣服穿。
妈妈还说在她那个时候不比现在,现在每家每户都有电视,都可以在自己家看春晚,而她们以前一个村里就有一台或两台电视,最多不超过三台,她们想看春晚的话,必须很早就要吃完饭去别人家看电视,如果去晚了就看不成了,因为会被其他人围的水泄不通。
这大概便是妈妈她们那一辈人集体过年的记忆吧!
每当快过年的时候,街道里就有了过年的气氛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出来拿着浆糊和春联,乐乐呵呵的贴春联,还有挂大红灯笼,还有妈妈给买新衣服的期待。
要说过年对我到现在印象最深的,便是我们特殊的拜年方式了,山东是文化大省,在“仪式感”营造这一块,向来都拿捏的死死的,而我们山东是全国最讲究,最丰富,最全面的。一到大年初一,我们会起得很早,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院子里放鞭炮,这劈里啪啦的响声向征着新的一年里第一天的开始,家里的老年人早早的起床,吃过饺子,穿上新衣,等待晚辈的礼拜。接着就是我们这些晚辈“拉帮结派”挨家挨户地磕头拜年,要说到我们山东的拜年方式可是独具一格、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习俗传承、礼仪之邦。山东人有自己专属的拜年方式。
这大概便是我们这些人集体过年的记忆了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或者这才是过年的意义吧,跨过年关,在新一年的开端得到一些新的礼物,获得一种生活的新可能,这样才能在周而复始的一年又一年之中,真正拥有“新”的一年。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三)
二十五年前,新婚的我们从青藏高原青海西宁市来到珠三角岭南广东佛山,这是一次海拔落差2200米的迁徙,是一次由西北到东南距离3000公里的转移,更是大西北高原文化与南粤习俗的一次融合。这次由高到低由西到东由南到北的生活习惯大转变,首先从过年派“利是”开始。
我们刚来南粤大地不久,便逢新春佳节来临,这是我们夫妇第一次在广东过大年。
入乡随俗,初到广东的我们也学着过广式春节。首先,从形式上接轨:我们把北方叫惯了的“压岁钱”改称为“利是”,把北方装压岁钱的“红包”改称为“利是封”;其次,从内容上接轨:在北方,过年的红包要么是长辈包给晚辈,要么已经挣工资的晚辈孝敬长辈,但只要能挣工资了,基本上就收不到红包了。而在广东,给压岁钱被称为“派利是”。派,就是大派发,发放范围除了给老人和孩子,扩大到只要你高兴可以派发给任何未婚人士(无论男女无论年龄无论是否已挣钱),扩大到可以派发给保姆保安保洁,甚至于派发给过年给自己提供服务的旅店酒店服务生出租车司机,还有老板派发给员工、村长派发给村民、小区物业派发给业主等等。只要你想派,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派。派发面积大,范围广,派发金额不定。广东人似有一种说法,派出的利是越多,来年越是会发财。
当时,在我们居住的大院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孩老人,还有一群二十多还打光棍的靓仔帅哥们。过年出门只要一见面,无论碰上哪一个,我就马上派出一个利是,讨回个“恭喜发财”的吉祥祝福。大家笑容满面,其乐融融!
可是我们小两口,又不老又不小,春节过完了,竟然没收到一个红包,且这种现象还持续了好几年。终于,在某个春节过后的一天,我坚定地对老公说:“不行!我们家必须要添丁加口,改变过年收不到利是的现状!”于是,我们的造人计划正式启动并付诸实施。没想到腹中的宝宝更会配合,挑了个过年的时间降临人世!这下可好了,出生在春节,一生下来就可以“逗利是”了。亲朋好友、邻居同事派给我家襁褓中的宝宝那些“利是”,也让我尝到收利是的高兴滋味,可烦恼也接踵而来。喜的是在大过年生了个胖小子,小孩子一出生就有利是收;烦的是这回收支来了个大颠覆大逆转,从“贸易逆差”一下转到了“贸易顺差”,我们处于经济上的有利地位,这个逆转来之过猛,反而令我们一下不能适应。想想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不能占人家的便宜,不能欠人家的人情,有来无往非君子,这些教诲天天萦绕于心,让我们两口子开始有点儿惴惴不安,这么多人情应该怎么还?总不能坐等人家再生一次孩子吧!干脆摆一次满月酒,将“顺差”带来的人情收益一次性还清,图个两口子心安理得。由收利是引发的“贸易顺差”也就顺利解决!
年年岁岁节相似。有了儿子后的春节,你来我往,派利是收利是,孩子图个乐儿,大人图个吉祥的好意头。来到广东已经二十五年了,我觉得必须要给广东人派利是的好习俗点个赞。广东人派利是约定俗成,金额随意,少则几元多则几十元或百元,以讨吉利讨开心为目的,图的是平安快乐的好意头。而北方的红包基本是少则百元起步,多则千元,上不封顶,无形中增添了经济压力和人情负担,甚或闹出一些不愉快。
这几年,抢红包开始变成日常游戏,过年时家家户户的节目又增加一个时代特色。
北方的压岁钱是压住“邪祟(谐音‘岁’)”保平安的意思,而南方的利是也是“利事”或“利市”的谐音,万事大吉的意思。无论北方或南方,中国的民俗都是祈盼吉祥祈盼平安。所以,让“利是”回归到本来的意义,不攀比不计较,这样的春节才能过得快乐又祥和,顺心且喜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四)
春节,是镶嵌在每个人心中最浓厚的乡愁。无论在哪里,大年三十,在外的游子大多会如同归巢的燕,大包小包带着礼物、带着牵挂、带着乡愁回到家乡。
在我印象中,乡愁可能是红红火火的春联。在大年三十那天,我早早起床,蹲在炉子边看父亲往锅里一边加面粉和水,一边搅拌成米白色的浆糊用来贴春联。父亲总会赶我去将门上已经发白的旧春联清理干净,然后我们一起换上新春联,辞旧迎新。他还特地把福字倒过来贴,取谐音意为“福到了”,可真应了王安石的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所谓贴春联,贴的便是对新春的寄语。
乡愁也可能是熙熙攘攘的年集。说到新年,最无法忘却的就是赶年集了。小时候,父亲总开着他的三轮车载着裹得严严实实的我去赶年集,路上偶遇到邻里乡亲,总会热情地捎他们一程。到了集上,脚步声、吆喝声、笑声掺杂在一起,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小孩子们手里拿着糖葫芦蹦蹦跳跳,大人们则忙着讨价还价、货比三家,临走时满满当当的年货已经堆满了每个人的后车厢。所谓赶年集,赶的便是对新年的期盼。
乡愁抑或是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在我们家,母亲和姐姐是准备年夜饭的主力。锅碗瓢盆叮叮当当响起时,饭菜的香气也弥漫开来,这时候父亲总会温上一壶好酒,大家和和美美地坐在一起,听父母讲述他们幼时的不易和如今的变化,感叹时代的变迁和如今的好政策,展望未来要更加努力。所谓吃年夜饭,吃的便是那一抹对新时代的展望。
乡愁或许是络绎不绝的问候。大年初一,鞭炮声早早响了起来,“过年好!”一句句问候声此起彼伏,邻里近亲笑意盈盈地带着祝福进门。孩子们总是最开心的,不管是零食还是压岁钱,兜里往往是鼓鼓囊囊的。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拜年不拘于形式,相距千里的亲人可以一个视频电话打过来互道祝福,手机微信发消息、家庭群里发红包进而成为了拜年的主流方式。所谓拜年问候,问的便是那一份对新年新气象的祝福。
乡愁是漂泊在外的人们与家乡之间难以割舍的情结,是游子对故乡的牵挂与依恋。春节则是内心深处最久远最深刻的记忆,就像一壶陈年老酒,随着腊月的到来,节日的到来,淡淡的思乡愁绪就悄悄弥漫到眼前。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五)
所有传统节日中,新年,是一家人最期盼的,也是最隆重的节日,也成为我儿时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
贴春联 穿新衣 总把新桃换旧符
记忆中的新年,是从祖辈大扫除开始的。爷爷奶奶用扫帚、掸子对家里进行大扫除,并在门上贴上春联、大大的“福”字,这就算是正式拉开序幕了。
小时候,村里没有便利的网上购物,平时若想穿一件新衣服,要么去裁缝店做,要么去城区百货商场购买。所以,能够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是一件多么令人期待的大喜事!每到过年,妈妈总会给我置办一身新衣服,但在大年初一之前,我只能每天去看一眼、摸一下新衣服,天天数着日子,期待着把它穿上身。
舌尖上的美味 把酒话新年
快过年时,爷爷就会拿出家里蒸糕的一套工具。村上会蒸糕手艺的人并不多,所以,邻居们都会请爷爷帮忙制作。就这样,爷爷一蒸笼一蒸笼地做着糕点,而我就蹲在灶前生火,看着美味的糕点出笼,开心得不得了!如今,爷爷已是古稀之年,但是一到过年,爷爷还是会蒸糕,这个仪式从未改变。
除夕之夜,家人欢聚一堂,吃着奶奶烧的家常美味。大人们斟点小酒,话一年来的人和事,小孩子给大人们一一拜年,说上吉祥话,送上祝福语,拿到压岁钱。这幸福温馨的场面不禁让人感慨:在外拼搏再辛苦,这一年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守岁,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仪式。当大年初一零点的钟声响起,每家每户都点燃爆竹,用这种方式喜迎新年的到来。“欢乐过新年,烟花灿九天”包含着大家对于新年的祝福和期盼。
烟花声、爆竹声,不消不散,犹如昨日之声,让我久久沉浸在美好的童年回忆里。如今,我们不需要苦苦等到新年到来之际,才实现这些物质上的愿望。我们可以每天都穿新衣,每天都吃美味的菜肴,但是已找不到儿时的那种期待与兴奋。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总得有一个窝。春节,便是一缕丝线,将那远航的船,天边的雀,牵回家中,一同聚在一起。按照我们这儿的规矩,无论工作多忙,总归是要在除夕夜前赶回来,同父母亲人过春节。
门外鞭炮声“噼里啪啦”一顿响,裹挟着火药味儿的空气四处飘散,红纸落了一地。待父亲拜过了天,拜过了厅堂上的财神爷和厨房里的灶神,除夕夜就开始了。除夕夜,免不了一顿丰盛的吃食。母亲从午饭过后开始准备,到了晚上,一口大锅“滋啦”几声,餐桌上便摆满了大大小小、各种美味的菜肴。桌上热气腾腾,桌下的一家六口也是笑呵呵地乐个不停。此时,爷爷奶奶催促我吃个红鸭蛋,弟弟唤着妈妈夹碗粉干,爸爸一边给爷爷奶奶夹着鸡肉一边又嗔怪着他们总是忙里忙外不肯休息。柔和的灯光下,迁就我口味的清汤火锅冒出一簇又一簇的热气,一块块鸡肉金灿灿又油光发亮,家乡特有的粉干掺和了酱油的颜色,自家种的青菜,奶奶坛子里腌了许久的酸萝卜,用红纸抹过的红鸭蛋……推杯换盏一顿响,仿佛一年里能吃到的所有美味都在这张桌上,而一年里所有的不愉快都在此刻烟消云散。我耳朵里听到的,眼睛里看到的,嘴里吃着的,鼻子里嗅着的,“酸甜苦辣咸”都是团圆的味道。“团圆”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词汇,共处一室,是空间上的聚合;知心知意,才营造一个“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境界,连空气都充盈着淡淡的甜。
到了大年初一,虽不用走亲戚,却也要起个大早。母亲总是起得比我早,在厨房里准备早上的吃食。我知道,她也一定泡好了“茶”。这里的茶并不是我们平时喝的红茶绿茶,而是用冰糖水加上捣碎的生姜、裹着糖衣的花生以及雪白的米苞等等。茶是刚泡的,握在手心里十分暖和。作为家里的“大姐儿”,敬茶这个任务自然是交到了我的手上。所谓敬茶,便是小辈手托茶杯请长辈喝这新年的第一杯茶,长辈在喝茶前也会对小辈说一些祝福期冀的话语。我右手托着茶杯,左手扶着杯身,微微前倾低头,听着爷爷奶奶对我的祝福,而后递去茶,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却让我感受到了重如千钧的文化底蕴。告别了娱乐匮乏和物质贫瘠的年代,这样的习俗却温润着我的文化生活,慰藉我的人伦情感。父亲不善言辞,只是接过我的茶便喝了,但我明白,他的心里,对我的祝福与期待,又岂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完的。一盏盏茶送出去,祝福自是一大箩筐,年味儿也是满满当当似要溢出杯盏。
走亲访友十几天,终于在正月十五这天看到了新年的小尾巴。在正月十四这一天,祖祠里召集了每一户的代表,商量着十五这一天的事宜。在我们这儿,十五这一天是要抬着神明绕着村子走一圈的。黑脸的神明,在轿子上正襟危坐着,庄严又仿佛带着人间的烟火气。一路上敲锣打鼓,还带有一定的调子,途经人家,便会停下来等他们上香参拜,再放上一卷“满园春”(一种鞭炮)。敲敲打打,最终回到祖祠。在这里,参拜的人就更多了,但还是为做法事的师傅让出了一块地。只见那师傅嘴中念着我似懂非懂的语言,手上拿着一根对半剖开的牛角挥舞,时而还会吹起一种发出牛叫一般的乐器,古老而神秘。待到法事结束,便要点灯了。家家户户都会带上两个纸糊的灯笼,写上“丁财两旺”或是“如意平安”。我和弟弟各拿一个灯笼,灯笼里头的蜡烛要用供奉神明的蜡烛上的火来点燃。回家前,要先在门前让鞭炮响上一阵,才能提着灯笼进家门。这灯进了家门后须得马上放到孩童的卧室中去,让这灯一夜长明,护他一世平安。
【大扫除】
小时候,住平房,年关将近,最怵的就是大扫除,因为年底爸爸总不在,妈妈又倔得像头驴,非要大扫除。于是,我们姐弟俩被强拉着擦玻璃、扫房顶、挂窗帘,里里外外跑着递抹布。干累了,对着水管撅着腚一顿猛灌,直爽到心里。最喜欢满院红红绿绿贴春联,却还要清理上一年的旧印,因为用的都是自家现熬的浆糊,非常瓷实,半天都搞不定。小时候住平房,呵口气都冻成冰,一天下来小手皴得像倒刮的鱼鳞。
如今,家安在十层楼高,过年就只剩下贴对联、扫屋子。难得孩子爸在家,驾着梯子擦玻璃扫房子,忙上忙下,却没有记忆中小时候那般灰头土脸。10岁的女儿最喜欢写春联,有模有样的沾墨刮墨运笔。虽然没练过书法,难得有这么高的兴致,还是要举爪点赞。写好了,爸爸帮忙拿胶带一固定就0K。
【囤年货】
童年的记忆,总是和甜蜜的糖果绕不开关系。家里平时是没有糖吃的,年前会跟妈妈推着自行车在市场里挤来挤去,买瓶香油、买副对联、称点猪肉,最后一定要买一大兜子“喔喔”“佳佳”奶糖,挂在车把上心满意足地回家。白天出门一定会把衣兜揣得鼓鼓囊囊的,和小伙伴分享。这个时候谁要是掏出一颗酒心巧克力,真是羡煞众人。一口咬下去,滋溜一下酒芯儿顺着食道流进去,淡淡的甜滋滋的酒味,那种感觉美极了。还有妈妈做的炸带鱼、糖醋丸子,拇指食指一哆嗦,一个丸子就进锅了,对于我,那种好奇不亚于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所以一个假期我的体重总是能超越众人的期待,蹭蹭窜上去十斤。
如今,我们穿梭在全年无休全年供货的商超里,面对琳琅满目的东西,还是会挑挑拣拣,选副对联,换个靠垫,搬盆花……而蜗牛还是直奔糖果巧克力,狡黠得冲我吐个舌头,拽着我的衣角,眼巴巴地望着不愿挪步。
【穿新衣】
那时候,爸妈赚一点工资要养活老老小小N口子,平时是很少买新衣服的,过年为了省钱,巧手的妈妈会扯一些布,照着别人家的样子做,所以我们从上到下也都是新的。三十洗完澡就闹着穿出去,和小朋友比比,显摆显摆,看看到底谁的衣服更漂亮。还记得有一年三十晚上,我的新毛衣还差一只袖子没织完,妈妈说“丫头,毛衣织不完了,咱能不能过完年再穿?”我瘪着嘴没吭气,妈妈一直织到天亮人家的花炮声响起。直到现在我仍然固执地认为,孩子过年是不能没有新衣服的。
而今,常有新衣穿的女儿对于过年买衣服没有一点期待。反倒在“双十一”的时候就自己画了衣服的样子,选了毛线和布料,让我帮她做。于是,每天下班不论早晚,我都会拿起来织两针,断断续续也到了年三十。“蜗牛,还有半只袖子,妈妈可能织不完了,初三穿吧。”“额……”蜗牛居然以同样的招数对付我,瞧瞧,历史是多么的相似。所以,这个晚上我除了在吃饭,一直在奋笔(针)疾书(织)的。
【洗澡】
小时候家里不能洗澡,平时会打盆水瞎擦擦,而且要交水费,所以水要省着用。年前妈妈一定会带我们姐弟俩去单位的澡堂洗个澡,当然,弟弟是自己进男澡堂的。熙熙攘攘的人群,就像进了戏场剧院,然后是混合着香皂味的浓浓的“人味”扑鼻而来。脱掉衣服,我记得我的手臂中间有条清晰的分界,靠手的这边是白的,以上要深一度。尤其手肘膝盖部位,妈妈会按在喷头上泡啊泡,泡软了再搓啊搓,搓一地泥。因为皮肤被搓的又红又痛,每次洗澡都像杀猪一样。
今年,我把女儿摁在浴盆里,边搓边唠叨“这每天洗澡都洗别人身上了吧,天天穿着衣服怎么肘子还脏成这样?”女儿满不乐意地嘟哝,“昨天刚洗了,今天怎么还洗?”嗯,我是养成了这个坏毛病,之前刚洗过澡,也会在三十晚上再好好洗洗,然后换上漂漂亮亮的新衣。
【包饺子】
那时候,讲究三十晚上把过年的吃食都准备好,初一到破五都不摸刀剪。妈妈忙着在厨房剁馅,我们围着妈妈把面揪成小块,再拍成饼子,捏成壳子,凑热闹。“我们__(弟弟小名)可厉害呢,什么都一学就会。”弟弟就被连哄带骗学会了擀皮,而我就负责包,什么月亮饺子、猪耳朵饺子、老鼠饺子,都不在话下。当然,哪个饺子里藏了硬币,就成了我和弟弟之间的秘密。每次煮饺子的时候,妈妈都会嘱咐我们,饺子煮破不能叫破,要说“挣了”,不小心摔碎了碗,要说“岁岁平安”。直到现在,每次吃饺子都会想起来,那是一种过大年隆重而热烈的仪式感。
今年,在婆婆家,几个孩子窝在一起,早早地嚷嚷着要包饺子。像模像样地填着馅儿,收着口儿,脸上身上都是粉,像极了花猫。“咱们里面少放了什么?”几只花猫异口同声“钢镚儿”“我们不要了,我们一会要抢红包!”人手一部手机,“抢红包”是这个时代孩子的记忆。
【春晚】
那时候,春晚和年夜饭是一个意思,年年必看。朱时茂和陈佩斯、黄宏和宋丹丹、冯巩和牛群、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毛阿敏《思念》,头天晚上看完,初一一大早,小伙伴就聚在一起重演。
回到现在,好多人说,春晚更像是五星级酒店的菜,规模大花样多,却没啥特色也吃不饱,所以看的很少了。我想,是有了更多能承载欢喜的东西。今年,电视机里开着春晚,女儿和姐姐弟弟们站在镜头前自导自演,还拉着我们表演,电视里说了什么我们一句都没听着,却觉得幸福感满满。
【拜年】
那时候,初一一大早要给爸妈拜年,然后被爸妈领着到七大姑八大姨家串门,拜个年揣着一兜子5毛、1块、5块的压岁钱,成就感满满。
而今,三十晚上我们都抠着手机,“滴—滴—滴—”的微信、短信不绝于耳,拜年是无声的语言,对比之下沙发边上落了层灰的电话机更加孤寂。女儿时不时拿起手机来个“美拍”,微信朋友圈就是各路美女帅哥的比拼场。
每年寒假,我最期待的就是春节啦。我记忆中的春节是缤纷的,是热闹的,更是喜悦的,可说是阖家欢乐。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人们笑语欢腾,商店里循环播放着喜气洋洋的新年歌曲,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氛围……
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的春节竟然没有了往年的张灯结彩,更没有了以往的拜年问候。大街小巷空无一人,所有人都宅在了家里。
这个春节,全国人民都在和“新型冠状病毒”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有效地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昔日里热闹非凡的街铺全部停止营业,往日水泄不通的车辆如今是屈指可数,整个城市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偶尔有几辆宣传车经过,喇叭里不停地播放着:“不出门、不串门、勤洗手、戴口罩”等宣传语。
而我,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也尽绵薄之力,我和爸爸妈妈每天都在家不出门,即使下楼扔垃圾也会把自己包裹得像个外星人。
整天都窝在家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舒服,总是想出门去亲戚家拜年,或者和小伙伴们玩耍,除了学习和写作业,生活好像突然一下子千篇 一律,无聊乏味是不可避免的。
可是每每此时,一想到那些奋战在一线与病毒“斗争”的战士们,就情不自禁肃然起敬,特别是那些白衣天使们在钟南山爷爷的带领下,不分昼夜、不怕艰险,帮助病人和死神作战。每次想到这里,我就深刻反思自己幼稚的想法,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的幸运和幸福,我们安宁的生活,是无数身披铠甲的战士们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在疫情防范工作逐渐推进的过程中,社区的叔叔阿姨都扛起了艰巨的责任,在小区门口为每一位出入者测量体温。寒风中,他们佩戴口罩,身穿红色马甲,时而因为寒冷瑟瑟发抖,搓着双手哈气,透过布满雾水的窗户,他们成为了我眼中最美的风景。
在爸爸的带领下,我们戴好口罩,决定给这些叔叔阿姨送去我的温暖,带了两瓶热水和纸杯,来到了小区门口。我亲手给叔叔阿姨倒水递给他们,只见他们双手接过,露在外面的两只眼睛里溢满了感动,而超越感动的,是双眼里的坚定和勇敢。也许送上一杯热水仅仅是我的举手之劳,给我感受到的却是沉甸甸的责任感,激励着我在以后的日子努力前行,也像他们一样温暖别人。
“旋乾磨上流琼液,煮月铛中滚雪花。”这是对豆腐的绝妙描写。论豆腐,要数我的家乡江西省安吉市泰和县桥头镇的最好。
家乡的豆腐平时是不大做的,只有逢年才做。
家乡的年往往是从腊月就忙开了,而做豆腐一般是在小年前后。做豆腐的前一天需要把碾碎的黄豆用水泡好。第二天天蒙蒙亮,就要起来磨豆浆了。熟睡的我常常是在石磨的碾磨声中被唤醒的。等我起来,水桶里早已装满了白白的豆浆了。石磨在哥哥姐姐的合力推动下,一圈圈地转动着。姐姐一边右手推着石磨,一边左手拿勺子舀着掺水的豆瓣往磨孔里放,白色的乳浆便从磨盘的合缝中缓缓渗出,沿着磨壁流进磨斗,滴落在木桶里。磨豆浆虽是个力气活,但却很讲究。每次豆子摆得越少,磨得越慢,制作出来的豆浆便越细,反之则越粗,偷懒不得,更马虎不得。
磨浆后是冲浆、榨浆。榨出来的豆浆全部倒入锅中烧煮。我加紧添柴火,大约十分钟,一锅豆浆开始沸腾。一种柔和的淡淡的豆腥味,逐渐在满屋子弥漫开来。
做豆腐的技巧关键在于“下石膏”,万一石膏用量不准,整个豆浆就是一汪清汤寡水,成不了豆腐。做好做坏,全凭手艺,全仗经验。即便再经验丰富的师傅,做豆腐也难免会有失手的时候。待锅中煮沸的豆浆舀入木桶后,母亲便将调试好的石膏水放入桶中搅拌。片刻之后,木桶里的豆浆渐渐变成了块状,这叫“豆腐花”,也叫“水豆腐”。围在一旁的孩子们此时早已按耐不住,争相舀一碗来喝。豆腐花加点糖或盐,撒上点葱花,入口清香,回味绵长,若是拌上些许姜末辣酱,那更是鲜美爽口,热辣刺激,直让你满脸绯红,满头冒汗。
就在我们争相吃着豆腐花的时候,父亲已在院子里的两张长凳上架好了一副木梯。木梯上四个“井”字形木架一字排开,每块木架下垫一块托板,板上方格内平平整整地垫了一层纱布。母亲把桶里的豆腐花舀入这些方格内,将纱布的四个角对折包好,在四板豆腐的顶层加一块盖板,最后再把石块压在上面。在石块的重压下,点点滴滴的水珠顺着木架滴落下来,形成一个个水帘子,煞是好看。水滴滴落的声音就像是一个个跳跃的美妙音符,颤动在我儿时的心间,令我无限陶醉。
不知过了多久,滴嗒的水珠终于收起了它们的声音,四周便显得很安静。母亲把石块搬开,揭开盖板,捏起纱布的一个角,小心翼翼地揭开纱布,一板白生生、水嫩嫩的鲜豆腐就做好了。
豆腐做好了,但还不能闲着。母亲在刚做好的豆腐中取两板放到冷水里浸泡,这是留着正月吃的鲜豆腐。按家乡的规矩,正月初一早上吃素不吃荤,也就是吃斋。而白豆腐便是所有素菜中必不可少的菜品。白豆腐外拌几根葱煮,色洁柔滑,鲜嫩爽口,也寓意着人的一生要清清白白。另外,还要留出一部分鲜豆腐放在八仙桌的抽屉中或是箩筐里,二十天之后再取出,放点辣椒粉、茶油和桔子皮等,制作成香辣可口的霉豆腐,也叫豆腐乳。而那些挤压出来的豆腐渣则要将它做成一个个圆坨坨,进行自然发酵,待到除夕吃完年夜饭后,放在闲下的锅中慢慢烘烤,做成一道别具风味的客家菜。
在我的家乡,过年最看重的,还是年前做的煎油豆腐了。乡间有个说法,油豆腐煎得好坏,将预示着来年的光景和家运的兴旺。所以,油豆腐煎得圆鼓鼓的,全家人也就兴奋无比,对来年充满着希望和憧憬。而油豆腐一旦煎得扁平,这家的主人便会眉头紧锁,心里分外不安。年夜饭里,油豆腐烧肉也是一道重头菜。做这道菜,需要用小火煨一个小时,待油豆腐浸满汤汁,加入佐料。咬上一口,香味四溢,回味无穷。
为了一城人,让本该平安祥和的春节增加了一抹“白”。疫情就是冲锋号,医护人员就是战士。白衣卫士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中流砥柱。封城后的武汉,安静里渗透着力量,天使的身影,在黎明前的黑夜里奔跑。一份份火线入党申请书,一份份赶赴前线请战书,都诠释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勇气。最近网上有句话广为流传,道出了对医护人员的真实写照:看不清你的脸,不知道你是谁,但却知道你为了谁。此时的“白衣天使”就如同“白色恋人”一样,代表着爱人间不求回报的爱。
为了一城人,让本该平安祥和的春节平添了一抹“蓝”。蓝色象征着生机,孕育着希望。那些穿着蓝色外套的外卖小哥们,在特殊时期,仅仅凭借着一副口罩,把外卖送到千家万户,送到医护人员,送到值班一线,成为寒冬中美丽的“逆行者”。那些穿着蓝色外套的“基建狂魔”,“火神山”与“雷神山”医院的建成,再一次让世人惊叹于“中国速度”。那些穿着蓝色军装的解放军防化部队,以模块化、机动化的特点,支援着已超负荷运转的民用医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他们依旧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为了一城人,让本该平安祥和的春节闪耀了一抹“红”。“我先上”“跟我上”的口号响彻云霄。一支支党员先锋队迎难而上,让党旗在防疫一线高高飘扬。我们看到,社区的网格员们不辞辛苦,他们发手册,量体温,做登记,挨家挨户的做好宣传与防疫,抓早抓小抓苗头,把问题压在最小处,把责任压在最小处。我们看到,党员中的社会人士,民营企业家,甚至孤寡老人,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支援着武汉,他们捐赠的可能是食品物资,可能是N95口罩,面对执勤的公安,他们扔下一盒口罩就走,头也不回,问他们姓名,他们只说:都是中国人。旗帜无声,却能凝聚磅礴力量,每个共产党员都是一面旗帜,用实际行动要求着我们向党员看齐,向党员学习。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作文素材】推荐阅读: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800字以上04-06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初中作文700字11-09
过年中国的传统文化02-20
写过年的记忆的作文900字10-23
五年级过年作文:我的春节记忆06-20
初二学生过年作文:过年回家的路上12-07
初二学生过年作文:我喜欢的过年11-05
过年回家的作文06-10
介绍过年的作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