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发展问题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问题(精选8篇)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问题 篇1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产同文化的概述及对现状的分析,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预测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现状 未来发展趋势 应对措施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哲学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园林文化,节日文化,中国性文化,中国中医药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

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近百年来,国人对以传统文化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 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一切外来的思想文化,都经过了也都必将经过已有的中华文化体系的熔炼,其精华被吸取之后,又将生发出全新的更加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和近年来韩流的席卷。自打美国电影进入我国境内后,一系列大片已在中国人心中打上深深烙印,而国产电影则受强烈冲击。外来文化的进入程度较高,但明显也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

利益,尤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旦占有市场将有无可估量的财富,而更应反思的是背后隐藏的文化侵略。

当外来文化进入我国时,纵然体现了我国自古而有的包容精神,但同时这种过度的包容带来的结果是漠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历史绵长,文化底蕴深厚,其本身就是无法估量的宝藏,若想充分利用它,在其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须首先做好传承工作。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标有英、日、韩等语的商品,而广大的厂商和媒体为获经济利益,不惜加大传播外来文化力度,不注意保护本民族文化。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已被政府和社会重视,同时也积极寻求保护对策。目前,我国已成功申报38处世界文化遗产,并对多种遗产设立保护政策,这既是世界各国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也表明我国对其重视程度加深。但申遗后并不意味着保护工作的结束,而应该是一个开始。但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重原因,许多民间文化几乎面临绝迹的境地,民俗文化意识在经济同化的背景下愈渐淡薄。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趋势

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多元共存的社会现实,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撇开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而去妄论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向问题。更确切地说,只有从传统文化的上述现状和定位出发,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并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才能在三者的良性互动中使传统文化走出困境。

保持文化认同时不断有“旧邦新命”的发展。具体地说,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琛的明珠。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风风雨雨走过几千年,无时不在变化着.虽然它到了19世纪已经变得苍白无力,但它还有一些优秀之处,我们看问题不能绝对化,片面化,一方面要积极吸收西方的优秀成果,同时还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在批判与吸取中不断创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中国文化古籍里,有一部分内容,确实具有很强的价值,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中国从19世纪初就受外国的侵略,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就表现出了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表现出来的同样是一种自强不息,永远向前的精神。二是和谐,对于不同的事物要肯定它的不同特点,这样事物间才能保持平衡.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也有一些陈腐的内容,如专制主义传统,惰性等。所以有些内容我们不能全盘照搬,不能全盘继承和弘扬。我们只能有分析地吸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糟粕。

四、应对中国传统文化趋势的措施

1.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 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 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

外,而我们的最终 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2.保护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又要保护其物质载体,还要重构其价值体系。

保护传统文化必须有选择性;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文化创新;要想保护好传统文化就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植

全体社会成员首先要从观念上充实自己,认识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重要性,强化理论指导.其次,加大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义务。从每一个中国人做起。最后,我们每个公民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立德立功立言”.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张应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宝龙.杨淑琴.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问题 篇2

1 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武术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动荡,伴随着几十个朝代的起起落落,每个王朝的更换和动乱都跟武术密切相关。毛主席对武术更有经典的评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句话把武术推到改朝换代的中流位置。同时,由于武术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漂泊,政府也对武术另眼相看,对武术人心存提防。武术本身也积累了很多的矛盾和与社会发展不和时宜的东西。

1.1 政府对武术投入和取出不平衡

我们在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某个地方,某届武术节中引进多少项目,成交多少金额的产品云云。可是在搞完武术节,经贸大戏唱完后的既得利益又有多少用于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投入?答案一定不会让热心武术事业的人们满意。因为武术在整个活动的规划中,就是一个招牌,跟商店一个道理,等客人都进店购买了商品了,店主还会向顾客推销他的招牌吗?从某届郑州国际武术节的主要活动安排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端倪,其主要项目安排如下:(1)国际少林武术表演邀请赛和武术散打擂台赛;(2)邀请海外客商参加河南省对外技术、经济贸易合作交流项目洽谈会;(3)观赏中原文化大观园和传统文化艺术表演;(4)乘气垫船游黄河;(5)举办名胜古迹、风光摄影、书画作品展。在整个活动的安排中,只有第一项涉及到武术,也是就吸引顾客进店的招牌。其余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跟武术统统无关,自然这些行业也不是武术协会下面的实体,他们的既得收入跟武术协会自然无关,武术的持续投入也只是镜中花而已。2006年,郑州市通过郑州人新年游新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少林寺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举办,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316万人次,同比增长28.7%,实现旅游总收入23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收入的分配就没有下文,武术设施有哪些增加?几届武术节办下来,武术表演比赛用的还是那些设备。为什么不投入?其实道理很简单,那些引进外资及业务成交的单位不归武术协会管理,对别人的收入无权支配。不知道这样算不算杀鸡取卵,中国的武术事业按照这样的发展思路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大做强。

1.2 武术门户之见矛盾严重,缺乏统一管理

中国武术的作坊式传统经营方式,对武术的发展也已经由当初的积极意义变成现在国际化发展的绊脚石。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甚至泰拳都是世界一个标准,在美国学的跟在南非学的没有多大差别,大家交流、切磋起来也方便,并且他们服装统一,特点鲜明。中国武术相比起来差距就很明显,不要说在不同国家学的武术不一样,就是在同一个地方,隔壁的两家武馆都在教授着不同的东西,两家还相互的诋毁,长拳说太极拳骗人、螳螂拳说南拳忽悠;各门派武师之间也相互不满,甚至拳脚相加。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让外国人放心跟你学,谁知道你是不是骗人的。自然的,这些爱好者就跑到跆拳道、空手道什么的哪里去了。长此下来武术展现在国外的是什么形象恐怕大家都很清楚。虽然武术管理中心搞了些规定套路,希望统一操作,可是在国外同样不好使。早些时间出去的武术家不清楚这些规定套路,也不承认这些套路的用处,充其量就是增加了一个竞争对手而已。

1.3 武术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被认可度低,推广乏力

我们还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说什么韩国的跆拳道和日本的柔道不承认是由中国武术发展演变出来的,说什么某种运动不承认是中国最先发起的。这种抱怨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不要说他们那些已经进了奥运会的体育项目,就连东南亚的“精武会”从上海迁移出去才几年,他们都不承认是中国的武术。原因很简单,什么时候强者也不会承认弱者是自己的老师,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不能总是坐在老祖宗的功绩牌上炫耀,先辈的东西只有我们真正的领悟学习透彻才是自己的东西。只有把他发扬光大,为全人类造福,为我们的中华民族挣来了实实在在的外汇,让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真正得到实惠才算真正对得起老祖先。让我们把和别人争论的时间都用到真正的推广研习工作中去。等中华武术真正引领世界搏击和健身大潮的时候,相信会有人说他们的武术就是从中国武术发展出来的,他们所找出的证据可能比我们找的还要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任何时候放之四海而皆真确的正理,用事实说话,让事实证明谁是最大的,否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意淫。

1.4“舞术”占据武术市场

反观国内武术界,看看我们自己国家大力推广的武术又有多少东西是传统武术的继承。仅仅是根据一两个传统武术流派的风格特点加以改造,而后无限制的夸张,这样的东西不能叫武术,起码不能说是中国武术的真实反映。对于武术的概念也有很多种版本,但是不管哪种定义都把技击是武术的主要内容放在第一位:以技击为主要内容,通过套路、搏斗等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现在的竞技武术恐怕没有哪个是符合这一概念的。我们不能说这个定义就是武术的全部描述,也不能说发展就不对,可是武术发展成现在这样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在武术起步的最初阶段有用于表演娱乐的部分,人们在获得战争胜利,庆祝活动中也有武术表演,也就是所谓的“武舞”。单单就“武舞”而言发展成今天的模样还是令人欣慰的。毕竟它比先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能与国外体育表演项目取长补短,接近了世界水平。但是对于它的技击性我们也不能完全的荒废,毕竟那才是中国武术的精华所在,也是最具有推广价值的部分。在国外很多国家已经把武术就等同于竞技武术,也就是武舞;而功夫就是中国传统的具有技击功能的武术。我们先不讨论这种现象的由来,只是想能否适合国际认同,就从我们这里给武术一个明确的分类。武术=竞技武术=武舞,功夫=传统武术=实用武术。也许这样更加有利与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

2 武术面临的挑战

2.1 内在问题

内因方面主要是对武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形势不一致,有学院派的以竞技武术为主导方向,他们在竞技武术的推广中取得了既得利益,并且轻车熟路;虽然里面有不少人认识到竞技武术发展的问题存在,但是为了既得利益,同时也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而闭上眼睛说天黑。在武术进入奥运会问题上,就暴露出武术内部的不团结。有人提倡以竞技套路进入,有人提议以散打形式进入,也有人提议以太极拳形式进入。林林总总、争论的最后结果就是被奥运会拒之门外。虽然武术为了进入奥运会进行了削足适履式的改革,但是北京奥运会的胜利闭幕,同时也宣布了武术进入奥运会由倒计时变成正记时,前途茫茫。

2.2 外在问题

武术发展面对的外在主要问题就是国外各种洋武术的竞争。就国内来看主要是跆拳道项目。北京的东直门外某跆拳道馆门口有这样一条广告语:“学习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精神”。在成都的很多小学里面跆拳道已成为小学生的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体验中国传统武术的精神竞要从外国武术中才可以。感觉荒谬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当做点什么?中国现在的竞技武术确实已经走的太远,已经与人们的需求差别太多太多。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在心理打个问号———中国武术怎么啦?!现在国内的武术馆和跆拳道馆相比较哪个更多?练习武术的和练习跆拳道的哪个更多?想必每个人都很清楚。中国武术要到什么时候才能雄起?

当各类规模不一的跆拳道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都市各处时,中国传统武术馆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学习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这条广告语也正在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曾经号称有亿万习武人口的中国,此时其最有创造力和潜在价值的的人群却是在依靠跆拳道体验传统武术精神。

3 结语

武术这样的迷茫发展期还有多久?我们是不是要还武术以本来面目,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满足某些人的需要而对武术进行大张旗鼓的修改,去适应所谓的规则,我们应努力做自己的事情,把几千年来优秀的文化遗产好好的保留下来,让优秀的武术文化作一个承载各种体育运动的大船。

摘要:武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发展到今天,在传媒方面、武术管理方面、推广形式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武术,发展,走向

参考文献

[1]梁建辉.曲已终,四海英雄难舍河南[N].大河报,2006(9).

[2]编写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路径研究 篇3

【关键词】 传统武术;竞技武术;技击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02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是中国武术的两大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竞技武术在体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发展的比较好,而传统武术的发展则遇到了一些困难。是由于传统武术缺少了体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是传统武术难以学习而使练习者减少、还是国外体育项目的大量进入使传统武术失去了吸引力。采取何种措施能够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这是本文试图研究的问题。

1.武术、传统武术、竞技武术的定义

周伟良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套路、格斗及功法为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技击之道的传统体育活动”。

李远伟认为:“传统武术是指在中国近代以前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有一定地域性特征和习练人群的带有民族文化属性和技击属性的各种拳种的总合”。

张长思认为:“竞技武术是以西方体育思想为理论指导,以传统武术套路、散手、功法练习为基本动作素材所形成的套路、散打和功法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宗旨,以开发人体特殊的运动能力为最高目标的现代运动竞赛、训练、管理体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武术包含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而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间既存在着相同点,也存在不同点。

其相同点为:不管是传统武术还是竞技武术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具有技击的功能、都追求去发展人的体能与技能。

其不同点为:传统武术更注重门派及师承关系、其训练方法与技击理论有较强的封闭性、传统武术的地域区更强、传统武术类别更为丰富。竞技武术借鉴了西方竞技体育的思想,有很强的功利性,为赢得比赛,其训练更加专业化、为便于评判,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标准化体系。

2.传统武术的现状

据资料统计,上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内挖掘出来的“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仅有129种,而其中能够传承,规模较大的拳种仅有几十种。

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所作的《中国群众体育状况调查结果报告》及《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情况介绍》中指出:2000年我国16岁以上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项目武术未进入前十,而且参加人数有所减少。

3.传统武术逐渐流失的原因

3.1社会阶段发展的原因

传统武术在几千年来能够生存与发展,与中国农业社会的经济形态是分不开的。由于在农业社会人民在进行农业生产后就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使得年轻人在农忙之余有较多时间去练习传统武术。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年轻人开始大量向涌向城市,而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劳动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时间和强度大大增加,使得这些年轻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意愿去练习传统武术。

3.2传统武术入门较慢的原因

由于传统武术讲求“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学习进度往往比较缓慢,一个站桩就可能练个一年半载。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传统武术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面对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传统武术难以吸引广大青少年去学习。

3.3传统武术技击能力弱化的原因

由于练习传统武术的都是非专业运动员,在与专业散打运动员进行交流时因为抗击打能力有限,往往几分制就败下阵来,这也可以看出现在的传统武术练习者技击能力的弱化,这使得许多人学习传统武术的意愿降低。

3.4体育主管部门导向的原因

为了把武术推向世界,体育主管部门不仅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竞技武术,还把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向竞技武术,各省市的武术队也都是竞技武术,体育院校教学也都是竞技武术。而传统武术并没有受到重视,这使得传统武术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3.5传统武术传承人流失的原因

由于对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扶植政策很多不能落到实处,一些传统武术传承人的生活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当他们还在为生计奔波的时候,他们就难以有精力去传承传统武术。

另一方面,许多传统武术传承人思想还有一定的局限,在传承传统武术时还存在一定的门派、亲疏等旧的思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武术的发展。

3.6国外体育项目、体育文化大举进入的原因

现在国外许多体育项目、体育赛事大举进入中国,体育项目有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台球、跆拳道、空手道、健美操等。体育赛事有西甲、意甲、NBA、UFC、NFL等。他们有非常丰富的市场营销策略,能够很快的吸引中国观众并使他们参与这些运动。这也加大了练习武术人群的流失。

4.传统武术发展路径

4.1体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

体育主管部门应该对传统武术进行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各省市的武术队里根据本省市的情况加入传统武术项目,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加强传统武术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对传统武术加强理论研究。

4.2深入研究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

竞技武术由于有体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而有一定的优势,而传统武术也有其优势,就是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据资料显示,许多外国人愿意学习传统武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传统武术所承载的深厚的中华文化感兴趣。因此,体育主管部门应重点对传统武术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研究。

4.3传统武术的赛事开发

要对传统武术进行赛事开发,既可以有体育主管部门开发的传统武术比赛,也可以有商业公司以商业模式开发的传统武术比赛。在近几年举办的“武林大会”比赛模式可以作为借鉴。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开展传统武术比赛的赛事。

4.4传统武术的标准化研究

要想进行传统武术的赛事开发,传统武术的标准化就是一个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竞技武术类的套路、散打等赛事能够广泛的开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解决了标准化问题。首先可以进行段位的设置,跆拳道、空手道能够广泛的开展与其有相应的段位设置有重要的关系。其次,可以进行比赛规则的设置。既可以进行相同拳种比赛时比赛规则的设置,也可以进行不同拳种比赛时比赛规则的设置。在进行比赛规则的设置时,必然会舍弃和限制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和体育精神的动作,这就需要人们有正确的认识,传统武术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发展。

4.5传统武术与学校体育相结合

一方面要在专业的体育院校里加入传统武术的教学,培养传统武术的教学人才,同时通过体育院校将传统武术理论化。另一方面要在普通中学、小学推广传统武术,体育主管部门可以与教育主管部门联合邀请当地的传统武术传承人进入校园,为中学生和小学生教授传统武术。这样既可以使传统武术的传承人有稳定的收入,也可以普及传统武术。

4.6提高传统武术的技击能力

传统武术失去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击能力的弱化。因此要不断提高传统武术的技能能力。这需要体育主管部门与传统武术传承人一起合作,不断去从理论上、从训练方法上提高传统武术的技击能力。只有在传统武术的赛事上展现出惊人的技击能力,才能吸引大量的观众去关注和学习传统武术。

4.7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

媒体对于传统武术的推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电影《少林寺》的播出,使得少林功夫名扬海外。电影《叶问》的播出,使得咏春拳家喻户晓。因此,体育主管部门应与新闻媒体加强合作推广传统武术,一方面加大新闻媒体对传统武术的宣传,另一方面与电影公司合拍高质量的传统武术题材的影片,扩大传统武术的影响力。

4.8充分拓展传统武术的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人们在练习武术或进行体育锻炼时的目的也不一样。有的人是有提高实战能力的需求、有的年轻人是有健身的需求,因此需要运动强度较大、有的中老年人是有养生的需求,因此需要运动强度较小。因此传统武术应充分拓展技击、健身、养生的功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5.结论

传统武术是几千年来伴随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经历过辉煌,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但由于传统武术深深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内涵,因此传统武术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传统武术能够跟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就一定能够再创辉煌。

参考资料:

[1]周伟良.武术概念新论.南京体育学院学报[J].2010.02

[2]李远伟.传统武术概念解析[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1.09

[3]张长思.冲突与规避: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关系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7

[4]王林.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内容研究[J].四川体育科技.2008,12.

[5]霍方.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6,7

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 篇4

对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

从2009年看过一部韩剧之后,便喜欢上韩国,这个小而精悍的国家,它有着太多吸引人的地方,韩国人对文化、礼仪、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的重视,让我十分的敬佩。我国现有28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其数量居世界第三位。相比之下,韩国历史远无我国悠久,面积也仅相当于我们浙江省大,却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老实说,韩国的文化遗产其年代、气势、格局是很难和我国同类的文化遗产相提并论的。中韩两国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很相似,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是热情高涨。但在保护、利用这些文物我国却要比韩国逊色得多。

在国内,关于世界文化遗产惨遭破坏的报道层出不穷,其罪魁祸首当属把世界文化遗产当成了“摇钱树”。常常听到“一把大火烧了一座大殿”、“几根索道损害了文化景观”、“一座宾馆使景区不伦不类”的议论。“新的景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就是其遭受破坏的开始”,“申”来就“死”。

商业化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敌。在韩国很少看到这样的情况,不得不佩服韩国在管理文物和景区方面的井井有条,为游客服务的周全。每个地方每件文物都同时有韩、英、中、日四种文字说明。看不到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你会看到,年轻的妈妈娓娓动听地给学龄前的儿女们讲述那些陈列的器物,孩子们听得如醉如痴的场景。不光如此,在任何一个韩国的城市都有国立的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实实在在当成了进行韩国历史文化教育的场所,你绝不可能看到这些地方被改作“家具展览会”“房展会”的现象。无论是世界文化遗产景区还是博物馆,门票都很便宜。文化的保护与继承需要政府和国民的共同支持。

对无形文化遗产的继承

无形的文化遗产远比有形文化遗产来得难保护。韩国和我国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价值观、礼仪、民俗、建筑都深受华夏民族的影响。韩国人对孔子敬仰有加,我国即使在知识界也不时会拿孔夫子开涮,这在韩国文化人看来,简直是犯了渎神罪。韩国各地为数不少的“乡校”是专门用来传授儒家经典的场所,也是每年举办祭孔活动的礼拜场。新生入校的供奉冷猪头仪式,师生共享猪头肉的场景我们只在一些古代小说中看过,可在这里代复一代地在沿袭着。在农村还有以宗族为单位的祠堂、世葬山、数十代的家谱宗谱保留完好。

韩国对传统的节日似乎比我国还重视。春节和中秋节是他们最隆重的节日,各自放假三天。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寒食节虽非公休日也都还有纪念。真正属于韩民族的节日如光复节、开天节和西方的圣诞节也都才放假一天。即使他们没有很多假日,但是他们还是会全套完成节日的传统仪式。

一个有待证实的故事说,前些年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活动,可由于文革期间,有关孔子“六艺”的一切礼乐仪式全在“破四旧”中被消灭了,当时再也找不到一个能主持“六艺”盛典的司仪,不得已从韩国请了一个来。不管这个故事可信度有多高,我听后只觉得一阵酸楚。我们的革命也真彻底,我们的传统价值观一夜之间全被打破,连孔子也被拉出庙来。接过本不属于自己传统的灵主牌来供奉,到头来连自己的民族魂都丧失了。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问题 篇5

摘要: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饮食礼仪文化,很多优良的、传统的饮食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饮食礼仪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中国饮食礼仪是一种精神,贯穿在整个饮食活动中,已演变为包含在饮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它是中华饮食文化光辉的思想结晶。

关键词:饮食礼仪文化继承发展中国古代饮食礼仪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中国被誉为 “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礼仪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以贯通的特点。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饮食礼仪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行为规范的一部份。

饮食礼仪的涵盖面很广,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食礼。按阶层划分,有宫廷皇家食礼、官府缙绅食礼、军营将士食礼、学院士子食礼、市场商贾食礼、行帮工匠食礼、城镇居民食礼和乡村农夫食礼;按用途划分,有祭神祀祖食礼、重教尊师食礼、敬贤养老食礼、生寿婚丧食礼、贺年馈节食礼、接风饯行食礼、诗文欢会食礼、社交游乐食礼、百业帮会食礼和民间应酬食礼种种,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与之发生广泛的联系,无不倚靠它进行社会交际。

据《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而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对此,《礼记·礼运》又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其大意是:原始社会的先民,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此来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食礼诞生后,为了使它更好的发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周公首先对其神学观念加以修正,提出“明德”、“敬德”的主张,通过“制礼作乐”对皇家和诸侯的礼宴作出了若干具体的规定。接著,孔子又继续对食礼

加以规范,补充进仁、义、礼等内涵,将其拓展成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以礼定分”,消患除灾。他们的学生还对先师的理论加以阐述、充实,最后形成《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著作。由于强调“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食礼与其他的礼,就成为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了[1]。

在古代用饭过程中,有一套繁文缛礼。《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类似的仪礼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2]。

2近现代饮食礼仪

中国饮食礼仪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底蕴,而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对外的饮食礼仪也在不断变化。现代的聚餐会饮也演变成了一幕幕的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2.1入座、用餐的宴会礼仪

应邀出席宴请活动,应听从主人安排。如果是宴会,进入宴会厅之前,先了解自己的桌次座位,入座时注意桌上座位卡是否写着自己的名字,不可随意乱坐。如邻座是年长者或妇女,应主动协助他们先坐下。入座后坐姿要端正,不可用手托腮或将双臂肘放在桌上。坐时脚应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随意伸出,影响别人。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盘碗、刀叉、楔子等餐具,不要用餐巾或口纸擦餐具,以免使人认为餐具不洁[3]。

入座后主人招呼即开始进餐。取菜时不要盛得过多,盘中食物吃完后如果不够,可以再取,用餐前应先将餐巾打开铺在膝上,餐后叠好放在盆子右边,不可放在椅子上,亦不可叠得方方正正而被误认为未用过。餐巾可擦嘴不可擦汗[4]。

2.2点菜的饮食礼仪

在点菜中要顾及到各个程序的菜式,要做到“三优四忌”。

三优是指优先考虑的菜肴有三类:

第一类,有中餐特色的菜肴。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第二类,有本地特色的菜肴。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第三类,本餐馆的特色菜。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四忌在于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有些职业,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5]。

2.3敬酒时的礼仪

敬酒也就是祝酒,是指在正式宴会上,由男主人向来宾提议,提出某个事由而饮酒。在饮酒时,通常要讲一些祝愿、祝福类的话甚至主人和主宾还要发表一篇专门的祝酒词。祝酒词内容越短越好。

敬酒可以随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词,就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并不能因此影响来宾的用餐。祝酒词适合在宾主入座后、用餐前开始。也可以在吃过主菜后、甜品上桌前进行。在饮酒特别是祝酒、敬酒时进行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议,可以是主人、主宾,也可以是在场的人。提议干杯时,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带微笑,目视其他特别是自己的祝酒对象,嘴里同时说着祝福的话。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先后顺序,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对他的称号,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既使你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也要先给尊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很难为情[6]。

总体说来,餐桌及宴会上的现代饮食礼仪可归结为: 众欢同乐,切忌私语;瞄准宾主,把握大局;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劝酒适度,切莫强求;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3发展中的现代饮食礼仪

3.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国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不同场合均有一些食礼食仪,有一些属于尊老爱幼、礼貌谦恭、热情和睦、讲究卫生等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对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当然,也有一些不够合理、健康的成分,如一些地区敬酒必须喝干的礼俗,对那些不胜酒力的人确实是勉为其难;一些地区男女不同席的礼俗,妇女不上正席的习俗,反映了封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残余仍然存在,有的需要改革,有的必须革除。

3.2内涵丰富,文化蕴意

中华饮食礼仪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看,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礼仪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礼仪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美作为饮食礼仪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三礼”中几科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7]。

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礼仪文化这个整体概念。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发“情”;唯有“情”,才能有合乎时代风尚的“礼”。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礼仪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礼仪文化,因则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礼仪文化。

3.3与时俱进,多元发展

现代饮食礼仪文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首先,建立在现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基础上的食品工业的出现,为现代饮食礼仪文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与技术前提。其次,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以适应新生活的需要。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崛起使人们不再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神的关系看得比人自身更为重要,当“大写的人”的观念出现之后,一种与之相应的新的饮食礼仪文化便呼之欲出了[8]。

与古代的饮食礼仪文化相比,现代的饮食礼仪文化打碎了以往的形而上枷锁,恢复了饮食活动的本来目的,因而有其积极的进步意义。如果说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文化是二元的,那么现代的饮食礼仪文化则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的追求是以信仰的多元性、趣味的多样性为前提的。如果说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文化是面向宗教和宗法的, 那么现代的饮食礼仪文化则是面向审美和享受的[9]。

参考文献:

[1] 卢红华.浅谈中国食礼与节令食俗[J].烹调知识, 2003,(03).[2] 华尚望.中国传统食礼例说[J].开心老年, 2007,(01).[3] 周三金.中国饮食文化精华汇萃——《中国食经》评介[J].食品与生活, 1999,(03)

[4]参见朱燕:《现代礼仪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问题 篇6

姓名:陈帅

(一)民间文化艺术的价值功能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如同大家熟知的艺术:绘画,书法,剪纸艺术,皮影„„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存在着许许多多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这些是我们祖先千年里的得出的精髓,如同我们要铭记历史一样,看清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

民间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既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具有精神文化性质,同时又是物态的,客观现实存在的,具有物质文化的特性,南无民间文化艺术对公民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也是综合的,而不像其他的精神和意识为主要的文化和艺术。在看待民间文化艺术的价值和艺术功能时,就要既重视他的精神领域的功能,又要强调它的物质文化功能。因此,看待民间文化艺术的价值和功能就不能单一注重他的精神领域,也不应拘泥于艺术作品的用途,而是将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造物艺术,从文化的角度对她的功能展开分析。【1】 中国文化与艺术也存在不同的差异,但价值方面也方向一致,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1)文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下乡为乡村送文化的同时,在迅速的发展壮大。以前一直被用来养家糊口的传统文化,正在为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最主要的是对我们自己的价值。中国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传统又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否则必将成为外来文化的虏役与附庸,最终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渊源的东西,是任何一个继之而起的新的文化所对接和承袭。我们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更新和超越,否则新的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现代文化建设上,我们应当回朔到我们民族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并立足于这个深厚的根基之上努力开掘其适应现代的当代意蕴!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不会成为别人的附庸,只有这样才能主宰世界,正象歌德所说的那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一定要放眼全球,将我们民族的东西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而不至于让世人忘却!”

(2)艺术的价值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传统服饰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

艺术的定义之一是,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中国的传统艺术则是历代的中国画家,书法家,手工艺者,诗人,建筑师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他们对中国人、社会和环境的理解所呈现给我们的,反映中国社会历史生活的一幅文化长卷。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举个例子:比如绘画方面,西方传统绘画以“再现性”为其主要特征,强调描述,从中产生油画,素描„„绘画艺术。而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绘画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不论西方东方艺术流传千年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传统艺术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我们今天研究传统艺术,重视传统艺术,不光是获得创造新的艺术的能力,也不仅是为了证明中国文化的辉煌,更不能从商业方面去理解其“文化产业价值”。它是一潭幽深澄澈的灵泉,可以浇灌我们的精神,使我们的生命更有风采,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满。它的人文价值,给我们的生存以力量。

(二)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一些文化传统正面临着失传与消亡。虽然国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是偏远地区的文化艺术也阻止不了新时代的冲击。众所周知,民间文化是一个具有民族和地方文化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对民间文化艺术进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了。希望各地的有关部门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地抢救和发展乡村民间文化。比如组织相关人员搜集记录民间艺术作品,建立民间艺人电子档案,利用摄影、摄像、录音、出版等现代手段尽可能整理保存民间艺术;努力营造民间文化的市场,积极扶植民间艺术的开掘和发展等等。唯有如此,我们才前不负古人,后不愧对来者。林宝晓先生对民间艺术的保存与传承曾提出了具体的理论指导与措施。他指出,根据民间艺术的“属地主义”,即地域性特征,传统艺术研究中心与各地文化中心相结合,共同实施保护,建立地方性的民间传统技艺传习所,“广结善缘”,国家,社会,全民都来关心民间艺术,而不仅限于文教机构;积极培养新生力量,编辑出版民间艺术教材,促使民间艺术传习进入教育体系,朝向高等研究体系群的整合研究开发,如此等等,才能使民间艺术得以全健的生存并传习下去。【2】

总之,无论是国际社会对各国,各民族文化一擦海南的抢救和保护,还是大陆及台湾地区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抢救和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实践,既为我们进一步的保护工作提供指导与借鉴,也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学术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3】

(三)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

民间文艺极其丰富,二十年前,陇原大地上的人们都会为精致的窗花和剪纸而惊叹,但今天,你只能看到满墙的明星贴画。每年端午前后山间田埂漫来的花儿声、村头动听的二胡音乐已经悄然逝去,被电子产品所代替,这也引起无数人的反思。如何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让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促进陇原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增长极,成为本次全国两会上关注的热点。作为我省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民间文化艺术是否魅力仍在?近日,记者走访我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时发现,文化部门虽然不遗余力地抢救,但因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保护和传承工作仍难如所愿,大量的民间艺术面临消亡和失传的危险。【4】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文明古国,中国是泱泱大国,中国是发展中的正在大步迈向现代化的国家,中国是正在改革开放中急速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国家,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乡

土文化和民族文化正在面临危机我们不得不承担起应该担承的责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为此倡导、发起和主持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我们坚定地认为,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的有千万年历史传承,可以与经史子集、经典遗址遗迹相提并论的伟大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中无形的、非物质的、口头的、民间的、活态的另一半。民间文化遗产面临消亡中最严峻的问题。

建立乡土文化博物馆也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直接保护,注重旅游业经济与文化性共同兼顾以促进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性开发。修建以民俗、民间文化、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或景点也是传承的一个好办法。位于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就是一座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取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之意境,并完全按照画中原始布局建造,集中展现了开封城由虹桥至上善门一段的风物景观。园中现可轮流展演100多个以宋代文化为主的活动项目。在这里,游客每天可以轮流欣赏到包公迎宾、大宋科举、皇帝祭祀大礼、民间绝活等节目表演,宋代杂耍、气功、鞠球、舞狮等文艺表演,织杼、年画、官瓷、汴绣等宋代技艺展示,还有糖人、剪纸、风筝、泥人等民间工艺表演穿插其间。景区内再现了1000多年前北宋时期开封城歌舞升平、繁华富庶的景象。让游客亲身体验中国古代民俗文化。又如目前一些公园内增设了手工作坊、民俗表演,让人们在休闲之余感受民俗艺术所带来的乐趣,在无形之中让其溶入现代生活,起到传承作用。【5】

结论

民俗民间艺术,就是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造就了民族性格。民俗是一种生活文化,其中蕴含了民族独特的精神,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是为了更好的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这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至于如何保护民俗民间艺术,取决于一个民族或国家对传统民俗民间文化、艺术认识的自觉程度。民俗文化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是承自上辈的文化,这种文化养成了民族的国民性,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但是民俗民间文化、艺术又有一定的脆弱性,它虽是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社会向前发展时,它极容易消失。所以应该倍加重视,自觉地加以扶持、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唐家路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

【2】林宝晓著《民间艺术传习保存计划》

【3】《保护民间文化艺术迫在眉睫》

【4】《路在何方?》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问题 篇7

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学、艺术、宗教等,无不受着中国哲学思想的熏陶与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基之一,使得中国武术更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其在传统哲学思想的耳濡目染之下,不仅吸取了中国哲学的风貌,而且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哲学内涵,可谓集中国优秀哲学思想于一身。中国武术作为华夏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缩影,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创始、生存与发展无不受制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价值观的指引与支配。就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而言,可谓在中国武术中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发挥到了极致。中国武术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表现在拳术和武术套路动作上。因为,“武术汲取了各种动物的形象、动作、攻防意蕴,将这些融入到拳术的技式之中”[2]。例如:大鹏展翅、金鸡独立,等等。中国武术的拳术中也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如:形意拳中的鹰、熊、猴拳;再如少林拳中的龙、虎、豹、蛇、鹤拳,等等。这些融自然事物于一体的拳术都是“天人合一”思想最形象的物化展现。

我们必须承认,社会实践是中国武术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所在,中国武术不是自然而言形成也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是由战争、人们自卫以及人们健身的需要才得以产生。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其生命力往往取决于它自身对社会使用价值的大小,如果这个事物对社会使用效应越大,就越能被社会所认可,也就能被大众所接受,继而会得以不断发扬光大。中国武术的技术来正是源于人们的实践,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加工、改善和提高,而运用于社会实践,这也正是中国武术发展的轨迹所在。中国武术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运用,一方面要求领会中国武术的真谛,另一方面还要求必须以实践来体现。而中国武术的意境、神韵的真谛,则只能要习练者自己慢慢体悟其中的那种意境,这也就要求大众习武之人要用自己的直觉去领悟、去体验中国武术的内在神韵与精髓。

中国传统哲学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发展大过程中,无不作用于东方文化之下的各个分支,熏陶并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构成要素的各种形式与内容。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结晶,深深地被烙上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印记。中国武术受传统哲学熏陶与影响的过程,也就使得其不断地汲取中国传统哲学之精华,吸收中国传统哲学之精髓,不断地将传统哲学的内涵和精髓融入中国武术的各个方面,从而使中国武术内在精神得到不断地升华。可以这样说,中国武术是在东方特有的文化哲学中孕育产生并发展光大。因为,“无论是中国武术技术层面上的拳法拳理、技法技巧,还是中国武术文化层面的价值取向、精神内涵,无处不闪现出中国传统哲学的魅影。”[3]数千年以来,睿智的中国传统哲学影响并雕琢着凝聚东方文化内涵、体现东方文化精神的中国武术,它也就自然演化为一种典型的东方传统哲学文化。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历史大文化环境中形成独具民族文化风格,正归功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理论支撑。

2 注重过程:中国武术不变的追求

众所周知,竞技体育是享受结果的一种文化,中国武术则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武术的理解产生了很多误差甚至误读,就使得我们将中国武术与体育运动等同起来看待,从竞技体育的结果出发来看待、评价中国武术。所以,当人们一提到第一名和冠军的时候,他们就自然而然的认为,冠军就是武术的最强者。而这是一种较直观、片面的评价标准。与此同时,这样的看法,也就成为一种对中国武术伤害最严重的态度与准则。因为,中国武术不仅仅只重视结果,它反而更注重的是习武的整个过程,武术对过程的追求远远高于对结果的追求。中国武术不同于西方竞技体育,西方竞技体育是享受结果的一种文化,而中国武术则是一种追求过程的文化。这才是中国武术真正区别于西方体育之所在。

中国武术自身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中国文化要素。中国武术注重过程并讲求过程性思维,遵循但不违背过程中所包含的一切规律。追求过程的中国武术告诉我们,武术之道即过程之道,就如同习练中国武术的人们要遵循习练过程一样,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遵循一个过程而不应该违背整个过程,应顺事物统一运动、变化的过程、规律以及整体性思维。这种整体性思维,恰恰与西方哲学重分析的思维方式是相反的。重分析性思维方式,是将统一的世界万物及其过程分解为逐个深化的单个概念来理解,这对于深入认识整个世界具有不可否认的巨大作用。但重分析性思维方式作为从整体上来把握世界万物却是不够的。因为,世界原本就是运动、变化与发展的统一体,任何事物和过程离开了这个发展过程,定将失去其自身的本真,而一味追求结果的“竞技体育本质上是一种追求极至的身体展示活动,它与‘欲望’哲学是一脉相承的”[4]。但我们不能否认,竞技体育在注重结果的“欲望”哲学倾向的影响下,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因素,也使得竞技体育承担了许多竞技体育本身所不应该承担的东西,这样的欲望增长就可能违背竞技体育的本质。

竞技体育注重结果,往往就会忽视过程,不能体会到体育给人们带来内在真谛。反观中国武术,它注重过程是有别于西方竞技体育注重的结果,它需要人们持之以恒地去追求,以期融入甚至超越,让人们感受习武过程给予习练者的启示。唯有此,我们才能深刻领悟与感受中国武术的真谛所在。在后现代时代中,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已远不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西方哲学必将会被东方传统文化及其所包容哲学所代替。西方哲学的衰败,不仅表现为受当下后现代主义的抨击,而且还受东方文化中体现建构“后现代”的发展的批评。西方分析型思维,在知识和技术方面为人类历史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分析型思维的局限性也必然会导致人们对其广泛的批判。西方的现代性思维否认自然界中任何内在过程性,无休止地征服、破坏大自然。为此,人类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依旧并未意识到世界万物都应遵循可循环、可持续过程性原则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武术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对建构起东西方文化互补性的大框架起到桥梁作用。同时,也使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修正西方科学的某些缺陷,从而使其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世界价值观体系当中,为我们以及全世界所共享。由此,中国武术追求过程、感悟过程的观念对于回应当今世界的各种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3 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武术新体系

中国武术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它用文化的意识形态构建着国民的民族心理和个人素质,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锻炼方式,同时也提高着人们身体活动的质量。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和地位理应受到必要的重视。如中国武术中体现儒学中的“以德治国”在武术中即武德;体现道家的人与自然和谐,即中国武术中的追求“天人合一”等智慧依然对我们有益,可谓是当今和谐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源泉与根基。

中国在走向世界和建设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始终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摆在关系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位置。因为,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提升国家硬实力的同时,保持和弘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并壮大自己的软实力,才能真正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我们能不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发展和弘扬中国武术,是事关中华民族振兴之大问题。对于集中国优秀文化为一身的中国武术来说,亦如此。

当今社会,在中西方体育撞击与融合的时代大潮下,我们要以武术固有的文化特性为基石发展中国武术。近百年的中国武术发展规律表明,对中国武术的发展既要执着,又要与西方体育相“和”。因为,“武术是华夏文明长期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传统人体活动方式,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基本精神。”[5]中国武术历来追求“和”。以“和”为最高的精神追求。“和”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内在底蕴。“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与因子。“和合文化”不仅要求个体身心和谐、群体与社会和谐,更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精神,而且更强调“天人共存、人我共存”的哲学辩证立场。它更以“宽容、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张扬着丰富的天道与人间和谐融洽观念,对于当前消解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的冲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6]“和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合”之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境界。张岱年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东西。还有学者将其命名为“中华和合文化”,认为“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运用和合概念与和合文化研究自然界的生成和人的生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人的身心统一规律和养生之道的文化传统。”[7]

综上所述,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充满撞击与融合的时代浪潮下,推动中国武术的健康、顺利发展,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必须保持和发挥中国武术特色和优势;必须坚持包容精神,中西体育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必须站在崭新的高度,坚持以开阔的视野,促进中国武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传播才是中国武术当今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郑红深.武术热遍巴山蜀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5-12.

[2][3]王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30,88.

[4]王岗,张大志.“欲望”竞技体育的“无间道[”J].体育文化导刊,2005(8):15-16.

[5]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J].学术界,2007(1):59.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发展 篇8

记者:梅老师,您好。您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专家,请您就此谈谈您的一些认识吧。

梅墨生:中国的文化无论是文学,哲学,音乐,绘画,书法,印章,武术,医学等的道理都是相互贯通的。只有在理论上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的学习,领悟,理解,在实践上丰富绘画的内涵,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创造更高,更好的艺术作品。

记者:那么您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在目前的生存状态有什么看法吗?

梅墨生:当今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所面对的形势是很特别的。随着交通工具,通讯技术的进步,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跨国家,跨种族,跨宗教的各种交流日益频繁,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个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小。这就涉及到中国文化何去何从?中国艺术何去何从?这也不是哪一个人能够解释,执行的。但是我作为一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文艺工作者,对此问题也是十分的关切。

近几年我们看到一些打着各种旗号,理念创作的所谓“中国画”层出不穷,但实际上根本经不住严肃的考论。对于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哪些东西是美的,哪些东西是不好的,越来越设有标准,越来越混淆视听,乱人耳目。

如今,中国文化、中国画已经被“变种”,被“异化”。如果说“变种”以迎合西方,谄媚西方的文化趣味,需要及价值,就是一种成功,那么就没什么值得庆幸的。中国文化的内涵已丧失殆尽;中华民族已没了自信,没了精神,只是顺着他人的思想轨迹去走。如此邯郸学步,岂不滑稽可笑?

记者:那么是何种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

梅墨生:上溯至20世纪初,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以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文学家,思想家否定传统儒学而主张引进西方文明,直至十年“文革”,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被彻底地“革”掉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失去了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建国以来的民族虚无主义,都对中国文化造成巨大的摧残、伤害。中国画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的精华,它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存在了,自然中国画的发展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个别中国人全盘否定中国文化,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真的搞懂了吗?深深研究了吗?科学的比较,论证了吗?就拿中国画来讲,它是否要改良?是否按照中国传统绘画方式走下去?这是一个关系到民族核心文化的问题,是一个民族灵魂的问题。

某些现代的中国画家并不研究中国文化,绘画理论,欠缺文化修养,更欠缺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并且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哗众取宠。所谓的表达就是靠感觉,玩杂耍,玩花样。如此放弃中国传统文化,遗弃古人传统,这种创新,是多么滑稽,可笑。记者:那么您认为中国画当何去何从呢?

梅墨生:中国画内涵博大,精微,深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理应代表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但

梅墨生,号觉予、觉公,1980年生于河北迁安。毕业于河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结业于中央美院及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曾师事宣道平、李天马、李可染等先生。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体会会员。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广东博物馆等单位及海内外藏家收藏。编著出版有《中国书法全集·何绍基》、《书法图式研究》、《中国书法赏析丛书》(主编δ本)、《现当代中国书画研究》及个人书画集多本(部)。现当代大多数中国画作品乏善可陈。

我认为中国艺术,绘画有它独特的特质,美学标准,模式及传承方式。它需要发展,但不能盲目地“改良”,这使得中国传统艺术无标准可依,更招致各种思想的混乱,彷徨,民族自信的丧失,民族文化的迷惘,民族凝聚力的涣散及消失。虽然“改良”也确实使中国画出现了一些新面貌,新风格,但却失去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艺境,韵味。

真正的中国艺术是对真,善,美的表现,而不是猎奇,求变。中国画要走中国文化自己的道路,要走向“自律”,而不是“他律”。中国绘画艺术要以自己的哲学,观念,认识为根基,为标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不要模仿,迎合,谄媚西方文化趣味,也不要从形式,材料上追求西方的东西,更不要迎合西方的思潮来创新,探索,来追求中国画。记者:如此说来,解决中国画目前的种种流弊,是否可以从教育入手?

梅墨生:此言甚是!因为现代人在学习中国画时,只注重“器”——技法本身,而不去关注那些支撑着“器物”的“道”——中国的传统哲学,文化。我认为中国画就应该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特有的文脉,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根基。中国绘画有那么悠久的历史,我们有着无比丰富,无比璀璨的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呀,为何弃而不用呢!

但在目前,中国画的教学,教育状况令人忧心。现在从事艺术教育的人未必懂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必须重新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失去了中国文化的底蕴,文脉,它还是中国画吗?如果有一天,“世界大同了”,大家都一样了,那世界还会精彩吗?只有提倡多元发展,保持各自文化的独立性。这个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才会更有活力,这正所谓“和而不同”!

中国画想要发展,就得往回走,当然也要取其精华,舍其糟粕,梳理中国文化艺术特有的文脉,特性发展轨迹。纵观历史有所作为的艺术家,无不是继承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站在民族的基点上。我们要继承,发扬,挖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画才能有发展,才能更丰富、更辉煌,中华民族才能强盛于世界民族之林。

上一篇:大班社会《交通规则我知道》说课稿下一篇:创新型人才培育中心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