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精选11篇)

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 篇1

何新平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江苏 海门226151)

摘要:从学生、教师、教材三方面介绍了当前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了产生困境的原因,并为化解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引导学生重视历史课学习、培养业务精干的历史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对知识的整合,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困境分析与对策

以史为鉴,中学历史课可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学生从小树立社会责任感。当然,学好历史,对于学生升入理想学校也不无益处。

然而,纵观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很多的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历史课,使得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着困境。

一、中学历史教学困境及产生原因

1、读史无用论泛滥,学生轻视历史学科

自2007年南通将历史纳入中考科目以来,历史学科地位较之以前有所提升。但历史学科只有50分,中考总分是670分(文化分),这也就意味着历史学科的分数在中考总分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小的,而且学生总是习惯性的认为历史学科在考试之前突击性的背背就行,平时也不需要重视。所以,历史学科在初中依然享受着“副科”的待遇。江苏高考模式决定着学生“血拼”语数外,只重视语数外,不重视物、化、生、政、史、地六门选修科目。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语数外必听、物化选听、生政史地随听”。也就是历史课是随便听听的,可听可不听。不仅学生对历史科目不重视,学校对历史科目也不重视。在周一至周五白天课时安排上,历史学科一般安排三课时或四课时,而且大部分安排在上午第一课、第四课,或者是下午第一课、第四课。学校的不重视使学生更加不重视历史学科,上课时,有些学生打呵欠、睡觉,或做小动作。学生的状态反映着学生的态度,决定着上课效率。历史课上课效率低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轻视历史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历史学科被当作“副科”看待,有些优秀的历史教师改教其它学科或改行从事其它行业,造成人才流失。特别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往往是由语文、数学等非专业的老师兼任,这些非专业的老师缺乏必要的历史素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一划了之、一背了之。由于对课程标准的不重视,有些该划的没划到,该背的没背到;由于历史知识的归纳整合能力欠缺,使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如长此以往,那可真的是“毁”人不倦了。

3、编写教材存有不足,忽视学生原有知识储备

就目前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来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题史编写体例让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茫然无措。专题史的学习必须要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通史的基础上展开,但由于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造成高中历史教学难以顺利开展。人教社历史室的专家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到2007年修订教材的时候,对教材目录进行了重新调整,在坚持专题史体例的同时,也兼顾了时间先后顺序问题。但学生的时间观念依然淡薄,涉及到时间类的题目,错误率依旧很高。二是专题史编写体例造成知识点重复。如“孙中山和辛亥革命”,2007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二第10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选修四第四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有所涉及,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困惑。

那么,如何突破历史教学的困境?笔者认为应该从这样三个方面入手:

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对策思考

1、引导学生重视历史课学习

(1)从历史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分为历史(I)、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而这些内容与语文、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可以进行学科间知识的渗透,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整体提高。如在讲授辛亥革命历史背景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引用了鲁迅的作品《药》,介绍了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医病的故事,从而说明辛亥革命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今年高考语文一考完,有个学生碰到我就说,高考语文涉及到《药》,多亏在历史课上认真听了鲁迅的作品《药》的相关知识,语文成绩较之以前应该有所提高。最后,他感谢了我,我也感到由衷的高兴。

(2)从学习历史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确,对历史无知的人没有真正的信仰,没有信仰的人,不知羞耻为何物,也不可能担负起任何责任。如果我们忘记历史,我们必定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如果我们忘记历史,我们必定忘记“大屠杀、慰安妇”的悲剧。到时,人将不人、国将不国,满城尽披太阳旗了,那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一个国家的悲哀。有人问,会有这么严重吗?那你还记得某明星的“太阳旗”事件,某地的“太阳旗”事件吗?这些事件难道还不足以惊醒我们?因此,重视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不忘国耻、励志前行的信心,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从升学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自2007年历史纳入南通中考科目以来,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虽总分是50分,但也决定着学生能不能上高中,能不能上重点高中的命运。高中科目中,历史作为选测科目,其地位较以前有所下降。但如果学生不认真对待历史学科的话,那极可能达不到B级以及B级以上的等级。也就意味着学生语数外分数考得再高,也不能被重点大学录取,甚至不能被本科院校录取。所以,为了能上理想学校,学生还是要好好学习历史。

2、培养业务精干的历史教师队伍

(1)开展“送教下乡”: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初中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一问题,历史学科表现的尤为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初中在招聘一些优秀的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生的同时,需教育部门多开展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有利于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发展之间的差距。如我曾有幸听了一节东洲中学孙树华老师在余东初中上的一节“送教下乡”课。上的是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其中讲到“张骞通西域”一目,涉及到张骞的写法,孙老师为了防止学生将“张骞”写成南通状元“张謇”,他特别提醒张骞通西域,他是骑着马去西域的,所以“骞”字下面是一个马字,而张謇是清末状元,状元能言善辩,所以“謇”字下面是一个言字。通过这一形象的讲解,我想学生不会再混淆“张謇”与“张骞”了,学生学得轻松,效果又好。

我想通过”送教下乡“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农村初中的教师从中也接受到教育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对其业务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当然,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为高中历史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推进“青蓝工程”:青年教师与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签订“青蓝合同”,明确师徒关系,开展传、帮、带活动。师傅无保留的传授教学经验,徒弟每周至少听师傅1-2课。这样,有利于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也有利于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

(3)举行优质课大赛。如我校每年都要开展“南回杯”优课评比,上半年是教龄在1-5年内的教师参加的比赛,下半年是教龄在6—10年内的教师参加的比赛。在开展优课评比的过程中,教师精心准备、精心上课,精心说课,全体教师认真听课,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成长。

3、加强教师对知识的整合,提高教材的适用性

(1)有效整合:有效教学需有效备课,有效备课则需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整合就是将整体的各个局部重新加以整顿组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在复习“孙中山和辛亥革命”这块知识的时候,可以以植树节引出孙中山,从而让学生回忆其一生的主要贡献,再以此引出“辛亥革命”。通过这一整合,梳理了必修、选修中相关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从而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施。

(2)寓教于乐:长期以来,现行的历史教科书都是将内容繁多的历史史实,以叙事体或阐述体的枯燥形式展现给学生,造成学生把握要点难,记忆要点更难,影响了学习兴趣,拖累了总成绩。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方式对教材进行处理,化枯燥为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我在讲十月革命的发展过程时,将其概括为“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的口诀。这样学生很快记住了十月革命的过程,学得轻松又有效。

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 篇2

关键词:中学体育,武术教学,困境分析,解决策略,综合素质

目前, 中学全面开展武术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低下、武术教师力量薄弱、武术教材缺乏、教学内容单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及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突出, 诸多制约因素制约了武术在学校体育过程中的推广和实施。本文对中学武术教育现状进行了研究, 探讨中华武术进入校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安徽省宣城地区12 所初级中学作为研究对象, 以部分体育教师、学生和体育分管领导作为调查和访谈对象, 就宣城地区中学武术教学开设情况进行研究, 通过对武术走进校园、进入课堂所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困境的研究, 找出武术融入学校体育教学面临的制约因素。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 借助中国知网等网络数据库, 查阅了中学武术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相关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相关政策法规等, 从中获取大量详实可靠的文献资料, 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访谈法。以从事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的体育教师作为访谈对象, 了解目前宣城地区武术教学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同时访谈学校体育分管领导, 从领导层面了解宣城地区中学武术教学相关的问题。

3.问卷调查法。向宣城市12 所城镇中学的体育教师发放问卷40 份, 回收35 份, 有效份35 份, 有效回收率为87.5%;向学生发放问卷440 份, 收回418 份, 有效份395份, 有效回收率89.8%。对以上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 研究结果

1.宣城地区武术教学开展总体情况:通过分析问卷发现, 被调查的12所学校当中, 已经开设武术教学的学校有4所, 比例为33.3%, 没有开设武术教学的学校有5所, 比例为41.7%, 曾经开设过武术教学的学校有3 所, 比例为25%。以上数据反映出:宣城地区城镇中学武术教学尚未全部普及。通过调查问卷还发现:宣城城镇中学武术专业教师缺乏, 武术专项教师共有8 名, 平均每所学校不足一名。

2.宣城地区武术教学内容选择情况:通过对开设有武术教学的学校进行统计发现, 宣城地区城镇中学武术教学内容较少, 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一般形式的武术套路和常见的拳法。

3.学校领导对武术教学的态度:面对升学压力和家长的诉求, 学校不能很好地平衡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 导致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调查发现:仅有2位学校领导较为重视武术教学的开展。

4.学生了解武术知识的途径:调查发现, 学生从电视、网络获取武术知识的比例为75.2%, 并且大部分都是从武侠影视剧和武侠小说中间接地获取, 且以男生为主;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武术知识的比例为11.2%;而从教师教学中获取武术知识的比例仅为13.6%,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学武术教学还没有普及, 学生没有从中获取应有的知识和技能。

5.学生对武术教学的态度:数据显示, 非常喜爱武术教学的学生为46.4%, 一般喜爱武术教学的学生比例为38.1%, 不喜欢武术教学的学生比例为9.3%, 对武术教学无所谓的学生比例为6.2%。以上数据证明:非常喜欢和一般喜欢武术教学的学生占据被调查学生的绝大多数, 表明武术教学还是能够取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的。

6.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调查发现, 因为喜欢武术而学习的比例为40.5%, 表明了兴趣导致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爱;因为身体健康需要而学习武术的比例为18.3%, 表明了武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理念还没有得到所有学生的认可;因为防身自卫而学习武术的比例为25.4%, 表明了学生对武术文化具有一定的理解, 武术文化宣扬的防身、自卫等意识文化影响着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因为其他原因而学习武术的比例为15.8%。以上数据表明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呈现多元化特点。

(二) 武术融入中学体育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1.武术教材内容相对缺乏、教学内容单一。教材是任何教学过程都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学生能否牢固地掌握好学科知识,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合理性与完善性。中学武术的教材只有《体育与健康》课本中的“形神拳”、“太极十二动”, 刀术和剑术也只是对上述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 从内容上看学生和老师对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较少, 从形式上看也都是以武术套路为主。中华武术博大精深, 若仅仅通过传授几个简单的武术套路和武术动作很难将其精髓发扬光大,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体系下, 体育教师很难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2.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实施和完善, 中学武术教学也有了相应的调整,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 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长期以来,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许多学校在武术教学中只重视套路技能, 不重视武术本身的实用性, 致使学生认为学习武术没有用处, 因而对武术学习失去兴趣;

(2) 仍有部分学校看重统一要求, 将武术变为体操教学模式,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板一眼地进行整齐划一的动作, 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对某一武术套路的掌握情况, 而忽视对于武术的起源、发展、存在等方面的教学, 导致学生只能生硬地学习外在的武术套路, 无法真正理解武术所传达的文化底蕴, 武术教学沦为形体教学。

3.武术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是学科成绩评价的标准之一, 也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重要依据。传统的武术教学往往比较偏重于对学生武术技能的评价, 通常会采用竞技评价的方式进行实施, 考核内容过于片面, 缺乏全面性, 对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自身条件缺乏客观性的评价。在实际的武术学习过程中, 一些身体素质和武术基础较差的学生, 往往学习成绩不甚理想, 甚至失去武术学习的信心。而评价体系的片面性又往往会放大此类学生的问题, 拉大学生个体之间差异, 极大地影响了一些学生对武术的学习热情。

4.场地器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调查发现, 由于专业教学场地的缺乏, 多数武术教学都是在篮球场、操场甚至校园道路上完成的, 这样不仅对正在练习的学生自身安全无法保证, 对其他路过学生的安全也构成一定的威胁。另外, 由于武术种类较多、内容丰富、技术动作复杂, 需要具备一定武术专业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但部分中学武术专业教师只有一个, 甚至没有, 即使有教武术的老师也是从别的专业转过来的, 这样很难展示中华武术的魅力与精髓, 这也是武术在中学不能很好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武术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 拓展武术教学模式

武术教学作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衣钵的重要载体, 中学体育教学中应该提高武术课程的开设比例, 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武术的机会。对于学习武术的途径, 不要仅仅局限于体育课, 还可以成立校园武术爱好者社团或者俱乐部, 广泛吸收爱好武术的同学参加。

(二) 丰富武术教学内容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 动作结构复杂多样, 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武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教材内容,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如可以适当引进一些散打、跆拳道作为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 因为这些项目不仅符合学生的兴趣, 更能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少讲多练”的教学原则。只有选择符合学生兴趣和爱好的教学内容, 才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 更新武术教学观念

武术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武术的基本知识, 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师需要将武术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使学生在进行武术课堂学习之后, 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有效的锻炼, 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灵活多变, 符合时代特征

在武术教学中, 教师应设置多种教学手段, 以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充分结合, 根据本校、本地区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并采取一些实用、短期、速成的教学方法, 适应现代的快节奏生活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从而间接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 完善评价体系

促进武术教学的评价体系改革, 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学校在制定考核标准时, 应综合考虑评价的标准是否符合教学任务的要求, 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重视武术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完善一系列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体系, 能够使武术教学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 提高师资力量、增加场地设施

在任何学科教学中, 教师都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我国每年培养的专业武术人才较少, 而进入中学的武术老师更是少之又少。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 对已有的武术教师进行培训, 挖掘自身的潜能;第二, 加强校间合作,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第三, 不拘一格选教师, 积极聘请民间武术人士来教学。另外, 在场地、设施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 拥有专业的武术教学场地和设施,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能增强教师的教学热情。

四、结语

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 篇3

一、面临的困境

1.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

稳定的、专业技术扎实的教师队伍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再看我们农村中学历史教师队伍,专任历史教师偏少且专业素质较低。真正的历史专任教师在农村初中执教的可谓凤毛麟角,大多数历史教师是“转行”的,或者是任教主科的教师搭着教几节历史课,再或者是领导兼任,更有甚是一些过几年就退休的老教师被领导“照顾”安排教历史课,这样的教师队伍,上课时基本上就是让学生画画重点、看看图表、读读课文、强记死背,围绕一周做次作业、一期搞几次考试而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教学僵硬化、书本化。学生听不出兴趣、学不到知识、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缺乏进行教学改革的环境

(1)地理环境

一些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也想进行教学改革,也想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但由于环境相对闭塞,再加上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纪念馆、烈士陵园、烈士故居、历史遗迹这些对学生进行很好历史教育的地方只能望而兴叹。农村学生的历史知识也只好主要从教科书和课堂上获得,很少有其他途径。

(2)学校环境

学校管理制度也多少给历史教师带来不良的影响。从调查的学校来看,大多数学校对历史教学还不够重视,学校对所有的学科不是一视同仁,把学科分为三六九等,中考科目语、数、英、理、化等是一类,历史和其他笔试科目为二类,非笔试科目就更惨了。人为的分类使历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未得到真正发挥。种种原因导致了历史教学改革步履维艰。

(3)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但是与此同时,学校的教育氛围也受到了经济社会功利性的影响。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教师、学校都只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的学习,根本没时间来学习历史,个别有点兴趣的,也被师长们扼杀了。因此,使得历史学科得不到人们的重视,给历史教师带来了许多的消极情绪,只是在课堂上把知识照本宣科传授给学生,无心再去进行什么历史教学改革。

3.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农村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学的评价机制大多是建立在学生学科知识的评价上面,忽略了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个人素养的评价。这样,许多教师会了应试训练、会了照本宣科、会了编选试题、会了下载试卷、会了知识点之间无血无肉的连接。不再去搞教改,只去追求成绩,不再培养能力,只去提高分数。

二、采取的對策

在开卷考试的今天,面对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历史教师该怎样进行改革,化边缘为主体,化被动为主动呢?

1.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

历史学科是教学与德育相结合、既教书又育人的主阵地。因此,农村教育部门要鼓励优秀的历史专科毕业生到农村初中去任教历史,争当历史学科带头人。同时,多给农村历史教师参观、学习外地先进教学经验和模式的机会。作为农村历史教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吸取新的教学理念,并正确地理解素质教育,改变过去刻板的教学模式,让历史课程变得更加生动起来。农村历史教师应通过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树立自己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体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

2.重塑历史学科的重要地位

历史是一面镜子,是兴衰成败经验的总结。社会学发展表明:一个人不懂历史,表明这个人无知;若是一个民族不懂历史,那么等待这个民族的将是被灭亡。只有对历史有充分认识和深刻的体会,才会以史为鉴,志存高远,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历史教师要让学生、家长、学校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认识到历史对于一个人终身发展的作用,这样才有利用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教学才能得到家长、学校的支持。

3.改变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

农村中学要加大对教育教学设施的投入,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和形象地学习历史课程,使学生的感官得到充分的调动,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农村中学应建起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基本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提高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每一个教师不可能拥有资金来改善教学条件,但可能勤于思考,尽量挖掘农村中特有的、真实的历史延续下来的材料,如,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知识讲述给同学们听,汇集整理,既可以让学生赢得成就感,又对历史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

4.改革历史课堂的评价机制

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不是我们一个普通教师所能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例如,在课堂上,我们不把掌握多少历史知识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我们可以加上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次数、发言的质量、和同学合作的表现等,这样的评价我想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全面的,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也让学生不会再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必须开动脑筋,学会分析、比较、综合、表述等,这是有利于开卷考试的。

总之,农村历史教学改革还存在着重重的困难,历史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只要教师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就会实现农村历史教育的飞跃。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篇4

一、模式理念

(1)理念引领,以生为本

教学宗旨: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课堂主题: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教学意图: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

培养目标: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 教学要求: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由一个人的积极性,变为几十个人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

教育目的:教育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储蓄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

学生、教师、课堂的转轨。

学生:⑴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有自主人格的人;⑵由对考试的准备变为对人生的理解;⑶由对知识的背记变为规律的总结;⑷由内向羞涩变为勇敢大方;⑸由自私变为公益。教师:⑴由主演变为导演;⑵由经验变为科研;⑶由现成变为生成;⑷由师长变为朋友;⑸由老师变为学生。课堂:⑴教师由传授者变成策划者;⑵一言堂变为百家鸣;⑶单纯知识型变为知识能力情感型;⑷唯一答案标准答案变为多种解答;⑸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⑹精英式变为大众化;⑺死记硬背变成体验感悟;⑻听说读写深化为演、唱、画、作;⑼接受式变为探究式;⑽安分守己变为超市自选。

(2)创设环境解放学生

1.撤掉讲台,搬走讲桌。教师成为引导者,策划者,参于者,追问者,合作者;学生成为探究者,研讨者,体验者,表达者,创造者,成功者。

2.取消插秧式课桌排放,变为以小组为单位对桌而坐。

3.增加黑板,提高板面利用次数,短平快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4.把时空还给学生。“10+35”,5.形式多样,自主发展。讲、析、问、辩、演、唱、画、作,课本剧编排,擂台赛,小对子。6.预习、展示、反馈成为特色课型。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基本操作步骤是:

1、师生共同明确预习目标;

2、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

3、教师出示预习提纲,做好预习指导;

4、学生搜集各种信息,做好双色笔记;

5、小组反馈预习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原则: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都会的不展示,遇到困难比较大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将是我们展示课重点的展示对象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在每节反馈课上,注重体现:重点学生(弱势群体)和重点问题;让组中的同学进行帮扶;教师通过学生板演进行检测的同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学生因材施教。(3)体制变革,机制保障。

1.班主任的把关课 2.级部主任的反馈课 3.学科主任的科研课 4.验评组的考核课 二.教学原则编辑

1.民主性:师生平等的人格,是伙伴。实施感动教育,创设民主、宽松、自主、和谐的良好环境。

2.问题性: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产生兴趣、动力。

3.创新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精神,尊重他们的奇特思维,引发他们的求变、求异、求新、求奇的内驱力,营造一种标新立异、创新超凡的竞争氛围。树立异曲同工、独具匠心、天斧神工、巧夺天工、举一反

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风气。

4.拓展性:以教材为例子,要注重知识的源头、过程、联系、结合,以本节知识为核心作好辐射与延伸,引发学生浮想联翩,上接下连,左顾右盼,构建网络,形成综合连体,千丝万缕,星星之火,燎原之势。5.尝试性:高明的教师引导学生走路,笨拙的教师牵着学生走路,无能的教师代替学生走路。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放手,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分析、总结。懒惰是培养出来的,哪里有事无巨细,越俎代庖的人,哪里就有快乐的懒汉和庸人。

6.实践性:学习切实注意联系实际,运用活生生的事例,学生的生活经历及听到、看到的事件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剖析、归纳、总结、把握事物的本质,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得牢,做过的学得好。

7.技巧性。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特点、规律,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总结知识内在的技巧,分清层次,记住要点,开展好相应总结,纲举目张,上课不是死记知识,而是找方法,寻规律、抓特征。

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 篇5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某些现象,对历史学科的现状作了简要分析: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激情不足;学习效率低下。为此,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反馈;重视学法指导。期望历史学科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当前 历史教学 现状对策

历史学科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有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教学在普通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人说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只要看看他的数学和历史学得怎样便可窥见一斑。此话虽有失偏颇,但却从一侧面说明了历史学科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重要性的道理。

近年来,高考制度不断改革,从3+2文理分科到3+χ小综合、3+χ文理大综合、3+1+1模式再到目前的3+学业水平测试+素质教育测评。改革充分体现了高考的人文性、开放性、公平性、合理性以及多元性等特点。改革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产生冲击和影响。那么在高考制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现状究竟怎样?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真实地了解目前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现状,认真分析审视历史学科在教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切实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特有的教育功能便显得很有实际意义。

一.现状分析

1.教学理念滞后

虽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已经启动,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的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应试教学,紧紧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转。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至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教育,人格特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方面不得不被人为淡化。学生主要记诵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应付各级各类考试。这与新课标极不协调。从长远看,这样的学生是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学科特有的教育功能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不断修订,高考不断改革,社会不断发展,需要的是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必将制约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方法单一

教有定则,教无定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一本书、一只笔,老师一人讲到底”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教学模式的固定化,使得历史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历史自身特有的趣味性,更是荡然无存。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证明,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创造的火花,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学习激情不足

不少学生学习历史是另有原因。一来这是学校开设的课程,由不得自己;一来想考大学,涉及高考选科,而自己其它科目又太弱,只好选记忆性较强的历史,别无选择。可以说不少同学是背着一种包袱学历史,学习上缺乏一种激情和钻研精神,只是为学而学,为考而学,结果学得很死、很苦,记住的东西不会灵活运用,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学不好。于是感叹:历史太难学。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学生带着兴趣和激情去学习历史,审视历 1

史,或许会发现一切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样难,学习历史还是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

4.学习效率低下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也很勤奋、用功,时间抓得也比较紧,可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注意、运用好学习方法。做事要讲究方法,学习也不例外。同样一道题,为什么有的解法非常简便且容易记住掌握?这就是方法问题。就以记忆为例,历史是一门记忆性很强的科目,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效果大不一样。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晨以及上午八九点钟、晚上八九点钟记忆效果比较好。如果运用一些方法,有的内容会记得很牢,效率会更高。相反,学习不注意方法和效率,即使花的时间很多,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

二.几点思考

1.转变教学理念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本质的生动概括。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性格健全的人,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应该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学生良好的品质作为基本的教学要旨和教学理念。历史教师更应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育人观念,要牢固树立起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过程应该体现人文化,充满人文关怀,始终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而不应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和装知识的“容器”。要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健全的个体。

2.完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运用恰当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是知识信息时代,我们的历史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传统教学手段中的精华要继承,现代社会中的有益信息要及时吸取。在今天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科研成果,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种手段如计算机、电影、录象等,力求把抽象的内容生动化,繁琐的知识简明化,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自我。

3.改进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同样的教学内容,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大不一样。教师应有一种“甘为学生谋发展,不拘一格用方法”的精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谈话、辩论、演讲等,切忌千篇一律。坚决反对满堂灌、一言堂。有人说,民主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它可以避免最坏的。此话不无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追求答案的统一,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尊重学生的观点。只有具有较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释放出更多的智慧,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成果。

4.注重教学反馈

没有反馈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教学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课堂设计怎样,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务实有效的教学反馈有利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谈话、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学情况,找出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5.加强学法指导

其实,大部分学生不是学不好,而是不会学,这里有老师的原因,有教材的原因等。我认为关键还是自身的原因。我们在呼吁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历史教材的同时,更应该研究我们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平时的交流和观察,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运用学习方法,很渴求老师能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一个主要职能就在于引导。因此我们的历史老师应该多多地给学生以科学的学法指导。如学好历史一定要做到理清

主要线索,掌握知识结构,重点记住基础知识,全面整体把握历史事件等。帮助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介绍记忆方法等,使学生最终做到学会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 篇6

一、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社会建设比较薄弱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比较薄弱,建设力度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从某个角度而言,其是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困境。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旅游景区周边环境的绿化覆盖程度较低,道路的交通相当不方便,城市的生态环境及景区的环境都难以满足人们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

(2)旅游景点中垃圾及污水的处理都没有达到相关标准,从而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没有对旅游景点进行有效利用与保护,在发展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考虑到长期利益。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许多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都比较滞后,如管理权限方面,没有对各部门及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有效明确,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且有的景区的管理存在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情况,从而出现职权重合、管理混乱现象,这样在管理工作中,相关工作的统一性和协调性都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样就会对旅游景区的有效开发产生一定影响,进而会阻碍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旅游产品的开发相似度高

(1)对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产品过于相似,无法给游客带来独特的体验及与众不同的印象,此外,某些主题公园项目的建设水平比较低,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从而使旅游产品的价值及功能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2)同类旅游产品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从而使某些处于劣势的旅游产品的无法为其所在的旅游景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受到过度模仿的影响,旅游产品丧失原有的优势,此外,还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

(四)缺乏完善的旅游管理法规

(1)目前,我国的旅游法规大多数都是地域性、临时性的,各旅游景点制定相关管理规范时,都是为了对本景点的利益进行有效保护,而对于游客的利益,则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此外,许多旅游管理都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这样其在实施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困难。

(2)旅游管理法规不够全面,如大多数旅游管理中的法律法规都是把环境及景点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对于游客人身安全的保护,则缺乏合理的法律条文,这样的法律法规会对危险性景点的开发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不利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旅游产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从某个角度而言,旅游产品是无形的,其生产及消费过程都具有特定的环境及地点,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游客的“流动”,而人的流动必然会涉及到商品的销售及费用的支付等,而如果能把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支付应用在旅游管理中,不仅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还能有效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旅游管理困境的应对措施

(一)加大对旅游项目的建设

(1)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拓旅游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为了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重视旅游项目的开发,而项目的开发是需要一定资金的,因此,旅游管理中的相关人员应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措施进行深入了解,以使相关资金能够合理地应用在旅游项目的开发及建设中。这就要求各地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当地的旅游项目进行不断完善,对于某些影响力广、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旅游项目,应及时向上级部门申报,此外,还应对当地的旅游资源及相关信息进行科学整合,以使重点旅游建设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措施,就可吸引更多的投资,从而可使旅游建设项目的投资资金得到一定提高,进而可使当地的旅游产业得到更好发展。

(2)把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进行有效结合。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其后期工作的开发及管理会对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对相关的项目进行开发及建设的过程中,还应结合旅游景点的具体情况对相关项目加强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项目投资的拉动效应。旅游业和餐饮、商品销售、住宿以及交通等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密切的,因此,应对示范效应好、投入产出低、拉动能力强的旅游项目进行重点开发,这样能使投资资金的短缺现象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又能使旅游景区周围的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从而可使旅游产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明确行政主体,对旅游景区进行统一管理

(1)为了使目前我国旅游管理的困境得到有效改善,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对行政主体进行有效明确,这样才能使管理机构在旅游管理工作中都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从而才能使旅游产业的有效运营得到一定保证,进而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

(2)从某个角度而言,每个旅游景点的产权管理都是多层面的,从第一个层面而言,其产权关系是资源性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从第二个层面而言,其产权关系是经营性的资产及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对经营性资产及国有资源性资产进行经营及管理的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可把之转让给企业,使之形成完全产权关系,或者也可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企业对其经营管理,从而使其实现市场化经营。需注意的是,对其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使其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有效分离,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其管理出现政企不分的情况,从而才能使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具备一定的创新性,进而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有效发展。

(三)建立健全的旅游管理机制

(1)完善旅游管理的的相关条例及法律法规,对旅游产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地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的管理条例及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完善,如管理条例及法律法规中,除了要对景点、环境进行保护,还应加强对游客的人身安全方面的保护,这样才能使游客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景点的游玩中,从而才能促进具有一定危险性景点的开发,进而才能使景区的经济效益得到一定提高。

(2)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机制。一方面,应结合当地景区的具体情况对原有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进行不断完善,以为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一定保障,旅游产业有其独特的行业特点,对其进行管理时,应根据各劳务及产品的特点对它们进行合理分类,此外,还应对景点中各主管部门的职能进行科学而合理的整合,以使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另一方面,应对旅游计划及投资加强管理,有效避免景点的开发出现盲目性及重复性,以使各景点的开发价值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从而有效防止旅游资源出现浪费现象。

(四)对旅游产业的管理加强监督

(1)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为了促进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对其质量加强监督与管理。因此,旅游产业在日常运营的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旅游质量管理条例展开相关工作,还应以广大游客为主体建立相应的游客评价体系,以使游客通过此评价体系对旅游服务作出评价,这样旅游管理部门就可通过游客的评价及建议来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优缺点,从而促进旅游服务水平的有效提高。

(2)通过科学而多样化的行政手段对旅游行政加强监督。旅游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为了能对其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行政管理措施,如可通过强制性行政措施、行政处分以及行政监督检查等措施对旅游产业的日常运营进行管理,需注意的是,采取行政手段时,必须结合景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使行政手段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这样还能使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可使旅游管理部门工作的开展能够取得良好效果,进而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

(五)提高旅游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1)旅游产业若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其日常管理中,如旅游管理的相关部门应结合景区的情况引入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景区网络平台,以对各旅游景点进行网络营销。此外,还可和各银行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使旅游景点的支付流程更好完善。另一方面,还可和各宾馆、酒店之间建立起相关的网络共享平台,以使游客在宾馆或酒店中就能对各景区及景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通过互联网对旅游信息进行宣传,以使旅游景区的影响力得到一定提高。信息技术的实施,和政府部门的支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为了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中的相关职能部门应为旅游景点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以提高旅游景点的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 篇7

一、困境何在

首先, 历史教育的实质性目标和现实目标的不一致是造成德育功能丧失的根本原因。历史教育的实质性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的新一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对人的完美化追求。但是, 现实的历史教育并不是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的, 而是更多地被功利化的需要所牵引。目前教育的功利性目标已经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整个现行教育的具体操作理念和模式。

这一现象具体到现实的历史教学当中就表现为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考试成为教学的“灵魂”。应试教育的模式依旧在现实的教育中根深蒂固, 尤其在西部落后的中学历史教育中, 历史课程的开设、内容的安排以及考核方式都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窠臼。虽然近些年初中教学中对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但是这完全是由于在中考当中增设了历史科目。有了考试要求, 学校就开课, 教师就授课, 家长就重视。同样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 从期中、期末考试到毕业会考, 最后是关键性的高考, 这一系列的考试使得整个教学完全处于应试状态。众所周知, 书面化的考试能够取得的最好效果就是对学生历史知识和思考分析能力的考查。知识和能力固然可以以此来提高, 但是这样就完全丧失了历史课程在道德情操的熏陶、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生价值观的塑造中应有的核心功能, 甚至让学生丧失了对历史本应有的学习兴趣。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 教师职业化的倾向淡化了职业精神的神圣性。教师被认为是最神圣的职业, 素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 可是由于市场经济下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和利益主体自我意识的日益凸现, 教师也随之逐渐职业化。的确, 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解释, 教师本来就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有机部分, 是一种职业, 但是教师这种职业又有其独特之处:劳动对象是人的思想、价值观和精神;劳动过程是对文明的传承和创新, 是对个体完整精神的培养。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 德育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职业化过于突出的影响。在及格率和升学率这样一些指标与教师自身利益关联的情况下, 教师无意中成为应试教育的支持者和维护者。

再次, “重理轻文”的错误导向依旧影响中学历史教育。曾经盛行这样的说法“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于是很多学校都将教学资源放在理科上面, 对历史反而淡而视之, 似乎任何教师都可以走上历史课的讲台照本宣科。学生也在这种错误的影响下, 认为历史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 即便学习也是在死记硬背一些历史知识。固然, 理科课程很重要。数理化等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思维训练的效果都是人文课程不可企及的, 但是这些课程的不足却恰恰是德育的缺失。一名真正优秀的学生, 应该是在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之上具有较高能力的学习者。重理轻文, 这是大学专业设置和就业形势下对中学教育的必然后果。尽管近些年来国家、社会和学界都大力提倡道德教育, 但是在目前的教育和就业形势下, 这一走向很难扭转过来。尤其是在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 从学校到家庭, 有限的教育资源必然要先服从于学生和高考录取人数都多的数理化等科目。当然这一现象随着高考文理分科的取消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 但是“重理轻文”已经成为历史课程的德育功能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除的基本心理背景。

二、何以突破

面对这样的困境, 我们难道就没有什么克服途径吗?我认为并非如此。尽管上面所指出的三个方面的确是制约中学历史德育教育的主要困境所在, 但是德育工作本身就是精神层面的活动, 所以突破的关键就在“人”本身, 而其他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制度设置虽也有很大作用但前者必然是根本, 是基础。

“言教不如身教”, 用这句话来概括德育工作的根本途径是最为合适的。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 在有限的时间和特定的教学环境之下唯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目标。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教师毫无疑问要去了解每个学生, 而学生也应该去了解教师。教学是通过课堂上师生的配合进行的, 但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凡涉及人的交流就存在双方相互的认可和彼此的感知, 而这正是德育的根本所在。所以, 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和个人利益的诱导, 教师必须有自己的职业精神。这并不是对教师正当利益的否定, 而是从精神利益的角度让教师获得更多的满足。“亲其师而重其教”, 当学生从心里对教师认可并且真正尊崇的时候, 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才达到了完美境界。在教学工作中, 那些与教师互动良好的学生往往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 并且在学习和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要是教师和每个学生的互动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那才切实地发挥了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那么, 实现这一目标对我们教师有什么基本的要求?我认为概括起来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 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能用自身的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学生群体, 为学生提供精神导航。教师要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理解德育工作的真正内涵, 并以其人格的魅力达到德育的最佳效果。另一方面,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 要以丰富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博大精深的历史展现的是人类的精神积淀和文明传承的脉络。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基本历史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学习和掌握。将超前的历史思维、理性的人生思考、刚毅的精神品质以及强烈的历史使命融入到历史教学当中, 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最佳境界。

当德育引起教师高度重视的时候, 当教师把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带入到教学当中时, 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困境就必然能够实现突破。

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 有效教学 改革措施

有效教学中的“有效”通常是指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采用的新型教学形式,使学生得到了具体的进步。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采用的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策略。新课改实施后,语文教师应当重新拟定教学目标,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有效教学。语文有效教学通常具备一定的特征,是指教师遵循语文的学习规律,顺应语文学习的环境,使用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困境

实施语文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焦点,教师通过公开课等形式对于如何构建有效课堂进行了探索,但目前教学语文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难以确定

由于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太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教授知识,又要引导学生练习听、读、写等当面的能力,此外,还需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品格,教学工作过于繁重,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无法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式不合理

新课改实施后,新的教材开始全面投入使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得到了一定的深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但由于受到了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了固定的思维模式,这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三)学生害怕学习语文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文课程程式化、简单化以及刻板化,将生动的语文能力培养过程变成枯燥的技术训练,学生每天一字不差地背诵文章,产生厌学的情绪。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且语文考试使学生产生了害怕、担忧等情绪,更加害怕学习语文。

二、提升有效教学的措施

(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在开展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听取学生的意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解读文本,如此便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有效教学的课堂需要学生的参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在开展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地去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多表达自身的看法。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应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讲到《云南的歌会》一文时,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然后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表达自己对于云南歌会的看法,教师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然后引出课题。

(三)尊重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安全与信任,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走下讲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并进行一定的记录。另外,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集中精力,观察学生的表情,当学生进行朗读,表达意见时,教师应当全神贯注,并微笑着注视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到《吆喝》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接头的吆喝声,然后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仿,以此创造学习氛围。当学生在对课文进行思考后,即可提出自己对吆喝声有什么想法,在倾听学生意见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说出的问题以及意见点头示意或者做出相应的反应。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适当地进行提醒,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情况,对于死板的教学形式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享受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另外,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尝试有效课堂教学,大胆创新,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慧琴,语文教师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要素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7).

[2]黄水珍,尊重学生个体激活语文兴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4).

[3]崔铮,语文教学应当追求以人为中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1).

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 篇9

摘要:新时期的幼儿文学教学暴露出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如学科地位不高、教材缺乏针对性、学生缺乏兴趣等等。只有进一步提高幼儿文学的地位,尽快编写一套适合各阶层教学的规范化的教材,以适应不同层次教学的需要,同时对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让幼儿文学课动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学校;幼儿文学;教学困境;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37-001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以及对整个国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势必将使幼儿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发展学前幼儿教育事业,对国民个体成长和国家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需要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而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必然对中职学校教有更高的要求。作为幼儿师范学校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的幼儿文学教学,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幼儿文学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幼儿文学教学不受重视,教师缺乏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并且大部分学生基础差,对幼儿文学的学习不感兴趣,幼儿文学的“教”与“学”陷入诸多困境之中。

一、幼儿文学教学的困境

1.教学课时的减少

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对于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安排是在第三学,而教材设定的学习时间为一年。然而,由于现在国家教育部规定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实习时间不少于一学期,也就是说学生必须拿出一学期甚至高于一学期的时间放在岗位实习上面,因此很多院校都对教学流程安排进行调整,导致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实际学习时间只有半学期,课程安排紧凑,幼儿文学教学面临着教学学时严重不足的局面。

2.教师专业上的局限性

对于幼师的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从事教学的老师大多数为语文学科的教师,他们基本上都是中文专业毕业,对于文学方面的知识极为擅长,但是对于幼师生所需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幼儿园的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未能从实用性方面出发,导致教师只是进行单纯的文学教学,未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且其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可操作性。

3.教材的体系不够完善

幼儿文学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文体论、鉴赏论和创作论这三个模块进行创建的,虽然教材的编写也涉及到一定的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但仍是以文学为主,未能将其与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进行整合。而幼儿文学这门学科的主要教学任务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与了解一些幼儿文学的基本知识,阅读大量的中外优秀幼儿文学作品,训练幼儿文学的写作能力,然而并未对幼师生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规定和指导。

二、幼儿文学教学的对策

1.课程设置

尽管幼儿文学课程的开设在幼师学校中已相当普遍,但很多学校都是把幼儿文学课列为选修课,相对于其他专业课而言,幼儿文学课毫无疑问地处于副课地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地位既然不高,课时当然也少,并且教材变动比较随意。幼儿文学课经常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也相对较轻,在这种现状下,教师也往往很难花大力气搞教学研究,这样的课程设置与幼儿文学的重要作用是不相符的。

学校在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能忽视幼儿文学课程的开设。必须通过幼儿文学的教学,让学生把握中外幼儿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从而使幼儿文学成为师范学校相关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不给幼儿文学以相应的学科定位,幼儿文学教学和研究是难以振兴的。所以必须进一步为幼儿文学“正名”,以使幼儿文学课程理直气壮地跻身于文学课的行列,把幼儿文学课列为必修课,安排相对充足和稳定的课时,提高其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地位,成为幼师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只有如此,才能改变幼儿文学在师生眼里的从属角色。

2.教材改革

幼儿文学一些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教材的编写不仅涵盖了基本理论与文学史的内容,而且还精选了各文体的一些精品佳作予以点评,观点上也比较新。但问题是教材的层次性不明,缺乏规范化的教材也导致了幼儿文学教学培养目标的混乱和无序,培养目标、教学程度和教学侧重点等等的把握全在于教师的灵活掌握。

当前幼师学校使用的教材变动性比较大,幼儿文学教材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幼师生编写的教材。所以,应尽快编写一套适合各阶层教学的规范化的教材,以适应中职幼儿文学教学的各个不同层次的教学。首先,这套教材一要能体现出它的阶梯性,如按幼师、专科等不同层次进行编写,各层次教学内容的分布要重点突出;其次,要注意它的实用性,让教师便于操作,如可以选取名篇名著作较为详细的范例分析,又能够包含中、小学实际教学的指导内容,对学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再次,教材编写一定要体现教学实践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就业指导相结合,教材内容与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

3.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幼儿文学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都比较单一,“满堂灌”和缺乏实践性、操作性的教学还非常普遍。教师本人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多是以讲授为主,很少“以学生为主”,相对于《幼儿文学》课的教学而言,改变这一状况尤为重要。另外,由于教学设备的缺乏,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也还很少运用,网络的资源很难得到充分的运用。因此,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是今后幼儿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 篇10

现阶段,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农业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这对提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当前还有一定的困难存在着,依旧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为了能够推动农业的不断发展进步,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好的推动农业的发展,并且,不断的提升社会经济的增长,提高我国社会地位。

一、当前农田水利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分析

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如图一所示,该图为农村水利建设权利运行流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村水利建设的过程比较繁琐,需要各级政府以及一项相关部门协调合作才能够确保真正的实现农村水利建设。图一农村水利建设权利运行流程图实践表明,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定的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

(一)在各地水利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也加大了农业投入的力度。众所周知,推动农业发展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农田水利建设,只有农田水利建设完备的状况之下,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1]。可事实上,在很多地区水利建设过程中,其资金比较缺乏,这就导致在各个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农田水利建设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缺少相应的建设保障机制

如今,尽管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但是,在很多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还缺少一套比较完善的建设保障机制,并且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所需要的资金都是由我国政府提供的,但是,并没有将社会资本有效的利用起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这使得农田水利建设中,其保障的程度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同时,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建设资金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这很容易出现资金短缺、不到位等现象,最终导致农田水利建设无法有效的完成,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出现被中断的现象,要是想重新的建设农田水利,政府必须要再投入一些资金,导致出现了资金浪费的现象[2]。并且,由于政府在资金投入方面比较紧张,缺少社会资本机制的支持,这在很大大程度上阻碍了农田水利建设发展。

(三)在农业技术发展方面依旧比较薄弱

现阶段,伴随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同时,在认知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实践表明,当前在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方面还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有很多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依旧应用灌溉方式进行浇灌,这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并且也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制约。由于很多地区的农村技术发展比较薄弱,导致很多地区没有办法接受新的技术,也有很多地区并没有合作用水的意识,对水利建设的功能缺乏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二、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对策分析

上述对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分析可知,当前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中还有一定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给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为此,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一)提高农村水建设资金支持力度

事实上,农田水利建设不能有效的发展,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短缺,导致出现了农田水利建设无法正常进行,为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农田水利建设顺利的开展提供一定的保障。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加大农村技术的推广力度,使得先进技术能够被广泛的应用在农业发展建设中,并充分的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从而更好的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与完善。

(二)建设一套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

在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还能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保障,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3]。为此,在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一套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要确保能够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即:

1、要与社会企业不断合作,加强其合作力度,为农田水利建设能够申请到更多的建设资金,从而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一定的保障。

2、对于政府而言,也需要向上级积极的反应,为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申请充足的建设资金。

3、要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意识,用先进设备与技术做支撑,有效的实现农田水利建设能够建设发展。只有保证能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各个方面能够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持,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农田水利健康发展,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相应的保障。

(三)提升基层政府组织指导作用

实践表明,农田水利建设在不断发展中会面临着很多的困境,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基层政府组织指导能力不足,并且,没能将基层政府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为此,在农村水利建设发展中,需要将基层政府的指导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还要加强和农民的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民在水利建设中的各个方面的需求。

总结: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篇11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反思 对策

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重于知识传授。因为一个只有才没有德的人,是不能真正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的,甚至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绊脚石,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些犯罪分子不可谓无才,但他们都走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道路,成为危害祖国和人民利益的罪人,这说明思想教育重于知识传授。

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中加入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但是在广大农村中学中,从学校领导到广大教师,都把历史课程看成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所以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历史课程应有的时间都被其他课程挤走,学校在安排历史教师的时候,有专业的历史教师却不用,而是安排一些学校认为没有教学能力的,或者老弱病残的教师上历史课,甚至是让上主科的教师附带上历史课,这样由于思想上不重视,非专业人员专业知识的欠缺,教学能力的低下,指导思想的错误,导致历史教学只重知识传授,完全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课堂上就表现为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甚至只是勾勾画画,只是要求学生死板地背诵认为是重点的东西,一个学期的课程半个学期甚至是一个月就可以完成,这样,本应是生动、活泼、有趣的历史课,却成了学生深恶痛绝的“受罪”课。试想:这样的历史教学,怎能承担起应该承担的任务,怎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怎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怎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优秀的民族精神在下一代中得不到应有的传承,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

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需要从上到下重视外,最关键的是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心底里重视通过历史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并尽力学习和掌握利用历史课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技巧和方法。下面笔者就多年从事历史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怎样有效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我们要什么样的教学观》一书中给教师的十八条建议中的一条说得好:“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由此可见,现行的中学教材,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留有很宽松的环境,对教材中的内容,有的可以不教,有的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和扩展。笔者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注意挖掘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结合实际加以扩展,并针对一些重大的包含思想教育素材的历史事件做适当的补充或扩展,展开专题讨论,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教育。

比如在教学第四册第四课“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时,笔者就利用三节课的时间,充分挖掘长征这一伟大壮举中的素材,非常详细生动地向学生讲述“五次反围剿”,“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与张国焘左倾路线作斗争等长征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让学生搜集各种书籍,网上查阅各种资料,然后专门召开一次长征精神讨论会,这样让学生在了解具体的事件的基础上,再经过充分的讨论,从革命先烈身上学到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吃苦耐劳,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无限忠诚,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同时,利用长征经过云南时红军攻占曲靖,围攻昆明这段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的感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还是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的,我们的祖先曾经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这样自然而然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觉得中华民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然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整理,学生明白,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反抗外来入侵的优良传统,当祖国遭到外来侵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遭到侵害,祖国正处于危难之中时,我们要有一种民族责任意识,要有一种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敢于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于生命的献身精神,这样就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把一些乡土教材有机穿插到统编教材中,使乡土教材和统编教材融为一体,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的教育。

比如在教学第四册第7课:“神圣抗战的开始”一课中的“台儿庄战役”时,笔者就专门安排一课时,巧妙地把有关的乡土教材融入统编教材之中:因为,当年我们泸西县的著名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共中央政协委员)张冲(字云鹏)就作为滇军148师的师长率领184师坚守台儿庄的重要高低——“禹王山阵地”,浴血奋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也为赢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现在泸西县正在建设的云鹏电站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并且,张冲的侄儿,当时184师旅长陈现龙也在战场上牺牲,他的遗体运回泸西安葬在风景秀丽的秀山公园内,现在,在泸西县城秀山上还有陈现龙的坟墓和纪念碑。

学生在听完这段历史后,大发感叹:原来我们泸西也有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泸西人民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一种自豪感很快就在学生心中升腾起来。

又如在教学“国统区人民的反蒋斗争”这段历史时,笔者就重点向学生讲述了1948年发生在我们旧城镇旧城村圭山坡上的“旧城起义”,这次起义带动了整个云南地区的反蒋斗争,在云南历史上是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旧城还是革命老区,这样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对家乡的自豪感。

在教学第四册第22课“社会主义在摸索中前进”这一课中关于“五夸风”时,就巧妙地把当时在本地区流行的一句俗语——“金马公社好地方,摁得豆子栽得秧,嘴嘴吃的白米饭,碗碗泡的酥肉汤”巧妙地融入课堂,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

上一篇:关于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三集《志启未来》观后感心得下一篇:武汉社保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