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法律风险与防范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家法律风险与防范(精选8篇)

企业家法律风险与防范 篇1

法律风险是一种可能造成企业经济、财产损失的商业风险,它存在于企业经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任何一种既有风险和潜在风险,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及时规避,一旦风险出现,就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日常管理和整体运作,其后果往往是企业难以控制的,甚至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灾难。就我国公司、企业的目前情况来看,许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往往只注重企业的经营与利润增长,而忽视在日常决策中预防法律风险的能力,这明显是存在严重隐患的。如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企业自身将难以掌控,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相当严重的甚至是颠覆性的灾难;并且可能牵连到公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如财务风险、销售风险、投资风险、政策风险、政治风险、自然风险和法律风险等。企业法律风险属于企业风险的范畴,法律风险贯穿企业的始终,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已经认识到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因此正确认识和了解企业法律风险的形成原因和发展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建立建全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基本要求。

一、风险与企业法律风险

(一)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1、风险含义

风险是在一定环境和一定期限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费用、损失与损害的产生,可以认识与控制的不确定性,是预期与未来实际结果发生差异而带来负面后果的可能性。风险与损失或损害(即各种不利后果)有关,并且和损失或损害发生的可能性有关。

2、风险的特征

(1)风险的客观存在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无法回避风险,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从而避免费用、损失及损害的产生。自然灾害的风险如地震、洪水会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损失。(2)风险的相对性

风险是相对的、变化的,风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风险的内容、程度也随之变化。如汇款风险是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因外汇储备、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3)风险的可识别性

风险是可以识别和控制的,风险可以根据过去的统计资料,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判断某种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的程度。因此,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哦时代,风险是可以预测,也是可以控制的。(4)风险与收益的共生性

风险与收益是一体共生的,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会带来费用的增加、各种损失和损害的产生、如果能够有效地管理风险,风险将会转换为收益。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1、企业法律风险的含义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自身作为法律主体按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或者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法律风险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最容易遇到的,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法治意识不强,这些潜在的风险就会变成现实的灾难。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风险意识和守法意识,在日常经营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防患于未然。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加强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它确立了法律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序和环节,从制度上保证了合法经营、依法决策。2 企业法律风险的特征

2.1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原因的法定性(约定性)

①企业外部法律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一方面指法律和行政执法力度的现状,另一方面指法律的出台、修改或废止,以及行政执法状况的变化。

②企业未依据法律规定有效实施法律控制措施,或违反合同约定、侵权等。③企业或与企业发生法律关系的各类主体的行为。2.2 企业法律风险存在领域的广泛性。

法律规范规范了企业从设立到终止的全过程,企业作为法律规范的主体之一,只要其行为涉及法律规定,就有可能存在法律风险。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以及企业内部的关系,都要通过相应的法律来调整和规范。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常见的有合同风险、不规范经营风险、债权过于集中带来的坏帐损失风险、诉讼风险、治理结构缺陷带来的决策风险、员工意外伤害风险、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员工道德风险、公司印章管理不严带来的债务风险、投资合作风险、分支机构风险、借贷风险、担保风险、商标被抢注风险、专利侵权风险、商业秘密失控风险等。2.3法律风险发生结果的强制性

一定的法律风险发生就会导致一定的法律后果,法律风险发生导致的后果是企业承担法律责任。企业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类:民事责任,包括违约金、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妨害等;行政责任,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营业执照等;刑事责任,包括单位承担罚金、主管领导也要承担刑事责任等。

2.4企业法律风险和其他风险发生形式的关联性

在企业风险体系中,许多风险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可能互相转化,存在交叉和重叠。法律风险与其他各种风险的联系最为密切,关联度最高。如企业发生财务风险、销售风险,往往也包含法律风险;由于法律风险是依据法定原因产生的,而遵守法律法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法律风险是企业风险体系中最需要防范的基本风险。

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

1、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含义及意义 1.1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含义

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在实现未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试图将各类不确定因素产生的结果控制在预期可接受范围内的方法和过程,以确保和促进组织的整体利益实现。在企业面临风险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以便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利益。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的,从战略层面开始的并贯穿于整个企业的过程,具体来讲,包括经营主体对其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测定和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包装经营活动的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1.2、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意义

有效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管理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活动目标,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科学决策的难度大大增加,企业只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才能在变换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企业因法律风险而遭受损失。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去股东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阻碍企业经营活动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有必要进行风险管理,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目标及原则 2.1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

企业风险管理分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2.2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

培养企业及其所有成员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提高抵抗风险的综合能力。

2.3 企业风险管理的原则

(1)充分考虑潜在损失的大小。(2)充分考虑收益与损失之间的关系。(3)充分考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三、企业常见法律风险

1、企业设立中的法律风险

在设立企业的过程中,企业的发起人是否根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拟设立的企业进行充分的法律设计,是否完全履行了设立企业的发起人出资等义务,以及发起人本人是否具有相应的法律资格,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拟设立企业能否具有一个合法、规范、良好的设立过程。

2、合同法律风险

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在经济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利益受到损害的风险。合同作为一种实现合同当事人利益的手段或者工具,具有动态性,双方当事人通过合同确定的权利义务的履行,最终需要确定某种财产关系或者财产权属状态的变化,而当合同利益的取得或者实现出现障碍,根源于合同利益的损失风险就展现出来。比如履行合同不符合约定要承担违约赔偿责任,或者企业给代理人授权不明签订合同要承担的法律风险,又如买卖合同履行过程中审查不严格造成的付错款的风险,再如技术转让合同中没有制约对方的关键条款造成技术成果不能实现的风险等等。

3、企业投资与并购法律风险

并购是兼并与收购的总称。从法律风险的角度看,收购方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较大,承担的风险也较大。企业并购涉及公司法、劳动法、房地产法、税收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且操作程序复杂,潜在的法律风险较高,通常需要专业的企业并购律师全程辅导完成。

4、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知识产权是蕴涵创造力和智慧结晶的成果。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或没有关注知识产权的深入保护,从法律风险的解决成本看,避免他人制造侵权产品比事后索赔更为经济。这方面主要包括公司的企业名称权、商标权、专利权以及电子商务领域的企业网站域名等被侵权的风险,根据现行法规,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方面主要应注意“先申请先保护”原则,以及权利的及时续展维护等。

5、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

在我国,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主要是《劳动法》和国务院制定的相关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最近公布的于 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用工制度进行了全新的规范。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各个环节中,从招聘开始,面试、录用、使用、签订劳动合同、员工的待遇问题直至员工离职这一系列流程中,都有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不遵守法律的行为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法律纠纷甚至赔偿责任。比如:聘用了与原用人单位签订有商业秘密保护协议或者同业限制协议并在有效期内的员工,将会导致企业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6、企业税收法律风险

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为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或不利的法律后果,具体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影响纳税准确性的不确定因素,结果就是企业多交了税或少交了税,或者因为涉税行为而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7、行政法方面的风险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行政违法、违规,可能面临的税务、工商、技术监督等方面的行政处罚。行政违法的风险性视其情节决定,包括警告、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情节过于恶劣或后果

过于严重,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下表为企业行政法律风险一览表:

8、刑法方面的风险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存在的触犯刑事法律规范,应受刑事处罚行为的风险。主要是商业贿赂、非法经营等方面的风险。

企业家法律风险与防范 篇2

对于风险的理解,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认识。但是,大多数人认为,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对于任何企业,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船舶企业也不例外。企业发生各种风险的后果是,一方面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另一方面往往体现在法律责任的承担上。因此,可以讲,企业是一个风险的集合体,所以有必要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法律在船舶企业的风险防范之中能够发挥作用,主要是因为法律规定的是一整套普遍使用的行为规则。当人们可以依照事先已经制定好的法律规范去进行一些行为时,它就能给人们一个相对确定的预期。

所谓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由于行为人做出的具体法律行为不规范而导致的,与企业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不一致的,法律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法律风险分为企业内部法律风险和外部环境法律风险。企业内部法律风险主要是由企业自身人员因素和制度缺陷造成的,它的防范主要依靠的是组织法;外部法律风险主要是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等因素造成的,它的防范主要依靠的是行为法。外部法律风险,如现在次贷危机从美国的星星之火,发展到全世界的燎原之势。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也正在加深和蔓延,对我国外向型船舶企业的影响持续加深。中国的船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要立足并取得发展,除了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推广新的造船模式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顺应市场规律,在大衰退的时候,船舶企业不应该只考虑如何盈利,而应该考虑如何才能更好的风险管理与防范。虽然,面对“获得”,人们倾向于风险规避,面对“损失”,人们则倾向于追求风险。、然而,在目前的形式下,船舶企业更应该保守,即在进的时候不要忘记退。

二、船舶企业面临的主要法律风险

(一)安全生产方面

船舶是船舶企业最基层的安全单位,而公司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船舶进行的,船舶产品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周期长、配套内容多。所以安全能不能最终落实,主要体现在船舶上面。但对有些船舶的安全意识却没有完全到位。尤其当船舶企业受到资金的影响时,在安全生产等方面就更可能降低要求。所以,可建立一个认证体系,监督各个船舶企业,只有经过认证的船舶才能投放到市场。

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少数单位和部门还不够落实。少数企业的领导,在处理生产经营与安全的关系上仍然存在着以包带管的方式,从而导致了安全管理上的工作落实不够。二是有些从业人员素质不够高,尤其是安全意识不高。所以有必要完善船舶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比如重构企业管理体制和业务模式,建立相适应的组织体系与运行模式,以防范风险。

(二)债权回收方面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市场、价格等的巨大波动,许多船舶企业签订合同之时所预期实现的经济利益就可能难以实现,由此会引发比较多的违约现象。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利益就可能遭受损失。所以,当经济利益的取得或者实现出现了障碍,一种基于合同的损失风险就显现出来。而应收款项比重过大,债权回收风险不断增加。比如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有些船东“弃船”,所谓弃船,是指船东在与船企签订造船协议并且支付定金后,放弃约定不再造船,相应地也就损失全部定金的行为。从而,船舶企业面临了相应的风险。

(三)船舶企业重大经营决策行为作出等方面

船舶企业的管理人员无论作出任何经营决策,都意味着一定法律后果的产生,而这种法律后果如何,将取决于法律对管理人员行为的评判。如果这种评判是肯定性的,则意味着不会发生法律风险;如果这种评判是否定性的或者是无法确定的,则意味着可能会发生法律风险。而船舶企业由于涉及的企业利益重大,船舶产品工作量大,信息量大,法律关系也很复杂,而且很多领域专业性很强,对企业而言,重大经营决策失误,企业将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些船舶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导致了资金方面的短缺。所以,这些船舶企业,就有可能出现拖欠税收或者影响到员工工资的发放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就很有可能引发出相应的法律风险。

(四)人力资本提高方面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对企业产生的作用已经超过了货币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人力资本提高会提高整个造船行业的经营风险。

(五)在汇率变化方面

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如何抵御汇率变化给船舶企业带来的风险是中国的船舶企业目前需要研究的课题。目前,出口的船舶在我国造船企业生产中占很大比重,以美元计价仍是船款结算的主流。而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增加了船舶企业的汇兑成本,从而使收益下降,还会影响到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所以船舶企业会随着汇率变化,而承担风险。

三、防范船舶企业法律风险的建议

(一)完善船舶企业的规章制度,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

要想有效地防范法律风险,必需首先加强员工的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水平,帮助员工意识到业务中的法律风险,转变观念,坚决按制度办事,要习惯运用制度的刚性来约束、遏制违章行为,要及时对有关责任人给予必要的处罚,进而有效地实现依法合规经营,降低风险。

(二)完善合同订立时的约定条款

通常,船东将每条船的船款分为五到六期支付给船舶企业,每期按一定比例支付。第一期为签订船舶建造合同时;第二期为船舶开工时;第三期为建造船舶下坞或者上船台时;第四期为船舶起浮时;第五期为船舶出坞时;第六期为船舶企业交船时。在签订船舶建造合同时,双方可以具体规定任何一方违反合同时的补救方式。比如,为了防止船东不按期付款,可以规定一笔“赔偿损失费”,由违约方支付给受害方,并且在合同中规定每逾期付款一天支付违约金的比例。当然,随着金融风险的加大,提高合同的首付也是国内船舶企业的可选项。

当然,还可以采取将现款或履约担保金存入第三方,并规定一旦违约,违约方的存款或担保金必须付给受害方;或者规定以某种方式来解决履行中的争端,比如,交由国际商业议事机构进行仲裁。

(三)船舶企业法律顾问的参与

比如船舶企业可将其法律事务室调整为一级部门,从而升级法律事务室的各项职权。即按照市场规则办事,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或者规定,企业只有经法律顾问审核后的合同,负责人才能够签字,财务部门才能划款。将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环节纳入法制轨道,选用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切实解决了企业经营中所遇到的法律问题。而船舶企业法律顾问的参与,起到了防范法律风险的作用。

(四)应对船舶企业人力资本的提高

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背后,关键是人才使用机制的竞争。随着我国造船能力的提高和船舶企业的增加,人力资源越来越紧缺。船舶设计、生产、管理、检验等关键人才均出现短缺,各企业争夺激烈;关键岗位和工种技术工人紧缺,外包劳务队伍不能长久稳定,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船舶企业的生产进度和按期交船。由于高素质的人才可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所以会引起船舶企业之间对这些人才的竞价雇佣,从而导致了企业的高成本的支出。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就是要使人力充分实现起自身的价值,并对社会贡献出最大的价值,也这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过程。而面对船舶企业人力资本的提高,就是要将其真正的转化为企业的执行力。只要企业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并挖掘至今未发挥的潜力去实现企业目标,职工个人生产效率就能提高。

(五)积极投保,应对汇率风险

签订合同后,船舶的建造过程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比如船舶企业购买材料、订购设备、支付给员工工资等需要向银行贷款。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针对众多船舶企业担忧的汇率风险,已推出了“再融资保险产品”,这项服务通过支持银行以无追索权的方式买断出口企业的远期债权,可以使出口船舶企业即刻获得资金以偿还原有人民币贷款。所以,船舶企业应通过积极投保来消除相应的远期收汇及汇率、利率风险。

四、结语

法律是一种重要的经营管理资源,法律风险的防范不仅对船舶企业盈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不断提高企业内部运营效率、保护和提升企业的声誉和整体形象。有效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是增强船舶企业依法经营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适应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更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有力保障。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船舶企业不可避免地也面临着法律风险。尤其船舶企业面临的安全生产、债权回收、人力资本提高、汇率变化等方面的风险逐步突显出来。有效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是提高船舶企业依法经营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适应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更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有力保障。船舶企业要以建立风险遇警机制、监督机制、完善船舶企业规章制度、提高员工的法律和积极投保意识相结合为基础,以利于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与对策 篇3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防范对策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由于没有正确适用和实施法律而产生的不利后果,法律风险具有可前瞻性,强调防范于未然,其他类型的风险,如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有一个风险与预期收益平衡的问题,而企业所有的风险最终都会以法律风险形式爆发,对引发因素可以由企业自身掌控的法律风险防控必不可少。

一、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在发展中,法律风险是其他所有风险的集中爆发形式,因此企业要正视自己的法律风险,并正确的分析和审视法律风险。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首先应该着眼于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并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审视存在的法律风险。

1.企业设立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企业法律风险是一种贯穿于企业发展各个阶段的风险,在企业设立过程中,企业的法律风险包括,企业的形式、企业出资人、企业资金等。具体而言,企业在设定中,如果出资人的资金并没有落实到实处,那么企业的经营运转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企业出资人之间的权责划分不清晰,企业出资人之间的权益平衡及企业出资人并不明确,都容易使得企业的发展面临着重重的困难。还有常见的影子企业,实际出资人与名义上的出资人不一致,可能的风险是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和不适当履行出资。在企业设立阶段的所面临的法律风险,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正常启动与运转,因此企业应该正确认知企业设立阶段的法律风险,采用有效的防范措施,将企业设立阶段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2.企业投资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企业在经营运转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投资阶段面临着的法律风险是致命,如果企业未能有效地应对企业投资阶段的法律风险,那么企业的经营运转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企业的投资成本将无法收回,造成企业投资失误,可流转资金遭到严重的限制。在企业投资中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是指,在企业投资的过程中,由于企业投入资金的项目无法如期运转,企业的收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企业投资于项目本身的本金也无法如期收回,这将造成企业流转资金较少。当然还因为企业将资金投身于某个项目中,虽然这个项目已经如期运转,但项目的收益能力难以满足预期,项目收益率不高,企业的连带收益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同时还影响着企业的偿债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信誉,不利于企业的快速稳定的发展。

3.企业管理及财务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机制不科学等,都会影响着企业管理效益的提升,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应该正确认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增强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同样潜藏着一定的法律风险。企业财务法律风险包括财务预算管理、应收账款、资金往来、账目和报表管理、统计分析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法律风险,直接影响着企业资金流转的顺畅,直接影响着企业资金回收的力度,因此企业应该正视企业管理及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规避法律风险。

4.企业在签订合同中面临着的法律风险

这种法律风险是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着的最主要的法律风险,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签订合同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在企业签订合同中存在着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合同的签订、生效、变更、终止、违约等方面。在企业签订合同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风险,因此企业应该合理运用法律,注重分析企业合同签订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树立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法律风险,企业的法律风险贯穿于企业发展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企业应该正确认识各个阶段的法律风险,并加强法律风险的防范。

1.对企业出资人及资金进行严格审查

我国法律对于企业设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于企业设立中的出资人权限、出资人划分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因此企业若想加强设立阶段的风险,必须依据相关法律,对企业的出资人进行严格的审查,对出资人资金的落实情况予以严格的法律规定,对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是否一致等进行严格审查,从而有效地规避企业设立阶段的法律风险。

2.对投资行业及项目进行全面分析

针对企业投资阶段的法律风险,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应该确保企业拥有一定的流动资金,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对投资行业进行科学的分析,对于资金投入量较大的投资,要严格审查,杜绝企业投资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特别是对于一些证券、理财方面的高额度投资,企业应该全面衡量投资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3.建立法律模式下的科学内部决策制度

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企业在不断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建立法人模式下的科学内部决策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运行模式。在企业制定行政行为及相关决策时,企业内部应该强化研讨机制,加强审查与分析,做好科学的相关资料汇总及分析工作,运用科学手段来划分企业内部的管理权限,避免管理过分集中。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企业应该制定科学的财务风险防范及预警机制。

4.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对策

在企业签订合同时,应该重点审查企业合同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重点审查企业合同中存在的问题,依法鉴定合同,保障合同的有效性。对企业合同做好科學的释疑工作,对于合同变更及合同中产生的问题,要做好科学的审查,健全合同招投标制度,规范营销渠道中合同项目运作程序,准确定位、及时决策。在合同中法律术语中的运用中,要做好明确的释疑工作,以有效地提升合同的法律效力。

三、总结

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的主要风险,为保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升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保障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因此企业应该正视发展中存在着的法律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从而有效地保障企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

企业家法律风险与防范 篇4

(一)注销登记概念

是指当企业出现破产、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被撤销或其他原因终止经营而解散时,企业将有关材料或文件上报企业原登记注册机关,由原登记注册机关依法审查、核准,以终止企业法律地位的必经程序。

(二)注销登记法律风险

1.未进行清算注销的企业将面临吊销营业执照(如被吊销或被撤销仍须办理注销登记),接受相关处罚的后果。企业的债权债务由企业开办单位负责清理,公司应由股东负责清理并承担相应责任,且法定代表人三年内不得担任其他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2.债权人可申请法院成立清算组。逾期不成立清算组的,债权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

3.股东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东未在法定期限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导致公司财产贬值、流失、毁损或者灭失,或未经清算即办理注销登记无法进行清算,债权人可主张其在造成损失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赔偿及清偿责任。

4.股东承担连带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东因怠于履行义务,导致公司主要财产、账册、重要文件等灭失,无法进行清算,债权人可主张其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实践中,部分企业怕清算程序繁琐而不进行清算,不进行注销登记,直接将已丧失企业功能和业务的企业“搁置”,认为是自生自灭,致使债权债务关系得不到及时清结,影响了债权人的利益,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同时也给出资人带来潜在的诉讼法律风险。

(三)注销登记的法律风险防范

1.找出注销登记中的风险点,做好风险分析,建立相关制度加以防范和控制。如对清算报告、股东决议的签署、对审计事务所的聘请等建立相关制度规定加以控制,避免出现虚假报告、文件等,减少因不当操作给出资人造成损失,产生遗留问题。

2.企业注销时应按法定程序及时依法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办理注销登记。

四、企业年度年检法律风险与防范

(一)企业年度年检(以下简称年检)概念

是企业注册登记机关依法按年度根据企业提交的年检材料,对与企业注册登记事项有关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的监督管理制度。

(二)未能按期年检的法律风险

企业不按照规定接受年度检验的,由企业登记机关责令其限期接受年度检验。属于公司的,并处以1~10万元罚款。属于分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来华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以及其他经营单位的,并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并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

企业在责令的期限内未接受年检的,由企业登记机关予以公告。自公告发布之日起,60日内仍未接受年检的,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三)企业年检风险防范

1.日常的工作中,依照年检审查的内容规定,建立起与企业年检相关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2.收集企业在年度变化中的重要事项的变更,并做好相关记载。

3.注意每年年检政策的变化,对年检要求的事项做好资料收集和完善,确保提交的年检材料齐全、内容完整,避免出现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事由发生。

施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篇5

一、目前施工企业所面临的形势

(一)限购、限贷等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致使一部份中小房企破产或倒闭

作为与房地产开发紧密相关的施工企业,正面临着中国历史上最严的房地产调控。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施工企业影响巨大!

案例:常州丰臣南郡项目破产清算;金坛奥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

(二)非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建设单位同样面临资金链紧张的局面

1、铁道部停拨铁路建设资金,铁路建设项目大面积停工;(钢构委托律师发催款函中铁建工)

2、城投等国有建设公司因不能从银行获得货款开始借助信托进行融资,造成一些政府投资工程资金紧张。(钢构委托律师发催款函上海城建)

3、今年以来大量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某钢材市场加建房屋案)

(三)工人短缺、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以及少数不法分子恶意敲诈。

(四)施工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大幅度提高。

二、目前形势下施工企业主要法律风险剖析

(一)施工企业与发包人之间出现的风险

1、表现形式:

第一是开发商直接告知无力支付,要求签署延期付款协议并愿意承担相应利息等;

第二是开发商采取在中间验收、竣工结算或进度款审核等过程中设臵障碍等方式,故意使付款条件不成就。

第三是开发商对质量、工期、安全等瑕疵要求处以高额违约金或赔偿金。

(一)施工企业与发包人之间出现的风险

2、具体风险: 第一是进度款被拖欠;

第二是停缓建项目无法获得赔偿,工期无法获得顺延。第三是无法通过节点验收、竣工验收。第四是结算被拖延、结算款被拖延。

第五是低价中标或者固定价款合同无法获得调整;

第六是约定垫资施工但无能力继续垫资,面临承担违约责任。第七是工程款(进度 款、结算款)可能无法收回。第八是被诉巨额工期违约金和质量赔偿金。

(二)施工企业与分包人、材料供应商、机械设备租赁单位之间的风险

1、争议管辖约定的风险:在合同中约定争议管辖条款时,施工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因为这很可能是对方设计好的。

2、授权不当引发的风险:对管理权限授权不当也很容易诱发风险

案例:总承包单位因实际施工人的不当行为遭遇巨额诉讼的案件。

某挂靠人以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接了一个施工项目,项目造价为1500万。在承接之后,此挂靠人没有自行施工,而是转交给他人进行施工,并将个人所欠债务,通过加盖项目章的方式,向数十个债权人出具欠条,数额高达2000多万元,借助这种手段把个人债务全部转移到了施工企业身上。后来,这些债权人纷纷到法院起诉,要求施工企业承担相应责任。从挂靠人那里接手项目的实际施工人则又拖欠材料商的供应款,拖欠工人工资,于是材料供应商和农民工又把施工企业告上了法院,要求承担付款责任。同时,由于建设单位从未向施工单位支付过工程款,当然该施工企业也未向接受转包的实际施工人支付过任何款项,于是接受转包的实际施工人又以施工单位未付款为由起诉至法院。一个1500万的工程,却因为挂靠人、实际施工人的不当行为引起了数十个诉讼,诉讼标的总计高达4500万,相当于合同价款的3倍。其中包括个人债务转化为工资债务的2000万,农民工和材料商索赔的1000万,以及实际施工人所要求支付的1500万。

案例:两次转包一次挂靠导致总包对实际施工人失控引发重大风险

某房地产企业将工程发包给当地的建工集团,该建工集团又将工程转包给下属的子公司,下属子公司又以肢解分包的方式将50余栋待施工的房子一分为四,转包给了四家单位,这四家单位中包含两家特级企业和两家一级企业。但这四家实际由5个实际施工人挂靠施工。由于经过两次转包一次挂靠,建工集团对实际施工人完全失控,虽然本案中的发包单位按时支付工程进度款,甚至存在超付现象,但无论是工程质量还是工期都没能得到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实际施工人中途对一些项目以以约定价款过低为由拒绝施工,房地产企业只能委托第三人继续施工。同时,有部分已完工的分部工程施工质量较差,但实际施工人拒绝维修,于是房地产企业又委托他人进行维修,发生了300多万元的维修费用。此外,本来约定的工期是11个月,结果做了3年半,工期的延误直接导致向400多户小业主交房逾期,预计产生违约金900多万,同事为小业主办理产权证还需花费300多万。此外,除了工期和工程质量上存在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一个挂靠人将竣工资料全部交付后拒绝交房,而其他的挂靠人虽然将工程交付了,但是拒绝交付竣工资料。因为经过两次转包一次挂靠后,实际施工人获得的价款很低,再加上当时原材料价格、人工工资上涨,实际施工人是要亏本的,所以用尽各种手段要求调价格。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实际施工人没有交付竣工资料,就无法进行备案,从而无法取的大产证,小业主更无法取得小产证。另外,接近年底,工人可能会主张拖欠工资,而小业主可能因拿不到产证而上访,房产公司不但面临着资金压力,其信誉也受到了损害。在此情况下,房产公司决定提起诉讼,共计提出包括质量、工期、交房和备案等在内的10项诉讼请求,主张违约金和赔偿金共计4000多万。这个案子使建工集团在承担了高额的违约金后,也很难向实际施工人追偿,因为之前所进行的两次转包一次挂靠的行为所签订的合同都是无效的。

在本案中,无论是对房地产企业还是对总承包企业,都存在一个不利因 素就是该工程实际控制权掌握在实际施工人手中,这也是导致项目管理完全失控 的直接原因,而多次转包造成约定价格过低使实际 施工人亏本施工则是项目失控 的根本原因:

第一,房地产企业和建工集团所订立的合同价格在当地的定额下

浮 了 10%。

第二,建工集团又从其下属子公司收回了合同价款的 1%-3%。第三,子 公司又要收取肢解分包单位 5%的价款作为管理费。第四,实际施工人需要被扣 除的管理费又占到合同价款的 5%。所以,最终到达实际施工人手上的价款基本 上只有原合同价款的 77%-79%,此外还要扣除 4%的税金和其他相关费用。更为糟 糕的是,在施工过程中,材料价格、人工工资上涨,而工期的延长也增加了施工 成本,所以实际施工人是肯定要亏本的。于是,综合以上情况,建工集团需要承 担巨额的违约金和赔偿金,虽然之后有部分损失可以进行追偿,但有些是根本不 能够实现的。

三、如何防范施工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

(一)谨慎承接垫资或要求放弃优先受偿权的项目

在当前形势下,建设单位已将自身生存放在第一位,施工企业也要有相应的意识,对一些要求垫资的项目审核要更加严格,风险太大的不要去做。对要求施工修正放弃优先受偿权的项目也要仔细分析考量。假如施工企业放弃优先受偿权,一旦建设单位破产,那么施工企业的债权就排在银行抵押权之后。(丰臣南群项目与金坛奥金项目)对于建设单位坚决要求施工企业放弃优先受偿权的项目,可要求对方提供担保。

关于优先受偿权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是关于优先受偿权的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86条: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286条的司法解释

3、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

第二是关于优先受偿权实务中需注意的问题:

1、施工合同被认定无效时不能享受优先受偿权;在工期违约金诉讼中一定要注意。

2、通过合同约定或承诺放弃优先受偿权;

3、建设工程所有权已被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确认转移的;

4、分包人不享有优先受偿权。

第三是困扰施工企业优先受偿权的问题:

1、结算过程太长延误了优先受偿权行使,从而导致失权。

2、未在提起诉讼时请求优先受偿权。

(二)针对每个项目,从工程款收取、费用支付、资金使用、工期质量、安全等角度进行风险摸底、评估,也可以从与发包人关系、与实际施工人关系、与材料设备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角度,依次排查是否存在上述风险。

(三)对风险重大的项目进行持续跟进。安排与甲方熟悉的人员持续了解开发商的状况,包括其资产状况、房屋销售的状况,以及相关的融资情况,一旦发现问题或进展变化,便能够采取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程度。

(四)确定风险化解及防范思路及方法

1、停工或不停工的问题

2、施工企业协助房产公司变通融资

3、以房抵债而清偿工程款

第一,真正的以房抵债,即施工企业真的要去拿房子,并办理了预告登记,从而以此抵偿进度款或者结算款。

第二,暂时的以房抵债,即施工单位与房地产公司签订以房抵债合同以及预售合同。

4、保证或者重新获得优先受偿权

5、延期付款与价款调整问题

假如施工单位合同价款较低,施工企业亏本,且房地产公司还支付工程款有困难,施工企业可以与房地产公司协商,以时间换取价款调整,即调整合同价款,延后付款时间,进而做到双赢,避免两败俱伤。

(五)及时提起诉讼或仲裁

施工企业要消除惯性思维:第一,认为诉讼时间长、费用高、不公正,只有出现质量问题、事故或者造价有重大争议才考虑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纠纷。

第二,认为工程款收回是迟早的事情。根据经验判断认为,工程款是迟早都能收回来的。这些都是我们原来的判断,假如房地产调控政策还不放松的话,这种惯性思维势必要要得到改变。前面我已经提

到,当前房子的价格已经很高,一旦出现烂尾楼、房地产企业破产,工程款很可能收不回来。

关于诉讼或仲裁提几点建议:

第一,通过自力救济的办法,看看能否解决拖欠施工款的问题,当然这也是施工单位常用的方法,即以要求支付民工工资的方式来主张相应的工程款;

第二,看看是否能够实行以房抵债,也就是退而求次之,通过约定相对较低的房价来保全自己大部分的施工款项。

第三,如果前面两项都不能够做到,并遭遇了恶意拖欠工程款,特别是房地产企业有转移财产的情况时,我们就要通过诉讼或者仲裁来解决相应的纠纷了。

第四,我们要判断工程款优先受偿权是不是将要丧失。

(六)实际施工人对外签约导致施工企业被诉的风险化解 目前法院审理此类案件的思路为:

第一,查清基础事实,比如在借款纠纷中,首先要对借款发生所依据的事实进行详细的调查。

第二,要调查清楚是职务代理还是表见代理。如果是职务代理的话,会导致公司来承担责任。如果不是这个公司的员工,而是挂靠人、转包人或者分包人的行为,就要看是否能够构成表见代理,如果连表见代理也不能成立的话,施工单位是不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流程 篇6

1、对企业法律风险点进行系统识别。

根据企业的经营行业和特点,运用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在内的多种调研方式,借助多种统计分析工具及技术,对企业上述几类重点法律风险进行调查研究,逐一找出风险点所在。调研对象包括企业与上述几方面法律风险相关的各部门、重要分公司、子公司等,尽量不留法律风险死角。这种识别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对相对独立的、大的风险类别进行确定;二是对于类风险下的众多具体风险进行识别查找。

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研查找,将可能的风险点一一列出,是有效进行法律风险防范的基础和前提。

2、对识别出的法律风险分门别类进行统计、分析 要求列明企业法律风险所涉及主体、相关法规、后果责任及控制措施和防范对策等。具体步骤如下:

(1)按照上述几大类重点法律风险的性质和类别,将每一个风险点编制不同类别下的风险代码。

(2)按照类别及代码编号,逐点分析评介每一个法律风险点的引发行为、涉及主体、相关法规、后果责任及控制措施和防范对策等,并据此编制《法律风险防范手册》,使相关法律风险从主体、后果到应对措施和防范对策一目了然。

(3)根据法律风险的调研分析及编制《法律风险防范手册》情况,将每类法律风险进行归纳总结,分别写成《××××法律风险与防范研究报告》,报告对该类风险整体或其中重点风险点进行综述,提出将本类风险防范措施落实到业务管理流程之中的工作方法和行动方案。

(4)根据对几大类重点法律风险点的分析归纳,统一制作《法律风险防范手册》,并配备目录和索引,与相关部门、岗位或者人员相对应,并印发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便于实际工作中查找使用。

(5)撰写总的《××××公司相关法律风险与防范研究报告》,主要内容为对某类风险整体进行综述,并将重点风险点进行重点分析,提出将本类风险防范措施落实到业务管理流程之中的工作方法和行动方案。

制作、印发《法律风险防范手册》并撰写分项及总体《法律风险与防范研究报告》,标志着企业相关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在基础和制度层面上初步建立。

3、建立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动态跟踪和应用机制

(1)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对企业风险防范手册进行及时的补充、完善。如,涉及重大法律修订和企业变更、经营变化等情况,应当进行专门研究,制定新的对策。

企业家法律风险与防范 篇7

关键词:依法治企,法律风险,防范对策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上许多大企业因为没有重视法律风险管理, 不断暴露出长期潜伏的问题, 从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到美国安然公司财务丑闻、日本八百伴解体等, 这些国际大公司的变故, 引发了难以挽回的危机, 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而中国企业自21世纪初, 在法律风险方面也遭遇了一系列重大事件, 中航油的巨额亏损、华为与思科知识产权诉讼案等, 这些事件推动了法律风险防范的理论实践发展, 世界各国纷纷加快了法律风险管理立法的步伐, 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研究探索。

►►一、企业法律风险及相应法律规定

(一) 大型国有企业法律风险

2004年5月,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 首次把“企业法律风险”定义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 由于企业做出的具体法律行为不规范导致的, 与企业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相违背并将损害其合法权益的一种发生不利法律后果的可能性。2006年, 在《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 国资委对进一步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组织体系、基本流程、风险管理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

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成立到终止各阶段, 发生于企业设立、投资、治理、生产、财务、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等领域, 企业的法律风险主要有:

1.企业设立的法律风险

在企业设立过程中, 企业发起人是否具备主体资格, 是否完全履行了设立中的各种义务, 都直接关系到设立过程的合法性。这个过程中常见的法律风险包括企业形态选择、出资及股东资格的法律风险等。

2.企业治理结构的法律风险

公司治理结构需要通过制度的安排落实决策、执行监督, 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权责关系, 以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但现在大部分公司都还没有建立起现代法人的治理结构。

3.企业经营的法律风险

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风险, 劳动合同签订履行、劳动关系解除及福利待遇、工资报酬和劳动者生命健康保护等方面的纠纷;税收的法律风险, 即企业涉税行为不当造成的法律风险, 包括偷税、漏税、避税等;合同风险, 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终止以及因为违约追究责任的整个过程中, 合同当事人都存在利益损失的可能性;知识产权保护风险, 企业名称、专利、商业秘密、注册商标等侵权或被侵权的风险;还有资本运作方面的法律风险, 企业在投融资、股票上市、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中的法律风险。

4.企业诉讼的法律风险

企业一旦涉及诉讼, 就面临调查取证、出庭起诉应诉、协调各方关系等一系列复杂的活动, 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 都会对案件的结果产生巨大影响, 并对企业的利益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二) 中小民营企业法律风险

进入市场的企业都有运行的风险, 在走向法治的时代, 企业法律风险尤显突出。而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 民营企业在准入、融资、行政及自然环境等各面更是危机不断, 限制丛丛。在此之中, 民营企业家本人引发的法律风险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营企业本身的法律风险问题。从孙大午到周正毅, 综合起来可以发现, 民营企业家触犯法律的案件较多的是非法集资、虚假出资、行贿等等, 在此特别提及民营企业家婚姻家庭中的法律风险。婚姻家庭关系伴随着复杂的财产关系, 如果没有确定如何分割、处理财产以及处理好公司产权, 一旦离婚或发生继承问题, 往往影响民营企业的正常秩序, 难以持续发展。

面对民营企业发展遭遇的风险日益严重, 2007年初, 全国工商联发布了《关于指导民营企业加强危机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建议民营企业在危机意识上要重视, 并建立用于防范风险的危机预警机制和用于解决危机的应急处理机制。

(三) 金融危机中的企业法律风险

以美国金融风暴为标志引发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越演越烈, 复苏迹象还难觅踪影, 企业与企业家的法律风险也随之增加。在刑事方面, 原本的民间借贷, 随着企业经营恶化, 如果涉及人数众多, 金额过大, 影响到社会秩序, 就会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好和集资诈骗罪。民事方面, 由干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市场价格等的巨大波动和变化, 导致许多企业连串合同违约, 买卖合同双方签订合同之时所预期实现的经济利益就很可能难以达到, 由此引发诸多诉讼或潜在诉讼。如果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破产或倒闭, 那么其原先所签订的经济合同也都无法继续履行。

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 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更加复杂。我国许多公司对公司内部的控制制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至于内部秩序混乱, 加剧了公司的经营、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对此, 2008年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披露年度的自我评价报告, 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此规范。

►►二、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误区

长期以来, 我国的企业对法律风险存在着不重视、不理解的现象。分析研究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误区, 对树立正确的法律风险观念, 解决企业法律风险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认识上的误区:

(1) 明知违法冒险投机

一些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 明知违法还铤而走险, 虚假出资、非法经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等, 在法律上称之为违法故意, 即企业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 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而仍然实施, 希望或放任一定的危害社会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这些企业对自身违法行为投机取巧, 利欲熏心, 为了获得巨大的利益明知违法不惜冒险, 以身试法。这种故意违法的行为将严重毁坏企业的声誉, 使企业和直接责任人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2) 忽视过失违法风险

一些企业以为只要按照法律的明文规定经营管理, 就能够控制法律风险, 但这些企业忽视了过失违法的风险。违法过失是指企业应当预见自己的非法经济活动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没有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法律规范涉及面非常广泛, 企业不可能全面了解。据官方统计, 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 还有数不胜数的各种部门规章、行业规范和技术规范, 在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的同时, 也带来理解适用上的困难。

(3) 疏忽无过错法律风险

即使企业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进行管理和经营, 没有违法行为, 有时也难以避免法律风险, 如无过错的法律风险。比如民事法律关系中, 企业自身无违法行为, 也有可能被对方钻空子, 如因为盲目担保抵押, 疏于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等而导致合法权益受侵害。在行政法律关系中, 在特定条件下, 为了维护国家社会利益和弱势人群的权益, 法律规定企业需要承担一部分无过错责任。如《工伤保险条例》规定, 只要职工因工作原因在工作岗位, 无论是突发疾病死亡, 还是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伤亡, 企业有无过错, 都要承担赔偿责任。

(4) 面对危机才应诉

企业遇到法律危机时为了减少损失, 通常都会积极应诉, 通过法律顾问、权威技术鉴定部门发表声明, 澄清事实真相。企业积极应诉, 解决法律纠纷虽然可以一时减轻企业的负担, 但也有一些长远的负面影响。比如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作为原被告的关系通过诉讼可能更加紧张, 处理不好就会失去这部分顾客。另外企业的应诉一般都是围绕免除或者减轻自身法律责任而进行, 给社会公众留下企业缺乏诚信的不良印象, 也会影响部分潜在的消费群体。

►►三、依法治企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根本对策

(一) 培植企业法价值理念, 提高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

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中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排除企业法律风险, 理念是基本的前提。企业法理念是指人们对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律制度的内容及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它是企业“依法治企”的重要构成部分。企业要有明确的产权意识和相关制度, 才能防范产权不清、效益低下的问题;具备主体平等、契约自由和诚实信用的观念, 才能合法买卖、全面履行合同, 维护市场交易的正常秩序;具有高度的社会、法律责任意识, 才能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顾及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自觉承担责任。

所以企业必须把法律风险无处不在作为一种价值理念, 在企业内部不断进行法律培训, 使法治的观念深入员工的内心。把依法经营不仅作为决策者的理念, 也作为整个企业的理念, 使企业的决策得到广泛监督, 让所有员工在平常的工作中就注意防范法律风险, 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自己的有效建议。

(二) 建立科学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首先企业要建立关于法律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 公司治理方面的部门编制权限、企业政策、风险承担能力等;人员管理方面, 要营造企业法律文化, 确立权责, 加强法律风险的培训;建立法律风险管理系统, 如商业信息、法律风险信息系统, 法律风险数据库等等。其次, 要秉持事前防范为主、以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为辅的管理原则, 通过风险分析评估、控制管理、监控更新, 建构动态性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第一步是设立部署策略收集信息、识别风险, 对企业所面临的及潜在的法律风险进行调查评估;接着由企业法律顾问和管理人员就评估过程中发现的不同的法律风险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然后对具体实施措施进行审查, 提出意见, 并在必要的修改后由总法律顾问予以批准;最后是具体执行和调整提高防范计划, 继续对风险的后续发展监控, 并不断更新改进, 以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三) 实现企业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合二为一

1.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管理的战略性

西方国家的大企业一般都制定有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战略, 并与企业的整体商业战略相一致, 因为商业战略决定了法律风险环境。把法律风险管理融入企业活动的全过程, 才能保障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 包括公司治理、知识产权管理、劳动关系法律事务管理、国内外国际商业活动管理等等。此外, 一个重大的风险经营决策的出台, 既要保障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合法权益最大化, 同时也要防止上当受骗, 避免纠纷发生。因此企业应对对外投资、产权交易、融资担保等重大决策建立一套系统的法律论证制度, 切实落实总法律顾问或相关人员参与重大决策, 以便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使企业能够健康发展。

2.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管理全程性

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 在法律的整体框架下进行, 这也导致企业的法律风险无处不在, 存在于企业从设立到终止的全阶段, 存在于企业运行各个环节、各项业务之中。因此, 企业要树立全局观念, 通过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主动管理法律风险, 对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法律风险监控, 建立系统高效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避免失误, 造成损失。

(四) 发挥企业总法律顾问的主导作用

总法律顾问被发达国家的企业称为“金拐杖”, 在企业中设置法律顾问是各发达国家比较常用的防范法律风险的措施。国外大企业的法律顾问素质要求相当高, 大多受过良好的法律高等教育, 精通数门外语, 他们在企业属于高层管理人员, 全面负责企业法律事务, 通过直接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过程, 发现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提出独立、真实的法律意见, 直接对企业总裁或董事长负责。

2007年初国资委明确表示, 到2010年中央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力争全部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笔者认为, 总法律顾问制度作为一个西方“舶来品”, 在我国接受和推广的时候, 容易产生文化、理念的冲突, 甚至带来利益和权力的重新分配, 所以要根据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实施。对于大型国有企业, 可以以总法律顾问为核心, 依法经营管理, 全面提升企业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的综合管理能力。对于中小型企业, 风险相对单一, 则不应盲目要求设立总法律顾问制度, 可以通过多种灵活的方式防范法律风险, 如聘请律师、学者等专业法律人士兼任等, 更符合中小企业经济利益的要求。

(五) 通过防范法律风险, 推进依法治企, 改善法治环境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也是法治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依法治企”。企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企业的迅猛发展, 企业的法律风险也日渐增多, 建立健全和认真落实“依法治企”, 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 政府依法管理企业至关重要。随着行政许可法等相关行政法律法规的出台, 依法行政理念制度的不断完善, 政府依法“赋予企业权利、追究企业责任”已成为规范化管理企业的基本原则。第二, 我国的司法体制不断深化改革, 法治环境渐成气候, 企业违法成本在增高, 但企业因“依法治企”而获利也不少。企业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在增强, 如我国彩电行业在欧洲市场被反倾销, 也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三, 企业自身条件也逐步具备。这几年相关法律风险导致的经验教训使许多企业提高了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管理者纷纷制订系统的管理制度, 招聘法律人才, 设立法律顾问, 企业自身目前加强“依法治企”的条件已经成熟。“依法治企”可以说是企业法律风险的“完美防范”, 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加强法律风险防范的制度建设, 也推动“依法治企”,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旭.《民营企业法律风险识别与控制》,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第8-10页

[2]王荣利.《金融危机下的企业法律风险与防范》, 《法人杂志》2009年第3期

[3]马克昌主编.《经济犯罪新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23页

[4][美]哈罗德.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梁治平译, 三联书店1991年版, 第28页

[5]孙昌军.《现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指导》,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序言第4页

[6]姜彬.《美国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第20页

[7]张敏.《浅析中小企业依法治企与企业权益保护》,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企业家法律风险与防范 篇8

关键词:法律风险合同签订与管理

0引言

市场经济即是法律经济、契约经济。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更是通过合同来确定交易各方的权利义务,并以此约束对方进行经济活动,达到交易目的。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合同的签订和管理,然而,由于企业因未能建立和完善一套与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相适应的合同管理体制,造成合同法律风险接连发生,而法律风险一旦产生,企业自身又没有掌控和处理的措施,往往会给企业带来难于挽回的损失。

1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是指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由于外部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企业自身在内的合同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的法律后果的可能性。其特征除了具备风险所共有的客观性、偶然性、可变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①企业合同风险产生的缘由是市场交易和企业运营的各种因素所致,带有明显的复杂多变性;②企业合同风险存在于市场交易当事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全过程;③企业合同风险发生导致的后果是企业承担合同法律责任:④合同法律风险是可以避免、可以预防、可以控制的。

2存在着的主要法律风险问题及成因

2.1缔约过失。据调查统计,缔约过失责任占合同法律风险的25%以上。主要反映在没有对合同签订者进行主体资格、资信、授权、有效合法性等方面进行审查,致使当事人主体不合格、违反法律法规相关规定,或是没有履行能力造成合同签订无效或不能履约;自身没有建立授权制度,或是对联系业务的经营人员的相关授权不明确,造成未经授权者也对外签订合同,所导致的货款结算、物资采购结果往往是对企业不利;不懂得签订合同前也有“先合同义务”如互负保护对方利益的义务、诚实信用义务,片面认为承担责任是“有合同才有义务”。其原因在于法定代表人、相关负责人合同法律意识差,而且没有意识到缔约也是关键的一环,从而埋下合同法律风险。

2.2不签书面合同现象突出。据权威部门发布,62%的中小企业仅凭对方的电报、电话、发货通知单就进行交易,签订合同的金额不足经济往来总额的40%。因企业盲目轻信“口头承诺”,轻视书面合同,一旦一方陷入经济困境或失信,便纠缠不清:没有正式书面合同,形成各执一说而没有任何凭据,双方的权利义务不能明确,给合同履行带来隐患,也不利于见薄法庭证据采信,法律风险极为严重严重。其原因是主观上混淆了要约、要约邀请的规定,既有出于信任对方的可能,也有图省事的可能,没有重视交易中书面承诺的价值。

2.3合同签订不规范、约定不明确。许多企业在经济交往中,也注意签订相关的合同,但却没有使用成文的格式合同文本,双方合意的目标指向物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约定,含糊不清,对合同标的约定不明确,主要条款不完善,责权利表述不明确;对于效力待定合同的生效条件没有明确;以上这些合同极容易造成约定、履行不完全,甚至陷入欺诈圈套,致使合同无效,或是引发合同纠纷。其原因在于当事双方没有注重使用规范格式合同,不熟悉《合同法》的主要条款、责任和规定,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商讨来订立合同条款。

2.4合同管理不完善,履约效果差。企业基本上没有把合同管理纳入经营管理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合同管理机构或管理制度,更为突出的是企业的公章和空白合同等重要的法律文书没有专人管理或被他人盗用、借用。签订前没有进行合同评审;签订后认为“合同一签就完事”,没有专人来做履行监控或只是流于形式;在履约当中,对于遇到的不可抗力、情势变更、商业风险时,管理者不能与业务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没有具体执行和监控,而且在发生合同纠纷时束手无策。其原因在于企业不重视合同管理,特别是履约管理。

3加强合同签订与管理,降低法律风险。提高履约率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变化,企业面临更多的机会和风险。合同法律风险与自然风险、商业风险相比,其发生的概率有时更高,负面影响可能更大,但相比之下,法律风险是最具有可控。如果我们能够重视和加强合同签订和管理,对其存在着的法律风险进行管理,构建起事先防范和过程控制为主,以事后救济为辅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制,通过发现、识别、分析、控制、监控和处理好各项法律风险,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并按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那就可以最大程度回避和防范合同法律风险。

3.1提高合同的法律意识和管理意识。合同已不再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内容,不仅是经济责任,更表现为法律责任:企业要重视宣传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和法律责任,当事人如违反合同约定的内容,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业务人员加强法制教育和监督;加强“标的、履行期限、违约责任”等8大权利义务条款、“先合同义务也是法定义务”等主面内容的学习和培训,明确以上属于合同法强制性规定范畴,特别是先合同义务是以过错而不是以合同为要件的,从而彻底走出的认识误区;同时,要建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和实行专员负责,健全一系列管理和授权制度,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的管理。

3.2规范合同签订,杜绝缔约过失责任、要约与承诺、合同成立与生效等法律问题的产生。本着审慎性的原则,对合同进行法律审查。一是注重签订前的主体资格和履约能力审查,以及授权委托是否真实有效;如果是重大合同应先按招标程序进行要件审查,防范签订前的法律风险。二注重合同的内容和形式审查。合同内容是否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是否正确完整合法;是否包含了基本条款约定,明确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办法。三是注重审查形式要件的完整性。最好在格式文本上进行充分商讨。签订时双方代表是否亲自签字、加盖公章;要件是否齐备,有附件的是否签章、签时间、有两页以上的是否加盖骑缝章等等。

上一篇: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下一篇:珍惜为话题的高中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