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理解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理解

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理解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既是对教师的保障法也是对教师行为行为准则的规范法。教师这一职务从从古到今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然我国对教师也保持着重大关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一部比较完善的法律。其中第一章就明确指出教师享有的权利和各个地方应该为教师提供合理教学条件,这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也展示了教师在对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每年的九月十日为教师节。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国家规定教师拥有参加进修或其他培训方式;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等。当然教师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有重大的义务。教师一直以来都是受人尊重的职业,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师者,长也,品也,天下青之儒者也”。为人师表就当为培育优秀人次鞠躬尽瘁,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将影响到学子的思想成长,所以为师者就当要拥有高尚的品格。为此,国家也对教师行为准则做出明确要求。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就我个人看来,重大责任当然要更优秀的人去但当,教师法对教师要求的这些是合理的。只有当教师优秀的情况下才能培育出更好的学生,推动祖国发展。

李文业老师最初学历是中师,自己意识到知识的不足,利用业余时间进修,自学大学课程,2005年专科毕业,2007年又进修大学本科文凭。他这种积极上进的学习精神,深受同事的称赞。他目前是千村小学知识丰富,学历较高,年龄最小的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日益感到自己的吃力,对高科技、网络信息等几乎是一知半解,只有利用业余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弥补自己知识面的不足。在这方面,李文业同志无疑是目光超前的人,在学术研究方面带了个好头。三严谨治学有成果: 李文业老师一贯以治学严谨著称。他对新课程新理念理解深刻,掌握扎实,运用熟练,能够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1、树立“良师益友”型的师生关系。绝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高高在上”的,动辄批评斥责学生,甚至“拳脚相向”,致使不少学生见到老师纷纷回避。这种“独裁型”的师生关系,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李文业老师一改“教师权威”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与学生成了朋友。通过自身的人格榜样,影响和鼓励学生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与学生一起享受成绩进步的喜悦。班风纯正、学风浓厚,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2、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李文业老师不仅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又是语文学科带头人,一直致力于学校的课改研究。他上课时教学方法新颖得当,读、说、写、演、唱,形式活拨多样。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还因地制宜,动手制作相关教具,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校闲置多年的投影仪等设备有“用武之地”。

他课前精心准备,查找资料,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及时予以肯定表扬。课后及时批改作业,鼓励学生认真订正,并对学生进行辅导,补缺补差,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3、学生进步明显,成绩优异。作为一所偏远落后的乡村小学,其校舍简陋,教学资源相当匮乏,尤其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几年来也没有分配的大中专教师调入,学校的学生成绩水平不高。李文业老师的到来就如“及时雨”,在周围群众之中“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一直从事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经过调查分析,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彻底改变学生贪玩任性的陋习,变得懂事、文明、好学,成绩进步明显.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更加勤奋,勤学好问的班风日趋浓厚。他所教的班级成绩在全乡期末统考中多次获前几名的好成绩,受到乡中心校的表彰。

正应为李文业老师崇尚自己的职业,尽心尽责,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培育出了更多优秀的人才,受到了广大学生群体我家长的欢迎。但是,也有一些不法教师做伤天害理的事,严重破坏了教师形象。

文山州西畴县西洒镇某办村小学一名男教师,强奸了学校3名10岁左右的学生,庭审时竟称他是在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希望通过亲吻和抚摸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一审法院以强奸罪判处该教师死刑后,他提起了上诉。

10岁的小柳、小爱、小磊是西畴县西洒镇某办村小学的学生,该校仅有12名学生和1名教师谢瑞贵。

2009年9月1日,新学期开始了,原本该高高兴兴去上学的小爱显得郁郁寡欢。原来,开学第一天,谢瑞贵老师又让她和同学小磊、小柳放学后到他的宿舍里。3人感到很害怕,于是,放学后3人商量“要不要跟警察叔叔说”,最后她们决定一起到小柳家打电话报案。不巧的是,当天小柳家的电话打不出去,3人就各自回家了。其实小磊的母亲从2009年4月开始就发现小磊“很不正常”,经常闹着要转校,不知情的家长坚决没有同意。当这一次小磊下决心把事情告诉母亲的后,伤心加愤怒的母亲立即带她到了派出所。随后,小爱也叫着父亲来到了派出所。

接到报警后,民警立即来到教师宿舍进行现场勘验,并在该宿舍内提取了痕迹和物证。经鉴定,在谢瑞贵宿舍多个地方提取的卫生纸和袜子上均检验出了属于谢瑞贵的精斑。

2009年9月8日,谢瑞贵于被西畴县公安局刑事拘留,同月22日被逮捕。今年43岁的谢瑞贵是西畴县的一名乡村教师,曾经在西畴县多个村镇任教。

公诉机关指控:2009年4月至9月1日,谢瑞贵以背书、改作业为名,采用单独点名的方式,分别将女学生小柳(10岁)、小爱(10岁)叫到其所在的西畴县 西洒镇某办村小学宿舍内,对2人多次实施强奸。同年4月,谢瑞贵以同样的方式又将学生小磊(11岁)叫到其宿舍,并对其实施强奸。

庭审中,谢瑞贵 一直坚持他的观点:“一开始,我只是想改变一下我的教学方式,想通过一些行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亲吻、抚摸等方式给

学生以予奖励,后来我才做出了出格的行为。事后,我用卫生纸、袜子等将她们身上遗留的精液擦干净„„”

2010年4月8日,一审法院以强奸罪判处谢瑞贵死刑。判决后,谢瑞贵不服,提起上诉。谢瑞贵认为,他之所以成为囚徒,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所致,罪不当死。

总有些禽兽教师违背道德伦理,做出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事,对此,我认为教师在对学生做出此等事,法律应该给出最严重的制裁。因为教师的天职是培育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老师的不法行为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形象还玷污了所有教师职业的声誉。

法律只是一种工具,做好教师还要靠教师自身的思想觉悟。

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理解 篇2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园丁, 但我不做园丁。因为园丁会把花草修剪成整齐划一的样式, 而教师却要让不同的孩子以她们独特的方式绽放出流光溢彩;园丁会把长的不好的花草剔除, 而教师却要用心呵护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一个也不能放弃。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的时候, 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从教十几年来, 我对这点体会颇深。

我当班主任的第三个年头, 有一个早已被贴上了“疯闺女”的标签的留级生来到我的班。当时因为其他班主任都不要她, 学校就把她给了我。她甩着一脸的不屑和漠然走进教室, 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坚硬的外壳里面包裹的往往是一颗脆弱而敏感的心。大家都放弃她不要紧, 如果她自己也放弃了呢?入班之后我不动声色地研关注着她, 慢慢地我发现她爱好文学, 写的小散文颇具文采, 并且普通话也很标准, 于是每当上周会课时我就会让她读一篇自己的文章。我给她写小纸条鼓励她:“作文如做人, 这么美的文字的主人, 肯定会成为一位由内而外散发着美丽气质的女孩!”同学们也逐渐改变了看她的目光, 喜欢文学的同学有时候会和她交流写作心得。渐渐地她的脸上有了笑容, 也多了一分自信。后来她上了大学, 学的播音主持, 现在已经是某电视台的记者兼主持人了!扬长避短给了她自信和成功, 也让我体会到了小小的成就感。

我做的这些, 都不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之内, 但我乐此不疲。学校交给我什么样的班级什么样的学生我从不挑肥拣瘦。“爱岗敬业”, 不是按时上下班那么简单。泰戈尔的名句“不是槌的打击, 而是水的歌舞, 使得鹅卵石臻于完美。”很好地诠释了我对师德的第一条理解:爱学生, 就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蜡烛, 但我不做蜡烛。因为蜡烛在照亮别人的同时却毁灭了自己, 而教师, 却是在付出心血的同时充实了自己的人生, 享受了收获的快乐。听过太多的感人故事, 什么晕倒在讲台上, 因为工作延误了自己或者家人的病情, 造成终身的遗憾等等, 但是这些带点悲壮色彩的故事都没有发生在我身上, 可能是因为幸运, 但我认为这也和健康的心态和工作态度分不开的。很多人看到我领着儿子的时候都露出惊讶的表情:你看上去可不像有这么大孩子的, 你怎么保养的?怎么显得那么年轻?我觉得一个人只有心态年轻才会青春常在, 我之所以有年轻的心态, 这得归功于我的职业———教师, 以及我对这一职业的态度。每天和十五六岁的孩子在一起, 他们朝气蓬勃, 他们生机盎然, 可想而知, 谁会喜欢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太婆絮絮叨叨的说教呢?所以我尽量去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他们玩的游戏我也玩, 他们听的歌我也听, 他们搞的新奇玩意儿我也都试着接受, 久而久之我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老顽童”, 想不年轻都难!当然我并不是一味地为了靠近他们而迷失自己, 在玩他们所玩、乐他们所乐的同时, 我没有忘记自己肩上的责任, 我用自己的行动和体会告诉他们:哪些东西对我们有益, 哪些东西不能接触, 用自身的体会教给他们懂得是非, 告诉他们要学会收放自如。玩的时候我比他们还疯狂, 上课的时候我带他们游入知识的海洋。有竞争的时候我和他们一起, 奋力拼搏, 勇往直前。有张有弛乃文武之道, 累了就休息, 烦了就调整, 调整好了继续努力!我觉得我们应该以身作则, 让学生知道对待工作和学习, 怎样的态度才是健康的。为人师表的我们要知道, 不一定只有毁灭自己才能成就辉煌, 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是成功的保障。我对师德的第二条理解是:爱学生, 就带着学生一起健康成长!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孺子牛, 但我不做牛。因为骑在牛背上的人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而教师却要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到真本事, 离开学校后能够跑得更快、飞的更高。在教学上, 我从不会让教材和考试重点禁锢起来, 我总是想着让学生升入高中甚至上大学之后能够越学越轻松, 所以我经常会把自己的学习体会融入到教学中。比如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课堂前五分钟的英语演讲时间, 虽然口语不是考试内容, 但这五分钟的演讲, 不仅能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对活跃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也是有帮助的。记得有一个女生叫小亚, 第一次上台演讲时由于紧张说不下去了, 很局促地站在台上不知如何是好, 我轻松地笑着说:你如果有草稿, 你可以回去看一下。”她回到座位上, 却再也没有勇气上来了, 我不想让她就这样失败, 于是就让她站在座位旁边讲, 她也就坚持讲完了。我赶紧鼓励她说:你讲的很好, 就是声音有点小, 如果你再自信些, 会很棒的!没想到第二天, 当我问该谁演讲的时候小亚当仁不让地站到了讲台上, 很流利地说了一段英语。同学们都高兴地为她鼓起掌来。我知道她已经战胜了胆怯, 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超越了自我。后来小亚在作业本中夹了张小纸条:“我不是您最好的学生, 但您是我最敬佩的老师。”可能有人会说, 你说的这是业务方面的事吧, 这是属于师德范畴的吗?但是我想说:教育智慧, 是最起码的师德。作为教师, 如果不能用自己的智慧把学生引向光明, 而是让羸弱的小苗自生自灭, 又有何德可言呢?这是我对师德的第三条理解:爱学生, 就教给学生飞翔的本领!

谈谈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篇3

其实在很多城市的各个角落,都会有这样的平凡的、普通的人们,他们每天做着同样的一件事情,做着他们认为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他们做的那么用心!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事情再小,只要你全心付出,全情付出,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照样可以做出一番成就,照样可以赢得人们的尊重。“修鞋”就被他当成了一份事业去做了。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对事业的理解太过片面了,我们总认为事业就是宏大的、高尚的、神圣的,甚至是对社会做出伟大贡献的,对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始终如一地付出我们的心血和精力,付出我们的感情,怀抱一份热爱,那我们所从事的就是事业;如若不然,即使我们做的事情再体面或者特别重要,也只不过是职业罢了。

其实职业、事业和工作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事业,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有时事业也可以指个人的成就。但是事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乐意去努力或者说所有的人都能实现的。很多人都常说我们要拥有自己的事业,这其实是个很高层次的概念。事业是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为之所奋斗的,终其一生去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它是解决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社会认可和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不管路途有再遥远,不管上班事情再多,也不管工资收入再少,只要他喜欢,就会去从事。是由职业人自己确定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并不惜一切个人资源和努力为之奋斗,包括自己的人生。

而职业是一个行业,比如教师,工人,技术工程师,这个时候可以在不同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或许是类似的或者同行业的企业。这个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自身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别人的尊重,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认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过程中,职业人需要考虑的是职业是否符合自己的。

那么工作是可以在任何一个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即能获得报酬的地方去找到。在这过程中,上班族比较关心的是:上班途中的路离家近一点,上班时所做的事情少一点,上班后所拿的工资多一点(即:三点期望)。只要做到能养家糊口就算完成任务,没有其他需求,没有长短期的规划,没有定期的自我反省等。

央视的“百家讲坛”吸引了亿万目光,众多大家汇聚一堂,其中“正说清朝二十四臣”的纪连海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人问他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时,他说:“自己是把教师职业当成事业来做而已。”诚如一著名管理学家说过“把职业当成工作,往往一事无成;把职业当成事业,往往成就非凡。”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亦如此,你把教师当成职业,它就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就是挣钱养家……而当你把教师当成事业时,工作便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历史会为之改变。让我们把教当成事业干吧!

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理解 篇4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1.拥护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深入贯彻上级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2.理解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含义,热爱小学美术教育事业,具有敬业精神。3.认同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性以及它的独特性,注重专业发展。4.具有团队精神,积极参与合作、交流。5.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二)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1.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过程中做到: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关爱每一位学生,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学生生命安全。

3.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4.积极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拥有快乐的校园生活。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1.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紧密结合,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3.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懂得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1.富有爱心、责任心、更要耐心和细心。

2.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有健康的心理。3.勤奋学习,不断进取。

4.衣着整洁得体,不穿奇装异服,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

(五)小学生发展知识

1.了解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初入小学的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过渡的方法。2.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了解关于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5.了解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确保每个学生的安全。

(六)学科知识

1.了解美术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美术课与其它学科的结合。2.掌握美术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教学方法。3.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

(七)教育教学知识

1.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2.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与发展规律。3.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规律。

4.掌握各个阶段的美术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八)通用性知识

1.了解中国教育尤其是农牧区教育的基本情况,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知识。

2.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知识。

3.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九)教育教学设计

1.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3.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十)组织与实施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朋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2.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3.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4.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教学中,做到教学合一。

5.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

6.妥善应对突发事件,避免伤害学生。

7.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十一)激励与评价

1.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2.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身心健康成长。3.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培养自信。4.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5.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十二)沟通与合作

1.善于倾听,经常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2.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团结合作,共同发展。3.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艺术发展。

(十三)反思与发展

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理解 篇5

杭州市清泰实验学校 陈其

社会的文明,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教师。教师要顺利完成社会和历史所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这两方面,因为它们对于教育工作者提高和完善教育质量,对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既有不同于对方的差异,也有相同于对方的联系。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应该而非必须具备的规范,它是在调整教师与社会、同事、学生、自我等之间种种关系中产生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而教师职业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所需要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教师胜任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教师职业道德决定了教师的职业操守,教师职业能力体现了教师工作能力,他们共同组成衡量教师水平的标准。

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的关系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们的出发点不同:教师职业道德侧重过程,而职业能力侧重结果。例如,教师好比蜡烛,虽然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像此类赞美教师品质的名言举不胜举,有的赞美老师的品质,有的称赞老师的能力。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看,教师会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甘于奉献,兢兢业业,以严谨的作风、严格的要求规定自己。正如《教师铭》中说的:“呕心沥血育桃李,全心全意做园丁。”教师会一视同仁,不偏爱特别学生,用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但是,从教师职业能力的角度看,教师注重自己的教学成果,希望教出来的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会导致他们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或是家庭背景好的学生,而不去关心差生或是困难学生。教师在学生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认为老师在校园里辛勤地耕耘,老师早已把心种了下去,在年复一年的期待中,他们自己看着老师的诗句从校园里长出,在他们的嘴中被吟诵成果实。所以,教师应既注重师德的培养,也注重能力的培养。

第二,它们的教学原则不同:教师职业道德采用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职业能力采用惩罚式,打骂式原则。前者偏重启发式,举一反三式教学,老师会注重自身教学道德,认真备课,以爱为根基,教育学生;后者偏重说教式,述说式教学,老师遇到经常犯错误的学生会用偏激的语言批评,用暴力的行为责罚。有道德的老师绝不会逼迫学生学习,不会把“打”字挂在嘴边,而是用温和的言语引导学生学习。

第三,它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同。一个有职业道德的老师在学生心中是受欢迎的,学生见到这样的老师感到很亲切,乐于与老师谈心开玩笑。相反,一个只有职业能力的老师在学生心中是受尊敬的,绝不是受欢迎的。因为学生见到这样的老师会感到害怕,甚至听到声音就颤抖,他们错了就要受到惩罚或责骂。长此以往,他们会厌烦上学,不愿意学习,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

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的关系除了差异性外还有关联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职业道德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有职业道德的教师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不断鞭笞自己努力刻苦终身学习,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教师会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用奉献的人格塑造每个学生的心灵,指引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教师会始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自重、自醒、自觉、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这样下去,教师的职业能力就得到了提高。他们会让我们教育的天更蓝,教育之泉更清澈!

第二,职业道德决定教师职业能力。一个有职业道德的老师一定有较高的职业能力,而一个有非常高的职业能力的老师不一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苏联的加里宁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要教师能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体现自身的职业能力水平。

第三,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共同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及职责的复杂性、特殊性,使得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尤其是做一名优秀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教师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教师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业务素质的行为表现,是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有结合这两个方面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此外,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要求,高超的职业能力是教师成果的体现,它们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成长,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我对幸福的理解 篇6

昆区团结四小四年级二班蔡梦瑶

幸福,隐藏在人们身边,它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心去感受。幸福是什么呢?有人说,拥有健康就是幸福;有人说,拥有金钱就是幸福;还有人说,生活愉快就是幸福……每个人对幸福都有自己一种独特的看法,而我认为幸福是一种温暖的感觉,幸福就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说说话,聊聊天。

今年八月十五的团圆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和爸爸妈妈接姥爷到二舅的饭馆,我以为我们一家是第一个到的,没想到大舅一家早已到了,我见到了哥哥也见到了弟弟。开饭了,二舅陆续端上美味的佳肴,大家有说有笑吃的津津有味,此刻我感受到了家人团聚的幸福。饭后回到二舅家,我看到了更让我感动的事情,妈妈给姥爷洗头、洗脚、洗衣服,还给姥爷换上干净的床单,又把姥爷的卧室从头到尾清扫了一遍。我在想:我长大了也要象妈妈学习,孝敬自己的父母。

我对语文教育的理解 篇7

语文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课外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古迹名胜、工厂新貌、乡村变迁、文化动态乃至时事要闻,无不是语文学习的丰富宝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时地向学生注入新的内容:课余阅读教材之外的中外名著,就报刊上的热点问题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以及同龄人的习作,只要是有一定价值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就将它们作为我们学习的内容,语文教育弘扬人性,遵循人道的原则,既是理性的,也是最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

二、语文教育也可以说是一门艺术的教育

艺术的教育要有情,教师首先要对语言文字先知先觉,语言文字所表现的情感,所表达的思想通过教师的形体语言、声音语言、情感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学生在这种多维的学习情境里,感悟语言,理解语言,感受情感,理解思想。在老师的语言艺术教学里驰骋徜徉,不亦乐乎。语文老师把对语文的感悟、对语文的爱,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文化素养也是通过语文教学或文学教育为载体展现出来。当前,语文教育不断改革,每一轮改革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因此我们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也在不断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改革的步伐太快,也让基层的教师有些不知所措,到底怎样才是正确的方向?老师们经常说:“不会教了,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才好啊?”其实,我看来,不管怎么改革,语文老师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他们会说、会写、会表达、会欣赏。

三、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基础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育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初中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要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

只有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才能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发展的规律,推动教学过程的顺利发展。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其中包括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和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两大类。语文教学过程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整体及其各部分,教师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应该是引路人,教会学生“学”,重在教方法,把时间还给学生。“读书是一种学习”,教师要“俯下身子”鼓励学生创新,做学生的朋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效的45分钟内,轻松愉快地学会知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在学校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教育工作成效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切实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多与学生沟通,多与学生交往,使师生关系融洽,这样,师生间的感情才是“理解、和谐、团结、友好”的。

五、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开始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进行语文学法指导时,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实实在在的语文教材的文本入手,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让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对文章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学习方法,课后思考题是课文内容和思路的线索,根据这些思考进行诱导,使学生对知识有个全面了解。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必须要求学生掌握规律性的东西,使学法指导走向科学性。在引导学生根据思考题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抓住重点段,指导学生读懂这一段话的方式、写作顺序、写作方法、所用的修饰方法等,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可以使学法转化为智能,更能有效地促进学习。

我对屈原的通俗理解 篇8

大家都在惋叹他的仕途不得志,可惜他在政坛上被排挤,抱怨楚国统治者对他的冷落。这些文学史家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果他在朝廷一直得志,深受君主重用,没有受到排挤,世界上还会有一个值得每一部中国文学史都辟出专章专节来恭敬叙述的屈原吗?

中国文化人总喜欢以政治来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他们不知道:一个吟者因冠冕而喑哑了歌声,才是真正值得惋叹的;一个诗人因功名而丢失了诗情,才是真正让人可惜的;一个天才因政务而陷落于平庸,才是真正需要抱怨的。而如果连文学史也失去了文学坐标,那就需要把惋叹、可惜、抱怨加在一起了。

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这也就是把一个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爱国”?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滋生自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反倒是秦国,因为正是它将中国统一,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之中国”。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

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但是,把屈原说成是“爱国”的是现代人。现代人怎么可以不知道,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把速朽性因素和永恒性因素搓捏成一团,把局部性因素和普遍性因素硬扯在一起,而且总是把速朽性、局部性的因素抬得更高,这就是很多文化研究者的误区。

寻常老百姓比他们好得多,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的时候,完全不分地域。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当年的“国界”,早就被诗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爱恨了。那粽子,那龙舟,是献给诗人的。中国民众再慷慨,也不会把两千多年的虔诚,送给另一种人。

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文化,切莫自卑。

在诸多同类著作中,我独独推崇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那一部《中国文学史》对屈原的分析。书中指出,屈原有美好的政治主张,曾经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但由于贵族出身又少年得志,参加政治活动时表现出理想化、情感化和自信的特点,缺少周旋能力,难于与环境协调。这一切,在造成人生悲剧的同时也造就了优秀文学。

这就说对了。正是政治上的障碍,指引了文学的通道。落脚点应该是文学。

我的说法可能会更彻底一点:那些日子,中国终于走到了应该有个性文学的高点上了,因此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派出一个叫屈原的人去领受各种心理磨炼。让他切身体验一系列矛盾和分裂,例如:信任和被诬、高贵和失群、天国和大地、神游和无助、去国和思念、等待和无奈、自爱和自灭,等等,然后再以自己的生命把这些悖论冶炼为美,向世间呈示出一个最高坐标: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人。

简单说来,这是一种通向辉煌的必要程序。

抽去任何一级台阶,就无法抵达目标,不管那些台阶对攀援者造成了多大的劳累和痛苦。即便是小人诽谤、同僚侧目、世人疑惑,也不可缺少。

甚至,对他自沉汨罗江,也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郭沫若认为,屈原是看到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首都郢,才悲愤自杀的,是“殉国难”。我觉得这恐怕与实际情况有一点出入。屈原自沉是在郢都攻破之前好几年,时间不太对。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楚国朝廷中那些奸臣贼子不想让屈原活着,把他逼死的。在宽泛的意义上这样说说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编制出一个谋杀故事,却没有具体证据。

我认为,他做出自沉的选择有更深刻的因素。当然有对现实的悲愤,但也有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皈服。在弥漫着巫风神话传统的山水间,投江是一种凄美的祭祀仪式。他投江后,民众把原来祭祀东君的日子转移到他的名下,前面说过的包粽子、划龙舟这样的活动,正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说实话,我实在想不出屈原还有哪一种更好的方式作为生命的句号。世界上的其他文明,要到近代才有不少第一流的诗人哲学家做出这样的选择。海德格尔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形成、处境、病衰都是无法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如何结束生命。

我在北欧旅行时,知道那里每年有不少孤居寒林别墅中的高雅人士选择自杀。我看着短暂的白天留给苍原的灿烂黄昏,一次次联想到屈原。可惜那儿太寂寞,百里难见人迹,无法奢望长江流域湖湘地区初夏时节那勃郁四野的米香和水声。

这种想法是不是超越了时代?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所谓诗人,就是那种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融为一体的那种人。当然,惠特曼所说的是少数真正的伟大诗人。

因此,屈原身上本来就包含着今天和明天。

(选自《我对屈原的通俗理解》,有删节)

思维魔方

我对快乐课堂的理解 篇9

作者:监利县教„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15-09-01 16:03:00

2014年的12月受章华小学的邀请,参与该校《“快乐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并收到了该校初始方案,方案中研究的目的是,在深化“高效课堂”的基础上,创建“快乐的高效课堂”模式,研究内容包括“快乐课堂”的模式、环境和教材因素等问题的研究。我结合当前课改动向,从四个方面对该方案进行了修改和相关内容的补充,一是为什么要研究“快乐课堂”?我国上海从八十年代就开始了“愉快教育”的研究,现阶段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期,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怎样赋予“快乐课堂”新的内涵?二是“快乐课堂”是什么?其内涵包括了哪些基本要素?三是研究的路径和方法,四是研究的内容。后来,经过反复讨论几易其稿才确定《构建快乐课堂奠基幸福人生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方案,该方案于2015年5月申报市教科院,并成为市基础教育研究重点课题。

对于什么是“快乐课堂”?很多教师还有些疑惑,研究的向度也很茫然,下面谈谈我对“快乐课堂”的理解,希望能帮助实验教师展开研究。

一、什么是“快乐课堂”

我个人认为,“快乐课堂”是:为学生提供安全的、自主的、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运用最喜欢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从而获得最愉快地学习体验的一种课堂。

“安全的、自主的、积极的教学环境”是对学生的尊重。是给学生营造一种被尊重的、宽松的、积极的、安全的课堂环境。以满足学生的归属感,使课堂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一旦我们的教学与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相一致时。就会带来开放,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乐学、爱学。

“运用最喜欢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经历、学习能力、学习方式、认知水平等都是不一样的。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会依据自已的知识和经验来选择适合他的方法进行学习。对于这点,学习者特别需要获得教师的鼓励,并告之什么是最有效的,最优的方法。如果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我们的教师还是要求学生统一学习方式,统一学习进度,这势必会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激情,势必会加大学习成果的两极分化。

例:用二十分钟的时间背诵一段四百字的“草虫的药用价值”广告词。第一个学生用强化机械记忆的方式,二十分钟就记住了;第二个学生用十分钟查找“草虫”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明白了“草虫”长什么样,有什么作用,再用十五分钟背诵“草虫的药用价值”,他也记住了;第三个学生花了二十分钟查找“草虫”的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明白了“草虫”的生长规律,药物的价值和制作过程,再花十分钟记住了广告词。三个学生的记忆方式和记忆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二十分钟后及时检测,第一个学生会获得教师的鼓励,第二个和第三个学生可能会获得教师的贬损,他们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但是,如果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忆,结果会完全不一样,一周后检测,第一个学生只记住了20%的内容,第二个学生记住了50%的内容,第三个学生记住了90%的内容。这个案例说明“快乐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并引导学生“运用喜欢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进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学习的要义。

“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与“顺应”。也就是说新的知识必须在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重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应用于实践,新的知识才会被学习者接受和理解,学习者的心智才会获得发展。

“愉快地学习体验”是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是学生在学习时有了成功的体验所产生的一种激励。这种激励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学生的内心需求,它会使学生获得持续地更大的成功。反之,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长期累积起来,可以摧毁学生的学习信心,可以使学生无心向学,最终使学生失去生活的欢乐。

“快乐课堂”追求的是:由内在的成功感而获得的可持续学习的激情,而不是一种外在的简单的愉悦的情绪体验。

教育的价值在于塑造人,引导人追寻快乐的生活。快乐的获得教育,在走向快乐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经历快乐的体验。那么“快乐课堂”就可能产生两种理解,一是把快乐作为一种有待于教给学生的情感内容,这样“快乐课堂”就是“教快乐”,这就包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的人格;二是把快乐当作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这样“快乐课堂”就是“快乐地教,快乐地学”。这两种理解都是可以成立的,但只有把这两个方向结合起来理解,“快乐课堂”才能获得完整的意义。快乐课堂是为“人”的快乐,是师生双方的快乐实践,所以没有教师的“快乐地教”,也就无法真正给学生“教快乐”;反之,不能教学生快乐,教师实际上也不存在快乐地教。因而,教师必须充分领会快乐课堂的理论内涵,探索“快乐课堂”的发展向度,以实现“快乐课堂”的现实价值。

二、快乐课堂的基本要素:

1.是情绪安全的课堂

“快乐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教学相长的教育生态。这也是我们所说的课堂里的情绪安全感(包括心理安全、人格安全、话语安全)。学校与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安全的课堂、自主的环境,让师生平等地交流。课堂安全是学生全心“卷入”学习、自然生长的前提。老师的一声断喝,一句严厉的批评,会使学生一堂课都“胆战心惊”,教师一时的情绪、可能让孩子一天都揣揣不安。课堂“安全”即展示无错。学生们发言并不需要举手,谁有问题就直接站起来,回答问题也是站起来就回答。我们不能单方面要求学生师道尊严,而忽略学生的自尊。

每一位老师都要不断提醒自己,你今天的课堂带给学生的是鼓励还是伤害?鼓励了一些人的同时是否伤害了另一些人?你今天的课堂,学生得到的是快乐还是忧伤?是增加了自信还是自卑,教师要有“同理心”,善于和学生一起去体验那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教师的智慧在于无形中为更多的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坏境。

要建立“快乐课堂”,学生就要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有勇气面对学习的挑战。自主学习通常需要承担风险。比如,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和学生们都应坦承公开自己的无知,并通过合作研究、学习来获得新的精辟见解。随着年龄增长,学生迫于自尊心的形成和各种压力而越来越难以启齿自己的无知。如果教师意识了这种变化,就更需要创建一种具有情绪安全感的积极的课堂环境,并告诉学生承认自己的知识的漏洞或学习中的过错是很平常的事。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虚心请教。这样,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展开。

例:小学四年级语文,《两球落地》,教师在引导学生质疑时,有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轻重不同的物体会同时落地?教师一时语塞,并立即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谁知道?学生一脸茫然。但教师好像没有发生刚才的教学事件,立即转向其它学生,还有什么问题?此时,学生都还沉浸在期待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在这里,教师为什么不把了解的东西和盘托出,并承认自己的不知之处,在和学生的不断交流中,通过一些不经意的信息找到答案,我们教室里还有“班班通”,为什么不寻求“百度”来解决问题。其实道理很简单,原来物体的自由落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这种现象蕴涵着一个伟大的真理,任何物体落地的加速度都是每秒9.8米。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勇于和学生坦诚相待,这就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伙伴!

快乐课堂是一个温暖的,充满着爱的,师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教师要关心了解学生的校内、外生活。学生的个人信息是师生之间的重要纽带。每个学生都是立体多面的,了解学生的情况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当一个老师了解了学习内容和该学生的先前的知识结构有差异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弥补或者个别辅导,这种个人联系也有助于教师选择什么是必讲内容或必须给学生解释清楚的,这一点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尤其重要。因为许多学习不理想的学生,都需要特殊的教学策略!如:我的女儿读高中,学习成绩属于“不理想性”的,在高三学习期间,她花了九个月的时间赴外地进行美术专业培训,回校后如果进入原班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势必无法融入这种学习环境,势必会产生极度的焦躁情绪而无法进行正常的文化课学习,要考上大学,难如登天!于是,我采取了特殊的教学策略——个别辅导。第一个星期,女儿情绪极度不安,无所适从,老师讲的内容听不懂,暗自以泪洗面,第二个星期,在进行心理干预的情况下,情绪稳定,我要求教师从初中的课程开始进行辅导,渐渐地进入高中课程的学习,以此树立学习信心,第三个星期,和老师们和学习伙伴们成为朋友,通过向教师质疑和“百度”释疑进行自主学习。三个月后的高考,居然取得了理想的文化成绩,超出艺术本科录取线近百分。这说明情绪的安全在学习活动中是何等的重要!

2.是自主性学习的课堂

什么是自主?是指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自主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课堂上谁自主?”这个问题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教育重在保护和发展学生自主生长的能力,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在“快乐课堂”中,要创建积极、愉快的课堂环境,要从满足学生的基本情感、动机需求出发,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自信心自然生长,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能持续生长。“高效课堂的核心就是自主,自己做学习的主人,不受别人支配。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过去老师把学生当奴隶,我给你灌输,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都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句话触及到教育价值的本质。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主的学习”,一切教育的终极目的也都是为了人的自主,为了精神和灵魂的自主。正如杜威所说:教育的价值在于创造持续生长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是指“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 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 以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为特征, 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 它是一种与情景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其实质就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 使其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自主性学习,既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 它与传统的被动适应式学习相比, 在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建构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别, 它解放了学生,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充分发挥, 内部潜能得到释放, 它是对接受性学习的超越。但是,在现实教学中, 人们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停留在理论观念上,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 因此要给自主性学习创造适宜的土壤和条件。

“快乐课堂”就是在尊重学生的理解,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前提下,体现自主学习。一个人专心致力于一项工作可描述为自我“卷入”,当智能受到挑战的时候,自我“卷入”就达到它的顶点。如何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卷入”到学习任务之中呢?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心理,(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设法使学生在“卷入”的学习过程中心情愉快,要有学习的强烈需求,其次设法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促进学生学习成功,提升学习信心,第三提供充裕的探究空间和时间,第四鼓励学生质疑、多向交流,学生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是开放的课堂

“快乐课堂”是一种开放的课堂。就课堂改革而言,开放即变革旧课堂,建设新课堂,为课堂重新“命名”;一个由教室、学校、家庭、自然、社会等时空构成的“生态链”,谓之曰“新课堂”,课堂即生态。在课堂里学生能写出春天的美景吗?能写出劳动的场景吗?不能!就教育的本质而言,开放即放手,放手意味着相信与尊重。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时间与空间的自由”,即意味着发现、鼓励、引导、点燃,拓宽每一个学生人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而不是压抑和损害。就时代变化而言,如今,人类的文明通过互联网,第一次如此丰富地摆在我们面前,并联进入了教室。这是一个青少年凭借键盘就可以与世界对话的新时期。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去搜寻知识,特别是新知识。我们要向学生开放“班班通”或将“平板电脑”引入课堂。我们还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体验真实的生活。我们不能因为安全顾虑放弃学生与大自然与社会的接触。当今社会,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于每个学生。学生在我与课本、我与课堂、我与老师、我与同学、„我与学校、我与家、我与未来、我与„„中认识“我”,建设“我”。这时的“我”,就不是一个孤立的“我”,而是一个开放的、独立的“我”在蓬勃成长。如果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每天都把十来岁左右的孩子陷于一个七十多平米的空间里,被当作一个无生命的容器来填装知识,你不觉得我们的教育是多么的无趣吗?

4.是合作探究的课堂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快乐课堂”需要合作,因为合作是人的本能的需求。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人机互动。“快乐课堂”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愉悦的信息互动的过程。

现在的课程改革,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参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合作学习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是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了生生之间关系的拓展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它还涉及诸如单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成员型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性。因此,“快乐课堂”是一种复合的、愉悦的互动学习活动。

“快乐课堂”将把生生互动作为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因为它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快乐课堂”应把生生互动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是有积极约束力的课堂

“快乐课堂”不是一种自由散漫的课堂,不是一种学生可以为所欲为的课堂,更不是教师为取悦学生而无视教学目标的课堂。如果是那样,“快乐课堂”将会演变成一种无序的、无效的课堂。纪律、制度是一切活动的保障!但是我们要正确理解纪律、制度的意义和价值。“校规”、“班规”“组规”不是在约束学生的行为,而是在塑造学生,使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使其成为一个高品质的人,这是创建“快乐课堂”的保障,因为在“快乐课堂”里,学生都需要具有高度自治的能力,“快乐课堂”才能有效地开展。

学生或学生团体要依据社会、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创立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准则。即创建以学习为向导的纪律约束模式。创建“快乐课堂”,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也有责任管理自己的行为。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调节自己的学习和行为。学生无时无刻不在设法努力满足自己的一个或多个基本需求(情绪安全、自信、乐趣、归属感、权利和自由),如果学生选择的是被大家接纳的行为规范,符合学校和社会行为准则,其需求就能在自己和他人身上得到较高程度的满足。

学生或学生团体要在教师的参与下创建“校规”、“班规”“组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创建之初,可能会经历一个混乱期,因为老师和学习者都需要给对方一些时间,以学会相互信任和帮助。学生导向的纪律约束特点是,注重问题的解决、师生权力共享,注重反思式的提问和行为纠正。

我们也可以在全校学生中展开讨论:履行责任,遵守纪律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帮助?让每个学生都写有遵守纪律,履行责任的计划,讨论并创建“班规”、“组规”等等有利于促进学生为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系列制度。

实施“快乐课堂”,让儿童每天到校都感到自己与昨天不一样,每天都有新的东西,思想奔涌而出。而当他知道自己想的与大家想的一致时,当他知道大家想的同自己想的有某种联系时,会多么兴奋!这样他们既向别人学习,又在对人类的继承和发展上体现了他自己,他们的学习天性就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我对语文课程的理解 篇10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要求是:

1、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与文化的积累。

2、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4、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5、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语文课具有两重概念:

其一就是育人。在潜移默化的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让学生懂得假、恶、丑与真、善、美。

其二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够在社会中交往。是汲取民族文化,了解多样文化的差异。

用一句话来概括,语文课程就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做人。

我对政治教学法的理解 篇11

在这里,笔者就目前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作些简单的分析,期望能借鉴历史传统,吸收精华,为寻找符合学习规律、体现教育需要、便于操作的教学法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和风细雨之讲解式

讲解式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它在阐释辨析、理解分析、评价鉴赏上确实有独到的作用,但是,讲解法以静态描述为主,以讲解结果为主,空话多,创新少,导致学生听起来易懂,用起来易错。如果我们不了解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一概讲解分析,讲解式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在现在的政治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以讲透为标准,伴随而来的就是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对能力的培养,完全起不到作用。

教师的劳动成果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实现,在接受教育、汲取知识的活动中,学生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个体,因此,教师必须首先着眼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承认并正视现代学生的群体特征,才能有效地与学生沟通,达到教育和影响他们的目的。尊重学生人格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前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正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具有主动性的人应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二、热热闹闹之问答式

问答式,这种方法是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断提出问题,环环紧扣,题题推进,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它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找到了获得知识的途径。问答式教学法注重思维过程的诱导,设置层次,举一反三。可是有些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却只注重形式,忽视了运用的条件和本质的东西,结果是课堂上热热闹闹,一连串的提问把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的结论上赶,也不进行必要的研讨,可想而知,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获得什么知识和能力呢?

三、反反复复之操练式

所谓操练式,就是根据考试的考点,把知识点抽出来,编成填空、判断、选择等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扩充训练、适应性训练、模拟训练等各种操练。知识点操练题量大、名目多,许多练习超越了学生正常的学习范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一点好处,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政治学习需要一定的操练,但是,操练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有所创新、突出实效。

四、亲身体验之生活式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让本身来源于生活的政治学习脱离生活、脱离社会,不重视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结果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满口的套话、假话和空话。因此,我们提倡研究性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信息,从而得出一些建设性的结论。对学生的评价,也不能只看他所得出的结论如何,还要看他获取信息的方式及对这些信息的利用情况。

五、与时俱进之创新法

创新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时代特征,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动力。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使政治课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更要面向未来。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知识经济。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世界接轨,培养创新型人才,政治课教学必须创新。这对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不断创设挑战性问题情境,让学生既获得新知又锻炼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须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多向思维的各种活动;教师须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创新性学习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政治课教学充满活力。

我对小学教育的理解与思考 篇12

我想谈谈自己对于小学教育的理解与思考。我是一名从事小学教育工作50年的老教育工作者。我对教育的感情,对学校的感情,对学生的感情都是非常深厚的。实际上,正是因为我这种对教育深深的情感,我把一生都投入于教育事业中。我做过学科教师,当过班主任,担任过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校长,也曾经担任过一个小学教育集团的理事长。尽管现在已经70岁了,但是我对于教育的关注,对教育的发展走势,对教育的热点、难点的思考,始终萦绕在脑海。这是我深入到内心且流淌在血液中的,对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一、理清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理清教育与社会、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理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办教育绕不开的核心话题,也是永恒的主题。我对此有以下几点想法。

1. 我们办教育,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导向,遵守法律、法规是我们办好教育的基础,从而坚定不移地把握社会主义办学大方向

教育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本,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成千上万家庭的幸福。因此,我们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导向。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始终离不开国家的大政方向,特别是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是代表了国家的意志。它指导我们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所以,我们应该从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来思考教育,思考如何去办好学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每一个公民的层面,来规范我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从教育角度来说,我们必须把学生培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中国公民。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大方向。

2. 教育还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教育的本体功能出发,发挥育人的优势,把握好每个学生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成长过程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的公益事业,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态势,遵循人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教育育人的功能。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教育可以做好培养和发展人的基础工作。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标志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他的社会属性标志着我们必须生活、生存在社会的范畴中,所以我们要顺应社会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道德,具有良好品质、实践技能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的有用人才。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可能已经印有家族血统、生活环境的某些属性,但是他仍然属于自然人,而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我们的学生,逐步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去过渡、发展,变成一个能融入到社会中的成员,而且是积极融入的一员,这便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3. 教育也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经济是基础,虽然教育属于上层意识形态这一领域,但是意识的产生、形态的生成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办教育必须要认清教育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教育要与经济基础相结合,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每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其本土的规律和基本的形态。我们要以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作为教育工作的立足点。所以我刚才所提的三点,主要理清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基础的关系。

二、探寻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轨迹

教育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更是关系到人的成长发展的社会事业。探索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路径成了我实现教育理想与追求的一件大事。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

1. 遵循教育本体、本原规律

教育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这是一个大前提。但就教育本身来说,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涉及各方面学术的综合性科学。教育涉及自然科学,因为人的生长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它又涉及人文科学,包括人的思想意识、人类的文明发展史等。所以教育既是一门综合性十分强的科学,又是一门自有它本身发展规律的独立的科学。

在明确教育大方向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按照教育的本身规律办好每一所学校。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有很多学校在遵循着这个规律开展教育实践,在积极地研究和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但是也有一些办学者受到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情绪的影响,揠苗助长,违背了教育本身的规律,这些学校,这样的一种做法,在教育界不在少数。

教育具有综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属性,它涉及很多的学问。比如哲学,哲学统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教育角度来讲,它又分支为教育哲学,侧重研究在教育这个领域的哲学思想。又如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学,研究人的发展规律的人类学,还有研究教育本身的教育学、心理学,当然教育学又有很多分支,心理学又根据教育不同的领域,有很多细分。教育也必然涉及管理研究的教育管理学等。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不言而喻,教育是涉及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全面型的科学。所以,我们必须遵循教育本体、本原的规律去办好教育。

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的身心发育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儿童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又有其自身的特定规律。这些规律是办教育必须关注和遵循的,反之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就有很多研究。现在我们的科学不断地发展推进,我们更应该去遵循这些规律,办好教育事业。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成就人的,实现全能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四有”的新人。这个方针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我们讲的全人教育。对于全人教育,我认为应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思考。从横向来讲,我们希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这是指一个人可以从各个方面全面地发展;纵向来看,它又是开始于从零到三岁的教育。也有专家提出应该起步于胎教。全人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正因为全人教育涉及面那么广,历时那么长,涵盖人的全部生命,所以我们更要透彻地研究教育,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来做好培养人、成就人的工作。

2. 教育需要教育者的理性抉择

教育是可以有所为的,但教育又不是万能的。在能为与不能为之间,教育者必须作出理性的抉择,把可为和能为的事情做好,用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来引领我们沿着这个轨道去发展进步。

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通过教育去实现理想的目标。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类自身丑恶的那一面,尽管有些发达国家自称自己的经济、教育、人权等已经发展得很不错了,但在他们的国家中,也常发生一些极端的、恶性的事件。这不是说用国家的法律、法规或者纪律就能约束的,也不是仅靠我们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就能把所有人都引入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去的。这样的例子,在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都有发生,也是有目共睹的。

我们不能够把所有的事情,全部由教育包办下来,什么事都要从娃娃抓起,都要通过小手拉大手来实现,这不是一种好的或者是正常的教育现象。我们也应该客观、辩证地看到教育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是教育无能、无为的一些方面。但是,作为教育人来讲,我们又要尽我们之所能有效地做好正常的教育工作。

从学校来说,学生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全部圈在校园里面,而是应该让学生们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熟悉他们生长、生活、成长的环境,融入到社会当中去。所以我们的学校,包括我们的教育、教学、课程、课堂,乃至学校的管理,都应该走上有序的、有效的、可为的轨道,一些必须做、应该做、能够做的事情把它做得更好,下面我列举一个我在办学过程中的例子。

1995年,我们在上海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进行一个英语教改实验班的实践研究。当时是可以办一些实验研究班的。我们的试验计划得到了领导部门正式的批准,作为一项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我们按照预设的方案来进行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努力地去寻找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轨迹。针对教改实验班,我们把课程重新加以整合,一是认真学习和贯彻课程标准、课程方案、课程计划;二是在许可范围内,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梳理、整合,以更好地去适应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需求。我们把课时分成了长课和短课,根据实际需要分配教学时间,如生活劳技课、美术课等学科,习惯上是把一个教学内容分成两节课来上,整体性、连续性受到影响。现在,我们把两节课连续起来上,一气呵成,效果很好。当然我们这样做不一定就非常科学,非常合理,我们进行的是一种教育的探索与实验研究。长短课中,有些短课,比如写字课、练习课,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我们就安排二十分钟左右,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常态。长课和短课的安排是根据学科的学习目标要求和学生学习内容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劳逸结合、动静交替进行排列的。

还有一项课程改革是“主题式、综合性、探究型”课程实验,根据确定的一个教育、教学主题整合相关的学科内容,开展以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导的课程学习项目。这样的“主题式、综合性、探究型”的课程,可能不是一节课就完成的,比如像“我与水”这个主题,当时我们关注到周边的水环境开始有些不良变化,那么如何研究周边的水资源环境呢?教师与学生一起确定了“我与水”这个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社会调研、考察,大家分好工。学生会先问问长辈:“以前,这条小河是怎么样的?小河里面有些什么小鱼、小虾?有哪些水生植物?现在的水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作一些调查访问后,再把现在的水样本采集起来,放一点明矾,沉淀之后,看看水里面有些什么样的物质,分析水的污染状况。当然我们不可能用高级仪器来测定,仅仅是用一些可以掌握的办法,如在水里面调上一点明矾,让明矾粘住水里面的杂质逐渐沉淀下来,然后我们把沉淀物质拿出来,在放大镜下观察分析是些什么物质。学生还通过书籍查询、网上搜寻,了解现在水源状态发生的变化。师生还通过学科中与主题有关联的内容来获取知识,比如自然常识课、语文课中有关于水的内容,音乐课、美术课中也有与水相关联的内容,这些都能整合到这个主题中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本学科相关的教材内容进行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最后形成一个科研报告形式的课题研究科学小报,把每个小组分工研究的内容通过这个小报反映出来,并公开展示,借此对全校学生进行保护水环境的教育,这也是一种实践体验式的教学方式。

这种多学科组合在一起,不是把学科之间割裂出来而是融合在一起的课程改革实践活动,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一项知识内容涉及不同领域的基本规律。还有长短课的实践,与学生们那种有意注意的时间分配也比较符合认知规律。一直到现在,我仍然坚持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遵循教育本身的科学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来做好教育工作。

三、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知规律,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开展教育,教师要遵循两个规律:一是教育本身的规律,二是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知规律。这也正是我的教育理想。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知规律。我们要不断地去学习、探索和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1. 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用充满师爱的宽容与期待,让每个学生体验到童年成长的快乐

一个学生快乐与否、幸福与否、如何度过他的童年,这对于他的一生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要想做到这几点,师爱的宽容与期待尤为重要。

师爱是博大的、高尚的,一个学生进入一所学校读书,进入一个班级跟着教师学习、成长,这便是和教师结下了一种缘分。即使教师之前可能与这个学生素无渊源,但是对待班里的、学校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这就是一种博大而高尚的爱。教师这种爱体现在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每一个学生不断地获得进步,更加体现在教师的宽容与期待当中。期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功近利。学生的成长有个必然的过程,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些不足的地方,所以要在教师的关爱下、伴随下成长。而对于学生的不足、错误和缺点,教师更要耐心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反复,所以教师需要持续而耐心地待之以宽容。同时,将这种宽容面向全体,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成就每一个学生。这便是我的教育理想。

2.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不能用成人的视角去观察不同个性的学生,请尊重学生的“磨蹭”

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既有物理层面,也有精神层面。就物理层面来说,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骨骼发育、肌肉发育状况。比如,学生在幼儿时期刚开始接触写字时,因为肌肉还没有发育好,握笔、用笔写字手劲比较小。虽然学生心里想把“横”写平,把“竖”写直,但是由于他还未发育成熟的身体状况,肌肉不发达,大脑和手脚之间的协调配合也不够默契,便没有办法把字写好,会出现将字写歪、写偏、不规范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宽容。又如,低年级儿童上课时,教师提问后,小朋友们总是把手高高举起,很是热情,迫切希望教师请自己发言。可是,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可能一下子把教师提的问题忘了,或者可能回答到另一个他所关注的问题上去了。这很可能是因为学生身心发育还没有成熟,学生的神经鞘还未发育完成,一瞬间,他的兴奋点转移了。此时,教师不应着急,更不要气恼,而应耐心地提醒与启发。

就精神层面来说,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不同个性。个性,是每个生命个体不同性格的表现。就如同血液有不同的血型,性格也是这样。而天性,则是自然性。我们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产物,所以我们的个性、天性都是源自大自然的造物。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而是应该尊重不同学生的“磨蹭”,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不同个性的学生,给他们以鼓励、关爱与支持。尊重学生的个性既要面向共性的、全面的群体,也要尊重在群体中具有不同个性的差异的学生。

3. 由学生亲身去体验生活、了解自然、接触社会,这就是儿童感知世界的基本规律

除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还有儿童自己感知认知的规律。所以,教师还要尊重学生感知世界的基本规律,顺应儿童认知客观世界的规律,这样的以儿童为本的教育可能就是最科学的教育观了。从儿童出发的“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从儿童的视野、视角和视点出发来考虑教育教学。作为教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了解、熟悉儿童,并在此基础上,引领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

杨浦区小班化教育工作室就开展小班化教育提出了一个主题:小班个性化教育,简称为“个教育”。“个教育”应放在小班的环境当中去研究和实践。因为在小班中,班级人数较少,教师的视野可以基本覆盖全体学生,能够关注关心不同学生的个性特色,并进行鼓励和引导。如今,杨浦区在区域中已经广泛推进了小班个性化教育的主题研究,提出了三个核心。一是自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自主进入学习、活动领域。二是合作,提倡个性教育并不是把个体和群体分隔开,把个人和他人区别开。个体是建构在群体环境中的,群体中有个体,而个体又是群体中的一员,这是一组辩证关系。在小班、小组、生生、师生的合作中,大家在一起相互学习、帮助、借鉴,从而不断进步。学生既要学会与个性相近的伙伴之间进行合作,也要学会和个性不一致的伙伴进行合作。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长大后融入社会,在工作中与不同的人都能够相互协作。三是创新,创新的基点是个性。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创新才能发展。没有个性,也做不到创新。

关于开展小班个性化教育,杨浦小学实施了小班教育中心的建设。杨浦小学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和选择,建设了六个不同的学习中心:媒体中心、阅读中心、写作中心、表演中心、发现中心、艺术中心。在开展学习时,学生首先了解学习的主题和目标,然后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进入不同的中心学习与这个主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就体现了自主、合作和创新。

当然,在小班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些在常态教学下实行的常规教育模式,如小班个性化教育的基本理念、基本步骤、基本策略、基本方法等。我们还设立了“学习站式学习”。学习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一个阶段完成即可进入下一个阶段,以此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使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并进行多元评价体系的建设,这是小班个性化教育经常使用的方法,同时也是小班个性化教育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紧密结合的体现。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题下一篇:蝴蝶展-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