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武装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层武装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通用9篇)

基层武装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篇1

党管武装是民兵工作的根本原则,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特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加强基层武装工作,更是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当前基层武装工作尽管有了长足进步,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尽管这些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加强基层武装工作的重要文件,但这些文件规定偏重于对县级以上武装工作,而对于乡镇单位来说,党管武装工作由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缺乏硬性规定和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专职武装干部一身兼多职,爱武不专武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在有的地方表现十分突出。武装部干部则全部兼职其他工作。过多的兼职严重影响了抓武装工作的精力,也削弱了武装工作的落实质量。

一、基层武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乡在武装工作的实际,以及对其它乡镇武装工作的了解,目前,基层武装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基层民兵干部问题;

民兵干部既是民兵训练的组织者,又是带领民兵遂行任务的指挥者,加强民兵干部的管理,是加强基层民兵建设,保证民兵完成战备执勤和作战任务的关键,是组织民兵开展“三个文明”建设的实施者。

主动作为的工作成效日益明显。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加强武装工作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1、全民国防教育要有新突破,2、党管武装工作制度要有新突破,3、国防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突破,4、基层武装工作要有新突破,5、双拥工作要有新突破。

乡镇党委政府一定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国防使命意识,积极进取,努力工作,狠抓落实,共同开创党管武装工作的新局面。

(二)、加强民兵干部选拔与任用

1、民兵干部选拔与任用:一是在现有村支两委班子中选拔任用民兵干部。优点是:解决了干部待遇问题,社会影响面广带动作用明显。缺点是:年龄较大,分管工作与民兵工作存在一定冲突,专业性不强,选择范围过窄。

2、在退伍军人中选拔任用民兵干部。优点是:选择范围较广,专业技术强,敬业精神好,年龄较轻,发展前景好。缺点是:干部待遇难落实,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号召力不强。因此民兵干部的选拔标准应是:

(1)、忠诚于党并热爱军事工作;

(2)、有一定群众基础,年龄较轻(主要应该三十五周岁以下;

2、健全基层武装工作考评和奖惩激励机制,完善基层武装工作督察机制、武装工作责任追究机制和地方领导学习军事制度等实际有效的制度性措施。开展好“武装工作先进个人”、“关心国防建设双十佳”等评选表彰活动,把评选结果与单位考评成绩和个人进步挂钩.(五)、加强教育引导,实现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尽资型转变。认真落实全民国防教育日、领导干部“军事日”、形势报告会等制度,教育引导党政领导干部负责人认清做好基层武装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做好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 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他们把党管武装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做到无论形势发生怎样变化,基层武装建设不能弱化;无论经济建设任务多么繁重,抓基层武装工作始终不能放松。坚持做到重 要工作主动过问、重大活动主动参加、重点问题主动解决,真正在管武兴武强武中体现主管领导作用。

(六)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理顺专武干部的进出渠道。从目前状况来看,有的专武干部年龄偏大,有的是以工代干,素质能力千差万别。为此,人武部应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制定规范专武干部录用选配方案,逐步对超龄、达龄的专武干部妥善进行转岗安置,尤其对 那些任职时间较长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武装部长应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推荐,优先提拔任用,以充分调动在

基层武装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篇2

关键词:基层行政单位会计,问题,困难,解决方法

1 基层行政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行政单位会计对于合理有效地监督行政单位的运行,对于相关部门做出经济决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行政单位会计也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就指出,要“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基层行政单位会计是行政单位会计的工作基础和决策数据来源,是行政单位会计能否良好运行的根本点和突破点,基层行政单位会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另外,近年来对基层行政单位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财政部2013年修订发布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要求基层行政单位会计“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行政单位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等有关会计信息,反映行政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管理监督和决策”,基层行政单位会计人员不仅应做好账务处理工作,还要发挥好会计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控制的职能。

现阶段基层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比较普遍的有:

财务监督制度不健全;存货核算不明晰,管理不到位;非流动资产核算不明晰,管理不到位;应缴款项和往来款项核算不明晰,管理不到位;收支、结转和结余核算不明晰,管理不到位;财务报表的编制不规范,报送不及时,所提供的数据不具有参考价值;新会计制度下各会计科目期初余额确认不谨慎。当然,现阶段基层行政单位会计还面临一些如会计人员配备较少,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新旧会计制度差异较大等客观困难。

2 基层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加强本单位财务监督制度建设

财务部2012年颁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提出基层行政单位应建立健全财务监督制度,同时规定基层行政单位财务监督要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管理情况的监督。基层行政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制度。

基层行政单位监督制度对于规范基层行政单位财务工作,明确人员权责、加强资产管理、规范资金拨付、严格报销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加强基层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能力,保证基层行政单位廉洁高效地运行,保证基层行政单位所负责项目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基层行政单位工作较繁杂,财务监督人员较少,其制定的财务监督制度应简洁明了,切实可行,但至少应包含有对本单位组织结构及职责分工、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和权限、会计记录控制、资产控制、资金拨付控制、经费核销控制、项目资金管理、基建资金管理、预决算控制、工作报告等方面的规定。

基层行政单位应根据《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财务监督制度,并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已制定财务监督制度的要仔细检查相关制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健全、是否合理可行,必要时要做出修订。基层行政单位还应在本单位内部定期组织学习财务监督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保证财务监督制度落到实处。

2.2 加强存货的核算与管理

新制度将行政单位会计科目下的“库存材料”科目替换为“存货”科目,“存货”科目的核算范围较原有“库存材料”有所扩大,充分说明了财政部对行政单位存货管理的重视。加强存货管理对于严格存货领用,妥善保管存货,存货盘亏损毁责任追查、存货长效监察机制的建立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行政单位购入的物资和用品较多,既有不纳入存货核算的随买随用的零星办公用品,又有要纳入存货核算的办公用品、未达到固定资产计量标准的低值办公家具、专用物资等。行政单位会计人员首先要做的是确定哪些物资要纳入存货核算,确定其初始价值后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每个会计期间终了,要做好存货本期领用清点和盘点工作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同时,应按存货的种类、规格和保管地点对存货进行明细核算。

2.2.1 存货增加时的会计处理

存货增加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如下分录:

2.2.2 存货领用时的会计处理

一个会计期间终了,基层行政单位会计人员应对本期领用存货数进行清点,编制如下分录:

2.2.3 存货盘亏时的会计处理

对于本期存货发生的盘亏损失,查明原因后,编制如下分录:

2.2.4 存货的明细核算

会计人员可以设立存货辅助账,通过存货辅助账对存货进行明细核算。存货辅助账应包括存货名称、计量单位、取得方式、期初数量和金额、本期购买数量和金额、本期耗用数量和金额、期末数量和金额、盘盈盘亏数量和金额、盘点人等条目。会计人员应在存货购进、清点和盘点时,在存货辅助账相应条目下进行登记,并及时与存货实存情况进行核对。如果基层行政单位采用电子报表填列存货辅助账,并在账页内设置取数公式,相关处理就比较方便了。

在对存货进行核算与管理时,既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又要考虑会计计量和资产管理的连续性和简便性。

2.3 加强非流动资产的核算与管理

2.3.1 非流动资产增加时的会计处理

分类、计量和录入非流动资产是对非流动资产进行管理的开始,对于提高其管理水平,细化其管理责任,监督其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基层行政单位的非流动资产较多,包括办公家具、办公软件、专用物资、专用器械、在建工程等,会计人员首先要做的是通过查阅采购发票、实地勘察等手段,依照定义将本期增加的非流动资产分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等,准确计量其初始金额后做出会计处理。

行政单位会计人员在分类时,应注意到不能够增加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寿命的修缮、维护不计入在建工程核算;办公软件因为其本身不具有实物载体的特性,应作为无形资产而不是固定资产来核算;在建工程既要在会计账套中进行核算,又按照基建会计处理的要求进行账务处理。

(1)固定资产在取得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如下分录:

(2)在建工程在建设和安装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如下分录:

(3)无形资产在取得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如下分录:

2.3.2 固定资产折旧盘亏和无形资产摊销时的会计处理

本期固定资产发生的折旧,编制如下分录:

本期固定资产发生的盘亏损失,查明原因后,编制如下分录:

本期无形资产发生的摊销,编制如下分录:

2.3.3 在建工程完工和毁损的核算

在建工程完工后,编制如下分录:

在建工程发生的盘亏损失,查明原因后,编制如下分录:

2.3.4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的明细核算

会计人员应按固定资产类别、项目和使用部门等对固定资产进行明细核算,应按具体工程项目等对在建工程进行明细核算,应按无形资产的类别、项目等对无形资产进行明细核算。

会计人可以设立固定资产辅助账,通过固定资产辅助账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固定资产辅助账应包括资产分类名称及代码、资产名称、规格型号、品牌、取得方式、取得日期、折旧方式、法定折旧月数、期初已提折旧月数、购入价值、期初折旧、本期折旧、折旧合计、资产净值、使用部门、保管人、盘点人等条目。固定资产购进、折旧、后续支出和处置时,会计人员应在固定资产辅助账相应条目下进行登记,并及时与固定资产实存情况进行核对。

会计人员可以设立在建工程辅助账,通过在建工程辅助账对在建工程进行明细核算。在建工程辅助账应包括工程名称、建造方式、建造开始日期、建造时限等条目。在建工程在开始建造、发生后续费用和转为固定资产时,会计人员应在在建工程辅助账相应条目下进行登记,并及时与在建工程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核对。

会计人员可以设立无形资产辅助账,通过无形资产辅助账对无形资产进行明细核算。无形资产辅助账应包括资产名称、取得方式、取得日期、摊销方式、法定摊销月数、期初已提摊销月数、购入价值、期初摊销、本期摊销、摊销合计、资产净值、使用部门、保管人、盘点人等条目。无形资产购进、摊销、后续支出和处置时,会计人员应在无形资产辅助账相应条目下进行登记,并及时与无形资产实存情况进行核对。

如果基层行政单位采用电子报表填列上述辅助账,并在账页内设置取数公式,相关处理就比较方便了。

在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进行核算与管理时,既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又要考虑会计计量和资产管理的连续性与简便性。

2.4 加强应缴款项和往来款项的核算与管理

2.4.1 加强应缴款项的核算与管理

新制度撤销了“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增加了应缴财政款科目。新制度下,基层行政单位应缴款项被界定为在业务活动中按规定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取的应上缴财政预算的各种款项,包括行政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其他应缴财政的资金等。基层行政单位会计人员应继续做好应缴财政款的核算与管理工作,并对应缴财政款进行明细核算,便于管理和按时清缴。

建议会计人员设立应缴款项辅助账,应缴款项辅助账应包括收入名称、收入明细、凭证字号、金额等条目,应缴款项增加、减少和核销时,会计人员应在应缴款项辅助账相应条目下进行登记。

2.4.2 往来款项管理

新制度撤销了“暂付款”科目和“暂存款”科目,增加了“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等科目,对往来款项会计核算的明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层行政单位会计人员在核算每一笔往来款项时,应根据其性质及实际收还款时限将其计入相应科目进行核算。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按进度支付的工程款应作为预付账款核算,工程审验结束后再及时核销。

(1)发生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如下分录:

(2)审验结束后编制如下分录:

借:资产基金——预付款项

贷:预付款项

基层行政单位会计人员应对往来款项进行明细核算,建议会计人员设立往来款项辅助账,往来款项辅助账应包括对方单位名称、发生事由、凭证字号、金额等条目,往来款项增加、减少和核销时,会计人员应在往来款项辅助账相应条目下进行登记,并及时与往来款项实存情况进行核对。

2.5 加强收支、结转和结余的核算与管理

基层行政单位做好收支的核算与管理工作对于掌握本单位资金的使用和结转结余情况,防止资金的流失和滞留,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新制度在收支科目上调整不大,但撤销了“结余”科目,增加了“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资金结转结余时既要区分财政拨款资金结转结余和非财政拨款资金结转结余,又要区分结转资金和结余资金。

2.5.1 收支、结转和结余科目的设置

在收支科目的设置上,基层行政单位会计人员应在“财政拨款收入”、“其他收入”、“经费支出”、“拨出经费”科目下设置下级科目,做到将基本收支与项目收支分开核算,将项目收支按项目分开核算,将财政拨款资金收支与其他渠道来源资金收支分开核算,将本单位经费与拨给下级预算单位的经费分开核算。

会计人员在设置收支科目时还要充分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到收入科目与支出科目一一对应,收支科目清楚明了、不重复,收支科目有利于本单位所实施项目的核算。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不等同于会计科目,其在会计账套中的作用更多地在于明细核算。

在结转结余科目的设置上,基层行政单位会计人员应在“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下设置下级科目,做到将其他渠道来源资金的结转结余与财政拨款拨入资金的结转结余分开核算,将本单位经费的结转结余与拨给下级预算单位经费的结转结余分开核算,将基本收支的结转结余与项目收支的结转结余分开核算。

2.5.2 收支、结转和结余的管理

基层行政单位会计人员要做好资金收支的监督管理工作。会计人员应与业务经办人员加强对接,检查项目的实施情况,收款方账户信息等相关财务信息,审查无误后方可拨付款项,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效益。特殊情况如涉及政府补助的,要对被补助单位是否符合补助要求进行检查;拨付给下级预算单位的项目资金,要检查项目的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基层行政单位负责人和业务经办人员对会计人员的该项工作应予以支持。

基层行政单位会计人员还应做好重点项目的明细核算工作,建议会计人员设立各项目的收支明细账,收支明细账可采用三栏式明细账,具体应包括日期、摘要、凭证字号、收到金额、支出金额、结余金额、结余方向等条目。会计人员应在对项目资金收支情况进行会计处理的同时填列该收支明细账。

每年度终了,基层行政单位应做好本年度资金收支的期末结转结余工作,根据每一笔剩余资金的属性,将其结转到相应科目。一般情况下,项目审验完成后的剩余资金和基本收支剩余资金均应作为结余资金核算。

2.6 做好财务报表的报送工作

行政单位财务报表是整体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收支情况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重要的资料,也是判断单位财务制度是否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的重要依据。新制度将财务报表定性为“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的书面文件”,充分肯定了财务报表的作用。定期报送符合规定并具有实际效用的财务报表有助于业务经办人员了解相关项目资金的收支情况,有助于本单位负责人、财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全面了解本单位当期财务运行情况,有助于行政单位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新会计制度规定基层行政单位应在会计期间终了编制本会计期间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等财务报表。考虑到基层行政单位期末结转工作一般以年为单位这一实际情况,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等财务报表的编制应在会计年度终了进行,力求全面完整,真实准确。

为及时掌握本单位资金使用情况,会计人员还应在每会计年度终了编制资金使用情况表、存量资金情况表和对本单位财务情况进行说明的报告性文件。资金使用情况表应包括当前会计年度到位的或以前年度到位但和当前会计年度相关的各笔资金的到位金额、使用金额、结余金额,存量资金情况表应包括本单位所有存量资金的明细情况,报告性文件应包括对本单位当前会计年度资产情况、负债情况、收入支出情况、结转和结余情况、财务监督工作运行情况等财务情况的说明。

如果基层行政单位有其他规定的,在不影响上述报表报送的基础上,遵从相关规定。对于收入来源渠道较多的基层行政单位建议在收支情况表中按照来源渠道对资金收支情况进行分表列示并编制汇总表对资金收支情况进行汇总。

2.7 做好新制度下各会计科目期初余额的确认工作

根据财政部2013年印发的《新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行政单位要将2013年12月31日原账中各会计科目余额按照该规定进行调整,按照调整后科目余额编制科目余额表,作为新账各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新账各会计科目期初余额的确定成为了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会计人员在进行新账各会计科目期初余额的确定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1)存货和非流动资产的期初余额调整。会计人员应按照新的分类标准将原有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进行盘点和计量,得到汇总数后,分别作为新制度下各科目的期初余额。

(2)往来款项的期初余额调整。会计人员应根据原“暂付款”、“暂存款”科目下核算的往来款项的性质将其进行拆分,分别作为新制度下各科目的期初余额。

(3)结转结余科目的期初余额调整。会计人员应根据原“结余”科目下核算的结转结余资金的性质将其进行拆分,分别作为新制度下各科目的期初余额。

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应对新账中各会计科目期初余额的调整数和调整办法进行详细说明并附上证明材料,对于需要追溯到以前年度的,注明每一年度调整数;对于调整金额较大的,报经财政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调整。

上述方法立足于现阶段基层行政单位会计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了基层行政单位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上述方法也是提高基层行政单位现有会计核算效率、财务监督水平的较为简便易行的方法。基层行政单位会计人员可以结合本单位实际对上述方法加以吸收和应用,基层单位会计人员也应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在日常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一条适合本部门会计工作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均平.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讲解[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4.

基层武装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篇3

1问题

1.1设备较差:由于经济因素原因,检测设备落后陈旧,检测结果可比性差。质量控制达不到标准,无法为临床医生提供可信的检验结果,使医院工作无法进行,从而也加大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1.2从事检验工作的人员能力有限责任心不重:目前,许多基层医院检验科人员配备不足,缺少资历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有些医院甚至从社会上招些不具备检验资格的人员,培训几天就上岗操作。由于他们技术有限,设备又差,患者进行的检测项目多为“一次性或一过性”,不能进行系统检验,无法得到规律性结论,导致检验科的检验质量提高不上去。

1.3检测试剂不规格,存放条件不合格:一般情况下,基层医院面临病源单一,病号量少,经济效益较差等问题。医院为了减少经济负担,在市场上购买一些不合格的检验试剂,有些试剂效期短,没等用完就失效了。但为了节省开支,使用失效试剂。从而严重的影响到检验结果的不正确性。这样不利于医院的医疗安全,还影响到医院和检验科在患者心目中的信任度,更重要的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耽误了他们最佳的治疗时间。

1.4检验科的工作量太大:一般情况下,基层医院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太少。肩负着血液,体液,生化等所有检验科所开展的全部项目,不仅要完成全院的普通检查,还要参加急诊患者的标本检查。不但白天上班,夜间还要参加急诊科危重病人抢救的检验工作。工作任务量大,责任大。这样不利于提高检验的工作质量。

2对策

2.1购置一些先进的检测器材:对那些检测设备落后陈旧的仪器,应该向领导反映,现在随着企业医疗制度的不断改革,国家非常重视基层医疗这一块。医院可以申请贷款,来购买那些高质量先进的,符合本院规模的医疗检测仪器。

2.2加强岗前培训工作,提高医疗质量:检验科应该招一些,具有一定的检验职格,接受能力强的人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由那些资历深,有经验的检验工作人员带领,培训合格的方可上岗。督促他们进行业务学习。还应挑选一些精干的检验人员,去上一级的医院进行进修,培养一些有稳定专业思想的业务骨干,来提高本院的检验水平,更好地为医院临床科室提供高水准的检验结果。

2.3有专人负责,严把质量关:检验科设立化学试剂药品存放处,选派专人管理,负责规划。购买一些符合国家标准的化学试剂,有效期较短药物可按季度或定期订购,凡订购任何一类试剂必须按实际需要精细核算,并在订购前取得科主任和管理人员、财务科同意,并且定期检查试剂的效期和稳定性。科室负责人亲自组织本科人员进行质控操作。经常开展一些室间评定工作,严把好质量关。

基层武装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篇4

及对解决措施

2012年1月2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历史处在了一个转型时期,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工作性质和特点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年初,我们深入各村对全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座谈调研,摸清了基本情况,找出了存在问题,分析了当前形势和全镇农村实际,提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发展党员难。当前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逐渐增多,在家的大部份是些老、弱、病、残及妇女和留守儿童,党员队伍出现老龄化发展趁势,帮带力弱,党在群众中的威信逐渐降低,发展党员难。

(二)、是农民素质偏低问题相当严峻。农民的素质与新形势下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的高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水平偏低。由于小农意识和既得利益思想严重,绝大多数农民看不到国家巨额资金投入的作用,斤斤计较,使农村各项工作很难在上级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二是科技素质较差。近年来,农民的科技意识虽然有所觉醒,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很多人看不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科技含量低,不懂科学管理,部份边远村寨的农耕技术仍处于“刀耕 火种”状态,生产得不到发展,劳动效益低。调查结果显示,除常规的种养技术外,能够掌握1—2门致富本领的农民只占10%左右;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致富的特殊技能。三是思想陈旧落后。一部分农民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在一定范围内,一些腐朽的东西有滋生蔓延的趋势,传统落后习俗根深蒂固,导致一些国家重大项目在实施建设上进度缓慢。更为可怕的是有相当部分人认为农民受穷天经地义,缺少“穷则思变”和“富而思进”的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四是市场意识不强。“两高”建成后,世界变小了,市场变大了,我县有望成为“珠三角”地区后勤的供给站,农民推开家门就是沿海经济开发区,农作物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所以了解市场经济知识,掌握市场经济规律,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前提。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只有10%至20%的农民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大多数农民仍旧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传统农民,习惯于盲目从众,根本不懂得按市场经济规律生产和经营,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总是看到别人成功了再去做,而不能独辟蹊径,单闯门路,最终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三)、干部领导水平和带领农民致富能力低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镇村干部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能力素质等诸多方面出现了与当前形势不相适应的新问题。一是历史责任不强,工作热情不高,大部分镇、村干部面对当前的形势和农村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农民增收难,公益事业发展难,集体经济壮大难等问题束手无策。二是市场知识不多,“双带”能力 不强,90%的村级干部不注重学习不善于积累,市场经济知识掌握的不多,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不强,自身既不能为各行各业树立典型,带头致富,又不能提供各种服务,带领致富。三是职责定位不准,工作方法不当。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镇、村干部的工作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干部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把自己的工作职责仍然定位在对上完成任务,对下行使命令或传达指令上,而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的意识,导致工作中不会服务,服务不好的问题相当突出。调查中,大部分镇、村干部仍旧思路不开,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收效甚微,群众不买账,工作很被动。

(四)、村级经济发展思路不清的问题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推着干,发展没有思路。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村经济发展思路模糊,有的村思路不清,有的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既无长远打算,又无短期安排,把工作仅仅定位在保证工作正常运转,保证该村稳定上,至于农村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民增收却顺其自然,任其发展。二是工作跟着干,发展思路不清,有的村虽然有经济发展的思想,但既不切合实际又无明确目标、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还有的村发展思路制定之后就是为了应付上级党委、政府全是一张废纸,思路归思路,实际归实际,起不到指导工作的作用。还有个别村在工作中不能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不能准确把握自己的工作重点,不能大胆开拓创新,形成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而是亦步亦趋,上面部署啥就干啥,别人干啥就学啥,甚之善于用虚招、摆样子,作表面文章。

(五)、公益事业发展问题十分棘手。农村税费改革后,镇村两级组织可支配的财力,远远满足不了公益事业发展的需求。今后必须要通过“一事一议”的途径解决公益事业发展的问题。从目前我镇的实际来看,除个别村外,其它村在“一事一议”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事难议、事难决、决难行”的问题。有的地方虽然能议成,但在具体实践中却难以落实;有的地方让村民不掏腰包的事能议成,让村民掏腰包的事难议成;有的地方原本议成的事,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由于遇到阻力也大多夭折。由于“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导致我镇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缓慢,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六)、村干部文化素质低、农村工作机制不适应的问题愈发明显。一是村干部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文书工作上过多依靠包村干部来完成,工作进度慢。二是激励奖惩机制没有形成,在我镇,镇、村两级干部工资标准低,没有与实绩挂钩,从根源上无法调动村级干部的积极极性和能动性。因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在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没区别的思想支配下,一些村级干部因为自身“不脱产”,表现为不求上进,只图守业,不谋发展,只求安稳,部分干部应付思想严重,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见工作能躲就躲,见难题能绕就绕。

二、解决措施以及今后努力方向

(一)、调整党员发展方向,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输送新的血液,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农村发展党员从以往偏向从中老年男同志中培养现象转变到从在校大、中专(或高中)生和初中毕业生及农村年轻、有知识、思想先进、帮带力强、群众口碑好的妇女中培养,及时为党员队伍注入新的血液,同时尽快落实党内关怀激励机制,使党员干部、党员群众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军人物,切实改变发展党员难的尴尬局面。

(二)、加强村级组织体系建设,增强村级组织的整体功能。村级组织体系是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金字塔”,它由党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民间组织组成。塔尖是党组织;塔身是自治组织、群团组织、民间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加强村级体系建设是新形势下解决农村新问题的治本之策。抓好村级组织体系建设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就能实现村级其他组织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就能把党组织的决策顺畅地贯彻和落实到群众中,就能把党组织的意图变成村民的自觉行为,最终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行为的目的。

要想建好村级组织体系必须抓住三个关键,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引导成立村级民间组织,并纳入村级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民间组织,吸纳、教育和培养能人,能够使民间协会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的潜能和作用。二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探索实施“1311”议事决策程序。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发展公益事业,必须通过群众代表“一事一议”来决定,而“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解决这个难题,实施“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程序是最好的办法。这个决策方式,既能突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又能突出村民代表及各类能人在议事决策中的参谋作用;既能充分发扬民主又体现了村民自治,又能实现党组织意志和 群众意愿的高度统一。三是推进村民自治进程,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途径,免征农业税后,村集体和农户之间的经济往来关系弱化,镇村干部在农村工作中没有“章程”,迫切需要一套完备的村规民约来教育约束村民。村规民约经全体村民大会通过后,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对于违反村规民约而不接受处罚的村民,除实行强制性措施外,还可用非强制性的道德舆论手段来解决。

(三)、创新选人用人办法,优化村级干部队伍。农村发展,关键在人。因此,要想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一是优化村级班子结构,选准带头人。在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上要大刀阔斧地把那些只说不干,没培养价值和潜力的平庸型村干部,通过换届选举、组织调整等手段,淘汰出村干部队伍。同时,要加强对镇村两级党组织带头人的培训,经常组织他们相互交流经验、外出学习考察,提高他们统、带的能力和本领。今后在选拔村干部的标准上,要大胆地把那些既能自身致富,又能带领群众致富,有门路、懂经济的能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二是转变工作职能,合理设置新形势下村级干部岗位。努力实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同时建议放宽从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中选拔进乡镇公务员队伍的条件,采取公开招考的办法把他们中“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选拔到公务员队伍中来。这样既可以调动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

(四)、以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完善干部激励机制,用活人才,提高工作效率。镇党委政府在制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上,要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州、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实行因岗设人,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从根源上调动镇村干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搭设农民教育平台,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农民素质不高,是影响当前各项工作及他们增收的主要因素,加强农民教育是农村发展根本出路。要想提高农民素质,除了应用好政策宣传、科技培训等原有的教育手段之外,还应运用综合性教育载体,那么,充分利用县委在各乡镇投资建成的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各个乡镇要发挥远程教育设施的作用,刻录基层党建、政策法规、种植业、养殖业、人口与计划生育、市场信息等课件。教师来源除部分来自于乡镇站、所、学校外。县上为了全面提高全县农民素质,可否成立一支农村多学科的专业教师队伍,每星期分赴各乡镇培训基地授课。教学教育对象可分为,村干部、党员、农民三个层次。教育形式可采取以会代训,专题讲座,观看光碟,入户辅导等教学方式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教育,是否可行,可参考或通过试点,不过根据了解,农民群众还是盼望有知识的科技专家下乡讲课。

(六)、改进村级干部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他们参与管理各项村务工作的愿望愈来愈高,这就要广大基层 干部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克服各种困难,化解各种矛盾,应对复杂局面。要不断强化执政为民的思想,办事情,作决策,要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极力为民解忧,帮民解难,努力把农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同时,镇村干部在深化农业产业调整结构中,要为农民提供好的项目,解决难题,提供服务。其次是要为农民提供有关农业政策、科技信息、市场行情等方面的咨询。要做好“四个引导”即,观念引导、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商品观念和效益观念,弃小农意识,主动关注市场、走向市场。规划引导要结合各村实际,制定好村产业发展规划,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正确导向;政策引导,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典型引导,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抓好一批示范基地和专业大户,带动农民发展效益农业。

(七)、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物质是基础,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要靠大力发展经济。只有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党组织才有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才有实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基层武装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篇5

一、基层审计机关团组织存在问题

(一)共青团组织战斗力薄弱。由于属编制的限制,近年来基层审计机关未新进年轻干部,因此,28岁以下的团员青年严重不足,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极大地影响了基层共青团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现有团员青年的团员意识淡薄,对团的活动漠不关心,团组织的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二)共青团的工作内容单一。由于基层团组织的经费不足,导致只搞一些临时性、小型化的活动,存在盲目性、被动性、滞后性而缺乏独创性和灵活性。这种团内活动的单一化和团员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形成一定落差,团组织活动不能吸引青年参加,更谈不上服务青年、教育青年。

(三)共青团的工作环境未能改善。当前在基层审计机关中普遍存在着共青团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部分领导眼里共青团岗位成了“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岗位,共青团工作被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团组织缺少应有的地位和待遇,缺少必要的活动经费和场所,导致共青团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影响。

(四)共青团的干部队伍下滑。基层审计机关团干部由专职向兼职化发展。团干部身兼数职后,工作精力相对分散,做团工作全靠个人的主动和平时的奉献。有些团干想做一些事情,而苦于对团工作无法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使工作处于停滞状态;有的团干因业务工作繁忙将团工作停留于表面,停留于应付,工作缺少主观能动性,拔一拔,动一动,不拔不动;有的团干思想认识不到位,想干则干,不想干就推。另一方面,团组织吸纳优秀人才的机制尚未建立,共青团作为“人才库”、“后备军”的优势弱化,优秀人才不愿进入团干部的行列,而在岗位的团干部也不安心,轻视团的岗位,注重业务工作。

(五)共青团团员素质有待提高。基层审计机关青年干部文化素质偏低,有些青年对团组织建设和活动表现出“反应迟钝”,有的漠不关心。一些青年对团的知识不了解,对团的活动缺乏兴趣。

二、新时期做好基层审计机关共青团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基层审计机关共青团组织直接联系着广大共青团员和青年,担负着服务青年、团结青年、教育青年,把党的要求和任务落实到团员青年的重要职责,是共青团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的建设重点。要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加强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团组织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有利于团组织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加强自身建设的新途径,克服年龄老龄化,增强积极性,把基层审计机关团组织建设成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集体。

(二)加强党建带团建。基层审计机关团组织应紧密配合党支部工作的部署,主动向同级党组织汇报工作,使党组织了解团组织,及时给团组织指路子,压担子,使党组织将团组织建设纳入议事日程,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积极争取党组织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出台党建带团建等措施,加强和改进对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领导,使党建和团建紧密结合。基层审计机关团组织应号召团员青年围绕党组织的工作中心,努力成为党的工作突击队,充分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使共青团工作深入到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细胞中。

(三)加强教育培训,促进共青团工作可持续发展。

1、努力培养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共青团干部队伍。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归根结底是对团员尤其是团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挑战。团干部是团员青年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及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团的工作质量。基层审计机关团干队伍建设首先应抓好团干部的选拔工作,实行团干竞争上岗制,把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其次是抓好团干部培训工作,要一如既往地坚持抓好政治立场、理想信念教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团务知识和经济知识学习,提高知识素养;再次还要切实注重让团干部通过合理兼职这个有效途径来提高综合素质向复合型人才转变,使团干部的素质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效率能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适应基层审计机关的需要。同时建立团干部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

基层武装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篇6

动物检疫是动物防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控制动物疫病,防制疫病传播、扩散和流行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保证食品安全、人民健康。因此,政府的有关部门对动物检疫工作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随着《动物防疫法》颁布实施,动物检疫工作变得更加法制化、规范化。但是,就目前来

看,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被政府和人民群众重视,动物检疫工作在大中型城市中开展较好,而一些农村基层的动物检疫工作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检疫人员的不足以及素质不高。在大部分的乡镇地区,检疫人员只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或者甚至就一个兽医人员,他们出了要担负大部分的动物检疫,防治,诊断,技术指导等工作外,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动物屠宰检疫的工作,其次他们的素质也并不是很高,这样就会造成屠宰检疫工作无法深入的进行下去,严重影响到了食品的安全。同时,大多数基层的检疫站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造成检疫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导致检疫队伍素质较低,检疫工作不能真正达到检出病害的目的。

2、检疫方式的落后。在农村或者山区地区,基本上就是靠一把刀,或者一个温度计,其他即使有用也不会带过去的,在实际的检疫工作中,检疫员只能用通过肉眼、感官对活畜禽进行检疫,无法进行常规检查,也没有化验室可以进行专业的检验。虽然部分的基层屠宰场也有置有专门的化验室,但很少开展化验工作,并且可以检测的项目也十分有限。这样只能检测出一般性的传染病,严重影响了检疫执法工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3、动物检疫工作宣传不到位。动物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动物从销售到产品的过程中要经过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等检疫步骤也很不理解,影响了检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另外,由于一些检疫人员大多不是专门的检疫人员且素质不高,一些地方存在只收钱不检疫的问题,影响了动物检疫的整体形象,使得农村基层检疫工作不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

4、基层的动物检疫工作人员对于开展检疫工作的认识有偏差,片面的认为基层检疫工作的重点是免疫。动物检疫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产地检疫,产地检疫工作是动物检疫工作中防止动物疫病传播流行的关键所在。由于基层动物养殖的方式繁杂,既有规模化的养殖,又有农户散养,并且由于养殖规模不等,数量不一,出栏时间不统一等原因,导致产地检疫所涉及的范围较广、面积较大,加大了产地检疫工作的难度;同时由于我国的产地检疫工作多数是实行报检制度,但大部分养殖户法制意识不强,导致肉食品在出售时不报检;此外,由于一些动物的收购是采用商贩上门的方式,买卖双方私自成交,使得检疫人员难以掌握而又无法到户实施产地检疫;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影响了产地检疫的到位率。

5、基层的相关部门也存在重防疫、轻检疫的思想,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任务比较繁重的情况下,使得动物检疫监督工作很难发挥作用,使得基层动物检工作无法进行深入的开展,导致以检促防工作滞后。

二、基层动物检疫工作的改进建议

1、加强工作人员建设,提高检疫队伍素质。

2、加大硬件设施建设,配备必需的设备器材。

3、大力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去宣传动物检疫方面的知识和法律。

4、紧密部门配合,合力促进检疫工作。

5、以检促防,推动动物防疫工作。

基层武装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司法调解,执法为民

一、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现状

(一) 基层司法调解组织网络逐步健全

目前, 博乐市共有调委会186个, 全10个乡镇 (街道、场) 村队都建立了调委会, 组建率达100%。博乐市共有基层司法人民调解员618人, 乡镇 (街道) 人民调委会普遍有成员2-3人, 村 (社区) 人民调委会普遍有基层司法人民调解员1-3人。

(二) 基层司法调解业务范围

基层司法调解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基层司法调解组织不仅调解婚姻、家庭、邻里等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 同时结合博乐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主动参与征地拆迁、工程建设、人身损害赔偿等容易引发上访的社会矛盾的调解工作。并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 积极化解土地承包、工伤事故、生产经营、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社会突出矛盾。

(三) 基层司法调解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博乐市各级基层司法调解组织的共同努力, 基本实现到将纠纷化解在基层的工作目标。2003年以来博乐市各级基层司法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纠纷10890件, 调解成功率在98%以上。与人民法院同期受理民事案件数量对比,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量有所上升但总体增速呈下降趋势。据了解2009年1-11月仅博乐市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3154起, 成功调处3144起, 成功率达99%。与去年同期相比, 增加了600件。全市各级基层司法调解组织积极介入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 解决了不少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有效地避免了群体性上访、群体性械斗、民转刑、民间纠纷引起自杀等事件发生, 降低了越级上访量和刑事案件发案率, 为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新时期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特点

(一) 婚姻家庭、邻里、劳动、土地承包、其他传统纠纷仍较为突出

今年这五类纠纷发生数分别为104件、101件、150件、159件, 394件这五类纠纷仍占纠纷总数的0.86%, 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

(二) 土地征用、土地承包引发的矛盾增幅明显

今年因土地征用 (118件) 和土地承包 (159件) 而引发的社会不安定因素32件, 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0.59%, 是目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是有的农民对土地政策不了解, 对土地征用补偿费的高低产生分歧;二是有的地方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不均或不公;三是一些农民出路不畅和社会保障困难等等这类纠纷政策性强, 调处难度大, 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信访。

(三) 其他类矛盾纠纷不断增长, (属于治安案件) , 其化解难度大

1-11月份共排查出其他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303件, 究其原因, 一是群众对自身利益的迫切要求, 引发的矛盾纠纷集中显现;二是季节性、突发性矛盾纠纷呈多发态势, 主要表现在校学生打架、城市交通不畅引发矛盾、农村建房所发生的非正常死亡纠纷;三是一些山林、水利纠纷有所抬头, 如部分乡镇农村遭受自然灾害, 林木损失的情况等。

(四) 矛盾纠纷组织化现象严重

当前博乐市的矛盾纠纷呈组织化发展趋势, 特别是重大的矛盾纠纷都是有极个别人员在幕后组织煽动和操纵策划, 不知真相的群众公开与政府对抗或越级上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过调查得知, 基层地区的基层司法调解工作距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存在着差距。随着改革不断深化, 利益分配的多元化, 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也日益显现, 矛盾纠纷呈现跨行业、纠纷解决对专业性要求高的特点, 现有的基层司法调解组织工作机制已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部分基层单位及领导对加强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基层司法调解工作开展过程中, 部分乡镇、部门党政领导对于调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缺乏必要的认同, 基层司法调解参与度不高。尽管乡镇 (街道、场、社区) 和村队基层都建立了基层司法调解组织, 但联合调解工作开展数量少, 部门对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十分有限。以联合调解为例, 据调研2001年至2010年调解组织受理矛盾纠纷案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呈总体上升状态, 而联合调解纠纷数量未上升反而下降, 原因在于各联合调委会受理的纠纷大多数牵涉到多个部门, 不易解决;部门与调委会相互配合的责任意识还不够, 衔接还不顺畅, 参与意识不强;部门之间存在推诿、拖延等现象。

(二) 各种调解方式缺乏有机的协调整合,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调解机制”

调解方式包括了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基层司法人民调解, 除了司法调解内容和程式相对单一和固定外, 行政调解和基层司法调解都涉及众多部门和组织的参与。在博乐市, 不同调解方式的整合都未达到“大调解机制”的要求, 主要表现为:一是行政调解方式的协调配合还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各行政部门对于一些复杂的矛盾纠纷, 往往是谁管谁发愁, 谁都不愿出头管, 出现纠纷相互推诿, 部门之间没有相互配合共同解决纠纷的大环境;二是基层司法调解的协调配合关系不够明晰的问题, 在调解纠纷中基层司法调解组织和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责不清, 相互衔接工作制度不配套, 给基层司法调解组织有效发挥作用带来一定的障碍。三是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基层司法调解彼此间缺乏协调配合的机制。由于三种调解方式彼此间缺乏法律、法规配套规定的联系, 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彼此都强调自己的独立性, 相互间难以衔接配合的情况。这就需要党政领导, 综治牵头来协调, 协调还必须有一套常态化的工作程序, 否则就可能出现或是当事人同时寻求多种调解方式来解决矛盾纠纷, 或是有关部门对复杂的矛盾纠纷相互推诿, 无人愿碰。

(三) 基层司法调解的参与和运行还缺乏制度化保障条件

基层司法调解虽然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必不可少, 统计数据也反映出其功不可没, 但其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在案件来源、经费保障、调解程序、调解的效力、调解人员的培训提升、与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彼此衔接等许多方面还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保障条件。

(四) 司法行政与综治、信访相关单位信息难以共享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基层司法调解工作同时, 对辖区内社情、社会矛盾纠纷进行定期排查、分析、上报。与此同时, 同级综治、信访部门各自有与司法行政同序列的三级矛盾排查、预警体系和机制, 三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各自为政, 最终归口汇集到综治办或信访局的只是基本数据, 不是矛盾纠纷的基本情况和事实, 互相不进行信息共享, 沟通处理, 造成信息上报情况不一致, 矛盾纠纷处理不及时。

(五) 基层矛盾纠纷调处资源有待整合

从调研情况来看, 博乐市基层司法所大多在职人员与实有编制不符, 有编无人、兼职情况普遍存在。与此同时, 基层综治、信访部门同样面临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情况, 基层综治、信访、司法三部门都有担负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职责, 但在从事具体工作过程中不能整合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 造成矛盾调处工作不及时或错失矛盾调处工作最佳时机。在调研中发现, 各乡镇成立的联合调委会, 整合综治与司法资源, 综治办与司法所合署办公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六) 矛盾调处工作缺乏法律专业队伍支持

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 各级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工作人员对简单、常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较熟悉, 但与矛盾纠纷相关的部门法律法规不甚了解, 调处工作不能达到“以理服人”的法律效果, 加之部分当事人对各级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处理矛盾纠纷过程中存在“区域利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的合理怀疑, 即便矛盾调处成功, 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创新发展博乐市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一) 切实加强对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贯彻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基层司法调解建设工作的精神, 从维护社会稳定,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 进一步重视基层司法调解工作, 切实加强对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领导。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了解、重视与支持, 解决基层司法调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 逐步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 为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 从源头上预防纠纷, 深化“大调解”意识

今年以来, 城市拆迁、城区改造、农村征地补偿、弱势群体生活保障等关系较大群体的政策问题, 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 当好政府的参谋。并安排基层司法所参与其中, 尽量少引发矛盾, 不使小矛盾酿成大事端, 有了问题及时化解。

(三) 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 形成“大调解”格局

根据两个排查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纠纷信息员、纠纷调解员、调解小组, 实行调解员调解——调解小组调解——提请民调委员会解调——转乡镇基层司法人民调解委员会解调, 基本做到小事不出组, 大事不出村, 难事不出镇。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四) 建立联动联调, 形成“大调解”机制

博乐市推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定期排查、建立台账、情况通报、定期报告、奖惩考核等有关制度。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同有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协作, 合力调处矛盾纠纷, 并对不属于基层司法调解范畴的矛盾纠纷, 及时分流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并登记造册, 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 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并就各单位对本辖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情况进行考核。通过每月排查发现热点难点问题后, 及时向乡党委政府汇报, 做到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调解机制。

(五)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促进基层司法调解规范化

依法调解是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生命所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依法调解、规范调解的意识, 实现调解纠纷程序的规范化, 提高基层司法调解工作的社会公信力。一是调解纠纷的整个过程要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 切实保障依法调解, 平等自愿, 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三项原则的落实;二是要特别重视提高基层司法调解协议的规范化水平, 必须改进并规范调解协议书的表述方式, 使之与民事合同书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一致, 为实现基层司法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衔接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调委会的检查和指导, 特别是加强对基层司法人民调解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指导, 使基层司法人民调解工作在依法、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规范运作;四是各基层人民法庭, 应配合当地司法所建立工作联系制度, 派出具有丰富法律知识和审判经验的法官, 积极配合当地司法所开展好人民调解员的培训, 提高其法律知识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

(六) 发挥司法行政资源优势, 调动“四支力量”积极参与调解

博乐市公证、律师、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机构是一支具有法律专业素质和资质的人才队伍基层司法, 调解工作离不开这“四支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司法行政机关要在积极整合司法行政内部调解资源上, 发挥“四支力量”专业人才优势, 架构起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工作者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广泛参与调处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 实现司法行政内部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多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七) 发挥治安调解作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由民间纠纷引发的各类治安案件呈上升趋势, 职工群众依靠派出所解决矛盾纠纷日渐增多, 治安调解已经成为派出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认真做好治安调解工作、最大限度地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建设“平安博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层武装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篇8

一、基层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现状的主要原因

(一)、客观原因。一是历史上的原因。检察机关是国家司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犯罪、履行检察职能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尽管提出了依法配备法警人员,但相关的办法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再者,由于受检察机关工作性质的约束,法警工作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其专项工作也未能得到具体体现,如当前一些地方仍然承袭检察官提解、押送、看管、搜查、追捕等司法警察的专项职责,这些地方认为,从工作分块和保密度来讲,检察官直接代替司法警察的某些工作是有必要的,因为它不但可以节约人力,促进工作进度,而且能够避免知密范围扩散,容易造成泄密的被动局面。二是检察机关人员配备上的原因,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在一段时期内,进入的大都是专业学校毕业生,多从事文职性工作,司法警察一旦从他们中产生,便不能够充分体现“三会”(会使用枪械具、会擒拿术、会微机操作)技能,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制约司法警察工作全面开展的又一客观原因。

(二)、主观原因。由于客观原因的长期制约,司法警察这个概念便在人们的思想上存在忽视,认为他们“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具体表现在:一是制度不健全,有令不行,有法不依。二是从领导到干警,对司法警察概念认识模糊,法警人员只有在领取津贴时才意识到自己是警察。因此,一些地方便出现了“警检不分,“以检代警,“以警代检的混乱局面。

二、解决办法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基层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工作的现状,虽然是由来已久的客观实际,最根本的一点,还是认识不到位,没有根本从思想上消除人民检察院依法配备司法警察,只不过是个“摆设”的错误认识。若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关键的就是根除思想上的误区。一是重新认识司法警察在检察工作中的应有位置,大力支持和关心司法警察工作,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理顺工作关系。二是明确司法警察职责,彻底消除“警检不分”的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依法建警、依法用警、依法管警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警不能代检”,“检不能代警”,从而真正做到“警检职责分开”。

(二)、健全制度,落实管理。《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试行)》尽管已经出台,但基层检察机关相应的制度建设却未跟上步伐,从而导致基层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一些地方“以检代警”,“以警代检”的现象不能够有效解决。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根本的制度建设是有必要的,首先,建立、健全司法警察工作机构,各县、区院成立司法警察管理科室,实行集中编队,统一协调、统一使用、统一管理,在使用方式上,可采取集中使用,即化零为整,以集中促进管理,根据工作需要,同时又化整为零,以分散强化使用,从而用足、用好有限的法警力量。真正做到警有所用、警有所归,不能流于形式,形成“空壳式”管理;其次,健全各项制度,规范警务活动,如健全派警制度、警务值班制度、安全办案制度、司法警察轮训制度、情报信息制度、保密制度等,严格规范基层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执警行为,使司法警察工作迈向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第三、积极开展法警业务,重点打开司法警察专项职务工作局面,如提解、押送、看管、搜查、追捕等专业性强、危险性大的任务,必须交由司法警察担任,以此展现司法警察在检察机关设立的武装性质的执行法律监督任务不可替代的司法力量。同时,明确法警职责,要严格实行《执行警务令》制度和按照《规则》规定的程序办,做到职责要明、程序要清,确保履行职责的合法、文明、安全、有效。

基层武装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篇9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现如今,我国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无疑是企业服从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这一工作的内容与开展的方式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进,而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又是毋庸置疑的,不仅能够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力,同时还能促进社会稳定发展,进一步实现人们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常态下我国基层的党建和思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在内容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丰富,提出几个关键要点,希望能够为我国基层党建工作开拓新局面提供帮助。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较传统而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同时也意味着党建工作以及思政工作的开展也必须寻求新的途径,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创新措施,加强相关制度的落实与执行,以先进的新时代理念充实当今社会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内容,赋予其新的定义,寻求新常态下的基层党建和思政工作新发展。

一、新常态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常态下社会基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水平无疑正处于迅猛的发展势头之下,不论是社会的生产还是社会主义进程的建设,都已经到了进步和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形势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全球化,各種形势下的信息导向层出不穷,人们的意识观念越来越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而这些信息流的存在也呈现着良莠不齐的状态,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基层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以正确的培训和引导,完善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

(二)党建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问题

存在于我国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阻碍基层党建政工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和主要问题,就是企业不论是政府部门管理人员还是人民群众,都没有从源头上给予党建政治工作足够的重视度,这就导致了社会上下对党建政治工作从思想上的漠视。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对于这项工作的忽视导致其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效用,这对于社会的长久发展而言是不利的。

其次,就我国社会基层目前的党建政治工作开展现状而言,很多政府部门已经针对基层党建组织队伍的建设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大多只是使得现阶段的基层党建队伍初见雏形,还没有形成相对系统的体制。尤其是针对相关措施的落实,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执行体系,直接导致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混乱无序,既没有专门的职能分配,也没有针对某个岗位设置专人管理。与此同时,由于制度管理的缺失,基层党建队伍中往往十分缺乏高端的人才资源,许多工作都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这大大降低了党建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质量,也是社会党建和思政工作相关措施执行的一个重要阻碍。

由于我国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为了寻求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言,当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求稳定健康的发展,抓住目前的机遇,从而能够在经济大潮中稳住脚跟。基于社会现状和社会实际,却有许多地方政府过分重视眼前的利益,只看到了迅速发展的经济市场中潜藏的机遇,在制定经营发展目标时,一味追求盈利,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导致当前地域的基层党建思政工作微乎其微,即使是制订工作内容,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工作内容极其浮于表面,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新常态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主要内容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组织和国家的正确领导

新常态下党建和思政工作实施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组织和国家的正确领导,这是所有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于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定期开展思想政治培训工作,在严格遵循党和国家号召的基础上,重视党建和思政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对待。培训的主题必须围绕近期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主要政治方针来进行,并且分析当前时势,充分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在国家形势等原则问题的处理上,坚定立场,做到紧跟党的脚步,开拓我国党建和思政工作开展的新局面。

(二)充分了解工作的核心内容,做到以人为本

以社会人民群众为基础,结合基层人民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关党建思政工作具体内容,这是首先要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对于国家部门的工作人员而言,归根结底,开展这项工作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精神文明素质能够起到最直接的影响,足以见得,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基层党组织成员更要深入到人民群体中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协调工作压力和生存压力,致力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营造一个更加融洽的社会生存环境,才能够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热情,进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三)以创新的意识寻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发展

现如今,随着经济形势变化更加多样化,新常态下对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与以前不尽相同。对于我国基层党组织队伍的建设,也应当能够以创新为基本要求,吸收先进的建设理念,丰富其工作内容,做到与时俱进,满足当今社会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一方面,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需要能够认识到党建思政工作对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性,从源头上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党建精神文明工作的开展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际精神追求,听取人民的意见,加强社会各行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制定更加为群众所接受的工作措施,以更加先进的工作方式,促进党建工作的开展与落实,从而使得具体的工作内容能够得到更好的执行。

(四)建立完善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以及评价体系

系统完善的执行体系是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以及其他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要想使得这一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应于当前地域社会经济的经营和发展,就必须在遵循国家统一标准规定的同时,结合实际的发展特性与社会环境特性,制定个性化的完善措施,灵活选择党建思政工作的执行方式,在不影响工作开展效果的情况下,改善党建措施的落实力度。与此同时,设立专门的部门,根据职能的不同分配岗位,有意识地提高不同岗位专门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也能够对党建思政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三、结语

上一篇:河北小学财务工作总结下一篇:202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