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纲(精选11篇)
一、城市基本概况
(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
1.自然地理:重点分析下垫面等。2.社会经济
(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
1.降雨特点: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等。2.径流特征 3.洪涝特征
(三)水资源状况
1.水资源总量 2.水资源开发现状
(四)水环境质量状况
1.现状水体环境 2.水源地分布
(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
1.供水设施
2.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 3.排水防涝设施 4.水利设施 5.雨水调蓄设施
二、上版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概述
(一)总体规划概述
(二)相关专项规划概要
1.供水专项规划 2.节水专项规划 3.污水专项规划
4.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 5.防洪专项规划 6.水系专项规划 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三、问题及需求分析
(一)存在问题
1.水安全方面:包括暴雨内涝、供水安全保障等。2.水资源方面:包括水资源量与用水矛盾等。
3.环境方面:城市水系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再生利用等。4.城市防洪与水源涵养方面:水源水质和水量情况,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水库 等。
(二)需求分析
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3.可能存在的风险
四、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1.相关政策文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其他标准参考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五)规划目标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
2.暴雨内涝防治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3.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
五、总体思路和规划技术路线
(一)总体思路
(二)规划技术路线
六、市域层面
(一)开发边界管控:保护山水田林湖格局,强化城市开发边界管控。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优先地位,保证生态用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推动城市集约发展。
(二)水生态:梳理水系湿地,严格划定蓝线绿线,保护水生态。
将现状河流、湖库、湿 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纳入城市规划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 区)范围,并通过蓝线、生态红线等强制性措施加以落实。
(三)水安全:防洪排涝体系构建,开展内涝点和内涝风险防治。
(四)水环境:改造城市河道岸线,治理水体污染,修复水环境。
(五)水资源:雨污水资源化利用
七、城市层面
(一)空间管制
四区划定、建设用地增长边界
(二)建设用地规模: 1.水资源承载力校核 2.生态承载力校核
(三)建设用地布局
(四)海绵城市功能分区
规划分区结合排水系统及其受纳水体的特征进行
(五)分区目标
各片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应与用地布局、受纳水体环境目标和环境容量、排水服务水平等相适应,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要求。
1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2.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3.峰值流量控制目标 4.内涝防治目标 5.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
(六)分区控制指标
1.建成区内
(1)“渗、滞、蓄”: 综合径流系数: 透水铺装率: 下沉式绿地率:
单位面积雨水调蓄池容积: 绿色屋顶绿化面积比例:。(2)“净”:
城区地表水体水质标准: 城市污水收集率: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3)“用”: 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 雨水收集利用量: 污水再生利用率 替代城市供水比例:(4)“排”: 城市排水防涝标准: 河湖水系防洪标准: 雨水管渠排放标准: 2.建成区外(1)防洪标准:
城市外部河湖水系防洪标准: 洪水位与雨水排放口衔接关系:(2)水源涵养:
水源保护区保护比例: 城市水源的供水保障率: 城市水源的水质达标率:
(七)海绵城市重大设施的空间布局和规模
1.水环境及其他自然环境生态恢复和修复 2.水源工程设施 3.防洪工程设施
(八)低影响开发策略和重点建设区域
八、建设工程层面
(一)工程项目布局策略
(二)工程措施选择
(三)系统分析及方案比选
1.系统分析 2.方案比选
(四)主要工程
1.建成区内主要工程 2.建成区外主要工程
(五)建设时序和投资安排
九、规划可行性与效益分析
(一)规划可行性分析
1.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关系 2.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能力和风险分析与评估 3.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标准 4.技术可行性分析
(二)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2.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
十、近期建设规划
十一、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资金保障
(三)管理及制度保障
十二、附件
(一)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
(二)规划附图
规划建设管控制度
一、规划编制
1.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2.在城市控规编制中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3.在相关专项规划中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二、规划管理
1.在地块开发出让条件中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控制要求 2.在“一书两证”发放中审查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三、建设管理
1.将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施工图审查纳入施工许可发放条件中 2.强化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施工监理
3.将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纳入竣工验收时重点验收内容
四、维护管理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 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系统具有海绵的特性, 可适应气候变化及环境变化, 即便遇到自然灾害, 也可通过自身“弹性”对自然灾害产生抵御作用[1]。雨水季节时, 海绵城市可通过吸水、蓄水、净化水等作用对水资源进行贮存, 并加以利用, 极大程度提升了水资源利用率, 保证了城市用水需求。海绵城市通过利用生态途径, 可对原有城市水生态系统进行优化, 并通过功能性调节作用, 使各类生态水资源得到充分应用, 形成一个有效的水生态循环。
2海绵城市规划分析
2. 1扭转规划理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 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 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 以 “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往往造成逢雨必涝, 旱涝急转。建设海绵城市就要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 “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 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2. 2加强城市重点建设项目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 应当突出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应当优先考虑资源利用潜力大的园区或小区, 可将其作为试点项目, 并给予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以重点项目为中心, 将公共建筑、道路、公园绿地、城市湖泊、住宅小区、商业区等均归入海绵城市建设范畴当中, 围绕城市主题, 打造出综合化的城市体系[2]。采取先进技术如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 以实现雨水资源循环利用, 从而打造出一个良性的城市水生态环境。
2. 3充分利用生态系统
建设海绵城市的同时, 应该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 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生态系统。通过对城市河流、湖泊、水渠等资源进行保护, 以获取充分的涵养水源; 对湿地、林地、草地等加强保护, 使城市保持良好的水文特征, 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对受到破坏或开发过度的水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保护, 营造出良性的生态空间。
2. 4实现层次化规划
对生态斑块进行有效识别, 对其中的自然遗产、 动物保护区、植物保护区等充分保护; 加强生态绿道建设, 利用生态绿道将散落的生态斑块进行联系, 以形成多元化的生态系统, 组织为生态环境网络。通过植树造林、水系沟通等, 使人工水体与生态保护区有效连接; 加强生态环境修复, 对河道、湖泊等进行清淤、排污处理, 做好水体净化工作, 构建良性循环水系; 加强城市人工湿地建设, 充分发挥湿地水源涵养、观光等功能。
3海绵城市建设分析
3. 1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是根据屋顶的结构特点及屋顶上的环境条件选择生态习性与之相适应的植物材料, 达到生态绿化及蓄水的功能, 并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及使用性。绿色屋顶主要由结构层、防水层、保护层、 排水层、滤水层、蓄水层及植被层构成。绿色屋顶对环境温度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夏季, 屋面温度为20 ~ 25摄氏度, 可有效控制屋面老化变形, 延长建筑物寿命; 冬季, 绿色屋顶则可发挥保温效应[3]; 绿色屋顶对雨水可起到截留作用, 以降低雨水径流总量, 并吸收部分雨水作为循环资源; 绿色屋顶可消耗部分二氧化碳, 并吸附少量灰尘, 对空气产生净化作用。
3. 2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系统由土基、垫层、基层、过滤层及面层构成, 其可有效降低径流流量, 使雨水迅速渗透, 降低洪涝风险。其吸收的雨水经过再处理, 可循环利用, 以补充城市水资源供应量; 透水铺装可预防积水; 透水铺装可降低路面温度, 使道路寿命得以延长。
3. 3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涵盖范围较广, 如渗透塘、雨水湿地等设施均属于下沉式绿地范畴。下沉式绿地可发挥以下功能: ( 1) 净化雨水。当雨水流入下沉式绿地后, 经过渗透作用、植物作用及微生物作用等, 可对雨水起到过滤净化作用, 其在净化过程中, 生成部分腐殖质, 可被植作为营养物质予以吸收, 从而形成一个微生态循环; ( 2) 控制洪涝风险。一方面, 雨水经过转换作用成为地下水资源; 另一方面, 可缓解排水管道压力, 防止雨水沉积造成洪涝。
4结语
综上所述, 海绵城市将成为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其对环境具有良好的亲和力, 并且与 “可持续发展”相关要求相契合。因此, 海绵城市必然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拥有更大地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 (LID) 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 2015, (1) :11-18.
关键词:城乡规划;海绵城市;对策研究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二、城市规划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把控
(一)科学编制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等相关专项规划时,要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其刚性控制指标。划定城市蓝线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明确区域排放总量,不得违规超排。
(二)严格实施规划。将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保持雨水径流特征在城市开发建设前后大体一致。在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环节,要将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作为重点审查内容;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中,应当写明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的落实情况,提交备案机关。
(三)完善标准规范。抓紧修订完善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标准规范,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性内容和技术性要求。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编制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图集和技术导则,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三、具体技术对策应用
(一)加强城市水系统建设。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实施运河、徒骇河、周公河、四新河、青年渠、东昌湖等河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拦水坝、生态缓坡、湿地公园等,增加河道渗漏调蓄能力。实施河道清淤工程,增加河道排放能力。
(二)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雨污分流改造力度。按照分系统规划建设与上游优先、集中与分散处理并重的原则,建设区域污水处理厂,同步配套建设再生水回用管网,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建立城市河道补水长效机制。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保护工程,改造现有输水线路,提升蓄水能力。加快改造既有危旧供水管网,降低供水漏失率,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三)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实施西姚公园、玉皇皋公园等片区意向性公园绿地,尽量提升公园绿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的比例。改造提升工现有公园绿地,适当建设下沉式绿地和植草沟,实施透水生态铺装,在充分利用原有景观水面汇水调蓄功能的基础上,适当设置雨水调蓄设施,提升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等功能。大力开展植树绿化,减少土地闲置,种植大量绿化树木。
(四)城市道路系统建设。城市道路作为径流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从道路规划、设计到施工均要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及控制目标。对在建的市政道路工程,实施人行道、附属停车场及广场透水铺装,适当建设下沉式绿地、生态树穴及雨水调蓄池等,增大地表水渗入量,最大限度发挥道路集水功能,蓄积雨水用于道路浇洒及绿化等。
(五)建筑小区系统建设。新开发片区应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在建与既有建筑小区要因地制宜进行适当改造,试点片区内的既有与在建建筑小区要建设下沉式绿地、可渗透路面、绿色屋顶及透水性停车场等,并设置雨水收集调蓄设施,对地面径流有组织地进行汇集与输送,采取截污等预处理措施后引入原有或新建绿地渗透、调蓄,将蓄积雨水用于小区内绿化浇灌等。试点区域内新规划项目应纳入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实施全过程规划控制。
四、外部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切实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分解任务,建立推进机制,推动试点工作规范、高效、有序开展。要强化监督检查,实行责任制和问责制,定期督查、通报有关情况,严格实施奖惩。
(二)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统一指挥、整体联动、部门协作、责任落实的联动机制,以规划、水利为总牵头,结合规划建筑城管等多部门联动行动。
(三)落实保障资金。财政资金的建设投入要跟上,奖励惩罚的资金制度要出台。
(四)完善制度体系。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修改完善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制定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与标准、强制性城市排水标准等,进一步规范城市供排水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将海绵城市建设规范及要求纳入市政设施管理条例修改完善内容,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出台建设规范标准。出台系列配套扶持政策,对既有建筑小区绿色改造项目给予一定扶持,新建小区在土地出让时严格规划设计条件,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依法纳入“两证一书”、施工图审查、土地招拍挂、开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进一步完善河道整治管理“河长制”,强化河道、雨污水等设施建设和运行监管。健全城市防汛应急预案,加强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
(五)抓好宣传培训。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深入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引导市民群众养成更加生态环保的用水习惯,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四大系统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注重总结典型经验,拓展群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加强对相关部门监管人员及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增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综合能力。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学术交流、技术研讨等活动,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姓 名:刘伟鹏
学 号:033513315
指导老师:余海静 海绵城市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内涝频繁发生、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海绵城市的理论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不仅增加市政雨水管网及收纳水体、排涝设施压力,而且降雨初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雨水入河影响水环境质量。另外大量雨水外排,也是水资源的一种浪费。海绵城市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与传统雨水利用相比,海绵城市更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二、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本文将结合我国南方某城市阐述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
(一)水系湿地规划
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尤其是城区水面率高的城市,要在河道两侧控制不小于5 m~50 m的绿化带,为河滨植被缓冲带、河滨湿地、雨水滞留塘等低影响开发系统的构建提供条件。首先应加强对现有水系湿地的保护,尤其是城市低洼区的河沟、坑塘等,严禁盲目填埋,增加内涝风险。对历史填埋的河道水系,特别是在因缺乏调蓄水体导致内涝风险较高的区域,应结合城市建设进行生态恢复。
针对该城市水路并行、城河相依的城市格局,应充分利用河道与道路之间的绿化带,建设植被缓冲带,并设置横向地表泄水通道将地块雨水引入缓冲带。在河滨绿化带较宽、地势低洼的区域应构建湿地系统,强化对雨水的调蓄与净化。对于相对封闭的河沟、坑塘等,应辅以适当的工程措施,设置雨水滞留塘。
(二)绿地广场规划
该城市生态绿城建设规划提出至2020年,城镇绿化覆盖40%以上(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O。充分挖掘绿地、广场、公园等城市开敞空间滞蓄、净化雨水的潜力,使之成为城市径流污染的处理场地、超标暴雨的临时滞纳空间。
为突破传统、建设海绵城市,在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统筹考虑了公园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关系、竖向关系、雨水出路等,在公园内部构建低影响开发系统,使公园不仅服务周边市民的游憩,更服务于周边雨水的消纳与净化。
(三)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量大,污染严重,是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化空间推行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LID树池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削减径流水量、改善径流水质。利用道路景观绿化带构建下凹式绿地系统,道路雨水地表径流汇入绿化带进行储存、入渗和净化,超标雨水溢流排放。采用透水路面,强化雨水入渗,考虑到车行道污染相对较重、荷载较高,采用透水路面应当慎重;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应大力推广透水路面。为尽可能多地消纳道路雨水径流,人行道树木可采用LID树池形式。
(四)地块内部规划
低影响开发的核心理念即是采用小规模源头分散措施控制降雨径流水量和水质,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重点即是在地块内推广低影响开发。适用于地块内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雨水花坛等。
该城市的大型小区进行了雨水综合利用尝试,但仍采用传统的加药处理工艺,初期弃流雨水直排河道,既不节能,也不能有效控制径流污染。应改变传统思路,根据水环境特征及河道水质控制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来控制降雨径流污染,提升雨水利用率。对于已建地块,尤其是排水管道标准较低、内涝风险较高的老小区和城中村,根据实施条件,有选择地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内涝防范能力。
三、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提出以下建议。
(一)水利部门应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与水资源配置、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城市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密切相关。水利部门应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解决我国城市水问题的重要抓手,协调住建、环保等有关部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并逐步把雨洪资源纳入到城市水资源配置体系当中去。
(二)推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规划、供水、防洪、排涝、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实施。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正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提出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总体目标、思路和具体措施,引导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展,提高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
(三)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建议选取基础工作比较好的、雨洪资源利用潜力大的城市小区、园区、高校等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试点地区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和防洪排涝、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采用先进的理念、技术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和实现路径。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宣传交流,切实起到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四)研究制定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
根据城市雨洪综合利用的公益性特点,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国家层面应研究制定强制和鼓励城市雨洪综合利用的政策法规,限制城市建设中过多地采用不透水路面和屋顶,强制在市政工程建设和开发建设项目中采取雨洪利用措施,采取财政补贴、设置专项资金等形式鼓励城市雨洪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生产和使用,促进海绵城市产业化发展。
第一章 城 市 概 况
第一节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自然概况城市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市区和近郊区的土地面积),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气象和水文特性(气温、降水、水位、流量、泥沙、潮汐、风暴等)。河流、湖泊、洼地分
布和演变概况。
社会经济现状市发展沿革,人口、工业、农业、固定资产、总产值和利税,该城市在国
家、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近期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发展规划。
第二节 洪涝灾害
历史上发生的洪、涝等灾害的情况。
主要洪、涝灾害年份的雨情、水情、灾情(淹没范围、水深、淹没历时)、经济损失(直接、间接)无形损失和人员伤亡等情况。
第二章城市防洪、治涝工程现状和问题
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情况。
城市防洪现状、治涝能力和标准。
目前防洪、治涝存在的主要问题(工程措施,非工程防洪措施)。
第三章 地形和地质
第一节 地形
地形资料情况。
市区(包括近郊区)地形特点和主要江、河、湖、洼等的分布。
主要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建筑物地址的地形特点。
第二节 地 质
工程地质勘探、试验资料情况。
区域地质、地震基本烈度。
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的工程地质(地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地区和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建筑物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分布、地下水埋深、补排条件
等)。
第四章 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
第一节 设计洪水分析计算
暴雨、洪水资料情况。
暴雨、洪水特性。
洪、涝灾害的类型、特点和成因。
历史上特大和大洪水特性。
代表站设计洪水的分析计算(洪水位、洪峰流量、不同时段洪水量、洪水流量过程线),控
制断面设计洪水。
设计洪水水面线分析计算。
人类活动对洪水影响的分析研究。
第二节 设计**位分析计算
潮水位观测和资料情况,潮汐特性。历史上发生的风暴潮的成因主要特性。设计**位的分析
计算。
第三节 治涝水位分析计算
暴雨、沥涝观测资料情况。
历史上发生的大涝的特性。
设计暴雨的分析计算(点暴雨、面暴雨、雨型等)。
设计涝水的分析计算(雨量径流量关系、最大流量、不同时段水量,流量过程线)。
洪涝涝潮遭遇分析。
设计外江不位、潮水位分析。
城市建设和其它人类活动对涝水影响的分析研究。
第五章 城市防洪规划
第一节 防洪规划的依据
城市所在江河流域的防洪规划,本城市防洪在该防洪规划中的地位和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对防洪的要求。
第二节 防洪规划的任务
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00年,远期应与江河流域及城市规划相一致)。
防洪标准根据城市的规模和重要程度,进行技术、经济、政治、社会、环境水平综合分
析选定,或按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标准确定。
规划的原则
规划的任务
第三节城市防洪总体规划
历史上本城市防洪方针、对策和防治措施(泄、蓄、分、滞等)研究概况。
防洪总体规划方案的拟定(几种可能的方案、近远期结合)。
防洪计算(洪水调节、洪水演进等)。
总体规划方案的分析比较、推荐的方案。
主要防洪工程设施(水库、堤防、分洪道、滞蓄洪区、河道整治、闸涵等)的规模和主要参
数。
防洪规划的实施安排。
超标准洪水的对策和措施。
第四节 防洪工程设施
主要防洪工程的等级和设计标准。
主要防洪工程设施(水库、堤防、分洪道、滞蓄洪区、蓄纳潮区、挡潮闸、涵闸等)的设计
方案。
江河河道(沿海城市的海岸)演变规律,与防洪工程安全有关河段整治和防护设计方案。防洪工程工程量估算,主要工程材料数量,挖压占地和淹没面积移民数量、拆迁的经济设施
等。
第五节 清障规划
河道、行洪区主要阻水物及对泄洪、行洪的影响。清障原则和规划,处理方案及措施。
有关政策。
第六节 非工程防洪措施
洪泛区、洲滩开发利用规划和管理。
分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
洪水预报警报系统规划。
洪泛区、洲滩居民的撤退转移、救灾措施。
防汛抢险的安排。
关于防洪基金、防洪保险的意见。
第六章 城市治涝规划
第一节 治涝规划的依据
城市所在地区、流域的治涝规划。本城市在该治涝规划中的地位和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对治涝的要求。
第二节 治涝规划的任务
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00年,远期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
治涝标准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研究确定。
规划的原则。
基本任务(包括城市污、废水排水任务)。
第三节 城市治涝总体规划
涝情分析。洪涝关系。排涝排污关系。
治涝的对策和措施(蓄涝、自排、提排等)。
治涝的总体规划方案的拟定(几种可能的方案,近远期相结合)。
治涝分区和治涝计算(高水拦截、涝水调蓄、排泄、提排等的安排)。
主要治涝工程设施(截流沟渠、排水管渠、排水涵闸、排涝站、滞蓄涝区)的规模和主要参
数(包括承泄区)。
治涝总体规划方案的分析论证,推荐的现实可行的方案。
治涝工程实施规划。
第四节 治涝工程设施
主要治涝工程设施(截流沟渠、排水渠、闸涵、排涝站、蓄涝区)的等级和设计标准。
主要治涝工程设施的设计方案(新建、扩建、改建、加固、隐患、处理等)。
治涝工程设施的工程量,主要工程材料数量,挖压占地和淹没面积移民数量,拆迁经济设施。
第七章 工程管理规划
第一节 机构和体制
管理体制和任务。
管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配置。
第二节 管 理 设 施
水文观测设施。
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观测设施。
通讯、信息处理设备。
交通、防汛抢险设备。
工程管理、维护设施。
第三节 管理规章、制度、经费
防洪、治涝工程管理规章制度。
主要工程设施调度运用规程。
管理、运行、维修所需经费及来源。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环境现状。
规划方案改善环境的作用分析。
规划方案对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分析、解决和补救的措施和建议。
对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
第九章 投资和年运行费
第一节 投 资
投资估算的依据。
投资估算的方法。
防洪、治涝工程设施等投资估算(静态投资、动态投资)。
分期(年)投资安排。
建设投资的分摊和资金筹措方案。
第二节 年 运 行 费
年运行费(燃料动力费、维修费、管理费、补偿费等)的估算依据和方法。
年运行费估算。
年运行费来源和要求的优惠政策。
第十章 效益和经济评价
第一节 防洪、治涝效益
防洪、治涝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直接、间接经济效益)。
负效益的分析估算。
社会效益分析。
改善生态环境的效益分析。
第二节 经 济 评 价
经济评价方法。
经济效果指标的分析计算。
规划方案经济合理性评介。
有关防洪、治涝经济政策的意见。
附件
一、城市规划报告(摘录)
二、江河防洪、治涝规划(摘录)
三、地质报告
四、水文分析计算报告
五、投资估算报告
六、其它重要的调查、分析研究报告
附图
一、城市(包括近郊区)地图
二、主要河道地形图、纵横剖面图
三、历史大洪、涝年灾情图
四、主要水文成果图
五、现状和规划的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分布图
六、主要堤防纵横剖面图(包括地质)
七、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设计图
八、其它重要的附图
专题报告:
一、重要试验报告
二、专题研究报告
三、有关文件、资料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
几点说明
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地位重要,为推进城市防洪规划、促进城市的防洪建设,提高城市防洪能力,保障城市的防洪安全,制定了本《编制大纲》。现就有关的几个问题,简要说明如下:
一、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一般情况下同时也存在城市排涝,效区排涝的问题,本《编制大纲》是按编制一般城市的防洪、治涝规划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拟定的,为简明和突出重点起见,简称为防洪规划。我国的城市很多除普遍存在防洪、治涝问题外,还有山区城市的山洪防治,北方城市的防凌,滨海城市的防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后几种灾害的防治与防洪、治洪性质类似,治理措施类同,关系密切。对此在进行防洪规划时,除结合制订治涝规划外,还应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一并研究上述其它水害的治理规划,编制的《防洪规划报告》应包括相应的有关内容。
二、城市防洪是江河防洪的重点,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城市防洪规划,要以城市所在江河流域的防洪规划和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本依据,防洪规划方案应与上述两规划相协
调。尚无防洪规划或规划不完善的城市,可根据城市的防洪要求,在研究江河防洪形势的基础上,编制防洪规划,为制订或修订补充上述两种规划提供依据。
三、城市防洪规划是搞好城市防洪建设的前提,应按有关规程,规范规定的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要做到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其中防洪标准、防洪工程措施的总体规划和各项防洪工程设施应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研究,从各方面综合分析论证,慎重确定或选择;对防洪工程设施和建筑物,要着重研究其主要结构轮廓,细部问题可待设计阶段进一步研究。近期工程设施是拟先期安排实施的项目,应作为规划的重点,研究宜深入些,远期工程设施研究相对可粗略些,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四、城市防洪规划牵涉许多部门的有关专业,应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的方针政策,遵守有关的法规,按有关专业的规程、规范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规划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应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妥善处理。规划方案应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被各有关方面所接受,现实可行。
五、防洪标准是城市防洪(治涝)规划最重要的一个指标。防洪标准高,城市防洪安全度高,需防洪建设投资多;防洪标准低,防洪建设投资少,但防洪安全度低,承担洪灾的风险大。选定合理适度的防洪标准,是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城市防洪的统一标准,进行城市防洪规划时,可根据城市的规模大小,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重要程度,从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论证,也可参照有关部门(城建、水利水电)现行规定分析选定,市区和近郊区可以分开防护的、可采用不同防洪标准,市区可高些,近郊区可相对低些。近期防洪标准可低些,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提高,防洪标准一般用洪水重现期表示,有的也可以某次大洪水作为防御的对象。
六、可靠充分的基本资料,认真、科学地研究有关问题,是制定城市防洪的基础。应深入调查,广泛搜集整理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资料,认真总结多年来防洪建设的经验教训,分析防洪、治涝工作存在的问题,要进行较详细的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基本摸清主要的地质问题,必要时应进行补充的洪水调查和地质钻探,使城市防洪规划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对规划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应进行必要的专题研究,为研究防洪对策,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不同,以上基础工作可根据规划工作的需要确定。
七、城市防洪规划牵涉面广,宜由城市的政府或综合规划、计划部门主持,城建、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以及重要的工矿企业单位参加,按规划大纲、分工协作进行,共同完成。规划工作应分阶段逐步深入,部门间的关系和要求,应反复协商、协调。确定的规划方案,应提请城市政府进行认真审查,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经审批的规划是进行城市防洪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各有关部门应共同遵守,以充分发挥城市防洪工程设施的功能和效益。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及时对城市的防洪规划进行修订和补充,并报送原审批机关审核。
目 录
一、前 言 1
二、规划编制主要任务 2
三、规划编制依据 4
四、规划范围与水平年 5
五、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5
六、规划技术路线 8
七、规划主要工作内容与要求 10
八、规划主要成果 16
九、规划编制组织形式与分工 16
十、规划工作控制进度 17
十一、质量保证措施 18 附录1 20 附录2 22
一、前 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明确提出“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是解决我省水资源问题的一项战略性和根本性举措。
“十二五”期间,我省以国家级和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引领,深入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全力实施《江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广泛开展节水载体建设,强化计划用水管理,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控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萍乡、景德镇、南昌先后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第一批省级试点已通过验收,第二批省级试点已通过中期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省将继续深入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重点推进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开放开发,经济社会将进入“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必须抓住机遇,加速整体推进。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字[2014]112号)和《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关于省“十三五”专项规划及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赣发改规划[2015]268号)安排,我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列入“十三五”一般专项规划,责任单位。
程条例》等。
(二)规程规范 《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导则》、《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322-2013)、《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gbt 7119-2006)、《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14)、《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工业企业水量平衡测试方法》(cj/41-1999)、《工业用水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cj42-1999)、《农业用水定额》(db33/t 769-2009)、《江西省城市生活用水定额》、《江西省工业企业主要产品用水定额》、《江西省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等。
(三)技术文件及其他 《江西省水量分配方案》、《江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赣府字[2007]35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字[2014]112号)、《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关于省“十三五”专项规划及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赣发改规划[2015]268号)、《江西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江西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江西省水资源公报及相关统计年鉴等其他相关技术成果文件。
四、规划范围与水平年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江西省行政区范围。
(二)水平年
现状基准年:2014年; 规划水平年:2020年。
五、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新思路,贯彻落实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体部署,坚持“节水增效、节水减污”理念,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动力,转变用水观念和用水方式,落实“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把水资源节约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积极培育节水型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为重点,通过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工程等措施,统筹考虑、全面推进“体系完整、制度完备、设施完备、高效利用、节水自律、监督有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编制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用水关系,优先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用水,合理保留生态水,彻底改变对水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和浪费,通过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满足经济社会用水增长。
2、坚持统筹协调,促进优化配置。坚持把节水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形成有利于生产的节水模式和消费模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配置、合理调配水资源,抑制不合理的用水要求。统筹考虑供水用水排水与治污,统筹考虑城乡用水、部门用水,以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合理布局,突出区域建设重点。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河流为单元的水量分配方案,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承载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合理布局,确定不同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各类节水工程和节水措施,突出区域重点。重点结合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科学、合理地建设一批示范节水工程和长效工程。
4、坚持制度创新,规范取水用水行为。通过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机制,强化制度创新,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规范各行业用水行为,实现水资源的有序、有限、有偿开发和高效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5、坚持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作为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开发推广节水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把先进节水技术与常规节水技术相结合,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6、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公众参与。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强化政府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具体落实相关节水措施;落实各级政府和用水行业的节水减排目标责任,建立绩效考核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水资源管理,使建设节水型社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三)规划目标
至2020年,全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全面推进用水方式转变,用水结构进一步优化,严格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60亿立方米(平水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75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左右;重要饮用水源区水质达标率10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91%以上。
六、规划技术路线
江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现状与形势分析、关键问题研究、规划目标制定、规划布局和主要任务确定、制度建设、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等,详见图1。
图1 江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
七、规划主要工作内容与要求
(一)现状与形势
1、“十二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及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省以国家级和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引领,深入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全力实施《江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为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规划应根据我省实际情况,从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节水型社会体制、机制、制度建设、节水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系统总结“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经验与成效,并全面分析节水型社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中央和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水利发展改革的文件和政策,国家和区域相关发展战略正在积极实施,我省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规划在充分分析现状水资源开发程度、水平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全面分析“十三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二)规划节水量分析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在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公报及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简要评价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包括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水质状况以及变化趋势等。
2、规划节水量分析
(1)现状用水水平与效率分析
在现状用水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各项用水定额及用水指标的分析计算,找出现状用水与节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原因。
现状用水水平与效率指标主要包括:人均综合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农田亩均实灌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等指标。(2)节水目标确定
在充分分析区域现状用水状况、用水水平与效率及水资源开发潜力及供需态势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省水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及水价影响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统筹需要与可能,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合理确定各地区节水目标与主要指标。
(3)规划节水量分析
为了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的危机, 并建成跟海绵一样能够有效适应多种环境的城市, 则提出了海绵城市理论, 即在降雨时, 可以将雨水吸收、储蓄起来, 并对其进行净化;在需要用水时, 合理释放水资源来满足环境需求, 预防城市内涝、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构建完善城市水资源循环系统, 从而促进城市发展。
2 海绵城市理念相关概述
2.1 基本内涵
海绵城市是指利用渗水、蓄水、净水等多项雨水开发存储、利用相关的技术, 形成良好的城市整体水循环系统, 使城市具有“海绵“功能, 实现对水资源的缓排缓放、源头分散与高效利用, 减少水资源污染、浪费等问题, 改善城市水环境。
2.2 具有的作用
①可以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 城市规划应当加强对园林绿化、水资源等重视, 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资源的破坏, 起到保护作用。②恢复城市水生态, 依据海绵城市理念, 需要使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多种水技术, 完成对城市水生态的改善, 最终起到恢复城市水生态的作用。③预防城市洪水内涝, 在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 城市规划需要采取大量的容水措施, 提高地下管道运行能力, 有效减少在暴雨等情况下地面水净流量, 起到预防城市洪水内涝的作用。④降低城市开发破坏,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 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通过应用海绵城市理念, 会在规划中留置生态用地、增大绿化面积, 控制盛水雨水溢流量, 有效降低城市开发的破坏。
2.3 建设的基本原则
建设具有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 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 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 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 应当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 合理安排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 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3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3.1 改变城市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首先应改变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 充分了解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作用以及应用策略, 并以海绵城市理念作为引导, 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 在城市基础建设中, 应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理念, 将城市与生态的空间关系、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等作为重点规划内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城市规划, 需要因地制宜, 要从本城市的具体情况出发, 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海绵城市理念, 使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更为科学合理。
3.2 科学合理设计城市规划
3.2.1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首先需要进行总体规划, 需要在规划前期做好各种资料的收集工作, 开展城市专题研究, 并在城市专题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估, 了解城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承载现状, 进而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明确城市的低影响开发原则和开发策略, 通过城市道路、水系等专项规划的协调落实, 指导海绵城市的低影响开发的空间布局和城市用地规划。另外,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还应注重城市排水系统的处理, 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内涝和污染问题, 保障城市的水安全。其中, 城市规划的总体规划设计步骤见图1。
3.2.2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需要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等特征来划分汇水分区, 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对地块进行开发强度评估, 可以为低影响开发策略的确定、公共设施和配套市政的设置提供重要参考。根据汇水分区的雨水控制目标, 对地块的下沉式绿地率、地块的建筑密度以及容积率等进行确定布局, 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设计引导措施。
3.2.3 修建性详细规划
在对城市建设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时, 首先需要对场地的土壤特性、水系以及工程建设情况等进行分析和评估, 从而确定合理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布局和设施组合, 对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进行综合分析, 并对建设活动可能会给周围城市用地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在地面条件不足时, 可以适当考虑建立地下调蓄设施。对于远离市中心, 或者是开发强度相对较小的地区, 规划时可以考虑给低影响开发设施留出足够的用地, 以保障低影响开发设施能够最大限度的消纳多余的雨水。
3.3 保护和修复天然海绵体
保护和恢复天然海绵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明确划定建区和非建区, 通过强制手段来保护天然海绵体, 防止其遭受破坏;②可以自然生态进行修复, 比如淤泥疏浚、水植物培养以及生态砌岸等措施, 都可以对绿色生态系统起到修复的作用, 从而使天然海绵体能够发挥出良好的调洪能力;③可以通过构建生态走廊来保护天然海绵体。通过建设有利于海绵城市发展的生态走廊, 形成系统性的生态海绵体, 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天然海绵体的作用。
3.4 人工改造建设生态海绵体
人工改造建设神态海绵体的方法较多, 比较常用的有:①建设人工园林和绿地, 提高城市对洪水的弹性应变能力;②改变传统的绿地布局形式, 在不增加城市建筑面积和投资成本的前提下, 将集中绿地建设转变为小而分散的下沉式绿地, 提高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③可以构建和改造城市水系, 充分发挥现有自然水体的调节功能;④对园林绿地建设进行改造, 通过滞留塘或下凹式等形式, 将雨水收集设施与绿地景观资源相结合。
3.5 建设仿生人工海绵体
建设仿生人工海绵体, 具体方法主要有:①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仿生海绵体, 能够通过净化作用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②可以通过在大型停车场或城市市政试点建设再生水专用设施和通道, 使水资源能够循环利用;③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学技术, 对城市的洪涝情况进行分析,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4 结语
总而言之, 在城市发展的规划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规划中要充分利用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导作用, 转变城市规划的相关理念, 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同时注重保护和修复天然海绵体以及人工改造建设生态海绵体或建设仿生人工海绵体, 提高城市的雨水处理能力。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 雨水径流污染问题也逐渐突出, 这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基于此, 海绵城市理念被提出, 其核心在于利用城市规划来提高城市洪涝灾害的弹性抵抗能力, 本文主要对海绵城市理念的概述进行了阐述, 同时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中城市规划的具体方法,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并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方法
参考文献
[1]吴莉苹.浅谈海绵城市理念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文摘版, 2016 (7) :23.
[2]周彬, 颜京玉.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实施措施[J].建材发展导向:下, 2016, 14 (9) .
关键词:海绵城市;泾干湖;景观设计
一、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
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水平也日益提高,但是在建设背后,同时存在着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问题。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并于同年11月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传统市政处理雨水的方式是“排”,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顺畅越好,但无形中浪费很多自然资源,尤其是北方缺水城市,形成了“旱”“涝”两种极端现象。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①。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的方式,处理城市内涝及水资源的再生利用问题。
二、国内外对海绵城市的探索和实践
近2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针对本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形成了适应于自然的雨水排泄和利用方式。例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低影响开发,意为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控制暴雨所带来的径流和污染问题。英国建立了“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澳大利亚则以城市水循环为核心,建立了“水敏感性城市设计”体系。新西兰也建立了“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体系②。
相较而言,我国的雨水管理和利用系统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局限于一些小尺度的研究探讨③,例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花园雨水系统为雨水收集利用、防洪、地面径流雨水排放、下沉雨水泵站等多项技术的综合设计④,还有深圳市光明新区、上海世博会等均开展了城市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等⑤。有部分学者的研究开启了尝试,例如,董淑秋等人对北京首钢工业改造区进行的雨水利用综合规划,俞孔坚等人从生态景观视角对城市雨洪管理系统的研究及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实践等⑥。
三、海绵城市之于城市湖泊公园建设
水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物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城市建设中广受重视,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就是关于水的生态系统建设。水生态系统不仅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境,也为其他动植物提供不可替代的栖息和生存环境。城市湖泊作为水资源的聚集地,对于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环境面貌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贡献。但是城市湖泊有着水生态环境敏感度高的现状条件,所以践行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湖泊生态公园的设计,需要包括区域性城市防洪体系的构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栖息地的恢复、地下水补充和水质净化等内容。
(一)兼具区域防洪功能的城市湖泊公园建设
面对城市内涝的时有发生,景观兼具基础设施功能的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设计师们的关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也正是针对“雨洪公园”和“绿色街道”的建设,雨洪公园就是通过景观的途径,将城市公园景观建设和雨水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既满足城市公园的休闲娱乐功能,又兼具调控管理雨洪的功能。例如,位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菲茨吉本蔡司小区,是澳大利亚水敏感型城市设计的样板,整个小区采用自然式排水,尤其是作为雨洪调蓄、行洪排涝的社区公园。既满足了社区居民休闲娱乐,又兼具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因此,作为城市景观的湖泊公园建设,要考虑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其作为城市绿地和水体的防洪减灾功能。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的恢复
城市湖泊是城市水体系统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它处于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交接处,是鱼类生存和繁殖的重要场所,湖边的绿地和湖心岛屿也是鸟类适宜的栖息地,湖泊沿岸的滩涂地也是各类植物理想的生存环境。因此,在对城市湖泊公园的景观改造中,要特别注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栖息地的修复。
(三)地下水补充和水质净化
海绵城市理念在对雨水的处理上,不仅仅是“雨洪公园”这样的基础防涝设施功能,在雨水进入公园中,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渗透、储蓄等过程实现地下水的补给,构建生态健康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另外,城市湖泊公园绿地系统的规划,应当着重以满足植物自水质净化功能为前提要求,进行植物景观的构建。
四、泾干湖生态公园的设计实践
(一)研究地概况
泾干湖公园位于泾阳县城中心,粮集路北段,园内有独具特色的假山、格桑花海等景观,是泾阳县人民休闲活动的极佳去处。但其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生硬的混凝土驳岸和池底,岸边均为景观植物,植物与水体之间相互割离,落叶、杂物掺杂其中,湖水未得到很好的净化,造成水体污染严重,不利于水生动植物存活。园内硬质面积较大,铺装均为陈旧的水泥面以及透水性差的水泥预制砖等,影响了泾干湖公园的生态循环系统。
(二)实践方法
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对城市湖泊公园进行生态景观建设,就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雨水渗透、储蓄及净化系统,从而达到雨水利用的目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恢复生物多样性,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营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系统。本文就泾干湖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讨生态海绵城市之于城市湖泊建设的基本设计方法。
1.铺设透水材料,确保雨水渗透
现状泾干湖的硬质活动面面积较大,并且多为水泥面铺装,不仅景观效果差,而且切断了地上地下的水体交换,使得地表径流水流量加大,容易形成积水,同时也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为了改善现状硬质面环境,在设计中公园北部靠近泾干大街的大面积广场处采用多孔沥青和透水混凝土等材料。多孔沥青表面在沥青层避免使用细小骨料,其孔隙率为12%~16%。沥青层下铺设两层碎石,孔隙率为38%~40%。方案中其余道路部分,采用透水砖,栈道采用生态木材质,使雨水顺利渗入土壤层,从而补结地下水,建立健康的水循环系统。
2.建立生态湿地,储蓄利用雨水
泾干湖位于咸阳市泾阳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较少,单次降雨量较大,如何将宝贵的雨水收集并排入湖中加以利用,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湿地对于调蓄雨洪、调节区域生态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泾干湖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在湖泊周边建立生态湿地是非常必要的,地表径流水体能够在湿地进行储蓄、渗透,在道路沿边设置生态植物边沟、在构筑物边缘设置落水管道,将道路以及建筑顶面雨水收集起来,使之能够顺利汇入湿地,补充水源,从而为湖泊进行水体补给。此举不仅可以有效存蓄水资源,而且在暴雨来临的时候,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3.建立生物滞留带,实现水体自净化
湿地不仅能够调蓄雨洪补给地下水,还可以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例如,俞孔坚教授在北京雁栖湖生态景观的规划中,就建设了十公顷的台田湿地,实现了上游污水的自然净化。现状泾干湖周边植物大多为景观植物,养护费用高,并没有为生态环境带来较多的改善,所以在改造方案中泾干湖周边植物采用乡野植物,建立生物滞留带,摒弃人工种植的痕迹,以营造田园、自然野趣、水生植物群落为目标。充分恢复水体植物的多样性,利用植物根系,将被污染的雨水和湖泊水净化成Ⅱ类水,营造生态自然景观。主要在湖底种植沉水植物、沼生植物,湖面种植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吸收水体污染物的同时,丰富水岸景观环境。
4.建立生态驳岸,保护自然生境
生态驳岸可以使水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通畅和谐的物质和信息交换,这样能够为水体动植物和陆地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繁衍的条件和场所。泾干湖原本是硬质混凝土驳岸,将水体和陆地割裂,水生动植物没有适宜的生存空间,导致湖泊水质恶化,沦为一滩死水。在设计中拆除原有混凝土驳岸,采用生态驳岸技术,营建自然流畅的水岸线,为动植物提供更多的生境空间。自然缓坡式护岸,以岸边湿质土壤与原有平缓坡地上的表土自然相接,种植适合的水生植物,形成从陆生到水生的自然过渡,同时可以过滤地表径流,避免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而使水体浑浊,从而保证水体能够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同时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生态驳岸自然协调的外观,与附近水域环境也具有较高的整合度。
五、结语
泾干湖生态公园的营建是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一次尝试,通过一系列生态技术措施,使泾干湖公园在满足市民活动的前提下兼具了雨洪管理的功能,有效地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的一系列方式使雨水得到最大化利用。本文希望通过对泾干湖公园的设计改造,借以探讨城市湖泊的生态修复方式,并将海绵城市生态理念运用于更广泛的设计领域。
注释:
①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J].城市规划通讯,2014,(21).
②车生泉,谢长坤.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Sponge City,2015,(05).
③张大伟,赵冬泉,陈吉宁等.城市暴雨径流控制技术综述与应用探讨[J].给水排水,2009,(35):25-29.
④郑克白,孙敏生,彭鹏.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花园雨水利用及防洪排水设计[J].给水排水,2008,(07):97-101.
⑤车生泉,谢长坤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06):11-15.
⑥宋云,俞孔坚.构建城市雨洪管理系统的景观规划途径——以威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7,(08):64-69.
作者单位:
报告大纲与分工
1项目概要(总论)(交规院)
1.1规划背景(项目编制背景)
1.2规划目标
1.3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规划理念
1.4远城区轨道线网规划方案
1.5远城区“十二五”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
1.6建设规划方案的效果
1.7投融资计划和建设财力的可能性
1.8轨道建设实施条件
2远城区轨道交通规划背景
2.1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总规所)
2.1.1城市发展现状
2.1.2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1.3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2.2城市现状土地利用及总体规划(土规所)
2.2.1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发展规模
2.2.2 现状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用地、人口岗位分布)
2.2.3城市空间总体结构
2.2.4“1+6”城市发展战略
2.2.4城市土地利用布局规划
2.3城市交通现状与发展规划(交规院配合)
2.3.1城市交通现状
(规划院)
2.3.2交通发展趋势
2.3.3交通发展目标与策略
2.4武汉市轨道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交规院)
2.4.1武汉市轨道线网规划
2.4.2武汉市轨道建设规划
2.5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2.5.1近期建设目标
2.5.2近期城市发展规模与发展方向
2.5.3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十二五”远城区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交规院)4远城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交规院)
4.1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发展模式(北京城建院)
4.1.1远城区轨道交通发展战略
4.1.2远城区轨道交通线网模式
4.1.3远城区轨道交通功能层次划分
4.1.4远城区轨道交通建设标准
4.2 远城区轨道线网规划方案(交规院)
4.3远城区轨道线网方案客流预测及方案评价(交规院)
4.4远城区轨道线网资源共享规划(交规院)“十二五”远城区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交规院)
5.1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实施原则及思路
5.1.1轨道建设规划实施原则
5.1.2轨道建设规划基本思路及实施层次
5.1.3近期实施的重点
5.2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匡算
5.3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
5.4轨道交通建设方案客流分析
5.5轨道交通建设线路功能分析及建设时机
5.6轨道交通建设方案实施效果“十二五”远城区轨道交通建设实施规划(铁四院、城建院)
6.1轨道交通建设主要技术标准(铁四院)
6.2轨道交通系统制式选择(铁四院)
6.3轨道线路走向及敷设方式(铁四院、城建院)
6.4运营管理模式(铁四院、城建院)
6.5轨道建设时序安排(铁四院)
6.6轨道交通网络的资源共享规划(铁四院、城建院、规划院)
6.6.1车场用地资源共享(铁四院、交规院)
6.6.2供电系统资源共享(规划院、铁四院)
6.6.3控制中心的资源共享(城建院)
6.7车辆及机电设备国产化方案(铁四院)
6.8工程重难点方案
6.8.1工程地质分析(勘测院)
6.8.2重难点工程及施工方法难点解决措施(铁四院、城建院)
6.9枢纽换乘衔接(铁四院、城建院)
备注:按照线路分工,铁四院、城建院分别完成各条线路建设的相关规划内容
7建设方案的外部条件分析(规划院、城建院、铁四院)
7.1建设方案的土地控制与开发规划(土规所)(规划院)
7.1.1沿线土地开发现状及规划分析
7.1.2土地开发策略
7.2轨道建设与用地的关系(按线路介绍沿线规划情况,总规所市政所)
7.3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衔接(城建院)
7.4环境影响分析(铁四院)
7.5节能减排分析(铁四院)
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8.1 工程投资估算与综合指标分析(铁四院、城建院)
8.2 土地打包资金筹措方案(规划院土规所?我院准备基本资料后交咨询单位统一整理)
9结论
《大纲》内容:1.对现行规划评估;2.规划背景与供需形势分析;3.土地利用战略;4.规划主要目标的落实(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规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安排等);5.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节约集约用地的优化方案;6.规划实施的措施等。
二、规划指标落实情况审查: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用地规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是否与市级规划下达的指标一致,空间上是否得到衔接协调,并把指标进行了分解落实。
三、用地结构及布局的落实情况:耕地及基本农田的布局调整及落实情况;建设用地的结构及布局情况。
四、城镇用地安排:中心城区的合理规模;中心镇的用地安排;合理确定城镇用地扩展边界(扩展边界大小与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与能调出基本农田的数量相适应;与农村居民点相适应;与城市的发展方向相适应)。
五、产业集聚区的用地安排:各类重点项目的数量及布局考虑。
六、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体现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及整合。
七、节约集约用地措施,规模控制及各类项目都要体现节约集约。
八、按国土资发〔2009〕10号文,合理转换基数。
九、图件审查:图件要素表达是否齐全,主次是否分明,编绘方法是否正确;图面是否整洁清晰,图件比例尺是否适当。
建设“海绵城市”实际上就是构建影响较低的雨水开发系统,其中涉及到许许多多的重要的技术途径,这些技术途径主要包括:渗水、滞水、蓄水、净水、用水、排水等等。这些技术途径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在城市中建立良好的水文循环系统,有效的对城市中的雨水进行一系列的渗透、净化、排放等过程,这样可以很好的加强对城市中的雨水的利用,而且可以很好的应对自然灾害,这样城市水系统才可以真正的起到“海绵”的作用。在我们用传统方式进行城市建设时,雨水大部分都是通过管渠来进行排放,排除雨水的基本形式是将雨水在末端集中,而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增加了城市中雨水的蓄水压力,而且还很可能引起大量污染物流入河中,此外,把雨水排到河流里去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1 海绵城市理论的具体内涵
水生态与水环境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水生态以及水环境的问题关系到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许许多多的方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建设的最初的时期,应该首先解决城市当中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水体以及河道采取适当的措施。通常情况下,这种方法可以暂时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却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水生态系统失调是造成水生态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如果想从本质上解决城市生活中存在的水生态问题就应该要从水生态系统这个问题入手。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进行合理的调理。找到传统城市雨水管理的不足,改变传统的城市雨水管理的状况,改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排水措施。我们可以利用建设雨水花园等方法来达到调节城市水资源排放的目的。此外,我们还要积极的用回收的方式来解决径流雨水存在的综合问题。这样可以从本质上解决水资源的安全排放问题。切实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有利于改善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
2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施
2.1 城市道路规划
目前来说,我国城市道路当中雨水的径流量一般都比较大,这样大大加深了环境污染的程度,道路交通中的雨水也是我国城市中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我们应该在城市规划中积极的运用“海绵城市”这个理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路面的交通通畅,切实保证道路的基本功能,这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在道路两侧以及周边的绿化带进行下凹式的绿地建设以及透水路面的建设等。这样做不仅可以很好的减少雨水的净流量,还可以有效改善路面径流水的水质,能够进一步提高城市水环境及其质量。首先,我们在进城市道路规划的时候,可以利用道路两旁以及周边的绿化带,在道路中间构建出一种下凹的绿地,有了这种绿地,城市交通系统面临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顺势流入绿化带,而且还可以利用这种绿地系统,分别实现对雨水的储存、入渗和净化等功能。对于那些质量不符合标准的雨水要进行排放。透水路面可以很好的加强雨水的入渗功能,但是,对于污染比较严重、道路负载非常大的路面来说,则不宜采用透水路面。
2.2 城市雨洪管理
在阐述城市雨洪管理的时候,我们不妨把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做为一个实例来讲。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从微观角度来讲就是将许多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工作。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有着诸多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公园进行景观设计以及生态化设计,充分保障公园地面在下雨的时候可以很好的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这些水资源可以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起到积极的作用,将下雨的时候储存起来的水资源很好的释放出来。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自建立以来,很好的发挥了解决雨涝问题的职能,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的海绵设计技术的关键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在此工程进行过程中,设计施工人员始终把雨洪安全做为建设工作的基础来抓,他们首先在湿地中规划出雨水集合区以及汇水湿地,其次他们在雨水管理过程中形成了合理的海绵综合体。因此,我们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时候,要尽量创造出多级湿地系统,在此基础上,为众多的城市居民提供一定的休憩空间,此外,还要尽可能保证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所规划的工程在造价上相对低廉。
3 在城市规划中建立水系统
河流、湖泊、池塘以及湿地等都是城市中天然的雨水净化场。例如:在杭州某个城区中,水面覆盖率达到5.5%以上,在河道两侧通常会建立5~50 m的绿化带,河道两旁的这些绿化带可以很好地为河滨湿地的构建提供有利条件。首先,我们应该在城市建设工作中持续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工作,尤其是对城市内地理位置偏低的河塘等地方,需明令禁止市民对城市中的这些地理位置偏低的池塘、湿地进行填埋,这样可以很好的减少内涝风险。而对于已经填埋了的河流、池塘,我们应该下大力度对其进行适当的、有计划的恢复工作。关于城市中的绿地广场规划问题,一般来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才符合标准,在城市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需要达到13平方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更需要充分发挥绿地、广场、公园等城市空间的雨水净化以及收集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缓解城市内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近些年才开始兴起,“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各个城市建设部门的通力协作、积极落实。为此,本文阐述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城市规划中的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Junhua F,Jianrong L.海绵城市建设对河流水质水量影响的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1):40-47.
[2]唐晓会.海绵城市技术在重庆山地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2015,14(12):62-63.
[3]唐正伟.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初探[J].低碳世界,2016,(5):30-31.
[4]王坤,和洪建.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科研,2015,(22):308-308.
【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纲】推荐阅读: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模板07-25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09-18
海绵城市与园林11-02
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10-26
申论热点分析:海绵城市06-04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06-23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10-21
濮阳城市总体规划07-26
西安2020城市总体规划07-11
仙居县城城市总体规划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