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是怎么来的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圣诞节是怎么来的(精选16篇)

圣诞节是怎么来的 篇1

在两千年前的拿撒勒城,住着一对犹太恋人,玛利亚和约瑟。有一天,大天使加百列降临到人间,他找到玛利亚并告诉她被选中将以童女之身怀上一个婴儿。玛利亚大吃一惊,说道:“我还没有出嫁,怎么会有这种事呢?”加百列回答说:“因为在神,没有一句话是不可能的。灵要临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你,因此所要生的圣者必称为上帝的儿子。”玛利亚以美德和谦卑遵从了天主的意志,她说:“我是主的婢女,情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

玛利亚这时已经和约瑟订婚。几个月后,约瑟在梦中也与天使见了面,天使告诉了他玛利亚怀孕的事情,还告诉他不要为此害怕,要把玛利亚娶回来。约瑟也是天主虔诚的信徒,他也听从了主的意志,与玛利亚结了婚。

在他们结婚后,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凯撒发布了一道命令,要求帝国境内所有人都到出生地登记户籍,所以约瑟就带着玛利亚返回了出生地伯利恒。

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已经是晚上,可以城内的旅舍都已经挤满了人,最后,他们只得在一间小旅馆的马厩里过夜。这天晚上,玛利亚在马厩里生下了耶稣基督。

就在玛利亚生下耶稣的同时,伯利恒外,有牧羊人正在照顾羊群,天使降临告诉他们救主已经来到了世上,这些牧羊人就去寻找婴儿耶稣,并崇拜他。在更远的地方,渊博的博士们看到新星照亮天空,便知道这是救主已经降生的征兆。他们追随着这颗星星找到了耶稣,献上了准备好的礼物,并崇拜他。

这就是耶稣基督降生的故事,这也就是圣诞节的由来。我们通常使用的公元纪年,就是以耶稣基督降生的那一年为开始。我们每年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就是庆祝耶稣基督的生日。

耶稣诞生的故事

圣母玛利亚在拿撒勒受圣灵感孕,怀上了一个男婴,不久,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下令普查人口,临产的玛利亚和丈夫约瑟到伯利恒申报户口。到了伯利恒的时候,城中客房已经住满,他们只好在一间马厩里过夜,就在这天夜里,玛利亚诞下耶稣。当时,玛利亚将婴孩用布包起,放在马槽里,这样,马槽成为了婴儿耶稣的摇篮。

这时在伯利恒之野地里有牧羊的人,夜间按着更次看守羊群。 有主的使者站在他们旁边,主的荣光四面照着他们。牧羊的人感到惧怕,那天使对他们说:“不要惧怕!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 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记号了。” 忽然,有一大队天兵同那天使赞美神说: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

众天使离开他们,升天去了。牧羊的人彼此说:“我们往伯利恒去,看看所成的事,就是主所指示我们的。” 他们急忙去了,就寻见马利亚和约瑟,还有那婴孩卧在马槽里。既然看见,就把天使论这孩子的话传开了。 凡听见的,无不诧异牧羊人对他们所说的话。马利亚却把这一切的事存在心里,反复思想。牧羊的人回去了,因为所听见所看见的一切事,正如天使向他们所说的,就归荣耀与神,赞美他。

同时,一颗耀眼的新星出现在伯利恒上空,东方的三个博士沿着星星的指引来到这里,向睡在马槽里的耶稣鞠躬至膝顶礼膜拜,并赠予礼物。第二天,他们回国发布了这个喜讯。

耶稣的确切生日并不清楚,大约是在前,日历按着假定日期把时间分为公元前(耶稣基督诞生前)和公元后。在公元后的头三百年间,耶稣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庆祝的。那后来又是怎么确定下来的呢?

圣诞老人的由来

圣诞节既然是纪念上帝之子耶稣基督诞生的日子,那各类商品、包装、卡片上的圣诞老人是怎么回事?真的有圣诞老人吗?这大概是每个孩子心中的疑问。

其实还真的有“圣诞老人”,但他不是从芬兰来的,也不是驾驶着驯鹿雪橇来的,而是来自现在的土耳其,曾经的古罗马帝国的亚细亚省。

公元三世纪末,一位名叫尼古拉斯的婴儿出生在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境内)的小镇帕塔拉。他很小就成了孤儿,富有的父母为他留下一大笔遗产。长大成人的尼古拉斯受洗归信主耶稣基督,成为了。他还因着敬虔地事奉上帝,遵循圣经的话语,以行为赢得了人们的爱戴,成为教会的主教。

他看到《圣经·马可福音》记载,耶稣说 :“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定有财宝在天上,而且你要来跟从我。”

他认为这是基督对他的呼召,他听到了,就跟着去做。尼古拉斯变卖了家产,全部周济穷人。此后,在他有生之年,每当拥有某物时,就以匿名的方式转送给当地的穷人。

在一个著名传说中,尼古拉斯听说一户穷人家的三个女儿,因为家里没钱置办嫁妆而无法出嫁、面临沦为奴隶的危险,他就悄悄给了那家人三袋金币。金币从窗外扔进屋,正巧掉在壁炉前待烘干的长袜里面。这就是孩子们圣诞节在壁炉前挂长袜等待圣诞老人把礼物放进去的习俗的由来。

其它关于尼古拉斯助人的传说还有很多,而尼古拉斯曾经冒死解救被处极刑的政治犯、斥责贪官污吏的腐败、维护社会公义、帮助百姓渡过饥荒等等,则不是传说而是史实。

晚年的尼古拉斯还建立了孤儿院、照顾老弱病残和贫民。他一生都在给予,把上帝的恩典带给需要的人。公元343年12月6日,尼古拉斯在米拉逝世。死后被天主教封圣,12月6日被定为“圣尼古拉节”。直至今天欧洲等地仍在庆祝,主要的庆祝方式就是人们互送礼物,体现圣尼古拉博爱惠施的精神。圣尼古拉的一生,最广为传颂的就是他慷慨助人的事迹和对儿童的爱心。这些事迹后来被赋予丰富多彩的想象而融合成经典传说。

圣诞节是怎么来的 篇2

宽带是信息通信产业中成长最快、发展空间最大的产业之一, 具有产业链长、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特点。欧盟、美国大量研究机构证明宽带领域投入可能带来十倍的社会效益, 带来很明显的就业拉动, 对宏观经济贡献明显, 具有较强外部性和社会性。

正是基于上述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 宽带网络加速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渗透, 推动着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新一轮浪潮。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为应对危机, 推动经济复苏并提升长远竞争力, 欧美等很多国家开始将宽带作为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部分, 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

自此, 宽带网络日益成为许多国家抢占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实现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石。

“宽带中国”战略正是为了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 加快中国信息化发展进程而提出的国家宽带发展战略。

2010年12月25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201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 推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

2012年年初, 经国务院批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资委、税务总局、广电总局等八部门共同组织成立“宽带中国战略”研究工作小组及专家组。工作小组的工作目标是研究并形成“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

2013年4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八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13专项行动的意见》, 要求加快推动“宽带中国”战略部署实施, 加强部际合作, 实施部省联动, 激发各地各企业积极性, 优化宽带发展环境, 推动实施宽带中国2013专项行动。

2013年8月17日, 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 明确宽带网络作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定位, 部署未来8年宽带发展目标及路径。

2014年5月14日, 为加快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 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消费,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14专项行动的意见》, 对2014年主要引导目标、工作任务、保障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

2015年5月8日, 为贯彻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 大力促进信息消费, 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四化同步发展, 全面建设网络强国和支撑制造业强国建设, 工信部发布《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的意见》。对2015年主要引导目标、工作任务、保障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

2016年7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公告, 公布2016年度“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名单, 包括杭州、海口等在内的共39个城市入选。至此, 全国共评出117个“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城市群) 。今年是开展“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的第三年, 2014年和2015年分别确定39个城市为示范城市。

足球是怎么来的 篇3

第一个现代足球是由8块皮子缝(féng)在一起做成的,但这种球用不了多久就会变形。后来,用16块皮子做成的足球质量就好些了。而今天,我们用的足球是由32块皮子缝起来的。

1. 用防水剂(jì)涂在结(jiē)实的皮面上。再将硬实的衬里粘在皮子的反面,这样就不容易变形。

2. 在皮子上描出图形,并将它剪(jiǎn)成需要的大小。

3. 在剪好的皮子边缘(yuán)凿(záo)出小孔。

4. 将皮子的里侧朝外面缝合起来。做球的师傅(fù)会坐在一张特制的长凳上缝合皮子。

5. 缝接线需要打上蜡(là),这样可以使缝接线更容易穿过皮子上的小孔。

6. 做球师傅会用锤(chuí)子将接缝处敲打平整。

7.当最后一个接缝被部分缝合时,将整个球皮翻出来,正面朝外,并把一个球胆塞进球里。

8.当最后一道接缝缝合后,就可以将球送去做质量检查啦。最后给它打足气,一个合格的足球就诞生了。

享受足球的乐趣

雨水节气是怎么来的 篇4

雨水节气的时候,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俗就是喝红枣粥。因为红枣补气补血,而雨水节气的时候喝红枣粥可以很好的补充营养,调理身体,所以这个饮食习俗也延续到今天,一到雨水节气,很多老人都会煮红枣粥给孩子们喝。

2.薏米赤小豆茯苓茶

雨水节气空气湿度比较大,所以人体当中的湿气比较重,因此在雨水节气的时候,家家户户也会准备好薏米,赤小豆,茯苓,将它们先放在锅里炒熟,然后再一起放入水中煮水,制作成薏米赤小豆茯苓茶来喝。雨水节气每天喝点这个茶祛湿又好喝,非常的不错,这也是雨水节气大家都会喝的一道茶,赶走身体当中的湿气。

3.萝卜丝饼

到了雨水节气,萝卜丝饼也是大家都爱吃的传统美食。将萝卜切成丝 加入各种调味料腌制一下,然后和上面粉制作成好吃的萝卜丝饼,放入油锅当中煎至两面金黄,吃上去外脆里嫩,透着萝卜丝的咸鲜,味道特别好。所以一到雨水节气,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萝卜丝饼给家人们品尝。

4.鲜笋

流量是怎么来的?(范文模版) 篇5

在淘宝个性化搜索的大背景下,一个流量进入到你店铺里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个性化筛选:通过对买家最近的浏览轨迹,购买能力,风格喜好等等因素,筛选出宝贝特征和详情页属性与之相符合的宝贝,按照下架时间抓取出来。

二、排名:在上一步基础上,淘宝会按照宝贝的权重排序。有一个好的宝贝权重才会有一个好的排名,才会有更好的展现机会。那么,影响宝贝权重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服务模型:好评率、退款率、退款速度、投诉率、纠纷率、DSR、旺旺在线、响应速度等等。

宝贝模型:7天增长、标题相关性、点击反馈(关键词点击率、访问深度、收藏、转化率、停留时间、回头客等等)

三、展现

四、点击:主图是否够吸引?标题所涵盖的关键词是否精准且与主图特征相符?

五、浏览:停留时间、访问深度、收藏、转化、跳失率

中国的元旦是怎么来的 篇6

中国人习惯将每年的1月1日称为“元旦”,“元旦 ”一词是如何来的呢?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

“元旦”一词,是中国古代的“土产”。中国很早就有过“年”的习俗。“年,谷熟也”,也就是人们庆祝丰收的节日 。

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是新年的开始。“元旦”是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雾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字。

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夏朝的时候产生了“夏历”,就现在的“农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岁首这天就叫“元旦”。

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为什么中国也过元旦

尽管古人很早就有了元旦的观念,但由于先秦时期,不同朝代使用的历法不统一,因此元旦的起始时间并不一致。据记载:夏朝历法以孟喜月(元月)初一为元旦,商代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朝的周历则以冬月(十一月)初一为元旦。而秦始皇一统华夏后,为了彰显秦朝的伟大事业,修改、统一了历法,将秦国使用的历法(《颛顼历》)推广到全国,以阳春月为正月,即原来周代的十月初一为元旦。

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原来使用的《颛顼历》存在误差,司马迁等人就向刘彻建议,修改历法,并得到皇帝的同意。汉武帝让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创制新的历法,并在元封七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公元前1),并颁布全国使用这部《汉历》,后人以此颁布年号称呼此历为《太初历》。《太初历》由于跟夏朝的历法相同,又被称为《夏历》(也有农历、阴历等等称呼)。她也以孟喜月元月初一为元旦。此后历朝历代都使用这部历法,元旦的日子也因此被确定,延续了多年,直到清朝灭亡。

孙中山等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在万象更新的时代里,重新修订历法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新兴的民国各省代表于是在南京开会,他们认为“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决定使用西方通用的格列高利历(即:公元。由罗马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颁布,以耶稣降生日期作为纪年)与传统农历并行的方式。将传统的农历正月初一叫做春节,而将公历一月一日叫做元旦。

民国重修历法的决议很快得到了通过,19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他在就职誓词中,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通行的“公元纪年法”。把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我国人民欢度的节日。这是当前中国人既过公历的元旦,也过传统春节的由来。

圣诞节是怎么来的 篇7

一、教师群体的认可

在进行这项工作之始, 基于以前的研究经验, 我清楚自己面临的主要困难:如何才能取得教师们的认可?

最初, 我是以“游客”的身份进入课堂。作为“游客”, 我得到了殷勤的招待, 但是主人的好客也意味着距离。因此, 我给自己设定了目标——要成为教师们的“自己人”。可是要突破的东西太多了, 譬如, 我要“通情达理”, 能真正同情和理解教师们的种种境遇;我在个人兴趣之外, 要照应教师们的“兴奋点”;我要在自己的非专业领域, 扮演“专业人士”的角色。与此同时, 这个“自己人”又很“特殊”:我既要理解教师们自己的见识, 又不局限于这种见识;我要尽量详尽地了解教师, 又要小心地回避校内的种种人情纠葛和管理摩擦。总之, 我很难摆脱“伪装亲善”的嫌疑, 始终需要努力避免成为他人专业领域的“入侵者”。

在学校里, 我一直带上一台迷你DV、一支录音笔、一个听课本。现场的观感, 随时记在听课本里;返回途中, 也尽量对那一天的工作做一些口头的点评;听课时, 我更愿意选择前排位置, 以便于面向教师和学生;在录课时, 我习惯拍摄孩子们的特写, 记录他们的表情, 观察他们在做什么, 并试图揣摩他们的心思。总之, 我希望能够尽量详尽地观察课堂, 不愿意套用已有的理论或工具。

在这一时期的听评课上我采用了一种“漫无目的”的方式。学校教学处帮我安排好各学科课时, 但我与听课的教师还不熟悉。在这段最初的日子里, 课后只是利用上午的一段时间进行沟通, 再无进一步接触。此阶段我听评的各种言论还没有明确的、一致的方向与核心。因此, 对这段时间的工作目的, 可以概括为熟悉情况, 寻找“有缘人”。

不久, 我遇到了两位与我颇有默契的教师——张老师和袁老师。张老师的教学信念较为开放, 袁老师更为谨慎而敏感, 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年轻而富有热情, 愿意做出各种尝试以改进自己的工作。在张老师的课上, 我们从一道练习题出发, 提炼出一节展示课。在袁老师的课上, 我们一起反复研讨不同的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 我尝试分头为两位教师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在集中研讨的那段时间, 几乎每次到校听课, 我们三个人都要碰头。在余下的时间, 包括休息日, 我们也会打电话就自己的想法进行沟通。

二、“学科加工”概念的提炼及应用

有一次在学校遇到与区教研员共同评课的机会。那一次的评课, 教研员和我的每一个观点几乎都是相左的。我们谁也没有说服对方, 但我们都意识到对方是在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现场中无论是执教教师还是其他旁听者, 谁都没有当即直接做出草率的判断。事后, 我据此总结了点评一堂课的三个不同视角, 并进行了初步的概念设计, 把我早先进行的那两次课例研究中的做法, 概括为“学科加工”。下面这段话是对“学科加工”的描述:

“与其母学科相比, 一节课要处理的知识点, 总是对应于某些主题, 服务于某些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试图恢复教学内容与其母学科之间的联系, 这就是学科加工。善于做学科加工的教师, 在思考教学问题时, 始终具有独到的学科眼光。每一节课的教学, 都有较为明确的学科定位。届时, 一节课的目标设计将不再是基于猜测或者灵机一动, 而是有坚实的意义背景了。由此可见, 教师进行学科加工时所考察的不仅是单个知识点, 而是努力寻找该知识点与学科知识之间更广泛的意义联系。如果说教科书的编制过程, 是由学科知识向教科书知识的转换, 那么, 学科加工过程, 即是回头去寻找这些转换线索。”

在我看来, “学科加工”不涉及具体的行动建议。所以在选择研究合作者时, 不必纠结执教教师是否具有娴熟的教学技能。所有人都可以坐下来一起研讨课例, 研究过程不再是一两位经验教师的独角戏, 也不会过多干预最终的教学设计。我们的研讨多是在寻找教学设计的知识基础。我们常常追问:这样设计有什么根据?因为这些知识基础来自于广大的学术研究界, 本身有接受讨论和期待更新的特性。所以, 在寻找知识基础的过程中, 大家都是学习者, 都是平等的。“学科加工”的这些特性, 让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把握, 也让我相信它有在别处复制的可能。

在后面的听评课过程中, 我们选择了另外一些课例, 把“学科加工”的方式应用到这些课例的研究过程中去。这时, 我已经有比较明确的努力方向。在教研团队中, 我充当了质疑者和资源支持者的角色。譬如, 在小学三年级的竖式除法教学中, 质疑的对象是竖式除法的教学重点;在资源支持方面, 我们从除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入手, 通过向执教教师提供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几种除法计算方法, 进一步凸显除法作为“连续减”的意义。这样, 竖式除法的教学得到了一个更有意义的备选方案。又譬如, 在小学一年级的两位数认识的教学中, 质疑的对象是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差异:这种差异仅仅体现为数值大小的不同吗?在资源支持方面, 我们提供了十进制计数法的数学史知识。据此, 执教教师认识到数位概念才是两位数教学的关键所在。他们的教学设计因此获得了新的备选方案, 这种方案具有更加确实的知识基础。

2011年春季, 我把“学科加工”这个概念总结与教学处和研究团队的教师们做了沟通。我期望, 大家可以用同一套概念来进行对话以使沟通更加有效。后来的一些研讨场合, 经常会有人说:“我知道, 从您那个角度会这么看……”由此可见, 这个概念总结已经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了解我要做的事;学校教学处参与了事情的全过程;常务校长也理解我们的提炼。今后的努力方向, 是把教研的影响面由个别“种子教师”, 扩展到更大范围的教师群体中去;把一个“在地”的教育概念, 扩展为教师发展的行动路径;由一个学科的提炼, 进入到更多学科的探索;由理论研究人员的帮助, 变成教师自己独立进行……至此, 我们可以比较有信心地说, 与教师一道进行理论建构是可行的。这样的概念建构, 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 都与教师的行动密不可分。这种理论建构是以教师体验为素材, 并服务于教师。最近, 我开始尝试把“学科加工”与自己更一般的教育思考联系起来, 这些案例具有一般理论探讨的价值。

三、经验与反思

“社会地位”是怎么来的? 篇8

在夏商以前,只有社而没有稷。“稷”是什么?五谷之神。由于“社”代表土地,“稷”代表粮食,这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需要和最基础的支撑,而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即社,也成为国家的象征。商得了夏的天下就毁掉夏社而建立商社。周又毁掉商社而成为周社。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社。不久,被造反的大军一把火烧了,刘邦取而代之,建立汉王朝,汉社就高矗立于长安城中。所以后来经常用“社稷”这个词来代表国家。我们今天还有“江山社稷”这种用词,其本意就是从对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崇拜和祭祀来的。

但是,社文化不仅仅等同于王朝换代的象征,更不是天子或王公贵族的专利,它是上上下下所有人共同拥有的一种文化思想和活动。从思想上讲,它根植于中华民族几乎所有人群中,源头就是人对土地生养并承载万物的伟大功德及能力的崇拜和敬畏,但不同的是,天子或国王心中的土地观念更多的是对于政权和财富的考虑,而百姓心中的土地观念就淳朴一些,基本上是土地的承载功能和养育功德。天子祭祀土地,王公贵族祭祀土地,山野草民也祭祀土地,祭祀的主题是祈福和报恩,所谓春祈秋报,就是在春天播种时,向土地神祷告,请他赐给人们丰饶的果实,到秋天收获后,将丰收的粮食及牛猪鸡等牺牲拿到村里去献祭,感谢土地的恩赐。

由于“社”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国家政权,所以,祭祀土地的活动以及祭祀土地的所有道具都有一种神圣的意义,先秦时,出兵打仗是涉及一个国家政权的大事,要在国家社坛举行仪式,并取土设立“军社”:在军队行进时,要根据需要随时祭祀土地。待军队打胜仗归来,要将军社所取之土归于国家社坛,并举行献祭仪式,感谢土地神的保佑。天子和诸侯外出巡狩以及归来时,都要祭拜土地神。虽然土地对所有人都很重要,所有人都祭祀土地神,但是从祭祀土地神这一简单活动却可以看出人类的生存信息:古时候,诸侯之社要比天子之社小,而且,建社时要蒙天子恩允,从天子之社取土才算数;不管是天子还是诸侯国国王,祭祀土地神的仪式必须亲自参加并作为主祀;所有的人都是根据自己的身份来确定拜祭土地神的规格;不管大小,每一个行政地区都有自己的社;即使是山野边远地区,每一个村庄也有自己的社,那或许就是一棵大树,或许就是大树下一块石头,到后来有讲究的,就在村头盖一座小小的土地庙。穷人怎么办?穷人也拜祭土地神,他们穷到实在无立锥之地时,还在口袋里装一块土坷垃,用这来代表土地神。

于是我们可以看出,人在什么地方祭祀土地神、祭祀所用牺牲的轻重大小、祭拜时所站的位置和担任的角色、所祈求事愿的大小和轻重等等这一切,今天我们就用一个词来概括:“社会地位”。

春节压岁钱是怎么来的 篇9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小孩的是“压祟钱”,老人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岁钱”是指为了他们不再增长岁数,可以多活几年。

春节的传说都有哪些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贴春联和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后来就形成了春节贴门神的传统习惯。

春节回家过年祝福语

1、竹爆平安,春节来临,祝福亲人,财源滚滚!祝福朋友,新年亨通!祝福冤家,善良仁慈!祝愿情敌,桃运连连!

2、新春好,好事全来了!亲人朋友笑,喜气围你绕!欢庆节日里,生活美满又如意!喜气!喜气!一生平安如意!

3、让我这份新年的祝福通过电波,跨过重重高山,越过滔滔江水,掠过高楼大厦,飞到你身边。牛年快乐!

4、我把一分祝福一分盼望一分眷恋一分期待一分挚情一分等候一分陶醉一分美好一分钟爱一分憧憬当十分想念送你!

5、祝朋友新年行大运!仕途步步高升、万事胜意!麻雀得心应手、财源广进!身体棒、吃饭香、睡觉安,合家幸福,恭喜发财!

6、年末到,送你送对联,愿你红红火火,事业步步高;送你红酒,愿你幸福久久;送你大红包,愿你生活处处顺,心情天天好,快乐不会少!

7、梦里有个神仙对我说稳,准,狠,忍我一直不明白。直到坐火车时才体会到真谛。我把箴言传给你,祝你回家过年时能抢个座位!新年快乐!

8、除夕透着温暖,温暖里有团圆,团圆中是幸福,幸福里伴欢乐,欢乐中有吉祥,吉祥中有祝福,除夕到了,愿你年年有余,好运相伴。

9、钟声敲响年终的讯息,同时也带来新年的讯息,在这个性的日子里,献上我对你的祝福,愿你在这一年里,事事顺心如意!

10、真心祝您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快乐身体健康,愿您所有的梦想都能在春节得以实现。

11、父母早已在家等候,盼儿女一路平安,爱人早已期盼容颜,盼另一半身体康健,佳节来临期盼团圆,望你早日回家过年,一家团圆笑声连连。

12、一杯水会感动路人,一滴水会感动小草,一片云会感动天空,一份爱会感动世界。除夕即将到来,提前送上祝福会感动朋友!

13、愿甜美的笑容爬上你脸庞,真挚的情谊温暖你心房,金银珠宝装点你富贵的殿堂,祝福与企盼递送你春节的吉祥!

14、祝您笑容常在笑口常开,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15、牛年佳节到,我给兄弟问个好,祝你好运天天交,生计也是步步高,嘴巴味道天天妙,愿你家的墙面长钞票。

16、春节未到,祝福先到;祝愿朋友,财源滚滚;吉祥高照,鸿运当头;幸福围绕,健康相伴;一生平安,万事顺心;笑口常开,新年快乐!

17、爆竹声中一岁除,携妻带子入江湖,双肩大包后备箱,只许进来不许出,若问洒家劫什么,红包大餐和祝福!

18、我让白云带走你的忧郁,让风儿吹走你的烦恼,让阳光给你的生活填充色彩,让月亮和星星送来浪漫美满。新春佳节快到了,祝你快乐!

19、春节至,夜似水,思如月,恋友情更切。短信至,问候寄,关怀无可替。祝福情,有诚意,愿你好运永不缺,幸福永不绝。祝你新年快乐!

它们是怎么来的读后感 篇10

《它们是怎么来的》这本书十分有趣,十分好玩,我十分喜欢。它主要讲了:好玩的:有足球、棒球、橄榄球……穿着:有牛崽裤、裙子、塑料手套……食物:有茶、咖啡、可乐、巧克力、冰激凌……基础物品:有石油、钢和铁、树胶……的做法。这本书中,使我记忆犹深的是可乐和咖啡。

可乐是由工人从可乐树上摘下可乐果,再用可乐果的果肉提纯,再加入糖和葡萄糖等等,最后等它冷却,装入瓶中,加入某种东东就可以拿回家喝了!可乐的味道可好了!我最喜欢了。

咖啡是由工人从可可树上摘下来的可可果,然后把可可果晒干,取出可可豆,再把可可豆提纯,再煮开,磨成粉,放入袋中,你就可以回家品尝了。咖啡是用于提神的。

我十分十分喜欢这本书,第一遍看完了,就看第二遍,第二遍看完了,就看第三遍,第三遍看完了,就看第四遍,第四遍看完了,就看第五遍,我足足看了五遍,还意犹未尽。所以我又看了好几遍了,我这真是太喜欢这本书了。

我认为这一本书十分十分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本《它们是怎么来的》写了我们经常喝的,经常吃的,经常穿的,经常用的。如:可乐、面包、塑料手套、钢和铁等等,也告诉我们许多小知识、小笑话、小道理,值得我们学习。

创业机遇是怎么来的 篇11

发掘创业机会的做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七种方式。

1.分析特殊事件来发掘创业机会

例如,美国一家高炉炼钢厂因为资金不足,不得不购置一座迷你型钢炉,而后竟然出现后者的获利率要高于前者的意外结果。再经分析,才发现美国钢品市场结构已发生变化,因此,这家钢厂就把之后的投资重点放在能快速反应市场需求的迷你炼钢技术上了。

2.分析矛盾现象来发掘创业机会

例如,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与产品大多只针对专业投资大户,但占有市场七成资金的一般投资大众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矛盾现实,映射出提供一般大众投资服务的产品市场必将极具潜力。

3.分析作业程序来发掘创业机会

在全球生产与运筹体系流程中,就可以发掘极多的信息服务与软件开发的创业机会。

4.分析产业与市场结构变迁的趋势来发掘创业机会

例如,在国营事业民营化与公共部门产业开放市场自由竞争的趋势中,我们可以在交通、电信、能源产业中发掘极多的创业机会。在政府刚推出的知识经济方案中,也可以寻得许多新的创业机会。

5.分析人口统计资料的变化趋势来发掘创业机会

例如,单亲家庭数量快速增加、妇女就业的风潮、老年化的加重、教育程度的变化、青少年国际观的扩展……这些现象必然提供许多新的市场机会。

6.通过价值观与认知的变化来发掘创业机会

人们对于饮食需求认知的改变,造就美食市场、健康食品市场等的新兴行业。

7.从新知识的产生来发掘创业机会

当人类基因图像获得完全破解,可以预期必然在生物科技与医疗服务等领域带来极多的就业机会。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作文400字 篇12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作文400字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马戎滋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传统的`中秋佳节,姑妈一家也来和我们一起过节赏月。我问妈妈:“中秋节是什么节日呀?”妈妈告诉我:“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这天夜晚,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我听了点点头,不一会儿,爷爷端来一份切好的月饼,我赶紧为不在家的爸爸留下一块,妈妈看看我,笑了。

 

圣诞节是怎么来的 篇13

传说耶稣诞生的那一晚,在旷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听见天上传来了奇怪的声音,告诉他们耶稣即将出生的消息,在《圣经》中也记载了,耶稣来到人间是为了拯救世人的。因此天使就透过这些牧羊人把消息传给更多的人,后来大家就仿效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处传讲耶稣出生的消息,直至现在,就演变成报佳音这个活动。

其实平安夜原本是人们用来摆设圣诞树的时间,但是渐渐地演变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和我们中国的除夕非常相似,在平安夜的晚上,西方的很多家庭都会聚集在一起共进晚餐,围绕着漂亮的圣诞树谈天说地,讲自己一年中发生的所有事情。

现在的平安夜也被认为是圣诞老人向儿童派送礼物的时间,在孩子们的心中圣诞老人是一个神圣的存在,所以平安夜的晚上,孩子们会在自己的床边挂上一只长筒袜,希望早上一睁眼就能看到圣诞老人给自己送的礼物。

桌椅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篇14

古时候,人们是席地而坐或坐在矮床上的。坐时双膝着席(或床),屁股放在脚跟上,跟今天日本人坐的样子差不多。后来渐渐出现了垂足的坐法,不过这种坐法并不普遍,起初还被认为是对人倨傲不恭的表现。如《史记》中写郦食其去见刘邦时,刘邦“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所谓“踞床”,便是屁股坐在床上、双脚下垂的一种姿势。汉末,从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一种类似今天“马扎”的胡床(又称“交椅”),胡床的脚由两木相交做成,床面以绳索连缀,可开可合,携带方便。坐胡床时必须两脚下垂。极有可能椅子便是由这种胡床演变而来。

《正字通》云:“椅,坐具后有倚者。”可知椅与一般坐具不同之处是后面装有靠背,可供人凭倚。椅者,倚也,这便是椅子得名的由来。椅原来写作“倚”,“椅”则是一个后起字。椅子早在唐代就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例证是唐代高元珪墓的墓室壁画上有坐椅子的人像。到了宋代,椅子才渐渐地普遍起来,不过那时椅子主要是供男子坐的,而女子则犹循古风,席地而坐。按照封建礼教的观点,女子垂足而坐是违背礼仪的举动,这就正如《老学庵笔记》中所反映的那样,“往时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兀子,则人皆讥笑其无法度”。

与席地而坐相适应,古时候人们看书、写字、休息主要是用一种比较矮的几。这种几“长五尺,高尺二寸,广二尺”(阮谌《礼图》),跟今天的炕桌有点儿类似。后来由于坐的方式改变,低矮的几显然已不适应,于是一种尺寸较几为高的家具便应运而生了。《说文》云:“卓,高也。”因为这种家具比几高得多,所以就以“卓”来给这种家具命名。又因为这种家具多以木料制成,故又加上木字写成“棹”或“桌”。这样,桌子的概念就表示得更为明确了。

——选自《张庆文集·文史篇》

白露名称怎么来的呢 篇15

进入白露表示天气已转凉,彻底告别炎热的夏季,早晚温差较大,早上起来地上的落叶、路边的小草、草丛上的蜘蛛网等上有面很多露珠,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诗《白露》:“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雁阵声声蚊欲静,枣红点点桂流香。”说明昼夜温差大,很多农作物进入收获季节,所以白露后要注意适时添减衣服,防止感冒,另外温差大利于作物成熟,收获过早过晚,,不仅产量低,而且品质差,所以适时收获农作物。

白露身不露是什么意思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意思是: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

白露之后气候冷暖多变,特别是一早一晚,更添几分凉意。如果这时候再赤膊露体,穿着短裤,就容易受凉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体质虚弱、患有胃病或慢性肺部疾患的人更要做到早晚添衣,睡觉莫贪凉。秋天病菌繁殖活跃,加之气候比较干燥,易造成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所以,秋季是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寒露过后,气候冷暖多变、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稍不注意,就易着凉伤风,诱发上呼吸道感染。此外,患有慢性胃病的朋友,生活中也应尽量注意保暖,避免因腹部受凉而导致胃病复发或加重。

为什么待到白露打核桃

因为白露节气所处的9月份,正是核桃的成熟期。正如另一句谚语“白露、白露,核桃撑破肚”所言,核桃生长到白露时节,其外皮由青变黄,个别核桃外皮的顶部还会裂开,这是核桃成熟的标志。

白露时节,核桃生长期已满,种仁饱满,味道芳香,收获正当其时。对于吃的核桃来讲此时下树核桃仁是最成熟的时候,俗称“十成熟”,而又有农谚云:“白露到,竹竿摇,小小核桃满地跑”,此时也是各地核桃种植户收核桃的时候,一般叫做“打核桃”。

白露适合吃什么蔬果好

红薯

中医学认为,红薯味甘性平,补脾益气。《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另外,红薯是很好的低脂肪、低热能食品,多吃红薯有利于减肥。在我国,民间认为白露吃红薯可使全年吃红薯丝和红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有白露节吃红薯的习俗。

“白露打枣,秋分卸梨”,白露正是黄澄澄的梨子上市的时候,这个时候吃梨,最为滋润清火、祛秋燥。梨肉多汁,有润肺、祛痰化咳、通便秘、利消化的作用,对心血管也很有好处。但梨性寒容易伤脾胃,不可多吃。除了鲜吃,梨还很适合榨汁或炖甜汤。

龙眼

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寓意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且不论是否有此般神奇吧,就龙眼本身来说,功效也是相当之多。不但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还可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等很多种疾病。

花菜

花菜有助于解秋乏。花菜之所以能够抗疲劳,因为它是B族维生素群“聚居地”。B族维生素成员众多,在身体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中维生素B1有助于改善精神状况,维生素B6在蛋白质的代谢过程中起调控作用,有助于能量产生,维生素B2与B6一起还有助于缓解疲劳及提神醒脑。

“奴才”一词是怎么来的 篇16

原意及演变

据《说文》中记载:“奴、婢,皆古之辠人也。” 又《说文》:“辠,犯法也。”也就是说最初奴隶多来自于犯人。此外又有《广韵·模韵》:“奴, 人之下也。”; 《集韵·莫韵》:“奴,贱称。”, 可见,奴在古代并不是好词。

那么“奴才”一词源于何时呢?其实在中国古代北方各地,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中,“奴才” 是一个常见词汇,亦作“奴财”或“驽才”。魏晋以来,常被作为贱称或卑称,有时也用来骂人, 史书中对此常有记载。

在宋元的一些话本中,“奴才”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更高。如北宋话本《太平广记》:“生遂自缑氏赴京,行李贫困,有驴,两头叉袋,一奴才,十余岁而已。”此中“奴才”即指仆人。

上述讲的“奴才”基本是个他称,古人以自谦为美德,称呼自己时也常用一些带有贬义的词汇,例如“卑人”“鄙人”。而在元代《老乞大新释》中有一段:“咱们做奴才的人,跟着官府这里去那里去,官府若下了马,就把马拉去。” 可见,“奴才”这个词也开始成为自称。

清朝的君臣关系与“奴才”一词

“奴才”被广泛用于自称并且带有强烈主奴色彩的时期,就是清代。

清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奴才”和“臣” 的区别是没有明确界定的,而自称“奴才”多是满洲旧俗,并没有一定的君臣含义。而真正让奴才开始具有君臣含义的则是康熙帝在位时。从现存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中,最早开始于君臣语境下使用“奴才”自称的时间应是康熙二十九年, 具折人是山东巡抚佛伦。

此后,一些从小养育宫中,与康熙帝具有养子名分的八旗大臣,是最早使用“奴才”称谓的群体。在他们自称“奴才”的背后,隐含着对君父的特殊感情,“奴才”其实代表了他们是皇帝的近侍和爱臣,意味着他们与皇帝之间特殊的“依附”关系。

到了康熙五十年之后,除诸皇子或议政大臣宗室等会称“臣”,几乎所有的旗籍大臣都会称“奴才”。不过这其实是一种跟风的表现,也会有特殊的案例,如隆科多在康熙朝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自称“臣”的,只在康熙晚年会偶尔称“奴才”。至于在汉文奏折中,也是到了康熙后期才会有,当然也是比较乱,有些皇帝的近臣或者包衣都没有使用,例如曹寅。

雍正帝十分在意“奴才”与“臣”的区别, 曾发上谕: 凡奏章内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 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概书写臣字,特谕。(见《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此时的“奴才”一词已经有了公私场合之分的倾向。

乾隆时,皇帝已经开始重视这种自称的重要性,乾隆帝企图用“称谓”作为控驭群臣的手段。

乾隆二十三年二月,乾隆帝又以上谕的形式对满洲大臣奏事的称谓作出规定:“谕军机大臣等。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著传谕,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折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乾隆二十六年八月,又强调满洲督抚“嗣后凡奏地方公事,俱应称臣,至于请安及一切谢恩等私事仍称奴才。

在乾隆此后的历朝中,“奴才”这一称呼的使用者越来越多。无论上三旗下五旗、八旗满洲还是八旗汉军,甚至从宗室乃至皇子都会使用, “奴才”自称成为旗人具折时的基本行文格式。

此外,对于武职人员来说,自称奴才的情况康熙后期也已经出现。而及至乾隆帝则对此更为强调:“向来武职具折,例称奴才。”也就是说, 对于“武官”而言,不存在公私场合,不存在满汉,不存在是否在旗,在具折时均以职衔、奴才、名字的格式行文。

晚清时,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奴才”称谓也開始遭遇危机,咸丰以前偶然出现的不书“奴才”字样的奏折,在光绪后期开始频繁发生在满臣身上。

在清朝即将灭亡之时的宣统二年(1910 年) 正月甲戌谕内阁:“ 奴才即仆,仆即臣,本属一体。嗣后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著一体称臣等因。钦此。祖训煌煌,允宜遵守。……当此豫备立宪时代,尤宜化除成见,悉泯异同。”至此, 有清一代君臣关系中的“奴才”称谓在“制度” 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上一篇:“六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工作情况下一篇: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直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