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2024-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精选8篇)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篇1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必须聚焦群防群控。基层历来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和试验田。要不折不扣的实现居民自治、村民自治。一要聚焦群众身边事。近年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行政执法、应急管理、平安建设、疫情防控和党建工作等世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身边事,要聚焦这些重点领域,精准开展主题培训。二要聚焦群众参与积极性。通过宣传教育,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基层社会事务治理。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解决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环境变化中感受到基层自治的优势,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三要聚焦建好网格。优化网格设置,建强网格党组织,推进网格员队伍建设,让“小网格”发挥“大作为”增强群众参与能力。设置部分公益岗位、监督岗位,整合各类协管员岗位,通过实际工作岗位历练,培育和提升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必须坚持法德互治。当前,基层法治基础还很薄弱,必须持续加强法治教育。通过建设法治广场、书屋等让群众在家门口接受普法教育。加强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共同树牢法治理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处理基层事务、化解矛盾纠纷。充分发挥司法所、法律服务站、法律顾问的职能作用,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打通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强化基层德治支撑作用。用德治“春风化雨”,培育良好风气,推动基层治理行稳致远。弘扬优秀乡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树优良典型,引导群众爱国爱乡、孝老爱亲、重义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篇2

一、信息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总体思路

1. 指导思想

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坚持以政府治理现代化为导向, 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加快推进我国在政务管理、民生服务、经济发展等政府治理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 通过建立国家级的信息互联、感知与协同, 形成智慧化的政府管理与服务体系, 全面实现新形势下的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2. 发展原则

(1) 统一规划, 因地制宜。紧密结合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与现实的需求, 建立统一合理的顶层规划, 明确规划实施组织架构与责任分工。抓住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 因地制宜通过政务管理、民生服务与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发挥政府的引领、主导和带动作用, 将任务梳理主次并落到实处, 分步有序地进行项目推进。

(2) 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引领作用, 制定各类运作规范及保障措施, 并鼓励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资本采取PPP等多样的投融资形式, 参与政府信息化工程建设及运维管理, 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和资金保障。

(3) 资源整合, 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并整合已有的各级各类资源, 着力打破固有的政府部门及行业壁垒, 加强资源整合力度, 避免硬件重复投资, 全力推进政务大数据融合, 共同建设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体系, 促进实现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及行业间的协同共享, 提供精确化的政府决策及应用支撑。

(4) 技术创新, 安全可控。健全技术创新导向机制, 大力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府信息化领域的深入运用, 通过创新机制引领政府治理能力变革。构建完备的信息化安全体系, 确保在充分互联、资源整合和数据融合背景下的安全可控, 提高政府信息化的安全保障能力。

3. 发展目标

到2020年, 信息化在政府治理领域应用得到全面深化, 形成安全保障有利、技术能力创新、管理体系创新、服务水平创新协同推进的政府治理新局面。在政务管理方面, 通过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实现政务资源的共享和业务协同, 全面促进政府管理决策智能化和电子政务集约化发展;在民生服务方面, 通过交通、社区、环境、医疗、文化教育等民生保障应用工程的信息化服务资源整合, 形成完备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政府民生服务的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 全面提升民生服务水平;在经济发展方面, 通过泛在信息化的深入融合, 强化政府宏观经济决策及服务能力, 促进传统经济业态转型升级, 催生新兴经济业态, 全面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二、信息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实施路径

1. 主要任务

(1) 政务管理能力的提升。一是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重点构建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信息库、宏观经济库等基础政务数据库, 梳理和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 设立政府公共基础数据管理、交换、更新和应用体系, 依托政务数据交换中心为政府运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二是加强政务系统业务协同。以提高政务运行效率和服务民生为目标, 持续集约化建设电子政务系统, 优化应用开发部门为主、系统资源统建共享的管建模式, 减少硬件资源重复投资, 完成主要职能部门的核心业务整合与对接, 实现政府部门间的网络化业务协同。

三是构建宏观决策支撑体系。推进跨部门的政务数据共享机制, 实现对地理空间、经济运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政务运行情况的监控、预警和预测, 构建领导决策模型, 对领导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有效、智能可视的支撑。

(2) 民生服务能力的提升。一是社区生活领域。以服务居民为宗旨, 以促进社区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为重点, 统筹中央到地方的多级服务网络, 完善融合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中介服务、社区自助服务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

二是交通出行领域。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构建集智能调度、视频监控、定位管理、运营分析等应用为一体的实时综合交通管理体系。改善交通流畅度, 优化居民出行体验, 实现公路、城市道路、水运、航运等大交通领域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三是医疗卫生领域。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加速公众电子健康档案的广泛普及, 与电子病历系统及社保系统等实现互联互通, 依托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搭建融合医疗、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 实现医疗水平和服务效率的全面提升。

四是文化教育领域。加快公共文化资源、教育行业资源开发利用, 加速文化教育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校园信息化提升工程的实施, 重视教育公共服务的推广, 鼓励社会公众的终身教育。

五是生态环境领域。加强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的应用实现城市环境的实时监控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监控系统运行机制, 提高环境监管信息资源的服务效能, 实现低碳经济、绿色GDP的良性生态环境。

(3)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对传统产业来说, 一方面, 信息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需要海量的信息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等, 这些都需要制造为相关企业的参与和配套, 形成整体规模大、覆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创新能力强的经济体系, 催生智慧化的物流、旅游、医疗、交通、城建等一批相关联的新兴业态。另一方面, 政府信息化能力建设还将促使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传统制造业领域辐射渗透, 加快开发智能化、数字化、智慧化的新型信息产品, 从而全面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是深化互联网在经济中的应用。通过建立平台化的政府监管与服务机制, 鼓励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通过区域级制造业电商体系建设, 发展壮大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 充分体现“互联网+”的强大经济带动效应。

2. 重点提升领域

(1) 政务基础数据库。一是人口基础数据库方面。以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基础信息为基础, 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代码, 有效整合公安、计生、社保、民政、教育、卫生、统计等部门与人口相关的基础信息, 大力推进基于人口库的社会保障核查、流动人口管理等业务应用。

二是法人基础数据库方面, 以法人单位组织机构代码为统一标识, 整合工商、税务、质监、编办、统计的法人基础信息资源, 大力推进基于法人库的企业诚信建设、生产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监管等业务应用。

三是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方面, 以国土与规划部门的基础地理信息库成果为基础, 更新和完善城市空间、地下管线、土地等数据资源, 建立三维地理信息, 构筑以覆盖全国范围的空间地理、导航定位为基础的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

四是宏观经济数据库方面, 以政府宏观经济运行各环节的信息为基础, 建立国家宏观经济系统技术及业务标准规范, 构建应用支撑平台, 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运行决策提供依据。

(2) 政务资源交换共享。一是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方面。根据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标准与规范, 进行政务信息资源分类、编目、注册和共享, 制定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服务目录, 实现信息资源来源单位、责任单位、数据标准、更新规则、交换标准等内容的标准化约定。

二是政务信息共享交换体系方面。建立覆盖中央到地方多级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 在交换平台上发布面向各部门使用的标准数据提取接口, 形成统一的、动态适应业务变化的政务业务数据视图, 满足各部门的共享数据交换需求, 持续扩大信息交换平台的数据交换覆盖范围。

三是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体系方面。建立政务信息采集、更新、维护、交换、应用和发布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并组织监督落实。围绕目录体系与交换标准、目录管理体系建设, 开发包括信息资源编目管理、目录报送管理和目录交换服务管理等功能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 对目录管理流程大力优化和固化, 构建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的服务模式。

(3) 政务应急指挥。一是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方面。构建协同的应急管理组织系统, 可以快速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应急联动, 减少人力物力浪费, 提高资源共享度和应急处理效率, 解决协调困难、应急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二是应急指挥调度中心方面。依托政府数据中心部署应急指挥调度中心, 以政府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公安“110”接处警系统为主要后台支撑, 其他部门的应急平台为辅, 建设集常态指挥和应急指挥于一体的政务应急指挥中心。

三是应急信息网络体系方面。在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基础上, 建设中央和地方多级应急信息交互网络, 实现国家级应急指挥管理系统与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园区管委会、主要企业等相关平台的对接, 为应急事件联动处置提供网络支撑。

四是应急指挥管理体系方面。集成共享政府预警信息、预案信息、应急资源信息、调度信息和视频监控信息等, 并进行突发事件信息采集、分析及行动决策分析, 可全面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4) 公共安全管理。一是安防视频资源共享方面。依托公安视频系统建设安防视频资源共享平台, 制定安防视频联网共享方案, 推动安防视频资源在政府部门间共享, 减少重复投资;大力推进公安、交通、城管、社区、单位视频资源接入, 完善社会治安重点目标、重点场所和道路的视频探头覆盖, 全面提升社会视频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益。

二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面。加强农委、商务、工商、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涉及食品药品安全的信息系统建设, 进一步提升各部门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积极推动全社会食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的严格监管, 扩大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追溯覆盖范围;大力推动对药品 (含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 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实施监管, 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药品安全追溯服务。

三是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方面。加强装备制造、石油石化、油气管网、电力系统、交通运输、水利枢纽、城市设施、物联网应用等重要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和管理, 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 重点对可能危及生命和公共财产安全的系统加强监管;采用物联网技术对特种设备、易燃易爆和危险化学品等特殊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实施监测管理。

四是灾害预警体系方面。建设农业灾害、气象灾害、环境污染等早期预警系统, 做到实时监测、准确预报、及时预警, 与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协同, 提高对重大灾害及其衍生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5) 政府宏观决策。一是宏观经济决策体系方面。建立宏观经济资源立方、企业资源立方, 建立宏观经济执行系统、宏观经济预警预测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部署在线分析、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经济预测分析工具, 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监控、预警和预测, 以可视化的城市数据图表等形式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有效、科学的决策支撑。

二是人口综合决策体系方面。以人口基础数据库为基础, 运用基础人口预测模型, 对性别、城乡人口、人口教育结构、流动人口、城镇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需求等人口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支持包括对生育、四网、流动迁移、劳动力、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等多维度下的人口进行测算分析, 提供智慧化的人口决策支撑。

三是医疗综合决策体系方面。以人口综合分析和医疗资源信息为基础, 实现社会总资源对医疗的分配, 实现医疗资源在地区之间的分配, 实现医疗资源配置的合理和公平,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四是教育综合决策体系方面。以人口综合分析和教育资源信息为基础, 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分析、分区教育人口分析及预测、迁移及流动教育人口分析及预测、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分析及预测、教育投入与产出分析及预测、宏观经济与教育关联模拟、经济结构变化对教育和劳动力供需影响的模拟等功能。

五是交通综合决策体系方面。结合人口数据、地理空间信息数据,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 覆盖水、陆、空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 为物流运输、客运等运行提供科学支撑。

六是资源综合决策体系方面。结合人口、经济发展, 分析民生和经济发展目标对淡水、电力、燃料等自然资源的依赖强度, 提供自然资源对经济和人口最大承载能力的分析, 提供民生和经济发展对绿地、空气质量、水源质量等环境承载力的分析, 均衡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6) 社会信用体系。一是健全完善信用制度标准体系。完善社会信用基础规范性文件和标准, 建立完善信用服务市场、行业、地区、部门信用管理制度与失信联动惩罚制度, 基本确立信用监管体系, 初步形成社会信用制度框架。

二是建立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加快重点领域、行业、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库建设, 完善政府领导干部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提供个人和企业的诚信档案建档、查询及评估服务, 通过政府部门联动、社会监督等扩大信用信息征集渠道, 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三是探索信用信息应用新模式。依托信用服务机构, 依法提供个人、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检索、评估等服务, 重点试点在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提升政务诚信水平, 重点加强司法公信建设, 推广信用信息在政务部门的示范应用。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 增强政府公信力, 引导和推动企业诚信经营、个人诚信行为, 大力弘扬诚信文化。

(7) 一站式行政服务。一是行政服务体系方面。构建全面开放的政务服务体系, 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系统架构, 横向贯通各部门、纵向深入市政务服务中心、区 (县) 政务服务中心和街道社区便民服务站点。

二是资源信息共享体系方面。运用“一表制”行政审批手段, 将提交材料共享给涉及的相关部门, 形成统一审批业务数据库和证照共享数据库, 实现“一表录入、全程共享、联审会办”的工作流程, 减少申请者填表数量和往返次数, 解决重复递交材料问题, 方便公众办事。

三是协同业务审批体系方面。面向服务办理人员, 用于政务服务的接受和处理, 以用户为中心进行流程再造、体制机制创新, 实现行政审批的规范高效。

四是综合政务服务体系方面。面向居民和企业, 用于政务服务的申请与推送, 提供窗口服务和网上办事等多种服务渠道。依托地方政府网站建设网上服务大厅, 实现网上申请、办理、反馈、咨询、投诉等服务。配合审改工作的深化, 扩大网上办事事项, 网上网下服务得到有机结合。

五是电子监察体系方面。面向效能监察部门, 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全程电子监察机制和绩效考评体系, 规范行政审批和费用收取行为, 实现全流程、全方位监察, 促进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正透明、优质高效服务。

(8) 生态环境监管。一是推进环境信息资源和数据的融合。加速环境监测数据标准体系的构建, 建立全国统一的环境信息数据库, 实现环境信息资源管理应用、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的一体化功能。

二是建立环境信息综合分析体系。包括区域排放总量核算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环境辅助决策系统以及环境应急预测预警系统, 强调环境分析系统与政府应急管理指挥平台的对接。

三是建立环境信息发布体系。与卫生、交通等信息系统实现联动, 运用互联网站、微信、电子信息屏、微博、电视、电台等多渠道为居民提供实时的出行、健康、防灾、居家生活等多样化的环境信息服务, 保障社会公众生活的舒适、健康、有序。

四是建设社会生态环境投诉平台。实现社会公众与环保部门的实时互动, 加大城市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保障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畅与全民参与。

(9) 交通管理与服务。一是交通管理体系方面。强化静态交通管理模式, 加强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在车辆、船舶中的应用, 推进道路和航道的数字化建设, 完善路网和航道的监测、监控系统、交通违法检测系统, 实现公共停车场、路侧停车位及社区车位的智能管控。推进并完善交通动态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的建设, 包括交通状态数据处理、交通设备运行状态检测、交通流量统计分析、交通事件管理信息、路网运行能力分析、模拟仿真分析、GIS维护等子模块, 实现社会交通综合状况的实时、精确分析。基于强大的交通综合分析体系, 构建交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 融合车辆流动的调度系统、交通信号智能控制系统等, 集中合理调配交通资源, 通过交通信息的智能控制, 实现交通实况的主动干预, 加强交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与应急指挥中心的联动, 实现快速的交通疏导与救援。

二是交通信息服务方面。综合运用磁敏感探测、微波、视频监控等多种技术手段完善交通动态数据采集系统的建设, 整合交通、公安、交巡警、城管等各部门的道路监控信息, 实现交通要道和重点路口的视频监控全面覆盖, 加强交通动态数据信息的预处理和分析, 保障交通动态信息的精准和全面。融合交通动态数据采集系统与交通各行业其他信息数据库, 统筹公交线路、公交站点、公交场站等公交信息, 联合基于GIS的交通信息, 构建统一的交通状态数据库和交通GIS数据库, 为交通的各项智慧化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和数据服务。

(10) 社区民生服务。一是推进社区政府业务办理服务中心建设。实现行政服务审批业务平台与社区公共服务平台行政业务办理平台的无缝对接, 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的前台受理、后台跟踪、全程服务和结果反馈等全过程服务, 便捷社区居民的政府业务办理。

二是推进居家养老养残的社区服务建设。以智能化呼叫救助服务平台为支撑, 以紧急救援、日常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和生活照料等为基本服务内容, 以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 整合社会服务资源, 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养残服务平台。

三是推进社区物流配送服务中心建设。提供快件收发、生鲜蔬菜及日常生活用品配送等业务, 解决物流“最后100米”的末端配送问题, 同时依托信息化的物流配送管理系统, 为社区的每日食品及生活必需品供应量等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四是推进社区文化和教育服务建设。利用电视、网络等实现社区文化及教育资源的智能化推送服务, 与文化、教育部门实现对接联动, 加强社区文化、城市精品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发挥社区服务在学习型家庭构建及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保障措施

1.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加强信息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简政放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规范审批事项, 简化程序, 明确时限;适时修订政府核准的相关应用项目目录, 明确项目实施主体。通过信息化治理手段, 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部门壁垒和行业垄断, 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限制。健全应用推进安全审查机制和法规体系, 加强核心应用领域投融资、并购重组、招标采购等方面的安全审查。

2. 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成立信息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协调全局性工作, 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 加强战略谋划, 指导部门、地方开展工作。设立信息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战略咨询委员会, 研究政府信息化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 对政府信息化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支持包括社会智库、企业智库在内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态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为政府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建立信息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 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

3. 加快标准规范制定

加快制定完善政府信息化技术应用标准, 发挥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加快制定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安全标准。加强信息技术知识产权保护, 推进政府工作软件正版化, 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做好专利布局和风险防范工作。组织制定《政府治理能力信息化标准体系》, 从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公共管理和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生满意程度等多方面定期对政府治理能力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对相关应用项目的建设方向提供指导性依据。

4. 加大财税金融扶持

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有关产业发展专项等, 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化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挥财税金融政策的杠杆作用, 加大对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务领域的推广示范等支持力度, 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府治理应用领域的倾斜。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政府信息化重大项目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 逐步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 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强化政府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和工作协调机制建设, 加快建立以防为主、软硬结合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安全防护设施, 提升防攻击、防病毒、防篡改、防瘫痪、防窃密能力。建立信息安全审查制度, 加强重要生产领域安全防护和监管, 建立安全测评和风险评估制度。推进政府部门互联网安全接入防护工作, 加强政府网站安全管理。强化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加快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防护设施建设, 完善保密机制, 加强保密审查。加强国家网络空间战略预警和积极防御建设, 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的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应急处理和执法能力。

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取信于民的政府治理能力 篇3

PX魔咒

从2007 年4 月到2014 年4 月,整整7 年过去了,PX 项目被拒绝驱赶的风波在中国频频上演。自厦门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开始,大连、宁波、昆明、彭州、九江、茂名等城市的市民都先后用抗议的方式,试图将PX 项目“逐出家门”。从国民经济和产业经济安全高度来看,发展PX产业,是战略考虑。就像引进大飞机项目将带动一系列下游产业,标志着一个区域的制造业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一样,乙烯和PX 的产量也代表着一个地区石油化工行业的整体水平。但是无论怎样强调PX 项目对于地方经济和产业升级的拉动作用,似乎都不能阻挡公众说“不”。这又是为什么呢?

对此,本刊专访有关专家学者,他们的看法值得深思。

国外PX 项目能与公众和谐共处,主要得益于成熟而严格的环境风险管控制度。反观国内,环保基本靠一阵风,让人很难相信地方政府能有管好PX 项目的能力

“选择性相信”与地方政府治理能力

现在,人们对PX 越来越敏感,只要一提到这个词,很多人都会闻之色变,接着就是排斥和抵制,唯恐避之不及。PX 项目作为这些群体事件的导火索,地方政府眼中的“摇钱树”,成为民众眼里的“洪水猛兽”。

其实,PX 是英文para-xylene 的简称,中文名称对二甲苯,是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物,属“低毒易燃”,与汽油、柴油同一级别。经过多年实验研究,国际上没有得出“PX 致癌”的结论,故将其归之于“3 类致癌物质”。这一类物质中包括了茶、咖啡因、糖精甚至人类日常生活中少不掉的食盐,而且论“毒性”,还“屈居”食盐之后。

PX 作为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原材料,在经济、社会、军事等领域,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例如,它解决了自然纤维与粮食争地的问题,其下游产品——各种聚酯纤维替代棉花等原始纺织原料,创造千变万化且造型各异的服装品。中国作为传统的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已成为世界PX 最大的消费国。数据显示,目前我国PX 产能占全球20% 左右,消费量占全球30% 左右。截止目前,中国已投产的PX 项目总产能远远不能满足总量的需求,每年都需要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大量进口。

茂名PX 项目由茂名市政府与茂名石化公司采取合资方式共同建设,总投资35 亿元人民币,本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项目。为了给市民做好思想准备,茂名市官方今年3 月开始通过当地媒体密集报道PX 相关内容,还请来专家详细解读PX 项目。但高调宣传和专家释疑非但没有消除市民疑虑,反而引发了恐慌,最终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为什么在中国极具纷争的PX 项目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却没有任何声音?动辄上街的中国台湾地区人民也不反对PX 项目?难道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人民不害怕“断子绝孙”的PX 吗?

国外PX 项目能与公众和谐共处,主要得益于成熟而严格的环境风险管控制度。反观国内,环保基本靠一阵风,已经很难让人相信地方政府能有管好PX 项目的能力。所以,与其说公众担忧PX 的危险性,不如说是对于政府环保治理能力和诚意的极度不信任。历次PX事件都已说明,单纯的信息透明并不足以保住PX 项目。在当今环保意识日渐浓厚的环境下,PX 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科学问题。地方政府只有努力提升治理能力才能重塑公信力,最终取信于民。

政府、企业、社会的和谐共赢之路

为何市民与PX 项目间仿佛有着永远难以填平的沟壑?PX 事件的频发,市民的不满甚至怒气,在本质上指向的是环境事件中公众权利长期以来被漠视、被遗忘。反证的其实是政府治理能力的停滞不前。

在“市民社会”逐渐成型且日渐勇于表达关于环境和公共健康诉求的政府治理新环境下,PX 等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公众的参与。

从舆情应对措施来看,当地政府通过删帖强行封锁消息的做法显然是应对失据的,效果适得其反,不仅难息民愤,更会使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再度耗损。茂名事件中,民意的呼声是“茂名PX 项目危害当地居民健康,希望停止该工程”,而政府却以“目前芳烃项目仅是科普阶段,离启动为时尚早”做出回应,显然没有从根本上响应群众声音,缺乏诚意,致使民众情绪难以平复。作为地方政府,如何公开透明、程序合理合法地将每个涉及环保的重大项目向社会公开,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一个官方和民间互信氛围,是非常关键的。

一个政府除却各种现代政治文明规则赋予的职责之外,还应当有较高的诚信力,这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公众对政府的期望。政府失信,不仅仅是失去政府的公信力,导致公众对但凡涉及政府的公共事件均保持疑虑与质疑的态度,还会使得民心涣散。这些年许多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一再滑坡,濒临“破产”边缘,与地方政府落后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脱不了干系。因此政府的当务之急是重新找回社会认同,重塑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篇4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我们党共有基层组织 468.1 万个,这些基层组织是我们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依托,担负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抓基层、打基础,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事实证明,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群众就暖心,社会就安宁,党的执政根基就坚如磐石。基层党组织若拿不出好的表现,一切都无从谈起。前几年,湖南省溆浦县茅坡村是远近闻名的问题村。最多的时候,一年之内,村里有 150 多人次向上级反映问题。老支书感慨:为什么村里只有 30 个党员的时候,支部可以带领村民建大桥,到了有60 多个党员,反而干不成事呢?说话没人听,干事没人跟,背后是党组织软弱涣散。新一届村党支部内抓组织生活,外抓联系群众,让党建实起来、硬起来。党组织成了坚强战斗堡垒,群众就有了依托,发展就有了方向。为了新项目,4 个村民小组 70 多户村民连夜签名按

手印支持,这在之前不敢想象。随着一个个新项目成功,茅坡村逐渐变了样,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基层党组织是有战斗力的。但也应当看到,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没有纪律性,缺少组织性。有的党员干部只会用单纯的行政手段,不知群众的利益诉求多元、思想观念多样;有的相对固化的工作方式滞后于社会的快速变化,成长转型速度追不上时代脚步;有的基层干部作风不正、漠视群众,甚至违纪违法……凡此种种,制约着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损害群众切身利益,侵蚀党的执政根基。

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必须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想方设法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尤其要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主题,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受到教育、提高能力。

坚持党建引领是我们在基层治理方面的独特优势。党建引领,调动各方,特别是群众力量,是我们化解矛盾、克服难题的一大法宝。浙江桐乡乌镇南宫社区,为了方便群众,启动老街改造工程,好几位党员带头拆掉违建,不料召开居民代表大会,不同意的还是占多数。支部书记不明白:党员带头了,为什么还得不到居民支持?后来多方“取经”,才找到问题症结:党员带头还不够,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发动群众一起干!南宫社区调动各方力量,特别是让群众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召开百姓议事会和乡贤参事会,大家的事大家

议,老街改造顺利启动,仅 3 个月就旧貌换新颜。通过党建引领治理,南宫社区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如何提升基层行案件防控能力 篇5

近几年来,金融系统案件频发,通过分析,这些案件多发生在基层机构。在构建多层次的案件防控体系过程中,如何进一步结合基层行业务发展实际,深化关口前移,提升案防能力,加强基层机构建设,构筑多层次的防线,是做好案件防控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提升基层行案防能力必须重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对基层干部的考核、选拔和配备上,要坚持按“德能勤绩”和德才兼备原则,把有经营头脑、作风正派、责任心强、敢抓敢管的干部选配到领导岗位上来,使基层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同时,经常教育和督促他们要居安思危,对经济案件的动向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内部管理和防范工作。促使各基层领导班子普遍能在抓好业务开拓的同时,始终对案件防范工作不放松,这样就从组织领导上在基层构筑起一道比较坚强有力的防线。

二是注重加强对要害岗位人员进行考核和岗位交流、轮换。根据基层机构发生的案件大多集中在会计、出纳、信贷等要害岗位的客观事实,为做好防范工作,要坚持有计划地对要害岗位人员进行考核,发现苗头和隐患,及时采取措施加于防范。对个别个人主义思想较严重、行为意识不好、组织纪律松懈、经批评教育不改的,及时给予调离岗位。对于其他的人员也要坚持进行岗位轮换,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而且为有效地防范风险、案件的发生有筑起另一道防线。

三是严把用人关。银行是信贷、结算、现金管理的中心,社会上不法分子经常把眼睛盯在银行,并千方百计通过银行内部,采取内外勾结的形式作案。如果我们警惕性不高,平时防范意识

不强,尤其在用人上把关不严,就有可能让不法分子的阴谋得逞。因此,要按上级行有关规定办事,坚持用人标准和原则,要把德才兼备,懂业务、会管理人员充实到客户经理、柜员主管(授权人员)、结算等重要岗位上来,为有效防范经济案件的发生再构筑一道防线。

四是充分发挥员工家属的作用。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必将触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一些员工的思想和情绪。为了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人心、保持员工队伍思想的稳定,积极支持和集中精力投入改革和业务工作之中,要注重发挥员工家属的辅助作用,通过家访、召开家属座谈会等形式向员工家属通报情况,建立沟通联络,在家属与单位、家属与员工之间架起互相理解的桥梁,使员工的家属更加理解与支持单位和员工,并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做好一些比较后进员工的思想转化工作,携手共筑一道稳定员工队伍思想和防范经济案件的后方防线。

二、提升基层行案件防控能力要掌握案件防范工作的具体特性。

思想认识要具有超前性。首先要提高对案件防范工作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的认识。从广度上看,金融业务的迅猛发展,高智商、高科技作案活动也呈发展势头;从深度上考察,金融案件由偶发性向预谋性发展,由单位性向多体或集团性发展。作案手段由显形向隐性转化,作案工具日益现代化,作案人的贪婪性和残忍性越来越重。其次,提高对安全本身也是效益的认识。安全和效益是辨证统一的,安全是效益的重要保障,没有安全就很难说有效益。要坚决防止前面发展业务,后边“起火”。事实上,发生案件也就很难做到集中精力去抓业务,去发展业务,社会声

誉会受到很大影响,一切效益便无从谈起。第三是提高管理人员对案防责任的认识。做好银行案件防范工作,与做好其他工作一样,关键在于领导。一句话,在于领导的案件防控责任是否落实。

工作重点要具有超前性。基层机构案件防控工作,从表面看是处于守势,因为作案者何时何地实施侵害,实施何种侵害是难以预料的,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和偶然性。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预防犯罪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要求基层行在工作上突出重点,加强预测,以周密的组织和得力措施变被动为主动,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有效的超前防范工作。一是搞好安全教育,坚持针对性、经常性、效能性。二是掌握信息,综合分析,搞好调查研究。三是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人员要按照银行案件防范规定的职责、权利、义务、行为准则等发挥各自的职能,增强职工的安全责任感和安全意识,促进银行案件防控工作落实。

监督考核要具有超前性。基层机构案件防控工作重在管理监督到位,这是确保运营安全的重要环节。要根据业务不断发展需求,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及时纠正和查处违规违章行为,实现案件防范监督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过程监督的转变,实现机构、岗位、个人三级安全目标。安全防范监督管理,应突出强调敢抓、敢管、敢考核。我们要注重“以人为本,重在教育和预防”的原则,注意发现、表彰银行案件防控工作中的好人好事,总结和推广案件防控中的好做法,积极探索案件防控的新路子,激发和保护单位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违规操作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形成有效的案件防控监督机制。

管理培训要具有超前性。基层机构案件防控管理工作应以人为本,围绕人的行为,规范各项管理措施,采取“多层次、低重

心”的管理手段,将工作的中心下移,放在经营管理的第一线,开展从管理层到执行层多层次管理,才能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案件防控中的每一项工作,人都是第一要素,而且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人员素质。结合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形式,增强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激励职工钻研专业技术,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结合基层行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特点,加强对职工的案件防范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和技能。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员工把依法合规经营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依法合规经营工作向“我要合规、我懂合规、我能合规”的转变。

银行案件防范设施要具有超前性。必须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技术型防范,使基层机构案件防范工作逐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智能型方向过渡,确保银行安全。近年来,上级行高度重视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舍得花钱保平安,重点在完善功能、提高防范设施质量和规范程度上下功夫,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形成了“立体化全天候和远程”的防卫系统。先进的防范设施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弥补了人力防范的不足,提高了基层机构处置突发情况的能力。

纪检监察特派员工作要具有超前性。纪检监察特派员既是基层机构案件防控工作的监督者、督促者,又是具体组织者、实施者,能否把本职工作做好,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决于纪检监察特派员是否具有适应本职工作要求的良好素质,取决于纪检监察特派员的整体协调能力,这也是纪检监察特派员发挥参谋、监督作

用的前提,是超前做好银行纪检监察工作的基础。

三、提升基层行案防能力要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

基层机构管理人员是推动案件防控工作的主体,案件防控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严格的纪律观念,同时,要精通本职工作,有较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妥善解决问题,能够承担艰苦工作的压力。

基层干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篇6

培训会上共7名领导分别向我们展示有关司法所工作的6项内容,涵盖了司法所工作的方方面面。一是怎样做好对_的管理;二是怎样在刑满释放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和司法行政基层工作信息管理系统上进行报表;三是怎样“保护好自己,团结好同志,干好工作”;四是对公证工作的解读;五是讲解一体机如何使用;六是遵守工作纪律,做好新时期的司法行政人。

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司法所人员我深知自己今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经过培训我对_的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针对不同犯罪类型的_要进行严管、普管、宽管的分类管理。

明白了在网络平台上对两个管理系统的报表填报分为每月报表,每季度报表,半年报表和全年报表,进行报表填报时同一报表要前后数据对应并且与上次填报的报表数据对应以及和纸质报表数据对应。知道了作为一名新人要保护好自己,应该按照党规党纪严格要求自己,不犯错误,不出漏洞,时刻不疏忽大意不懈怠对自己的要求。

了解到进行公证需要去公证处,合同、遗嘱、财产分割、出生、死亡、身份等都可以进行公证,公证可以给我们日常生活减少麻烦和不必要损失。学习到在一体机各种目录索引中如何添加文件内容,如何添加图片和背景音乐,充分利用一体机的功能给群众带来方便和工作方式的创新。铭记住做好一名新时期司法行政人要遵守纪律,遵纪守法,守住党纪的底线和法律的底线。

提升基层央行运维管理能力探析 篇7

一、建立健全运维管理制度是提升运维管理能力的根本

(一) 建立运维管理制度体系, 有效保障服务水平

目前, 基层央行没有完整统一的运维管理制度, 多数在科技管理制度中有涉及或只是简单的专项运维管理制度, 对运维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 而要达到规范管理和有效保障服务水平就必须加强运维管理制度建设。随着基层央行不再承担系统的开发, 更多地转向系统维护, 因此要针对性地对运维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且运维管理制度要详尽且可操作性强, 如制度规定每周必须对ABS, TBS等涉及资金的业务系统进行巡检, 巡检所涉及的内容和执行情况等, 这样才能促进制度的有效执行, 保障运维能力的提升。

(二) 优化运行维护流程, 构建规范的管理模式

运维流程要实现规范和有效执行, 明确管理职责与规范操作流程, 制定详细的细则和操作流程。建立可行性运维日志和事件处理流程, 建立每种事件的规范化处理指南, 从而减少运维操作的随意性, 这样才能保证运维能力不因维护人员的变动而减弱,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故障发生率, 实现运维的标准流程化。

(三) 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职责

针对基层运维人员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 合理调整岗位职责。可以在基层央行运维体系中增设运维综合服务岗, 由精通系统运维技术的人员担任, 负责协调处理运维管理中出现的较复杂的问题, 对本级和下级行的运维人员提供解决方案, 并要求所有运维人员在运维流程结束后将情况和结果向运维综合岗人员进行汇总。该岗位人员对运维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和归类, 保证对问题描述和定性的准确性, 再提交知识库收存, 以便今后同类运维问题出现后能快速解决, 从而缩短运维操作时间, 提升运维管理能力。

二、加大科技人员运维能力的培养是提升运维管理能力的基础

科技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为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 科技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注重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 专题性培训是科技人员提高自身技术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 一般业务系统推广培训只是针对该系统如何安装使用, 出现一般性问题如何排除解决的泛泛之谈, 没有那种专业性强且深度一定的专题性培训, 这样不利于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专题性培训, 使科技人员掌握扎实的技术知识和相关的业务知识, 这样才能在日常运行维护过程中, 针对应用系统所出现的问题, 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科技和业务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从而找出原因, 并及时排除故障。通过专题性培训, 科技人员对日常所维护的应用系统出现的问题, 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 加大科技队伍建设, 缓解科技力量不足问题

目前基层央行通过招收应届大学生和硕士生,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技力量不足的问题, 但是县市支行的科技力量不足问题还是很严重的, 地市中心支行的科技人员结构问题也比较严重。因此在加大人才引进的同时, 要提高计算机专业人员的比例, 立足内部挖潜, 实现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 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切实提高科技人员的地位和待遇

目前, 基层央行科技部门出现很多“只出不愿进”的现象, 也就是说科技部门人员希望到其他部门工作, 而其他部门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员不愿再调进科技部门工作的现象。这一现象是由于科技部门在运维过程中经常要加班加点, 工作较辛苦;同时随着各资金业务系统的大集中和实时性要求, 运维工作责任越来越大等因素造成的。因此, 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切实提高科技人员的地位和待遇, 才能调动运维人员的积极性和保障运维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 加强全省范围内的交流机制, 建立省级运维管理中心

定期开展运维管理交流活动, 探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共享运维经验, 通过沟通交流促进基层央行运维人员水平的提高。同时省级运维管理中心还可以承担收集各行在运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并可以通过电话及电子邮件形式对基层行运维人员提供运维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等技术支持。

三、进一步规范运维管理流程是提升运维管理能力的保证

(一) 规范操作流程有利于避免误操作

减少人为失误和故障, 确保各个系统运维操作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缩短故障处理时间。目前基层央行运维管理流程不健全, 没有完整的一套运维管理流程, 运维工作随意性较大, 一般都是某业务系统出现问题后, 业务部门人员通知科技维护人员, 科技部门接到任务后按岗位职责由负责该系统维护的A岗人员到现场去解决问题, 排除故障, A岗人员出差等情况下由B岗人员去现场解决问题。这就出现A岗人员可能比B岗人员更熟悉该业务系统从而大大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这一现象涉及运维管理流程问题, 如有一套完整而详实的运维管理流程, 那么问题的解决将不会因维护人员的变更而影响到事件的处理。

(二) 建立运维管理流程, 强化规范执行力度

首先, 需要建立故障和事件处理流程, 利用系统工具等记录故障及其处理情况, 以建立运维日志, 从而建立每种事件的规范化处理指南, 减少运维操作的随意性, 能很大程度上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和故障出现后解决的时间。同时, 要突出重大或紧急事件处理流程, 保证在出现重大或紧急事件后能有效及时地处理。对事件处理过程的记录要尽可能详细, 通过严格规范的流程管理, 使之运维管理能力得以提升。

(三) 省级运维知识库在运维流程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 只有总行才有运维知识库且知识库中涉及基层行的某一业务系统的维护内容, 较难检索, 基层运维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也较难进入总行运维知识库中, 基层央行往往是某系统出现问题后, 由负责该系统维护的A岗人员到现场凭自己的经验或是在网上查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是电话向总行或厂商去咨询, 然后解决问题, 排除故障, 故障解决后这次运维工作流程就此结束或进行简单的运维登记。如基层行所有运维问题和解决过程都能详细登记在省级运维知识库中, 会极大地提高全省基层央行的运维能力。

四、建设运维监控和管理平台是提升运维管理能力的手段

(一) 通过集中监控系统实现对用户操作规范的约束和对IT资源进行实时监控

包括对业务系统服务器CPU、内存和硬盘等重要数据监控;对业务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存储备份介质和客户端等内容进行监控;对网络设备、安全产品、机房和UPS等监控, 可以实现故障或问题综合处理和集中管理, 并可通过提前预警处理防患于未然, 从而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同时也可以通过集中监控系统进行自动运行维护, 完成系统补丁的同步分发、数据备份、病毒查杀等工作。建立集中监控系统还能实现实时统计数据分析结果, 加强数据监控, 提高运维保障能力。

(二) 建立运维管理平台, 提高运行维护工作的实效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篇8

关键词: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社会体制

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首次把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我们下一阶段社会领域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效。那么社会领域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一系列领域的制度创新,它的基本目标就是使我们社会既有活力,又有秩序。就像经济建设一样,经济建设既需要市场活力,也需要市场秩序,所以才能不断地创造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所以社会改革要围绕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样一个目标来改革,改革的内容就是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形成一个合理的利益格局,推进社会领域的制度创新。

一、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相应的社会体制来与之相适应。换句话说,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它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如果说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为了释放生产力,那么社会体制的改革就是释放社会活力。我们对经济体制的认识到目前为止已经36年,有些问题比较清楚,但是对社会体制的很多问题,我们认识得并不是十分清楚。一方面,源于理论上的束缚,另一方面,社会领域本身的实践开展也比较晚。我们对社会的认识,对社会本质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逐步地认识,要在实践中逐步地摸索。所以,社会体制的改革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要像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样来认识社会体制。其次,社会体制的改革是整个国家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经验来看,社会体制如果改革或者其中的一项制度不完善,都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长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例如像阿根廷、巴西、智利这些国家人均GDP都超过了六千美元,但是长期进入了不发展阶段,原因就在于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体系不完善,社会的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和社会不稳定。社会不稳定经济就陷入停滞发展,所以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讲:“如果我们的经济不稳定,我们自己的老百姓不敢消费,外来的投资者不敢投资,那经济怎么发展?”所以社会体制出了问题,社会也照样会不发展,整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步伐就会减慢。所以制度建设,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在2050年建成一个民主、繁荣、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光靠经济领域的改革肯定不行,所以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包括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二、当前社会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主要目标是确保社会既有活力又有和谐,基本任务有四个,一是要推进社会领域中的制度创新;二是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三是要积极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四是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领域中的制度创新主要是指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中的制度创新,就是说怎么来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等。社会创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社会创新就是用新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发展中的社会问题,这叫社会创新。关于社会治理是在社会管理、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领域的一个新的提法,过去都讲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在国际上普遍应用的英文含义主要讲的是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协商解决问题,这次我们把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是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在治理理念上重大的提升。社会治理创新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共同价值基础上,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下,为了实现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政府、社会包括企业,共同来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这就是社会管理的创新。实际上是解决谁来管理、怎么管理的问题。那么谁来管理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一起来管理。管什么?管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解决社会事务。为什么要管?要激发社会秩序,这是一个过程。整个社会管理由单一向多元,由简单向复杂,由农业社会靠家庭社区来管理,到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实行多元的治理,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要依法治理,一定要依照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社会价值、一定的规章制度来治理,这是基础性的问题。仅凭法律不够,光靠道德也不行。

三、明确社会治理创新的内涵和难点

关于社会治理的内涵,一般来说对社会治理的理解主要有四种理解方式。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即凡是涉及到利益相关者的问题,都需要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就叫社会治理,这也是国际意义上的理解。第二个是技术层面的社会管理,比如说某个重大项目,它涉及到收入分配,涉及到就业,政府要对这个项目通过社会的影响和评价,尽量把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管理。还有国家层面上的管理即国家通过财政手段,通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一系列手段,来解决社会中的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这叫宏观层面的社会管理。还有社会冲突管理,利用心理干预、道德教化、公共手段等一系列手段来解决社会上的冲突。目前从政策意义上来讲,并没有对这一概念做进一步展开,但根据我们对社会事业领域所进行的管理来看,可以把社会治理理解为当前我们在政策意义上理解的社会管理,就是要通过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来形成社会和谐的秩序。

另外我们认识社会治理创新还要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过去我们有一个误区,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相当一部分人形成一种认识,认为人就是要追求个人的利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其实人类历史上的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都是并存的,都是人类的重要本质,只不过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方式不一样。关键是如何创造条件,让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都能平衡的表现出来,这就需要一种社会条件。比如说要正确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维稳是一个重要内容,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靠维稳就能够解决的。今后有必要对群体事件做深入地研究,要分清楚,哪些是属于非理性的,哪些是属于揭发性的,哪些是属于求助型的,对于不同类型的社会诉求如何纳入到相应的解决轨道中来等等都是需要细化和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建构及其愿景主要有两点:其一,目标模式是通过完善收入体系完善公共均等化,激发社会活力在民主决策条件下的公众参与。这种环境要通过顶层设计和创新来实现宏观调控下的微观搞活,让社会组织、让公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治理。其二,运行机制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利益格局,再造微观主体,创新运行方式。市场经济只有与强有力的政府和充满活力的社会共存,市场和社会才能都发挥出应有的活力。社会机制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在这其间,需要平等的社会关系、个人职责的坚守、对集体的责任、公民意识的形成等。每个人都需坚守社会规范,把日常的小事做好,整个社会国家的大事才能做好。每个人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公民意识才能慢慢融入到整个社会。(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35页。

[2][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上一篇:网络管理员个人总结下一篇:现代通信网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