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毕业的文章(通用8篇)
毕业了,和之前预想到的一样,没有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内心还残存着一份应对现实的侥幸,还在迷茫忧虑无法规划将来的人生,还在报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游民态度。即便这一切看似如此不景人气,但我还是庆幸终于毕业了。
毕业了,真正脱离了学校走向了社会,卷进了激烈的求生竞争里。毕业了,真正开始要自食其力为自己谋求一席生存之地。毕业了,感觉自己肩膀上的责任无形中加重了,这份压力是自己必须要施加给自己的。
毕业了,其实真的还是一无所有。但我喜欢这种紧迫感,因为它能逼自己一把,不再让有限的生命浪费在像在学校里那样自由散漫浑浑噩噩的虚度光阴上。
毕业了,虽然有很多事未能如愿虽然还有更长更艰辛的路要走,但可以将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摆正心态努力生活得充实自在。
毕业了,体验着世事冷暖人心薄凉,自己的路最终都要独自去走,谁都不能陪谁到最后。有过那么一些朋友,真正掏心掏肺的不多。难免也有不舍的时候,我感谢那些在我最低落的时候给过我勇气和信心的她们,感谢她们的理解和包容。毕业了,不知何时再见面,祝愿你们每个人都能幸福快乐。
毕业了,要努力、要奋斗,勇敢去追逐想要的幸福。不能让这么点儿简单的愿望再变成空洞的口号......
毕业了,坐在火车上看着沿途掠过的风景,连一眼都不想多看。希望这是最后的长途旅程,真的很累了,再也不想往外走。
时间过去三年,我心疲惫不堪。不知道三年前的那时走出来是对是错,也不知道三年后的如今再回去是对是错?也许人生路就是这样,走到十字路口了也未必能自主选择。不能计较的有太多,得得失失也算作一种成长吧!
那么, 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 正确的人生态度。拥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 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既有远大的理想, 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既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又不冒进……
第二, 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学生的世界是单纯的, 交多少个朋友并不是目的, 最重要的是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态, 乐于与人交往, 并在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第三, 拥有良好的个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 做到奋发向上、积极乐观;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合作精神。
第四, 拥有满意的心境。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 既能接受自己, 又能善待他人;有自知之明。
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 我平时更是注意观察比较学生的行为, 力求在他们的成长中做好心灵的护航员, 使他们在人生的路途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影响初中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因素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过度焦虑与不平衡的情绪。适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 而过高的焦虑则会妨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作为毕业班学生, 他们处在一个特殊重要的阶段, 成绩是他们最重要的追求。面临中考的他们, 考试也越来越频繁, 因此, 有可能产生考试焦虑, 而考试焦虑往往与学习成绩存在着一种负关系。而学习成绩的上下波动也会造成情绪的极大不平衡。有位男生在和我谈话中这么说道:“我觉得自己平常学习还不错, 有时候还能帮同学解答难题, 但不知道为什么一遇到考试就紧张, 总怕自己考不好, 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而考试前又会感到头痛, 甚至还会发烧, 最后勉强坚持下来, 结果总是考不出好成绩。”
(2) 抑郁的学习心理。毕业班学生学习负担比以前增加了, 父母的“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期待也愈来愈强烈了。随着年龄的增长, 自我意识的提高, 在很多时候, 会将喜、怒、哀、乐等情绪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当他们觉得父母、师长不理解他们的想法时, 就会产生感情上的疏远。我班一位女生在日记里这么写道:“每当看到父母期待的目光, 我就非常难过, 不知怎么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 苦闷、烦躁、气愤充满着整个脑袋, 看见书就又恨又怕, 真想把它扔出去!”而学习困难者到了毕业班, 随着他们学习负担的增加, 他们对学习更无信心, 如果长期得不到关心、帮助, 对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他们来说, 很容易产生自卑、羞耻、不满的抑郁心理。
(3) 紧张的人际关系。初中毕业班的学生, 中考在即, 也意味着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好同学即将面临别离, 不少同学热衷于照纪念相、赠纪念品、写留言等活动。他们强烈地渴望友谊, 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 是否被朋友接受, 对同学和朋友的言语接触也很敏感, 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 也常常会为一些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挑起争端, 自伤和气。更严重者当言语发生争执的时候, 容易义气用事, 情绪激动, 有些时候甚至会导致矛盾激化, 将事情引向极端, 做出对人对己都十分不利的傻事。
那么, 如何进行心理调节, 解决毕业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呢?
(1) 教育学生客观评价自我, 合理定位。因为学习压力的增大, 初中毕业班的学生容易出现信心不足、对前途担心、对父母的说教反感、心情压抑、烦躁等现象。其实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 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在学习上突飞猛进, 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在班级、年段中的位置, 树立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可能达到的目标。否则, 对学习有害无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 避免夸大考试的实际作用。对考试期望要合理, 不做无事实的推论, 不以偏概全。在还没有考试之前, 在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情况下, 不要轻率地认为自己就一定失败。也不要以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否定自己的真实能力, 从而自暴自弃, 要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同时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告诉自己:“我一定行!”“我的担心是毫无必要的。”“我能和其他同学一样考出好成绩!”诸如此类对自己有激励作用的话语, 以此提高自信心。
(2)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减轻学习压力。学习是学生生活中的最重要的部分。毕业班的学生学习任务重了, 往往会引起他们心理的变化。此时, 老师要及时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压力这一症结, 适当进行调整。为此, 结合学习方法指导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是至关重要的。及时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会使学生学习突飞猛进, 其效果大大超过班主任许多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作用。
(3) 指导人际交往, 保持良好心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能缓解心理压力, 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 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学习与人际交往的关系, 使他们处理好与父母、老师、同学及异性的关系, 体会父母老师的一片苦心, 选择品行兼优的朋友相处。同时父母、老师也要体谅学生要求独立、勇于进取的愿望, 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以平常心对待人和事。
毕业班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由于各种环境的影响和限制, 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很难改观。但心理教育的途径很多, 只要教师切合实际, 方法得当, 终会使孩子们身心愉悦地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鲁迅文章;教学
鲁迅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名享誉世界的作家。鲁迅的文学作品是初中学生必学的内容之一,在初中語文考试中也占有大量分数。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用的鲁迅文学作品体裁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困难。因此老师需要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科学理性、辩证客观地解读鲁迅文章中的思想,更加准确地理解鲁迅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
一、向学生介绍鲁迅文章的创作背景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是一名文坛巨匠,其作品受到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十分深刻。因此,鲁迅文章中,也采用了多种手法含蓄委婉地揭示了当时的现实社会情况。针对鲁迅作品的创作背景展开分析,能够使学生加强对鲁迅文章的理解。
例如,《狂人日记》和《呐喊》的创作背景是,鲁迅有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播放了一个片子,影片中有一名被认作俄国探子的中国人,正要被日本兵处决。周围有一群中国人围观,但是他们的表情都十分麻木。这时旁边有一名日本学生说道:“中国人如此麻木,将来这个国家必然会灭亡!”鲁迅因此而受到了震撼,认为当下国人最需要的就是精神上的治疗。因此,鲁迅开始走上了弃医从文的道路。教师向学生讲述鲁迅的这些经历,让学生了解鲁迅文章的创作背景,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体会鲁迅文章的情感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课文的阅读。在介绍完文章的大致背景之后,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带着思想感情初步走入鲁迅作品的世界,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感到鲁迅文章读起来枯燥难懂,老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逐步改变自己的抵触情绪,从而真正用心阅读并领会鲁迅的作品内容。
例如,在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并重点体会鲁迅孩提时代的情况,让学生感受鲁迅小时候的天真,就如同所有的孩子一样,热爱动物、植物,向往美好与大自然,对未知事物怀有好奇之心。如此一来,学生可以感受到鲁迅在百草园中获得的乐趣,并畅想鲁迅儿时的各种经历,就如同自己也回到了童年一般。
三、让学生仔细品味,理解鲁迅文章的内涵
鲁迅的文章都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就是以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民族灵魂为基础而构建的。在从前,我国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等级观念十分严重,底层劳动人民受到了极大的压迫,在不堪重负下开始反抗。鲁迅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现实社会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将其放到文章中展示出来,使得其作品具有了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当前的初中生处在和谐的社会背景下,其生活幸福而优越,因此可能会难以理解鲁迅当时的创作思想,对其文章中一些含义深远的语句,也无法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品味鲁迅的文章,理解其思想与内涵,真正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比如,鲁迅喜欢采用讽刺的手法,揭示当时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学到“阿Q”、“孔乙己”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了解阿Q最著名的口头禅“儿子打老子”。这个处于被压迫的社会底层的人物明明承受着最严苛的生存考验,然而愚昧的头脑与麻痹的精神却让其对自身遭受的悲惨待遇无知无觉,反而以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甚至沾沾自喜。而孔乙己的“窃书”理论和“君子固穷”也是一样。孤苦伶仃的孔乙己从读书人沦落到以偷窃维持生存的底层人群,然而陈腐的思想却让他仍然抱着“儒生”的念头维持自己所剩无几的自尊,因此结结巴巴地辩驳“窃书……不是偷”。教师可针对这些经典文段,对鲁迅作品展开深入解读,让学生从中体味到鲁迅文章的思想情感。
四、分析鲁迅文章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
在鲁迅的文章当中,其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也是一大特色。要掌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手法,就必须要先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鲁迅作品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有血有肉、呼之欲出。比如《故乡》一文中,鲁迅对“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就显得十分犀利而深刻。杨二嫂年轻的时候颇有几分姿色,被当地人称作“豆腐西施”。但杨二嫂受封建思想毒害很深,后来又被生活的重担压迫,变得泼辣自私,属于被社会现实扭曲的典型代表。老师引导学生对该文章中杨二嫂的形象着手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当时封建社会束缚人民的现象。
此外,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也是后人所探究的主要对象。鲁迅的文学语言十分精炼,表述确切。作为从文言创作转向白话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的语言描写偏向于极简原则,擅长用精炼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含义。比如用“站着喝酒却穿长衫的唯一一人”形容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干苦工的“短衣帮”才有的行为,而孔乙己作为书生,却站着喝酒,说明他也是底层人群中的一员。可“穿长衫”却又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穿长衫的都是坐着吃菜喝酒的有钱人或文人。这寥寥几字,就将孔乙己的身份及其内心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这类语言特点的分析,学生也能加深对鲁迅文章的理解。
五、结语
鲁迅文学作品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伟大的艺术成就,其文章特色开创了当时的先河,也是后世的榜样。时代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而教学方式也在逐步发展。鲁迅的文学作品可以从很多方面和角度加以解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准确掌握鲁迅作品的文学内涵,了解其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并从背景、内涵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进而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鲁迅作品的中心思想。
参考文献
[1] 姜奕.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 谢文尖.浅谈初中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J].课外语文,2015,24:81.
[3] 陈勇.初中語文教材中鲁迅文章作品的教学分析[J].高考(综合版),2014,03:104.
[4] 李颖.浅谈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2,13:52.
秋风悄无声息的刮在这片土地上。
就这样,秋天来了。自己一个人漫步在校园里,一阵凉风拂过脸颊,夹带着花草的香气,是甜的?抬起头,树上的叶子也有些许枯黄,风卷着几片叶儿在空中飞舞,仿佛与秋风跳着回旋舞,那迷人的舞姿令人有无限的遐想,多少诗人曾为之沉醉,如今我亦为之倾倒。我没有诗人那样满腹文采,吟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也不像音乐家,能因此构出无数动人的乐章。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懂得欣赏这般略带悲伤的景色。
那些枯黄的叶儿,在漫天飞舞,终究却还是要落到地上,那一刻便是它生命的尽头,也许再也无人问津,也许,只能等到清洁工人把他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化作滋养来年绿叶的肥料。我们的生命又何尝不是这样,前者为后者打下一片美好的景色,等待后者开出更璀璨的花。李清照曾经说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荡气回肠的诗句,最适合此情此景此物!
往年的秋天,走在去往学校的小道上,寥寥几人,那种感觉是最适合秋天的,凄凉,而又深沉,那时总会想起那些文人墨客吟出的秋的千姿百态,赋予了秋的万种情愁。有亡国之君李后主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悲凉,也有豪气万丈的易安居士感慨“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凄惨。无论是谁,面对秋时,总是会有一番情愫,述不完,也述不清。即使那是“佳节重阳”“东篱把酒”也终难挡秋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虽然如此,我却依旧深恋着她的那份执着,那份悲并快乐的与众不同。
秋天的快乐,缘自秋天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年的辛勤劳作,在秋天收获丰收,对于我们,在那时,也可以放松自己,享受一年努力的结果!所以我觉得秋好像人生,有快乐,也有愁绪。如果一味单调,也是不完美的,而秋天完美的诠释了这一切!
秋天,山上的枫叶红了,那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对秋最好的歌颂。
我在秋风里感受到了秋!
倾听秋的旋律
倾听,是一种亲近秋天的方式,也是净化心灵的一门艺术。当风儿轻轻吹过,雨点静静洒落,当大地微微呼吸,当鸟鸣悠悠飘来……我们是否敞开心灵,凝神静听秋的旋律?
秋天,一个悲凉而又丰收的季节,随着它脚步的加快,我渐渐地闻到了它所散发的气味。
看那片大树,叶子缓缓地从树上飘落。像蝴蝶一样美丽,但同时又使人不禁叹息到,叶子的凋落就预示着它生命的结束。虽然我不会像林黛玉一样葬花,但是同样的叹息还是会有的,也许这是春的旋律,秋的颜色。秋天,在许多人眼里它是黄色的。
一阵阵清风徐徐吹来,又拂面吹过。没有停留脸上,只顾放肆地玩耍,我知道这是那顽皮地秋天来报到了。那种清凉,同时又让人感到寒颤,同时又像一片绿地给人以清新凉爽的感觉。我眼中的秋天是绿色的。
看,那火红太阳似的菊花,带着迷人的沁沁的香味迎面吹来,我知道秋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菊花也来迎接她到来,一朵朵争艳开放,在百花从中争相齐放。秋的独特香味,就这样飘在空中,飘在每个人的心中。一朵,两朵,三朵,一束,两束,三束……它们在太阳光下开放,在秋风中坚强。我想它们也在对我们诉说秋的美好吧!秋又是火红的。
哗哗~~水流急匆匆地从往下走,使劲地冲撞,上演一出水击石地传说,秋天的河水是很有活力的。一种很独特的气息,很特别的力量,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秋的水很有劲,似乎突然觉醒,好像在欢呼秋的到来,又似乎为落叶的美丽而欢腾,总之秋的气息在河流累积了。秋又是透明的。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秋的旋律是动听的,她飘落各地,共同欢唱,谱出一曲秋的赞歌。秋天虽不像春天那样万物生机,不像夏天那样生机勃勃,不像冬天那样白茫茫一片,但是它的气息是不一样的。今天秋在这,在这田野上,明天秋就在每人的心里,让我们感受秋,感受它的美,倾听它的声音。
秋的旋律响起时,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你会发现秋的真谛是快乐美丽,秋是落叶的季节,花开的季节。
秋,它在秋风里。
飘落手心的秋
破蛹的蝴蝶拍打着白色的翅膀飞向天空,当一片落叶落在手心时,才发现夏已过去,秋进行时……
离开人群,独自站在山下,我静静地沐浴在这属于秋的阳光中。
在这四季如春的城市中,秋的味道并不浓郁,我却在此时望见了梅红色的三角梅、苍绿色的松柏间,夹杂着那一片属于秋的黄色。随风摇曳着,点缀着山间的风景。
漫步于山间小路,虽说一切都被人工修饰过,却掩饰不了路旁那枯黄的小草,人工湖在秋风中泛起的圈圈涟漪。
一切沉醉在秋的点缀中……
身上薄薄的长衫在萧瑟的秋风中显得那样无可奈何。小心地做过那一棵棵榕树下,才发现,这是个悲伤的季节,连那毛毛虫,都不愿意出现在秋的画卷中。山边小路间,野雏菊在怒放,它们是拉响秋之进行曲的小提琴,伴着不知名的小野花点缀着颜色单一的秋之画卷。
今天的主角叫秋风。
在这个悲伤的季节,风也不忘停下他的脚步。瞬息万变的它,这次为我们带来秋之交响曲。“沙,沙——”树叶在风的指挥下开始了和谐的进行曲。“呼沙,呼沙”风与树的配合多么默契,于是秋的画卷多了背景音乐。但我不能否定,秋风加剧了悲伤在季节的蔓延。“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急”,风化作愁绪,吹过发梢,吹过草边。
枯黄的落叶是迎秋的花束。
金黄凋残的生命袅袅婷婷地送走绿荫繁茂的夏日,在时光的缝隙里带来了秋。也金色在这里成不了主打,但也在此刻,它们化蝶,飞舞于空中。似那放荡不羁的青春,金黄的“翅膀”终于在此刻无所束缚,落叶归根终为它梦的终点,也是新的起点。
秋,送来也严冬的问候。
是否是知道严冬将至,小鸟收起了丰腴的羽翼,停止了清脆的歌声,留下了茫茫然的蚊蝇,嘲笑着它们不懂秋的语言。
秋飘落在手心,它透出了浓郁的秋的缅怀。我站在秋中,缅怀已逝的夏,笑迎未来的冬。
秋天里的鲤鱼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在秋天的丝丝凉意中,我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大佛寺。在绿宝石般的河面上,嵌着斑斑点点的红色,那是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这里的鱼每条都很肥大,而且还很悠闲的在水中嬉戏。
我为了逗引红鲤鱼,拿出了还没吃完的半个面包,掐下一小块扔进水里,立刻受到了鱼儿们的夹道欢迎,两条鲤鱼并架齐躯,一条鲤鱼先胜一筹,一跃而起,眼看要抢到了,另一条来了个神龙摆尾。两条鲤鱼纷纷落入水中。这时一条鲤鱼把嘴张,毫不费力的抢到了面包。其他追面包的鱼像泄了气的皮球,回头往旁边散去。那条抢到食物的鲤鱼一副得意的样子。看着它们争抢的样子,我再掐了一小块面包,一个高抛,往水的中央抛去,向四边散开的鱼看到面包,一下子又兴奋起来,发疯似的向中间游来,排山倒海似的向这一块小得可怜的面包四面出击,把它围了个水泄不通,一条机灵的鲤鱼从水里一跃而起,一口就把面包吞了下去,而其它的鱼只好可怜的向四周游开,一会儿又聚集在一起,静静的等待着。
这一次,我掐了块带有火腿肠的面包,当然不会那么容易让他们抢到,我使出全身的力气,用力一扔,把它扔得远远的,一条鲤鱼像早就埋伏在那里似的,面包不偏不倚刚好落入它张开的口里。紧接着我把一大块面包扔了下去,几条鲤鱼游过来抢这块大面包,拔河比赛开始了,几条鲤鱼你争我抢,谁都不愿放弃这块美食,最后把大面包四分五裂,它们这才心满意足的游走了,肥胖的身子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秋天里的鲤鱼真是太有趣了,下次我一定再来喂你们好吃的面包。
秋天的西湖
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一行行南归的大雁,在迅速而有规律地变化着“一”、“人”字形的“南归大阵”,向南方飞去。同时在“啊--哟!”地叫着。这是大自然向人们发出的信息:“秋天来啦!”秋天是多么美好啊!哇我爱秋天,我更爱秋天的西湖。
九月份的一个双休日,秋高气爽,天空万里无云。爸爸带我来到西湖,走在西堤小道上。只见两旁榕树叶子因季节的变化而为自己的“孩子”染上金黄的“秋装”,然后让它们自己去“独立生活”。但见这些“孩子”都不舍得离去,都躺在“母亲”身旁,使整条西堤铺上了金黄色的“毛毯”。
向上遥望,一座十几层楼高的灰色建筑耸立在天地相间的山坳上,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这是西湖最引人注意的宝塔。
登上宝塔,站在宝塔上向下望,西湖的全部景色尽收眼底。向西远眺,可以看见西湖旁边的街市和高楼大厦。
从宝塔上下来,走入西堤大道,就是西湖,西湖上围着长长的堤岸。一阵阵风从湖面吹过,使人感到神清气爽。一些落叶飘在湖中,在湖中的建成一只只“小舟”。湖中心有座凉亭,许多游人乘坐着画舫来这儿乘凉、歇息。一些南归的大雁常常在这儿贴水而过。这真是“秋姑娘”的一份美意呀,是她要用这些像诗一样的画,来开阔我的眼界。
我爱秋天的西湖。
秋天的校园如此美丽
秋天来了!校园也变了!
走进校园,枯黄的枝叶纷纷住下落,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自由地飞舞着,但是越“飞”,“蝴蝶”越往下落。落到地上,像给大地披上了金黄色的秋装,美丽极了!同学们看见了,不由地发出一声赞叹:“真美丽啊”在这秋高气爽的学校里,桂花露出了甜蜜的笑容。把香气散出来,使整个学校都有一股桂花的香气。那些在春天开的洁白如玉的小花,现在都变成了红果子,好看极了!
走进教学楼,它的旁边有一大块空地,叫“小天景”。秋天来临了,会落下木棉花的绒毛和种子。在我二年级时,也曾落下了木棉花的绒毛和种子。我和同学们在下面接来接去,这些绒毛和种子多不胜数。接完后,有的同学作生日礼物,有的同学拿回家种……我也在下接,接到的还拿来吹呢!回想当时的趣事,我感到十分开心。
榕树廊的榕树一直是绿色的,它供我们在树下跑步、跳绳、打羽毛球……榕树廊旁边有几棵树,树上长满了数不尽的果实。鸟儿飞过来,在树上啄果实。饱了,就飞到电线上“闭目养神”。
秋天,学校真是景色宜人啊!我喜欢秋天,更喜欢的校园!
秋天的银杏叶
秋姑娘快乐地跳着优美的华尔兹来了。树叶渐渐地褪去了苍翠的光泽,在不知不觉中换上了金黄色的礼服。
我摘下一片来,放到手中细细地抚摸。它不算细滑,但也不粗糙。秋风带走了它的水分,有点硬硬的。叶子中间裂开一条小缝,就像有人一不小心撕开了。我把叶子朝着太阳看去,叶子上一条条经脉清晰地显示了出来,多像人的血管啊!我把叶片放在鼻子前深深吸了一口气,淡淡的清香悠悠地进入肺腑,那是大自然的味道。满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展开的小扇子,又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静静地在枝头休息。春天叶子嫩绿,夏天叶子肥美,到了秋天,银杏的叶子颜色可多了,有的绿中带黄,有的半黄半绿,还有的全黄了。阳光洒了进来,树叶迎着阳光被照得耀眼,仿佛可爱的生命在枝丫间跃动;没被阳光照到的叶子,也不甘示弱地在枝头摇曳。风一来,它们就会趁机靠近,“沙沙”地窃窃私语,有的恋恋不舍地离开树的怀抱,飘飘悠悠地在半空中翻舞、坠落……风过了,又恢复了平静,似乎沉浸在自己的遐想当中,沉默不语。
这些银杏叶既不知道什么叫死亡,也不知道春天会重新到来。它们为大树而生,无数的叶子做着同样的工作——把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这些叶子很朴素,活得默默无闻,毫不张扬。然而,这不起眼的叶子能向人们报告春天的消息,带给人们希望和喜悦;还能在烈日炎炎之际,给人们提供休息的绿阴;当秋天到来时,它甘愿牺牲自己,回归到大树的根基,重回大地的怀抱。
秋天的银杏叶,远没有春夏的叶子那样生机勃勃,但它是一种饱满的成熟!它因为懂得了奉献,才如现在这般,为了生命的轮回,无私地默默奉献。
冷风拂过,金黄色的银杏叶飘落而下,像在诉说一个美丽的故事……
江南秋天的韵味
江南,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水乡,人文荟萃,景色宜人。而“秋”,是一个诗意朦胧的字眼!秋天,硕果累累,家家户户过上温饱的日子;秋天,秋风萧瑟,稀零的树叶衬托出独特而优美的景色!
夏天的酷热被一丝秋风缓缓吹去……田野的作物也被秋风催熟了。秋风是在夏日里的一杯冰水,为人类带来凉爽;秋风又是秋天的使者,为人类传达喜讯—秋天来了!
在秋的江南,雨是必不可少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窗前下着淅淅沥沥的雨,像珠帘,垂直在天地之间,把天和地连接得紧紧的,像孩子牵着妈妈的手。
在一条暗淡无闻的老街上,多了几把蘑菇似的小伞,难道不是一道直逼眼珠的风景线?
雨中朦胧的江南是美的,落叶纷飞的江南又何尝不亮丽呢?
一阵微风吹来,在树上玩厌了的叶宝宝可高兴了,拍着手迎接秋风。因为有了秋风,它就能进行更刺激的历险。顺着秋风的方向,一片片金黄的叶子翩翩起舞;和着秋风的节奏,叶子又扭动身躯。太阳西落的时候,一点点黄晕的光衬托出树叶优美的舞姿,显得十分优美。
或许在这时,走来一位小姑娘,捡起一片红色的树叶,在上面轻轻地吻了吻,又坐在树下的秋千上,津津有味地看着白雪公主的故事……
天渐渐冷了下来,在外面坐着竹椅打着蒲扇的人也少了。但是总有几位老爷爷老奶奶,坐在一盏昏暗的路灯下,讲述着自己的童年生活。偶尔也会有穿着开裆裤的小孩儿在蹒跚学步,嘴里还含糊的说几句没人能听懂的话,或许那就是孩子的语言吧!
这就是我爱的江南,这就是江南秋天的韵味!
我读懂了秋天
秋,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季节。看起来是那么凄凉,但又少不了喜悦。或许,凄凉和喜悦也只能够在这个季节里相依并存吧!不过,秋天,我已经把它读懂了。
初秋时节,夏中早已结束,即将迎来的便是秋收。田地里的稻子金黄金黄的,那秋风吹动着稻地,阵阵夹杂着稻香的秋风迎面的吹来,让我感受到稻香的淳厚,朴实,自然。人们在田地里挥动着镰刀,挥着汗水,收获着一年的成果,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我读懂了秋天的喜悦。
果园的水果也成熟了,通红的苹果,让人想到了火;碧绿的猕猴桃让人想到了草。果园里水果所散发出来的果香弥散在周围,让人垂涎欲滴,很想立刻就能品尝到水果的滋味。我读懂了秋天的甜气。
秋天,树叶已经枯黄,时不时的还会落下来一片。气温下降的很快,人们都已经穿上了棉衣,戴上了手套,万物好像都已经逝去了。走在路上,还能感到丝丝凉意。
虽然万物好像逝去了,但是,你瞧!那火红的枫叶在树枝上摇摆着,就像是一大群顽皮的孩子在手拉手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呢。有些枫叶因跳舞不慎,从树枝上跌了下来,瞬间化作了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在空中飞来飞去。
我读懂了,秋天是喜悦的,秋天是甜香的,秋天是凄凉的,秋天是有生机的……
秋天的清晨
早晨,蒙蒙眬眬中,一阵凉风吹到床头,我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感受到了一丝凉意,情不自禁地拉了拉被子,把自己裹了起来。
忽然间,听到几声鸡鸣,嗯,该起床了。
我懒洋洋地坐了起来,今天放假,不用赶时间。我裹着被子走到阳台上,凉飕飕的,做了一次深呼吸,空气真新鲜啊!外面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路是湿的,草坪上的小草头上挂满了水珠,那棵小树苗不知何时已经长高了,树叶在风中轻轻地摇摆着,仿佛在与我打招呼……
时间过得真快呀,小树苗在不经意间已经长大,我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一名初中生。这才使我想起,小学的六年,我除了读书学习,连楼前的小树也未从认真关心过,更别说爸爸妈妈的辛苦了。
秋天是个成熟的季节,虽然我收获了,因成绩好被保送上了重点中学,但秋雨却让我冷静,让我清醒的认识到,我已经长大了,要学会关心身边的事物,关心身边的人,正是他们无私的关怀与奉献,才有了我的成长。
诗人说:“一回首一驻足,我们都会惊叹,因为我们以为只过了一天,哪知时光已经过了一年。”
最后一次升学模拟测验后,孟老师走上讲台,告诉我们后天下午要拍毕业照,教室里出奇的安静,大家不约而同地沉默着。夕阳恰如其分地射在我的桌上。
“六月是个疯狂的季节”。朋友袁满在铺天盖地的同学录中嚷嚷道。而我则安静地坐在一旁看着书,我拒绝了所有的同学录,那时的我想,重复的格式无非是一种形式罢了,而自己却自信地以为小学生活会如窥看掌纹,道道清晰。但真正推开了记忆的纹路,看到的,只是白炽灯下奋斗的身影,其他全部模糊不清地闪烁着,像断了的DNA,残碎的基因茶叶般在水中上上下下,漂浮不定。
拍照的日子还是到来了,大家穿着整齐的校服排队去照相,我看到了各种各样斑斓的表情掠过。我很平静地走在这人潮中,阳光有些刺眼,那些意念中的放肆和喧闹离我很远,忧伤渐次明灭在心头。
我记不起朋友间的调侃、祝福,只记得桌头一本本厚厚的参考书和试卷,以及考前老师对我的鼓励和叮嘱;忘记了不快与争执,记起的只有那一双双不舍的眼神。我又环顾着校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似乎都那样亲切、那样熟悉,六年了,这里又是我的第二个家!我又想起了孟老师,这个对我如母亲般的老师,想起在她家住的日子,想起考前她为我送来的面包和水,想起她对我的认可,想起她的鼓励,想起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我想,我永远不会忘了她!我又想起了自己受伤时伙伴的关心、胜利时的祝贺,还有,一切的一切……
队已排好了,我站在齐创和毛宇航的中间,然后揉揉发红的眼眶,幸福地笑起来。与此同时,按下快门、定格、凝固,仿佛是瞬间,又仿佛是永恒!
那晚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抚摸着那些暂时还熟悉的面孔和名字,未来呢?于是又想起许嵩《不煽情》里面的那句话:“一个陌生而熟悉的号码闪烁着,你已有半年没打过来了,你的白天我的黑夜那都快过了,连时光空间也不同了……”
初三了,每一天都可以从教室前面的倒计时牌上感觉到时间倏忽而过的身影初中毕业感言300字5篇初中毕业感言300字5篇。已过了初入毕业班时的兴致勃勃、意气风发;过了备受老师家长恩宠的特殊待遇阶段;过了听到学弟学妹们说,“看,那是毕业班的学生”时的清高与骄傲……许许多多的信誓旦旦零落到今天都已经渐渐模糊不清。每天都在黎明中醒来,又在别人早已熟睡的鼾声中合上疲惫的双眼,你的身影是否已经不再如这个年纪本该的那样挺拔和坚毅。肩负着师长的殷殷期盼,承受着来自学习、情感、同学交往各方面的压力,是否还不敢告诉老师、父母,因为怕看到他们眼神中闪过的担忧和失望……你是否默默忍受着那对梦想可望而不可及的焦灼。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
(一)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交往, 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教与学的双边关系, 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对实现教学目的至关重要。课前教师要深入学生,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感悟能力, 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 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诚挚的爱, 由衷的爱护和帮助, 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
(二)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努力创设思维情境, 师生、生生互动, 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要在讲授中, 真正成为学生的引领者。
(三) 让学生在群体语言环境中增强记忆效果。
创设切合学生实际的群体语言环境, 让学生在熟知的情境中学习, 更能使学生终生难忘。
(四) 开展阅读活动, 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阅读是形成语感的基础。可以采取“限时法”, 要求学生做到阅读最快速、最大声、最清晰。还要帮助他们克服有碍阅读的不良习惯, 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受性。
二、确定课型特点, 正确选择输入方式
阅读教学首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 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采用阅读的输入方式, 而不是听的输入方式。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能有效运用某种阅读策略, 对文本中的有效信息进行解码, 理解相关信息, 通过大脑进行编码, 提取有效信息。在这一过程中, 逐步掌握阅读技巧, 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快速获取和处理信息, 在其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同时, 使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得到培养和增强。因此, 阅读应以快速阅读为主, 快速阅读是用眼睛和大脑直接获取文字信息并理解地阅读。
三、阅读材料的选择原则
(一) 时效性。
在把握趣味性原则的同时, 还要注意一点, 即时效性, 也就是所选材料最好是最近发生的事情。人人都有好奇心, 初中学生对一些新闻事件充满好奇, 对一些新闻事件的背景同样好奇。因此, 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些时髦的话题或新闻, 就会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完成语言的输入,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 趣味性。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 它使人对某些事物, 优先给予注意, 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 不管文章多么有用, 但读起来味同嚼蜡, 那么取得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而一篇使人感兴趣的阅读能让人兴奋, 保持激情读完整篇文章, 这时, 读者是在快乐中阅读, 是在享受阅读的快乐。所以, 教师一定要选择有趣味性的材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若学习者对阅读学习材料产生兴趣, 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多样性。
每个人的兴趣都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一味地选择同一类型的文章, 如故事, 长此以往, 学生会对此失去兴趣, 因为读同一种类型的文章, 容易使脑神经疲倦, 而且有些文章只要读开头, 学生就可推测出结果, 往往使学生觉得阅读理解没有挑战性。阅读选材中, 有如此多类型的文章可供选择, 如此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 我们可以利用阅读给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四、巧妙设疑, 深度理解文本
语篇需要从两个方面关注:意义方面和语言本身。具体的认知内容包括:主要观点、内容主线 (细节信息) 、寻找段落主题句、归纳段落大意、引入相关知识、篇章结构。阅读教学特别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挖掘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在理解语篇意义的基础上, 进一步关注语言学习和对篇章结构的分析、把握。由于阅读理解是以阅读的方式对文本的解读, 每个读者都会基于自身的经验和判断提出见解, 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 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文本。
五、教师需要做的工作
(一) 英语教师对讲英语的人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必须有充分了解, 否则, 就不能将英语这幅完整的画卷完全展示给学生, 便不会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 几乎每篇文章都会涉及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所以我们必须加深对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二) 虽然汉语和英语有许多不同之处, 但人类有许多东西是共通的。“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唯有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德育才具有说服力。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 要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六、重视阅读策略, 让学生掌握阅读技能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从一定程度上说, 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一系列阅读策略和方法的阅读学习过程。研究表明, 掌握和熟练运用阅读策略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课程标准提出, 要“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
关键词:劳动报酬;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指出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建立能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使每个劳动者和社会成员都能公平享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的分配制度。
一、选题意义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努力实现两个“同步”和两个“提高”的重要目标。在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长期对外依赖出口、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亟须改进,亟需提升内需,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对缩小收入差距,扩大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国民收入在经过初次分配以后形成劳动者报酬、资本所得和政府对生产环节直接征收的税赋三种形式,它是解决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和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初次分配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政府再分配和慈善公益第三次分配。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要指标是分配率,即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如果劳动者报酬总额在GDP的比重越高,则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提出,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关怀,表明了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是我党始终追求的奋斗目标。其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之一,在这里,针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认真学习和体会这项举措的重要意义,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途径和措施,对于建立健全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参考文章
为了解有关提高劳动者报酬相关论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笔者通过五篇文章进行分析。它们分别是:张建国的《中国居民劳动报酬占比问题》、信卫平的《关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思考》、崔学锋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赵学清的《劳动力充裕条件下怎么提高劳动报酬比重》、李兰芬的《企业提高劳动报酬的民生责任》。
三、研究方法的运用
这五篇文章中,毋庸置疑,文献研究法是最常见的研究方法。所谓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这五篇文章都采用了这种研究方法,他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使文章在“巨人的肩膀上”内容更饱满,论据更充分,多处引用名人名言,使文章真实、有说服力。
提及劳动报酬,必定离不开数据统计,因而文章中也使用了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例如,在信卫平的《关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思考》中,开篇就用到了统计的方法来引出问题的存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978年的40倍和31倍,但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这五篇文章都对劳动报酬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定义,虽略有不同,但都说出了劳动报酬的实质。狭义的劳动报酬,是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收入。吴佩芳,在《关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思考》中提出:劳动报酬就是劳动者依据按劳分配的原则,通过货币或实物,从社会领取的一定数量的个人消费品,这主要在初次分配领域实现,我国的按劳分配主要是通过劳动报酬的形式来实行的。广义的劳动报酬是指相对于非劳动收入而言的劳动收入,它包括按劳分配收入、直接的劳动收入和出卖劳动力的收入。信卫平,在《关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思考》中提出:劳动力所有者因提供劳动而获得劳动报酬。崔学锋,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中提出:劳动报酬即劳动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报酬,包括工资、薪金、奖金、津贴等,延长工作时间的工作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即通常所说的工资性收入。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应用于社会学科领域,也应用于自然学科领域,如生物学研究、地理学研究等。只要是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展的轨迹,探究发展轨迹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就属于历史研究的范围,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历史研究法。简而言之,历史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研究,它通过对已存在的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在李兰芬的《企业提高劳动报酬的民生责任》这片文章中,作者提到收入分配时,就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采用了历史研究法,通过不同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总结出建国以来的60多年,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理论和政策从注重公平—打破平均、牺牲公平注重效率–重视公平、改善民生,走出了一条螺旋上升的道路。
案例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张建国的《中国居民劳动报酬占比问题》中,作者就我国城乡居民劳动报酬所占比重偏低做论据,论述了我国劳动报酬所占比重偏低的事实。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学者们就劳动报酬进行了国际比较,认为我国劳动者报酬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也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转轨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水平。
四、研究方法的不足
在诸多研究方法中,笔者认为案例分析法相对于其他方法,非常适合于运用到劳动报酬这类政治经济学研究当中,但是,在现有的经济学文章中,这一研究方法的使用略显苍白。案例研究由来已久,在医学、法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中应用最多,也最有成效。在经济学的研究中相对较少,在国内经济学界则更少。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事实和过程的分析,被科斯讥讽为“黑板经济学”(1991),其所表现的数学化和工程化倾向,使之脱离了经济学的本来含义。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过之而无不及,其研究方法是,除了一些就事论事的调查报告以外,居统治地位的是概念推理和逻辑演绎,既无假设前提,也不作经验检验,像样的个案研究自然很少,事实的比率太低。研究方法上的缺陷,使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和现代化必须在方法和方法论上有所前进和突破,其中,开展和重视个案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案例就是对一个经济问题和政治决策的再现和描述,就是对一个经济过程及其复杂情景的刻画和分析。因此,案例研究是进行实证分析的重要方法。案例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真实性。一个案例必须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一篇动人的报导,如果出于保密和其他原因,不得不进行掩饰和隐匿,可以使用假名和代号,但故事情节必须是真实的,不能随意杜撰。
案例研究提供的真实场景应当是系统的和全面的,有故事背景,有来龙去脉,有发展过程,有人物情节,最好在附录中还要有完整的图示和数据。人们读完案例,起码能够掌握所述事件的基本事实以及充分的数据和资料,从而为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和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从事案例研究和写作的另一个基本要求。
一个好的案例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所提供的是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可能性,因而,通过个案分析进行实证研究,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证实和(或)证伪什么,但是却可以有所发现。如果把案例研究搞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就无法对真实的社会经济生活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作出恰当的描述和中肯的分析,甚至会发生极大的扭曲。
五、结 语
科学研究往往不是从某一学科、某一领域、某一角度就得以解决,而是要从多角度、多侧面研究才能完成。单一的方法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取得一部分信息,而大部分信息可能被忽视,使研究难以奏效。在许多情境中,最佳选择可能是各种方法的结合。因此,交叉综合使用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已成为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学习文章的内容与研究方法,在内容的选择与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应取其精华,做到全面而深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意义的不同的研究方法要与日后的实践操作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中国居民劳动报酬占比问题[J].争鸣园地,2010,(46):46-47.
[2] 信卫平.关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6):43-47.
[3] 李兰芬.企业提高劳动报酬的民生责任[J].江西社会科学,2010,(3):16-21.
[4] 崔学锋.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J].党政干部论坛,2009,(4):25-27.
【关于初中毕业的文章】推荐阅读:
关于挫折的初中作文11-06
关于春节的作文初中11-14
初中关于梅花的作文优秀06-03
关于初心的初中作文范文07-21
初中关于雨的作文09-21
关于初中暑假安全的作文10-06
初中生关于信心的作文06-25
关于追求的初中作文1000字06-27
关于学校的初中日记800字07-03
关于春节的节日科普初中作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