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发电规划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未来发电规划(精选8篇)

中国未来发电规划 篇1

《世界商业评论》ICXO.COM(日期:2003-12-25 16:44)

【ICXO.com编者按】摘自中国能源网

【施鹏飞

1中国风能资源储量及其分布

1.1储量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根据全国900多个气象站的历年平均风功率密度绘制全国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分布图。该图反映了全国风能资源分布状况,以及各个地区风能资源潜力的多少。

全国风能资源储量估算值是指离地10m高度层上的风能资源量,而非整层大气或整个近地层内的风能量。全国的储量是使用求积仅逐省量取了年平均风功率密度<10、10-

25、25-50、50-100、100-200以及>200W/m²的面积后,计算出每一省的风能储量。中国10m高度层的风能总储量为32.26亿kw,这个储量称作“理论可开发总量”。实际可供开发的量按上述总量的1/10估计,并考虑风能转换装置风轮的实际扫掠面积,再乘以面积系数0.785(即lin直径的圆面积是边长1m的正方形面积的0.785倍),得到中国陆地10m高度层实际可开发的风能储量为2.53亿kw。

2000年全国电力装机规模约为3亿kw,略高于估算的全国离地10m高实际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这表明我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必须进行风能资源详查,探明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装机容量。另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水深2~15m的海域面积非常巨大,海上风能资源测量必须着手进行。由于海上风速比陆上更高,湍流更小,更接近中国东部电力负荷中心,因而中国海上风电开发前景更加广阔。

1.2分布

在中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和东北的草原、戈壁滩以及东部、东南部的沿海地带和岛屿上。这些地区缺少煤炭及其他常规能源,并且冬春季节风速高,雨水少;夏季风速小,降雨多,风能和水能具有非常好的季节补偿。另外在中国内陆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有些地区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适合发展风电,比如江西省都阳湖地区以及湖北省通山地区。

2中国风电发展应考虑的因素

2.1风能资源

了解风能资源情况对估算风电场发电量以及评估潜在的效益非常重要。对风电场而言,风电机组年利用小时数最低要求为2000小时,即单机容量为600kw的风电机组年发电量不能低于1200MW心才具有开发价值。当风电场风电机组平均年利用小时数达到2500小时,风电场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当风电机组平均年利用小时数超过3000小时,为优秀风电场。

2.2电网条件

当风电装机容量不超过当地电网总容量的10%时,风电不会影响电网的质量。但是由于风的随机性,风电不能调度,因而它也不可能替代常规装机容量以满足负荷要求。风电产生的电量可以替代煤电产生的电量,以便减少污染气体排放。一般风能丰富的风场距离现有电网较远,规划时应考虑接入系统的成本,与电网的发展相协调。

2.3交通

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都在比较偏远的地区,比如山脊、戈壁滩、草原和海岛等,必须拓宽现有道路并新修部分道路以满足大部件运输,其中有些部件可能超过30m。

2.4经济问题

随着技术发展,风电成本逐步降低。但目前中国风电上网电价比煤电等高出0.3~0.4元/kw·h。对一个装机容量为100MW,年发电量为250GW·h的风电场而言,当地电网消费者每年需要多付出0.75~l.00亿元购买风电。虽然这是保护环境的代价,但对那些经济发展缓慢、电网比较小、电价承受能力差的省份和自治区,过多发展风电将会造成严重的负担。

2.5风电机组国产化

降低风电成本的方法包括优选场址、规模开发、风电场优化设计和通过设备招标选择机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是降低风电机组成本,因为它占风电场初始投资的比例非常大,约占60~70%。尽量采用国内制造的部件,在达到与进口设备同等质量的条件下。争取成本下降15%,这将大大减小风电和常规煤电电价的差距。

2.6环境问题

风力发电不排放任何污染物质,特别是在减排COZ气体方面能起重要作用,应尽可能充分利用风能资源。风电场产生的噪音和景观问题在中国影响很小,因为风电机组离居民点都比较远。

2.7海上风电场

海上风能资源丰富而且稳定,欧洲己经建成几个示范海上风电场,取得在海洋中建造风电机组基础和向陆地输电的经验,丹麦制定了建设400万kw海上风电场的规划,有5 个装机容量为10万kw到15万kw的海上风电场项目开始实施。中国东部沿海岸上风能源不够丰富,岸外风能潜力很大,应开始对资源储量进行勘测,初选近期有开发价值的场址,为在不久的将来发展海上示范项目做准备。

2.8融资

中国已建成的风电场中,许多风电场是利用国家经贸委技改项目贴息贷款以及国外政府提供的软贷款。由于它们贷款利率低,还贷期长,因而还贷期上网电价比较低。将来软贷款逐步减少,使用商业银行贷款利率高,还贷期短,将导致还贷期上网电价比较高,制约风电大规模开发。

2.9社会问题

总体说来,社会对风电和其它可再生能源对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作用还了解甚少,需要加强宣传。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严格,有关立法机构应制定具体鼓励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在全国范围体现公平负担的原则,分摊风电与常规火电的价差。

2.10 政策

初期激励风电发展的政策是行政性的,如允许并网、收购全部电量、还本付息电价、网内摊销等,使业主有可能向银行贷款建风电场,风电与常规火电的价差甚至由电力局系统的利润承担。对风电比较重视的省区政府允许将风电的价差摊到全省的平均销售电价中;但是,相对于风能贫乏的省份,在风能丰富的省份,用户需要支付更多的电价用于风电。目前急需制定政策,制定出按污染排放量分配比例,由全国所有省区共同承担。同时各省应根据当地风能资源条件制定风电最高上网电价,以利于有效开发风能资源,降低成本。

321世纪初中国风电发展规划设想

中国从1986年建立第一个风电场起到1994年电力部出台风电并网和还本付息电价的规定,风电场是利用本国政府拨款或外国政府赠款建设的,主要对风电并网技术的可行性进行示范。在1995年由电力部主办的北京国际风能会议上,正式提出2000年底我国风电装机规模为1000MW的目标。目前各省电力公司已经成为投资风电项目、成立风电公司的主体。融资方式有来自国家经贸委“双加工程”的贴息贷款,有来自许多国家的优惠软贷款以及一些商业银行贷款。全国风电装机容量从1994年的29W增加到2000年底的344MW。与1995年电力部提出的目标相比,少了许多。从许多有关的省电力公司那里得知,到2000年底可以获得资金的项目达到960MW,说明资金短缺不是中国风电发展的障碍。只有对环境保护更加重视,制定更多激励政策,我国风电才能在ZI世纪大规模发展。

目前,风电上网电价高于煤电部分只在省级范围内分担,风电应该在那些风能资源丰富、火电厂温室气体排放多、经济发展快,电价承受能力强的地区优先发展,比如广东、福建和浙江省。但是目前这些地方市场经济比较发展,电价高的风电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电网平均电价很低的新疆和内蒙自治区风电却发展快。由于当地电网容量和负荷小、电价承受能力差,再扩大风电规模从总体上看对当地经济发展不利,这种状况应当改变。

在2001年到2005年期间,应加强东北三省、内蒙东部、河北北部及整个沿海陆地岛屿的风能资源详查,找出能够建设4000MW风电场的场址,并开始对岸外海上风能资源进行普查,找到几个可以建设示范海上风电场的场址。政府将鼓励采用国产机组建设风电场的业主,以贴息的方式补偿国产机组示范风电场的风险,开拓市场拉动国内总装和零部件制造业,提供批量生产和改进产品的机会,降低机组成本。在现行政策条件下,到2005年底全国装机预计达到1500MW。

在2006年到2010期间,国内制造的整机和零部件成本较低,在新增容量中将占70%,如果减排温室气体的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国家出台全社会分摊风电价差的政策,全国风电装机规模也许能达到3000MW~5000MW,并建造一座海上示范风电场。

风电以其良好的环境效益,逐步降低的发电成本,必将成为ZI世纪中国重要的电源。

来源:中国能源网

中国未来发电规划 篇2

科技部相关人士表示, 云计算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创新突破、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科技部等部门组织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推动云计算技术和产业发展, 编制了《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由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联合实施。

科技部的研究报告预测, 云计算将成为第四次IT产业革命。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 由网格计算、公用计算、软件服务3个步骤发展演变而来, 代表下一代互联网计算和下一代数据中心。根据预测, 全球云计算市场将以28%的复合年增长率迅速扩张。

据互联网数据中心 (IDC) 推算, 未来3年全球云计算领域将有8000亿美元的新业务收入。目前, 全球各IT巨头竞相进入云计算领域, 正是看到该领域未来巨大的市场规模以及由此带来的光明的产业前景。

从十一五规划看中国产业未来发展 篇3

随着2005年的结束,中国第10个五年规划(2000—2005年)也进入尾声,取而代之的十一五规划于10月正式出炉,并在3月的中国人大会议中列入讨论,关于半导体产业的优惠政策也已列入国务院2006年立法计划,未来中国半导体产业将如何发展,将值得大家仔细去观察分析。

回顾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半导体产业起步甚早,早在50年代末期的二五计划时期(1958—1962年)中国政府就开始关注半导体技术。并首次将半导体技术纳入中国必须发展的新兴技术之一,但是由于当时的政策核心以发展航空工业及核工业为主,半导体产业只是点缀性质,因此没有实际的进展。在渡过了二五、三五及五五几个阶段后.中国政府开始正视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性,并决定全力扶持.加快中国IC产业发展的脚步,因此自1981年开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80年代(1981—1990年,六五及七五计划)

在此阶段中国政府开始正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并在七五计划中提出IC产业的发展概念,为了落实七五计划,1986年中国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决定对,C路等4种电子产品实行4项优惠措施.分别为:(1)以IC销售额10%为限额,提列资金用于技术与产品开发;(2)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经批准进口的设备、仪器、零件.免征进口关税;(3)企业免征产品增值税和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4)每年中国电子发展基金给予财政支持,用于支持集成电路等电子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除实行4项优惠措施外,中国政府还开放自国外引进半导体设备外,并带进半导体先进技术、软件乃至外资及其管理方法.并陆续出现了华晶4英寸厂、上海先进、上海贝岭等半导体企业,正式启动了中国半导体产业。

(二)八五,九五计划(1991—2000年)的“908”“909”专项工程

在经过六五及七五计划的发展后,中国半导体产业陆续出现上海先进、上海贝岭等企业,在8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再根据1989年计委会公布的“半导体发展战略”进行规划.订定出“908”专项工程。

“908”专项工程算是中国第一项,c发展工程,也是中国第一次有明确的IC产业政策及发展目标,目标是建立一条6英寸生产线.重点扶持中国现有的五大,C制造企业一上海先进、首网日电、上海贝岭、中国华晶及绍兴华越.并积极引进外来资金与技术来改善中国本土晶圆厂的生产实力,其中华晶即是自朗讯引进的0.9 μm6英寸晶圆生产线。根据中国政府的规划,是期望透过“908”专项工程来改善中国IC产业结构,由过去的IDM模式,向垂直专业分工模式转变。

虽然中国政府在八五计划中推出“908”专项工程,并建立了一条6英寸生产线及五大汇制造企业,但中国IC产业的发展依旧严重落后于国外;有鉴于此,1995年11月中国原电子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九五期间加快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报告》,并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1996年3月业界俗称的“909”工程正式成立。

“909”工程总投资40亿人民币(1996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央财政再增加拨款1亿美元),由国务院和上海市财政按6:4出资拨款;除延续过去对IC产业发展的支持外,更以建设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的主要发展标的.主要是规划从事代工的8英寸晶圆厂,及与此8英寸厂配套的IC设计公司与晶圆材料生产线。

在“909”工程中.首先于1996年由上海华虹微电子,与日本NEC公司合资成立上海华虹NEC.并陆续成立一系列基于此的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包括上海虹日国际、上海华虹国际、北京华虹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等。而华虹NEC也克服了华晶?年漫长建厂的悲剧.于1997年7月31日开工动土,1999年2月完工并开始投产,2000年营收达30.15亿元人民币,并顺利获利5.16亿元人民币,虽然来年就出现13.84亿元的亏损,但以当时九五计划来看,华虹NEC仍是成功的发展项目。

(三)十五计划(2001—2005年)

虽然中国过去的经济成长速度惊人,但在被称为“工业之米”的半导体发展上,却显得十分落后,除在晶圆厂方面多半是5英寸及6英寸厂为主外,其国内所产制的芯片仅能供应国内所需的7.5%,显示中国半导体技术与国际水准的落差相当的大;为此中国政府针对半导体产业,在十五计划做了更详尽的规划。

在十五计划期间,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方针是从IC设计业切入,并以,C制造业作为发展重点,继而带动封测。支持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布局方面,则期望完成长江三角洲、京津环渤海地区及珠江三角洲三大重点发展区域,并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封装产业;至于重点扶持产品则选择量大面广的产品,其中首要发展的IC卡、通信IC、数字影音视频IC等。

另外中国政府亦颁布了“18号文件”,从税收.投融资、进出口、人才等方面提供优惠措施,成为中国第一个关于发展IC产业的综合性文件;并给予租税的优惠(在附加价值税17%中.IC设计给予14%的减免.其它IC厂商则减免11%)外,也提供半导体厂商相当良好的环境,以吸引国际大厂进驻。

在中国政府大力的推广下,中国大陆地区IC产业在十五期间出现了大跃进,无论在设计及制造方面,都有较过去5.6倍甚至10倍以上的成长,在晶圆代工方面更创造出中芯国际。华虹NEC、和舰等世界级厂商,并成为仅次于台湾地区的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市场;而中国也在2005年顺利超越美国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的区域性半导体市场。针对如此重要的十五计划,在下一段将针对其发展策略、目标。方向及成效做更详尽的说明。

“十五计划”的具体成效

十五计划算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以来推动的最成功的一项计划,在计划结束的2005年,中国已跃升为全球最大区域性半导体市场,整体市场规模为4.534.8亿元人民币,较2004年成长28.4%,优于全球半导体市场的6.8%成长率,其中,C市场规模达3,803.7亿元人民币,较2004年成长30.8%,占整体半导体市场比重在83.9%以上。

在产量的表现上,2005年中国IC产量为265.78亿块,成长25.68%,销售额超过800亿元人民币,完全达成十五计划的发展目标。至于在IC产值方面,2005年中国,c产值达到702.1亿元人民币,成长28.8%,自2001—2005年的5

年间,中国IC产量及产值年均成长都超过30%;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区域性半导体市场,但大部份仰赖的是进口,比重超过80%,中国本土IC产量及营收仍旧偏低。

而在中国IC产业结构方面,IC设计业扮演的角色快速提升,占IC总产值比重也逐年增加,2002年时比重仅有8%,至2004年已提升至14.9%.2005年更达到17.7%:IC制造业则受到全球Foundry市场低迷及芯片代工价格持续下滑的冲击.加上2005年新产能扩张的贡献度大幅减弱,影响中国本土IC制造业厂商的表现,成长率自2004年的190%大幅下滑至仅成长28,5%,为232.9亿元人民币,不过在市场比重方面,则顺利突破3成至33.2%。

至于过去执掌中国本土IC市场牛耳的IC封测产业,2005年依旧维持稳定的成长表现,营收为344.9亿元人民币,较2004年成长22.1%.但其占中国本土IC市场比重仅49 1%,首次跌破5成。

IC设计

中国IC设计业近三年来的产值表现非常惊人,受惠于中国本土IC设计业者在产品创新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如重邮信科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颗0.13微米制程的TD-SCDMA芯片“通信一号”、凯明推出采90纳米制程的第二代TD-SCDMA/GSM双模芯片“火星”,加上新崛起业者如珠海炬力、中星微电子顺利至美国IPO上市,带动2005年中国IC设计产业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24.3亿元人民币,较2004年成长52.5%,更自自2002年的21.6亿元人民币.成长6倍以上,2002年至2005年的年均成长率更高达79.2%,其占整体市场比重也成长至17.7%。

中国政府于2000年—2002年间陆续成立了7个国家级设计产业基地,分别为上海、北京、无锡,杭州、深圳、西安及成都,近年来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广下,已逐步形成几个主要的产业聚落,其中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及北京为中心的京津环渤海湾地区,前者囊括了中国近5成的,C设计业者,后者则拥有近120家IC设计业者,除了这两个区域外.深圳则是中国最大的,C设计城市,已连续几年在产值上遥遥领先其它地区。

目前中国IC设计企业数约479家,较2004年的421家又增加了50几家,而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仍占大部份,比重超过6成,其中员工人数在20人以下的企业数有171家.比重约35.7%,而员工人数超过百人的企业家数则不到50家.比重仅9.4%,显示出中国IC设计企业的规模仍小。在设计能力上中国IC设计业者也大幅提升,目前已有超过5成的业者平均设计能力在0.18μm(含)以下.其中大部份业者的平均设计能力已达到0.18μm,比重约41.2%,其次则为0.25μm级,比重约21.4%;值得注意的是,具备0.13μm及以下设计能力业者比重已突破1成.约为10.5%,较2004年的6%大幅成长。

至于厂商排名方面,2005年中国前十大IC设计业者排名有了与过去不同的变化,最受人瞩目的是海归派企业的崛起,其中在2003年及2004年位居排行榜前两大的大唐微电子及杭州士兰微电子.2005年排名跌落到第四及五名,取而代之的是珠海炬力集成电路及北京中星微电子,这两家业者在2004年崛起,当年度营收成长率分别为900%及162%,2005年更以12.57亿元人民币及7.68亿元人民币荣登中国前两大IC设计业者宝座,出乎各界的意外。

重要的是,2005年中国IC设计中营收超过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家数已超过20家.为九五计划结束时的5倍之多,其中新龙头老大一珠海炬力,其2005年营收更突破10亿元大关,来到12.57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第一家营收突破亿美元关卡的企业;而珠海炬力及中星微电子于2005年11月相继赴美IPO上市,也为中国lC设计产业发展奠定了新的里程碑。

IC制造

自2002年以来,随着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和舰科技、上海先进等数个8英寸晶圆生产线的陆续建成投产,中国lC制造业快速的扩大,特别是在2004年.在全球IC市场产能吃紧的情况下,中国务晶圆生产线的产能利用率始终处于90%以上的高水平,代工价格也随之攀升。在这些因素的带动下,2004年中国IC制造产值成长率高达190%,为历年之最。

进入2005年,受到全球Foundry市场低迷的影响,中国IC制造企业产值成长率大幅回落,部份企业甚至出现负成长;与此同时,2000年以来的新建项目在2004年均已建成投产,2005年产能扩张对晶圆制造业规模成长的贡献度大大降低;2005年中国IC制造业产值成长率虽仅28.5%,但却顺利突破200亿元关卡,达到232.89亿元人民币。

在晶圆厂及制程技术的发展上,至2005年底中国共有15座4英寸厂、8座5英寸厂、17座6英寸厂、15座8英寸厂及2座12英寸厂.其中8英寸厂以中芯国际为主,其它如华虹NEC、上海先进、宏力半导体、和舰科技都各自拥有8英寸厂;至于12英寸厂则是中芯国际于北京投资的Fab4及Fab5,其中Fab4已于2004年投片,至2005年底月产能已达2.7万片,制程技术也达到0.11μm。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中国大陆晶圆代工产业营收达19.25亿美元规模,较2003年成长155.6%,占全球比重由2003年的6.57%、大幅跃升到11.53%.成为仅次于台湾地区120.22亿美元的第二大晶圆代工市场;2005年营收再提升至24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也提升至13%。更重要的是,中芯国际成功挤下新加坡的特许半导体,以市占率7%跃居全球晶圆代工排名第三位,而中国晶圆代工厂商在全球20大中也共有5家企业入榜。

IC封测

与IC设计及IC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相比,中国IC封测产业在近几年一直呈现稳定成长的态势,2005年新建项目建成投产的带动下成长率微幅上涨,2005年产值超过300亿元,达344.91亿元人民币,较2004年成长22.1%。

目前中国IC封装企业结构呈现明显的内外资差别,前10大企业中仅江苏长电一家本土企业入榜.不过年封装能力过亿块的企业已有9家,其中江苏长电年封装能力已达到20亿块以上;在技术方面,主要仍以低阶的DIP、QFP、SOP等传统封装形为主,不过江苏长电已开始朝CSP等级迈进。

分析中国半导体快速成长的原因产业优惠政策的支持

中国政府自1990年代的“908”及“909工程”开始,就将IC订定为国家发展的重点产业,不惜投入庞大的资金进行支持;到了十五时期,更是大力的发展汇产业,包括“18号文件”颁布就给予IC企业相当大的政策及税赋优惠。

国内市场需求持续成长

近年来NB、数字相机、PC、LCD显示器等信息产品厂房陆续大规模的向中国转移,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商务部数据,2005年中国计算机类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048.4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比重也自十五计划之初2001年的7.9%提高到13.7%,预期未来中国信息产品的产量仍将大幅成长,加上消费电子及通信产品市场的持续扩大,可望带动中国国内IC产品需求持续成长。

产品设计能力大幅提升

过去中国半导体产业给人的印象普遍是技术实力的不足,此一情况在近年已有所改善。自2005年以来中国IC设计在产品创新上就取得了多项进展,包括重邮信科开发出中国第一颗0.13μm制程技术的TD-SCDMA手机核心芯片一一“通信一号”;凯明信息则推出采用90μm技术的第二代TD-SCDMA/GSM/GPRS双模及多媒体应用芯片——“火星”;青岛海信开发出中国第一款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音视频芯片——“信芯”;中科技计算所开发出中国第一款AVS芯片——“凤芯1&2号”等,这些都显示出中国在3G通信、数字音频芯片等产品的设计能力已大幅提升。

国际半导体大厂到华投资热潮不断

随着近年来中国市场的陆续开放,其低廉劳力成本、地方政府优惠及庞大后盾市场等诱因吸引着国际大厂前往投资,并于当地设立研发中心、晶圆厂或封装厂房等,其中尤以封装测试厂为甚。以近两年的投资为例.AMD就投资1亿美元于苏州设立微处理器封装测试厂,并于2005年顺利投产;Intel于2003年宣布的成都封装厂一期工程也于2005年12月落成启用.将主要负责其自家产品P4 CPU的覆晶封测,第二期投资备忘录也已在2005年3月签订,预计于2007年投产,合计投资额4.5亿美元;至于早在深圳布局的STMicro,2006年2月亦宣布投入5亿美元.在深圳龙岗宝龙工业区兴建新的IC封测厂.有别于之前合资的深圳赛意法微电子.此为STMicro完全独资,计划年内动工,建成后年产量70亿块。

除了IC封测领域外,在IC制造方面也受到国际大厂的厚爱,其中由韩国Hynix与STMicro合作的无锡8英寸晶圆厂项目,已于2005年9月顺利获得中国工商银行7.5亿美元银行联贷.预计2006年第一季试产,第二季开始量产,初期月产能1.8万片,产品以DRAM为主:另外美国0C制造商AERO科技也在2006年2月与中国合肥高新区签订协议,将在合肥投资10亿美元分三期建设6英寸及8英寸晶圆生产线,月产能分别为4万片。

产学合作及人才培养成效浮现

由于半导体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相对的对于高水平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之前中国半导体产业普遍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仅能从其它或台资企业挖角,不过近年来此情况已有所改变。2003年中国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推行了“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计划”,并批准9所大学为首批人才培养基地,2004年8月再批准6所高校的加入,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初步形成, 目标是在6—8年内培养出4万名IC设计人才及1万名相关制造技术人才,目前此效益已慢慢浮现。

十一五规划的半导体政策及发展目标

随着18号文件的取消及十一五计划的发布。有关半导体优惠政策已列入国务院2006年立法计划,并将在人大会议中讨论,其中扶持本土大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创新实力为首要目标,另外并将投资3.000亿元人民币在,C设计及制造产业上,持续重点发展设计及制造(晶圆代工)产业,其中,c设计将重点发展5家30~50亿元级企业及10家10~30亿元级厂商,制造方面则全力布建10座8英寸晶圆厂及5座12英寸晶圆厂。

另外在租税优惠方面也将有所著墨,除地方政府外,未来重点方向将放在所得税的优惠上,将原来的两免三减半提高为五免五减半(五年免税五年收一半税)或十年全免,虽然短期内其效应并无法显现,但却有利于国内外资本投入中国半导体产业。

另外就在中。美双方因18号文件中增值税问题签署谅解备忘录,由中国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及信息产业部共同制订的《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定办法》正式出炉,其中成立了一近30亿元人民币的研发基金.并决定自4月23日开始实施,此基金的相关内容如下:

成立宗旨:提高中国半导体研发能力及产业化水平。以加快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实力,并促进产学研合作。培养及奖励半导体产业的优秀人才。

申报条件:根据此一基金的规定。只要在中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经主管单位认定的半导体企业,并有符合申报指南要求的研发活动方案,具备所申报研发活动的能力、内部管理及财务制度健全皆可提出申请。

基金发放方式;将以无偿资助方式发放,其资助金额不超过该研发活动成本的50%。

值得注意的是,此半导体研发基金并不局限于半导体专用仪器。设备费及材料费上,只要是能提高研发能力的半导体相关方案,即便是人才的培养、引进及奖励等人事费也在补助范围之内。至于企业是否合格的认定工作将于发改委及信息产业部共同分担:其中发改委负责IC制造及封测业,信息产业部则负责IC设计企业,至于财政部则对发放基金的总量进行控制。

结语:十一五期间中国IC市场年复合成长率在2成以上

2005年虽遭遇到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减速,但中国半导体产业依旧维持两位数的成长,并一举超越美国、跃升为全球最大的区域性半导体市场;在产品技术上也有所提升,并成功开发出0.13μm至90nm级的芯片,同时还有中星微电子、珠海炬力集成电路的顺利赴美IPO上市,中国半导体产业前景看来一片光明。

中国未来发电规划 篇4

全国范围内灰霾严重,燃煤电厂毫无意外地成了众矢之的!根据环保部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煤电烟尘排放量约215万吨,占全国烟尘排放总量的16.9%;二氧化硫排放量约900万吨,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40%;氮氧化物排放量1106万吨,占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46%。发电量的增加和耗煤量加大,近几年电厂氮氧化物排放增长迅速。煤电毫无疑问的是中国的头号空气污染源。

面对民间的减排呼声和政府的减排压力,“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改造技术受到了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电厂的追捧。在很多省区,燃煤电厂掀起“超低排放”改造热。然而,改造污染严重的煤电需要在设备上的巨额投入,而且完成改造后电价还可能要上升。

花这么多钱能减少多少排放?能减少多少灰霾天?空气最终能否因此好起来?对于这些问题,业内人士也在争论。

争议:1.现在推进超低排放,时机好不好?

2.改造成本高,到底谁来买单?

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副院长朱法华介绍,目前中国燃煤电厂污染物治理改造加装的湿式电除尘器投运与在建的数量已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这是为了实现烟尘排放低于20毫克/立方米的要求与消除“石膏雨”现象。要达到超低排放标准,还需要继续投入。而煤电环保改造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排放标准越严,改造成本越高,随之环保电价补贴标准也需相应调高。江苏、浙江、广东已有的“超低排放”改造设备投入在1.5亿至5亿,投产后每度电价格将上涨1.5~2分钱。

“有城市搞超低排放,论证过没?我认为如果论证过,是不会把烟尘排放浓度从10毫克/立方米调整到5毫克/立方米,这解决不了污染问题,为了5毫克/立方米花几千万买设备,承担之后运行成本,土豪也不会这样干。”王志轩认为。

“超低改造投入巨大,虽然是发电企业投入,但实际上国家补贴电厂后最终还是全民买单,既然是全民买单,那得找到费效比最好的办法,”广东有电力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北京基本上没电煤了,但雾霾依旧严重,影响到公众利益的决策事项应谨慎,政府推动超低排放也应如此。”

争议:3.没有优质煤,怎保障减排目标?

由于煤质差,目前中国电力企业不要说超低排放,即便是稳定实现新国标特别排放限值都是非常困难的。

电力行业专家指出,超低排放有个前提条件:煤质含硫量低、灰分较低、挥发分高、低位发热量高、机组负荷运行相对平稳等是实现“超低排放”的重要条件。而国内煤炭平均含硫量超过1%、灰分高达30%,实现稳定长期的超低排放有一定难度。

由于低硫、低灰、高热值燃煤是实现“超低排放”的基本前提,对煤质的苛刻要求势必造成电厂购买优质煤,而劣质煤流向其他用户,“超低排放”改造有可能还会间接刺激散烧劣质煤的增加,从而增大环境污染。

争议:4.改造技术不成熟,匆忙上马是否安全? 目前煤电业内对哪种技术可以稳定有效减排还在争论。王志轩介绍,目前的“超低排放”改造大多是在老的煤电脱硫脱硝除尘设备上多加些设备,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有的,不是重大和突破性创新。从广州恒运电厂等已经“实现”“超低排放”所采用的技术即可看出,这些电厂都在“以过高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实现较低的减排量目标”。

而国内超低排放改造项目运行时间均较短,还没有超低排放改造电厂稳定运行1年以上,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的案例。设备稳定性有待检验。广州石化6月完成2台锅炉的超洁净排放示范项目应用截至目前运行5个月。广州恒运电厂7月3日改造完成后运营至今仅4个月。

“超低改造的技术需要有一个检验的过程。中国还没有用电企长时间检验超低排放设备,”王志轩介绍,“电厂的污染治理系统是串联的,一个出现问题,整个系统都要调整,影响发电。”

“需要指出的,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或超超低排放的成本中,运行成本较高,如果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燃煤电厂不太可能使煤电机组长期稳定地实现超低排放。”朱法华指出。

争议:5.投资超低排放还是严控散烧煤?

朱法华的观点:“广州和珠三角地区现有电厂强度很大,排放污染物多,我的观点是,应该搞„超超低排放‟改造,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尘按50、35、5毫克/立方米标准的排放。广东其他地区没有必要搞超超低排放,按照50、35、10毫克/立方米的„超低排放‟标准来搞即可。”--------------------相关措施:

1.李克强:跨区送电可治雾霾 2014特高压大提速

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201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到,加快重点煤电基地和输电通道建设。其中包括,加大西电东送力度,加快推进鄂尔多斯、山西、锡林郭勒盟能源基地向华北、华中、华东地区输电通道建设,规划建设蒙西-天津南、锡盟-山东、锡盟-江苏、宁东-浙江、准东-华东等12条电力外输通道,提高跨省区电力输送能力。

国家电网公司2014年工作会议提出,力争今年核准并开工“6条交流4条直流”特高压项目,这明显高于2013年计划(4交3直);并且,今年“西纵”“中纵”工程要加快前期工作,力争溪洛渡-浙西直流工程上半年投运,浙北-福州交流工程年底投运。同时,国家电网2014年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35亿元,同比增11.92%,其中电网投资3815亿元,同比增长12.9%,高于2013年增速(10.64%)。

2.国家发改委推环保电价治雾霾 超标电企可罚款5倍

近日国家发改委和环保部联合印发《燃煤发电机组环保电价及环保设施运行监管办法》(以下简称 《办法》),明确燃煤发电机组电量可在现行上网电价基础上执行脱硫、脱硝和除尘电价加价等环保电价政策。脱硫电价加价标准为每千瓦时0.015元,脱硝电价为0.01元,除尘电价为0.002元。

同时,《办法》规定单项污染物排放浓度超过限值1倍以内的,没收环保电价款,不予罚款;超过限值1倍及以上的,处5倍以下罚款;对在线监测等数据弄虚作假的行为,将予以严惩。

3.以电代煤取暖

----------------附:

1.中国各类煤电行业排放标准

烟尘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新国标

特别限值 20

超低

2.其他国家煤电行业排放标准

烟尘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美国

12.3

136.1

95.3 德国

200

200 日本

200

200 澳大利亚

200

未来职业规划职业规划 篇5

那么该怎样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呢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职业生涯规划,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进入社会所从事的职业及发展的科学设计和事前构想,它包括确认职业目标、选择职业类别、规划职业的发展阶段等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事业发展的前置性工作、计划性工作,是在对社会环境进行评估、结合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制订出的个人发展战略。正如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首先要制订企业发展战略一样,个人也要首先制订自己的个人发展战略,即职业生涯规划。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走一步看一步的人是盲目的人,是缺乏科学性、计划性和前瞻性的人,看不清楚方向的人怎么能正确的走人生路呢,他也会在职业规划的道路上犹如一只迷失方向的羔羊,时刻都没有一个充分的定位和规划。在职场竞争中,没有计划和目标的求职者往往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因此,每一个人,应当正确分析,科学计划,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还不知职业生涯规划为何物的人必须补上这一课,这既是竞争的需要,也是求职者对自己未来负责的基本表现。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引个人职业发展的指南针,是个人发展的战略规划。

在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你必须要确定一个方向,明白自己要选择或接受什么样的工作,然后为这个工作制订一个详细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沿着这个计划循序渐进。

对此,本文关于如何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总结了下面几点:

1、你必须要清楚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实现你的价值。

2、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之中你该怎样实现你的个人价值。

3、你要选择什么样的公司才能实现你的个人价值。

企业未来经营规划 篇6

企业未来经营规划

1、统一公司形象,优化企业文化,完善公司管理制度。

2、科学地管理,根据市场销售需求,提前做好产品生产安排。

3、业务拓展:A、做好网络宣传和推广;B、建立医院合作关系;C、做好直销和分销加盟。

D、通过医疗卫生系统协助做好亚健康病患的信息采集和联系;E、和广大医院建立协作关系;F、做好产品包装和设计,力求我公司产品高档、精美,体现出医疗产品的科技含量。

4、经营战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企业将继续扩大“企业服务+病患再宣传”的营销模式,在赣州市形成每月10%病患客户递增规模,可每月销售箱的产品.5、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将产品批号由“食”字提升为“健”字,使甘露源的系列产品成为广大亚健康患者和癌症患者的必须品.6、为此我们将快速扩大销售团队,增强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计划2012年投资500万生产并销售完;2013年-2014年投资1000万生产和销售完。

7、使产品进入医疗系统.广泛临床应用。

营销中心下设部门要体系合理,机构完整,组建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有很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专业高层营销人员,他们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拥有2年以上的医疗业务运作和企业管理的实战经历,拥有多年以上医药保健品行业的市场推广和品牌运作经验。

甘露源系列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有了不错的口碑和美誉度,可以相信:既有的科技、技术优势,加上我们组建有的营销优势、管理优势,辅以赣州这座“南方香港”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未来的甘露源的市场开发将“更上一层楼”,未来的甘露源产品的销售将有如神助,未来的甘露源的腾飞将指日可待!

“尚德重能人尽其才关注绩效终身学习赢在执行。”这是甘露源人要发扬的一种经营理念,这也是甘露源人的一种永恒目标。甘露源人的理想是:用最自然的生物资源,融合最先进的生物技术,生产最优质的健康产品,融入最丰富的养生文化,缔造最积极健康的人生。

产品标准色采用海蓝色,雅而不凝,淡而不浮,给人一种宽广、博大同时又自然、灵动之感,象征着甘露源人既踏实、稳重又积极、灵活的创业特质。

治癌防癌的生物药物的需求很庞大,发展也很快。目前全世界治癌防癌的保健品和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特别是合成分子结构复杂的药物时,它不仅比化学合成法简便,而且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存在不少差距。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从科研到产业化,将是一条艰难的路。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到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同时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将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这两个因素将为生物医药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基本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合理布局,基地化建设,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发展,集约化经营。

(二)坚持技术创新原则。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与先进工艺研究开发新药品、新剂型,改造传统工艺。

(三)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四)坚持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原则。实行GAP认证、GMP认证、GSP认证。

(五)坚持开放式开发原则。“公司+患者成业务员”、“公司+科研+基地”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

(六)实施知识产权保护,鼓励自主创新。

(七)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与开发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6百万元,年均增长150%。

四、发展方向

发挥药用动植物种类丰富的特点,结合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以天然药物开发为主,依靠科技推进产品技术创新,研究、发掘民间、民族医药,生产开发系列民族医药产品。严格按GMP标准发展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到2015年,开发出“临”药名牌产品1—2个。

五、发展重点

--“临药”研发创新体系建设

依托企业科技交流与合作,2014年以前,建立新药开发研究中心、天然药物引进和组培繁育中心、中药信息与市场研究中心。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临药”推广中心。

2、依托现有科技推广机构,建立多层次的“临药”科技服务组织。

3、建立GMP企业产品销售网络平台。

4、生产基地建设: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发展我公司生物食品产业,是加快我市经济发展,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措施。董事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抓实干,要拿出抓甘露源产业的决心,来抓生物制药产业发展。

二、公司各级一定要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尽快制定出科学的“临药”发展中长期规划,用具体的规划和方案指导“临药”发展。

三、各市县要成立“甘露源”发展产业领导小组和科技推广咨询服务机构。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和工作目标,制定相应考核措施和办法。

四、加大人才培训培养

(一)积极支持和鼓励公司员工开展生物药品知识学习,提供必要的医疗指导,努力创造和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对取得成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

(二)加强与省内外医院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高技术人才。制定规划,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分期分批选派优秀中的医疗青年到省内外大医院学习培训和进修。

(三)引导和鼓励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发展生物药业最需要的岗位上就业。

简论核安全与未来核能发电的发展 篇7

关键词:核安全,三喱岛,切尔诺贝利,第三代反应堆,第四代反应堆

1 20世纪的核安全

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将核安全划分为核动力设施安全、辐射防护和核废物安全三类[1]。对于非军事领域, 核动力设施主要指核电站, 而核辐射防护问题及核废料的安全处理也与核电站直接相关。一般来说, 在核设施 (例如核电站) 内发生了意外情况, 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 致使工作人员和公众受超过或相当于规定限值的照射, 则称为核事故。显然, 核事故的严重程度可以有一个很大的范围, 为了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标准, 国际上把核设施内发生的有安全意义的事件分为七个等级, 只有4~7级才称为“事故”。5级以上的事故需要实施场外应急计划, 这种事故世界上共发生过三次, 即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英国温茨凯尔事故和美国三喱岛事故。

1954年4月27日, 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发电。2005年底, 全世界已有36个国家和地区441座核电机组在营运之中, 总功率近368GW, 还有38个机组正在建设之中和44个机组即将建造[2]。

经过50年的努力, 核动力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实践证明, 核电是可靠、清洁、安全、经济的替代能源。然而, 核电毕竟不同于其他能源技术, 具有相当大的潜在危险性。与常规火电厂相比, 核电站这种潜在危险性主要来源于:

1.1 核电站可能产生比设计功率高得多的功率。

1.2 裂变释能过程同时伴有放射性辐射。

1.3 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放射性废物。

因而, 从核电发展的初期开始, 核能界就一直把安全问题置于首位, 不断改进和完善核电站的安全工程和技术系统以及安全管理系统。迄今, 核安全就世界范围而言已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其事故率远远低于其他能源行业。

核安全的三个特征:a.高危险性, 低风险率, 公众舆论对其安全期望值高[3];b.人因事故率日趋上升[3], 由人因失误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事故发生率相对于设备事故率的下降而趋上升;c.发生了几次震惊世界的严重事故, 这些事故对世界核电发展和核安全水平产生了巨大冲击, 同时也成为核安全科学发展的里程碑。

2 走向国际体制的核安全

三喱岛和切尔诺贝利事故后, 核安全在全世界范围都得到高度重视。在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的组织与督促下,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核安全国际体制化管理的趋势。这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各国间具有法律约束的国际承诺;全球广泛一致的安全标准;推进和督促这些标准的应用。

保证核安全是国家的职责。长期以来, 各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达成核安全国际上的协调一致, 而达成这种协调一致的基本途径就是制定国际间广泛同意的安全标准并促进其在全球的应用。I-AEA是承担该项计划的组织者, 制定核安全标准是联合国赋予IAEA的一个法律职能, 在IAEA的工作中推进国际条约的制定与实施, 制定安全标准和提供其应用的机制高度优先。

3 我国核安全现状

3.1 我国核工业现状。

中国大陆已投入运营的有秦山核电站一期、二期、三期, 大亚湾核电站、岭澳一期, 田湾核电站。总装机容量超过10000MW, 另外在建项目有, 岭澳二期、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阳江、辽宁红岩河、福建宁德、田湾二期, 以上在建工程均为2×1000MW。

我国台湾地区拥有6座核电机组, 总装机容量为4880MW, 另有两座核电站 (容量2600MW) 在建。

《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5━2020年) 》提出, 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0MW, 在建规模18000MW。

3.2 核安全政策。

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核安全, 从核工业发展之初就明确制定了“安全第一”的方针, 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我国是国际《核安全公约》缔约国之一, 并于1998年9月首次向公约缔约国秘书处提交了《核安全公约中国国家报告》, 接受国际核安全监督与交流。

3.3 我国核电站在改进安全方面已规划的活动。

为达到和维持国际公认的高水平的核安全, 需作不懈的努力。我国核安全管理部门和有关营运单位已为此规划了一系列的活动, 其主要内容有:进一步完善核安全法规;全面提高核安全文化;定期安全评估;加强核电运行经验反馈;设备安全改进;推广应用概率风险评估方法 (PRA) ;加强核电站严重事故的对策研究等。

4 未来核安全展望

最近二十年, 商业运行经验反馈提高了核能的经济和环保性能, 与化石燃料发电电价比较, 核电电价具有很强的竞争性, 废气、废液排放远低于国家的排放标准。目前, 全球已经积累了10000堆年的运行经验, 完全可以证明核电技术进入了成熟阶段。

4.1 第三代反应堆。

为了提高安全性能, 第三代反应堆一方面提高了安全冗余系统的性能, 以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 设计了事故状态下非能动安全保护系统。

EPR是Framtome和Siemens联合开发新一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 其安全系统的设计采用简单性、实体隔离、多样性和冗余原则 (采用4个系列的系统设置) , 并着重考虑了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措施, 将在实际上消除早期放射性大剂量释放的风险, 把现场外的应急措施限制在电站十分有限的范围内。EPR采用双层安全壳, 安全厂房分区布置, 实体隔离。EPR的堆芯损坏频率大降低, 在考虑功率运行和停堆状态的内部事件情况下约为6.3×10-7/堆年[4]。

AP1000是美国西屋公司开发的第三代非能动压水堆核电技术[5]。西屋公司在开发AP600时首次将”非能动“理念引入压水反应堆设计, 使得设计大简化、安全性提高、投资降低、设计与性能特点满足用户要求文件 (URD) 的要求, 对世界核电未来发展另辟新径, 引起国际核能界的广泛关注。堆芯熔化频率为:2.41×10-7/堆年, 严重事故下大量放射性物资向环境释放概率为:1.95×10-8/堆年, 远低于URD要求的1.0×10-5/堆年[6]。

4.2 第四代反应堆。

近年来, 世界各国提出了许多新概念的反应堆设计和燃料循环方案。2000年1月, 在美国能源部的倡议下, 十个有意发展核能利用的国家派专家联合组成了“第四代国际核能论坛”Generation IV Nuclear Energy International Forum, 简称GIF) , 于2001年7月签署了合约 (Charter) , 约定共同合作研究开发第四代核能系统 (GenⅣ) 。这十个国家是:美国、英国、瑞士、南非、日本、法国、加拿大、巴西、韩国和阿根廷。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 (OECD) 原子能机构也派了观察员参加。第四代核能系统开发的目标是要在2030年或更早一些时间创新地开发出新一代核能系统, 使其在安全性、经济性、可持续发展性、防核扩散、防恐怖袭击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先进性和竞争能力;它不仅要考虑用于发电或制氢等的核反应堆装置, 还应把核燃料循环也包括在内, 组成完整的核能利用系统。

GIF协会主要是由各国政府部门支持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工业界的专家所组成, 自2000年至2002年三年中, 先后有100多名专家开过八次研讨会, 提出了第四代核能系统的具体技术目标[7], 主要是:a.核电机组比投资不大于1000美元/KW, 发电成本不大于3美分/KWh, 建设周期不超过三年;b.非常低的堆芯熔化概率和燃料破损率, 人为错误不会导致严重事故, 不需要厂外应急措施;c.尽可能减少核从业人员的职业剂量, 尽可能减少核废物产生量, 对核废物要有一个完整的处理和处置方案, 其安全性要能为公众所接受;d.核电站本身要有很强的防核扩散能力, 核电和核燃料技术难于被恐怖主义组织所利用, 这些措施要能用科学方法进行评估;e.要有全寿期和全环节的管理系统;f.要有国际合作的开发机制。

参考文献

[1]IAEA, Nuclear Technology Review2006, 2007.

[2]濮继龙.压水堆核电厂安全与事故对策[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5.

[3]张力.核安全:回顾与展望[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0, 4.

[4]EPR设计成熟度及对中广核工程适应性研究报告[J].中国广东核电集团.

[5]杨子春.对AP1000技术消化吸收的几点看法[J].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

[6]AP1000设计成熟度及对中广核工程适应性研究报告[J].中国广东核电集团.

中国未来发电规划 篇8

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面广、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在未来可持续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蕴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转化成电力,则可使生物质能这一传统能源重新发挥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一技术就是生物质直燃发电。

现代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诞生于丹麦。上世纪70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机以来,丹麦推行能源多样化政策。该国BWE公司率先研发秸秆等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并于1988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秸秆发电厂。该国秸秆发电技术现已走向世界,被联合国列为重点推广项目。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秸秆资源丰富,可利用秸秆总量达6.4亿吨,但大部分秸秆被农民在田间大量焚烧,既污染环境,又造成可再生资源浪费。以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为龙头,可有效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链发展,秸秆发电除提供环境友好型绿色电能、热能外,燃烧后的灰渣还可直接还田或生产复合肥料,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旗下的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引进丹麦先进的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于2006年12月1日建成投产了中国第一个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国能单县125MW生物质发电工程,实现了中国大容量生物质直燃发电零的突破。对该项目的成功建设和运行,温家宝总理做出了重要批示:“要鼓励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电网公司的做法和经验值得重视。”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要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指出以生物质能源、生物质产品和生物质原料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质产业,是拓展农业功能、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的朝阳产业。为此,中央政府对生物质发电在电网接入、价格、税费等方面都给予了优惠政策。中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生物质发电5500MW装机容量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0MW,生物质能利用量占到一次能源消费量4%的中期目标。

生物质发电的主要燃料,来源于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稻草稻壳、棉花秸秆、林业间伐及加工剩余物等农林废弃物。秸秆发电变农民在田间无序焚烧,为集中燃烧并发电、造肥,节省了大量煤炭资源,并增加农民收入。以国能单县生物质发电厂为例,该电厂应用1×25MW单级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配一台130t/h生物质专用振动炉排高温高压锅炉。单县生物质发电厂于2007年全年稳定运行8200多小时,发电2.2亿千瓦时,消耗农林剩余物20多万吨,为农民增加收入5000万元以上。农民生活用能,秸秆燃烧效率仅约为15%,而直燃发电锅炉可将热效率提高到90%以上。

秸秆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在生长和燃烧中不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量,不但可以替代部分化石燃料,而且还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据测算,中国可开发的生物质能资源总量近期约为5亿吨标准煤,远期可达10亿吨标准煤。即使按5亿吨标准煤计算,生物质发电可满足中国能源消费量的20%以上的电力,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5亿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减排量近2500万吨。除此之外,秸秆燃烧产生的灰分还可作为优质钾还田使用,一台2.5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机组年生产达8000吨左右灰分。

上一篇:创意平安夜祝福语下一篇:小班语言教案:认识“酸”“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