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推荐9篇)
2、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
(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粒子直径
<1nm
1~100nm
>100nm
外观
均一,透明,稳定
均一,透明,介稳体系
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实例
食盐水
Fe(OH)3胶体
泥浆水
3、胶体:
(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丁达尔效应。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特殊:盐酸(混合物)电解质溶液)。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固态电解质(如:NaCl晶体)不导电,液态酸(如:液态HCl)不导电。
2、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离方程式:要注意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如:Al2(SO4)3=2Al3++3SO42-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水。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②拆:把易溶的强电解质(易容的盐、强酸、强碱)写成离子形式。
常见易溶的强电解质有:
三大强酸(H2SO4、HCl、HNO3),四大强碱[NaOH、KOH、Ba(OH)2、Ca(OH)2 (澄清石灰水拆,石灰乳不拆)],可溶性盐,这些物质拆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一律保留化学式。
③删:删除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价态不变和存在形式不变的离子)。
④查:检查书写离子方程式等式两边是否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3、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看几看)
①看是否符合反应事实(能不能发生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对不对)。
②看是否可拆。
③看是否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④看“=”“ ”“↑”“↓”是否应用恰当。
4、离子共存问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沉淀:AgCl、BaSO4、BaSO3、BaCO3、CaCO3、Mg(OH)2、Cu(OH)2等。
生成气体:CO32-、HCO3-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H2O:①H+和OH-生成H2O。②酸式酸根离子如:HCO3-既不能和H+共存,也不能和OH-共存。如:HCO3-+H+=H2O+CO2↑, HCO3-+OH-=H2O+CO32-
(2)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无色溶液中不存在有色离子:Cu2+、Fe3+、Fe2+、MnO4-(常见这四种有色离子)。
②注意挖掘某些隐含离子:酸性溶液(或pH<7)中隐含有H+,碱性溶液(或pH>7)中隐含有OH-。
③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元素化合价升降。
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或有电子的转移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失电子)→升(化合价升高)→氧(被氧化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得电子)→降(化合价降低)→还(被还原或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注】一定要熟记以上内容,以便能正确判断出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剂、还原剂在反应物中找;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在生成物中找。
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一、要多深入研究教材,掌控好新教材的“度”
新教材的教学中“度”难以把握,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呈螺旋式上升趋势,而老教材的编排是一步到位。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性、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探究和研究是新教材的特点,其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启迪突出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因此造成理论知识比较少,课本中只提供了基本知识框架,而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必须由教师来引导学生完成,这对教师整合、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添补哪些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严格忠实于教材,什么都不补充,可以教得很轻松,但会造成容量不够,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困难;若凭借自己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造成课堂容量大,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
例如: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我就是严格忠实于教材,结果造成学生解题困难,无法解决配套练习上的习题。只好在后续教学中又加以必要的增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很被动,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我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又完不成教学任务……经过不断摸索,我觉得,对“度”的把握,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的一环。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认为高一年级教学应该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准绳,适当添加部分内容,切不可“一步到位”。
二、要多研究探索,寻求最佳教法
新课改要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构建一个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物质及其变化现象为切入点并在化学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的化学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化学备课小组经常交流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每节课四位老师多方面查找资料,以学校“三三五”导学案为模式编写好导学案,科任老师再根据所带班级进行微调、二次备课后再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探究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判断和鉴赏能力得以训练,科学素养得到提高。例如:必修一“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教学中,我设计从铁元素与人体健康入手,介绍铁及其化合物,再复习引入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概念,最后延伸至分析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这样师生共同探究有关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技能间的转化,并将探究的结果加以整合,及时矫正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此模式优点为:提供了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环境,创设了融洽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
要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既要了解学生智力因素,还要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习惯及态度、情感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在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们科任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为了解:高一年级新生主要特点是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但是有一点制约因素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化学学习的要求相对较低,很多的知识点就是了解而已,因此一部分学生基础不是特别扎实,经常出现表达概念不清或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常见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都模糊不清、一知半解。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仍然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点。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同时一部分学生在观念上轻视化学的学习,觉得化学是非常简单容易的学科,没有真正在化学学习中做深入的思考与练习,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来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我们要不时贯穿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认识高中学习和初中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的不同,要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重在理解,贵在记忆,细微处见功夫”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化学必修Ⅰ;易错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气体除杂
在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中,高一学年上学期的必修Ⅰ模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大多数高中文理分科都安排在高一下学期,因此化学必修Ⅰ是所有学生都需要详细掌握的基础知识模块,也是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内容,该模块的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学生文理分科的选择。笔者作为一名新老师,在完成一学期的教学后发现,必修Ⅰ阶段的知识虽然基础,但学生却有许多屡错难改的知识点。在期末的全市统考中,笔者更注意到不同片区、不同教师的授课学生也都存在这些错误点。这说明在某些知识点的学习上,学生存在同样的认知困难,导致了“相当顽固”的错误。笔者对这些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点做了总结,并且提出了突破这些易错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建议,希望对有同样困惑的老师与学生有所启发。
[易错点1]金属铝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如果将中学阶段最难记忆的反应方程式来排名,则必修Ⅰ第三章中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毫无疑问位居前列,并且对于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个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错误率都相当高。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书写错误主要集中在:漏写了反应物中的水、产物写成了氢氧化铝以及配平出错。从记忆的角度看,若是要将该方程式死记硬背的话,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记住该反应方程式或是在书写过程中无法配平,归根结底是因为不理解该反应的机理。而由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机理涉及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等知识,对于高一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又不便于展开讲解,因此在习题中学生屡写屡错。
教学建议:同样是金属的反应方程式,学生对第三章开篇中钠与水的反应记忆却十分牢固,很少会有出错。这是因为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亲自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并且现象非常明显,总结出了朗朗上口的五个字(浮、融、游、响、红)来描述该反应。这对于学生的记忆帮助很大,在书写方程式时,学生一想起这五个字,自然就能将产物写出来。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一个不符合常规的反应,是高中阶段唯一一个金属与碱的反应。同时,这也是铝作为两性金属的特殊性,不符合学生的传统认知。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反应记忆的深刻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殊性,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具体而言,在学习金属铝单质的化学性质时,教学上可以首先采用类比的方式让学生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随后,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提出疑问:“铝作为一种金属是否能与碱发生反应?”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得到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此时,再安排学生动手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过程中颠覆学生已有的认识,构建起认知冲突。这样一来,便强化了学生对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记忆,并且还可以进一步收集、检验得到的气体,从而推导出反应的方程式。学生在经历实验的操作过程后,今后在写反应方程式时就会下意识地回忆实验現象,从而顺利地写出产物。最后教师还需要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进一步讲解该反应电子的转移过程以及配平的关键技巧(2Al~6e-~3H2),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在多次的教学实践后,我们发现,类似于上述这种学生难以记忆与书写的反应,应当适当延长教学时间,在课堂上创设特殊的教学情境,辅之以必要的实验探究,才能真正让学生印象深刻,长久不忘。
[易错点2]气体的除杂
在必修Ⅰ教材第三章有关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学习后,习题中开始出现CO2气体除杂方案的考查。而在随后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后,气体除杂类题目又增加了Cl2和SO2这两种气体。此外,在许多实验设计类的大题中,凡涉及气体制备与性质研究的实验,也经常重点考查制备过程中气体除杂的问题,具体题目类型如图1所示。
类型一:利用下图装置,实现下列气体的除杂(括号内的气体为杂质),洗气瓶中应该分别选择哪种溶液?
类型二:为确认HCl、H2CO3、H2SiO3三种酸的酸性强弱,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一次实验即可达到目的,请据此回答:
(1)锥形瓶中装某可溶性正盐溶液,分液漏斗所盛试剂应为 ,
(2)装置B所盛的试剂是 ,其作用是 。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即使上课时屡次强调,学生也很难彻底掌握此类问题。在考试中,学生具体出错表现在经常将“饱和NaHCO3(NaHSO3)溶液”写成“饱和Na2CO3(Na2SO3)溶液”,且常常忽略“饱和”二字,同时更有不少学生在Cl2的除杂时也直接选用饱和NaHCO3溶液。从这些错误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大多是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由于缺乏对气体除杂操作的直观认识与实验印象,导致了记忆的错乱与“屡错难改”。
教学建议:在气体除杂知识点的讲解上,首先需要重点强调气体除杂的原则:“尽可能地吸收杂质气体,同时最大程度上不吸收要保留的气体,且不带入新的气体杂质”。在选择任何气体的除杂试剂时都应当从这个原则出发来考虑。例如,当CO2中混有HCl(或SO2)气体时,显然应当选择饱和NaHCO3溶液而不能选择饱和Na2CO3溶液,因为饱和NaHCO3溶液几乎不溶解CO2而Na2CO3溶液则能与CO2反应。而涉及Cl2中杂质气体的除杂则应当考虑饱和食盐水,而与饱和NaHCO3溶液没有任何关系。
其次,为了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上述气体除杂的原理与操作,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演示简单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与加深记忆。例如学生往往很难理解与记忆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会变小(关于平衡移动的知识在选修才会涉及),若课堂上通过视频展示对比Cl2在饱和食盐水和纯水中溶解度的差异,则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记忆,同时对于氯气的制备与收集方法的学习也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最后还可以帮助学生从习题中总结得到规律:一般的,为了除去弱酸性气体中混有的强酸性气体杂质,通常选用弱酸性气体溶于水后形成的饱和盐溶液。若弱酸性气体溶于水后为一元酸,则用该酸形成的饱和正盐溶液。若为二元弱酸,则采用该酸形成的饱和酸式盐。
[易错点3]化学综合实验的设计与探究
必修Ⅰ第三章和第四章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以及对应的常见化合物的性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以及相关的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此外,在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也不断有开放性、探究性的实验题出现,有关化学综合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已经成为考试的热点与难点。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实验题几乎是学生最难回答也是最不好得分的题目。尽管题目中不少知识点为学生所熟悉,可答题时学生往往不好下笔。“答题步骤不合理、语言不够规范、回答不完整”等,都是学生常常出现的问题。
教学建议:简单来说,要实现用准确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等内容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将它落实到每一节化学课堂中。如果对大量实验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题目的核心考查内容都是“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实验的改进与思考”。而这些知识的训练是完全可以融入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来说,题目里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这一部分,答题规范要求从固体、液体和气体三个方面来描述。而这一点本来就是课堂里实验教学最常见的内容。例如,必修Ⅰ第三章中钠与水的反应,我们一直将实验现象描述为“浮、熔、游、响、红”,这实际上就是从固体、液体和气体三个方面去概括的。倘若教师能够在每次实验课的教学上主动引导学生往这三个方面去观察和思考,学生在答题时自然能减少答题不完整、不规范的情况。
又如,教学中常常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来猜测及验证某些化合物的性质,这其实就是对“实验方案设计”的学习与训练。一个规范的实验方案基本包括操作步骤、预期实验现象以及预期结论三个部分。在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将这种描述的逻辑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例如,最简单的Fe3+的检验,其实验方案可以描述为:“取适量待测液于一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若溶液出现血红色,则证明有Fe3+存在。”当教师有意地强调,并将这种化学用语经常在课堂上呈现时,这种“取适量……滴加……若……则……”语句也会慢慢变成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习惯,而那时实验题也就不会再让学生感到难以回答了。
再如“实验的改进与思考”这一部分,教师也可以下意识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融合。以必修Ⅰ第四章金属铜与浓硫酸的反应为例,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在教学中便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该实验装置有何不足,哪里值得改进?”随后在学生讨论后,再给出下图的实验装置,并带领学生一起总结:“若实验中涉及有毒气体,通常都需要考虑尾气处理装置”。以上几个例子在教学的背后就是对学生化学思维、化学逻辑和化学感觉的培养,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能有意地落实,相信对学生化学用语的使用会有显著的帮助与提升。
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及其改进装置
化学必修Ⅰ模块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的開始,知识基础而重要。经过一学期的教学,作为新老师的我,从学生的反馈中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易错点,如何在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应该成为我们老师不断思考、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宋心琦.化学必修1[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1.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
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
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
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
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
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
g) = f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 fe2o3 + 3h2o↑
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_h2o = 2al(oh)3↓ + 3(nh3)2so4
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 △ al2o3 + 3h2o
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
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
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
硅单质与氢
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
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高温 casio3
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
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
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3cl2 点燃 2fecl3
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 点燃 cucl2
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 + cl2 点燃 2nacl
35、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
36、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光照 2hcl +o2↑
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h2o
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2h2o
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40、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2o + co2 = caco3↓ +2hclo
4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 + h2o ≈ h2so3
42、氮气与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2 + o2 放电 2no
43、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 o2 = 2no2
4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 + h2o = 2hno3 + no
45、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2so2 + o2 催化剂 2so3
46、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o3 + h2o = h2so4
47、浓硫酸与铜反应:cu+ 2h2so4(浓) △ cuso4 + 2h2o + so2↑
48、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 2h2so4(浓) △ co2 ↑+ 2so2↑ + 2h2o
49、浓硝酸与铜反应:cu+ 4hno3(浓) = cu(no3)2 + 2h2o + 2no2↑
50、稀硝酸与铜反应:3cu + 8hno3(稀) △ 3cu(no3)2 + 4h2o + 2no↑
51、氨水受热分解:nh3/_h2o △ nh3↑ + h2o
52、氨气与氯化氢反 应:nh3 + hcl = nh4cl
53、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 △ nh3↑ + hcl
54、碳酸氢氨受热分解:nh4hco3 △ nh3↑ + h2o↑ + co2↑、
55、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no3 + naoh △ nh3↑ + nano3 + h2o
56、氨气的实验室制取:2nh4cl + ca(oh)2 △ cacl2 + 2h2o + 2nh3↑
57、氯气与氢气反应:cl2 + h2 点燃 2hcl
58、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2so4 + 2naoh △ 2nh3↑ + na2so4 + 2h2o
59、so2+ cao = caso3
60、so2 + 2naoh = na2so3 + h2o
61、so2 + ca(oh)2 = caso3↓ + h2o
62、so2 + cl2 + 2h2o = 2hcl + h2so4
63、so2 + 2h2s = 3s + 2h2o
64、no、no2的回收:no2 + no + 2naoh =2nano2 + h2o
65、si + 2f2 = sif4
66、si + 2naoh + h2o = nasio3 +2h2↑
67、硅单质的实验室制法:粗硅的制取:sio2 + 2c 高温电炉 si + 2co(石英沙)(焦碳) (粗硅)粗硅转变为纯硅:si(粗) + 2cl2 △ sicl4
sicl4 + 2h2 高温 si(纯)+ 4hcl
非金属单质(f2 ,cl2 , o2 , s, n2 , p , c , si)
1, 氧化性:
f2 + h2 === 2hf
f2 +xe(过量)===xef2
2f2(过量)+xe===xef4
nf2 +2m===2mfn (表示大部分金属)
2f2 +2h2o===4hf+o2
2f2 +2naoh===2naf+of2 +h2o
f2 +2nacl===2naf+cl2
f2 +2nabr===2naf+br2
f2+2nai ===2naf+i2
f2 +cl2 (等体积)===2clf
3f2 (过量)+cl2===2clf3
7f2(过量)+i2 ===2if7
cl2 +h2 ===2hcl
3cl2 +2p===2pcl3
cl2 +pcl3 ===pcl5
cl2 +2na===2nacl
3cl2 +2fe===2fecl3
cl2 +2fecl2 ===2fecl3
cl2+cu===cucl2
2cl2+2nabr===2nacl+br2
cl2 +2nai ===2nacl+i2
5cl2+i2+6h2o===2hio3+10hcl
cl2 +na2s===2nacl+s
cl2 +h2s===2hcl+s
cl2+so2 +2h2o===h2so4 +2hcl
cl2 +h2o2 ===2hcl+o2
2o2 +3fe===fe3o4
o2+k===ko2
s+h2===h2s
2s+c===cs2
s+fe===fes
s+2cu===cu2s
3s+2al===al2s3
s+zn===zns
n2+3h2===2nh3
n2+3mg===mg3n2
n2+3ca===ca3n2
n2+3ba===ba3n2
n2+6na===2na3n
n2+6k===2k3n
n2+6rb===2rb3n
p2+6h2===4ph3
p+3na===na3p
2p+3zn===zn3p2
2.还原性
s+o2===so2
s+o2===so2
s+6hno3(浓)===h2so4+6no2+2h2o
3s+4 hno3(稀)===3so2+4no+2h2o
n2+o2===2no
4p+5o2===p4o10(常写成p2o5)
2p+3x2===2px3 (x表示f2,cl2,br2)
px3+x2===px5
p4+20hno3(浓)===4h3po4+20no2+4h2o
c+2f2===cf4
c+2cl2===ccl4
2c+o2(少量)===2co
c+o2(足量)===co2
c+co2===2co
c+h2o===co+h2(生成水煤气)
2c+sio2===si+2co(制得粗硅)
si(粗)+2cl===sicl4
(sicl4+2h2===si(纯)+4hcl)
si(粉)+o2===sio2
si+c===sic(金刚砂)
si+2naoh+h2o===na2sio3+2h2
3,(碱中)歧化
cl2+h2o===hcl+hclo
(加酸抑制歧化,加碱或光照促进歧化)
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3cl2+6koh(热,浓)===5kcl+kclo3+3h2o
3s+6naoh===2na2s+na2so3+3h2o
4p+3koh(浓)+3h2o===ph3+3kh2po2
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
3c+cao===cac2+co
3c+sio2===sic+2co
二,金属单质(na,mg,al,fe)的还原性
2na+h2===2nah
4na+o2===2na2o
2na2o+o2===2na2o2
2na+o2===na2o2
2na+s===na2s(爆炸)
2na+2h2o===2naoh+h2
2na+2nh3===2nanh2+h2
4na+ticl4(熔融)===4nacl+ti
mg+cl2===mgcl2
mg+br2===mgbr2
2mg+o2===2mgo
mg+s===mgs
mg+2h2o===mg(oh)2+h2
2mg+ticl4(熔融)===ti+2mgcl2
mg+2rbcl===mgcl2+2rb
2mg+co2===2mgo+c
2mg+sio2===2mgo+si
mg+h2s===mgs+h2
mg+h2so4===mgso4+h2
2al+3cl2===2alcl3
4al+3o2===2al2o3(钝化)
(1)根据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ρ)M(g/mol)=ρ(g/L)×22.4(L/mol)
(2)根据气体的相对密度(D=ρ1/ρ2)M1/M2=D=ρ1/ρ2
说明:气体的相对密度是指在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即(M1、M2表示两种气体分子的摩尔质量)。
(3)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M=M1×a%+M2×b%+M3×c%?
M1、M2、M3别表示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成分的摩尔质量,a%、b%、c%??分别表示各组成成分所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即物质的量分数)。
一、硫和硫的氧化物
【课堂导学1】
一、硫的存在和性质
1.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游离态,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岩层里;有化合态,主要是硫化物和硫酸盐。
2.硫俗称硫黄,颜色状态是黄色晶体,溶解性是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3.硫是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能与许多金属、非金属发生反应。请写出硫分别与①Fe、②Cu、③H2、④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各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①Fe+S△=====FeS,S是氧化剂,Fe是还原剂;
②2Cu+S△=====Cu2S,S是氧化剂,Cu是还原剂;
③H2+S△=====H2S,S是氧化剂,H2是还原剂;
④S+O2点燃=====SO2,S是还原剂,O2是氧化剂。
【归纳总结1】
硫的性质
注:(1)除去硫,可用CS2溶解。
(2)3S+6NaOH△=====2Na2S+Na2SO3+3H2O
S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用热的NaOH溶液可除去单质硫。
【活学巧用1】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硫是一种黄色的能溶于水的固体
B.硫在自然界中既有化合态又有游离态存在
C.硫跟铁反应生成硫化亚铁
D.硫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硫
答案 A
解析 硫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黄色固体,故选项A不正确。
【课堂导学2】
二、硫的氧化物
1.SO2的性质
按表中要求完成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分析总结二氧化硫的性质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
(2)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O2+H2O??H2SO3;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SO2===Na2SO3+H2O。
(3)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与新制氯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O2+2H2O+Cl2===H2SO4+2HCl;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SO2+O2催化剂2SO3。
(4)二氧化硫具有弱氧化性:在反应2H2S+SO2===3S↓+2H2O中SO2是氧化剂。
(5)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二氧化硫和新制氯水的漂白作用比较
SO2
新制氯水(Cl2通入水溶液中)
漂白原因
SO2能与某些有色
物结合成不稳定
无色物
Cl2与H2O反应生成的
HClO具有强氧化性,
可以将有色物氧化
成无色物
漂白效果
不稳定,加热
能复原
稳定
漂白范围
某些有机色质
绝大多数有
机色质
与有机色质作用实例
品红通SO2――→褪
色△――→红色,
紫
色石蕊通SO2――→
红色
品红通Cl2――→褪
色△――→不显红色,
紫色石蕊通Cl2――→先
变红,随即褪色
混合作用
SO2+Cl2+2H2O===H2SO4+2HCl,
漂白作用大大减弱
2.三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1)能溶于水形成硫酸:SO3+H2O===H2SO4。
(2)能与碱反应:SO3+Ca(OH)2===CaSO4+H2O。
(3)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O3+CaO===CaSO4。
【归纳总结2】
1.SO2的性质
注:①SO2有弱氧化性,如:SO2+2H2S===3S↓+2H2O。
②SO2使溴水褪色,表现还原性;使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表现其酸性氧化物的性质,使品红溶液褪色表现其漂白性。
2.可逆反应的含义
一、铝:
1、物理性质:
银白色金属, 硬度和密度小, 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其导电性在银铜金之后
2、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2Al+3Cl2 4Al+3O2
2AlCl3 2Al2O3(常温也可以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常用来解释为什么铝不容易生锈)
(2)与酸反应:
A、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盐酸,稀硫酸等),生成氢气 2Al+6HCl===2AlCl3+3H2↑
2Al+6H+=2Al3++3H2↑
2Al+3H2SO4===Al2(SO4)3+3H2↑ 2Al+6H+=2Al3++3H2↑
B、与氧化性酸反应,发生钝化,即铝、铁在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中发生钝化
注意: ① 如果是稀硫酸或者是稀硝酸,则不会发生钝化
② 如果是热的浓硫酸或者是热的浓硝酸,也不会发生钝化
(3)与碱反应:生成四羟基合铝酸钠
2Al+2NaOH+6H2O===2Na[Al(OH)4]+3H2↑
2Al+2OH–+6H2O=2[Al(OH)4]–+3H2↑
(4)与盐反应:按照金属活动性顺序,发生置换反应 2Al+3Cu2+===3Cu+2Al3+(5)与氧化物反应:发生铝热反应 2Al+Fe2O
3Al2O3+2Fe 注意事项:① 反应物铝和金属氧化物统称铝热剂
② 铝热反应的实验现象为:发出耀眼的光芒、放出大量的热、有熔融物生成。
③ 铝热反应常用于焊接铁轨和冶炼金属
二、氧化铝
1、存在形式:氧化铝主要存在刚玉中,刚玉的主要成分是Al2O3,A、其中把含少量铬元素的刚玉称为红宝石; B、含少量的铁和钛元素的刚玉称为蓝宝石。
2、物理性质:白色固体、不溶于水、熔沸点高。
3、化学性质:
(1)电解反应:电解氧化铝用于制取金属铝
电解
2Al2O3 ========= 2Al + 3 O2 ↑
(2)两性氧化物(即能与酸反应,也能与碱反应)A、氧化铝与酸反应: Al2O3+6HCl=AlCl3+3H2O B、氧化铝与碱反应: Al2O3+2NaOH+3H2O=2Na[Al(OH)4]
三、氢氧化铝
1、物理性质:
白色胶状物质, 不溶于水, 强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和各种色素。
2、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氢氧化铝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
2Al(OH)3 ===== Al2O3+2H2O(这是工业上制取纯净氧化铝的方法。)(2)两性氢氧化物:
A、与酸反应:Al(OH)3 + 3HCl= AlCl3 + 3H2O B、与碱反应:Al(OH)3 + NaOH=Na[Al(OH)4]
3、制取:实验室一般用铝盐跟氨水反应制取氢氧化铝 AlCl3+3NH3〃H2O === Al(OH)3↓+3NH4Cl Al3+ + 3NH3〃H2O === Al(OH)3↓+3NH4+
注意:弱酸(比如碳酸),弱碱(比如氢氧化钠)均不能使氢氧化钠溶解
4、知识补充:四羟基合铝酸盐{[Al(OH)4]– }的性质: [Al(OH)4]–可以看成[Al(OH)4]–= Al(OH)3+(OH)–
(1)与不能共存的离子:只要不能与氢氧根共存的离子,都不能与[Al(OH)4]–共存,比如:铁离子、铝离子、碳酸氢根等(2)铝盐可以跟四羟基合铝酸盐反应,生成氢氧化铝
Al3+ + 3[Al(OH)4]–=4 Al(OH)3↓
(3)四羟基合铝酸盐也可以和酸反应,比如实验室也可以利用四羟基合铝酸盐跟二氧化碳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铝
A、当CO2不足时,2[Al(OH)4]–+ CO2 = 2 Al(OH)3↓+H2O+CO32-B、当CO2过量时,[Al(OH)4]–+ CO2 = Al(OH)3↓+ HCO3-
四、铝合金:
1、合金的概念:金属跟金属,或者金属跟非金属通过加热融合
而形成的混合物。
2、合金的特征:两大一小
(1)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金属大(2)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成它的金属低(3)合金的抗腐蚀性一般比组成它的金属强
3、铝合金的优点:密度小、强度高、塑性好、易于成型等优点
4、铝合金的用途:经常用于制造飞机构件,建筑业及电子行业等。
五、金属材料:
1、分类:分为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
(1)黑色金属:黑色金属是指铁、锰、铬以及它们的合金(2)有色金属:除黑色金属外所有的金属材料统称有色金属
注意事项:① 黑色金属只是一种称呼,并不是说黑色金属都是黑色的
② 黑色金属材料是人类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
2、黑色金属—钢铁:
(1)铁的合金主要包括钢铁和生铁,其中生铁的含碳量比较高(2)铁的使用经历了一个“铁—普通钢—不锈钢等特种钢”的演变(3)不锈钢主要是在普通钢的基础上加入铬、镍等元素,不锈钢有很多类型,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其含铬量一般都大于12%。
3、有色金属材料—金、银、铜
(1)金银铜的三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导电性:银>铜>金 导热性:银>铜>金 延展性:金>银>铜
(2)物理性质:金是黄色金属、银是银白色金属、铜是紫红色金属 其中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3)化学性质:
金: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基本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银:银的化学性质也很稳定,除了跟硝酸、浓硫酸等少数氧化剂
反应外,也基本不与其它物质反应
铜:铜的化学性质相对比较活泼
(1)常温下,铜在干燥的空气中性质稳定,但是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被腐蚀,生成绿色的铜锈(或者铜绿),方程式为: 2Cu+O2+H2O+CO2====Cu2(OH)2CO3
(2)铜在加热或者点燃的条件下,能与许多非金属反应:
△
△
2Cu+O2====2CuO 2Cu+S====Cu2S
(3)铜及其化合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且转化时常伴着颜色变化 高温 △
CuO ======2Cu2O + O2↑ CuSO4〃5H2O====CuSO4+5H2O↑
六、铝的图象问题总结:
1、铝盐与氨水的反应
由于产物氢氧化铝不溶于氨水,因此无论是铝盐里面加入氨水,还是氨水里面加入铝盐,反应都是一样的,因此图像也应该相同,具体如下所示:
A、实验现象:加入试剂后,生成沉淀,沉淀不消失 B、离子方程式:Al3+ + 3NH3〃H2O === Al(OH)3↓+3NH4+ 1mol 3mol C、图像:
(1)铝盐里面加入氨水:(2)氨水中加入铝盐
2、铝盐与强碱(以氢氧化钠为例)因为产物氢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因此往铝盐里面加入氢氧化钠,跟氢氧化钠里面加入铝盐,反应情况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图像也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具体如下所示:(1)铝盐里面加入氢氧化钠 A、实验现象:
① 先生成沉淀(铝盐里面Al3+较多,加入OH-后生成Al(OH)3沉淀)② 沉淀消失(Al(OH)3与OH-继续反应,生成„Al(OH)4‟-)B、离子方程式:
① Al3+ + 3OH= Al(OH)3↓,Al(OH)3 + OH-= „Al(OH)4‟-1mol 1mol 1mol 1mol 1mol 3mol 1mol 1mol 即第一步发生 Al3+ + 4OH-= „Al(OH)4‟-② Al3+ + 3 „Al(OH)4‟-= 4 Al(OH)3↓
1mol 3 mol 即加入的Al3+要先花3mol去跟OH-反应形成1mol„Al(OH)4‟-,然后1mol Al3+再跟1mol„Al(OH)4‟-反应形成沉淀。C、图像:
3、Na„Al(OH)4‟与CO2的反应:
由于产物氢氧化铝不溶于碳酸,因此无论是Na„Al(OH)4‟里面加入CO2,因此生成的沉淀应该不会消失,具体如下所示: A、实验现象:加入试剂后,生成沉淀,沉淀不消失 B、离子方程式:
当CO2不足时,2[Al(OH)4]–+ CO2 = 2 Al(OH)3↓+H2O+CO32- 当CO2过量时,[Al(OH)4]–+ CO2 = Al(OH)3↓+ HCO3-C、图像:
4、Na„Al(OH)4‟与HCl的反应:
因为产物氢氧化铝溶于盐酸,因此往Na„Al(OH)4‟里面加入HCl,跟往HCl里面加入Na„Al(OH)4‟,反应情况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图像也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具体如下所示:(1)往Na„Al(OH)4‟里面加入HCl A、实验现象:
① Na„Al(OH)4‟溶液出现沉淀 ② 继续滴加HCl,沉淀消失 B、离子方程式:
① „Al(OH)4‟-+ H+ = Al(OH)3↓+H2O 1mol 1mol ② Al(OH)3+ 3H+ = Al3+ +3H2O 1mol 3mol C、图像:(2)往HCl里面加入Na„Al(OH)4‟: A、实验现象:
① HCl溶液先出现沉淀,沉淀迅速消失 ② 继续滴加Na„Al(OH)4‟,沉淀不变 B、离子方程式:
① „Al(OH)4‟-+ H+ = Al(OH)3↓+H2O Al(OH)3+ 3H+ = Al3+ +3H2O 即第一步的总反应为:„Al(OH)4‟-+ 4H+ = Al3+ +3H2O ② Al3+ + 3[Al(OH)4]–=4 Al(OH)3↓ C、图像:
5、向AlCl3、MgCl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1)实验现象:溶液中先出现白色沉淀,达最大值后继续滴加NaOH 溶液沉淀部分溶解。
(2)离子方程式:
Al3++3OH- =Al(OH)3↓ Mg2++2OH- =Mg(OH)2↓ Al(OH)3+OH-=„Al(OH)4‟-
1.整理教材: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整理并记录每一章节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概念、方程式、反应原理、实验操作等等。
2.分类整理:按照化学知识点所属的类型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化学平衡等等。
3.重点标注:将每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难度进行标注,例如用星号表示其重要性,用数字表示其难度等级。
4.建立知识网络:将分类整理后的知识点按照其关系建立知识网络,例如绘制概念图或思维导图,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
5.复习与巩固:定期复习和巩固所整理的知识点,通过练习题和模拟考试来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并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
以下是一些必修一化学知识点的具体示例:
1.化学实验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了解实验室安全措施,如戴安全帽、穿安全服、规范操作实验器材等。
2.金属钠的性质:金属钠是一种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氧化钠和氢氧化钠。钠的密度比水小,能浮在水面上,反应出强烈的火焰。
3.金属铝的性质:金属铝是一种活泼金属,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在强酸或强碱溶液中能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
4.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一种类型,其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互相作用,导致化学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原子被移除或添加到化学元素中,而氢原子则被替换或减少。
5.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数量。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每摩尔物质含有一定数量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
6.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性质:氧化钠是一种碱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过氧化钠是一种碱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7.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碳酸钠是一种盐类物质,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碳酸氢钠又称小苏打,也是一种盐类物质,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8.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性质:铁的氧化物(如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和氢氧化物(如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都具有特定的性质和用途,例如可以用来制作油漆、涂料、药物等。
9.铁盐和亚铁盐的转化:铁盐和亚铁盐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铁化合物,它们之间可以通过特定的反应进行转化。例如,硫酸亚铁可以通过氧化剂(如硝酸)转化为硫酸铁。
10.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合金是由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的混合物。常见的合金包括钢、黄铜、青铜等,它们在建筑、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高一下册化学主要知识点
高一化学上册重要知识点
高一化学复习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胶体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基本概念
1.区分元素、同位素、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取代基的概念。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包括IA、IVA、VA、VIA、VIIA族、稀有气体元素、1~20号元素及Zn、Fe、Cu、Hg、Ag、Pt、Au等。
2.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分子要改变。常见的物理变化:蒸馏、分馏、焰色反应、胶体的性质(丁达尔现象、电泳、胶体的凝聚、渗析、布朗运动)、吸附、蛋白质的盐析、蒸发、分离、萃取分液、溶解除杂(酒精溶解碘)等。
常见的化学变化:化合、分解、电解质溶液导电、蛋白质变性、干馏、电解、金属的腐蚀、风化、硫化、钝化、裂化、裂解、显色反应、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碱去油污、明矾净水、结晶水合物失水、浓硫酸脱水等。(注:浓硫酸使胆矾失水是化学变化,干燥气体为物理变化)
3.理解原子量(相对原子量)、分子量(相对分子量)、摩尔质量、质量数的涵义及关系。
4.纯净物有固定熔沸点,冰水混和、H2与D2混和、水与重水混和、结晶水合物为纯净物。
混合物没有固定熔沸点,如玻璃、石油、铝热剂、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高分子化合物、漂白粉、漂粉精、天然油脂、碱石灰、王水、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O2与O3)、同分异构体组成的物质C5H12等。
5.掌握化学反应分类的特征及常见反应:
a.从物质的组成形式: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b.从有无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c.从反应的微粒:离子反应或分子反应
d.从反应进行程度和方向:可逆反应或不可逆反应e.从反应的热效应: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
6.同素异形体一定是单质,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红磷和白磷、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及C60等为同素异形体,H2和D2不是同素异形体,H2O和D2O也不是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为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同位素一定是同种元素,不同种原子,同位素之间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8.同系物、同分异构是指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9.强氧化性酸(浓H2SO4、浓HNO3、稀HNO3、HClO)、还原性酸(H2S、H2SO3)、两性氧化物(Al2O3)、两性氢氧化物[Al(OH)3]、过氧化物(Na2O2)、酸式盐(NaHCO3、NaHSO4)
10.酸的强弱关系:(强)HClO4、HCl(HBr、HI)、H2SO4、HNO3>(中强):H2SO3、H3PO4>(弱):CH3COOH>H2CO3>H2S>HClO>C6H5OH>H2SiO3
11.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只生成酸的氧化物"才能定义为酸性氧化物
12.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是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如SiO2能同时与HF/NaOH反应,但它是酸性氧化物
13.甲酸根离子应为HCOO-而不是COOH-
14.离子晶体都是离子化合物,分子晶体不一定都是共价化合物,分子晶体许多是单质
15.同温同压,同质量的两种气体体积之比等于两种气体密度的反比
<<<返回目录
高一下册化学知识点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返回目录
高一化学重要知识点
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对比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SiF4↑+2H2O
SiO2+CaO===(高温)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五、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
六、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
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返回目录
人教版高一化学知识点
一、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二、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①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三、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10-28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5-28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05-31
高一化学化学式必修一10-30
高一化学必修一05-27
必修一化学复习提纲06-22
高中必修一化学教案09-24
高一化学必修一全套的教案06-14
浅谈高中化学必修知识点结构复习09-15
苏教版化学必修一教学计划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