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尊重的中学作文

2024-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尊重的中学作文(精选8篇)

关于尊重的中学作文 篇1

关于学会尊重中学生话题作文1

一百多年前,一位叫康德的老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尊重别人,是崇高道德的一种表现,尊重别人。不仅可以使自己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更可使他人拥有自尊与自信。

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尊重他的土兵,他曾宣称:“每个士兵的背囊中都有一根元帅的指挥棒!他因此造就了大批将才,也拥有了一大批对他忠贞不渝的勇士。

同许多人一样,已故英国女作家舒拉·布鲁姆的成功,得益于作文教师对她的尊重,她曾回忆教师给她的鼓舞“永远不要后悔你所做过的任何事,它们全是经验,甚至让你出过丑,那也说得上是宝贵的经验,你因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变得更加‘富有’。”

尊重别人可以给人信心的勇气,反之,不尊重别人,轻则伤害他人的自尊,重则埋没有用之材,油画家梵高不就演绎了生前作品得不到别人尊重,郁郁寡欢而死的悲剧吗?

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不少人忘记了“尊重”二字,有些人认为“有钱便是爷”,尊重不尊重他人无关紧要。殊不知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对你不敬。更有甚者,为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与灵魂,不尊重自己的人格,这种人理所当然地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我们青年人不仅要尊重他人,也应该学会和发展自尊自爱的精神,只有自尊,你才会领悟到尊重别人后所感受到的心灵的震撼,才会领受到被人尊重的快乐。

改革开放十余年来,我们不仅面临着对人格尊重问题,还面临着对国格的尊重问题,回家无论大小,也不论强弱,他都拥有自己的生存条件与资格,因此,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彼此应该相互友好相处,我们在外交活动中,在维护我们的国格同时,也尊重他国,使我国在国际上的威信越来越高。

普希金说过的一句话:“尊重别人吧,你会使别人的快乐加倍,也能使别人的痛苦减半。”每一个自重者铭记这一尊重的诤言吧!

关于学会尊重中学生话题作文2

尊重别人,是一种最珍贵最美好的感情,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尊重别人,是沟通心灵的一把钥匙;尊重别人,是连结友谊的一座桥梁;尊重别人,是维系和谐关系的一条纽带。

尊重别人,是沟通心灵的一把钥匙。大家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当年的孔融还不到10岁,便懂得尊老爱幼,是个惹人喜欢的小孩。一天,妈妈端上梨子,先让最年幼的他先挑选梨子,结果他拿了一个其中最小的梨子。家人很是不解,他的解释则是;我最小,当然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大人们和哥哥姐姐吃。连这么年幼的孩子都懂得尊重别人,可见他的心灵是多么得美好。

尊重别人,是连结友谊的一座桥梁。一段美好的友谊就这样开始了,有一次松下幸之助在一家餐厅招待客人,一行六个人都点了牛排。等六个人都吃完主餐,松下让助理去请烹调牛排的主厨过来。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松下让主厨过来的原因是为了向他解释。

松下对主厨说:“你所烹调的牛排,我只能吃一半。原因不在于厨艺,牛排真的很好吃,但我已经80岁,胃口大不如以前。我想当面和你谈,是因为我担心,你看到吃了一半的牛排送回厨房,心里会难过。”主厨听完后立即握住了松下的手。后来,两人成为了一对好朋友,而松下的客人则更喜欢与他做生意了。正因为松下幸之助的尊重别人,他才赢得了友谊以及更多的财富。

尊重别人,是维系和谐关系的一条纽带。有一年,外国使者来访中国。周恩来总理带着他们几个到处参观,介绍着中国的悠久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但有些外国使者常常不怀好意,总想损一损当时还比较落后的中国。

其中有一位外国使者说道:“有件事情我很是不解,我看中国人走路总是眼睛看着地下走路,而我们美国人都是昂着头向前走。”这明显是一种挑衅,也是对我们国家和人民的一种不尊重。周总理不卑不亢而面带微笑地回敬道:“那是因为美国人正在走下坡路,而我们中国人正在走上坡路。”顿时,一阵冷寂和尴尬,那位外国使者哑口无言,他不得不佩服周总理的睿智。周总理的回答,既给予对方以回击,又维护了我们的尊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一个启发,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你必须学会尊重别人,这样别人才会尊重你。

尊重是相互的,只有你尊重了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在尊重的世界里,打开自己美好的心灵,与人为善,维持一段段美好的关系,创建和谐美好的世界。

关于学会尊重中学生话题作文3

有人说,尊重是一坛上等的女儿红,未饮其酒就已先闻其香;有人说,尊重是一株芝兰,清香四溢,感染你我他;也有人说,尊重是一杯清茶,只有真正懂它的人才能忽略它的寡淡,品出它深处的热烈;我说,尊重就是空气,无时无刻都不能逝去它。

但是,不知是从何时起,“尊重”这个词竟一点一点地从我的脑海里消失了,直到有一天——

那天,我和几个伙伴走在路上,说说笑笑,不亦乐乎,青春的朝气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蓬勃,阳光洒在我身上,暖暖的,有点飘飘欲仙。然而,就在这时,走来了一位环卫工人,她看上去很年轻,头戴一顶凉帽,身穿一套略有泥浆的桔红色制服,手上戴一双因污垢而有些发黑的白手套,拿着一只黑色塑料袋,在草丛中寻找着什么。我看着她,一脸不屑地大声对伙伴们说道:“哼,看来还真得好好学习啊!要我到大街上捡垃圾,我非得羞愧而死。”“不,要是我的话我直接撞墙了!”小秋似乎很赞同。“哈哈哈……”我夸张地笑了起来。

那位环卫工人的手在空中停了一下,很快又垂了下去。她抬起头盯着我,压得低低的帽檐让她的眼睛很深邃,仿佛永远也看不透。我也微微昂起头,不甘示弱的盯着她,只见她的嘴唇稍稍动了动,好想要说些什么,但是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向我撇了撇嘴,意味深长的看了我一眼,又低下头,继续寻找着垃圾的踪影。“哼”我冷笑了一声,心里却觉得不是个滋味——我在她的眼神里,明显看到了一种尖刻的讽刺。

我和伙伴们走在路上,眼前不断地浮现着那位环卫工人鄙夷的神情,顿时觉得胸口蒙蒙的,像有只脏兮兮的苍蝇在胸腔里嗡嗡飞转,我突然感到后悔了,我后悔自己竟如此狂妄的将别人的尊严踩在脚下!

方圆老师说:不要去无知地嘲弄别人,不要去肤浅地歧视别人。一个人若总是送给他人奚落,终将失去自己的尊严。是啊,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要么是因为无知,要么就是缺乏教养,想想看,究竟是谁失掉了宝贵的尊严?是我,幼稚的我。

康延说:尊严是山,尊严是水。我总叫嚣着要得到尊重,要有尊严,却没有发现只有尊重才能换来尊重;只有自已不笑别人,别人也不笑自己才叫做有尊严。

我突然好想向那位环卫工人道歉,我要告诉她:“谢谢,因为你,我明白了什么是尊重……”

尊重是相互的,你付出多少,别人就给你多少,就好像空气,吸进去了还要再吐出来。

从那天起,我真正的学会了尊重。

关于学会尊重中学生话题作文4

说起尊老爱幼,人人都知道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这个名词,人人都不陌生,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领略其中的要诣而去做到这些呢?

当我们还小的时候,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尊敬长辈,我们长大步入学堂以手,都也经常教育我们爱护比我们年龄小的同学,但是我们大都它当作耳旁风,尤其是读中后,能够这样做的人更少了。

中国历有许多这样的人。就拿孔融让梨来说吧。这个路人皆知的硌讲的是汉代的孔融小的时候,有一次家人聚在一起,仆人端来一大盘梨,别的小孩子都选的拿,而他却拿最小的,把的留给其他人。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仍然得到许多人的赞赏。

汉代的小孔融尚且可以如此,难道作为后人的我们在这样进步的社会却做不到吗?

当然不是,在当今社会不乏许多人能够做到尊老爱幼。当你坐上公交车的时候,你也会经常看到有一个小孩或一正在读书的同学为老人或其他人让座。他们何以可以做到这些,大半出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但更重要的是要他们能听进耳去并在社会中实践他们。

我曾看到过一则新闻:市X村的,其老父在家躺了将近三年而不能动,应该是下半身瘫痪了吧!尽管他家里很穷,但他还是担当起家中的重担,一边辛苦工作维持生计,一边照顾父亲。每当到了夏天,老人睡在床上非常热,常常把床单打湿,他就隔两天帮老人把床单洗了,并把老人抱到屋外放在特制的椅上晒太阳,并经常帮老人洗澡,好让他生活在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中,免得让老人生病。虽然老人病了这么长时间,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照顾老人。他知道现在许多老人都得不到子女们的尊重,他们常常会悄悄向别人诉苦或一个人暗自流泪。正因为他懂得尊重老人的想法——希望得到子女的尊重,才会一如继往地照顾老人。

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不尊重别人的人,他们大多没有受过高层次教育,他们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所以他们大都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也就不会有好朋友。

因此,我们必需学会尊重别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社会中才会有你的立足之地。

关于学会尊重中学生话题作文5

每当我昂着头,目不斜视地登上那十来级深灰色的、华美的台阶,熟练地刷卡,无视地走过身边西装挺拔的门卫,步入整洁优美的小区,心中都充满了被尊重的优越感,直到那一天——因为不小心摔伤了尾椎,我不得不坐上轮椅,第一次这么绝望地注视那“高人一等”的台阶,曾经的优越感荡然无存,相反,一股“不被尊重感”袭上心头——残疾人(伤员)也需要被尊重啊!

轮椅特有的车轮声焦躁地在台阶下徘徊,台阶上,穿着挺拔制服的门卫对我的尴尬视而不见。原以为尊重是道甜品,是冰淇淋,只不过是生活中小小的补品。多它不撑,少它不饿。而现在,尊重于我,如同一碗饭,既可能成为救我于水中的小草,也可能变成压垮我的稻草。虽说最后等来了救兵,但这件事还给我留下来阴影——总是敏感地注意他人的丝毫的不尊重,然而尊重不是甜品,不是美食,而是盐,分量虽少,却是一点都不能少。我于是时常想——如何获得他人的尊重!

是爬上高位以获得尊重吗?漫漫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就有十个溜须拍马的,“吾皇万岁万万岁”的震天呐喊中又有几个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那么,张牙舞爪地索要尊重行吗?生活中并不缺少这样的人,仗着会说:“小心我告你”就到处找人话柄,一逮到他人的无心之失便大哭大闹地说被侮辱,要告他侵权。这样的人,得到的是登报3天的道歉,而不是尊重,是内心深处的鄙视而不是歉意。

还是靠自己给予自己尊重吧!不想被人鄙视就不要做卑鄙的事。陶渊明身无半职,却为人尊重,正是因为他高洁的作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予他人充分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林肯谦和面对对手的嘲弄,为自己赢来满堂喝彩。

我原以为尊重是被人对你的一种鼓励,当我再次立在高高的台阶前,才发现,尊重的钥匙握在自己手中。

关于尊重的中学作文 篇2

一、鼓励性评语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亲切动情的语言评价可以让学生改变对以往评语的态度, 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很多学生以往对教师的评语漠不关心, 甚至一眼不看或者只是粗略浏览。现在, 这种现象早已不见了, 学生特别喜欢老师的评语。最令人欣喜的是, 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被激发起来了。一个曾经遇到习作就苦恼的学生说:“现在老师很喜欢我的作文, 我也很喜欢写了, 不知怎么回事, 现在我觉得写作文时老有写不完的话。”利用鼓励性评语,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这是我作文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成功之处、自豪之处。当前中学学生写作文很多都是刚刚起步, 学生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 自然有很多缺点、毛病, 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用过高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每次完成习作后, 都有想得到老师肯定和表扬的心理。因此, 教师在习作评语中要多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 即使是对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之处, 也要用一种商量式的评价, 如“这个词语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这个句子太长了, 用标点把它分开行吗?这里最好先写一写周围的环境, 好不好”等等;尽量避免一些裁判式的、缺乏感情的评语, 如语句欠通顺, 条理欠清楚, 中心不是很明确等等, 这样会挫伤孩子的写作积极性, 教师还要避免使用一些空洞的、含糊的语句, 如文章很生动、条理很清楚等等。

二、人文化评语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可以借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 学生习作既是学生习作能力的体现, 也是其对世界、对生活思考的集中表现, 因而, 教师的评语不应单单是对习作方面的指导, 也应该是对学生品德修养、使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指导。先学做人, 后学习作, 文如其人, 这些话都是对习作与做人关系的很好阐述。以往的习作教学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 忽视了习作的育人功能。其实, 不管文学作品, 还是中小学生的作文, 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表露。所以, 对中学生的习作评语, 教师要拓宽评语的内容, 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 通过富有人文化的评语,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确实把习作与做人相互结合起来。在新学期开始时, 我要求学生写一篇《自我介绍》, 在一篇习作中我发现这个学生留露出了很强烈的自卑情绪。他说自己来自一个贫穷的山村, 看到这里的同学们身上的新书包, 想想自己上学时的学费还是爸爸妈妈借的时, 就不由自主地自惭形秽, 感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读完这篇习作, 我的感触很大。为了让他尽快地自强起来, 我写下了下面的话:“我们整个班级就像是一片大的森林, 有一只丑小鸭飞进了这片森林, 我们爱怜他的卑微, 他的恐惧。但我们更欣赏他的坦城和直率。我们知道这只丑小鸭很快就要变成一只白天鹅了, 你相信吗?”经过这样的鼓励, 这名同学很快就树立起了自信, 也是从那时起, 他对习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由此可以证明, 教师对学生的爱, 也是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源泉。人文化的评语让我的学生懂得了生活, 懂得了做人, 这对于他们走好以后的人生道路, 树立良好的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 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三、情感式评语可提高学生习作的真实性

一切生活感悟是习作的源泉, 只有真实才是习作的灵魂。学生在写作的时候, 经常把自己的内心情感流入到习作当中, 而习作又把学生的内心情感流入到教师的心中。最后教师的评语又将教师的一片真情注回学生的内心世界。由此看来, 习作的评语就是师生情感的一种交流、延续。

通过习作点评, 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写一些生活中的真事、趣事, 鼓励学生去观察, 不断积累写作的素材。例如, 有位学生在《我的老师》一文中流露出老师的误解给他带来的极度压抑, 说他没有得到其他同学那种公平的待遇, 没有得到过教育的温暖, 他渴望教育的公平, 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该同学的习作用词准确, 文笔顺畅, 真实感人。在评语中我这样写到:“你的痛苦我能够理解, 你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 是个懂事的孩子, 因为你写出了一篇令人感到真实的好文章。我为能读到你真实的文章而高兴, 只要把握住今天, 你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这样我把学生当作了亲人, 通过师生能够交流的语句, 让受伤的孩子得到了安慰和鼓励, 这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做到的。

实践不断证明, 在写学生的评语时, 教师只有用一颗爱心去写评语, 才会使学生感到自尊, 增强自信, 学会自强, 从而激发他们饱满的写作热情, 促进学生写习作的真实性。情感式评语使孩子们找到了生活。教师情感式的评语也释放了孩子们的情感。

加强对中学生尊重生命教育的思考 篇3

一、加强中学生尊重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生身心不成熟。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他们半儿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倾向明显,充满着独立和依赖、冲动和冷静、成熟和幼稚等错综复杂的矛盾。随着生理上的迅速成长,心理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明显变化,观察力、注意力不断增强,思维力、判断力不断提高,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迅速提升,但抗挫折能力、身心承受力过于脆弱,明辨是非能力不够健全,思维批判性尚待成熟,主观和片面意识容易占上风,一旦成长过程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就会想到或采取极端行为。

学校教育不平衡。受当前教育评估和价值取向影响,学校教育存在德智失衡、重智轻德等状况,过分重视学科教育,生命教育、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严重不足。同时,中学教育中法制教育的缺位,导致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内心缺少对法律的必要敬畏。中学生漠视、甚至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正是法制教育缺位的后果。在教育方法上,教师包办太多,学生依赖过重,抱着的孩子长不大,总是“不放手”就永远“不成人”,总是“不放心”就永远“不省心”。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我成长的体验、慧悟和完善。

家庭教育不科学。家长期望值过高,教育态度随意,教育方法简单,一面是过度溺爱娇惯孩子,造成孩子任性自私,自我膨胀,情感脆弱,承受力弱,另一面是斥责苛求、粗暴打骂。由于中学生本身阅历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健全,对问题的分析认识能力低,解决方法少,易陷入束手无策之地,易做出莽撞冲动之举。

二、加强中学生尊重生命教育的措施

学会爱护自己,尊重他人。美丽的生命,源于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执著。面对大自然各种生命所演绎的坚韧和不屈,反观中学生有时对生命及生命价值的虚度和浪费,心中充满着忧虑和担心。我们不时在各种媒体报道中看到有个别学生因父母或老师善意的批评,因生活或学习上暂时的困难,就失去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生活的希望,或不思进取,或自残轻生,这种漠视生命和不尊重生命的非理性行为让我们沉痛不已。须知,每一个生命的损伤和陨落,都会给一个家庭和社会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爱因斯坦说过:“只有为别人活着才是有价值的”。我们要让中学生认识到,生命是一种承诺,是对父母、亲友、社会及对自己的美丽诺言。对生命的敬畏,是应该期待和珍惜每一个日子;要让中学生认识到,挫折是磨砺生命的熔炉,它让内心滋生出无坚不摧的力量,面对前进路上的障碍,愈难弥坚,从容面对,披荆斩棘;要让中学生认识到,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提醒,要理性对待,可能有时尊长们的方式方法不太恰当,但它包含的是浓浓的爱、深深的情,是父母对子女寄予的厚望,是老师对学生深情的期盼;要让中学生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生命里蕴涵了亲人灌注的心血和太多的感动,我们要教育中学生小心呵护,让它免受伤害,才对得起父母师长的养育之恩。

学会珍惜缘分,和谐相处。流星划破天际,与岁月的长河承接递进,我们从不同的地方走来,与身边的人成为工作中的同事、学习上的同伴、生活中的知己,这是难得的缘分和福分。但中学校园时常出现一些不和谐不文明现象,个别同学因一些误会与同学反目成仇,失却友情,因为一些琐事与同伴恶语相向,拳脚相加。也许距离太近就会忘记去珍惜,也许关心太多就会忘记了感动。要教育中学生,中学时代的感情是最纯洁和最美好的,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缘分,包容别人的不足,纠正自己的过失,理性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健康交往,和睦共处。虽然雷锋的影子已经越来越远,但雷锋叔叔年轻的面容和永恒的精神却镌刻在千万中国人的心中。中国青年报一位记者尝试在3.5那天像雷锋那样去做好事,当他试图帮一位老人拎行李包的时候,老人却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当他试图帮助一位母亲抱孩子的时候,那位母亲警惕的眼神差点把他的心给捅穿……这位记者原计划做二十件好事,结果只有两件好事勉强完成。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和各地老人在摔倒后无人敢扶的案例都让我想起一句很熟悉的话语:“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也许中国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但有些领域的精神生活却依旧在冷冷冰窖里。因此,我们要让当今中学生拥有像雷锋那样的大爱和精神坐标,在校园相互帮助和融洽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让中学生明白生命和生活是因互爱包容而愈发美丽。

学会珍惜生活,让生命精彩。当今中学校园,一些同学管不住自己,经常迟到早退,甚至逃学;在课堂和自习课上睡觉、看小说、玩手机;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外出上网、打游戏……在懒散和对生命的懈怠中,美好时光悄悄地流失,生命也在无所作为的日子里慢慢消耗。尊重生命,就是珍惜时间,让生活的每一秒都不虚度。有一个叫黄美廉的普通女子,从小就患上了大脑麻痹症,不仅肢体和语言失去平衡感,模样也十分怪异。医生判定她活不过6岁,但她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位学生贸然提问:“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有过怨恨吗?”在场的人都暗暗责怪这名学生的不敬,但黄美廉却没有半点不高兴,她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一、我很可爱;二、我的腿很长很美;三、我的爸爸妈妈一直那么爱我;四、我会画画和写稿子;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拥有的,不去管我所没有的。我们也许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对中学生而言,不虚度青春年华,让生命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它的价值,让生命的每一过程都演绎它的精彩,是当代中学生责无旁贷的责任。来自哈佛大学的中国人林书豪,高一时身高仅有160公分,从默默无闻的板凳边缘球员,一跃成为纽约的大明星,当今的很多演艺明星、企业家、经济学家甚至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开始关注他的每一场比赛。也许林书豪微薄的几句话可以告诉我们他成功和我们想要的秘密:“我只想告诉各位,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当你遇到困难,你要知道只有毅力才会成功,而毅力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所以请坚持下来,任何苦难都会雨过天晴!好好打球,剩下的事情让上帝去打理吧”。当今中学生要明白,每个人都同林书豪一样会经历无数挫折与失败,但只要默默无闻、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积淀,厚积薄发总会成功,因为,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学会敬畏这世界上一切高贵而神圣的生命,珍惜人间所有真实而美好的事物,恩怨面前学会宽容,情感面前学会冷静,多理解少妒忌,争进取不消沉,这才是当代中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

(作者单位:四川简阳中学)

学会了尊重中学生话题作文 篇4

我们同学及不听话,在正课小声说话,副课大声吆喝,对老师及其不尊重。

又是一节音乐课,满课堂都是唧唧喳喳的议论声,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不理会他们。而我们同学更加胆大包天,吃东西的吃东西,说话的说话,玩游戏机的玩游戏机。

老师终于忍无可忍,满脸怒色地走下讲台,冲着王文浩喊道:“你上课吃东西是不是?不愿学出去!”说着还拿教杆打了王文浩几下。说完便转过身教训其他人。王文浩不服,嘴里还嘟囔着脏话。他问我要了张废纸,团成一团,很轻松的扔进老师羽绒服的帽子里。好像出了口恶气,从桌上笑。

老师在讲台上面写字,被教训过的.同学纷纷向老师扔纸团。老师写完字,摸了摸帽子,发现了纸团。便问朱玉光:“你看见是谁扔的纸团了吗?”朱玉光说:“不知道。”老师走下讲台,拿着教杆,指着付钰杰质问:“你扔的纸团是吧?!”“不是我!”付钰杰大声的说。老师又转过来问王文浩。

王文浩一脸无辜:“不是我,我刚才写字的,不信你问张子林!”老师火冒三丈,又转过来呵斥付钰杰:“就是你,我看得一清二楚!”“不是我!”付钰杰也很愤怒。“你还狡辩!”老师说着拿起付钰杰的课本开始撕。撕成了破破烂烂的,接着又开始打付钰杰。

付钰杰摆出一副阔架子,不服气,但眼里含着泪水,会滚落下来。王文浩也不理睬。老师打够了,拿着录音机,在门口抛下一句话:“像你这种人永远没出息!”说完便走了。同学们都围上来安慰付钰杰。

小学四年级关于尊重的作文 篇5

学会尊重他人是我们每一人都可以学会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一人必须学会的,因为我们只有学会尊重他人了,他人才会尊重你,这是相互的。你都不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你又有什么资格要求他人来尊重你呢?

那天早上,我在公园里面散步,我一来到公园就看到了每天在这里打扫的清洁阿姨。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个中年妇女,她应该是刚刚锻炼完,一直在擦汗,她擦完了汗就随手把纸巾扔在地上了。清洁阿姨看到了,就过去和她说:“大姐,这地我刚打扫干净,你可以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吗?前面就有垃圾桶。”那个妇女听到了就说:“我就喜欢扔在地上,再说了,人家请你来打扫就是让你扫垃圾的,我扔点垃圾给你扫怎么了?你凭什么要求我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然后旁边的阿姨听到了说:“你也太不尊重人了吧,人家是来打扫卫生,但也不是为你打扫的,再说了,人家辛辛苦苦地把地打扫干净,你就随手把垃圾扔在地上,你这是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那个妇女听了之后说:“要你多管闲事!”说完之后就走了,也没有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

从言行举止来看,那个中年妇女在生活中应该是不怎么知道如何去尊重他人的,也没有意识到尊重他人是一个人需要学会的,不然她就会随地扔垃圾,也不会出口伤人了。

关于我眼中的尊重满分作文 篇6

记得在一个假期,我们一家和小姨一家一起外出旅游。一天,我们来到一个景点,听导游简单介绍后,就开始自由活动,采购特产。

闲逛了一会儿,肚子就开始“咕咕”地叫了,我们便开始分头找吃的。

在一个巷角,我们发现了一位白发苍苍,骨瘦嶙峋的老人。老人坐在一个小木凳上,佝偻着身子,身旁是一个大竹篓。老人一边轻轻咳嗽着,一边用布满皱纹的手艰难地从大竹篓里抓出一把花生,颤巍巍的放进了一个小塑料袋里。大概抓了三把多,老人停了下来,慢慢地把塑料袋打了个结,又吃力地弯下腰,把这袋花生放在了地上。老人不停地喘着,让人见了十分心疼。

我本来不喜欢吃花生,但出于对老人的同情,我问妈妈要了两块钱,走到老人面前。我掏出揣在衣兜里的钱,递给老人。老人把钱捏着,疑惑地对我笑了笑。我微笑着解释:“婆婆,这两块钱给你吧,我不要你的花生。”

我喜滋滋想;“老人一定会愉快地收下钱,然后感激地冲我说‘谢谢’吧。”

结果却事与愿违。

老人听了我的话,笑容凝固在脸上,逐而变得很是气愤。她涨红了脸,一边摇头,一边语无伦次地冲我说:“白给的钱……不要……花生给你……我……花生……我有钱……有……”她把两袋花生递给我,见我不收,坚决地把钱还给了我。我很不解,只好悻悻而回。

小姨远远地望到了老人,她小跑到老人跟前,蹲下来问老人花生的价格。老人顿了一会儿,右手颤抖着做了个“一”的手势,嘴里吐出几个轻飘飘的字:“一元钱……一袋……”小姨从包里拿出十块钱,毫不客气地拿了老人摊子上的三包花生,打开塑料袋,不顾形象,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我心想:“小姨真是饿坏了,这么狼狈!”老人看着小姨,脸上绽放着笑容。小姨把老人找的钱塞进包里,站起身准备离开。

忽然,老人用沙哑的声音叫住了小姨:“哎呀,姑娘……我少找了你一块钱!”小姨愣了一下,把包里的钱拿出来数了一遍,转过身回来接住了老人少找的钱,把钱放进了包里。老人抱歉地笑了笑,小姨也笑着说了声“没关系”,回到车上去了。我也跟着小姨上了车。

在车上,我满心的疑惑总算得到了解答。

我问小姨:“你真那么爱吃花生吗?看上去像是装的。还是你太饿了?还有,你怎么那么在乎那一块钱,为什么不把钱给那个婆婆呢?”

“傻孩子,小姨是为了帮助那个婆婆才买她的花生的,不是真的很爱吃。当然,也不能让婆婆发现我们在帮她。拿回她少找的钱,是出于对她人格的尊重。从她不接受你白给的钱中就可以知道,她是有很强的自尊心的,我如果不要她找的钱,她不是就会很生气吗?”小姨语重心长的对我说道。

我恍然大悟。是啊,婆婆卖花生,是靠自己的能力赚钱,而我却把她等同于一个乞丐!我以为自己是在献爱心,其实,我是在无意中贬低了她、伤害了她;而只有小姨才巧妙地维护了老人的自尊。我开始敬佩起小姨来了。

来到下一个景点,看到一个卖瓜子的白发老爷爷,我和小姨相视一笑。我紧紧地攥着钱,加快步伐,向老爷爷走去……

尊重,对人来说既简单,又复杂。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恭恭敬敬非常容易,但对那些地位低、贫穷的人,还能保持与前者一致的尊重,就不容易了。

当你看到一个乞丐,你从包里拿出一张钱,带着歧视把钱随手一丢,翻着白眼,快步离去,这样的施舍不能把你衬托得十分伟大;你要学会友好的把钱递给他,并给他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

关于尊重的中学作文 篇7

关键词:尊重自我,创造,素质教育,思考

有这样一件事情深深震动了我:我曾经担任了一年级的美术课教师, 这一年的“客串”让我有了很多思考。如果让学生画黑板上或书上的范图, 他们大多能惟妙惟肖地画下来, 或者说“copy”下来, “克隆”下来。但如果让他们画自己想画的画, 有一半学生画了房子和小女孩, 而大部分学生的画, 右上角有一个太阳, 放着直线型的光芒。如果叫学生根据一个命题自己创作一幅画, 像画画春天, 那就更难了。因为我们的学生所接受的训练模式, 也许从幼儿园开始就是“样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样板‘画’下来”。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是不是也经常做着类似的误导, 从而使学生永远跟着我们说, 跟着我们做?

一次, 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的《云房子》一课时, 课快结束的时候, 我请学生一边背课文, 一边根据课文内容做动作。学生开始还有些拘束, 很快, 在顽皮的男生的带动下, 大家都跃跃欲试。他们有的伸手, 有的弯腰, 有的两两拉手, 当背到“你到我的房子里来做客, 我到你的房子里去玩耍……”时, 学生开始离开位置, 跑到其他同学的座位上, 教室里顿时变得有点乱哄哄。为了不影响教学的“正常”秩序, 我瞪了特别活跃的几个学生, 并亲自引导了几个动作……慢慢的, 学生静了下来, 花样百出的动作没有了, 大家都学着老师的样子有模有样地做着。教室里很整齐, 可让人看着不是滋味。而且, 无论我再如何鼓励、启发, 他们再也不愿意“出轨”了。我真是懊丧万分, 我就这样扼杀了学生瞬息的创造意识吗?

老师总是一味地让学生模仿, 长此以往, 学生的眼里只有老师的动作, 于是在他们心中就很难创造出自己的动作, 得出自己的答案了。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创新思维的火花, 关键是教师如何看待学生课堂上的瞎说瞎做, 是用人性的眼光看待, 点拨、引导、培养, 还是……针对自己的疑惑与思考, 我也做了一些自己的尝试:

一、给课堂一些热点, 让它更富个性化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所谓创造, 他本质上是一种情绪、情感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有效的诱因和情境, 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创造过程产生直接需要,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例如, 苏教版第三册课文《两个朋友》, 讲了胖子和瘦子这一对好朋友, 在遇到熊的危险时刻, 瘦子舍下朋友自己逃命的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 形象生动诙谐, 最后又揭示了道理, 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了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我请学生学了熊的吼叫, 看了课本剧的表演, 听了有感情的课文朗读, 通过这一系列的“读了”“听了”“看了”“学了”“演了”, 学生情绪达到了兴奋状态。课文快结束时, 我请学生想一想:“如果你是瘦子, 你会怎么做?”时, 学生热情极高, 有的说:“我拉胖子一把, 两人一起爬到树上去。”有的说:“我要找根棒子和胖子一起把熊打跑。”有的说:“我瘦子跑得快, 我要拉着胖子一块儿跑。”还有的说:“我要和好朋友一起度过危险, 我陪他一起装死”……他们就如身临其境一般, 充分开动脑筋, 各抒己见, 并且上台来演一演, 创造出各种情境, 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

二、教师从期待效果中走出来, 容忍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就是求异。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催化剂”, 而允许、鼓励学生求异, 更是教育人性化的重要表现。因此, 教师必须从备课的条条框框或预先设计好的结局中走出来, 充分发掘一切有利因素, 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 沿着不同思路思考, 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扬弃陈旧, 以便创新。

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的课文《蚕姑娘》时, 曾这样提问:“你想对蚕姑娘说些什么?”我的本意是让学生赞一赞蚕姑娘, 引导他们认识体会辛勤劳动, 无私奉献的精神。出乎意料, 一位学生这样回答我:“蚕姑娘太可怜了, 还要被人用滚水烫死, 我想对它说……”未及学生讲完, 我已经阻止了他, 因为他的回答并不在我所要的答案之内。课后, 却越想越觉得自己有听他说完的需要。于是, 我请来了这位学生, 听他发表自己的意见:“蚕姑娘太可怜了, 我长大了要造一种和蚕丝一样的东西用来做衣服, 这样蚕姑娘就不用死了!”多好的回答, 多闪亮的一颗心, 还透着对未来的美好规划, 而这样一个好的答案, 竟然差点被我忽视!

当然, 学生在求异思维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错误, 这时, 教师也应当想到学生的“误”中可能蕴涵着创造的萌芽, 要极其耐心细致地善待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战胜挫折, 寻找到自己的价值。

关于尊重的中学作文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材 使用方法 尊重 超越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94-02

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媒介,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依据和凭借,是学生德智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的重要载体。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只有了解语文教材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里说的语文教材是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母语文本材料,即常说的语文教科书。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语文教师要正确使用语文教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教材,并将其作为“例子”使用

那些入选语文教材的篇目,往往都是经过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标反复权衡筛选出来的,自有其经典性和典型性,也有其相对的历史合理性和代表性。在某一历史时期,它们无疑是最好的。我们既然要重视教材,当然可以将其作为“例子”使用。甚至可以说,就像数理化里的“例题”,通过对“例题”的学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若简单地以“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为由随意地对待教材,毫无疑问是一种轻率行为,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新课标语文教材与其他教材尤其是理科教材不同,语文知识方面,语文课本本身不直接介绍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是渗透在课文中的,它所选用的课文不是以知识解说形式出现,而是以知识的运用形式出现。比如,要教授修辞知识或表达技巧的知识,不是讲解修辞知识或表达技巧的知识本身,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实现。如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课文里的句子:“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教师可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设置问题: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是如何运用的?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作者对“请愿”持什么态度?通过启发、探究和分析,很容易得出结论: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结果却只是一小块——喻才能前进一小步。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其中”指流血斗争。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徒手请愿就更不起作用了。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必须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这样,把课文这段文字作为例子,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技巧自然掌握了。当然,教师不能停留在仅仅要学生掌握该句的修辞手法,而是要拓展延伸、巩固。

教师只有重视例子,并通过对一个一个典型的“例子”精心设计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如语文积累、思维发展、智力开发、能力训练、情感培养、人格完善、审美教育、个性发展,等等。

可见,语文教材的突出功能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凭借和载体。“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说的就是教材只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和学生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的中介。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不是让学生掌握教材本身,而是要把教材作为例子,借助教材并使学生掌握某一类知识的规律或培养某方面的能力。

二、尊重教材,学会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所谓尊重“例子”,就是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编者意图或作者创作意图充分挖掘文本里隐含的语文元素,而不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般任意发挥。如《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鲁迅的笔触涉及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愤怒地控诉段祺瑞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文章其中一段详写了烈士遇难经过: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执政府卫队的卑鄙。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祺瑞政府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这就是作者的用意——对遇害经过的详细、客观的记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使军阀的滔天罪行和流言家的无耻谰言不攻自破。

扣紧并正确解读教材,是尊重教材的前提。既然教材是个“例子”,那么,当然需要师生能对例子精确解读(当然允许个性化解读,这另当别论)。根据课标和教学目的,既要扣紧“例子”,也要有所取舍。假如连文本这个“例子”都掌握不好,一知半解,这种对教材的不尊重,在教学中将“例子”搁置一边而去奢谈延伸拓展,岂不是自欺欺人?

笔者曾经观摩一次优秀年轻老师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上的是人教版新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一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叫学生诵读3分钟后,就板书他的教学主要提纲:豪景—豪人—豪情。接下来给10分钟学生“合作探究”后提问:写了哪些豪景?写了什么豪人?抒了哪些豪情?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教师基本上架空“例子”,至于词中究竟是如何体现“豪”字的解读教师只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这种将“例子”撇在一边的教学有点“顾左右而言他”之嫌。试想,假如没有“淘、穿、卷”等字词的探究解读,又如何得出“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磅礴”的词的意境呢?对于“豪人”、“豪情”的解读亦然。对于这种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抛开对教材文本的解读的做法,笔者不敢苟同。

三、超越教材

要超越教材(即“例子”),在教学中就不能只教学生学会“例子”而已,而是应将其看成中介和桥梁,通过这个中介和桥梁让学生到达更广阔的语文空间。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写景字词的学习,如果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淘、穿、卷”等字词写景作用的探究解读,那毫无疑义是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应在指导学生学好教材“例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语文的触角伸得更广更深,学得更扎实些。指导学生由一篇课文的阅读推及同一作家的同类作品,或由一位作家而触及同类作家或扩展到同时代作家的对比性阅读;包括引导学生在语文“例子”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中,等等。之所以说要超越“例子”,就是要教师不因拘泥于“例子”而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教有限的“例子”就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无限”的“例子”。如必修四第二单元,选了宋朝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各两首词。宋朝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选文有限,只能是兼顾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不可能也无必要囊括全部,这就需要教师把入选的四位词人的各两首词作为“例子”,待学生掌握宋词的特点及赏析方法后,再引领学生去涉猎他们四人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词人的诗作。如“三苏”、欧阳修、姜夔、周邦彦、范仲淹、晏殊、秦观,等等。学了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后,可以引领学生课外浏览曹雪芹《红楼梦》、罗贯中《三国演义》、钱钟书《围城》、巴金《家》、鲁迅《呐喊》、雨果《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复活》、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等名著。这就是教材例子的作用。

既然要超越“例子”,应允许教师对教材做合理补充、重组和提升。因为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迅猛,新思想新科技新成果层出不穷,而教材又是某一时期的产物,难免存在过时的观点和陈旧的知识,教材不可能时时更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做补充,使教材变成活的教材。

当然,要把语文课上好,除了重视、尊重和超越教材外,还要吃透编者意图,了解教材特色。教材前言都有编辑说明,编辑说明阐明编辑指导思想、编写的意图和理论基础。不同的编辑思路,形成教材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风格。教师从编辑说明中知道了编辑指导思想,知道了教材的特点、风格、总体结构和体例,从而更好地把握教材。每一套语文教材,都有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又都被逐一分解到每一册、每一个单元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或教学内容)都是每一册书每一个学段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正确把握整套教材的总体构思的基础上,按照编者在教材中体现出来的整体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结构体例,在编辑说明中都说得很明确,如该实验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1-5册为必修。每册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4个部分,前3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每一部分学习要求、方法及侧重点都做了说明,等等。教师只有从编辑说明中了解教材的总体构思及整个目标体系,才能对整套教材的教学成竹于胸,使用起来既切合实际又得心应手;才能找到好突破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才能把教材教活。只有吃透编者意图,才能懂得该从教材里教些什么,为何而教,如何教。

上一篇:《银孔雀》读后感下一篇:关于提升职场价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