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现状论文(精选8篇)
2007 年 1 月至 3 月,我们利用 3 个月的时间对管辖范围内的 34 个乡镇和 1243 个村庄的规划编制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除张店区、高新区两个区对基础设施的专项规划有所涉及外,其余区的乡镇几乎没有。而乡镇的基础设施诸如排水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严重匮乏,从而造成农村的居住环境较差,严重的影响自己的生活; 特别是道路交通问题,虽然实行了“村村通工程”,但在许多村庄尚不见有大的行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为落后地区仍以土路交通为主,一遇到下雨天或下雪天,满路泥泞。由于路况较差,农民运输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十分不便,造成不少损失,阻碍商品流通; 有的道路过于狭窄,很难通车,当有两辆车相向行驶时,不毁坏庄稼,就会造成事故,成了农民致富的 “ 瓶颈 ”。由于 交通十分不便利,极大的束缚了农村的发展,即使在已建成的农村公路中,有的公路虽然可以通车,但由于无后期养护,道路质量差,毁坏较为严重,造成的 “ 瓶颈路 ”、“ 断头路 ” 较多,通达水平较差。而大部分公路技术等级较低,路基松软,抗灾能力较弱,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行车非常不便,也容易对车造成损害。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关键在于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而要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基础设施配套完整齐全是最主要的衡量指标。
分析造成乡 村基础设施投资 专项规划覆盖率低,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差的原因,最关键的问题是投融资方式的选择,因为投融资方式不仅关系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还决定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长期以来,二元财政供给体制等原因,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以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严重滞后于农业现代化、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财政资金正在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过去,在“二元化”发展模式和体制下,形成了城乡有别的差异性基础设施供给体制和基本制度。这种供给制度主要表现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预算安排,而农村所需的基础设施政府提供较少,许多方面主要由农村基层负责提供,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落在了村委会的头上,所需资金主要通过向农民收取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的方式筹措,成本支出主要由农户或由属于村民共同所有的集体企业承担。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有效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当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民间资本,但比重过小,不具有普遍性。这缘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风险大、报酬率低等特点,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民间资本不愿意将资金投向盈利少或无盈利可能且风险性较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在缺乏成熟的项目法人运行机制的情况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是难以有效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我国现阶段小城镇建设正在受到资金投入不足的制约,而且随着其快速发展这种表现将更加明显。
研究近年来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可以得到很多建设项目因缺乏资金而停滞的例子,如路况交通改善、城镇排水系统优化等关系民生的项目被搁置。一方面从小城镇自身来说,其与大中城市相比缺少吸引资金的优势;另一方面从当地管理结构来说,吃紧的财政收入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是极其有限的。由于资金投入的匮乏,导致编制乡村各专项规划的资金更是不足,从而更加无法指导各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趋于有计划、可持续性的科学建设。现在很多的地方的电网、变电站等设施的建设主观性、随意性大,不科学的布线方式造成了土地使用的浪费,以至于对村庄下一步的发展造成制约。
建设新农村必须统筹城乡发展。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我们认为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抓紧抓实。
(一)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要改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 “ 先行资本 ”,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 “ 基础工程 ” 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 长效工程 ” 来抓,并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和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务求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要尽量争取市有关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提
高补贴 加大对小城镇的投资力度。尽快建立有效的小城镇融资机制,使其资金的来源充裕、稳定、多样化以满足其建设需要。在 制度保障上,推进二元基础设施基本供给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必须首先加快推进城乡分割的“二元”宏观体制及基础设施供给基本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一是按照基础设施的类别、层次,科学合理地划分市场与政府在提
供基础设施方面的职能边界、职责和义务范围,财政要坚决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或者财政不再进入竞争性领域。二是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供给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逐步建立起适应公共财政要求、符合国际惯例,城乡统一筹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待遇的新型现代基础设施供给制度。三是通过制度安排,优化投资结构,突出重点。把资金主要投向市场不能解决或农民千家万户难以解决的属于公共利益、公共需要的事情和问题。
(三)集中力量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对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布局具有导向性作用。鉴于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实际,当前,有必要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现有状况和未来发展项目进行全面的勘查和适度超前的总体规划,并制定量力而行、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建设方案。
(四)突出抓好重点设施建设。由于资金和要素的约束,不可能同时发展所有的基础设施,尽管这些基础设施都是短缺的,并且短缺程度都比较大,对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都有促进作用,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个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因素大小,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入手,突出重点,择优扶持一批关系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诸如水、电、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引入利益驱动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农村各项公共事务和公共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状况
(一)农村交通设施建设与发展状况
表1数据显示:2006年,广西通公路的村占95.7%,比西部地区高了4.5个百分点,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分别低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2.5、0.4和2.4个百分点,广西未通公路的村的比例还比较大;广西通公路的自然村占73.8%,均低于全国、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也远远低于西部地区,说明广西这个项目处于最落后的水平;广西村内有车站、码头的村占22.2%,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处于中等水平,但显著低于东北地区,在6~10公里、11~20公里、20公里以上距离阶段,广西比例最高或次高;广西农村进村公路路面和村内道路路面以沙石路面居多,分别占54.6%和56.5%;广西农村进村公路路面和村内道路路面为水泥路面或柏油路面的比例分别占14.0%、14.0%和7.6%、2.3%,均低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广西比例最低,仅占2.9%。上述分析说明相对于其他省区广西农村交通和照明条件还比较差。
单位:%
(二)农村电力、通讯设施建设与发展状况
表2数据显示:2006年末,广西通电的村占99.4%,比全国和西部地区高,但落后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广西通电话的村占97.7%,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不及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广西通电的自然村占96.5%,属于中偏下水平;广西通电话的自然村占88.9%,属于最差的地区。
单位:%
(三)农村文化教育设施建设与发展状况
1. 农村教育设施建设与发展状况
表3数据说明:2006年末,广西农村村内有小学的占56.4%,属于全国的最高水平。但广西农村1~3公里内有小学的村的比例最低,3公里以上远距离的比例偏高;广西村内有中学的比例为6.8%,低于东北地区,高于全国和其他地区。但1~3公里内有中学比例仅占26.0%,远低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43.6%、52.2%、47.1%、31.1%和32.2%;6~10公里和11~20公里等远距离内有中学的广西比例最高;广西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占28.4%,仅高于西部地区,接近全国水平,但与东部、东北地区差距较大。
单位:%
2.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与发展状况
表3数据显示:2006年末,能接受电视节目的村的比例,广西属于中偏下水平;安装了有线电视的村的比例,广西好于西部地区,但落后于全国,显著低于东部和东北地区;广西农村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占13.8%,仅次于东部地区,比全国和其他几个地区高。广西农村有图书室、文化站的村的比例为13.8%,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属于中等水平,但与东北地区的差距还比较大;广西农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占12.6%,略高于西北地区,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广西农村能接收电视节目的自然村占90.6%,属于最低水平;安装了有线电视的自然村,广西的比例也是最低,仅为28.3%,与最高的东部地区相差42.3个百分点,与较低的中部地区差距也有6个百分点。
(四)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与发展状况
表4数据表明:2006年末,广西农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的村占9.8%,略高于中部地区,分别比全国、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低了14.7、37.6、1.9和10.5个百分点;广西实施垃圾集中处理的村占5.2%,分别低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广西有沼气池的村为90.1%,遥遥领先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最大差距为47.5个百分点;广西完成改厕的村的比例为24.5%,仅次于东部地区,分别高于全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3.9、8.8、7.6和12.5个百分点。
(五)农村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建设与发展状况
表5数据表明:2006年末,广西农村村内有医院、卫生院的比例为7.5%,略低于西部地区,略高于全国和东北地区,属于中上水平,但广西农村近距离有医疗机构的比例远低于中远距离的比例;广西有卫生室的村比例为82.5%,均高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
单位:%
单位:%
注:本文表中有关数据是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和广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相关数据整理
综合上述分析,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4项一级指标中,广西位列第一的有4项,排位二、三名的分别为4项和1项,位居倒数第一的有6项,倒数二、三名的分别为5项和4项,排位4~6名的总数为15项,超过排位在1~3名的9项,而且排名第一的4项指标中,除沼气池项目外广西的项目优势并不明显,说明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处于中偏下水平,但农村基本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项目整体高于全国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部署下,广西欣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但由于广西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还难以跟上发达省区。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广西农村经济还相对落后,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2007年和2008年广西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全国的2/3左右,2005~2007年,广西人均GDP在西部地区12省市中连续三年倒数第四,在五个自治区中倒数第一。2008年广西人均GDP在西部地区12省市和五个自治区的排位略有提升,但仍然分别为倒数第五和倒数第二。广西的经济发展状况表明,广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和条件还十分有限。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普遍偏低,部分地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乡村道路,特别是通村入户路,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投资和工程量大,建设任务艰巨,难以快速发展;要改变这种落后面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地方政府还没有足够的财力承担全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其他投入也有限,能争取到并加以整合、捆绑的项目和资金还不是很多。地方财政紧张,配套非常困难。目前大多数农村村一级没有集体经济,部分村债务沉重,要建设、要发展困难重重。部分村的农民群众除投工投劳外,投资已没有能力负担。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投入严重不足,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老化严重,问题较多,除沼气池外其他农村能源建设进展缓慢,农村电网改造后续力量不足,农村公路抗灾能力极弱,部分农村的饮水问题没有解决,边远地区农村人居环境令人堪忧。
(二)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低缺乏创新理念
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不能满足农村建设和发展需要。2006年农业普查数字显示,广西农业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2%,而文盲的比例达到了3.83%。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难以接受新技术、新观念,创新能力不强,更重要是不能正确认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因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主动性和热情。干群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的事情,应当由政府承担,即使对力所能及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也是出资出劳不积极,极大影响和阻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产业支撑
尽管广西是以农业为主的省区,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各行业缺乏龙头企业,农产品深加工率低,规模也不大,应有的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出来。部分地区因受自然条件所限,支柱产业覆盖不到,产业单一,农民收入渠道难以拓宽,收入增长率不高。2007~2008年,广西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全国的80%,不及上海市的1/3。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经济支持。
(四)不能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资源
从目前情况看,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效率并不理想。农村基础条件差,村与村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地形地貌复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成本高,需要统一规划,多村或多乡联合实施、协调发展,尤其是跨县跨乡跨村的项目,才能使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但由于各地分散争取或筹措资金,本位主义和局部利益的制约以及行政区划的阻隔,造成了项目的人为割裂,项目与项目的协调性不强,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导致资源利用率低,甚至造成人财物的浪费,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五)组织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而且分散,各镇各村都可能有项目,项目的组织、规划和管理比较复杂,指导和管理工作量非常大,难度也大。虽然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统一规划,也成立有专门机构,基本做到有人抓有人管,但项目管理机构多为临时机构,人员不专职,难以集中精力办事,既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容易造成上下信息不能有效沟通,导致管理工作缺位或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影响干群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进度。以入村道路建设为例,进行道路硬化需要投资、投工和投劳,按照目前投资规划,中央财政负担50%,地方财政配套30%,村一级出资20%,村一级出资主要以投工、投劳来折合。但很多地方由于地方财政拿不出配套资金或者村一级的投工投劳没有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导致入村进户道路的硬化进展缓慢。2006年末,广西进村公路水泥路面只占14.0%,不及全国35.2%比例的1/2,沙石路面则高居54.6%,比全国25.7%高出28.9个百分点。
三、建议与对策
现代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核心,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并组织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增加政府财政性资金,并且要组织好社会资金投入,更应当注重挖掘和释放地方经济潜能,尽可能拓宽投融资渠道,集合所有可利用资源,不断增加投入,加大建设力度,才能更好地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稳定、有序与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深化认识更新观念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当前要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好宣传和深入发动群众的工作,解决好群众的思想认识和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类突出问题,让群众确切了解和理解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意义和重大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工作应当争取群众的支持,通过教育的、制度的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集聚群众的集体智慧,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扫清思想认识上的障碍,促使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觉自愿地投资投工投劳,真正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发展生产促进增收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投资力度,农村的投资能力源自其经济实力,农村经济实力依赖于生产与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因此,发展生产促进增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重大突破口。因为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生产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实力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问题才可能迎刃而解。
(三)多方筹资多渠道融资加大投入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资金,其持续有效发展资金成为最大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农村自身投入能力极其薄弱,妥善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是当前该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加大财政性投入,各级政府应当在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同时做好地方资金配套工作,保证资金及时到位;二是不断创新体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要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企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多方筹资,鼓励民间捐资助建,建立多形式多方式多渠道投入机制,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三是实行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相关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四是强化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和作用,最大限度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需求;五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六是加强监管,严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被截留、挪用。
(四)整合和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覆盖率高、涉及面广,在资金存在巨大缺口的情况下,必然存在争项目、争资金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各类项目统筹兼顾、整合和合理配置资源、捆绑资金、倾斜项目、稳步推进的原则,适合边远山区发展的项目资金应当向边远急需地区倾斜,集中统一进行整村建设,提高整体资源利用效率。
(五)科学规划协调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居条件由地方政府牵头做好乡、村级综合规划,避免各部门条块分割形成项目之间割裂与冲突。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实行各类项目综合规划、整体开发、整村推进,形成整体效益。要与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重点在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六)加强管护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建设固然重要,管护更是关键,最优良的设施如果缺乏良好的管护,也难以维持正常、合理、安全和有效利用。乡、村委会应当强化对基础设施的管护。对无收益项目必须专人专管,防止超负荷与毁损性使用;对有经济效益的公用设施,可以通过发包、租赁等形式,确定管护责任人,强化管护责任。对村级项目可成立专业管护组或分组轮值管护,在管护同时加强生态观测,尽可能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侵害,确保设施安全。
摘要: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全国、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相比,广西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投入严重不足等因素极大制约和影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采取发展生产增产增收、建立良好的投融资机制、拓展筹资融资渠道、实行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等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加投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尽可能地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投入,广西
参考文献
[1]吴光玲.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探讨[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9,(4).
[2]邱玉兴,李秀波,李敏义.黑龙江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长效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2009,(2).
摘 要:庆阳市地处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北腹地,基础设施配备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农村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加快庆阳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庆阳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政府威信,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和促进本地经济增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为逐步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03.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8.015
Abstract:Qingyang City is located in the undevelope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its infrastructure is far behind of other developed regions, especially in rural areas. Strengthening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farmers. It also can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in Qingyang. In this paper,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existing in rural areas of Qingyang, especially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farms and enhance the authority of the government, These suggestions can open up the market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provide a strong protection for the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 Qingyang city; rural infrastructure; new urbanization
庆阳市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同时,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地质条件又不利于交通设施和大型工程的修建,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基础设施供不应求的状况。随着西部大开发各项措施的不断贯彻实施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的提出,改善农村面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城乡一体化,成为庆阳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 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现状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发展基础设施4个方面[1]。具体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生活和生态设施。
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
1.1 总量不足
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基础设施投资额不足。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规定,地方的基础设施投资额应占本地财政收入的20%~35%。2011年庆阳市财政支出135.17亿元,而用于水利、道路、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完成投资15.42亿元,用于教育9.34亿元,用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完成投资3.8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率是21.14%,只达到相关要求的最低水平。相对于投资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只有10.04亿元,约占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总资金的35.13%。2012年,庆阳市财政支出158.61亿元,其中用于农林水利资金24.84亿元,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投入总量仍然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二,农村基础设施存量不足。庆阳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存量不足主要体现在农田灌溉工程、供水供电设备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等方面。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短缺,导致部分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2012年庆阳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4.804 万hm2,但是有效灌溉面积只有4.794 万hm2,占耕地面积的10.7%;保证灌溉面积达到3.25万hm2,仅占耕地面积的7.3%,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供水供电方面,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推进,庆阳市农村供水供电能力有所改善,但是,设备陈旧仍然严重制约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医疗卫生方面,庆阳市农村地区一个乡基本只有一家卫生所,医疗服务水平底下,医疗服务覆盖不全面,根本无法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
1.2 种类单一,结构失调
从总体看,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发展较快的主要集中在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几个方面,但是这只是农村基础设施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在教育、农田水利、农村医疗卫生方面明显不足,造成农村基础设施机构失调,整体发展效果不佳的状况。
第一,教育方面,虽然各乡镇基本上都建有中小学,但是分布分散、规模小、设备落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当地教育的发展。比如实验课,通过各地的调查结果看,只有县级比较大的几所中学零星地做一些科学实验,而分布在乡一级单位的中学几乎没有上过实验课,而且所见过的实验设备少之又少,教育质量低下。 幼儿园教育在当地农村发展也非常落后,不仅数量少,而且管理混乱。2011年正宁县幼儿园校车事件给人们敲了一记沉重的警钟。除此之外,课外活动简单、体育设施落后、学生吃住环境差,有些地方甚至教师资源短缺,这些问题都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第二,农田水利方面,目前庆阳市发展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但受本地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繁的气候影响,农产品产出量大打折扣。这急需相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庆阳市不仅相关设施少而且一些地方甚至没有此类设施。第三,医疗卫生方面,相关投入不足和医疗卫生条件差是其主要面临的问题。农村医疗网点少,村民们看病难,小病还是找当地的赤脚医生,大病很难得到及时地医治。不仅如此,而且还存在医疗设备落后,医务工作者水平有限、药物监督审计失调等问题。因此,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治病的需要。
1.3 交通通讯、供水供电基本满足需要
第一,交通通讯方面,庆阳市通公路的村数1 252个,占全市村数的99.3%,通公路的乡镇数达到116个,通汽车的村数达到116个。截至2011年末,庆阳市全市已有98%的乡镇和60%的行政村通了柏油路,所有的村基本实现砂石路的铺建。2012年庆阳市计划并完成建设农村公路300 km,各县乡基本完成通讯线路的铺建工程并且新增信息网络自然村90个。2013年继续拓宽、硬化农村道路214 km。
第二,供水供电方面,庆阳市开展了对重点供水水源的改造,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实施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和扩建,全面提高供水质量。2011年底庆阳市自来水受益村数751个,占全市村委会个数的59.6%,受益户数25.03万户,占全市农村户数的47.6%,受益人口达到103.3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5.0%。 除此之外各地积极推广“母亲窖”工程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1.4 商业服务滞后,大多以原始集市的方式存在,布局点少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水平取得了高速发展,庆阳市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也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的大趋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庆阳市除西峰区和各县级经济中心商业服务设施比较完善之外,在其下属的一些乡镇,商业服务还比较落后,部分农村地区人们的商品交易依旧停留在原始集市的方式阶段,由于受购物时间固定、商业点少等因素的限制,商品更新速度慢,农民可选择的商品较少。比如在运输方面,由于农村道路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输出;食品方面,农村居民以自给自足的方式满足他们对面、油等粮食的需求,导致了农民在日常饮食中食品种类单一,生活质量较低。
1.5 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有限
基础设施由于修建时间过于长久,并且很少进行保护和维修,不少设施的功能明显减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综合服务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如农田水利设施,一些偏远地区的农田灌溉工程仍在使用20世纪末期的设施,况且年久失修已很难发挥它应起到的作用。再如农村道路,虽然实行了“村村通”,但是由于质量不高,规划相对落后,又无后期的养护,很多已经成了“瓶颈路”、“断头路”,通达水平较差,并且部分公路技术等级较低,路基松软,排水防护等基础设施不配套,抗灾能力较弱。这种种情况的存在,致使部分县乡公路交通不畅,事故率高,社会效益差。
2 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成因
2.1 财政投入不足,资金渠道单一
由于庆阳市本身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很难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把如何降低成本以取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财政投入问题的关键。庆阳市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导致无法满足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当地基础设施发展规模,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于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当地政府尤其需要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2]。
单一地依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的。庆阳市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要来自中央财政和各级财政收入的支持,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资金来源过于单一。我国在这方面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村镇很多,如利用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投资来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或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和一些信用良好的非公有制企业的资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这些都是庆阳市拓宽资金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的有效途径应该考虑的。
2.2 缺乏有效的规划及管理机制
第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目标,只是采用出现一事解决一事的解决方式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其中一些设施的建设只是相关管理者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而忽略了规划的科学性,导致一些项目只是样子工程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第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效益低下。庆阳市大部分的农村基础设施都比较陈旧,需要精心的维修和护理。但是现实情况是,这些设备自建成后就没有了后续的投入和维护管理,老化失修比较严重也就无法保证长期地发挥效益。
2.3 政府及公众对基础设施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不足
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的职能之一,所以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有统筹规划决策之责、公共财政投入和整合之责、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之责以及监督管理之责[3]。但是庆阳市政府的相关管理者一般只是实行基础设施工程的规划和建设,而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有些缺乏科学性,导致重复建设频发,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低下。并且在后续的维护管理过程中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所应尽的职责,工程破损严重,使用期限短的情形时有发生,致使基础设施无法真正地发挥其经济效益。
公众对基础设施建设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相关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关注度。受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狭隘的“利己”思想的限制,公众一般对地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持观望态度,政府出台什么政策他们只是被动的去接受这个政策,而很少积极主动地去为自己的家乡建设出谋划策。
3 促进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有效地促进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调节资源配置,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财政投入应发挥的作用。在“十八大”的相关会议中,党中央明确要求政策扶持及财政投入要进一步向西部农村倾斜,对西部农村的公共基础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将更多的资金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所以庆阳市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财政的作用,响应党的政策号召,对农村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帮扶,从而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绩。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积极利用银行贷款尤其是政策性银行贷款。其次,积极吸收私人投资全力贯彻“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国家政策,在确保安全、可靠、合法有效运行发挥效用的前提下,可以有条件的对私人或者单位团体进行承包、租赁、拍卖等,进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4]。
3.2 完善投资建设管理机制
严格的管理机制可以保证相关工作的有效运行。基础设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庆阳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关管理者应该统筹规划,从长远利益出发,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行意识,提高管理者的专业技能素质,坚决避免用人不当造成的严重损失。并且,应该选择合理的项目建设方式,对村民能够实现自建的项目就不实行招标,由上级相关负责单位和村委会组织村民自建,并按照当地劳务工资支付报酬;对工程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由相关负责单位聘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师或技术发包,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对村民无能力施工的项目,由理事会自主招标建设[5]。
3.3 提升管理者和村民的认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调研考察时,明确强调“用人要重用不玩虚招的干部”。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勇于开拓、强烈的使命感、勤奋好学和诚实与机敏的优秀品质。作为一个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些品质,想农民之所急、干惠民之所事,积极地组织协作,从农民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农民是农村基础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直接受益者。农民应该从自己的长远利益出发,积极参与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有相关管理者和农民都提升了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3.4 加大宣传
积极宣传“十八大”会议精神和甘肃省的“联村联户”政策内容,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在甘肃省调研考察时的会议精神和政策方针。有效地宣传能够让农民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农民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庆阳市政府和相关管理者可以通过新闻宣传和制作更多的宣传栏,“电影下乡”时多播放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像资料,让农民随时可以了解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并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刘伦武.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60-62.
[2] 潘耀国.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与对策——甘肃省庆阳市新农村建设百村调查[J].红旗文稿,2007(17):20-21.
[3] 吴春垒.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对策[J].理论界,2006(9):11.
[4] 冯丽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村市场的开拓[D].成都:四川省农业干部学院,1999.
[5] 魏新亚.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构成的地区差异[D].上海:同济大学,2002.
[6] 刘亚晶.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 严建武.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以甘肃省庆阳地区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08.
[8] 樊忠涛.基于体验理念的区域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庆阳市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
[9] 刘钊.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
调研报告: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调研时间:调研地点:调研人员:调研主题:农村教育班级:
教育现状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1 调研背景
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作为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农村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实现程度。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付诸实施,可是,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教育问题是关系国运强盛的根本问题之一。生活在广大农村学龄儿童的教育现状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家就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保障农村儿童受教育权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05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06年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等。
对这些改革和法规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和执行情况、农村家庭的教育观念、支持农村儿童受教育的家庭经济条件以及目前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真实现状的了解,成为本次农村地区教育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调研形式及过程
针对农村教育资源的特殊性,我们选取了地处甘南地区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漳县农村家庭作为本次调研的实地走访对象。调研的形式将学校走访,农民家庭走访和地方村级干部访谈结合在一起。通过学校走访和村级干部访谈对教育改革及相关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解和宣传,通过农民家庭走访并结合村干部的访谈对农民家庭的教育观念、学龄儿童受教育现状以及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和当地整体经济状况进行全面了解。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了人的选择,而农村家庭对教育的看法则决定着他们孩子未来的命运。在走访的近40户家庭中,不同的家长对通过送子女读书来改变家庭现状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有的指望孩子能上大学到城市工作,还有的则简单明了,能解决孩子以后自己的生活问题即可,等等。但是,有一些家庭则因为经济原因明确表示只要孩子读完初中就回家务农,也有一位家长则直接表示孩子读书没有出路。
从整体来看,地理位置越是偏远的地方,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越是淡泊。在这样的条件下,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家长的普遍看法是尽力送孩子读完初中,而是否上高中,即使是子女成绩较好也得看情况而定。我们所走访家庭一年大都有一个月以上的断粮时间,但是就地理条件来讲这里较前一个村社相对较好,而村民的观念却非常局限,很少有家庭的劳动力愿意出门打工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因此,对孩子是否接受教育的看法更为保守。
人的观念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则意味着希望。在金钟镇与金钟文学社杨引丛社长和斜坡希望小学侯新民校长的座谈中,我们感受到了这样的希望。两位杰出的当代青年,都选择了从思想意识上来改变当地百姓的生活,并且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4 教育现状
第一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房子改建为楼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
第二,是学校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
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
第四,对待教育的态度上,从没有家长管到现在的会有家长经常主动给老师打电话。
在我们所走访的甘南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子女基本获得了全免费教育,同时为了保障“两基”目标的实现,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措施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经费制度的改革保证了农村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当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学生家长和村社干部的认可。目前小学的书本费在40元以内,初中的书本费也不超过70元。在当地政府和学校老师的努力下很多家长都改变了陈旧的教育观念,把子女受教育问题看成是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即使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宽裕的也表示一定会让孩子在家庭和社会的帮助下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
但是在方面也是同样存在不同的问题,具体问题表现为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办学条件方面
1、多年来,教育投资偏重于城镇,对农村教育投资几乎为零。目前各乡镇不同程度仍存在危房,教学仪器、设备、器材缺乏陈旧,食宿条件更是落后,大部分乡镇没有。或是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2、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教学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办学效益不高。大部分校点生源少,教师多,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运用。如大岱周家明村全校仅2名教师10名学生,只几梁乡3个教学点都各有1名教师10名学生,即便完小学生在50—80名之内的较多。难以形成课堂气氛,教师积极性不高。
3、学区没有办公经费,学校的工资不高,工作负担重。目前靠非法挤占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来维持,应引起高度重视。
4,教学理念倾向化,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老师把把高分作文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知识结构不合理,跟不上形势的要求。一方面农村有一部分教师于上世纪90年代由原来民办转为公办的,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另外,近几年农村年轻教师不断调入城镇(主要原因是:农村基础教育投资滞后、学校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乡级财政发放工资,使教师思想不稳定,大批涌入城镇),且新鲜血液没有及时注入,教师老龄化已十分突出,大部分教师教法死板、知识陈旧、管理松散,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2、英语等科目专任教师严重缺乏,素质教育在农村发展滞后。各个乡镇都不同数量的外聘社会上稍懂一些相关知识的、没有理论知识和教师任用资格的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中。
3、部分农村教师素质偏低,且不安心工作。受历史原因,现农村有很大部分教师为原民办教师转
证上岗,未受过专业培训,没有较好的专业技术知识,素质相关偏低,不能较好的胜任工作。而且大都在村里搞种养殖业,不能安心工作。
(三)撤校并点方面
1、合校并点缺乏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另外投资滞后,条件欠成熟。在寄宿制条件(食宿)不成熟下,盲目撤并,2、撤校并点后学生盲目外出择校,尽管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但农民负担仍在加重。据统计,合校并点前,农村小学生每学期200元即可;合校并点后,大部分家长将学生送入私立学校或镇内公办学校读书,加上交通费、饭费等每学期至少需1500—2000元,农民负担加重。
3、撤校并点后学校资源闲置严重。截止目前,该区共有82所学校闲置,闲置学校产权不明确,管理无主,部分学校已被村委会拍卖、占用,破坏严重。闲置学校隶属产权问题亟待解决。
(四)教育教学管理方面
1、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局与乡镇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责、权、利不统一,教育局行使管理权、人事权、财权,乡镇仅承担发工资义务(乡镇财政预算中根本就没有教育投资预算),没有发挥更好的作用。
2、专任教师数与行政辅教人员数比例不合理。尤其学区机构雍肿,加之选任干部综合素质偏低、职数多,不仅不便于工作,不好团结,且加大了办公经费开支。
3、学区、学校自身管理不到位,各种制度不健全,奖罚激励机制没有形成。
(五)教育教学秩序方面
1、生源不稳定,教育教学秩序混乱。城镇公立小学、私立学校违背教育教学招生计划,胡乱张贴虚假招生简章,妄言虚假承诺,入村争抢学生,至使城镇学校班容量大,影响了城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乡村学校却保证不了充足的生源。
2、学生盲目择校,不利于学生学籍管理。
(六)教育教学质量方面
1、乡村小学段学生外出就读,脱离家长监护管理,荒废学业偏多。据调研统计,有70%以上学生学业荒废
2、学生大量涌入城镇,不仅使农村教育受到影响,同时城镇学校班容量大,校容量严重超负荷,城镇教学受到严重冲击,造成教育教学质量整体严重下滑。
二、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提升质量。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各乡镇、区域服务中心人口、学龄儿童、地域特点、交通条件、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校点进行合理的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效益,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加大投入,提高待遇。
1、建议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纳入旗财政统一发放。
2、投资改善农村小学的食宿条件,修缮、新建校舍,完善教学器材、仪器、设备、办公条件。
3、提高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福利待遇,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
(三)减员增效,撤消学区。
目前,各乡镇学区行政人员较多,平均每个学区9名,领导职数3—5名,综合素质不高,团结较差,教育教学管理效率低下,另外,学区没有办公经费,只能靠挤占义保经费来维持,严重违反了相关政策。乡镇学区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建议成立总校、分校、校点,总校为示范校辐射其它各校,并对其它各校进行管理。分校、校点向总校负责,总校直接向教育局负责。教育局聘任总校校长,总校校长承担原学区管理职能。副校长、各分校、校点校长由总校校长聘任。
(四)充实年青教师,合理安置好老龄教师。
基于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问题及原因,建议制定五年规划,培养、招聘充足的年青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要采用协议合同制,并限制五年内不准转岗或流动,促使五年内师均年龄达到35周岁以下的目标。严格招聘条件,尤其杜绝学历不合格、非师范类学生通过社会招聘进入教师队伍。同时,建议对现有老龄化教师实行(男:55岁,女:50岁)转岗、进修或退养制度。
(五)明确教育局、乡镇对农村学校的管理职能。
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规范管理,实行教育局、乡镇对农村学校的双重管理,要在校长聘用、教师流动等问题共同协商认定。要完善校长竞聘制度,把思想好、能力强、作风硬、素质高的人才谋取到学校的领导岗位上,更好地使用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
(六)建议逐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校长双聘制度。
(七)整治教育教学秩序,规范办学行为,取缔没有办学条件和办学条件不成熟的私立学校。
(八)利用现有闲置校舍,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建议小学校点收缩后,充分利用闲置校舍,开办幼儿园,以保证农村孩子能够接受三年学前教育。
(九)建设政府尽快出台解决闲置学校产权归属问题的相关政策。
北安市实验中学党支部
2012.11.26
基础教育德育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校园。我们深入了解并掌握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学,有初中班6个,高中班12个,我们的生源基本来自北安市各乡镇中小学。我们利用近二周时间对我校和我校生源地的几所中小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就当前学校德育现状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调查采用问卷试抽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分别对小学5--6年级,初中7--9年级和我校高一——高三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其中,年龄段为11-19周岁。通过抽样调查,经过分析,得出了一些统计结果。
一、“留守孩子”现状调查
父母外出打工,远离家乡,在我们农村学校产生了一大批被称作“留守孩子”的学生。农村学校留守孩子的比例较高,有的中小学达40%~50%。生活费用每月由父母直接打入孩子持有的银行卡中,月均300—500元。80%左右的孩子只能每年春节和父母相处一周或10天。孩子经济自主开支,较为封闭自私、不易与他人交流,亲情较为淡薄,缺少感恩意识。亲情缺失所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农村学校留守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80﹪学生不关心国家大
事,10﹪达到冷漠程度。嘴上常挂着的一句话是:“关我什么事?!”或“和我有什么关系?!”
在留守孩子群中,由于常年脱离父母的监管,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偏颇得不到及时矫正,于是一部份留守孩子滋生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利己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一些正常的行为举止发生了扭曲,诸如酗酒、抽烟、早恋、泡网吧等。
二、学生中的心理亚健康现象现状调查
调查的学校中处于心理亚健康的学生为数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自卑(大约有10﹪学生有自卑感)。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总感觉自己不如他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即使是稍加努力就可完成的任务也会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②孤僻(大约有2﹪学生有孤僻症)。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不愿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③怯懦(大约有8﹪学生比较怯懦)。主要表现为胆小怕事,进取心差,意志薄弱,遇事好退缩,害怕挫折和失败。④神经质倾向(大约有
4.5﹪学生比较神经质)。主要表现为易紧张、好激动、敏感多疑、容易沮丧。
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家庭经济稍好的家庭大都把孩子送往城区学校就读,这种情况在一些农村中小学占到本地当年招生总数的20%--45%。可见诺大的校园空空荡荡,留在本地就读的学生由此易产生自卑感和颓废感。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查
1.主观上认同和维护社会公德,但主动性不够,并且在基本公德素养上存在着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淡薄的倾向。《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当前社会提倡的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有70%的学生表示能够遵守,3 0%的学生表示基本能做到,说明广大中小学生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在关于“在公交车上是否给老弱病残乘客让座”及“是否愿意帮助贫困学生”方面,86.8%的学生表示会主动让座,但在实际中做的较少。“随手不丢垃圾,有75%的学生表示能够做到,25%的学生表示基本不能做到。但是实际行为与道德观念还是略有偏差。调查显示80%的中小学生愿意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另外,中小学生的家庭参与意识较强,有60%的孩子对家庭中的事能主动参与并发表意见,有45%的孩子希望与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愿意以朋友的身份与父母沟通。然而,有15%的中小学生愿意帮助父母做家务,但家长不让做,只让孩子回家后做作业。有23%的中小学生想参与家庭中的事并发表意见,但父母反对。这说明许多父母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较大,习惯用专制的教育方式,不能接受孩子与自己“平起平坐”,或者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认为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这样便影响了中小学生家庭美德的行为实践,长此以往,必将削弱中小学生家庭美德的养成。
2.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生态度的务实性、理性,但有时自我意识膨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生理想。在回答“你努力学习主要是为了什么”时,45%的青少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有35%的青少年是为了“谋生的需要”,或是“提高个人的生活水平”;在问到“你的人生格言是什么”时,34%的青少年选择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10%的青少年选择“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而选择“机遇”、“人际关系”、“有个好父母”的分别占8%、6%、2%。但问到“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时,15.7%的青少年回答要当明星,l0%的青少年回答要当官。在回答“当国家或集体需要你做出贡献或牺牲时,你采取何种态度”时,“勇于牺牲,敢于奉献”的占16.7%,“在不损害个人的前提下奉献”的占32.4%;在回答“你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吗”时,90%的青少年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由于青少年道德规范不够健全,对道德行为的监督还不够严格。在“看到别人作弊,你的想法是什么”的选择中有近60%的学生做出了“自己不作弊要吃亏”的回答,有7%的学生甚至认为“只要有机会也会作弊”;“高考要求学生签诚信承诺,你认为有用吗”,选择“作用不大”和“无济于事”的占50%。
3.接受公平竞争。注意团结合作。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青少年更加体会到团队精神对事业成功的积极作用。85%的青少年愿意接受公平竞争,不赞成“竞争可以不择手段”;有98.6%的青少年对“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的团结力量大的道理表示“赞成,很有道理,应该提倡和发扬”;但也有1.4%的同学认为道理不错,但不切实际,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说明还有部分农村青少年比较自闭,对团队的活动没有信心,不甚积极。
4.社会评价和交往方面表现出农村青少年质朴的人际交往观。对自己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农村青少年态度是坦然的。如“你对自己是一个农村学生自卑吗”,有98.4%的学生选择了否定答案;“你对自己农村生活状况满意吗”,有76%的同学回答“满意”。对自己的诚信度回答,有近85%的学生回答“非常好”或“比较好”,只有15%对自己的评价较差。“同学向你请教时,你会怎样做”这一问题中选择“详细讲解”的占60%,“简单说明”的占40%。
四、课题调研组对德育调查现状建议和看法
1、加强学校德育专干队伍业务技能的提高培训。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培训部门制定详细计划,分期分批举办德育专干培训班。
2、大兴学校德育研讨之风,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方法和路子,精心设计德育精品工程。建议制定常规化的学校德育研讨制度、全区研讨制度。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开放校园德育精品工程。
3、整顿和建设好学生心理咨询室,配足配齐心理咨询专任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要提早介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4、学校多开展一些德育活动,将德育时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教育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的,什么不该做的。
5、利用各种法定节日和纪念日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等。
体育08级1班
李富勇
指导教师:杨志龙
摘 要:本文运用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我县部分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常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在大多农村小学都存在场地设施不健全,现有体育设施利用率低;学校体育专业教师匮乏,体育课不规范;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差等问题。因此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学校间的相互帮助,以及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再深造等。希望本文能给云县农村体育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云县 农村学校 体育设施 现状与对策
1引言:2008年奥运会虽然相当成功,但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强调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而非是一个体育强国。我国绝大多数的人口在农村,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增强国民体质的基础。目前,我国约80%的中小学生在农村,亲少年健康的成长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旺,中国已逐渐迈进老龄化社会,学校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一直是教育的薄弱环节。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导致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基础先天不足,体育教师负担过重,国家教育改革和有关规定的不到落实。所以笔者认为加强对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视是非常有必要的。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云县3所城镇小学(爱华完小,红旗完小,田心完小)和6所农村小学(河湾小学,平展小学,蜂王寨小学,安和小学,德胜小学,永胜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云南教育网等相关网站查阅大量有关农村学校体育的相关资料和文献,通过图书馆及外来期刊查阅大量有关农村学校体育的相关资料和文献,所查阅的文献内容主要包括各省市乡镇农村学校体育的开展情况,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体育教材教法及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等研究相关内容。
2.2.2观察法:通过对云县3所城镇小学和6所农村小学的实地观察,观察内容主要是各个学校体育设施的实际情况,场地器材的损坏程度及补修状况,体育教师的授课情况,学生的兴趣情况等。
2.2.3访谈法:本研究就云县各城镇和农村的学校体育开展情况,对个别学校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访谈的主要对象有,校领导及学校体育教师和一部分学生,这一部分的学生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到各种不同性格及兴趣爱好的学生。访问的主要内容有,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及综合能力,学
生参加体育运动情况及主要时段和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等。2.2.4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所观察到及查阅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3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1云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设施的现状
云县体育设施现状器材资源匮乏,各级领导层的不重视,体育教师发展存在困境,体育教学与组织形式单一,专职体育教师缺乏,兼职体育教师较多。出现了经济发展与体育健康观念的不协调局面,体育文化水平低,不全面,城镇,乡,村之间的学校体育教育严重不平衡。出现教学形式的单一,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及体育教师发展的前景困境问题。3.1.1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匮乏 这是一个非常老化的问题,也是严重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一颗软肋,在农村的中小学绝大多数学校连一块像样的篮球场也没有,更不用说200米 400米田径场,学生活动场地只在有限的空地上,部分学校的操场还被农民占有用来存放柴草杂物或建筑用料,再好一点的学校有一张水泥制的乒乓球桌,像单杠 双杠之类的器材学生见都没见过。【1】据研究表明,农村学校体育器材配备情况普遍较差,乡镇农村学校对体育器材需求的比例分别占到53.75%和69.62%,更为严重的欠发达地区器材基本为零。加之学校经费困难,对体育器材的购置更是少之又少,多数学校的校院就是操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还给学校带来许多安全隐患,教师也不能更好的开展体育活动(学生玩得太开心太大声,就会干扰文化科老师上课)这也成了部分体育教师太对消沉的借口。
表1.云县乡镇小学与农村小学体育件设施对比情况
设施 乡镇小学 农村小学
足球场 1 0
篮球场 4 0
乒乓球桌 5—7 1—2
单双杠 3—5 1—2
3.1.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首先 是许多学校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还有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师身兼数职,有语文老师兼任,有数学老师兼任,兼职的体育教师也常常在期末的时候把体育课占用,体育课成了语文数学课的附属课,所以在体育课上听不到,同学们的呐喊助威声,更看不到同学们运动的背影,听到的只是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看到的只是埋头苦读的身影。体育教师的不专业也直接导致了“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现象出现,这句顺口溜也高度概括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直接现状,也确确实实是当前大部分农村学校体育的真实写照。
其次 农村中小学体育地位的问题。体育教师的职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冲击,已有研究表明:农村体育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的社会地位低下,社会对自己的职业认可度低晋级困难,出力不讨好,社会待遇也很不如意,所以很多体育教师产生了倦怠地心理,都想尽办法调去但文化科老师。现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里基本没有专职的师范类本科体育教师,更不用说是本科以上的了。为什么很多高水平的体育教师不愿意到农村来任教,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和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困境有关。在农村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认为农村日常体力劳动较多,可以用劳动来代替锻炼,体育锻炼就没有那么重要。汤云凤曾指出:当前农村体育教学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是“大气候的不重视”。再者从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业务进修活动相对较少,学习范围窄也给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然后 学校领导层面的体育认识不全面,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忽视体育工作,个别农村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认识不足,在执行过程中监督不够,只走形式化路线,进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误区。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不能充分贯彻落实,更离谱的是部分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短体育教学课时,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用等,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体育健康课,一律拿来上文化课。作为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都有自己所学的专业,但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的校长专业可能很少有体育的,也就是说很少有体育专业的老师当校长,谁不会重视语文数学而去重视体育呢,如果校长喜欢体育运动,那么这所学校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可能会好一点,如果校长不喜欢体育运动,那么该校对体育的一般重视都做不到。其实造成这种不重视的原因也很简单,教评是不用考评体育的,一个学校的校长不会因为体育健康课的教学质量而被升迁或是被贬,所以在体育教育的问题上都是过一天算一天。3.1.3各级政府对学校体育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对学校的减免补足政策,学校的收入越来越少。以前我们小学时每学期都交300---500元的学杂费,现在全免不说,好些学生甚至“领工资”上学。学校已经没有经济来源,国家对学校教育资金的投入从上到下已经被剥削的差不多了,真正到学校手里的钱也所剩无几,况且在这些所剩无几的钱中学校还要购置一些文化课用品,也谈不上添置体育设施啦。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没资金投入一切都是空壳。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待遇简直就是‘皇子’‘公主’一般,相反对群众体育及中小学的体育投入则是‘灰姑娘’与‘丑小鸭’
3.1.4家中和学生的认识存在问题
农村的家长基本都是文盲半文盲,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学校体育的重要功能与价值,没有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农村的家长每天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的思想观念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进入一个好的中学,再考入大学,最后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不至于像自己一样幸幸苦一辈子,再者,家长把农活和体育健康看成是一样,认为在家多做做农活就可以代替体育活动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所以家长们都只在乎文化课成绩怎么样,绝不会在乎体育课成绩怎么样。
农村孩子上学就是为了将来能有个好的出路,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找个脱离农村的工作,加之对体育健康课的认识过于肤浅,认为体育课只是玩。以前的升学考试也不考体育(近几年来在升学考试中增设了体育这是件喜事),所以没
必要去认真对待。其次,在农村的孩子也存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误区”,认为越喜欢体育课且体育成绩越好的同学就越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同学们都不愿意当这一类人,自然体育课也就不重要。
4建议和对策
政府应重视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在有一定物质支持的条件下获得健康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农村学校体育多办实事,应根据本地财政和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广开渠道,多元投入,积极筹措,不断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
4.1国家对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
农村学校体育的资金投入一直以来都非常少,归其原因还是领导层不够重视,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占全国教育的80%,在这样一个庞大的教学体系下农村学校体育的人均投入只有1—3元,比竞技体育的投入相差甚远。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普及有利于大面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说国家在资金上应该给予大力支持,使得农村学校有足够的资金去置办体育器材,这样农村学校体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普及。也可以促进农村学校体育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利于发现和培养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这里并不是质疑国家财政对农村学校体育的不支持,只不过支持资金从国家一直到地方的学校要经过好多的部门,100元的农村学校体育建设资金从国家下发开始,一直到学校手里估计也只剩寥寥20元,在这寥寥20元里学校肯定还有其他的地方需要钱,不可能都拿来购置体育器材,笔者建议国家为农村学校体育支持资金专门设立一个独立部门,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也许这样100元从开始到农村各学校手里还是100元。减少中间环节的流失,下发到的钱就肯定可以去置办一些体育器材,学生也就更有机会接触一些大山外面的人玩的体育器材。
4.2关心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
农村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特殊,艰苦。所以规定的福利待遇必须保证,必须切实的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的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的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等。只有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了才能认真的对待自己的这份工作,也会把自己所会的技能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的劳动成果得到了认可,他就有教学积极性,使其安心工作。4.3社会各界的支持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一个再大的问题只要除与十三亿就不是问题。社会上成功半成功人士有很多,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有经济能力为农村学校体育给予帮助,所以要联合所有可以联合的力量建设农村学校体育。以多种方法改善农村学校体育的场地器材条件,建议县乡两级政府在财政上可以利用社会集资,捐助等方法对农村学校体育进行支持。
(1)举办‘改善农村学校体育’的捐赠活动,城里的很多家庭都有1—2件体育用品闲置着,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各种各样的体育用品筹集在一起,然后就可以分配到各个农村学校。这样不但可以使农村的学校有体育用品,而且还给那些闲置的体育用品有一个用武之地。
(2)成功人士的支持,对城里的一些成功人士进行宣传,使其带动周围有经济实力的人一起捐款,并为他们颁发‘市(县)级社会公益领袖’的荣誉证书。这样农村学校体育也就有了一定的活动经费,那些成功人士也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满足,可谓一举两得。4.4学校间的相互帮助
4.4.1城镇中学对农村小学的帮助
城市乡镇里的中小学设备肯定比农村中小学要好得多,城市乡镇学校里也一定会有一些体育器材是用过的或是旧的,这些过时的旧的体育器材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所以就可以把这些过时的旧的体育器材送给农村学校。这么一来,既做了好事被别人称赞,又可不必为旧器材的处理发愁,还为农村学校体育事业作了贡献,更可以为自己学校以后的尖子生输入做铺垫,以云县第一中学为例,云县第一中学把过时的旧的体育器材送给了后菁xx小学,自然的这所小学就对云县第一中学有感恩的心,那里的学生也会好好的记住云县第一中学帮助过他们,在毕业后好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就会被老师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给他推荐去云县一中,学生呢也会有意识后无意识的选择云县一中。这也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这么一来,云县一中就会有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来报到,跟这就是这些学生就会有好大一部分的都考起大学,最后云县一中的升学率就增高。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我就读云县第一中学期间,2008年高考,云县第一中学就有一个女生考取清华大学,为什么是从云县第一中学毕业的?云县第一中学在临沧市八个县的教学质量也不是最好的,为什么她就偏偏选择了云县第一中学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她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本作文大全是云县第一中学捐赠给她的,所以她喜欢上了这所中学也选择了这所中学,最后也是在这所中学考起的清华,给云县第一中学添光不少。
4.4.2农村学校间的相互帮助
国家资金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社会各界的帮助,城镇中学的帮助,这些不是一个小工程,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这些帮助还没来之前体育课还是得上,问题还是没有结决,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农村的中小学之间就是亲兄弟关系,大家要相互帮忙,学校与学校之间在体育器材上,可以采用相互交换的方式来缓解体育器材困乏单一的问题,各学校可以以一学期为期限进行交换。这样一来,学校便可以给学生上新的内容,学生也有了新鲜感,老师上课起来也方便。
4.4.3各地高校教育实习对农村学校的安排
经本人对云县农村学校的实际调查,我县农村学校体育没有高学历的师范教师,既然没有高水平的体育教师愿意到农村学校来任教,那么教育部门可以与各地的师范高校联系,搭建一个平台,让大四的体育生可以到农村学校教育实习。可以把一些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理念带到农村学校里来,这样一来,首先可以使农村的学生受到新的体育健康课教育,懂得一些新的体育健康知识。其次可以培养实习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最后还可与农村体育教师交流教育方式方法,把新的教育理念留在农村,把农村体育健康课教育的辛苦带出农村。4.5体育老师的专业知识深造
提高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是体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只有一个合格的体育老师才能教出一群合格的学生,所以对体育教师的深造不可以马虎,要让体育老师在一定时间内去各个高校进行深造再学习,学习一些好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使自己与时俱进。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学校与学校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进行交流学习。打破封建单一的教学模式,这样也可以提高专业能力,学生也可以更好的学习。4.6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现有资源进行教学
在以上问题没落实的时候,体育教师也不可能把体育课停啦,课还是要继续上下去,怎么才能更好的教学呢,这就是考验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时候啦,农村学校体育可以因地制宜,土法上马,就地取材相结合,具体方法如下:
(1)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单杠,老师想上单杠课怎么办,农村地方就是树多,可以在两棵树的树杈上搭一根横木,就可以做出一个简易的单杠。老师就可以给同学上简单的单杠课,既可以给同学们教授新内容,也能解决一些面临的问题。(2)农村家里一般都会自己编草席草垫,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制定一个教学方案,让每个同学回家自己编一小块草垫,一人一块,一个班就有几十块,这样就可以拼凑出一块完整的垫子,老师就可以在垫子上给同学们上技巧课,同学们就能学到前滚翻后滚翻等等新内容。这么一个简单意行又符合农村实际特点的教学方案,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能学到一些只有在体操房里才能学到的奢侈运动。
(3)现在户外运动是时代的主流,像北京上海这样发达城市的学校,都会掏钱组织同学们去户外运动,什么爬上 郊游 定向越野等等。据我调查,我县城镇中学95%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定向越野,更不用说参与过定向越野。农村的学校周围大多都是山坡树林,体育老师就可以根据这样的地理位置给学生安排一些现在最流行的定向越野课。老师画几份学校周围的草图,在指定地点放一些标志物,然同学们看图找物,这样一来农村的孩子也能走在潮流的前线体验户外运动。(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云县又是一个以彝族和布朗族为主的县,2003年我县申请“彝族自治县”,因为我们县里的彝族基本已经汉化,对于彝族的文化基本不了解,所以审核没有通过。虽然我们不可能让彝族的人学会彝族语言,但是可以把彝族的传统体育带入学校里来,如:布朗球,抢花炮,斗鸡,布球,摔跤等。既有教学的新颖性又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性。4.1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云县农村学校体育的开展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的帮助和体育教师的改进。同时农村学校体育健康课的教学又有好大一块教育思维及手段的利用空白,有空白就证明有空间有市场,体育教师在克服这些不足的同时也应该利用那些教学空白开发教学市场。因材施教,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任重教远,各界人士和组织都应该关心和支持,争取在短时间内改善农村学校体育的教学现状,也只有这样全面素质教育才不是一句空话。
参考资料:
【1】肖恬.浅析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当前困境[J] 2010-01-21
【2】戴云祥.进一步做好云县农村文化体育工作思想的思考[J].云县文体局 【3】秦中恒.农村山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感悟[J].当代教育之窗,2011-3-14
【4】孙庆祝等.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农村体育的必由之路[J].体育文化导刊,2004(8)【5】蒋丽;农村学校体育的问题及对策 [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8 【6】李永胜 农村学校体育现象及对策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 是破解三农问题以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举措。按照中央确定的20字方针, 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 扎实稳步推进, 制定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搞好村镇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因此, 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先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充分认识并推进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一) 必要性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科学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 经济的发展不能影响自然环境和生态, 更不能以破坏自然资源、牺牲环境、危害群众健康安全为代价。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合理引导, 有序建设, 必须依照规划, 否则, 就造成混乱、造成浪费、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任务, 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同地域发展阶段不同, 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
解放村人居环境仍然不完善, 如缺少绿地植被、给水设施、排水设施, 人居生态环境差等, 这些方面恰恰是建设新农村必须整治改造的。
(二) 研究的方法
《沈阳市于洪区光辉乡解放村人居生态环境治理规划》的编制采取政府组织、村民参与、分期推进实施的方式。具体方法为:深入调查、认真研究, 注重和介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治理的内容和意义;收集详尽真实的基础资料, 全面分析研究农村现状环境和发展趋势;整合和协调村民、政府各方面利益, 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综合协调编制方案成果;注重方案编制形成过程, 为村庄环境治理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先期条件。
(三) 研究的意义
村庄人居生态环境环境治理是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必要手段,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 是立足于现实、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村庄环境治理工作, 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焕发农村社会活力;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三、研究的内容
(一) 道路广场
1. 道路系统
针对解放村道路系统不完整、路面条件差、村内小街巷道路雨天出行不畅等现状问题, 在现有条件下, 对确实影响村民出行的街巷道路进行整修, 对现有道路进行维护。充分利用现状条件, 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 创造便捷的交通环境和完善的道路网络。
2. 道路、排水、绿化、照明设施
村庄道路分为村庄主要道路、次要道路、支路及巷路四级。主要道路以机动车交通为主, 主要承担村庄内的客货运交通以及对外公路的双向职能。规划道路红线宽度16m (不包括街边绿地宽度) , 路面宽度为10m, 路肩宽2m, 双侧设宽度1m的明渠排水沟, 单侧设置单挑式照明路灯, 规划街边绿地宽度4m, 即围墙或建筑后退道路红线4m。次要道路红线宽度11m (不包括街边绿地宽度) , 路面宽度为7m, 路肩宽1.5m, 双侧设占地宽度0.5m的明渠排水沟, 规划街边绿地宽度2m, 即围墙后退道路红线2m。支路规划路面宽度为3.5m, 路肩宽1.5m, 单侧设占地宽度0.5m的明渠排水沟, 规划街边绿地宽度2m, 即围墙后退道路红线2m。
3. 治理相关措施
理顺村庄道路脉络, 区分等级结构。在现状基础上适当拓宽与连通各级道路, 使道路通畅便捷, 方便村民出行和车辆安全行驶。参照相关规范要求适当调改道路交叉口间距, 并保证交叉视距, 主要道路转弯半径不小于8m, 次要道路转弯半径不小于5m, 巷路转弯半径不小于3m。村庄全部等级道路路面硬化, 加设道路边沟, 保证道路排水和相邻村庄用地雨水汇集。沿路设置行道绿化, 栽植乔木、灌木、草皮, 主要道路按规划实施, 宅前小巷路可鼓励村民自发种植果木、花草, 以塑造新农村的田园风貌。
4. 村民活动广场
村庄南部利用原小学校位置建设村民活动广场一处 (小学校撤并到中学里) , 完善广场内休闲活动设施并适当增添绿化和小品等, 丰富村民休闲活动。
规划道路广场总用地6.58km2, 占建设用地比例为6.19%, 人均17.21m2/人。
(二) 给水工程规划
1. 给水现状
解放村给水主要为村民庭院内自建有浅层水手压机井 (个别也有小井径电机井) 取水和浇灌, 现状水井数量为1112眼, 井深30m, 管径2寸。
2. 用水量预测
用水标准根据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并结合村屯实际情况, 参考周围村屯的用水量标准, 确定居住建筑的生活用水标准为70L/人天;公共建筑的生活用水量按居住建筑生活用水量的8%进行计算;消防用水量为10L/s, 并按同一时间内有一处发生火灾, 灭火持续时间2h用水计算;其他用水包括浇洒道路和绿地的用水量以及管网漏水量, 按上述用水量总和的10%计算。
村民生活用水量:Q1=70L/人·d×3824人=267.7T/d
公建用水量:Q2=Q1×8%=21.4T/d
养殖业用水量:Q3=25T/d (根据现有养殖业发展水平预测)
工业用水量:Q4=15T/d (根据现有工业发展水平预测)
其他用水量:Q5= (Q1+Q2) ×10%=28.9T/d
消防用水量: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 , 其消防用水量为10L/S, 火灾延续时间为2小时计, 则Q6=72T/d
(三) 水源、水厂规划
1. 水源地与水源
规划村庄内采用集中供水与村民手动泵分散给水方式相结合。为保证水源不受污染, 水源配设水净化装置和水消毒设施, 供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全天候供给自来水。
2. 管网规划布置
规划给水采用生产、生活、消防统一供给制, 给水干管由水源井引出, 沿主要道路敷设, 配水管网采用枝状管网方式布设, 并做到支管到户, 保证用户有足够的水量与水压。给水管径采用干管为DN200, 支管为DN150~DN100。
(四) 排水工程规划
1. 排水量估算
(1) 污水量估算
解放村污水排放量按给水量的80%计算, 最高日用水量为430T/d, 变化系数取1.8, 平均日用水量为239T/d。污水量按平均日计算, 规划末期平均日污水量191T/d。
(2) 雨水量估算
规划采用沈阳市的暴雨强度公式:
式中:q=1825× (1+0.774lg P) / (t+8) 0.724
其中:Q——设计降雨量 (L/s) ;
F——汇水面积 (ha) ;
q——设计降雨强度 (L/s·ha) ;
P——重现期, 取主干管渠P=0.5年, 支管渠P=0.33年;
ψ——地面综合径流系数, 取ψ=0.45, 绿地取0.3;
t——降雨历时为8分钟, t=t1+mt2;t1——地面集水时间, 取t1=10—15分钟。
村庄降水量计算按沈阳地区暴雨强度公式计算。结合村庄内各级道路治理, 主要利用道路两侧砌石矩形边沟和对村庄内的汇水径流路径的梳理, 有组织排水。
2. 排水体系与管网规划
(1) 现状排水
解放村地势较为平坦, 高差不大, 村内排水主要为自然排放。规划排水渠修建方向依地形挖设, 靠重力流向, 最终将雨、污水排走。村内部分污水由渗井排放。
(2) 排水体系
根据解放村现有经济状况, 规划排水采用部分雨污分流, 即工业污水与雨水采用雨污分流排放, 生活污水与雨水采用雨污合流排放。村内部分污水采用农户建渗井排放, 主要街路采用排水管排水, 管径为500mm;其余街路雨水由明渠排放, 路边沟采用净深约0.4m—0.8m的明沟排水, 排水沟纵坡一般不小于3‰, 村庄场地地表坡度均按坡向边沟或明沟的竖向形式整治, 使雨季降水及时汇集外排至村庄周边坑塘沟渠等天然水体, 地表坡度一般在3‰左右。
3. 排水收集系统处理
(1) 工业、养殖业污水收集系统处理
对于工业污水, 施行严格的雨污分流制, 在工业、养殖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站选址应在村庄水系下游, 靠近受纳水体或农田灌溉区。养殖业污水、工业废水须经处理达到相关标准后, 方可排入村庄排水沟渠或村庄水系, 不得污染村庄环境。
(2) 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处理
对于生活污水可采用分散式的生活污水与雨水合流排水方式, 与现状排水相结合, 疏通治理排水沟渠, 采取下列措施:
(1) 粪便污水与其它生活污水宜经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进行卫生处理, 不得暴露在村民日常生活的环境中, 不得污染地表和地下饮用水源, 不得污染其它功能性水体。粪便污水可单独收集并制作肥料, 处理后的熟污泥应用作农肥。化粪池可与室外深坑式厕所的贮粪池相结合。
(2) 其它生活污水可与雨水合流排放, 但应经常清理排水沟渠, 防止污水中腐烂的有机物影响村庄环境卫生。
(3) 排水沟渠沿道路敷设, 应避免穿越广场、公共绿地等, 避免与排洪沟等障碍物交叉。
(4) 寒冷地区, 排水管道应铺设在冻土层以下, 并有防冻措施。
4. 污水排放标准
污水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的有关规定;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的有关规定。
5. 雨水排水设施治理
雨水有序排放, 通过道路边沟或雨水沟渠, 就近排入村庄水系或收集利用。
(1) 采用明沟或暗渠方式进行雨水排放, 明沟或暗渠与道路边沟相结合;
(2) 雨水沟渠充分利用地形, 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等水体;
(3) 雨水排水沟渠的纵坡应不小于0.3%, 雨水沟渠的宽度不小于250mm, 深度不小于200mm;
(4) 雨水排水沟渠砌筑, 选用混凝土或砖石、条石等地方材料;
(5) 雨水沟渠定时清理维护, 防止被生活垃圾、淤泥淤积堵塞;
(6) 房屋外墙外地坪设置散水, 宽度不小于0.50m, 外墙勒脚高度不低于0.50m, 一般采用石材、水泥等材料砌筑。
(五) 供暖 (热) 工程
村庄冬季采暖仍然由村民住户自行使用原煤、柴草进行取暖。根据现有经济发展水平, 规划不作改变。
(六) 供电工程规划
1. 依据辽宁省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 该村供电工程已建设与改造完毕, 可满足10—15年的负荷发展要求。
2. 需要移动或新建用电点时, 电器设备及线路须由电工操作, 严禁乱拉乱扯供电线路。
3. 供电线路弛度对地面低于下列数值时, 须及时紧线。导线与地面的最小距离在居民区为高压6.5m, 低压6.0m;非居民区高压5.5m, 低压5.0m。
4. 供电线路下方的柴草垛要迁至异地堆放。
5. 低压接户线超过25m时, 应加接户杆。
6. 因扩宽道路或改扩建工程需要, 应及时调整局部供电设施。
7. 严禁在电杆和拉线上栓牲畜。
8. 在107省道一侧按20m距离布置一处路灯, 拟建节能型路灯80盏。
(七) 电信工程规划
1. 电信
提高固定电话普及率为30部/百人;大力发展宽带网络, 以迅速传递信息;因扩宽道路或改扩建工程需要, 可局部调整电信线路。
2. 广播电视
解放村广播电视信号源来自沈阳市于洪区, 广播电视收视户通过电视机上的机顶盒接受信号收看节目, 应加强各收视户的广播电视线路管理和维护, 提高广播电视入户率。
(八) 道路维护
结合村庄环境卫生、村庄防灾和道路、宅院等治理, 清理村庄沿路街面上现存的粪肥、垃圾堆、坑和柴草、杂务堆等, 及时整顿“马路仓库、马路工厂、马路场院、马路牌幌、散放散养家畜家禽”, 应当配合村庄绿化和宅院墙、门等治理, 美化村街路面。
三、实施方法
解放村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是按市、区各级政府及其职能机构的总体构想, 根据本村经济状况和发展潜力, 村庄整治实施建设采取分阶段逐年实施, 在具体整治项目工程的实施上, 本着“先易后难, 逐个破解”的原则, 预计实施建设总体分三个阶段:
(一) 实施建设的动员阶段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实施的首要性和必要性, 使广大村民在明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其村庄整治实施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的同时, 也知道这是事关全社会长远发展和自己切身利益的大好事、大实事。同时, 适时组织召开村民大会, 宣传、讨论和参观村庄整治已见成效的村镇, 增强村民自觉投身村庄环境整治实施的热情, 让全体村民真切地感受并认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其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是可以通过政府、社会和他们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的。
(二) 实施建设的展开阶段
根据上级批准的村庄环境整治规划, 确定每年启动实施的项目工程, 并按上级主管建设机构规定要求等进行市场招投标, 选定建设承接后陆续按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中制定的年度计划实施。
(三) 实施建设的终结验收阶段
市、区、乡政府职能机构协助解放村先后组织技术专家和工程、安全、消防、卫生、环保等职能部门及财政、审计等部门对整治项目工程进行全面验收, 对全部验收结果经过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通过。
四、结语
新农村治理规划不仅包括村容村貌、自然村落的生态环境建设, 还应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全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建设新的农村生态环境、新的人居环境、新的农村村容村貌为着力点, 最终实现建设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收入增加、生活安康、设施改善、环境整洁、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新农村。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 村镇建设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建设新的农村居住环境、生态环境、新的农村村容村貌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任务, 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 村庄基础设施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2]陈冉, 朱喜钢.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22) .
[3]高帆.新农村建设:一个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解析[J].当代经济科学, 2007 (1) .
[4]王碧峰.我国新农村建设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 (9) .
[5]李芒环.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3) .
【摘 要】教育是立国之本,人才是国之栋梁,做好教育则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然而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时期,农村基础教育却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为了深入了解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笔者选取了甘肃省H县,对包括村、乡、县的基础教育学校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省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研究结果,笔者结合农村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基础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也关系的国家的长远发展,《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我国作为农村居民众多的国家,农村学生人数占全国学生人数很大的比重。自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农村基础教育虽取得一定的发展,但就目前现状而言依然存在种种问题。甘肃省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较多市县为国家级贫困地区,直到2012年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才通过国家验收,且笔者了解到甘肃省农村地区存在无学前教育、大量留守儿童、教师资源短缺、学生无学上等问题。鉴于此笔者针对甘肃省H县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了探析,并对其现状展开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1.教师招考制度不完善,导致教师专业不对口
专业不对口问题已成为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走访发现,每个学校不同程度上都有此问题,甚至有学校60%的教师专业为汉语言专业。统计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不理解”是学习中最主要的困难。教师专业不对口对农村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学前教育滞后,突出表现在缺乏专业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势在必行,调查发现农村地区不是没有条件办学前教育,最大问题在于缺乏专业的学前教师。
(2)农村基础教育严重缺乏音乐、体育和美术教师,素质教育任重道远。素质教育有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5种特征,但深入考虑农村基础教育没有一个特征可以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特征。调查发现农村学校里的音体美教师凤毛麟角,并且一些学校对音乐、体育、美术课程并不重视,认为是“副科”。在甘肃省H县中南部,艺术教育发展的不仅有规模而且富有成效,但从总体来讲,甘肃省艺术教育还极其落后,有待提高。
2.教师工资偏低
(1)教师底薪偏低。调查发现教师的收入水平偏低,与其担当的教育任务极不相称,尽管当前我国社会给予教师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教师的工资收入长期处于社会中下水平。
(2)教师没有任何福利。教师职业不仅是一项神圣的职业,也是一个工作量极大地职业,但现实的政策刚好相反,教师除了基本收入以外没任何福利,就连教师节形同虚设。正如几位校长所说“教育是弱势群体”。
(3)城乡教师待遇差距较大。虽然城乡教师工资水平基本持平,但从劳动量等因素对比分析来看,城乡教师待遇差距较大。据了解,有些地区给农村教师每月补贴10元,也就是说农村教师每月比城市教师收入多10元,但实际待遇差别相差较大。
3.工资偏低是引起其他一些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农村教师流动大,影响正常教学。教师流动已成为农村学校一个严峻且棘手的问题,走访的8所学校中有7所学校出现此问题。下面将从合理流动和不合理流动两方面阐述。
农村教师合理流动使农村学校成了城区学校的培训基地。甘肃省施行“农村学校教师工作满5年方可申请选调进城”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流动现象,保证了农村教师数量和质量。5年后大多数教师成了农村学校骨干教师,但因工资待遇低等原因,大多数教师通过考试进入了城区或环境较好的学校。
教师不合理的流动表现出不定时性和人脉性调动特征,对学校管理和正常教学影响较大。据了解不合理的流动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因工资水平低,教师放弃该行业直接转业;另一种是利用便利的人脉关系调到环境较好的学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合理流动出现了不定时特征,也就是说走就走,这种不定时调动对学校管理和学生学习影响更为突出。原本农村教师紧缺,这样做无疑是雪上加霜。
(2)农村教师角色多,工作量大,入不敷出,职业倦怠严重。教师的角色是多方面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形的;既有认知方面的,还有情感方面的,都统一于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但超额的工作量使教师难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引起教师职业倦怠。加之安全问题普遍成为学校的头等大事,老师无形中就又多了一份责任,致使教学下降成次要责任。教师积极性不高必定会影响教师对教学的投入程度,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4.有关部门对教育政策领悟不到位,执行出现偏差
有些地区对教育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执行时出现形式化、表面化、绝对化现象,没有做到实事求是。下面笔者将从三方面展开分析。
(1)控制学生作业时间有失严谨性,可行性不高。近年来,国家号召给中小学生减负,调查发现一些地区曲解了这一政策。调查发现,有些地区规定1~2年级学生不留作业,其他年级作业不得超过半小时;有些地区规定1~9年级不许留作业。这种做法的倾向性是正确的,但作业量以时间标准规定有失科学性。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用不合理。调查发现,几乎每所学校都存在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学校正常发展,这与国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政策不符。此外,教育经费存在被挪用等不合理使用现象。一些地区,学校的教育经费被挪用,比如修路,有些地区教育经费被用来大建校舍,结果生源少,校舍被闲置,然而出现教学设备紧缺等现象。
(3)有关部门对学校检查繁多、搞形式主义。有关部门对学校检查有利于推动学校发展,然而一些地区对学校检查过于频繁,搞形式主义,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调查发现部分地区检查只检查档案盒。了解到一些学校一学期大概接受学区500个文件,学校平均一天有两个文件需要处理,学校有时为应付检查发动所有教师处理相关事宜,甚至有学校专门指定几名教师应付检查。
二、改善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的建议及对策分析
(1)完善教师招考制度,按学校需求招考教师。要打破教师专业不对口现象,提高教师整体质量就必须从制度出发,从源头抓起。每年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向有关部门反映具体情况,相关部门及时审核并制定要求细则,建立双向选择制度,使学校根据具体所需专业教师选拔教师。
(2)改革教师薪酬制度。①支付较高的补偿性工资。教师作为社会中智力高度密集的职业,由于前期投入较大,尤其艺术类教师,支付较高的补偿性工资势在必行。②加强对教师薪酬分配制度的市场引导。教师高薪有利于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应当给予教师高于市场平均工资的薪酬,使得薪酬水平达到社会中等偏上水平,以提高教师积极性,降低教师流失率。③加大绩效工资在教师收入中所占比例。绩效工资有较好的激励作用,完善的绩效工资制度有助于吸引教师,一定程度上会减少教育问题。
(3)教育政策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4)加大教育投入,合理使用教育经费,完善教育基础设施,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5)相关部门检查学校工作不搞形式,检查应正规化。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制定适合当地的管理制度,不滥用权力、乱用权力,并自觉的履行自己的责任,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发展。
作者简介:
薛瑞英(1993~ ),女,汉族,甘肃平凉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2届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农村基础设施现状论文】推荐阅读: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论文09-11
农业农村统计调查基础06-29
公选农村基层工作基础知识10-11
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宣传标语10-15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论文07-10
研究廊坊农村的体育现状的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