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全生产工作意见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2年安全生产工作意见(推荐11篇)

2022年安全生产工作意见 篇1

为扎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监督检查工作,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切身利益,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制定此实施意见,望遵照执行。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管责任,加强考核。

成立了以镇长XX为组长、分管农业XX为副组长、相关业务部门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做到了明确任务,强化责任,落实措施。各村、社区安排专人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单位一把手负总责。节假日期间严格落实日报告制度,及时妥善处理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确保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来访来电专人登记、专人处理,加强对各村的考核。

(二)加强源头控制,提升农产品质量

今年我镇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强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农药方面:重点加强农药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督检查,从源头上防止和杜绝高毒以及禁限用农药流入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督促农药经营者和农产品生产者认真做好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及农产品生产记录。兽药方面重点是对加强兽药购销管理,发放购销记录表等,防止违禁兽药进入生产环节。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方面:重点是发放经营备案单,加强了饲料抽检工作,对一些小型配混饲料加工、生产者要求有生产日志和饲料生产配方及销售记录,对一些养殖大户的投入品进行突击检查,要求他们切实做好生产记录和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

(三)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消费安全

利用逢场赶集日,镇人民政府多次组织农技、畜牧等部门,深入到全镇农资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通过实地检查,总体情况良好。对个别农资销售点售出的农药等农资产品登记不详和少数农户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及时进行了纠正,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经营户进行清理整顿。

(四)强化宣传引导,提高质量安全意识

利用逢场赶集日,镇农技、畜牧等单位多次联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送科技下镇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行之有效的技术宣传、咨询、培训等活动,重点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农产品合格证宣传工作,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开展技术培训、接受咨询、向农产品生产者和城区居民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知识,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如何识别假农资、不合格农产品等相关知识。

二、部门联动,创新活力

(一)突出部门联合,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合力。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防范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工作面涉及大,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相关单位的支持。尤其是每次专项整治活动,都需要司法、农技、畜牧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行动,齐抓共管,工作才会更有成效。

(二)突出宣传教育,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一要继续强化农产品安全监管责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增加投入,绷紧质量安全这根弦,心系群众生命健康;二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农产品安全意识,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召开村民大会、组建党员义务宣传队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关知识,全面增强全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思想意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突出工作创新,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

强化镇村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工作,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单位一把手负责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有方案、有措施,各项工作规范细致。要选聘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长年对全镇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开展监督检查。

(四)突出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防范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做到标本兼治。

2022年安全生产工作意见 篇2

一、选用高产良种

玉米套作大豆, 选用主茎发达、抗倒力强、粒大、中晚熟或晚熟、耐荫性强的大豆品种, 如南豆12、贡选1号等。秋大豆选用南豆5号、南豆8号、浙春3号等特早熟、早熟类型品种。

二、在高产播期范围内抢时抢墒播种, 确保大豆高产

5月下旬至6月下旬是我省套作大豆的高产播期, 据气象部门预报, 这段时期降雨天气较多, 因此必须抓住晴天抢墒抢时播种。对一些地势低洼, 易形成积水的田土, 应采取理沟排渍措施, 以利于及时播种和豆苗正常生长。旱地秋大豆高产播期是7月中下旬, 稻田秋大豆应在早熟稻及制种稻收获后抢时播种。

三、严把播种质量, 确保全苗

1. 精选豆子, 确保豆种质量

播种前选用粒大、饱满、没有病害和虫口的大豆种子, 剔除烂粒、小粒、秕粒、霉粒和杂质。选微风晴朗天气晾种1~2天, 可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2. 免耕种植, 细土盖种

多数农户小麦穗收后, 秸秆直立在土中, 只有少数农户割掉秸秆。这两种情况均可免耕播种, 既可抢农时, 也可以节省劳动力。盖种时将挖窝的土壤细再盖种, 由于土壤湿润, 雨水较多, 可适当盖浅些, 有利于豆种快速出苗。

四、合理密植

1. 玉米套作大豆

双三O (1尺=33cm, 下同) 麦/玉/豆”模式, 行距0.5m, 窝距0.33~0.4m, 亩植密度6 000~8 000株;双六尺“麦/玉/豆”模式, 行距0.5m, 窝距0.33~0.4m, 亩植密度5 000~6 000株;双三O“麦/玉/豆+苕”模式, 行距0.5m, 窝距0.33~0.4m, 亩植密度4 000~5 000株;双六尺“麦/玉/豆+苕”模式, 行距0.5m, 窝距0.33~0.4m, 亩植密度3 000~4 000株。

2. 夏大豆净作

行距为0.5m, 窝距0.33~0.4m, 亩植密度10 000株左右。

3. 秋大豆净作

行距0.33~0.4m, 窝距0.2m, 亩植密度24 000~30 000株。

五、增施肥料, 培育壮苗

底肥以人畜粪和磷肥为主, 一般亩施人畜粪水30~40担 (1担50kg) 、过磷酸钙25~30kg。播种前将人畜粪施于窝中, 磷肥施于窝旁。看苗酌施提苗肥, 在一般情况下, 豆苗长势好, 叶色嫩绿就不施提苗肥;若豆苗长势弱, 叶色黄淡, 一般亩施尿素4~5kg作提苗肥;对土壤瘠薄豆苗长势较差的地块, 在初花期亩施尿素3~4kg作保花增荚肥。

六、田间管理

1. 加强根腐病的防治

2010年入夏以来我省遭遇了持续降雨气候, 土壤湿度大, 容易导致根腐病发生, 因此各地要加强对根腐病的防控工作。防治方法:种子播前进行药剂拌种处理, 用种子重量0.2%的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进行拌种, 可有效防治根腐病;大豆植株发病初期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50kg (或对水稀释400~500倍) 喷雾茎根部防治, 每隔7天喷雾1次, 防治2~3次即可。另外, 植株发病时应及时拔掉病株, 远离豆田埋掉。

2. 加强豆秆黑潜蝇等害虫的防治

豆秆黑潜蝇是四川大豆的重要害虫, 对大豆产量影响很大, 必须重点防治。防治方法:苗期作为防治重点, 分别在2~3叶期、5~6叶期、花期防治。豆秆黑潜蝇的防治应特别重视对成虫的防治, 兼治幼虫。在成虫盛发期使用菊酯类农药加50%辛硫磷, 亩用量50~70ml进行防治。由于豆秆黑潜蝇成虫具有迁飞性, 喷雾防治应从四周向中间进行, 同时对5~10m内的相邻作物也要进行防治。

3. 确保苗齐

由于我国对生态环境实施了重点保护, 近年来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飞鸟、野兔、野鸡数量剧增, 对大豆生产形成了很大影响。因此, 在大豆幼苗期及鼓粒至成熟期, 必须加强防治工作。防治方法:在幼苗期及鼓粒期用一闻避300~400倍液喷雾防治, 也可采用在地里插稻草人、旗杆等土办法进行防治。

4. 控旺防倒

套作大豆幼苗生长在玉米林中, 在高温高湿荫蔽的生长条件下 (特别是双二五、双三O窄行带模式) , 豆苗长得又细又长, 很容易倒伏。因此, 大面积生产上应加强化控防倒工作。化控方法:每亩用20~40g优康 (5%烯效唑) 或50~80g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 对水50~60kg或40~50kg稀释后在2~3叶期或分枝期, 均匀喷施其叶片。对盛花末期长势较旺的田块可摘顶心 (打去7cm顶尖) 或摘掉部分叶片控制旺长。

5. 按压玉米叶片, 亮出大豆幼苗

玉米进入后期成熟阶段, 产量基本形成, 但要等到7月下旬至8月上旬才能收获拔秆, 对大豆幼苗荫蔽严重。因此, 为了尽量减轻玉米对大豆荫蔽形成弱苗的影响, 应将靠大豆厢边的玉米叶片按压下去, 亮出大豆幼苗。

6. 抢收玉米, 清除杂草

玉米秸秆会直接影响大豆的通风透光性, 成熟后应及时抢收玉米并铲除秸秆和田间杂草, 避免与大豆争光、争水、争肥, 以利大豆通风、透光, 确保大豆的正常发育。

7. 及时收获, 科学晾晒和脱粒, 确保豆子质量

2022年安全生产工作意见 篇3

1.指导思想

2010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整体推进,实施投资拉动、政策驱动、示范带动,突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加快形成“百镇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提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2.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开好局,起好步,夯实基础,力争取得重大进展。

2.1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从2010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省选择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空间布局相对合理、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1000个示范村,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强化基础,完善功能,带动周边村屯发展。同时,按照分层推进、梯次跟进的原则,着眼于构建新型村镇布局体系,再规划一批重点村,进行巩固、完善和提高。

2.2启动实施万村提升全省有1万多个村级单位,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开展环境整治,着力推进以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为内容的“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工作,改善提升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和人居环境。

3.主要任务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建设的需要,扎实落实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努力在科学规划布局、强化产业支撑、完善服务功能、突出环境整治、注重机制创新等5个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

3.1科学规划布局按照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要求,科学谋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集中力量建设1000个示范村,探索路子,积累经验。要根据地域特点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坚持进行分类指导,东部提高、中部突破、西部攻坚,加速形成全省新农村建设新格局。

3.2强化产业支撑2010年启动建设的1000个示范村,要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产业示范基地。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原则,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培育、壮大、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把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强化产业支撑的主推模式,依托我省丰富的粮、牧、林、特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规模效益。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宜工则工、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特则特,推进产业兴村、旅游富村、商贸活村。积极发展农村商贸流通、观光旅游、餐饮服务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服务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利条件。

3.3完善服务功能把1000个示范村服务功能建设作为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桥梁,作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纽带。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按照“微型小城镇”的思路,科学规划生产、生活、商贸、文化、休闲等功能区,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着力提高服务功能,用良好的环境吸引人,用人的集聚促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快形成。

3.4突出环境整治 以环境整治作为改变农村面貌的突破口,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深入实施“万村提升”工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改变农民传统生活习惯为重点,规范约束农民陈规陋习,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以建章建制为重点,把农村环境整治列入村规民约,发挥村民代表大会和屯务理事会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实建立起保持农村环境卫生、促进村容整洁的长效机制。

3.5注重机制创新进一步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向农村转移。创新农村发展的政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财税政策、资金整合政策、土地利用政策,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平等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管理体制机制和工作运行方式上实现创新和突破,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优生优育。

4.保障措施

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关键在强化措施。具体要在以下8个方面加强组织、精心推进。

4.1选定好1000个示范村 在全省范围内选择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空间布局相对合理、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1000个中心村,进行集中建设。示范村要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鲜明的产业特点,规划科学合理,集体经济发展潜力大,村两委班子组织工作能力强,农民自我投入、自我建设积极性高,在周边发挥示范引导、带头带动、辐射扩散、吸引聚集的作用。

4.2着力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对于选定的1000个示范村,按照省、市、县三级建设部门合力攻坚的要求,完成总体规划、建设规划、经济规划、村屯改造方案等三个规划、一个方案的编制工作任务,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推动示范村建设健康、有序、扎实进行。

4.3组织好示范村项目建设2010年省继续安排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示范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補助。市(州)和县(市、区)也要设立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示范村项目建设。项目建设重点是: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广播电视、清洁能源、院墙整治、排水处理、垃圾清理、桥涵建设、小流域治理和村部、卫生所、文化活动室、农民夜校、健身广场、美化社区等。着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治理脏乱差,创建文明、健康、时尚农村新型社区。

4.4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落实省级重点责任部门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实行1000个示范村重点项目包保建设。在此基础上,把各类涉农的发展要素优先向示范村配置,产业发展项目重点向示范村摆放,加强对现有国家和省扶持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的整合,打捆使用,将泥草房改造、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消防水源、电网改造、商贸网点、批发(集贸)市场、清洁能源、科学普及、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场(小区)、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社区建设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1000个示范村,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示范村建设步伐。

4.5实行帮扶工作责任制省、市、县三级明确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单位、1000户企业,按照一对一、一帮三年不变的要求,对1000个示范村实行重点帮扶。要切实发挥各驻吉部队建设第二故乡和全省民兵预备役支持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企业家和机关企事业干部到农村或到本人的出生地、生长地、创业地支援新农村建设。

4.6切实加强考核评比完善考核办法,细化考核内容,要把奖补考核作为表彰和专项资金补助的重要参考依据。按照建设周期,每半年考核一次,在年末考核时增加各市州互评,确保考核公平性。按照省规定新农村建设每3年表彰一次的要求,2010年要做好对各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示范村和省直部门以及个人先进表彰工作。

4.7做好宣传培训工作重点是在总结前两年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会同省纪检委、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和省财政厅、吉林农业大学,共同组织实施好万名村干部培训计划。2010年完成培训2000名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一村一名大学生”任务,共分5期进行,每期10天培训400名。通过集中系统培训,进一步提高村级干部的理论水平、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增强对中央和省有关“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重大决策、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执行能力,增强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能力。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吉林农业》杂志、吉林农业报、12316新农村热线、12582短信平台、吉林农网、新农村简报等,加大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宣传力度,同时,创新宣传模式,主动策划一些有影响的活动,使宣传工作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2022年安全生产工作意见 篇4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切实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大排查大执法大整治为主线,以持续深化落实”十条措施”和”一线岗位责任制”为抓手,推动安全责任、执法检查、专项整治、基层基础、社会治理向纵深发展,打好聚焦”两个根本”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攻坚战和收官战,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能力水平,坚决防控生产安全事故,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安全环境。

二、工作目标

--生产安全事故防控。全区机械等工贸八行业和工商贸其他(以下简称”工贸行业”)杜绝较大以上亡人事故,整体事故指标在前三年平均数的基础上下降10%。

--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解决”根本问题”,持续巩固”关、搬、改” 成效,控制园区外分散企业”新生”数量,确保已有的城乡接合部区域100%的整治率保持不变;消除”根本隐患”,保持涉爆粉尘重点企业6项重大事故隐患销号率100%。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全区涉及粉尘爆炸、高温熔融金属、煤气(天然气)、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燃爆毒危化品使用(以下简称”四涉一有限一使用”)的规上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100%,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7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严格落实安全责任

1.严格落实监管责任。一是统筹协调,区安委会工贸安全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厘清工贸行业安全监管的职责边界,强化行业主管、应急专项监管、属事和属地监管的安全监管责任,构建齐抓共管的安全监管格局;二是互通共享,建立资源互通、信息共享、执法共建工作机制,原则上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开展安全风险研判,落实管控措施;三是挂牌履职,分级分类持续推动”四涉一有限一使用”的规上工业企业行政区域负责人、行业监管部门负责人、企业单位负责人”三个责任人”挂牌履职,统一上墙公示,明确履职标准、考核规则、奖惩办法,公开接受监督。

2.坚决压实主体责任。一是责任落实到位,严格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的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做到责任、投入、培训、管理、救援”五到位”;二是提升安全水平,坚持长期抓标准化创建,全面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完善符合生产经营实际的企业管理体系,分级分类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三是做实隐患排查,坚持平常抓”日周月”隐患排查,按照班组日排查、部门周排查、厂长经理月排查的要求,抓好隐患排查,落实整改措施,特别是重大(重点)风险隐患”三个层级”责任管控必须到位;四是控好关键环节,坚持关键环节抓”总工程师”制度,在新、改、扩建设项目安全设施”

三同时”、重大技术改造和特殊作业等环节,强化技术方案措施的编制、论证、决策、实施和监督。

3.做实企业一线岗位从业人员安全责任。按照《全市工贸行业推行”两单两卡”强化一线岗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工作方案》(x安办〔2021〕107号)要求,强化企业一线岗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责任,以”知风险、明职责、会操作、能应急”为要求,建立工贸行业企业一线岗位从业人员”两单两卡”(岗位风险清单、岗位职责清单、岗位操作卡、岗位应急处置卡),打通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最后一米”,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到2022年底全区规(限)上工贸企业全面推行”两单两卡”。

(二)严格执法推进依法治安

4.持续深化行政执法改革。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实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技术检查员和社会监督员,统筹科学编制应急管理部门执法计划,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刑法修正案(十一)》等法规标准,认真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提高行政执法案件办理质量,确保执法案例报送质量。全面推广运用”互联网+执法”系统,聚焦工贸行业25项执法检查重点事项,施行执法全过程”上线入网”,持续规范执法流程,提高全区安全生产执法规范化水平。

5.强化监管执法问责问效。推行”三位一体”执法模式,坚持”一级标准化企业三年覆盖、二级标准化企业二年覆盖、三级标准化企业一年覆盖

”的原则,按照”市级负责一、二级标准化企业,区县负责三级标准化企业”的分级分类监管执法要求,严格开展检查诊断、行政处罚、整改复查”三部曲”闭环执法,开展”执法清零”和”执法零提升”行动;xx高新区、各镇街要切实履行属事、属地监管责任,加大对未达标企业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回头看”工作机制,按照”市级负责较大事故,区县负责一般事故”的事故调查评估要求,对2021年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结案后一年内组成事故评估组,对事故责任追究及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开展评估,评估报告报上级安委办备案。

(三)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6.攻坚城乡接合部三年行动。对分散在产业园区外的规划不合规、布局不合理的中小微企业的”根本问题”,实施”关、搬、改”,打好城乡结合部中小微企业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对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环境污染可控、安全生产合规、职业病防治可控、消防安全达标且不属于淘汰落后产能的分散企业,搬迁入园实现集聚发展。对于符合所在地产业政策,可在园区外继续生产的,暂不具备搬迁条件的分散企业,进行标准化改造实现安全发展。对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使用”两违”建筑从事生产经营,属于淘汰落后产能的分散企业,进行淘汰性关闭改善生态环境。

7.持续三类重点企业专项整治。按照《关于开展钢铁等三类重点企业重大安全隐患销号管理工作的通知》(x应急发〔2021〕4号)要求,持续对全区粉尘涉爆重点企业重大隐患开展专项整治,采取季度调度、定向督导、执法检查、交叉验收等方式,对粉尘涉爆6项、有限空间作业4项重点执法事项实施精准销号。

8.开展专家指导服务。在涉及粉尘涉爆、高温熔融、有限空间等行业企业,邀请专家开展指导服务工作。加强可燃性粉尘管理制度上墙、粉尘清扫、除尘系统合规、规范运行管理;加强高温熔融吊索具、盛装容器、起重机械等规范管理;加强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辨识管控、安全警示标识、危险作业方案论证审批、外包单位统一协调管理、现场旁站监护、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应急处置和应急物资保障等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整治,坚决落实”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有限空间作业规定,未经审批严禁作业,严禁盲目施救。

9.做实工贸行业危险化学品使用专项整治。按照《全市工贸企业使用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x安办〔2021〕87号)要求,在安全责任制、危险作业管控、采购溯源管理、分区分类储存、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危险废物储存、应急预案及演练、重大危险源管控等方面进行重点整治,切实聚焦重大安全风险、重大安全隐患和突出违法行为,减少因使用危险化学品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

(四)夯实基层基础能力

10.配合建立园区安全评价地方标准。总结工业园区区域性整体安全评价工作经验,持续深化工业园区区域性整体安全评价工作,强化安全风险评估和管控,降低工业园区系统安全风险,增强工业园区应急保障能力,推动工业园区与社会协调发展,配合市应急局完善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安全条件评价地方标准。

11.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依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定级办法》(应急〔2021〕83号),进一步规范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与执法检查”一体化”工作,分级分类推进工贸行业企业达标、专业达标、岗位达标,进一步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12.提高宣传教育培训质量。贯彻”安全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的理念,按照《关于开展安全生产培训”走过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x应急发〔2021〕96号),重点整治生产经营单位是否存在特种作业人员、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无证上岗等10项”走过场”情形。采取集中学习、现场观摩、检查等方式,对相关安全监管人员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安全监管执法能力。

13.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工艺设备。严格执行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和法规标准规定,配合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对涉及相关落后安全技术工艺、设备和落后产能依法依规淘汰退出。

(五)提升社会共治水平

14.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鼓励从业人员300人以上的工贸其他行业领域积极投保,提高事故风险防控能力。支持保险机构通过提供咨询服务、安全培训、隐患排查、应急演练、示范教学等方式,参与企业安全管理,提升企业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

15.提高社会群防群治能力。以安全生产”12350”举报投诉中心为载体,广泛宣传全区工贸行业的12个重大违法行为和重大事故隐患有关内容,畅通举报渠道,落实奖励资金,发挥人民群众力量。以专家技术支撑为依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聚焦重大隐患、重大风险和突出违法行为,深入基层、生产经营单位开展专家指导服务。对纳入联合惩戒或不良记录

”黑名单”的单位或个人要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在”信用xx”网站予以公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红线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工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配齐配强监管队伍、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二)严格目标管理。

依照市、区两级安全生产考核办法和考核评分细则,完善工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办法,严格对标对表,将事故指标、三年行动、安全标准化、执法处罚、专项整治等纳入目标管理,进行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实施挂图作战。

2022年安全生产工作意见 篇5

一、宣传发动阶段

1、为了大力宣传安全月活动内容和安全知识,制定了安全宣传横幅、挂图,悬挂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

2、安全部利用现场会、班会、现场巡逻检查等形式向员工宣传安全月活动内容,同时提醒员工遵章守纪,注意安全,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3、组织各分包单位全体施工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召开安全月专题培训会议,重点培训常用的安全知识,并组织管理人员进行考试。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并提升安全素质。

二、自查阶段。

1、各分包班组开展自查自纠活动,每天做好安全自查记录,寻找隐患点,并积极落实整改,通过活动,安全部收到合理化建议共计4条,安全部已经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研究整改措施,已安排相关责任单位逐步落实整改。

2、安全部组织现场安全员每天集中巡查,检查现场安全隐患,领导带队,组织联合检查,通过安全检查活动,发现安全隐患,都及时的落实整改。

三、演练实施阶段。

为提高员工的安全戒备心理,做到“安全警钟常鸣,人人重视安全”,安全部组织义务消防队员进行火灾应急演练及防汛救援知识培训,为员工展示了一场生动的消防应急救援教育表演,提高了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也学到了常用的消防知识。

四、总结提升。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安全活动,有效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同时也使员工学到了很多宝贵的安全知识。真正做到了“落实安全责任,推动安全发展”的安全月主题目标。

6月是每年的事故高发期,通过在6月份组织安全月系列活动,也能起到有效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安全月系列活动中也涌现了很多表现优异集体和个人。

2022年安全生产工作意见 篇6

2022年全市工贸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开展分类分级监管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为抓手,以提升监管干部业务能力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为基础,以专项整治为突破口,突出对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紧盯重大事故隐患、紧盯重大风险企业,保持高压态势,狠抓监管执法,全力压降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坚决防范和遏制亡人事故发生,保持全市工贸企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为二十大胜利召开保驾护航。

(一)扎实做好工贸企业复工复产工作

一是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管控措施。

各工贸企业要研究制定复工复产方案,紧盯重大危险源、动火作业、带电作业、有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机械操作等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做好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工作,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生产大检查;要做好各项设施设备的检修工作,高危作业环节要严格执行开工审批程序,做到不达标不开工、不安全不生产;做好复工复产安全风险评估,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演练,抓好队伍、物资、值守准备,做到有备无患;要组织员工及时开展岗前培训、三级教育培训,突出节后新招、调岗职工、高危岗位和现场作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切实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保护能力。

二是突出重点行业领域,严格开展执法监督检查。

突出复产复工阶段事故多发易发的工贸行业领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执法检查,严防危险化学品、高温熔融金属、冶金煤气、粉尘爆炸、涉氨制冷、特殊

2022年安全生产工作意见 篇7

一、建材工业运行情况

(一)主要产品产量

2015年江苏省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水泥18013.66万吨,累计增长-7.26%,居全国第一位,其中硅酸盐水泥熟料5213.78万吨,累计增长-6.11%,居全国第十二位;商品混凝土16200.38万立方米,累计增长-9%,居全国第一位;预应力混凝土桩4510.53万米,累计增长-13.86%,居全国第二位;水泥混凝土电杆126.34万根,累计增长-4.94%,居全国第三位;平板玻璃4621.69万重量箱,累计增长-21.72%,居全国第七位;钢化玻璃5467.06万平方米,累计增长4%,居全国第二位;中空玻璃1189.07万平方米,累计增长-0.97%,居全国第三位;沥青和改性沥青防水卷材5680.03万平方米,累计增长1.61%;居全国第二位;玻璃纤维纱32.68万吨,累计增长7.83%,居全国第五位;水泥专用设备29.47万吨,累计增长0.52%,居全国第一位。

(二)经济运行情况

1. 产值总体有所上升,势头明显减弱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755.1亿元,同比增加43.2亿元,增长1.2%,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7.1%)。其中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1420.69亿元,同比增长-3.4%;建筑材料生产专用机械制造业262.58亿元,同比增长12.8%;建筑与技术玻璃制造业236.96亿元,同比增长4.4%;水泥制造业651.34亿元,同比增长-10.7%;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业254.61亿元,同比增长13.3%;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制造业137.37亿元,同比增长19.7%。

2. 经济效益出现负增长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22.2亿元,同比减少8.3亿元,增长-3.6%,负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值(-10.3%)。其中水泥制造业利润总额48.93亿元,增长-26.9%;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利润额72.25亿元,同比增长-5.4%;建筑材料生产专用机械制造业利润额18.12亿元,同比增长20.4%;建筑与技术玻璃制造业利润额4.80亿元,同比增长-37.8%;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业利润额15.25亿元,同比增长32.7%;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制造业利润额13.12亿元,同比增长71.9%。全行业亏损现象加剧,在统计的规模以上2218户企业中有368户亏损,亏损面16.59%,亏损额30.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亏损额增长37.82%。其中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亏损面为19.8%;水泥制造业亏损面为28.3%;建筑材料生产专用机械制造业亏损面为19.8%;建筑与技术玻璃制造业亏损面为17.5%。

3. 固定投资稳中趋缓

2015年全省建材行业完成投资额为872.01亿元,同比增长1.76%,占全国建材行业投资额的5.63%。其中水泥制造业投资额47.49亿元,同比增长17.62%;水泥制品制造业投资额136.33亿元,同比增长-19.92%;隔热和隔音材料制造业投资额48.90亿元,同比增长21.86%;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业投资额42.97亿元,同比增长8.96%;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制造业投资额18.77亿元,同比增长26.08%;平板玻璃制造业投资额16.02亿元,同比增长114.29%;技术玻璃投资额13.93亿元,同比增长-6.57%;其他建筑与技术玻璃制造业投资额34.03亿元,同比增长5.4%;其他建筑材料制造投资额91.49亿元,同比增长-8.31%;建筑材料生产专用机械制造投资额34亿元,同比增长-9.34%。

二、2015年协会主要工作

(一)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经济运行持续下行,对传统建材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我省建材行业主要产品产能过剩现象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水平、高档次产品比重低,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是影响我省建材行业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协会将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2015年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使企业能及时了解产业政策和全国建材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协会邀请我国建材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主要起草者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会长刘长发同志作《新常态下建材工业发展前瞻》报告。他在介绍我国建材工业发展现状、所面临机遇和挑战以及建材工业“十三五”期间发展思路的同时,对我省传统建材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提出江苏是传统建材产业比重较大的省份,继续推进传统建材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加快推进绿色建材、智能制造;江苏有较好地经济基础和技术支撑条件,具备率先发展建筑部品产业的条件,部分优势企业可以把发展重点转移到建筑部品产业上来。

为引导企业实施转型升级,协会分别与省经信委、镇江市经信委、镇江市水泥协会联合召开原材料工业运行分析会、水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座谈会,介绍我省建材行业运行情况,分析所面临的形势和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听取企业对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求与建议,协会还参与了中国建材联合会组织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大讨论,我会理事长聂长兰的《新常态下的江苏建材工业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的思考》一文获一等奖,建华建材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刚的《建材行业经济新常态与转型升级》一文获二等奖,江苏鹏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提升适应新常态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一文获三等奖。

为促进企业延伸产业链,协会组织部分企业参加由省经信委和省新材料产业协会组织2015年中国(南京)新材料专家、院士会暨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立揭牌仪式,近10名院士和省经信委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专题报告和讲座,对我省传统建材企业延伸产业链,实施转型升级具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二)推进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投资和需求的强劲拉动下,我省建材工业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同时带来的产能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下降和资源环境紧张等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省建材行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将发展方式由资本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构思,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协会配合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所属的国家建筑材料展贸中心、江苏省商务厅组织我省机械、水泥等企业参加“2015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国际建材展览会”。

协会积极参与省经信委关于建材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制定,两次组织召开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专家座谈会、大中型骨干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制定我省建材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意见,该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待发布。

为推进我省建材行业绿色发展,协会配合省环保厅有关部门对2015年7月1日起水泥企业执行《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颗粒物排放限值难度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徐州中联、徐州金鑫等水泥企业的调研提出了我省执行《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建议。

为贯彻实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目标,加快落后产能淘汰的步伐,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起草了《水泥工业用电实行阶梯电价政策(征求意见)》,协会及时将征求意见稿及时发给我省主要骨干水泥企业,听取他们对实行阶梯电价政策的意见建议。

为促进我省建材行业技术进步,及时方便地了解国际、国内建材行业新技术、新装备,协会积极与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材行业分会协商争取将“中国国际水泥技术及装备展览会”、“中国国际绿色建筑新型墙体材料及技术装备展览会”2016年从北京移师南京。

为了解我省水泥生产矿山资源及利用情况,水泥、玻璃行业节能减排情况,协会分别发文对我省有窑水泥企业矿山资源情况和水泥、玻璃企业能源消耗、脱硫、脱硝等节能减排情况进行了调查。

为推进企业创新驱动、绿色发展,邀请全国最大的预应力管桩企业建华建材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刚在协会理事大会上交流企业《新常态、新思路、新发展》的经验;组织江苏鹤林、句容台泥、江苏金峰、吴江南玻、盘固水泥五家企业参加中国建材联合会组织的“全国建材行业第三批百家节能减排示范线”申报;组织我省优秀企业参加中国建材联合会组织开展的“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企业”评选活动和中国建材企业管理协会组织的2015年全国建材行业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其中建华建材投资有限公司、江苏金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鹏飞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磊达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南京旭建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被评为“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企业”;童金秋(江苏科宝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光敏(苏州三和管桩有限公司总经理)、姚真峥(吴江市明港道桥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被评为“2015年全国建材行业优秀企业家”。

为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协会与省机冶石化工会联合在全省建材行业开展“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奖”评选活动,向中国建材联合会评审委员会推荐5个参选项目,其中徐州市诚信破碎机械厂的“新型铣内孔长钻槽的动力铣头”、南京中材水泥备件有限公司的“回转窑新型复合正反向窑封”、江苏东浦管桩有限公司的“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切角桩”、连云港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的“铁路专用水泥的研发与生产”等4个项目分别获技艺工法类二等奖、三等奖和技术开发类三等奖。此外,通过有关单位的推荐,经中国建材联合会评审委员会的评审,中国中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的“超高超大型水泥厂预热器支撑结构的研发及应用”、“城市生活垃圾协同处置过程中特殊装备创新开发(与中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共同完成)”、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岩棉生产高效稳定废弃焚烧换热系统”、“超薄石材中空复合板的研究与开发”、“滤袋缝纫自动辅助装置的开发”、响水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的“水泥磨机智能控制系统”、徐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的“基于互联网的水泥行业设备安全运行预制维修管理平台的研发与应用”、江苏鹏飞集团与盐城工学院的“球磨机防堵型篦板”、苏州天山水泥有限公司的“水泥散装库底自动放料技术革新”等9个项目分别获技术开发类一等奖、技艺工法类一等奖、技术开发类二等奖和技艺工法类三等奖。

为推动我省建材行业发展,宣传和展示优秀企业,鼓励和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协会开展了我省建材行业排名活动,在企业申报和评审的基础上评选出建华建材投资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为江苏省建材行业综合二十强企业和江苏金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等十家企业为江苏省水泥行业十强企业。

(三)推进行业提高质量效益

经济运行持续下行给我省建材行业经济效益带来了巨大影响。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和遏制经济效益下滑,协会组织开展了水泥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自律工作,对《江苏省水泥企业质量自律检查评定标准》进行了修订,将产品质量自律和化验室合格证现场审核评定标准融入一体。为加强我省水泥企业化验室的管理,协会召开了2014年江苏省水泥企业化验室合格证换证总结表彰大会,省经信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上总结了2014年全省水泥企业化验室合格证换证工作,对江南—小野田水泥有限公司等30家水泥企业化验室、赵国华等34名化验室主任进行了表彰;并对2015年全省水泥企业质量自律进行了布置,协会抽调派出24人,与各市协会组成29个检查组,对198家水泥企业进行了质量自律检查;对2家2014年化验室合格证换证现场检查不合格企业进行了复查和2家合格证到期换证企业进行了验收换证,配合中国建材联合会对1家水泥企业进行了化验室合格证换证现场审查。会议还参观了江苏鹤林水泥有限公司的生产线和化验室,该公司的生产线和化验室现代化、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受到参会者的一致好评。

为遏制水泥过剩产能,提高水泥行业经济效益,协会在一季度、三季度两次召开我省主要骨干水泥企业水泥市场情况分析协调会。一季度,在无锡召开的协调会上,介绍全省水泥行业运行情况,通报水泥行业市场自律情况,商讨通过了2015年水泥市场自律工作方案。三季度,在溧阳召开了“江苏省水泥企业错峰生产协调会”,通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泥市场高层论坛”会议情况和1~7月份全国水泥行业运行情况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泥市场情况,研究讨论了四季度我省水泥企业错峰生产方案。由于受全国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尤其是周边省份过剩水泥产能和有关企业的不同步,对我省组织水泥企业错峰生产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水泥行业全年的效益下滑程度明显高于去年。

(四)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作为行业协会必须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的需求,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才能及时有效地为会员及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才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协会十分重视深入企业调研,先后到水泥、玻璃、水泥制品、新型墙材、机械等数十家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实际运行情况,听取他们对行业发展、开展行业市场自律的意见。还陪同中国建材联合会乔龙德会长到江苏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及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调研,了解江苏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在科研创新、产业化建设以及未来规划等方面的情况;陪同乔会长到南京工业大学调研,省人大副主任、省工商联主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首席教授许仲梓还就建材行业发展向乔会长一行提出要建立生态型水泥示范性工程,利用固态工业废渣开发新的资源,关注大型工程的寿命,建立重点工程混凝土病态诊治单位等建议。先后陪同中国建材联合会副会长陈国庆一行围绕玻璃行业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对吴江南玻玻璃有限公司、江苏华尔润玻璃有限公司运行情况进行调研;陪同水泥地理网负责人刘作毅对我省水泥市场情况进行调研;陪同南昌市市政公司集团、江西建华管桩等企业领导对我省南京旭建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优质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NALC)的生产及在工厂化单元房屋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一系列调研真正体会到企业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有些甚至步入破产的边缘;另一方面看到了一部分企业在复杂的环境下已摆脱了市场低迷的困扰,探索出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江苏磊达股份有限公司狠抓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经过多年的奋斗,闯出一条自主发展的新路,形成集水泥、钢帘线、三产等多种产业发展的新型企业。江苏鹤林水泥凭借着严格的管理、科学的经营、灵活的营销策略保持了良好经济效益;江阴绮星水泥、启东泰安建材、江苏诚意水泥、如东万豪建材科技等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跨行业发展抵御了水泥效益下滑的风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扩大了发展空间;南京旭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靠创新驱动,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走国内国际同时发展的道路。

协会针对调研中发现或企业反映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帮助解决。例如:在徐州地区的调研中,发现中联水泥在租赁粉磨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着被租赁方负责人压力和风险小的问题,协会及时与中联经营管理层交流沟通;在淮安地区的调研中,发现水泥市场缺少协调机制,协会及时召开水泥企业座谈会,提出成立淮安市水泥行业协会的建议;针对桩业企业提出的预应力管桩市场竞争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协会及时组织有关企业研究如何采取措施,加强市场产品质量监管;针对预应力管桩生产技术侵权争议问题,协会主动出面协调,缓解矛盾。这些工作为我省建材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了作用。

(五)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根据省民政厅《关于开展2015年度全省性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协会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参加省民政厅组织的评估活动,通过评估,协会被评为5A级社会团体,这是各市协会的积极支持、我会全体会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协会应以评估为动力,认真总结,查找不足,进一步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努力开展双向服务,为推动我省建材行业科学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5年,协会根据工作的需要,分别在江苏申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鹏飞集团有限公司、建华建材投资有限公司召开了协会理事长办公会议、机械分会会长办公会议、预制桩分会会长办公会议。这三家企业在行业转型升级中都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江苏申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一家生产电冰箱配套塑料配件的小企业,经过多年的奋斗,狠抓科技创新,发展成为能生产各种类型的石油管道,集科研、开发一体化的大型企业;江苏鹏飞集团有限公司在国内机械装备供大于求的形势下,狠抓产品质量的提高,紧紧依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狠抓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开辟一条国内国际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华建材投资有限公司本部在2012年从广东中山市搬迁到江苏镇江,多年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逐步形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集管桩业、墙材、机械、投资等多种成份的大型管桩企业。

一年来,虽然我会工作在省经信委的支持和各会员单位以及各市协会的配合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2015年工作计划中的内容有一部分未能如期完成,主要原因是我会的资源不足,创新能力不强。

三、2016年协会工作意见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传统增长动力衰减,新动力尚在培育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建材工业产业结构存在着传统产业需求下降、新兴产业弱小发展不足等问题,建材工业在“十三五”初期仍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随着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和管理体制的变化,作为省级行业协会必须适应新形势,对行业协会职能和定位、运行机制和形式、业务工作范围、职工队伍建设等要有新的认识,才能更好服务于政府和企业,真正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适应行业协会体制的改革和新常态下我省建材行业的发展,2016年协会的主要工作是:

(一)坚持“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方针,针对新常态下的建材行业,进一步开展我省建材行业发展调研,配合做好建材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贯彻实施。

(二)坚持以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导,进一步推进我省建材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同时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建材工业制造服务业,保持适度产能利用率,努力遏制建材经济运行下行下滑,促进建材工业平稳增长。

(三)以创新驱动为统领,引导行业企业科技创新带动提档升级,坚持附加值型、质量效益型、能源资源有效利用型、绿色节能环保型发展。配合行业管理部门组织贯彻实施产业政策、技术标准和规范。继续做好行业运行统计和运行分析,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和“互联网+”在建材行业的建设与应用,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能力与水平,积极组织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我省建材行业的实施。

(五)继续组织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公平合理竞争,提高行业整体效益能力。

(六)配合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水泥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筑材料行业分会做好在南京举办的2016年“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水泥技术及装备展览会”、“第十届中国国际绿色建筑、新型墙体材料及技术装备展览会”工作。

(七)积极推进建材行业节能减排,推动我省利用水泥窑处置废弃物工作,促进我省水泥工业节能减排上新台阶。

(八)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适当引进高层次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协会服务能力,为适应协会体制改革后的政府委托服务打下更好的基础。建立和完善职工劳动管理和用人制度,稳定职工队伍。创造机会加强协会人员各类培训,提升服务政府和企业的能力与水平。

2022年安全生产工作意见 篇8

一是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农村乱收费问题的治理。治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乱收费、修建通村通乡公路向农民或村集体摊派集资、农民建房乱收费和农村公费订阅报刊摊派。

二是继续实施重点地区农民负担问题的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农民负担项目多且负担任务重、涉农负担信访多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承担特殊负担项目且涉及面广量大、减负惠农政策不落实且久拖不决、忽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且有可能引发或已发生涉农负担案(事)件等问题。

三是切实做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指导和监管工作。积极引导農民出资出劳建设村级公益事业。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积极探索选择一批县(市、区)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示范区建设;认真总结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经验,推动扩大试点范围。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项检查。

四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相关改革。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将村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和其他必要支出作为保障重点。积极稳妥地化解乡村债务。研究国有农(林)场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的政策措施,尽快配套完善现有灌区工程设施,加强价格管理。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继续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

五是加大督促检查和违规违纪案件查办力度。坚决纠正截留、抵扣和挪用补贴补助资金的违规违纪行为,推动抓好惠农政策的落实。继续加大对各种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行为的查处力度。

六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涉农收费文件审核制度,进一步清理涉农收费和集资摊派项目,向社会公布清理后保留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乡镇政府和涉农收费单位应及时公示或更新。坚持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将减负惠农政策的相关内容纳入农民负担监督卡。加快《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

2022年学校安全工作计划 篇9

1、完善组织机构。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校园治安防范、校车安全管理、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机构。

2、健全工作制度。各地校园治安防范、校车安全管理、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结合当前校园安全形势和有关要求,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健全各地各学校联络员制度,健全完善工作联系和协调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会议、形势研判、情况信息、工作述职、目标考核、检查督导等相关工作制度,加强工作统筹,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3、落实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明确职责,切实落实本地本校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主体责任,保证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各项要求得到贯彻落实。

二、加强安全法治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1、落实安全教育课程。切实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每周一个课时,心理健康教育每两周一个课时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并做到教材、教师、课时“三落实”。

2、加强法治教育。各地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每半年举办一次法治讲座。推进法治教育进课堂。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拟创建法治教育示范学校20所。

3、开展应急逃生演练。各中小学、幼儿园要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5.12防震减灾日”、“11.9全国消防日”等有利时机,每学期要开展不少于2次的专项应急逃生演练活动,并做到有方案、有组织、有总结,切实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三、夯实安全防范体系,提升校园治安防控能力

1、进一步加强保安培训。切实按照《湖北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技术标准》配齐配强安保人员及监控、防护、报警设施设备。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安保人员值班备勤工作,强化安保人员培训,提升安保人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完善、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门卫值班、校园封闭管理、领导带班值班、校园安全巡逻、寄宿制管理等制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3、大力推进校园巡逻队伍建设。各地各学校要抽调年富力强、有责任心的教职工组建校园巡防队伍,充实校园安保力量,并在当地综治、公安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校园巡防工作。

四、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校园安全管理

1、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按照《湖北省消防安全责任规定》,进一步落实各地各类学校消防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和消防安全工作职责。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定期开展消防知识教育。进一步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消防部门的要求,积极开展消防专项整治活动,深入推进消防安全“四个能力”(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和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建设,确保校园无火灾事故。

2、开展安全隐患集中排查整治。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两化”体系建设,按照“两化”要求和《XX市学校安全台账管理办法》,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逐步实现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对排查出来的问题,要实行台账管理,限期整改,对较大安全隐患实行挂牌督办。

3、切实做好防溺水安全工作。继续贯彻落实政府办公厅《关于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的意见》(鄂政办函〔20xx〕78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的通知》(襄政办函〔20xx〕15号)要求。在夏季来临之前和秋季开学之际,各地各类学校要通过深入开展“六不”预防溺水主题教育,制发、回收《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召开预防溺水专题家长会等方式,提高学生及其家长对防溺水工作的重视程度,强化学生家长的监管责任。同时,要协助当地有关部门强化宣传教育、学生上下学途经路段的水情隐患排查,重点水域的安全管理等工作,确保学生溺水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坚决杜绝发生群体性溺水事故。

4、进一步加强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管理。进一步贯彻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湖北省校车安全管理办法》和《襄阳市校车安全管理实施意见》,认真落实校车使用许可制度、校车驾驶员资格审批制度和随车监管人员等制度,实现校车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认真开展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构建校车安全培训体系,定期对校车管理人员、驾驶员、随车监管人员进行培训。在春、秋开学之际,开展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集中整治活动,强化校园及周边交通管理措施,加强校园周边交通执法管理,治理学校门前乱设摊、乱占路、乱停车等顽症,大力整顿校园及周边的交通秩序和“黑校车”、“黑出租”揽客营运等问题,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和人员伤亡,确保全县中小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

5、加强校舍安全管理。定期对校舍进行勘验检查,一旦发现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危房,要立即停用,并采取封闭等防范措施。有基建施工项目的学校要实行封闭管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五有配套”建设三年计划,切实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条件。

6、做好卫生防疫和食品安全工作。结合季节的特点,加强春、冬季传染病防控。各中小学校要切实落实晨检制度和因病缺课追踪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发热等症状的学生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学生集体活动的教室、宿舍等场所,要定期进行消毒、开窗通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的发生。要加强食堂管理,切实落实食品安全管理措施。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技能培训和健康管理,严格执行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台账记录制度,落实好食品留样制度,确保学校食品采购、加工、出售、贮存等关键环节安全可控。

五、加强检查考评,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1、继续推行学校安全工作明查暗访督查制度。按照校园安全工作督查制度,定期对所管辖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明查暗访,对所发现的问题要列出整改清单,对整改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通报,并纳入年度考核。

2022年安全生产工作意见 篇10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和指示精神,进一步完善体系、强化责任、夯实基储加强监管和促进乡镇(街道)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为实现全市安全生产提供基础保障,现就2005年全市乡镇(街道)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区(县)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开展乡镇(街道)安全生产达标工作是促进安全生产各项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和前移的重要措施,是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政策落实到基层的保证,是完成市政府提出的2005年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的重要抓手,各级政府要从实现“两个率先”,建立和谐社会,“保一方平安”的高度认识乡镇(街道)安全生产达标工作,把乡镇(街道)安全生产达标活动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

1、加强乡镇(街道)安全生产达标工作的责任落实。要将乡镇(街道)安全生产达标责任分解落实,并与行政正职安全生产述职报告和安全目标考核紧密挂钩,确保乡镇(街道)安全生产达标目标的实现;要做到达标活动有实施计划、有工作目标、有检查考核,保证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2、加强对乡镇(街道)达标工作的指导。各区(县)要认真分析乡镇(街道)安全生产达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本地实际制定2005年乡镇(街道)安全生产达标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达标工作完成好的乡镇(街道)要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的工作水平,将监管网络向行政村(社区)延伸;考核未达标的和安全生产监管基础薄弱的乡镇(街道),要重点狠抓基础工作,强化队伍和规章制度建设,争取早日达标。

3、加强乡镇(街道)达标工作的组织协调。积极研究和探索乡镇(街道)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效管理办法,做到长期有规划,有计划,保证乡镇(街道)安全生产工作发展的平稳有序;要积极主动为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经费、装备争取政策支持,为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创造有利条件,管理制度《2005年乡镇(街道)安全生产工作意见》。

二、加强组织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在安全生产监管过程中,健全有力的机构是保障,高素质的监管队伍是基矗目前,全市许多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已基本建立,人员也基本到位。但从全市情况看,发展还不平衡,监管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各区(县)要重点加强监管机构的建设,从组织、编制、人员、待遇、办公条件、人员培训等方面,着力提升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行政执法和安全检查的能力和水平。

1、加强机构建设。要根据本地实际,在乡镇(街道)设置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有条件的地区,在行政村(社区)设立安全生产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地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改革调整中,要确保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不减、人心不散,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和安全生产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2、加强人员培训。要调整充实安全生产监管队伍,选配好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人员,要把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熟悉安全生产业务、懂政策会管理的同志充实到安监岗位;要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乡镇(街道)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行政执法水平。

3、加强依法行政。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可受区(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委托,协助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制止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报告和协助处理安全生产事故;指导本行政区域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安全生产活动,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同时,要加强对监管人员行政执法和业务知识的指导,规范执法程序,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

三、加强“双基”工作,规范安全监管

各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直接面对广大群众,直接面对广大企业,直接面对各种复杂的局面,是安全生产监管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各地要认真履行职责,从严、从细、从实做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1、加强监督检查。要督促辖区内各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依法保障必须的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扎实做好安全基础工作,使其依法生产经营、健康发展;要加大对重大危险源的排查并督促企业落实整改,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加强对事故的防范,从源头上遏制事故的发生;要督促企业做好安全生产“三同时”工作,凡是纳入乡镇(街道)管理的企业,其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自立项之日起,就要做好跟踪督查和指导,监督企业按规定要求完成安全生产“三同时”工作,杜绝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2、加强服务指导和宣传教育。要为企业和基层做好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平衡协调等方面的服务工作,保证信息渠道畅通,及时把党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重大举措送达到基层企业,把基层的情况及时向上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反馈;加强宣传教育,运用各种手段和形式,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法规、事故应急救援教育,增强广大群众依法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和对事故的防范能力,制定本地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3、加强制度规范。各地要在不断完善乡镇(街道)安全生产6项基本制度和7项管理台帐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的各项基础工作;安全生产基本制度要适应新情况、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安全管理台帐要做到基本齐全,并建立健全辖区内基层单位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库,建立基本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并不断进行更新,能如实、准确、及时地反映出本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基本情况;要加强对行政村(社区)安全生产工作小组的指导,规范和完善行政村(社区)安全生产工作小组的安全管理工作。

四、加强监督,做好验收工作

各区(县)要针对本地当前达标活动中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把乡镇(街道)安全生产达标活动作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意见和中长期规划,并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全力将乡镇(街道)安全生产达标活动抓紧、抓实。要加强对乡镇(街道)安全生产达标活动的督查和指导,督查要分步实施,做到全面和持续相结合;指导要有针对性,做到个别与重点相结合。

2022年安全生产工作意见 篇11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以更大的勇气、智慧和韧性, 大力推动促进经济转型、民生改善和社会公正的改革, 坚决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使改革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总体要求是,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处理好加强顶层设计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关系, 处理好增量改革与存量优化的关系, 处理好改革创新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确保改革顺利有效推进。

二、大力推进年度重点改革

2013年改革重点工作是,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领域改革, 积极推动民生保障、城镇化和统筹城乡相关改革。

(一) 行政体制改革。

1.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完成新组建部门“三定”规定制定和相关部门“三定”规定修订工作。组织推进地方行政体制改革, 研究制定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意见。 (中央编办牵头)

2. 简政放权, 下决心减少审批事项。

抓紧清理、分批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和资质资格许可等事项, 对确需审批、核准、备案的项目, 要简化程序、限时办结相关手续。严格控制新增审批项目。 (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法制办等负责)

3. 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加快出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 推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出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方案。改革工商登记和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财政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工商总局、国管局等负责)

(二) 财税体制改革。

4. 完善财政预算制度, 推动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减少、合并一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 (财政部牵头)

5. 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 在全国开展交

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 择机将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试点范围。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 将部分严重污染环境、过度消耗资源的产品等纳入征税范围。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 (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负责)

6. 将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扩大到煤炭等应税品目, 清理煤炭开采和销售中的相关收费基金。

开展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 (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税务总局、国土资源部等负责)

7. 建立健全覆盖全部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

落实和完善对成长型、科技型、外向型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政策。 (财政部、国资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税务总局等负责)

(三) 金融体制改革。

8. 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逐步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建立健全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建立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 研究推动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 (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负责)

9. 完善场外股权交易市场业务规则体系, 扩大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范围。

健全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政策体系。推进煤炭、铁矿石、原油等大宗商品期货和国债期货市场建设。 (证监会、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能源局等负责)

1 0. 推进制定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 建立健全金

融机构经营失败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 形成有效的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机制。加快和规范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和面向小微企业、“三农”的中小金融机构。 (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等负责)

(四) 投融资体制改革。

1 1. 抓紧清理有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法规, 推动民间资本有效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

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原则, 制定政府投资条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 (法制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民银行、国资委、银监会、能源局等负责)

1 2. 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

建立公益性运输补偿制度、经营性铁路合理定价机制, 为社会资本进入铁路领域创造条件。支线铁路、城际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所有权、经营权率先向社会资本开放, 通过股权置换等形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既有干线铁路。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铁路局等负责)

(五)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1 3. 推进电价改革, 简化销售电价分类, 扩大工商业

用电同价实施范围, 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和水电、核电上网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全国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 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推进大用户直购电和售电侧电力体制改革试点。 (发展改革委牵头)

1 4. 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 综合

考虑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电、用水、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 (发展改革委牵头)

(六) 基本民生保障制度改革。

1 5. 整体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整合城乡基本医

疗保险管理职能, 逐步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研究制定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健全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 有序推进公租房、廉租房并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负责)

16.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等制度, 健全并落实社会救助标准与物价涨幅挂钩的机制。整合社会救助资源, 逐步形成保障特困群体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的长效保底机制。 (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等负责)

17.建立最严格的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建立健全部门间、区域间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完善食品药品质量标准和安全准入制度。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 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机制。建立实施黑名单制度, 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牵头)

18.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环境保护监管制度和规范科学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区域间环境治理联动和合作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制定加强大气、水、农村 (土壤) 污染防治的综合性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研究建立全国排污权、碳排放交易市场, 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制定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条例。 (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林业局等负责)

(七) 城镇化和统筹城乡相关改革。

19.研究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以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为重点, 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实施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创新城乡社会管理体制。 (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住房城乡建设部、民政部、农业部等负责)

20.根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转移人口情况, 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统筹推进相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将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到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 (公安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教育部、民政部、农业部、法制办等负责)

21.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投融资体制等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改革, 调研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地方债务风险控制措施, 规范发展债券、股权、信托等投融资方式, 健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的政策和相关机制。 (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负责)

22.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研究提出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水利部、林业局等负责)

三、继续深化已出台的各项改革

对已经部署并正在推进的各项改革, 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 切实抓好落实, 力求年内取得新的进展。

(一) 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推动大型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 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加快解决国有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历史遗留问题。

(二) 继续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

进一步扩大金融、物流、教育、科技、医疗、体育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完善口岸管理体制, 推进通关便利化改革。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 完善政策和功能, 开展保税工厂改革试点。加快制定并出台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方案, 推进港澳和内地服务贸易自由化, 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建立健全双边、多边和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新机制。健全境外投资规划、协调、服务和管理机制, 完善风险防控体系。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三) 加快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社会事业各项改革。

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教育体制

改革。加快推进文化领域政事、政企、政资分开,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优化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公立医院改革, 完善社会办医政策, 逐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推进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等改革, 加快管办分离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四) 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扩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试点范围, 整合资源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激励政策, 加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五)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贯彻落实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制定出台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加强国有企业收入分配调控、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重点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

四、完善改革协调推进机制

各地区、各部门要将改革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切实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确保取得明显成效。

认真做好改革方案研究制定工作。深入调查研究, 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 科学制定方案, 统筹好改革力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 使改革更好地集中民智、体现民意、惠及民生。

扎实抓好改革方案实施和社会引导工作。牵头部门要明确提出工作方案、时间进度和阶段性目标。参与部门要各司其职, 积极主动配合。要注重政策宣传和舆情引导, 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为改革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积极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优先在试验区部署重大改革任务, 发挥其探索创新、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经验。围绕迫切需要推进的重大改革, 组织实施一批攻关性试点。鼓励各地因地制宜进行改革试点。

上一篇:班主任自我心理的调节-班主任工作反思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名师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