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工作计划(财政局地方税务局)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年工作计划(财政局地方税务局)(共10篇)

新年工作计划(财政局地方税务局) 篇1

通过2005年各项工作开展情况的总结,总结当前及今后财税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我局2006年财政总收入预计在2005年基础上增长14%,力争超过7亿元。基本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上级经济工作、财政地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以跻身全国两百强为已任,切实履行财政职能,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完善税收精细化管理,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努力构建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强化财政监督,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努力提高财政运行效益。

按照这个指导思想,2006年我局的工作基本思路是:

一、支持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为我市跻身全国两百强奠定坚实基础

以科学发展观正确审视面临的经济形势,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走向和新一轮税制改革动态,积极开展调研,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做大做强“财政蛋糕”,为建设“平安我市”提供财力保证。

(一)进一步加大对经济的投入,壮大财源,增强地方财力

增强工业经济对经济、社会事业和财政收入的支撑作用。积极构建招商引资平台,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技改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的投入和管理,结合我市实际,对相关的财政支出政策进行调整,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六六产业。及时兑现市政府鼓励发展各项财政贴补政策,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整合各项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

财政支出要以推进跻身全国两百强建设为重点,按照轻重缓急、有保有压的原则,保证急需、急办的教育、交通、公共卫生项目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资金需求。一是充分发挥国资公司“非转经”资产作用,努力盘活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拓宽融资渠道。二是加大对交通设施、城市基础建设等项目的投入,重点做好黄衢南高速公路我市段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三是要坚持和谐发展,加强对农村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以及以新型合作医疗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建设。进一步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加快城乡公共卫生卫生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五项社会求助体系成果。

新年工作计划(财政局地方税务局) 篇2

一、地方政府预算审计重要性

在实际发展中,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管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投资科学性、财政支出透明度、预算精细化以及财政预算审批漏洞等。因此, 在实际管理中, 必须加强地方财政管理, 提高人民政府和各级人大财政重视力度。自然审计机关作为地方财政审计主要的行使者。面对新形势下财政审计的艰巨任务, 必须不断改进财政管理机制, 在明确地方财政审计具体状况的同时, 推动自身预算审计方法。

(一) 政府职能的要求

在地方财政预算审计中, 政府职能的转变, 不仅促进了当今地方财政管理工作, 同时对审计模式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政府职能转变中, 由于预算审计形式对审计制度具有直接影响, 在新形势下, 随着地方财政预算审计相关特性, 在调整政府支出范围的同时,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制度、范围以及审计对象进行调整和明确;从根本上避免陈旧的预算审计方法对地方财政预算造成的影响。

(二) 政策法规和审计观念需求

随着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既决定了我国审计观念的转变, 同时对地方财政预算审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机关相关职责, 在充分展现审计法、预算法以及宪法的同时, 也赋予了地方财政审计机关更多的审计权利。在地方财政审计法实施后, 审计部门根据预算执行力度, 在明确审计机关职能的同时, 加强财政预算监督职能和权威性。

预算审计报告制度作为监督审计的宏观管理方法, 不仅能促进人大渠道, 同时对政府服务也有很大作用。在地方财政预算审计, 预算制度作为保障地方政府预算管理以及监督职能的重要工作,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 审计问题仍然很突出。因此, 在预算审计管理中, 审计部门必须根据地方政府预算审计实际情况;在不断完善财政预算审计方案的同时, 根据建设性意见, 不断寻求改变观念, 保障财政预算管理执行力度和规范化进程。

(三) 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公共财政在不断完善的同时, 对地方财政审计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市场改革力度加大, 计划经济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随着财政预算体制变化, 既决定了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模式, 同时也是国家财政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的转变。在公共财政建设中, 不仅要根据财政改革具体问题, 在政府变革的同时, 推动市场化改革方略, 促进地方财政预算审计工作和实际效益。

二、地方财政预算审计存在问题

(一) 缺乏明确的预算审计指导思想

在实际财政预算审计中, 由于部分机构不明确审计目标, 不知道审计报告具体事项;导致很多基层工作缺乏思路, 在没有摸清家底、收支核实的过程中, 造成财政管理缺乏科学、公开、规范、透明的管理理念。另外, 由于监督审计工作在预算审计不能切实发挥作用, 导致很多财政管理工作不规范;因此, 在实际管理中必须明确财政体系改革, 在推动地方政府财政控制风险的同时, 加强政府宏观决策。

(二) 预算审计缺乏创新理念

为了迎合新形势审计预算管理要求, 很多地方政府由于没有真正跳出财政收支审计, 在使用传统审计的过程中, 不仅阻碍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同时对审计人员工作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在本级预算使用情况、超收支安排、部门预算体系、执行状况以及本级预算审计平衡中, 由于基层审计部门预算审计执行不全面, 导致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切实反映, 审计报告缺少实际可操作性建议;因此, 在实际管理中必须加大预算管理审计指导作用, 从各方面促进预算审计管理效益和财政部门管理职能。

(三) 地方财政预算审计缺乏适应能力

据调查显示, 我国预算审计部门对审计结果要求越来越高在央视会议“新农村建设、宏观调控、攻坚改革、环保节能、国际民生、科技创新”等主题活动中, 随着财政预算审计体系不断完善, 对财政预算审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政策形式和自身发展的双重压力下, 地方财政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为了适应财政职能变革, 在缺乏实际资料和审计重点的同时, 由于自身审计预算方法不到位, 导致本级预算审计发展落后, 在审计质量不能得到保障的同时, 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改进地方财政预算审计方法

(一) 明确地方财政指导思想、审计定位, 加强财政预算改革

指导思想作为地方财政预算审计的重要步骤, 在预算审计指导思想中, 必须明确审计任务, 在始终坚持为人大、政府服务的同时, 努力协调部门关系;在严格要求审计机关职责的同时, 根据部门审计预算监督职能, 树立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审计大局意识在明确审计报告以及监督重点的同时, 改革传统预算审计模式保障国家经济政治生活。

在审计预算方法改革中, 为了推动部门、综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在细化预算审计改革的同时, 对相关预算审计方法进行约束。在审计和审计调查、现代审计方法和审计方法、财政审计和其他审计充分结合的同时, 根据地方政府预算审计实际情况, 优化社会、政府、人大关注重点, 加强本级审计预算收支平衡、资金到位、支出安排、本级预算超支情况、财政转移以及本级人大预算决议。在上级财政资金补助的同时, 对地方预算审计进行重点部门、资金审计, 在找出问题的同时, 从制度、体系以及机制上进行整改, 从根本上保障政府宏观决策以及审计预算方法。

(二) 加强财政预算审计建设, 增强审计风险防范

为了保障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审计效益, 审计部门在严格审计职责的同时, 将审计预算作为财政机关首要性、根本性的监督内容;在明确审计重点的同时推动审计建设力度。在审计预算编制过程中, 通过保障审计预算编制全面性、科学性, 在因地制宜的同时, 根据财力、实力进行收入、支出;在保障数据来源的同时, 对预算覆盖进行全面、精细的编制。其中主要包括:全额入库、税收收入、专项收入、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等。

在加强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审计分析中, 审计作为人大、政府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必须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 在加强整体把握的同时, 增强预算审计合理性、科学性审计效益;在增强政府执行延伸的同时, 优化预算对外资金审计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审计力度;从而在严格事前调查, 深化复核程序的同时, 提高地方政府审计质量。

(三) 增强地方预算审计人员职业素养

审计人员作为预算审计质量的核心载体, 在地方政府财政审计中, 必须加强审计人员职业素养。在依法审计的同时, 优化法律、政策、法规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从根本上保障地方财政预算审计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在实际工作中, 为了提高审计人员分析能力, 在增强审计人员专业培训力度的同时, 将绩效考核和员工利益挂钩;在促进自身专业水平发展的同时, 增强审计人员学习积极性, 优化审计方法创新。在写作培训中, 根据地方政府预算审计相关要求, 在严格现代化审计方法的同时, 对审计人员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财税专业知识进行重点培训;在严格执法力度和审计力度的同时, 整合审计预算资源, 提高审计预算质量。

四、结束语

为了保障经济环境、社会政治和财政预算审计始终适应, 在地方财政预算审计中, 必须明确审计任务目标, 在确保审计部门审计监督职权的同时, 进行审计创新, 政务公开;在专业审计、财政审计相结合的同时, 保障职能机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秀云.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时代经贸 (学术版) , 2008, 6 (5) :68-69.[1]李秀云.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时代经贸 (学术版) , 2008, 6 (5) :68-69.

[2]廖敏.地方财政部门预算改革的现实困难及对策[J].武汉金融, 2009, (9) :30-31.[2]廖敏.地方财政部门预算改革的现实困难及对策[J].武汉金融, 2009, (9) :30-31.

[3]邵志华.浅谈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J].时代金融 (下旬) , 2012, (1) :8.[3]邵志华.浅谈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J].时代金融 (下旬) , 2012, (1) :8.

[4]谢作文.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J].经济师, 2007, (12) :236-237.[4]谢作文.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J].经济师, 2007, (12) :236-237.

地方财政监查工作安排意见 篇3

根据县委第十五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推进财政监督机制建设和规范基础性工作为保障,促进财政改革和规范财政管理,提高日常监管工作质量。以财政收支检查和会计监督为重点,坚持检查与理论调研相结合,加强对涉及民生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监督,加强对中央重大财税政策执行情况监督,确保积极财政政策有效落实。现就xxxx年的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安排如下:

一、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是贯彻落实《会计法》、认真履行财政部门会计监督职责的基本要求,是严肃财经纪律、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需要,是推进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手段。xxxx年主要对公安局、国土局、畜牧局、交警大队、地方道路管理站、自来水公司等单位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专项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围绕扩大内需和民生八大工程资金、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教育专项资金、道路建设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廉租住房建设和补助资金等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xxxx年主要对交通局、教育局、司法局、文化局、科技局、中学、县第二中学、县第三中学、人才交流中心、公证处、劳动服务科、老君殿中学、裴家湾中学、电市中学、周硷中学监督检查。

三、继续加大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力度,使财政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对苗家坪、双湖峪、马蹄沟、瓜则湾、电市、马岔、淮宁湾、李孝河、驼耳巷等乡(镇)进行监督检查。

四、努力把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事后变为事中、事前监督。继续搞好部门预决算的监督检查,重点对教育、经贸系统的人员和办公经费等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新年工作计划(财政局地方税务局) 篇4

乌苏市车排子镇地方税务所紧扣“清、实、新、严”

筹划新年税收工作

乌苏市车排子镇地方税务所立足工作实际,从强化征管、干部思想、后勤保障、党支部建设等重点工作入手,突出“清、实、新、严”四字方针,狠抓贯彻落实,以确保全年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征管工作计划突出一个“清”字。乌苏市车排子镇地方税务所在全所每位干部提交个人工作计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年辖区税源管理实际及分析预测情况,制定了全面的征管计划,按季明确工作重点,分别将棉花加工厂核定、辖区内金融、邮政、电信、移动、联通五个行业管理、发票使用情况检查、小轧花厂、小煤厂征管工作及代征单位管理作为第一至四季度的工作重点,做到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二是队伍建设措施突出一个“实”字。乌苏市车排子镇地方税务所以提高干部素质和思想觉悟为目的,广泛开展以理想信念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两个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做到人员、时间、效果、内容四落实,从实际出发,重点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三能”建设活动,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月、公民道德教育、党风廉政教育月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创建活动,力求取得实效。三是党建工作方法突出一个“新”字。乌苏市车排子镇地方税务所为确保新的一年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狠抓党建工作与精神文明创建、地税文化、廉政建设三者的紧密结合,建立固定联系点,做到每位党员都有联系点,联系户,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实施“五规范十公开”,组织召开好2010年协税护税税收专题民主生活及支部民主生活会,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度。开展多元化的业余文化活动,坚持晨练、早操、徒步等集体活动,增进团结、强健体魄;与每位党员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季检查一次,按季向主管局长汇报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记录,筑牢干部廉洁自律和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四是责任追究突出一个“严”字。乌苏市地方税务所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规范、可行的执法责任追究考核标准,按月严格考核每个干部的工作完成质量、完成时效,以此作为A、B、C岗调整定岗的依据,每月得分最低者按照考核办法进行责任追究,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相挂钩,通过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信息员:李义国

新年工作计划(财政局地方税务局) 篇5

成 都 市 地 方 税 务 局

成 都 市 财 政

局公告

2011年第1号

成都市地方税务局成都市财政局

关于土地增值税有关问题的公告

根据《四川省地方税务局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土地增值税征管问题的公告》(2010年第1号)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城乡房产管理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工作目标实施意见的通知》(成办发〔2010〕85号)精神,现就土地增值税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一、关于土地增值税预征率

(一)对保障性住房暂不预征土地增值税。

(二)普通住宅预征率为1%。

(三)非普通住宅预征率以其售价是否超过普通住房价格标准(即房管部门定期公布的住房平均交易价格的1.4倍)分别确定:未超过普通住房价格标准的为1.5%;超过普通住房价格标准不足20%(含20%)的为2%;超过普通住房价格标准20%以上的为2.5%.(四)商用房预征率为2.5%。

二、关于土地增值税核定征收率

(一)普通住宅(包括保障性住房)核定征收率为5%。

(二)非普通住宅核定征收率为6%。

(三)商用房核定征收率为7%。

三、本公告自2011年4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14年9月30日止。

四、《成都市地方税务局成都市财政局关于土地增值税征管问题的公告》(2010年第1号)同时废止。

特此公告。

二零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研究 篇6

关键词:地方政府,财政能力,财政能力建设

一、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界定目前有一些不同看法:钟晓敏博士将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定义为某个地区按某个标准税率所能获得收入的能力, 认为财政地位是指一地区满足公共支出需要的能力, 财政地位的确定取决于财政能力与财政支出需要的衡量。马俊博士将一个地区的财政能力定义为该地区自身取得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收入的能力, 认为如果某一地方政府用标准税率对所有税基以此取得的税收收入即为该地区的政府财政能力。马恩涛博士则认为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是指地方政府以及公共权力为基础而筹集财力、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区域内公民的公共需要、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合理进行再分配的能力总和。在总体上,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自给能力, 一个地区的财政收入自给能力越高, 则其财政能力越强;二是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的基本保障能力, 即通过法定体制筹集到的财力用以保障公共支出需要的保障率;三是地方政府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 即地方政府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施加政策影响的能力。

在总体上,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自给能力, 一个地区的财政收入自给能力越高, 则其财政能力越强;二是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的基本保障能力, 即通过法定体制筹集到的财力用以保障公共支出需要的保障率;三是地方政府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 即地方政府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施加政策影响的能力。决定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影响因素是资源与制度两大基本类别。地方政府辖区内的资源禀赋有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基础。而制度环境因素包括本地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等内容决定资源禀赋发挥能量的机制。假如资源禀赋相同或相似, 制度环境是决定财政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制度环境的差异会使财政能力有很大差别。

从制度环境上来说, 国家宏观的财政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的的财政关系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它不仅是地方政府具备一定财政能力的前提条件, 还是中央与地方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具有放大或缩小的杠杆作用, 对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种能力的获取源于两个渠道:一是在特定体制下由上级政府赋予地方政府的地方税收权和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自由裁量权, 是上级政府通过法律赋予地方政府的一种外生能力。上级政府赋予地方政府的财权是地方财政能力的基础和保证;二是地方政府通过改善辖区的制度环境系统以吸引优质资源的流入, 扩大税基, 改善公共品供给效率, 是一种通过挖掘自身潜力而获得的内生能力, 源于地方政府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二、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理想状况及其反差原因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是为实现其理想化的政府治理目标, 从社会获得必需的收入, 向社会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应具备的财政收支能力及其影响能力。一般而言,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着各地区社会福利发展水平。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一个财力充裕、强而有力的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福利增进的重大意义。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理想状况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的收支平衡方面, 即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并非以政府组织财政收入为最终目的, 其要通过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财政支出活动来实现地方政府财政能力。这里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中履行经济职能的有效手段和现实基础, 同时, 衡量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指标是围绕着地方政府的收入与支出来划定的。

此外,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主要通过其财政收支规模速度、结构、比例及效益等方面表现出来, 每一方面对财政能力的体现均有不同。决定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因素不仅在于眼前的现实财政情况和地方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调控能力, 还取决于内部的结构与效率与外部软硬环境状况。因此, 地方财政能力的评估指标应能系统、客观地反映实际, 克服因人而异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地方财政能力是由各个系统集合而成。各指标体系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具有层次区分的, 因此指标的选取既要服从系统性, 又要保持系统指标一定的层次性, 以便分系统、分层次地逐步深入研究现象总体。地方财政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除了评估功能以外, 还应发挥引导功能, 即引导政府重视影响本地财政能力的关键因素及今后努力与改进的方向。据此,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高低的评估指标可以由反映地方财政能力在固定条件下的基本状况的现实能力指标 (衡量地方财政能力的核心) ;反映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动态变化状况的竞争能力指标 (观察其潜在能力与发展趋势) ;体现地方政府对当地财政收支与经济发展调控能力的影响能力指标 (体现财政政策的市场影响能力) 和体现制约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持续提升的外部正反两方面环境因素的约束性指标 (地方财政能力既取决于现阶段财政部门的努力与财政收支效益提高, 也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后劲) 。

总之, 地方政府所具有的财政能力直接决定着它制定和执行政策、贯彻和实现自己意图、进行远景规划的能力。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评估指标对于促使地方政府为保持财政能力的最佳水平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各级政府间的财政能力平衡协调发展的思路

实现城乡和区域的统筹发展离不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而这又是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能力的相对均衡为前提和基础的。财政能力均衡包括政府间财政能力纵向均衡和政府间财政能力横向均衡。政府间财政能力纵向均衡是指上下级政府之间收入与本级政府应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所发生的成本相适应, 其重要目标在于使各级政府具有履行其职责所需的收入。它既取决于上下级政府之间职责的划分, 也取决于相应的收入权力的划分。政府间财政能力横向均衡是指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等或区域之间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基本均等。它是一国内各地区协调发展、稳定增长、实现共同繁荣的关键。当然, 各地区间发展均衡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政府间财政能力的均衡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而政府间财政能力的非均衡才是一种常态。由于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方面的不同, 使得财源的分配情况有很大差异 (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充裕, 而落后地区则税源狭小, 财政状况拮据) ;由于各地区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程度、人口规模和结构、行政管理规模等方面的差异, 在支出需求上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间财政失衡问题的客观存在。

(一)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能力平衡协调发展的思路

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履行其职能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分工:由全国居民享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中央财政提供, 而具有地域性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则由地方财政提供。为了弥补地方财政的资金缺口, 中央财政会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向地方提供资金, 帮助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财政职责。在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下, 税收的立法权基本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 地方政府没有立法开征新税种的权力, 只拥有地方税收行政执法权与属地司法裁判管辖权。该体制保证中央财政充足的财源, 以及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权, 限制了地方政府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税收手段鼓励当地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的能力;地方税收收入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还使得政府过度依赖预算外收入, 有必要适当给与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 维护其财政自主能力。完善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建设具体思路如下。

1.合理建构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配套体系

完善地方政府支出范围与结构体系, 明确地方政府的支出项目, 优化支出结构, 取消或压缩那些不应该由地方政府承担的支出项目, 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职能的“缺位”与“越位”问题, 是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根本出路。通过法律方式合理确定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 在各省政府与其管辖下的各级政府间建立稳定明确的“分税制”体制, 适度整合减少地方政府的管理层级和规模, 政府层级过多相应的增加了其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制度, 并导致政府职责权限的交叉和错位, 由此形成的地方政府既得利益难以消除, 同时弱化了地方的财政能力;我国地方政府辖区太大也增加了地方政府发挥其财政效应的难度, 从而降低了财政能力本身的效度。因此, 我们应适度整合地方政府层级和规模, 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政府财政能力。

2.科学地建立我国的地方税体系

中央应该赋予地方适度的税收立法权, 完善地方税制结构, 确立稳定的地方主体税种是保证地方政府自给的有效措施, 有利于使地方政府在财政能力上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同时, 积极推进税费改革, 将某些地方收费改为地方税, 通过“费改税”将庞大的收费和基金规模转化为税收, 必将极大地提高地方官政府收入规模, 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及其稳定性。

(二) 地方政府间财政能力的平衡协调发展思路

地方政府间的财政能力的平衡协调发展包括省与县市间财政能力平衡协调发展 (省与县市的纵向平衡关系、县市间的横向平衡关系) 和县市与乡镇财政能力平衡协调发展 (县市与乡的纵向平衡关系、乡镇间的横向平衡关系) 。地方政府财政是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层地方政府财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基础是否稳固。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是一个系统的群集结构, 其中, 财政资源汲取能力、地方性公益品或服务的提供能力是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核心所在, 其底限是地方财政对纵向 (来自上级政府, 主要是权力与责任的法律法规规定及其变动) 和横向 (来自同级的区域政府, 主要体现为相互间的竞争与合作) 压力的承受力。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在实践中依赖于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制度支撑, 而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支持系统的建构和完善, 是完善我国分税制一个大问题。

转移支付制度是地方财政能力的重要来源, 是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制度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间财政能力是由自身经济状况与国家财政体制中的转移支付制度予以确认与保障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的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差异基础条件;转移支付制度旨在平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各地方政府基本财政能力;通过规范标准收支测算方法和加强政府间转移制度立法, 用法律手段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从而完善和发展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当然, 科学的财政管理体制可以通过合理的政府间事权与财权的划分降低地方政府对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的依赖性, 提高地方政府运用自有资金的效率, 减少转移支付在冗长且不透明的行政程序中被截留、挪用和延滞的可能性。

总之,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实质是指在公共财政理论框架下的多级财政管理体制中派生出的一个概念, 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划分和转移支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提升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地方政府在多级财政管理体制中的财政独立性地位的完善过程。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在实践中取决于财政管理制度的设计,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提升除了依存于一定的资源条件以外, 更多地取决于财政管理制度的优化及其由此带来的地方政府财政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钟晓敏.地方财政学 (第二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贾康.地方财政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3]李文星.论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支持系统[J].华东经济管理, 2001, (3) .

[4]高培勇.财政税务部门的历史责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 (1) .

[5]刘汉屏.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6]肖韬.全面正确理解政府财政能力[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6, (10) .

[7]尚元君, 殷瑞锋.美国财政能力衡量方法述评[J].中国财政──环球财经, 2009, (4) .

新年工作计划(财政局地方税务局) 篇7

沪财税[2012]5号

2012.2.2各区县财政局、税务局,市财政监督局,市税务局各直属分局:

为了平稳有序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根据国家明确的“改革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基本消除重复征税”的税制改革原则和市政府的相关要求,经研究确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对本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程中因新老税制转换而产生税负有所增加的试点企业,按照“企业据实申请、财政分类扶持、资金及时预拨”的方式实施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现就有关工作事宜通知如下:

一、实施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的重要意义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是我国“十二五”时期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采取结构性减税政策措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大举措。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过程中,部分试点企业由于成本结构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等原因,在新老税制转换期内产生税负有所增加的情况。为了有效平衡这部分试点企业的税负,顺利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有必要研究制定过渡性的财政扶持政策。对上述试点企业实施过渡性的财政扶持政策,有利于帮助试点企业在新老税制转换过程中实现平稳过渡,确保试点行业和企业税负基本不增加;有利于进一步调动试点企业参与改革试点的积极性,促进试点企业抓住机遇、用好政策,整合业务资源、转变经营方式、创新服务领域。

二、实施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财政扶持对象

财政扶持的对象是: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以后,按照新税制(即试点政策)规定缴纳的增值税比按照老税制(即原营业税政策)规定计算的营业税确实有所增加的试点企业。

(二)设立财政扶持资金

由市与区县两级财政分别设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财政扶持资金”,专项用于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企业的财政扶持。财政扶持资金按现行市与区县财政管理体制分别负担。

(三)规范财政资金管理

财政扶持资金按照“企业据实申请、财政分类扶持、资金及时预拨”的方式进行管理。

“企业据实申请”是指在改革试点的推进实施过程中,财税部门在试点企业办理纳税申报、实际缴纳税款时,同步布置试点企业按月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负变化情况。试点企业根据税制改革前后比较,实际税负确实是有所增加的,可向财税部门申请财政专项资金扶持。

“财政分类扶持”是指财税部门根据试点企业提出申请的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区别对待、分类扶持。对确实由于新老税制转换原因导致税负增加的试点企业,据实落实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对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试点企业,由财税部门会同有关行业协会或工商联建立协调评估机制,共同研究分析企业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具体原因,区别不同情况,给予适当的过渡性财政扶持,并逐步予以规范,以保证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

“资金及时预拨”是指财政部门根据审核企业申请的情况,将财政扶持资金及时预拨至试点企业。在具体操作时,根据企业税负增加的实际情况,财政部门原则上应采取按月跟踪分析、按季审核预拨、按年据实清算的办法。

有关财政扶持资金的申请、审核和拨付等具体实施操作办法另行制定。

三、实施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的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实施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是平稳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的重要工作。各级财税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要求,落实工作措施,确保财政扶持政策的有效实施。

市财税部门要在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牵头的上海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的领导下,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政策日常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精心筹划、周密部署。

各区县财税部门要在各区县分管区县长为组长的协调服务小组领导下,了解收集本区县财政扶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向市财税部门提出相关建议。市、区县两级财税部门应明确职能处(科)室,落实具体联络人员。

(二)规范操作程序,加强审核把关

各级财税部门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加强对财政扶持政策的申请受理、资金拨付、清算等关键环节的审核把关,切实保障财政扶持资金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各区县财税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做好分工衔接,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按照市财税部门规定落实财政扶持政策的各项工作。

(三)加强指导推进,及时协调处理

市财税部门要加强对各区县财税部门的工作指导,通过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深入企业调研等形式掌握政策实施情况,及时协调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地方财政学 篇8

(1)明确政府职能,精简机构

(2)完善行政经费定额和考核办法,坚持支出程序,加强检查监督。

(3)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4)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强化预算约束

(5)加强行政成本意识

3、一、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一)财政层级过多,基层财政资源进一步弱化,地方财政困难加剧

我国存在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行政体制和与其配套的财政体制,在五级政府架构与分税分级财政逐渐到位之间,存在过多的财政级次分割政府间财政能力,从而弱化地方政府财政资源,加剧了地方财政困境。突出表现在“市管县”财政体制下,一些地级市自身财力缺乏,为确保本级良性运转,采取对下级县或“代管”县级市进行“抽血”。如广西省的东兴市是防城港市的“代管”县级市,2003年上级拨给东兴市的各项专款3000多万元,到年底仍有900多万没有划进账。

(二)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收入划分不规范,使地方财政陷于困境之中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在掌握中央税收和共享税收入征管权的前提下,采取“存量不动,增量调整”的办法,实现对地方财力的集聚,而事权却不断下移,使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陷于困境之中。一是中央政府过度集中地方财力。分税制改革前后各16年间,中央与地方年均财政收入结构,由1978年至1993年的年均29.85%:70.15%调整为1994年至2009年的年均51.59%:48.41%。一是中央政府过度下放支出责任。分税制改革前后各16年间,中央与地方年均财政支出结构,由1978年至1993年的年均42.00%:58.00%调整为1994年至2009年的年均29.06%:70.94%。可见,实行分税制改革前后各16年间,中央年均财政收入比重大幅提升,增幅高达72.83%;而中央年均财政支出比重大幅下降,下幅高达30.81%。

(三)省以下财政体制不完善,使基层财政深陷困境

1994年分税制改革主要涉及中央与省级之间财政关系的调整,而省以下财政体制未做实质性的改变,其财力分配上的矛盾转移到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导致各级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清、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越到基层政府其收入越少,几乎没有财力可支配,而支出责任不断加大,在现有的财力下,难以承担事权支出的需要,使县乡财政陷于困境。如2007我国18个省县级政府能自主调控的财力仅占其可用财力的19.3%,而县级财政支出占18个省财政支出总额的54.8%,却承担了73%的财政供养人口和8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生、城镇低保人员支出。

(四)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使地方财政深陷困境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等仍按“基数法”确定,维护了较富裕地区的既得利益,形成“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分配格局。能均衡地区间财政能力的转移支付所占比重偏低,解困效果不明显,如2009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28621.3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11319.89亿元,而均等化作用较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仅3918亿元,其比重仅13.69%。专项配套制度不合理,使地方财政深陷困境,如浙江省以前富裕、中等和困难县各占三分之一,而现在因地方资金配套难使困难县达到了三分之二。

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缓解地方财政困境

(一)深化“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缓解地方财政困难

全面取消“市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加速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将属于县级的收支划分、资金调度、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等不在通过市级代转,直接由省级部署到县。进一步构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中央-省-市县”三级分税分级财政体制和中央、省两级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发挥省级财政对不发达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调控能力,加强对公共行政权力和社会资源在分配。通过减少财政层级,降低行政成本,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地方财政实力,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困难。

(二)推行现行税制改革,科学解决地方财政困境

我国现行税权过于集中,为正确处理税收制度缺乏社会公平性,社会收入分配失调,社会贫富分化等突出矛盾,导致地方政府财力缺乏,致使地方财政陷入困境的现实。中央政府应适当上移支出责任及下放收入能力,构建科学的税种划分格局和财力分配格局。在现行分税制基础上重新合理划分收入,按照“减少共享税种、完善地方税制”的原则,实施中央税收以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为主,省级政府以营业税为主,县级以财产税、所得税为主的税收制度改革。同时,中央应赋予地方适度的税收立法权,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各地税源状况,在中央和地方人大的监督下

1开设一些地方性税种的权力,扩大税收规模。从而增强地方本级收入能力,壮大地方财政实力,全面缓解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困难。

(三)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全面缓解地方财政困难

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缓解地方财政困境的重要手段。逐步取消“基数法”,建立以国际通用的“因素法”分配方式,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按照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原则,取消税收返还,压缩专项转移支付规模,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及比重,使事权大于财权的贫困地区,实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全面推行不发达、落后地区“零资金”配套政策,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政治等有关指标,制定地区“零资金”配套政策,解决财力薄弱地区的财政负担,科学化解因专项配套而导致地方财政深陷困境的僵局。

/

4、一、县乡财政现状简要描述

县乡财政现状用两个字表示就是:困难。具体来说主要表现是:

1、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入不敷出普遍存在自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但由于收入再分配方面改进不多,特别是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在总体财政形势好转的背景下,广大中西部地区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矛盾却日益突出。

2、财政赤字与债务加大

到2001年底,全国2800多个县(市)中,有30%以上的县面临财政赤字,而全国乡镇政府的负债总额在2000年达到2200多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00万元以上。中国乡镇政府的财政债务每年以200多亿元的速度递增,预计当前的乡镇基层债务额超过2300亿元①。据温铁军估计,全国乡一级政府平均负债200多万,村一级平均负债达到20-30万元。有个别地方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吃饭财政”,甚至恶化为一种更为艰难的“讨饭财政”。

3、财权不集中,管理分散,难以做到依法理财

我国现有财权制度不统一,预算内外、制度法律内外等。农民群众中广泛流传这样一句话:“头税轻,二税重,收费是个无底洞。”

作为县乡财政尤其是贫困县财政,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较大,项目繁多,领导批条支出较多,很难做到依法理财。“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稳稳当当,市级财政摇摇晃晃,县级财政哭爹叫娘,乡级财政集体逃荒。”这就是目前财政系统的真实写照。、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对策

1、转变理财观念,振兴财政

谈理财仍然离不开三财之道:即生财有道与创新生财——生之不息;聚财有方与规范聚财——聚之适当;用财有止与效率用财——用之得法。

所谓理财观念转变主要是财政在坚持公平的前提下,必须注重效率的原则。或者说,财政在完成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的基础上,必须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用财之道的作用。要重新界定财政资金的“乘数”与“发酵粉”作用,必须运用资本市场的功能,比如利用财政投融资手段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用;启动投资银行业务,组建“虚拟企业集团”等,解决地方经济现实的不足;发展创业投资或风险投资,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与项目的发展,解决地方经济未来的不足。这样,振兴财政将会指日可待。

2、集中统一财权,完善政府财政预算

依据对我国客观现实情况的正确判断,结合其财权制度现状、特点、危害、原因的分析,统一财权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财权统归政府财政,坚持依法理财原则,建立健全财权制度。”根据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把握市场经济是法制规范、公平竞争、恪守诚信、惟利是图的实质,以市场经济作为聚财之道的基础,在统一财权制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统一财权制度涉及到各级政府、部门、单位的既得利益,在改革中必将遇到重重阻力,应该给予充分估计。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必须使国家财权统一归属于政府财政部门管理,真正使财权的管理制约财权的使用与决策。以规范政府收入行为与机制为契机,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出台财权制度统一的法律,为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奠定基础。从理国家之财转变到理天下之财,尽快取消制度外政府收支,逐步将预算外政府收支纳入预算内管理,形成一个健全的财权制度。统一预算内外收支之后,就形成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覆盖了政府的所有收支,而不存在任何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项目,真正从财权制度建设上杜绝一切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

3、配合行政体制改革,科学界定财政级次

一种设想是改变市辖县体制,消除省、县的中间层。现在普遍的市辖县体制,没有宪法的依据。在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规范的用语是“设区的市”,只有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设区和县。

另一设想是取消乡级政权机关。乡级政权机关主要的目标是维护农村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加强国家对农村经济资源的汲取。形势发展到今天,乡镇作为一级政权机关,对上述两个目标已经起不到原来的作用,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一是从农村汲取现代化所需资源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二是农村政权已经稳定。按照历史的规律,建国之初将政权延伸到乡,政权稳定以后就应该将管理权让位于乡村自治组织。三是作为一级政权机关,就需要遵守基本的科层制度,受长期以来集权体制影响,每个上级党政部门都会要求设立对口机构,相应的“四大班子”、“五大班子”就无法避免,必然导致人员膨胀,加重农民负担,而小农经济的生产剩余实在有限,难以供给日益增多的财政供养人员。四是目前乡级政府主要是执行县级政府的命令,独立决策余地小,乡级政权已成为事实上的空架子。取消乡级政权,一部分职责可以上收到县级,使县级政权回归行事与亲民的本位,把落实上级政府精神和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更好地结合起来;对于地域广大的县,必要时可以设立简单高效的派驻机构;乡村社会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产品提供,则主要通过加强自治来解决。①

从历史经验来看,地方政府设置三级是科学合理的。结合我国现在实际,取消刚刚成立几年的市管县行政体制,有较大难度,相比较取消乡镇一级政权的难度要小一些。所以建议从取消整合乡镇政权开始,恢复地方三级政权,再考虑进行市管县行政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4、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地方财政体制

地方税体系不完善,难以保证地方政府组织收入的需要。我国现行分税制改革注重解决地方财政包干体制下中央收入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的问题。地方税制的建设相对滞后,远未达到规范分税制应该达到的要求。目前,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依靠增值税收入返还,没有能够形成主辅税种搭配合理、有力支撑地方政府支出需要的税收体系。

在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同时,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地方税的主体税种的确立。由于分税制划归地方税的税种数量不少,但是除了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以外多是一些税源分散、征收难度大,收入不稳定的小税种,难以形成规模收入,没有当家的主体税种。如何构造具有长期稳定增长税源的地方税主体税种,就成为改革完善地方税制的核心要求。

5、建立干部行政与财政密切联系的真正责任制

长期以来,我国在党政干部的行政责任与责任制及追究责任等方面,都一直处于较为薄弱的环节。尽管近年来,中央在健全干部推荐、考试、考察、任用等方面规定责任制,对于完善干部工作责任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与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应该肯定我国推行党政干部的行政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是一大进步,同时与财政收支预算的具体责任密切结合,推动依法理财,完善与规范领导批条行为。

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尤其是分管财政工作的领导,在其行使行政职权的同时,他们也行使了财政资金支出权力。建议国家规定对政府财政资金支出的责任制与追究制,无论那位领导批准财政投资项目,就应该对已批准的项目负责到底。如果违反财经纪律与制度,一定要实施资金使用的责任追究制。这样,一方面规范了财政资金使用的程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此外还可以促进干部行政责任制的有效落实。

6、地方政府可自主发行债券

地方政府负债是否具有合理性?至少我们可以说,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适当负债,是具有明显的合理性的。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其融资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发达的市政债券市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采用市政债券为地方政府融资。

从理论上讲地方政府发行公债无可非议,赋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权利,可谓一举多得。地方债券所推动的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建议修改预算法,使地方政府负债合法化。要对地方财政的赤字问题、负债问题及具体收支科目的比例关系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

现在由中央政府发国债,然后通过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花”,这样实际上把风险转移给了中央政府,并不明智。如果赋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权利,则可以让商业银行与当地民间资本有一个回旋余地。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可以要求通过地方人大和中央主管部门的审批。如果地方政府在项目的选择上不成功,投资者完全可以用脚投票。对于

地方政府而言,无疑可以筛选出好的项目。同时,我们在利益导向基础上,再强调地方政府进行债务公开,政务公开的改革,是可以收到较好效果的。

一、县乡财政困难现状

(一)县乡经济总量小。目前许多县乡经济缺少充满活力的、市场前景广阔的支柱产业,民营经济比重低,经济增长缓慢,经济总量小。区域经济结构还未从根本上得到合理调整,主要依赖农业经济的县域二元结构尚未改变,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缺少工业支柱产业,工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慢。近年来,我县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先后培育了食用菌、电线电缆、板材加工等支柱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由 1996年的58.3%、20.7%、21.0% 调整为31.8%、41.7%、26.5,但仍然没有改变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财政总体实力弱。一是财政收入总量小。县乡经济总量小从根本上决定了财政收入总量必然小,同时由于经济效益低下,增长速度慢,使财政收入增长空间狭窄,人均水平低。特别是随着农业税税率降点政策的落实,近年内县级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不会有大的增长。二是从财政收入结构来分析,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县乡财政收入结构中来自农业的比重大,来自工业及第三产业的比重小,来自企业的税收过低,而其他收入所占的比重过大,财政收入的质量不高。如我县 2003年的县级地方财政收入中,来自农业四税的收入占61%,来自企业的收入占28%,其他收入仅占11%.(三)政策性减收明显。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的一些减免税政策,对县级财政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有2004年起省财政对体制下划的省级收入以2003年为基数全额上解,同时对工商税中的主要税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税按照超收部分的20%划为省级收入;提高国税起征点;取消降低烟叶特产税外的农业特产税;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等,使县级财政直接、间接获取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性资金大为减少。仅2004年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我县就减收2996万元(其中农业税正税2447万元)。

(四)财政支出增长快。一是政策性财政支出增加较快。1999年以来,国家先后 4次出台政策,上调干部职工工资,人均上调工资达350元,按照每个县财政供养人员25000人估算,每年须新增财政开支10500万元。同时按照政策规定,农业、科技、教育支出要求按超出同期财政增长比例增加,使农业、科技、教育支出基数越滚越大。二是财政供给人员多,“僧多粥少”问题严重。庞大的财政供给人员除带来工资等刚性支出压力外,社会保障以及调整收入分配等相关隐性支出的压力随之增长,成为县乡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是当前财政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三是复转军人的政策性安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收支缺口。

(五)社会保障缺口大。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建立健全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主要目标一是弱势群体实现应保尽保,二是不断提高保障标准。近年来,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县乡纳入社会保障的群体不断扩大,支出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缺口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一是养老保险缺口。国有企业是养老保险的主体,目前县乡大部分国有企业因经济效益不好,一方面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一方面使过多的冗员进入社保圈,形成个人账户空账及企业欠缴基金缺口而由会由财政承担。据测算 2003年我县养老保险缺口达300万元,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失业保险前景并不乐观。目前,县级失业保险存在覆盖面窄、职工参保率不高、参保单位欠费严重、多数破产企业没有有效清偿等问题。三是最低生活保障线缺口。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原本就是财政负担,大量下岗人员压向失业保险之后,便会转而压向“低保”。

(六)乡镇财政职能弱。一是地方税体系不完善,地方税中缺乏稳定且有规模的税种,税收管理权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增减财政收入的自主权很小。二是省以下分税制体制建设严重滞后,对县乡财政来说缺乏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办法,没有明确和严格的事权为依据,随意性大。三是专项转移支付需要配套资金,如国家对交通、通讯、能源、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投资的项目,一般都要求当地财政按比例配套资金,实际上剥夺了地方财政资金使用的自主权。四是国家确定实行农业税减免政策后,对以农业税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县乡财政来说,等于失去了最重要的财政自主权。

(七)县乡债务包袱重。特别是乡镇债务问题由来已久,根源复杂、牵涉面广、化解难度大。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乡镇负债面达70%以上,债务总额保守估计也在2000亿元以上。2002年审计署对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进行审计调查发现,止2001年底,49个县(市)累计债务达163亿元,相当于当年可用财力的2.1倍。县乡债务问题既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又加大了财政运行风险,还可能造成农民负担反弹。

三、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对策及建议

(一)大力加强财源建设。经济决定财政。因此,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经济,壮大财源,发展县乡经济。一是立足工业强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资源优势,壮大主导产业,实施项目牵动,扩大经济总量,扶大扶强现有企业,建设一个增长强劲、结构合理、税基丰厚、收入稳固的财源。要正确处理好 “予与取”、“扶与弃”的关系,区别不同情况,利用财政杠杆,从政策倾斜、融投资金、技改挖潜、联大靠强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使立县企业加快发展壮大,使不够景气的企业走出低谷并逐步迈入骨干企业行列。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树立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优质、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并积极培植资源加工型龙头企业,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路子,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产业化促农增收,富县乡财政。三是坚持城乡互动,大力推进城镇化。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突出发展县城和有资源优势、特色优势、规模优势的中心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同时,做好经营城市文章,实现城市建设服务社会化、投入多元化、经营市场化,积极把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中心和承接地,以此扬名气、活人气、聚财气。四是搞好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外向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坚持“引资”和“引智”相结合,实现借外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上档次、迈台阶。

(二)提高财政收支质量。一是强化收入征管。认真贯彻执行《税收征管法》,收入征管要体现公平税负,鼓励竞争和应收尽收的原则,严格依法办事,坚持依法征管,既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杜绝“跑、冒、滴、漏,确保应收尽收。二是加强支出预算管理。要实行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的透明度;要实行综合预算,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把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都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捆起来统一使用,增强财政预算的统一性;要实行零基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要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共利益,力争做到竞争、择优、公正;要逐步拓宽政府采购范围,包括使用财政资金购买、租用、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的货物、工程或服务;要切实搞好政府的采购招标工作,注重把竞争机制引入招标中。四是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投资要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投资项目,集中财力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五是实行综合平衡。严格执行《预算法》,依法理财。对各种资金的来源、投向、规模和结构,按照县乡经济与社会最优发展要求,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随意开口子,尽可能压减财政支出,年初不打赤字预算,年底预算不出现赤字。

(三)加强社会保障管理。一要加强社保收支管理。重点是加强计划管理,对各收支部门报来的资金收支计划要严格核准,防止计划中含水分。二要尽快将养老保险纳入新制度运行的轨道,建立养老保险费的政策效应,使多缴的多领,少缴的少领,不缴的吃亏,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缴养老保险,利国又利己”的氛围,引导人们积极自觉缴费。三要做好基础工作。逐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管理的基础工作,配备人员,网络管理,加强社会保障管理的经常化、规范化。

(四)实施控编减员增效。加强各级政府的人事编制管理,建立规范的管理办法,建议对人事编制管理进行建章立制,以增强编制管理的严肃性。要继续有效地精简机构,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对一些职能弱化、重叠设置的部门和机构要进行撤并,对一些从事经营性和竞争性行业的部门单位要使之尽快与财政脱钩,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有效载体分流在职机关干部职工,尽量减少财政供养人口,对超编人员,县乡政府可采取按比例逐年消化的办法,坚决防止反弹。要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县乡减人、减事、减支,降低政府运行成本。

(五)明确界定人权事权。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全面清理财政供给对象,严格控制财政供给范围,彻底解决财政“越位”问题。除重点保证公教人员工资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外,要保证农业、科技、教育等投入按法律法规要求比例增长,还要适当增加对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和环境保护等的建设性投入。同时,将一些应主要采取市场方式发展的事业逐步推向市场,减轻财政负担,集中力量办好政府该办的事。我们建议,把农村义务教育支出、计划生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的责任应由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之间合理分担。否则,不但不利于县乡财政走出困境,而且会影响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六)审慎解决地方债务。对县乡债务首先要进行全面清理,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其次是明确性质,界定责任,根据历史资料和相关凭证,确认责任归属,为全面解决奠定基础。当前应尽快出台处理地方财政债务的相关政策。如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欠账、呆账的核销处理政策,粮食政策性亏损,县级财政无力弥补部分的核销处理政策,农村不良债务化解政策等,以保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要严防新增债务,可偿试以拍卖、租赁等方式盘活资产、资源;通过债权债务置换,企业的改组、破产、资产重组、消化部分县乡债务。

(七)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对县乡财政的转

明,建立健全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尽量减少转移支付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透明度,体现政策导向。要清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改革现行专项补助办法,实事求是地确定和降低财政困难县乡的配套资金比例,甚至免除地方配套。

对防范地方财政风险的思考 篇9

1 地方财政风险的表现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财政收入逐年增长, 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的双重压力下, 各级财政在超负荷运转中日益暴露出诸多矛盾, 一些地方已不仅权是存在财政困难、债务风险, 而是蕴藏着威胁财政正常运行的种种形式的风险因素, 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赤字风险。受体制、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地方财政支出呈刚性增长, 而收入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增长缓慢。直接表现为地方财政赤字, 它不断困扰着各级地方财政。目前, 我国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一级的账面赤字已令人瞠目结舌, 巨额的赤字致使财政干预经济能力受到制约以及地方财政实现收支平衡的基础变得脆弱, 造成地方财政风险愈显突出。

第二, 债务风险。债务风险实质上是政府债务的伴生物。当前, 许多地方政府利用贷款兴建大量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这些项目自身难以形成偿债能力。同时, 许多资金是各级政府通过不正规渠道融资取得的, 没有明确相应还款责任, 支出效益低下, 使得这些债务最终由财政来负担。另外, 在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 企业行为有时很不规范, 而地方有关部门往往喜欢充当“婆婆”, 违规担保的现象普遍存在, 使企业债务转嫁给财政, 给地方财政造成较大压力。

第三, 财政收入风险。据资料显示, 1997~2008年间,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平均占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70.33%, 而同期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平均仅占财政收入总额的48.63%, 这表明地方政府增收缓慢, 意味着其可供支配财力有限, 使政府参与调控经济能力减弱。财力的窘困制约着政府对地方公共事业等“瓶颈”行业的支持, 进而阻碍地方经济发展。对财政而言, 它是一种长期的根本性的威胁, 致使财政基础削弱, 积累和应变能力下降。

第四, 财政支出风险。一是财政支出总量相对不足, 资金浪费大。地方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6.28%下降到2008年的6.82%, 地方财政这种低水平的支出格局, 表明财政职能弱化, 财政支出总量匮乏。二是地方财政支出范围不明晰。主要体现在对地方企业的政策性亏损与经营性亏损划分不清, 亏损补贴支出比重过大, 不利于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同时, 支出结构不合理, “越位”和“缺位”并存, 不利于地方政府的公共职能的转变。

2 地方财政风险形成原因

地方财政风险形成原因比较复杂, 既有财政方面的问题, 也有非财政方面的因素。但说到底, 这些问题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

第一, 经济运行质量差是引发地方财政风险的根本因素。当前, 由于受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大环境的影响, 地方经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 经济结构不合理、再就业压力增大, 农民增收的速度减缓, 企业亏损增加, 财政增收难度加大等。同时, 我国当前又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 各项改革最终都要财政付出代价, 财政为了确保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表面上看, 欠发工资、职工下岗, 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都是财政问题, 财政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而实质上这一经济现象, 是地方经济发展不景气在财政上的综合反映。

第二, 地方经济建设超出财政承受能力是引发地方财政风险的关键因素。我国《预算法》虽有明确规定, 地方预算按财政平衡原则编制, 不列赤字, 这为控制地方政府实行预算赤字的债务融资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有限债务融资并不等于地方没有负债, 地方可以借入财政周转资金, 申请国内外专业项目贷款等。长期以来, 有些地方缺乏科学态度, 不管地方财力是否承受得了, 盲目追求“政绩”, 结果由于摊子铺得太大, 资金难以保证, 使这些地方财政背上沉重负担, 经济发展反而受到极大影响。

第三, 财政改革滞后, 负担太重是引发地方财政风险的重要因素。按市场经济的要求, 财政必须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 向公共财政迈进, 但由于我们现在大多数地方财政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该退出的没有及时退出, 财政支出负担无法减轻。而真正该重点投资的, 又必须重点保证的项目如社会公益性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政府机关运转又得不到保证。长期以来, 财政“越位”、“缺位”现象严重, 已不堪重负, 小马拉大车, 最终吃不消引发危机。所以说, 财政改革滞后, 特别财政支出改革滞后是形成地方财政风险的重要因素。

3 防范地方财政风险的对策

第一, 强化财政风险意识。各级政府和各级财政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财政风险的危害性和防范化解财政风险的重要性。地方财政多年来通过出让土地、挪用专项资金、调入预算外资金、变现国有资产等办法对缓解财政困难和发展地方经济虽然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当这些方法超出了整个承受能力时, 财政风险才会显现出来, 进而演化为现实的财政危机。财政风险的这种隐蔽性, 容易造成人们的麻木。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务必要提高警觉, 严肃对待, 要树立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 针对财政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应审时度势, 坚持用改革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第二, 统一财权, 提高财政对各种风险的保障能力。财政部门统揽政府部门的各种支出, 是振兴财政和防范财政风险的必由之路。当前, 由于受部门利益驱使, 各部门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和收费范围, 收入体外循环。这些情况不但加重了群众负担, 而且以费挤税, 侵蚀了税基, 必然扰乱财政分配秩序, 削弱国家调控能力。所以, 当务之急必须抓好统一财权, 尽快把原来分散在各部门和单位的财权统一到财政上来。

第三, 调整财源思路, 夯实财政收入基础。发展经济是解决财政运行中各种矛盾的根本途径, 也是化解财政风险的必要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财政既要支持经济发展, 扩大财源, 又不能产生新的财政风险, 最为关键的是要转变思想, 调整思路, 采取新的方式发展财源。地方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 不应再直接筹资金、上项目、承担投资风险, 而是要在保证财政正常运转的情况下, 集中财力, 改善基础设施, 改善经济发展的外在环境。要面向多种经济成分培植财源, 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 不但要激活国有企业, 而且要按照政策公开、公平的原则, 对各种经济成份一视同仁, 促进各种经济成份企业共同发展。

第四, 加强财政管理, 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 深化财政改革要强化预算执行, 尽量减少追加预算冲击正常预算的行为, 防止财政支出基数扩大。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框架, 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重新界定财政供给范围, 并将部分事业单位尽快推向市场。

第五, 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要进一步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范围, 明确地方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以及为保证支出责任而应拥有的相应财权, 完善地方转移支付制度, 适当简化转移支付形式, 逐步规范税收返还制度, 减少争取追加补助等现象的发生, 中央出台各种增支政策前, 应充分考虑地方财政实际, 防止“中央出政策, 地方出资金”给地方政府增加超出其财力的支出压力。

参考文献

[1]刘军民.我国地方财政健康程度的评价分析与改进思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02) :10~16.

[2]郭艳红.地方财政风险之政策性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 2007, (04) :96~97.

[3]钱吉.关于新时期地方财政风险的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7, (01) :37~40.

新年工作计划(财政局地方税务局) 篇10

监督体系的研究

公共财政框架下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研究

*市财政局地方财政监督课题组 当前,财政改革正向纵深方向快速推进和拓展,而与之相配套的财政运行机制却还没及时得到健全和完善,财政制度的建设明显“滞钝”于改革步伐的“弊端”已在不少的地方及不少的方面都暴露和凸显了出来,并已成了影响和阻碍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的主要症结,甚至于障碍,特别是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三者职能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摆布”才能使他们既相互分离牵制,而又保持协调一致的综治合力,是关系到财政改

革措施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升改革成果的关健所在。对此,我们选择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体系,特别是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职能之间的制衡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通过浅薄的观点,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关注,从而起到推进财政改革,规范财政行为,保障财政改革成果的目的和效果。

一、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的“现实意义”

大家都很清楚,研究和探讨地方财政监督体系,特别是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职能之间的制衡关系问题,是提高财政工作运行效率、规范财政行为、提升财政工作整体合力的关健举措,对解决财政预算编制中的一些不规范行为、防范预算执行中的一些苗头或倾向性问题等,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实际工作中,有些预算编制机构对其年初编制的预算,经常发生“调整”现象,“追加”也较为频繁,且缺乏应有的透明度,从而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变相

地逃避了严格的预算监督,同时也使得预算的编制因此而丧失了严肃性和原则性。从财政预算的编制过程来看,不仅有《预算法》及国家各项任务、方针、政策的约束,而且又有完善严格的“两上两下”编制操作程序,同时,编制的预算还得通过同级人大机关的审查通过,可见,财政预算的编制过程是相当严格的,更是公开而透明的,可以这么说,在预算编制阶段,财政预算编制部门基本上用的是同一把刀子,使的是同一把尺子,财政预算“一碗水”端得是比较公平的,各个预算单位也是比较心服口服的。可这公平合理的预算在其执行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有的预算单位以各种理由为借口,不是“打报告”,就是找关系,千方百计地要求“追加”预算,或“调整”预算支出的规模或用途等,并且,不少的“追加”预算,其操作人员的范围很小,人大部门也不清楚,其他相关的兄弟部门更是一无所知,透明度较低,这种形式的追加预算,从纵向上讲,使财政预算编制丧失了严肃性,从横向上讲,使财政预算失去了公平合理。在有些地方,靠这种“追加”预算等措施来变相调整年初预算,以逃避人大等部门监督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对其加以规范和制约,将会严重地影响到地方财政部门的形象。

=、财政预算在执行中,有的随意性很强,擅自或变相调整支出项目,有的在发现年初编制的预算偏离了实际,却又不及时建议或要求调整预算而仍教条地执行等等,从而导致财政预算的执行丧失了原定的目的和宗旨,迫切需要加以全面地规范。财政预算一经批复就具有法律约束力,要求预算单位必须要严格地遵守执行,可在实际工作中,却有一些预算单位采取“偷梁换柱”等手段,变相调整其支出项目,如,财政预算安排其采购电脑等必备办公设备的,预算单位却在具体的采购活动中,与供应商“串谋”采购空调设备等;有的预算单位将其征收的行政性收费等,擅自放入私设的

银行账户中,以截留或挪用;有的预算单位在其预算执行过程中,明知财政预算执行的前提条件发生变化,却不及时向财政部门反馈信息情况,不提出修定预算的建议等等,导致该追加预算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要求追加,该削减或停止执行的预算却在继续浪费等等,从而使得财政预算的执行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和效果,丧失了预算的经济发展功能。=、不少地方的财政监督职能,其目的和宗旨不够科学明了,责任不够强化,就事认事或甚至于任务式的监督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导致财政监督职能弱化或错位,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功能几乎丧失殆尽,对此迫切需要加以充分、全面和彻底地发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查阅了不少的地区有财政检查报告,结果发现不少的检查结论都是针对具体违纪问题提出的,很少有针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的,或预算执行进度上存在问题的等等,如有的地区仅对不少被查单位将费用挂列暂付款的问题提出了整改

上一篇:南歌子李清照下一篇:知青上山下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