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主学习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 篇1

光阴似箭,一个学期逝去,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在新学期初,初中部刘校长听过我的课,给了我这个年轻人许多建议,其中一条就是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于是秉承这个新理念,我也尝试着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实施这一方式。

我是个善于模仿,大胆实践的人。开学初,我借了魏书生有关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著作。我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语文自学方法,并指导学生开始实践。在实践中感触最深的,还是魏书生所提倡的快乐学习的氛围。

上学期初中部开展了学习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在这次探索中我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 开展围桌学习。虽然只围了不到两天就恢复了,但至少我们尝试了,并找到了围桌的利弊。最后在校长的指导下,解决了弊端,整个初中不都形成了这种布局。

自主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尝试的过程,本来也叫做尝试教学法。它的关键是在于——大胆,大胆去尝试,大胆去实践便会有新的认识和说活。下面我就本学期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案例,谈谈我对自主学习的尝试与理解。

(一)预习重于泰山

“预习交流”是“三、三、六”教学模式中六个环节之首。我认为,这不仅是因为预习是学习一篇课文的第一个步骤,更因为预习是六个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

很多老师认为,预习就是不知学生课前吧课文读一遍,让学生自学本课生字词,划分并归纳本课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但我认为这样的预习太草率,太粗略了。首先,是预习的实践。预习不一定是在课前,学生在家中自学。也可以是在课堂上,由老师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布置预习任务,再由小组长组织各组组员完成任务的过程,一篇文章的预习时间,可以根据需要,一般给学生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去完成。这并不影响教学进度,反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自学、互学知识,并能充分体现小组长的作用及各组的集体意识。

比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一课时,我给学生一节课的实践去完成预习任务。任务有三个:第一,各小组完成生字词学习任务(用时5分钟)。第二,各组员自行背诵全诗,然后默写(用时15分钟)。第三,各组长安排:各组把全诗四小节,分别用三幅优美的画画在图画本上(用时二十分钟)。在第二课时,把学生的画,用幻灯机展示。老师在点评的过程中,便把全诗的重点内容做点睛之笔,再做练习册加以巩固,本篇课文便可以结束了。这也是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的体现。学生在预习中,生字词学会了,诗会背了,诗的具体意象与意境都展示在画卷上了,这就可以说整篇课文的核心教学都体现在预习中了。

再如:《小公务员之死》一课,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各大组长安排组员表演本课的课本剧。学生在预习中,要表演人物,首先要全面了解课文,要把握人物的说话语气,才能演好、演像。而此文重点,就是任务形象的分析。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准备表演,本文的重点便在学生自编自演的预习中游刃而解。

(二)集体乐才是真的乐

在自主学习模式中,小组合作是基本的组织形式。我班分十三个小组,四个大组。在日常教学和活动中,我努力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在教学中,我也经常组织学生各大组比赛,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不断使学生心有所属,人有所为。学习中,活动中,文明班级评选中,小到每个学习小组,大到班级、到学校,同学们都树立了,我强组强,组强我强;我强班强,班强我强;我强校强,校强我强的集体观念。

(三)平等中更有自信

在自主教学模式中,“自信”是个起点。学生有了自信,才敢于展示自我,才敢于参与每节课的教学活动。自信的前提是平等,优秀学生自信起来了,其他学生就相应有些自卑,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在个人利益上全班一律平等,比如:不管优等生,学困生座位座次每周横向纵向调换,这就有效避免了传统教育中中间最好的位置留给优等生的潜规则,这样一来,使得全班同学在位置安排上首先做到了平等,消除了从座位看优劣的顾虑!

再如,不是考到前几名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是进步最大的才是好,当然,只要在进步或者只要在努力的学生都是好学生。上次考了第一名,这次考了第二名,这就是退步的,要批评,当然更要给他们鼓励!上次考了最后一名,这次考了倒数第二名,当然这是值得表扬的,也需要继续鼓励。这就使得学生得到了平等的受表扬机会,做好学生的机会,使进步的学生更有信心,退步的学生引起注意,这样,进步的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前面的学生就有了压力,对他们造成一种“不进则退”的压力,形成班级你追我赶的良性循环!

此外,在各种活动中,给每个人平等参与的机会,比如元旦联欢,我班搞了别开生面的联谊游戏节目,我设计了很多游戏,都以大组为单位参加,使得每个人的能力和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显然,这些游戏孩子们都很喜欢,但是,问题是每个组中都会有些胆量较小的同学,虽然看的时候都有些蠢蠢欲动,但却又不敢参与,针对这种情况,我规定,每个游戏,组长都要派不同的人员参加,每个人都有一次机会,到了最后一个“踩气球”游戏时,各组都只剩下最斯文或最腼腆的同学了,为了集体的利益,谁都没有放弃,各组都群策群力的将他们派出的组员全副武装,有传授经验的,有整理装备的,有递水的,还有捶肩的,在同学们近乎嘶哑的呐喊声中,我惊奇的发现,这些平时最斯文,最腼腆的孩子们终于彻底疯狂了,彻底自信了,也彻底融入了这份新年的快乐中,那一天甚至于那一周我都开心极了!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 篇2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的天地,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语文教师应抓住课堂45分钟, 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策略, 引领学生沉入课文中, 回归阅读本位,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 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策略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导入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导入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之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驱力,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1.激趣导入。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2]。兴趣或趣味是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最重要的、最可靠的、永恒的动机。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一颗知趣识趣的心, 而且要具备引趣说趣的能力, 围绕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 找准切入角度, 或以情感激趣, 或以表演激趣, 或讲故事激趣, 或说笑话激趣, 或设置悬念激趣……激趣的角度有很多, 激趣的方式也可以千变万化, 关键是我们语文老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备课环节下足工夫。

2.情境导入。情境是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环境状况、情绪状态和情感氛围, 其中也包含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这句话不仅肯定了启发的作用, 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 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如果语文教师在开展课文内容学习之前, 就创设出一种师生关系和谐, 学生精力充沛、学习兴趣浓厚、充满学习期待的教学情境, 那么, 接下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就可想而知了。

3.设疑导入。设疑导入是指语文教师根据初中生善于追根究底的心理特点, 围绕课题或即将展开的学习内容抛出一个问题, 引起学生思考, 使之产生急于想知道的欲望的一种导入方法。设疑有两个层次:一是低层次设疑, 通常使用“是不是”、“会不会”、“能不能”、“好不好”等疑问词, 学生不用多动脑, 就能随口回答上来;二是高层次设疑, 通常使用“怎么样”、“如何”、“什么”、“为什么”等疑问词, 学生需要经过深入文本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后, 才能回答上来。设疑导入要避免使用低层次提问, 要尽量使用高层次的提问。另外, 提问要避免停留在学生“已知区”, 一定要使所设之疑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或指向“未知区”, 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4.矛盾导入。制造矛盾导入是一种很少人使用的导入方法, 它是指教师针对课题或课文内容的特点, 故意制造两种互相矛盾的现象或说法, 达到刺激和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例如, 笔者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 是这样导入的:“刘禹锡在《陋室铭》这篇文章里, 先把他的住处称为‘陋室’, 而作者最后又说‘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这不是互相矛盾吗?”有些课文, 其题目本身或文章开头就充满了矛盾, 教师只要稍微加以点拨、强调, 就能以矛盾导入刺激学生的思维, 如:《死海不死》。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 我们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导入方法的研究, 综合的加以运用, 就能让导入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同时, 应避免导入环节占时过长, 以免占用到阅读课文、进行训练的时间, 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

策略二:设计科学简明的学习环节,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引领学生开展实实在在的语文活动, 构建活动型语文课堂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我们可以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成字词教学、文本教学、课堂训练等基本的、科学简明的学习环节, 同时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开展实实在在的语文活动, 从而构建起活动型的语文课堂。

1.字词教学。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课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且重要的环节。由于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 传统的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读一遍、记一遍”的识记读音的做法上, 用时之短, 方法之简, 目标之低, 远远没有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反思传统字词教学低效的原因, 主要是语文教师重视程度还不够和缺乏方法策略。字词教学高效化的前提是把它上升到“积累”的层面, “积累”就不是读一遍、记一遍那么简单了。字词积累应讲积累方法, 既要动口朗读, 又要动手摘抄, 达到识记词语读音、字形, 识记词语本义的目标;还应把词语还原到文本中, 回归语境, 去领会词语的语境义。笔者研究过一些名师的字词教学, 无不闪烁着方法传授的教学智慧。如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进行字词教学, 把字词划分为识记读音、二字词语、四字短语、叠音词、雅词等, 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 不仅有一种清新之感, 而且把积累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而全国语文特级教师王君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时, 则立足文本语境, 用同义词替代法让学生探究替代的同义词与原词的差异, 引领学生品味原词在文中的妙处。

2.文本教学。文本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 包括文本内容理解、语言品读、章法赏析等学习内容。文本教学至今仍存在一个误区: 为教懂文本而教。尽管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已经熟知新课标的理念, 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仍不知不觉地走入这个误区。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传统教学根深蒂固的影响, 二是语文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教学能力脱节。文本教学固然需要教文本内容, 但这并不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目标。文本教学的目标是用课文作为例子来教, 通过读、说、品、思、写等语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 提升学生的听说、理解、品味、感悟、欣赏、写作等能力。听说读写相结合是开展文本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策略。课堂上, 我们语文教师应减少讲授的时间, 从文本的整体出发, 精心布置听说结合、说读结合、读写结合、读思结合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自主深入文本, 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尽量减少或避免非语文活动在语文课堂上出现。

3.课堂训练。课堂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传统的语文课堂训练主要以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做书面作业为主, 形式单一, 缺乏趣味。天天如此, 就会令人生厌, 收效微小, 培养不了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语文课堂训练的基本策略是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训练内容围绕听说读写展开, 主要有听说训练、朗读训练、品读训练、写方面的训练和思维训练。常态化的课堂训练不应该单独进行, 而应与文本教学紧密结合, 融课堂训练于文本教学之中, 以语文活动的形式进行。

策略三:创建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学习评价机制

语文课程的评价具有多种功能,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改善教师教学[3]。课堂学习评价是学生整个学习评价的基本单元, 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具有特定的时间限定, 形式上以口头评价为主, 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等级或分数, 也不是其他书面材料, 而是口头语言。课堂评价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参与度、学习方法与技巧、学习的个性化表现、学习的进步性与创造性等方面 进行。应在充分尊重评价主体———学生———的基础上, 采取鼓励性评价、建议性评价等积极评价的策略, 从正面加以引导, 避免消极性评价。

课堂评价应注意贯穿于语文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中, 随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回应, 用评价激励学生继续主动学习。

课堂评价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注重评价的多元化,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课堂评价还应注意开展面对整个班集体或某个学习小组的评价, 营造整个集体向上的学习氛围。

结语:教学策略只是一种教学构想, 一种预设的教学手段。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是变化多端、灵动多彩的,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起全新的课程理念, 用策略但又不被策略所囿, 把课堂变为灵动活泼的学堂,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综

参考文献

[1]赵福祺、李菀:《语文教学实施指南 (初中卷)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主学习 学习的形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以方法,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制造、学会发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而我们在课堂上,我们总能发现部分优生是老师的宠儿,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是老师导演下的学习“主角”,而大部分学生则是学习的“配角”。因而在同一课堂上,天赋高的、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比天赋低的、成绩差的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本人认为,在课堂中实施自主学习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自主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课堂、课外的主动、独立自我学习,从课堂的书本、课外的阅读以及生活体验中自我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信息、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并得到心理上一种成功的满足,加上信息上的自我拓宽、知识上逐步自我积累和长期习惯的养成,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是我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点滴体会:

一、自主学习方式的认识

“自主”即主动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主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对新知识信息不断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新知识的意义。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消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况,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课改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自主学习就是先要端正態度,树立主体意识。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而这一特征的具体活动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要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表现了学习的责任。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只有学生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二、学习的形式(方式)

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般就是两种形式,就是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

课堂学习就是诸多学生在同一空间(教室),在老师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课堂学习又可分为学生主动学习和学生被动学习两种。而传统教学中又以学生被动学习的形式为主。课改后是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形式为主,应该怎样在课堂上实施学生的自主学习呢?课堂自主学习的实施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环境和氛围,增进民主教学,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课堂自主学习的实施,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常见的模式:“老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领悟。”在课堂中给学生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去自读自悟,自得自用,发展自己,去提高语文素养。正如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既然如此,老师要大胆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书中去理解、体会,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又密不可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是也不要忽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语文的机会。老师应当鼓励学生自觉的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把语文学习放飞到大自然、到社会、到网络中去寻觅丰富的食粮,与自然对话,和自然交朋友,走进大社会,让学生感受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引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七年级上册的《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我爱我家》等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课外自主学习习惯的力证。

三、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4

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

学生自主学习是以自我为中心,它和以教师为中心有很大的区别。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一个器皿,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答,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是教和学的统一体。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人格,每一个学生都蕴含着无穷的潜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积极探究和发展。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他们是否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及他们思维发展的程度。学生只有独立思考、积极探究、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在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自主实践和探索。首先,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认为教给学生越多、讲解得越详细,学生就越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也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学生不是一个只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需要教师启迪。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接受知识,他们就会形成依赖心理,从而不愿意动脑筋,不愿意主动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也不会提高。

语文学科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很多知识并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就能通过自学来解决,教师详细的讲解,反而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把问题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使学生不用动脑筋就能知道结论,而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所以,能够更好地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自主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但提高了创新能力,还使他们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就会不断获取新知识,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得到不断的迁移,从而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学生一旦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学生都能够运用自学能力迎头赶上,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像一把金钥匙,能打开知识的宝库。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让学生明白主动学习的意义。

让学生主动学习,还需要让学生明白主动学习的必要性。学生在学习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并不是单纯的掌握这一个知识点,而是要明白学生这一知识点的意义,以及它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它,有什么好处,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以及灵活运用,有什么不利,学生一旦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通过有效预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有效预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预习作业,预习的内容要丰富、层次要清晰。更重要的是,预习的问题学生要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促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主动学习的基础。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必备条件,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是逐步培养出来的。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控制不良习惯的形成,让良好的习惯在广阔的时空内发展。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就会逐渐形成。

(四)在静思默想中实现自主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去研读和感悟课文,让学生的观点更加丰富。因为语文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和学生的精神能够进入非常活跃的状态,学生的思维只有经过碰撞,他们的表现和观念才会不同凡响。只有教师留出空白,让学生自主去思考,才能对文本获得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和作者产生共鸣。静思默想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学生个性化的观念,教师要给予鼓励,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发表不同的看法,实现高效阅读。

(五)在小组学习中深化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等这些都是现代教育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实现了双边互动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工合作,进行智慧的碰撞,各项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构建了语文结构体系,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从而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变得“会学”“善学”。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实践、不断创新,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语文课堂散发出生机与活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有耐心,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二: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1、营造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给学生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2、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

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力量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的动机。

二、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示范者,同时也是一名学习者,要善于研究调查,善于启发学生。一旦学生的思维断裂,要及时进行引导;学生的思维散乱时,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学生的思维堵塞时,进行疏导;学生的思维模糊时,要进行点拨。要根据实际的观察,对学生的状况进行正确的判断,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处理。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觉得“我可以做出来“”我可以讲给同学听“”我可以自己进行总结”等学习的喜悦。在学习课文时,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自学,然后为学生设置能够初步了解课文的问题,学生在经过学习和思考后,能够进行积极的回答,然后再布置一些深入课文内容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对整篇课文进行有效的学习,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思考和解答作为推动。这样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正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三、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

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会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师生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

四、进行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典型的、发散性和开放性的练习,包括表达、观察习题,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及时进行整理和归纳,将知识系统化,学会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五、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通过进行多元评价,让学生本人、家长、老师、同学都对学生发展的状况进行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在传统教学的评价中过于强调学生的成绩,评价重点在知识方面,评价机制中没有难以量化的内容。而实际上,教学的效果并非是立竿见影的,自主行为以及倾向性,以及技能、风格和认知的动机。

知识的获得一定是主动过程,如果学习者仅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不是主动获取知识的参与者,不但没有求知的欲望,也不会得到应有的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才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

篇三: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给学生创造机遇,使其把握机会。

语文教学时间紧,内容多,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课外空间的伸缩性较大。按照新课程改革的导向,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无比重要。例如在进行单元复习时,我让学生互相出题,同伴互答,让他们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增强自信,互批互改,使学生享受角色转换和得到认可的愉悦与自信,使他们由“能学”逐步过渡到“想学”,实现“会学”,最终达到“坚持学”。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发学生兴趣,明确学生的学习责任。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活学活用的引导,因而大大阻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学生知识面窄,对有些知识难以理解,同时,课上教师对课堂的调控把握不够,学生活动时间与整个时间把握不够,再加上短时间内学生不能适应这种教学形式,因此难以在教学中做到“活”而不乱。同时,由于书本材料和学生知识的局限性,需要许多课外的知识加以补充。而多媒体对于教师来说,都不能及时得到满足,更别提学生在学习中的运用了,这也进一步让人感受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二、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其展现自我。

语文教材中,“活动”内容安排得比较多,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提供的条件,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其搜集材料,在搜集的过程中去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知识,如此一来,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知识积累的良好习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设计辩论话题。如在讲到《智取生辰纲》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针对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行为,在当时是合法还是非法的行径加以辩论。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了加工与提炼,培养了口头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了根据需要选取材料,进行加工,拓展了知识面,激发了对语文知识的探求欲。

三、给学生设置疑点,让其追根溯源。

语文知识丰富,拓展面比较宽,教师单纯地罗列书面知识,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感觉单调、乏味,产生厌烦,失去学习兴趣。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常常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设计问题。以《春》为例,学生对春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片面的表象认识中,对文章中写景方法的掌握也是零散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分析文章的结构上,就会在深度上有所欠缺。那么,如何挖掘知识的深度?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春》之所以吸引我们,使我们感受到美,主要原因是什么?给学生思考与探究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在学生探究时,教师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帮助他们总结出原因:

(1)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描写景物。

(2)恰当地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

(3)写人与写景相结合。

(4)动与静相结合。如此一来,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满足了其成就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习。

四、留足时间,让其自由分配。

传统教育下的“一言堂”已不再被学生所喜欢,更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因此,现在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将“一言堂”变为“群言堂”。由于语文知识与日常生活较为贴近,学生略知一二,但是许多理性的知识学生难以理解,也不感兴趣。针对以上情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自主性,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我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以组为单位,对部分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安排与讲解,然后再进行小结与补充。

五、给学生创造环境,使其勇往直前。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影响,不少学生感觉是在被迫学习,缺乏学习动力,结果导致一堂课下来,事倍功半。鉴于此种情况,新课改以后,在教学中我尽最大可能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入手,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再穿插少量的习题,展开比赛。

课堂活动可以吸引部分学生,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从而间接地使学生对本学科产生兴趣。如果教师能够宽容地对待学生的过失,期待着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关注并欣赏学生的闪光点,认可并赞扬学生的成功,然后使用科学的方法设计课堂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逐步实现。

篇四: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培养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1、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思想、性格、思维等各方面成长的时期,就他们自身来说,会对某些知识产生好奇和自己的想法,而语文和其他学科的不同点就在于它更多地依靠学生在生活中、课外阅读中积累知识。

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课堂知识外,还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者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而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少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很少参与课堂,只是接受,没有互动的积极性,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会有所提高,甚至会影响教学效率。

2、自主学习不同于普通教学,它充分尊重每一个个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自主学习可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自由地探索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每个人由于家庭教育、生活环境、思维等方面的不同,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即使是同一个教学内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是不相同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顾及每一个学生,只有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充分体现每一个学生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二、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不能自主学习,首先是因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没有找到兴趣点和问题所在。只有对内容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并解决自己的困惑。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讲课开始之前可以根据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本知识,同时在课堂进行中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慢慢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2、改变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作为课堂的主人,滔滔不绝、苦口婆心地传道授业解惑,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课堂一片死寂,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老师要转化自己的角色,适当地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方式不再拘泥于单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学习了一阶段生词、成语、俗语等之后,可以开展知识竞赛或者一些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课文后,针对主题老师可以提出一些不同的见解和观点,组织一个小型的主题讨论会,充分调动学生广泛参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欣赏美文和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等生动地展示作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感情,体会文章的美等。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 篇5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教学模式,更应成为一种教学思想贯穿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对其不能简单的模仿,只有掌握其实质,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实效,学生才会真正学有所获,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模式 思想 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广大的语文教师积极的探究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多种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异彩纷呈,“自主合作”风靡全国。然而,在繁华的背后是否存在热闹的空洞、虚假?应怎样认识自主、合作探究呢?以下谈谈我的拙见。

笔者听过不少的公开课示范课,有的老师采取学生分组的方式,把一篇课文的分成几部分,每组分配一部分,然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其他组回答,教师则成了课堂的旁观者,并称之为这是绝对的“自主合作探究”;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时而让学生表演、提问,时而朗读、讨论,形式多样,但缺少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以至“自主合作探究”流 于形式,如有位教师在执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让学生表演杜甫的老态龙钟的样子,看似让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热闹非凡。实际并没有把握教学的主要 内容,也没把重点放在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上,他设计的表演与此毫无关系。只是对别人教学模式的机械的模仿,而没有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 选择。这样不但提高不了学生的语文成绩,培养不了语文能力,反把课堂搅得如同一窝蜂:有的借题发挥作点搞笑动作;有的窃窃私语、瞎聊天;有的左顾右盼、无 所事事,课堂纪律极为散漫。我认为以上都没有把握住“自主合作探究 ”的实质。

一、什么是真正意义的“自主合作探究”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国内外研究表明自主学习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目标。目标既有教师预设部分,也有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的部分。而不 是所有目标都由教师预设或像个别教师为体现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完全由学生制订目标。学生对于分层次的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学的快的可以拓展 阅读大量的课外材料,慢的能保底即可。

2、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和任务的推动下,以主动的姿态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性感体验。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进行监控并作几时的调整。在教学中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对自己始终学习保持一份自尊和自信心。[2]简言之,一堂课是否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就要看教师是否真正发挥引导作用,学生是否参与学习目标的制订,能否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合 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有助于学 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那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既是各项事业取 1

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会合作”已 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远不只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 的过程。其实,合作学习是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的组织形式。其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学会合作与学会 知识同等重要。可以使学生从多交角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学习是人们为获得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而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行为方式,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发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以上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分开说的,其 实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笔者认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都是一种探究学习。合作时必须有自主的学习,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质量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高,没有学 生的自主学习、思考,上来就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就容易流于形式。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 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学生确定的尊严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当前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1、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没有能够很好的结合有的教师怕别人说限制学生自主,而大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有的教师课前设计好问题,学生上课就回答问题,一个学生答不对则换另外一个学生,一直到有学生答对为止,然后再换另一个问题,如学生答的不满意,教师就想千方百计直到学生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江苏的一位教育专家说:“这就是以学生之口代教师讲出答案,由满堂讲变为满堂问,是满堂讲的翻版;这就好比教师埋下地雷让学生挖,挖到一个再挖另一个„„”以上现象说明我们教师没能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前提教师角色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 师应当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积极的提出建设性意见,例如:当学生为学习内容或方法发生争论,意见难以统一时要适当集中,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要适当点拨,学生 对问题百思不解时要适当讲解。教师的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名,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辨明方向;引 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高质量的引导应或开阔见闻,或增强技能或提高认 识升华精神。

2、学生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难以收到实效

有 的教师将课堂上的时间大多用于朗读、提问、讨论、表演等形式上,表面上课堂轰轰烈烈,实际难于收到实效。要想真正实现合作学习需要学生有相当的阅读储备,广阔的视野,这是语文课改的所有活动得以有实效的关键。所以不能上课就一味的提问、讨论,对于简单的问题没必要浪费时间在那儿“一本正经”的讨论,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限于学生知识层面的狭窄,阅历的肤浅,即使“挖地三尺”也不可能讨论出个“丁与卯”来,让大家在那儿作“深思状”也毫无意义。我认为要想收到实效,讨论前必须先让学生明确小组“共同任务”及自身承担的责任,讨论时教师应融于其中,巡视引导,有针对性的做一些辅助工作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融合„„,另外教师要注意合理分组,适时调控,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3、学习中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和方法

具 体表现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的要求不明确,不具体,造成学生学习过程的混沌,缺少针对性和目的性,教师和学生都只注重讨论结果是否正确,而忽视了对问 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应该在重视结果的同时更重视情感态度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习得。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探求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3]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适合自

己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使教学有特色,有成效。

三、我们要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更应把他看作一种教学思想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课改中“东施效频”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之所 以 出现种种问题和失误,恰恰在于简单机械的模仿,方式方法的不对。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学习的不单单是课堂教学外在的形式,更要把握好新课程的新理 念,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走进语文学习的乐趣之中。只要真正理解了 什么是自主,摆正教师在学生自主中的引导位置,让学生有效的合作,实实在在的进行有价值的探究,在学习中有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至于课堂上采取 何种形式就可根据课型灵活掌握了,而不必拘泥于形式。束缚自己的手脚,戴着脚镣跳舞。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也注定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只要我们把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质,灵活的运用各种方式,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有为我所用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收到实效的方法,才能称之为好方法,也所谓“教无定法”。我相信我们上下求索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广大教师在历经磨练之后,一定能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出特色、出风格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2.肖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长》

3.季俊昌.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山东教育.2006(1)

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 篇6

摘要:人类社会已迈入新纪元,步入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因此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寻找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语文教育观念。在语文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当重要。“自主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自主学习空间为载体,以学会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主发现、自我教育。

关键词:自主探究创新

人类社会已迈入新纪元,步入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可以说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寻找新的教育模式,推动教育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人才,全面推动社会的进步。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初中学生心理上有较强的自主性,但行为上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学习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因此,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改革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形式,改革课堂教学策略与评价标准,走“自主探究学习”之路,使课堂充满朝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

“自主探究学习”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

一、创设问题空间,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泼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起点,但不能停留,自主探究的兴趣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

比如在教《绿色蝈蝈》时,我摒弃了传统的由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的教法。课前,我设计了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进法布尔。”(1)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2)你了解法布尔的生活经历吗?(3)你从中能发现什么?这样的巧妙设计,使作家作品的介绍,变老师讲为学生主动地接近、了解。在查找资料,合作交流,接近、了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地受到感染、受到教育。课堂上,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时,有的从《昆虫记》谈起,赞叹法布尔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有的敬仰他为了专心于昆虫的研究,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迁居乡野小村,执著追求事业的精神;有的敬畏他视昆虫如生命的崇高品格------主动探究,使同学们从心里热爱、敬佩着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为下文的深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激发了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营造美读氛围,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美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也是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它是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一朵奇葩。美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美读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比如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在引导学生找准本文的文眼“快乐”后,让学生探究:盲孩子为什么这么快乐呢?文中哪些句段描写了盲孩子的快乐呢?这些描写盲孩子快乐的句段,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呢?为什么要这样?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反复复。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真切地体验到盲孩子快乐的情感,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像这样美读,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提供不同学习方法,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

在《春》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8分钟后五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四、尊重个性思考,促进自主探究的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可设计适合个体学习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编写一篇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五、搭建自我对话平台,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的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如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教学中,学生品位了美的语言、美的情境,体验到了盲孩子在影子、萤火虫的关爱下快乐无比的情感后,面对作品中的形象,内心很不平静,此时引导学生按“对着,我想说”的句式,让学生抒发内心的话、心中的情,就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与自我对话的过程,无疑使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再如教学《绿色蝈蝈》,在最后一环节上设问:法布尔的这种对小昆虫的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有没有类似的关爱小动物的经历?让学生由此及彼,由法布尔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身边的人;有绿色蝈蝈联想到自然万物。让学生领悟到自然万物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是鲜活的生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它们,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又引发了学生向生命的纵深探究的热情。

传统教学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老师来做。其实这种总结是学生一种极好地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它使学生自主探究得到深化,产生质的飞跃,使自主探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精神品质,而最终成为一种创新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直接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场所,又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教学过程中,我们围绕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目标,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去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指导学生策略性地学习,逐步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要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独立自学探究,或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课堂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说的是语文学习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实践,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课前课后、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起来,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倡导。”由于篇幅有限,不予赘述。

经过近一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自主探究学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操作性。这一教学重视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而且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李秋菊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谭轶斌著《中学语文参考》第8--9期。

3、《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和研究》华师大出版社

4、《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程红兵《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六期

5、《探索性学习与其它学习模式的比较》孔祥田《江苏教育研究》、1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研究 篇7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与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的目标相吻合的。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道德品德、健全人格、热爱生命以及人文情怀是党的教育方针中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要求每一个初中生能够从小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对生命尊重,包括对自我生命和大自然中所有生物的珍惜和热爱,这是学生善良品质培养的开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一些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对自我基本的约束,保证自我行为不对社会造成伤害;同时,要培养初中生的人文情怀,对周围的人和物进行关注和关心,形成热情而积极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核心素养是对素质的要求,但是其素质具体落实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践行党的教育方针的过程。

2.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高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在21世界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高速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家不断研究和更新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不同的研究充满差异也形成一些基本的共识,核心素养不是单一的知识要求,核心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只会更加多元和多样。以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的要求为例,在19世纪和20世纪各国的教育目标都注重的是知识量的关注,要求学生能够知道和熟记本国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文学作用,能够按照公式和原理解答相关问题;而在21世纪,各国知识基础要求更主要的放在知识的运用上,学生不是知道知识,而是能够自主吸收和内化知识,并熟练进行运用,多样化和创新性的知识重建,具备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品质。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需求。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在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开始了第二次的学习热潮,亲身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教师的教研围绕新型教学模式不断展开探讨和思考。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有被动的知识接受发展为有声的言语交流,由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转化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互动交流——课后延伸学习为一体的主动学习,学习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教师对核心素养的了解没有跟得上时代的要求,目前仍然有很多教师认识初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这使得在教学中出现新型教学模式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特征,表现为课前自主学习引导性问题封闭,课堂互动交流氛围活跃而无多样化见解,课后延伸学习仍然单一表现为习题巩固,学生的能力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素质改革的推进和深化,首要环节就是要引导教师和学生对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开展的有效策略

1.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前展开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在新时代背景下是要推进新型教学模式的常规化。新课程新型教学模式围绕学生能力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探讨,但是其实施的前提都需要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初中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在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需要查找丰富的资料,为新问题的思考提供支撑,而信息技术无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学不仅是要求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向学生传递丰富的知识,而且是要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地展开关于新知识的探索,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学有法,教学定法。在语文教学的中,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学生教师既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来理解故事内容;可以通过比较故事情节前后的变化来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可以通过故事的一个关键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层地拨开故事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来表演文本故事,在表演的过程中来理解故事内容。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就是要通过逐渐递进的提问方式,来推进故事,来引导学生思考。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是激发学生思维主动性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前展开自主学习,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参考文献

[1]李瑞雪.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探讨[J].学周刊,2016,02:185.

初中语文自主阅读的学习策略 篇8

一、制定阅读目标

学生一旦意识到学习是他们主观上的需要,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化被动为主动。自主阅读的学生具有主动阅读的心向。通过目标定向,自主阅读的学生可以科学地自我安排学习过程,对学习活动的速度和学习效率的高低进行调节和控制,进而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

(一)根据阅读材料内容,确定阅读目标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学科内容学习增加;就语文阅读教学来看,阅读量也大幅增加。因此,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怎样处理阅读任务等,这需要更长远的计划,即制订学期计划。学期计划里的学习目标往往比较宏观,内容比较笼统。要想完成学期计划,还必须制订相应的周计划,即一周活动时间的安排。因此,进行以周为单位的时间规划和安排。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依据阅读材料的内容特点等来组织自己的阅读活动。

(二)建构文本的意义

阅读以读为本,但是读并不是自主阅读的终极目标。自主阅读的课堂也绝非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就告一段落。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宽,丰富的背景知识,可以促进其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进而构建新的意义,提高语文素养。在阅读中,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质疑,倡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强学习交往、学习互助,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从读到写的迁移,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提高,并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文字与语言都是思维的载体,自主阅读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后,多种学习策略的综合使用可以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规划课内外阅读时间

(一)加强课前预习

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难以实现完全的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很高,因此课前的预习十分必要。从学生角度来说,阅读教学的目标可以概括为“读懂、会用”四个字,“读懂”有三个方面的要求:读懂文章的词句、读懂文章的结构、读懂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懂之后还要会用,会用就是会在说、写中使用。“会用”也有三个要求会用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会用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逻辑结构,会用文章的词句。

(二)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快速阅读,以求整体把握阅读内容。在浏览文章的基础之上,逐页速读正文,不要逐字读,而是熟悉内容的大、小标题、加框的要点,黑体字或特殊标记的句、段以及根据学习目的认为需要掌握的内容。阅读材料中的前言、后记、内容提要等总述性介绍,认真看目录,了解其结构、体系以及内容要点等等,形成对阅读内容的总体印象,做到心中有数。此外,将阅读文章内容化整为零,分解成各个方面,在一定的阅读时间内只注重一项内容,单路挺进,各个击破,即专题阅读。专题阅读体现了自主阅读中学生的资源利用策略,适用于阅读大部头巨著,是精读和研究学问的重要方法。

三、加强新旧知识联系

(一)利用联想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新知识同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较易于接受吸收新知识。学生从多方面联系已有的知识,思考课文的重点、难点,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新、旧知识的接触点越多,对课文的理解也越深。当学生从他们储存的词汇里寻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某一思路时,往往能激发起更加积极的思维活动。当联系已有知识进行思考,逐渐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时,他们就会认识到积累知识的重要,就会积极地一记忆和储存知识,从而提高自学的积极性。如在文言文阅读中运用这种方法,某些字词的释义,在不同的文字场合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词古今含义区别很大,有的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等。

(二)加强知识点的迁移

语文课堂上,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阅读文章的特点,对所学知识点做恰如其分的迁移,使新知识学习与自己的已有经验相吻合,如《孔乙己》第一课时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给孔乙己填写履历表的形式学习小说的基本语言知识,体会文章的主旨大意,达到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层次把握。

如果学生只是在教师引导下,刻意地去寻找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描写手法等,字词句等运用,阅读活动将变的琐碎而乏味,势必削减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也是以自己的背景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履历表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公文,回顾鲁迅其他的文学作品文风,也有助于《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学习。

(三)读与悟结合

上一篇:合伙经营协议合同下一篇:岭南美术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