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片断教学设计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再见了亲人片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再见了亲人片断教学设计 篇1

师:谁能说说这儿的“归”和“尽”是什么意思。生:“归”在这儿是走向的意思,如果把其中的“同归于尽”一词抽去,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再表达出来?

生:你回去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等来的是你妈妈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一块炸死,她自己也牺牲的噩耗。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谁说得好,与课文中的句子相比又怎么样?

再见了亲人片断教学设计 篇2

《再见了, 亲人》字字珠玑, 感人至深, 但文章叙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 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甚少。因此, 教学要紧紧抓住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感情主线, 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体验、想象, 落实听、说、读、写训练,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思想感情, 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下面, 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导入——观察画面情初动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两幅插图) 这节课,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意义的图片, 这两幅图描绘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 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 含着泪, 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 亲人!”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再读课题。)

(设计理念:“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第一课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老师借助图画, 深情述说, 导入进一步的阅读。)

二、品味———潜心会文情真切

1.默读课文, 认真品味语言, 想一想文中的谁深深感动了你?画出相关词句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教学环节中, 学生通过自读、圈画、批注等多种自主学习方式, 独立体会课文的重点内容, 特别是对描写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无私付出的句子有进一步的感悟, 为下文的集体交流做了铺垫。)

2.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 进行弹性设计, 作以下预设。)

第一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大娘的事迹所感动”时———

(1) 围绕“大娘, 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 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呀?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怀?不, 永远不会”这一语段, 品味感叹句、疑问句、设问句的内涵, 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大娘母子般的深情。

(2) 理解重点句子:“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 顶着打糕, 冒着炮火, 穿过硝烟, 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在您的帮助下, 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可是您在回去的途中, 就累得晕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 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 敌机来了, 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 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 房子被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你从句中哪些字词感受到了大娘为救志愿军战士忘我无私的伟大品格?抓住“冒着”、“穿过”、“丢下”、“唯一”等词语深入品味。

(3) 引读:是啊, 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 却胜似我们的母亲。因此, 在离别的一刻, 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 (生接读) “您说,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我们怎么能忘怀?”

过渡:大娘, 您就是我们的“亲人”, 就是我们的母亲!文中还有谁也同样深深打动了你?

第二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小金花的事迹所感动”时———

(1) 默读句子:“小金花, 不要哭了, 擦干眼泪, 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 唱不起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从中感悟志愿军战士与小金花之间父女般的真情, 体味亲人生死离别的悲伤。

(2) 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 你却把脚一跺, 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 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 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抓矛盾之处引导深入体会:小金花在什么情况下没哭?在什么情况下却哭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好好读一读, 相信你一定有许多问题要问小金花。你会问什么?小金花又会如何回答呢? (通过引导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自动质疑、自主解答, 体会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 对志愿军的情是多么真切, 对比是多么的强烈!

(3) 引读:刚强的小金花, 在失去妈妈的一刻, 她没有哭, 但在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 她却哭了, 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 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 深情地说—— (生接读) “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

过渡:刚强的小金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其实, 大婶也同样打动了每一个同学的心。

第三板块:当学生说到“被大嫂的事迹所感动”时———

(1) 默读反问句:“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 难道不足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深入体会大嫂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姐弟”深情, 大嫂的爱是付出的爱, 无悔的爱。

(2) 出示句子:“那是1952年的春天, 金达莱开满山野的时候,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 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 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 您倒在血泊里……”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读到这里, 你仿佛看到了——

(1) 那是一个晨光熹微的早晨, 大嫂……

(2)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 大嫂……

(3) 那是一个月上山冈的夜晚, 大嫂……

借助想象, 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不惜身处险地、无私奉献的品质。

(设计理念:新课改强调“以学定教”。此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 这样既有巧妙的预设, 又不会错过精彩的生成, 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此外, 三个板块的教学在方法上各有侧重, “大娘”这一板块主要以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为主;“小金花”这一板块通过抓矛盾之处, 引导学生与人物进行对话, 加深理解;“大嫂”这一板块则紧扣一个“挖光”, 引导学生分时段进行想象。教学方式的不同, 可以避免单调,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有兴趣。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 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情感体验不断升华。)

三、倾诉———角色互换情更浓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太多太多, 那志愿军又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什么呢?你能从文中或自己收集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吗?

2. (出示下列句子: (1) 五次战役的时候, 由于敌机封锁, 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 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2)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 被敌人抓住了, 关在一所小房子里, 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3) 1952年的春天, 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 我们缺少野菜……) 交流: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是啊, 1950年10月25日, 1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 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他们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生死与共, 有14万志愿军战士常眠于朝鲜土地上, 其中有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 还有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朝鲜人民的家园, 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4.此时此刻, 分别就在眼前, 大娘、小金花或大嫂她们又会说些什么?请拿起你的笔, 任选一个写一写。

(设计理念:将“写”挤进语文课堂, 一个“挤”字, 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中写的不易, 但只有真正将“写”挤进课堂,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高效, 才能实现“减负”的目标。课文以志愿军的身份来写, 对朝鲜人民的语言描写较少, 此处对朝鲜人民语言的“补白”, 可以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从而更深地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内涵。)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绵延

1.师:从同学们深情的阅读和文字表达中, 我们由衷地感受到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因此, 在分手的时候, 他们握着手说……就要上火车了, 他们挥着手说……已经上火车了, 战士们还从窗户里探出身子说……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时, 他们还在心里深情地呼唤…… (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

2.全文总结:亲人的概念穿越时空, 跨越国界, 世代相传,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处处是真情, 处处是亲人。

3.引向生活:2000年10月, 为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 一批志愿军老战士再次来到了朝鲜, 他们的见面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 (学生交流。)

《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段及评析 篇3

师:让我们慢慢地走进课文的第一部分。请你用心去读,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是“亲人”。读书,勾画,批注,体会。

(生默读,师巡视。)

师:找到相关的句子先勾画下来,再多读几遍。

师:你这个批注很不错,句子很长可以用几个词语做点提示。

师:你勾画得不错,想想还可以写点儿什么呢?

师:这几个词和你勾画的内容有直接的关系吗?请再考虑一下。

师:很好啊,你勾画的这个内容我觉得很有价值,注意和相关的内容连接起来。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答案了。

师:哦,你的速度真快,要是前面有批注就好了。

师:好,现在咱们停下手中的笔,来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好不好。先看第1自然段当中,有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生:第1小节的第5行有“慈母般的温暖”这句话,我想一般人不会给别人慈母般的温暖,只有自己的母亲,亲生母亲,才能给自己这样慈母般的温暖。而课文中既然把朝鲜人民给志愿军战士们的爱称为了慈母般的温暖,也就是说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非常得好,战士们已经把朝鲜人民当成了亲人一样。

师:我觉得你的逻辑关系理得很清楚,抓住了一个重点词“慈母般的”,然后讲清楚了为什么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同学们就要像他这样来读,很好!还有哪些地方?

生:可以从“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看出来,朝鲜人民这是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给志愿军战士吃。

师:是这段话吗?(屏幕显示课文有关内容。)来同学们,咱们读一读这段话。

(生自由朗读。)

师:从这一段话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他们是亲人,你能具体谈谈吗?

生:像一般的人是没有勇气穿过硝烟,来到阵地上给战士们送吃的的,因为这样做是要流血牺牲的,这就说明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师:你是说有勇气,有感情,是这个意思吧?体会得真好!还有谁继续来说?

生:前面课文说了“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但这些妇女们能穿过硝烟,冒着猛烈的炮火,来给战士们送吃的,说明他们之间的情谊是非常深厚的,是一种生死情谊。

师:他联系上文知道当时情况非常危险。同学们,你们看,来送打糕的都是谁呀?

生:是一位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

师:大娘,被称为大娘的,应该是——

生:年纪大的人,大概有五六十岁了吧。

师:联系这个称呼,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出这个老大娘年纪已经大了,她还冒着敌人炮火的危险给志愿军送吃的。

师:说明她对志愿军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有一种亲人般的爱。

师:是呀,这就是一种“亲人般的爱”!除了大娘还有谁呢?

生:除了大娘还有全村的妇女。

师: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她们对志愿军也非常得关心。

师:关心,能不能换一个更准确的词?

生:关爱。

师:这是一种“亲人般的关爱”,所以她们——

生:才能冒着危险来给志愿军战士们送吃的。

……

师:读了这一段,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亲人般的感情。请同学们再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让咱们感受到这种亲人般的感情呢?

生:作者是通过举具体实例来告诉我们的。

师:请你再大声地说一遍,大家得听仔细了。

生:作者是通过举具体实例来告诉我们的。

师:谁来说说看,这节中写了哪几件具体的事例?

生:大娘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生:大娘带着全村妇女,给战士们送打糕。

生:大娘为救伤员,失去了小孙孙。

师:是的,作者就是用这些活生生的、最有说服力的事情来告诉了我们,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叙事之中,抒发感情。同学们,看着这段话想着当时的场面,你自己试着能够把它读好吗?来,自己练习一下。

(板书:“叙事”)(生朗读。)

……

总评:1978年3月,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叶老的话,可谓一语中的。平时,我们也常常听到语文老师们慨叹:我们一篇篇课文这样教下来,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究竟能有多大的提高?似乎是很难回答的,说有,提高多少说不上来,说的也没多大底气;说没有,连自己也不敢相信,也亏对了自己辛劳的付出。

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刘燕老师执教的《再见了,亲人》第一部分教学,就是把课文的第1自然段,当作了一个阅读和习作的“例子”来教的,不仅仅引领学生读懂了文本的内容思想,而且关注了阅读和习作方法的习得,值得回味。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须动笔,或圈画,或批注,留下阅读的痕迹,留下思想的印记。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为古今中外许多大家所倡导。刘老师在这个教学片断伊始,就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读书要求——“请你用心去读,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是‘亲人’。读书,勾画,批注,体会。”接下来,我们看到了刘老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读书,勾画,批注,体会。而此时,老师在学生间巡视,给予学生及时且有针对性的指导——“找到相关的句子先勾画下来,再多读几遍。”“你这个批注很不错,句子很长可以用几个词语做点提示。”“你勾画得不错,想想还可以写点儿什么呢?”……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要像刘老师这样耐心细致,手把手地教会学生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

二、点评之中教方法

“我觉得你的逻辑关系理得很清楚,抓住了一个重点词‘慈母般的’,然后讲清楚了为什么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同学们就要像他这样来读,很好!”这是刘老师课堂上的一段及时点评,在准确简练的语言中,把如何读书感悟的方法融入其间。这样的点评语言,要言不烦,指向明确,既是对答问学生的肯定激励,又是对后面答问学生的一种有效引领,更是对全体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学生们沿着这样的阅读路径,越说越精彩,阅读越深刻。在师生对话之中,我们的视角不要仅仅局限在知识与能力上,也许适度地关注过程与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路径做一个清晰梳理,可以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三、关注内容关注表达

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关注内容,解读文本的内容是不可或缺的。但解读文本内容并不是阅读教学的全部,阅读教学还应该有另一个“半程”,这就是关注表达,解读文本形式。而事实上,文本内容和文本形式彼此之间又是融为一体的。关注了内容,才能够更好地解读形式,而关注了表达,则能够更好地解读内容。在上述教学片断之中,刘老师注重从文本内容的解读入手,但又没有止于内容的解读,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读了这一段,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亲人般的感情。请同学们再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让咱们感受到这种亲人般的感情呢?”这样由关注内容,到关注表达,就更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读写水平。

(刘 燕重庆市人民小学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学习课文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和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触摸历史, 走近文本

(教师动情讲述)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并炮轰中国丹东地区,把战火烧至中国边境。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30多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最终,他们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同时还谱写出了一支中朝两国人民荡气回肠的友谊赞歌。1958年10月26日,是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的日子。此时,朝鲜人民把自己的千般不舍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学生读课题“再见了,亲人”),此刻,中国人民志愿军把自己的万般留恋也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学生再读课题)。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中走进历史,走进那依依惜别的深情(再读课题)。

四、初步感知,走进文本

预习汇报 寻找主要人物

同学们,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那你能不能说一说,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心里,“亲人”具体指谁?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朝鲜人民

同学们,我们通过课前交流,知道只有具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称为亲人,那么,中朝两国人民有没有血缘关系?(生:没有)既然如此,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快速浏览课文第一段,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大娘是志愿军战士的亲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为此,您再回去的路上,累得昏倒在路旁了。

师:由于这件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为了给志愿军送吃的大娘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她要穿过硝烟,可能会被敌人的炮弹打中。体现了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关心,大娘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什么是雪中送炭?(下雪时给别人送炭取暖)后来泛指,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师:课文中指的是什么?(雪是指三天三夜不吃东西的情境,炭是指打糕)

大娘的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

师:同学们,理解”唯一”吗?

生:独一无二

只有这一个

再没有第二个……

师:“唯一”说明了什么?

生:大娘的亲人只有孙子一个人

大娘除了孙子再没有别的亲人了……

师:“失去唯一的小孙孙”就意味着什么?

生:大娘今后将孤独一人

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她要独自承受

感觉生活没有了快乐……

师:但即便如此,当敌机呼啸而至的时候,大娘却坚定地背起了伤员,永远地舍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让学生读这段话,抓住“背起”“ 丢下”“唯一”感受大娘的大爱)。其实,在这8年的时间里,大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付出的太多太多!

(出示句子“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师:让我们放飞思绪,想一想,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大娘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做过什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生:大娘给战士们做棉衣。

前线的伤员太多,大娘就帮护士给战士包扎伤口。

寒冷的冬天,她给战士们把被子盖好。

给战士们熬粥喝。

……

师:同学们,尽管这都是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但正是这些,却让远离祖国的中国战士感受到了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母亲慈祥宽厚的疼爱!同学们,就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吧!

(生自由读 展示读 教师引导学生注重“八年来”“多少”“多少”感受大娘的含辛茹苦,默默奉献。学生读得一次比一次好。)

师:同学们,透过刚才的语言文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大娘?

生:关怀体贴的大娘

无私奉献的大娘

情深似海的大娘

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大娘

情谊比山高比海深的大娘……

师:是的,她为我们付出的真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师: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

(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志愿军深深的感念。)把这句话转为陈述句,再来体会一下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反问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5

《再见了,亲人》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课文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浓郁。既是一篇出色的语言文字训练教材,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的优秀教材。

达成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2、理解最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体会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设计特色:

1、巧用情境教学法,渲染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这篇文章所叙述的事件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本设计充分创设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2、运用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读中悟义: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浓郁。宜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在读中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友谊;在读中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3、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文前面的三个自然段结构层次相同,因此可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总结学法,再迁移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培养自学能力。

4、发挥学生想象能力:

在学习完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后,让学生思考:在分别时,大娘、小金花、大嫂可能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5、切实注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实验稿)》中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作业布置,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更不能把书面作业作为唯一的形式,作业布置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学生渴望自主,渴望知识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的需求。布置的三道实践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一道完成,这也正体现了小学语文作业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

设计流程:

一、音乐渲染,引入情境

1、出示纪录片: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赴朝鲜的情境。简介时代背景。(播《志愿军战歌》)

2、检查预习:

⑴ 交流搜集的资料,增强对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了解,为学文做好铺垫。

⑵ 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了那些了解?

二、运用图画,再现情境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实物投影课文插图):

⑴ 引读:

是呀,在分别的时刻有许多朝鲜亲人赶来为志愿军送行,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赶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志愿军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 自由轻声读这段中最使你感动的词句。结合背景资料和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唯一”。

⑶ 个别读重点词句:

理解朝鲜大娘爱护志愿军战士胜过爱自己的唯一的亲人,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谊。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⑴ 默读二、三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 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理解词语“噩耗”、“同归于尽”。领悟句子“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⑶ 启发想象:

在分别时,大娘、小金花、大嫂可能会说些什么?

三、语言描绘,创设情境

引领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引语”

,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播放火车启动声的录音,配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画面,顿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朗读起来声情并茂。)

在火车站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学生接读课文)。

战士们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风驰电掣向前驶去,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再说上几句惜别的话,相距已远,只能在心头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四、小结延伸,体验情境

1、再见了,亲人!这不仅仅是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还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在朝鲜这片土地上,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同生死,共患难,用鲜血凝成为大的友谊。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使中朝人民心心相连,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我们深情地道出他们的心声“再见了,亲人!”

2、布置作业:从以下语文实践活动中任选一项:

⑴ 班里一位同学转学走了。请你模仿第一自然段,代他以《再见了,母校》为题,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片断作文。

⑵ 诵诗:

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斗争中,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请找一首有感情地朗读。

⑶ 推荐描写抗美援朝的书:《谁是最可爱的人》、《三千里江山》、《凯歌声中话友谊》。

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场面突出中心思想,多种句式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文章情感波澜起伏,是一篇进行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课文。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景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运用一般的讲读法,效果不好。我根据叙事抒情的散文的特点,采用“以读激情、想象悟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篇6

教学中体现较突出的几点:

1、导入中的情景创设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两分钟预备通过录音机为学生放了《志愿军战歌》,伴随着雄壮的乐曲声,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进入到情境当中。

2、从对语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设计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用读读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来的;第二个层次体会大娘不顾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送来打糕,读出感受。第三个层次让学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体会出大娘对战士们的深情、对战士们的爱,以及战士们把大娘对他们的爱化作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打胜了仗。课堂教学中,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为什么大娘把战士称作亲人的情感体会的很到位,学生情感也被调动。因此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读的有感情,学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视了学生的朗读及教师对学生读的指导:

在学习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时,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例如:学生在朗读描写小金花的刚强的语句时,学生对小金花为妈妈报仇的决心读的还不够坚决,因此委婉的指出学生读的不足及建议,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励学生再读。不足:

1、对重点段的体会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语引着学生体会出来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篇7

我把“亲人”这个题眼放到课前谈话里完成。不但节省了课堂时间,还进行了诗歌和美词的积累。各位老师还指出我在品读大娘的两个故事时,问题有些绕,应该精简,还要有层次性。于是在教学第一个故事“送大糕”时,我就重点指导“雪中送炭”。先理解词义,再谈谈生活中雪中送炭的事,再体会大娘“冒死”送打糕,最后说说大娘送的仅仅还是打糕吗?还是什么?在教学第二个故事“失孙孙”时重点指导“唯一”。同样也是先理解词义;然后创设情境,在敌机来袭时,大娘可能会怎么想;再追问“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大娘当时来得及这么想吗”,揪出“丢和背”这两个词来丰富“唯一”的内涵。

再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当大娘回去救小孙孙时,她看到的却是一片废墟。我们可以想象,大娘当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对于这个环节,我原本是想让学生学学大娘,哭着呼喊自己的小孙孙,但是几次试教下来,换来的都是哄堂大笑。所以就干脆不要了,只是引导学生说说“痛哭流涕、痛哭失声、悲痛欲绝……”

对于第四个环节“举一反三,自学2段”,原本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对“劝慰——回忆——抒情”加深印象,为下面的练笔做铺垫。但在实际教学中,显得这个环节很苍白无力,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显得更适合“略读课文”的教学。

定稿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8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1、搜集了解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2、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经典诵读:

送 友 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复习导入,再读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读课题),首先我们来听写几组词语。

1、听写部分词语。

打糕 唯一 雪中送炭 刚强 双拐 同归于尽

(大屏幕出示这些词语)

师:请大家对照大屏幕进行检查,发现有错及时改正。齐读这些词语一遍。

2、读着这些词语,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哪些感人的场景?(指名回答: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为救伤员,失去孙孙;小金花和妈妈为救老王,妈妈牺牲;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志愿军”)

师:是呀,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许多许多,所以,志愿军亲切地称她们为——(亲人),临别时,志愿军深情地呼喊——(再见了,亲人)。

二、倾心研读,感悟“亲人”。

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看看文章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了你。

1、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小组内共同商定学习哪一个故事.(2)、默读课文,自己先勾画故事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让你感动的词语,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批注时只写关键词,待会再围绕关键词进行交流)(3)、小组内交流、总结.(4)、全班交流.师引导问题:我们先来交流大娘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指名)(要求学生把自学的过程通过语言展示出来:先请同学们看到多少页?然后再读句子,接着说大娘的这个地方最让我感动,我在批注的时候写下了这样几个词语“不怕危险,爱志愿军”,最后围绕这几个词进行具体交流)(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A、大娘5(1)“冒着炮火送打糕”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请学生全班汇报后,其它小组补充,教师针对学生回答情况加以适当点拨.)a、的确令人感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句子。b、这儿有个词叫“雪中送炭”,(点词,生读)它本意指———(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支援或帮助)

在文中“雪”指———战斗激烈,战士疲惫不堪.(指名)(课件强调)“碳”指———打糕(指名)(课件强调),“雪中送炭”指———在战士们最需要食物的时候,大娘送来了打糕.(指名)

c、同学们,大娘是怎么送的打糕?(指名读)这可不是一般的送,是大娘(点词,生齐读)?(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读着这些词语,想着这样的画面,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不怕牺牲,热爱志愿军)的大娘.(课件出示,多指名)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对大娘的敬佩之情.(齐读)

d.同学们,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也要送来的仅仅是可以吃的打糕吗?(不是)还为志愿军送来了——(温暖,伟大的爱,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力量)。

e、所以,志愿军战士充满感激地说———(指名读),许多同志甚至留着泪说———(指名读),5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是会无限感动地说———(齐读)。

f、大娘是志愿军有血源的亲人吗?(板书“不是亲人”)但却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他们(“胜似亲人”板书)。

(2)“为救伤员,失去孙子”

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a、过渡: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吗?

c、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句子,这里有很多词语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相机引导:(点击读“唯一”)“唯一”就是(连续指几名用不同的词语回答:只有一个,独一无二)在敌机来袭的紧急关头,在两人只能先救一人的情况下,大娘丢下了(点击“丢下”)(唯一的小孙孙),却把伤员(点击“背进”)了防空洞,这“一丢”,“一背”,你体会到了什么?(大娘

爱志愿军,把志愿军当成是自己最重要的亲人,大娘太伟大了。)

d、师:大娘的这一伟大举动难道还不足以表达她对志愿军的情谊吗? e大娘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帮志愿军缝补衣服„„)是呀,大娘像妈妈一样关爱着每一个志愿军战士,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孟郊写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师:大娘与志愿军(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B、小金花(略处理)

a、过渡:还有谁的故事让你感动呢?(小金花)读了课文,你心目中的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勇敢、机灵、刚强的孩子)b、你从哪些地方知道的?(生自由逐一汇报句子)

师:小金花把失去妈妈的痛苦转化成了对敌人的满腔仇恨,所以,她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生齐读)

c、师:多么刚强的孩子啊,可是今天,她却泪流满面,因为她与志愿军在分别的时候难舍难分.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C、大嫂(略处理)

a、同学们,大嫂的故事令你感动吗?(指名读句子,谈感受)

师:是呀,大嫂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主妇.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却永远地失去了双腿.b、师: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这么高的代价,她们(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2、小结写法:多感人的故事啊!作者是怎样将故事写得如此生动感人的?同学们,我们先看看作者的构段形式.读一读1、2、3自然段的开头(课件出示),你发现什么了?(师根据生回答小结并板书“临行话别”)我们再来看这几个自然段的结尾(课件出示),你又发现什么了?(师根据生回答小结并板书“赞颂友谊”),那自然段的中间都在写什么呢?(师根据生回答小结并板书“追忆往事”)

师:作者选取了老、中、小三个典型事例,构思精巧别致,叙事抒情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读来亲切感人,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补充,课堂练笔

1、师:同学们,其实,抗美援朝战争中,不知还有多少个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以及小金花妈妈这样的朝鲜人民。请看——(出示图片)

2、师: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付出了许多代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的志愿军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呢?请看——(出示图片)——(出示文字)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加以合理的想象说一说志愿军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呢?

3、朝鲜人民听到这感人的一幕一幕,临别之际,他们一定也有许多话想对志愿军说,请模仿文中的写法(指板书),以小金花的口气向志愿军战士道别。(课件出示练笔要求)

4、生练笔。

5、指几名朗读。

四、情境朗读,升华情感

1、出示分别图(配伤感音乐)

师深情叙述: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难怪分手的时候,志愿军向朝鲜人民发出了这样的呼喊:(出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生齐读)

2、师:朝鲜人民也向志愿军发出了这样的呼喊:(出示句子,其中:“土地”变“战士”,“朝鲜的”变“中国的”,“让我们”变“请你们”,生齐读)——(读后音乐停)

3、师:汽笛长鸣,声声撕心裂肺;列车已缓缓开动,他们就这样,不停地向对方送别。此时,左边的同学就是志愿军战士,右边的同学就是朝鲜人民,我们一起来再现当时的离别场面。请看大屏幕!(生对读)

4、师:同学们,中朝两国人民8年的浴血奋战,生死相依,用鲜血铸成的伟大友谊跨越国界,穿越时空!最后,让我们把所有的感动凝聚在这深情的呼唤中———(齐读课题两遍)

5、这些感人的事,这些让我们感动的人,不仅发生在战争年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故事一直在我们身边演绎着.请你回忆:你耳闻目睹过哪些这样的故事?(生答,抗击非典,汶川地震,老师,医生消防官兵………)

6、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处处是真情,处处是亲人的爱。

五、板书:

14、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

临行告别

大娘 小金花 大嫂

志愿军

追忆往事

……

胜似亲人

再见了,亲人 教案教学设计 篇9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来到了51年前的朝鲜,目睹了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细细地品味这份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吧!

(板书;再见了,亲人)齐读。

二、复习回顾

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们把谁当作亲人?

(板书: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2、瞧!这就是那曾为救护我们的伤员失去了小孙孙的大娘。

(幻灯出示大娘图片)

她走了几十里山路来为我们送行了。谁来向她道别?

(指名读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

1、是的,大娘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小金花,那个为我们失去母亲的孩子又怎能忘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并做好标注。

2、汇报交流。

(1)“那一回--鬼子看守着。”

不顾个人安危是吧,对!两个人对一个班,很勇敢。

(2)“你回来以后--同归于尽的噩耗。”

这是一个怎样的噩耗?

(3)“同志们--多么刚强啊!”

妈妈牺牲了,她就不伤心吗?那为什么没哭啊?她把这种伤心变成了对敌人的(仇恨)。因此听到妈妈牺牲了,把脚一跺,(生:觉得很勇敢)然后呢,嘴角还……(生:抽动着)不光这样,还恶狠狠地……(生: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你要是小金花你就这么说话吗?恶狠狠地……(生: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咬牙切齿地,把仇恨咽进肚里,攥紧拳头去读。

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指名说)

(4)看,这就是小金花,她哭得多伤心啊,谁来劝劝她?

(指名读)

可是她不听啊,谁再来劝劝她?

(指名读)

她依然在抽泣,让我们一起来劝劝她吧!

(齐读)

四、品读第三自然段

1、小金花告别时的眼泪让我们感觉到了浓浓的亲情。大嫂又是如何让我们感受亲情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2、汇报交流。

(1)“您知道--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2)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

为了给战士们挖野菜,大嫂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中,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深情地说--(齐读最后一句)

五、品读最后三自然段,升华情感

1、大嫂、大娘、小金花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她们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有这三个人的故事感人呢?不是的,她们只是朝鲜人民的代表,而志愿军是中国人民的代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而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也付出了血的代价。所以我们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血)8年的朝夕相处,使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亲)

2、可是今天却要分别了,或许永远不会再见,他们是多么不舍啊!让我们亲眼看一看当时的送行场面吧!

(播放幻灯片)

3、此时此刻,他们最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三自然段。

4、师生共读。

汽笛轰鸣,列车就要启动。战士们登上列车,每望一眼亲人的面孔,便引起难忘的回忆,每告别一句,泪水便会涌出。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他们从心底里发出了呼唤--(齐读最后三段)

让我们带着对亲人的不舍,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再读。

5、总结:车轮滚动,它满载着志愿军向远方驶去,可是朝鲜人民还是不愿离去,看着火车远去的背影,在心里一遍一遍的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志愿军战士翘首回望,已然看不到朝鲜亲人的影子,可心里还是一遍又一遍的呼唤着:再见了,亲人!”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

六、领悟写作方法

1、这篇充满深情的散文打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请同学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作者在写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时,是怎样把那种难舍难分的亲情写出来的呢?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大娘、小金花、大嫂中的一个角色,以她的口气,仿照文中的写法写一个片段,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微课教学设计 篇10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名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 知识点来源: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知识点描述:让五年级学生掌握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以及体会在表达情感上和陈述句的不同

设计思路:针对五年级学生对叙事抒情散文的阅读理解,特别讲解课文部分文段结尾采用的反问抒情手法,体会作者以反问句结尾的表达妙处。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的微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部分文段的以反问句结尾的表达方式

二、主要讲解过程:

1、什么是反问句:反问是修辞手法的一种。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把一个确定了的意思用疑问形式表达出来叫反问,也叫反话或激问。

2、反问有两种类型:

(1)否定形式的反问,表示肯定的内容。如: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的结尾句——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这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分析其作用: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2)肯定形式的反问,表示否定的回答。如课文中的第一自然段的结尾句——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分析其作用:这里的反问句更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永不忘怀的深情厚谊。

3、转换反问句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分为四步:

(1)有“不”去“不”,没“不”加“不”;(2)去除句子中的疑问词;(3)把问号改成句号;

(4)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句子整理通顺。第二种方法,我归纳为“四字箴言”法:(1)“去”——即把反问词和语气词去掉;(2)“改”——即把“?”改成“。”;(3)“反”——即把原句的意思反过来;

(4)“查”——即检查修改后的句子意思和原句是否一样。

4、运用文段中的句子加以说明

例如:句子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改为陈述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句子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这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改为陈述句: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这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结课:

5下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篇11

《再见了,亲人》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性。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概括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特点分析的很透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八年来,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课文后三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引导,让学生想象千千万万个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车站送行的情景,这样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第2课 篇12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久的1950年,美帝国主义跟南朝鲜李承晚政府色结,向我国的友好邻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猖狂进攻,妄想灭亡朝鲜,进而侵犯我国东北。与此同时,美帝国主义还派军舰侵占台湾海峡,派飞机轰炸我国东北。为了支援朝鲜抗击美帝侵略,保家卫国,我国政府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战争进行了三年,志愿军朝鲜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无比顽强的精神,打败了美国侵略者,迫使它接受停战谈判。战后5年,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在这8年的相处中,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8年,志愿军开始离开朝鲜回国,课文写的就是志愿军回国,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相送的情景。

本文作者魏巍,在抗美援朝时,曾于1950年、1952年两音乐会赴朝,任志愿军随军记者,与志愿军指战员生活、战斗在一起,先后写了近20篇文章,汇成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1958年志愿军回国,他又写了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课文即节选于此。2.教材特点

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作题,可见全文以写离情别意为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称呼朝鲜人民为“亲人”,可见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已结下了深厚的亲人般的感情。

课文前一部分侧重写朝鲜人民依依惜别,回顾他们在战争岁月中为志愿年作出的巨大牺牲;后一部分侧重写志愿军依依难舍的感情。全文可分两段。第一段是重点段,即第1至3自然段,以大娘(老人)、小金花(孩子)、大嫂(中年人)为代表,表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每个自然段各记叙一个代表人物。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由“劝慰——回忆——抒情”三部分内容组成。“回忆”中安排的材料分别是:大娘“送打糕昏倒在路旁”和 “救伤员失去小孙孙”这两件事;小金花因“妈妈救老王”而永远失去了最亲的人;大嫂“挖野菜被炸致残”。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近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惟一”“深情厚谊”造句。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为了说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安排了哪些典型材料,这些材料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中朝人民的友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四、教学准备

符合课文情感的音乐、词句训练的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段,了解三个材料联系的方式。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感受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3.知道反问句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惟

一、同归于尽、雪中送炭”等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1.研读第1自然段。①这一段写谁来送别?

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看出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不忍离别? ③从哪些事看出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谊?(2)讨论以下思考题,再深入理解。

①“比山还高比海学深”的情谊说明什么?把这句话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比较着读一读,课文用反问的形式结束这一段,好在哪儿?

②“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课文中“雪”和“炭”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呀?”

③“惟一”是什么意思 ?大娘为什么宁愿舍去惟一的亲人也要救战士?(3)小结,指导朗读。

①自由读一读,看看第1自然段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与后两个自然段一样吗? 讨论后归纳:文章按“劝慰——回忆——抒情”的顺序写。②分别指名读这3部分,个别与集体穿插朗读。

③我们可以按照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学习2、3自然段,即在阅读前,给自己提出相似的思考题,带着问题读课文。

2.学生分4人小组,共同学习第2或3自然段。

3.全班交流自学情况,同时,能把未尾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体会感情。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上一篇:积极分子自我评价下一篇:机关表扬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