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讲管理

2025-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华为讲管理(共8篇)

华为讲管理 篇1

华为高级副总裁陈黎芳揭秘华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作为全球最大的公司之一,华为(Huawei Technologies Co.)在美国却不大为人所知。

华为是全球电信设备领域首屈一指的企业,然而却因为安全问题一直无法在美国市场取得突破。那么这家电信巨头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华为成为美国市场一家有影响力的企业还要多久?

为了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聚财网》(Wall Street Journal)副主编白佩琪(Rebecca Blumenstein)与华为高级副总裁陈黎芳进行了对话。陈黎芳通过一名翻译回答了相关问题。

以下是经过编辑的对话实录。

白佩琪:在电信设备以及手机行业华为已经成为全球领先企业。目前华为65%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但在美国的扩张却因为网络安全问题受制。您认为华为迅速增长的秘诀是什么?

陈黎芳:如果你问我成功的原因,应该有三个。第一是我们重视研发投入、技术和创新。过去在这些方面的投入达到250亿美元。

我们非常重视管理。当华为还是一家非常小的公司的时候,我们的首席执行长和创始人任正非说道,我们可以学习,我们应该从其他公司学习管理经验。因此我们对管理的投入很大。

第三个成功的因素是我们的员工持股机制。这使得员工可以分享公司的成果。我们有84,000名员工持有公司股份。最大的持股人是我们的创始人任正非。他只持有公司1.4%的股份。

白佩琪:,一份国会报告建议美国电话运营商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不要使用华为的设备。你们采取什么措施改变这种看法?

陈黎芳:这些只是指控,没有事实依据。有30亿人在用我们的设备和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很好的成绩。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捍卫网络安全。

过去两年我们做出了很大努力。安全保障已经根植于每一种技术、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流程。我们在安全技术方面投入了很多资金。在与未来的5G技术及智能手机相关的安全技术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很多投资,以确保这些手机不会被黑客攻破,确保数据安全。

白佩琪:你们在欧洲签了很多合同。你们能保证中国.正.府.无法干预这些网络吗?

陈黎芳:中国.正.府.从来没有要求华为做任何事或暗示华为应该做什么。

我们有一个原则:不相信任何人。我们会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例如,我们在英国销售的设备,英国.正.府.的检测机构会进行测试并给予我们反馈。

白佩琪:你对华为的网络设备在短期内进军美国有信心么?

陈黎芳:这需要的时间将比当时进入欧洲和亚洲所花费的更长。过去,华为在美国没什么交流。美国人不知道华为。华为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加强美国人对公司的了解。

白佩琪:你能谈谈华为的研发么?你们现阶段最大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一种中国在创新方面很落后的感觉?

陈黎芳:创新取决于四个因素。第一是市场。只有拥有一个能吸引各路公司进行更多投资的庞大市场才行。中国就有这样一个市场。

第二是人才。你需要有优秀的人才资源才能产生很好的点子。中国拥有大量的毕业生,因此独具优势。另一个因素是经济发展。如果能一直保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那会成为吸引人们进行投资的一个重大因素。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很不错。

第四个因素与机制有关。美国拥有最好的创新机制,以激励很多人和公司继续创新。中国于此也有所进展。

白佩琪: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上周在中国清华大学用中文演讲,因此登上了新闻头条。你认为这是一步好棋吗? 这会提高Facebook进入中国的机会吗?

陈黎芳:我很佩服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不像我,我的英语就不好。

我没有用过Facebook,所以我不知道相关的用户体验。我儿子在用,我从他那听说了不少。

华为公司简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华为于1987年在中国深圳正式注册成立。

合同销售额160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115亿美元,并且是当年中国国内电子行业营利和纳税第一。截至到底,华为在国际市场上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排名前50名的电信运营商中,已有45家使用华为的产品和服务。

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5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31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三十六位。

8月,华为宣布一项全新的手机回收计划,在国内手机圈史无前例地把以旧换新的范围辐射到包括苹果、三星、小米、联想、魅族等各大友商在内的1500个型号的手机。此前魅族也宣布mCycle环保项目,该项目于8月18日在魅族官网上线。

华为企业规模

20华为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华为员工人数逐年增长,到已超过15万人,海外员工比例也在上升。为了对员工进行保障,华为同年投入达58.1亿。

年华为在经济、环境、社会方面的实践与绩效:华为员工人数在至2012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截至2012年底该公司共拥有来自156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5万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总员工人数的45.36%,外籍员工人数接近3万。与20相比,2012年华为中国员工的人数占总员工人数的百分比降低了7.72%至72.09%,海外员工本地化比例正逐年上升,2012年从的69%、年的72%增至73%。同时,2012年华为海外中高层管理人员本地化比例达22%,全部管理岗位管理者本地化比例达29%。

华为讲管理 篇2

“ 分赃” 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 虽然不文雅, 虽然简单, 但却充满人意。认真解读的话, 这里面其实包含最核心的三点: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 其实就是华为的绩效管理。华为的绩效管理, 一言以蔽之:以职位价值定工资, 以任职资格定晋升, 以工作绩效定奖金;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与战略分解相一致, 劳动态度评估与文化、价值观相一致。

华为的绩效管理框架

华为绩效管理体系主要有5大战略模块作为支撑。

(一) 职位价值体系

早期, Hay Group帮华为设计了三张表格, 用来客观评价正常情况下每个岗位的能力要求、风险和责任度, 每一个岗位对应相应的级别, 从而建立起了25级的薪酬架构体系。这样就实现了公司内部价值分配的相对公平。

(二) 绩效管理体系

华为的绩效考核表的内容跟工作目标息息相关, 学的是IBM的PBC ( Personal Business Commitments) 。主要分为业绩和行为两部分, 业绩部分指的是KPI的各项指标, 强调绩效评估;行为部分主要指员工每个阶段所需要做的事和需要改进的内容, 强调能力评估, 这就是现在华为的价值评价体系。工资、奖金、股权等等应该怎么分, 都靠这个体系来提供依据。

更具体地说, KPI体系是与战略地图挂钩的。每年公司所制定的战略目标不同, 对应的KPI指标也不一样。然后这套KPI指标会由上至下地分解到各个系统、各个岗位, 从而成为考核的标准, 每个岗位都有所不同。比如同为市场部的销售人员, 班组主任的考核指标更侧重高层关系, 而客户经理更侧重销售额。

(三) 任职资格体系

能力定义工资, 其考核工具是任职资格体系。华为的专业人员一般分为六个等级, 一级最低, 六级最高。每个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 且每个级别对应一套技能结构, 一个职业大概有四到六项技能结构。

比如作为一个销售人员, 应该具备信息收集、产品知识、项目管理和影响力等几项技能, 那么从一级向二级晋升时, 他会非常明确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学习和提高。这是知识分子自我管理的路径设定。

现在的任职资格体系其实是把最好的经验全部总结提炼, 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可复制的模板。从经营人才的企业转向经营知识的企业。

尽管借鉴了英国NVQ (国家职业资格体系) , 但华为的这套体系是自己开发出来的, 因为每一个职业都不一样, 当时花了很多时间。比如说销售人员的任职资格体系, 是人力资源部六个人花了半年时间写出来的。三人一组, 到各班组里面去待了三个月, 天天和销售人员吃在一起, 住在一起, 把他们的行为全部记录了下来。

(四) 素质模型体系

任职资格体系和素质模型其实是两个概念。任职资格体系更多的是一种对日常工作行为的要求, 比如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应该如何去收集信息、和客户的沟通交流、进行项目公关等, 重点在于各类技能。而素质模型更侧重人才的内在特质, 譬如个体的成就感、影响力等等, 这些特质往往不是靠培养出来的, 而是靠选择。所以华为在晋升的时候更多地使用任职资格体系, 而在招聘当中会更多地使用素质模型。

(五) 劳动态度评估体系

每年年末, 都会发一张劳动态度评价表, 表上大概有几十个问题, 都是非常详细琐碎的, 比如“你有没有拿公司的纸回家”或“上班时间有没有打过私人电话”。这是一般员工的评估表, 对管理层的要求更加严格, 比如会有“能不能为了公司的整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种问题。

这张表每个人自己填, 没有人会督查你是不是填了真实答案, 目的主要是让大家在填写的过程中自我检查。这其实是在潜移默化地不断传递信息、强化观念, 让公司统一的文化和价值观深入人心的过程。

总而言之, 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企业也许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是把知识分子老板化, 按合伙人的方式进行管理;二是把知识分子工人化, 按照流程切割的方式进行管理。对此两者, 而华为做到了“兼得”。

华为如何用绩效考核驱动企业成长

华为公司的营收已经超过业界第一爱立信, 成为通信行业的第一。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是什么驱动着华为取得这样的成功。

有些人认为, 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好, 那么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是以客户为中心, 长期的艰苦奋斗, 这个核心价值观是好。但是以客户为中心, 无非是“顾客是上帝”的另外一种表述, 连路边开小饭馆的都以此为价值观, 可见价值观并不是华为成功的驱动。

也有人认为, 华为的成功在于多年来持续的管理改进, 使得在华为还是一个薄利公司的时候, 就具有国际大公司的管理制度、流程、治理结构, 等等。其实我们可以看到, 有很多企业也学习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建立了自己的流程制度, 但是依然没有华为发展这么快, 可见这是一个工具、方法、体现形式, 并不是真正的驱动力。

那么真正的驱动力在哪里呢?其实用华为的话说, 成功真正在于“把钱分好”。

企业要赚钱不易, 赚到钱之后“分好钱”也不易。谁拿得多, 谁拿得少都可能引发一场地震。中国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 大家都分的少没关系, 但是分的不均, 有些人吃肉喝酒, 有些人只有汤来喝,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说得过去的理由, 很可能在企业酿成一场灾难。

所以如何建立好的机制, 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价值链里面非常的关键。

华为为什么能在20多年里快速成长, 驱动整个公司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根本的动力, 就是拥有一套有效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机制, 这种机制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华为的工资增长机制。

很多企业做预算的时候, 总是给下面的人安排任务, 这等于“逼着”他去做。华为的做法则截然相反, 就一个规定:首先给他一个工资包, 他拿多少工资, 按比例倒推他的任务。比如:给他500万的工资包, 他拿的工资是30万, 那么他必然为这30万去想办法完成绩效。

企业最核心的管理问题是, 一定要把公司的组织绩效和部门的费用、员工的收入联动。这样一来, 最重要的是将核心员工的收入提高。而给核心员工加工资, 可以倒逼他的能力增长。

企业要考虑员工怎么活下去, 要考虑员工的生活质量不下降。员工有钱却没时间花, 这是企业最幸福的事情。而企业最痛苦的是什么呢?低工资的人很多, 但每个人都没事干, 一群员工一天到晚有时间却没钱。

所以在华为, 强制规定必须给核心员工加工资, 从而倒推他要完成多少收入。每年完成任务, 给前20名的员工加20%工资, 中间20%的员工加10%的工资。每超额完成了10%, 再增加10%比例的员工。此外, 即使部门做得再差, 也要涨工资, 不过可以减人。

很多企业经常犯一个错误:部门绩效越差, 就越不给员工涨工资。如果工资不涨, 优秀员工肯定要走, 剩下的都是比较差的。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不能像华为一样每个员工工资都很高, 但你可以让核心员工工资高。在这种情况下, 核心产出职位的薪酬要增加成为必然。

此外华为还将员工工资与企业的毛利率挂钩。

华为首先将毛利分成六个包:研发费用包、市场产品管理费用包、技术支持费用包、销售费用包、管理支撑费用包、公司战略投入费用包。而且要找到这六个包的“包主”, 让这个“包主”去根据毛利来配比下面需要几个人。

任何一个企业, 人均毛利是唯一的生存指标。人均毛利35万元, 是一个企业最低的收入水平。若人均毛利35万元, 60%即21万元是人工成本, 还有35%是业务费用, 15%是净利润。华为之所以一定要实现人均毛利100万元的目标, 是源于华为规定, 员工必须拿到28万元的固定工资。

以上只是华为考核机制的一瞥, 但足以判断其有效性和独特性。

当然, 光有这样一套机制是远远不够的, 最好的机制, 不落地是无法发挥效力的。我们看到很多公司具有完善的管理机制, 但是实施跟不上, 照样难以成功。

而华为的特别之处, 在于将这一套机制作为最核心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原则之一, 放在了所有管理者的手册里。这个手册会在每一个管理者的培训里面反复提到, 因此每一个管理者, 无论是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 还是基层管理者, 都非常清楚, 华为的价值循环链由三部分组成, 即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循环, 价值评价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而绩效管理便是价值评价最重要的一个工具。

正因为华为所有的管理者都明白了这一点, 所以, 在管理者的日常管理行为中, 大家是自觉践行这样的机制。可以说, 华为的绩效管理机制是深入骨髓和血液的, 所以华为的绩效管理才那么具有生命力和价值。

华为如何对绩效管理进行变革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华为过去是一个跟随者, 它的最佳策略就是紧紧跟着跑在最前面的公司, 最前面的公司怎么跑华为就怎么跑, 然后找准机会, 在出现弯道的时候超车, 跑在第一的选手出了失误华为就可以超越他。在那样的情形之下, 华为不需要做太长远的打算, 如果一个领先者要做五年的打算, 华为只要1-5年的打算就可以了。但是, 当华为成为行业第一的时候, 华为的管理就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了, 必须根据变化进行创新, 绩效管理作为华为管理体系最核心的部分, 自然要与时俱进。

成为行业第一后, 首先高层在绩效管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高层的管理者对短期目标过于关注, 对于一些长期目标缺乏应有的关注。比如区域主管把目光聚焦在短期能盈利的项目上, 对一些大的运营商缺乏关注, 或者没有动力关注。在一些产品研发上也会遇到问题, 一些产品的研发往往需要好几年, 首先产品研发本身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 产品出来之后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是没有什么产出的。在这种情况下, 华为如何让高层主管愿意做这样一些长远的战略性的工作, 对华为的绩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华为首先在高层管理者的考核里面着重加入了中长期一些项目, 包括对于大客户的突破、对大的产品的开发。通过绩效考核牵引高层管理者更多地关注长远目标。

在成为行业第一后, 华为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改善基层员工的绩效考核。过去华为在基层作业员工考核上与其他企业差不多, 一般是季度考核, 然后写P B C, 这样的管理动作虽然很规范, 也使得整个公司的管理比较高效率, 但对他们的真正绩效, 并没有特别大的作用。

对于基层作业员工,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们的绩效考核作为季度评价的话, 这个周期可能相对有些长。所以华为现在的绩效管理工作出现了这样一个变化:过去都是统一的要求, 现在根据不同层级的管理者, 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考核周期、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和考核应用。

华为如何应对绩效考核带来的负面问题

实行绩效考核后, 很容易造成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情况。比如说高层分解了2015年的整个销售任务, 各个区域分完之后各管各的, 大家都开动脑筋来争取各种各样的资源, 以便资源往自己方面聚集。但是公司后端的生产、供应链、交付平台, 能力可能不一定能满足全公司的需要, 最后有可能是一些地方争取到大部分资源, 实现了他的目标, 但是更多的区域里面可能因为资源不足, 无法实现目标。

虽然华为从公司的管理机制上限制这种情况的出现, 要求大家不要去争夺资源, 要有大局观, 但在交付高峰时还是出现资源争夺。

为此, 华为在绩效考核方面做了调整, 考虑了多级组织的核算维度, 主要有区域维度、产品线维度, 另外还有客户群, 这种绩效考核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各扫门前雪的状况。

具体来讲, 为解决部门间的资源争夺问题, 华为先后提出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叫“戴帽子”, 第二种叫“拧麻花”。

所谓“戴帽子”, 就是华为把整个公司的任务会分解给区域和产品线。对于区域和产品线考核的时候, 华为就会把公司的目标作为一个统一的要求放到每一个产品线和每一个区域的头上。比如公司2015年要销售400亿美元, 这个目标会占到每一个产品线、每一个区域20%的权重, 如果公司完不成, 大家就完不成, 大家的收益都往下降。这样做虽然可以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但是弊端也比较清楚, 就是大家吃大锅饭, 公司的效益不好, 损失是均担的, 所以这种方法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部门之间相互争夺的问题。

后来华为又采取第二种方法, 即“拧麻花”。所谓“拧麻花”就是在分解这个目标的时候, 同时给产品线和区域相应的"奖金包"的权力, 使得产品线要推广自己的新产品的时候, 可以向区域设立奖金包, 区域可以拿到奖金包就有了推广新产品的动力;区域有了奖金包可以通过向产品线发奖金包的方式向产品线提出产品改进和支持的要求。虽然公司考的是同一个指标, 但这个指标是互相交流的, 而且不同的部门之间有奖金包可以作为相互交叉的激励机制, 不同的指标和奖金包像麻花一样拧在一起, 所以叫"拧麻花"。通过建立“拧麻花”的激励机制, 各个部门之间形成了合力, 最终解决了各人自扫门前雪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辉.华为:绩效管理的颠覆性方法论[J].中外管理, 2014 (12) .

华为十大管理流行词 篇3

呼唤炮火

出自华为老总任正非在颁奖大会上的讲话,《谁来呼唤炮火,谁来提供炮火支援》。其含义是:变革市场营销流程,让听得到炮火的人决策。呼唤炮火,成为华为流程变革的代名词,并引起诸多中国企业的共鸣,《中国企业家》年会曾有一个分会场的议题就是“谁来呼唤炮火”。

深淘滩,低作堰

出自古代李冰父子治理都江堰时的治水箴言:深淘滩、低作堰,逢正抽心、遇弯截角。任正非在运作与交付体系奋斗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以前两句为标题,作为交付系统的运作原则。深淘滩,就是深挖河床,让水在自己的渠道中流动。在企业管理上就是不断地挖掘内部潜力,持续地提高人均效率,大幅度地降低运作成本,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低作堰,就是不依赖堤坝挡水,充分发挥自然的作用。也就是说自己留存的利润低一些,多一些让利给客户,以及善待上游供应商。

铁三角

出自任正非多年前的金刚石理论,其内容为碳元素的三角排列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金刚石。在企业中,客户、产品及解决方案、交付是华为铁三角的原始模型。延伸到以客户为中心,做深做牢客户关系,需要更多的角色加入进来,形成大大小小的铁三角、铁四角。

上甘岭

朝鮮地名,志愿军曾在那里打过一次仗,引申为艰苦地区、一线。出自任正非的多次讲话,包括《上甘岭在你心中,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产生英雄》、《上甘岭是不会自然产生将军的,但将军都曾经是英雄》,在企业管理中主要指个人成长和后备干部培养。

资源池

简称池子,全称后备干部资源池,引申为华为后备干部培养与管理体系。

三大战役

2009年中国市场启动3G建设,华为对此展开了相应的市场营销活动。3G三大战役,直接涉及公司的营销、研发、供应链等体系。在国外营销中也有类似的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华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卖火柴的小女孩儿

出自任正非的讲话。希望员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一下那些因条件限制而无法上学的孩子、缺少关怀的鳏寡老人,以及寒风中叫卖的小贩。同时记住是用你自己的钱。

给父母洗脚

出自任正非的讲话。给员工春节回家时布置的家庭作业。与上条含义相近,区别是本条是家庭责任,上条是社会责任。

弹劾

华为干部管理体系用语。对于那些“一唬二凶三骂”、不作为、怠惰、假公济私、作风腐败的干部,华为的弹劾机制都能发挥作用。弹劾不仅只是鞭策,更多的是帮助与改进。

LTC

华为的管理思想 篇4

任正非是一个人性大师,他能够深刻洞悉人心,以人性为核心来构建华为的人力资源的机制。《以奋斗者为本》是基于任总对人性的基本理解,他是一个思想大师,他是用思想来引领这个企业。

华为下一个目标就是成为这个时代里面伟大的高技术企业,是朴素的思想造就了伟大的企业。有一个清晰企业发展战略,基本合理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体系,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眼下就剩下一条路,走向成功。

关于当前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其实中国企业真正的竞争力优势还是体现在制造业,需要做的要用互联网去改造一些传统的产业,互联网可以颠覆一些产业,互联网基本上还是在流通的领域,如果未来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核心竞争力与持久竞争力形成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互联网还是只是创业期,盈利模式还没确立没有成熟,管理还是婴儿期。

中国的主体经济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上,互联网是一个伟大的工具,但不是中国经济的全部,互联网要遵循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当前互联网经济所提到的风口理论可能会误导一些创业者,是真正的投机行为,要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路,才能真正平稳的落地,长期积累,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天空。

客户价值优先,人力资本价值优先,当前,中国的很多企业在管理与运作模式上还不是成功的企业,企业在创立的过程中,没有盈利能力,还是在创业的路上,只有企业需要真正的内生机制,内生能力满足客户的真正需求才是一个成熟的企业。要用互联网企业去改造我们的传统企业的模式。移动互联网是新逻辑,不是传统PC的逻辑,用户需要付费,不是免费的午餐,今天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是对传统互联网公司最大的颠覆。

华为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华为的高管到任何一个公司去,会给新的公司带来变化,这就是基本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展现。当前,某些人谈现代管理,讲互联网思维的人都不是互联网思维的从业者,华为从开始做移动终端的一款产品起就注重企业的管理,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如果没有企业管理体系建设的思维,那么他的互联网思维是苍白的。中国未来竞争力不是互联网,而是制造业。

企业要赋予员工追求的意义

华为以奋斗者为本从价值评价到价值分配,战略性的管理,人力资源的流动,以及如何应对颠覆性创新的坚持自我批判,这里都是阐述以奋斗者为本。它一定不是功利性的存在,它一定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基础上存在。它是结果责任导向,它的分配是基于结果基于长期贡献进行分配,作为奋斗者的这些核心团队是要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成为奋斗者群体中的一种表率,这种表率为奋斗注入意义,说明了:为什么要做这种奋斗?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牺牲?我们有时说员工,如果他留在学校里他还可以去选择去创业还可以选择去企业做员工,可是如果他到企业去了后几乎再也不能回到学校里。也就是实际上人走到企业后他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这是要通过华为这套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来解读,他要能解读出意义,奋斗者不光是利益,不光是评价,不光是福利,还有员工持股。甚至华为退休以后,如果不就业,不进入竞争企业的话,还继续享受股票分红,这就相当于退休金。如果你还有能力取得额外的收入,公司要把股票收回,这就跟员工为企业奋斗注入真正的意义。华为的意义是探索中国世界级高技术企业之路。

关键词之一:中国的。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从近代以来还没有创造出一个真正的高技术性企业;

关键词之二:世界级的。关起门没有意义,当国门打开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存在,是不是还能领先;

关键词之三:高技术。不是传统领域,不是依赖物质资源、垄断、国家政策的企业,是凭借智力、高技术、竞争力的。

写基本法的商业意义在以客户为中心,中国要取得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应该是每一个华为人奋斗的真正的意义。启发生活中最具价值和意义的东西,要明白我们对生活的期望不重要,生活对我们的期望才是最重要的。正是华为的追求以及它在中国的成长发展中所做的贡献,赋予每个华为人存在的意义,这点是真正促使他们奔向海外,在非洲、在中东等艰苦的、被长期制裁的地方坚持奋斗。什么在支持他,就是这个意义。一个企业要做好,就要给他奋斗目标,要给他意义,就是人生存在的意义,为这家企业付出最好的青春,付出最好的时光是值得的,他在这家企业没有白活。

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在短期看不到成果的企业家如何管理是一个难题,需要有一个企业家的价值判断在里面起作用,关键是你的立场和表现。日本在海啸的时候大家都在跑,但是,华为电信的维护人员在对着人流往前冲,东电的总裁说了一句话,华为是真正的日本人。大家知道海啸发生最需要的是通讯设备,这是企业持有的客户立场。还有利比亚内战,华为一组人去班加西支持反对派,一组人去首都支持政府,战争需要通信,体现华为员工对客户的忠诚。

人的堕怠是从思想开始的

按照华为的“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华为给了我们开放了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读者可以和任总进行心灵对话的平台,遇到问题可以去书里面找相关内容看一看,这不是真理,但可以看看一个企业家是怎么做的,怎么思考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奋斗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华为永远做乙方,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奋斗的方向就是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才会有价值。怎样让奋斗者继续奋斗,就是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和华为的狼性是非常契合的。华为狼性的三个标志:第一敏锐的嗅觉(客户导向),第二强烈的进攻意识(奋斗者),第三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团队精神。任总多次在文章中提到这句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个机制很重要的是,万事由心衰,人的堕怠是从思想开始的,不是行为上。中国企业也高速发展很多年了,后面就慢下来,慢生活,小资等。随着创业时间的延长,会不断蔓延开。其实华为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华为文化的变异,狼变异成了喜羊羊。用任总的话来讲,就是在坂田漂亮的草地上,架着二郎腿、欣赏着美好的风光,晒着太阳,听着下属PPT的汇报,那就是不奋斗了。如果这样,下一个倒下的一定是华为。在当前80后90后为主体的员工群体中,如何让华为文化更好的传承,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让奋斗者做出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思想是一致的,语言有变化,对企业系统的思考是有体系的。

任正非是一个人性大师

任正非是一个人性大师,他能够深刻洞悉人心,以人性为核心来构建华为的人力资源的机制。吴老师、黄老师在华为服务18年、20年,这就是任总洞悉人性的最好证明。以奋斗者为本是基于任总对人性的基本理解,他是一个思想大师,他是用思想来引领这个企业。这本书刚出来的时候,大家以为是黄老师的专著,后来发现全是任正非的思想。

任正非始终在做思想。任总貌似低调,其实他是中国最高调的企业家。在中国高调是不行的,枪打出头鸟。思想的高调那是真正的隐形冠军。中国人由于没有宗教,所以是需要思想引领的,需要价值观和导向的指引。第二就是,任总舍得让利。

人做任何事情都是要有价值的、要有意义的。这个核心的内涵就在这,强烈的进攻意识就是奋斗的意识。华为通过提炼企业的核心文化,铸就了企业成长的基石。任总是用思想去引领这个企业,思想的貌似低调其实是传递思想的高调。以奋斗者为本可能不完全合适其他企业,但是以价值创造者为本,对所有企业适用。

这个时代不奋斗,就没有未来

任总的成功绝对是有原因的,以奋斗者为本,帮助中国的成长者更好的创业。华为对中国企业最大的贡献是奋斗者寻找梦想,能够保持奋斗精神。成功者都是奋斗者,没有一个随随便便成功快乐的人。

不要相信不奋斗就会有结果,华为的成功就是一种中西结合的文化体系。小米每周六天上班,腾讯每天工作都到12点,这个时代如果不奋斗,就是没有未来,以奋斗者为本就是比别人奋斗的更多,中国经济企业持续的发展就是我们的企业家在不断的奋斗,在没有技术,缺品牌的时候就是需要积极的奋斗。

奋斗者不能领导评,否则会出现大量奋斗着的奴才

价值评估是挺困难的,在华为会以关键事件来衡量。在日本海啸发生的时候、在利比亚、在伊拉克战争的时候,华为人向前冲;华为也有盐碱地项目,需要人去做。干部要冲在最前面,需要企业家的表率作用。这是一种自我实现、是有意义的一些事情,实际上华为是去调动人的内心的动力。这个很难,但也是回避不了的。我们如何把握这个两难,这个把握的好,企业就起来,把握不好,企业要走下去就很难。以奋斗者为本,是个理念,是个假设,要变为实践,要验证假设,核心问题是对奋斗者的甄别,因为奋斗者不是领导评出来的,否则会出现大量奋斗着的奴才。奋斗者也不是自评的,否则人人都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伪奋斗者。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是华为最厉害的HR体系。

华为最初的营销的绩效考核是用手写的,任总说制度太乱,制度需要进行整合,制度打补丁,要我们搞一个东西,如何梳理制度。

当年起草基本法,第一稿:企业的前途在哪里,企业的工作如何有效率、员工如何有成就感。第二稿:华为过去为什么成功,哪些可以持续帮助华为成功,哪些要素会成为后续成功的障碍,华为未来靠什么成功?华为基本法的真正基调就是第二稿,让华为走出混沌。

华为项目管理法 篇5

第1章 项目分析

识别最根本的问题或目标需求,是整个项目管理工作第一个需要完成的步骤。

1、弄清项目任务

在接受项目后无法弄清项目任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项目经理在接受任务时,没有认真听好、听对项目任务,结果造成对项目任务的误解。另一方面有可能是领导确实遗漏了一些项目工作的信息,造成项目经理对项目工作的误解。

项目经理在接手一个项目任务以后,首先要弄清楚“我究竟要做什么”“这个项目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等问题。项目任务的目标明确了,项目成员才能有正确的工作方向,整个项目团队就能少走弯路,自然也能更快速地完成项目任务。

2、了解项目需求

因项目团队成员和客户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造成对项目需求的理解不一致。客户关注的是系统如何支持业务流程,让工作效率更高;而项目团队成员关注合理的技术方案,他们重视“工作量”“开发难度”和“系统稳定性”等。这种对项目需求的误解会导致项目目标的偏差,从而也会影响到项目结果。

有经验的项目管理者应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深究项目背后所隐藏的需求是什么。因为他们发现只有找到项目背后的真实需求,才能避免很多无用功,也才能更快、更有效、更经济地解决问题。

所以,项目经理要有这样的意识:在项目执行之前,了解项目背后的真实需求。如果你在无法确定真实需求的情况下就采取行动,工作效率肯定会受到影响。

3、接受项目任务

项目经理在接受一些艰难的任务后,一方面可以获得领导和同事的尊重和肯定;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和培养工作协调能力。总之,项目经理要大胆地接受项目任务,不要把领导交代的项目当成负担。只有当我们抱着积极的工作态度时,我们才有可能轻松地做事,也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4、目标与任务展开

作为项目经理,需要学会把项目目标和任务展开,让复杂的任务简单化,项目成员执行起来也会轻松很多。

让员工了解工作目标、对策、职权以及遇到问题时的求助者是十分必要的,当各岗位员工明确了相关岗位的目标与责任,就便于其与各方取得联系、协调;而管理者明确了目标与责任,也易于从总体上把握目标的协调平衡性,控制目标的按时完成。

接受任务以后不要着急去行动,而是要将总目标注意分解。目标分解得越详细,工作任务就越明确,执行起来就越轻松。

5、执行单元细化法

我们在工作中容易进去一个误区:只知道大概要做成什么事,却不知道具体应该如何下手。事实上,大多数项目工作不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真正的原因是目标模棱两可,不能给人具体的行动指引和建议,从而导致执行结果与目标相迥异的效果。

在细化项目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进行具体情况的分析。建议有:首先,细化目标意味着将总体目标分解成为一个一个具体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应

该直指可行动的行为,最好是具有量化的评判标准。其次,划分的标准可以是任务的阶段性,也可以根据任务量化来进行划分。目标划分不要距离过近或者过远,以适中为宜。最后,设置可 考量任务完成标准,标准越清晰、越客观越好。当阶段性目标实现后,需要根据评价标准与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比对,总结不足与进步之处,进行反馈改进。

6、分目标与总目标对接

为了更好地实现总、分目标的完美对接,在实施团队目标分解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按照整分原则对目标进行分解,把目标落实到不同部门。但各个分目标的综合要能体现总目标,并能保证总目标的实现。第二,分目标与总目标要保持方向一致,内容上下承接,相互关联。第三,分解目标时,要考虑各分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及完成分目标的限制因素,如人、财、物、协作条件和技术保障等。第四,分目标的表达要简明扼要,有具体目标值和完成实现要求。保证各分目标之间的工作量大小,以及处理时间等各方面的协调、平衡。

虽然分目标在经过细化之后比较容易实现,但容易让项目成员迷失在当前而看不到整体局面。所以,设置分目标要预留缓冲余地,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有效地防范目标任务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

7、列一份工作任务清单

不要以为完成目标分解工作以后,就应该立即去组件自己的项目团队。项目经理还要根据西的目标,统筹需要完成那些具体的工作,然后一一罗列出来。明确了工作任务,你才能针对性地配置项目成员,然后再为他们分工,从而纠正杂乱无章的工作状态。

对一件方案,宁可延误其计划之时间以确保日后执行之成功,切勿在毫无适当的轮廓之前即草率开始执行,而最终导致措施方案只目标。

第2章 项目团队

你不可能懂得一切!大小项目,应该是项目团队所有成员努力的结果。

1、明确项目团队结构

团队结构是指团队成员的组成成分,是团队协作工作的基础,在队形保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项目团队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有所变化。项目经理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让项目结构适应项目工作的发展。

2、估算项目团队规模

在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随着群体人数的增多,每个人作出的贡献将减少。对此,心理学家解释说:当要求个体单独完成某项任务时,他的责任感就会很强,就会对该项任务作出积极的反应;当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时,完成任务的责任由大家共同承担,分担在每个个体身上的责任就会减少,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责任感就会减弱,因而也会降低自己的女里程度。

既然责任分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造成,那么,项目经理在分配任务时就应该明确各个成员的职责,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这样就能极大地提高项目团队执行的效率。反之,责任不到位就会出现责任分散的现象,项目经理布置下去的任务多半不会被很好地执行。

项目经理在确定项目团队规模的时候,要评估每个人完成工作的能力,做到量力而行。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者,都要学会正确评估自己的工作能力,学会减

少责任,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事情做好。

3、挑选合适的成员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而且我们同时也知道,做一个项目并非总是需要经营组合。在现实的切企业管理活动中,真正能够产生项目价值的团队常常是那些注重人才搭配而不是专门挑选拔尖人才的项目团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说,就是每一个人的身上都会同时又长处和短处或优点和缺点。因而,作为项目经理一定要牢记:十全十美的人才并不多,选人切忌求全责备。只要他们能够在项目运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价值,就可以将它们纳入项目团队。

4、跳出印象怪圈择人

人们对社会各类的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知。鉴于第一印象的偏颇性、误导性,加上这一现象又是确实存在的。作为项目经理,明智地反思你对员工的印象是有必要的。

总之,无论“偏见”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实,对管理工作都是不利的。这种不利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管理者会借由偏见更多地关注员工的不足,而不是潜能或发展性,从而降低管理者在教育培养上的投入,从而形成一种恶性的互相抵触的管理氛围。

5、敢用一技之长的人

项目经理在组建项目团队的时候,不能只关注一个人的短处,也要关注一个的长处。因为人才没有等级之分,只要为他们创造条件,他们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最终在项目团队中有所作为。

6、挑选尽职尽责的成员

一个人责任心如何,决定着他在工作中的态度,决定着工作的好坏和成败。有了责任心,员工才会认真地思考,勤奋地工作,细致踏实,追求完美,才会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项目经理在组建项目团队时应该意识到,团队需要的是他们的才能,而不是性格。只要员工在项目团队中尽职尽责地工作,也愿意与项目团队的其他成员相互合作,项目经理就可以考虑将这些人纳入项目团队。

7、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组合

无数的管理实践证明,欲打造出一支高效的工作团队,管理者就要根据员工各自的特点进行组合,将“不同类型的头脑”集合起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如此,工作就会轻而易举地完成了。

在用人过程中,熟悉并掌握人才之中的互补定律是十分必要的。在企业经营中也是这样,人往往是个有所长,而经营者需要各种人才。这就要求管理者把他们都放到相应的岗位上,让各种人才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一种最佳的企业整体经济效应。

8、增进成员之间的了解

在项目成员进入团队之后,策划一些让大家相互熟悉的活动,以增进项目成员之间的了解。项目结束了,项目经理也可以准备一份完整的项目大家庭档案,把项目工作中的一些有趣、温暖的画面呈现出来,这是整个项目组成员经理的一段美好回忆。

第3章 项目分工

任务分工看似“小事情”,实际上却有“大门道”

1、根据工作能力派发任务

其实,每个人的工作能力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项目经理要根据他们的工作能力来派发任务,确保他们与从事的具体工作相匹配。

项目经理在派发任务时,首先要考虑到项目成员能力大小。能力不足的人往往难以完成工作任务,而大材小用则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次,项目经理应该依据成员们的知识背景进行分工。

总之,作为一名项目管理者,要对员工的才能、兴趣等了然于胸。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针对特定的岗位选择合适的人选。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这样才能“岗得其人”“人适其岗”。

2、擅长什么,就让他干什么

不可否认,让员工做他们擅长的事情,他们会更有积极性,工作效率也更高;如果把它们放错了位置,让他们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结果很可能不尽如人意。

因此,好的项目经理就是要在项目分工的时候,应该让岗位工作既能充分利用人才的能力,又不会给人才造成巨大的压力,以做到人尽其才。

3、责任落实到每个人

责任分散效应表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大哦的心理代价。

同样,“责任分散效应”放到项目管理中,就是对没有分配到位的工作“旁观”,项目成员很容易产生“我不去做,自然有人去做”的心理,结果谁也没有去做。由此可见,将责任明确到人是保证所有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事事有人负责,项目成员就不会有旁观者的心理,项目经理也不拍出了问题找不到责任人。

4、确保每个人都要有事做

如果一项任务应该由一个人完成,项目经理就要让他承担全部的责任;如果一项任务交给多个人一起来完成,项目经理就要明确每个人要承担的责任。不管是在普通的群体性工作中,还是在项目管理中,参与的人数越多,反而有可能越不利于执行。这是由于群体中个体的责任不明确,导致个体出现推诿心理。

因此,明确责任分工,将责任模糊化变为职责清晰化,将匿名制变为实名制,那么,即使想要推诿也没有办法了。这便是预防推诿的一个有效方式。

5、任务分工要均衡

从事管理咨询业的人总结出一个百试百灵的经验:“当你新到一个陌生的企业或团队中时,其实不用问管理者就可以知道哪个员工做‘出色’——那个最忙碌、经常在管理者面前晃来晃去的人。”

人们能够承受稍微重一点的工作,虽然这么做并不简单。大多数人就会给自己制定工作上限。而且,人们会反复地超越自我,有能力做出他们难以想象的表现。显然,工作表现本身及工作结果是员工最大的动力源泉。但工作量也有一个界限,超过这个临界点之后,员工就做不到了。一旦给项目成员分配的工作量过大,很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下级总是到截止日期还完不成任务,频频犯错,经常很草率地完成一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迟早向项目经理抱怨工作过于繁重。

因此,项目经理要打破“能人体系”的思维,将项目工作从“一个做事”的

局面向“让大家一起做事”。为此,我们必须遵守分工适度的原则。分工的适度原则,即给不同的员工分配合适的任务量,这样既可以保证任务的完成,又兼顾了公平。

6、多设计一些集体性的任务

独木不成林,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聪明的管理者要善于用共同的任务,把团队成员牢牢地绑在一起。

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有很多共通的地方。项目经理在分配工作任务时,也要多设计一些集体性的任务,让项目成员共同来完成项目工作。通过这样的过程,项目成员之间的默契会得到提升,工作效率也能够得到提升。

7、考虑项目成员的想法

项目经理在给项目成员分配工作任务时,应该听取员工的建议。只有听取了员工的建议和想法,才可以深入地了解员工的能力以及对工作任务的态度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影响项目工作的执行。同时,项目经理要给项目成员一定的选择空间,这样能够减少项目成员完不成任务的借口。如果是管理者单方面分配的工作任务,项目成员就可以拿工作本身就不适合自己作为借口,推脱责任。

8、明确岗位说明书

通过岗位说明书,明确项目成员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和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履行职责。这样,项目成员就可以准确界定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范围,避免了越权或是职责不清的情况。

在设计岗位说明书,明确工作职责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下五个关键指标的设计:(1)责任人。根据工作的需求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负责人的权责,确保职责的清晰。保证团队成员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同时,能够在追究责任时,迅速找到相关责任人。

(2)工作内容。对工作内容的透彻了解,是衡量是否明确工作责任的指标之一。工作内容包括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主要工作事宜和相应岗位所应承的主要责任。

(3)工作方法。明确工作方法,是明确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拥有正确的方法会使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4)工作标准。制定明晰的工作标准。就是对任务成果的时间、数目、质量方面有所控制与限定,针对员工责任制定量化标准。

(5)考核细则。明晰相应的考核细则是责任清晰的重要指标。考核细则的制定,可以确保责任的清晰与到位,不仅是对员工日常工作责任的要求,更是管理者对员工进行监督与考核的依据。

第4章 项目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项目,按照计划进行总比没有计划效率更高。

1、让成员为困难做准备

项目经理不仅要告诉项目成员做什么,还要告诉他们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让项目成员能够对工作有足够的准备。

为此,项目经理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项目经理可以针对项目成员的具体任务,告诉他们工作中的难点。这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让项目成员有时

间考虑自己是否能克服困难,如果员工缺乏克服难点的能力,那么这种工作分配就欠缺合理性。二是当项目成员知晓工作难点之后,也可以提前做好准备,避免面对困难时淬不及防。其次,项目经理应该告知成员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当项目成员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之后,他才能重视项目经理给自己交代的任务,从而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

所以,不要轻视工作可能面临的困难,更不能把真相隐瞒起来不说。聪明的哦项目经理应该坦诚地告知项目成员工作的重点、难点,让他们提前为困难做好准备。

2、给工作任务排序

任何工作都有轻重缓急之分,只有分清哪些是最重要的并将它首先做好,才能将工作做到井井有条、卓有成效。

在判断何为要事时,人们却常常将紧急的事情误认为“要事”。外界的压力往往迫使人们不去思考明天的新局面,而力图解决昨天的危机。人们一旦被外界的压力所左右,就可能会忽略那些真正重要的工作。于是,一些要事被放置在急事之后,甚至最终被牺牲掉。

3、给工作任务设定时间限制

每个人内心都有拖延心理,即在从事一项工作时,总觉得自己准备不足,能拖就拖。但在不能拖延的情况下,比如不允许继续准备或到了规定时间,基本上都能完成任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最后通牒效应”

项目工作拖延的问题,并非是工作方法问题,也不是工作时间不够的问题,而是态度问题。项目经理要意识到:时间是紧缺的资源,每一项任务能够支配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只有给任务设定好时间限制,项目工作才有可能在计划内完成。

4、重要的任务多留一些时间

要把握工作的重心,保证能够将时间用于少数重要的事情上,让工作变得有价值。这就是非常著名的80/20法则。成功的关键并不是为日程表上的事物安排先后顺序,而是用具有优先权的事情来安排日程表。

5、给关键任务安排整块时间

大多数时候,因为我们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很少被别人打扰,总是有一整块时间,因而工作效率就会很大;如果我们在同一件事情上的时间是零散的,工作效率肯定会受影响。因此,我们要试图把时间就集中起来利用,特别是那些关键的任务,更应该安排一整块的时间,这样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6、完成任务所需资源的配置

一位知识工作者如果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承担其对组织作出贡献的责任,并且做到实质性提升了该组织的经营能力以及创造了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项目经理不能把自己定位成工作者,而是管理者,树立资源管理意识。在项目经理的带动下,项目团队对人,事物等资源进行合理统筹之后,才能让项目工作按照正常的工作计划向前推进。

7、制定风险防范计划

在识别风险方面需要遵守的3条原则:(1)不拘泥于眼前事物,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2)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3)不拘泥于枝节问题,要看事物的本质。

风险响应计划一般从4个方面考虑:(1)规避。改变项目计划,以排除风险或条件,是项目不收影响。(2)转移。将风险的后果连通应对的责任转移到第三

方。(3)减轻。把不利的风险事件概率或后果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临界值。(4)接受。响应计划可以是主动或被动的方式。

8、制定沟通计划

为了确保信息沟通工作的顺利进行,项目经理有必要提前制定沟通计划,明确信息沟通的信息沟通形式、信息发放时间和发放方式等内容,并制定出详细的信息发放日程表。

不对在此之前,项目经理首先明确沟通的两个层面,一是针对项目组内部的沟通;二是针对与高层和顾客的沟通。紧接着,应该明确的几个问题:(1)与谁沟通?为什么要沟通?(2)他们需要怎样的信息?频度如何?(3)沟通的目标是什么?(4)用什么方式完成沟通?

第5章 项目作业流程

项目工作的效率取决于精确的业务设计和畅通的操作流程。简化了流程,就等于提高了效率。

1、界定项目作业流程

提前界定项目作业的流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减少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因为失误而造成的返工,自然也能够节约时间。更重要的是,项目经理可以按照作业流程设置作业监控点,对项目任务进行把关。所以,要想项目任务高效、高质量的完成,项目经理有必要给项目团队建设一套完善的作业流程,让业务顺畅地流动起来。

2、去掉多余的流程

无论是从员工“人性化”管理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提供工作效率的交付来讲,项目经理都应该尽量简化组织的工作流程,化复杂为简单。

事实上,流程优化并不需要奇迹或是天才,你只要把每个程序都拿来,尽你所能地把它分解成许多详细的步骤,绘成图表,然后质疑每个步骤:你能剔除它、简化它,合并两个或更多的步骤,还是可以调整作业步骤的顺序,以保证程序更有效率。

3、重新设计作业流程

如何使用5why分析法找出流程中不合理的地方呢?5why分析法的实施主要有3个部分。首先是把握现状。即在弄清异常出现的原因之前,分析者需要问到下面的一些问题:(1)识别问题:我知道什么?(2)澄清问题:实际发生了什么?应该发生什么?(3)分解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还知道什么?(4)查找原因要点:我需要去哪里?我需要看什么?谁可能掌握更多信息?(5)把握问题的倾向:谁负责这个环节?什么时间发生的?频率多高?其实是确认异常现象的直接原因。

对新流程设计的要求是必须遵守3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深层次地理解现有流程。虽然不必了解所有细节,但是必须找出所有核心流程。第二个步骤是员工对新流程进行设计。第三个步骤是新流程设计完成后,员工通过局部试点的方式进行检验。

新流程设计完成了,并不代表流程优化结束。项目经理需要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作业流程,确保新流程的运作更加协调。只有个环节始终保持协调运作,才能达到工作流程重新设计的最初目的。

4、确定流程的工作标准

项目经理要强化员工的执行意识,就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或标准,以便能够更好地以标准化引导规范的行为,让管理这种行为变得简单而有效。

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即标准作业程序,也就是用统一的格式来描述某一事件的标准的操作步骤和要求,以更好地指导和规范日常工作。SOP的要点是对某一个程序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控制点进行量化和细化,即使是技术不熟练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根据标准作业程序快速、准确地完成工作。

为作业流程确定工作标准,可以避免员工对细节操作的不知所措,也避免了不同的员工对同一项岗位作业程序存在不同的理解。自然,在这种标准的引导下,项目成员做事的效率和完成工作的质量也得以提升。

5、每个步骤都要走到位

项目作业流程要精确到每一个细微的环节,细节是决定成败的一个关键。忽视了细节,很可能“因小失大”,功亏一篑。工作中的每一步流程、每一个执行环节连接起来成就了一个项目或一项工作,如果其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有可能毁掉整个项目。

6、负责的标准简单化

项目作业流程有各种各样的工作标准,如果标准的要求过于复杂,项目成员就要花较多的时间去理解,工作效率就会受到影响。假如将复杂的标准变得简单易懂,那么执行将会变得更简单、更有效。

为项目作业流程制定工作标准,并非机械地规定“走路要先迈左脚,后迈右脚”,而是要让标准更加简单易懂,且具有实用性。如果误读了细节的要求而没有根据任务的实际情况进行规范,就会落入又一个教条的陷阱当中。那样的话,只会诞生大量脱离实际的“操作手册”,对组织工作的执行效果毫无益处。

7、创造有序的工作环境

简介有序的工作环境不是与我们争抢时间的敌人,而是帮助我们节省查找时间、带来灵感与高效率的好帮手。项目经理和项目成员都应该有这样的共识:在有序的工作环节下,人们的工作效率会更高;在脏乱的工作环境下,工作中出错的概率就会极大地增加。

第6章 项目领导

项目管理的难题并不是员工不懂规矩,而是你不懂的如何界定规矩,或者如何把规矩立起来。

1、设计团队的制度与规则

任何团队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情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项目经理寄希望于项目成员自主管理,而不是通过严格的制度进行管控,结果很有可能背离管理者最初的期望。所以,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在项目工作开展之前,应该提前设计团队成员都认可并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制度。只有建立了好的制度,才能有效解决团队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2、让成员理解制度和规则

有制度是好的,可以用来规范项目成员的工作行为。不过,如果项目成员对制度的理解出现了歧义,不仅无益于管理的规范化,还会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

也就是说,当项目成员对制度和规则存在歧义时,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也不知道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才算符合要求,就相当于根本没有准则。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导致项目经理和成员之间产生矛盾与纠纷,让本来就混乱的现状雪上加霜。

所以说,只有细致的制度,才能保证制度没有歧义,而员工也很容易去理解。这样能够保证员工行为标准的一致性。项目经理在制定制度时,就必须坚持这个原则。

3、你自己要以身作则

团队的规则既是对普通成员行为的制约,也是对项目管理者行为的制约。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会发现,团队中那些最容易破坏制度的人,往往也是制定制度的人——团队的管理者。项目管理也是一样,当项目经理埋怨项目成员职业素养不高、不听从管教时,就应该意识到:项目成员会对项目经理破坏规则的行为进行效仿,或者放弃自我行为的内在管控。由于项目经理首先就不遵守规定,项目成员就会有样学样,也不去遵守规定。在项目成员看来,规则不是为某一个人制定的,既然规则的制定者尚且如此,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了?难道只许你“州官放火”,不许我“百姓点灯”吗?

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要让规则和制度奏效,项目经理就必须做到率先垂范,将制度的内容落实到位。这不仅能为项目经理提供榜样,也能在规范下属的行为时更有说服力。

4、原则性问题不允许探讨

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妥协,一旦在原则性问题上破了先例,管理就会陷入混乱。所以,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项目经理,都应该坚持制度至上的管理原则,绝不能纵容员工做违反制度的行为。因此,项目经理要想让项目成员听从自己的领导,就要维护制度的权威,在对待制度的问题上就必须人人平等。一旦发现有人违反制度,项目经理就要发现一个杀一个,格杀勿论。只有这样,制度才会发挥它自己的作用。

5、团队内部不搞特殊化

事实上,想要让项目成员服从你,靠得不是你对他们的仁慈,而是一视同仁的态度。项目经理应该坚持:只要谁违反了规章制度,都要按原则处置。只要有了这种较真的管理风格,灭掉那些不遵守规则的项目成员的士气,肃清团队纪律,就能避免管理混乱。这也是项目领导的“窍门”。实际上,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项目管理,搞特殊化管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让公司的制度得不到有效实施,公司的制度最后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6、控制好自己的坏情绪

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情绪的好坏,可以影响到整个项目团队的气氛。好的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和自身的发展会到来有利的影响,同时会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坏的情绪不仅会威胁我们的身心健康,还会阻碍个人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项目经理,就应该意识到自己处在领导的位置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应当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到别人,更不会因为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伤害无辜的人。

用不良的情绪还击伤害你的人,或者想无辜的人发泄你的坏情绪,都不是问题解决的最佳方式;正确的做法就是想办法消除心中的不满,或者把它转化成一种促使你前进的力量。

7、是“做人”,不是“管人”

一个管理者肯定很少会听到自己的下属对自己的评价,偶尔能听到一次也是幸运。做管理工作的人确实容易犯认识上的错误,会错误地认为管理工作就是指挥,就是“指使”,这种意识在官本位意识形态严重的环境中更容易滋生。

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需要的是这样一种心态:能够耐心地与项目成员交流问题;在部下碰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够耐心地指导他,甚至跟他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无论是项目经理也好,企业领导也罢,其本质都是需要调动下属积极性的人,而这种端架子、摆官腔所追求的那种东西其实没分清本末。只有懂得放下架子,学会和项目成员达成一片,才能让项目成员甘愿在你的领导下做事,也才能做成事。

8、锻造非凡的领导魅力

领导者要把自己具备的素质、品格、作风、工作方式等个性化特征与管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带领团队达成预定的目标。缺乏优秀的品格和个性魅力,领导者的能力即便再出色,人们对他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他的威信和影响力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既然魅力是一种“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团队领导者呢?项目经理不妨围绕“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智赢人、以己正人”这16字做文章,来提升自身的领导魅力。

总之,领导魅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品格、能力、情感等因素,而领导魅力的培养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因而,项目经理应不断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以此来增强自身的领导魅力,从而让项目成员在你的带领下开开心心地为你效力。

第7章 项目执行

当你用心指导成员的时候,他们的工作效率就会有所提升;当你沉迷于抱怨成员的时候,他们的表现反而更糟糕。

1、改掉成员拖延的习惯

项目团队中会有这样一类成员,他们身上存在着一个很不好的工作习惯——拖延。本来可以随手处理的工作,他们非得延迟几天才把结果提交上去。实际上,这是一种叫做“最后通牒效应”的心理在作怪。“最后通牒效应”是针对人们的拖拉倾向而提出的。提起它,几乎每个人都不觉得陌生,因为人们每天都在重复着这样的心理状态,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然而,职场是个讲究效率的地方,很多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我们都养成拖延的习惯,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被别人抢走。

如何才能让项目团队成员养成快速行动的习惯呢?这需要从项目经理和项目成员两个方面入手。对项目经理而言,首先,要为项目成员做好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效率第一的意识:其次,为成员设置明确的工作期限,让每个人都承担起责任,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时间观念:最后,要做好项目考核,并且将考核结果同员工工资挂钩,这样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项目成员而言,要做到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并做好自我监督。也就是说,而对繁杂的工作任务,项目成员要分清主次,按照重要事项、非重要事项、紧急事项、非紧急事项的逻辑,将手中的工作进行分类并依次完成,避免因主次不清导致重要事项延误。另外,项目成员要学会自我监督,针对每天的工作、工作要达到的目标等制定出一套详细的考核标准,并按照标准来评价自己、监督自己,在自我监督中将每天的工作做好。

2、引导他们从小事做起

项目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步一步地落实。但是,很多人觉得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简单而毫无意义的工作上,而是要瞄准大的目标上,去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人们往往喜欢着眼于大目标、有价值的东西,却忽视了一些最简单、最容易完成的事情。

事实证明,从小事做起的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这并不是投机取巧、避重就轻的方法,而是在成功地完成一件小事之后,心理就会建立起一种信息——“一定能把目标实现”。进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就能够扛得起命运的重担。同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这样由易到难地做事,心理对这个过程肯定会越来越熟悉。所以在困难越来越大时,我们能够沉着应付,而不失方寸。

3、执行中不忘指导成员

在管理工作中,一些项目经理喜欢做甩手掌柜,把工作分配给项目成员以后,就开始不闻不问,然后指望项目成员给出满意的结果。这样的项目管理者仅仅充当了一个指挥着的角色,负责把工作分配下去,最后再向项目成员要结果。殊不知,在项目管理工作中,向项目成员交代了工作任务,他们并不一定就认真做了,即便认真做了,也不一定就能做好,做到位。很多项目成员也会如此,觉得自己曾经做过类似的工作,肯定可以胜任。实际上,没有经过专门的指导训练,他们是不能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的。这个时候,就需要项目经理为他们做出正确的说明和指导,保证员工真的掌握了工作方法。

4、纠正工作中的坏习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项目经理如此,项目成员也是如此。从表面上看,个人习惯对项目工作的影响不大,实际上是我们没有意识到习惯的力量罢了。同样,在项目工作中,习惯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工作进度、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效。良好的工作习惯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坏的工作习惯则常常拖后腿、成为工作中的障碍。那么,哪些习惯属于工作中的坏习惯呢?德鲁克认为:”坏习惯就是我们所做的或未能做的、妨碍我们发挥效率和创造绩效的事情。”换言之,任何妨碍工作成效的行为都应该被归到“坏习惯”的范畴中。

项目经理如何帮助员工改变不良习惯。首先,项目经理要让项目成员看到坏习惯带来的弊端,让其相信如果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就一定可以改掉习惯。其次,项目经理要帮助项目成员安排周详的工作计划,并监督他实施计划,让他们没有时间顾及哪些不良习惯。

5、要有节奏感地做事

工作任务的落实要依循自己特有的韵律,有条不紊的开展。如果在工作过程中受到外界的打扰,工作效率自然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项目经理想要让项目工作如期完成,有责任帮助项目成员掌握一些方法来保持比较和谐的工作韵律,减少外界的干扰。

要想有节奏感地工作,就要在工作任务执行前期明确任务的内容和预期达到的效果。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走“直线”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步骤,直接进行为达成任务目标而操作的环节。而且,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才能保证工作方向的正确性,这也是提高时间利用率的最佳技巧之一。最后,要划出与他们共同操作的实践。对于可能被人打扰的工作环节,要提前划出专门的时间,以确保其他工作

任务在执行过程中不会被迫中断或延误。如果某些工作环节中需要得到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就要事前与对方确认合适的时间段,以免打乱了他人的时间韵律。

保持工作韵律的方法:首先,公示自己的忙绿时间,建立工作氛围。其次,安排一段可以被打扰的时间。最后,快速排出外来干扰。受干扰的实际那越长,对工作的影响越大。

6、保证工作一次做到位

一些项目成员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喜欢敷衍了事,求快不求好;等到项目审核不通过,被要求返回重做的时候,才知道加班加点地重来一遍。这种做事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会浪费很多资源。

有的员工在一开始的时候狡辩:时间太紧了。但是,难道我们有时间返工,却没时间把工作一次到位吗?实际上,初相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员工的工作态度散漫、浮躁,不能将事情做到位。为此,项目经理应该重视对项目成员工作态度的培养,并且为他们传授一定的工作技巧。

7、琐事要集中起来处理

我们知道,工作任务有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之分。或许,琐碎事务对于主要工作也许不是十分重要,但是听之任之的话,又有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重要事件的处理效率。

学习曲线法则是指在一个合理的时间段内,连续重复同一类型的工作,工作效率会按照一定的比率实现递增,从而是工作任务所消耗的时间呈现为一条向下的曲线。学习曲线法则告诉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尽可能集中处理性质相同的事务性工作。因此,对于琐碎的事务,项目经理要让项目成员集中起来并批量处理。这样可以达到压缩处理琐碎事务时间的目的,从而为重要的事务留出更多的时间。

8、指出错误,并说出原因

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经理不可能对项目成员做的每件事都能指导到位,这就给了项目成员“自由发挥”的机会。这就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项目成员总会有自己习惯性的工作方法或是操作流程,但这些方法或流程并不都是正确有效的;项目经理只关注项目工作的进度,只要项目成员按时完成工作即可,没有深入地研究他们使用什么方法做到。

其实,如果项目经理在工作中足够细致,又愿意了解项目成员的工作过程,就很容易发现不妥之处。因此,管理者不仅要帮助项目成员之处错误,还要让他们知道原因,这样才能心甘情愿地做出改变。

第8章 项目沟通

没有沟通就无所谓理解。同样,没有沟通也无法群策群力。有效的管理总是离不开有效的沟通。

1、明确地传达你的指令

在项目工作的推进过程中,项目经理不可避免地要给项目成员传达一些工作指令。不过,由于时间不够或者项目经理说话习惯的关系,总有一些项目经理在传达指令时不够明确,容易让项目成员产生误解。

项目经理在传达指令之前,首先要整理好自己的思绪。项目经理可以在心中盘点好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以后,再开口向员工表述,员工会更容易理解工作任务究竟是什么。其次,在传达指令的过程中,项目经理应该意识到:传达质量不同于演讲,不需要充足的话语作支撑来渲染气氛。在传达指令时,项目经理要精确掌控话语量,不宜滔滔不绝,也不宜惜字如金,只要能够将指令交代清楚即可。另外,在措辞的选择上,项目经理要尽量使用短句子来替代长句子,这样不仅说起来轻松,也可以让接收指令的一方听起来更省力,句子的说服力也更强。当然在传达指令的过程中,项目经理要确保自己的话语没有歧义。

2、与项目成员平等交流

项目经理也是管理者,他在项目团队扮演的角色跟企业管理者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是一样的。因此,项目经理在同项目成员交流的时候要放低姿态,平等地与项目成员进行交流。在平等的环境下,沟通下会更顺畅,也才能出成果。

3、和项目成员共享信息

信息共享是实现高效工作的基础,对协调各项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信息的不断传递中,纵向的信息传递可以协调不同层次的工作行为,而横向的信息传递则可以协调项目成员之间的工作行为。为此,项目经理需要建立一个畅通的沟通渠道,实现项目团队内部的信息共享。

根据学者莱维特教授的研究,组织中的沟通渠道有链型、轮型、Y型和全通道型4中基本的沟通网络。(1)链型沟通渠道。在一个组织中,它相当于一个纵向的沟通渠道。在链型的沟通渠道中,信息按高低层次逐渐传递,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2)轮型沟通渠道。这是一种管理人员分别同下属部门发生联系,成为个别信息的汇集点和传递中心的沟通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一个主管领导直接管理若干部门的权威控制系统。这种渠道是加强控制、争取时间、提高速度的沟通模式。(3)Y型沟通渠道。这是一个团队内部的纵向沟通渠道。其中,只有一个成员位于沟通活动中心,成为信息沟通的中间媒介和中间环节。(4)全通道沟通渠道。这种模式是一个开放的信息沟通系统。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彼此十分了解。这是一种民主气氛浓厚、合作精神很强的沟通渠道。

4、让项目成员敢说真话

要想沟通发挥作用,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保证双方提供的都是真实信息。因此,在项目沟通中,让项目成员说真话自然也成为每一个项目经理的意愿。

怎么样才能让下属敢于说真话,你该做些什么?首先,你要保证说真话的人绝对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当然,管理者还需要抱有宽容的态度,容忍不同的声音,倾听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员工就能比较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对别人的看法进行评价。

5、让项目成员把不满说出来

对于项目经理,无论团队有着怎样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项目成员在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因而,抱怨和不满便随之而来。对于项目成员的不满,如果项目经理通过惩罚手段来企图达到消除抱怨的目的,项目成员的不满情绪无法发泄出来。这就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团队死气沉沉,如死水一潭,没有活力,形成无声的抗议;二是一旦情绪爆发,就会矛盾激化,无缓冲期,搞不好闹成劳资双方两败俱伤。

其实,不同的意见与冲突,反而可以激发活力与创造力。因为牢骚本身带有员工对问题解决的想法和期望,因此管理者应当重视员工的牢骚,并从中找出积

极的成分。牢骚是对现状中存在的不合理与不足进行改变和完善的催化剂。在员工张开嘴巴要发牢骚时,管理者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理会员工发牢骚的原因,并积极作出改善。

6、否定项目成员建议的方法

没有人愿意被否定,管理者如此,员工也是一样。即使他们是下属,他们的见解也可能是错误的,但管理者也应该换位思考,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们的想法,给他们鼓励和肯定。项目经理要有启发当项目成员向你提出错误的意见或想法时,你要采用委婉的手段,避重就轻,保护项目成员的积极性。

具体来说,项目经理在倾听项目成员的意见或建议时,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专心地倾听。如果对方的意见中有明显的缺陷,也不要打断,而是要等对方把话说完。待对方阐述完毕后,项目经理可以肯定其中合理的部分,然后循循善诱地让建议者自己找到建议中的问题,这样效果会更佳。另外,无论对方所提出的建议是否值得采纳,都应对他这种积极的行为表示鼓励和感谢,以促使其再接再厉。

7、积极地给成员反馈信息

很多项目经理在沟通中容易犯一个错误: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之后,却不及时地给出反馈,这样就很容易让项目成员错误地理解管理者的意图。在任何的管理活动中,反馈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会对行为表现起到调节改善的作用,也是与他人进行情感互动的一个环节。

8、让沉默的人也说说话

第9章

项目团队激励

一个人的力量无足轻重,只有点燃了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才能确保项目工作早日完成。

1、对项目成员说:我相信你

2、让项目成员相信:我能行

3、他想要什么,你就给什么

4、给成员施加一点工作压力

5、消除重复工作带来的倦怠

6、不妨试试激将法

7、刺激成员的攀比心

8、让成员们自我激励

第10章

维持团队稳定

项目团队不稳定,就会影响项目工作的正常进行,如期实现项目工作的目标也将沦为空中楼阁。

1、在工作中要尊重成员

2、关注成员的生活状态

3、疏导成员的工作情绪

4、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肯定项目成员的工作成果

6、协调项目成员之间的冲突

7、让项目成员看到“希望”

第11章

项目控制

结果重要,过程也重要。如果不能对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纠正出现的问题,那么理想结果的达到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1、时刻关注工作进度

2、用里程碑切分项目

3、定期听取工作汇报

4、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5、根据变化来调整计划

6、不要让过程取代目标

7、工作结果绝不打折扣

第12章 项目收尾

项目工作结束了,项目经理的工作还在继续,你应该让项目有个完美的结果。

1、评估项目结果

2、提交项目成果

3、赞扬成员的工作成绩

4、奖励表现优秀的成员

5、指出项目工作中的不足

6、对失败的成员也要鼓励

华为十大管理要点探秘 篇6

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只有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目前情况下,我认为我们公司从上到下,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危机,那么当危机来临的时刻,我们可能是措手不及的。我们是不是已经麻木,是不是头脑里已经没有危机这根弦了,是不是已经没有自我批判能力或者已经很少了。那么,如果四面出现危机时,我们可能是真没有办法了。如果我们现在不能研究出现危机时的应对方法和措施来,我们就不可能持续活下去。

大家知道,有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确实了不起,但去年说下来就下来了,眨眼之间这个公司就几乎崩溃了。当然,他们有很好的基础研究,有良好的技术储备,他们还能东山再起。最多这两年衰退一下,过两年又会世界领先。而华为有什么呢?我们没有人家雄厚的基础,如果华为再没有良好的管理,那么真正崩溃后,将来就会一无所有,再也不能复活。

华为公司老喊狼来了,喊多了,大家有些不信了,

但狼真的会来的。今年我们要广泛展开对危机的讨论,讨论华为有什么危机,你的部门有什么危机,你的科室有什么危机,你的流程的哪一点有什么危机。还能改进吗?还能提高人均效益吗?如果讨论清楚了,那我们可能就不死,就延续了我们的生命。怎样提高管理效率,我们每年都写了一些管理要点,这些要点能不能对你的工作有些改进,如果改进一点,我们就前进了。

一、均衡发展,就是抓短的一块木板

在管理改进中,一定要强调改进我们木板最短的那一块。为什么要解决短木板呢?公司从上到下都重视研发、营销,但不重视理货系统、中央收发系统、出纳系统、订单系统……等很多系统,这些不被重视的系统就是短木板,前面干得再好,后面发不出货,还是等于没干。因此全公司一定要建立起统一的价值评价体系,统一的考评体系,才能使人员在内部流动和平衡成为可能。比如有人说我搞研发创新很厉害,但创新的价值如何体现,创新必须通过转化变成商品,才能产生价值。我们重视技术、重视营销,这一点我并不反对,但每一个链条都是很重要的。

研发相对用(户)服(务)来说,同等级别的一个用(户)服(务)工程师可能要比研发人员综合处理能力还强一些。所以如果我们对售后服务体系不给认同,那么这体系就永远不是由优秀的人来组成的。不是由优秀的人来组织,就是高成本的组织。因为他飞过去修机器,去一趟修不好,又飞过去修不好,又飞过去又修不好。我们把

华为讲管理 篇7

1.1 知识型员工的概念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将知识工作者的定义阐述为 “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 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加拿大著名的学者、加拿大优秀基金评选主审官弗朗西斯将知识型员工的定义阐述为“简而言之, 知识型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可以认为, 所谓的知识型员工就是指在一个企业之中用其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动手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

1.2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1) 具备相应的专业特长与较高的个人素质。

知识型员工大多受过专业教育, 具有较高的学历, 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具备一定的专业特长;同时由于其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缘故, 知识型员工中大多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 如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较强自我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素养。

(2) 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

知识型员工通常都具有较高的需求, 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与一般工作相比, 他们更加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希望通过这个过程来发挥自我, 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3) 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知识型员工从事的是在不确定环境中的高难度工作而不是简单重复的工作。知识型员工具有很高的工作自主性, 凭借其拥有的专业化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 形成新知识, 推动科技创新。

(4) 其工作过程难以直接监控、劳动成果难以精确衡量。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过程往往没有固定流程和环节,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 其工作产出难以用经济效益指标精确管理, 所以说对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过程很难实施直接监控, 劳动成果难以精确衡量。

2 华为公司概况及其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管理

2.1 华为公司概况

华为公司成立于1988年, 从当时一个不足20人、注册资本仅仅2万元的小作坊, 发展成为一家现有员工2.4万 (包括外籍员工3400人) , 年销售额462亿元人民币 (包括海外销售额22.8亿美元) 的高科技企业, 从而跻身世界电信制造业的前20强。其主要从事通信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 是我国电信行业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作为一家民营企业, 华为一直推崇企业必须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的观念, 每年坚持以销售额10%的资金作为其研发经费, 以技术创新抢占市场先机。目前, 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覆盖了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全球前50名的运营商中, 已有22家使用华为的产品与服务。在华为公司里, 85%以上的员工具有较高的学历或职称, 即知识型员工。华为不断追求和探索针对知识型员工的合理的激励措施, 取得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成果, 成为华为公司能实现高效创新的秘诀之一。

2.2 华为公司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管理

华为公司对员工有一套较为有效的激励机制, 从激励方法来说可以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2.2.1 物质激励

在当今的人力资源管理中, 物质激励仍是人才激励的重要手段之一。华为公司一方面利用高工资进行短期的物质激励, 另一方面也注重长期的物质激励。华为的工资分配实行基于能力的职能工资制, 员工的工资不仅与业绩挂钩, 还与其工作态度、责任心和能力挂钩。这使得员工受到长期的激励, 从而促使员工在做好份内工作的同时, 还努力寻求自己能力的提高。同时, 华为公司所推行的员工持股制是华为价值分配体制中最核心和最有激励作用的制度。华为公司的股权分配不是按资分配, 而是按知分配, 它所解决的是知识劳动的回报, 这样就从制度上初步实现了知识向资本的转化。由此看来, 员工持股的激励是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的有效结合。

2.2.2 精神激励

物质激励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但精神激励也同样必要, 也是员工更高层次的需要。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 他们需要追求个性发展, 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华为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要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 并尽力为员工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并以此来激励员工。如为员工提供了大量的培训、参观和学习的机会。并且华为的员工不再被看成是雇员, 而是公司的主人, 并能够获得公司开放的资源。这样, 员工在有需要的时侯就能够很方便地得到企业的资源, 因而更容易获得成长的机会。

另外, 华为公司还专门设立一些如荣誉奖、职权等多种形式的精神激励。例如, 华为还专门成立过荣誉部, 专门负责对其员工进行考核、评奖。除此之外, 华为还把职权作为其员工晋升的奖励形式。华为认为工作可以是享受, 工作和非工作的界限可以被模糊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华为的种种做法是聪明的, 增加了员工工作的满意度。有华为员工就表示, 这种满意感, 也正是华为吸引他们的最大原因。

3 以华为公司为例分析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管理措施

3.1 基于合理薪酬体系的物质和精神激励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 对知识型员工来说企业设计并建立一个合理的薪酬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企业不仅要为员工提供外在的货币激励, 如基本工资、津贴等短期激励薪酬, 股票期权、购买公司股票等长期激励薪酬, 还要给员工提供非货币形式的各种内在奖励。比如, 给予挑战性工作、良好的工作环境、培训的机会、企业对个人的表彰、谢意、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尊重和理解等。华为公司的成功充分说明了一个合理的薪酬体系对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性。

3.2 加强教育和培训, 注重员工个体成长的成长激励

知识型员工大多不断追求对知识的探索, 追求事业的发展, 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 大部分知识型员工发现知识很快过时, 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他们非常看重企业是否能提供知识增长的机会。华为公司在这一点上是值得其他公司学习的。它为员工提供了大量的培训、参观和学习的机会, 满足了员工的需要。为此, 企业应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员工的整个生涯, 使员工能够不断地补充知识, 随时学习到最先进的技术, 保证与企业同步发展。

3.3 加强情感交流, 创造和谐环境的情感激励

对知识型员工来说最有效的情感激励就是是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尊重与肯定、理解与支持以及关心与体贴。企业管理者应经常深入下属, 平等对话, 并经常组织集体活动, 加强人际沟通, 把企业建成一个充满亲情的大家庭, 使得员工有明显的归属感。企业还应为知识型员工创造一个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和互相支持的和谐环境。在华为, 良好的氛围是华为宝贵的财富, 在良好的氛围中工作, 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有员工就表示, 这种满意感, 也正是华为吸引他们的最大的原因, 华为还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员工的生活, 使员工把从中获得良好的心情和精力带入到工作中来。

3.4 培育优秀企业文化, 增强员工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文化激励

良好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和培养员工。建立良好的企业风格和企业文化, 能够增加员工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使员工能在工作中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凝聚力。在这个过程中, 要注意引导知识型员工将自己的个人目标的实现同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 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华为努力让员工把公司当成是一个大家庭, 使员工认为大家的工作是为了共同的事业。因此, 企业要树立完成企业目标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营造一种团结进取的企业文化, 充分地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岳秀红.知识型组织员工的激励管理[J].商业现代化, 2007, (8) .

[2]常保瑞, 宋永丽.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激励探讨[J].管理科学文摘, 2006, (6) .

华为用互联网改善管理 篇8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工业科学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已经过时了。现在需要的是创新,是想象力,是颠覆,是超越。真是这样吗?科学管理过时了吗?基于数据和事实的理性分析和精细管理,真的不再需要了吗?

我们认为,互联网还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现在汽车必须首先是车子,豆腐必须是豆腐。当然,这不等于将来不会改变。

但是,互联网的确已经改变了做事的方式,使传送层级减少,速度加快。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意义,是可以提升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今天坚持继续“蓝血十杰”数字工程,就是为了给用互联网精神改变内部管理打下坚实基础,进而实现与客户、供应商的互联互通。

科学管理

要回答互联网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先要搞清楚“蓝血十杰”为现代企业管理贡献了什么,我们应当学习什么?

二次大战结束后,来自美国战时陆军航空队“统计管制处”的十位精英,被刚刚从老亨利·福特手中接过福特汽车公司控制权的亨利二世招致麾下,进入公司计划、财务、事业部、质量等关键业务和管理控制部门。

从此,他们掀起了一场以数据分析、市场导向,以及强调效率和管理控制为特征的管理变革,使得福特公司摆脱了老福特经验管理的禁锢,从低迷不振中重整旗鼓,扭亏为盈,再现当年的辉煌。这十位精英抱持对数字和事实始终不渝的信仰,以及对效率和控制的崇拜,使之获得了“蓝血十杰”的称号,人们将他们尊称为美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奠基者。

“蓝血十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贡献可以概括为:基于数据和事实的理性分析和科学管理,建立在计划和流程基础上的规范的管理控制系统,以及客户导向和力求简单的产品开发策略。

科学地掌握生产规律,以适应未来时代的发展,是需要严格的数据、事实与理性分析的。没有此为基础,就谈不上科学,更不可能作为技术革命的弄潮儿。科学管理与创新并非是对立的,二者遵循的是同样的思维规律。

“蓝血十杰”为福特公司建立了财务控制、预算编列、生产进度、组织图表、成本和定价研究、经济分析和竞争力调查等,这些构成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

六十多年过去了,如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以其便捷的无时、无事、无所不在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以及海量的信息资源传送、呈现、挖掘和共享,正在颠覆书籍、报刊、音像、分销、零售、中介等行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并对物流、金融、医疗保健、教育等越来越多的行业造成巨大冲击。

虽然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信息革命的时代,未来还不知如何预测,但汹涌澎湃的新技术革命浪潮,还是离不开工业时代的基础。

这是因为西方公司自科学管理运动以来,历经百年锤炼出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凝聚了无数企业盛衰的经验教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用谦虚的态度,下大力气把它系统地学过来。只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我们的一切努力才能导向结果;我们的大规模产品创新,才能导向商业成功;我们的经验和知识才得以积累和传承;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进步。

优化管理

从1998年起,华为投入数十亿美元,邀请IBM等多家世界著名顾问公司,先后开展了IT S&P、IPD、ISC、IFS和CRM等管理变革项目。变革的指导方针是,“先僵化,再固化,后优化”。僵化是让流程先跑起来,固化是在跑的过程中理解和学习流程,优化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持续优化,我们要防止在没有对流程深刻理解时的“优化”。

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努力,华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上建立起了一个集中统一的管理平台和较完整的流程体系,支撑公司进入了ICT领域的领先行列。

但是,管理变革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远远超过了我们最初的估计,而且随着公司全球业务的扩展和新的奋斗目标的提出,公司管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因此,目前华为的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难点问题。

一是跨领域、跨部门的端到端的主干流程的集成和结合的贯通,仍是目前最大的短板。各类流程看似各自都实现了端到端打通,但到了真正使用流程的部门和岗位那里却是“九龙戏水”,无法配合,效率低下。我们必须把公司级的管理变革进行到底。

二是公司运营管理与业界最佳实践,还存在较大差距,已经成为制约公司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短板。公司在与爱立信对标的过程中,发现同样的管理,我们的用人用工比爱立信多。

对标之后,华为提出了“五个一”目标,供应链和GTS同时发起了“账实相符”管理变革项目。“五个一”和“账实相符”目标的实现,涉及从产品配置简化,产品配置打通,业务场景分类和简化,全球供应网络布局优化,从销售要货到国家仓再到站点的计统调模式变革,交付上ERP、ISD变革等多个管理变革项目的集成。

三是如何实现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转型。公司的运作正在从以功能部门为主的运作方式,逐步向以项目为中心的运作方式转变,客户、研发、服务和变革项目,将成为未来业务运作的主要形态。这样,才能避免大公司的功能组织的毛病,去掉冗余,才能提高竞争力,才能使干部快速成长。

四是将简化管理问题提上日程。华为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蓝血十杰”以其强大的理性主义精神奠定了战后美国企业和国家的强大,但任何事情都不可走极端。

上世纪70年代,由“蓝血十杰”所倡导的现代企业管理也开始暴露弊端。对数字的过度崇拜,对成本的过度控制,对企业集团规模的过度追求,导致了过度管理和对创造力的遏制,使得福特等一批美国大企业遭遇困境。

在华为公司,管理的复杂性正在随公司规模的扩大呈非线性的增长,这已经开始成为公司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两难之处在于,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是客观趋势,华为必须在坚持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商业模式的同时,降低管理的复杂性。

这意味着华为的管理变革将进入攻坚期。因此,华为要时刻牢记,管理的目的,是提升一线的作战能力,是以客户为中心多打粮食。我们需要优化管理,但不能管理过度,凡是不能增产的管理,都不是好管理。

用互联网改善公司管理

今天,互联网和物联网正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促进了信息的生产、交流、获取和共享,但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同样,互联网也不可能使一家公司的管理实现跨越,科学管理还是基础,流程和规则可以简化,但不可以没有。

对实体经济来说,互联网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是颠覆还是推动?蒸汽机和电力都曾在产业和社会生活中起到革命性的作用,但这些技术革命不是颠覆,而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和生产的进步。互联网也不例外,其本质作用在于用信息化改造实体经济,增强其优质、低成本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一句话,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意义,是可以用它来提升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在改进公司内部管理方面,互联网可以大有作为。首先可以使产业链内部交易标准化、数据化的信息快速传递,并全流程透明;其次通过信息互联加强内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推倒部门墙,简化内部运作、核算和控制,降低交易成本;再有,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充分挖掘和分析公司客户需求的大数据,加强客户洞察,与客户共同创造价值;分析内部运作的合同、订单、项目、配置、库存、物流的大数据,支持及时、准确、优质和低成本的交付;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大数据分析,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牵引优质资源向优质客户的倾斜。实际上,把标准化产品销售和行政采购搬到互联网上,实现B2B、B2C、O2O等多种新商业模式的运作,华为已经在做了。

经过十几年努力,华为已经建立了统一的管理平台,平台上绝大部分数据是真实、可靠的,这使华为利用互联网方式继续改进管理有了扎实基础。未来,华为的产品要占领世界大数据流量的制高点,除了靠创新外,要靠严格、有效、简单的现代管理体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大视野、大战略。

华为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取得今天的成绩,就是因为公司十几年来认认真真、恭恭敬敬地向西方公司学习科学管理,真正走上了西方公司走过的路。这是一条成功之路,是必由之路。

上一篇:爱,就在我们身边四年级作文下一篇:高二生物实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