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月光曲课件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语文月光曲课件(精选5篇)

人教版语文月光曲课件 篇1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分析课题,检查预习,处理生字词,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全文。

2分析阅读课文,从开头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使学生知道贝多芬同*盲姑娘;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

二、教学过程

1分析课题(板书:28月光曲)。《月光曲》是本课的课题,它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钢琴曲的名字。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

2检查预习的*况,提出生字、新词进行教学。本课的生字词共有10个,通过字词幻灯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读音、字形、笔顺和字义掌握的*况。其中“芬、谱、茵、键”都是声旁直接标音的形声字;“幽”的笔顺较难(丨幽);“券”容易和“卷”混;“幽静”、“恬静”、“陶醉”等词语与理解课文关系密切,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进一步讲解。

3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并能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4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质疑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况,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为深入学习课文作准备。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什么是传说?

(2)贝多芬刚弹完一首曲子,盲姑娘怎么会知道他就是贝多芬呢?

(3)盲姑娘眼睛是瞎的,怎么能看到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呢?

(4)为什么贝多芬弹完第二首曲子,没有向兄妹俩告别,就飞奔回客店去了呢?

5阅读第一段课文。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这一段简单介绍了《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简要介绍贝多芬的生平。重点读最后一句话。

提问:

(1)什么是传说?

(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应该写什么?小结:“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一般的民间传说都能较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正确地认识贝多芬是怎样一位音乐家。这一段写了“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应该写《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了。全文从这里分为两大段。

6阅读第二段,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第一首曲子。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

提问:

①贝多芬在什么*况下听到了琴声?“幽静”是什么意思?(板书:听到)

②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当贝多芬听到别人弹他的曲子,弹得很不熟练,他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板书:走近)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

提问:

①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了什么?(板书:听到)

②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以后,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板书:走进)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妹妹的话,要读出那种想弹而又弹不好,感到为难的语气和渴望听到贝多芬演奏的感*。哥哥的话,“是啊”,语气中充满对妹妹的爱和对妹妹的歉意;“可是”后面的话,他不忍说出,语气中带有不满*绪。妹妹安慰哥哥的话,要表现出她很懂事,可是心里也很难过。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的*景。

提问:

①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了什么?茅屋的*景,说明这家人的生活怎么样?

②贝多芬知道琴声为什么断断续续了吗?这时,他的心*怎样?

(4)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这一段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指导朗读:贝多芬回答皮鞋匠的问话。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弹琴,这句话充满了热*,态度非常诚恳。

(5)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盲姑娘听到贝多芬弹琴,心*非常激动,她马上想到了这是贝多芬在弹琴。

提问:

①在贝多芬弹琴的时候,盲姑娘怎么样?“入神”是什么意思?

②贝多芬弹完一曲时,盲姑娘是怎么说的?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盲姑娘赞美贝多芬的话。要用赞赏的语调来读,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读得高一些、重一些。第一句还在回味刚才的音乐突出一个“熟”字;第二句感*越来越激动突出一个“深”字;第三句猜想到为她弹琴的可能是贝多芬本人,第一个“您”字后面要有较大的停顿,表现出惊喜的心*。

(6)指名读第七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提问:

①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赞美的话后,为什么又给她弹一曲呢?他可能是怎么想的?(板书:听到再弹)

②贝多芬再弹一曲,弹的是哪一首曲子?

小结:夜深人静,从茅屋里传出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引起了贝多芬的注意。促使他走进茅屋,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兄妹俩是那么喜欢音乐,又是那么可爱,可是穷困得连张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这引起了贝多芬的同*。于是,他走进茅屋,看到弹琴的竟是个盲姑娘,他的心*非常激动,决定为盲姑娘弹一曲。一曲弹完,盲姑娘热*地赞美他的弹奏,并且听出他就是贝多芬,使他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这种*况下创作出来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把全文读完,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中语言的美和《月光曲》音乐的美,使学生知道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2总结全文,使学生掌握全文的思路并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布置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用幻灯片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况。

(2)朗读学过的课文。

2继续阅读第二段课文。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

提问:

①课文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光?(指名学生背李白的诗《静夜思》。)

②这时茅屋里是什么样的*景?按照图画描述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茅屋内的*景。(用幻灯揭示图画①)

(2)指名读第九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兄妹俩听《月光曲》时的*况和《月光曲》的内容。

提问:

①“好像”是什么意思?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好像看到了什么?按照图画描述月光照耀下海面的美丽景色。(用幻灯揭示图画②)(出示小黑板,根据提示的一组词语,想象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的景色。)

②皮鞋匠在听《月光曲》时,真的看到大海了吗?(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平静的大海的一段音乐。)(指导朗读,表现出大海的平静和美丽。)

③海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按照图画描述大海波涛汹涌的*景。(用幻灯揭示图画③)(开录音机,欣赏《月光曲》中表现海面上波涛汹涌的一段音乐。)(指导朗读,表现出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激烈变化。)

④贝多芬弹的曲子开始是那样优美平静,为什么忽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谁能体会一下贝多芬当时的心*?

⑤妹妹在听《月光曲》时的*形怎样?“恬静”是什么意思?⑥妹妹是个盲姑娘本来看不见,课文中怎么说看到了?

(3)齐读第十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

提问:

①“陶醉”是什么意思?

②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去谱写《月光曲》?(板书:飞奔)小结:通过朗读课文、观察图画和欣赏音乐,我们好像和兄妹俩一起听到了贝多芬在演奏《月光曲》。贝多芬的音乐是那么美,那么富于变化,他把自己的感*全部用音乐表现出来了。贝多芬的音乐使我们想象出月光照耀下大海美丽壮阔的景色,我们也像那兄妹俩一样,被动人的琴声陶醉了。贝多芬真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月光曲》就是在这样激动人心的*况下谱写出来的。

3再次让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的重点部分,从“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到“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以这部分课文为例,指导学生分清课文中实在的事物和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实在的事物:蜡烛、月光、窗子、茅屋、琴键以及贝多芬弹琴发出的琴声等。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银纱,皮鞋匠和盲姑娘听贝多芬弹琴时看到的大海上的景象等。

5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1)概括段意:第一段:简单地介绍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第二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2)归纳主要思想内容:这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6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的意思”。

人教版语文月光曲课件 篇2

《月光曲》中描写穷兄妹俩听着贝多芬的钢琴曲被陶醉的一段描写堪称经典。这一段主要描绘了兄妹俩随着贝多芬弹奏的乐曲的曲调变化, 产生了美妙的联想, 由刚开始波光粼粼的平静海面联想到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情感随着大海的变化而起伏。这些环境描写的语句, 意境、语言都很美, 许多教材编者均把它列入背诵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也是背诵。

如何使背诵扎实、高效而又充满情趣呢?在充分诵读、感悟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依文作画, 然后从学生的画中遴选出与文本吻合的两幅画到黑板上 (见图1、图2) ,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进行背诵。这两幅画, 既与文本内容相一致, 又体现了月亮及月光下大海的动态美, 是学生背诵的“金拐杖”。课上, 学生们看着画面背诵得有条有理, 兴味盎然。没多久, 便能流利地背诵下来。这样高效的背诵, 在前两次教学中从未达到过。

片断二:借助空白想象, 情趣“创作”

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尝试发现这一段在描写顺序上的特点。学生们通过细读, 发现两幅画面都是先写月亮, 再描写月光下的海面。随即, 我又在图2右边画了一个框, 告诉学生, 课文作者所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就是这样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但第三幅画没有具体描写, 作者只用了一个省略号。这幅画该画些什么呢?是由老师来画, 还是同学们自己画?学生纷纷表示他们要自己画。这时, 我适时引导, 请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 静静地感受, 特别注意乐曲后半部分的变化, 在脑海中进行联想, 然后借鉴作者有序的描写方法把想到的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学生跃跃欲试, 在静静的聆听中闭目冥思。听完后, 许多学生有感而发, 沙沙的动笔声在教室里响起。以下是学生交流的片断:

生1:月亮如同一盏明灯, 高高地挂在黑天鹅绒般的天空中。海面被照得雪亮, 翻腾的浪花渐渐安静下来。大海像一个玩累了的孩子, 沉沉地睡熟了。月亮母亲也钻入了云做的被窝。只有几条小小的鱼儿, 不时跃出海面, 激出一个个小小的涟漪。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静谧。

生2:云雾渐渐散去, 月亮显得格外明亮。顿时, 整个海面仿佛投入到了月光的怀抱, 不再波涛汹涌, 像一个可爱的小孩静静地躺着。月光轻轻拍打着海面, 就像一位妈妈哄孩子睡觉。可海面并不那么安静, 它顽皮地舞动着身子, 几条小鱼也跃了上来, 鱼鳞反射出来的月光, 照在海面上, 仿佛想给海面增添光彩。

生3:月亮终于穿过最后的浮云, 高高挂在天空的中央, 闪耀着洁白的光芒。这时, 几个小孩子正躺在沙滩上, 天真地看着月亮。月亮照着海面, 海面上又映出一个月亮, 亮晶晶的, 再也分不清哪是真月亮, 哪是月亮的倒影了。忽然, 两三条海豚跃起, 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弧线。接着又来了几个小姑娘, 他们和小男孩一起, 快乐地玩耍着, 嬉戏着。

交流完毕, 下课铃声响起。这没来得及画的第三幅画还要画吗?其实, 这幅画我根本画不了, 因为学生所描绘的画面实在太富有想象力了, 我难以用单调呆板的线条加以描绘。

案例思考:

人教版语文月光曲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品读、背诵第九自然段,从字里行间感受音乐之美。(重点)

2.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难点)

3.听乐曲尝试语言表达和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欣赏音乐《月光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这首曲子就是传说中的《月光曲》,在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月光曲是怎么诞生的?谁来说说?从课后的“资料袋”中我们能够知道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后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任何伟大的音乐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月光曲》,感受《月光曲》!

二、品读《月光曲》,感受写法。

1.我们知道《月光曲》是一首曲子,文中哪些语段是对这首曲子的描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勾画出来。

2.大家都认为《月光曲》就藏在文章的第9自然段中是吗?平常我们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曲子的美妙呢?(“宛转悠扬”“悦耳动听”“余音袅袅”或者“绕梁三日不绝”。)第九自然段中有这样的描写吗?(没有)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月光曲》的旋律之美呢?请同学们把第九自然段自由地、有滋有味地读上两遍,然后我们再交流,开始。

(学生开始以不同方式读文)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看着同学们如痴如醉地沉浸在阅读之中,老师不禁想起罗曼罗兰说过的一句话:“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把你的享受分享给大家吧!

(2)谁能用语言来说一说这首《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平缓--激昂)说得好,相信你读得更棒!把你的感受送入句子中,读给大家听。

(3)读得好,同学们,听着他的朗读,我们可以感受到《月光曲》的旋律,这是什么样的旋律呢?如果我们用一条线来表示,这条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把这条线画下去。(指学生上台画)

(4)我们来看看他画的这条线,你来告诉大家这样画的原因是什么?

一开始,月亮刚刚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然后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接着是波涛汹涌。(相机指导学生板书:微波粼粼,风卷浪涌,波涛汹涌。)

(5)曲子的旋律在变,月光下的海面也在变,谁能通过朗读,再一次把月光照耀下的大海展现在我们面前?(指学生读)你真会读书,读出了音乐的旋律。来,让我们再一次读出《月光曲》旋律的变化,预备,起!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教师随机给予指导)

2.想想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时候,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于是在兄妹俩的想象中,这一首《月光曲》中出现了微波粼粼的--大海,出现了皎洁的--月光,出现了--轻纱似的微云,出现了--咆哮的巨浪,雪亮的浪花……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汇成了有声的音乐,使有声的音乐汇成了有色的画面,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月光曲》啊!作者就是用联想这种方法,向我们再现了《月光曲》的魅力。【板书:联想再现魅力】

3.从《月光曲》的旋律中,我们又能感受到贝多芬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呢?让我们静下心来默读这段话,感受音乐家的情感。(学生默读)

谁来谈谈贝多芬在弹奏这首曲子的时候,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平静--感动--激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家的情感与乐曲的旋律是紧紧融合在一起的。当贝多芬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情感就油然而生:(音乐起,师引读)

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种心灵的感受,音乐,使我们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不停,生齐背)

二、拓展阅读贝多芬和《致爱丽丝》,再悟写法。

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齐读: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他还曾经为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姑娘谱写过一首曲子,帮助小爱丽丝满足了她爷爷临终前一个美好的愿望,请阅读补充材料《贝多芬和〈致爱丽丝〉》。

1.你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致爱丽丝》这首曲子旋律是怎么样的变化?(轻松悠扬)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旋转”)带着你的感受,读出相关语句。

2.那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感受到什么?他是通过什么感受到的?(自由、快乐,碧绿的山和茫茫雪峰;通过想象和联想。)

三、拓展阅读《二泉映月》,三悟写法。

1.贝多芬用音乐使一位老人实现了他美好的愿望,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高尚情怀。的确,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用音乐向我们诉说着一种诗意的美丽,这种美丽历经两百多年而依然灿烂!无独有偶,在中国,同样有一位伟大的音乐家,面对那皎洁的月光,演奏了一首同样伟大而流传至今的曲子,请听!【播放《二泉映月》】

告诉老师,从这首曲子中你听出了什么?(凄凉、坎坷、悲哀、怀念。)

2.这首曲子叫做《二泉映月》,它的作者叫作阿炳,阿炳是谁?他为什么创作出这样的音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补充材料《二泉映月》,相信用心读的孩子能从字里行间找到答案。

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预设1:双目失明、生活贫困:

预设2:他的身世很悲惨。

预设3:虽然阿炳历经苦难,但是他没有被苦难压倒。你从哪里知道的?(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你的情感还在内心,没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我们再来读!)

他多么希望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

(师生引读课文第五节“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

3.旋律的变化表达了阿炳什么样的情感?引起了作者怎样的联想?

(仿佛看到了二泉优美的月夜景色。听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听到了阿炳热爱美丽富饶的家乡。听到了对亲人的怀念。听到了阿炳在思索他走过的人生道路。)

(阿炳在和困难作斗争。阿炳遇到了挫折,他在不断努力。阿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当阿炳孤身一人在冰冷寂寞的小屋里,拉起了动人心弦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什么?(他仿佛感到了寂寞已久的孤独慢慢地远离了他。)当他因双目失明而对这个世界视而不见的时候,拉起来动人心弦的琴声,他仿佛看到了什么?

说得好!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读--

(生读: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所以在这首曲子中,不仅有凄凉、坎坷、悲哀、怀念,还有--温暖、光明、希望和爱。

音乐家用声音来表达他们的情感,(画家用图像、作家用文字、舞蹈家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他们爱憎、彷徨、快乐、悲伤,表达他们对底层大众的悲悯和对光明的向往。

四、创设语言情景,加强语言运用。

1.古人说过这么句话:“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尽是惮机。”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窗前所呈现的景物,哪怕是天上飘过的浮云,地上的草木,只要你能够加以联想和想象,就能依此而生出自己的情感和体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听下面这段音乐,看你能联想到什么?把你的联想形成一段文字表达出来。【赏听《森林狂想曲》】

五、回归主题,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柔和抒情的《月光曲》,欢乐明快的《致爱丽丝》以及凄凉委婉的《二泉映月》。音乐是流动的线条,文字是无声的语言。我们通过联想,让音乐透过文字蔓延在我们心中;正是我们的想象,使无形的声音在我们的心中变得有声有色。想象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带领我们超越以往范围和视野的局限,成为我们知识进化的源泉!

六、板书设计。

补充内容:

二泉映月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野花遍地。山脚下有一股涓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傅来到泉边赏月。天上明月高悬,水面月光如银,师傅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傅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傅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边。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抓起胡琴,拉弓抚弦,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明月……

从此,这首不朽的乐曲--《二泉映月》便回荡在无锡的大街小巷,传遍整个神州大地。

贝多芬和《致爱丽丝》

在一个寒冷的圣诞夜,贝多芬在街头散步。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女孩儿,哭着从教堂那边匆匆走来。“小姑娘,什么事使你这么伤心,我能帮助你吗?”贝多芬走上前问道。小女孩儿看了看这位好心的先生,向他诉说了伤心的原因。

原来,小女孩儿叫爱丽丝,她的邻居雷德尔老爹正病得厉害。他是一个善良的人,爱画画儿,爱听音乐。他把卖画挣来的钱都分给了周围的穷邻居,而他自己却穷得只剩下了一架旧钢琴。现在他病了,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小女孩儿刚才去教堂,就是希望老爹的愿望能实现。

贝多芬被这一切感动了,他随着小爱丽丝来到雷德尔老爹家。就在那架旧钢琴上,他看了一眼双目失明的老人,轻轻地走到墙角,打开了那架几乎已经快要朽掉的旧钢琴。当这位青年音乐家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是天使在歌唱着为他指引方向。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出了一首轻柔、美妙的曲子。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带着淡淡的当地特产咖啡的味道,还有阿尔比斯山清脆的碧绿和茫茫雪峰在他脑海中旋转着,在他手指间旋转着……他忘情地弹奏着,感觉好像自己的灵魂在飞翔……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森林,听到了鸟儿的歌唱。那时大海,还有远处的帆,美妙的阳光……爱丽丝,你找到了一位天神,他带我找到了天堂的路……”在这个美好的圣诞之夜,老爹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在钢琴曲中看到了他向往的森林和大海。

后来,贝多芬把这首曲子取名为《致爱丽丝》。

人教版语文月光曲课件 篇4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昨天咱们已经见过面了就是朋友了,今天再见面就是老朋友了,是吗?

生:是。

师:那老朋友之间就来聊聊天吧。

2师:我知道咱们班同学除了努力学习还有很多的课余爱好,谁来说?

生1:我喜欢踢足球。

师:那你一定是想成为一名体育健将。生2:我喜欢美术。

师:老师祝你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生3:我喜欢读书。

师:是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3 师:谁来猜一猜老师的爱好是什么? 生:`````` 师:是的,老师喜欢音乐。还有哪些同学和我有共同的爱好,请举手。

师:你们为什么喜欢音乐? 生1:音乐能让我心情放松。生2:音乐能让我感到快乐。

师:是啊,音乐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那老师就送给大家一首非常优美的钢琴曲。请大家把你的心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教师把爱好作为交流的话题,然后对每个学生的爱好都进行了肯定性鼓励性评价,最后巧妙地把音乐引入话题之中,让学生在美妙动听的钢琴曲中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以愉悦的心情走入本课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预习探究

1. 师:课前我们感受了音乐的魅力,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近音乐走近一首钢琴曲——〈月光曲〉。

2. 师:请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3. 师:〈月光曲〉这篇课文讲了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它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走

进文本,放开声音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习是搜集信息知识结构与储备的过程。预习前教师要做必要的要求,明确目标任务,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探究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是指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 二.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1.检查生字 过渡:通过刚才同学们那认真投入的读书神态我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的非常流畅了,相信课文中的生字词也难不住你。

(课件出示词语)(1)同桌互读

(2)指三人读各读一行(3)重点指导:‚券‛的读音,‚蜡‛与‚烛‛部首的不同(4)齐读 2.概括内容

师: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生:盲姑娘`贝多芬`皮鞋匠。(师板书)

师:谁能根据板书的提示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 [小组交流强化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效果。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人人有进步有提高。‚教师点拨纠误引申‛强化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效果。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敏锐发现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哪怕是一点新见解都应给予鼓励。对于有思考空间的题目,不是要求学生随声附和,要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例如,在引导学生分析‘蜡’的部首为什么是‘虫’而不是‘火’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分析想象猜测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最后有学生通过查字典得到正确解释,‘蜡’原指小虫子体内的油脂。] 三.品读感悟,净化精神

(一)欣赏旋律之美 过渡:〈〈月光曲〉〉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呢?它的旋律就藏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旋律的段落。

生:课文的九`十两个自然段

生读第9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边默读边想象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旋律。师:画面美不美?旋律美不美? 生:美!

师:但是有一种美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所以我先不问你它美在哪里,而是请同学们用你的声音`动作`表情`情感把这种美表现出来。先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3指生读

(1)轻柔之美

师:你认为这段文字很美,它美在哪里,哪些词语让你觉得它很美?

生:水天相接`微波粼粼`轻纱(师点击课件显示词语),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此时你耳畔响起的月光曲的旋律一定是````` 生:轻柔的舒缓的。(再请一生读)(2)激昂之美

师:从你的读中老师听出旋律发生了变化,变的`````` 生:强烈了

(3)风平浪静之美 师接读第十自然段

(二)走进人物内心

过渡:我们已经深深的陶醉在月光曲美妙的旋律中,贝多芬是如何创作出这样富有魅力的乐曲呢?让我们走进月光曲的创作的过程,走进音乐大师的内心世界。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指生读句子 3感动

(1)请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思考:你听出了什么?(2)指生答:盲姑娘很热爱音乐(3)读具体的句子(指导感情读)(4)

师:你还听出了怎样的心声啊? 生:她非常渴望听贝多芬亲自弹奏

师:这中渴望是多么强烈啊,让我们共同感受盲姑娘那强烈的渴望吧。(齐读)

(5)

你还听出了什么? 生:皮鞋匠很爱妹妹(读句子)

(6)

师:从‚随便‛一词你体会出什么? 生:盲姑娘很懂事

师:是啊,多么善解人意的女孩,多么感人的兄妹之情啊。(分角色朗读)

(7)假如此时你就是驻足门外倾听的贝多芬,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生:很感动,想弹这首曲子给姑娘听(出示贝多芬名言)4激动

(1)盲姑娘在听曲子的过程中会想些什么? 生:``````(指导朗读:激动的说)

师:盲姑娘仅凭一首曲子便猜出弹琴的人是贝多芬,这有是一位怎样的女孩?

生:``````(2)此时的贝多芬又会有怎样的感想? 生:很激动,想再弹一首曲子给姑娘听

师: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正是自己音乐上的知音,他把所有的语言所有的情感都溶入了琴声中,情感寄予明月,灵感汇于指尖,即兴创作的传世名曲月光曲就这样在我们的耳畔响起`````` 5师朗读第八自然段生配乐接读九`十`十一段(回旋读)

[此环节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我通过理请层次,抓重点词句,重视个性化阅读,回旋情境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音乐之美。]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1.总结升华

结合板书使学生领悟到文本情感的情感主题‚情感让音乐有了灵魂‛。

2.布置作业(1)用心聆听〈〈月光曲〉〉及喜爱的中外名曲。(1)办一期关于贝多芬的剪报

人教版语文月光曲课件 篇5

课件

《语文》人教版第8课《走向未知的世界——纳米》

课件

《语文》人教版第7课《人脑与电脑》

课件

《语文》人教版第6课《一碗清汤荞麦面》

课件

《语文》人教版第5课《绝品》

课件

《语文》人教版第4课《我的母亲》

课件

《语文》人教版第3课《我很重要》

课件 《语文》人教版第2课《成长》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18课《项链》教学设计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17课《雷雨》教学设计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16课《药》教学设计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15课《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14课《登高》课堂实录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13课《将进酒》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12课《那一年,面包飘香》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11课《职业》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10课《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

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6课《一碗清汤荞麦面》

教案

上一篇:中考复习计划感悟下一篇:学案教学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