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间散文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朋友之间散文(精选11篇)

朋友之间散文 篇1

“我是个国文教师”

朱自清先生有一篇《写作杂谈》, 对他自己的散文写作作了一个总结性的回顾, 一开头就说:“我是个国文教师, 我的国文教师的生活的开始可以说也就是我的写作生活的开始。这就决定了我的作风, 若是我也可以说是有作风的话。我的写作大体上属于朴实清新一路。一方面自己的才力只能做到这一步, 一方面也是国文教师的环境教我走这一路。我是个偏于理智的人———我的写作大部分是理智的活动, 情感和想象的成分都不多。”

这对我们理解朱先生其人其文都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他的写作和他所从事的语文教师的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甚至可以说,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是语文教师所写的散文。他写作的对象、写法、风格, 都受到语文教师的环境、素养、眼光、职业习惯……的制约与影响。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集《欧游杂记》的序里, 曾有过这样的申明:“本书绝无胜义”, “用意是在写些游记给中学生看”。在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 朱先生的散文都是写给中学生看的, 中学生至少是他的隐性读者。这就有点像今天语文教师的“下水作文”, 写作是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的:既是亲身体验学生作文的甘苦, 更是对学生作文的指导, 这是一种“示范性写作”。这样看来,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成为中学语文的经典课文不是偶然的:这正是他的自觉追求。

由此, 就决定了朱自清散文的两大特点。首先是———

“有意的尝试”

朱先生曾把自己的散文分为两类, 一类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举出的例子是《背影》和《给亡妇》, 都是在感情喷发时, “不曾怎么费力写出”的:“《背影》里引了父亲来信中的一句话。那封信曾使我流泪不止。亡妇一生受了多少委屈, 想起来总觉得对不起她。写《给亡妇》那篇是在一个晚上, 中间还停笔挥泪一回。”另一类, “却是费了力琢磨成的”, 是“一个有意的尝试”。举出的例子, 有《儿女》《笑的历史》, 我觉得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绿》《春》都是这样的“有意的尝试”。而据朱先生说, 即使是《给亡妇》这样的“自然流露”, 或许还有《背影》, 也都有所“尝试” (《写作杂谈》) 。就总体而言,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 都是程度不同的“有意的尝试”之作。

所谓“有意的尝试”, 主要是进行文体、语言、写法、风格的试验。就拿我们讨论的这三篇来说, 《背影》是在尝试“写人、记事”, 《春》是典型的“写景”之作, 而《绿》则显然是在试验“写景与抒情的结合”。在语言试验上, 我们已经说过, 《春》是自觉地追求口语化, 即所谓“用笔如舌”;《绿》显然更多地糅进了文言成分;《背影》则兼容口语与古语, 是一次自觉的现代白话文的试验。就文字风格而言, 《绿》艳丽, 《春》漂亮, 《背影》平实, 都是有意为之的。

这自然有语文教学试验的意义。比如, 朱自清曾写过好几篇文章, 提倡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如收入《国文教学》一书的《论朗读》, 《标准与尺度》里的《论诵读》《诵读教学》《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等;他的《春》一文的写作, 显然是要为这样的朗读教学提供范本。

这样的试验更有文学史的意义。朱自清先生在《〈背影〉序》里, 讲五四散文的成就时, 就特意谈到文字表现上的多种试验:“或描写, 或讽刺, 或委屈, 或缜密, 或劲健, 或绮丽, 或洗练, 或流动, 或含蓄。”鲁迅则指出:这写法的“漂亮和缜密”, “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 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 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小品文的危机》) 。在我看来, 鲁迅的这一评价, 是特别适用于朱自清的散文的:他正是五四散文“漂亮、缜密”这一路的一个代表。像《绿》这样具有“古典美”的散文, 或有可议之处 (我们在下文会有讨论) , 但其在现代散文史和现代文学语言发展史上的历史贡献, 却是不可否认和忽视的。

“不放松文字”

这也是朱先生一再强调的:“我做到的一件事, 就是不放松文字。我的情感和想象虽然贫弱, 却总尽力教文字将它们尽量表达, 不留遗憾。我注意每一个词的意义, 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 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 想多少可以补救一些自己的贫弱的地方。已故的刘大白先生曾对人说我的小诗太费力, 实在是确切的评语。但这正是一个国文教师的本来面目。” (《写作杂谈》) “ (我) 写作散文, 很注意文字的修饰。语句的层次和词义、句式, 我都用心较量, 特别是句式” (《关于写作答问》) 。

“不放松文字”,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括, 它集中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语文教师的工作、作家的工作, 以及语文教学、散文写作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这首先是朱先生的“语文教育观”。他说自己在中学教过五年国文, 最感困难的, 就是在阅读教学中, “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 字句的修饰, 篇章的组织, 声调的变化等”。在他看来, “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 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 字句, 篇章, 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 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 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 (《〈文心〉序》) 。这就是说, 语文教学中, 如果“放松了文字”, 就不但不能丰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且以学生“原有的语汇”去理解课文的思想, 也只是“浮光掠影”, 甚至会歪曲、变形。因此, 他强调, 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 是要下“咬文嚼字”的工夫, 对学生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不止于要了解大意, 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 字里行间的话———也便是言外之意” (《〈国文教学〉序》) , “从词汇和比喻的选择, 章句和全篇的组织, 以及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 找出那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 去体会, 去领略, 才是切实的受用” (《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 。

这也是朱先生的“语文教师观”。在他看来, “不放松文字”, 对语言文字的特殊敏感, “咬文嚼字”的能力与习惯, 这应该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本来面目”。而传授汉语言文字, 捍卫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 做“汉语家园”的守护者, 更是语文教师的天职。语文教师个人或有这样那样的局限, 如朱先生自谦地说自己情感、想象的贫弱, 但只要“不放松文字”, 就尽职尽责了。

这更是朱先生的“散文写作观”。散文写作也必须“不放松文字”, 这不仅是因为作家就其本质而言, 就应该是一个语言艺术家;而且如前所说, 中国现代散文家, 尤其是朱自清先生这一代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作家, 他们的散文写作更担负着一个特殊的历史使命, 即创造现代汉语文学语言, 成为现代汉语的范本, 通过中小学语文教学, 将现代汉语扎根于民族下一代心灵。朱自清先生的写作, 始终“不放松文字”, 不放松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创造试验, 这显示了一种历史责任感。

在我们懂得了朱先生散文的“现代汉语范本”意义以后, 我们也就清楚应该如何欣赏他的散文, 并如何教学了:也必须“不放松文字”, 具体地说, 就是要抓住朱先生自己所强调, 他自觉追求、特别注意的那几个方面:“每个词的意义, 每一句的安排, 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 即文章的用词法、用句法、章法, 以及“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 找出那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 去体会, 去领略”。

就以《绿》为例。这一篇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 显然是这一个“绿”字。因此, 首先要注意的, 自然是有关“绿”的词:“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醉人的绿”“满是奇异的绿”“女儿绿”, 这都是全文的关键词。这里, 自然有可琢磨之处。比如, 声调的选择:“油 (顿) 、油——— (拖长, 扬) 的绿 (顿) 意 (顿) ”;“闪 (顿) 、闪——— (拖长, 扬) 的绿 (顿) 色 (顿) ”。词语的配搭:以“醉人”与“绿”, “奇异”与“绿”相连, 都出人意料, 引起疑问与好奇。

而这样的词语又都存在于一个句子里, 就更可寻味。比如这一句:“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前文已经交代, 作者是坐在梅雨亭观看的, 而“三面都是山”, “人如在井底”。这样, 这一句里就有了两个视角:先是仰视, 但见“微微的云”;然后低看, 只见“油油的绿意”:这样的蒙太奇镜头组合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诗意。

而句子是存在于段落之中的, 段落的安排, 又另有讲究。“油油的绿意”出现在文章第二段, 整体渲染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是一个远眺, 因此, 突出的只是一种“绿意”。第三段, 才具体写到潭水之绿, 这才有“闪闪的绿色”和“汪汪一碧”。而写绿水, 也有两个层次:“闪闪的绿色”, 是写直接的感官的客观观察;到“醉人的绿”“奇异的绿”, 就变成内心的主观感受了。而主观感受又有两个层次:先是主观的联想 (“少妇”“处女”“碧玉”等等) 和比较 (“太淡”“太浓”“太明”“太暗”等等) , 然后, 进一步发展为“可爱的, ……你……”的对话, 不知不觉发生了人称变换, 以至“舍不得你”“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掬你入口”, 又突然改换成“吻着她”, 最后是“我送你一个名字, 我从此叫你‘女儿绿’, 好吗?”把全文的文气推到了高潮, 但又十分自然, 因为前文“少妇”“处女”, 以及“舞女”“盲妹”这一系列比喻, 已经作了铺垫, “女儿绿”早已呼之欲出了。然后, 第四段, 戛然而止:“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这是对第一段的重复, 仿佛一个回环, “不禁”一词的加入, 又显然加重了语气:经过二、三段的反复渲染, 读者也已经有了“惊诧”之感。

如此苦心费力地经营词、句、段、章, 确实是“不放松文字”了。

“情感的自然流露, 但也不尽然”

同样是“不放松文字”, 不同的文章, 会有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处理。

关于《背影》的写作, 朱先生有这样的说明:“似乎只有《背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但也不尽然”, 尽管并不费力经营, 但因为有“平日的训练”, 也就自然有章法, 仍然有对文字的“控制”———朱先生说:“控制文字是一种愉快, 也是一种本领”, 有了这种本领, 不有意为之, 也自会表现出来。总之一句话:“我不大信任‘自然流露’, 因为我究竟是个国文教师” (《写作杂谈》) 。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应该从这“情感的自然流露”与“不尽然”两者的张力中去解读《背影》这篇文章。

前文已经介绍过, 朱先生是因为父亲的信深受感动, 以至泪流满面, 这才触发了《背影》的写作。但在文章里, 却把这封信引在最后一段;而我们要理解《背影》里“自然流露”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就需要从最后一段读起。

我们首先注意到的, 自然是父亲信中所流露的老年心境的“颓唐”,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一句, 确实催人泪下。问题是, 父亲并无大病, 只是“膀子疼痛”, 为什么竟如此感伤?于是, 我们又注意到这一段开头的交代:原来父亲是因为“少年出外谋生, 独立支持”, 创下了家业, 到晚年却“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触目伤怀”, 这才如此颓唐的。尤可注意的是, 在作了这样的交代以后, 朱先生又特意写了一笔:“他触目伤怀, 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 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这是全文的一个关节点, 需要细加体察。首先, 它告诉我们, 父亲原来并不是这样什么事都替儿子办妥帖, 呵护有加, 心细得甚至超过母亲的;相反, 他因心境不好, 经常为家庭琐屑而“怒”, 并“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大概父亲的“怒”也经常发泄于“我”吧。于是, 我们又注意到了前面一句交代:原来“我”近几年来, 也和父亲一样“东奔西走”, 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好心境吧。朱先生只把话说到这里, 就不往深处说了。但我们读者却不难想象, 或者不难理解, 由于家道中落, 造成彼此心境不佳, 父子之间一定发生过许多冲突, 以至于形成了深刻的隔膜。这正是理解《背影》“自然流露”的“情感”的关键。

抓住了这一点, 前面的许多文字就容易懂了。父亲的种种看来似乎有些过分的呵护 (“再三嘱咐”“甚是仔细”“不放心”“怕”“颇踌躇”“忙着照看”等等) , 固然是父亲的爱的天性使然, 却也显然有对曾有过的感情伤害略作弥补之意。而“我”的种种“聪明过分”的不理解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等等) 其实也都是隔膜未解的表现。这样, 在琐细的叙述中, 就隐含着一种紧张。这是需要我们在阅读、讲解时, 细加体会的。

而这样的隔膜的打破, 这样的紧张的消解, 就发生在“我看见他的背影”的那个瞬间。“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不仅是为父亲的爱所感动, 更为自己曾有过的对父亲的误解, 为父与子的隔膜, 而悔恨、悲哀!

情感的冰块一旦消融, 就露出了真情。“我”“赶紧”拭干了眼泪, “怕”父亲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 “我”“赶紧”去搀扶:这“赶紧”, 这“怕”, 都把儿子急于回报, 又竭力掩饰自己情感的心理, 写得惟妙惟肖, 又恰到好处。而并不知道儿子情感、心理的这一变化的父亲, 依然一往情深 (“一股脑儿”放下, “走了几步”又“回头看”) , 却有了几分“轻松”———其实, 我们读者也有了几分轻松, 为父子间隔膜的终于消除而欣慰。

最后, 是一个长长的镜头:儿子在远望———父亲的背影逐渐“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儿子泪流如注———

这又是一个永恒的瞬间, 这里所传达的, 是天地间最真纯的父子之爱;但又不是一般的父子之爱, 而是在人世艰难的年代, 父子间曾有过深刻的隔膜, 终于被天性的爱的力量所消解、融化以后, 显示出的父子之爱的伟大与永恒。———这就是《背影》一文“自然流露的情感”, 这情感因其丰厚与深刻而具有极大的震撼力。

而且这情感是超越时空的, 也就是说, 它是能够引起生活在另一个时间和空间中的我们, 以及今天的中学生的共鸣的:因为“父与子”的关系与感情, 是一个具有永恒性的生命命题, 但却是容易被忽略的, 人们一谈到血缘之爱, 更容易想起的是母亲;而对一个正在成长中的生命, 中学生, 特别是高中学生, 在他们要“告别童年”时, 更容易和父母, 特别是和父亲发生某种冲突, 这样的父与子之间的隔膜, 是一个深深困扰着中学生的生命命题。我们正应该抓住朱先生的生命体验和当代中学生的生命困惑之间的联结点, 通过本文的阅读, 引导中学生重新审视、思考“父与子”的关系和情感, 并因势利导, 让孩子也来写写“我和父亲”, “自然流露”他们的“情感”:或许这正是将《背影》引向中学生心灵之路。这大概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吧。

但“也不尽然”, 因为无论是朱自清先生的作文, 还是我们的语文教学, 关注的不仅是“写什么”, 也还有“如何写”的问题。其实, 从我们前面的分析中, 已经不难看出, 朱先生在自然流露其情感的同时, 对词句的选择、文章的布局, 还是大有考究的, 尽管如他自己所说, 这都是出于写作习惯。比如, “怕”字的重复运用 (先是父亲“怕茶房不妥帖”, 后是儿子“怕”父亲和别人看见自己流泪) , “赶紧”一词的连用 (“赶紧”拭干眼泪, “赶紧”去搀他) , 近义词的一再使用 (“嘱咐”“嘱”“嘱托”) , 等等。而将触发自己写作的父亲的信, 以及相关背景的交代, 置于文章最后, 从而给前面的叙述留下一些悬念, 这更显然是精心的布置。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就应该引导学生注意琢磨作者如何选择与“控制”文字。记得叶圣陶先生在所编《开明新编国文读本 (甲种) 》里选了《背影》, 其中有这样的“提示”:“当时作者与父亲同行, 到南京站上分别, 彼此说的当然不只那几句话, 而写在文字里的只有那几句。这就叫做‘取舍’的功夫。”并因此提出要求:“篇中的对话, 看来很平常, 可是都带着感情。试逐一体会, 哪一句带着哪种感情。”———这样的“提示”, 就把“自然流露的情感”和“不尽”自然的对情感表达方式的着意经营统一起来了。

类似的提示, 还可以有许多, 总之, 要找到“自然”流露与“不尽”自然的刻意追求之间的契合点。

“费力太过, 繁了却也腻人”

朱先生说“我只是一个老实人”, 因此, 他在坚持自己的追求的同时, 也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可能有的局限。比如, 他一面说“我还是费力”, 如前所说, 在他看来, “费力”经营文字, 是“国文教师的本来面目”;但他又说, “费力太过”就可能有问题。他还有“繁了却也腻人”的自我警戒 (《写作杂谈》) 。

这就说到了余光中先生对朱先生的散文的批评。余先生可能对朱自清散文写作的历史情境体察不够, 对其历史贡献估计不足;但他作为一个散文艺术家, 对朱先生散文可能有的局限的观察, 还是敏锐的。

朋友之间要保持距离 篇2

对一个朋友,且不论男女朋友,不能太过于重视,否则对方会觉得压力很大,会被你的重视压得喘不过气,但又不能过于疏忽,过于疏忽,可能就不会再有联系。有的朋友,你如果太重视他,会让他觉得交你这个朋友很累,也会让自己过得很辛苦。

无论是朋友之间,或是恋人之间,对对方的情感,肯定是无法对等的。总会有付出较多的一方,而往往是付出多的一方容易受到伤害。所以,现在很多时候我都会告诫自己,要控制自己的付出,这样会让自己和朋友都不受伤害。所以我现在不会强求别人,要尽量不给别人带来压力。

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情趣爱好和性格特点,选择朋友也有各自的标准和条件。我交朋友的原则是追求心灵的沟通。我常想,人生活在世界上,离不开友情,离不开互助,离不开关心,离不开支持。在朋友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如果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对方渡过难关,战胜困难,要比赠送名贵礼品有用得多,也牢靠得多。既为朋友,就意味着相互承担着排忧解难、欢乐与共的义务。唯此,友谊才能持久常存。

朋友相处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的真心帮助,你会发现这世上你有很多真心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最要好的朋友也会有摩擦,我们也许会因这些摩擦而分开,但每当夜阑人静时,我们望向星空,总会看到过去的美好回忆。一些琐碎的回忆为我寂寞的心灵带来无限的震撼。就是这感觉,令我更明白朋友对我的重要。

网络也是一样的。太近了,关系会变的复杂;太远了,就失去了联系;不近不远,能感受到彼此的真诚与情谊刚刚好。当你心情沮丧的时候,当你灰心失望的时候,当你觉得好友渐渐淡漠的时候,请珍惜朋友真挚的友情,不管是在网络的友情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友谊如同空气和水,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痛感它的可贵。

我想永远拥有许多真心的朋友,但我深知这是不可能的。离散聚合,应顺其自然,不必勉强。属于我的朋友,会向我走来;不属于我的朋友,留也留不住。如果真到了一躬而别的时候,无须哀怨,更不能太计较太执著了,权且将人生悲凉灰颓的一面独自吞咽,再将亮丽壮美的品质展示给他人。用生命去体验人生就是,因为人活着不是为了痛苦,人生乐在心相知。

每份淡漠下面也都隐藏着很深的寂寞和渴望。每个人都有自己挣扎的痛苦与心路历程,默契不过是因理解自己而彼此理解,只有和谐才是身心疲惫时依然不泯的微笑。互相的惦念,互相的牵挂,与互相的爱护便是人世间最最难得的情感抚慰,是朋友之间最难割舍的真情。好友之间所以能长期共存,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心灵间的相互依存与默契,唯此孤独的人生才变得丰富而深刻。能够拥有一位好友,一位至交,便拥有了一生的情感需求。好友如衣食,如日月,如自己的影子,最最孤独时,无论相隔千里万里,好友都会如期而至,那时即便是默默相对,不说一句话,感受也是雨露的滋润,心静如镜,心境如云。

小学作文:朋友之间 篇3

朋友,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你引导寻找光明和希望的路;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为你带来生的勇气和动力;是你遇到困难是一番柔柔的话语,为你找回从前的自信、活力和不屈的精神。但是,朋友在一起时也难免会有一些摩擦,会闹一些小别扭。只要彼此的心灵相通,相互多一些体谅,多一些理解,再大的风雨都会过去。

一天上午,刚刚上完第三节课,我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我从家里带来参加“为班级添一份绿”活动的芦荟。老师要求两人一组,我和好朋友何智敏一组。我感到芦荟的土壤有些干,便叫上何智敏,想叫她和我一起到楼下盛点水上来浇浇它,而她却看看钟,不屑地说:“怕什么?干一下又不会死,再说时间也不够,中午休息时再给它浇水也不迟啊!”我一看她那副德行,那不屑的眼神,气的火冒三丈,对她吼道:“不是你家的芦荟,你就不心疼?你还是不是他的主人?”“哎呀!快上课了!只剩五分钟了,再说你的作业写完了,我的作业还没写完呢!”她也不甘示弱。我不在理她,自己接水浇芦荟去了!那一天,我们谁也没有理谁。

第二天,我早上刚到教室,何智敏便向我走来:“对不起,昨天是我不对,我不该说那样的话,虽然我的作业还没写完,但中午还有时间,我应该对关心我们的芦荟的,你原谅我,好吗?”看着何智敏诚恳的目光,我连忙说:“我也不对,不该那么大声的吼你,我也跟你道歉!”于是,我们俩又和好如初了!放学后,我们边走边谈。“以后我们不要这样了,好吗?”我说。

“嗯,我们都要大度一些!”她笑着说。

“以后不要再为这样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影响我们的友谊了!”我随声附和着。

“因为我们是好朋友!”我们最后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这句话。

从此,我们再也没为小事闹别扭了!现在,我们的友谊更加深厚了。

朋友之间 篇4

我原来有一个好朋友,他叫吴刚。但是,有一件事一直让我内疚。

一天,老师突然说考试,可是考到一半,吴刚说“橙汁(外号),我的铅笔头断了,可不可以借我使使?”我说:“我就一根铅笔,你……你还是找别人借吧!”其实我是有两根的可是我怕他把铅笔弄坏了所以没有借给他。每当我看到他的60分的卷子时,我就脸红的走开了。但是,吴刚却没有怪我并且他还帮助我:一次数学考试,我没有带直尺,一道画线题可是10分呀!吴刚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只听“啪”的一声他把他的直尺撅成了两半。我用最后的一分钟做完了这道题。

我知道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是什么的阻挡不了的。

朋友之间 篇5

我回到家,心想:向不向她说明真相呢?经过郑重的考虑,我决定向她道歉。

第二天一早,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向她说。但吃完早饭,我怎么也不敢去,又想:如果我不去,那不是失去了这个朋友吗?

于是,我勇敢地向她的家走去。到她家,我紧张地说:“对不起,上次是我故意倒的。你以后能和我玩吗?”她不假思索地说:“哦,当然可以!”我十分惊讶,心情也很高兴。

朋友之间教案 篇6

1.学会8个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朋友之间不仅需要互相信任和尊重,还需要沟通,

交流和爱护,得到对方的肯定和鼓励,并感受到友谊的珍贵。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情感交流的方法,感受友谊的珍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怎样才算朋友?怎样才能保持真正的友谊?同学们自己去读课文弄明白,好吗?

2.生自读课文。

1)默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解决。

2)师查学生默读课文后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3)生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4)生说说自己又了解些什么?

5)生大声朗读课文一遍。

二.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男生读第一段,想想这段讲什么?

(两个好朋友被干渴威胁着,互相鼓励,克服困难,凭着坚强的意志往前迈步。)

哪些词写出了他们的艰难,想想下他们艰难的处境。

2.学习第二自然段。

了解两个好朋友在极其艰难的处境中相互谦让。

1)生自读一次,自己去体会意思。

2)同桌赛读。

3)找三名学生朗读。

(1)找出描写他们处境危险的句子。

拼尽力量向前爬去。

(2)他们对待果子的态度,认真读读,体会他们的友谊。

坚持让对方吃大的果子,谁也说服不了谁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齐读

2)指名读

3)思考:醒过来的朋友发现了什么?他纳闷什么?猜猜此时他心里想些什么?

朋友不见了

发现{ }纳闷:为什么丢下我一个人先走了?

树上留下一个小果子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读课文

3)思考:

前行的朋友再次发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你从这里明白了什么?

1)同桌讨论

2)生汇报

3)师引导学生小结:

朋友晕倒在水洼边

发现{ }明白:朋友是要把大的果子留给我

发现朋友摘下的果子比自己的小

三.生熟读课文 ,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说说学了《朋友之间》你懂得了什么?

二.学习生字

1)生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一类字:

漠,克,坚,尽 ,量 ,持,拖,扶

2)生汇报生字学习情况

3)师归纳生识记方法

(1)比较法: 坚__竖

(2)巧计:十兄弟____克

(3)形声字识记:扶,漠

......

三.生独立写生字

四.学习二类字

1)生独立学习

2)同桌讨论

3)师出示二类字,生上黑板注音

4)齐读二类字

朋友之间 篇7

记得有一次我俩在英语兴趣班学习时,老师在给我们复习单元考试的重点,这时我听到坐在旁边的玲玲发出一阵窃窃的笑声,扭头一看,原来玲玲在偷偷看漫画书。我捅了她一下,她丝毫没有理会我,我有些生气了,就举手告诉了老师。事后玲玲使劲地瞪了我一眼,就再也没有和我说话了。

在接下来的考试中,玲玲考得很不理想。她一声不吭,看得出她好伤心,因为她平常的成绩一向很好。这时,我主动走到她身边,提出来和她一起重新复习,帮她补补课。玲玲没有拒绝我,于是我俩一问一答地复习起来,这时的玲玲看起来好认真。

朋友之间作文 篇8

——题记

朋友之间,会发生许多奇妙的事。这件事是我与我的朋友豆豆出去旅行时发生的……

豆豆算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这年假期,我们准备一块儿去海南游玩。

到了订好的酒店,酒店工作人员热情地给每个房间都送了一盘西瓜。豆豆拿着她房间的西瓜到我的房间,想与我分享,然而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淘气包马小跳》。豆豆说:“快来尝尝海南的西瓜,可甜了!”

“放我床头吧,我看完这一篇再吃。”

“我等你一块吃,吃完了再看。”

说完豆豆向我走来,结果被一把椅子给绊倒了,盘子里的西瓜像“下雨”一样泼在我的《马小跳》和衣服上。我生气极了:“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啊,全泼在我书上了,这可是我‘千里迢迢’跑到同学家借的啊!”

“我好心给你送西瓜来,你却还纹丝不动地在那里看漫画,要是早点吃不就没这事了吗?”

“谁叫你这么不小心啊,这么激动干嘛?”

“不吃拉倒,我自己吃!”豆豆说完转身就走了,不带走一丝尘埃。我想,不理就不理,谁稀罕?我自己房间也有西瓜。

第二天,我和豆豆之间没有说一句话。那天我们去海边看了风景,吃海鲜,本来应该是很美好的一天,我们之间却变得疏远了。妈妈带我去买椰子喝,问我“要不要也跟豆豆买一个?”我想了一会,拒绝了。我喝着手中的椰子,内心觉得十分孤单。走到海边,以前与豆豆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历历在目:我们曾在大游轮上领略过秀美的三峡风光,我们曾在海底捞大快朵颐,我们曾经为了一道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

我突然想明白了:不要让这样无谓的争吵影响我们的友谊!我立刻跑去给豆豆买了一个椰子,然后快速跑去休息亭找她。

我把椰子递给她,说:“我们和好吧。”豆豆也给了我一个早就准备好的白贝壳手环说:“我本来就是这样想的啊。”我们相视一笑。就这样,我们俩又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朋友之间作文 篇9

记得小时候上学前斑时,有一次我早上一进教室,就看见课桌上放着一枝笔。我以为是同桌的,将它放在同桌的抽屉中。上课时,同桌发现抽屉里的笔,就问我:”是你的吗”

“不是”,上课我说。:那也不是我的,你为什么把它放在我这里?”同桌问我说:”我以为它是你的呢。”

“哼”,同桌不满的给我摞下一个字。

他这一声”哼”,让我非常生气。可我压住了火,在心里劝自已:算了,不跟他计较。接下来。我认真听讲,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可是同桌却得寸进尺,居然悄悄将一堆纸屑放在我的凳子下面,结果值日生发现责怪我座位下的垃圾太多。我知道这是同桌故意的,对他很生气。

在下午的游戏课上,我没有理他,想给他一次承认错误的机会。:”我能和你一起做游戏吗?”同桌微笑着对我说。从他的微笑中我看出来了,他是想用这种方式请求我的原谅,我欣然接受了,我们和好如初。

朋友之间作文 篇10

交友需要了解,对于自己的朋友,你不了解他,那么他就不可称作朋友,他不过是一个在你空虚,无聊时陪你逛街顺便充实一下自己的同伴而已。东汉时,管宁和华韵是同窗好友,但经过两次事件后,管宁发现也了解到华韵和自己燕不是志同道合的。于是从那之后,管宁便不再以华韵为朋友。一个朋友,你若不了解他,就不会明白他是否是真心或是适合与自己交朋友。

交友需要真诚,和朋友相处,彼此都要讲究知心,讲究坦诚,讲究肝胆相照,双方都应有真实的言语,真实的感情交往,拥有赤胆忠的义气情谊。德国文学家歌德和席勒是对好朋友。席勒英年早逝,歌德无比痛心地说道:我失去了朋友,同时我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歌德将席勒比作自己生命的一半可见歌德对他朋友的真诚。

交友需要奉献。常常听到一个人在讨论一个如何如何,而议论的那个人往往是被议论者的朋友,他们成为朋友或许都只是因为彼此对自己有价值,有利益,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朋友,他们之间这种带着利益关系的不是真正的友谊。常言道,君子这交,淡如水,真正的友谊不应带任何自私的因素,唐代文学家,政治家白敏青年时,有位朋友叫贺拔甚。他们都去赶考,考官王起想取白敏为状元,但他不满白敏与贺拔甚交往,但白敏为了贺拔甚连状元都不要了。王起听说后,反而录取了他俩。白敏是真正把贺拔甚当做自己的朋友,虽然说二人后来起考取功名,但我想若结果并非如此,白敏也决不会因为自己的决定而后悔。

朋友之间说说 篇11

2、我把你藏在心底,只是为了不让自己忘记。

3、与人相处最怕的就是:你不相信你看到的我,却相信别人口中说的我。

4、喂:别伤心!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大家开心一下。

5、淋过雨的空气,疲倦了的伤心,我记忆里的童话已经慢慢的融化.

6、只不过微笑的有些伤心,幸福的有些痛苦罢了。

7、该来的我不推会走的我不追

8、太过于爱你最后劳累了自己

9、我喜欢在伤心的时候听伤心的歌,喜欢在开心的时候和在乎的人分享。我常常口是心非;我朋友挺多,但懂我的不多;不喜欢主动联系别人,但绝不是不在乎。我不喜欢欠别人也不喜欢别人欠我。我很安静也可以很疯癫。我就是我,不要觉得没心没肺,我只是对很多事看得很开。

10、过了爱作梦的年纪轰轰烈烈不如平静,幸福没有那么容易才会特别让人着迷.什么都不懂的年纪,曾经最掏心所以最开心曾经想念最伤心但却最动心的记忆...

上一篇:农村初中书法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下一篇:政治经济学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