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社会现状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社会现状(精选8篇)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社会现状 篇1

在近些年,为缩短城市农村的贫富差距,加大了农村建设的力度。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我家住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碑垭村。巴南区本就是重庆主城区中农村占比最大的一个区,所以巴南区也就成了重庆缩短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对象。

在寒假这个月里,针对农村现状这一问题,我深入了解了我们村及周边的现状。分别归纳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方面

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为推动经济的增长,政府鼓励大家在当地建立厂子。

在这期间,我去了我们当地的一家豆干厂,整个生产厂两层楼,不到一百平方米的面积。从原料——黄豆,加热水经过机器碾磨去渣成为豆浆,再用一条运输管道将它运到制作间,再加入凝固剂将其凝固成豆腐花,再将其舀入一个个模块,里面,放到千斤顶下压,压倒水流干了,再取出来放到大风扇下进行风干,等水分消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其切成小块,放到卤水锅里煮一会儿,捞起来就是可以出售的豆干了。整条生产线上只有不到二十人。厂的规模太小,不能招收很多当地的农民,但是,它却为当地农民种的黄豆开出了一条销路,不愁黄豆无处卖了。

前两天天气好,我和妈妈出去闲逛的时候,留意了一下我们这儿的一个烟花爆竹公司,它的厂舍很多,规模挺大的,吸收了很多当地农民就业。农民除了种庄稼,在家乡工作有了更多出路。

以上均是投资建厂惠及当地农民的实例,接下来我来说说农民自己为了增加收益,自己挖出的一条致富之路。

以前那种什么菜都种的时代已经开始走远了。现在我们这儿的农民都是找准一种经济作物,充分研究它的种植技术,然后大规模地种植,等到了作物丰收的时候,将这些作物转卖给菜贩子。这既省去了在菜市场买菜的辛苦,又有了更丰厚的收益,一举两得。有一次,我跟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妈妈走到卖西红柿的摊主面前问:“你的西红柿多少钱一斤?”摊主回答说:“2块5”。妈妈拿过塑料袋就开始挑选起来。这时候,我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几年前妈妈买菜的场景,我记得妈妈总爱讨价还价,但现在慢慢的连还价的习惯都没有了。可能是农民近几年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不愿为

这几毛几块多说什么了。

在政府部门的带领下,国家政策的帮扶下,还有农民们自己的探索下,农村的经济日益繁荣起来,家家户户都开始鼓起了腰包。但是,我却觉得这还是不够。因为现在农民工进城打工的有很多,真的是他们觉得种庄稼的收入达不到他们的要求,还是他们对种庄稼致富没信心。农民的本行就是种庄稼,但是,如今他们已经对耕田致富失去信心了,随处可见荒田废土。这是农民的悲哀还是国家的悲哀?

现在很多农民都是拿着国家发的粮食直补,家里的田土却是杂草丛生。根据政府部门的数据显示,巴南区6个贫困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7051元,贫困人口也从2009年底的1551人减少到2011年的318人。数据显示脱贫成效是相当明显的,但是,这到底是建设新农村的明显成效还是有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的原因呢?

二、交通方面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只有先把路修好,才有了致富的途径。因为我家住在半山腰上,小时候上学每当遇到下大雨就得判断一下走哪条路,因为有些路会被大雨冲垮掉。走到公路上,只有一种感觉,就是脚越走越重,因为公路使用泥土和石子混合铺在上面的,所以每走一步,鞋上沾的泥土就又多一层,并且那个路非常滑,我就经常摔跤。在2002年,一声炮响差点儿没让我们掉下激动的泪水来,这段公路开挖了,从重庆到南川的二级路开始施工了。历时将近4年,二级路终于竣工了,连以前经常夺人命的“三大拐”也再也没有出过事,当地人都感到由衷的欣慰啊。

不过二级路还是有个缺点,那就是车辆过往灰尘大。去年年初,一台压路机“压”过来,瞬间将二级路变成了草油路,现在的路平坦舒适,车辆过往一点儿灰都不会起。

巴南区已纳入全市农村通畅工程首批试点区,率先在全市实现农村公路“双百”(通达率100%,畅通率100%)的目标不再遥远。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将脱贫致富的路子铺到了农民家门口。

在前年,我们村搞起了试点,家家户户按人头算,每人500元,政府再补贴剩下的,这条“致富路”没几个月就挖通了。接下来就是铺石块,铺泥,再铺上小石子。虽然那路很陡,一下雨就根本上不去,但是,这让农民们心里暖和。去年过年,家里有车的就把车直接开到了家门口。这条“致富路”也让菜农们省了不少力,以前菜农都是自己担菜下山,现在只要叫个车直接上山拉就行了。交通建设不仅让农民们出行方便,更让他们致富方便。

三、教育方面

农村基础教育是关系农业人口素质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但是,目前全市农村常住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文盲占

7.4%;小学文化的劳动力占48.3%;初中文化程度占37.5%;高中文化程度占6.2%;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0.5%。当前重庆农村特别是一些贫困的偏远地方中小学辍学率偏高,这意味着每年仍有许多的新文盲在出现,所以,从2006年起,全市的农村初中、农村小学,已经全部免除学生的学杂费,再逐步实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的生活费”。

我所在的碑垭村有一所学校叫光彩学校。虽然建校不过十几年,但是,他却担负起了教育农民儿女的重担。我小学初中都在这儿读的书。虽然学生少,但是他坚持下来了,没有让其他学校将他合并。在读五年级的时候,教学楼实在是太破旧了,天一下雨,就开始外边下大雨里边下小雨。后来就不得不从那被判为危房的教学楼里出来了。那时候每个年级也就五六十个人,本来是分为两个班的,但是在教室紧缺的情况下,不得不合并成一个班上课,将小学教室搬到了初中部,开始了新小学的建设。如今,气派的小学新教学楼建成了,教室里也有了“班班通”,学生们也不用怕没处可以学知识,但是初中部没能继续办下去,在去年六月份最后一批学生毕业。近几年,学校不断有新的老师来学校教书,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还为学校的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学校在这个寒假铺了塑胶操场,为学生铺出了成长之路。

孩子们的教育是一方面,农民的教育是另一方面,每天早上七点,山坡上的高音喇叭准时响起,开始播报早间新闻。自2010年重庆市“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的攻略行动实施以来,巴南区投入1300余万元,仅用74天就率先完成“村村通”,“社社响”工程。

“还是广播好,在坡上挖土老远都听得到”我爷爷总是笑着跟我这样说。每天早上7点,中午12点,下午5点半,山头的喇叭都会响起,农民们从里面可以了解怎么办养老保险,种什么作物可以有补贴,太实用了!前段时间我们村许多村民还在反映说喇叭离得太远听不清楚,要求村里再多置几个。呵呵,看来村民们还挺喜欢这个广播的。有时候广播里会播放一些经典红歌,听得这些老头老太太们那叫一个激动啊,一边耕土一边哼着歌儿,弄得耕地也这么惬意!农民们从广播里不仅能收获农业信息,还能收获快乐,这确实是件大好事!

我们这里的场镇叫太平,就一条街,而且不长,最多的门面不是餐馆,不是五金店,不是百货店,而是麻将馆,这些麻将馆的数量竟然用双手的手指数不过来。都说“越穷的地方越喜欢赌”,虽然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社会现状 篇2

关键词: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现状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农村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1]。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走访了近300户农村居民。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有效问卷有281份, 有效率约为93.7%;受访男性173人 (61.6%) ;女性108人 (38.4%) ;平均年龄在35岁至60周岁之间, 男女比例为6:4。

1.2 方法

调研采取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借助查阅文献, 形成对调查内容的系统认识;在调研环节, 着重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

2 结果

2.1 家庭年收入情况

调查发现, 表示家庭年收入为1万元及以下的人数有15人 (5.3%) , 1万元至3万元 (含3万元) 的人数为28人 (10.0%) , 3万元至5万元 (含5万元) 的人数为193人 (68.7%) , 5万元以上的有45人 (16.0%) 。近年来农村经济获得发展, 农民亦可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家庭年收入有所上升。

2.2 参加农村医保后就医情况

调查发现, 参加农村医保后认为“就医方便且便宜”的有12人 (4.3%) , 认为“较为便宜”的有202人 (71.8%) , 认为“报销流程麻烦”的有39人 (13.9%) , 选择“其他”项的有28人 (10.0%) 。其中71.8%的参保农民仅表示加入合作医疗就医总费用有所减少。参保后就医的价钱也有上浮, 且存在就医地点有限、医疗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2.3 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情况

在所采访的家庭中, 有216户 (76.9%) 表示自己赚钱养老, 只有65户农民 (23.1%) 参加了养老保险制度。大部分老人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将使得农村青年人的养老负担进一步增大。

3 讨论

3.1 社会保障覆盖水平较低, “碎片化”趋势严重

目前来看,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不久, 部分地区还未完全覆盖。农村社会救助也存在享受人群比例低的情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推进有限, 虽然部分地区开始着手恢复和发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但覆盖人口较少, 保障水平较低。现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 农村劳动力在地区间的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 日益凸显的老龄化趋势也将社会保障工作推到了时代的前沿。

一般来说, “碎片化”主要指某一社会保障项目对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制度和标准。“碎片化”是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中都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 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则存在过度“碎片化”问题[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存在城乡分割, 还存在地区分割。例如,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好, 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已经比较完善并达到较高水平。但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差, 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相对滞后。

3.2 地区经济发展有限, 制度落实存在资金难题

经济水平的提高是有效落实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保证。要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落实中所存在的筹资难题, 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近年来全球经济不稳定、国内居民消费价格 (CPI) 上涨、自然灾害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面临重要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农村的每年收入大约在3至5万之间, 除去农民的正常生活开销, 农民的年均纯收入有限。虽然国家陆续实施了减免农业税、农业补贴等减轻农民经济负担的惠农措施, 仍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客观难题。这也是制约各项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和制度的重要原因。

3.3 现有制度不够规范完善, 实施效果不明显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制度还不够规范完善, 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制度实施的效果与可持续发展。例如, 部分地方政府缺乏社保改革的积极性, 导致符合各地实际的农村社保相关制度的缺失[4]。

目前, 该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为:一是有关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制定、财政预算等责任在各级政府间尚未理顺。二是体制高度分散、多头管理、政出多门, 降低了社会保障的整体联动效应[5]。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而言, 制度运行总体上看比较规范, 但一些方面仍需完善。例如医院为了确保收益, 存在对参与新农合的患者过度使用药品、使用高价药品、反复检查、等不合理现象, 加上新农合制度规定的报销程序过于复杂, 使得农民继续参保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损害。

参考文献

[1]王伟.安徽省农村社会保障:现状、问题与对策[J].红河学院学报, 2014, 12 (2) :58-61.

[2]刘岚, 陈功, 宋新明, 郑晓瑛.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应关注哪些问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回顾与展望[J].农村经济, 2008 (2) :54-58.

[3]张车伟, 张士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其制度障碍[J].湖南社会科学, 2010 (1) :82-88.

[4]王俊秋.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社会保障研究——以德州市为例[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5 (2) :168-173.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社会现状 篇3

摘要:针对新农保政策的实施,深入市县农村养老保险中心,宣汉县乡镇,对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政策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了解宣汉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得出对策和基本结论。为继续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供有价值的素材。

关键词:农村  养老保险  调查

0 引言

老龄化问题被公认为21世纪三大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我国从1999年起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随着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也已经开始呈现。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起,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下称“新农保”)试点。四川省宣汉县列入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在近三年的工作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希望通过现状的调查,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关注“新农保”,也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些可借鉴的资源和信息,使此模式成为解决宣汉县新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甚至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1 宣汉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

本次调研是围绕宣汉县的农村进行,也是我们调研的主要场所,宣汉县有54个乡镇,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五个乡镇和宣汉县周边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形式有实地访谈、调查问卷和座谈等多种形式,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了287份,有效问卷256份,其中五个乡镇每个乡镇50份,周边地区有50份,访谈了达州市和宣汉县“新农保”中心的负责人。随机抽取了一些被调查对象开了座谈会。调研内容包括“新农保”政策的实施过程、资金来源、管理部门、农民的看法、政策衔接等。另外,我们坚持每到一个地方都写日志和材料。通过调研的数据和材料,回校后进行分析和梳理。参考一些专家的观点,深入分析了政策实施的原因,政策现状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以及从社会、政府的角度去探讨“新农保”未来发展的趋势。

1.1 宣汉县政府大力推进新农保政策

自宣汉县被全国确立为“新农保”首批试点县以来,宣汉县按照全省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新农保试点政策,稳妥有序地开展新农保试点各项工作。宣汉县县委县府高度重视,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并根据宣汉县具体实际情况出台了《宣汉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各乡镇人民政府也制订了相应的工作方案。建立了乡镇党政负责人包片、办点干部包村的工作机制,在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原有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充实了1-2名新农保专职工作人员,配置了电脑、打印机等工作设备。各村支村两委明确1人为新农保工作联络员,负责与乡镇联系衔接新农保的各项工作。县、乡、村三级新农保工作网络基本形成。从256份问卷调查显示有244份是有听说过新农保,近95%的农民接触“新农保”,充分表明宣汉县为“新农保”宣传所付诸的努力。

1.2 农民对“新农保”基本认可

中国历来的养老方式是靠儿女,家庭养老仍是目前农民的最主要方式,但是越来越多父母不愿给子女过多的压力,希望能够通过其他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养老。从发放的问卷显示,有94.3%的受访者在了解“新农保”政策之后表示认可“新农保”同时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力度。但是由于对于政府给予的养老感到陌生,除了60岁以上的无需上缴养老档次费用且已经领到了55元的老人,16岁至60岁的农民对于每年交费,而且要到60岁以后才能领取补助有些抵触,更不想再多交钱增加基础养老金,明显表现出对于政策的持续性的担忧,一方面是农民本身收入少,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觉得时间太长,这个政策还是否持续实行不敢确定,还不如给儿女或者投入其它方面。从与不同的受访者交流不难看出,广大农民对于养老政策是认可和赞许的,宣汉县“新农保”参保人数比例逐步提高,宣汉县”新农保“自2010年实施以来到2013年12月截止,参保人数做到了应保尽保。

2 宣汉县“新农保”存在的问题

2.1 新农保政策与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农村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主要表现在:立法工作严重滞后,与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和改革的目标不相符,立法层次低,与农村社会保险的地位不相符,立法体系不健全,影响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2.2 农民参保意识淡薄,亟需政策的完善和宣讲

一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还大量存在。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依靠家庭养老,许多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缺乏透彻的了解,影响了参保的积极性。二是即使在已经倡导使用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地方,由于基金监督不够或者挪用现象的存在,农民对养老保险政策没有读透,还不够信任。

2.3 新农保的资金来源单一化

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加快,农村养老资金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新农保的继续推行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筹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规定,养老金由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各级政府和村集体应逐步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可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国家的补贴投资巨大,但是分到每个农民身上时钱就不多,地方财政又比较薄弱,农民自身收入较少,缴纳的钱有限,所以养老的核心是靠钱,而这个来源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其次养老资金的保值与增值,现有基金管理办法是在1996年以前的金融政策、基金运营环境下制定的,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管理,没有合法的运营主渠道,管理层次低且分散,缺乏专业人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

2.4 投入有限,养老资金额度发放偏低

养老保障现在应该趋于社会化,虽然他们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但是政策和理论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靠儿女养老的负担只会加重,而且农村的社会养老方式比较单一,而新农保作为政府提供的养老方式风险小,无偿对农民加大补偿的潜力巨大。另一方面据问卷统计,占87%的农民认为每月的养老资金偏低,60岁以上的已经领到基础养老金的农民认为55元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是不可能养活自己的,这些钱基本是花在改善生活,到镇里买点自己爱好的东西,而基本生活的用品还主要靠儿女或自己其它收入来源。当然农民的生活开支是较小,但是老人的身体不是很好,占80%的老人都有疾病缠绕,所以这部分的开支比较大一点。所以,提高宣汉县的新农保覆盖率,让更多的农民加入进来受益是现在推广新农保的必然要求。

3 关于完善“新农保”政策的建议

3.1 优化资金筹措机制

首先,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起农民、集体和政府共同投入、风险共担的机制。其次,养老资金保值增值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市)级统一管理,存在基金规模小、增值渠道不畅、管理机构众多、监管成本大等问题。因此,应尽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机制。

3.2 讲透农保政策,提高参保积极性

克服农民群众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错误认识,使他们在思想上对这一政策及实施形式形成正确的看法,在行动上支持和参与,自愿参保,就必须加大对新农保的的宣传力度。在这个问题上,基层政府要负起主要责任,其他有关部门也要积极配合。考虑到大部分人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要大力宣传实施新农保的重大意义、目的以及对农民群众的好处,对农民群众询问的有关问题的回答要做到不厌其烦。

3.3 实现“新农保”经办工作高效化,规范化

农保经办工作是面对每一个参保个人的,这种特点要求经办工作必须做到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农保经办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必须与该趋势相结合。这就需要在新农保制度推进初期,就应该考虑其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在各个层面上的衔接,使新农保和城保的经办机构和人员是融通的,技术手段是共用的,信息资源是共享的。

4 基本结论

宣汉县新农保政策,是国家在宣汉县推行的试点养老政策,它对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改变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通过新农保政策在农村的推行,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更是整个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在认真领会中央精神的基础上,我们以宣汉县新农保政策的现状进行研究和调查,认识到它的实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成功的运行需要长时间和各个部门的协调、支持与配合。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4.1 大力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客观要求

随着近几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例逐渐上升,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建立合理有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无疑会为传统家庭养老提供有力补充,有利于加快构建农村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由于二元经济造成了我国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明显落后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而建立合理有效的新农保制度,将会缩小城乡差距,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当前农村的新情况来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化解农村的矛盾。总之,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既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它对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 “新农保”政策的推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老龄化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就实现了城乡居民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制度平等,随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就可以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城乡居民在这方面的差距,这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从农村当前的新情况来看,建立新农保制度,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矛盾。

4.3 “新农保”政策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任何制度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有其完善的过程,新农保作为新生物,需要从各方面不断加以完善,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制度的完善与优化过程,制度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社会的进步。新农保政策在农村的实行,是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进步,与农村共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时代的呼唤,农民的期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董克用,王燕.养老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杨翠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尹慧敏.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出版社,2009.

[4]曲巍,褚志亮.辽宁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现存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8).

[5]陈桂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初探[J].商情,2013(39).

[6]贺巧知.农业发展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分析——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例[J].南方农村,2013(7).

[7]袁琳虹.浅析如何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J].经济师,2013(9).

[8]李琼.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现状及展望[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3).

关于走访农村的社会调研报告 篇4

调查时间:2013年2月5日 调查地点:重庆市万州区李河镇平安村 调查对象: 老人、青年 调查方法:走访、查资料

摘要:本文围绕最根本的“三农”问题开始,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与劳累。为了更加的了解农民的生活与农村的变化,对农村生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反映出现代农村生活的一些改善及问题。

关键词:变化、政策、教育、土地

大学生关于走访农村的调查报告的前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及知识的时代的到来,中国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娱乐活动的丰富多彩,农村也有了一派新景象。现在农村的环境有所改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一花一世界,即一小村就可窥见全中国的农村社会。通过走访我了解了如下情况及问题,看一下全村的风貌及我自认为的感悟。

1.该村近些年来发生的变化据调查,近20年来全村的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全村共 57户人家共180人,有50户人家盖了新房,现在都是砖瓦房,由以前的土房变成了现在的砖瓦房。以前村里面全是石板路或土路,现在村里有混凝土铺成的公路了,有7户人家买了小车,35户买了摩托车,以前人们出门都是用走路的方式,现在人们去哪儿可以自己开车去了,人们的出行方便了许多。以前人们煮饭都是烧柴,现在人们都用上天然气了。现在的农村生活条件着实比以前有所改善。

图表 1土房与砖瓦房

图表 2土路与公路

2.国家政策方面的变化

现在全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许多,据调查,教育条件也有大的改善。以前的村校全都搬到镇上去了,学校的面积也有所扩张,现在镇上的小学与中学的教学楼全是新建的。并且现在只要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孩子们上学也不用缴学费了。现在国家实行医疗保险政策,如果生病住院了,还可以报销一部分医疗费用,这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现在农村还有养老保险,只要上了60 岁,就可以每月拿到80元钱,70岁以上就可以拿到90元。虽然在这个物价猛涨的社会,几十元也不够生活,但至少也能使老人的生活有一点点改善。据了解,因为本村以前有被查出地下埋藏有天然气而占地,村里面还有7户的老人有另外一种养老保险,每月可以那800元,这保险改善某的人家的生活,某户俩老人70几岁了以前长期卖菜以赚取零花钱,现在因为有了每月那800元,他们已不再那么累,不用在天还没亮就去卖菜,他们只种点菜自己够吃就行。近些年,该村变化确实蛮大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3.存在的问题

3.1.留守老人较多

在此期间,我还了解到一个近期的现象,现在外出打工者居多,只要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全都出去打工去了,留在家里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儿,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回来,他们与家人团聚的相聚的机会差不多一年才一次。因此在家的一些孤寡老人,感觉很孤寂,造成老年自闭的机率上升,进而引发现在的社会问题。2 我走访了一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2000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子女闯天下,老人守“空巢”。生活孤寂,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的子要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老人每日盼望儿女回家。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现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遭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因此,他们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

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我认为我们的年轻人和社会的责任不仅要加强自身及小孩的教育还要加强老年人的教育,促使其优雅的变老,心里健康,每一天都充满活力、幸福快乐!

3.2.教育水平较低

据调查,该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90%老人都没受过教育,还有些受过一点儿教育,认识几个字,但没人受过高水平教育,80%的中年人也只是小学毕业,只有一两个是高中毕业,没有人念过大学。现在村里的孩子,只念过初中的占30%,初中毕业后因没有考上高中,就外出打工。还有一部分仅仅念完高中的或挂学籍拿了个高中毕业证的,不过村里还是有4个孩子现在在念大学。因为村里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造成人们思想落后,素质低下。纵观中国的全部农村,受教育程度与城市相比普遍较低,因此对子女的教育也不重视,导致农村教育积弱的现象。

农村的教育现状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1987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3 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二是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

中国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农村的总体水平还是有所提高,实施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相信中国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

3.3.土地问题

据调查,该村土地大片荒芜,综合利用较少。据一些老人说,以前几乎没有人外出打工,那是家家户户都是在家种地,有时会因为一块土地的边界吵架,但现在一些人进城定居或外出打工,家里的责任田就荒芜没管了,有时让给别人种也没人要。我还看到不少良田中野草比人还高,有的成片抛荒了。现在我国很多农民急功近利,只愿挣现钱,对种粮不发财没劲头,种几亩田打谷子,够自己吃就满足了。其实留在家里的人也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可以种大棚蔬菜,村里如果有一些土地山塘可以种养业综合利用。如果农村土地大片荒芜,实在可惜。

农村社会治安现状调查报告 篇5

“>今年以来,我县引深“三打三防三创”活动,在农村组织开展了“百村综治示范,百村治安攻坚”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攻克了一批远近闻名的治安混乱村。比如,涌泉乡的寨上村12年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农业税未曾上交过,连农村最基本的家庭承包责任制都未落实。在这次“双百”活动中,通过以“一村一组”为主力,“两会一队”为基础,“一乡一庭”为阵地,开展了重点整治。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该村健全了班子,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结合多年农村工作经历及“双百”工程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对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谈一个自己的看法。

一、影响农村地区社会稳定的因素较多,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反差,导致农民心理失衡

中国农民在长期的反封建斗争中,形成了反封建特权,主张“等贵贱,均贫富”的文化意识。中国农民对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是深恶痛绝的,他们不仅把“等贵贱,均贫富”看做是自己的社会理想,而且还作为自己的根本道德原则。这种文化意识,使大量农民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不能适应这种实际存在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暂时无法消除的城乡二元制度。在城市与农村生活水平反差较大,农村个人家庭差距拉大,尤其是在农村一些人靠投机钻营,以权谋私,违法致富又未受到“报应”的情况下,他们的价值观、公正观、道德标准便发生倾斜,从而放松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二)政府的一些不当行政行为激发了与农民的利益矛盾 首先,政府不当的敛财行为增加了农民负担。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政府机构过多 的人员需要养活,农村各项事业发展需要资金,政府财政的捉襟见肘,以及好大喜功的施政动机,近些年,一些农村地区政府纷纷出台了一些不当的敛财措施,如各种名目的集资、收费、摊派和达标活动,使一些地方农民承担的费用和劳务连年增加,农民负担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党中央、国务院虽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减轻农民负担,但有些地方仍然收效不大,甚至出现反弹。其次,一些地方政府在引导农民致富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不当的行政干预,结果适得其反,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三)腐败现象成为农村地区违法犯罪增多的催化剂

腐败现象的重要特征是把权力作为商品进行钱权交易。其实质在于以政府权力的损害为代价取私利。这必然使政府权力发生不正常的转移,破坏社会规范,破坏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诱发违法犯罪。

(四)农村地区基层党政组织职能弱化第1文秘网文章-http:// 找文章,到第1文秘网] 农村政治、经济一体的管理体制解体后,在各种社会矛盾纵横交错,社会管理任务加重的情况下,基层党政组织对农村事务的调控职能大大减弱。主要表现在农民群众对基层党政组织依赖性减少,相当一部分党支部、村委会、治保会不起作用,一些基层干部素质较低,公仆意识淡薄,有的只顾干自家的活或外出干活。他们对群众要求解决的困难很少去研究,即使研究也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直接影响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在农村的贯彻执行,也失去了预防违法犯罪的防线作用。

(五)农村治安管理薄弱,侦查打击不力

由于我国大多农村地区整体经济水平不高,政府财力不足,警力有限,致使治安管理的真空地带和薄弱环节较多。目前尽管基本实现了“一乡一镇一所”,但40的派出所警员不到5人,根本无力承担繁重的管理和对案件的查处任务。一些民警基本素质不过硬,习惯于冲冲杀杀,不会做深人细致的群众工作。派出所条件差,工作艰苦,装备落后,经费奇缺,职能外的工作繁多,民警不安心基层。农村治保会、联防队建设不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在不少地方,预防和遏制违法犯罪的社会控制机制受到削弱,治安管理的失控状态相当突出,经常发生案件无人查处,有了纠纷无人调解,抓获犯罪嫌疑人也不能及时审理的情况。当前农村违法犯罪持续上升与公安司法机关的打击不力有很大关系,客观上助长了违法犯罪活动的恶性循环。

二、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农村治安状况,怎样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确保农村长治久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呢?根据我在基层工作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基层班子建设是农村长治久安的基础

纵观影响农村稳定的诸多不安定因素,不难看出,问题的症结还是基层问题。班子软弱、涣散势必影响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而引发各种矛盾的激化,因此,要想求稳定、求发展,首先必须搞好农村的班子建设,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办事的问题。只有班子建设好,才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才能保证党的各项富民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才能逐渐消除宗族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社会现状 篇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任务,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行动纲领。自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反映出了诸多问题。由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好地推进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工作,对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1.文化设施建设整体推进。目前,河北省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有155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了国家“十二五”建设总体规划,共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262亿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1968万元。2.重点项目统筹发展。按照国家总体部署,河北省积极谋划启动并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太行山革命老区宣传文化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有影响的文化项目,形成了点、线、面相互协调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3.群众文化蓬勃开展。自1995年以来,河北省坚持组织开展的全省假日文化工程暨彩色周末活动已逐渐发展成为全省性群众文化盛事,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河北省依托文化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工程创办的“网上跟我唱”活动,受到文化部的充分肯定和表彰。同时,群众自娱自乐的自办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既丰富 了新农村文化内容,又创新了表演形式。

4.“非遗”传承展新颜。各级文化部门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也成为活跃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省级“非遗”名录已达400项,其中,国家级117项,11个设区市和大部分县、市、区都已公布了本级目录;评选命名了l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2个省级“非遗”传播基地、5个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L1j。同时,还组织开展了以河北省民俗文化节为代表的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演出和论坛活动,“非遗”项目成为各个节庆日、重大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

5.农村文化队伍逐步形成。河北省在群众基础广泛、文化特色鲜明的农村组织开展了群众文艺辅导基地创建活动,并把它建设成为文化部门最贴近农村基层的联系点和工作站。同时,注意发现和培养人才,在各级文化专业队伍的指导与培训下,农村涌现出一批业余文艺骨干,创新繁荣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表演内容和形式,形成了一大批活跃在广大农村的民间花会、民间艺术表演团队和民间工艺家队伍。

6。农民自办文化发展壮大。河北省针对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实际,通过开展“农村文化之星”创建活动、组织召开农村文化工作座谈会、交流会等多种措施,引导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取得了显著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有成规模的各类农民自办文化机构1万多家,其中包括农民自办图书室2400多个,民办剧团1000多个,农民电影队2400多个,农民书画院200多个,农民博物馆70多个,农民文化大院3000多个。

二、河北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制约

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部门认识不到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思想原因。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地方还未真正从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来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在思想观念中,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文化发展提供的新动力、新条件认识不足,束缚了文化改革的信心和。如有的往往只把文化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忽视其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一面;有的在实际没有将文化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的总盘子和干部的考核指标,对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办法不多,现有政策法规的执行和落实亦不到位,等等。2.社会转型和对农村文化建设规律研究不够是弱化的社会原因。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转型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这个转型不仅表现在物质性的发达,而且要求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很多传统的、落后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全面发展起来,所以,在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河北省地理位置特殊,地形条件复杂,农、林、牧、副、渔等各种农业生产村落都有大量存在,且同城镇相比,农村地域大都有其特殊性,人口密度小,文化程度低,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浓,生活节奏慢,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农村群众文化有其独有特征,再加上历史文化痕迹和民族民间遗风的长久流传形成了农村文化独有的景观。农村文化由于有与农业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物质生活的客观存在,也就决定了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安排上,具有向耕作收获时那样的季节性。目前对农村文化的建设研究还远远不够,亦需深入研究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发展规律。

3.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其负面效应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经济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从价值观念、思想行为上严重影响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如拜金拜物、低俗庸俗媚俗降低了新农村文化的品味和教育意义。文化建设的直接效益 低、显现不明显,影响打工挣钱,等等,也直接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者的积极性不高。当前,不同地区文化从业人员在物质待遇、工作环境、发展机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河北省农村各类人才短缺的现象相当严重。基层文化人才流失、队伍不稳定问题比较突出。

4.一些落后文化影响仍在加深,一些封建文化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自身原因。近几年来,涌入农村的种种社会思潮使他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贫富差距的拉大及城乡差别的强烈刺激,直接冲击着其旧有生活方式,从而导致农民在文化心态上失衡,以及在思想上陷入价值观错乱的迷茫和困惑。这就为农村社会消极现象的产生与发展铺设好了生存的温床。据一位乡镇领导反映,在农村,信教已经成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有些教徒不断串联,发展新的教徒;有的家庭成员信教,同时让自己的未成年子女也信教;农村教堂在周末做礼拜时,甚至有不少小学生出现。而且,传统的祭祖和婚丧嫁娶活动规模日益扩大、规格不断攀升,雇请的一些农民演艺队节目庸俗,传达的价值观念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抵触,等等。

5.改革滞后不适应新形势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动力原因。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精简,文化干部兼职现象十分普遍,甚至一人身兼数职,存在着虽有文化专干的编制而人员并非专职专用的现象,由此带来文化工作人力资源隐性不足。据调研显示,河北省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县区级各机构相对比较健全,但编制不足,专业人员缺少现象比较突出。其中,相当部分乡镇文化站有名无实,没有开展或很少开展业务工作。文化专干位虚、薪低、待遇差,成为“弱势群体”,难以专心从事文化工作;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缺少有效管理,力不从心,从而大大弱化了乡镇文化站的职能发挥。

6.文化生产与消费脱节,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市场原因。中国从2003年开始提出整体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重点就在农村。为此,近年来国家还启动了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加大了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文化“四难”问题。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小差距,有两种现象更是值得关注:一是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较低;二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此等情况急需引起有关部门注意。

三、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选择

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用大文化的思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工作,深刻认识文化在新农村及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的原则,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变革的主题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调整农业经济结构,逐步建立健全专业化和综合。

四、河北社会文化发展研究

发展的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些变革开拓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活动领域,也给农村群众文化增添了丰富而鲜活的内容。因此,河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力于新时期农民享受精神财富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必须要提高认识,加强谋划,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真正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纳入到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在转变观念中切实加大物质和精神投入。

2.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将农村文化工作重点下移,因地制宜建设规模适当、设施良好的村级农民文化活动场所。目前,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空前发展。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应顺应时代、乘势而上,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真正发挥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的作用。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功能,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在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

3.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增强农村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培育一批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既懂经营又善管理的人才队伍,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I生,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4.以活动为载体,贴近农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努力创新文化活动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文,化是农民群众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常常是以接受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以自娱自乐的方式参加到各种文化艺术行列中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更看重群众文化活动的娱乐功能,看重它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快乐身心的效果。因此,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育教于乐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落后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现代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让人们在消费文化产品时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L3根据时代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变化,按照“三贴近”原则,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这样才能使农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使农民过得兴高采烈。

5.研究文化建设规律,找准农村文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使新文化成为农民的自觉需求。按文化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效。在当前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农村变化异常剧烈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形式和任务,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因此,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把握新时 期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律。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河北省建设新农村文化应将当前新农村道德建沈收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认识和对待,批判继承中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同时,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选准切人点及载体,大力扶持民间文化活动主体,发展农民自办文化。要想使农村文化建设获得自我生长,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现在县级国有剧团多数演出很少,但民间戏班却很多,很活跃,并成为乡村的主力军。因为农民自办文化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最能了解和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对于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农民并不关心,因此,搞文化建设只靠对农民讲大道理不行,强迫命令更不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只能“导”,不能粗暴地“堵”,要通过政府指导、利益诱导、舆论引导、理论界辅导、村民领袖和文艺骨干倡导、基层干部疏导等力量的综合作用进行。

6.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农村特色文化。河北省提出倾力打造“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五大文化品牌,把河北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进一步推动河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一战略下,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问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发挥文化的独特作用和巨大潜力,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服务。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自己身边的独特历史文化遗产或民族文化资源,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可以使他们在劳动之余不出村镇就能感受到文化熏陶。实施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常态化、制度化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社会现状 篇7

一、东升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与使用的现状

(一) 自然情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满族乡东升村临近市郊, 距离最近公路只有0.4公里, 并已实施“村村通”村级公路路面硬化, 但公路质量不尽人意。全村常住人口3, 200人, 共860户, 其中五保户五户, 低保户53户, 100%用户使用自来水。去年该村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有2560人, 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2, 200人,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53户。村内有四个卫生室, 一个广播站, 一个图书室和二个文化活动室, 公共活动场所较多, 一年举办文化活动可达20次以上。

(二) 经济情况

现有砖瓦住房860座, 总耕地面积7, 740亩, 均以旱地为主, 农业产值达7, 000万元, 农作物生产全工程机械化率达100%。蔬菜作为该村主要经济作物每亩产值约12000元, 而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的每亩产值为1, 200元。除了农业作为该村第一大产业外, 旅游业对该村的经济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虽是新兴经济支柱但年产值达100万元。去年最高家庭收入可达1, 000万元, 最低家庭收入约一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一万元, 在红旗满族乡中属于高等水平, 现有企业单位18家, 产值9, 000万元, 利润6, 000万元。

(三) 金融服务供求情况

经走访调查得知, 东升村的基础金融服务的供求现状并不乐观。像东升村这种距离市区仅不到30分钟车程的近郊农村却没有一家商业银行网点, 只在镇上有一家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信用社, 村民去距离最近的银行网点办事需要步行30分钟以上。经调查可知东升村没有布放POS机和ATM机, 也没有互助会等民间融资方式。而本村的互联网金融使用也较少, 只有不多于30%人了解或使用。由于本村中、青年外出务工人数约为1, 000人, 占村内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而留守家中的多为老人及孩子, 所以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大。

东升村居民的主要金融服务需求是存取款及贷款业务。除了居民收入外, 村民还领取政府发放的农业补贴, 并主要以银行存折的方式领取。从东升村村民申请贷款用途来讲, 主要是为了租地和经营副业, 少量用于购买车辆与机械。而东升村村民对于这些小额短期贷款的申请金额通常较少, 表现为贷款需求量不大。再者东升村并没有任何政策性保险, 也没有一家保险公司在东升村安排代办员。调查发现, 东升村村民除了购买少量车险以外并无购买其他财产保险, 尤其是农业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几乎无人问津。

二、东升村基础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 缺乏农民所需产品

1. 银行、证券和保险是当前市场上主要的金融产品。

农村金融大多以银行业务中存、贷款业务为主, 资金投资渠道单一, 很少涉及证券、保险等中间业务, 股票、国债、基金等投资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虽然村内会举行金融知识通识培训, 但大多数农民并不能理解。从东升村文化程度来看, 大多数人为高中毕业, 少数大专学历。所以东升村农民的日常金融服务只局限于存、取款, 很少有人参与证券投资等金融活动。

2. 小额短期贷款是农村金融贷款的主要表现形式。

生产类型差异下, 农民资金需求也不同, 小额贷款不能全方位满足农村多元化的信贷需求, 且受春耕较长的时间影响, 农民的收入受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威胁。[2]同时, 农户贷款需求的额度越来越大, 进一步表明资金需求的目的已经不是主要为了满足购买种籽、化肥、农药等, 而是为了寻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是实现经营转向发展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的需要, 在金融服务需求的种类上也逐渐转变为对于结算、汇兑、金融咨询、租赁、信托、保险、信用卡、有价证券的代理买卖等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3. 就当地经济环境来讲, 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出现行业分化。

本应是最主要的第一产业需求不足, 而新兴第三产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又激增。农业作为东升村的第一大产业, 其经济地位不言而喻。但由于东升村村民贫富差距较大, 而土地又都在农民自己手中, 缺乏统一协调, 所以机械化自动化农作模式的全面开展进程缓慢。一些贫穷农户的耕地机械化水平很低, 其原因是这部分农户不愿意申请贷款用于机械购买等农作相关活动上。另一方面, 村内没有集资企业, 也没有互助会等组织, 仅有新兴的满族乡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对于金融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4. 村民对于保险的意识不强, 了解不深。

作为高风险、弱质性产业, 农业无法得到保险和担保的支持, 这给东升村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风险。然而村民因知识贫乏、保险意识较弱, 再加上相关宣传不足, 就导致既无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产品, 村民也不能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互助共保组织以防范风险。

(二) 金融机构缺乏创新, 供求问题严重失衡

农村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 致使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资金贷给收入高的农户, 而收入低且不稳定的农户基本被金融机构边缘化了。东升村之所以金融服务使用率不高, 和金融机构的覆盖面狭窄是分不开的。拥有18家企业, 年产值达9, 000万元的富裕东升村在该红旗满族乡属于经济最发达的村子, 却没有一家银行网点或是农村信用社。究其原因是由于东升村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不足, 使得金融机构无法获利, 造成资源浪费, 效率低下。但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却是更重要的原因, 经调查东升村一些村民不仅苦于无法购买保险, 还对理财产品有一定需求, 然而红旗满族乡金融机构并没有开展这方面业务。而乡内唯一的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形成一家独大局面, 这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与发展。其他村内民间融资机构业务量较少的原因, 不只是其业务缺乏创新, 还由于这些小公司发展不成熟, 得不到当地村民的信任。

(三) 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高, 农民贷款尚存问题

依照我国县域金融贷款统计数据, 2008年东三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高出全国县域平均水平17%。[1]商业银行县域网点的减少致使金融机构较少, 这部分资金的需求多半通过非金融机构填补。小额农贷严格限制农户的农业生产性用途、5, 000元甚至更低的小额和一年以内必须还款的期限限制却与农村现有的借贷需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3]经调查可知, 东升村村民对于信用的重视程度较高, 通常会考虑借款者的还钱能力及还钱意愿, 借给亲友的友情借贷一般无息或少息, 而非友情借贷则要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情况约定利率。在农户追求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假设前提下, 随着收入的增加, 农户的面子成本会上升, 且农村友情借贷市场利率与农户的实际收入正相关。[4]随着实际收入的增加, 非友情借贷利率会下降, 而友情借贷利率会相应上升, 因为在收入提高的情况下, 农户更看重面子。他们会宁愿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 而不愿欠人家的人情债。最后, 当农户实际收入增加到Y2时, 就会出现农村金融市场的均衡利率r0。综上所述, 东升村仍存在贷款难问题, 例如无亲友可借钱、或是不符合小额农贷标准、又缺乏民间融资渠道。

三、完善东升村基础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建议

(一) 改善金融环境, 发展合作金融、民间金融

对于东升村来讲, 现需要提高村内金融电子化水平, 加强信用工程建设, 为村内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提供坚强后盾。应大力改善东升村金融支付环境, 如增加银行网点、ATM机、POS机等。摒弃以往铺设高昂物理网点的老路, 改为大量投放电子化机具, 构建多层次的以电子服务渠道为核心的新型农村支付结算网络。[5]还可以通过电视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满足不同类型村民的需求, 以低成本实现东升村金融服务的财务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东升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就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大力发展各类信用担保中介组织, 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户信用档案, 为评价贷款人和担保人的资信状况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依据, 提高基层金融机构为农户服务的积极性。村民要加强信用意识的宣传教育, 大力开展诚信教育, 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共同打造和谐的金融发展环境。

其次, 有关部门应通过政策规范其发展、支持其壮大, 使其建立起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 发挥合作金融服务优势、支持农村建设的作用。与此同时, 还应积极支持东升村建立民间性的服务组织, 鼓励民间金融发展。积极支持兴办民间性的服务实体, 有利于东升村解决贫穷农户无力向亲友借款又无法达到小额贷款标准的问题, 也有利于构建村民间互相信任的良好金融环境。

(二) 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加强金融普惠工作

首先, 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大对村内企业、村内经济建设、村内旅游业发展的支持, 开拓除传统业务外的合作代理业务及电子化金融业务, 增设在东升村的银行网点。而农信联社、农村商业银行也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随着东升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村民收入不断增加, 多余的收入应利用金融工具进行保值增值。

其次, 应通过多种手段缓解村民贷款难问题。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合力,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微型贷款组织。通过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民间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项目等, 多渠道增加金融供给, 提高农户的贷款可获得性。

再者, 东升村的保险参与度与渗透度都较低。村内几乎没有政策性农业保险, 而且村民的保险意识和金融意识也不强。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农村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普及和新农村养老保险、新农村医疗保险的普及。对于商业保险方面, 保险公司应增派代办员、宣讲员, 不仅为村民提供农业、家庭、车辆等财产保险, 还应增加健康、医疗、人寿等人身保险。

(三) 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创新

当前, 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支农手段相对单一, 有关部门应协调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 尝试农业企业、农户土地承包权、林权、货物等作为抵押担保品, 解决企业和农户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同时, 东升村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的信用模式, 如湖北阳新的“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行社联合+财政贴息”模式、湖北仙桃的“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等, 不断加大金融服务支撑力度。

另一方面, 新兴旅游业是东升村第二大经济支柱产业, 年产值上百万且呈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但相关金融服务却严重缺乏。所以, 东升村还应积极提升旅游金融服务水平, 如与保险公司合作为游客提供相关保险, 与银行合作为游客提供更为快捷的支付方式等。国家现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 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所以, 东升村应利用良好政策形势, 创新金融服务, 增加基础金融服务的使用, 才能更好地发展村内满族乡旅游业。

参考文献

[1]周翔宇.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2) .

[2]何广文, 欧阳海.把握农村金融需求特点,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J].中国金融, 2003 (11) .

[3]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贷款业务问题探析[J].福建金融, 2012 (6) .

[4]张杰, 谢晓雪, 张淑敏.中国农村金融服务, 金融需求与制度供给[J].西安金融, 2006 (3) .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社会现状 篇8

[关键词]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志码]A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由国家、各类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个人按一定比例承担养老保险费缴纳义务,为解决农民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1]建设便捷、高效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发展新疆的必然要求,关系到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农村地区的长治久安。目前,新疆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已初步建立,农村低保工作正在稳步开展,农业保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以及年轻人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内在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合新疆区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日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新疆农村养老保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前,新疆农村实行政社合一体制,社员的基本生活保障主要依靠生产队,而家庭只是这种生活保障的直接体现者。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新疆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不复存在,原集体保障功能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全部重担暂时回落到家庭。1980 年代初,乌鲁木齐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少数富裕村借鉴内地的做法,开始探索仿城市的社区型农村养老保险办法,但这在全疆只是凤毛麟角。[2]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新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始于1991年。1991年初,乌鲁木齐、米泉、博乐被列为全国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并在新疆民政厅设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办公室,制定出《新疆建立和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为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启动后得到了绝大多数农牧民的欢迎并迅速在全疆各地普及,到1997年底,全疆13个地州、49个县市的13.44万农民自愿参加了农民养老保险,收缴农村养老保险基金6 548.95万元,截至2003年5月底,已为到期的1 857名投保人员领发放养老金25.7万元,为去世的396名投保人员发放本息27.8万元。[3]新疆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比较迅速,尤其是以养老金为贷款抵押的呼图壁模式等一些先进经验还曾在全国大力推广,但由于种种原因,自1998年4月起,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停滞,部分参保农民办理了退保手续,农保干部减少近40%。目前新疆农村养老保险事业正处于以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低迷时期。

二、新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

1.干部和农民养老保障意识较薄弱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一方面,某些干部对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他们认为目前城市养老保险工作还不太完善,农村低保、合作医疗制度正处于摸索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比较仓促,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持悲观和观望的态度。另一方面,由于新疆农村人口收入水平低,教育程度不高,封建思想比较严重,“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农民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有些农民将农村养老保险费的收缴与乱收费混为一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持否定态度。有些年轻人认为让父母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会被人指责不孝和无能,从而反对父母参加养老保险;而有些老人则认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相当于对子女不信任,丢子女的脸,因此不敢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另外,少数民族普遍存在“四怕”思想,即怕政策变、怕不兑现、怕钱贬值、怕干部换,尤其害怕国家政策的大起大落,所以对于养老保险抱有不信任的态度,投保积极性不高。

2.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缺陷

1991年颁布的《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是,新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薄弱,乡镇企业不发达,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农民收入不高,与内地发达地区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新疆农民平均年收入为2 48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73元,相当于东部发达地区农民平均收入的一半。[4](P23)新疆绝大部分乡村集体经济状况不佳,有关资料显示,全疆乡村两级负债284万元,村均负债35.3万元。[4](P146)因此南疆地区大部分农村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变形为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如果要使这项工作开展下去,常常需要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这又违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自愿性原则。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时就使其执行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3.基金筹资困难,保障水平低,执行有一定的困难

《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等10个档次缴费。若按每月2~20 元标准计算,60岁时每月能领取的养老金为7~70元左右,若考虑到通货膨胀、物价指数上涨等经济因素,最终拿到手的养老金很难起到养老的作用。新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每月2元的投保档次,这样60岁以后他只能每月享受7元的养老待遇。这种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民来说仅仅具有象征性意义,远远不能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5]如果新疆农民想得到较高的养老保险,每年必须缴费480~600元左右。2007年南疆喀什地区农民平均收入为1 872.5元、和田为1 417.29元[4](P324),若按每年600元来计算,仅养老保险就占其总收入的一半左右,在目前的情况下按这种标准缴费是不可能的。此外,新疆南北疆两大经济区域之间的差别较大,新疆绝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南疆三地州(喀什、和田、克州),大部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未得到解决,南北疆差距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在南疆农村地区进行养老保险筹资有很大的难度。[6]

4.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基金管理体制不完善

新疆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运输不便,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人才,新疆有关部门一般都采取把养老金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的方式以保值增值。但是近几年来受到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已经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这导致政府的包袱加重,出现参保的人越多、国家赔得越多的局面。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集、保管、运营和发放,以前由民政部门一家负责,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同时还导致地方民政部门直接受制于当地政府。当政府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有什么建设项目缺少资金时,会要求动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因此各地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基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给今后的发放工作留下了极大的隐患。此外,《基本方案》还规定,农民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经费可以按所收基金的3%来支付,但是由于养老金数量有限、当地政府资助不足等原因,所收管理费很难维持农村养老管理人员的日常业务需要,再加上会议费、宣传费、资料费缺口很大,很难有效开展工作[7],由于工资低、待遇差,许多农村养老管理人员离开了工作岗位,造成农村养老基金管理队伍紧张和服务水平下降,这对虚弱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工作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对做好新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几点设想

1.大力宣传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逐步提高干部和农民的参保意识

农村养老保险作为一个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然会遇到一些挫折和问题。鉴于此种情况,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少数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群众开展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培训和讲座,逐步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养老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人参保、人人支持养老保险、人人宣传养老保险的良好氛围。 还应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受众面广的媒体大力宣传现代生育文化和养老文化,使现代养老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使传统养老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采取“个人账户积累为主、社会统筹为辅”的筹资模式

目前,新疆一些地区已经具备投保能力,特别是北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乡镇企业发达,农民收入高,集体经济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因此笔者建议在新疆克拉玛依、奎屯、鄯善、石河子、沙湾县、玛纳斯县等地率先进行农村养老保险的投保试验,取得一定经验后,逐步向其他地区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应在农村计划生育户、多女子户先行,然后逐步在其他群体开展。在南疆三地州和北疆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目前农牧民收入普遍低,集体经济力量薄弱,很难向投保农民提供经济补助,而且农民很难承担全部养老保险费用,目前暂不具备投保条件,建议暂时延缓。有条件的农民自愿参加商业养老保险,没有自给能力的老人应当享受低保或送到敬老院,也可以采取免缴型普惠制养老模式。缴费困难的农民的保费尽量减免。每村还可以设立农村养老保险互助金,每人每年交5角到1元不等,通过严格审核用来支付困难户的养老保险费,从而尽量避免养老保险“保富不保贫”悲剧的再次重演。鉴于新疆目前严峻的财政状况,建议由国家、自治区、集体、农民个人这四方来进行筹资。笔者认为,目前农民总投保标准占农村平均收入的约10%比较合适,南疆农民的个人缴费总额不能超过平均收入的5%(按照北疆、东疆、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次递减的情况,国家、自治区出资所占比重依次递增,而集体补助和农民自筹比重应依次递减,国家可以采取缴费补贴、基金贴息、待遇调整、老人直补等多种参保补贴方式)。各方投入比例和缴费标准应当根据新疆各地实际经济情况量力而行,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养老保险费的征收可以在农民出售夏粮或棉花时集中扣除,所交款的90%存入个人账户,其余存入统筹账户(主要是国家财政补贴),灾年农民可以缓缴,最后缴纳农村养老基金管理委员会;南疆粮棉主产区可以采取粮食换保障和棉花换保障、土地入股建合作社等方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最终建立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的养老保险制度。

3.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提倡农民早日参加养老保险

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归根到底是资金的问题,只要农民收入普遍提高,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必然会跟上。建议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素质等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为发展农村养老保险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农民参保年龄越早,个人和国家经济负担越轻,因此应鼓励青年农民尽早参加养老保险。

4.成立独立的养老金管理中心,加强对养老金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新疆资源丰富,毗邻的国家较多,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十分方便。建议新疆农村养老保险部门把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部分投资于中亚和新疆地区的天然气、煤炭、矿产、高速公路等低风险、高回报行业,或专门成立农村养老金投资公司,高薪聘请投资专家进行管理,逐步提高养老金的投资回报力度。此外,建议自治区政府允许养老保险管理机关发行新疆农村养老保险福利彩票,以解决农村养老保险机构的资金和管理费问题;改变以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由民政厅一家单独管理的局面,建立由政府财政部门、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审计和银行多方组成的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委员会,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独立核算和管理,县级以上单位应成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行政关系上应直接隶属于自治区农村养老保险管理中心,不属于地方政府;从社会上聘请监督员,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公开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的挪用和滥用问题,保证专款专用和资金安全。

5.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法律制度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关系到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从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运行情况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层次比较低,农村养老保险方面的规定只能停留在政府文件、通知、实施规则等低层次的规范性文件上,没有提高到地方性法规的层次,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没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其权威受到一定的质疑。建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利用地方立法权,制定一系列农村养老保险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为农保工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安增龙.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6.

[2]尚卫华.论新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6:17-18.

[3]高仲霞.新疆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149.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与展望[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5]石秀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0.

[6]阿里木江•阿不来提,吾马尔•拜克罗,吐热尼古丽•阿木提.转型期城镇贫困群体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

上一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的主持词下一篇:市房地产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