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作品赏析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赵树理作品赏析

赵树理作品赏析 篇1

-----------引自“百度名片”

最近读了几篇赵树理的短篇小说,也看了些对赵树理的评论,大致给的评价都很高,就我看过的他的几篇小说的感觉来说,1赵树理的几篇短篇小说的确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

提赵树理的作品,自然不能忘记他的成名做《小二黑结婚》,主要讲小二黑和小芹恋爱,受到垂涎小芹的村子恶霸金旺的阻挠,结果,金旺以捉奸的名义将小二黑和小芹绑到区上问罪,不料区干部明察后,查出了金旺等人的罪行,并将其法办,还支持了小二黑和小芹的婚事,最后以大欢喜收场。这部作品受到彭德怀,周扬等诸多赞扬,他之后的几篇如《登记》《孟祥英翻身》《传家宝》《锻炼锻炼》等短篇小说都是极为优秀的。赵树理作品

赵树理文章的很大一个优点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很鲜明,每个主角都有其独特人物性格,他们他们中有些人的性格让人感到一种愚昧,同样是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却都又不不带一丝重叠,像《小二黑结婚》里,爱算命误了庄稼的二诸葛,四十几岁还爱打扮,弄得个老来俏的三仙姑;《传家宝》里的给女人按标准定型,还非要媳妇继承她的古董的李成娘;《孟祥英翻身》里的认为女子就该是小脚、守家的孟祥英婆婆,在浓郁封建气息中走向独立新生活的孟祥英;还有《登记》里的小飞鹅,艾艾,《锻炼,锻炼》的“小腿疼”“吃不饱”,王聚海都是赵树理笔下的典型性格的人物代表。他的每篇文章的主要人物都有其自己的性格遭遇,每换一种作品读起来都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另外就是他的作品中乡土气息浓郁,他是一个地道的平民作家,将农村的生活原汁原味的传达给读者,使他的作品注入了乡土的灵魂。不同于一些没有农村经历的作者,若用奢华的笔调渲染乡土气息,犹如蜻蜓点水,无法探究其本质。而赵树理的一段农村生活使他更了解农村的习俗和生活风貌,传达出更加原生态的况味。比如《登记》里的关于青年男女时尚衔罗汉钱,小飞蛾结婚的后到各家拜年;都是当地当时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习俗,关于这些习俗,作者并没有刻意的刻画,让读者细细品味中感受独具特色的乡村气息.还有他的文字里边也处处流露特有的民俗文化,如《孟祥英翻身》里的“老规矩”“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按旧习惯,婆婆找媳妇的事,好像碾磨道上寻驴蹄印,步步不缺” 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1— 赵树理的叙事也自己独具的风格,曾有人称其为“赵树理风格”,他的文章像是参杂了人的性格似得,显得温情、乐观。在他的文章,人物性格各异,矛盾自然复杂,可是却从未出现的过激的画面,犹如一团温情的火苗,慢慢的燃起,又慢慢的熄灭,很难看到像干柴遇到烈火时的爆发;之所以还说它乐观,是因为他的作品结局大多为圆满,都是好人得福,坏人遭报应的欢喜剧场面结尾,虽然过程会复杂艰辛一些,但一个欢喜的结局,还是会令人赏心悦目的。他的叙事中风格最明显的恐怕还是白描,平淡中表达出想要的结果,也是赵树理写作的一大技巧,他的作品中较少见到特别的加以渲染,极尽描绘的细节来吸引读者的思考,也没有像散文那样繁华的词藻来可一达到吸引读者的眼球,大多数都是文字朴实无华,叙述中不夹杂自己的情感,就像品味美食,鱼羊有它的鲜美,而豆腐也有自己的平淡,赵树理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像素描一样勾勒出来,不加渲染,不加粉饰,读起来就像品味国画,反而有另一番韵味。

再者就是赵树理文章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有什么就说什么,不带遮遮掩掩的,将一些人的愚昧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给我印象深刻的想张木匠的娘教自己的儿子痛打老婆,他只知道自己的痛苦经历,他只知道替自己儿子想,却不曾想到自己的孙女,或者其他后代中的女性或去将来有一天也会处于和她的媳妇一样的境遇。她的做法只不过是弱势群体对自己的毒打罢了。还有村公所的民事主任,打着自由恋爱的招牌,真正自由恋爱的不给写介绍信,被父母强迫来的,即使理由荒唐至极,也照样写介绍信,可是,对于真正自由恋爱的,即使没理也不写。还有《孟祥英翻身》《传家宝》里婆婆对媳妇的管束,都是婆婆要按照自己定型的尺度去约束媳妇,全然不管时代的变化,自己家的变化。好与坏的定型就像拿物品去和样本比较,相似程度越高,则越优秀,不管样本的好坏和自己周围的变化。在当时,不能不说这之一种和社会变化极不相符,极为落后的思想。作者不加渲染的描写出来,却是将他们的愚昧深刻的留在了纸上。再比如《锻炼锻炼》里成功塑造的“小腿疼”“吃不饱”的损公肥私,自私自利,乡村领导者王聚海的“和事不讲理”虽然是以白描的方式描写出来,但却是矛头直指,毫不留情,将当时还残存的各种不良风气例举出来,最后又记叙杨小四等先进青年据理办事,狠抓狠打,强治不良之风,与前边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为批判中不留意思情面。无情的讽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赵树理的语言也有他的特色,“雅俗共赏”是很多人对赵树理作品的评价,他的作品适合当代各个文化阶层的人阅读。作家读了不觉得“俗”、“土”,农民百姓读了不觉得“洋”不觉得”玄”.即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通俗易懂。他的另一个语言特点就是他的幽默感,《赵树理的语言是在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显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赵树理的幽默感,表现在叙事写人时的妙语横生,并善于概括人物的性格而给他一个形象鲜明的绰号。这种幽默为赵树理的创作增加了风趣、乐观的生活气息。-引用》正是他的这种幽默、风趣,又为他的作品增加了不少光彩。《 在表现形式方面,赵树理十分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如评书叙事、摹情、状物的艺术,注意将那些“值得学习的办法继承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法。在人物描写上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讲究用几句话、几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简洁地勾勒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讲究故事性,并有一套组织故事的艺术手法,做到顺当流畅而又曲折有味;在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上,—2— 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来写景等等。富有特色的民族语言,高超的传统艺术技巧,使赵树理的创作显示出朴素、明朗、幽默的独特风格。--引用》

总的来说,赵树理的作品大部分讲的是拥有创新思想的新一代和老一代守旧派之间产生矛盾,矛盾激化,最后有先进思想的政府领导人,用先进的思想说服老一代人或治理老一代不良之风,使他们接受新的思想,最终矛盾调和,制造一个皆大欢喜的场面。根据寻找赵树理作品人物原型,可以看到像小二黑最后结局是被打死,至于是不是真的是这样,恐怕只有作者本人知道,但他的文章中或多或少带有些服从政治的色彩,可能这也是他的文章受当时大多党内文艺人士的赞扬的一个原因吧!都说赵树理是农民作家,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客观的反映了农村的状况,不浮夸,不弄虚假,可是面对如此欢喜的结局,联想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写的太好,还是只捡好的写,恐怕还是有的探究的。

许多名人都对赵树理给予较高的评价:

这是一棵在原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它根扎得很深,抽长的那么条畅,吐呐着大气和养料,那么不动声色的自然自在。

——郭沫若

赵树理先生是在血淋淋的斗争生活中经验过来的。而这经验的告白就是小说《李家庄的变迁》。

——茅盾

【采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构建作品、刻划人物的方法。它以情节连贯、富有悬念的故事作为小说骨架和结构线索,娓娓动听的叙述方式,逐渐显现出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它以传统的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披露人物的心迹;它也点染富有地方情趣的景物,不过总是将情景融于故事的叙述之中。小说语言既吸收了华北农村的群众语言,又撷取了民间文学中的语言精华,显得质朴自然、简炼生动、幽默风趣、流畅上口。这种“没有浮泛的堆砌,没有纤巧的雕琢,朴质而醇厚”的“大众化技巧”,(茅盾《论赵树理小说》)在这篇小说中几近炉火炖青的地步。---引】

赵树理作品赏析 篇2

一、语言运用恰当得体, 充分揭示了人物性格

赵树理在小说总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 表现他们的思想情绪。这种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要求作者对人物十分熟悉, 深刻地把握性格上独特的规律和代表性的语言。他必须对人物在某种环境中会有什么思想活动, 会讲出什么话, 做出什么行动来, 都能准确把握。只有如此, 才能置人物于任何环境中, 在那里他们自会按照自己的性格逻辑活动起来。这种语言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 用好了对表现人物有很大作用。例如二诸葛开口“千里姻缘一线牵”, 闭口“命相不对”, 说岁数必先讲属相等;当小二黑被兴旺一伙带走后, 二诸葛回到家中, “取出三个制钱占了一卦, 占出之后吓得他面色如土。他说:‘了不得呀!了不得!丑土的父母动出午火的官鬼, 火旺于夏, 恐怕有些危险了。唉!人家把他选成青年队长, 我就说过不叫他当, 小杂种硬要充人物头!人家说要按军法处理, 要不当队长哪里犯得了军法?’”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二诸葛由于深受封建势力压迫和封建思想毒害而表现出来的迂腐、迷信、愚昧和无知。这些话本身带有职业特点, 相对比较容易掌握。困难的是, 一些语言本身并无特色, 孤立地看, 可能极为普通的, 但由于作者对人物性格把握得比较准确, 把它放在特定的场合中, 却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如《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在打场时, 督促其子小福干活, 说了两句话:“小福, 不去场里担糠, 还等什么?”“担糠回来误得了, 小孩听起闲话来就不想动了。”这是再普通不过的话了, 但如果联系说话的特定环境, 就不一般了。这时小福正在场上听老杨谈话, 老秦把老杨的话称为“闲话”, 强硬地不让他继续听下去, 语带训斥, 这里明里对着小福, 实际是给老杨一点颜色看看, 表明他对老杨的不尊重。因此, 在这个场合, 两句普通的话对揭示老秦的心理, 描画他的灵魂, 起了很大作用, 真正做到“言, 心声也”。

在生活中, 人们总是通过具体的言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 所以我们要比较深刻地认识、了解一个人, 主要是通过他的言行。读者要了解作品中的某一个人物, 当然也主要看其所作所为。所以, 用人物富有特征性的语言来刻画人物, 是一种很好的艺术手法, 这种方法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塑造出鲜明、生动、真实而又容易被读者所接受的艺术形象。

二、语言形象生动, 幽默风趣

赵树理是一位农民作家, 他非常熟悉农民的语言习惯, 但他的作品语言并非只是一味迎合和迁就群众的习惯, 而是在群众语言的基础上, 经过他的一番洗练和加工, 使其作品在诙谐幽默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呈现出作品的自然之美。比如, 《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 虽然已经四十五岁了, 却偏爱当个老来俏, 小鞋上仍要绣花, 裤腿上仍要不是镶边, 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 用黑手帕盖起来, 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 看上去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用“驴粪蛋上下了霜”形容三仙姑用脂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 “驴粪蛋”、“下霜”用作比喻, 不仅十分生动形象, 而且为农民所熟悉, 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 唤起形象的知觉, 因此, 只这一句话便把四十五岁还当老来俏的三仙姑活脱脱地勾勒出来了, 令人忍俊不禁。

这些语言虽然是以群众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的, 然而也经过了作者的精心提炼, 遣词造句十分讲究, 有时一个字用在某个地方就如画龙点睛。恰到好处, 换上另外一个字就兴味索然了。例如《小二黑结婚》中描写二诸葛忌讳“不宜栽种”, “邻家有个后生, 吃饭时候在街上碰上二诸葛, 便问道:‘老汉!今天宜栽种不宜?’二诸葛翻了他一眼, 扭转头返回去了, 大家就嘻嘻哈哈传为笑谈”。其中, “二诸葛翻了他一眼”的这个“翻”字, 就用得十分妥帖且有分寸, 如果换成“瞧”、“瞪”就逊色了。用“瞧”显得轻飘, 用“瞪”则又显得太凶狠, 不符合人物的性格, 只有用“翻”, 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二诸葛老实又有迷信思想的特点, 以及他此时此地此种情况下的心理状态, 如相信算卦而又明明不灵验, 被人笑话而又不愿认输, 怕丢面子。

在《李有才板话》中阎家村政策不纯, 被坏人操纵, 但反而被不明真相的上级封为“模范村”。对此, 小说主人公李有才编了一首快板说道:“模范不模范, 从西往东看。东边吃烙饼, 西边吃稀饭。”群众苦乐不均, 则有怨言, 这算哪门子“模范”?这首快板将农民的怨气巧妙地发泄出来, 因而不胫而走, 书中这样的快板还不少, 它既揭露了矛盾, 又增添了文章语言的幽默色彩。

另外, 给人物起绰号也是赵树理在小说常用的手段。这是他的一种幽默方式, 这些绰号常常使人永世不忘, 如:“二诸葛”, “三仙姑”, “小飞蛾”, “小腿疼”, “吃不饱”, “糊涂涂”, “常有理”, “铁算盘”, “惹不起”, “老定额”, “牛差差”, “老驴”, “一只虎”, “杂毛狼”等。这些实际上是作者用以揭露人物思想, 刻画人物个性, 体现人物形象的一种手段。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这个人物形象, 二诸葛真名叫刘修德, 平时抬手动脚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久旱逢雨时, 农民们都在播种, 他却看黄历、掐指算, 结果是人家锄苗, 他家补苗。迷信几乎成了刘修德认识生活、安排生活的唯一标尺。“二诸葛”这个绰号是他迂腐、固执、迷信行为的形象概括。又比如《“锻炼锻炼”》中有段对“小腿疼”什么时候“腿疼”什么时候不疼的介绍, 它诙谐地说明了和“吃不饱”其实吃得很饱一样, “小腿疼”其实腿也不疼, 那些无非都是他们用来对付集体、图谋私利的一种手段罢了。所以这些颇具幽默韵味的外号, 不仅有助于显示人物的本相, 而且饱含着作者对落后行为的揶揄之情。他把自己爱憎分明的感情注入这些绰号。这种起绰号的形式无疑是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绰号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象概括或突出特点的形象反映。中国人的姓名以三字格为多, 赵树理的人物绰号也多是三字格, 因而比人物的正名更具有生命力强。它们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和含蓄性, 每一个绰号都能引出一段或几段有趣的故事, 它吸引人们去看故事, 去思考绰号的精妙之处, 它诙谐风趣, 引人发笑。这种幽默为赵树理的创作增添了风趣、乐观的生活气息。

三、语言通俗易懂, 口语化

在小说创作中, 赵树理顺应农民的欣赏习惯, 努力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创作, 凡是农民群众口头不常用的语句, 他在写作时就尽量避免使用。不但人物对话, 而且一般叙述的描写都是口语化的, 这使他的语言具有明白如话的特色, 而且吸收了传统说书艺术的长处, 琅琅上口, 具有可朗读性。例如《小二黑结婚》中描写三仙姑到区上的那一段描写就十分传神。作者轻轻地点了几笔:“四十五”、“穿花鞋”、“闺女不如娘会打扮”, 人物的举止行动便出现在读者眼前, 使人感到诙谐幽默, 饶有风趣。在写金旺兄弟当年的所作所为时, 说他们“又作巫婆又作鬼, 两头出面作好人”, 当他们的恶行引起群众的公愤, 大家列举他们的罪状时, “你一宗他一宗, 从上午说到太阳落”。二诸葛替小二黑收了个童养媳, 二诸葛经过“掐算”后, 认为“千合适万合适”, 而小二黑却“不认帐”。除此之外, 像这样的口头化语言在作品中还有很多, 读起来既形象生动, 又通俗易懂。又如《李有才板话》中写老秦怕老婆说出地押给了谁, 赶忙向老婆喝道:“你这老不死, 不知道你那一张疯嘴该说什么!可憋不死你!你还记得啥?还记得啥?”一方面是责骂、恐吓老婆, 制止她再吐露实情, 另一方面暗示老杨, 意思是她的话是因为老糊涂了一时胡乱说出来的, 她再不记得什么了, 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了老秦胆小怕事的性格。

读赵树理的作品就像在听一位生活经验丰富的老农讲故事, 每句话都是那么平易, 却又那么耐人咀嚼。因为这些语言是真正从群众中来的, 所以质朴无华, 通俗晓畅;又因为它是经过加工洗练的, 所以简洁明快, 轻松幽默, 平易之中蕴涵着一种内在的魅力, 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熔大众化和艺术化于一炉, 成功地将农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提炼为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学语言, 也正因为如此, 他的作品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也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黄修已著.赵树理评传.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9.

[2]韩玉峰著.赵树理生平与创作.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2.

[3]李士德著.赵树理小说的艺术世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10.

赵树繁园林作品欣赏 篇3

赵树繁,男,汉族,1954年生于甘肃。198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1991年赴日本广岛大学留学,1994年回国。现为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山水画创作高研班导师。

出版有《赵树繁祁连山画集》、《赵树繁园林画集》、《赵树繁书画作品集》(上、下册)、《赵树繁书法作品集》、《汉字楷书骨骼比例结构研究》、《大学生书法速成》、《怎样写好粉笔字》。

书法作品曾入选《当代青年书法家百人集》等,在全国各类大赛中获奖40多次,包括:1995年,书法作品《汉简》在国家体委主办的“95中国体育书画大展”中荣获佳作奖;1997年,国画作品《妙造自然》入选文化部主办的“北京首届国际扇面艺术展并被收入作品集”;2005年,书法作品在中国美协、中国书协等举办的国际书画大展(教师组)中获一等奖;2006、2009、2012年,山水画作品分别入选由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等主办的第五、六、七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并被收入作品集。2015年1月,在人民日报社的《人民文摘》“艺术家·华墨雅集”专题刊登作品及简介。在日本举办个人画展两次、联展两次,作品入选”广岛现代美术作品展”并被收入作品集。

曾获得“当代山水画优秀艺术家”称号、当代山水画艺术杰出成就奖等。(责编 宁文英)

读赵树理小说有感 篇4

阴暗的社会里,黑黑的天透出煞人的空气、腐败,里面的人在挣扎,但沸腾的水声淹没了他们的呼喊……――题记

爸爸的回忆

小时候,有阳光、有枣树、有伙伴、有慈祥的婆婆,有你和我…晚上,走路到镇上泥泞的小路也挡不住向往的心情,黑白的影片开始了,三五成群的朋友拥在一起,门票只要五角,看完了就沿着小路抹黑走,也不怕因为有一半多的村里人都去看了。他小时候丰衣足食,以前因为爷爷的`能干不愁吃穿,一群大杂院里的小朋友嬉戏打闹,吵架和好,一切美好至极,就是社会对爸爸是愉快的。小说中有贪污、有报复、有迷信的人给他一个自己有这样的时光感到庆幸、满足与快乐。

妈妈的回忆

女孩子总有不同的新玩法,踢毽子、扔石块、编辫子……学校里女生就像稀有宝贝因为大人一般都是好几胎,男的特别多,女的就没怎么吃饱过,因为奶奶生的少,只有两个,所以爸爸吃得饱,穿得暖,而妈妈虽然是最小的,但四个孩子不疑给有正当工作的外公,大大的负担,体力较好的外公浪费的机会,因为外公以前是村中稀有的、不易的军人,虽引得家人的骄傲,但吃穿还是要担心的,工资不够养活人…社会的黑暗体现在有品德的人的人身上,有贡献的人深刻地阐明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不可抗拒性,展示了合作化的农村在经济、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诸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内容简介

《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是建国前赵树理小说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和落后家长的重重束缚,终于结为美满夫妻的故事。小二黑和小芹是年轻的进步力量的代表,他们争取婚姻的斗争,展示了新生事物一定要战胜旧事物的历史大趋势。《小二黑结婚》热情地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巨大力量,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的重大变化,积极地扶持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

我的感悟

试论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篇5

题目提纲、、、、、、、、、、、、、、、、、、、、、、、、、(1)内容提要、、、、、、、、、、、、、、、、、、、、、、、、、(2)摘要、、、、、、、、、、、、、、、、、、、、、、、、、、、(3)关键词、、、、、、、、、、、、、、、、、、、、、、、、、(3)引言、、、、、、、、、、、、、、、、、、、、、、、、、、、(3)

一、赵树理小说语言口语化的形成基础、、、、、、、、、、、、(3)

二、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的表现、、、、、、、、、、(4)

1、通俗化、大众化、、、、、、、、、、、、、、、、、、、(4)

2、形象化、、、、、、、、、、、、、、、、、、、、、、、、(5)

3、深度化、、、、、、、、、、、、、、、、、、、、、、、、(6)

三、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的政治和文学史上的影响、、(7)注解、、、、、、、、、、、、、、、、、、、、、、、、、、(7)参考文献、、、、、、、、、、、、、、、、、、、、、、、、(7)

试论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摘要:本文对赵树理小说语言口语化特征的形成及特点(通俗化、大众化形象化深度化)以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赵树理 语言 艺术

在现代文学语言杰出的作家中,赵树理(1906—1970)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是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有他特殊的农民气质,能自然自在地写出真正的为农民所欢迎的通俗乡土小说。他成功地开创了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由于他的作品大部分是在学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写的,被视为最能体现毛主席《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被解释为一种新型“方向性”文学的代表,是“一位具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种“方向性”的文学是怎样在作品语言中体现的?本文就是赵树理小说语言艺术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赵树理小说语言形成的基础

一个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所就,它是作家长期从自身生活的语言环境中既潜移默化吸收,又不断弃旧图新、勇于探索、追求的结晶。

赵树理出生山西沁水县农村。1906年至1925年夏,一直在家乡务农,长期的农村生活与农民打成一片。这使他既精通各种农村技艺,深切地体验到农民的喜怒哀乐,更接受民间艺术与农民语言的熏陶,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农村生活基础。可以说,赵树理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的农民保持着最深刻的血肉般的精神联系。他的根深植于农村,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思想气质都彻底农民化、农村化的。他在师范学校读书时,阅读了大量鲁迅等前辈作家的作品,认识到现代文学脱离人民大众的特点,立志做一个与封建小唱本争夺阵地的“文摊文学家”,使新文学真正走向劳动人民。于是,赵树理进行了不懈地努力和艰难的跋涉,成为一位把自己的全部创作都贡献给广大农民兄弟的“农民作家”,亦称“为农民代言的小说家”。②他的小说,语言风格清新,具有鲜明的山西乡土气息和社会风俗气息,并以他为代表,逐步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勃勃生机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高尔基在论述文学语言时,曾引过一个民间谜语:“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③赵树理同志的这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不正是“可以粘住一切”的“蜜”吗?这种“蜜”是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主席在《讲话》中提到要写老百姓“喜闻见乐”的作品,要走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毛主席《讲话》要求与赵树理长期以实践中体验追求的方向、志趣完全吻合,他曾说,《讲话》更坚定了我为普通群众写读本的信心。④赵树理以此作为创作起点,锲而不舍地走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一条深深的足迹。

二、赵树理小说语言特色:口语化,形象化,个性化

总体说来,赵树理小说实践了他追求的民族化、大众化的方向,具体体现在小说语言上,以口语化、形象化、个性化为特征,下面分别论述。

1、口语化,是赵树理小说语言的最大特色。语言从语体色彩分阶段口语和书面语。由于赵树理描写的对象---中国农村中普通的农民,加上他自己是农民出生,在他笔下,农民已不是30年代作家笔下模糊苍白的概念化形象,而是作为生活的真正主人和作家热情歌颂的对象,有鲜明的个性气质和真正可信的生活环境。这标志着赵树理对农民题材的描写,对于农民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真实程度,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新的重大突破。这样,对受压迫受剥削的农民来说,有了为自己说话的人,有了歌颂自己的感兴趣的作品。了让农民朋友们更好的读得懂,不识字的也读得懂,这就要求用口语化。赵树理切切实实的做到了这一点。赵树理的小说大都故事性很强,而朴素明快的口语,正是作家用来叙述故事的最得力的手段。一部故事性强的作品,按照农村读者的欣赏习惯,要求作家在叙述情节、描写环境时开门见山,时间、地点、人物交待得清清楚楚,一开始就知道什么人在做什么事。那种把叙述描写语言作为作者自由驰骋的天地,离开人物和事件,堆砌一大堆空洞华丽的词句,是不利于结构故事情节,同时也不符合农村读者的欣赏习惯的。在赵树理的小说中,人物对话和叙述描写,语言是完美统一的,不仅人物对话是口语化的,而且作家的叙述语言也是真正口语化的。

《小二黑结婚》中写三仙姑“老来俏”的那段文字,“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直仍要绣花,裤腿上乃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象驴粪蛋上下了霜。”全是群众的口语,十分生动,质朴无华,通俗晓畅,叫人过目不忘。

《登记》的开头是:“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一九五零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周岁十九。庄上有个青年叫小晚,正和艾艾搞恋爱。故事就出在他们两个身上。”这里既没有任何修饰的成分,也没有作家的议论,语言朴实无华,十分简洁明快,一句一个意思,把时间,地点,人物及其相互关系交代的请清楚楚。读赵树理的作品,就像听农民群众诉说家常一样,娓娓动听。另外,《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湾里》都是这样的。

赵树理不仅从群众口头语言中吸取了宝贵的原料,而且也从民间口头文学里得到了丰富的营养。民间口头文学是群众口头语言的艺术化。反映在赵树理的小说中,就使他的作品中的口语色彩更为鲜明,音调更为响亮,往往富有语言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孟祥英翻身》中的孟祥英被婆婆,丈夫折磨的吃不上饭,进不了家,“坐在屋檐下,哭着哭着就睡了,一觉醒来,婆婆睡的呼啦啦的,丈夫睡得呼啦呼啦的,院子里静静的,一天星头明明的,衣服湿湿的。”这种及其朴素的口语,有音响,有色彩,有情态,强烈地烘托出孟祥英的艰难处境和不幸遭遇。

赵树理的小说中,常常夹杂着许多诗歌,快板,顺口溜。这些来自民间口头文学中的东西,使他的作品别具一格,更为生动幽默。大家熟悉的,《李有才板话》就是最突出的一篇。农民诗人李有才和他的伙伴们,编写的大量快板,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成为他们同地主及狗腿子斗争的武器。如“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用生动形象的对比,充分表现了农民群众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和讽刺,嘲笑的语言技巧。

2、形象性,是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另一特色。文艺创作必须运用形象思维塑造艺术形象,那么,作为构成艺术形象的语言,当然也应该是形象的。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形象化,突出的表现在表情状物栩栩传神,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小黑结婚》的开头:“刘家郊有两个神仙:一个是前庄上的二孔明,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二孔明也叫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手动脚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三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年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遥遥摆摆装扮天神。”全然是白描手法,在他这自然,朴实,鲜明,准确地叙述故事的同时,我们从字里行间随时都可以看到他塑造的人物的鲜明形象。《小二黑结婚》中描写三仙姑到区上出丑的那一段,就十分生动形象:“邻近的女人们都跑出来看,挤了半院,唧唧哝哝说:“看看,四十五了”“看那裤腿”“看那鞋”三仙姑半辈子没有脸红过,偏这会撑不住气了,一道道热汗在脸上流。在这里,妇女们对三仙姑评头论足的热闹场面,三仙姑尴尬不安的窘态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作家没说三仙姑羞愧难当,而是说“一道道热汗在脸上流。”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作家对人物性格特征和外貌的描绘,很少直接去写,往往是通过别人的口,眼,用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小二黑的漂亮,是以“每年正月扮故事,不论去到那一村,妇女们的眼睛都跟着他转。”反映出来的。小芹的漂亮,是通过村里的小伙子的围着她转描绘出来的:“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 生动的比喻往往增加语言的形象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在劳动人民的口语中是常见的,当然也反映在赵树理的小说里。三仙姑“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象驴粪蛋上下了霜。”这里所用的语言都是形象化的,一个头顶黑手帕,身穿镶边裤,脚登绣花鞋的‘老来俏’的形象跃然纸上。三仙姑年近半百又想打扮漂亮,作家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她那涂满白粉的脸,就象“驴粪上下了霜。”这个出自农民口语中的比喻十分形象,同时又为农民群众所熟悉。又如《锻炼锻炼》中,塑造的一系列人物,特别是‘小腿疼’,‘吃不饱’,故事曲折有趣。作者用绰号来加强读者对人物的形象感,识别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富有丰富的想象力。

3、个性化,是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又一特色,赵树理笔下的人物总是十分生动鲜明,栩栩如生的。但是这种鲜明的性格,主要不是通过作家的介绍,而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的语言是赵树理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他能通过看来十分普通,平常的人物对话,表现出不同人物的特殊身份,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使读者听其声便知其人。

《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是一个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的阴阳先生。他开口动嘴,三句话不离本行,区长问他给小二黑找的童养媳几岁,他先说‘属猴的’,然后回答‘十二岁’。区长告他“女不过十五不能订婚”,他说:“那不过是官家规定,其实乡间七八岁订婚的多着哩。请区长恩典恩典,命相不对,这是一辈子的事。”这里的“官家”“恩典恩典”“命相不对”之类的词,只能出自二诸葛这种人嘴里,完全符合他落后迷信,又曾读过书,识过字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三仙姑,小芹被金旺他们送到区上以后,交通员去传她,她一点不着急,反倒很得意,嗓子拉得长长的说:“闺女大了咱管不了,就去请区长替咱管教管教。”然后打扮的妖里妖气,来到区上趴下就磕头,连声叫到:“区长老爷,你可要给我做主。”这些语言是个性化的,既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又极为幽默风趣,作者的褒贬和倾向也隐含其中,读了仿佛如见其人,令人感到意味无穷。

赵树理同志运用个性化的语言,不仅有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而且能够曲折尽意地描绘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登记》中的小飞蛾捡起女儿艾艾掉在地上的一枚罗汉钱,又拿出了自己珍藏了多年的另一枚罗汉钱,叹了一口气说:“唉,算个甚?娘儿们一对戒指,换了两个罗汉钱。”两个罗汉钱代表着母女两代人的两个恋爱故事,“算个甚”三个字包含了小飞蛾对自己二十多年来酸甜苦辣经历的回忆和感慨,对女儿会不会走上自己的伤心路的关切和担心。一个短句蕴藏着多么丰富,复杂的感情啊。

三、赵树理小说语言是在广泛吸收基础上的创新

由以上可见,赵树理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讲话》中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经过创作实践,赵树理首先实践了用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他说:“我们的作品是写给农村的读者读的。”这是他解决语言问题的出发点。他又说:“我在写一个作品之前,总要注意到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讲的读者对象问题,问一问这东西写给谁读,如何能使读者更多。”所以,他写给农村干部看的作品,就用农村干部能懂的语言,写给一般农民看的作品,就用一般农民能看懂的语言。在1943年发表的《小二黑结婚》中,通篇没有用过一个“然而”,“于是”这类字眼儿,他考虑到当时的农民听不懂,听不惯,所以不用。

为了让农村的读者能够读得懂,听得惯,赵树理同志主张写进作品的语言应尽量与口头上的语言一样,口头上说使群众听得懂,写成文字,让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群众看得懂。赵树理正是从写作应与说话一致出发,对于词汇选择,句子构造。以群众听得懂听得惯为前提,既不用那种结构复杂修饰过多的冗长的句子,更反对那种追求“古”一点,“洋”一点,“奇怪”一点的所谓“雅”,而主张字眼儿要顺当,句子要简短,使作品语言具有朴素,明快的口语化的特色。

赵树理同志主张写作要与口头一致,但他并不认为只要照搬口语就行了。他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中吸取了大量有生命力的词汇,但同时摈弃了群众口语中不科学,不健康的成分。他从不为了炫耀自己的语言知识,装饰自己的作品,而使用其他地方的读者所不懂的方言,土语,歇后语,十分注意语言的规范化和纯洁性。他说:“要照着原话写,写出来把不必要的字,词尽量删去,不连贯的地方补起来。从说话为基础,把它修理得比说话更准确,鲜明,生动。”所以他的小说语言,既有生动形象,朴素明快的群众语言的特色,又没有那种滥用方言,土语的偏狭,既口语话又艺术化,宛若一粒金刚石,那样纯朴,那样绚烂多彩。⑤所以,赵树理的作品,不仅为山西的读者所熟悉,而且为全国各地的农村读者所热爱。

赵树理同志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的一位语言巨匠,创造出十分出色的大众化的语言艺术,也是他长期扎根与群众生活之中,努力想群众学习语言的结果。在他从事文艺工作后,为了使文艺真正能够为群众服务,使自己的作品能为群众所接受,他更加注意学习群众的语言,研究农民群众的语言习惯。他在群众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而又有所创新,所以写起来就能够运用自如。结语

综上所述,赵树理用厚重的作品实践民族化,大众化的方向,解决了从五四开始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这就确定了赵树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大家知道,五四时期就是提倡过“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但在文学语言上仍拖泥带水,没有做到“喜闻乐见”和“平民化”。“左联”时期又推行过文艺大众化运动,这“大众”就比较具体了,指的是广大的普通民众,特别是下层民众。所写作品在通俗化上有了长足之处,但真正体现在作品中的并不多。抗战期间,曾提过“文章之乡,文章入伍”口号,但多是通俗快板,朗诵诗,话报剧之类。直至毛主席讲话后,赵树理作品的出现才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把它变成了现实。实现了艺术性与大众性的比较完美的结合。这正是赵树理创作的主要特色和贡献,并由此界定了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注释:

① 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

② 《20世纪名家名作新论》一书(395页)③ 《山西文学评论选》(309页)④ 《赵树理谈创作》(《作家谈创作》一书)⑤ 《20世纪名家名作新论》(394页)

参考书目:

读红色经典 树理想信念 篇6

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红军战士长征的故事吧?是啊,当时在缺衣少食、敌强我弱,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严峻形势下,红军战士最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这真是世界革命史上的一个奇迹啊!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期间红军战士们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芜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两万五千里,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军战士们在这期间经历了多少困难、多少艰难险阻,而他们却依旧满怀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出了壮丽的诗篇。毛

泽东的《七律﹒长征》不就生动地写出了长征时的艰难险阻以及红军战士的卓越表现吗?

“长征是宣言书”,她向世界庄严宣告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从此开始了;“长征是宣传队”,她把马列主义革命理论送到了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长征是播种机”,她播下了中国革命必胜的种子。始终树立起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勇于克服困难,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精神,这不正是长征留给我们的一

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吗?

红军长征的故事已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时刻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着。我们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更应学习红军战士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乐观精神,从小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惧一切困难和挫折,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刻苦学习,学好本领,做一名祖国未来的合格建设者。

读红色经典,树理想信念五五班 高天奇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孩子不知哪去了······”这首歌在战争年代家喻户晓,歌唱了一个少年英雄

形象——王二小。

九月十六的早上,王二小在山坡放牛。突然一群鬼子到村子里扫荡,在一个山口迷了路,看到了正在放牛的儿童团员王二小。他们要王二小带路到村里去。王二小面不改色心不跳,假装服从鬼子,将鬼子带进了我们八路军的埋伏圈。这时候,四周想起了乒乒乓乓的枪响声,鬼子才知道上当了,恼羞成怒,把

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上。

读完这个故事,我打心眼里佩服他。一个英雄形象,可以是小孩,可以是大人,他们都付出了努力,甚至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王二小用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换来了家乡的安全,这都是因为他心里装着祖国,这种爱国精神是多么宝贵啊!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这,是像王二小这样千千万万个英雄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这样的生活来之不易啊!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一个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继承

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珍惜我们和平年代的生活。

王二小,我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你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我们会永远记住你。

读红色经典 树理想信念五五班何瑞雪

我在小姨家看过一本红色经典保卫延安主要写了彭德怀将军。英勇事迹,特别感人。在延安他起了

重要作用。他在许多战争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彭德怀将军是一名英雄,是一个伟大的共产党员。是中国人民的好公仆。

让我记得,我军的主力部队,最深的一部分是眼看敌人向我们阵地走来。李大爷和他的孙子牵着栓牛依然引开敌人,敌人开枪打死了栓牛,李大爷也被踹下悬崖。谢芳玲决定留在下呗,他得到奉命去解救,打仗中,一个孩子遗落在敌人和共产党阵地中间,谢芳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去救那个孩子,他的勇敢让我佩服。

最后写的是我军发起攻击,敌人乱成一团。对国军失望的刘韚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西北第一捷,毛泽东同志十分高兴,这就意味着收复延安,彭德怀命令向延安前进,收复延安。

阅读红色经典,树理想信念——《红岩》读后感五五班李佳琪

最近,我怀着十分敬畏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许云峰舍己为人;江姐永不向敌人屈服;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教育

下,渐渐的成长;难友们智斗敌人;白公馆里的人们战胜敌人。

在《红岩》里,我最钦佩江雪琴——江姐。《红岩》刚刚开头不久,江姐的形象就已经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她从不软弱。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擦干眼泪,又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使命还没完成。在渣滓洞的生活过程中,她始终用干净的面貌面对着大家。当敌人拷问她时、用竹签钉她的手指时,她从不透露党的秘密,她只是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

国民党只能给共产党的同志们肉体上的痛苦,却改变不了他们的坚强的意志与精神。有时,我遇到挫折,就会想放弃。现在读完《红岩》的我感到深深的内疚。读了《红岩》之后,我知道了遇到挫折时,不能只想着放弃,而要去拼一拼。越是艰巨,我们就更要坚定。

《红岩》中新中国成立的一个黎明的描写——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鲜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一片景象是无数革命战士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今天的我们不但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还要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红色经典伴我成长五五班王昊程

我从小就喜欢听革命故事,上学后我有了读书的能力,就开始阅读部分革命题材的小说。通过阅读,我知道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和日益强大的祖国,是革命烈士的献血换来的。在所有我知道的革命先烈中,《红岩》中的小罗卜头宋振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小罗卜头从一岁随妈妈被捕入狱,那时他可能才刚刚会说话。监狱里的生活很苦,那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他吃着难以下咽的米饭,就是这种米饭,敌人也不管饱。他每天只有一勺水喝,还要忍受监狱里蚊虫叮咬。对于外面的世界,他只能通过狭小的牢窗看一看蓝天,偶尔可以看到麻雀,那是他最高兴的时候。没有人和他一块做游戏,他的朋友是拖米饭粒的小蚂蚁。对比我们现在,我们有优越的生活条件,有可爱的同学朋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这美好时光呢?我是午休生,每中午的伙食标准是九元钱,我有时还因为挑食不愿意吃,想来真是惭愧。

小罗卜头从小在监狱里,他不知道学校是什么样,不知道电影是什么,不知道甜甜的糖果,更别说巧克力了。我们现在在环境优美的学校里学习,生活上有父母的关心,糖果、巧克力不在话下,还经常去肯德基、麦当劳解解馋。小罗卜头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向老师学习语文、算数、俄语。他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对比一下我们的学习条件吧:我们有知识渊博的老师,我们有指导作业的家长,我们现在有更为优越的视频教学及网络学习条件……总之,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比小罗卜

头强何止千万倍。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

小罗卜头在比我们现在还年龄小的时候就被敌人杀害了。每当读起他的故事,我就被他的坚强和努力学习的精神所感动。我要珍惜革命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就像小罗卜头的名字“振中”

一样,将来为振兴中华,建设强大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律?长征》读后感五五班 王文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毛爷爷写的《七律?长征》,讲述了红军在万里长征中遇到的的艰难险阻和重重困难,表现了红军战士面对

困难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

每当读起这首诗,我便无比的羞愧,因为我平日里是一个不爱干家务的人,每一次干家务都像要我的命似的。可红军叔叔呢?在战场上,他们英勇善战,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用身体去堵住敌人的枪

眼,刘胡兰宁死不屈,他们是多么的勇敢啊!而我,却连一点小小的家务都不愿做。

今后,我一定从小事做起,从自己行为的点点滴滴做起,从自己的待人处事做起,努力学习,成为

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读红色经典,树理想信念五五班魏莹

我怀着感动的心情读完了《丰碑》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写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和忠于革命的精神;写了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穿越云中山时遇到的情形。在《丰碑》这篇文章里,我最钦佩军需处长。因为当军需处长冷的时候,他却把温暖送给了那些像他一样冷的人。他是多么终于革命,大公无私!但最终他死在了云中山,积雪堆在他的身体上,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但丰碑里却蕴含着死,也忠于革命的心。

其次的人物就是那位将军,他也是一个忠于革命的人,并且我能从他给军需处长敬礼看出他对军需处长的尊敬、敬佩,尊敬军需处长,敬佩军需处长的品质…… 有着这么忠于革命的人,胜利难道不属于这

支队伍?

今天的太阳依然从东方升起,阳光还是那么灿烂,生活还是像以往那样美好,可谁曾想过现在的美

好生活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换来的,是鲜血才让我们有着今天这样美好生活。

假如我长大了,我要当一名老师,因为老师才能让孩子们进步,让他们当军需处长这样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人。我永远不会忘记《丰碑》这篇文章,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战士

赵树理小说女性形象分析 篇7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山西农村,女性形象

在赵树理的作品中, 作者塑造了一些地主和狗腿子形象, 也有一些干部形象。但作者着力刻画的仍是农民形象。其中, 最重要的便是在赵树理小说中所出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之间纵深方面的比较。对于这些女性, 作者之于她们的并不是一贯应有的愤慨和控诉, 相反读者能感受到更多作者内心的无奈和悲凉。这类人物之所以会受到这样的“礼遇”, 是因为作者感受到在这些“落后人物”身上更多地体现了民间的趣味和愿望, 她们并不是在思想上就自觉的作为国家权利意志的对立面而存在。在这类落后女性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小农思想, 自私、狭隘、因循守旧。她们其实也是受害者, 只不过在开始时她们总是会被作为讽刺嘲弄的对象, 小说必须有矛盾对立才能得以进展。

这一类“落后人物”在赵树理小说中是很多的。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便是出现在《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作为本文矛盾的一个突点, 在开篇第一段便先曝起“米烂了”的“光辉事迹”, 第二段则不吝笔墨地对其来历及现状进行详细描写。她30年代嫁给于福时刚刚15岁, 是前后庄第一个俊俏的媳妇。但是在愚昧落后迷信思想的影响下, 她逐渐蜕化成恶劣一个装神弄鬼争艳卖俏的女人。作者描绘了一个心理变态和精神扭曲的女性形象。这算是一个十足的落后人物了。她对于小芹婚事的干涉与阻挠, 也是其落后性的具体体现。当然, 她的结局还是很不错的。三仙姑在区上在众人面前丢丑、受辱而后被迫自新。故事得到了圆满的结局。同样是作为母亲, 同样是对于女儿婚事的干涉, 同样是作为“落后人物”的典型出现的小飞娥, 则与三仙姑存在着不同之处。赵树理写于1950年的《登记》是一篇反映男女自由恋爱的小说。小说中小飞娥的人生经历具有复杂的艺术意蕴。小飞娥这个人物形象, 作者对她更多的是同情而非讽刺。她是一个饱受封建婚姻折磨的女人, 但是对于艾艾的自由爱情她仍然是不同意的。她自己在封建主义的枷锁之下过着不幸的生活, 但却又主动用自己男人对自己的办法来安排自己儿女们的命运, 这一点又与张木匠的妈妈有着相似之处, 只不过, 最后她意识到不能再让艾艾走自己的老路——“挨打这件事也就不用传给艾艾了”。这一觉醒转变的过程以她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作为一个乡间底层女性, 她的命运是悲剧性的, 她的柔顺与隐忍是她悲剧命运的关键。她的转变就意味着她对过去的告别和对新生活的认同。

其实, 在赵树理小说中这样的人物还很多。如《传家宝》中作为进步女性媳妇金桂的对立面存在的李成娘, 一只破黑箱子, 便揭示了她一生的全貌。她是千百年来底层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同样勤劳, 质朴, 节约, 只不过她在贫困和残酷的旧的日子里建立起来的生活规律与新的社会秩序对立了起来。从李成娘这一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古老的灵魂, 仿佛两只手提着一个空水桶, “走一步又开一下腿的”一步步走到我们面前来。她们这一代人所承受下来的“宝贝”, 居然为媳妇所拒绝, 历史从她脚下断开。她们只能无可奈何的无力的把领导权让给了媳妇。又如《田寡妇看瓜》中的田寡妇, 她的落后更多的体现在其小妇人的狭隘心理上。秋生过去的偷是生活所迫, 如今有了自己的地有了自己的瓜, 在秋生的对比下, 田寡妇过去的小气、自私也就愈加明显了。

这一类落后女性形象是经过赵树理着力刻画的。在后来的评论中, 人们将她们归结为一个新名词———“中间人物”。当时全国作协副主席邵荃麟曾提倡写“中间人物”, 由此可见, 这类人物市场之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赵树理小说中另一派极具特色的女性人物就是进步女性。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作为农村社会进步力量的代表, 她们身上所折射出的就是新时代农村女性特有的气质和精神面貌。她们的言行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思想与意识形态。作为守旧势力的对立面, 她们积极向上, 思想进步超前, 显示了青年人特有的生气与活力。这些人是作者寄寓希望之所在, 是作者大力推崇的对象。他们大多受过社会主义新思想的熏陶, 不愿再为旧的封建牢笼所束缚, 渴望自由的空间, 新鲜的空气, 渴望得到新的生存地位。这一点在赵树理小说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小二黑结婚》中小芹就是这类女青年的代表。小芹的美自是不必说——“青年小伙子, 有事没事, 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 马上青年门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 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但是小芹最吸引人的不是相貌而是其对于自己爱情的执着。她勇敢的和小二黑相恋, 拒绝了金旺的无理纠缠, 同时也拒绝了母亲三仙姑为自己许配的做填房的亲事。小芹倔强、大胆、决断, 为了自己的幸福不惧怕各种反对势力的胁迫。她的直露与勇敢与《登记》中的女青年艾艾和燕燕具有相似之处。艾艾和小晚相恋, 燕燕和小进相爱。同样是为了争取自己的爱情而抗争, 艾艾燕燕与小芹一样直爽单纯, 并富有强烈的乐观精神。艾艾不妥协不让步, 燕燕善良正直, 不仅帮艾艾成功的说服了小飞娥, 而且还用自己的智慧赢得了爱情和幸福。艾艾燕燕和小芹代表了当时一大批思想解放了的农村女青年。她们在与落后思想的斗争中赢得了自己的自由和幸福。她们渴望热烈纯真的爱情。在最复杂最艰难的情况下, 她们始终是最乐观的胜利者。但是相比较而言, 小芹的斗争要强硬些, 而艾艾燕燕则和风细雨的多, 既有斗争性又有人情味, 因此人物更加丰满真实, 富有艺术性, 而小芹则显得死板, 人物形象要僵硬的多。赵树理小说中除了为争取爱情而抗争外, 还有很大一部分进步女性是为了维护自己新的生活秩序争取自己的合理生存地位而抗争的。她们的抗争是对旧的生活秩序的摒弃与更新。她们迎合了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 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地位和角色, 为自己进行了重新定位。《传家宝》中的金桂便是如此。

赵树理在自己的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整个小说情节的构造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女性形象真实而又生动的再现了五六十年代山西农村妇女的思想与生活状态。赵树理之所以能成功塑造出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 他熟悉农村, 热爱人民。他是在用自己的心去描绘这片土地。赵树理所取得的生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文坛的“铁笔”与“圣手”。

参考文献

[1]太原道制作http://www.tydao.com (2001-11-22) http://www.tydao.com/sxren/wenhua/zhaoshuli.htm

[2]http://www.daynews.com.cn/mag6/wtjjzsl/山西新闻网

[3]http://www.daynews.com.cn/mag6/wtjjzsl/晋城在线。 (作者:韩文洲) (本文原名《赵树理与晋城》, 标题是编者所加)

[4]杨丽华.文学漫步[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5]赵树理小说选[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6]黄修已.赵树理研究资料[M].北岳文艺出版社.

[7]中国文学阅读与欣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专家眼中的赵树理 篇8

为了更深入地来了解赵树理,记者近日采访了赵树理研究专家曲润海先生。1936年出生于山西定襄的曲润海现居北京,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于1983年担任山西省文化厅厅长;1990年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兼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1996年至2001年曾先后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同时兼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

他长期以来一直研究“山药蛋派”和“晋军”作家作品,并出版文学评论集《山药蛋派作家作品论》《思考、探索、前进》;1983年后主要研究表演艺术的创作和管理,并参与创办了表演艺术的全国最高政府奖“文华奖”。下面就是他眼中的赵树理形象。

赵树理是个“大专生”

读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提起山药蛋派,第一印象肯定会和赵树理联系起来。作为山药蛋派的第一代作家,赵树理的创作最早始于1928年,上承五四、30年代左翼文学,而于《灵泉洞》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至上世纪40年代初,作为“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以自己的成熟小说创作如《小二黑结婚》等,与山药蛋派的第二代作家,直接汲取根据地思想资源成长起来的“晋绥五作家”马烽、孙谦、西戎、胡正、李束为最初的小说创作,如《吕梁英雄传》等一道,共同在实际创作上,标志着“山药蛋派”的形成。

经过多年研究后,曲润海认为,赵树理之所以会成为山药蛋派作家的核心,原因是多方面的。

曲润海认为:“赵树理年龄比其他作家都大,其他作家成名都要比赵树理晚,所以都尊重赵树理。”

“赵树理是读过外国文学的,刚开始赵树理也写长句子,一个句子当中的修饰词汇很多,但这些农民很不习惯。”曲润海说,“后来赵树理放弃了这种写法,开始在作品创作中使用短句。”

山药蛋派作品多数都有农民的幽默,“他们说故事,在说故事的过程中塑造人物,大部分使用白描的手段。山药蛋派作家以短篇小说为主,短篇小说可以看作是生活的横断面,但山药蛋派作家不是横断面,基本上不管长短,它都会有个故事。”

“与其他作家相比,赵树理的农村幽默感更强,赵树理的文字能力和修养也是最高的,像马烽等人都像是小学生,他们是从革命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曲润海说,“赵树理的本事比较全,他剧本写得好,曲艺作品好,所以全面的看,赵树理本身的修养就高。以现在的角度来看,赵树理起码也是大专学生。”

“与赵树理一同在解放区成长起来的那一代朋友后来都是文化上的领导者,因此从那时起,他就是文化上的领导者。”曲润海说。“1943年,赵树理以《小二黑结婚》成名后,大家就开始都学他,解放以后,在山西文化界,赵树理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领军人物。”

“二诸葛”原型是赵树理的父亲

提到赵树理的创作,曲润海认为:“赵树理是带着人文写中间人物的,他认为写中间人物、写人物的转变,能反映出时代的变化,所以中间人物、落后人物在他的笔下非常的生动,因为他的主旨就是教育农民。这点和马烽不一样。马烽塑造闲人的形象比赵树理多,赵树理是中间人物形象比较多,中间人物都是转变中的人物,像‘二诸葛‘三仙姑实际上都是中间人物,他们也在变,还有好多人物在他笔下都是这样。”

赵树理的幽默感几乎无处不在。曲润海饶有兴致地说:“赵树理作品中人物的起名很有意思,他给人物起的外号一下子就能让人记住。有的作家笔下的人物所做的事情能记住,但名字却忘了,而有的作家写出来的东西,一个名字都记不住。”

早期的山药蛋派作家在创作上有个共同主旨,“不写真人真事,他们认为写真人真事在那个时代限制创作。”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大跃进”的进行,山药蛋派作家也开始写真人真事。“当时提倡写‘大跃进当中的先进模范人物,代表性的作家是马烽,赵树理也开始写真人真事,他笔下只写过两个真人真事,一个是《孟祥英翻身记》,写一个女劳模,另一个作品是《实干家潘永福》,一个年轻的现任农工部长。但作品最后主人公却不知道结果如何,赵树理说如果他发生了变化,这个作品也就没用了,所以他还是主要把人物形象改造成为小说虚构人物。”

即便在作品中很少写真人真事,但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却都有模特,“像《小二黑结婚》里面的小二黑,其原型是被害死的,但是赵树理把他写活了。二诸葛的原型其实就是赵树理的父亲,他的父亲就是见什么都要挡道。”曲润海说,“他故事里面的人物都有原型,就是真人真事不多。除去写过两个真人真事,其他的都是虚构的、改造的。”

赵树理是个多面手

曲润海分析道:山药蛋派作家有共同点,就是刚才说到的雅俗共赏、说故事、有幽默感,等等。这一派别的代表作家都是从战争时期成长起来的老一辈的知识分子,除了赵树理以外,其他都是小知识分子。也是这个原因,他们和农民有一种天然的感情,战争年代不可能写的很长,不管是当时的《太行报》还是《晋绥报》,都要拿到农村,给农村干部看,所以他必须是这一种风格。

上世纪60年代,赵树理写了一个作品——《卖烟叶》,这部作品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两极分化。

“我认为里面有批判资本主义的味道,当时我正好下乡,把《卖烟叶》拿到农村去,坐到农民家里给他们念,那个地方正好是个产烟叶的地方,他们说‘怎么和咱们这一样啊。”曲润海说,“所以就能看出,他们的作品识字的能看懂,不识字的能听懂,有那么些共同特点。”

但是山药蛋派作家中,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个性,共性里面有个性:赵树理是个多面手,他的小说、剧本、曲艺、诗,写的都好。他写人物的时候,“以中间人物为主,也有正面人物,但正面人物的光彩不如中间人物那样显著。”

上一篇:幼儿园期末园长老师评语下一篇:项目办各部门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