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博士试卷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商法学博士试卷(共5篇)

民商法学博士试卷 篇1

中国政法大学

2000年

民法

1评述民事权利能力制度对我国民法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2.结合我国国情,论述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3.试述我国债权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及依据

商法

1简述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主要特点.2.股票面额、无面额、公司股权投资、公司回购、认股权的限制。(有误)

3分析票据法第10条。

不可转让汇票是否可质押。

保险法上代位权与合同法上代位权之区别。

4.我国公司与其他企业法人在法律适用、组织形态、管理体制上的区别。

5.各连带债务人均破产,债权人可不同时都申报,为何?

2001年

民法:(任选2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民事权利配置的重大影响

2、用益权的特点。

3、合同法中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试论合同法的特点与性质。

商法:

1、从关联企业规则的必要性论述我国公司法相关制度的完善

2、简述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律关系并论述证券基金管理人的义务和责任。

2002年

民法:

1、财团法人的特征,财团法人与民法通则中事业法人之比较,民法典制定时应采取何种模式。

2、占有保护制度的必要性、条件和方式以及我国物权立法应当保护到何种程度

3、试比较大陆法和我国合同法中的委托(委任)、行纪和英美法中的行纪、信托四种法律关系。

商法:

1、案例分析(2个)略

2、我国为什么没有个人,加入WTO后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3、在何种意义上,存在或不存在商法。

2003年

民法(A卷)

1、试论多元民事主体形成的根据及我国民事主体结构的立法选择。(40分)

2、试说明影响我国民事立法将国有土地出让使用关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等财产关系

确立为物权关系和将租赁关系、保管关系等财产关系确立为债权关系的基本因素。(30分)

3、试论区分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根据及合理性。(30分)

民法(B卷)

1、论权利滥用之禁止。(40分)

2、物上请求权的意义及其与侵权责任法的关系。(30分)

3、诚心信用原则对当代合同法的影响。(30分)

商法(A卷)

1、论商事传统与形式理性在商法典形成中的影响。(30分)

2、论公司人格否认理论在我国现行立法框架内适用的现实性。(30分)

3、破产程序如何体现了债权人自治?(30分):

4、在本票中,如果出票人在票据上作了禁止背书的,则:

(1)被背书人转让票据的,效力如何?(5分)

(2)被背书人以该票据设质的,效力如何?(5分)

商法(B卷)

1、从证券与权利结合的密切程度、证券所表彰的民事权利的性质(物权、债权、社员权)、证券的功能(设定权利或证明权利)、证券权利与证券取得原因的关系、证券的流通方式五个方面对股票与票据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其各自的法律性质和特点。(50分)

2、某股份有限公司为建立内部激励机制,拟订了面向部分员工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其设计的方案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a以当年年末公司的帐面资产总额作为公司的总股本。

b用于股份激励的股份主要来源为公司预留股份,预留股份的来源一是将公司总股本的20%留作预留股份,二是通过股份回购形成。

c员工购买股份的价格及资金来源,考虑到激励对象的支付能力和建立约束性机制的要求,采用折扣价格购股、再由公司出资按工龄给予补贴的方式。

针对该公司的上述方案,请分析回答:

a公司员工持股制度对促进公司发展的作用机理。(10分)

b以公司现有资产总额设定公司总股本是否符合公司法的原理?为什么?(10分)c上述股份来源的设计是否存在现行公司法上的障碍?为什么?(15分)

d上述购买股份的价格及资金来源设计是否存在法律问题?需进一步考虑和明确的法律问题有那些?为什么?(15分)

2004年

民法(A卷)

必做题(50分)

1、论权利滥用与权利限制。

选做题(从以下3题中选做1题,50分)

2、试论过错对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不同意义。

3、我国物权立法中用益物权制度设计之我见

4、论缔约过失责任的法理基础

民法(B卷)

必做题(50分)

1、论诚实信用原则对当代民法的影响

选做题(从以下3题中选做1题,50分)

2、相邻权的权利属性及我国民法相邻关系制度的改革

3、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弊端及其改革

4、侵权救济与违约救济的联系:沿革与发展

商法(A卷)

从以下2题中选做1题,50分

1、论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及其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2、论公司法与证券法的强制性与任意性——以我国公司法改革为背景

从以下2题中选做1题,50分

3、破产法上的优先权与集体清偿原则的关系:问题与对策

4、重整制度与和解制度的价值差异:以历史发展为线索

商法(B卷)

必做题(50分)

1、试论有限责任与公司法人的关系,兼评有限责任制度之利弊。

选做题(从以下2题中选做1题,50分)

2、从法院、债权人和债务人在破产程序中的地位看破产程序的性质及其与民事诉讼程序的差别

3、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之焦点分析及立法建议。

2004年民商法复试试题

简答题(共5题,每题14分)

1、国有独资公司与一般有限责任公司的异同;

2、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及内容;

3、融资租赁合同与租赁合同的区别;

4、行纪合同与委托合同的区别;

5、可撤销合同的撤销权与债的保全的撤销权的区别。

论述题(30分)

论过错推定在侵权行为法中的地位及适用规则

2005年

民法

1、民事法律事实的种类、意义及其在民事法律关系运作中的作用

2、债的分类及其意义

3、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4、侵权法的归责原则

商法:

1、中小股东保护的法理基础及制度构想

2、证券法的性质属于商法、行政法还是混合法?结合证券法具体内容和制度评述

3、破产欺诈的法律对策

4、票据欺诈的法律对策

加试题:《道路交通法》第76条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2006年

民法

1、论民法上的物(自拟一个副标题,围绕副标题展开论证)50分

2、试论违约与侵权二元划分的利与弊 50分

商法

公司法 30分

1、我国公司法中关于要约收购的规则

2、为什么持股超过30%并继续购入股票要提出收购要约

3、要约收购对公司管理层、股东、债权人有何影响

票据法 30分

1、我国票据法规定中票据关系与基础法律关系有何牵涉

2、上述牵涉在哪些方面加强了票据债务人的抗辩权

3、上述牵涉对交易安全有何影响

4、汇票保证与担保法上的保证的区别

5、汇票保证人追索权的法律属性

保险法 40分

1、什么是保险利益原则,为什么投保人对保险标的要有保险利益

2、人身险于财产险中保险利益原则的不同表现

3、保险利益原则的例外

4、保证保险是否体现保险利益原则,保证保险与担保法中的保证有何区别

2007年

民法

一、1.乌尔比安说数人致死一个奴隶,都负责。分析之。30分。

2.荷兰民法典规定十四岁以上侵权自己负责,监护人未充分尽监护义务负全责。比较我国规定。20分。

二、试论瑕疵担保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关系。50分

商法

一、公司法第16条转投资和担保,股东会决议。分析之。40分

二、证券市场虚假陈述导致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的特殊性。30分

三、债权人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与制约。30分

2008年

民法

1.罗马法上说“使物权人不滥用权利是公共利益之所在”,论述这一观点。50分

2.[二选一]50分

(1)财团法人制度的特色及条件。

(2)谈你对我国民法典债法总论的体系上的看法。

商法

1.谈你对商法通则的制定,肯定还是否定,理由。30分

2.有限公司退股的途径和意义、公司法改革措施及评价。30分

3.破产清算和特殊清算的区别,各自的立法依据。40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民法卷

93年.

1.论合同自由

2.新闻监督与侵害名誉权

3.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对策

1.试论我国物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我国公司法中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

3.侵权行为责任与不当得利返还责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95.

1.论物权分类

2.企业法人与社团法人的关系

3.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的异同

96.

1.评析民法通则

2.物上请求权与侵权行为请求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缔约过失责任与合同责任的联系与区别

4.评析人身保险合同

(3、4选一)

97.

1.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民商立法

2.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和行使合同解除权的区别

3.论典权的性质、典权与抵押、质押、买卖和租赁的法律关系

4.论保险合同中当事人的基本权利义务

98.

1.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民法适用问题

2.效力待定行为与可撤销行为之间的区别

3.试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通则》的解释200条

4.侵权民事责任与不当得利民事责任之间的比较

99.

1.我国《民法通则》和其他有关于我国民事权利主体的分类及法律地位

2.用益物权的种类及逐一评述

3.知识产权及其他财产权的异同,著作权与工业产权的异同

4.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

2000.

1、WTO 规则对我国民商事立法的影响

2、论经营权

3、论合同自愿原则

4、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2001.

1.法人有限责任

2.善意取得

3.表见代理

4.代位权行使的要件

2002.

1.论民事法律行为的发展和完善

2.论物权请求权

3.合同成立和效力的关系

4.知识产权在民法中的地位

1.论民法典制定中的法人制度的完善

2.评析物权行为理论

3.论信托法律关系中的受托人的权利性质

4.辨析效力待定合同与无效合同

5.论知识产权的私权本质

20041、论民法请求权

2、从人格权和人格的关系论述人格权的民事法律性质

3、论相邻权和地役权的关系

4、论商业秘密权

2005年

民法

一、论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关系

二、论侵权行为法与人格权法的关系

三、论担保物权的性质

四、论根本违约

商法

一、论民商合一制度

二、结合公司法的修改论公司资本制

三、试论破产管理人制度

四、论保险合同的生效

厦门大学

民法:

1、民法私法之证伪(或者证成)(35分,必答)

2、论先合同义务。(35分,必答)

3、我国物权法草案可行性争论之我见。(30分,选答)

4、论行为能力。(30分,选答)

商法:

1、论商事能力。(35分,必答)

2、我国公司法最新修订述评。(35分,必答)

3、论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30分,选答)

4、论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30分,选答)

5、论内幕交易的构成要件。(30分,选答)

清华大学

2005年

每题50分。

二选一:

1、设定我国担保物权体系。

2、我国物权保护的民法模式。

二选一:

1、善意在民法上的意义和作用。

2、时间在民法上的意义。以下刑法专业可选:

1、民法与刑法思维模式的不同。

2、民事权利的体系。

民商法学博士试卷 篇2

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1]钱老的这句话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点,一是办学模式,二是创新机制,三是人才脱颖而出。钱老中肯地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完全符合我国法学高等教育现实,尤其是法学博士的培养模式。我国法学博士的培养模式老套,专业分化严重,学术视野狭小,评价机制僵化,窒息了研究者的创新能力,研究者纵使有潜力,也是胎死腹中,无法“冒”出而成为杰出人才,这说明我国的教育体制必须改革。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不能在本土产生,主要原因在于本土的培养机制难以使他们“冒”出成为杰出的人才;我国法学研究人才库在世界上是最大的,但是高端的人才,具有世界影响的法学家是很少的,这绝不是说我国法学人才的天赋低于国外,而是我们的培养机制尚不能把被培养者的天赋发挥出来。

我国法学博士的培养有两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一是如何选择法学博士的培养路径,法学博士生应该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二是应该选拔什么样的人做法学博士,是强调勤奋,还是强调天分。法学博士的培养路径应该是多方面的,我国法学博士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问题是多方面的,相当一部分人读博并非献身于学术研究的目的:有的是为了一个好工作,有的是换一下工作环境,还有的是为了博士帽的光环,有的是为了职称或官位的晋升,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抱着这种非纯正的目的读法学博士,是根本不可能认真读书和做学术研究的。

钱老又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这里对“文化艺术修养”应作广义的理解,钱老强调研究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通识知识,这对我国的法学博士教育很有启发意义,这就要求我国法学博士教育不仅要博,而且要渊,要渊博并重。在美国并没有法学本科专业,法学硕士的本科不是法学而是其他专业,这就保证了法学硕士的知识面比较宽,而法学本来就是具有很强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厚基础、宽口径应当是法学博士的培养路径。

一、博士的悖论剖析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博士”的意义是:(1)学位的最高一级:如文学博士;(2)古时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茶博士,酒博士;(3)古代的一种传授经学的官员。“博士”展现给我们的就是对某一专业进行精深研究的人,但这一展现的意义恰恰不是“博”本来的意思而是其对立面。汉语里,“博”的意思是“丰富”、“广”,和“精”的意思是正好相反的,所谓“广博”、“博而不精”即此意。“渊”的意思才是“深”和“精”,“博士”的准确称呼是“渊士”。经过本科、硕士后继续深造的“博士生”,不是在进行多领域广泛的研究而是某一领域里专一精细化的研究,他不是像中学生那样广泛地学习语数外、理化生和政史地各个学科,也不是像本科生那样学习本一级学科的多门二级学科,而是专门研究某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里的一个专业方向,甚至这个专业方向也可以再细分下去,将这样研究的学生称为博士生是名不副实的,单从字面来理解,只有中学生才配称作博士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其实是离“博”渐行渐远的,但我们并没有这样的感觉,这全是语言悖论惹得祸。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子路》)“博士”这个词语就是“名不正”,并因而具有“言不顺”和“事不成”的消极和误导作用,也就有必要对这个词语进行颠覆性的剖析。当然,“博士”这个词语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因而也不可能单凭本文就能将其“正名”为“渊士”,但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消除人们对“博士”的误读。

至少就目前各国的博士培养机制而言,博士指学术研究“精深”的专家,而非“博广”的通才,这是近代以来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代以来,科学呈加速度发展态势,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而另一方面,诞生了科层制,培养了以学术学习、教育和研究为业的学术队伍,制造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专著等材料,也对研究者消化这些材料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术材料多了,意味着有必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有选择地进行处理和消化,这实际上提出了学术研究分工的要求。学术创新首先意味着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推陈出新,它建立在对扎实的材料消化的基础上。如果以十六、七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大发展为分水岭,时间越是往前,学术研究者面对的材料越少,天分所占的比重越大,对学术积累的要求越少,比如高斯发现数列,无非是发现了从1到100的规律[2],越容易出现百科全书式的天才;时间越是往后,学术研究者面对的材料越多,天分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对学术积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研究者对学术材料的选择越来越精,研究越来越专精,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几乎对所有学科都有很深造诣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在今天已经没有生存的土壤。即使亚里士多德还能活到今天,如果他研究诗学,关于诗的论文专著已是汗牛充栋,而不是像古希腊时的凤毛麟角;今天的亚里士多德一辈子也不能看完关于诗的全部研究材料,他若想成为诗学博士,意味着他根本没有时间研究形而上学、物理学、植物学等,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今天已不能复制了。即使在诗学领域,很多地方早被“殖民”了,他要想开辟新领域,有所创新,也比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难多了。实际上,今天的被授予一级学科的博士,如法学博士、哲学博士,他们也并非是名副其实的,法学博士并非研究全部的法学,而是法学这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如法学理论、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宪法、行政法、国际法、法律史等专业,而每一专业下又有不同方向,如法学理论专业下的法学方法论、法哲学、法社会学、法律语言学等,而这每一个方向的既有研究成果,也多得让人目不暇给。实际上,博士的开题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学术综述,也主要是指某一研究方向的既有研究成果。从研究方向逐一放大到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和整个学术,可以看出博士的研究范围何其狭窄,博士是一点也不“博”的。

二、法学博士教育的路径应从“博”到“渊”

现在的博士培养模式简直是误入歧途。专业化的精深研究不能仅仅通过自身来解决的,专业知识都只是整个知识网的组成部分,它不能够脱离整个知识网而孤立地存在,恰恰是靠整个知识网中的非专业化的知识来支援、启发、撑起、对举、凝视和反思平衡的。有的大学法学院博士招生简章就载明了考博的条件:本、硕必有一阶段甚至两阶段均学法学,也就是强调考生的专业知识背景,人为地将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强烈地对立起来,还真是反对博士之“博”啊。在笔者看来这是极其狭隘的看法,非专业背景的考生确实有自己的缺陷,但也有自己的优势,最终的结果是,囿于专业之限的人反而难把专业做深和有创造性。老子早就犀利地指出:“是以圣人长善救人,故无弃人;长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老子·二十七章》)一个高明的专业人员绝不会把非专业知识当做废物抛弃掉,而是利用其独特的价值,包括非专业知识在内的任何知识都对专业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孤零零地只读几本专业书是不可能做出大学问的。我们不否认本硕博三阶段都学法学的专业人士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绩,但前提是他必须于专业之余学了很多非专业的知识,非专业知识的广度决定了他专业知识的深度和高度。对于社会科学而言,你的研究若要爬上多么高的顶峰,那么前提性的基础是山下的底盘要有相应的面积,“渊”有多高深建立在“博”有多宽广的基础上,山的底盘的宽广度决定着山的高度。所以,从纯粹的专业知识出发来研究社会科学,终难成大器,博兰尼强调非专业知识对专业知识的支援作用是真知灼见。所以在我们看来,当今社会科学的“大家”有两种,一种是改行的,用从前的非专业知识支援现在的专业知识;二种是一直进行专业训练,本、硕、博都是同一专业,但却不是对本专业专心一志、画地为牢,而是对其它知识有着广泛的爱好。哈特、德沃金、哈贝马斯等法学家的法学成就受到非法学知识的有力支援,如语言学对哈特和哈贝马斯的支援,诠释学对德沃金的支援,都是至关重要的。社会科学的各学科之间是高度分工的,但都有社会科学的共性;各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个性、共性纠缠在一起,表明每个学科都不是独自突兀、孤苦伶仃,而是相映成趣、相互支援的。哲学是一门研究“形而上”的学科,其根基却在“形而下”的各门具体学科上,没有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哲学也是毫无生机的,“哲学来自于非哲学”。研究“形而下”的各门具体学科也要从哲学那里吸取营养才能具有理论深度,现在相当多的社会科学论文,知识上没有缺失,学术上也规范,就是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如同白开水,无毒也无养分,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状况的出现,既在于作者没有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冷静、细致的分析,也在于哲学素养的欠缺而不可能具有分析的深度。法学作为综合性的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有密切联系,正如博登海默指出:“研读法律的学生如果对其本国的历史相当陌生,那么他就不可能理解该国法律制度的演变过程,也不可能理解该国法律制度对其周遭的历史条件的依赖关系。如果他对世界历史和文明的文化贡献不了解,那么他也就很难理解那些可能对法律产生影响的重大国际事件。如果他不精通一般政治理论、不能洞见政府的结构与作用,那么他在领悟和处理宪法与公法等问题时就会遇到障碍。如果他缺乏经济学方面的训练,那么他就无法认识在许多法律领域中都存在的法律问题与经济问题之间的紧密关系。如果他没有受过哲学方面的基础训练,那么他在解决法理学和法学理论一般问题时就会感到棘手,而这些问题往往会对司法和其他法律过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3]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法科的研究生,他的论文没有哲学所要求的思想深度,没有语言学所要求的表达简洁度,没有逻辑学所要求的思维清晰度,没有历史学所要求的史料准确度,而仅仅是专业法学知识的大杂烩,他的专业知识再丰富,却难以写出一篇有穿透力的原创性学术论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这些哲学家对法学的影响远在那些纯粹的法学家之上,他们带着哲学家的睿智对法律的认识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例如,法律为什么会产生?这恐怕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即对人性洞察的哲学问题,目光如炬的休谟给出了最令人信服的答案。在休谟看来,“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准备的稀少供应。”[4]这就是说正义产生于一种正义环境,就主观而言,是人性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就客观而言,是自然的稀少供应。假如没有这种正义环境,如虚拟的黄金时代,那时,四季温和以致人类无须备有衣服和房屋,大自然提供足够的食物而无需任何人劳动,贪婪、自私、残忍就不曾听说,人们只有慈爱、怜悯和同情甚至你、我、他的分别也排除在幸福人们的心灵之外,那么“财产权和义务、正义和非正义等概念也就随之而不存在。”[5]事实上,极大丰富的东西、极端欠缺的东西和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对人类不存在纷争和正义问题。“由于我们的所有物比起我们的需要来显得稀少,这才刺激自私;为了限制这种自私,人类才被迫把自己和社会分开,把他们自己的和他人的财物加以区别。”[6]因此,休谟断言:“利己心才是正义法则的真正根源:而一个人的利己心和其他人的利己心既是自然地相反的,所以这些各自的计较利害的情感就不得不调整得符合于某种行为体系。”[7]正义起源于人类的协议,以补救由人类心灵的某些性质(自私和有限的慷慨)和外界对象的情况(容易转移)结合起来所产生的某些不便,所以正义不同于自然之德,而是人为之德,它是从对人类的交往和社会状态的必须用途中派生出来的,“公道或正义的规则完全依赖于人们所处的特定的状态和状况,它们的起源和实存归因于对它们的严格规范的遵守给公共所带来的那种效用。在任何值得考虑的环境下,倒换一下人们的状况如:生产或者极端丰足或者极端必需,根植于人类胸怀中的或者是完全的温良和人道,或者是完全的贪婪和恶毒,即通过使正义变成完全无用的,则你们由此就完全摧毁它的本质,终止它所加于人类的责任。”[8]休谟举例说,在极端的情况下正义法则被终止,如饥荒中不经所有人同意均分粮食,覆舟后,抓住所有能够抓住的救生手段和工具而不尊重既定的所有权限制,面对匪寇进行防卫而不论夺取可能属于谁的剑或盾,都不能算是犯罪。[9]从哲学的人性论来分析法律的起源,休谟是极其高明的;想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法学家,如果不认真研读休谟的哲学著作,那是极其愚蠢的。这也说明法学研究,同所有社会科学的学科研究一样,都不能囿于专业之限,孤芳自赏和作茧自缚,这是学术研究的死亡路径。

有这种多的非专业知识在底盘的支撑,他们在专业知识的山顶才能达到相应的高度。从此而论,我们人类的认识旨趣和知识结构在退化。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就在其学园门口写着“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学哲学)。哲学和数学是分别以文字和符号反映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两门学科,看似截然“不同”,实则极其“相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常用数学知识为哲学研究铺垫,而且是当时相当前沿的数学知识。“万物同理”,就像一座大山的底部是各不相同的,但越往上走,相同点就渐行渐近,直至山顶,就趋于同一了,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山顶。出自分工的各专业知识,在低浅的阶段,表现出各自的不同点;在高深的阶段,则表现出更多的相同点。各种不同的专业知识可以提供不同的理论视角,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很多专业知识研究的成就,其灵感恰恰是非专业知识提供的;一个非专业问题的新奇视角,导致了一个专业研究问题的伟大发现,学术研究常常是曲径通幽和出人意料的。为什么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是如此的睿智,因为孔子、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是“全才”而非“片才”,那时的知识几乎是不分工的,一种知识的研究恰恰给另一种知识的研究提供平台和灵感,我们总感觉到上述的思想家的思想是最有灵气的,这就是“工夫在诗外”,由“博”而“渊”的道理。近代的休谟、康德、黑格尔虽以哲学闻名,但从不囿于学科之限,马克思对数学也有很高的造诣,这些人就构成了近代思想的又一高峰。当代也出现了哈耶克、哈贝马斯等少数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范围已缩小,已从自然科学的支援里退了出来。更不用说在当今,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不仅从自然科学的支援里退出来,也从其他社会科学的支援里退出来,甚至同一学科内部也日趋分化,一级学科包括若干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内部又有若干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内部又分成若干研究点,分工越细,所受的外部支援就越少,灵感和创新就越差,视野越来越狭窄,学问越做越小气,用浮华的、花哨的、令人迷惑缭乱的专业术语来掩饰内容的贫乏,如果说有创新,不过是专业术语的翻新,内容被窒息了,灵气荡然无存了,荡气回肠的学术震撼力难以寻觅了。例如,法学有法理、法史、民(商)法、刑法、民诉、刑诉、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国际法、经济法、环境法等,自进入研究生阶段就把法学拆开成这些二级学科进行孤立的研究,二级学科,如民法、刑法、经济法、国际法等,其划分标准是他们“调整对象”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作为理论研究,这种划分也无可厚非,但法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个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具有“综观性”而“非片性”,多视角而非单一视角,往往牵涉到多学科内容,任何单独的二级学科都不能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如许霆案,不懂刑法的法理学者的观点受到刑法界的冷嘲热讽,而许霆第一笔1000元取款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取得的,没有主观恶意,多出的999元显然是民法上的不当得利而非刑法上的盗窃,刑法学者坚持了“盗窃金融机构”的准确定性,但是由于没有法学理论的支撑,又不愿适用刑法二百六十四条判处许霆无期徒刑,最后就适用刑法63条的法定刑下减刑,但本案又没有刑法规定的减刑情节,所以二审判决陷入了黔驴技穷的窘态,折射了部门法的理论素养欠缺的憔悴面孔,二审判决结论或许为人们所接受,但给予这一结论的理据实在难以为人们所接受,因为这个案子并非是民法、刑法、法理中的任何单一的二级学科所能解决的。其实面对这样的疑难案件,部门法学者应该上升到法理学的高度,为疑难案件找到不同于一般案件的适用模式,才能够给判决找到充分的理据,使判决具有可接受性。很遗憾的是,“从法理上将这两种适用模式区别开来,显然并未被部门法的学者认识到。”[10]本案最后适用刑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减轻处罚,实在是无奈之举,也就是想给许霆减轻刑罚但又找不出有效的路径,这就我国当前暴露了法学理论的贫乏。

目前,我国的博士培养模式存在的严峻问题是,学术研究分工的精细化、学术视野的狭窄化、学术对话的封闭化,使博士的学术研究肤浅化、片面化和极端化,许多研究只是在一个小圈子里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自我欣赏,根本不能应用于广阔的社会。因为这种研究的知识面就很狭窄,不能放到广阔视野的社会中;这种研究也没有经过与其他知识领域的充分对话,也不能在更大的领域内得到认同。很显然,这种研究的路径只是走向死胡同,因此法学博士教育的路径应从博到渊

三、法学博士教育应当“渊、博”并重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这里的“知”并不指专业知识,庄子处在一个尚未进行充分知识分工的时代,“知”不仅意味着精深度,也意味着宽广度,这二者是统一的和相辅相成的,而非对立和毫不相干的。对于知识的两个维度:宽度和深度,我们进行学术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是“深度”而非“宽度”,由于知识的加速度增长和人之有限科研时间的冲突,人们不可能学完所有的知识,通常一位学者把本年度所发表的专业论文读完就会耗时很大甚至终其一生,所以只能进行选择性地阅读和研究,使阅读和研究向纵深发展,笔者也反对那种“万金油”式的学术阅读和研究。但是,过犹不及,学术研究的“深度”(渊)是目的,“宽度”(博)却是基础,没有“宽度”又哪有“深度”可言呢?大海之深在于其广,天空之高在于其阔,高山之高在于其大,学术研究的精深来源研究者宽广硕大的知识面,汉语的“渊博”这两个字所组成的词语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就是说,不“博”则不“渊”,“渊”在“博”的基础上,我们不能要求泰山有2000米之“高”,却只有1米之“宽”,泰山的高度和其宽度是呈正比例的。学术阅读和研究就是要处理好“渊”和“博”的关系,不能够厚此薄彼,而是要发挥两者结合的最大效应。假如一位研究者的时间是确定的,比如,一年3000小时中拿出多少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呢?专业知识当然是最重要的,也是研究的目标,但只拘泥于专业知识就会使你眼光狭小、灵气消退、灵感窒息,那简直是自我封闭、一潭死水的研究,专业知识借用一句诗来说不过是“半亩方塘”的小地方,学术成果的秘密在于跳出这个小圈子的限制,寻找更为广阔的天地,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关注专业知识,还要关注非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性知识,这才是学术研究的不绝源泉。

学术阅读和研究的“宽度”缺失直接阻碍了“深度”的发展,造成不为人所识别的学术病态和学术争鸣上的“隔岸冲拳”的闹剧,这也正说明了不“博”则不“渊”的道理。比如,哲学界对孔子的“父子相隐,直在其中”(《论语·子路》)和墨子的“杀盗非杀人”(《墨子·小取》)进行了持续的学术争鸣,相关文章不可胜数,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一一列举,如果这是“隔岸冲拳”式的争鸣,其价值可想而知,而参与争鸣的不乏“大家”,也就更具有迷惑性。笔者不否认他们是“大家”,但在这两个问题上他们似乎扮演了“小家”角色,原因在于知识分工太厉害了,学术研究“深度”对“宽度”的要求没有保障,没有这“宽度”,他们就成了“门外汉”,当然也毫无“深度”可言,可他们自己却浑然不觉,似乎有一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讽刺。说到底,虽然孔子和墨子都以哲学闻名于世,但不要忘记,当时的知识尚未分工,他们并未说自己所提出的是哲学命题,而我们现在哲学界围绕这个问题的争鸣却将其当做不证自明的前提,这样的争鸣简直是缘木求鱼,喻之为南辕北辙也不为错。事实上,这两个命题都是法学命题。“父子相隐,直在其中”这个命题是谈“作证豁免权”,也就是“容隐”,孔子给出了“容隐”的理由,就是这个“直”字,这个“直”通“值”,是“等值”之意而非“正直”之意,孔子是说,父子之间有恩有惠,有着天然的等价关系,所以说做儿子的没有资格告发父亲,不能陷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亲于不利,[11]这个解释不是顺理成章的吗,哪有那么多的争论!争论来源于知识宽度不够的“误解”。“杀盗非杀人”在逻辑学上的荒谬性简直是不值一驳,可是墨子并没将其当做逻辑学命题呀,法律的灵魂是价值,只有从价值上分析这个命题才是墨子的本意。墨子是说:“杀盗”具有合法性,不承担法律上“杀人”罪的责任。[12]一旦把此作为法律命题,这个命题就像法律常识一样毫无争议之处,但千百年来这个命题浪费掉哲学界多少“误把它乡作故乡”的学者的笔墨,而结果是:这是一个法学命题。如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那么警察击毙歹徒是此意义上的“故意杀人”吗,如果一个法官依据此条法规把击毙歹徒的警察判刑,只能表明该法官有神经病,并无其他争论意义。哲学界关于这两个问题的争论是意义阙如的“虚火”而非学术繁荣,对这两个问题的学术研究也无“深度”可言,因为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和知识面缺乏“宽度”所致。两大“学案”的悲剧之所在就在于,“现代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智慧,又面临孔子墨子所没遇见过的日积月累呈加速发展的庞大知识大山,从而导致学术壁垒和学术分工的尖细,像孔、墨这样既有敏锐洞察力又有宽阔学术视野的人堪称凤毛麟角,我们像井底之蛙,只见井水而不见河水、只知井水而不知河水,却把河水当作井水谈,谈得不着边际还自以为道出真谛。学科之间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专业之间,也是井水与河水的关系。哲学家不懂法学,就把这两个问题当作哲学问题去批判;法学家不懂哲学,也不敢去哲学阵地把自己被侵占的疆土夺回来,是宿命还是悲哀?不可否认,在浮躁心态和知识割据的今天,我们已经失去了和先哲们全面对话的平台,因为我们早就将自己置于一个非常狭窄的平台上。”[13]现代为什么出不了学术“大”师,因为我们的博士培养模式就被限制在“小”平台上,也就不可能做出“大”学问来。

这么一分析,“博士”这个词又是有道理的。不错,博士就是要进行专业研究,就是登上学术之山巅,追求是深度、高度而不是宽广度,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不要忘记,专业的高山之巅正是非专业的底盘撑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非专业知识越“广博”,其专业知识就越“精深”,其创新能力就越强,这正是“博士”所孜孜以求的。所以,“博”与其说是对一种状态的错误描述,不如说是达到这种应然状态的路径,我们确实要通过广博的非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支援来达到一种获得专业知识研究深度的状态,即老子所提出的“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博士”的悖论因此而解。那么,什么是“博士”呢?“研究精”而“阅读广”者是也。

四、法学博士教育要注重人才选拔

以上分析的是,法学博士应该读些什么书,阅读面广才能钻研得深。但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选拔什么样的人来做法学博士来读这些书。笔者认为,选拔法学天分高的学生做法学博士,才能使博士学术研究的“渊博并重”实至名归。一个学生如果没有法学天赋,就没有读书的兴趣,读书就不是主动的、如饥似渴的、能量不可抑制的释放,而是被动的、应付差事的、勉为其难的机械式操作,对所读之书只停留在吞咽、吸收阶段而非消化、分解阶段,对学术研究无所助益,书读得再多,也称不上学术研究的“渊博”。应该说,在中国高等教育的三级考试中,只有本科入学考试有一部分涉及到考生天分的难题,硕士和博士的入学考试题反而不大关注学术天分的考察。于是我们发现,没有一定学术天分的学生是很难考上重点大学的本科,而非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考上重点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并非难事,这就出现这样的悖论: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对学生的天分要求是越来越高的;而另一方面,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学生的平均学术天赋是在下降的。一部分有学术天分的本科生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进一步考入研究生深造,相反天分平平的的本科生也由于各种原因进入研究生深造,但平平的天分又决定了他们并非可造之材,这就难怪博士生的本科出身常常成为用人单位的重点考察对象。本科生阶段以知识学习为主,只要不是白痴,是能够学到知识的,本科生扩招无可厚非,但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阶段是以学术研究为主,如果没有很高的天分,是不可能有创新性的研究,将没有天分的学生招博,简直是教育资源的浪费。笔者也承认,还没有一种机制能明察秋毫地将考生的学术天赋毫厘不差地分辨出来,在实际选拔中,天分高的没选进来,天分低的选了进来也属正常,但如果这两种情况都是“大面积”的,就不正常了,而我国的博士教育确实存在这种不正常情况,天分的分量就大为降低了,本来是——不是白痴可读本科,现在却是——不是白痴也可以读博士,而天分低的博士生注定不可能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注定就达不到博士培养目标,注定就是不合格的,这样的人能读博,只能说我们的选拔机制出了问题,每一个对博士教育有真情的人不能不对此忧心忡忡。

法学博士当是法学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应当具有学术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既来自他的勤奋,也来自他的天分,二者缺一不可,很遗憾的是,我们在选拔法学博士时,通常关注的是前者而非后者。甚至在法学博士的选拔考试上,也关注的是知识的考查,这种知识完全可以勤奋作保障的。至于学生对一个法律问题的悟性、洞察力等事关学生法学天分的考察,被忽视了,甚至认为是无法操作的。但笔者认为,对于一个法学博士的学术潜力而言,天分甚至比勤奋更为重要,懒惰的学生可以变得勤快,愚蠢的学生不可能变得聪明。如果一个学生通过废寝忘食的勤奋学习背会了全面的法学知识并通过考试,成为法学博士,但他缺乏法学天分,缺乏对法学素材的一种形式处理的能力,那么他的勤奋学习和写作也不过是材料堆积的量变,而不可能是质量,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贡献。孔子言:“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要求一个毫无法学天赋的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法学论文,那是天方夜谭。

法学天分就是对法学材料的形式把握能力。我们发现,一群学生,在同样的老师的指导下,读着同样的一本书,甚至都一样的勤奋,但对这本书的理解不一样,写出关于此书的论文的质量大相径庭,原因在于他们的法学天分也是大相径庭的。很多迷信“天才出于勤奋”的顽固派是不相信天分的,他们总是迷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类如果不正确理解就会误入歧途的格言,因为学术研究的要害是创新和质量而非积累和量变,勤奋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其实在认识论上,很多大哲学家是承认天赋的。比如孔子就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这里的“生而知之”绝非指“一生下来就知道”,而是指一种天赋,一种创造力,一种元知识,它就高于从别人那里学来的知识。[14]康德认为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只有主、客观的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无感性则不会有对象给予我们,无知性则没有对象被思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15]天分是纯形式的东西,但它是通过对具体材料的把握而体现的,人之天分不同,对同一材料的把握也不同。

清华法学博士“赢了”省政府 篇3

2012年3月15日,国务院的一纸裁决书撤销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做出的王进文家乡所在区域征地合法的决定,要求山东方面重新处理。由此,“清华博士扳倒山东省政府”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以前,你是潍坊市政府的骄傲,因为你上了清华;现在,你是潍坊人民的骄傲。”王进文的一位朋友对他说。

“这是一个阶段性胜利”

王进文200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2008年获得法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9月开始攻读清华大学法理学博士学位。

他的老家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街道办事处北三里村。2010年3月,北三里村开始城中村改造,23.8公顷的土地被征收,包括王家200平方米老宅。“拆迁时,村民没有看到相关的立项、批文、资质证明等手续。”王进文说。当年4月,他给潍坊市政府16个部门发出拆迁信息公开申请。但只有潍坊市发改委在一个月后做出答复:尚未对北三里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进行核准。当时王进文觉得,“既然发改委都说还没核准,那肯定不会拆了。”

2010年11月17日凌晨2时许,王家的房子被推倒了,家具、电器、粮食、户口本都埋在里面,还死了两条狗。“幸亏当时我父母不在家,要是他们真有事怎么办?”说到这,王进文用尽全身力气捶了一下桌子,桌上的书掉下来两本。600度近视镜后面,他的双眼眨得很快,抑制住了眼看就要流下来的泪水。“他们还故意把我的书推出200米远。”那些书是王进文从初中到大学时读过的书,除了课本之外,还有《资治通鉴》、《明史》和《诸子集成》等,有400多本。当时,拒绝拆迁的不仅有王家,村民李宝坤提供的名单上,有605名村民签字表示不同意拆迁。

得知房子被拆当天,王进文用3个小时写了8000余字的《法学博士清华大学王进文致工学博士潍坊市长许立全先生有关拆迁问题的公开信》,信中写道:“推土机推不出和谐社会,也推不出真正的城市化。”时任潍城区区长的赵伟宏答复王进文说:“我们支持你通过法律渠道依法解决。”

2010年12月,王进文代不识字的母亲李玉敏将北三里村村委会告上法庭。此外,他还以“超越法律权限审批”、“行政不作为”等为由,分别对潍坊市发改委、国土局、规划局、城乡建设局提起行政诉讼。但5起诉讼案只有两起得到法院审理,结果或者是没有判决,或者是以“非法拆迁事实不存在”为由驳回诉讼请求。之后,王进文又向山东省政府提起行政复议,仍被认定为征地合法。

王进文并没有放弃,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国务院。“我用挂号信、同城快递、亲自递送3种方式向国务院法制办递交的行政复议申请,2011年4月26日,国务院法制办签收。这段时间,光是给各级政府发快递和挂号信,我就花了5000元钱。”王进文说。

11个月后,国务院做出了第一次有利于王进文的裁决。“我是3月27日收到的国务院裁决书,这是一个象征性、阶段性的胜利。但到今天,我还没有收到山东方面的任何反馈。”王进文说。与此同时,被推倒的王家老宅上已建起20层的新楼,北三里村变成了“上城国际”住宅小区。

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清华博士

环球人物杂志:你最初受到关注是因为你给市长写公开信,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

王进文:我要问责。不管信能不能到他手里,我都不能对自己的权益无动于衷。其间,曾有一个陌生电话说要给我钱,私了。我不拒绝私了,但要在法庭主持下和解。

另外,写公开信时,曾有人质疑我利用“清华”和“博士”寻求舆论支持,有悖法律精神。其实,我只是通过这个方式寻求舆论监督的力量,希望政府能正视群众的诉求。

环球人物杂志:在维权过程中,你的心态有什么变化吗?

王进文:刚开始,我的脾气非常不好。但后来,我转过来一想,认为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很重要,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可能比作为一个参与者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后来该交给律师去做的,我就交给律师去做,因为我相信,这个事不会无限期拖下去,总会解决的。

环球人物杂志:对于此案,你想要得到怎样的结果?

王进文:第一,山东、潍坊方面要向村民公开道歉;第二,赔偿损失,赔1亿我不嫌多,10万我也可以接受;第三,追求相关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环球人物杂志:你觉得自己在维权上有什么经验值得大家借鉴?

王进文:为什么我能走到这一步?时间、金钱、知识、策略,尤其是法律界的帮助和话语权,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到目前为止,我这种模式很难被复制。就像网上有人说的,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清华博士。而一个模式,只有可以被复制、推广,为各地政府所接受,才有意义。

“圈地运动”该终结了

环球人物杂志:很多人说,你的胜利,还有之前青岛女孩潘琦调查植树成本,质疑政府决策,都是法治的胜利,是理性维权的胜利。对此,你怎么看?

王进文:我们国家的立法已经很完善了,但在制度层面,还不完善;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也并不到位。比如说,好多诉讼程序是可以开启的,但老百姓缺乏相关知识储备;还有一些公职人员不能按照法律办事。我就遇到过人为干扰,这也是我这两年里最大的困难。

我在起诉潍坊市城乡建设局时,法院立案庭的法官跟我说:“你去找行政庭立案。”我说:“你这不是立案庭吗?”他说:“我们就是这么规定的。”我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没有这条规定。”他说:“这里我说了算。”然后我去了行政庭,行政庭说:“按照规定,你应该到立案庭立案。”“是立案庭的法官让我到行政庭来立案的,要不你打个电话告诉他一声。”他说:“要打你打。”我打通之后,就跟行政庭的人说:“电话那头让您立案。”他说:“你是私人电话,我不接。”“你不接可以,我去找你们院长。”我刚说完这句话,他就说:“你不要找院长,这个事情好商量。”不光法官,连保安都拦着我,不让我进法院,我说:“我是按照法律来的,我有诉讼法的条文,你看看。”他说:“不用给我看,我看不懂。”唉,走诉讼程序总要跟这些人打交道。

真正的制度是由信仰和行动组成的。100年前严复说过:弱民无强国,穷民无富国,乱民无治国。只有老百姓和掌握公权力的人都懂得讲法律了,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

环球人物杂志:你觉得部分地区的强拆问题能根除吗?

王进文:能。我从自己的这段经历就感受到,中央政府有打破强拆僵局的决心,这场持续10年之久的“圈地运动”该终结了。

采访结束后,记者一直在思考,王进文的行为为何会在公众当中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也许是因为他的“阶段性胜利”,虽然是在媒体的推动和公众的围观下才出现的,是一个难以复制的特殊个案,但还是彰显了法治的力量。法律的视野中,没有小人物之小,没有省政府之大,每个人都要平等地接受法律的衡量。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讲,王进文提供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在许多被拆迁者借助“过激行为”维权的今天,作为法学博士的王进文,坚守着一个公民的理性,不服输、不懈怠。他的理性维权也树立起了一个新的标杆——理性与温和,才具备真正强大的内力。

民商法学博士试卷 篇4

国际法学专业国际问题方向攻读博士学位

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

本人仅收藏整理 如有错误 还请自己查证!

国际法学专业国际问题方向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国际问题属国际法专业

涵盖了国际法、世界经济、国际关系、世界历史和外国文化等专业的跨学科研究方向

研究重点为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国际问题 本方向培养德、智、体、美、群全面发展 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能够从事国际问题研究、教学和实务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经过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研究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具有较好的马列主义基础

能够准确领会我国的外交路线、方针和政策 熟悉中国发展中的重大国际问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热爱祖国并积极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具有坚实的多学科理论基础

全面掌握国际法学、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世界历史、外国文化等相关学科知识

熟悉本方向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外研究前沿状态;在本方向的某些领域具有较高的造诣

能够做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3.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敏锐的国际观察能力 能够对当前发生的国际重大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 并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4.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基本掌握第二外语

二、研究方向

1.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法

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

3.中国国家战略与对外政策

4.世界文明进程与中国和平发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5.法国文化与国际关系

6.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世界文明

7.国际关系与跨文化传播

8.近现代日本与亚太国际关系

三、学习年限

一般为3年

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

博士研究生在修完学位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之后须通过由学院博士生指导小组主持进行的学科综合考试

取得合格以上的成绩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的学习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

总学分为15学分

其中公共必修课4学分(含政治课2学分 外语课2学分)专业必修课4~6学分 研究方向必修课4~6学分 其余为选修课学分

类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教学 方式 考核 方式 备

注 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0000A0002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2 72 1 讲授 考试

0000A0003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一外国语 2 36 1 讲授 考试

专业必修课

国际问题专题 2 36 1.讲授、讨论 论文

专业外语 2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 讲授、讨论 考试、论文

研究方向必修课

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法专题 2 36 1 讲授、讨论 论文

1.经导师指定

根据博士生各自的研究方向从以上课程中选取至少2门 2.上课学期依照相关学院的开课时间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专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6 1 讲授、讨论、自学 论文

中国国家战略与对外政策专题 2 36 2 讲授、讨论、自学 论文

世界文明进程与中国和平发展专题 2 36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讲授、讨论、自学 论文

法国文化与国际关系专题 2 36 2 讲授、讨论、自学 论文

第二外国语 2 72 2 讲授 考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研究生根据各自情况 可视需要选修若干门课程

2.考核方式依据课程要求而定

3.上课学期与硕士生课程和相关学院的开课时间相同

西方文化 2 36 1 讲授 讨论 论文

日本近现代史专题 2 36 2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讲授 讨论 论文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2 36 1 讲授 讨论 论文

国际私法学 2 36 1 讲授 讨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论文

国际经济法学 2 36 1 讲授 讨论 论文

欧洲一体化专题 2 36 3 讲授 讨论 论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国际贸易 2 36 3 讲授 讨论 论文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2 36 3 讲授 讨论 论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现当代中国外交史 2 36 3 讲授 讨论 论文

基督教思想史 2 36 3 讲授 讨论 考试

跨文化传播 2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 讲授 讨论 考试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博士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

学位论文选题应是围绕中国发展中的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国际问题课题

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选题应尽可能与导师或本领域研究的科研课题相结合 通过论文写作

作者应能就所研究课题取得创新性成果

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 经过协商确定论文选题

并在广泛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深入调研、拟定研究计划与方案的基础上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博士生应在第二学年末(在职学习的博士生最迟应在第三学年末)按照规定的程序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提交开题报告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经博士生指导小组评议合格后 研究生方可进入论文的写作

博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 博士生应及时向导师报告论文写作进度并接受导师的指导 学位论文应做到立论正确 观点新颖

具有创新和独到见解 分析深入 论证充分

引证资料丰富、准确 结构合理 研究方法得当

学院将严格按照学校规定聘请校内外专家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评阅并举行论文答辩 以确保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1.在导师安排及指导下 博士研究生可进行教学实习

担任同研究方向有关的部分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为时不超过一个学期

2.在导师安排及指导下

博士研究生可参加学院承担的科研项目的部分研究工作;在读期间 应在学校指定的公开刊物上发表两篇以上专业学术论文

3.在导师的安排及指导下 博士研究生可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工作 如到实际工作部门实习、社会调查等 为期一般不超过二个月

七、培养方式

博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博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以导师指导为主

博士生指导小组集体培养为辅

博士生指导小组由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和本学科的教授或副教授组成

博士生以自学为主

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勇于探索

独立进行研究;导师应辅之以专题讲授和个别指导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注意培养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博士生在入学后三个月内

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制订出自己的学习、研究计划

精心收集

合同法学试卷 篇5

1、《合同法》第94条规定的,“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理论上将其归类于()

A协议解除B约定解除C法定解除D意定解除

2、下列属于单务合同的有()

A买卖合同B赠与合同C互易合同D租赁合同

3、因履行而产生的费用,如当事人没有约定,应由哪一方负担时的时,依合同法规定,该费用应由()

A义务方负担 B权利方负担 C.权利方和义务方平均负担 D权利方负担主要部分,义务方负担次要部分

4、合同中没有约定先后履行顺序的,一方在对方未为对待给付之前,可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的权利。该权利是指()

A.先履行抗辩权 B.不安抗辩权 C.同时履行抗辩权D.后履行抗辩权

5、当事人在履行合同中要相互协作,即要考虑自己一方的利益,也要考虑他方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这体现了()

A.协作履行原则

B.全面履行原则

C.实际履行原则

D.情势变更原则

6、合同被撤销之后,合同的效力()

A.自撤销时无效

B.自始无效

C.没有成立

D.没有生效

7、甲汽车销售公司欠乙运输公司运输费15万元,而乙运输公司欠甲汽车销售公司汽车款10万元。现在甲汽车销售公司的欠款已到期,乙运输公司欠款已过诉讼时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汽车销售公司有权主张抵销

B.甲汽车销售公司抵销必须经乙运输公司同意

C.乙运输公司的欠款已经过了诉讼时效,不得抵销

D.双方债务性质不同,不得抵销。

8、根据我国合同法有关不安抗辩权的规定,后给付义务人在约定的或合理的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不提供担保的,先给付义务人有权()

A.中止履行 B.变更合同 C.解除合同 D.拒绝履行

9、甲欠乙10万元,丙欠甲15万,甲在其对丙的债权到期后,怠慢行使对丙的债权,致使

其无力清偿乙的债务,乙可行使甲对丙的权利。合同法理论称此为()

A 代为追索权

B 代位继承权

C 债的代位权

D 民事代理权

10、下列不属于可撤销合同类型的有()

A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B 显失公平的合同C重大误解的合同D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

11、下列不符合合同中所附条件的特征是()

A.经双方协商的事实

B.是将来可能要发生的,但是否能发生不确定的事实

C.必须是合法的事实

D.将来必定会发生的事实

12、下列哪一行为将发生承诺的效力()。

A、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的承诺

B、撤回承诺的通知与承诺同时到达要约人

C、超出承诺期限发出承诺

D、对要约的内容作出非实质性变更的承诺,要约人未及时反对

13、《合同法》第74条规定了当债务人实施有害债权人的行为时,债权人可行使撤销权。下列哪一行为不被认为对债权人是有害的()

A 放弃到期债权行为

B 高于市价处分财产行为

C 赠与行为

D抽逃注册资本金行为

14、违约责任,是指违反合同义务所产生的不利后果,其所指的合同是()

A.当事人签订的一切合同B.生效合同或虽未生效,但义务人明示到时不履行义务的合同

C.已成立但未生效的合同D.效力待定的合同

15、债权和债务同归于一人,致使合同之债消灭的法律事实,指的是()

A.混同 B.免除C.抵销 D.提存

二、判断题(判断以下句子的内容是否正确,正确的在后面括号中打√,不正确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一方违约,另一方可坐视违约结果,并可要求赔偿全部损失。

2、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凡因欺诈而签定的合同均为可撤销合同。

3、要约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订立合同的意思。

4、合同法上所指的合同,是双方就任何问题达成的一致的意思表示。

5、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合同是无效合同。

6、合同被撤销,撤销的效力从该合同被判决撤销后生效,不具有溯及力。

7、债上代位权应通过诉讼的方式行使。

8、债权人在实施免除行为时,可以对免除行为附期限。

9、合同条款歧义是指合同中应约定的条款,当事人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形。

10、不真正义务就是没有义务。

三、举例说明下列概念(每题2分,共10分)

1、缔约过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债务人迟延履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邀请要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债的代位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可抗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合同权利的转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权利竞合及引起竞合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论述题(14分)

论单方解除合同的种类、行使及法律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案例分析题(16分)

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合同约定:乙公司供给甲公司限量版电脑100台,每台单价10000元;甲公司应交付定金20万元;并约定,如果违

约,违约金为合同的总价款,即100万元。合同签订后,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该型号电脑价格急剧下降,甲公司为避免损失,在交付日前,书面致函乙公司,其将不接受所定电脑。此时市场价已跌至6000元。

至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乙公司要求甲公司接受履行,但遭拒绝。于是,乙公司以甲公司违约,诉至法院,要求其支付100万元违约金。

依合同法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一、甲公司书面致函给乙公司的行为,合同法理论称其为什么?甲公司属于什么性质的违约?(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收到甲公司的信函后,乙公司产生了什么义务?该类义务的名称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当甲公司被要求支付合同约定的100万违约金时,面对这一起诉,合同法赋予甲公司的权利是什么?(4分)

上一篇:委托担保合同示例下一篇:小学校本研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