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审判管理工作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审判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篇1

随着中国的法学教育由注重理论教育向注重实践教育的转变,模拟法庭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法学教学中。有人说“法学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术的培养,而且是一种职业训练”。的确,模拟法庭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缺陷的弥补,为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开辟了一条新路。

这个学期我和我们班上同学十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对一起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进行模拟审判,我们分组找寻模拟剧本,具体的制定了法庭实施计划,做好了庭审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了细致的人员分工,同学们的表现都比平时积极很多。通过参加这次模拟法庭,使我更加了解了法律的神圣。使原有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亲身体会法律的运行,使我对整个法律体系有了更加完整的把握,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一、案件的的焦点及分析

这起网络侵权案件主要涉及以下两个焦点:一是对大众点评网中的餐馆介绍和网友点评内容的性质如何认定,二是被告经营的爱帮网对上述内容的搜索使用行为是否构成侵权。

原告的网站所作的工作是汇集点评内容,分类规整,参考网友点评内容,针对每一家餐馆在首部尽量详细地介绍基本情况,并在下方提供所有的点评内容。上述内容的组成部分包括客观存在的餐馆基本情况,也包括网友具有一定独创性的点评。网站通过收集、选择和编排,将上述内容汇集整理成为一个整体信息。上述针对每一个餐馆的整体信息符合我国著作权法中规定的汇编作品的特点,原告作为大众点评网的经营者,对上述汇编作品享有著作权。因点评网友已经在注册过程中许可大众点评网任意使用点评内容,原告对于上述汇编作品可以自行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不必再经网友同意。原告亦曾尝试将上述网站内容编辑成册,发送网友,以扩大该网站的影响。大众点评网中针对餐馆的介绍和点评内容整体构成汇编作品,原告作为网站的经营者,对上述内容享有著作权。

其次,被告针对爱帮网的大量使用行为,原告很难明确具体需要删除的网页。在原告明确权利,提出被告使用不当,应当删除的情况下,被告仍然以同样方式,继续大量复制使用原告网站的内容,其行为存在明显过错。商户介绍和用户点评内容的著作权是原告的核心资产和主要竞争力,也是原告的主要盈利来源,被告故意侵犯原告著作权的行为,使原告遭受了巨大的经济论损失,侵犯了原告针对大众点评网汇编作品内容的复制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二、审判后的感触

第一,选择真实案例,最大限度按照真实的法律工作要求和流程进行模拟。本次模拟法庭,我们精心选择了一个真实发生的案件作为案件材料,完全按照法律工作者真实的工作状态要求我们自己,进行案件的研讨和出庭。实践表明,这种近乎真实的法律工作状态模拟课程带给我们的是最大限度的接触真实法律的体验,极大地调动了我们的兴趣,使我们能够充分调动自己平时所学的法律知识,并充分考虑到证据的运用、事实的认定等平时课堂教学所忽略的东西,全方位锻炼了自己的法律实务工作能力。

第二,在前期准备工作时,我了解法律工作的严谨和辛苦。由于知识产权方面的案件,我们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而且这个案例还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案件,涉及大量证据材料,和复杂的法律关系。在案件的准备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理清案件的法律关系,把庞杂的证据材料分类汇总,编写证人证词,完成公诉意见等工作。为了完成这些工作,我们牺牲了大量可与时间,进行了细致的讨论,以严谨的态度吧前期准备工作做好。我深深地体会到法律工作的艰辛和严谨,每一个案件都需要面对大量复杂的事实,庞杂的法律关系,以及繁杂的证据材料。这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更好的把握案件,找出解决思路,才能做好法律工作。同时,在准备过程中,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对带每一个细节,事无巨细,仔细思考,往往一个细节就能决定案件的成败,否则只能是功败垂成,遗憾自责。

第三,我们小组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前让学生熟悉程序。模拟法庭能够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于法庭程序是否熟悉,而法学专利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法律程序的熟悉上。我们之前实地旁听法院审理过、而且我们要求我们自己到网上观看我国法庭资料片、观看国外法律电影,使得我们事先最大程度地了解并熟悉我国法庭审理的基本程序,这为本次模拟法庭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四,通过参加模拟法庭,使我法律知识得到了锻炼,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模拟法庭的实践,使我的法律综合能力锻炼和提高,诸如口才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结合法律基础课的学习,会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他人或组织侵犯时,运用所学法律向司法机关提出诉讼,同各种侵权行为进行斗争。通过参加模拟法庭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法庭审判程序,使之对法庭审判程序的理解显性化、感性化,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真正体悟法律的公平、公正、权威等精神内涵,为形成法律意识和法治信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从这次模拟审判中,我们也认识到自己的许多不足:

1、审理程序出现瑕疵。例如,在庭审中,缺少证据的呈交和互相交换。另外由于我们组是被随机抽到一起的,所以出现了我们组员几乎都是女生,而且都是平时比较文静、害羞的,以至于法庭辩论中,缺少辩论的氛围。这些瑕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对于审理程序的还不够熟悉。

2、法律文书书写尚需规范,及模拟审判的剧本有待整理。我们写的文书依然显得较为粗糙。不论从逻辑性、严谨性还是论理性等角度,还需要花大力气提高。同时由于平时接触知识产权的案件比较少,所以在网上找到材料后,不能够做到很好的完善,把内容整理连贯、流顺。

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我在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也是今后要努力完善的方向。首先加强法律理论知识完善法学理论体系。在模拟法庭中,我体会到了自己法学理论的不足和缺陷,对概念的模糊,缺乏法律的整体的理性思考,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完善自身的法律体系,培养理性思维能力,提高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增强法庭上的辩论技巧,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法律能力。

法学在整个社会科学里属于一个实践性非常突出的学科,不像有些纯理论型学科完全可以单纯地进行理论研究。法学理论的研究最终也是要为实践服务。法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大部分都要从事具体的司法实务工作,需要的是专业的实用型人才,要有能力处理法律纠纷的技能型人才。这就很加要求我们要把学校里学习的理论,结合社会实践,充分加强自身的学习的深入。

审判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相关的法律诉求也在不断提高, 社会的法制化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当前, 加强审判管理制度的转型直接关系到法院审判的发展进程, 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 关系到社会秩序的安定, 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审判管理制度的转型进行探讨, 以寻求科学合理的转型措施。

二、院长、庭长审判管理制度的转型

院长、庭长审批管理制度的转型要落实“审批者裁判, 裁判者负责”的基本要求, 其中, 审判者裁判是审判管理的前提和过程, 而裁判者负责是审判管理的保障和结果。

(一) 建立权责统一的合议庭责任制

建立权责统一合议庭责任制, 主要是为了监督和制约合议庭的审判权, 明确合议庭的审判责任, 保证审判责任和独立审判的对等, 促使合议庭成员平等的行使审判权。然而, 其中至关重要的举措就是建立结果控制式的相关权利制约机制, 规范合议庭成员的评议活动。具体来说, 就是适当的公开少数合议庭成员的裁判意见, 以明晰审判责任, 于是就将结果式控制延伸到裁判员的行为控制。同时需要规范相关的合议规则以及裁判文书会签支付等, 促进合议庭成员积极参与到案件合议中去, 避免简单的附和并承办法官的个人意见, 使得合议庭成为实质的裁判者, 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合法性。

当然, 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 合议庭少数意见属于审判公正秘密不得公开。但是诉讼法及法院组织法均未规定合议庭少数意见不得公开。在这种少数意见的适度公开没有达到共识的前提下,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合议庭评议过程的内在制约功能, 完善合议庭的发言制度以及内部笔录评阅制度, 以实现合议庭的权责统一, 提高审判管理的效率。

(二) 明确院长、庭长综合性审判管理职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切实践行司法为民措施大力加强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见》对今后一段时期院长、庭长审判管理职责的描述是“应集中在程序事项审核批准、综合性审判工作宏观指导、审判质效的全面监督管理以及排除不当干扰等方面”。综合性的审判管理职责, 其实质就是为了实现案件信息对称, 具体包括个案信息对称、类案信息对称以及整体审判运行信息的对称, 以便为优化审判监督指导提供一手资料。而且通过类案信息的系统总结还能促进院长、庭长履行统一的法律适用职责, 同时整体审判运行信息的对称又能综合相关的审判管理信息, 帮助院长、庭长掌握案件纰漏, 优化审判资源配置, 解决共性的审判问题, 明确其审判管理职责, 增强相关案件的审判管理执行力度。

三、案件质效评估管理体系的转型

(一) 定量评价转向定量定性结合型评价

在案件审判评估管理过程中, 定量评价虽然能反应一些审判数据的差异, 但是不足以证明案件审判水平的高低, 而定性分析恰好可以弥补定量分析的弊端, 通过相关审判数据的定性分析, 在定量分析合理量化案件质量的基础上, 定性分析使得案件质量的高低具有实质的可比性, 从而在对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和对比的综合性定量、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合理的评估案件的质效率。

(二) 从内部评价转向社会公众参与型评价

法院具有公共的性质并承担着社会责任, 审判信息的获取、反馈以及司法的公正民主性都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所以法院审判案件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估都不能由其自身独立来完成, 需要由独立的内部评价转向社会公众参与型的评价。首先, 案件评估主体要保证多元化, 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其次, 案件评估的对象要保证广泛化, 其中的案件当事人、相关律师、政府工作人员以及上级法院都可以作为案件评估的信息来源。再者, 案件评估的方法要保证多样化,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以及民意测试等多种方式, 来增强社会公众参与度。

(三) 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结果合并型评价

案件评估的过程与结果的合并型评价, 避免了结果评价的片面性, 将评价转移到案件审判的过程中, 并综合审判结果, 从细节入手, 有利于实现案件评估由结果公众到程序公众与结果公正的综合型评价体系的转变。具体来说, 在过程与结果合并型评价体系中, 全面的监督司法程序的公正、合法性以及法官审判行为的严谨性, 将对审判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动态运行的评估过程中去, 以此来规范审判管理程序, 提高案件评估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审判管理制度的转型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不仅关系到审判的客观公正性, 更关系到国家法律制度的发展进程, 对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保证人民合法权益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需要我们综合分析现阶段的国家审判管理制度, 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实践中探索审判管理制度的转型。

摘要:本文从院长、庭长审判管理制度的转型以及案件质效评估管理体系两方面出发, 探讨了加强当前审判管理制度转型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审批管理制度,转型,职责,责任制

参考文献

[1]魏胜强.司法公正何以看得见——关于我国审判方式的思考[J].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2013, 06:35-48.

[2]魏胜强.法官能动与法院克制——关于我国审判管理体制的思考[J].法学, 2010, 01:121-132.

法院审判管理的新分析 篇3

关键词:审判管理;分析;完善

审判管理是我国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帮手,其目的是提高审判的质量和效率,而有效方法就是构建科学的审判管理机制。在我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也在不断出现各种矛盾及纠纷,人民也对司法的了解及要求越来越高,原来的审判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故应构建科学的审判管理机制,而在此之前更应了解我国法院审判管理机制的现状。

一、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目前的审判管理机制并不完善,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过于注重上下级的服从及管理,虽然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审判质量,但是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普及,人们对司法的了解更加深刻,对公正、公开、独立、民主的追求,也对我国审判管理机制的要求更高。与此同时,我国审判管理机制的一些不足与弊端也呈现出来。

1.行政化的审判管理权力

审判管理权力不同于审判权与行政权,审判管理具有同时追求公平和效率两个目标,而审判权追求的是公平,行政权追求的是效率,审判管理权力则介乎于两者中间,但又不同于其他两者。可以看出审判管理权具有行政权的属性,但是司法审判事务作为审判管理的对象而使其不同于行政事务,服务司法审判,践行司法公正是其主要目标。但与有我国法院的审判管理权力偏向行政化,造成对审判管理属性和职能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对公正的追求由于太过于追求效率而受到影响。例如,在审判实践中,一些法院本应将公正性和合法性放在第一位,保证公正优先、兼顾效率,但却在绩效考评中设置了繁杂的标准,致使法官职权弱化。

2.程式化的审判管理模式

审判管理过程中过度重视量化考核但却忽略了对人身的考虑。审判管理权是用来监督法官依法办案,而不是成为阻挠法官办案的障碍,过于程序化的审判管理模式对于审判管理的目标起着相反的作用。

3.分散化的审判管理组织

人员的多元化和分工的不同是审判委员会的特色,它使得集体的智慧和作用发挥不出来。正、副院长,其他党组成员和主要业务庭的庭长组成审判委员会。由于审判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都有着明确的审判业务分工,通过他们的专业优势和业务特长来确定他们在具体案件中的分工,但是在对复杂案件的讨论时,承办案件的业务庭长或分管领导有着绝对的话语权,致使其他成员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不愿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基本保持中立或赞成,这样就很难发挥集体的作用。

二、我国审判管理制度完善的构想

目前我国的审判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各方面都有欠缺,针对有欠缺的方面应给予完善。审判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所以一定要合理的、科学的构建审判管理制度。

1.加强审判管理组织集中化

法院审判管理组织的分散化阻碍了审判管理绩效的提升,重塑审判管理组织就要求克服审判管理组织的分散化,加强审判管理组织集中化就更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提高审判管理绩效,增强审判管理组织的整合性。同时,通过重塑审判管理组织,使各管理人员各司其职,避免相互推诿,保证审判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审判管理水平。

2.审判绩效考核的完善

审判绩效考评机制应当避免过度化考核和数据排名对审判质量的影响,遵循适度量化原则。大多数法院过于重视量化考核,却不重视人身以及审判质量。审评绩效考核机制是一项重要制度关于法院内部对各部门进行科学考核和民主管理的。质和效是审判的标准,无论刻意的去追求哪一个,都会使另一个受到影响,而我们就需要做到质与量的平衡,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使得评判公平有效率。审判管理绩效考评机制在根本上说也是取决于考评机制是否科学。建立奖惩制度方式来推进案件的进行,调动广大法官的积极性,提升办案质量及效果。

3.审判管理方式的创新

审判管理方式的改进近年来都受到各个法院的重视,但是整体较为落后。要加强审判方式的创新,尤其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审判方式信息化建设,组建法院审判的专门信息化管理,应用网络技术对审判管理的帮助,来完成网上信息的完善,建立网上举报系统,有利于监督贿赂及受贿行为,更有利于审判管理的进行,而不是只专注于线下的建设,这样就能够更好的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及监控。

4.加强审判管理队伍的建设

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需要有懂业务、管理才能和精通办公信息化的人才,为此成立审判管理机构时要积极扩充复合型管理人才到审判管理部门,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不断的提高审判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审判管理人才培训,将培养管理人才作为法院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总结

在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背景下,加强审判管理机制的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不但有想法,而且更有作为,才能在司法方面有自己的见解,才能在如何建设更加科学的审判管理机制方面有更好的想法,提高其质量与效率,为人民更好的服务,加强审判管理组织集中化,审判绩效考核的完善,加强审判管理队伍的建设,审判管理方式的创新等都是建立科学的审判管理机制的好策略,我们更应从实际出发,联系社会现实,建设更加有人情味的审判管理制度,让法官及管理人员都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模拟法庭审判员实践心得 篇4

在电视大学学习法律专业已经两年了,虽然没有全日制学校学习的那么细致,但是,还是受益匪浅的。特别是在我们今年的社会实践--模拟法庭上,我荣幸地被临时“任命”为“审判员”,真是开心极了。根据电大对法学本科毕业生法律实践的要求,我们2011届法学本科班十八位同学在陈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们于2013年4月26日晚7点30分在福安电大的教室里举办了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这次我们模拟法庭的案件是这样的:“陆一系公交车司机,2001年3月5日,因乘客张二上车后始终站在车门附近影响了其他乘客上车,陆一与张二发生争执,张二在争执中挥拳殴打正在驾驶的陆一,击中陆一的脸部。陆一被打后,置行使中的车辆于不顾,离开驾驶座位,与张二扭打在一起。公交车因无人控制冲出道路,先当场撞死骑自行车的王三,后与出租车相撞,冲毁一段围墙,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万元”。

这次模拟法庭考核前,我们同学和老师也进行了好几次的彩排,同学们都很认真,并且大家都积极对剧本的内容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我们的模拟法庭剧本也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了多次。被选为审判员后,我也感觉压力很大,也翻找了一些材料。从中我知道了审判员是人民法院审判案件时的法官。《法官法》第2条给出法官的定义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审判人员。” 审判员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案件所组成的合议庭中,负责组织审判活动的审判人员。但审判员不是固定的职称,是为审理某一具体案件而临时设定的。设立审判员的根本目的就是完成人民法院的工作职责,审判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审判员有两种:第一种是由同级人大常委会任命的;第二种是由其所在法院院长任命的,又称助理审判员。

此次模拟法庭考核,学校请来了两位专业从事法律工作的老师给我们做专业点评。在书记员沉稳的走向书记员台,宣读法庭规则后,我们的考核就正式开始了。考核开始后我有点紧张,其实大家都有点紧张,不过随后也都慢慢的也进入了状态。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法庭审理过程中,大家都很认真,也都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最后,在审判长宣布由合议庭合议产生的判决书,模拟法庭的庭审就此划上了句号,这时我才意识到我们不过是在模拟法庭而已,整个模拟法庭的程序合法、执法严谨,是一次成功的法律实践活动。而且两位老师点评时也都给了我们肯定的评价,说我们大家的表现都很老练,整个庭审过程很通顺。但是两位老师也庭审过程中发现了我们很多的不足,也说了我们审判员的不足,例如我们审判长、审判员在庭审过程中缺少一些交流、询问时表现的有点刻意,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都有很大的收获,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审判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对之前学习过的各种法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并且巩固了之前学习过的法学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通过此持模拟法庭活动,明确了法律公平公正的精神,更坚定了我们要运用法律手段伸张正义的信念。我深刻的了解到法院庭审时所必需的程序步骤,将实体法第一次运用与实践中;我同时也熟悉了一些法庭辩论的技巧和诉讼的方法;我们的综合能力如口才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浅谈审判方式和审判管理改革 篇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法院的执法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审判工作的需要,人民法院对审判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审判管理跟不上,由此必然产生一些审判不公、效率不高、执法不严等损害法院形象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法官素质是一方面,但最根本的还是对审判管理进行改革。现笔者就关于审判管理改革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人民法院进行改革以来,对审判方式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已初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庭审方式改革。庭审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审判实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从审判人员包揽取证、举证转变为以当事人举证为主,法官与当事人调查取证、举证分工明确;从审判人员讯(纠)问式转变为当事人陈述式;从审判人员与当事人质证转变为当事人之间互相质证,并强调当庭质证;从不注重认证转变为重视认证,并强调当庭认证;从证据由未经质证可被采用转变为必经当事人质证的证据才能被采用于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从审判人员站在一方当事人一边为当事人问话转变为法官处于中立地位由当事人互相提问、质证(即诉讼主体地位转变);从事实在庭前查清转变为在庭审上查清;从开庭形同虚设转变为在庭审上实际发挥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庭审功能;从庭前调解转变为着重在庭审上调解;从不重视以调解和简易程序方式结案转变为强调以调解和简易程序方式结案,等等。

第二,审判权下放。传统的审判方式审理案件的审判权和监督权是由庭长和院长行使,庭长和院长认为案件审判有问题都有权以行政批示的方式要求合议庭复议。具体做法是,案件承办人将裁判文书交给庭长审查修改,再由庭长移交给分管院长或院长审核修改并签发。导致办案人员责任心不强,有依赖心理,业务素质难以提高。既影响了案件的公正审理,也不利于提高办案效率。为此,法院进行了改革,将案件的审查、修改、签发权下放给审判长,不再由院长、庭长行使。摒弃了那种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弊端,增强了审判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了办案效率。

第三,建立案件流程管理机制。法院实行案件流程管理,对立案、排期、开庭、审理、结案、归档等案件流程各环节分段管理,跟踪监督。有效地避免了超审限案件的发生,解决了“暗箱操作”的问题,防止了审判人员违法审判,确保了公正、高效办案。

为了建立与上述审判方式改革相适应的审判管理机制,保证办案的公正与高效,应将现行的审判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结合实际,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审判管理进行改革。

(一)建议取消审判庭和庭长(含正副职)。随着审判方式改革,法院内设审判庭这个行政管理机构和庭长这个行政长官来管理办案人员、管理案件审判,其实际功能作用和意义已成为历史,法院内设审判庭和庭长已没有必要。实践证明,案件以行政手段来进行管理存在很多弊端,而以案件流程管理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和快速审判,能体现公正与效率这一法院工作主题。审判方式改革后,庭长已失去了审查、修改、签发裁判文书及以其他行政手段管案权,和其他的审判人员一样,庭长只有办案权,不必要再保留庭长这个行政职务和审判庭这个行政管理机构,建议我国法院组织法将审判庭和庭长取消。然而,有人担心,将庭长和审判庭取消后,办案人员的审判业务管理可通过案件流程来管理、监督,而对办案人员、书记员还存在人事行政管理问题,怎么办?笔者认为,这由院长、副院长和法院内部专设的行政管理机构来负责人事行政管理就够了,不必要再设立审判庭这个行政管理的中间环节。

(二)设立审判组。随着审判方式改革,法院的审判机构(组织)应如何设置,才能适应审判方式改革的需要,才能保证办案的公正与高效。笔者认为,应设立审判组,组长由被选任的审判长担任和两名法官组成审判

浅析审判管理 篇6

人民法院的管理分为审判管理、司法行政管理和司法人事管理。在这三大管理中,审判管理属于核心管理,因为人民法院的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为执法办案这个“第一要务”服务的。

从基层法院的实践来看,审判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审判流程管理。通过对案件从立案到审、执等整个过程的管理和审限的监控,实现审判工作的合法高效;

2、案件质量评查评估。通过案件质量评查、发改案件分析、法律文书评析、庭审观摩等来规范司法行为,统一司法尺度,总结审判经验,提高办案质量;

3、审判态势分析。通过对一个时期或一个时段的相关数据分析,揭示审判运行特点、规律和问题,为实现收结案的良性循环提出预测和建议;

4、审判绩效管理。通过定期对各业务部门的办案质量、效率情况的汇总、分析、评论,为政工部门对审判单位和广大法官的考评、晋职晋级提供客观、真实的科学依据;

5、审判委员会日常事务管理。通过对审判委员会日常事务管理的协调和服务,以及对提交审委会讨论议题材料的审查把关,提高审判委员会的办事质量和效率,督促检查审委会决议的落实。

近年来,随着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审判管理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根据基层人民法院的工作实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审判管理工作。

一、树立正确的审判管理理念。

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审判管理工作,做到三个坚持:一要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充分尊重法官的主体地位,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要用正确的导向、科学的方法、大家认同的方式,引导、激励广大法官增强自律意识,自觉主动参与管理,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要坚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审判管理必须紧紧围绕审判活动这一中心开展,要为审判权的正确运用和行使服务,及时掌握了解审判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同时要通过审判动态分析、案件质量评查,及时总结经验,为法官提供服务,为庭长当好助手,为领导当好参谋,确保审判权的正确行使。三要坚持树立科学管理的理念。审判管理要着眼于提高审判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着眼于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着眼于促进法院的科学发展。

二、强化质效管理,努力实现“两降两升”。要以审判流程管理为基础,以改革审判方式、推进繁简分流为重点,以定期分析审判态势为依托,以案件质量评查为手段,以降低案件发改率、信访率,提升调撤率、社会满意度为目标,着力完善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案件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完善以缩短结案周期为核心的案件效率监督管理体系。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也是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的基本要求。实体公正是实现严格执法和文明司法的具体体现。通过引导法官在裁判案件时做到事实清楚、采信证据充分、适用法律准确、社会效果良好。要坚持证据证明原则。要求一切事实以证据为基础;坚持法律适用原则。要求定性准确、裁量适当,引用法律条文严格、规范完整;坚持社会效果原则。裁判案件要依法化解矛盾,实现案结事了。把“调判结合、调解优先”原则贯穿审判、执行工作的始终。

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和保证。要突出便民性,努力解决告状难、申诉难;突出公开性,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突出高效性,迟到的正义也是不公正的,尽量减轻人民群众的诉累;突出制约性,尽最大可能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三、建立健全审判组织管理新机制。

进一步完善合议庭制度,强化合议庭及其成员的职责,将合议庭负责制落到实处。规范审委会工作,进一步明确审委会讨论案件的范围、方式、时限、审委会委员的责任等,不断优化审判委员会的结构。进一步理顺审委会与合议庭,院、庭长与合议庭的关系。审判委员会只讨论极少数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其余案件均由合议庭直接作出裁决;改进案件审批制度,推行院、庭长直接参审参议,院、庭长通过担任审判长亲自审理案件,加强对案件的指导和监督。完善院、庭长审签裁判文书制度,明确审签文书的权限、范围、责任。

四、强化目标考核。

审判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篇7

公诉理念应对

笔者认为公诉理念是植根于公诉工作者头脑中对法律适用和司法实践操作的一种法律惯性思维,正确的法律惯性思维能够避免冤假错案,提高公诉工作质量。

(一)牢固树立疑罪从无理念

我国司法机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奉行的是有罪推定、疑罪从轻等司法理念,导致了很多冤假错案。近年来随着大量冤假错案的曝光,给司法工作者带来深刻的警示,司法机关也采取了有效措施,疑罪从无的司法理念得以逐步树立。今后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下的庭审更加注重庭审的对抗、证据的采信,法官判案会更加地慎重。检察机关公诉部门的人员应牢固树立疑罪从无的司法理念,避免“先入为主”,在审查起诉环节把疑案处理好,需要退回补充侦查的退回侦查机关,依法不应起诉的做出不起诉的决定。避免把那些侦查机关一时找不到充足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却为追求考核结果而移送检察机关的“夹生案”移送到法院。

(二)牢固树立程序公正理念

程序公正理念也是程序正义理念。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下的庭审不仅仅重视实体的公正,也会更加重视证据收集过程的合法性以及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检察机关在公诉工作过程中需要严格依照《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依法办案,履行检务公开义务,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的诉讼权利,对侦查机关违反诉讼程序的行为予以纠正,自身也避免出现违反诉讼程序的情况出现,防止庭审过程中被辩护律师抓住程序问题造成被动局面。

(三)牢固树立司法独立理念

司法独立理念是在司法独立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以前司法独立对于司法机关来说显得并不实际;但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司法改革的推进,司法独立将会成为现实。而且随着主任检察官和主任法官制度的改革,法官检察官责任追究将会变得严格,法官检察官独立办案也会成为一种趋势。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下,法官要对审判负责,同样检察官要对公诉工作负责。检察官必须牢记司法独立,对案件负责对自己负责,排除外界干扰顶住压力,对领导干部插手办案的情况如实记录,确保办案质量。

公诉实务应对

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的改革对公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公诉人员提高实务能力,做好公诉工作。

(一)认真听取辩护律师意见

过去公诉人在审查起诉阶段对待辩护律师的意见总显得不够重视,甚至置之不理。但是以庭审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下,法官的中立角色将更为明显,会更加注重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而辩护律师提出的一些合理意见对于司法机关避免冤假错案会有较大的帮助作用。根据北京大学陈永生教授对20起刑事错案的统计,85%的案件中辩护律师都提出了强有力的辩护意见,但由于办案人员置之不理最终导致了错案的发生。公诉人在公诉工作中特别是在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中应当认真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尽早发现案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庭审前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对之后的庭审进行相应准备工作,以便更好地应对庭审,避免错误,提高案件质量。

(二)做好证据的审查工作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也可以说是也证据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庭审中控辩双方主要围绕证据问题展开争论和对抗。因此公诉人在证据的审查过程中要格外用心,围绕证据的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进行审查,既要审查有罪证据也要审查无罪证据,既要审查定罪证据也要审查量刑证据。在审查证据过程中如果发现证据存在瑕疵或者不充分,需要重新收集证据或者需要补充证据,列明提纲交由侦查机关重新收集或补充完善证据,必要时指导侦查机关或者与侦查机关一同或者自行收集证据。在审查证据过程中注意发现是否存在非法证据,发现非法证据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按照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排除。

(三)努力挺高庭审质量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庭审环节是整个公诉工作的关键,法庭才是公诉人维护公平正义打击犯罪的主战场,庭审的质量关系到公诉人办案的质量。以审判为中心必然要求公诉人具有较高的庭审对抗、指控犯罪的能力。要围绕犯罪构成要件和量刑情节对被告人进行有针对性的讯问,促使其庭上自认犯罪。要按照庭前准备的举证质证提纲进行有力地举证质证来指控犯罪。对出庭作证的证人出现虚假作证时及时予以揭露、教育,促使其作出客观真实的证言。对辩护律师庭上提出的认为证据是非法证据并要求进行排除的,公诉人如果认为不是非法证据不需要排除的要坚持意见给予反驳。在法庭辩论环节公诉人要充分阐明指控意见,辩论时要条理清楚、突出重点、不纠缠细枝末节,对辩方意见给予清晰的驳斥,让庭审法官对控方意见入脑入心,以取得较好的出庭效果。

公诉队伍建设应对

审判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审判为中心;公诉工作;影响;挑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是落实刑事诉讼法“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基本原则的重要举措,能够从源头上严防冤假错案。这就需要检察机关厘清各种制度障碍,理顺以审判为中心的制度机制,为推进相应的诉讼制度改革做好充分规划与准备。

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的理解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庭审质量,最大限度地避免冤错案件。“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在一些冤错案件陆续披露、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诉讼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各界避免冤错案件吁求的一种宏观上的制度回应。它不涉及部门利益,不涉及各专门机关的地位高低、作用大小等问题,其根本目的是要使各办案部门重视庭审的决定性作用,严格证据标准,落实规则要求,确保案件质量,从而有效避免冤错案件的发生。“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给检察机关转换工作模式、提高办案质量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检察机关应当顺应时势积极探索,从推动检察工作創新发展的角度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作出理论和制度上的积极回应。

以审判为中心,关键在于推进庭审的实质化。以审判为中心的核心在于以庭审活动为中心,要求诉讼各方能够围绕定罪和量刑问题,充分提出证据、发表意见、开展辩论,充分发挥举证、质证、认证各环节的作用,真正是各方有证举在法庭、有理辩在法庭、证据认定在法庭。在法庭审理中,更加强调程序公正、人权保障、直接言词、证据裁判、法庭辩论,通过规范、公开的庭审,确保审判公正,树立司法公信。

“以审判为中心”与检察机关对审判活动的诉讼监督并不矛盾。“以审判为中心”并没有改变宪法和诉讼法确定的职权配置格局,没有否定检察机关在审判阶段行使诉讼监督权的权力基础,不仅没有否定,《决定》中还明确提出“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强调的是审判阶段对案件处理的关键作用,但审判阶段的诉讼活动仍然要接受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二者并无矛盾。

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公诉工作的影响

1.“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必然要求扩大检察机关的起诉裁量权,对检察机关起诉环节的职能和工作模式将产生重大影响

“以审判为中心”有利于充分实现程序正义,但其对诉讼资源和时间上的投入有很高的要求,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效率。“迟到的正义是非正义”,公正和效率是现代诉讼的最大价值追求,为了更充分地实现程序正义,对刑事案件在审前进行科学分流、完善多元化的案件处理机制,是“以审判为中心”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扩大检察机关的起诉裁量权,强化其审前调节职能。这将引起检察机关相关工作理念、方式等方面深刻变化。

2.“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必然要求检察机关提高公诉质量

《决定》中明确指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检察机关以提起公诉的形式参与审判活动,这就给公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审判为中心”意味着庭审中控辩对抗的加强和证据规则的完善,庭审成为定罪量刑的主要和决定性阶段,审判者的一切心证均应当来自公开进行的法庭审理活动。这必然要求公诉检察官更新刑事司法理念,进一步提高公诉质量。公诉检察官应当从庭前证据审查和庭上举证辩论两个方面寻找改善工作的切入点:首先,应当更加重视庭前的证据审查工作,对证据的客观真实性、与案件的关联性、取得证据的合法性进行全面、细致、严格审查,充分考虑证人出庭作证可能引起的证据变化和对案件定罪量刑产生的影响,围绕案件焦点作好出庭应对准备。其次,庭审实质化使得庭审活动更具对抗性和不可预测性。公诉检察官必须不断增强业务素质,提高交叉讯问能力和当庭应变能力,真正通过扎实的证据和严密的论辩,履行好对犯罪的追诉职能。

3.“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必然要求构建新型的侦诉关系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诉讼模式的变化与革新。有学者认为,我国原有的刑事诉讼模式实际重心在侦查阶段,案件的实质调查都在这一阶段完成,之后阶段一般是对侦查阶段形成的卷宗和证据的确认。因此,应当逐步构建新型的侦诉关系,强化公诉对侦查的引导和规制功能,公诉人应根据庭审证明需要,以客观公正的视角,从应对法庭质疑和律师挑战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引导侦查人员收集、补充证据,更加注重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证据链条的完整性,从整体上提高追诉质量。这种新型的侦诉关系是为了实现“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变革而对侦查权和公诉权关系作出的必然理解,并不是要求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两个权力主体之间建立管理关系,而是为了适应庭审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出的更为合理科学的关系,也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必然方向。

三、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给检察诉讼工作带来的挑战

1.诉讼理念方面的挑战

以审判为中心要求强化人权意识,注意通过法律监督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公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以审判为中心要求强化程序公正的理念,在一定意义上讲法治就是程序之治,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重要保障,没有程序公正就没有实体公正。因此,以庭审为中心的改革,不仅要求检察机关自身要严格依法规范办案,而且要求切实履行监督职责,促进各个司法机关权力的依法正确行使。

2.审前调节方面的挑战

以审判为中心有利于实现程序正义,但其对诉讼资源和时间上的投入有很高的要求,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效率。“迟到的正义非正义”,公正和效率是现代诉讼的最大价值追求,为了更充分地实现程序正义,对刑事案件在审前进行科学分流、完善多元化的案件处理机制,是以审判为中心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强化其审前调节职能,扩大检察机关的起诉裁量权。

3.公诉能力方面的挑战

以审判为中心意味着庭审中控辩对抗的加强和证据规则的完善,庭审成为定罪量刑的主要和决定性阶段,审判者的一切心证均应当来自法庭审理活动。公诉检察官应该更加重视庭前的证据审查工作,对证据的客观真实性、与案件的关联性、取得证据的合法性进行全面、细致、严格审查,充分考虑证人出庭作证可能引起的证据变化和对案件定罪量刑产生的影响,围绕案件焦点作好出庭应对准备。同时,公诉检察官必须不断增强业务素质,提高交叉讯问能力和当庭应变能力,真正通过扎实的证据和严密的论辩,履行好对犯罪的追诉职能。

4.侦诉关系方面的挑战

以审判为中心可以视为对实践中“以侦查为中心”现象的反思与革新,它意味着审判阶段是诉讼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审前活动的终极目的,控辩双方的对抗在审判阶段会更为激烈,承担追诉责任的侦查、起诉一方只有更为紧密的结合,才能形成合力,有效查明案件、打击犯罪。检察机关要逐步构建新型的侦诉关系,强化公诉对侦查的引导和规制功能,公诉人应根据庭审证明需要,以客观公正的视角,从应对法庭质疑和律师挑战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引导侦查人员收集、补充证据,更加注重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证据链条的完整性,从整体上提高诉讼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卫东,霍文琦.以审判为中心推动诉讼制度改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0-31(A05).

[2]陈学勇.树立和坚持以审判为中心的理念[N].人民法院报,2014-12-04(002).

审判管理办公室 篇9

审判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人民法院各项管理工作的重心。强化和创新审判管理是对审判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对司法过程进行严格规范,对审判质效进行科学评估,对司法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迫切需要。也是人民法院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司法三项重点工作的必然要求。

我院为了使审判管理工作尽快地从以各审判庭的分散型管理向集中型管理转变,从行政型管理向审判型管理转变,从以人管人向以制度管人的方向转变,切实推进审判管理的进程,确保公正、廉洁、高效司法,我院认真贯彻落实了上级法院的部署和要求,在审判管理工作上迈出了扎实的一步。通过总结以往审判工作经验,创新审判管理方式,今年7月13日,报经县编委批复设立了专门的审判管理机构――审判管理办公室,并对其性质和职能进行了科学的界定,促进我院审判工作科学开展,确保审判管理的有序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我院审判管理办公室是一个内设综合部门,它不同于一般行政部门,是对法院审判工作进行宏观管理的部门,是审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受审判委员会指导和院长领导并对其负责,在法院的审判工作中居中心地位,对法院机关内设的业务职能部门和基层法庭进行管理、监督、协调、服务,对审判进行指挥和管理。审判管理机构建立后,我院根据上级法院的相关规定确定了审判管理办公室的六项职能:

一是审判流程管理。对本院的案件从立案、送达、开庭、审理、裁判、执行、卷宗归档进行全程跟踪监控,确保案件审理程序合法、及时、不超法定审限;对鉴定评估、中止、延期审理和临近审限、超审限的案件进行警示、督查、督办和审批,保证审判工作高质高效运转。

二是审判动态分析。在研究室司法统计的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掌控本院审判工作的总体状况及时为院领导的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情况分析,并负责审判流程管理方面的有关通报。

三是组织案件质量评查。组织、协调、指导和参与案件质量评查组或审判业务部门(合议庭)对本院审理的各类案件,从程序到实体等方面进行案件质量评查;定期分析、研究并通报案件质量评查情况,并总结审判经验教训,指导审判工作。

四是审判质效评估。对本院案件的上诉率、发回重审率、改判率、申请再审率、调撤率、裁判文书合格率、涉诉信访率等诸多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和考核;负责对审判质效评估情况的研究与分析,并定期进行通报。

五是审判委员会日常工作。审委会的工作日程安排、会议记录、制作会议纪要、督办落实审委会决议、发布指导性案例,以及组织协调院有关部门总结审判经验、研究典型案例等。

六是审判管理综合工作。包括制定审判管理规章制度、协助纪检监察部门审查案件、组织指挥大型案件审理、完成院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创新审判管理 实现跨越发展 篇10

作者: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王中伟 发布时间: 2010-09-01 13:30:52 审判管理是强化审执服务的有力抓手,是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确保人民群众满意、实现法院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在创新管理理念、落实管理措施、强化管理保障三方面狠下功夫,力争实现法院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一、更新司法理念,明确管理目标

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是实现司法公正、廉洁、为民核心价值观和人民法院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审判管理,要以创新管理理念为前提,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法院工作的新要求。

(一)树立服务大局理念

围绕大局开展工作,是审判权社会性的本质要求,也是法院工作讲政治的集中体现。我们坚持把审判工作与服务发展大局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能动司法,促使司法过程中法、理、情的有机融合,克服就案办案、孤立办案现象,将案件放到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考虑,放到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中加以把握。变被动审判为主动服务、在创新服务举措、拓展服务领域上下功夫,努力提升服务民生的能力,实现审判与服务、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解决纠纷与推动大开放大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树立制度管理理念

制度管理是实现法院管理规范化的基础。我们坚持以制度建院,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建立了各项审判管理规章制度,使法院各项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在制度落实上狠下功夫,定期考评,定期通报,跟踪督办,责任到人,建立起了较为完备、行之有效的审判流程管理机制、案件质量管理机制、岗位目标管理机制、轮岗交流机制、教育培训和监督机制等,在各部门中形成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事不对人、认真执行制度的风气。

(三)树立精细管理理念

重庆高院钱锋院长提出,“深化管理就是由粗放到精细,由飘浮到落实,由单一到系统,看似简单,实则艰难”。实现法院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将对促进法院工作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劲推力。以“精”做目标,就是要力求把每起案件办成铁案、精品案,以“细”为要求,就是要严格按照审判流程、案件管理规定执行,精益求精把案件每个细节准确、准时做到位,充分发挥审判管理的“指挥棒”效应,实现公正、高效、为民的司法目标。

(四)树立动态管理理念

法院动态管理,是以法院审判管理系统实时统计、阶段目标考核数据分析为基础,适时、适当调整管理策略和手段,实现对案件审执、政务运行“无缝隙”监控的管理模式。我们在遵循管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动态管理理念,通过动态监测、阶段性量化评估,目标考核等制度不断推动审判工作均衡发展,为院党组及时掌握院内工作动态、合理配制和调整司法资源提供依据。实现了对法院各项工作全面、全程、全员的管理。

二、落实管理措施,促进提档升级

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司法权威、树立法院形象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构建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对司法审判权、执行权的行使、政务运行、进行规范化、程序化控制,达到提档升级的目标。

(一)强化审判管理,确保司法公正高效

审判管理是审判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法院各项管理工作中的中心。科学、合理的审判管理体制,应保障公正、高效价值的实现,体现诉讼效益与诉讼正义不可分割的联系。

重视实务调研管理, 服务审执工作。深入研究调研工作规律,进一步提升对实务调研的管理水平,实现调研工作指导审判实践。针对辖区经济活跃、新类型请示案件多的优势,积极为审委会提供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立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出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司法对策,妥善处理因资金断裂引发的房地产、招投资、劳动争议等纠纷。广泛开展撰写“一篇学术论文、一篇案例评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法律文书、一篇专题司法统计分析”活动。将调研完成情况并纳入部门目标考核,重视调研队伍培训,力争在全市、全国取得有影响的调研成果。建立和探索调研成果转化机制,突显审判调研的实用性。规范庭审活动,落实审务公开。把转变审判作风、提高庭审质量作为强化审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建立以庭审为中心的审判工作机制,严格规范庭审程序,确保庭审用语准确规范,司法礼仪严谨有序。广泛开展庭审观摩活动,进一步加大整改庭审不规范行为力度,加强对法官庭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到实处。坚持“阳光是最好的反腐剂”,继续推行审判公开制度,依法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全部公开开庭审理并接受公民旁听,广泛听取代表、委员对庭审活动意见及建议。加大裁判文书网上公开范围和公开率,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开展质量评查,提高案件质量。案件质量是人民法院的生命。把质量评查视线从注重审判结果向注重立案、审判、执行的各个环节转变,把立案、审判、执行工作全面纳入案件质量评查监督的范畴。要建立起统一、客观、全面、相对量化而不繁琐的审判质量和效率评查体系。采取随机抽查、专项督查、重点评查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对案件的立、审、执各环节进行监控、评价,对流程纵向和横向进行有效考核、监督,动、静相结合,提高法官追求案件质量的自觉意识。通过质量评查,及时发现审判中存在的问题,实行差错案件责任倒查,根据差错的性质和分类、审判人员的过错程度及造成的后果严格追究责任人的差错责任,并按季度予以分析通报,强化动态监督,切实改进和提高案件质量。

强化审限意识,提高审判效率。针对年初松、年末紧,突击结案等不合理现象,进一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实现简易案件的速裁机制。强化“超期即违法”意识,严格执行关于审限延长的法定事由、报批手续、变更期限等规定,把好延长审限审批关,依权限行使审限延长审批权。继续完善案件流程管理制度,规范立案、排期、送达、开庭审理、调解、执行、归档、信访等各环节的工作程序和所需期限,确保各个审判流转环节有效衔接;严格履行审限延长告知制度;结合网上办案实行结案“催办通知”和“审限警示”,各业务庭通过建立未结案件台帐,定期排查和清理,从源头上杜绝超期限未结案件的产生,实现案件审理常态化运行、快审快结的良性运转机制。

加强流程管理,强化监督制约。树立立、审、执、监一盘棋思想,通过实现案件立案、审判、执行、信访环节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实现案件审批网上流转、法律文书网上签发、司法统计自动生成、审限自动跟踪管理等功能,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实现对案件各个环节全面及时的控制。强化对审判行为和过程的全程监督,完善程序规则和管理技术控制,探索建立科学的随机分案机制,实施分权制约,实行人员轮岗交流,强化内外监督制约,推行阳光审判、阳光执行,以公开透明确保公正,防止审判人员滥用权力,促进公正廉洁司法。

完善层级管理,提升整体水平。中级法院层级管理分两个层次,充分发挥院、庭长依法监督指导职能,院、庭长带头参与案件研究,在权限范围内及时掌握、监督案件的具体情况,确保案件审执工作质效同步提升。科学界定上下级法院的工作职责,以审判权的运作为中心,以减少审判错误,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系为目标。规范案件请示制度,切实推行改判、发回案件通报、沟通制度,实行“一对一”交流指导,联合开展重点调研,开展上诉案例讲评,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指导作用,归纳形成法律的具体适用规则,统一司法尺度。强化上下两级法院间,辖区基层法院间管理经验、业务技能、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交流,构建和谐的上下级法院关系,切实促进两级法院整体司法水平稳步提升。

(二)强化窗口管理,实现便民为民利民

推进立案信访窗口建设。立案与信访是法院工作的窗口,两个窗口的形象直接影响到法院形象。通过深入开展“文明立案窗口”创建工作,从健全基础设施、完善窗口功能、健全制度规范及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巩固已有建设成果,突出重点,建出特色。2010年下半年全面完善“立案信访窗口”建设,以优良的建设形象和利用效果来迎接最高法院的检查验收。按照这一要求,逐步实现窗口“五个有”,确保各项功能得到有效利用和不断完善,突出展示法制文明、体现司法工作亮点。努力将法院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制度健全、设施齐备、服务到位”的司法服务场所。

深入开展涉诉信访清积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涉诉涉执信访集中清理活动要求,充分认识清理涉诉涉执信访积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清理涉诉涉执信访积案工作同当前法院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清理信访积案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消化一批信访积案、维护社会稳定。逐步建立健全化解涉诉涉执信访长效机制,坚持“清积”和“防积”并重,积极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联系,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体制优势,主动争取帮助支持,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法院理诉、政府解难、多元化解”的信访工作机制。深入拓宽民意沟通渠道。广泛听取民意,有利于接受群众监督,消除社会和舆论对法院工作误解。要充分发挥院长邮箱“民意直通车”的功能,强化对院长邮箱处理程序的控制和管理,进一步分析院长邮箱升级后反映情况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及时从中发现案件质量、审判管理和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重视院长邮箱的办理,通过申诉审查、立案再审、督促办理等措施,确保了当事人投诉有回音,问题反映有落实。使院长邮箱真正成为法院院长与老百姓“零距离”沟通的平台。

(三)强化后勤管理,推进审判信息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法院后勤管理围绕审判工作中心,既独立于审判工作,又全面服务于审判工作,为审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支持。

妥善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最高法院王胜俊院长要求,片面强调管理而忽视服务,往往会造成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干预审判,挫伤各业务部门和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能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摩擦,导致管不了、管不好,背离审判管理的初衷。片面追求服务而放松管理,该严管的不去管,该约束的不约束,会造成审判管理流于形式,缺乏力度,既无法实现有效、有序管理,也无法形成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良好氛围。

强化后勤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保密管理、财务管理、车辆物资保障、档案管理等各方面制度,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进程,严格对外委托评估、拍卖、鉴定程序,依靠制度狠抓落实,责任到人。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深入总结涉黑案件后勤保障工作的经验和规律,为今后开展类似工作提供切实可信的参考依据。要抓住院办公楼旧房改造、拆迁选址的契机,争取完成审判办公综合大楼迁建立项和前期准备,把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办公环境、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彻底解决制约法院发展的硬件“瓶颈”问题。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规范化。将信息技术与法院工作紧密结合,不断增强审判工作和法院管理的科技含量,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规范审判流程、合理调配审判资源、深化审判方式改革,为方便群众诉讼、完善内部监督管理搭建了平台。要以科技化为手段,切实推进网上办公、办案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大力推进数字化法庭的建设和使用,以信息化带动规范化,实现案件立案、审判、执行诉讼环节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实现网上签发法律文书、司法统计自动生成、审限自动跟踪管理等功能,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使院、庭领导在权限范围内及时掌握、监督案件的具体情况,提高审判质量,确保司法公正。

三、完善保障手段,实现规范管理

法院管理的规范化,离不开完善的保障手段。只有健全制度,构建长效保障机制,以人为本,围绕发掘现有人才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实现“管理出公正、管理出效率、管理出廉洁”的工作目标。

深化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干警素质。实现法院管理规范化,归根到底是要培养法官的现代司法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在管理的基本方法上,制度管理是方法,但制度管理是有限的,管理的最终立足点必须是人。好的制度,必须有高素质的执行者,要紧紧抓住队伍建设这一关键,深入推动“学习型法院”建设,为干警搭建学习提升平台,广泛开展“青年论坛”、“法官论坛”活动,着力优化干部队伍,加强干部交流锻炼。用事业和感情凝聚人心,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通过打造平台、创新载体,促进形成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职业道德乃至职业语言,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增强团队的归属感、荣誉感,为法院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量化考评指标,形成人才激励机制。要全面考核评价法官的业绩,必须要形成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量化考评机制, 尽量减少考评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观性。针对上一市高法院目标考核量化指标中的不足之处,在提升调解(和解)率、撤诉率上下功夫。以动态考核和静态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手段,将目标考核与法官职业晋升,学习培训,评先创优密切关联,初步建立了用制度管人,用目标考核激励人的队伍管理模式。严格规定法官审判业绩在同类人员中不在靠前位次的,不得提拔任用、不得评先评优。现有中层干部需结合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调研能力、把关职能发挥等情况,进行量化打分,整体排名,力争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功者奖、过者罚、劣者出”的用人机制,切实创造一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干警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推行廉政教育,树公正廉明形象。司法廉洁是审判工作的底线。司法廉洁与否,关系到人民司法事业兴衰成败。2009年法院系统的一系列腐败案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将廉政警示教育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时刻不能放松。必须坚持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龙头,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做到责任、监督和考核“三落实”。将廉政责任指标层层分解到各级领导和其他干部职工。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纳入法院领导班子和干部工作目标考核。严格执行市高法院“四个一律”规定,认真落实法院领导干部“单方退出”机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强化干警廉洁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人情案”、“关系案”的发生,形成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

上一篇:大学生专业满意度及就业方向调查报告1专题下一篇:暑期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