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课文翻译

2024-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与朱元思书课文翻译(共10篇)

与朱元思书课文翻译 篇1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着,声音不断绝。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与朱元思书课文翻译 篇2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8页翻译:江两岸的高山上, 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 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 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 仿佛要比一比, 看谁爬得最高, 伸得最远, 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人民教育出版社 (原建平主编) 与人教版新课程7-9年级语文同步配套《文言文全解》第185页翻译:夹江两岸的高山上, 都生长着苍翠的树, 透出一派寒意;高山凭借高峻的山势, 争相向上, 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 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个山峰。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新课标探究性学习经典学参《中学教材学习讲义》八年级语文 (下) 第203页翻译:两岸的高山, 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 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 (高山) 凭着 (高峻的) 形势, 奋力直向上耸, 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 (它们) 都在争高, 笔直地指向 (天空) , 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人教版课标本《三点一测丛书》最新修订八年级语文 (下) 第219页翻译:江两岸的高山上, 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感到寒凉之意的树, (重重叠叠的山峦) 凭借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 仿佛争竞相远处发展; (它们都在) 争高, 笔直地向上, 由此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天津人民出版社 (宋伯涛总主编、莫家泉、顾晓白主编) 《非常讲解》 (配人教课标) 八年级语文教材全解全析 (下) 第252页翻译:两岸的山都生长着浓密翠绿的树木, 透出一层寒意。 (高山) 凭借 (高峻的) 形势, 竞相向上, (仿佛) 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互相争夺高空, 笔直上拔, 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

以上几种翻译大同小异、各有千秋, 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把“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的描写对象即此句的主语, 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文注释中对“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的解释, 理解为“山”或“山峦”。

如果孤立地理解对“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的解释,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文注释中, 对“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的解释并无不妥之处, 但联系与此相关的语句“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及整篇文章, 我们就会感到这种把“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的描写对象即此句的主语理解为“山”或“山峦”, 既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又违背生活事理, 还破坏了本文结构美的艺术特色。

首先, 从汉语语法规则方面分析。按照课文解释及以上几种参考资料对“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的翻译, 把“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的描写对象即此句的主语理解为“山”或“山峦”, 那么,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这几句话的意思, 简言之就是“山 (或山峦) 形成了山峰”, 山 (或山峦) 怎能形成山峰呢?这种理解很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联系“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及下文, 如果把“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的描写对象即此句的主语理解为“寒树”, 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寒树仿佛形成了山峰”, 这是符合逻辑的, 也是和汉语语法规则相一致的。

其次, 从生活事理方面分析。山 (或山峦) 是无生命的、相对静止的事物, 它是无法生长或伸展的。此处的山 (或山峦) 是游人乘舟在水中看到的景象。那么, 作者在这里即使是用拟人化的手法以动写静, 山 (或山峦) 也只能随船的向前移动向后退去, 而不能向上生长或向远处延伸。这正如鲁迅先生《社戏》中写的那样:“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而树木是有生命的事物, 它生长在富春江两岸高峻的山上, 一方面它凭借高峻的山势, 向上生长, 向远处延伸;另一方面树木有向阳性的特点, 生长在富春江两岸高峻的山上的树木, 因为高山的遮挡, 只有中午才能见到阳光, 所以出现了争高直指的生长势态。而沿江两岸成千上百的树木参差错落地交织在一起, 就形成了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一样的景象, 这也正是行驶在江水中的船上的游人看到真切的景象, 是与事实相符的、合乎生活常理的。

再次, 从文章谋篇布局方面分析。《与朱元思书》一文是一篇形声兼备、虚实相应、动静互见、骈散相间, 结构极为严谨的优美的写景小品文。作者先总述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写天朗气清、水天一色的壮丽背景。“从流漂荡, 任意东西”写水随山形自然奔流, 舟随水流任意东西, 暗示水之奇异, 并表现了作者由此产生的飘逸闲适之情。“自富阳至桐庐, (注:此处标点为笔者所加) 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山水奇异的特点。然后, 打破先山后水的常规思维, 按先略写水, 再详写山的顺序来结构文章。既照应了“从流漂荡, 任意东西”, 体现了作者的闲适、飘逸的个性, 又使得文章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六句用夸张、比喻手法从动态、静态两方面写水之清美秀丽的奇异特点。“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六句从视觉角度写树不畏山高气寒、相互竞长、郁郁葱葱的景象, 以树之奇异显示山之奇异。“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由视觉绘形转入到听觉摹声,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鸟鸣声、蝉嘶声、猿啼声和泉水击石声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一曲优美的大自然交响曲。这是以声之奇异显示山之奇异。以上十二句从人的视觉、听觉两个方面, 相辅相成地实写了富春江的山之奇异。正是树的茂密、繁多和旺盛的生命力, 为昆虫、禽鸟提供了广阔、幽美的生存环境和活动空间, 使山中有了昆虫、禽鸟的奇声异音。而禽鸟的奇声异音也从侧面更进一步衬托出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的奇异特点。有奇山异水, 必有奇声异音, 也必有人之奇形异迹。“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四句则紧承上文, 又从虚处落笔写人之感受, 用衬托手法强化了奇山异水诱人的魅力。“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四句再次实写, 反复渲染, 突出了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的奇异特点。这四句既照应了“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六句对寒树的描写, 使得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美, 又为富春江美丽的山水增加了迷幻的奇异色彩。以上二十句正是从树之茂密、声之悦耳、人之感受、光之昏暗四个方面, 间接地写出了富春江山之奇异的特点。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 音韵和谐而起伏有致。而按照课文解释及以上几种参考资料对“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的翻译,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的描写对象即此句的主语为“山”或“山峦”, 就不会产生视觉、听觉相辅相成, 虚写、实写相互对应, 内容前后照应的美感, 而且,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一句中已经提到高山上生长的寒树, 却不对其进行具体的描写, 直到后文再写寒树的枝条遮天蔽日, 不仅条理混乱, 而且结构也显得松散。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篇3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质疑是激发求知的关键,本教学设想从质疑入手,一“疑”到底,引领学生探寻小品文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和情怀之美。

二、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语汇,培养文言文语言感悟能力;设疑启发想象、联想,理清思路,品味语言、意境之美;领会作者高洁的志趣和追求自由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

以诵读为主,小组合作探究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

四、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语句蕴含的作者的情怀。通过反复诵读,不断质疑,深化理解,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

1.解题设疑

教师引导:《与朱元思书》,书即书信,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封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请同学们说说我们平时写信都写些什么,而这封信写了些什么呢?与我们一般书信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2.初步感知、探疑,疏通文意

教师让学生试读课文,找出有疑问的字词句,疏通障碍。

(1)疏通字音,试读第一遍。缥piǎo 湍tuān 夹jiā 轩xuān邈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鸢yuān 戾lì 窥kuī柯kē 见xiàn 通现反fǎn 通返转zhuǎn 通啭奔bēn

(2)疏通词语,试读第二遍。奔 许 急湍 甚 寒树 轩邈 经纶

(3)疏通修辞句意,试读第三遍。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涛,与奔马一样。(比喻、夸张)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重重叠叠的山峦凭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处伸展。(拟人)③鸢飞戾天者:那些像老鹰一样凶猛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4)问题探究。①作者在这封信中写了些什么?(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②这里山“奇”在什么地方,水“异”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天下独絶”?(学生找原句后师出示画面)

3.指导朗读,品味语言和意境之美

(1)把握朗读节奏,师范读,生试读第四遍。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从不同角度指导朗读,探究语言之美,意境之美。第一遍读,假如你是一名导游正在为公司作宣传,向没去过富春江的人讲富春江上美如图画的风景。第二遍读,假如你是游客正在富春江上漫游,陶醉其中。第三遍读,假如你就是作者吴均,正用书信向他的好朋友描述富春江上醉人的美景。

(3)问题探究。①同学们觉得富春江上富阳至桐庐段景美不美?(美,令人陶醉)那本文语言美不美?(美,简洁明快,清新隽永)这是一篇小品文,教师补充“吴均体”与骈文的相关知识。②你读出了吴均在这美景中怎样的感受?他想表达怎样的情怀和追求?(可以说原文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教师补充南北朝社会政治黑暗混乱的背景,明确他热爱自然,不慕荣利,追求自由。)③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4.背诵全文,探究写作思路与方法

(1)逐段背诵再齐背全文,探究写作思路与方法。

教师板书:

描写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写:异水 清澈 静态

湍急 动态

险峰林立 视觉

奇山 树木茂密

鸟猿蝉鸣 听觉

生机盎然 感受虚心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实写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问题探究。①你在奇山异水间发现了什么?(令人陶醉的美,美得震撼)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生机、热闹、和谐)③作者给朋友写信为什么只写美景?他想让朋友知道他怎样的志趣?(自由、高洁)你从哪些语句中品出来?再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享受自由、无拘无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面写险峰魅力,实则传达作者沉醉自然、不慕荣利的人生追求。)

5.拓展延伸

与朱元思书 翻译 篇4

一、字音 缥碧piǎo 轩邈作响línglíng 嘤嘤成韵yīngyīng 鸢...xuānmiǎo 泠泠.....yuān飞戾.lì天 横柯.kē 窥.谷忘反kuī

二、词义

1、重点词

俱:全都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从;顺,随。

独绝:独一无二。

许:表约数,左右。

缥碧:青白色

湍:急流的水

负势竞上

负:凭借

经纶:筹划,治理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寒凉之意的树。

柯:树木的枝干 ..戾:至

嘤嘤:鸟鸣声

泠泠:形容水的清越

2、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鸣声。.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有时见日

“ 见”通“现”,显露

3、一词多义 上:①负势竞上

向上 .

②横柯上蔽

上边 .绝: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绝妙 .②猿则百叫无绝

停止 .

4、词类活用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东”“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散净 .④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轩,高、邈,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向高处和远处发展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

5、相关成语

流连忘返: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五、名篇名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翻译句子

翻译: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青白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洁白的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古诗与朱元思书的翻译及点评 篇5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与朱元思书》翻译及点评。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此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富春江美景,又是下文描绘山水的总纲。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此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展示群山之美,并流露出向往大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情。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都呈现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船儿流向东或流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沿途都是奇山异水,可以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江水都是青白色的,深虽千丈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那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野马。

与朱元思书 篇6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手中的资料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赏析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难点:赏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师生共议法。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大屏幕投出泰山美景,苏杭秀色,定格在富春江图上,讲述我们国家有许多秀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随着吴均到钱塘江上游的富春江去旅游一番。(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解题:

吴均字书,吴兴故鄣人(现在浙江吉安),南朝梁文学家。朱元思是作者的友人。书是信,但又不合信的格式。

三、揭示目标。

四、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语言节奏。

2、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3、自读,结合注释及资料解决字词,疏通文意。而后指名一读一译。4速读课文,思考:(大屏幕显示自学提纲)

⑴. 能总领全文的语句是那几句?

⑵. 本文写山写水,分别抓住山和水的什么特点?

⑶. 这样的环境给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悟?(用原句回答)你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明确并板书:

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⑵水清(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山(山高树茂、泉音、鸟鸣、蝉嘶、猿叫)

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五、赏析语言特点:

讨论:你认为什么地方写得好?

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提示:可以从语言、修辞等不同角度来谈)

六、总结:

这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大自然真是值得我们去热爱啊。

七:达标测评题:

1.给下划线字注音。

(1)水皆缥碧()(2)急湍甚箭()

(3)互相轩邈()(4)泠泠作响()

(5)嘤嘤成韵()(5)鸢飞戾天者()()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天山共色共色:()

(2)天下独绝独绝:()

(3)水皆缥碧缥碧:()

(4)互相轩邈轩:()邈:()

(5)争高直指指:()

3、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九:板书:

与朱元思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水清、水急

山:山高、树茂、泉音、鸟鸣、蝉嘶、猿叫

感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口技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惊叹我国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在掌握了重点词语的前提上,借助注释学生不难通读全文,而且较容易被口技艺人带入奇妙的声音世界。

2、通过自读→讨论→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问题: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与各自的作用。

3、运用表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醒木一响,老师上场”(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用具黑板擦演示一下,以引起学会的注意)同学们,在自己的记忆中搜索一下,一般是什么人会用到这种醒木?……升堂断案的县官,那叫惊堂木。古代艺人表演用到的开场道具,例如说书的,还有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这位——京中善口技者。

2、交流预习所得。

(1)字

(2)词:归纳一下文中表示“一会儿”的时间副词

(3)全文内容摘要

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第2自然段)

一家人由醒而梦(第3自然段)

火起后众人的惊乱惶恐(第4自然段)

(4)一句话说出你读后感受

为口技艺术的魅力所折服

惊叹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梳理课文

紧接着预习交流环节的第4进行提问:

作者是怎样表现口技者高超技艺的?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技艺高超的证据来(三分钟)

找出以后,小组讨论,看看自己找出来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讨论以后,交流结果:

(1)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高(正面)如果我们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找出其中一个字来说明技艺高,应该是哪个字?明确:“善”,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四个“一“,极力渲染道具之简单,以衬托后面所介绍的艺人技艺之高超。

(2)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遥闻……众妙必备”

“遥闻”,说明声音之远,“欠伸”、“呓语”则在近前,表明了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现了事情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之后,“犬吠”烘托

了夜深人静的气氛,也成为一家人醒来的缘由。接着便写一家四口人逐次醒来,孩子哭闹,大人喂奶,呵斥的声音,摹写了由一种声音的表演转到几种声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摹写五种声音,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果。

(3)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写)“夫鼾声起……梦中咳嗽”

写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过程,把听众由喧闹声引入夜深人静的境界。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表演效果(从侧面表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写)

前两句先写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应,接着便把声音由卧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变成众多人,表现了火势发展之迅猛,然而又对火场中的声音作了集中的描写。“中间”“又夹”说明了许多声音相互搀杂。

观众表现(侧面)“于是……几欲先走”

(5)第五段中:观众表现,五个“一”连用,与开头照应(侧面描写)

4、假若把文中这些侧面描写的部分去掉,同学们看,好不好?

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感染力。

5、文中的这些侧面描写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文中的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场面表演中观众的反应“伸颈”“侧目”,听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叹”对表演者的赞赏,进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观众融入情境“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已完全进入情境失去了自持能力。

二是首尾两段对道具和气氛的描写。

6、拓展训练

(1)你会模仿小动物(如鸟、猫、鸡、鸭子等)、乐器或其他事物的声音吗?

与朱元思书课文翻译 篇7

庄子说:“入山林, 观天性。”这种写文章与山水紧密结合的志趣, 促使后世山水文学盛行。言为心声, 山水文学也成为了人与自然沟通的媒介。吴均借这封信传达了自然在他心弦上弹奏的清音, 读者则能从中领略到经过作者心境折射在自然美景中所内含的情韵。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正可于此悟入。

文章尽管篇幅短小、结构简单, 作者却写得挥洒自如, 清新秀丽。

一、写景精美, 情景相生

书信起笔, 作者就用简洁的字句, 给友人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美景:晴日、蓝天、碧水、青山, 并总述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风光的总体特征:“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当风云烟雾消散尽净, 风与烟, 天与山融作一片澄净, 作者仅用八个字就从大处着笔, 勾勒出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然后“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由景入情, 而只“从流”, 而只“任意”, 一无挂碍, 一无定向, 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在富春江中顺流泛舟、享受自由、无拘无束的欢快心情, 纵情游赏的情趣跃然纸上。

文章对水的描写也成为信中极具艺术魅力的部分。“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藉着水的柔美无形、清澈明净, 作者营造出如梦如幻、诗一般的意境, 情景相生, 暗寓了作者如水一般清白无暇的品质, 又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笔锋一转, 忽然又“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打破了水的宁静, 使江面上呈现出江水奔流、惊涛拍岸的景象, 寥寥八字, 把富春江的急流猛浪描写得宏大壮观。在这里, 作者的写法是经过精心安排的, 他先写江水的静态, 再写江水的动态, 仿佛琵琶弹奏一般, 忽而一曲《高山流水》, 幽雅清静, 忽而又一曲《十面埋伏》, 惊心动魄, 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 极为高超地展现了江水的奇异变幻。

在写异水的同时, 作者也极写山之奇美, 突出其倔傲不群之感。“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在作者眼中, 不是自己要去发现和欣赏这些奇山, 而是这些奇山此时都按捺不住, “争”着要极力展现自己的美质。此时此刻, 山峰在他笔下有了一种内在的生命力, 焕发为一种飞动的态势。这几句以动写静, 本是没有生命的山峰, 不但被作者写出其形, 而且被作者赋予灵性, 形象鲜明, 个性强烈, 既写活了景致, 更写出了情趣, 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此后, 作者从声的角度写出了空山幽谷之中, 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 把这寂静的山谷, 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这样的美感把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情趣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真可谓“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二、抒情写志, 超然物外

写景于此, 已达极至, 然而作者的情却在此时爆发:“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这两句是全文情感的凝聚点, 意思是说那些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 就会放弃追求功名利禄的念头;那些用心在社会事务上的人, 看到这幽美的山谷, 就会流连忘返。作者此时发出感慨, 既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 又蕴含着作者隐遁山林的精神寄托, 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作者此时的心境已超然物外, 以前的不如意、官场上的不得志统统抛于脑后。现在他坐在“任意”漂荡的小船上, 自由自在地欣赏着两岸的奇山异水, 简直到了忘我的境界, 其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傲然清拔的情志自然就不可阻挡地宣泄出来。此时此刻, 作者已在与山水的对晤中意契神合, 不知不觉中借由自然而进行了自我的升华。

应该说, 文中直接抒情写志的句子很少, 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 认真读来, 我们可以感到:文里景中有情, 作者在纵情山水、淡泊名利的同时, 流泻在笔端的是清新自然的文字, 创设的是清新自然的意境, 并融自我于大自然之中, 超然物外, 袒露出虚静忘我的心境和高雅无暇的志趣。这里, 有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由的向往, 感情的火花在精美的写景中闪现着。

本来在写出自己内心的感慨之后, 文章到此就可以结束了, 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 作者意犹未尽, 在文末又加了四句:“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有时见日。”作者以平稳的写景收尾, 寓意深刻, 使人不由想起“诗佛”王维的《鹿柴》诗:“空山不见人, 唯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鹿柴》是入禅之作, 以“人语响”反衬空山亘古的空寂;以“返景”映现深林长年的昏冥, 而那从小枝缝隙中漏下的一线日光, 不也正反衬出大树横柯遮蔽下, 夹岸高山之白昼犹昏吗?这时作者的情趣进一步升华了, 在时空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中, 让人们进一步深思:人生在世, 缘何要“息心”, 因何要“忘反”……

由此可以悟到, 此文所以不像梁陈时俗骈文只在丽词声律上做文章而表现出清而不杂、超然物外的风势, 归根结底是写山水而又写我性情, 使人读后禁不住也对美景流连忘返, 心中不禁默叹:自然, 带给我们的, 不仅仅是优美的景象、清新的意境, 更有一种怡人的情趣, 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感受自然, 吴均获得了无穷的欢愉, 在物我合一的交融中, 得到了精神升华;感受自然, 读者则从《与朱元思书》中陶冶了性情, 感受到了精美文字所体现的浓浓的情趣美。

参考文献

[1]吴让之书.梁吴均与朱元思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1:12-15.

[2]编写组.文言文译注及鉴赏.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7:113-116.

《与朱元思书》诵读涵泳教学设计 篇8

《与朱元思书》历来为人传诵,堪为山水小品文中的精品,富有神韵地体现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吴均体”特质。本设计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诵读涵泳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词清拔、格调清新的特色,领略富春江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从而体味作者物我双会、悠然独乐的情致。

整堂课的诵读涵泳部分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读顺语句、读通内容、读懂情意。

读顺语句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文言句读。这一环节的设计有三个目的:其一,检查学生对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积累。其二,让学生通过断句把握文章的节奏,初步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领,包括读准字音,读清停顿,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个整体感知。其三,通过断句,了解文章“总-分”的结构形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只有144个字,但作者尽可能扬骈文之长:从文辞看,通篇“句句锤炼无渣滓”,文字精美而又清新朴素;从音韵看,抑扬顿挫,张弛有度;从节奏看,不受“四六”限制,时有所变,自然流畅。读通内容作为本设计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要通过诵读涵咏让学生体会文章这些语言运用的妙处,进而了解作者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这部分的设计,重在对课文音韵节奏的分析,重在对学生诵读方法的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读懂情意旨在让学生在探究质疑的情况下,理会文章的“行气遣词”,懂得文章的“命意立格”,明晓文章的体势神味,体悟作者的情思,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种理解、感受展现出来。这时候的诵读是一种再现,更是一种表现。

[设计步骤]

一、导入

1.和风,细雨:悠悠江水,时缓时急:青青远山,争高直指……那么多亲近自然的文学作品,从远古走来的路上,有的丢失了,有的倦怠了,大凡能够走向遥远的,必有其“过人之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南朝梁时期著名的作家吴均写的一篇文言短文一《与朱元思书》,探寻它能款款向我们走来的无穷魅力。

2.请一个同学介绍题目的意思。

二、感知——读顺语句

1.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放声朗读《与朱元思书》。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读第一遍时,圈画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疏通;读第二遍时,争取把文章念通顺,不要有破句和意外的停顿;读第三遍时,争取把文章读得字正腔圆。

2.请一个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纠音。

3.请大家合上书本,根据PPT呈现的内容为无标点的《与朱元思书》断句。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断句的?

提示:全文只有144个字,但对偶句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这样,既避免句式的单调与板滞,又使得文章整饬严密,摇曳多姿。

三、品读——读通内容

1.教师配乐范读。

2.诵读品析。

(1)文章的作者是怎样评价富春江山水的?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这八个字?

提示:文中第一段最后八个字“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乃作者对富春江总体的高度评价。“独绝”两字不仅显出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偏爱,也透露了作者对友人的一种呼唤,希望友人能读信后也来一睹这幅美景,放松心情。为此,诵读时,“奇山”“异水”和“天下”,两字一顿,还应放慢语速,读“天下”两字,可以做重音处理,显出对比:“独”“绝”两字,不能连读,应一字一顿并延长时值,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富春江的水究竟“异”在哪里?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诵读来体现出这种“异”?

提示:此部分24个字,首先应让学生理解内容上的动静对比,然后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前面两句话语调相对可以平缓一些,语速可以慢一点,要给人一种荡舟江上,随意飘荡的闲适感;“急湍”两字,音调可以陡然提升,语速应加快,“甚”“若”两个虚词可读重音。当然,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诵读,如果要凸显“天下独绝”的特点,诵读中还要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水流如此迥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形成的?遇到如此情况,作者的感受如何?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诵读的规律:文中需要强调或表达喜悦、愤怒、不平、热烈等激动心情的文字一般宜提高音调,同时加快语速,增强语势;凡一层、一段的结束处,音调的处理往往先上升后下降,并在末字有个较长的拖腔,这样的诵读就会出现旋律的小高峰,体现文章的意蕴。

(3)富春江的山究竟“奇”在哪里?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体现出这种“奇”?

提示:对于“奇山”的描绘,吴均是独具匠心的,诵读时也应多加注意。如描写山势之奇的句子中,吴均用了12个开口音,从而在音响上表现了富春江的雄奇山势。诵读时,每个字都要读得饱满有力,“千百成峰”一词,可以采用连续性重音的方式读出山的磅礴气势。读“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一句,要注意平仄安排,可以按古诗词吟诵的“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方式读出;“蝉则千转不穷”一句,诵读时要对“则”字做些处理,可以运用“呼应性停连”的方式,延长时值,显出语句的脉络,造成抑扬顿挫的美感。“鸢飞戾天者”一句,对“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可采用强调性重音的方式,语气肯定,语调平缓,应体现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整段内容的诵读,在确定总基调的前提下,为了体现“山之奇”的不同层次,还应注重诵读时的语势:“山之势”语速稍快,语音铿锵;“山之音”语速平缓,语音嘹亮:“山之色”语速中等,语音轻柔。这样就给人一种摇曳多姿、身临其境的感受。

3.整体诵读,加深印象。

四、探究——读懂情意

同学们已经读出了味道,读出了韵味。你还能从这短短的144个字中发现一些问题吗?

1.文章第一段写的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为什么后来具体描写时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2.为什么作者要提到“经纶世务者”“鸢飞戾天者”?作者写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提示:此环节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诵读涵泳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写法和作者的情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第一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造文的精妙: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山水相映。如“水皆缥碧”,青绿之色,明写水色,暗衬山色,高山寒树,倒映水中,相映成趣。第二个问题,主要让学生在了解相关背景的情况下探寻作者的情怀。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富智慧、极有艺术精神的时代。大自然成了士人审美活动的重要背景和舞台,移情山水成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吴均一生仕途不顺,梁武帝时他因为私自撰写《齐春秋》,因为过于写实,得罪了梁武帝,遭到了焚书免官的惩处,后来他便避世隐居于石门山。《与朱元思书》既是作者寄情山水,自明本志,也可能含有劝勉朋友之意。

五、结束语

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钱钟书说:“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此种境界,晋宋以前文字中所未有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真乃山川文字,相映生辉;经典美文,行吟千古。

与朱元思书 篇9

[ 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狂奔的快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借着山势,竞争着向上,相互]比高远;(群[山)互相竞争着高耸笔直的向上,形成千成百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和鸣,唱出和谐动听的]的嘤嘤声。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忙于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在上面],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注释

与朱元思书(1)吴均

风烟俱(2)净(3),天山共色(4)。从流飘荡(5),任意东西(6)。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7),奇山异水,天下独绝(8)。

水皆(9)缥碧(10),千丈见底。游鱼细石(11),直视无碍(12)。急湍(13)甚箭(14),猛浪若(15)奔(16)。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17),负势竞上(18),互相轩邈(19),争高直指(20),千百成峰(21)。泉水激(22)石,泠泠作响(23);好鸟相鸣(24),嘤嘤成韵(25)。蝉则千转不穷(26),猿则百叫无绝(27)。鸢飞唳天(28)者,望峰息心(29);经纶世务者(30),窥谷忘反(31)。横柯上蔽(32),在昼犹昏(33);疏条交映(34),有时见日(35)。

(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本文为作者写给朱元思讲述行旅所见的信。一作《与朱元思书》。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其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艺文类聚》里。书:信函

(2)俱:全,都。

(3)净:消散。

(4)共色:一样的颜色。共,相同,一样。

(5)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从,顺,沿。

(6)任意东西: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并非实指,向东向西。

(7)自富阳至桐庐: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杭州境内,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阳的西南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原文可能是作者笔下误。至:到。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8)独绝:独一无二。独:独特。绝:妙到极处

(9)皆:全,都。

(10)缥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绿色。

(11)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2)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3)急湍:急流的水。

(14)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5)若:好像。

(16)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马。

(17)寒树:耐寒而常绿的树

(18)负势竞上:这些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19)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两个词在这里作动词用。

(20)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21)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2)激:冲击。

(23)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4)好鸟相鸣:好,美丽的;相鸣,互相和鸣。

(25)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6)千转(zhuàn):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视版本而定),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27)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28)鸢(yuān)飞唳(lì)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在政治上追求高位。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戾,到达

(29)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30)经纶世务者:处理政史事,这里指在仕途上苦心经营。

(31)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窥:看。

(32)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蔽:遮蔽。

(33)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昼:白天。犹:好像。

(34)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相互。

(35)日:太阳,阳光。见:看见

[1] 1.通假字

①转:通“啭”(zhuàn),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声。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②反:通“返”,返回的意思。例句:窥谷忘反。

2.古今异义

①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②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飞奔。

③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④戾 古义:至.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3.一词多义

①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美,绝妙)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消失)②上 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边)③无 直视无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不)

④百 一百许里(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4.词类活用

①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②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③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④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⑤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⑥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⑦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散、散净)5.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⑴(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⑵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⑶(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②倒装句 ⑴后置定语 鸢飞戾天者 ⑵互文 奇山异水

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的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

相关练习

(一)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 泠泠作响 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

2.按原文字形填空。

风烟()净 直视无()急湍甚()负势()上

互相轩()嘤嘤成()()飞()天 经纶()

窥谷忘()横柯上()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斜体词语意思。

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 嘤嘤成韵: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加斜体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

_

3.第三段加斜体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绪?

_

(北京四中网校)

答案:

(一)1.piǎo tuān líng zhuàn yuān lún

2.俱 碍 箭 竞 邈 韵 鸢 戾 世务 反 蔽

3.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静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二)1.飞奔的马 和谐动听的声音

2.使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流湍急的特点。

3.淡泊名利、避世归隐

课文结构示意图

水:①缥碧,见底→清澈

②游鱼:直视无碍→清澈

③急湍甚箭,猛狼若奔→水流湍急,速度快

山;①高山;寒树

②互相轩邈,千百成峰→山的陡峭,山多

③听觉;泠泠作响,嘤嘤成韵,蝉叫不穷,猿啼不绝

④视觉;横柯上蔽,疏条交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0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多层次的景物描写。

3.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想象,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2.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3.感受骈体文的声韵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对比法、联想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

1.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

2.疏解生字词。

3.熟读课文。

4.学生自主疏通文意。

第二课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对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体文名作《与朱元思书》进行了初步的阅读。让我们重温一遍那“奇山异水”的美景。

学生齐读课文。

二.朗读指导

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提出朗读要求:①语速舒缓。②注意停顿。③注意重音。

三.品析美文(分四个环节进行)

1.似曾相识何处来?

师:读完本文,你发现文中的一些句子与以前所学的那些课文有相似之处?

生:《三峡》、《答谢中书书》二篇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意思和本文相同。

师:请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这些意思或意境相同的句子。

生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和“自三峡七百里中”句式相同,都在说地理环境。

生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写水之清。

生3.:“急湍胜箭,猛浪若奔”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写了水之急。

生4:“猿则百叫无绝”和“猿鸟乱鸣”“高猿长啸”三句都写猿啼之声。

生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都写山峦重叠,树林茂密,遮天蔽日。

…………

2.且品且看游一回

师:文章的开头别具一格,让人仿佛即将开始一次旅行。这次的旅行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开始的?用诗化的语音说出来。

生:在一片高爽明净的天空下,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诗人站在船头,饱览满目风光。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生:奇山异水

师:水之异体现在那里?

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明水清见底,水急甚箭。

师:前文“风烟俱净“说明没有风浪,后文又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为什么?

生:山高岭连,水的落差极大,故成滔滔之势。

师:诗人看到了怎样的“奇山”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藐。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怎样理解“寒”的意思?

生:因为山高,林密,无阳光照射,所以树显得很阴暗,使人看了有寒意。

师:山给水增加了气势,水给山增添了灵气,而声音则给山水增添了无限生机。闭上眼,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师:游览江山,重岩叠嶂,奇壁陡峭,眼看水石相击,耳闻泠泠之声,谐婉动听。鸟之鸣,晶莹润畅,蝉猿之声,空谷传响,袅袅不绝。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真情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生1:表达了诗人“遁迹山林,不做凡夫俗子”的感情。

生2: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

生3:还表达了诗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不拘一格评一句

请用“我喜欢______句,因为这句写出了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你读文后的感受:喜则赞之,美则赏之。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派代表回报。(此环节可训练学生对句子的品析能力)

生1:我喜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和无拘无束的洒脱。

生2:我喜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水的清和静,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生3:我喜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因为它写出了波浪翻滚的壮观情景,描慕出了震耳发聩的声音,极有气势。

生4: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即写了鸟禽的声音,又反衬了山林的寂静,达到了以静写动的目的。

生5:我喜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一句,因为它给人无限的启示和想象空间。

4.文言一隅“酸”一回

让我们当一回古代的书生,也来“酸”一回。试用文言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说一句话。(学生兴趣很高)

生1: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美哉!乐哉!

生2:急湍猛浪,不亦险乎?

生3:此山此水,天下独绝!

生4:返璞归真,不慕名利,真君子者也!

生5:此文此情,亦天下独绝!

师小结:《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画,是六朝山水小品的佳作。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游了一番,评了一句,酸了一回。收获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有诗人高洁飘逸的志趣熏陶。

上一篇:我爱家乡的春天作文350字下一篇:给初三毕业生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