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2025-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人教版](精选13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篇1

东城区东城小学

王成邦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2页——45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比赛、统计、观察等活动中,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教学过程:

活动

(一)、情境激趣(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1、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校课间开展最多的是哪项体育活动?

师:对了,是踢毽子。现在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听体育老师说,下个月学校将举行踢毽子比赛,去年我们班获得第一名,今年同学们还想不想争冠军?

师:光说不练不是好汉,今天我们就先在班级开展一次男女生踢毽子比赛,好不好?

2、队员入场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队员入场!(男女各四人)

3、采访队员

师:每逢大赛总有记者采访,今天老师也当把记者,采访一下我们的运动员。女士优先,请问女同学,你们想不想赢?再问一下男同学,你们想不想输?

4、同学猜想

师:刚才,女同学说想赢,男同学说不想输。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是男队会赢还是女队会赢?

5、举手表决

师:这样说老师一点也听不清,这样吧,请支持男队的举手,请支持女队的举手,支持率还真差不多,看来还真得到赛场上见!

6、裁判入场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裁判员入场!

7、踢毽子比赛 师:下面老师宣布比赛规则:每名运动员的踢毽子的时间是20秒,踢坏了可以接着踢,记总数。请裁判员做好记录。

活动

(二)、探索意义(初步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1、同学计算

师:现在比赛结束了,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会获胜呢?

师:既然人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总数比较,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下男队和女队各踢了多少个?

2、宣布比赛结果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师:女队一共踢了120个,男队一共踢了116个,因为120>116,所以比赛获胜的是女队!

3、老师参与

师:看到同学们踢的这么开心,王老师也想踢一次,现在王老师申请加入男队,请同学们帮老师看时间。

4、再次公布比赛结果。

师:这回请同学们再算一算男队一共踢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

师:再来看女队一共踢了120个,男队一共踢了136个,因为120<136,所以现在老师宣布:男队获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

5、激起矛盾

师:老师看到男同学得意洋洋,而女同学直喊不公平,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公平?

6、出现问题

师:问题出现了,人数不同时,比总数不公平,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经常发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7、引出平均数

生:既然人数不同,比总数肯定不公平,我们可以比平均数。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平均数是怎么回事,以这次比赛为例说一说。在小组内先讨论一下。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8、猜想结果

师:我们再以女队为例,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女队的平均数会在什么范围? 师:那男队呢?

9、计算完成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求一求男队和女队踢毽子的平均数,一方面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另一方面我们来比较一下哪个队会获胜。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看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10、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两个队踢毽子的总数分别除以它们的人数,求出了两个队平均每人踢的数量,我们用这两个数描述了两个队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这两个队的平均数。哪个队的整体水平高一些呢?

11、再次宣布比赛结果,(对学生进行失败教育)

师:这回我宣布获胜的还是女队。看来王老师在踢毽子方面也是一个弱者,也没能帮助男获胜。王老师要向男同学们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再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课间我们继续练习,争取下次比赛我们获胜。

12、再次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师:同学们看黑板,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求出了两个队的平均数,看这两个平均数是30和27.2,你们能不能再说一说,它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数? 它是不是就是每个人实实在在踢的数量?

13、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我们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谁再来说一说怎样求平均数?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4、理解平均数的用途

师:刚才的比赛人数不同,我们比总数,你们觉得不公平,这时,平均数出现了,你们评价一下,学习习近平均数有什么用?

15、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活动

(三)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探索移多补少法

师:同学们举了那么多有关平均数的例子,看来平均数真能帮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现在就有一个同学们愿不愿意帮老师解决?

学校开展环保活动,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四名同学分在一个小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数量如下:小红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老师把他们收集的数量制成了统计图,请同学们先观察统计图,再求一求他们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学生解答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汇报

小结: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同学们今后在求平均数的问题时,可以用计算的方法,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2、自学书中例2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3页,自己学习这一页的内容。师:通过自己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3、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数的知识,对这节课的知识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要问?

活动

(四)综合练习

1、小明也特别喜欢踢毽子,他连续踢了三次,成绩是29个,30个,28个,请你求一求他平均每次踢多少个?

不同方法解答

2、对比练习(理解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

(1)老师把9支铅笔平均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一等奖的3名同学,每人获得几支铅笔?(2)老师把9支铅笔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得前三名的同学,平均每人获得几支铅笔? 先解答,再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小结:(1)题是把9支铅笔平均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一等奖的3名同学,每人实实在在获得3支铅笔,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

(2)题是把9支铅笔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得前三名的同学,平均每人获得3支铅笔,不是每人都是3支,可能是2支、3支、4支,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平均数。

3、大屏幕出示超市销售甲、乙两种饼干情况的统计图。(1)哪种饼干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2)如果你是超市经理,第二季度你会怎样进货?(3)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售量越来越好的原因。

活动

(五)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师: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就留个作业,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了一节数学课,请你对我们这节课上的是否满意(或成功)打一下分,满分是十分,回去后在小组内求一求平均分。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篇2

《平均数》作为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的常客, 不少名师都曾演绎过这节课。因此正式设计前, 我们就在思考:想要突破必须从新的角度入手。首先要抓住平均数的本质, 其次可以从平均数诸多性质中进行选择性教学, 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那么我又该抓住平均数的哪些性质呢?经过多次试教与反思, 最后确定除让学生深刻体验所有性质中最基础的虚拟性外, 还应充分体验平均数的敏感性。正是平均数具有敏感性, 所以出现极端数据时, 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不合理, 这样为高年级引入新的集中量数 (中位数、众数) 来描述做伏笔。基于上述思考, 本课在平均数统计意义的设计中, 有意放大了敏感性的教学。下面就结合几个教学片段具体谈谈我们在磨课过程中的思考。

一、平均数教学的引入

三年级前的学生通常不会将一组数据看做一个整体来描述, 当一组数据出现在眼前时, 他会对一些个别的数据感兴趣, 只知道一组数据能被组织与排序。排序后能发现这组数的一些规律。教学的关键是从对一组数的个别关注转移到对一组数的整体关注。其中较为典型的思路是:通过组织两组人数不等的比赛, 在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个人或比总数”不公平的前提下, 过渡到“通过求出平均每人的数量, 再作比较”的思路上来。“平均数”由此自然生成。对于上述的设计有人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求出平均每人的数量”再比较就公平了?

通过学习与思考, 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平均数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指标之一。所谓数据的“集中趋势”, 就是数据“向某一中心值聚拢的倾向”, 或者说是数据的“一般水平、代表值或典型值”。一组数据少则几十, 多则上千, 甚至过万, 由于我们的思维不能思考所有的数据, 需要选取一个合适的代表值表达一组数据的特征。平均数便是统计中一个重要的集中量数, 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有人问你“班上同学的身高是多少”, 你不可能把张三、李四、王五的身高一一报出———这样太过琐碎, 不仅对你来说很麻烦, 对于提问的人也没有意义。实际上, 这时候你最好报出全班的平均身高, 这也是提问人更想了解“一般值”, 即通常情况、典型情况下的身高。

基于以上思考, 新课引入时我们采用了直接从寻找数据代表的角度来引入平均数。

[实践]

师 (创设情境) :妈妈给小新100颗牛肉粒, 并吩咐他每天不要吃太多。小新是根据每天做功课的表现来自我奖励的, 第一天吃8颗, 第二天吃4颗, 第三天吃5颗……20天后便吃完了。你想小新会怎样向妈妈汇报吃牛肉粒的情况?

(师呈现下表)

生:平均每天吃5颗。

……

追问:“平均”是什么意思?平均每天吃5颗。你怎么想的?那他是不是真的每天都吃5颗?

如果小新这样汇报:第一天吃8颗、第二天吃4颗、第三天吃7颗……这样一天一天地说下去, 你感觉怎样?

小结:看来大家还是赞同用假设每天一样多的数据来表示20天吃牛肉粒的一般情况。

[感悟]在上课之初通过创设“怎样向妈妈汇报吃牛肉粒的情况”的情境,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选取一个合适的代表值表达一组数据特征的必要性, 同时沟通平均分与平均数之间的联系, 使新课的学习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从而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后继学习。

真正磨课时, 其实还遇到不少的障碍。比如100粒这个数据要不要隐藏起来?天数是不是可以再放大些?最后考虑到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 没有具体的粒数就太抽象了, 20天已经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再放大就完全超出学生的计算能力。当然如果可以的话, “天数”是成千上万更好, 这样选取一个合适的代表值 (平均数) 表达一组数据的特征的需要就更迫切。

二、敏感性教学的设计

[实践一]

1. 教学3天 (7, 3, 5) 吃牛肉粒的一般情况。

2. 想一想他如果再吃一天后, 4天的平均数还会是5粒吗?

3. 同时呈现 (7, 3, 5, 1) 、 (7, 3, 5, 5) 、 (7, 3, 5, 9) 及相应的平均数的直方图。请学生观察这3幅图, 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4. 全班交流。

小结: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 都会使平均数发生改变。

课后反思:在统计教学中随意改变数据的做法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学生能理解敏感性的原因吗?经过反复思考, 想到利用“篮球比赛换队员”的学习材料来解决上面的问题, 同时通过追问让学生体验平均数敏感性的原因, 深化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实践二]

光明小学篮球队主力队员的身高情况:

请你估一估平均身高在哪两个数之间, 平均身高怎么算?

教师再出示替补队员身高情况:

当一名替补队员顶替下场休息的4号队员时, 场上的平均身高会变吗?

小结:平均数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 所以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改变。

当两个替补队员同时换两个主力队员时, 场上的平均身高一定变吗?什么时候不变?

为什么改变一个数据, 平均数一定改变;而改变两个数据平均数却可能不变呢?

小结:改变一个数据, 这组数据的总数也就改变了, 所以它们的平均数才发生了改变。而改变几个数据, 这组数据的总数却可能没变, 所以它们的平均数也可能不变。

[感悟]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 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的重要资源。敏感性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必须把握数学本质、突出数学思考。

三、算法与意义的统一

传统的平均数教学与现在的平均数教学, 最大的变化就是对算法的把握程度。传统的平均数教学, 主要关注平均数这一算法的概念性和操作性理解, 将课堂构筑在“总数÷份数=平均数”这一基础上;而现在的平均数教学, 则淡化了对算法的练习, 使学生重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也就是强化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以及平均数所具有的各种性质的感受、体验。鉴于这样的认识, 产生了平均数算法教学的第一次实践。

[实践一]

1. 新课教学部分不总结平均数的算法, 只是提炼到“移多补少”“先合再分”。

2. 后面的教学中有2次涉及到求平均数。

3. 敏感性教学时, 为了讲清楚原因, 又提到总数、份数等术语。

课后反思:从学生的课后反映看, 学生对平均数的基本算法掌握比较好, 但是稍有变式, 正确率就大幅下降。课后讨论时, 大家对平均数算法教学的目标定位进行了探讨, 都觉得问题出在过分淡化算法上。有听课教师提出是否可以寻找一条将平均数算法与意义教学相结合的路子。于是有了平均数算法教学的第二次实践。

[实践二]

1.新课教学部分总结平均数的算法。

2.在平均数“虚拟性”“敏感性”的教学中有2次涉及到求平均数。

3.下表是小明、小强、小新在投篮练习中的投中情况。

表格内容按投篮的轮次分批呈现。第一轮先呈现2与7, 告诉学生这是最小数与最大数, 请学生估一估平均数, 再呈现3, 请学生求平均个数;第二轮是先估一估小新的个数比平均数大还是小, 再求小新的个数 (反馈是引导学生用计算与移多补少来解决) , 最后追问两个6的意义;第三轮请学生讲出思考的过程, 教师随机呈现5、5、5与0、0、15, 再追问哪种情况用平均数5来表示显得不合理, 哪些情况比较合理。

[感悟]这组练习主要是围绕平均数的算法练习为主线设计的, 把算法变式练习与平均数的意义、性质等整合在一起。通过平均数算法练习,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 也促使学生采用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重视数量关系的教学, 提高数学思维的含量, 实现了意义与算法练习的和谐统一。同时通过对比5、5、5与0、0、15两组数据哪种用平均数5表示更合理,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平均数的缺陷, 即容易被极端值拉拢, 从而失去其“一般性”“代表性”意义。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篇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例1。

教材从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的总体情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情分析】

此时的学生虽已初步具备信息分析、处理、解决的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仍需要依据实际经验支持,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针对这一特点,在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操作和动态演示,将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掌握概念。

【设计理念】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深对“平均数”和“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一个不“真实”的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问题引入

现在黑板上摆两排圆形磁铁,第一排有9个,第二排有5个,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使每排磁铁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引导:现在每排都有7个,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

(3)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二、探求新知

1.设置知识冲突

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数,那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呢?

2.学习例1

(1)出示统计图:请大家看屏幕,这里是小丽、小华、小兰、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2)观察: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出示问题:“这一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你们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请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联系生活

学会了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那么在平时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数吗?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数学问题,如本次期末测试三年级数学平均成绩90分。

四、巩固应用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小芳得了98分,小强得了96分,小明和小兰都得91分。你能算出這四位同学的平均成绩吗?

五、课堂总结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及疑问?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原则,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混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笔算加减法复习

1、完成复习第5题。

(1)学生笔算。

(2)比较每组题的异同之处,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法则。

2、分组完成复习第6题。

(1)学生分组练习。

(2)分别说说笔算加减法验算的根据。

三、混合运算复习。

1、完成复习第8题,只口答运算顺序,不计算。

2、学生混合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四、课堂作业

复习第7、8题。

教后随笔:

课题三:千克、克、时、分、秒和直角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页复习第9–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习

1、长度单位复习。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习。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习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

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习第11题。

4、复习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篇5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P42、43页《平均数》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课件出示两个小组同学的计算考试成绩;

2.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计算能力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分数,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的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均数”。

(二)新授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1的统计图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也就是每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的个数一样多。)教师:怎样才能使七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以2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学生:把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多的移给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少的人,每人最少都收集了ll个,把比11个多的先调整出来,·然后把小红多的拿一个给小兰,小明把多的拿二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都有13个。

教师小结:移多补少。

学生:把4 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合起来,求出总个数,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

教师小结:先合后分。教师:“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是把收集的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么样列呢,请大家试一试。

(14+12+11+15)÷4

总数

份数 =52÷3 =13(个)平均数

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的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么样简便就怎样算。

2.练习:

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计算能力强?课件再次出示。

先让学生试算,然后教师用课件出示正确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订正。看了这两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第二组的平均计算能力强。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科书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2.完成教科书第44 页练习十一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四)拓展延伸:“你知道吗?”

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48、77、80、81、82、88,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学生计算:(48+77+80+81+82+88)÷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77+80+81+82)÷4 =80 看一下评委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教科书P42、43页《平均数》第一课时

教 学 设 计

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1、例2(第8-9页,第1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中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问题解决: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环节,发现数学的魅力,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同伴之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乐于与同伴进行合作探究。

4.数学思考:

渗透迁移。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糖、糖形纸片,橘子形纸片、盘子形纸片、篮子形纸片、信封。

一、自由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个神秘的礼物,就装在这个袋子里,老师准备把它送给本节课最爱动脑经,最爱回答问题的三个同学。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呢?

生:想。

师:看,这是什么?

生:糖。

师:想不想要?

生:想。

师:现在老师想请三位同学协助老师来分一分。我找三位做的最端正的。

好啦,同学们,老师要分糖啦。(我举起三块糖),同学们,看,这是几块糖?

生:三块。

师:我分给这位同学。同学们再看,这是几块糖。

生:两块。

师:我分给这位同学。同学们再看,这是几块糖

生:一块。

师:我分给这位同学。分完啦。(静止一会)

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1、(预设:这样分不公平)

2(答不出引导回来,你们看到这样的分法,有什么想说的吗?)

不公平,同学们都这么认为吗?

生:对。

师:为什么不公平呢?那你说怎么分公平呢,你来说,老师来重新分。

老师按这位同学的方法分完啦,现在公平了吗?那为什么这样就公平了呢。

生:每个人都有两个。

师:你的意思是不是每个人都同样多,就公平了。

我们就把每人分的同样多这样公平的分法,起一个名字,就叫,平均分。

每人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那我不分给人啦,我分到盘子里,你还会平均分吗?

那么同学们你们会平均分吗?

生:会。

师:那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来分一分。

同学们,来看多媒体。

二、小组合作探究

活动一:

小组合作,每个小组1号信封有不同数量的糖果,请把他们,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

要求:1、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糖果

2、说一说,要把糖果分到几个盘子里。

3、再数一数,每个盘子有几个。

最后,找小组上来按要求内容,边给大家介绍,边展示平均分。

师:读完题目啦一块来说一说,活动要求我们第一步要做什么,第2.。

哪个小组分完啦,用坐姿告诉老师。看来大家都分完啦。哪个小组想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上来后,问一下,你一共分了几个糖果。(生回答)

老师这里要强调一下,再这位同分的时候大家仔细观看,他分的对不对。1、(如果他边讲边分,分完后问同学们,这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2、(如果他没有讲过成,请先面同学按要求来说一说,谁能按要求,来说一说他是怎么样分的。可以提示,那么他这样分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对,每个盘子都有几个。

师:看来这个同学分的是平均分。

还有其他小组跟他分的糖果数量不一样吗?

你们组派一个代表上来展示。

大家仔细观察,他是平均分吗。(这个过程重复三遍)

在三个小组展示中,都提到了,每盘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那么回想一下,刚上课的时候我们说每人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现在是每盘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那老师让你们分到,碗里,篮子里,你们是不是就要说,每碗分的同样多,每篮子分的同样多,这样太麻烦了,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表示,份,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那你能用刚总结的这句话来说一说,这一组,为什么是平均分吗?

如果老师将盘子里的糖果,移动一下,看一看,这还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哪有请这位同学,再把它变回到平均分。请同学回答一下,他调整之后是平均分了吗?为什么?

看来,同学们都会分辨是不是平均分了,那么在刚才几位同学平均分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他们是怎样分的?

带着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下一个活动

三、探索平均分的多样化,教学例2

活动二:

小组为单位打开2号信封,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到6个篮子里。

要求:1、先思考几个几个得分

2、然后再动手操作。

读完要求,我们开始操作吧。

完成的用坐姿告诉老师。哪个小组想上来展示,好同学们在他展示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他是怎样分的。

找同学来说一说,他是怎样分的?

(回答错误引导,你的意思是他一直一个一个分的,大家同意吗?找另一个同学,那他说的他家同意吗?)

如果让你来选择,你想怎样分(三个三个)为什么?(快)

若果老师改一下橘子数量,把六个橘子分成六份,你想怎么分?(一个一个分),为什么?

分完后,看来,平均分,分的方法有许多,大家平均分的时候,可以采用不同的分发。

看来平均分的方法有许多,分的时候,不同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的分法。

四、联系生活,运用平均分

刚才的两个活动都难不住大家,老师这还有三个习题,大家敢不敢挑战。

请看习题。

五、课堂总结

学到这里,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篇7

一、知识海洋细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一个数由3个百万、3个万、3个百组成,这个数是 ( ),读作( )。

2.天王星与太阳的距离为二十八亿九千二百万,写作(),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

3.□45×8>2000(在□里填较小的一位数)

□05÷49<6(在□里填较大的一位数)

4.小红爸爸每次给小红100元生活费,小红每天用13元,可以用()天,余()元。

5.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6.张先生自驾车出差,车速9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15分,两地相距大约()千米。

7.条形统计图分()式条形统计图和()式条形统计图。

二、是非曲直明判断(对的打“√”,错的“×”)(4分)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100个100是1万。()

3.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4.江伟骑自行车的速度达60千米/时。()

三、众说纷纭慎选择(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8分)

1.在除法算式中,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10倍,那么商()。(被除数、除数都不为0)

六、生活数学活应用(共24分,1~4小题每题3分,第5小题8分,第6小题4分)

1.一台电话机76元,张主任带了600元,可以买几台电话机?还剩多少元?

2.王大爷养了48只狐狸,比养的兔子少240只,养兔子的只数是狐狸的几倍?

3.时令水果店共有3人,昨天共售出苹果36箱,每箱15千克,得货款3240元。平均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4.小轿车从广州到北京,如果车速120千米/时,需要行驶20小时,如果车速为100千米/时,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5.某县城乡小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6.李大妈做早餐,洗碗要1分钟,洗米要2分钟,洗菜要3分钟,炒菜要5分钟,下楼买包子、馒头要10分钟,烧稀饭要20分钟(用全自动电饭煲)。李大妈怎样安排才能使全家人尽快吃上早饭?(写出过程)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祝贺你全部做完了,认真检查一遍,成功是属于你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篇8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及数学活动。“剪一剪”,要让学生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并会判断。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要让学生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建立空间观察,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

二、单元总体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

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难点:

1、用语言描述、锐角、钝角的特征。

2、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四、单元课时分配

用3个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

一、授课课题:锐角和钝角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材第37—38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因此,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是这节课的重点,会用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是这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说明: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形成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锐角和钝角概念的判断是以直角为标准的,而在活动中又多次涉及直角。

但学生由于自身缺乞方面的意识,很有可能仅仅用眼睛来判断直角,这样做无疑违背了数学本身具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流程

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自主探究——巩固提高——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复习内容:(1)什么是角;(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3)比较

锐角和钝角的大小。

2、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问题1: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 用最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活动:

(1)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锐角、钝角。

(2)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角及其在图上的位置。问题2:谁能来说一说锐角、钝角与直角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

师生活动:

(1)学生说说角与直角、钝角与直角的关系。(2)学生动手画锐角、钝角。

3、巩固练习

(1)教材39页1题、2题。

(2)引导学生支暂行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3)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

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角大

学案

一、课前预习

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二、目标检测

教材39页3、40页4题

三、配餐作业 练习册11页

第二课时

一、授课课题:平移

二、教学内容及简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平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难点是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2)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说明: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平移的过程,初步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课堂中也许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概念讲述不透彻,时间过短,学生未完全理解,所以掌握不够准确。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探究,提高课堂效果。

五、课前准备 练习纸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小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提示概念

教师出示教材41页的三幅图。先引导学生观察三幅图,然后问。问题1:三幅图中画的分别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

组织学生一起议一议,互相说一说。

2、探究新知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这种现象就是平移。

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设计意图] 通过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师生活动:

(1)让学生表演平移。(2)大方格纸上平移。(3)让学生议一议自己的感受。

3、巩固练习

(1)例2上面的“做一做”。(2)练习十第1题。

把小船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涂上颜色。先组织学生选一选,然后让学生用彩笔涂一涂。

4、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平移

1、“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

2、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这种现象就是平移。

学案

一、课前预习什么是平移?

二、目标检测

教材43页练习十第1题、第2题

三、配餐作业 练习册12页

第三课时

一、授课课题:旋转

二、教学内容及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旋转现象。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感知旋转现象。难点是体验旋转的思想方法,通过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说明: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例,动手操作,小组探究等学习活动,来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本节课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让弄清什么是旋转现象?掌握旋转现象的特点。会区别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五、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小结

(二)情景导入

出示情景图:风车、电扇的运动、车轮。

教师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研究像风车、电扇这样的运动。

2、探究新知

(1)明确旋转的概念

教师说明:像风车、电扇这样的运动,我们称之为旋转。(2)组织学生再次观察风车和电扇的运动。问题1: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观察,掌握物体旋转的特点。(3)联系实际,深化对旋转概念的理解。

问题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人旋转现象?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生活动: ①引导学生回忆。②小组内交流。

③让学生明确,这种运动都是围绕一个点转动。(4)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7页的主题图。问题3:哪些运动现象属于旋转?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旋转的特点,会判断什么现象是旋转现象。

师生活动: ①师生交流。

②组织学生完成第42页(教材)下面的“做一做”。③组织学生转动学具,体验各种组合现象。④组织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3、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第3题。

师生做交流。学生说判断理由时,不要求逻辑语言很严密,只要意思对就给予鼓励。

(2)组织学生完成练习十第4题。

问题4:哪些小鱼可以平移到红色小鱼的位置?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新知的掌握。(3)目标检测

4、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围绕着某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浆。

学案

一、课前预习什么是旋转?

二、目标检测

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教材练习十中的第4题中说的:不能平移到红色小鱼位置的小鱼,先经过怎样的运动就可以平移到小鱼的位置?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篇9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动手画一画,进一步深入了解以自己为标准位置,周围景物的方向。在学生确立东南西北方向的基础上,学习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借助直观形象性,深化对8个方向地辨别,建立正确的方向感。在学生具备8个方向的辨别能力之后,互相讨论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再进一步确定正确的说法。在学生学会辨别8个方向以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教室里门窗的方向,画一画建筑物的大概方向……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篇10

辉南镇中心小学周 云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例

1、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客厅。现在,我家客厅的一个果盘里有9苹果,另一个有7个苹果,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个果盘里的苹果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盘都有8个苹果了,这个8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多媒体课件),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课前发给每个学生例1纸条。)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出示此问题。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后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边说边演示课件,巩固移多补少的方法。师:还有其他的方法求平均数吗? 生口答: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展示学生的算式:(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这个数在哪两个数之间?(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平均数与原始数据对比,巩固平均数的意义。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有的正好是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B.【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二)、教学例2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踢毽比赛。对于比赛而言,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哪个队能赢?

教师:现在老师就聘请你来当裁判,希望你能公平公正的裁决。出示例2

1、学生独立解决例2.教师巡视,板书85大于76

17小于19

2、学生汇报 85大于76这样比你有什么看法?(这样比不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一样啊!)

3、那么你认为怎样比公平公正呢?(求平均数的方法。)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两队的算式

19+15+16+20+15=85(个)

18+20+19+19=76(个)

85÷5=17(个)76÷4=19(个)

根据算式找规律。学生总结,教师板书: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

(三)练习提高 完成做一做1题。

实践作业:完成“做一做”第2题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测量本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并计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制作统计表和计算时,可以用计算器。求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后,再和自己的身高、体重比较,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板书设计:平均数

例1

移多补少

例2

男生队

14+12+11+15=52(个)19+15+16+20+15=85(个)

52÷4=13(个)

85÷5=17(个)

女生队

18+20+19+19=76(个)

76÷4=19(个)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篇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教学重点:

1、小数的含义。

2、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教学难点:小数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小数。

1、出示商品价格。

师:上个星期,同学们去春游了的吧。我们班也去了的。那天,我班上有个叫李星浩的男生让我很感动。他发现同组的张明同学在去年春游时只带了几个柑桔,平时也从未买过零食,于是这次春游前他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双倍的零食,要与张明分享。他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一起看看他都买了些什么?(白板出示物品及价格)

2、区别整数和小数,引出课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表示价格的数分成两类?该怎样分?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白板上拖拽,将商品价格分成两类:

师:为什么要这样分?这两组数有什么区别?

(左边这一组数是整数,右边这一组数中间有一个小圆点。)

师:像2.5 4.8 3.25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小数中的小圆点,猜猜叫什么名?分数中的横线叫分数线,那小数中的点叫......对,小数点。(板书)

2、你会读小数吗?

(多让一些学生试读以上商品价格,教师适时的引导、评价。)

巩固读小数:0.44 71.00 129.68,总结出小数读法。刚才,这些小数我们都是怎么读的?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教师引导,全班总结出:“读小数的时候,先读小数点左边的数,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数按照顺序依次读出数字即可。

3、你会写小数吗?(指名说写小数的方法)

(请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教师出示的小数,并请一个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评价。)

十六点七 写作: 五十点零九 写作: 八百零四点三二 写作:

再小结写小数的方法: 写小数的时候,先写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点”就写作“.”;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按照读的顺序依次写出每个数字即可。注意: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

4、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你知道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的手指饼,薯片,山楂片的价格到底表示多少钱吗?(指名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以元为单位表示的价格的含义(师板书):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多少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的数表示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位的数表示几分。

(生独立做,某生在白板上写)教师出示88页情境图,先轻声读一读图中所标出 的一些食物的价格。再写出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教师板书,并请学生写在书上。)

(指名口答,师刮奖)看看这里是多少钱,以元单位用小数表示出来。

5、说说生活中的小数。除了物品的价格用小数表示,你还在哪里见到小数的?

油桶上2.5升 体温36.4摄氏度 笔芯0.5毫米

火车载重量3.25吨 衣服打8.5折

老师这里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一起读一读。

三、教学例一

1、师:“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小数,那到底怎样的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呢?下面我们用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来研究一下。”出示例1情景图 让学生说出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1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分,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米,10还可以写成0.1米。3分米呢?

(同桌讨论,并请同学汇报。)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教师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还可以写成0.01米。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写在课本上。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小数是分数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或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零几或者零点几几。”)白板练习,分数改小数

4、说说0.18米的表示多长?知道以米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左边表示米,右边第一位表示分米,右边第二位表示厘米。(师板书)

5、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全班交流,写成1.3米和1.30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6、学生类推(生独立做,白板掲印章校正)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请同学汇报,全班订正。

7、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怎样的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数。)

四、课堂练习(导学案)

1、判断(白板,生答师画)

2、我会配钥匙(独立做,指名生白板连线)

3、蜜蜂采蜜(生独立做,连线,指名白板拖拽)

4、涂色表示0.1,0.01(生独立做,指名白板填充)

5、把阴影部分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生独立做,指名汇报,师白板写)

6、把日记中的数用小数表示(指名说,师白板写)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数?有关小数的知识,你都掌握了哪些?

六、作业

1、、用0,1,2和小数点组合小数,看谁组合得多。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他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来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积周长和高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件出示一组实物图。(在例1的情境图中增加一些呈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提问:这些物体你们认识吗?能说出它们的特征吗?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圆柱。(板书课题),。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25分钟),(1)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2)议一议这些物体采用圆柱形的理由。2.明确各部分名称。(1)引导学生观察、触摸圆柱形实物,说一说,圆柱由几部分组成?(2)讨论:组成圆柱的各部分叫什么?各有什么特点?(3)验证:圆柱上、下两个底面是否完全相同? 3.认识圆柱的高。

(1)课件出示圆柱的高并演示画法。

(2)出示装满牙签的圆柱形牙签盒,(3)指导学生通过直尺、三角板测量圆柱的高。4.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长方形纸板的一边粘在木棒上,快速旋转,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5.感知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1)出示例2。

(2)探究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与圆柱的关系。

2.(1)认真观察,触摸圆柱形实物,得出圆柱由上、下两个圆面和一个曲面组成。(2)小组内讨论、交流后汇报:

(3)采用不同方法验证,得出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同。

3.(1)观察课件中高的画法,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高的特点:(3)动手操作,实际测量。

4.动手操作,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5.(1)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剪开商标纸,打开并观察商标纸的形状,向教师汇报操作过程及结果:沿高剪,展开后可以得到长方形(正方形);斜着剪,展开后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

(2)通过反复观察课件,最后得出结论: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哪种图形,最后都可以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周围的面叫做();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一个圆柱有()条高。

(2)把一张长方形纸的一条边固定在一根木棒上,然后快速旋转,能得到一个()。

(3)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能得到一个正方形,边长是9.42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厘米。3.判断。

(1)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物体一定是圆柱。()(2)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能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3)同一个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4)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12.56厘米。把这个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能得到一个长方形。()(5)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4厘米。把这个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能得到一个正方形。()(6)圆柱的高只有一条。()(7)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8)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连线叫做圆柱的高。()1.教材18页“做一做”2题。2.教材19页“做一做”。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单元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教材说明

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这些内容的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涉及的知识背景十分广阔,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又与本单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呢?面对眼花缭乱的众多素材,编者选择了不同的交通工具作为学习素材。这是因为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抽象关系是以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载体的。因此,本单元选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素材,引领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为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教材安排的多道例题(例1:145×

12、例2:160×30、106×30和例5:49×104≈?)基本上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以单列一个例题的方式(例5),组织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如,例5的教学通过解决购票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将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当的估大一些,并把它们分别估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这样才能方便算出足够的钱买票。另外,教材在练习十中安排了6个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的简单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4.适当加大练习量,同时体现弹性要求。

上一篇: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相关知识宣传手册下一篇:初二数学寒假生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