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救赎》影评(精选8篇)
《肖申克的救赎》又名《刺激1995》,是美国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的经典之作。影片气势宏大,主旨鲜明,内涵深刻,故事精彩,人物经典,艺术手法纯熟而大气,既有对美国司法制度、监狱制度的深度批判,又有对人的坚定信念的无尽赞美,同时也对友情和生命的好处做了深入和形象的阐释和探讨,是一幅有着现实主义的外衣却隐藏着极度浪漫的内核的潇洒飘逸的生命画卷,值得我们珍藏和揣摩一生。
影片的主人公安迪是一名银行家,却因为妻子有外遇并与情人双双被杀而被诬入狱,狱中他结识一批狱友,能量最大、心地善良、多次假释都没成功的黑人瑞德和他成为其挚友。贪婪的监狱长诺顿和暴力警官哈德利等人为了能更好逃税而将安迪调出,安迪借机多次帮忙狱友获取做人的尊严。可当使安迪受冤的凶手找到,诺顿为私利拒绝为安迪翻案,让安迪下决心越狱。其实安迪从进入监狱就在瑞德帮忙下谋划越狱。一个大雨交加的夜晚,安迪带着诺顿贪污的钱和他犯罪的证据逃出监狱,诺顿等人受到应有处罚,而安迪已经带着巨款在墨西哥海滨小镇泽华塔尼欧等着好友瑞德的到来。
我最喜欢的片段是安迪在局长办公室放《费德罗的婚礼》。这个片段看似平静如水,但却最让我两眼发热。安迪仅仅是静静地躺在那里,微笑着,窗外镜头以全景的方式展现出囚犯的静态动作: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他们静立着,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怒,沐浴着自由的阳光。他们不懂这些音乐但是却深深被迷住了。而门外则突显出典狱长凶狠严厉眼光和叫喊。这次,安迪的微笑是一种带有胜利感的微笑。他利用自己在狱警中的价值以及依此得到的信任,再次给他的朋友,带来自由的感觉--哪怕是一刹那。从此,单调的监狱多了一些音符。
“罪恶的欲望”又来自哪里?在《创世纪》中, 蛇是罪恶的象征, 它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将罪带给人, 但与此同时人的内心也充满了犯罪的欲望。所以, 罪既不仅仅单纯的是一种外在的力量, 也不单纯是一种内在的冲动, 而是两者兼而有之。“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 (创6:5与8:21) , 这是《圣经》中对原罪的描述。从基督教的角度, 罪恶是存在于我们身体里的, 是与生俱来的。文章将会透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试图探讨宗教意义上的“罪”与“救赎”。
一、罪的释义
罪在法律和宗教上的意义不是全同的。法律上的罪, 是做出违法的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它更多的指向一种行为。而在宗教中, 罪的范畴不仅涵盖了行为上的罪, 还有思想的歪斜之念, 它可能并未付诸于实践,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罪。在基督教教义中, 《旧约》神学包含相互关联的两大主题;人的“罪性”和上帝的“救赎”。在《旧约》中罪也不仅是指某种不良的德行, 而是整个心身肉体的败坏;犯罪不仅是指肉体上的犯罪, 而是整个心身肉体的犯罪。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银行家安迪被误判杀了他的妻子和其情人, 来到肖申克监狱。在监狱中的安迪, 从开始的认为自己是无罪的, 到后来反省自己犯下的“罪”, 并得到救赎。安迪成了替“罪”羔羊, 被误认为犯的罪是法律上的罪, 是crime, 是做出违法的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是不全同于道德、宗教、习俗的罪恶sin。因此, 我们必须区别“原罪”与“实罪”, 前者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固有的天性, 后者则是个人的具体行为。原罪先于实罪, 是一切实罪的先决条件。这样一来, 原罪与实罪的区别便一目了然, 原罪乃是“存在于个体之中却先于个体行为的罪, 其根源在个体存在之外, 在任何条件下, 原罪都是一种彻底的无能为善, 只有借助救赎的力量方能消除之”。这是施莱尔马赫认为的原罪与实罪的区别。
奥古斯丁与“原罪”教义密不可分的。在他之前, 并不存在“原罪” (peccatum originale) 一词, 这个概念是由他所造的。奥古斯丁认为原罪——就是那从一人入了世界, 又传给众人的罪 (罗5:12) 。由此观之, 原罪乃是众罪之源, 它随亚当的罪进入世界, 随着人类的繁衍代代相传。
安迪的误判入狱可能是司法漏洞和一系列的巧合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不是对司法漏洞的开脱, 从基督教教义层面上来讲这是这是基督对他的惩罚。那他何罪之有呢?他的罪与生俱来, 也与日俱增。他对妻子的忽视以及对妻子偷情的愤怒, 虽然他没有直接杀死妻子, 但妻子的死并不是完全与他没有关系。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公平与不公平的事件后, 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 安迪向瑞德承认到:他要对妻子的死负责。这成就了上帝对他的救赎, 在那之后不久, 安迪越狱成功, 重获自由。
罪与救赎乃是基督教教理上不可分割的两面。人不仅因沦落和犯罪而被上帝定罪, 而且也因上帝的恩典从罪中得救。救赎的核心在于道成肉身的上帝的恩典, 即基督在自己的受难中对人们的爱, 所赋予人们的救恩。安迪真正需要救赎的是宗教上的罪, 这种罪指的是一种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或者实施了这种行为的状态。通常这种行为准则是由神来裁定的。在基督教中, 罪可以指一种思想状态而不是特指一种行为。
在耶稣时代, 新的救赎观被提出来, 圣爱成为救赎的最终保证。基督教教义中的救赎是“基督怎样完成拯救世人的使命的问题”, 即世人从罪的中得到解救, 而重获自由。那什么是救赎?福音书中的耶稣看到人人都有趋向罪的本性, 因此对于世间为罪所困的人们从不感到震惊、愤怒或疾言厉色, 只说他道成肉身不为审判, 乃为救赎 (《圣经·约翰福音》3:17) 。所谓“救”, 是透露出人类的窘迫:所谓“赎”, 是指出达到目标的途径。安迪的误判入狱以及在狱中遭遇的种种, 这是他的窘迫, 是“救”;凭借他的聪明才智与敢做敢为将桎梏打破, 这是他的达到目标的途径, 是“赎”。赎罪的前提在于认罪, 路德在《小本基督徒要学》中认为:认罪包括两件事:一是我们认自己的罪, 二是我们从听认罪者。在安迪试图通过司法程序出狱的愿望破灭之后, 安迪对瑞德这样说道:是我杀了, 枪不是我开的, 但我害她离我远去。他的认罪成就了他的救赎。
而在现在的法制的社会, 违犯法律的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他们的解救之道在于受到相应的惩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了解自己所犯的罪行。安迪对自己的爱和恩典救了他自己。安迪成了真正杀人犯的替罪羔羊, 就如耶稣为救世人成了赎罪的羔羊一样。在监狱中的安迪并不是一个真正被禁锢的人, 他的肉身是在高塔之内, 但他的心灵却有着翅膀四处遨游, 抱着希望的活着。
三、结论
法律的存在, 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 但同时正是它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忽略心灵上的罪。法律将世俗的社会秩序与人类的罪性联系起来, 人类的罪性就不只是灵性的犯罪, 不只是在意志上的背离上帝, 而且也包括了实际上的过犯和背离上帝所造成的现实后果。监狱关着的是人的肉身, 并不一定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洗礼。无论你是否相信有神的存在, 罪是无处不在的存在着的, 我们看到的实罪只是一部分, 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有着罪, 这个罪是sin, 是通过心灵的洗礼才能得到救赎的。
中国是无宗教信仰的国度, 我们更多的会去相信《肖申克的救赎》只是一部文艺作品, 主人公安迪最终获得的自由是靠自己的努力, 是理论作用于实践的成功举证, 而非神的救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部影片了解到, 罪在宗教意义上的维度以及救赎的意义何在。牢笼关着的是肉身, 怎样从根处解除人的罪恶感才是关键。
摘要:中国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对罪的理解基于法律, 违犯了法律所规定的事项即为犯罪。但在宗教领域, 罪的判定基于教义。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 《旧约》神学包含两大主题;人的“罪性”和上帝的“救赎”。而人的罪行包含两个内容:个人的罪性和社会共同体的罪性。在耶稣时代, 圣爱、恩典成为救赎的最终保证。从《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来分析宗教中的“罪”与“救赎”。
关键词:救赎,罪性,肖申克的救赎
参考文献
[1]刘宗坤.原罪与正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卓新平.中国基督教基础知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
[3]白八斤.救赎宗教与现世生活——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思想的核心[J].辽宁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
有读者写信过来,讲述创业失败的经历。文字长篇累牍,字里行间激愤之情溢于言表,对未来、对人性、对社会含沙射影,失败成全了他对周遭酣畅淋漓的诅咒。曾经一个恶意的合同、一次产品销售的失利,甚至一回资金短缺向朋友筹借时遭受的冷漠,都一一变成了创业路途中无法磨灭的记忆,于是,回首过去走过的路,路上竟然只有肆意的谩骂和恶毒的怨恨。
创业失败你一点错都没有吗?
当初执意剑走天涯的时候,难道你不知道江湖本就险恶?即使你没吃过猪肉也应该见过猪跑路吧,你以为没有三两下子就真的能在江湖上扬名立腕?倘若你真是金庸武侠小说看多了,你也应该有这样的自觉:韦小宝虽然武功不济,但是深喑游戏规则,阿谀奉承游刃有余;段誉无心尚武,可家底丰厚遗传基因了得,一盏茶的功夫竟参透六脉神剑精髓。你呢,你真的以为你的狗屎运也可以好到极至,随便滚下山崖就可以到达琅寰福地得到绝世武功称霸武林?别傻了,江湖刀光剑影,处处危机四伏,要么一身本事混得几分江湖声威,要么也应该有初生牛犊不畏虎之勇气,不管是暗器挑衅还是杀害,都只当成是一种历炼,谁不是一边跌倒一边爬起来?但如果连总结经验的勇气都没有,等到生死存亡之时,依然不知道自己学艺不精还一味叫嚣下辈子化成厉鬼回来报仇,那我只能说你是死得其所了。
这话听来十分恶毒,却也涵盖了对那些有勇气承认失败——跌倒后爬起来拍拍尘土重振旗鼓的创业者所存有的尊敬,商海暗潮汹涌,哪有一世的风平浪静?当然,最后并非所有的创业都会成功,可即使如此,那些被惊涛骇浪打得遍体鳞伤的勇者也比只知道诅咒世道不好的埋怨者值得我们肯定。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银行家安迪,在一个失意的深夜之后,被当作杀害妻子与情夫的凶手送进了固若金汤的鲨堡监狱。高耸的围墙、持枪看守的狱警、头顶上方那片已不再自由不再完整的天空都让人感觉鲨堡监狱充斥着无序兽性的残暴,而安迪迟缓的脚步硬生生透露出的鲜明绝望,也让观众在监狱之外不胜唏嘘。庆幸的是即使如此,主人公安迪依然没有放弃希望,在监狱这个信仰缺失的禁锢之地,安迪坚持近10年接连不断地书信上访,为鲨堡监狱建立了全美最好的监狱图书馆。
影片的最后,无法沉冤昭雪的安迪终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从鲨堡监狱肮脏的管道里爬出来。这样一个隐忍的男人,站在监狱外的大雨里呐喊哭泣,恐怕此时滂沱的不只是安迪的内心,还有观众濡湿的眼角。
走出电影院,问自己在这部影片里,达拉邦特想要表现的是谁对谁的救赎呢?
我想,救赎的主要是两个字:希望。而被救赎的也是两个字:自由。
安迪如是。创业失败的你又怎样呢?是依然躲避在鲨堡监狱里诅咒命运对你的不公,还是洗把脸继续上路?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才可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度人。
最后,用安迪留给瑞德的那封信作结尾吧:
心怀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事,心怀希望就永远有希望......既然你已经走到这儿了,就再走远一点吧......
原名: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年出品)
译名: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月黑高飞
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 Frank Darabont
演员: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 Ellis Boyd “Red” Redding
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 .... Andy Dufresne, Inmate 37927
克莱希·布朗 Clancy Brown .... Capt. Byron Hadley
马克·罗斯顿 Mark Rolston .... Bogs Diamond
真正不灭的希望在哪里。也许,仅仅只是在我们自己心里的那一念之善罢了。
当我们心存着仁慈,以平常之心去对待所有对我们公平或者不公平的事情。
不管我们遇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我们总能泰然处之并且找到通往救赎的天堂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极其轻缓的电影。我喜欢这部电影那种娓娓道来的语调以及这种大气的节奏。这种感觉似乎只能在某种伟大的作品上才能看到,比如《阿甘正传》。最好的电影在节奏上来说似乎只有两种,类似这种轻缓的或者那种快节奏以营造紧张气氛见长的。
说这是一部不朽的电影也许一点也不过分,就算它在奥斯卡的角逐上失利了,可是同样改变不了这种现实。至少这是一部在你看完了之后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电影。电影用第三人称的旁白描绘了肖申克监狱二三十年间所发生的所有事情,以瑞德的视角描绘了安迪的作为和因为他而得到救赎的肖申克监狱。
大量的旁白和第三人称的视角赋予了这部电影既主观而又客观的叙述角度;而不管任何一种叙述角度都好,只要运用得当其实并没有优劣之分的,可是在我的个人喜好来说,我相对比较喜欢这种叙述方式。因为很安静,一直很安静,不带半点狂躁的味道。讲述者在安静地诉说,而我在安静地倾听。这就是我所说的那种轻缓味道里最安静的味道。
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味道和这部电影的救赎主题是如此相得益彰的。所以,是不是也可以因此说,这部电影的这种叙述方式和主题是如此统一而给了这部电影有了那种足以让人迷醉的光茫呢。至少说,这是一部把这种叙述方式运用得当并且成功的电影。
一部伟大而不朽的作品似乎只要在我们谈及某种东西的时候就能让我们立刻联想到这部作品。比如监狱、救赎、希望、努力„„我们会想到这部电影。
【关键词:黑暗】
在很多人的定义里,这首先是一部嘲讽美国司法制度和狱政制度的电影。因为如果不是因为司法制度上的错判的话,安迪是不会进入肖申克监狱;而如果不是因为狱政制度上阴暗腐败的话,安迪也不会成为诺顿的洗黑钱机器也不会有了后面的整个故事。然而在我的定义里,这部电影首先定义上应该是一部有关人性黑暗以及救赎的电影,如果把它定义在司法制度和狱政制度上的讽世之作的话反正局限了这部电影本身的那种更深一层的意义而让这部电影显得肤浅了。
在我看来,不论是司法制度上的漏洞或者是狱政制度上的阴暗腐败,其根本依旧还是人性上的阴暗和贪婪。如果说,安迪的错判入狱还仅仅只是因为司法制度上的错判,那么后来安迪得到了一个推翻错误回归到自由社会的机会,可是这个机会却威胁到了典狱长诺顿的安全和洗黑钱系统的整体流程的话,那么,这个机会被诺顿的彻底扼杀就完整地体现了这种人性上的黑暗。
人性是所有一切社会规则和法规的根本。不管多健全的制度最终依旧只能靠人去操作运转,而如果操持着整个制度的人本身依旧带着贪婪的欲望去观摩这一切的时候,他们总能找到可乘之机或者错漏之处。
安迪的入狱也许还能说是司法制度上的的漏洞以及客观证据的指证。可是他的出逃却只能是一种极其无奈的选择。因为除了这样的方式来完整他高洁的灵魂,他已经找不到其它的任何方式去完成本该就属于他的自由和梦想了。
可以说,所有左右这一切的仅仅只是诺顿的一念之善或者一念之恶罢了。当一个人身陷于冤狱而诉求无门的时候,我不知道他所面对的是一种怎么样的绝望。黑暗也许并不是最可怕的,而真正可怕的是这种绝望带来的对于人生一眼所看到的没有光亮的前路。我也不知道在瑞德平静的语调里所讲的安迪呆在他狭小的牢房里沉默不语的第一个夜晚里他是如何度过的,他的思索中的那些又会是什么。他即将开始的是一种永远也没有光亮的生活,他即将在这个黑暗的夜里开始他漫长而没有前路的人生。
黑暗,无边无际的黑暗从此将他笼罩并且永远将他紧紧地包裹住了。希望和梦想从现在起都将离他而去了。他只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爱意和情感的内敛男人,所以他永远失去了不知道如何向她表达情感的妻子,所以他在妻子出轨之后将她赶出了家门并且死在了情人家的床上。对他来说,这一切构建成了他心安理得地生活在牢狱里的心理基础,他在赎罪,对他来说他并没有杀害妻子可是他的行为间接或者直接地导致了妻子的死亡。
沉重的负罪感和胶着的漆黑沉沉地包裹着他。不再有希望和光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多沉重的黑暗,也许,我们就能明白光明和希望带给我们的快乐。
【关键词:希望】
也许正如瑞德所说,希望是个可怕的东西;尤其对他们来说。他们不是死囚,所以他们必须抛弃任何希望地活着。一次或者多次的终身监禁让他们永远也只能生活在这四面高墙之内了。从一开始对高墙的恐惧到逐渐的适应,以及最后形成了对高墙的依赖,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逐渐摒弃希望的过程。
没有希望,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在这里面活着,一直到死去。所以托马斯会在离开监狱获得他50年牢狱生活之后的第一个假释带给他的那种有限自由感觉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惊惶,然后自杀身亡。他说,他没有办法适应这个自由的社会,他小时候只看过一次汽车,而现在到处都是汽车。自由给了他的是希望,这一点是无须置疑的,然而却正是这样的希望带给他的却仅仅只是担忧和惶恐不安的生活。每次在半夜里做着恶梦醒来却还必须是想一想之后才能明白自己身在何处。这样的生活也许反而不如他在监狱里来得自由和安心。
在托马斯的心里其实一早已经忘却了自由的感觉。所谓希望,对他来说已经一早已经彻底死去了。虚妄地承诺给他一个自由的希望,他反而不知所以了。
相比之下,安迪体现了另外的一种心态。“要么忙着生存;要么忙着死去”;一句话道明了安迪对生存的渴望和那些从不曾熄灭过的对希望的热诚祈盼。电影用一种晦涩的表达故意让我们以为安迪会在得到希望以及失去希望之后自杀,这种表达方式非常巧妙地用了瑞德的角度,而因为瑞德正是这样以为的,所以我们也就跟着如此以为了。
瑞德以为将要用600年才能掘通的希望之路,安迪仅用了20年不到的时间就挖通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他从不曾熄灭过的强烈渴望。没有尽头的牢狱生活太过无聊,总得找点什么事来消磨时间。托马斯和瑞德等人选择了听之任之的绝望,而安迪则选择了希望和自由。
冤狱的错判赋予了他出逃的正义之名,他的希望并不是越狱逃避自己应有的罪责;相反他仅仅只是为了争取属于他的自由和梦想。他曾经以为可以用一种更光明正大的方式得到他的自由光明磊落地走出肖申克的四壁高墙,而且因为这样的希望而变得疯狂躁动,而当这种渴望被诺顿彻底地枪杀了之后,他唯一的选择似乎只有这种极端的方式了。
【关键词:救赎】
可以说,安迪的成功出逃成了整个肖申克的救赎。从他的第一次为了所有参加户外劳动的狱友们争取一瓶冰冻的啤酒,从他利用自己的特长获得了狱警的信任之后用监狱的广播室给所有的人们播放意大利音乐,从他每周一封信去为整个监狱争取几本图书馆退化的旧书,从他把一间破烂的小房间改造成一个硕大的图书馆,从他开始帮助一些刑期较短的囚犯们学习并获得学历以便他们出狱后的改造„„所有的这一切都带给他们一种救赎的感知。
而这一切,归属于希望。因为安迪对未来抱着不灭的希望,于是他开始散播希望,开始救赎大众。每一个在肖申克里的人都是清白的,因为他们都被律师骗了。这样的自欺欺人的思想带给他们一种圣洁的光芒。就算他们真的是罪有应得,可是这个世界是否还应该给他们一点希望呢。救赎的寓意在于,安迪的存在净化了他们的灵魂和思想。
这部电影曾经被定义为现代版本的《基督山伯爵》;然而在我看来,大仲马也许并不比史蒂芬·金或弗兰克·达拉邦特伟大多少。毕竟《基督山伯爵》仅仅只是一个稍显复杂的复仇故事,而《肖申克的救赎》更多的是在于救赎。
我不知道多少人能在蒙受了不白之冤并被判两次终身监禁之后还能如安迪那样平静,那样思索并且那样有所作为。至少我们总会愤愤不平,总会想着如何去复仇,如何向那些让我们身陷囹圄的人们讨回公道。在安迪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宽恕的光,一种包容和逆来顺受。宽恕吧;千丝万缕,都宽恕了吧。
把希望隐藏在心里深处,在赎去自己心灵的罪责时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与其把时间花在如何消磨光阴上,不如把这些时间都运用到自己应该去做的最本份的事情上。救赎,仅仅只会为了那些已经准备好了的灵魂。
减法原则,以元素的取舍或不一样的拍摄角度,达到画面简洁的视觉冲击
本片于1995荣获七项奥斯卡提名,虽然最终与大奖无缘,但在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的史上,这部影片一直都和《教父》形成第一名与第二名之间的拉锯战,也是至今最多影迷参与评分的电影,堪称经典励志大片,它没有复杂的镜头,没有俏丽的色彩、没有震撼的声效,而是本本分分地以心理描写和细腻的性格刻画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它所揭示的希望、自由,还有真挚的友谊,都是人性中最美丽的光辉。它的成功,得益于严谨的创作态度,也离不开工于匠心的构图和画面设计。构图严谨,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这就是观众感受影像力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构图 一.
为什么要先讲电影画面的构图?众所周知,电影画面是连续的,通过镜头语言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给观众以视觉冲击力。影视画面高度集中,大密度地体现了创作者的构图意识,它的严谨程度并不亚于摄影。整部影片场景单一,活动空间小,没有花哨的场面,没有炫丽的色彩,甚至连音乐都很少,拍摄过程一目了然,思路清楚。实际上,这部影片当年耗资2500万刀,在7项奥斯卡提名中,第一项就是最佳摄影奖。电影画面的构图是随时调整的,有相对静态的,大多是动态的,我从中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画面,对构图做粗浅的分析
黄金螺旋构图
影片末尾,蓝色海水的与金色的沙滩交接。这是本片中唯一的一个唯美镜头,象征美好新生活的开始。当年这个结局画面颇受争议,上映前多次被剪,最终得以保留。类似鹦鹉螺的黄金螺旋线,是黄金分割构图的变体,以黄金分割线为边拼成的正方形,然后在正方形里画90度的扇形,连起来的弧线就是黄金螺旋线。强有力地把视觉引向焦点。在安迪初到肖申克的一幕中,只用了两个镜头(一个从监狱上空俯拍,一个从监狱大门的下方由外至内推进)就完整的勾画出了整个监狱,也预示着主人公从此身陷囹圄。
二.过肩镜头--开放式构图
过肩镜头是最经典的开放式构图,这是我个人的见解。它能有力地揭示两人内心之间的关系,经常被导演反复斟酌使用。会增强画面的故事性,表现一种交流的氛围。安迪入狱后与瑞德的第一次面谈,就是采用了过肩镜头,距离的接近、浅景深分离,都是暗示两人即将发展不一样的友谊,而瑞德侧身,则说明交往需要有一定的过程。
本片的各种开放式构图
我们趁机来学习一下开放式构图,开放式构图在我们国家并不为大家所熟悉,可见我们创作理念的滞后。严格地讲,除了过肩,其他类别的开放式构图在本片中不算明显。这是因为,开放式构图的基本内涵在于画面内外的关联,是一种运动的趋势,这个趋势不断地通过演员走位、机位移动等各种镜头语言实现了。开放式构图的特点是“四个不一定”
(1)画面主体不一定在中心,强调主体与画外空间的联系;
(2)画面形象不一定完整,强调画外空间的存在,以及和画外空间的有机联系;(3)构图不一定均衡、不一定谐调,画面经常处于不均衡到均衡,不谐调到谐调的多样变化之中;
(4)电影声画不一定同步,借助声音构成开放式的画外空间,声画分立。如老布上吊自杀时印在镜子里的身影,利用镜子增加景深的多样化,展现不完整影像,再次交待现场情况。
关于构图,我们可以做个小结。构图法则貌似错综复杂,实际仍有章可循。对于构图,我个人总结为七个字,包含了常用构图的所有法则:“简、三、线、避、衡、框、开” 简,可理解为减法、简洁(包括留白)
三,可理解为三分、三角(包括九宫、等分、螺旋)线,可理解为线条、几何(包括平面延伸)避,可理解为避嫌,避让(头顶长树、颜色混同都应回避)。衡,可理解为平衡,呼应(包括色彩平衡、元素呼应)框,可理解为框架,框图 开,开放
三.光线
光影对比
安迪越狱前与瑞德的长谈后,由长焦改为广角拍摄安迪退场,从暗处走向光明,而瑞德停留在阴影里。暗示情节发生变化的画面,痕迹也非常明显,安迪由此开始实施越狱计划。在实际摄影中,利用光与影的关系,可以使画面更生动、有趣。
暗示情节发生变化的画面,痕迹也非常明显
一.这是一个传统的用途广泛的三点布光,而且,与现场光线融合得很好,几乎看不出人工痕迹。主体人物跟背景是分离的,既吸引了观众注意力,又使得画面更加生动。三点布光方式又称为区域照明,一般用于较小范围的场景照明。如果场景很大,则要拆分成若干小区域进行布光。一般有三盏灯即可,分别为主体光、辅助光与造型光。二.
三.
色彩
在色彩的运用上,影片在大半部分时间里都处于一种灰暗、单调的氛围中,人物也多活动于阴影之中。因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当影片的色彩突然转为明快亮色的时候,观众的心情也随着这种明暗的变化自然而然地为主人公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而豁然开朗。
旁白
而是雷德用冷静、平和的旁白将观众带入高墙里的世界,展现了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雷德的旁白代表了肖申克监狱里大多数囚犯对待现实生活的看法,也让观众得以近距离地看到安迪思想上的变化幷循着这种变化的轨迹去体验人类的希望对于个体所具有的巨大的推动力。安迪则在另一个隐形的层面上坚持自我,不放弃希望,在和时间的抗争中创造着自己的机会。这种结构的关键在于避开了个人英雄主义的陷阱,像一双无形的手把观众的感觉与安迪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
剪辑
我们都知道,影视剪辑应该从三个从面来认识:一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即上下两个镜头之间的关系;二是将若干场面构成段的剪辑,即蒙太奇段落;三是作为影片整体结构的剪辑,即影片的总体构思。
在这部电影中,运用独白的手法,以独白为基调,然后根据独白穿插相应的画面,叙述故事情节,通过独白让观众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自始至终,贯穿全片。
影片开始使用交叉剪辑的画面传递出:汽车中的醉酒的男人、法庭审问、男女合欢、醉酒男子装子弹、审问、做爱高潮和提枪下车等几帧影视信息。通过可能性的整合,观者便有了一团疑云,随后律师的雄辩轻松的帮助观者找到了“事实”:那个银行家,因老婆与人私通,便在酒后干掉了他俩(一对偷情者)而重要的是这一切是观者方面的虚拟的,也可说成是导演帮助观者作了一次思维热身运动,但影片并未将此“事实”的过程回证式的复演。
不同的剪辑,可以营造不同的感情,表现不同的心理,表达不同的思想,展现不同的情节,在安迪去收取政府给他寄来的图书馆所要的书籍时,看到了一张光盘,他小心翼翼的把门关上,开始独立站,并把音乐放给了监狱里的每一个人听,这在当时典狱长是很难接受的,当是犯人们也感到有些荒唐,因为这是先前没有过的。那么安迪为什么冒着肯定被关禁闭的惩罚还要放《费加罗的婚礼》让大家听?原因只有一个:无论我们曾经怎样的沉沦和不羁,怎样的失去生活,但千万不要放弃理想,放弃那份希望。只有充满希望,人生从而变得有意义,从而丰富多彩。
这段剪辑个人认为也用的很不错,尤其是安迪精湛的表演,典狱长敲门的同时,镜头转换表现安迪的颤抖,手脚的颤动,心神的慌乱,这不仅没有让他害怕,反而把声音放大,似听不到外面的乱吼,镜头由播放器向上对安迪的特写,安迪阴笑的面庞更加激怒了典狱长,转向狱警的对峙,最终逃脱不了要被关禁闭的危难,让观众心中产生一阵的惊慌。
谈到这里,让我不由的想说一下美剧《越狱》,其片头的制作以及剧中镜头的剪辑,也可以说堪称经典,产生了一批越狱迷,当然我也不例外,整天沉浸在越狱的紧张气氛中,真的是为他们捏一把汗,镜头转换比较快,围绕越狱这件事,同时在讲述八个人的故事,一段一段的将其插入,多而不乱,正是剪辑的周密所在,没有任何的特技,没有任何破绽,没有让观众看着不顺眼的地方,把故事情节叙述的也相当完美,如果把这么多续集浓缩成一部电影就好了,也可以说是一部经典的《肖申克的救赎》。
镜头
《肖申克的救赎》我们从影片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人多么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心情和无畏的勇气!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是主人公爬出监狱下水道和排泄管后,脱去衣衫,伸出双臂去拥抱风雨的镜头。安迪在爬出自己挖的洞口,进入监狱下水道,在打碎地下水管,爬出那个有500码、令人难以想象有多臭的沟渠的这段镜头,个人认为很值得回味,安迪借助雷声,雷声响的一刹那,镜头由闪电转向安迪,通过安迪的面部特写以及所保持要打碎水管的动作,可以说是对当时安迪的心理描写,迫切逃出监狱,重见光明的期望,是安迪爬过500码的污水管,在倾盆大雨中酣畅淋漓的呼吸自由空气,幸福张开着的臂膀和陶醉的面庞的希望。
导演技巧
在导演技巧上,达拉邦特避免过多地表现安迪在肉体上所遭受的打击,不用这种低俗的手法来刺激观众廉价的同情心:在安迪被变态狂们殴打之后,观众只能远距离地看到安迪踯躅在狱中操场上,镜头像安迪的朋友一样,没有集中在他的伤痕和瘀肿之上,而是给了他一个自由的空间。
蒙太奇手法
這是一部勵志片,主題鮮明,我依然覺得一部片子最重要的是看過后觀眾能明白它所要闡明的主題,明白它想傳達給觀眾一個什麽樣的觀點。之所以喜歡歐美的電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而《肖申克的救贖》就是一部很能打動人心的影片,至少能讓我在看過之後意猶未盡,值得再三回味,我并不覺得它比《阿甘正傳》有何遜色之處,甚至在我的心目中,它的地位遠高于《阿甘正傳》,為它當年沒有獲得奧斯卡獎而惋惜。
影片講述的是:主角安迪,因為自己的妻子有婚外戀且被殺,被以謀殺罪起訴并判了終身監禁,他在肖申克監獄里所渡過的20年。看到安迪在監獄里遭受的種種際遇,才醒悟原來世界上的監獄都有那麼黑暗的一面,而不僅僅是中國,想到最近新聞報導的關在看守所中的人種種荒謬的死法,心中都不寒而慄。所幸安迪的勇敢與睿智,傳達給觀眾對未來對挫折對厄運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瑞德說,我們都被體制化了!習慣了被監管,習慣了事事請示了再去做,習慣了觸目所及的是監獄里圍著的四面牆,似乎這個圍牆之內就是整個世界,似不似井底之蛙?人,不單單是被禁錮了肉體,連靈魂也失去了自由,所以剛來的。。才會那麼絕望地哭吼,結果被毆打致死在了冰冷的監獄里。我不知道安迪是怎樣地克服了這個心里歷程,但是還是會為他的淡定讚歎。看到出獄了的老布,那麼年老無力且善良忠厚的一個老人家,我甚至覺得他的晚年還不如就這麼在監獄渡過了,也勝過晚景淒涼得在一家便利店里聽著他人的差遣,感受他人的厭惡,被體制化了的他,已經找不到自由的方向,太久太久沒有嘗過自由的滋味,於是寧願被他人管制,連去洗手間也要詢問得到同意。最後,他還是上吊自殺了,這種可悲的結局,令我想到的是中國體制下的教育,不知道我們新生代的小孩子,多少的想像力與創意被扼殺了,而我們的官員,遇到任何大事,不是習慣性的要上報一下嗎?得到了請示再去做,那麼地沒有主見,但是似乎我們也習慣了。原來習慣這種東西是那麼的可怕,它會一點一滴的腐蝕你的心靈,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束手就擒,甘心繳械投降。
然而可幸的是安迪沒有,即使是那麼長那麼長的監禁,也阻止不了渴望自由的靈魂,他的逃生,不僅僅救贖了自己的肉體與靈魂,更是救贖了瑞德的,一個在監獄里幫助他的盟友。我總認為,瑞德能通過面試官們的考驗而出獄,是因為安迪帶給他的一種全新的人生觀和追求,知道了人這一輩子不僅僅是對著監獄的四面牆而虛度,他最終能擺脫了老布那樣自殺的命運,也是安迪強大的精神支持著。我毫不懷疑,如果瑞德沒有遇上安迪,那麼即使他出獄了,也逃不過自殺的下場。安迪這樣一個淡定堅強的男子,身上獨特的魅力讓我深感折服,這樣的男子才真正地頂天立地,所以我總為他在監獄里虛耗的20年光陰惋惜不已,這樣的男子,如果是自由的,那該是多么有作為的一個人!
俗話說的好,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放抗。肖申克這個監獄,就是那個面目可憎的監獄長一個人的天下,在這片天地里稱王稱霸,在這里,他就是強權。所以安迪利用自己擅長稅務的知識,先是“為虎作倀”,用以明哲保身,掌握了監獄長大量的犯罪證據,甚至為自己安排了退路,這也是安迪聰明的地方。他的成功逃生,讓我們這些觀眾為他松了一口氣,也為這樣的劇情發展欣喜,因為人們總願意相信好人是會有好報的,世界上太多令人心灰意冷的事情了,需要很多美好的東西來加固我們的信仰。那把小錘子夾在聖經里,是多么地諷刺和可笑,簡直就是生生地打了監獄長一巴。影片中當監獄長看到那把小錘子時瞬間慘白的臉龐,真真是痛快人心,觀眾們都不會忘記他對聖經的倒背如流和他與安迪的那場對話,如此偽善的人,自殺的下場簡直太便宜他了。
然而要怎樣的毅力,才能用一把小小的錘子去挖開那麼厚那麼厚的墻啊。安迪的精神是值得人們敬佩的,然而這樣的精神也并不是無跡可尋,他為了可以獲得更多的圖書,每週一封信的寫給州長,他那麼執著那麼堅持的精神,終於實現了他想肖申克監獄有圖書館的願望,然而當這些願望都掌握在別人的手中時,是那麼地弱不禁風,監獄長的一聲令下,圖書館關閉了,連他刻意去栽培的湯米也死在監獄長的陰謀下,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得安迪痛苦而無法自持了,或許他知道人性黑暗,但卻沒料到生命是可以這般得被踐踏。他醒悟了,他不再執著了,他開始計劃著要逃了,因為沒有了光明正大走出去的機會,那麼唯有逃生這種方式才能使他獲得自由。如若結果是好的,那麼誰會在乎過程的美好抑或艱辛。
一、希望的含义
《圣经·新约》中说:“如今长存有信、有望、有爱。”托尔斯泰认为:“人靠什么生活?不是面包, 不是牛奶, 而是爱。”罗素认为“信”是:“勿怯弱沮丧, 须坚毅刚勇, 弗论奔向何处, 上帝与汝同在。”布洛赫《希望的原理》中提到:“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处, 我们走向何方?我们期待什么, 什么东西在迎接我们?”———这就是希望。关于“希望”, 有如下解释:
(1) 仰望;瞻望。《周髀算经》卷下云:“立八尺表, 以绳繫表颠, 希望北极中大星。” (2) 谓揣测别人的意图而加以迎合。《后汉书·李固传》云:“初, 顺帝时所除官, 多不以次, 及固在事, 奏免百餘人。此等既怨, 又希望冀旨, 遂共作飞章虚诬固罪。” (3) 盼着出现某种情况或达到某种目的。《后汉书·班固传》云:“[匈奴]徒以畏汉威灵, 逼惮南虏, 故希望报命, 以安其离叛。” (4) 欲望。《宋书·殷孝祖传》云:“国乱朝危, 宜立长主……而羣小相煽, 构造无端, 贪利幼弱, 竞怀希望。” (5) 指美好的愿望或理想。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随感录》云:“波兰, 印度, 文籍较多, 中国人说起他的也最多;我也留心最早, 却很替他们抱着希望。” (6) 指愿望或理想所寄托的对象。鲁迅《南腔北调集·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指出:“它还年青, 它还存在, 希望正在将来。”
《肖申克的救赎》是通过安迪的口这样阐释“希望”的:“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的, 在人的内心, 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 完全属于你。”影片中所阐释的“希望”应是指“美好的愿望或理想”。
二、失望中蕴藏希望
影片中共出现三次瑞德申请假释的情景, 分别是瑞德入狱20年、30年和40年。前两次瑞德表现紧张, 说话小心, 强调自己已经洗心革面, 不会危害社会, 但是结果都是拒绝假释, 充满希望又不断失望。值得强调的是瑞德在影片中的第三次申请假释, 他似乎已经不对狱方抱有希望, 如在问到他是否改过自新时他说:“改过自新?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它对我只是虚词, 是政客发明的词儿, 使你们穿西装打领带的有活干”, “改过自新?狗屁不通的词, 你盖章吧, 别浪费我的时间, 告诉你一句实话, 我不在乎。”瑞德似乎表现出了一种对假释不抱希望的无所谓态度, 但是这正可以理解为他是怀有希望的一种表现。因为前两次他满怀希望, 热切地希望能得到假释出狱, 但是结果都是被拒绝, 这让他很失望, 所以第三次他把自己的心包裹了起来, 不想再受到伤害, 他说完这一席话接下来的环节就是狱方盖章了, 瑞德此时双手抱在胸前, 深深的咽了一下口水, 眼睛看向别处, 这一些列的举动正说明了他的紧张, 他在内心很渴求能够走出监狱的大门, 也就是尽管在狱中呆了40年, 可能有一些被“体制化”了, 而且通过前几次的事实证明核准假释几乎不太可能, 但是这些都没有磨灭他走出监狱, 获得自由的希望。而这次的结果正是瑞德希望之中也有些意料之外, 他被核准假释了, 他的埋在心底的希望成了事实。
此外, 安迪在这19年的时间里不断地经历了失望, 比如安迪从托米那里得知杀害自己妻子和妻子情夫的罪犯时去请求典狱长同意他准许案件重新审理, 自己会因此而无罪释放, 但是典狱长为了安迪能继续替他洗钱而杀害了能为安迪作证的汤米, 并威胁安迪继续为他服务。虽然典狱长的作为使得安迪很为失望, 但是他并没有在这种失望中沉沦下去, 而是坚守心底的那份希望, 很快振作起来, 并最终逃出监狱, 洗刷自己的冤屈, 获得自由并将典狱长等人绳之以法。
三、希望中坚守希望
影片中塑造的安迪虽是被冤杀人而入狱,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 就此沉沦, 而是在狱中不断的坚守希望。正因为安迪强烈的心底的希望使得他被三姐妹折磨两年却仍旧没有倒下, 直到三姐妹不能与之对抗, 此为其一。其二, 安迪在外出的劳动中用自己的熟练的银行业务去帮助警备队长海利逃税, 作为交换的条件在劳动结束时要海利请“同事”每人三瓶啤酒。在那个结束了“工作”的午后, 阳光照射肩头, 大家感觉像是在修缮自家的屋顶, 喝着冰凉的啤酒, 享受了片刻的自由。其三, 安迪自从可以帮助海利等人逃税后便获得了在图书馆工作的机会。他因此积极的建设图书馆, 坚持不懈六年每周一封信给政府机构, 终于获得了200美元的购书款和大量的旧书籍, 而后更是每周两封信的连续写下去, 最终获得了每年500美元的购书款。安迪接洽图书会和慈善团体, 用这些钱论斤买入旧书籍, 并按科目分类, 这个图书馆俨然成为了新英格兰监狱中最好的图书馆, 狱友们得以在这所图书馆中享受心灵的自由。其四, 安迪在典狱长办公室整理旧书时, 发现了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安迪把它播放了出来, 并且开启了扩音器。监狱的人, 无论是犯人还是在狱中工作的人都伫立倾听, 尽管不知道那音乐是什么, 但是那片刻的美好使得他们获得了一种灵魂上的自由。虽然安迪付出了独囚两个星期的代价, 但是它唤起了没有生气的狱中人的埋在心底的希望和自由, 那希望穿越高墙, 那自由令人神往。其五, 安迪帮助狱中很多人考取学位, 汤米就是其中的一员。由于汤米不识字, 安迪对汤米从字母教起, 经过很多努力, 指导汤米最终获得了中学文凭。其六, 也是最为重要的, 安迪长达19年之久在挖逃生通道, 最后终于从所挖的通道中逃离监狱, 所凭借的正是他的那份不变的信念和对希望的坚守。
安迪帮助的不仅是自己, 更帮助了其他人, 他的希望也不仅仅是对自己, 更给了其他人以希望。正是安迪的这份对希望的执着和坚守使他把每天在监狱的生活都变得格外有意义。
四、希望导向自由
影片的主题是希望, 然而希望并不是虚无缥缈的, 是有指向的, 希望最终的指向是自由。失去身体的自由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丧失精神的自由, 可怕的是从心底丧失对自由的追寻。在狱中放风的操场上, 安迪自由的走着, 就像是在自家庭院散步, 监狱的高墙并没有阻断安迪那颗向往自由的心。在一次外出劳动中, 安迪用可能陪上自己性命的危险换得“同事”在劳动后的每人三瓶啤酒, 使得大家暂时忘记了自己是被囚禁的犯人, 像是一个自由人, 自在的修缮自家的屋顶, 自由的享用冰凉的啤酒。而安迪持之以恒的希望则是持续19年多挖好逃生通道, 可以想见他在这个过程中是有多么艰难。一本圣经书, 一把小铁锤, 一张巨幅海报加上长达19年的不眠之夜的劳作, 安迪硬是凿出了一条通往自由的通道, 并最终选择了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逃离监狱, 重获自由。
如果说希望导向自由, 那么没有希望就注定了不会得到自由。就像影片中的老布, 他已经在狱中呆了50年, 这50年他已经完全被体制化了, 他为了能继续留在狱中, 一向温和的老布竟也挟持了人质, 目的只是为了能留在监狱。出狱以后, 老布出现了各种的不适应, 50年, 他已经不熟悉、不认识了监狱外面的这个世界。坐车时, 他双手紧紧抓住扶手, 四处张望, 神情紧张;走路时, 他不知道遵守交通规则, 险些被车撞到;工作时, 他紧张并且小心翼翼, 生怕出错……而老布在监狱中是图书管理员, 有身份、有地位, 这与他走入社会一无所知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老布感到在这个社会中已经无法适应, 甚至无法生存, 最终他选择了自杀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在为老布惋惜的同时, 也不禁感叹希望对于人是有多么重要。
结语
希望导向自由, 希望直抵美好。在《肖申克的救赎》中, 始终拥有希望的安迪最终获得的是身体和灵魂的双重自由。毫无疑问的是, 影片中的安迪无论是救赎自我还是救赎他人, “希望”都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这部影片中所说:“希望是好事, 也许人间至善, 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摘要:《肖申克的救赎》围绕“希望”这一主题, 通过具体情节和人物展现出失望中蕴藏希望, 希望中坚守希望和希望最终导向自由, “希望”也正是这部影片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希望,自由
参考文献
[1]王辉际.让我们学会忘记——评《肖申克的救赎》.当代人, 2006 (5) .
[2]彭红兵.自由和希望的象征——浅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评介, 2006 (24) .
从“聂树斌案”到“佘祥林案”,从“赵作海案”到如今的“吴大全案”,每一起冤案无不令人后背发凉,而每一起冤案也都在冲击着人们的心理承受底线,让人在震惊之后不由地发问:何以致此?
这是因为这些案件都是命案,按照我们的传统,“人命大于天”,相对于其它案件来说,一个普遍的社会心理是“出了人命”的案子,不可能处理到如此草率、如此草菅人命的地步。但是,当冰冷的现实摆在面前时,就与这种传统的心理预期产生巨大的落差:连“人命案”都能出现这样的“差错”吗?
含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无意中从一个其他监狱转过来的年轻犯人那儿得知,杀害妻子的真凶,竟然因其他罪行在另一所监狱服刑!
当安迪向监狱长提出要上报这一情况、以争取重新审理此案时,却遭到了断然拒绝,并受到单独禁闭一个月的惩罚。为了防止安迪获释后揭穿司法黑幕,监狱长不惜设计害死了知情人。
这是好莱坞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最离奇的情节。
28岁的贵州青年吴大全,或许没看过《肖申克的救赎》,也不知道安迪是谁。可是,他的人生几乎和安迪一样!
真凶自首,并没有换来他的自由,“死刑犯”变成了“窝藏犯”——他被慈溪法院判刑4年零4个月。一种说法是,“为避免吴大全释放后向新闻界伸冤……以其他罪名继续关押,让其无法申诉。”
2010年8月10日,他被警车押送着假释出狱。
噩梦
“史毕幺说,被警察抓住的时候,就说是他和成全干的,不关我的事。当时,我是一个法盲,就没有举报”。
吴大全的噩梦是从2006年9月4日开始的。
那天凌晨,浙江慈溪垫桥村的小卖店主沈秀云,被人发现死在自家屋内的床上,“头部有很多血,脸色已经蜡白,床边、墙上全是血”。
经法医鉴定:沈秀云系被人砍伤导致颅脑外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死亡。随后,慈溪警方在垫桥村展开了拉网式的排查。
从16岁跟着哥哥来到慈溪垫桥后,吴大全在这个地方呆了多年,也经常到沈秀云的小店买东西,觉得沈秀云“人不错”。和那些惊慌的村民不同,吴大全已经知道这起命案的真凶——几个小时前,他的合租伙伴史毕幺告诉他:我杀了小卖部的老太婆。
当时的史毕幺,17岁,和吴大全一样,来自贵州惠水。吴大全把史毕幺当小弟看待,并给其起了个绰号“小鬼”。那一段时间,吴大全没工作,80元一月的房租都是史毕幺出,这让吴有些愧疚。
9月3日那天,史毕幺邀请吴去广东打工,说那里钱比浙江好赚,困窘中的吴大全同意了。然后,史毕幺和一个老乡去余姚火车站买票,吴大全则和熟悉的几个老乡吃饭告别。“先是吃饭,后去打台球。玩到了11点多,又几个人一起去吃夜宵,大概凌晨1点多钟的时候回到出租屋。屋内没开灯,电视机在开着,史毕幺一个人坐在床上,告诉我,他杀人了。”
“我问杀谁,他说是小卖部的老太婆,是和成全一起干的,想搞点钱。”吴大全回忆,可能当时有些害怕,史毕幺让他陪着一起去找成全。对于成全,当时他并不熟悉,“只知道是贵州老乡,没见过几面。人家喊他成全,我也喊成全,瘦瘦矮矮一个人,没什么特征。”
找到成全后,史毕幺拉其到一旁说话,“具体讲什么听不清楚,只听到最后一句:天亮后,各走各的。”接着,史毕幺拉吴大全上网,吴拒绝了。“那你跟我叔叔说,我杀人了,让他明天给我拿点路费。”史毕幺告诉吴大全。天亮后,吴大全找到了同在垫桥村租房住的史毕幺的叔叔史文学。
现在,这个因“窝藏罪”入狱3年的贵州汉子后悔不已。当时,他给了侄儿300元钱,并嘱咐吴大全,“帮忙将小鬼送上火车(他当时还不知道史毕幺和吴大全一起去广东)。”
9月7日,到达广东潮州不久的吴大全和史毕幺两人,刚在史毕幺堂叔找的出租房睡下,“还不到一个小时,迷迷糊糊地,就听见门嘭的一声被撞开,睁开眼,警察的枪,已指在我头上了……”
“在火车上,史毕幺睡着的时候,我曾经想举报。不过史毕幺说,被警察抓住的时候,就说是他和成全干的,不关我的事。当时,我是一个法盲,就没有举报。”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吴大全后悔不已。
审讯
“被打得实在受不了,脑子里昏昏沉沉的,他们说什么就回答什么,实在受不了”。在潮州当地派出所录口供的时候,吴大全老老实实交代了事情经过:怎么听到史毕幺说杀人了,怎么和史毕幺一起去找成全,又是如何找到史毕幺的叔叔拿到300元钱,二人又是如何到了广东,等等。
开始的时候,民警还能听其仔细地讲完。没多久,审讯的民警开始训斥他:“我们已经查了,没有叫成全的一个人,完全是你为了逃避罪责、凭空捏造出来的,别再编了。不是凶手,你怎么知道得这么细?!”
吴大全傻了,后悔已经没用。
审讯在看守所的特审室进行,“被打得实在受不了,脑子里昏昏沉沉的,他们说什么就回答什么,实在受不了。”录完口供后,成全干的事,成了吴大全干的事——他成了和史毕幺合谋抢劫杀人的犯人。警察警告他:明晚再来提审,说的和今天不一样,有你苦头吃!
吴大全不敢再提成全了,他违心地承认“罪行”。到了检察院起诉的阶段,吴大全想过翻供——“给检察官说过,杀人不是我干的,是史毕幺和成全干的。但检察官说,既然你都承认了,何必再提成全呢?一旦翻供,这个案子只好重新打回公安局……”
吴大全怕了,不想吃第二遍苦头,只好“老老实实认罪”。
在一审法庭上,吴大全的话不多,就那么几句,自己没有杀人,希望法官轻判——“对方有十来个人(公诉方、死者亲属及聘请的律师,记者注),我只有一个人、一张嘴,哪里说得过他们呢?”
判决
他也坦陈,不久,死亡的阴影开始笼罩着他,“睡不着觉,听到门响就以为要拉出去枪毙了……”
在吴大全的叙述中,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以及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二审,有关方面为其指定的辩护律师几乎没有起到相应作用,他自己的解释是:“没花钱,指定律师有啥用?”
实际上,宁波市法律援助中心为其指定了康派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忻芙蓉,忻也到看守所会见过他。庭审中,忻为其做了有罪辩护:“被告人吴大全属初犯,没有积极准备工具,又没有具体实施砍被害人的行为,请求对被告人吴大全从轻处罚。”
让人不解的是,4年后,当本刊记者询问这位律师当年吴大全的案情时,这位女律师似乎已经不记得这个曾经事关生死的案件了,反问记者:案子是我办的吗,判决书上是怎么写我的?……
从业多年的资深律师杨学林说,一般情况下,会见过当事人还有出过庭的律师,不大可能将案件忘记得一干二净。但现实中,由于国家补助的钱不高,也确实存在指定律师不够尽责的情况。
“我去过挪威,那里也有法律援助机制,费用不高,但因为考评权掌握在法官手里,法官希望控辩双方在一个水准上进行,不尽力的辩护律师下次就不用了,所以指定的律师还都挺尽责。”
忻芙蓉的这些“记不起来”的辩护意见,未被法庭采纳,法官的看法是:“吴大全虽未准备犯罪工具,也没有直接致人死亡,但其积极实施抢劫,又指示未成年同伙将被害人杀人灭口……”
最终,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吴大全死刑。宣判时,怕他接受不了,法警上前搀扶,吴拒绝了。他多次向媒体陈述,我当时“不怕死,扛得住”。可是,他也坦陈,不久,死亡的阴影开始笼罩着他,“睡不着觉,听到门响就以为要拉出去枪毙了……”
二审判决下来那一天,听到是死缓的消息,吴大全“兴奋得简直要飘起来”。可是很快,他又被巨大的失落所包围,“死缓,虽然暂时不死了,可等到出狱,都变老了,还能有什么用呢?”
nlc202309022213
巧遇
从2007年8月17日进入浙江省第四监狱服刑,吴大全不是没想过申诉,“申诉状都写了10多份”。可是,监狱内政治课老师的话让他绝望——“申诉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还必须要有新证据。
找不出新的证据,吴大全将写好的十多份申诉书都撕了,他要慢慢适应监狱内的生活。2008年11月份,监区5大队的一个老乡来找他,说9大队也有一个贵州惠水县老乡,想找个机会大家见见面。
一天,他正在读书室看书,听到外面有人说找贵州老乡。出来一看,是一个熟悉面孔,他愣了:这不是成全吗?
成全也愣了。
“你怎么在这里?”成全问。
“我怎么在这里,该是我问你才对!”吴大全火了。
“特地上前去看了看成全的胸牌”,上面写着“班春全”,那时,吴大全才知道成全的真名。成全“看起来有些心虚,脸色发白。过了一会儿,他问我:你检举过我吗?后来见面几次,他又多次问过。”
当初警察为何没有找到成全呢?
原来,2006年9月与史毕幺合谋杀人后,小名“成全”的班春全逃至慈溪附近的余姚市,“通过同村堂兄弟班金顺、叔叔班明高、婶婶王明英等人帮忙进入余姚光辉玻璃厂上班”。
心虚的成全没敢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明,而是化名“班忠礼”。不料,2007年7月,因酒后口角,这个年轻人又捅死了人。而彼时的吴大全,已经被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处死缓了。
彼时,此生几乎不可能再见面的二人,在浙江省第四监狱相遇,上演了中国版本的《肖申克的救赎》。
余姚市光辉玻璃厂的负责人几乎不相信这个传奇的故事,但他依然记得成全这个在他们厂杀过人的贵州小伙子,“学历低、素质差,一出事才发现是假名,野性难改,动不动就打架。”
改判
“要杀一个人,轻松得很,救一个人,却是很难。你这种情况,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还闹个啥?”
2009年3月23日,是一个让吴大全终生难忘的日子。
那一天,尚在劳动的他,被民警从监狱重新带回看守所。“太高兴了,来不及收拾东西,很多东西都忘在监狱里了,连洗漱用品都没带。”和《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一样,他高兴得早了一些——2010年1月20日,慈溪市检察院以窝藏罪对吴大全提起公诉。3月12日,慈溪市法院以窝藏罪判处吴大全有期徒刑4年零4个月。
一则最早披露此案的网帖解释说,“为避免吴大全释放后向新闻界伸冤,造成如同河南赵作海冤案一般的舆论……以其他罪名继续关押吴大全,让其无法申诉。”接到判决书后,吴大全选择了上诉,认为“量刑过重”。而他的代理律师杨学林则认为,“以‘窝藏’罪对吴大全立案侦查无法律依据。而且,将吴大全的一个行为进行了第二次审判,违背了普世公认的司法原则。”
上诉没能成功——宁波检察院的两位检察官,拿着打印好的撤诉书,在看守所找到了吴大全,劝其撤诉。“他们说,你知道吗,要杀一个人,轻松得很,救一个人,却是很难。你这种情况,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还闹个啥?判你4年零4个月,是有关部门慎重研究的,窝藏罪最高可以判10年,你知道不?”
尚在看守所的吴大全害怕了,“想着早点出来,反正没有几个月了(从2006年9月被抓开始算刑期,记者注),就在打印好的撤诉书上签了字。”8月10日,他被假释出狱。那一天,看着窗外的一切,他感到是那样的陌生。
11月10日,在吴的事情被媒体披露后,他开始被工厂限制外出。其间,有一次,他快要走出厂门,又被人架回去。14日,面对记者的追问,这个有些激动的年轻人说,“他们也是为我好。”
可是,从真凶自首到现在,近两年时间过去了,吴大全一直没等到说法——“生效的死缓判决说撤就撤了,法院说是把案子判错了,但没有人给我一个说法,我在监狱内要是没有遇到真凶呢?!”
一切都不能假设。
11月15日,慈溪市公安局的说法是,“吴大全的案子是法院判错的。”慈溪市法院办公室王主任的说法是,“上周,有关部门已经找我们开过协调会,统一发布消息,要说法,你们找宣传部。”
来源:南方周末
【《肖申克救赎》影评】推荐阅读:
励志书籍肖申克的救赎09-14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感11-06
肖申克的救赎影片观看感慨07-05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600字07-01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精彩赏析09-06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200字10-25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心得10-25
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心得总结11-16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作文1600字06-08
《阿甘正传》与《肖申克的救赎》比较分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