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幽默与情感论文(共12篇)
幽默与情感教学的意义。自古以来,情感都是人们生存与交流的必要条件,它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最真实感受,可以通过情感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而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幽默与情感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原因在于它摆脱了以往陈旧老套的言传身教,而是以幽默的教学语言及感情色彩为切入点。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战斗力,幽默的情感教学,学生在情感教育中不断学习不断深化,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学生面对挫折的积极态度,大大提高了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伟大尝试与创新。
二、幽默与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语文教学方案中融入幽默与情感。语文教学方案是老师进行语文教学的依据,它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教学方案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语文教学质量。因此,中学语文老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案的设计。若想语文教学方案具有良好的可实施性,就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加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比如可以在教学方案中设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和指挥,让学生进行自由辩论,掌握学生的知识了解状况,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这样的方式,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学生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另外,将幽默与情感融入教学方案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使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理,有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
2.以幽默与情感为切入点开展语文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更需要幽默与情感。原因在于,课堂是学生与老师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平台,如果融入幽默与情感,就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为师生建立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有利于老师语文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中老师应注意语言的运用,因为语言是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老师若采用一种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加以真诚的表达,将自身的教学自信传达给学生,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自信、乐观的心态,提高学生面对学习困难时的应对能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幽默与情感教学,要求老师要重视每位学生,一视同仁,对于成绩相对比较差的学生要给予真诚的鼓励及辅导,使之拥有学习的自信。另外,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才能更好地进行幽默与情感教学。幽默与情感的介入,打破了硬灌输的陈规教学,而是发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障碍,从而使师生之间可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基础科目,在教学中融入幽默与情感,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以后的求学道路奠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幽默与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及水平,还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认知能力。可以说,幽默与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师生共赢。
三、总结
过去, 我们的传统教育在教育和教学上, 对于我们的进步和发展确实有过积极的一面, 但是, 我们也应该真确的看到, 这样“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模式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扰和不必要的麻烦。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我们的体育教师在开展活动的时候都显得十分的谨慎, 他们必须着重看待技能方面的教学, 要确保每个学生都真真切切的学习到了体育技能。而在过度重视体育技能的同时, 忘记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这样的教学理念, 致使在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格塑造变得十分艰难, 这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学习都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必须要慎重的对待这一问题。
由此可见, 我们要逐渐的转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 跟上教学机制的进一步改革的步伐,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逐渐加入情感教育, 帮助他们更好的应用情感教育, 取得更好的成绩。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的学习过程中, 塑造健康的、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如何实现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上面, 我们谈论了关于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的应用的重要性问题, 在充分认识到了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的重要性以后。笔者根据自己今年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理论知识, 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的认真的分析的目前的局势, 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希望能对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2.1、关注学生的情感 , 注 重情感教育
众所周知的, 中学生在中学阶段是一个塑造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 应该做好引导工作。但是, 传统的应试教育却并没有重视到这一点, 在盲目追求高分的背后, 教师甚至是整个教学体制都认为情感教育是没用的, 是浪费时间的。
目前,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我们应该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 注重自身的情感教育问题。在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 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三心”, 即对待学生要有的爱心, 教育学生要有的关心, 以及对学生的生活上要贴心。其实,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育人, 那么情感教育的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如果我们像以前一样以为的追求考试卷子上的卷面分数, 就会使得中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出现很多的障碍, 而最严重的障碍就是缺乏情感教育。
2.2、激发学生情感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意识
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是极为重要的, 在做完上述的“三心”要求以后, 我们还要注意和帮助激发学生的情感,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这主要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 循循善诱。中学生的思维和观念还处于可以塑造期, 遇见一个优秀的老师就可以帮助他们塑造出一个好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形态。所以, 作为教师, 要提升自身的素质, 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好的言辞和自身教学魅力来吸引学生, 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身的体魄, 也得到了好的心灵塑造。这对于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是极为重要的。所以,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关于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的讨论会, 在会上积极研究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然后将成果记录下来, 让老师们专心学习和研究, 在上体育与健康课期间,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实现更好的教学。
第二,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例如, 目前用的很好的一种体育与健康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学期间将比喻联想融入到教学之中, 这样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 与此同时也能更好的将会学生如何进行体育活动。这只是许多方法中的一种,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 来结合具体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和教学创新,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 还要自主学习好一些基本的教学模式和新颖的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好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这项艰巨而又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3、结 束语
就目前形势来看, 我们不难看出, 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教育体制改革。但是,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确实太深, 所以, 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是, 残留问题仍然很多。情感教育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情感教育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占据的比重是很大的,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长期遭到忽视, 这是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应该立足实际, 实事求是的将其解决好, 给体育与健康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郭静.陕西省高校体教专业排球课教学与中学排球课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山西大学, 2013 (05) .
[2]张胜利.室内体育课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现状与改革探索[J].许昌师专学报, 2012 (09) .
关键词:情感;教育;熏陶
中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关系密切,有着必然联系,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让情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催化剂。
结合本人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十几年来的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基本途径
1.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内涵。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饱含着作者的深厚情感体验的,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积累的情感和知识内容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课文中作者对人和物的深厚情感,对大自然爱的情感,对生活爱的情感,以及对祖国爱的情感,贯穿于其作品之中,这些都是教材的结合点,都能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情感,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着力点。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我在教《项脊轩志》、《背影》等这类表达至爱亲情的文章时,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还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抓住现阶段中学生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疼爱子女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情色彩。课堂教学中,情感是协调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教学内容之中,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如见其物、如闻其声,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往往会给课堂带来和谐的音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基本方法——情感渗透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情有所动”,想方设法将埋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置于激昂的情感之中,感受学有所得的喜悦。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动之以情,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读诵结合,理解情感
1.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在教师范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或个人读或集体读或小组读,或分角色读,或配乐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朗读《荷塘月色》“月下的荷塘”一段,节奏要舒缓,感情要亲切,如果配以轻柔的音乐,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荷塘的美,这样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情趣盎然,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何愁学生不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呢?
2.熟读成诵。真正的背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其阅读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受到情感熏陶。背诵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易被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感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时老师再稍微点拨一下,就很容易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升华。
(二)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育
文以载道,情为心声。一篇好的课文,必定洋溢着感人的激情。即使是议论体裁的文章,也会蕴涵着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真理的一往深情。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始终贯穿情感教育,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思想性。从中发掘深刻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导他们学会发现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好的人生。
人类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具有丰富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情真意切;欢情、豪情、悲情,情景交融。以情感为主线,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在语文课情感教育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发掘真情,感悟真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丰富的情感,有着超乎常人的对情感把握的敏锐度。假如你缺乏对人生、对职业的热爱,就不可能比学生更多的发现课文中的感人挚情。教师虽然不一定是诗人,但应该具有诗人的豪情;教师不一定是画家,但应具有画家善于发现美的敏锐眼睛;教师不可能都是音乐家,但应有音乐家的柔情。唯此,才能更好、更多的发掘真情,感悟真情。比如在第五册中学语文课本第25课《诗词五首》中,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掌握,感悟和体
验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李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思;陆游以年迈之躯,僵卧孤村仍梦赴边关,驰骋沙场的一腔爱国情。
二、巧设意境,情景交融
在《不朽的失眠》中,作者跨越千年时空展开丰富的遐思联想,描绘出张继落榜之后的落魄、失意、凄凉的情感。再现了《枫桥夜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为此,笔者以《枫叶颂》为题与师生同题作诗,与学生一起感悟枫桥的枫叶:“千年的渔火,万年的风霜,带你走进岁月的沧桑。朦胧的月色,绚丽的霞光,照亮你心头的视窗。悠扬的钟声,在无尽的遐想,沉浸在思念的梦乡。啊,每一片枫叶,都是一轮火红的太阳。永远凝聚与辉耀着,圣洁的生命之光!”
其实,对于诗歌作品的欣赏,从来就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的。因为好的诗歌作品总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在讲授此篇课文的时候,要结合对那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歌的欣赏,通过播放幻灯片,配乐诗朗诵等多种形式,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在讲授莎世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这篇课文的时候,特别要注重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充分把握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境生情,以情感人。
三、互动共鸣,传递深情
师生课堂互动,是教改实验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
互动,才能产生共鸣;只有互动,才能更好地传递深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层层蓄势,气象恢弘。以富有音乐美的凝练语言,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志。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轮读课文、课堂讨论、师生分别写读后感等多种方式,增强互动,共同体验和传递胸怀宽广,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拼搏向上的道德情操。初一语文课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课》,表现了对祖国领土沉沦的悲情,可以结合咏唱纪念“9.18”等抗日救亡歌曲,加深学生的感受。
四、生发情感,再现激情
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课文与作文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升华真情实感,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朴素的语言,从微小的细节,描绘出父亲的感人形象,表达了父子深情。结合本篇课文,让学生回忆亲人们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写出亲情作文。有个学生从自己的爷爷为乞丐端饭、穿鞋等细节描写中,表达了对爷爷的敬佩之情,并以《天堂里的笑声》为这篇作文命名,写出爷爷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关注弱势群体,创建和谐社会,谈出了切身感受,体现出情感的升华与灵魂的洗礼。对于相近的课文,应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同样是对友情的赞美,都描
绘了美妙的田园风光。但在语言风格上,孟浩然的诗自然朴实,陆游的诗于平易处见工整,富有哲理色彩。教师也可以试着写一些古诗新诗,启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与灵感。比如我曾写了下面两首小诗,与学生进行交流:
其一《登神农山》:披雨临风登神农,超凡脱俗上九重; 松化白鹤凌空舞,满山秋叶别样红。其二《端午有感》:
[关键词]情感教学 中学 英语
目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改善人际关系。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开始关注和探讨教学中的情感缺失问题,重视和加强情感教学是素质教育赋予教师的新的使命。
一、中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人作为一个有机体,感性与理性发展应该是协调的,如若片面的追求理性而忽视感性,必然会导致学生人格发展的障碍。追求理性思考的深刻,而忽视感性思考的力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力的发展,反而有阻碍其发展的结果。有的英语教师总是按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对学生进行灌输,往往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用自己的感悟去覆盖学生的感悟,要求学生从一定的角度去理解以求达到同一认识层次。而实际上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品味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整齐划一”的“目中无人”教学,不能不说是英语教学的悲剧。
教学中重视非智力因素有利于教学的成功,我们要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优化教学,促进认知教育的发展。中学英语教育过程扭曲了学习品质的培养,忽略了个性的培养,机械化了高级社会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大多数英语教师把对词汇和语法的理解和运用作为知识和能力目标。新课程实施后,教师通过培训,能够接受新课程的理念,但接受仅仅是一种认同,还没有能够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在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
二、教师的教学情感对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的影响
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英语课的教学与训练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在学生面前始终表现出情绪乐观,态度和蔼、表情亲切、举止潇洒、仪表端庄、言谈高雅、朝气蓬勃,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并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身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为深远。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中学英语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与训练中的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英语教师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专业思想。热爱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坚定的志向和毅力,有深厚的感情,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这是产生情感的内部动力,产生坚持而可靠的工作动机。在中学英语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保持积极,肯定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是根本,全面的业务能力是前提,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方能使学生依赖教师,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两面性。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两个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一方还是学生一方的心理与行为变化都会给对方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与社会学理论中被称为“互动”现象,其中以教的变化尤为重要。教师愉快的心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饰演好自身角色外,还必须饰演学生,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一起进行学习游戏,与学生一起开怀大笑,一起做优美的动作,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他们视你为同学、朋友,与你交流,同时他们也视你为导师。可见,中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课的教学中,教师即要当好教师,又要扮演好学生,与学生建起情感上相容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三、积极的教学情感是提高中学英语课教学效果的途径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需要激发和培养。随着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英语教师保持积极,肯定的情感是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中学英语课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学生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不断焕发前进的学习动力,为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在中学英语课教学中,英语教师应特别注意自我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不仅拘泥于教材,应适当引进一些鲜活的资料,传递一些新科技信息,增加中学英语教学的“磁性”以吸引学生,因此,中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吸取本学科的新鲜血液,多积累一些资料,以便在教学中不断推出新内容,从而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四、结论
《基础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其基本内容是: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首先,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与知识技能教学目标培养和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培养结合起来。其次,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积累愉快的体验,不断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四,要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题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习惯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与课程目标相迎,就必须从小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数学价值观进行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数学教师本身应具备积极丰富的情感。1.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蔼。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教师的情绪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春夏之交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低落。为改善这种状况,我总会以活力的状态、亲切的笑容、激情的师生问好调动气氛,学生往往被感染,充满兴趣的学习。
2.数学教师要会自我调控感情。课堂上展现的是教师积极向上乐观的一面,个人烦恼和不快应抛掉。针对学生的错误能泰然处之,能和学生贴心,点拨和启迪。这样,必定能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
3.作为教师还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努力钻研业务、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具有敬业精神,由此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不要偏爱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1.学生需要尊重。学生是需要尊重的,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各有不同。我们不要用主观的喜好面对他们。他们是具有平等人格的生命个体,我们要学会“蹲下来看孩子。”
2.不要偏爱。后进生是受伤的花朵,更需要老师格外的扶持,格外关心。如果教师对后进生冷淡训斥,歧视甚至放弃,无异于对受伤的花朵再砍一刀,只能促使花朵过早枯萎和夭折。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不但需要用知识丰富他们的思想,还需要以关怀与爱去温暖他们稚嫩的心灵。教学要民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偏爱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漠不关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3.及时评价。作为教师应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去赏识学生,评价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捕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这样,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
没有兴趣,学习就是沉重的负担。而这一点,在写教案设计目标时就应有意识。1.设计目标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新教法中,我重视由情感引发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的时候,采用故事引入,生动形象的图片,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做的:上课一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吗?同学们说听过,我接着鼓励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故事中的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老师这里就有4只丑小鸭,它们都遇到了难题,只要解决了这些难题,它们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丑小鸭解决难题吗?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都说愿意,于是学生很自然地复习了旧知连加连减,在故事中提出数学问题,不仅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从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创设愉悦乐学的心理情感。(1)教材中很多内容并不是要教师面面俱到,而是根据例题进行取舍。如在讲二年级下册“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我让学生在游玩中自由组合,不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解决了游玩中的数学问题。(2)根据形象思维占小学生优势的特点,抓好直观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3)小学生爱玩爱动,强化观察、制作实验活动,让他们多种器官并用。(4)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益于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巩固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情感状态。如适当开展小游戏活动,作律动操,都是成功的实践经验。
3.多元化评价,在成功中学习。心理学发现,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些触摸不到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利克特量表等方法进行评价。学习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成功会使人愉快、自信,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特征比较困难,于是让他们分组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如果学生找出的规律不正确,就引导他们举出反例来。不管哪个组合作好、排除规律快,还是猜想错误,我都及时给予肯定与评价。这样,学生们信心十足,享受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四、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
一、用幽默的素材吸引人
要让学生学好英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而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喜欢老师,觉得上英语课有意思。所以一些幽默的图片、漫画、笑话、谜语、脑筋急转弯、游戏、电影、电视剧等,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素材和资源。它们适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如热身、导入、呈现、操练、复习,也适合于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如字母、单词、句型等。合理地利用这些素材和资源,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英语课充满乐趣。
我们在热身时可以做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游戏,使学生尽快进入说英语的状态。如在学生学习了“big"和“small"两个词后,我们可以做“big watermelon or small watermelon"的游戏,要求学生手的动作要与嘴里说的单词意思相反。游戏使课堂充满了欢笑和趣味,与此同时学生又复习了单词,还锻炼了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新课导入时我们可以用一些谜语,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如我们在导入“clock”这个词时,可以先问学生:“What has hands but no feet,a face but no eyes,tells but does not talk?”又如导入“snail”,可以用谜语“I’m out and about all day and yet l always stay at home.”在猜完谜语之后再呈现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我们可以用幽默的图片来进行有意义的操练,避免过多的机械操练。如网上有关于姚明胡子的图片,每张图片上的姚明都有一种不同的胡子,我们可以用它来操练“with”句型。老师可以先做个示范“He is a man witha short beard.”然后学生根据不同的图片可以仿造出不同的句子如“He is a man with a long/grey beard"等。
我们可以用脑筋急转弯来复习。比如在复习动物名词时,可以问学生一些问题:1.What animal wears big black glasses on its face?(Panda) 2.Which letter is a kind of animal?(Bee) 3.You throw butter out of the window,what you can see?(Butterfly) 4.What animal is the smartest?(Pig.Because It knows everything).
或者在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或学生比较累的时候可以讲一些笑话来调节气氛。如在讲到panda时,可以问学生“The panda made two wishes on his birthday.Do you know what they are?”(He hopes to have a good sleep and have a colorful picture.)这样的笑话会让学生忍俊不禁,倦意全无。
教师在课堂上所具有的机智和幽默,除了受气质和性格的影响外,更重要的还在于素材意识和平时的积累。所以我们要从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个性独特的教学风格的角度去搜集有幽默感的格言、妙语、风趣的故事、笑话等,并在日常生活中用幽默的方式面对生活,提高运用幽默的本领,为在课堂上使用教学幽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用幽默的语言感染人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老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苏联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曾指出:“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巧妙的语言、动作、表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授经验便产生了教学幽默。”
如在进行字母教学的时候,有的教师用身体和四肢来模仿字母,或者用比划和猜的竞赛方式,课堂显得气氛活跃,学生的印象深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一些名词如职业“doctor,nurse,teacher…”形容词如“not bad,pretty good,terrible”等,动词如“sing,dance,shake”时,教师可用自己丰富的表演能力和表情变化让学生猜测其单词的意思或者引出这些单词。
在教授“Excuse me.Can I borrow a/an…?”句型时,笔者假装课本丢了,脸上露出焦虑不安的神情,同时问学生:Where is my book?学生回答:Is it in the desk?/Is it in your bag?笔者便四处寻找,随后说:No.No.Oh,my goodness.I can’t find my book.接着,笔者走到一位学生面前,指着他的书说:Excuse me.Can I borrow your English book?学生看着老师动作和表情,立刻明白了新单词和新句型的含义,笑着答道:Yes,you can!
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语言运用的很多场景都需要我们以学生的认知程度和语言去模拟和营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演”的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但有时候教师要学会“装傻”,知道却不说、装作不知道,或者故意犯错如把单词拼错等,让学生挑剔和教老师,获得成就感。可见,这种傻并不是真正的傻,而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学生喜欢和欢迎富有激情和幽默感的教师,所以教师的语言和表情应尽可能夸张。教师的激情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应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在表扬学生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配以夸张的表情,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真的在欣赏他。
总之,现代教育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要具备各方面的才艺如唱、跳、画、演等。教师在授课时融入一些语言和体态的幽默,制造一点活跃的气氛,对于调节知识讲授的输出功能,激活学生的心理建构,都是很有必要的。
三、创造幽默氛围锻炼人
中国人从不缺少幽默的细胞,但往往是学生受压抑太多,慢慢地被环境和现实所扼杀。我们应改革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取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还应尽量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氛围为学生自然的表现和快乐成长创造条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如我们现在很多老师让学生作课前演讲,我们可以让学生讲一个幽默故事或笑话。这些话题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他们会去查阅一些资料或者进行翻译实践,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资料或给予必要的指导。
我们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原版的电影或卡通片,并选出其中一段比较有意思的片段,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或者表演。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地道的语言,又发展了听、说、演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或编对话的时候多创新,让他们的语言更有意思和吸引力。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有导向性的评价来引导学生。
对于学生在学英语和说英语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我们应区别对待。对于一些小的瑕疵可以采取延时评价的策略,对于一些需要即时纠正的错误,我们的纠错手段也可以更温和、委婉,甚至可以用幽默来化解。
一、创造情境,体验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录音、图片、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等方式,创设和渲染情境气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并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是授文传道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海滨仲夏夜》这篇课文,形象地写出了海的颜色、海的气焰,描绘出了一幅动态的画面。作者充分运用比喻句形象地表达了各种色彩的变化,但很多学生没有见过真正的大海,仅从头脑中虚构是很难完全展现美好景象的,而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让大海的美丽景色,绚丽的色彩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文章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在于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情境,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学生的动情而实现晓之以理的目的。
二、以情动情,激发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相互沟通,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作品中作者的情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阅读前通常“无动于衷”,教师则往往在备课时,通过自己的理解而首先被作品中的情感所感染。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契机,用丰富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自己内心所迸发出的激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达到使学生随之入情的效果。
《我与地坛》中的母亲让我十分感动:她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而且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形于色的痛苦。当母亲这支生命航标引导“我”有了面对生命的正确态度,激活了“我”生存的意志与信念时,母亲却与地坛合二为一。教学这篇课文时为了把史铁生追忆母亲痛悔无及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给学生,“我”运用师生分读、音乐等多种手段向学生传达情感信息,结果让学生动情得落泪抽泣的情景依旧记忆犹新。
三、仔细品读,感受情感
品词、品句、品读是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特有的手段与途径。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既依赖于诵读,又少不了析词解句,二者缺一不可。
比如我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有的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责,我就问同学们,你们通过哪些词语能体会出作者的自责?经过分析,有的说作者用“真是”和“太”这两个词语修饰“聪明”,对自己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可以看出他的自责;还有的说“唉”这个感叹词,在叹息之余也表达了自己的自责。然后我请同学们把对这句话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之后,我再次启发同学们,还有哪些语句也让你体会到了作者感情上的变化?同学们找到了第六段的“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同学们说“前文谈到父亲为‘我做了那么多,可‘我无动于衷,但是看到父亲攀爬月台给‘我买橘子的背影时,‘我感动了,眼泪禁不住地流了下来。”我说:“同学们,‘男儿有泪不轻弹啊,可是,面对蹒跚的老父亲的背影,朱自清的内心怎能不受触动,二十岁的他,泪水忍不住很快流了下来。”同学们又说“而运用语文教育功能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王焱焱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能够很好地促进人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实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利用语文学科的教学作用展开学生的人格教育,对于实现教学目的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科学合理地运用语文教材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材中内容的生动性是比较了解的。语文教材中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除了语言文字专项训练之外,还包括一些德育和心理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能够有效保证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有更加远大的理想,最终起到很好地塑造人格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伤仲永》的时候,此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江西金溪人方仲永因为父亲后天不让其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的工具,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这篇文章主要告诫人们不能够仅仅依靠天资而不去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是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文章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篇文章有着更深的教育意义,会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尽管有的学生可能感觉到自己很聪明,但是也要注重学习,打好基础,这样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性,更加牢固地掌 且眼泪是‘很快地流下来的,说明当时是控制不住了。”我说“这就是感情的力量”……通过仔细品读,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四、深入理解,挖掘内涵
语文教材中,丰富的语言中有对祖国、人民的爱;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也有天地动容的悲惨、开怀的笑、嚎啕的哭、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因素,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才能使学生被其思想内容所感染而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五、结构得当,加深情感
这里所说的“结构”是指“课堂教学结构”,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建立以“道”为中心的有详有略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说来,文中最感人、最有教育意义和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之处要重点阅读,重点感受,重点理解,这样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的跌宕起伏,激发学生兴趣,使情感渗透出最佳时机,从而达到熏陶思想和启迪明理的目的。
六、内外结合,强化情感
语文即生活,语文教学还要着力开发课外这块阵地,让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宽情感教育途径。可以激发同学们“海读”(大量的读),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从阅读和活动中扩展知识面,陶冶其情操,锻炼其意志,强化其情感。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西方兴起了一股新的心理学思潮,即认知心理学。他们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而我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并且越来越关注教育中的情感体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呢?学生的认知效果与情感体验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几十个学生坐在教室里,他们的情感体验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他们的认知效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本校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差异。百分之七十多的学生不喜欢语文,但迫于高考的压力,又不得不学习语文。他们会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但就是对语文提不起浓厚的兴趣,感觉学得很压抑、很被动。每次考试的成绩不上不下,无法有大的突破。而有百分之五左右的学生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学好语文,语文令他们觉得很痛苦,有个别学生考试都不敢交卷。因此如何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语文认知水平,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问题。笔者在这里想要谈的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效果的关系。由于研究得很肤浅,所以只能是很简略地谈一下。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心态。相信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都会看到这样的情景:非常喜欢这堂课的学生精神抖擞,兴奋异常;不喜欢这堂课的学生无精打采,懒懒散散,不断地看表,急切地等待着下课铃声响起;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对于课堂既不会很感兴趣,也不会觉得讨厌,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而已。如果我们只是想着把准备的教学内容讲完,把知识像批发产品一样传授给学生,总想凭老师的身份引导他们按我们设想的理想模式发展。而不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情感体验的话,就不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取得最佳的认知效果。而老师的劳动价值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班上有一个学生向来讨厌语文,上课总是没精打采的样子,我们跟他谈语文在中考中的地位,在人生中的意义。他客气地点点头,但脸上的表情是不以为然的。一个偶然的时间,我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他特别喜欢发手机短信,于是在接下来的考试中特意安排了一道题:五一节就要到了,要求学生运用某种修辞编写一条手机短信问候远方的亲友。他果然答得很出色,我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点名表扬了他。他低着头,但脸上的表情是愉悦的。在接下来的课堂里,他听课越来越认真,或许他已经发现语文并不是那么讨厌的了。
其次,我们除了关注学生上课时的情感状态之外,还要在课余了解他们不同的学习动机,对失败的承受能力,获得胜利时的心理波动幅度。我们把这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步骤。有的学生害怕考试,不想做练习,我就让他独自给全班同学编写一套练习题并附上答案,编完后他自己可以不做。这样,从表面上看,他不用做题了,而实际上,他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做的题已经不少了。从被动练习到主动求知,便完成了从消极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我们给学生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容易被调动起来,随之而来的便是高效率的认知过程。
再次,师生角色的互换极有利于增加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更强调师生知识的双向交流。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师生的角色定位很严格。时时处处都得讲究“师道尊严”。老师高高在上,学生俯首听命。而今,学生的知识面增广,老师的知识面反而相对狭窄了,因此,有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来个师生角色互换。我在讲授《奇妙的对联》时,就预先布置学生到市区各大街小巷和风景名胜区去搜集各种各样的对联,并且从长辈那里了解对联的知识,等到上课时便把资料拿出来交流分享。他们搜集到的对联有店铺里的、居民楼里的、风景名胜区的,还有老百姓口头故事中的,内容丰富多样,异彩纷呈。他们还无意识地谈到了对联与人们文化心理的关系,这是课本都未曾涉及的内容。他们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也通过交谈了解到很多与对联有关的知识,有些知识是老师也无法教给他们的。相反,是他们在给老师和其他同学传授知识。老师在此时只是班上一个年纪最大的学生。而学生以行动证实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以及巨大的成就感,这些情感体验将让他们铭记一生。
【摘要】:写作源于生活,生活的多姿多彩使我们感受着写作的乐趣。写作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和创造,本应是相当高雅而又极富情趣和乐趣的,可当代中学生却不想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唉声叹气,在老师的压力下绞尽脑汁敷衍了事。学生痛苦不堪,文章苍白无力,读起来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无话可写和不知道如何写作。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情感苍白,空洞无物。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本应是青春勃发,充满活力与激情,思维活跃而又情感丰富的,可写出的作文为什么却如此枯燥单调、没有真情呢?
【关键词】:教育观念 积累素材 写作情趣 写作兴趣
写作源于生活,生活的多姿多彩使我们感受着写作的乐趣。写作是对生活的一种审美和创造,本应是相当高雅而又极富情趣和乐趣的,可当代中学生却不想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唉声叹气,在老师的压力下绞尽脑汁敷衍了事。学生痛苦不堪,文章苍白无力,读起来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是无话可写和不知道如何写作。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情感苍白,空洞无物。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本应是青春勃发,充满活力与激情,思维活跃而又情感丰富的,可写出的作文为什么却如此枯燥单调、没有真情呢?“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真情。”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厚的材料和语文的积累外,还必须要有情感的积累,要有感而发。而当下的中学生作文主要是照葫芦画瓢,把作文当成理科的解答题,对照例题来做习题。把作文选上的范文套用下来,把作者的情感强加于自己身上。这类作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假、空、套,文中无“我”,缺乏真情实感,内容苍白,让人读之无味,如同嚼蜡。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我在一所农村中学教书,虽然早就提倡素质教育,但中考仍然是分数决定一切,无论上面怎么三令五申,教师从现实出发,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理念。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极强,一堂课教师不规定任务就不知道该干什么,教师必然主宰课堂,从而使学生根本没有了口语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为了应试,所以作文课几乎不上,因为作文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作文上。即使上作文课,老师的指导也是枯燥无味,千篇一律。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在《我的假期生活中》的作文课上,我曾说过,“同学们放松了一个假期,在你的身边肯定有你感受最深的事。有快乐,有感动,有伤心,有收获„„”谁知交上来的作文开篇一律如此,让人看后啼笑皆非。学生把作文当成了数学的解答题,教师的话就是题意分析,解题提示,跟老师走没错,文章无我,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说,“只是为了得高分才考虑作文”。这样的思想在当代学生中是司空见惯的。这让我不由得又一次将问题的症结归为“应试教育”。其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今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依然无法消除。
2、不善于感受生活,缺少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写作文时,先让学生构思,但他们总是双手抱头,唉声叹气,抓耳挠腮,咬着笔杆不知道写什么好。是他们的脑海中很难搜索到与文章相关的材料和话题吗?不是,而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没有仔细去揣摩和体会其中的内涵,也没留下深刻的印迹。再加上现在的孩子也少了,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认为父母对他们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为自己创造的一切是父母该做的。根本不去想想父母如何不容易,挣钱多么辛苦。特别是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从小就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让他们变得冷漠和自私。他们的生活中缺少感动,缺少真情。另外,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一切追求速度,没有时间给孩子们去体验,去沉淀。没有积累,哪会有真情的迸发。我们的学生生活局限于校园的小天地和家庭的鸽子笼,很少和社会接触,阅历不丰富。没有火烧火燎般的写作热情,就不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写作冲动,没有想写、要写的强烈愿望,没有非写不可、非写好不可的迫切要求和责任感。所有的家长都想让孩子作文得高分,却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体验生活,甚至警告孩子与同学少来往,少做家务事,没有感悟生活的多姿多彩,缺少了酸甜苦辣,学生是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的。
3、学生课外阅读量小,导致知识面窄。
现在的学生每天上早晚自习,累得筋疲力尽。似乎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天真和天性。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课本知识,从早到晚,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时间少,活动范围小,社会接触面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这也是导致学生作文情感枯竭的原因之一。
家长总认为孩子看课外书就是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更要求子女把精力主要放在学习各门功课上,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尤其中外名著的阅读更是少得可怜。本学期笔者曾就所在班级学生课外名著的阅读做过一次调查,学生们阅读的课外书籍无非就是如下几种:中学生作文、中学生文摘、西游记等,至于外国名著的阅读几乎为零,他们对外国文学的了解简直是一团漆黑。即使在他们所阅读的几种书籍中,也只大略了解故事的内容与情节,以及最后的结局。很少去分析和体会文章或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涵,更不用说去学习其独特的写作技巧了。
针对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我认为可采取如下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情。
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放开手让学生大胆作文,善于接受和肯定学生作文中的叛逆思想与观点并对之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创新作文,走出陈规与常规的圈子,关注课本以外课堂以外的知识,多与社会接触,与不同的人交往,关注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变化。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让他们学会感动,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不宜给自己的学生事先定下过高的期望值,而是要先注重学生的实际,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在学生参与中逐步提高要求。经过学生的一番努力之后,对于摆在案前的学生作品,老师应十分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并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用得精彩准确的词,一句具体生动的话,都应该找出来。只要是真的,就一定要表扬和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学生写好习作的信心。教师应当特别留心那些充满期待的眼神,那是充满着渴望受人肯定的眼光。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师要帮助学生练说真话,练写真情实感。作文说的就是真人真事,写的就是真情实感,但平时学生在写作文中,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或抄袭他人,或无病呻吟,作文成了很多学生的一纸谎言。在学生的笔下同学都是拾金不昧的,老师都是抱病工作的,邻居都是乐于助人的,家乡都是美丽富饶的。缺少新意,千篇一律。对此我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注意培养学生在练中要养成说真话,写真事的习惯,这跟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至关重要。如何引导他们写出真情实感的习作呢?在具体教学中,首先对于写“真”的作文,给予高分鼓励,肯定表扬。对于不说真话,不写真事的正确引导他们意识到说假话,写假事是错误的。其次引导学生拓展题材,在生活、在回忆中找真。第三、创设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细细品味,体验真情实感。学生一旦有机会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他们就能尽情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出了真话。
2、注意体验生活,感受真情,提高写作情趣。
为了让学生积累第一手的素材,可通过家庭郊游、学校夏令营、去养老院做好事等方式尽可能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受爱,亲身体验付出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不管是琐碎细微的还是惊天动地的,都能触动我们灵魂深处的某根弦,引起我们的共鸣。春季来临,绿草如茵,百花盛开,夏天,郁郁葱葱,骄阳似火,去河边游泳,捉鱼,秋天收获金黄的稻谷,欣赏农民伯伯们脸上的笑容。冬天看雪景,打雪仗,堆雪人,„„传统节日一家人其乐融融,家人相亲相爱,这样的情景岂不美妙?怎会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记?只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生活灵动的一瞬,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感到生活中人人有爱,处处有情。我们的作文怎会无话可写?又怎会苍白无力呢?
3、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得多,而且要读得精。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只读书中的故事情节,更要读书中的人物的灵魂、读文章的结构、读文章的主题、读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一本好书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影响无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很有成效的尝试。如要求班上每一位学生选取自己课余阅读过的自认为最好的书籍、文章或语句,在班上进行交流与同学分享。分析其精华与微妙之所在,感悟其触动灵魂深处的东西,可以不求甚解,但要求努力寻找感觉。这样,日积月累,形成比较全面而富有深意的写作感悟和素材。同时,要求我们的教师也要有相当丰富的文学素养,尽可能成为指引学生文学成长道路上的楷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书籍和个人藏书,对人民教师来说有如空气般重要。没有书,没有阅读的渴望就不成其为教师。阅读乃是教师思想和创造的源泉,乃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读书的需求,整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这足可见教师榜样作用的重要。
4、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写作的热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曾这样讲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之乐于作文,把写作当成是一件渲泻情感,歌美贬丑,感悟生活的美好事情。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赖于兴趣。”兴趣确实是一种学习的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条件。显然,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培养他们爱写作文、乐写作文的兴趣。我曾对此作出过一些尝试。
(1)创造游戏氛围,唤起写作兴趣。如:写四分钟的“随笔”,老师一旦命令开始,学生就必须开始伏案写作,不得停笔,哪个停笔,就被开除出局!同样,竞赛的出现,使学生忘却了这是在写文章,而是它错误地当成了一个游戏。游戏就是玩,玩是轻松而愉快的。于是,作文的艰苦和困难在游戏的外衣下变得温和起来,变得被学生接受了。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不就被唤醒了吗?
(2)教给学生方法,提高写作兴趣。
我们知道,作文虽无定法,但也有规律可循。学生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写记叙文注重“六要素”,但“六要素”不一定要求齐全;写说明文注重有一个恰当的说明顺序;写童话、寓言必须能说明一个道理等。二是在遵循这些基本规则后,为了使文章写得更生动、更形象、更简洁、更具有感染力,要运用一些“锦上添花”的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找出文章的规律,传授给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一定能提高学生学作文的兴趣。因精彩的范文有较强的示范性,教师应精心挑选范文,引导和点拨学生分析和理解范文内容,借鉴范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懂得写作文有章法可依,有规律可循,简单、有趣,从而提高写作文的兴趣。这种教学尝试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和配合,效果出奇地好。学生对作文课充满了期待,作文成绩大大提高。
5、精心评改作文,增强写作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作文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评价的目的在于唤起儿童对艺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在孩子看来,花力气写了,已达到了自己的较好水平。送给老师评改,指望有所肯定与指出,以便看到成绩并从中获取力量与启示。因此学生的作文交给老师之后,他们急切地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果,都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鼓励,得到信心。评语便是教师的观点,这观点对学生是具有导向作用的,有影响力的。因而,我们要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所写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意、所运用的语言、方法等,要看到他们的突出成绩或个性。我们只有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审视他们的作文,把握他们的知、情、意、行的脉搏跳动,才能有分寸有说服力地批改他们的作文。在批改作文时,我们要时时处处怀着一种愉快的心情,带着一种“找宝”的心情,一种准备欣赏精彩节目的情绪去“读”学生作文,用心去体会。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应以表扬为主,使学生在对作文评析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不断获得成功的经验,不断得到赞许,这些都会使他们期望在下一次的作文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成为他们写好作文的需要。
任何事物都是多面性的。当代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也是不一而同的;制定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的相应对策时,我们要实事求是、客观面对问题,多方探讨,对症下药。根据问题形成的差异性,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的多样化。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引导理念,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文章写作成就学生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艺术平台。也一定能够一改往日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有血无肉”的乏味的“死文”现象。
参考文献:
[1] 蒋建洲《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28-29 [2] 张新光《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6,12 50-154
关键词:作文;情感;做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20-01
一、命题重在动之以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中学生的内心感情是丰富的、复杂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刊、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载体传递着形形色色的信息影响着他们,亲情、友情、男女同学之间的朦胧感情也促使他们对人生开始思索,中学生怀着一颗焦渴的好奇心,在探索着周围的世界,涌动着感情波澜,而这种种的情感他们宁愿埋藏在心灵中,也不愿与师长交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我们的作文命题能拨动他们情感的琴弦,那他们内心深赴隐秘的情感就可能找到一个渲泄的渠道。像大文豪郭沫若所说的那样,“为情而造文”。因此在作文命题中,应尽可能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如《我的欢乐与忧愁》、《我心中的爸爸妈妈》、《我喜欢上这样的课》、《爸爸开完家长会后》、《真情——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等等。这些题目感情显露,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写作的愿望,而让学生自己命题的“放胆文”往往为学生表达感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题目的人情味更浓,如《我向教师说说心理话》、《××我真想对你说》、《谢谢您给我的爱》等等,这些题目使学生一吐而快,同时也能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如:一位学生在《我心中的爸爸妈妈》一文中写道:“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金色的彼岸。”对于这首童谣,我已不再迷惑费解,而是从理性的角度重新理解它,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父母之情是天地间最暖之情,当我扬帆起航时,他们的教诲让我铭记于心,成为前进的动力。同时,使我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平平稳稳,在自己的舞台上演奏出最美妙的旋律,我愿美妙的旋律能永远慰藉他们为我操劳的心。饱含深情的话语,表达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激之情。另一位学生在《我向老师说说心里话》一文中所言“听了您的教诲,我一定会进步,也一定进步。这是我的决心,更有这种信心。我想您的希望是我进步的动力,我的进步更是您成功的证明”等等。看到学生们在习作中的表达,作为语文老师我很是欣慰,因为这些题目贴近他们,拨动了他们的心弦,使之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二、指导重在导之以情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让学生体验生活,获得新的感受,是培养情感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从而唤起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的情感。
创设作文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创设作文情境就是教师把学生引导到生活的环境中,激发写作热情,加深对生活的理解,诱发对写作对象的热爱,然后再挥笔作文。我曾以《请到我们家乡来》为题要求学生作文,有同学就议论:“我们在永寿生活了十几年,并没有发现永寿的什么可爱之处。”这个问题的提出,证明学生的感情没有上去。此时,教师就得导之以情,于是我从永寿的过去说到永寿的现在,从永寿特有的人文、地理等方面谈永寿的独特的魅力引导大家热爱永寿,并带领他们前往县中心广场、县火车站、槐树林山庄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生们在倾听和参观中,情感自然有了升华,也有作一个永寿人的自豪感,此时作文便如水到渠成般的顺利。
要指导学生在写真情实感的基础上突出思想意义,作文的立意至关重要。我们常说的立意是否正确,关键是作者的思想认识,其中包括作者的感情是否健康向上。正确的感情首先应是真实的,因此我启发学生写真情实感,表现父母的恩情、奋斗的乐趣、朋友的情谊、助人的快乐等。同时,又强调作文要有积极的思想意义,要表现出当代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精神,应表现出责任心、进取心、对社会的爱心,要旗帜鲜明地维护正义、批驳谬误。
三、评改重在晓之以情
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关系是丰富的、细腻的,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作用又是相互的。教师对学生真诚和美好的希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巨大动力。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评改中流露出对学生的爱和希望尤为重要。在作文讲评时,我学着像琴师一样,和缓地触动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心弦。或安慰之,或鼓励之,让学生在和谐宽容的气氛中领悟道理。在平等的对话中,在情感交融的理解中获得启迪,从而激发起学生积极的认识活动。
当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不排除讲道理,一个学生在《我的欢乐和忧愁》中写道:“为什么当我们去做每一件事时,首先不是考虑自己的感觉和需要,而是别人的利益和说话?为什么不允许我们个性自由的张扬?”“当你想做那件事时,你就大胆地去做,想说就说,想做就做,不要管他结果怎样。”在讲评时,我没有点名批评这种想法,指出个性是对共性而言的,个性中包含着共性,人的心理活动的共性是通过个性而存在的。学生明白了这一道理,情感就走上了正确的轨道。爱是一种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爱,较之父母对子女的爱,在社会价值方面更加伟大,教师把炽热的爱通过言行传给学生,就会激起学生对教师情感的回报,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对学生有了感情,学生也就会信任教师,并喜欢其所教的学科。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情感就能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的作文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进步。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经过跟踪分析, 发现中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虽然基本掌握了写作的基本知识, 但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叙述和描写、说明或者议论, 忽视 (甚至不懂得) 情感的融入, 这使得不少学生的作文平淡、干涩、缺少意味。学生对于写作中情感表达方式的理解太过空泛, 单一。学生没有理解情感既可以在叙述中抒情, 寓“情”于叙事之中;也可以在描写中抒情, 寄“情”于描写人物、事物之中;还可以在议论中抒情, 边发议论边抒情。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把情感教育作为写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探索和实践, 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确立情感教育的地位
从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关系上看, 任何认知过程的完成始终离不开认知的情绪、情感, 如果没有情感活动的配合和促进, 认知活动将无法进行。倘若无视情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把它排斥在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外, 这样的教学是不完整的。事实上, 任何语文教师、作者在自己的课堂上和作品中总会有意无意地渗透自己的情感。完全没有情感教育的写作, 客观上是不存在的。语文的育人功能使我们必须确立语文写作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情感的体验和领悟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 理解和接受事物的心理尚未成熟, 还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 往往凭借主观直觉进行好恶评判。在写作教学的情感教育中,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入情”, 即充分利用教学内容, 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 有意识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其次, 教师要寓情于理, 所谓寓情于理就是要用作品中蕴涵的哲理启发学生。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 把握作品的情感脉搏, 与作品同休戚、共享乐, 爱其所爱, 憎其所憎。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 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 认识到情寓于“理”中, 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 在心理上产生感受, 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
三.教学方法———情感的表达和分享
在写作教学的情感教育中, 教学方法得当与否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 或者说它关联着学生在写作中的情感表达。教师首先要以自身的情感表达方式去打动和感染学生。教师的情感感染力不仅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情感情境, 而且也是一种培养学生情感的心理力量。
对于学生, 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氛围, 比如用讨论、交流的方式, 鼓励学生勇于表达、乐于分享。新课标要求把“感情真实健康”作为写作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表真情, 那么“真情”指的到底是什么呢?包含哪些方面呢?每个学生对此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体验和理解。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有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同时也分享了他人的观点。这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使得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都得到了展现和尊重, 情感也得到了丰富。
四.强化教学效果———情感互动
在写作教学的情感教育中, 教师找到进入学生情感世界的路径, 是强化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后用古今中外成功、成才的事例鼓励他们, 用自我的积极情感感染他们, 做到“润物细无声”。师生要进行交流互动, 用爱心感染学生, 引发学生的积极反应, 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 师生情感交融, 使学生在愉快、友好、温情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幽默与情感论文】推荐阅读:
情感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11-14
中学语文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论文09-09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教育论文06-14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1-23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09-07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09-22
分层次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11-28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论文07-08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09-30
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