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翻译的认识(共9篇)
关键词:翻译;语言;文化交流障碍;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加强与他国各方面的往来越来越成为必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语言交流为中心的翻译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加深对翻译本质及其目的的认识有助于摆正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方向以便使其更好的为本国社会发展服务。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许多语言学家在谈到语言时都不可避免的论及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为什么语言与文化总是难解难分?
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由此可见,文化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语言是在人类形成的过程中同步出现的,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主要条件”;语言使人类表达内心思想,进行日常交际,组织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成为现实。所以,有了语言,就有了社会,同时也就有了文化的记载和传播。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借助于语言承传,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镜像折射。
二、对翻译的界定
提到“翻译”二字,人们首先会想到“译即易,谓易换言语使相解也”,即两种不同语言(通常被翻译的语言称为源语言或译出语,而翻译之后的语言称为目标语言或译入语)之间词汇与词汇或句子与句子相互对应的一种转换,尽管有时可能会出现词序或句序(涉及语篇层面,这里主要讨论句子及句子以下层面上的翻译)的不一致,但基本上是符合一一对应的原则的。比如:
例1:I am reading a novel.我正在看一本小说。
来看几个词汇方面的例子:
电影The First Blood被译为“第一滴血”。事实上,这是具有文化背景的习语,表示the first success in a contest,据此确切的翻译应为“初战告捷”。
短语a bridal shower表面好像是“新娘沐浴”,但了解西方背景文化的人就知道它是指a party given by a bride’s friends at which they give her suitable gifts,意即为新娘举行的送礼派队。
由此看出,涉及文化背景方面的翻译并不符合上述定义,该定义并不全面。针对这一点,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这说明翻译是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结合文化背景而进行的一种活动。
对“翻译”的理解,法国解构主义学者德里达、福柯和罗兰·巴特曾把翻译的本质问题视为哲学的中心问题。德里达就指出,不同的语言在意义、句法和语音上的差异,构成各种不同的表意方式,而翻译就是在‘同’与‘异’的纠结之中正确地表现‘异’。他们认为,翻译实质上是原作文本的再生,是在传达原作内容基础上使原作得以生存的手段,是人们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差异和不同语言的特定的表达方式的媒介。
就目前而言,郭建中教授说“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 1 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已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
因此,与其说翻译是对不同语言的易换,不如说是以语言转换为基础,但不单纯是围绕语言符号本身,而是主要围绕语言所蕴含的意义,即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交互传递与影响。
三、翻译中存在的文化交流障碍
不同民族由于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异,如思维模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进行思想文化交流时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交流障碍。作为思想文化交流手段之一的翻译,在易换语言,传播信息和文化的过程中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同样地问题。造成翻译中思想文化交流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思维模式的差异、语言的差异、文化差异、翻译方法的使用不当。
(一)思维差异
思维方式是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有机综合。它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正是这些要素各自的特征与结构,规定着思维方式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产生思维方式的差异。
以中国与讲英语国家为例来具体看看他们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点就是有机整体性,比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是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同时中国传统思维由于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维,常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事物,这就是所谓的直觉性思维。西方国家与中国恰恰相反,他们一开始就比较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因而形成了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产生不同的精神产品,比如中国的各种书法书写体、绘画等,它们本身所蕴含的精髓就已经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程度,更不用说翻译成另一种从未触及过它们的语言了。
“萨莫瓦曾援引过这样的例子:树枝因积雪过多而折断,美国人认为其原因是‘The limb was weak’,而某些东方人则认为是‘The limb was strong’。西方人认为树枝缺乏支撑积雪重量的刚性;而东方人认为树枝太强,不易弯曲,缺乏柔性,致使雪越积越多,最终树枝被折断,这便是所说的以柔克刚。这一强一弱的观念转换往往会成为翻译的陷阱”。
(二)语言差异
翻译中的语言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方面;译者如果对上述某一或某几方面缺乏认识和精通,翻译中都会造成信息传递的失败,进而形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比如,英语love with my heart(用我的心爱你),和中文差不多,可其它语言有不同的说法:love with my liver,love with my stomach,如果只按字面分别译成“用我的肝脏爱你”,“用我的胃爱你”,就会让译文读者不知所云,最终影响交际效果。
(三)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影响文化交流最大的障碍。语言、文化、翻译三位一体,因此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处处渗透着文化的影子。而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因而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容译者忽视。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范
畴,“人类交际受情境的制约,而情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翻译必然受译出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制约。如果译者在进行作品的译介时不能妥当地处理其中所蕴含地文化内容,协调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势必会造成翻译中“文化真空”现象,从而既影响翻译作品的文学效果,又影响译作传递文化的功效。
(四)翻译手段运用不当
翻译手段使用不当和“文化差异”有很大关系。在对待如何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一般有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与‘归化’。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 2 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就翻译中涉及的文化转换而言,可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这两种原则和方法”。在翻译中如果对“异化”、“归化”选择不当,就会造成文化信息流失。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对我国的四字成语典故“东施效颦”的翻译,简单采用“异化”手段而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义未译出,还会让译语读者一头雾水: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简单采用“归化”手段而译成“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源语所表达的意义是被传递出来了,但源语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却被遗失了。
四、相应的解决措施
思维模式上存在的差异,是每个民族所特有的,也是不可避免和更改的;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又势在必行。因此,就这一点而言,首先应摆正态度,各民族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学会尊重、认识和接纳他民族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将与本民族思维模式不同的其他思维模式视为异端;在与他民族的思维模式的对比中,要善于认识到自身思维模式的缺点和他民族思维模式的优点,善于取长补短。
针对语言方面的差异,译者应不断加强对所译语言的敏感性,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各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要培养自己养成一种规律性阅读所译语言所写的各种文本的习惯,及时了解所译语言的各种发展动态。
为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中的文化交流障碍,译者就要清楚地意识到:作为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成为精通双语言的人,更要成为精通“双文化”的人,要善于识别待译作品中的文化术语和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不断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同时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比如碰到原文中出现文化缺省而译文读者又不可能根据上下文感知到的情况时,译者就要在译作时善于抓住缺省的文化信息,并采用适当的手段将其补充完整,以避免造成文化信息传递失误的后果。另外,译作过程中,对待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要客观公正。再者,译者还要认识到文化具有兼容性;正是因为文化的这种兼容性,各国之间的个个层面的交流才可能继续;译者的工作就是不断促进文化的这种兼容。
最后,要在翻译过程中视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要认识到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不同的处理翻译的手段,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异化强调“保留源语文化”以丰富目的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从而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归化强调“交际第一”,译者不仅要设法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从而避免因文化冲突而造成的各种形式的误解。从上述可以看出,二者都强调翻译的交际性,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侧重点不同罢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要始终记住一个大前提: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
要善于将二者结合。如翻译“东施效颦”可采用音译加直译/异化翻译出其字面意思,意译/归化注释法对其字面翻译进行补充。这样既达到了信息交流,也达到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一、翻译技能的具体涵义
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组合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对答能力和应付能力。依据这些能力,翻译水平具体表现在:
(一)是否能够理解源语言的基本文字信息。
(二)是否能够遵循目标语言的语言组织规范表达源语言的主要信息。
(三)是否能够对翻译内容进行语言的润色,使译文更加饱满有生气。
概括起来讲就是表达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在不偏离作者的基本思想与内容的基础上表达原文的词,句和篇章。表达为目的语言必须避免机械照搬的死译和望文生义的乱译。
二、当前在翻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在很大程度上被遗忘
语法翻译法是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方法,即用母语翻译来讲授外语书面语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是要把外语翻译为母语,是让学生先理解母语再通过呆板的翻译对等去理解外语的基本教学手段,但,很多情况下会出现错误的对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处在教学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实践。这样长久下来学生常常只会念不会说更不会译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学习。对于市场经济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于是语法翻译法被抛弃,“听说法”“情景交际法”很快应运而生。英语贯穿整个课堂,从组织课堂到导入话题再到分析篇章和讲解重难点。目的就是给学生一个全英语的环境,让学生习惯用英语思考,提高技能。但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生硬地采用“听说法”“情景交际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增加了学生的为难情绪,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很不理想的。所以对翻译能力的实际训练就失去了老师的初衷,其潜在的危害决不容忽视。
(二)对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的忽略
翻译中蕴含的不仅有两种语言的语言,语法差异,还有很重要的文化背景差异。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的译文里出现明显的由于缺乏对文化的了解所造成的翻译的不当或完全的错误。
例如:说到自己一个已经去世的朋友时用到“to kick the bucket”,意思是to die or pass away.对于这句话的翻译如果不了解英国的历史文化史很难翻译对的。因为在7世纪的英国,对死刑犯执行死刑时,犯人就会站在桶子(bucket)上,刽子手把绞索套在犯人脖子上,然后踢掉桶子,犯人就会为因绞索拉紧而窒息死亡。现在这句话被广泛用于指代任何一种死亡方式。”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了解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在翻译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背景知识的缺失会直接导致错误的翻译。
(三)脱离语境,机械照搬的死译和望文生义的乱译
不联系原文,照搬词典上的意思,但是英语的词汇有有一词多义现象,上下文不同意思也会有变化,而词典上意义多为字面意思,所以就需要仔细揣摩与润色才能译出令人满意的句子,不会出现脱离语境,机械照搬的死译和望文生义的乱译
例如,他(听到这话)心里一跳,脸色也变了。
译文:At this his heart missed a beat and he became pale.
原文“missed a beat这种翻译方式,乍一看好像不理解,但仔细想想虽然意思相反却含义相同。如果机械照搬原文形式,译成His heart jumped and color of his face changed就违背了译文语言表达习惯。
三、翻译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翻译能力的提高时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绝无捷径,汉英两种语言的水平都是必须的,再次基础上掌握常用技巧,不断进行实践,加强基础训练才能提高翻译能力。具体方法现阐述如下:
(一)语言基础知识的完备和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
语言基础知识的完备包括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词汇的含义,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基本语法知识,熟悉惯用法,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所形成的不同语言现象。翻译工作最重要的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避免误解。所以反映在教学中就需要老师注意对学生语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加强。
例如,“水平”:翻译成英语,常常翻译为level。如“理论水平”译作theoretical level,但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含义会有所变化。
例如:无容置疑,老师的英语水平比我高。
Honestly,our teacher knows more English than I.
这里,汉语“水平”一词虽未按照词典翻译成level,但其意已暗含在句子之中,因此就可以忽略。若按照汉语意思硬译成The level of his Englis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ine.就太凡庸拖沓了,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二)深度讲解典型例句,翻译技能在实践中培养
翻译技能训练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忽略基本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的讲解。还要督促学生做归纳和总结,这点在对典型例句的翻译是有必要的。讲解要到位,要有准备有系统的讲解,避免随机性。
例如,三四个筛酒的酒保,都手忙脚乱,搬东搬西。
But these severing men were so busy,their hands and feet were all in confusion,and they were moving things hither and thither,east and west.
本句中如果把“手忙脚乱”按字译出,也不符合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所以busy表达“手忙脚乱”就已经能表达作者的目的了,“东西”实为“物件”或“酒饭”,并不真指方向;都是拘泥与原文字面的一个比较典型的译文。
(三)通过对正误例证的对比分析,提高对翻译的理性认识
在翻译训练的过程中,最理想的方法是正误例证的分析对比。首先让学生先利用已掌握的的翻译技巧动脑自己翻译出来,然后教师给出正确的或比较理想的翻译方式,使学生辨明正误,并且它还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要注意翻译的提高时对两种语言的进一步理解,所以在典型的例子中找出大家都可能会犯的典型的错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分析要深入,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上。
(四)重视长句和语篇的训练,精讲多练
长句指的是字数较多,结构复杂,含有多层意思的句子.汉语和英语都有长句,但在句子结构上差异很大,所以在翻译时要讲究方法,否则就很难准确清晰的传达原文的各层意思。由于处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英语的长句的表达次序和汉语有所不同,有时会完全相反,所以,为了表达原文的意思。尽量的接近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语言风格,加强学生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就要求老师要做好引导,充分利用翻译教材,中外好的翻译作品,网络资源进行资源利用最大化,旨在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通过词汇的反复推敲进行句子的翻译,通过句子的整合进行语篇的历练总之,翻译技能的培养和加强是不断积累的结果,只有翻译理论没有实践不行,只是闭门造车不进行理论学习也不会有提高,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
(五)深入学习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母语与外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其语言使用的规约也各不相同,由此而产生的理解和交际上的失误一般称为语用失误,这就需要明白,两种语言中一些在形式或语义上对应的表达法所表达的语用意义是不同过程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因此课前的预习,大量资料的查询是非常必要的,英文版的效果也会更好。总之多看,多积累,多练学生就会有进步,也不会出现离奇的错误。
四、结语
教师在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翻译技能的提高的过程中,起到引导和督促的作用。实践是翻译提高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不断地练习,不断的总结,发现两种语言在表达上不同和相同,了解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不断实践,翻译能力就会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对系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传授,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真正翻译实践,有时口头翻译练习也是必要的用来检验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鼓励学生多做,多总结,翻译能力总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3
[2]刘和平.翻译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4.3
[3]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吕瑞昌,喻云根,张复星,等.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摘要】同伴互评是一种新型的自主合作型学习方式,也是外语学习中一种有效的过程教学反馈机制。本论文通过对温州医科大学日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试验并实行问卷调查,采取定量分析并总结,探究在日语翻译中学生对同伴互评反馈机制的态度和心理认识的变化,以及不同日语翻译水平的学生对同伴互评的态度差异。
【关键词】同伴互评 ; 日语翻译 ; 心理认识
【基金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立项资助项目(编号:2014R41302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09-02
1.引言
如今,翻译能力是外语学习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如何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是日语学习的重要课题。而在当前日语翻译教学中,主要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单向交流模式,即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翻译—教师反馈—学生修改译文,或者更多的是学生完成翻译后教师集体讲评。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一味地抄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并不知道自己的翻译正误,也很少会去琢磨自己的翻译。其实翻译本无固定答案,学生的译法也可能胜于标准答案。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翻译呆板化,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促进翻译多元化。而同伴互评作为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性学习方式,被广泛应用于英语写作等方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和推崇。然而,一味地注重同伴互评的功效,却很少有研究从学生入手, 调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同伴互评的态度如何以及是否有推广前景。因此,笔者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深入调查学生对同伴互评在课堂中应用前后分别持有怎样的态度,以及有怎样的心理认识。
2研究設计
同伴互评具有良好的功效这一研究结果已经被很多学者所试验并证实。然而功效我们暂且不谈,因为即使再好的方法也有适用性和局限性。如果作为使用者的学生本身不接受或者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不能解决,接受效果不好,同样会影响同伴互评法的运用。因此,本项研究主要从学生对待同伴互评的心理认识入手,探究学生对同伴互评的认识度、接纳程度和对同伴的信任度,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反馈和被反馈的过程中态度是否存在差异,分析总结学生能否良好地接受同伴互评。
本文以日语专业2011级的三个教学自然班三年级的95位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6人,女生79人。主要采取课堂试验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并针对问卷数据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在同伴互评应用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认识进行研究。其中发放问卷95份,回收问卷 94份,有效问卷94份。
3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以上内容的调查研究,主要从日语系学生对同伴互评的认知度、接纳程度和信任度、心理态度差异等方面入手,对部分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数据和结论。
3.1认知度
首先,笔者通过调查问卷里学生对同伴互评的了解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解同伴互评的只有20.83%,其中不了解和不太了解的占72.92%。可见学生对同伴互评这一教学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认知度并不高。在“你在其他课程中是否接触了同伴互评的反馈机制”一问中,仅有16.67%的人选择了在其他课程中曾经接触过同伴互评。由此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已经在教学过程中开始应用同伴互评这一教学方法,但是还有待普及和成熟,尤其是日语专业教学中应用还比较少。
3.2接纳程度和信任度
本文主要从同伴互评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实施后对学生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对在日语翻译课堂中实施同伴互评三个阶段的态度变化,结果如表所示。
首先,同伴互评在日语翻译课堂中实施之前,我们针对学生对同伴互评的态度做了相关调查,大部分同学态度中立。因为中国的教学传统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批改, 所以对于在日语翻译课堂中实施同伴互评这一未知的新做法,大部分同学们持保守观望态度。84%的同学没有极力支持或者反对,仍有所期待,表示可以试试。对于“你是否乐意与同伴交换翻译批改?”一问,16.67%的学生持有消极态度,表示不愿意与他人互相批改翻译,理由是“担心自己错误太多或者太低级,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担心日语基础不好,不会改。”;“担心同伴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偶尔交换改一下还可以,要是每次都是同伴批改,大家水平都差不多,没多大效果。”等。而62.5%的同学表示很乐意与其他同伴互相批改自己的翻译作业。因为自己的错误往往很难发现,借助他人更容易发现错误,互相学习优点,吸取教训。虽然也有部分同学的担忧,但是总的来说,大多数学生表示乐意交换作业互相批改,这为同伴互评的实施提供了前提。
根据同伴互评过程中的调查反馈,学生肯定了此策略的有效性,并且对同伴给出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对于“你是否信任同学之间的评价和指正”一问,83.34%的同学表示信任或者比较信任,10.42%的同学表示不太信任,6.25%的同学表示不信任。并且大部分同学表示会认真对待同伴互评,理性地对待和接受同伴的评价。对同伴提出的评价非常满意或者较为满意的分别占20.83%,60.42%,一般的占12.5%,而6.25%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说明学生基本能信任同伴给出的评价,这为同伴互评的推广提供了条件。但是同伴互评在进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度和问题。比如,自身能力有限,同伴能力有限,翻译本来没有标准答案,很难评定等。
在日语翻译课堂体验同伴互评之后,学生对同伴互评这一反馈机制的态度表现得更为积极。部分同学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喜欢轻松自由的课堂交流学习氛围,转变了之前一些担忧和不好的看法,约 90% 的学生持有积极态度。63%的同学表示非常喜欢这一方式,26%的同学表示还可以,态度中立。只有11%的同学表示不太喜欢甚至反感。对于是否愿意与同学互相批改自己的翻译一问,回答也有了很大不同。回答“愿意”的由原来的62.5%增加到83.75%,表明学生对这一方法的期待程度大大提高。88.34%的学生认为同伴互评对他们有帮助或非常有帮助;91%的同学表示在修改时会采纳同伴的建议;93.47%的学生认为应该在今后的翻译学习中继续开展同伴互评,并希望通过同伴互评提高整体翻译能力。总之,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接受同伴互评,乐意且积极地看待同伴互评法,认可其积极功效,并表示通过同伴互评确实有较大收获,各方面能力有所提高。因为能够借鉴他人的观点,学习别人的表达方式,拓宽思维,及时发现问题,纠正自己或同伴的错误,养成良好的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提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endprint
但是从数据上来看,52%的学生认为同伴互评和老师评价对他们翻译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 但 51.67%的学生更看重老师的评价, 他们认为老师的评价更具体和准确,让人安心。这些数据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信赖老师评价且愿意按照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可见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性,同时也看出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很高。进一步而言, 它也反映出学生已习惯了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学生完成翻译, 然后老师评改, 学生是被动的,依赖老师的角色。而同伴互评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學生们对其仍抱有疑惑。而且, 学生日语水平有限,同伴之间不能完全发现对方所有错误,比如一些中国式翻译等,所以老师的讲评也显得极为重要。81%的同学表示更偏向同伴互评和教师批改两者相结合。因此,笔者认为同伴互评和教师批改并不冲突,更可以说是相辅相成,通过同伴互评可以减少学生译文的基本错误,减少教师批改负担,然后再结合教师批改,增强答案的科学性和学生的信赖度。我们在教学和学习中应该考虑将其两者结合,发挥最大效益。
3.3心理态度差异
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的评价能力不同。调查结果表明,在比较能接受同伴互评的学生中,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对待同伴互评的心理态度也存在差异。虽然都是同伴互评的接受者,但是获得满足的来源不同。低水平学生比较乐于接受同伴互评,主要表现在学习受益程度上。而高水平学生主要是来自发现错误和批改错误的成就感。而且相对于高水平学生,低水平学生表现出了更大的积极性。
在学习受益程度上看,低水平学生是同伴互评的主要受益者。因为学生之间一些思维方式相似,语言能力好的高水平学生是相对熟练的语言使用者,比较容易发现同伴的译文错误,在内容结构与语言表达上能给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对于低水平学生来说,能获得较多高质量的评价反馈,日语水平提高快。同时作为反馈施予者,通过批改阅读高水平同伴的译文,低水平学生也能学习到更多词汇,翻译技巧与微观语言表达方式。所以,无论作为反馈者还是被反馈者,低水平学生都是受益者。然而,日语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在翻译作业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较少或不太容易被发现,低水平学生受日语翻译水平的限制,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给出良好的修改和评价。因此,高水平学生在同伴互评中获得的收益较少,对待同伴互评的期待值也相应较低。
在成就感方面,高水平学生在修改其他学生的译文中,能找出较多可修改之处,比较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然而,低水平学生因为基础能力有限,很难发现高水平学生译文的错误并给出合适的修改意见,因此成就感相对较差,在互评中自信心略显不足。
但是日语学习并不是只有低水平和高水平学生,因为作为大学的专门性学科,大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尤其是在翻译水平上大家各有千秋,相差无几。所以对于处在同一水平区间的大部分中等学生来说,同伴互评能够互相学习词汇、语法、词组的使用,学习其表达方式,激发头脑风暴,拓宽思维,弥补自己尚未想到的要点。对于被指出的错误,及时修改,吸取教训,自我警示。同时,在修改其他同学中译文中也容易注意到对方是否犯了和自己曾经类似的错误,更易提高修改能力,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因此,教师应按照学生学习程度合理分组,精心设计同伴互评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此过程中达到最佳最公平的获益。
4.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同伴互评在日语专业教学领域应用较少,学生对同伴互评的认知度不高,同伴互评这一方法的应用有待推广。而同伴互评这一教学手段也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可。同伴互评实施前,大部分学生还算能够接受同伴互评,这也为同伴互评的实施提供了前提。过程中,学生对同伴给出的评价也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互评之后,学生对同伴互评的态度更为积极,期待程度大大提高。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对待同伴互评的心理态度存在差异,且低水平学生比高水平学生表现出了更大的积极性。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同伴互评态度积极,信任度和接纳程度较高,能够乐意且积极地看待和接受同伴互评。因此同伴互评适合在日语翻译教学中应用并值得推广。但是同时也应灵活地将教师反馈和同伴互评相结合,共同参考借鉴,达到翻译学习效果最大化和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汪阳,肖超分.同伴互评在英语写作课堂中应用的实证研究[J].凯里学院报,2015,02:177-181
[2]张立.在EFL写作教学中中国大学生对同伴互评的认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04:141-144
[3]毛静.浅析英语写作中同伴互评教学法产生的问题[J].科技信息,2010,11:228.
[4]梁颖.同伴互评在英汉笔译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可靠性[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外语研究).2011(26).153-154
[5]郑慧文,陈红,林春山.医学院校大学日语翻译教学改革初探[J].医学综述,2009,16:2549-2551
与小朋友的谈判:给姐姐的孩子辅导,帮助他完成作业任务,解决难题。但小朋友也有自己的喜好,如玩电脑游戏。一般情况下,要他干的就是他不乐意却又不得不去完成的事情。而他喜好的却是不让做的事。因此,相互间就会有一番谈判。最终达成的协议是: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完成后可让其玩一会电脑(一般是1.5个小时,前半个钟还得先玩一些益智游戏,也是与学习相关的,但起码比书本上的东西有趣的多)。有了前面所说的诱因后,小朋友完成作业的效率确实是高了许多。
从这件小事上可分析出,最终的谈判结果应属双赢的。这个谈判是成功的。首先,双方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还有自己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也是需要双方共同合作才能被满足的。在谈判的过程中,我能较清楚的掌握小朋友的心理,他的想法比较简单。再考虑到现在的小朋友学业也是繁重,适时地让他放松一下也是可以的,再之,电脑等信息技术类的东西也得让他们认识和适当接触,毕竟现在是科技的时代,别给落伍了。但小朋友总是可以耍赖的,他可以要怎样就怎样,毕竟是小孩子,因此,在谈判的过程中我还得随时注意他的心情,尽量让他开开心心的先完成作业。不然,他也有很大可能说不做就不做,虽然最后还是得做。只是过程就不是那么的愉快,甚至是对我产生了反感。
从这件小事上看,我觉得当和比自身稍显弱势的一方谈判时,或者说,当有权利有需要让对方完成自己的要求时,更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占着自个的优势去压迫对方,那样很容易会撕翻脸,最终导致谈判失败。要抓住对方的需求和心理,通过沟通和适当的表面让步达成协议。最好是能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的重要性,促使谈判跟合作过程能愉快进行。
当然,生活中需要谈判的时候多着,事情也多着,意见不一致,又彼此需要的时候就需要谈判来协调。谈判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觉得,谈判能够帮助谈判者扩充自身的知识,是获取更多资源的途径。毕竟在谈判的过程中,谈判者有不同意见存在,思考问题的角度,想到的事情很多正是自己考虑欠缺的地方。在谈判中不断会有新发现,有利于谈判内容的不断清晰。谈判能够促成和谐关系的形成、维持和发展。
最后,谈下我对成功谈判的认识:谈判是一个过程,也会有结果。
一、共产党员必须是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这一规章反映了党员条件的本质明确规定了党员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具备共产主义觉悟是党员思想入党的集中表现是与一般群众区别的重要标志是党员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思想基础要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就必须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掌握科学本领服务于民。
二、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每个党员在实际工作中思想上要想着人民政治上要代表人民行动上要为了人民真正做人民的忠实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振兴中华忘我的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开创工作新局面。就是要认真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在面临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奋不顾身、挺身而出。在物质利益面前要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公私分明克己奉公把方便让给群众把苦难留给自己。就是要在一切工作中真心实意地想着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认真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批评和监督处处关心群众疾苦切实为群众谋利益。
三、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
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共产党员必须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乐于吃苦在前冲锋在前;乐于承担艰苦任务;乐于在改革开放中开拓奋进。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在群众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谋取私利和特权要永远保持劳动人民普通一员的本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无论地位、条件、环境怎样变化都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要做到这些:一要主观努力不断加强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二要依法办事树立形象要不断深入工作一线了解掌握情况及时化解矛盾解决群众急需解决并通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三要立足本职服务于民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公房管理、重点工程建设和单位的发展中积极探索努力工作真正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闪光”点。
《党章》它对每一位共产党党员来说,都是一杆标尺。作为一名党员,要时时逐条对照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严格按党章规定的要求办事,要维护自己的权利,更要履行自己的义务,要从我做起,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不求索取,但求奉献,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使我们的党永葆青春。我将时刻督促自己,以《党章》为行动宗旨,时刻审视自己,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党员,积极发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学习上:
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面对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的时代,面对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我认为离开了知识将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废人。大学时代是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黄金时代,我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首先,合理安排时间,调整好作息时间,分配好学习、工作、娱乐的时间。其次,要保质保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般是他(她)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具有很高的价值,应认真完成。认真对待考试,考前认真复习。另外,积极阅读有关书籍和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经
常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搞好师生关系,师生相处得融洽和睦;抓住点滴时间学习一些其它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知识总是有用的。
思想上:
我拥护和热爱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等等
生活上:
发展规划处 谭树明
发展规划处是学校为了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和新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加强学校整体规划工作于今年五月设立的部门,是对学校的发展规划进行研究、编制和贯彻落实的职能部门。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是科学发展、依法行政的基础。我校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加强战略管理,努力提高自身战略管理水平日益重要。科学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并认真贯彻落实,需要有战略管理的职能部门实施管理。同时,“申博增硕”是我校近期和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重中之重的工作。争取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我校学科建设的重头戏。国家已改革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申报与审核的办法,今后按照“立项、建设、中期检查、评估验收”这种新的模式和办法来审核与增设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特别强调统筹规划。这对学校中长期的学科建设规划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的建设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相关规划的编制和科学论证以及贯彻和落实都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发展规划处处长岗位是学校发展规划的科学编制和贯彻落实并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岗位。
本人作为发展规划处处长,特作以下承诺:
1、根据发展规划处的职能,认真履行处长岗位职责。带领全处同志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领导部门及学校党委行政的工作部署,结合本部门实际组织实施。
2、带头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动态,学习研究国家及相关行业部门的发展规划,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
3、围绕学校发展的目标和中心工作,对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调查研究,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4、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努力完成学校领导交给的其它工作任务。
目标教学管理的实施是一个完整的管理工作系统, 每项教学活动都是严格按PDCA进行的。从宏观上看, P (计划) , 即教学大纲, 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教学目标管理操作的基础和依据;D (实施) , 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学目标实施的主要途径;C (检查) , 即包括单元测试, 期中、期末考试等, 通过检测与评价, 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 才有可能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A (改进) , 即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 不断优化教学氛围, 改进教学方法。这种PDCA循环式教学管理活动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自控性。但就局部而言, 单节课堂教学活动的自控性则明显减弱, 盲目性和被动性增加。表现在课前教师不能明确、科学地制订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中学生不清楚老师要讲多少内容, 课后教学双方很难及时判断教学效果。问题关键在于第一环节, 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在课前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时, 就会扼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完全处于你讲我听的被动状态, 到课堂教学结束时才知道本节课讲了什么内容, 至于掌握的程度如何, 心中连比较的标尺都没有。
那么, 如何才能抓住课堂教学目标这根指挥棒呢?笔者认为, 要点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明确问题
明确提出这堂课围绕什么问题展开, 期望值是什么?用什么手段来达到?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如果把教学目标及时提出来, 使教学双方心中有数, 就能够使教学双方在课堂上抓住重点, 相互启发, 主动思考, 并能在课后自我检查、总结复习。在课堂教学中, 把输入的信息结果通过输出的信息反馈回来, 并对信息的内容再次输入产生影响, 起到调节控制作用, 这种过程叫反馈。通过教学提问活动, 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 作为进一步调整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 从而针对每个学生和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学生也可以通过问答, 从老师那里获取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 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 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等, 使自己后续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
二、难易适度
目标不但要明确重点, 而且要把握深度。就某一问题而言, 哪些概念和技巧是课堂应解决的, 哪些是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提高的, 应该经纬分明, 不可讲到哪算到哪, 也不可定点太高, 举手不及。不切实际的或过于抽象的目标不仅使课堂教学无法把握, 久而久之还会事与愿违, 从而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典型事例唤起学生的联想去解决疑难问题, 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效果。
三、虚实并重
教学过程是一个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不断深化过程, 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即解题能力。或者说, 学生解题能力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检验。我们的教学在许多情况下都处在上课老师动嘴, 课后学生动笔的状况, 结果学生对许多问题似懂非懂, 课后不知所措, 究其原因, 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中虚的多, 实的少, 即教师演示少, 学生动手机会更少, 一“灌”到底。要改变这种状况, 课堂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讲什么, 要讲到什么程度, 而且要包括做什么, 做到什么程度, 即课堂教学注重精选少量典型例题, 主动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练习, 以帮助学生及时理解讲授内容, 掌握解题技巧, 这是目标中应该予以充分考虑的问题。
辣椒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也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蔬菜。
我家也种了许多辣椒,我在和它们相处的日子里,发现了辣椒许多不为人知的小秘密,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家门前有一块荒地,爸爸开垦了出来,春天时种了几十棵辣椒。这些辣椒生长的很茂盛。开花、结果,暑假前,嫩绿的辣椒挂满了枝头。
我喜欢吃辣椒炒肉末,自然摘辣椒的活就给了我。在摘辣椒的过程中,我不小心踩断了几株辣椒,心疼一番,也无法挽救。
暑假期间,我发现辣椒叶子蜷缩了,辣椒也停止生长,似乎高温多雨的天气影响了它的生长。但是被我踩断的辣椒却长出新芽,长势还很好。
暑假结束了,辣椒也陆续红了。踩断的辣椒也长成繁茂的植株,结了很多新鲜的绿辣椒,这个发现真是让我高兴,而且我又可以吃辣椒肉末这道开胃的大菜了。爸爸告诉我,辣椒夏天是可以剪掉老枝条的,如果喜欢吃嫩辣椒的话,剪老枝结新果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
还有更有意思的事。秋天到了,爸爸把这些断过枝条的辣椒挪到花盆里。即使在冬天,在温暖的阳台上,这些辣椒依然开花结果,辣椒红的、绿的、大的、小的长满了枝头,比花还好看呢!
冬天过去了,这些辣椒在温室里安然过了冬天,至今还在花盆里生长着,爸爸说:“我要看看这些辣椒能活多少年?”因为露天种植的辣椒是一岁一枯,是需要年年种植的。
山东五莲县街头小学四年级
指导老师:于 明 张传德
一、正确认识党性修养的内涵、实质和特点
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方面,按照党性原则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党性修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这六个方面的统一,构成了工人阶级先锋战士所必须的基本素质要求。我们要按照党章规定认真加强党性修养,做一个合格的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党员。
加强党性修养最根本的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实质。党性修养具有以下几个特性:一是阶级性。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我们党的党性,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性,而且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民族性,是高度集中和高度发展了的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性。二是历史性。党性问题是一个历史范畴。对它的认识和把握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深刻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而得出的科
学结论。我们党要长期领导人民推动历史的前进,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动态性。党员的党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东西。原来党性不强的党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修养,增强自己的党性;而原来党性较强的党员,也可能因为放松自我改造而逐渐落伍。党性修养水平的高低,和每个党员的主观努力程度是有密切联系的。每个党员应把党性修养作为一项长期的经常的任务,坚持不懈地进行党性锻炼和修养,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四是层次性。我们党有6600多万党员,党员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年龄、文化程度、入党时间、社会经历和党内生活经历以及不同工作岗位的差异,现有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也有差别。这些差别反映到自身修养上,就集中地表现为两个不同:一方面每个党员的修养起点不同,另一方面每个党员工作岗位对党员的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每个党员的实际,按照党员的标准,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使党员的整体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二、要努力克服三种错误倾向和模糊认识
增强搞好党性修养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切实克服当前存在的不利于搞好党性修养的模糊认识。一是要克服“修养无用论”。对每一个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共产党员来说,切实加强自身修养,是真正做一个合格党员、优秀党员的必由之路。无数共产党员成长的实践表明,只要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修养,一个普通的群众,可以成长为一个信仰坚定、志向远大、品德高尚的共产党员;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可以成长为一个有较高素养、较高水平的领导者、专门家;一个即使原先有不少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人,也可以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就是说,自我修养不是无用,而是很有用、有大用的。二是要克服“修养过时论”。有的人认为,现在是靠法律、纪律来约束社会成员的时代;也有的人认为,物质利益是调节人们行为最有效的杠杆。他们据此认为,强调共产党员修养是过时的观念和做法。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对的。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党员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决不意味着修养本身过时了。法律、纪律、物质利益原则
等确实是调节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是能否自觉遵纪守法、能否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则有一个修养好坏、思想境界高低之分的问题。我们党提出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和提倡奉献精神结合起来,正是基于这个道理。三是要克服“修养吃亏论”。有人讲,在搞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谁讲修养谁吃亏。对此要作具体分析。共产党员的崇高、先进之处,在于他的人生目的不是为了谋取个人的私利,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有时确实会失去某些物质的或者其他方面的利益,但是,通过加强修养,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自己的素质,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其他任何物质、金钱、名利、地位都不可比拟和换不来的。相反,共产党员放松修养,甚至放弃修养,必然要吃亏,甚至吃大亏。
二
我们党是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有纪律的战斗部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的每个成员应当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坚定的政治信念,先进的思想觉悟,坚强的组织观念,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该成为社会的中坚,民族的脊梁,阶级的先锋和时代的楷模。要建设这样一支党性强、作风好、纪律严、团结紧、素质高的富有战斗力的党员队伍,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任务,是要坚持不懈地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要求党员自觉实行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不断强化先锋队意识,积极履行党员的义务,充分发挥先锋战士的作用。
一、牢牢把握一个“根本思想指针”
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问题是党性修养的根本问题,是有无党性和党性强弱的根本标志,是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思想指针。看一个党员党性的强弱,就看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的高低,看你是全面地按照党性原则去做,还是部分地按照去做;是始终按照去做,还是有时按照去做,有时不按照去做;
是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去做,还是以低能力低水平去做。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标准。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人,就应当是前者,而决不应当是后者。学习掌握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党员理论修养,应在全面、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和正在做的事情中,学会运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牢牢把握六条基本原则
一是要严于解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失,改正就好。改过必须知过,也就是必须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必须严格剖析自己。党员经常对照党章、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所规定的标准,剖析自己的言行,对自己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就能够不断进步。二是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四自”,很重要的是随时警醒、告诫自己,对违反党的原则的思想、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以及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警钟长鸣。一定要把“为什么人活着”这个问题弄清楚,“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的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着,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才是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三是要乐于“见贤思齐”。见到品质高尚的人或高尚的行为,就产生一种向他看齐的愿望,并付诸行动;看到品质低劣的人或不良的行为,就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是这样。谦虚谨慎,善于向他人学习。四是要善于调节需要。需要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在生存和发展中对自己所必需的事物的欲望和要求。作为一种内驱力,它推动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人的需要是可以调节的,人之所以有伟大与平庸、高尚与卑劣之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正确调节自己的需要。共产党员在修养中应当坚持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使个人需要服从党和人民的需要。五是要慎独自律。它要求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不仅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还要更加注意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非常小心地按照道德规范去做,而不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六是要自觉实践、长期坚持。自觉性是党员修养内在的要求。
修养是一个同自己头脑中的消极思想和意识作斗争、不断超越和改造“旧我”的过程,没有毅力和自觉性,是难以完成的。共产党员有了修养的自觉性,就能主动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不断克服自身这样那样的不足,逐步实现更好的修养目标。
三、牢牢按照三条基本途径去实践
一是认真读书学习。共产党员进行党性修养的过程,也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和提高自己的过程。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党员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如果不重视学习,不努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就必定要落后,就难以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人生有涯学无涯,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因此要有选择、有鉴别地学习。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首先要提高理论素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特别是要着重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规范言行。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标志,理论上坚定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对共产党员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管总的东西,有了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切实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结合个人思想的实际,从而使理论学习取得实际的效果。
二是参加社会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才能表现出来。共产党员加强修养,需要从书本上吸取理论和知识的营养,更需要到实践中去经受锻炼。共产党员在工作实践中加强自身修养,要按照周恩来提出的“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的要求去努力,做到襟怀坦白,表里如一,不唯书、不唯上,坚持实事求是;要勇于负责,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敢于和善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疾苦,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