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通用12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篇1

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

>的通知》《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办发湘教工委发*号)、《**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院部发*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机构,构建院部——班级——宿舍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成立音乐舞蹈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总支书记任组长,党总支副书记任副组长,心健专干、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负责本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班级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单位,每班设立一名学生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寝室是学生生活学习主要场所,容易凸显和暴露心理问题,每个寝室设立一名寝室信息联络员,协助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学生会心理健康部和心理健康社团是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群众机构,设立心理委员岗位,成员包括学生会心理健康干部、心理健康社团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寝室信息联络员等,协助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工作职责

1、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制定本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计划并组织实施。

(2)负责指导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负责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每月初将排查情况反馈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4)负责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日常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对于典型个案及时向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反馈。

(5)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交流活动。

(6)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分析,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2、辅导员的相关工作职责。

(1)在院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制定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做好学生的心理普查及日常心理状况排查工作。

(3)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常识,积极参加业务培训。

(4)定期向院学生工作分管领导汇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遇心理突发事件,及时向院部分管领导汇报,第一时间介入并采取得当措施。

3、心理委员和寝室信息联络员的工作职责。

(1)根据学校、院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安排,协助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

(2)力所能及地帮助同学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发现有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学生,及时上报辅导员。

(3)完成学校、院部交给的其他任务。

三、工作内容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把准学生快乐成长警戒线”“波浪线”“生命线”“三线”心理健康育人新模式,确保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方位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把准学生快乐成长“警戒线”,对学生异常状态能做到早掌握、早干预。

(1)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普查对发现的重点关注对象进行及时沟通、适时疏导,并定期对这些重点关注对象进行追踪回访。

(2)定期在重要时段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排查工作。重要时段:新生入学后、新学期开学前后、节假日前后、五一及国庆节后两周、重大活动前后、毕业生离校前后、重要考试前后等,重点人群:毕业生、家困生、学困生、同性恋、边缘性人格障碍、留守经历、家族有精神病史、家庭失和(尤其是亲子失和)、父母离异、父母双亡、单亲家庭、突发重大生活事件(含网贷、顶岗实习)等。

(3)建立完善一级心理库,将存在高自杀风险、有既往精神病史、曾发重大危机事件等学生列入一级心理库。

(4)家庭学校医院三维互动,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畅通学校和家庭合作的渠道,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等知识,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过程中;学校和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常规心理健康领域合作关系,建立心理健康的绿色转诊通道。

(5)高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对心理危机干预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即落实“五早”预警机制,对心理危机学生贯彻“一名学生、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个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即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

2、把准学生快乐成长“波浪线”,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

(1)建立“院部一班级—寝室”三级网络体系,及时更新三级网络体系成员,并对成员进行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2)实行定期汇报制度。充分利用三级网络体系,定期汇报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实行“一日三报”制度,寝室信息联络员每日向班主任报告学生按时到寝、身体健康、心情快乐的异常情况。心理专干要深入学生,并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健康信息员和学生干部,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在每个月填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报告表》报送心理咨询中心。由心理专干或班主任通过对一级心理预警库学生进行谈话,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动态,对一级心理危机预警库进行半月报制。如有突发危机情况应立即快速越级汇报。

(3)成长辅导与心理咨询相结合,有效解决学生成长及心理问题。成长辅导室负责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提升辅导、学业发展辅导、生活适应辅导等发展性问题,校心理中心针对心理问题开展学生的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

3、把准学生快乐成长“生命线”,搭建协同帮扶与快乐传递机制。

(1)育心育德相结合,改变以“我爱我”为核心的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创新培养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的“三爱”积极心理品质。“爱自己”即帮助学生形成“我爱我”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自尊自信、自我关怀的积极心理品质。“爱他人”即帮助学生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学会关注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绪,在利他的人际互动中获得自我成长。“爱社会”是以生命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为根本内容,引导学生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观和心怀他人及社会的生命追求。

(2)融合“三爱”,构建心德融合课程体系。围绕“三爱”理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内容中设置融合“三爱”.心理育人理念,按照“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进行课程内容设置。其中,“爱自己”版块包括自我认识、自尊、生涯规划与发展、自我情绪管理、压力与挫折应对、学习心理等;“爱他人”版块包括人际交往、恋爱心理、家庭与心理健康;“爱社会”版块包括个人与社会、团体生活、生命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篇2

一、实施体系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有自己的体系。刘锋的研究认为要提高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有必要从统一思想, 明确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两个重点”, 机构、人员、投入“三个到位”, 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环境介入、社会实践“四条途径”, 坚持必修课与选修课、教育与自我教育、加强心理关怀与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教育与家庭配合、目标管理与工作创新“五个结合”等方面构建新时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体系。

陈先建结合本单位的实际, 构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体系。

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 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常设工作实施机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由校党委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主任, 校学生工作处处长和心理系主任担任副主任, 形成一个紧紧依靠专业, 行政保障有力的工作系统。中心下设办公室、专家组、心理咨询部、心理测评部、心理培训部、心理问题研究室、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等多个机构。各个机构各司其职, 互为依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的业务工作是开设心理素质教育;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开设团体小组训练课程;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咨询;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这些研究对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实施方法

目前, 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手段主要包括两方面:

心理咨询:最近几年来, 心理咨询在高校发展得较快, 有关心理咨询的研究比较多,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闫华等人从认知转变、工作广度扩展、队伍建设、与德育工作合作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增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实效性。因为学校心理咨询不是专门为有这样那样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提供服务的, 也同样甚至更多的是为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提供服务, 以使包括心理异常在内的全体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相对较少, 干预的最主要形式有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开设心理健康课 (讲座) 、进行心理训练活动等, 其中探讨团体心理咨询的干预效果的研究较多。如:苏雯、李建华等采用团体咨询的训练方法, 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人际关系训练, 结果表明, 团体咨询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黄锡榜指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应用到到高校的行政管理体系及教育平台的建设上, 构建大学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该确立多元参与的思想, 体现预防性教育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综合运用和合理实施, 它是创建和谐校园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实施内容

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篇3

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应三方面入手,一是面向全院学生的教育与指导,二是面向心理问题学生的咨询与服务,三是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建立三级网络体系全方位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即“班级心理联络员—各系学工办—学生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同时有效利用学生自发组织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即创建“心理志愿者—心理协会—学生服务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工作模式。

一、面向全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大学生是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面对挫折的抗压能力等。

面对全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首先对于新入校的学生进行心理普查(UPI问卷),筛选出可能有问题的学生,分类建档并主动进行约谈咨询,将问题学生纳入特别关爱学生名单,由所在系持续关注并定期上报学生近况。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丰富心理健康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加入实践、体验环节,多种形式评价课程成绩等。同时举办针对师生的心理健康讲座的数量,增强师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

3、利用心理健康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每年5月25日为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月,利用节日时机在4至5月举办心理健康月活动。与此同时,利用校园广播、校园报刊、新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心理志愿者、心理協会成员等多种资源,将心理知识的传播日益常态化,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全方位的关爱。

二、面向心理问题学生的咨询与服务。对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咨询采取网络咨询和面对面咨询两种方式。

1、对新生心理普查结果进行分类建档,对一类学生进行逐个约谈咨询,同时完成《新生约谈情况通知单》下发各系,做好重点关注学生的预防、教育工作。

2、咨询室由专兼职老师轮流值班,每日保证半天的值班时间。学生可通过网络、电话的方式进行预约。

3、对于咨询学生做好咨询记录,及时建立档案,必要时联系学生家长,联合家长的力量一起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同时做到及时反馈,必要时转介。

三、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心理危机指个体遭遇身心成长变化、环境适应不良、紧急事件或危机情境时,惯用的问题解决方式运用失败,出现的心理混乱、沮丧、极度痛苦、绝望等心理失衡状态。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容易诱发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进而发生自杀或伤害他人的行为。

1、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及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实施小组,落实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

2、完善特别关爱学生工作机制,确定重点关注对象。由各系学工办落实特别关爱学生的筛查工作,对于普查高危学生、学业(就业)困难学生、心理困扰学生、经济困难学生、行为突发改变学生、家庭存在问题学生最为重点关注对象,纳入特别关爱学生名单,同时定期跟踪教育,达到心理危机的预防效果。

3、对于心理危机现象的及时报告制度。每个班级设立一名心理联络员,每个宿舍设立一名心理志愿者,随时掌握班级或宿舍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有明显心理异常情况者,及时向所在系辅导员汇报。

4、系学生工作负责人每周至少一次向辅导员了解本系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将情况迅速以书面形式报学生服务中心。

四、三级网络体系中各级工作职责

(一)院学生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工作职责

1、全院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与实施;

2、开展全院师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或存在重大心理问题时,填写《学生咨询情况通知单》,告知所在系;

3、以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讲座为活动平台,以学生服务中心网站为宣传阵地,开展全院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活动,营造和谐融洽、互助友爱的人际氛围。每学年1次新生心理健康入学教育,每学期3次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每学期1次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每学期1次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多次心理志愿者沙龙;

4、组织新生实施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联系约谈,排查后对需要日常性重点关注的学生向其辅导员反馈《新生约谈情况通知单》;

5、每年5月组织开展全院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

6、心理教育办公室专职老师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志愿者联盟开展日常活动。

(二)各系学工办心理健康工作职责

1、系学工主管组织各系开展特别关爱学生工作,辅导员做到多渠道掌握学生资料,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处理个别学生的心理冲突,包括特别关爱学生的谈心谈话、宿舍走访及与学生家长联络沟通,同时每月25日前上报本月特别关爱学生工作情况报告,学生服务中心存档;

2、实施系学工办报告制度,系学生工作负责人每周至少向辅导员了解一次本系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根据学生服务中心反馈的《学生咨询情况通知单》与《新生约谈情况通知单》,做好重点关注学生的预防、干预与跟踪教育工作,每月填报《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月报表》,报学生服务中心;

3、对突发心理问题、严重心理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学生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并按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流程进行处理;

4、结合本系学生的整体心理特点与表现,组织开展各系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每学年面对全系学生至少组织1次心理健康主题讲座,每学期每行政班至少1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5、指导班级心理联络员开展日常工作;

6、配合学生服务中心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工作、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等。

(三)班级心理联络员工作职责

1、实施学生心理联络员报告制度,关心、关注班级同学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每两周填写《班级心理状况周报表》,报系学工办;

2、对出现心理困惑的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朋辈心理帮助;

3、对同学中出现的各种心理与行为异常现象,及时向辅导员、系学工办汇报,帮助其尽快得到心理干预;

4、帮助有心理困难的同学及时前往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负责向心理咨询老师提供同学的表现,并对相关信息做到对外保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篇4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呼吸道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统称慢性病)是影响人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但也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按照《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创建国家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巴南府办发〔2012〕49号)和《重庆市巴南区慢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转发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评价工作手册(试行修订版)的通知》(巴南慢病办发〔2012〕1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学生群体性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一)以《重庆市巴南区创建国家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试行)》为依据和标准,全力做好校园内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

(二)以教师、学生健康档案建档为支撑,努力探索预防以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等为重点的慢病防治工作方法。

(三)努力推进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以示范区创建工作为重心,指导我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促进活动。

(四)2015年,青少年平均身高增高1-3厘米,青少年营养不良率下降5个百分点。

(五)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全校人群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和血糖水平知晓率分别达到70%和30%。建立无烟校区,无烟率控制达100%。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二、成立领导小组

长:王肃龙

校长

副组长:林

副校长

员:邓昌群

王人可 全校各班班主任

三、工作重点及任务

(一)在我校中开展基线调查(见附件),对全校教师和学生健康状况进行摸底调查。

(二)营造宣传氛围,设立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利用校园宣传阵地对慢性病防控知识进行有效宣传。利用班会课、体育健康课、生物课对学生进行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宣讲。

(三)将慢性病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每学期不少于2课时,三年内开课率达到100%。

(四)在摸底调查基础上制定《惠民中学学生群体性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方案》,落实预防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

(五)根据无烟学校考核标准,积极申报创建无烟学校。在我校建立无烟校区,无烟率控制达100%。

(六)全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对学生、家长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

(七)要定期安排教职工参加体检和组织学生参加常规体检,及早发现慢性病患者,及时建立教职工和学生健康档案,根据不同慢性病人群分别提出干预措施。

(八)积极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在全校开展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有计划地争创示范单位、示范食堂,逐步提高师生的健康素质。

四、总结交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篇5

本学期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市、区教育局的领导下,以市、区工作意见为依据,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用先进德育思想作指导,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向纵深发展。

一、完善组织建设,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

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xx校长担任组长,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学校副书记、德育主任担任副组长,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安排和资料收集,学校相关行政分别负责协调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三位心理咨询师、xx位心理健康辅导员为心理咨询室兼职负责人,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各班班主任协助心理健康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助性的心理辅导工作。

二、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心理辅导能力

学校现有x名心理辅导教师,都接受过市级以上的培训,并且获得了国家职业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书。她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具备科学的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并且严格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方法,遵守职业道德。

我校还定期在业务学习中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了解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前景和价值,学会自我情绪的调整和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心理调试的技巧,本着“以人为本,以学求实”的观念,维护和调适教师心理,以点带面,以新的理念引领学校心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一直注重对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培养和运用。每学期我们都会为班主任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班主任的理论知识。同时提供机会和舞台让班主任充分交流和展示他们在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我们开设的讲座包括:重视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人际交往效应与师生沟通等等。

中段年级结合语文教材积极开展以“认识自我”,“搞好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班队教育活动,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以及与人交往的一些技巧;高段年级尤其是六年级,面临毕业考试的压力,难免有焦虑紧张的情绪,我们通过讲座辅导、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增加正确的竞争意识、克服自卑心理,正确对待考试。

我校充分利用教案评比、青年教师展示课等契机深化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思想。倡导发掘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说这对教师的授课方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更突出了心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是对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开设专题讲座辅导,每学年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了不同的辅导内容,内容丰富,涵盖了新生适应问题、考试焦虑、家长和学生沟通、创建学习型家庭等等。

“一日校长驻校制度“一直是我校家长学校的传统,为了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教育和孩子的学习,每学期请家长走进校园,观看学校各项活动,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情况,提供机会让家长更了解孩子、更理解孩子。这也成为家长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有效途径。每学期,家长学校都会请家长就教育方法、成功案例进行经验交流,召开“学习型家

长经验交流”活动。

四、规范细致的咨询辅导,为学生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每周四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开放日,三位心理兼职老师在心理咨询室接待来访学生的咨询,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或困惑。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各种形式及时必要的咨询、辅导,做好详细记录,并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保护学生隐私。实践下来,不仅实实在在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还能有效利用资料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使得更多同学了解到这样一个可以倾诉的场所。绝大部分学生感觉情绪得到了宣泄,获得了考虑问题的新角度、新选择,或是感觉问题得到了解决。

五、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工作意见 篇6

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工作意见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推动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配备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全市中小学校要配备

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全市中小学校要按师生比1∶500的比例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小学校要按师生比1:1000的标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配备专职教师。

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到2011年底,全市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1800人,师生比达到1:800;到2012年底,全市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2100人,师生比达到1:700;到2013年底,全市超千人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生比达到1:600;到2015年底,全市中小学校按照师生比1:1000标准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500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3000人,师生比达到1:500。

各县、区要按上述比例配备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编制总额内单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

二、明确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

职责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担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工作,小学每周8-10课时,中学每周6-8课时,以教学班为单位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课时在地方课时、班团会课、选修课、专题讲座、课外活动等时间中安排,每两周至少安排一课时。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师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为学校师生提供个体咨询与辅导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制定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主持和开展本校心理咨询室工作,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每周在心理咨询室工作不低于5小时。指导和协助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

教师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做好学生的个体咨询与辅导,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高全校师生心理健康水平。为本校学生家长提供心理咨询和服务,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和师资培训

成立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机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充分发挥一区带四县“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组”的互助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全市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

加强心理教育师资培训,按照“专、兼、全”的建设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全市“三支队伍”培训计划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系列,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全员培训。定期组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交流、研讨、学习与督导活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班主任每年至少参加

10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科任教师每年至少参加5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帮助全体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做到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开展心理疏导;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争取利用五年的时间,打造一支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支撑,全员教师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那一世范文网

四、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评价和奖惩机制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按“教育心理学”学科申报相应层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参加“教育心理学”学科的评优课和评奖、评优活动。

市教育局从2011年到2015年设立专项奖励经费,对取得三级及以上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农村教师给予奖励。在教师招录过程中,对心理专业教师和获得心理咨询师的教师给予加分。市委

宣传部、市文明办和市教育局联合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基金,对心理名师、心理学科带头人给予奖励。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篇7

一、自我反省与自我意识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内省。一方面内省有助于面对真实的自我。孔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老庄认为万物“清静无为”才可以回归根本, 应设法让自己知道自己最适合干什么, 做到原本是什么就安然于是什么;禅宗认为应该“观照自心”、“内调心性”, 进行自我觉察和自我调控, 推崇“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即通过渐修和顿悟来认识和完善自我[1]。

另一方面, 内省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儒家鼓励“吾日三省吾身”, 认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庄子讲究“坐忘心斋”, “心斋”即空明的心境, “坐忘”即端坐静心而物我两忘, 使得自己的心由虚到静到明, 庄子认为通过内心的休养、内心的调整, 就能够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道家佛教修行方法“戒、定、慧”中的“定”即去掉一切私心杂念, 思想高度集中而获得悟解义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反求诸己”进行自我检定, 探究自我深层心理的方法, 对于处在纷繁复杂、迷失自我的时代, 常有“空虚、失落、抑郁”抱怨的当代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二、和谐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

大学生处在渴望被接纳、理解和分享的时期, 通过人际交往, 他们可以认识世界, 然而, 由于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常带有理想化色彩, 缺乏沟通技巧和宽容的心态, 容易造成人际关系受挫。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表现为“和合”思想, 即和睦、和谐、融合之意。关于如何达到人际和睦, 儒家提出了“仁爱”、“孝悌”、“忠恕”、“诚信”等准则, 道家倡导“知足”和“不争之德”, 孟子认为“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爱人者恒爱之, 敬人者恒敬之”。孔子提倡“恕道”、“推己及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曾国藩在遗书中指出“求仁则人悦”。综合来说就是, 人与人的交往应该怀有仁爱之心、爱人如爱己, 注意人际边界, 不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 学会尊重、宽容和宽恕, 方能实现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独特的“和谐人际观”, 对于容易形成以自我中心价值取向的大学生而言值得借鉴, 也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促进他们更加健康地发展。

三、环境适应与优良意志品质的形成

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优裕, 因此挫折体验较少, 心理比较脆弱。这造成大学生面临复杂的压力时, 自尊心、情感容易受到伤害, 遇到一些挫折容易出现不适、压抑、焦虑等反应和行为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应该善于适应环境、直面挫折。认为一个要成就大业的人, 必须先经历种种痛苦、磨难, 才能有所作为。因此, 勇于从挫折中奋起的人受到尊敬。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著《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刖足, 《兵法》修列;不违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应对挫折的心态如何?儒家认为:“用则行, 舍则藏, 惟我与尔是夫!”即遇到冷遇、遭到挫折时, 要能坦然接受而不要愤愤不平、耿耿于怀;对待怨恨, 主张“以直报怨”, 坚持用公平正直来报答;甚至鼓励人们主动迎接逆境的磨练。“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宋朝吕岩的名句“不识坎离颠倒, 谁能辨, 金木沉浮”为挫折的意义做了最好的注解。当我们探讨大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时, 不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开发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新内容。

当代大学生比较强调自我价值的主体性, 自我认同度较高, 但往往没有将个人的人生理想与社会需求和国家荣誉结合起来。同时, 他们又缺乏行动力, 表现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感到茫然。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提倡“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 并且将个人成就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周易》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人应效法日月星辰刚健运行那样奋斗不息, 坚持独立意志和人格尊严。儒家提倡尊重理性, 推崇德化、感化、重视自治和为社稷承担责任, 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社会责任感, 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禅宗认为真正的禅不脱离实际, 饥了就吃, 渴了就喝, 在亲自实践和体验中“开悟”, 使佛法与生命、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成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些对于缺乏人生理想, 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逃课逃学、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某些大学生而言, 不啻为一种警醒[2]。

四、心胸豁达学会自我解脱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大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与现实环境中的不如意, 哀叹、抱怨、愤怒, 其实无济于事。学会自我解脱, 正确地面对、平心地接受现实, 更有利于维护自我心理平衡。自我解脱并不是意味着逃避现实, 是指不要纠结于对事情的思考, 换个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 顺应自然, 面对现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自我解脱的思想, “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一种豁达的态度。儒家提倡“中庸之道”, 孔子说:“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意思是说, 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外界的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 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 即保持心理平衡。

佛家认为人生不幸源于人的无限欲望与对自身能量的错误估计。因此要正视人生的苦, 剖析自身存在的无明、愚痴和贪婪, 让人们从具体琐事和目标的执迷中超拔出来, 以放松的情怀和灵活的态度去做每一件事情, 以更加开阔的心胸去包容世界的一切苦难和不幸。禅宗认为“无所系念”, 即在每个想法上不执著。自我解脱要做到“三无”, 即“无相”、“无念”“无住”, 意思是说人们对任何事情不是万念皆空、不思不想、不闻不见, 而是不计较、不过分执著追求、“不在境界上产生念”。

自我解脱并非不求上进, 而是不过于执著无法改变的现实, 不钻牛角尖。“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这对于血气方刚、心气高、斗志强的大学生而言, 不失为一种启发[3]。

五、不为物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首要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人与物的矛盾。无论是经济上的困难、就业上的压力, 还是学习中的困惑、情感的危机, 其根源都是为了追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 都是为了过上“好”日子。现在的大学生是在物质丰厚、科技发达、信息膨胀的现代社会的“蜜罐”里长大的, 他们要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更优越的物质条件, 更浪漫的生活情调。但社会现实却是经济市场化、竞争激烈化、选择自由化、生活节奏快速化, 如果再赶上全球经济危机化的严酷现实, 莘莘学子们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难上加难了。

大学生对未来的憧憬是美好的, 但实现是困难的;大学生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提高了, 但社会却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他们产生心理焦虑就在所难免了。道家思想虽然产生于古代社会, 但是其中所涉及的问题, 却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时代同日而语的, 但是财富的差异及其对于人们心理的影响却是可以相互比较的。道家主张人与物应当是和谐一体的, 人不主宰万物, 也不被万物所主宰、所奴役。

老子讲人应过“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不为物累的生活。庄子说人应“浮游乎万物之祖, 物物而不物于物”。他们都揭示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也暗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物物, 是以物为物, 物尽其用, 这是人与物的自然和谐境界;物于物, 则是人为物役, 物成了人的对立面, 人被物化了或者说物被异化了。物物人生是自由而逍遥的, 他“不贵难得之货”, 即对于那些稀有的、罕见的东西不欣赏、不追求, 心理上当然就没有得不到的痛苦[4]。

需要指出的是, 道家少私寡欲主张的核心是节制贪欲, 而不是抑制正常需求, 因为后者处在理性和德性的指引之下, 不会造成精神的紧张。道家告诉人们, 真正的幸福或快乐不在于物质的充裕或地位的荣华, 而在于生命质量的提高, 在于精神上的自由和精神境界的升华。

有人说,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一定的价值体系中, 环境塑造人, 人很难跳出环境绽放自己。然而, 道家智慧就是要引导我们跳出这个境域, 摆脱这个定势的束缚, 树立一种率性、自然的人生态度。有怎样的人生观, 就会有怎样的人生状态。只有树立一种率性、自然的人生观, 才能从对物欲的迷恋和执著中抽身而出, 回归到物我和谐、身心和谐的精神家园中来, 回归于自己的本来面目;在实际生活中, 才能够安时处顺, 恪守本心的宁静, 不被物欲左右, 不为名利屈服。如果这样宠辱不惊, 心灵就会安顿, 身心就会和谐[5]。

作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精神的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叹为观止的辉煌成就和高奥深邃的深厚底蕴。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生生不息, 绵延不绝, 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里蕴涵着心理健康和和心理治疗的深刻思想根基。如何从历史文化沃土中吸收养分, 弘扬我国传统精华同时借鉴西方经验, 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贾成祥.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68.

[2]徐光兴.心理禅——东方人的心理疗法[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7:108.

[3]董勤岭.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科教文汇, 2008, (7) .

[4]杨俊华.试论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精神成人[J].思想战线, 2009, (S1) .

如何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篇8

过去,我们对道德行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情、意三个方面,道德行为是人们行为共性上累积沉淀的产物,受支配于人的意识形态和素质涵养。而一贯的道德行为研究都缺乏内在驱动力的发掘。恰好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在这一缺陷中弥补了学生内心驱动力的良好表现,可谓心理健康促进良好道德的养成。例如:通常在心理品质方面的认知表现为对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观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情感心理品质方面,重要体现在学生的责任心,集体主义感以及爱国和人道主义情操等一系列社会因素情感观;心理品质的标准一般表现在培养学生判断事物坚决果断、顽强自主、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个性特色;个性心理品质方面表现为培养学生崇高个人理想、爱国主义信念、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等健康人格魅力。

心理健康教育对道德行为的功能,是理解、认识其重要意义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心理实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的实质性内容具有很大的德育培养价值。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行为的跟进。我们一般认识事物,都是从感官效应进入意识,进而通过判断分析客观或者主观的反应这个事实的存在。这种反应既属于德育反应,也属于心育的表现。

一、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我们在引导、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时,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入手。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以家庭背景作为相互攀比的资本。这种攀比造成学生强烈的虚荣心膨胀,其后果不一定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但是,会埋下可怕的隐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凡是对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无论他站在什么岗位、处于什么样的环境,“质”是同等的。记得毛泽东曾说过: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价值观在“质”上的统一。

以德育为根本。 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家庭教育逐步走向溺爱、娇宠的歧途。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也逐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局面。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在困扰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教育的担子越来越沉重,教师所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复杂。 前些年,社会上曾掀起过“大学生张华为就一个农民而牺牲,值得吗?”的讨论热潮。这就说明,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而我们的教育却在这种关键时刻放松了,紧紧抓住“分数”不放。无形当中,纵容了消极观念的孳生。 “以德为本”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价值观的培养更是离不开德育。“世间没有一种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是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得到的。”爱迪生如是说。假如我们的学生不明白这个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永远是句空话!

二、注重课堂心理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育活动既有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油然而生意识上的深刻思索,从而有效达到从感性升华到理性认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教师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应注意在恰当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形成适当的心理意识,让他们在交流中提升、在学习中感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三、自我减压和释放不良情绪

如今人们对健康的定义不只是单纯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只包括无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也包括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和愉悦的情绪。中学生基本上都曾遇到过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是如何摆脱悲观、消极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改变不良情绪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过分的谨慎与尽责就像自行车的链条一样,会紧得阻碍你的思想的运转。例如:连续几天的考试迫在眉睫的时候,也要有休息的时间。考试期间过度的紧张气氛会破坏你事先所用功准备的一切。如果你想考得好,就要在考试前一天将书本抛开,对自己说:“我不再在这东西上花费一分钟时间,我一点也不在乎考试结果的好坏。”诚心诚意地这样说,并且从内心体会一下这句话,然后出去玩一玩,或躺下来睡一觉,保证你第二天的考试结果一定会很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篇9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我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XX〔XXXX〕XX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XX〔XXXX〕X号)及《XX省教育厅办公室《XX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XX〔XXXX〕X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学生幸福成长为根本,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面向全体师生,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科学预防与专业疏导;面对不同年龄、不同问题的学生,加强分类指导,科学专业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幸福成长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珍爱生命教育;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四、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已;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已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已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已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工作措施

(一)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学校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摸排师生心理健康现状。

学校要定期摸排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台账,对全校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分类建立档案,做好发现、咨询、疏导、转介、治疗、康复等环节的档案建立与保管,对学校重点人群加强专业疏导,维护师生身心健康。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要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保证义务段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高中段每学期不少于8课时,系统指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

专题教育应以活动为主,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问题辨析、情境设置、沙盘游戏、音乐绘画、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五)健全学校心理辅导室。

县局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县教研室负责具体工作。各校要在4月底前建成心理辅导室,按文件要求保证软硬件设施的配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拓展功能区域,实施心理健康测评、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等职能。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有一般心理问题或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给予辅导或者转介到相关心理门诊进行治疗。

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

(六)凝聚家校教育合力。

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开设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必须和家长建立共同辅导(干预)工作方案,为家长指明教育配合的方向。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局成立以局长任组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副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教育股、督导办公室、人事股、财务股、安全股及县教研室、电教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负责人为成员,统筹推进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教育股,教育股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各中小学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支持和指导相关部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德育工作计划,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县局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查,每学年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评估,纳入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评选。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要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资源库。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并落实好心理健康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师授课、辅导、培训、家访等工作应纳入工作量和业绩考核。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纳入各类先进评选序列。

(三)开展业务技能培训。

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要定期组织专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对学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不断增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知识、优化辅导方法、严格遵循科学的干预程序及方式,有效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关心教师心理健康。

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五)重视工作落实和推进。

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要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指导组,对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观摩活动,将优秀的工作案例、好的工作做法、有效的心理辅导技巧等编辑成册,供学校相互学习和借鉴,更好地推进我县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小学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篇10

2013—2014学第二学期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卫生部颁发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改进和规范学校健康教育,使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科学化和规范化轨道,促进学生康成长,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把增强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基本目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基本目标和原则

1、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的教育,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关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定基础。

2、学校健康教育要把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坚持知识传授和技能传授并重原则;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形成相统一的原则;总体要求与学校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不断促进健康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意识的形成、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建立。

三、具体目标和基本内容

1、具体目标(1)了解中国居于膳食指南和常见食物的选购知识。(2)进一步了解预防传染病基本知识。

(3)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培养有效的交流能力。掌握缓解压力等基本的心理调适技能。

(4)进一步了解青春期保健知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2、基本内容

(1)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食物选购基本知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内容。(2)疾病预防: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和方法;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及对社会经济带的危害;无偿献血知识。

(3)心理健康:合理宣泄与倾诉的适宜途径,客观看待事物;人际交往中的原则和方法;缓解压力的基本方法;正确应对失败和挫折;考试期间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应对措施。

(4)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青春期常见的发育异常现象;青春期保健知识。

(5)安全应急与避险:网络交友的危险性。

四、实施途径

1、通过班会、晨会、专题讲座、墙报、校内广播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利用体育与主题队会、主题班会,有针对性的渗透健康教育内容,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

2、健康教育的师资以体育教师、班主任教师为基础,并积极组织相关教师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把健康教育的教学研究纳入教研工作计划,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以知识传播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工作。

3、学校在技术装备方面积极提供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学辅助资料、图片。

4、健康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把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教育效应。

5、学校各部门、各年级组积极配合,将健康教育教学、健康环境创设、健康服务有机结合,为学生成长践行健康行为提供支持,以实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标。

五、主要工作及要求:

1、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地方课程为载体,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每两周上一节健康教育课,做到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课时、有评价,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

2、学校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设立固定的健康教育学习专栏,专栏内容更新每学期不少于三次;并利用校 园广播、黑板报等多种渠道结合“宣传教育日”和“宣传教育周”开展宣传活动,每学年不少于四次。

3、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建立心理咨询室,并聘请相关心理卫生专业人员,深入学校进行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开展心理咨询,实施早期干预策略,消除焦虑、抑郁、悲伤、恐惧、自虐、恼怒和上网成瘾等异常心理行为,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学校控烟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控烟工作,积极开展师生禁烟、控烟工作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创建无烟学校,创建率达到100%。

5、学校除害灭病工作。每年要集中开展两次以上大规模的卫生整治和“消杀”行动,将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虫害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有效控制各类传染病和虫媒疾病的传播。

6、做好常见病防治工作。严格执行国家《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每学年进行两次视力测试,开展一次“防近宣传周”活动,改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确保学校教学用房的采光、学生课桌椅等符合卫生标准。同时加强学校 肠道蠕虫、龋齿、贫血、沙眼、碘缺乏症等其它常见病的监测与治疗。

7、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利用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校内媒体等多种有效形式和方法,培养师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进一步加强学生晨检,做好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工作,严格执行学校疾病信息报告制度。要切实落实学校传染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措施。学校发生群体性发热、咳嗽、腹泻、呕吐以及麻疹、腮腺炎、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时,立即向本辖区卫生防疫部门和县教育局报告,不隐瞒、缓报、漏报。

8、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工作。要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按时做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和数据上报工作,每年12月31日前要将数据上报到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

9、、学生健康监测工作。积极配合辖区所属卫生医疗单位做好学生健康体检工作,并建立学生健康卡等档案。

10、厕所改造。大力推行水冲式无害化卫生厕所,并严格执行《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设立蹲位,建设生态校园。

六、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管理机制。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有专人具体分管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健康教育网络。

2、明确目标,落实工作责任。严格执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学校健康教育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切实将工作落实到位。

3、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健康教育。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各中小学要强化学校卫生综合监督,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严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和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建立学校突发卫生事件联络员队伍,对联络员要组织培训学习。

4、加大经费投入,规范工作档案。投入足额资金,配齐相应教材教具和设施设备,改善教学卫生条件。同时规范健康教育工作档案,要将学校健康教育的各项资料及时记录、收集、归档。

5、建立考核机制,加强督查。根据《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试行)》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做好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工作。学校每学年要对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一次自查,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2013—2014学第二学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音乐治疗  重要性  实施

一、音乐治疗的重要性

(一)改善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情绪,是决定大学生认知和人格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音乐可以有效影响人的情绪。心理教育工作者正是利用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来改善人的情绪,改变人的认识。在音乐治疗中,教师不会只播放轻松美妙的音乐,大多情况下是使用充满抑郁、悲伤、矛盾情感的音乐刺激大学生,使他们能够把情绪发泄出来,释放心情。当大学生的情绪发泄到一定程度后,心情逐步向正向转变,此时,教师就会播放一些充满正能量的音乐从而激发被治疗者的积极情绪,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这是一个从消极到重新认识自己,并逐步使自己正能量爆棚的过程。在音乐的感染下,可以使大学生体会到悲观或积极都是人生的精神体验,从而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并逐步走向成熟。音乐治疗,能够使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心情豁然开朗起来,获得精神上的新生,逐步恢复轻松愉快的心情。

(二)帮助大学生舒缓压力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为了顺应改革需求,高校也在不断努力。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还没有进行稳定时期,日益增长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都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音乐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当巧妙应用音乐,帮助大学生降低压力,放松心情。科学实验结果表明,音乐可以促进脑波波动的起伏,改变波的种类,经过短期的音乐熏陶就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减缓压力。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善于与人交往。他们希望通过与周围人的沟通与交流去认识世界,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关心,满足自己对友谊的需求与渴望。在人的一生中,正值青年的大学生最渴望被人理解、接受。不可否认,在大学生的实际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音乐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对于部分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来说,音乐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音乐可以在教师与不愿意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大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同时,音乐可以弥补语言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不连续性与局限性。音乐学家创造了音乐,同时,音乐也在不断改变和塑造我们每一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际关系。音乐能够让人敞开心扉。这是因为:1.音乐创造了亲近、欢快的友好氛围,消除了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的紧张心理,使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都能够敞开心扉,坦诚相见,促进沟通;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活动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是由多人参与的群体性活动,如大合唱、合奏等。大学生在这些需要相互配合的音乐活动中,往往表现得较为直接和随意,他们可以各抒己见,相互理解,增进感情,从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适应性。综上所述,音乐治疗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相互理解与包容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促进音乐治疗的广泛实施

(一)提高大学生对音乐疗法的正确认识

在充分认识到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之后,高校就要采取恰当的办法,促进音乐疗法的广泛开展与顺利实施。高校应当将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学科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中。音乐治疗是一门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师可以指定可操作性较强的治疗计划,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巧妙应用音乐疗法。在进行音乐疗法之前,教师应当告诉学生音乐治疗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把自己融化到作品中的程度。在进行音乐治疗时,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曲目,在安静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治疗,充分发挥音乐治疗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是利用音乐治疗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音乐治疗教师还应当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能够从心理素质与医学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教师要能够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中。

三、结语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高校、家庭、社会的全力合作,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雷薇.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作用及实施[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08).

[2]赵翠荣,贾芸.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0).

[3]李霞,曾瑜.论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7).

[4]王芳.浅谈音乐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考 篇12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缜密、情感丰富、求职欲望强烈、积极向上、奋发成才, 他们关心国事、热爱祖国、朝气蓬勃、志存高远, 能把个人的理想和信念与国家富强和民族强盛联系在一起, 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 大学生活是人生的转折点, 大学生面临的不仅是学习内容上的选择及学习方法方面的挑战, 更有独立生活、情感把控、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处理、人生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挑战, 也自然会出现一些心理不和谐的现象, 概括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嫉妒心理

嫉妒是面对他人的优越社会地位、丰富物质财富和优异成绩而产生的失落的情感, 是对别人优势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排斥、不服、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感情, 社会上俗称“红眼病”。一般来说, 一个人并不对所有的人产生嫉妒, 只是嫉妒比自己强的人, 尤其是经常和自己在一起, 年龄、性别、学历、地位等条件相似, 过去同自己平起平坐, 甚至还不如自己, 可现在却超过自己的那些人。引起一个人嫉妒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如别人突出的学习成绩, 出色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与社交能力, 优越的家庭条件, 漂亮的容貌、服饰、打扮, 等等, 都可能引起嫉妒。

(二)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 感到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 是一种因过度地否定自我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 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 超越自己;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 影响到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时, 才称之为心理问题。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 就会经不起刺激, 就认为自己无药可救、低人一等, 变得心灰意冷、谨小慎微、瞻前顾后、多愁善感、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

(三)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管理的过程中, 因自身在固有的传统思维定势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知识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心态。大学生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就是“不受教”、“不听话”, 常与教育者和管理者“顶牛”、“对着干”。逆反心理多表现为对正面宣传教育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不良思想和行为持认同态度, 且摇旗呐喊;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则消极抵制。

(四) 封闭心理

封闭心理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 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 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 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封闭起来, 不与他人来往[2]的一种心理状态。封闭心理又称自闭心理, 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面对不快和压力把思想、情感、欲望等情感憋在心里掩盖起来, 不合群, 试图与世隔绝, 有时表现为害怕他人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行事总是独来独往, 形单影只。

(五) 颓废心理

颓废心理是一种意志消沉、精神萎靡、情绪悲观的心理状态。挫折、失败和逆境会给大学生带来紧张状态和失望、压抑、沮丧、郁闷等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有这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不思进取心, 丧失理想, 自暴自弃, 缺乏动机, 意志减退, 行为懒散, 主要表现为沉迷交朋友、谈恋爱、沉迷网络、游戏、小说、电影等活动。

二、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 家庭的原因

当今的大学生, 多数是独生子女, 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 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以前从应试教育出发, 只重视单一文化课的培养, 忽略对孩子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导致不少学生独立自主能力较差, 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较弱, 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另外, 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家庭变故, 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父母失业、父母有重大的健康问题、丧失至亲、家庭有法律或其他重大纠纷等都会让学生产生恐惧、焦虑、自卑、内疚等心理问题。

(二) 社会原因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毕业分配制度的变化, 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 使大学生产生极大的失落感。社会上的各种腐败、堕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在某些方面摧残了一些大学生的纯洁的心灵, 使他们心理过度紧张和扭曲。

(三) 大学生自身原因

任何事件的出现都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也不例外。有研究发现, 价值取向、知识储备、认知能力、自身经验、人生经历、气质性格等因素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但是, 大学生涉世未深, 对事物的认知不够, 加之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大学学习生活的意义, 虽然专业知识达到了大学生水平, 而能力素质远没有达到大学生的程度, 自然不能承担大学生应该承受的种种压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体现“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心理育人理念, 做到“三结合”。

(一)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 必须与思想政治积极结合, 使二者相辅相成。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同, 通过教育都是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能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树立更加远大的理想,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用坚强的心态面对挫折。心理健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的方式、方法相同, 都要点面教育相结合, 加强重点学生和重点个案情况的教育, 关注全体学生的普遍教育, 开设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必须研究不同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要, 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和实效性。可见,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都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二) 心理健康教育和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

随着高等教育的并轨和就业制度的改革, 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压力, 其中包括知识的学习、经济困难、适应问题、人际关系、情感处理、素质提高、就业等方方面面。这些现实的压力和需要, 是每个大学生无法摆脱的, 这样的压力和实际需要, 如果得不到宣泄和满足, 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要了解大学生的需要, 并解决心理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 做到标本兼治。通过建立由咨询室、咨询电话、咨询邮箱、咨询信箱、网络咨询平台和高素质的专业咨询教师队伍组成的完善心理咨询系统, 倾听大学生的心声, 及时解决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内容, 来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和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新生要加强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即爱校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法规校纪教育、适应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中间年级学生主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即基本理论教育、基本形势教育和热点问题教育;毕业生主要加强毕业教育即择业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能力素质培养和就业指导教育[3]。与此同时, 学校要健全各种机制加大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励志力度, 让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奋发有为的安心学习, 而无后顾之忧。

(三) 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

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体现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力度。一方面各级学生管理部门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 建立动态管理的学生心理档案和贫困生档案, 健全预警机制、沟通应急机制、信息队伍建设, 确保出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决策、早干预。另一方面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亲如家人的宿舍感情, 良好的校风、院风、班风、学风都有利于学生健康积极心理的养成, 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在向上、和谐、团结、友爱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各级各类管理部门要努力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加强党团组织的凝聚力、营造浓醇的校风和学风、建立紧张合理的生活秩序, 以此来熏陶和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7:67-68.

[2]孙立波, 马维娜, 于蕴波, 李海燕.自我封闭心理分析及其自我调适[J].中国护理管理, 2004, 4, (3) :55-56.

上一篇:电子书包教学应用下一篇:信息技术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