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辨识管控制度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风险辨识管控制度(共7篇)

企业风险辨识管控制度 篇1

关键词企业班组;按工序程序辨识危险源;控制整改;动态管理

2005年平煤股份一矿已顺利地通过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2008年10月份又进行了再认证。如何落实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如何在产量规模不断提升过程中让职工及时发现隐患、了解危害、防范危害;如何将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转变为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平煤股份一矿监测队针对这些问题把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放在班组,是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作的大胆突破和创新。依据班组工作岗位的工序,辨识每一道工序的危险源,并进行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策划,使危险源在班组得到控制。

1班组如何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1.1班组长先要要对本班组管辖范围或承担的作业明确无误,对重点、难点、危险点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如根据井下班组工作的工序,组织危险源辨识人员从职工上班出家门开始-职工到单位-开班前会-换衣下井-入井坐皮带-到达工作岗位-(开始工作-按工序)工作过程-完成工作-返回地面-洗澡更衣-班后会-下班回家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排列出来,逐一辨识,汇集成表。

1.2班组应对所承担的项目、任务、可能会发生哪种伤害,引发哪类事故,如触电、起重伤害、落物坠人、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等,都要在作业前仔细预想,并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中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评价,分析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及风险等级划分,分别列出对策加以落实,防患于未然。

1.3让班组每个成员都清楚,从人、机、料、法、环几个方面细化分析,认真填写《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一览表》。着重从作业状况、发生事故因素、潜在危险、重点对策、预防措施方面下功夫,以此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事故处理能力,达到危险预知大家清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一览表》人人都能看明白,从而保证每次危险作业都能顺利完成。

1.4班组长要做明白人。班组长和职工之间、职工和职工之间,工作、生活、学习在一个特定的班组集体中,同志情、工友爱、师徒谊,组成一个共同体。班长要通过“上班看脸色、吃饭看胃口、干活看劲头、休息看情绪”来发现班组成员的心理、体力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安全不放心人,即人的安全隐患)、采取措施(排除或控制隐患)加以解决。

1.5就每一个具体项目而言,班组长都要按照“人员是否足够、素质是否适应、配合是否默契、方案是否可行”的要求,精心组织,合理安排。避免由于工作安排不当,任务分配不合理,人为造成安全隐患。

2辨识出的危险源如何控制和整改

2.1加强巡检,发现危险源及时控制并整改到位。班组长在班中巡检,要对生产工序过程,设备运行状况,安全装置、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等进行巡检,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如果本班组解决不了的要及时上报。监测队每月一次的班组长会上,大家畅所欲言,特别是便携仪发放修理组提出的:“供应站提供的小螺丝较短,拧不到位,容易脱落,继续使用将减少安全仪器的使用寿命。”队领导极为重视,与矿供应站协商解决了这个易被忽视的“小”问题。

2.2班组成员要进行“四查”活动。即查不安全装置、不整洁环境、不安全行为、不标

准操作。并把查与不查、查粗与查细、查多与查少、查深与查浅列入各成员的业绩考核中,月末与队领导对各班组的综合考核汇集,在每月的班组长会上进行公布,与奖金挂钩。

2.3班组建立隐患整改制度。监测队做到记录齐全、填写认真、情况真实、有据可查。监测队井下弱电班每天班前会总结前一天的工作及发现的危险源。工作是否有不到位的,责任人是谁?危险源可控不可控(及时上报对值班人员)?如何处理落实到人。

3如何提高班组辨识危险源的技能

3.1提高班组整体素质,强化班前班后会质量。班组长根据生产特点、作业内容,利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知识,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来说明安全作业的要点、安全注意事项、预防事故的措施等。

3.2开展事故案例教育。每月或每周,将历史上这一月或这一周发生的事故案例列出,作简要的分析评论,达到以案说法、以案说责,杜绝重复性事故的发生。监测队各班利用班前会以“每日一题”的方式,把“一通三防”知识、避灾路线、自保互保技能和与当日工作性质相关的案例灌输给每一位组员,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

“我的岗位是井下电机车司机,开车经过弯道或道岔时应减速、慢行、鸣笛,如不这样做,有可能会造成机车掉道或冲撞到井下行人......”。这是发生在兖矿天池公司运搬工区班前会上的一幕,在每班班前班长分工完毕后,每一名上岗职工都要挨个“过堂”,根据分配的岗位,讲述自己的岗位职责、标准,安全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不这样做将会造成什么后果。该办法自今年元月份推行以来,收到了明显效果。

据了解,该工区一直致力于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力求使职工对安全教育入脑入心,并遵守作业规程、法规,自觉抵制“三违”,先后开展了“三岗三”、“三无”班组评选、“三违”人员家属通知单、编制安全顺口溜等活动,不断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今年元月份以来,该工区又创新方式,根据加强“三为六预”安全文化宣贯的要求,加强对职工的预想、预控教育,推行了班前风险预控辨识。班前风险预控辨识除了个人讲述外,班组其他相关、相近岗位上的职工要对其讲述的内容其进行补充,班组长、工区当日值班人员、跟班带班区长也要进行相应的补充,确保岗位风险辨识完全、彻底。同时,他们了推行管理人员现场“三查两盯一问询”制度,区队干部下现场必须查改作业环境隐患、查系统设备运行情况、查人员作业状态,盯特殊施工环节、盯重点隐患整改过程,对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提示、警示、问询。

企业风险辨识管控制度 篇2

每个行业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从职业健康安全的角度看, 建筑施工企业有更明显地区别于其它行业的特点。

1.1 组织结构方面的特点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 绝大多数企业的领导层和管理层是固定的, 即常设的, 从而从事施工活动的项目经理部则是变动的, 即非常设的。一个项目结束时这个项目经理部随即解散。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变动则是经常的。这种变化表现在组织结构不同, 规模不同, 人员不同等各个方面。

1.2 施工活动的特点

施工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

a) 露天进行, 直接受风、雨、雷、电等自然界因素的影响;

b) 在大范围内分散进行施工活动, 控制难度较大;

c)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施工, 为不同的行业服务, 涉及的行业要求、地方政府的要求与法律、法规的要求复杂;

d) 同一现场往往有几个乃至十几个建筑施工或安装队伍共同施工, 交叉作业, 互相影响;

e) 施工的季节性强;

f) 人员的流动性大;

g) 连续高强度作业, 休息环境差。

1.3 施工现场的特点

建筑施工企业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点:

(1) 产品固定, 在连续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里需要在有限的场地集中大量的工人、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进行施工, 多个分包单位同时作业以及交叉作业繁多;

(2) 露天及高处作业多, 在一栋建筑物的施工作业中, 露天作业约占整个工作量的70%, 高处作业约占90%, 致使现场易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 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2];

(3) 使用大型施工机械和设备较多, 容易产生机械伤害;

(4) 手工劳动及繁重体力劳动多, 致使作业人员容易疲劳、注意力分散和出现误操作;

(5) 生产工艺和方法多样, 而且, 随着工程的进展, 施工现场的施工状况及危害和风险也随着变化;

(6) 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主要为承包方,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文化层次较低, 安全意识淡薄, 容易出现违章作业和冒险蛮干;

(7) 施工流动性大, 施工现场变化频繁。

2 建筑施工企业危害辨识的原则

针对上述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 在建立、实施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 可考虑以下几点。

(1) 遵循共性。工程项目大小不同, 行业不同, 复杂程度不同, 施工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有所有不同, 但是施工程序、基本的施工工艺、施工管理是大体相同的, 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应该首先按照这些共性的内容, 依据施工工艺流程辨识危害, 并且形成一个基本的危害因素清单。

(2) 强调个性。针对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 考虑其个性, 实事求是地辨识出除共性之外的危害。比如冬雨季施工、爆破、旧建筑的拆除和维修、对原工程项目的扩大、更新、改造等[2]。

(3) 考虑综合性。要实事求是地考虑, 多个班组、多个队伍交叉施工活动, 季节及地区影响, 不同行业管理的不同要求, 人员流动及场地环境特点, 设施的临时性等[3]。

(4) 严密过程性。根据上述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的危害辨识应该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

(1) 由公司按作业过程系统充分地辨识出一般建筑施工共性的危害, 并列出清单, 作为建立本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

(2) 由项目经理部针对具体的施工项目, 以公司已辨识的危害为基础, 按职能分别对其项目的个性, 进行辨识并加以补充, 形成项目经理部的危害辨识清单。

(3) 项目经理部将危害辨识的清单报送公司的各职能部门审阅, 再经归口管理部门 (或按本公司相关规定) 批准后实施控制。

(4) 项目经理部对不可预见部分 (如工程项目内容、施工工艺、周围环境和法律、法规要求的改变、相关方的意见、运行控制的实践要求等) , 做及时、认真、全面的补充辨识, 对原有的辨识进行动态管理。

(5) 鉴于建筑施工企业一线施工人员的素质一般较低, 且人员流动性大, 危害辨识工作的具体操作应以管理人员为主, 辅之以班组工人的培训, 将危害辨识工作形成一个以管理人员为主、班组工人全员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培训过程, 又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重要基础。

(6) 危害辨识的方法应简明易行。宜由管理人员事先形成检查表, 由班组进行“是”与“否”的确认, 并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 使危害因素辨识尽可能全面。

3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评价的方法

建筑施工企业危害辨识的原则决定了风险评价的方法。

(1) 依据公司基本的危害因素清单, 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评价出基本的重大危害因素。

(2) 依据项目经理部的危害因素清单, 结合工程项目施工特点, 对照公司的风险评价结果, 予以补充, 形成项目部的重大危害因素清单并上报公司批准。

(3) 建筑施工企业应将行业的和本企业历史上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 或利用原有的记录分析、报告, 直接认定某些重大危险因素 (如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起重伤害等) 。

(4) 选择的风险评价方法不宜复杂, 但应科学有效。使用评价方法时, 不宜只考虑特殊情况, 把风险级别评价得过高;也不宜脱离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 使得评价的结果分不出轻重缓急。

4 工程实例

作为一个示例, 现用风险矩阵指数法对某建筑施工企业脚手架作进行安全评价, 对脚手架搭设与拆除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了识别与评价。结果见表1、表2。

摘要:本文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特点, 提出了建筑施工企业危害识别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危害辨识原则,风险评价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超军.影响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不利因素及对策[J].建筑安全14卷.1999年第16期.

[2] 李君, 李成扬 编著.建筑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运作与认证[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年6月.

企业风险辨识管控制度 篇3

摘 要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对企业管理起到查错纠弊、堵漏挖潜、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但是,大部分企业表现为管理过度而风险监控不足,主要表现为管理体系不完善、管控手段落后等,本文以内控“五要素”为出发点,描述了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控机制的作用、方法及问题分析,并提出完善内控制度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管控 资产保护

2008年5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制订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文),要求上市公司2009年7月1日起实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是我国继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之后,在会计审计领域推出的又一与国际接轨的重大改革。这部新规的推出,意味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正在向国际标准靠拢。近年来,一些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健全企业内控的重要性,相继出台相关内控制度,对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如何构建系统、全面、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营,仍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有效的企业内控制度,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即内控五要素)。新《会计法》第四章会计监督第27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系统控制,也是企业控制活动的一个重点。本文将从以上五个方面,对企业如何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内部控制五要素概述

(一)内部环境控制

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人员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和法制观念等。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互同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风险评估控制要求企业及时识别风险和分析风险并采取行动来管理风险,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为防范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主要控制方法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务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包括信息控制与信息沟通两大部分,为了实现控制目标,保证内部控制各个要素的可靠性,有关信息必须及时沟通。信息沟通贯穿于整个控制过程。

(五)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内部监督机构对企业对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等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控制贯穿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只要存在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由他来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恰当地运用内部控制,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是企业经营成败的一个关键,其主要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健全的内控制度可以有效地防范与控制企业经营风险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定期开展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评估,来识别、预测和评价生产经营中现有的或预期的作业环境和作业组织中存在的风险,并确定消除、降低、或控制风险所应采取的措施,使风险降低到企业可以接受的程度,当风险发生时,不至于影响企业的正常业务运作。

(二)恰当地运用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以顺利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由于严密的监督与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便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三)加强内控制度,有利于维护企业财产和资源的完整

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从而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能有效地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

(四)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完整性

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从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内部控制的方法

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全面预算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会计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文件记录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业务人员素质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控制。

其实,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就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过程,本人认为,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必须构筑三道防线:一是业务防线,此为第一道防线,也就是业务部门从自身业务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要求企业必须建章立制,从纵向层次上应当关注各个业务部门自身的风险建设,清理业务部门可能造成的不确定环节;二是专业职能部门防线,此为第二道防线,他是在业务单位之上建立的一个更高层次的风险管理功能,他的组成部分可能包括风险管理部门、信贷审批部门、投资审批部门等。三是内审单位防线,此为第三道防,他是由一个独立于业务单位的部门,监控企业内控和其他企业关心的问题,对全单位内控制度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进行检验以及对经济行为的过程进行监督。同时,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必须把握合法性、适应性、全面性、有效性、成本效益性、授权性、独立性等原则。下面,以企业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为例,阐述一个有效的内控制度设计的要点。

资金内部控制是公司对资金的筹集、可控资金的运用过程所采取的控制措施。而控制目标则是保证公司资金业务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内部规定;保证资金存量与运用符合公司经营管理需要;减少资金占用,降低资金成本;保障资金及其记录的安全、完整,促使公司资金业务活动协调、有序、高效运行;防止、发现和纠正资金业务中的错误与舞弊,保证资金帐实相符;根据上述控制目标,首先,必须设置相应的组织機构,明确各自岗位职责,如财务部负责筹资方案和资金预算,负责核实现金使用是否符合计划、是否经授权人审核、审批、负责正确记录资金业务等;其次,必须建立业务授权制度,公司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在其职权范围内,根据既定的权限及有关职责执行各项资金业务,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第三,必须健全相关制度,企业应当建立《资金使用计划制度》、《借款管理制度》、《费用报销管理制度》、《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制订相关业务流程及差错考核制度。第四,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对于大额投融资、大笔资金使用等必须经过风险管理部门、信贷审批部门、投资审批部门等进行风险度量与评估,进行风险与回报分析。

四、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我国国有企业一般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业务和内部管理可以说是有章可循,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制度的具体执行部门和人员松与严、繁与简等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部门和人员利用职权的便利,绕过制度,或者“严于律人,宽于待已”,执行过程实行双重标准,而企业领导作为业务的最终审批者往往只注意业务的合理性,而忽视标准的高低。由于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内审机构不健全,以及其他局限性使内部审计无法监督到位,使得管理力度层层递减,管理效应层层弱化。要解决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管理者当局必须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如果管理者不愿为实现预算、利润和其他财务及经营目标重视管理,不愿设立内控制度或不能遵守建立的内控制度,控制环境将受到很不利的影响。

第二,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公司内部的组织与管理机构主要包括股东会(或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经理班子和监事会。

第三,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实施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在企业以会计准则为指导,自行设计会计制度日渐成为国家对会计的管理体制的情况下,会计系统的建立也就是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会计制度的设计不仅包括规定会计账户、账簿、会计报表等内容的编制说明,还包括发生在企业各部门间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中会计处理程序的具体规定,把内部控制抽象性、要素性的方法和程序融化为企业会计制度中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与程序。

第四,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管理信息约80%来源于会计资料,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取决于会计资料的真实程度。因此,在进行重大决策的机构如董事会内可设置一个审计委员会,监督会计报表,协助董事会与公司外部及内部审计人员直接沟通。审计委员会的建立有利于公司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同时也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

第四,各职能部门授权一定要明确,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任与权利对等。若管理当局明确建立了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就可以大大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

第五,人事政策要确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与正直品行。要做好公司人员的选拔任用、后续教育工作,制订并执行据业绩考评给予合适的待遇及晋升等有关政策。

第六,各种管理控制方法靈活运用。常用的管理控制方法有计划控制、目标控制、预算控制、定额控制、进度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

参考文献:

企业风险辨识管控制度 篇4

我省工贸行业领域宽、企业数量大、从业人员多,安全基础薄弱。近年来,工贸行业企业中存在的较大危险因素成为诱发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根源,为提高工贸行业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有效预防和遏制各类事故特别是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工贸行业企业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计划》(安监总管四〔2016〕31号)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黑龙江省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 提升防范事故能力五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将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融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中,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指导、源头管控、标本兼治、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抓基础建设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将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的责任和措施逐级落实到企业岗位,抓实抓细,促进企业提升事故防范和安全管理能力。要以企业为责任主体,部门督导检查为手段,依据《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以下简称《指导手册》,见附件1),对企业存在的较大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甄别和辨识,将危险因素管控措施和

责任逐级落实到企业每一个岗位,从基础上提升企业防范事故能力水平。

二、工作范围和目标

主要在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6个工贸行业企业中实施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计划。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20年,建立起“以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为重点,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差异化监管和精准化执法为抓手,以层层落实企业岗位责任为核心”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使企业安全基础得到明显改善,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

三、年度工作重点

(一)2016年度重点工作

6月初至7月中旬为安排部署阶段。各地、各系统要根据《行动方案》的安排部署,制定本地区、本系统具体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统筹谋划,将范围内的每一户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责任(含中央和省属企业)落实到一个监管部门,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提出工作要求。要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及时将工作方案,要求和《指导手册》传达到有关部门和企业,认真做好动员部署和工作启动准备。7月下旬至12月末为学习培训阶段,省安全监管局将组织专家根据《指导手册》编制相关培训教材,适时开展视频培训讲座。各地、各系统

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要把《指导手册》作为学习培训的重点,采取集中培训、网络推送等多种形式,持续开展面向基层监管人员、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同时要监督企业制定培训教育方案,全面开展覆盖管理机关、车间、班组、岗位的内部专题培训教育,达到全员都能完成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和掌握防范措施的工作目标,为全面执行《行动方案》奠定坚实基础。

(二)2017年度重点工作

全面开展工贸行业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和落实风险管控措施。重点检查冶金、有色、粉尘涉爆和安全标准化一、二级企业工作开展情况,推动上述企业全面实现《行动方案》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三)2018年度重点工作

深入开展工贸行业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和落实风险管控措施。重点检查轻工、纺织、涉氨制冷和安全标准化三级企业工作开展情况,推动上述企业全面实现《行动方案》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四)2019年度重点工作

全面完成工贸行业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和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工作任务。重点检查建材、机械及未申报安全标准化等级认定的企业工作完成情况,推动上述企业全面实现《行动方案》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五)2020年度重点工作

全面总结五年来《行动方案》贯彻落实情况,分析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趋势,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剖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拾遗补缺,完善措施,巩固提高工作成果,全面提升工贸企业事故防范能力和水平。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本地、本系统工作实际,在省局确定的年度重点工作基础上,科学确定本地区、本系统的年度重点工作,并制定年度工作实施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和管控工作取得实效。有条件的地区和系统,可以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四、工作措施

(一)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企业是实施《行动计划》的责任主体,各地、各系统要组织指导辖区内相关工贸企业认真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工作,督促企业按照《指导手册》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建立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责任制,将责任逐一分解、层层落实到企业、部门、分厂、车间、班组的负责人及相关岗位人员;相关企业要认真组织开展全员培训教育活动,熟练掌握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的基本内容、方式方法和工作要求。要督促企业严格依据《指导手册》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工作,企业要对辨识出来的较大危险因素进行登记建档,建立台账,逐一落实管控措施,并明确责任职工、责任干部、责任领导。要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

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将较大危险因素及其管控措施、应急处置方法纳入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做到“一岗位一清单”,定期抽查检查管控措施的有效性,并监督落实到位。

(二)深化细化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各地、相关企业要把落实《指导手册》与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相结合,找准、盯紧企业的较大危险因素。要督促相关企业将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同时安排、同时自查、同时自报、同时自改(落实管控措施)。相关企业要严格落实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及时辨识较大危险因素和排查事故隐患,落实风险管控和隐患整改措施,全面保障生产安全。

(三)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运行质量。各地、各系统及相关企业要把落实《指导手册》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相结合,把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贯穿标准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在国家安监总局尚未统一调整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标准之前,已达标企业要及时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申报安全生产标准化复评前,未完成辨识和落实管控措施的,安全监管部门应不予受理。新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企业,要把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和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同时部署、同时安排、同时推进。对未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和落实管控措施的,安全监管部门不能发放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证书和标牌。

(四)发挥好技术服务支撑作用。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推动和支持相关行业专家、技术服务机构认真学习、熟练掌握《指导

手册》的基本内容、辨识方法和管控措施,充分发挥他们在标准化评定、安全设施设计审查、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辨识管控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全面提升落实《行动方案》的技术保障能力和水平。

(五)强化安全监督执法。各地、各系统要把工作推进落实与专项整治、日常监督执法相结合,把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作为安全监管的重点内容,持续开展有针对性的执法检查,细化监督指导措施。对未按《行动方案》落实相关要求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监督整改到位一起;对要求落实到位、能够有效进行危险因素辨识管控的企业,可以适当减少检查频率,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管理空间。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是有效防范事故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研究部署,因地制宜制定五年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方案。要采取扎实有效措施,综合推进工作落实,确保每个年度、各个阶段工作有序有力开展。

(二)强化督促指导。要加强对《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方案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及时沟通、协调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要在相关行业企业中选树一批典型示范企业,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对工作不到位的企业要实施重点督促检查,帮助企业提高认识,— 6 —

推动工作。省安全监管局将把各地推进落实《行动方案》情况纳入督查检查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形成长效运行督导机制。

(三)强化信息报送。各地、各系统要确定一名联系人员,具体负责相关信息收集、统计和报送工作。省安全监管局将实时检查、通报各地工作开展情况,加强工作督导与检查。请各地、各系统安全监管部门于7月20日前将五年实施方案和2016年度工作方案报送省安全监管局,每年12月20日前报送年度工作总结。

联系人:杨彬,联系电话(传真):0451-87012022,电子邮箱:jgec@163.com

安全风险管控管理制度 篇5

一、本制度主要立足于防范和消除以下危害情况的出现:

1、校园网主页被恶意纂改。

2、交互式栏目发表反政府、分裂国家和色情内容。

3、校园网用户发布或阅读反政府、分裂国家、色情言论。

二、防范立足于技术,以相应的技术设施及安全的设置以保障网络安全,同时实行专人定时巡查和监督信息传输。

三、若主页被恶意更改,应立即停止主页服务并恢复正确内容,同时检查分析被更改的原因,在被更改的原因找到并排除之前,不得重新开放主页服务。

四、交互式栏目内容发布实行审核制度,未经审核不得发布,实行版块负责制,由版主负责本版块的信息安全,以预防万一有绕过审核的信息被发布,若出现未经审核信息发布情况,应暂时关闭信息发布功能,直至找到原因并排除为止。

企业风险辨识管控制度 篇6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建设方针,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评估,提升安全风险管控水平,保障安全建设,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指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金宝屯煤业内部为保障安全建设自主组织开展的,对建设、管理各环节可能存在或产生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超前辨识、分析、分级评估、管理控制的活动。本制度不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由中介机构承担的各类安全评价活动。

第三条 本制定适用于金宝屯煤业所属各单位。

组织管理

第四条 组长负责安全风险分级评估、管控工作的总体组织、协调。安全指挥中心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工作的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制订金宝屯煤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考核标准,定期协调组织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对各单位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各业务职能部门是安全风险管控工作专业管理部门,负责本专业范围内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工作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检查督导。

第五条 副组长是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评估管理第一责任人,对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全面负责,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控组织机构,明确各级评估责任,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办法或细则,明确组织程序、方式方法、监督管理及考核奖惩等内容。单位分管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控制管理、公告警示等工作。副总工程师及业务科室负责实施专业范围内的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区队负责实施现场开工条件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班组负责实施重点工序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岗位人员负责实施本岗位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

安全风险辨识

第六条 单位负责人要组织专家和全体员工,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全过程辨识建设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做到系统、全面、无遗漏,并持续更新完善。

第七条 单位负责人在建设系统、装备的投运、移交、运行、停运或重启时,应由单位分管负责人(分管技术负责人)或专业职能部门组织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一)停运或重启是指下列几种情况: 1.煤矿的工作面、巷道封闭或启封;

2.建设线、重要建设设备、装置的停运或重启; 3.地面建设单位的事故停车、停产、停工和重新开车。(二)系统、装备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1.新系统、新装备投运的评估内容应包括工程施工和设备安装质量、安全设施、安全防护、检测检验、规程措施、技术和人员条件、应急设施和预案等; 2.系统、装备移交评估的内容应包括使用环境、运转情况、安全设施、安全措施、接收单位技术能力等;

3.系统、装备正常运行的评估内容应包括运行状况、安全保护和安全防护设施等;

4.系统、装备停运或重启的评估内容应包括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对运行系统的影响、安全隔离措施,技术、措施以及人员准备,启(停)用后安全管理等。

第八条 区队现场开工条件风险辨识。连续建设作业的现场每班开工前,由区队跟班或值班领导、安全员、班组长对作业现场环境、设备、安全设施和工程质量等是否具备安全建设条件进行评估。第九条 班组重点工序评估。各作业班组在组织建设、施工、设备安装、检维修等作业过程中,由安全负责人组织对重点工序涉及的环境、设备、安全设施、工程质量、人员和安全措施等情况进行安全评估。

第十条 岗位评估,作业人员每班上岗前,对自身上岗条件和本岗位职责范围内的环境、设备、设施、劳动防护进行安全评估。

第十一条 检维修、临时施工和零星作业评估。检维修作业、临时施工和零星作业前,作业负责人会同安全负责人,对施工材料和工具准备,设备和工器具完好,作业环境,电源、高温、高压源等危险能量源以及有毒有害物质隔离,重物失稳防控及其他安全防护措施落实,作业人员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和劳动防护用品佩戴等情况进行评估和确认。作业完毕试运转前,作业负责人会同安全负责人,对施工质量,材料、工器具回收和人员撤离,安全设施及安全防护以及采取的安保措施(如短路线、电气接地等)恢复等情况进行评估和确认。

第十二条 特殊施工作业评估。特殊施工作业前,由项目负责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对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和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等进行分析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程序步骤、施工工艺及安全措施。

特殊施工作业主要指下列内容:

1.涉及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等易发生泄露、中毒、爆炸危险的作业;

2.特大重物起吊或井筒内等特殊地点重物起吊作业、高处作业、受限空间作业、危险区动火作业等特殊条件作业; 3.重要设备安装、撤除、改造、维修等特殊作业; 4.其他复杂、特殊施工作业。

第十三条 异常状况评估。正常建设(运行)的系统(装置)在建设工序、工作流程、技术工艺发生变化以及工作区域的设备、设施、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事故(包括未遂事故)时,应由专业职能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安全可靠性重新评估。

第十四条 工程项目评估。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单位负责人应 分别在项目立项、现场开工、建设施工、试车试产等各阶段组织安全风险评估。1.项目立项时,应对项目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工艺成熟程度、工艺危险因素和控制难度、现有控制防范措施、管理主体的技术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2.项目开工前,应组织有关部门专业人员会同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安全资质、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安全和技术管理人员配备、作业人员资质、施工所需工器具和特种设备检测、检验等开工安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3.项目施工期间,建设单位应会同监理人员、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危险因素分析排查、安全隐患治理是否按规定执行等情况进行动态安全评估。

4.项目试车试产前,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系统、设备、设施施工质量,安全设施及安全防护,试车试产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人员、物资、外部环境等情况是否具备试车试产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试车试产过程中,涉及安全的工艺、参数、控制等需要变更时,必须重新评估。

第十五条 “四新”试验评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应对其安全性能、环境适应性、存在的危险因素、可能造成的危害及应对措施、人员技术能力等是否具备安全试验或推广应用条件进行综合评估。第十六条 其他评估。

1.设备、物资购置及出入库。涉及安全建设的设备、物资购置前,要 对设备、物资是否适应本单位安全建设要求进行安全、技术选型论证,并按规定程序报批。设备、物资入库前,应对其完好情况、技术参数、安全性能等进行评估验收,符合要求方可入库。材料、配件、工器具、劳动防护用品等出库投入运行前,使用单位(人员)应对其完好情况、安全性能进行检查评估,符合安全要求方可投入运行。

2.作业人员。新招聘和长期(一年)中断作业的员工上岗前,应对其身体健康状况、职业禁忌情况、岗位所需技术业务知识和技能、规程措施和有关规章制度掌握情况等是否具备上岗资格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单位负责人应利用班前会、入井检身等环节对作业人员上岗前的精神状态、是否饮酒、是否携带违禁物品、劳动防护用品和安全防护器具配备等状况进行动态评估。

3.重大灾害。单位负责人应定期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重大灾害及已采 取安全管控措施的可靠性进行分析评估。

方法及要求

第十七条 单位负责人要按照系统、场所、设备设施、作业类型等不同类别,结合专业、岗位特点和评估内容复杂、重要程度,按照“科学、实用、简明、高效”的原则,合理选择安全风险评估的方式、方法(《常用评估方式方法》见附件2)

简单系统、车间、班组、工序、检维修和岗位作业可采用安全评估表法,非煤建设系统、工艺装置可选择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煤矿复杂建设系统、“四新”试验、工程项目等可选择集体检查分析或专家综合评估法,车间、班组应选择“三位一体”评估法,岗位应选择“五步”评估法。第十八条 安全评估表制作要结合安全管理经验和建设实际,尽可能完整列举危险危害因素,按照危险因素对人员、系统、装备危害程度不同,分成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种类型,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重大风险: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主要系统损坏的。

较大风险: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但不会降低系统性能或损坏的。一般风险:不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但会降低系统性能或损坏的。低风险: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的。

第十九条 采用评估表评估时,要逐项检查确认,评估人员签署评估结论和姓名,并牌板公示或告知作业人员评估情况。

第二十条 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集体检查分析或专家综合评估方式评估时,必须编写评估报告书,明确评估内容、范围、条件、环境、结论、建议等内容,参与评估人员签名。评估报告书必须报上一级业务管理机构审查,不得直接按照评估报告结论进行建设作业。第二十一条 岗位评估采用评估表方法时,可以采用评估卡片或评估活页表,必须将涉及到的班组、工序和本岗位的评估结论和要求记入记录中,被通知岗位整改作业的必须经班组长签名复查确认。第二十二条 单位负责人对现场评估出现的不同类别安全风险,必须明确汇报、处置程序。经评估存在不可控风险的,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或停止运行,发出预警,撤出危险区域人员,并报告上一级管理部门和单位值班人员,制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再进行评估;存在中等可控风险的,必须通知岗位人员,同时明确整改措施、落实复查验收责任;存在可控风险的,采取预防性措施直接“手指口述”进行作业。

第二十三条 对安全风险的控制应遵循消除、减弱、隔离、联锁、警示、个体防护的先后顺序原则,优先考虑和采取可靠的控制措施。第二十四条 各级评估得出的结论及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能现场公示 的应在明显位置予以公示,不能公示的应及时告知相关人员。第二十五条 各类评估报告、评估表、检查记录等资料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和上级规定制度要求。

第二十六条 确定安全风险评估方式方法和编制规程措施时,应充分听取基层单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作业方法的可操作性、安全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和防范控制措施的针对性。

第二十七条 单位负责人应定期对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管理程序、方式方法、监控措施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根据上级新要求和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修订。

第二十八条 单位负责人应建立安全风险评估专项档案,各类评估报告、安全评估表以及检查记录等文字资料,应做到谁评估、谁签字、谁负责,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存期限,存档备查。

第二十九条 单位负责人应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教育培训。

检查考核

企业风险辨识管控制度 篇7

关键词:环境,危险源,风险评价,管理思路

天水铁路电缆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近年来, 随着铁路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企业在生产规模和效益逐年上台阶形势下, 一直致力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生产环境的改善, 并加入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针对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安全管理问题, 提出管理思路和管理措施。

1 三体系构成简述

目前, 企业执行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体系, 主要内容为: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idt GB/T19000) , 该体系通过对与组织产品相关的所有质量管理活动进行控制, 保证产品质量以达到顾客满意;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0idt GB/T24000) , 该体系通过对与组织产品相关的所有环境管理活动进行控制, 避免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达到相关方满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GB/T28001) , 该体系通过对与组织产品相关的所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进行控制, 杜绝重大事故, 减少轻伤事故, 保护员工职业健康以达到员工及其他相关方满意。

1.1 质量管理体系 (IS O 9000idt G B/T19000)

该体系的核心标准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SO19011—《质量和/或环境审核指南》。通过一系列的标准管理手段, 在产品的生产、服务和质量保证方面对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1.2 环境管理体系 (IS O 14000idt G B/T24000)

该体系的主要标准有: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指南》、ISO19011—《质量和 (或)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主要对产品生产的环境和污染进行管理, 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1.3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G B/T28001)

该体系主要由以下标准组成: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着重在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改善员工生产环境和条件、降低或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意外伤害和不安全因素、保护员工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控制和管理。

2 环境危险源辨识

根据文献[4]的定义, 生产过程中存在于周围环境的危险源主要为对员工可能导致的身体伤害或健康损害, 由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四个方面组成。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危险源由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构成。

由以上定义, 结合本公司的生产特点, 生产和操作过程中的主要危险源有以下几方面。

2.1 人的因素

含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具体的讲, 是由员工身体致病、长期超负荷工作引起的疲劳、情绪波动、违章操作、不熟悉工序、吸烟酗酒等产生的危险因素。

2.2 物的因素

含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具体的讲, 是由生产设备设施缺陷、电源和电器设备缺陷、机械故障、高空坠物、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易燃易爆物品、致病细菌传染等产生的危险因素。

2.3 环境因素

含员工操作环境因素。具体的讲, 是由房屋缺陷、照明采光、通风、工作环境温度和湿度、消防安全通道、作业场所布置等产生的危险因素。

2.4 管理因素

含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到位、管理办法无针对性、无工序控制表、事故应急预案不完备、劳动保护和质量管理机构不健全等危险因素。

3 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

风险评价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从质量管理和危险源角度分析, 采用定性分析更科学合理一些, 定性安全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性的分析, 评价结果是一些定性的指标, 如是否达到了某项安全指标、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等。常用定性安全评价方法有安全检查表等。本论述认为风险评价可从危险源等级、产生条件、导致后果、发生概率、严重性、风险级别等几方面制作《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表》、《重大危险源控制表》、《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等安全检查表。

3.1 危险源等级

根据实践经验, 风险源等级可划分为巨大风险、重大风险、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每一个风险等级对应的风险度和整改期限均不相同且无交集。

3.2 产生条件

产生条件依据危险源辨识, 由措施不力、制度不全、疏忽大意、意外等人的、管理的因素导致的主观条件, 和设备设施缺陷、自然灾害、工作场所环境差等物的、环境的因素导致的客观条件组成。

3.3 导致后果

主要指对员工身体和生命带来的结果。主要有致病、致残、职业病、中毒、伤亡等方面。

3.4 发生概率

是对不同等级危险源在不同条件下, 导致不同后果发生的可能性的一种判识, 判识方式有极不可能、极少、偶尔、有时、时常几种。即在有无防范保护措施、是否制定管理办法、是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等条件下, 能否容易、及时发现危险源发生的可能性。

3.5 严重性

严重性主要从是否违反法律法规、是否是重大风险、是否违反安全制度、是否违反操作规程、是否造成人身、财物损失等方面来考量。可分为轻微、轻度、严重、极严重、灾难等几种程度。

3.6 风险级别

不同的生产企业其风险级别划分也不一样。本论述论及的企业属四级工业风险, 风险程度相对较高, 生产车间 (场所) 分布广泛、企业规模较大, 因此对风险级别的划分应从满足各工种要求确定, 将风险级别划为6级, 既可细化各工种的风险控制, 也可实现每一个工种的每个工序的风险控制, 同时也避免了级别划分的繁琐冗杂。

4 管理思路和管理措施

4.1 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依据国家现有规定[2,3], 收集和梳理国家现有适用于环境、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清单, 下发各生产单位及管理部门学习、执行, 制作《适用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表》, 对危险源适用的法律、法规条款进行应用策划, 对合规性做公正客观的评价。同时, 制定和完善《职业健康安全中间检查实施办法》、《职业健康安全抽检实施办法》、《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分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办法》、《规范和加强员工操作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管理目标责任书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

4.2 安全管理

要时刻坚持安全管理常抓不懈的理念, 质量管理部门督促生产单位定期组织员工, 学习与工作环境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 学习和掌握本单位制定的安全方面管理办法, 并根据实践结果修订管理办法, 使之更符合具体操作流程、更满足员工实际需要。另一方面, 要坚持做好制度上墙、做好各种安全记录或安全日志, 生产单位主管安全的管理人员, 定期从安全管理制度遵守情况、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安全人员分工是否明确、安全管理记录完备, 以及是否制订安全应急处置预案等方面逐一检查, 发现安全管理漏洞以及安全隐患及时指出, 指导和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工作, 防患于未然。

4.3 生产管理

明确生产流程。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应在质量管理部门的监督下, 召集员工就各个工种的操作流程进行商议, 从设备启动到电源关闭、从生产材料的领用到产品制作完成的各个细节进行研究, 最后制定出可行合理的标准化生产流程。

做好事前检查。在每个员工进入岗位开始操作前, 对设备仪器进行检查, 对交接记录进行确认, 并向班组长报告, 可以进入生产流程。

严格工序操作。员工按照生产流程, 必须对每一步工序了然于胸, 根据质量管理部门制订的工序控制表, 进行对照检查, 并及时做好生产记录和安全日志, 班组长及生产单位管理人员要定时对记录和日志进行检查, 并从中发现和解决管理漏洞。

4.4 业务培训

业务培训是以往质量管理中容易被忽视的方面。本论述所提业务培训, 不仅指的是与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技术培训, 也包括对生产环境中危险源辨识和风险防范措施的培训, 即从“事前指导、中间检查和结果校审”三环节控制好风险防范和安全措施的执行。质量管理部门要不定期的对员工进行环境安全因素辨识和评价, 做好防范措施的事前指导;生产单位主管安全的管理人员, 应定期进行巡回检查, 强化消除生产环境的危险因素;生产单位定期上报安全日志和危险源消除的有效方法, 供质量管理部门总结、提炼和推广运用, 抓好以上三个方面, 加之技术水平的培训, 业务培训的效果将大大提高。

4.5 生产环境管理措施

按照公司“三标一体”体系文件要求, 制定车间等生产单位的环境管理目标, 修订或编制与环境管理体系相配套的各项管理办法, 同时加强全员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学习。

积极将环境管理体系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 要求员工在操作过程中, 尤其是在生产流程的关键工序中, 把环境影响因素考虑充分, 尽可能减少环境因素对操作的影响。在工序控制表中, 结合各工种的操作特点, 识别重大危险源因素并加以标注, 要求员工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意外伤害的概率。

日常工作环境管理中, 生产单位根据公司制定的环境管理目标, 对其中重要环境因素, 如生产材料消耗和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的排放, 废旧物品的处理等, 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尽可能做到废旧物品统一存放、统一回收、专人集中处理或销毁。

4.6 职业健康管理措施

根据公司制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管理方案, 针对员工长期工作环境可能带来的某处身体伤害, 生产车间等单位应为全体员工安排定期身体检查和劳动保护教育, 配备各工种在各个工序的劳动保护用品;要求员工注意劳逸结合, 适时开展工间休息, 特别是夜间工作、值班的工种, 务必保证员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以恢复精力;不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各类活动, 如文体竞赛、业务学习、技能比武、休闲旅游等, 以舒展员工精神、释放员工工作压力;加强环境危险因素的宣传, 如张贴危险源辨识表、树立安全警示标志、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建立专人负责监督、巡查制, 为员工工作创造一个放心、安全的生产环境。

5 结束语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体系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服务、改善生产环境、防范意外伤害、消除不利因素的有效管理办法和制度。企业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加强对风险源的辨识和评价, 采用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措施, 制定重大危险源的工序控制表, 就能实现对生产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危险源进行准确辨识和风险评价, 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2]国家安监总局16号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EB/OL].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8-01/10/content_854605.htm.

[3]国家安监督总局21令.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EB/OL].http://www.gov.cn/flfg/2009-06/19/content_1345127.htm.

上一篇:路桥试验检测下一篇:我不想当小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