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工作室服务项目(共8篇)
(一)项目概况
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建设项目位于昌宁县田园镇,项目总用地面积78882.47平方米(118.32亩),规划方案拟建规模为48班完全小学。拟建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风雨球场、文化设施、附属设施、地下停车场,以及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道路硬化、绿化、亮化、信息化等附属工程。
设计周期: 50 日历天,其中各阶段时间: 规划方案设计:10日历天,可行性研究报告:5日历天,初步设计:15日历天,施工图设计:20日历天。
(二)设计工作内容、工作方案及计划工作量
1、设计工作内容、工作方案
方案设计阶段:现场踏勘——收集设计基础资料——取得项目设计任务书——开展初步方案设计——与建设方沟通交流——深化设计方案——建设方确认设计方案——修详规报批报建——取得项目规划许可证;
方案设计阶段
1、接受任务 此时,必须要了解以下三点:
a、建筑的目的性。首先要了解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规模,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建筑或小区,即建筑项目的特定条件,通常在设计标书或设计任务中有详细要求。
b、建筑的地点性。工程建在什么地方,场地范围有多大,即红线范围。其所在地域的重要程度,周围环境、邻里关系、场地内的自然条件,退让距离要求等等。
c、建筑的时间性。清楚工程是永久性建筑还是过渡性临时建筑,知道多长时间完成设计,明白诸多对设计的制约条件。
2、收集整理资料
a、收集书面文字、图纸资料。将业主提供的所有书面资料,如设计标书、计划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地形图、规划管理部门认可的红(绿、蓝)线图及建设场地的规划条件、勘探资料等设计所必须的资料,并进行剖析、评审、研究,找到设计所需的关键部分。
b、现场查勘,主设计人一定要亲临现场查勘、核对、修正、舍取已经取得的书面资料,或者提出尚需要补充的资料,在头脑里对现场及周边环境形成深刻的印象(可采用数码摄影、录像等手段)。现场查勘工作提纲:
1)必须携带规划管理部门给定设计范围的现状地形图; 2)参照地形图对现场用地范围的地物、地貌、地形、地下管线位置等进行查勘;
3)对用地范围内必须受保护的建筑物、古迹名树等要仔细查询,并丈量所在位置;
1)观测建设用地范围相邻场地、建筑的现状和了解周边地块规划情况,尤其要查看相邻建筑物是否对拟建建筑物构成不利的制约因素;
2)必须对给定的设计用地边界范围大小进行现场核定(包括必要的丈量);
3)认真听取业主对新建工程的功能和使用上的意见和要求,对设计上的重大问题同业主研究讨论,争取相互间的沟通,以利于工作开展。
2、从设计对象的诸多因子中,分清主次,抓住主体,初步构成对建设用地的构想。
1)首先清楚建设基地内的用地范围,明白地形图中各条制约线,如征地范围线、道路红线、用地红线、河道边线(蓝线)、城市绿化带边线(绿线)、高压架空电力走廊线、多层建筑控制线、高层建筑控制线等等,若无给定的多层建筑控制线、高层建筑控制线,应按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要求进行退让。此项工作极其重要,否则,整个设计成果成为废品。
2)其次重温相关的规程、规范和有关管理部门的规定,国家规范。3)将所有掌握的场地的自然等客观条件,与建设目的的要求的主观条件相结合,以技术条件的制约、各种规程规范的限制,按照美学原则、构图原理手法,将场地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扬长避短、化不利为有利、变不能为可能,形成既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又经济可行、平面关系良好、空间组织得体的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构思。
4)从另一方面分析,场地设计可以认为就是环境设计,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条就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也就是“借景”,借自然之景
来为我服务;第二条是改造自然的环境,以适应建筑设计的需要,创造人为环境,称之为“造景”,塑造出优美的环境空间。
5)新的建筑群或个体建筑,应该是环境(无论大环境或小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不是消极被动的。如在新的开发建设区“一张白纸”的环境中,根据区域规划环境要求,应成为“领头羊”,而不要成为“绊脚石”。新的建筑群或个体建筑应该是场地环境的升华,以提高环境文化层次,增强艺术氛围为己任的建筑创作,而不是消极的填平补齐的一堆砖瓦灰砂石的堆集物。新的建筑群或个体建筑应该是环境大家庭中的一员,与其氛围统一协商的好伙伴,不是独往独来,格格不入的败家子。以上所讲,是做场地总平面布置设计的基本点,若只讲个体、不讲整体,只讲个体的特色、不讲整体的统一协调,就犯了建筑设计的大忌。
6)居住区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共建筑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变化;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2、计划工作量
在方案规划设计中计划工作量包括以下设计成果:(1)规划方案设计说明书(2)规划区位图
(4)规划总平面图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规划总平面相关分析图(6)鸟瞰图及主要建筑效果图(7)建筑平立剖面图(10)竖向规划图(11)管线综合规划图(12)投资估算
(13)其他必要图纸及说明
(三)对招标项目的理解
项目用地面积为78882.47平方米,合约118.32亩。项目用地位北临宝达路,南边是321省道,西临宝丰路,东临正在规划中的兴宁街。整个用地较为平整,适宜建设。
拟建的昌宁县第一小学为昌宁县田园镇中心完全小学与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的合并校区,拟建规模为48班完全小学。其中包括新建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风雨球场、文化设施、附属设施、地下停车场,以及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道路硬化、绿化、亮化、信息化等附属工程。
对于整个规划设计的原则为:
1、尊重现状,尊重环境,充分利用现有地形进行规划和建筑设计,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合理进行功能布局,分区明确,交通组织流畅。
3、建筑造型新颖大方,具有时代美,充分体现校园建筑的文化氛围,创造丰富的室内外空间,注重环境设计。
整个项目的规划地点在昌宁,所以我们对昌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地理区位
昌宁县位于云南省西部,于1933年由保山永昌、顺宁凤庆析置设县,取两地名后一字为县名,属保山市。保山市隆阳区东南。
2、地形地貌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形成山坝南北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状态,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08米。
3、自然气候特征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低热、温热、温凉、高寒4个气候带。境内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高气温40.4℃,极端最低气温-6℃。年平均降雨1259毫米,无霜期253天,有右甸河、枯柯河、勐统河、更戛河、大田坝河、漭水河等八大水系。
4、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昌宁县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锡、铜、铅、金、银、锑、汞、锌、石灰岩、大理石、硅石、硫磺、硅藻土等。其中:硅石总储量1000万吨以上;硅藻土总储量2000万吨;石灰岩资源十分丰富。
5、生物资源
已知的木本植物有615种,其它植物1000多种,有“核桃之乡”、“茶叶之乡”之称,是全国茶叶基地县之一。森林覆盖率达45.2%,活立木总蓄量1147.7万立方米,主要树种为思茅松、杉木和各类杂木,经济
林木核桃、板栗、梅子等,年产量达1万吨以上。野生药材、菌类资源种类多,数量大。有兽类33种,鸟类114种。
6、水资源
昌宁县拥有中小型水库64座,水利化程度达61.2%。完成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人畜饮水等水利工程6985件,水利化程度由“九五”末的56.2%提高到62%,水利保障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电力设施不断完善。建成水电装机容量1.56万千瓦,年发电量5681万千瓦时。
7、人口民族
2010年,昌宁县有5镇9乡,123个村。2006年,总人口34280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6142人,占10.6%。境内世居民族有汉族、彝族、傣族、苗族、布朗族、回族、白族、傈僳族8种,人口35346人,占昌宁县少数民族人口的98.8%。少数民族多数聚居在边远高寒山区和亚热河谷地带。有3个民族乡,17个民族村,人口5645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6581人,占昌宁县少数民族人口的75%。
昌宁县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三大宗教,大都属少数民族群众信仰;还有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信仰原始宗教。全县有佛教寺庙20个,清真寺2个,基督教简易教堂一个。截至2002年末,有神职人员35人。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而整个项目的规划背景为:
1、项目规划背景
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坐落在昌宁县城中心(今县农贸市场南侧),背靠五台山,北临南门河。学校创建于1908年(清光绪34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县内办学历史较长,规模最大的一所完全小学。学校的前身是昌宁县示范小学,2009年8月30日,根据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正式更名为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当前,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853人,教职工46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学历达本科8人,专科27人,中师(中专)7人。小学高级教师20人,一级教师24人,高级工2人。教师中有省市县学科带头人5名,市县级骨干教师12名,省市级优秀辅导员6名。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以“做最好的自己”为办学理念,以南京行知学校“赏识教育”为现代示范学校建设的榜样,以“团结,文明,勤奋,守纪”为校风;以“求实,创新,爱生,敬业”为教风;以“自觉,刻苦,全面,奋进”为学风。一学年来,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教师以“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为目标,学生以“遵规守纪,勤奋好学”为光荣,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校园文化正朝着精品化发展,第一示范小学全体师生正以崭新的面貌为一小明天的辉煌而不懈地努力着,奋斗着!
2、项目用地现状
项目用地面积为78882.47平方米,合约118.32亩。项目用地位北临宝达路,南边是321省道,西临宝丰路,东临正在规划中的兴宁街。整个用地较为平整,适宜建设。
(四)总体设计思路
1、项目规划背景
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坐落在昌宁县城中心(今县农贸市场南侧),背靠五台山,北临南门河。学校创建于1908年(清光绪34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县内办学历史较长,规模最大的一所完全小学。学校的前身是昌宁县示范小学,2009年8月30日,根据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正式更名为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当前,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853人,教职工46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学历达本科8人,专科27人,中师(中专)7人。小学高级教师20人,一级教师24人,高级工2人。教师中有省市县学科带头人5名,市县级骨干教师12名,省市级优秀辅导员6名。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以“做最好的自己”为办学理念,以南京行知学校“赏识教育”为现代示范学校建设的榜样,以“团结,文明,勤奋,守纪”为校风;以“求实,创新,爱生,敬业”为教风;以“自觉,刻苦,全面,奋进”为学风。一学年来,学校
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教师以“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为目标,学生以“遵规守纪,勤奋好学”为光荣,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校园文化正朝着精品化发展,第一示范小学全体师生正以崭新的面貌为一小明天的辉煌而不懈地努力着,奋斗着!
2、项目用地现状
项目用地面积为78882.47平方米,合约118.32亩。项目用地位北临宝达路,南边是321省道,西临宝丰路,东临正在规划中的兴宁街。整个用地较为平整,适宜建设。
3、项目建设规模与任务
拟建的昌宁县第一小学为昌宁县田园镇中心完全小学与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的合并校区,拟建规模为48班完全小学。其中包括新建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风雨球场、文化设施、附属设施、地下停车场,以及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道路硬化、绿化、亮化、信息化等附属工程。
4、设计原则
1、尊重现状,尊重环境,充分利用现有地形进行规划和建筑设计,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合理进行功能布局,分区明确,交通组织流畅。
3、建筑造型新颖大方,具有时代美,充分体现校园建筑的文化氛围,创造丰富的室内外空间,注重环境设计。
5、整体设计规划
该校园主要由四大区域组成,即教学行政区、体育活动区、景观休闲区和学生生活区。
①教学区主要由综合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组成。充分利用阳光、自然风的生态资源,较好地满足了房屋日照、通风要求。
②体育运动区布置在校园的东南角,运动区主要田径跑道和规划的室外蓝球场、排球场组成。远离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干扰非常小。
③校园景观休闲区布置在教学区的西边,其内容主要有科学家的事迹简介,名人激励学习语录,传宣栏、公告栏、花坛、灌木、石凳等组成,是同学们课间休闲时间陶冶情操、放松心情,友好交往的重要场所。
④学生生活区布置在校园的西端,和学校的小游园、食堂紧密结合,主要用于学生就餐和午休。
6、建筑设计
①建筑是灵性的空间,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回规人性建筑的本性,我们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定量研究分析,最后决定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体量相结合的设计手法能较好解决与周围环境融合协调的问题。
②以棕红色、浅米色组成的外墙立面,想表达的是昌宁的茶文化,非常融合协调,不仅体现了小学建筑活泼可爱的一面,同时,也表达了校园建筑的宁静和优雅。
③把各栋楼相连在一起的走廊,打破了过去校园建筑那种单栋独立,互不往来的格局。学生们行走其中,不仅能增加建筑空间在立体上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往空间和活动场地。
④教学楼底层架空,不仅是解决空间开阔问题,而且可以做为学生们在炎夏上体育课的场地或课休活动的场地。
⑤在设计中,除了充分考虑教学功能的要求外,还进行了一些人性化的设计,比如说在景观休闲区中设置一些石板座椅,在教学区的西侧还设置了供师生们停放自行车的防雨停车棚等等。因此,从整个校园的规划布局、建筑群设计来讲,是布局紧凑中求合理,外观简洁中求变化,空间变化中求有序,色彩明快中求亮丽,充分体现了现代校园生活的精神风貌和美好未来。
7、道路设计规划
该校园的主、次入口,均沿着新规划的兴宁路沿线布置,师生进出十分方便。在东北角布置了主要出入口,主方便师生的步行需要。在东南角布置了一个次要出入口,主要用于车行的方便出入。整个校园的交通系统实现人车分流。环形消防车道在校园中呈环形布置,穿插于四个主要功能分区,使各个功能分区得以满足消防需求,平常也是学生们重要的疏散通道,即安全又便利。一般情况下,校园内严禁机动车穿行,只有在学校需要搬运教学设备和器材时,才允许机动车进入。因此,整个校园交通组织流畅,安全可靠。
8、竖向设计规划
规划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在保证地面和路面排水所要求的最小坡度的前提下,结合现状地形尽量减少填挖方量,以降低工程造价。由于基地地势较平整,规划将道路纵坡基本设计为1.25%以下,以充分缓解地势高差给机动车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充分结合原有地形地貌,在减少填挖量的同时,考虑其二者之间的就近平衡。建筑布局局部采用台地的形式以充分适应地形的变化。
9、景观设计规划
①从校园的主入口放眼望去,引入眼帘的是一个景观广场,作为校园的主景观,它形成了校园内一道亮丽的景观带,学生们可以在这里自由慢步,友好交流,激发进取精神,充分表现了新时代新校园的一种文化氛围。
②综合教学楼中间底层部分架空,学生们可以在此穿越,以最短的距离到达教学区,是师生们一个重要的快速疏散通道。综合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食堂、风雨球场之间设计了联系的架空平台,削减了各栋楼之间的紧迫感和闭塞感,使各楼之间围合的庭园空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人们慢步其中,会感到视野开阔,风景这边独好。充分体现了校园环境是学生们第二课堂的理念,即使他们远离母校多年,也会念念不忘给他们带来了美好享受的校园环境。
③校园的西侧,布置了一个校园小游园,师生们在这里可以进行休闲活动,在这样相对僻静的环境中,体会宁静的时光。
(五)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六)对招标项目设计的特点及关键性技术问题的对策措施
1、招标项目设计的特点 A、总体布局设计
根据规划要求,拟建综合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食堂、图书馆风雨操场和文化设施及其他辅助用房。
北面较为安静的位置设置综合教学楼、办公楼(综合)、图书馆。西侧也相对较为僻静,宿舍楼和小游园设置在此位置。而风雨球场和食堂设置在整个校园的中心位置,这样设计的缘由是为了方便师生从课堂和宿舍到食堂就餐和到风雨球场进行休闲活动。学校人行主入口位于用地东北侧,方便教师、学生出入;车行主入口位于东南侧,靠近地下车库出入口,方便车辆进出学校地上及地下停车场。综合教学楼与宿舍楼、办公楼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相对围合的教学行政空间。而宿舍楼、食堂、风雨球场则形成另一个有机的、联系的生活空间,错落的绿化空间给教师、学生不一样的空间感受。
B、功能布局
整个规划设计分为:教学行政区、体育活动区、景观休闲区和学生生活区四个大功能片区。
①教学行政区位于整个用地的北部位置,由一幢六层办公楼(综合)、一幢四层图书馆楼和一幢院落形式的综合教学楼互相串联组成,报告厅设置在教学楼中。
②体育活动区位于整个用地的西南部,有一个300m跑道的运动场、八个篮球场和四个排球场组成,运动设施齐全。体育运动区与教学行政区分区明显,避免了噪音干扰,不会对其他教学活动产生影响。
③校园景观休闲区位于整个用地的中心位置,其中包括风雨球场、食堂,在风雨球场的建筑前方设计了大体量的水景,而风雨球场和食堂二层有连廊联系,从视觉上构成立体的景观感受。
④学生生活区位于整个用地的西侧,由于西侧的地形较为不规则,首先考虑的是一个小游园,而在此的基础上把学生宿舍楼设计到其中,为的是给学生一个安静良好的休息环境。
C、建筑风格
由于整个方案想表达的是把昌宁的茶文化融入到校园中,在师生们在茶文化的气息中学习和生活。
建筑运用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以简洁的体型和质感对比,结构体系的真实表现,来体现校园建筑的秩序、理性和人文的内涵。
建筑造型注重体块的高低错落和穿插,形体的咬合串接,形成丰富的空间变化,立求营造清新、淡雅的校园建筑和亲和温馨的育人环境。
由于是小学,建筑的色彩处理和可识别性显得尤为重要。设计中将不同类型的教学组群赋予一定区别的色彩系列,使整个校园洋溢着轻松、明快的视觉氛围,同时又强调色彩的和谐统一和对比搭配,使各建筑组群的色彩自然融入到整个校园环境之中。
2、关键性技术问题的对策措施
1、规划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土质等自然环境,因地制宜,乔灌草自然结合。树种以常绿树种为主,并结合观花、观叶、观型、闻香等苗木综合配置,营造舒适恬静的环境。结合现状地形合理布置水景、山景、绿景,呼应总体规划思想。
2、结合规划设计方案,合理布置各功能建筑,建筑平面设计流线明确、功能布局合理,根据建设标准分配各功能面积,优化组织、避免面积浪费。建筑内部空间须保证良好的采光通风要求。
3、建筑方案设计应提前考虑可实施性,特别是学校建筑减隔震的设计,应综合考虑、保证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落地性。
4、地下停车库的设置结合公共文化开放区设置,方便对外人员使用的同时,避免与校园师生流线交叉,布置于田径场下、柱网规整,可以提高地下车库的停车率、减少投资。
5、学校建筑设计安全设计措施、隔音措施、安防措施,无障碍设计、节能设计等方面的综合设计,确保设计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6、室外场地的标高设定:因本工程室外道路标高相差不大,场地布置中,在保证场地排水通畅的前提下,场地设置尽量按原始标高设置,在变化较大的局部区域,采用道路平整,绿化随坡度的方法,减少土方量。在入口高处,设置场地反坡排向道路后,采用较大坡度迅速解决高差,在入口低处同样采用较大坡度,使内部场地较为平整,有利的促进了建筑布局和日照的环境。
7、桩基础施工中,钻孔灌注桩只要控制好孔底沉渣厚度,泥浆找到合适的方法处理,一般没有太大难度。
8、地下车库开挖为尽量减少挖方,同时也可减少基坑维护费用和施工难度,地下室层高可适当降低,地下室浮力也能适当减小,降低造价。
9、基坑维护比较重要,牵涉到工程安全问题。基坑开挖难度不大,但要注意挖掘机安全上下坑即可。基坑维护可采用钻孔灌注桩和水泥搅拌桩,两种桩型需要维护设计时合理组合,防止基坑周围软质土塌方,以致造成安全事故,首先做到安全,再考虑经济。
基坑抗浮比较重要,上部荷载还未全部加入,暴雨或地下水位比较浅极易造成桩、基础梁、底板等拉坏,造成工程质量事故。做好井点降水,排水和防水工作,特别是下暴雨前预备工作要做好。
10、上部主体结构施工注意混凝土梁、板、柱、栏板等的保护养护,商品混凝土含水较多,容易造成薄截面构件的裂缝。薄截面构件中若管线比较集中则须在此区域增加钢筋网片。在屋面板,卫生间楼板等有防水要求的薄截面构件中要注意,防止出现板裂缝。
11、本工程建筑为多层学校建筑,教学楼、宿舍楼建筑设计多为开敞外廊设计,暖通设计应结合节能环保设计原则综合考虑。通风系统应注意地下停车库、变配电房、柴油发电机房等设备用房、物理、生物实验室等特殊功能房间的通风系统设计。本工程地上靠外墙设置的封闭楼梯间,当有可开启外窗时,均满足自然排烟条件;地下封闭楼梯间在一层处有可开启开窗或直通室外的,也采用自然排烟。封闭楼梯间不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按规范要求设置正压送风系统,系统竖向设计。正压送风量按规范取值。安装时需做好防护及防雨措施。设计余压:防烟楼梯间为40Pa至50Pa。地下停车库按防火分区及防烟分区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不小于规范要求最小风量。排烟口设在车库上部,排烟口距防烟分区内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超过30米。同时,设有自然通风采光井及汽车坡道未设置防火卷帘门的的防火分区火灾时自然补风;其余防火分区均设置机械补风设施。消防排烟补风量按不小于排烟量的50%设计。
12、本工程供热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宿舍楼,热水供给系统采用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热水由置于屋面的集中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供水管道采用同程的布置方式,整个系统采用强制循环,循环泵设置于屋面,循环方式为干管循环。热水由贮热水箱出来后在屋顶分别供至各个热水供应立管,分配至各个用水点,整个系统在一层汇集后返回屋顶贮热水箱,完成循环供水流程。太阳能热水系统辅助电加热采用空气源热泵机组,确保热水用水的正常供应。宿舍楼热水用量为:69.1M³/D,设置一个10M³的加热水箱,一个10M³的储热水箱。太阳能保证率60%,集热器单位采光面积产水量80L/㎡.D,于屋顶设置贮热水箱及加热设备。
13、本项目根据规范要求,教学楼、学生宿舍、地下车库,均应设置室内消火栓,消火栓箱尽量暗装。室内消火栓系统与室外消防管网布置成环网,并保证同层任何部位有两支消火栓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水枪充实水柱≮10M,立管设计流量为15L/S。消火栓为65型,麻织水龙带(25M),消防按钮及指示灯一套。
14、本工程雨水经收集以后,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系统。暴雨量按照当地暴雨强度公式计算(设计重现期为P=2A)。雨污要分流,雨水经建筑散水沟或雨水口收集后排入雨水调蓄池,雨水调蓄池有效容积174立方米。多余的雨水排到区内的雨水管网,最后再排至区外的雨水管网。
15、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的有关标准、规范和政策,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确保安全和环保。遵循曲靖市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工程规模,使工程建设和城市的发展相协调,既保护环境,又最大程度地发挥工程效益。采用适宜的、先进成熟、安全可靠的技术方案和工艺设备,为该项目建设和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总体优化,合理布局、减少占地,节约能耗,降低成本,减少工程总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充分发挥本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考虑周边环境,重视环境保护。根据国家现行规定,结合云南省地方实际情况进行投资匡算。
16、地下车库:地下车库为地下Ⅱ类中型汽车车库,安全防范系统、应急照明,疏散照明、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设备、消防电梯、屋顶增压稳压泵及防排烟风机等所有消防设备用电负荷均应按一级负荷供电;
车库照明,公共通道照明应按二级负荷供电;其余负荷均按照三级负荷供电。
其他建筑单体:主要通道等场所的照明用电,信息网络系统、通信系统、广播系统及公共安全系统用电,客梯、排污泵、生活水泵用电、火灾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食堂厨房主要设备用电,冷库主要操作间、备餐间照明等消防用电设备应按二级负荷供电;除上述外的其余用电均为三级负荷供电。
17、电气节能与环保:电光源的选择应以事实绿色照明工程为重点,绿色照明工程旨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自然光,在电气设计中多与建筑专业配合,做到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光使之与室内人工照明有机结合,以大大节约人工照明电能。在满足照明质量的前提下选用光效高、显色性高的光源及配光合理、安全高效的灯具,一般房间采用高效发光的荧光灯及紧凑型荧光灯,采用低能耗、性能优越的电子镇流器,以及带有无功补偿的灯具,补偿后的功率因数>0.9以上,改进灯具控制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后, 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可从事岗位的知识、技能、方法和职业素养方面等要求, 安排一些与实际工作过程与要求相近的工作项目, 通过这些工作项目来训练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工作项目, 是一种学习的载体, 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按照实际工作要求来安排设置项目内容的, 学生完成工作项目的过程是学习过程也是工作过程, 是动态的 (如图1所示) 。工作项目有学习型和应用型两种, 学习型工作项目多是课程内的, 适合在职业教育先期实施, 以学生掌握知识、学习技能为主, 培养学生的操作规范性, 并可加强相关知识延伸与理解, 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应用型的工作项目多是跨课程的, 适合在职业教育的中后期实施, 以学生知识、技能运用为主, 培养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更接近实际的工作过程, 持续时间较长。例如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的《变速箱设计》就是一个应用型的跨课程的工作项目。
二、跨课程的工作项目设计
1. 工作项目的目标定位
工作项目的设计首先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例如, 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 要结合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时, 技术员岗位要具备编制工艺、成本核算等能力, 在校期间安排跨课程的综合工作项目《变速箱设计》。学生可在学校内或企业来完成。项目完成时, 要求学生要先画出变速箱示意图, 并寻找最佳方案 (考察学生寻找最佳方案的方法, 因为产品要不断更新与优化, 相关问题会在相应的课程中提供给学生) , 制作变速箱相关零件的加工资料, 进行相关设计计算, 编制加工工艺, 编写说明书, 产品宣传等环节。各课程的综合应用, 培养学生跨课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工作项目的课程支撑
跨课程工作项目的实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 项目开设前要先开设相应的课程或开展相应的学习型工作项目, 获取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在《变速箱设计》工作项目布置之前应已学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图》《英语》等课程, 有了这些课程为基础, 再布置这个工作项目, 学生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项目要求。在工作项目布置的同时, 可开设如《CAD》《网络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械设计》《金属材料》等相关专业课程, 当然之后也可提供一些如计算机程序语言、专业应用软件等拓展课程, 为此项目服务, 同时学生也会根据本身需要和兴趣以及积极性来自学部分课程, 以更好地完成本工作项目。
3. 工作项目的任务要求
工作项目的任务与要求要明确具体, 有侧重点, 并具有引导学生完成该项目的功能, 学生完成跨课程的工作项目实际还是学习过程, 是工作过程, 需要合理的引导。因此, 在项目布置时要给学生下发详细的工作任务书。表1所列为《变速箱设计》主要工作任务与要求。
三、跨课程工作项目的实施与评价
1. 工作项目的实施要求
在高职学习的中后期,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 此时实施跨课程的工作项目, 有助于正在进行的课程学习。《变速箱设计》工作项目可以在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第四或第五学期实施, 项目工作布置时学生并没有完全具备所需要的所有的知识与能力, 可结合后续课程进行学习, 有些知识与能力还可自学获取。
学生在完成工作项目时, 可以相互交流, 定期与指导教师交换意见, 或者到企业进行相应的学习与调研, 条件如果允许, 还可搭建一个专业的网络平台, 提供相应的资料与数据, 开放一些专业软件与资源, 给学生必要的引导或指导, 并开设相关论坛, 用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为促进学生完成工作项目, 还可以进行中期的调查或评分。
2. 工作项目的考核评价
跨课程的工作项目完成后要进行及时的考核评价, 评价标准与体系要透明, 在项目工作布置时应同时公布。评价体系设计要合理, 注重知识、能力、方法的应用情况、相关要求是否达到、主要任务是否完成、方法能力能否得以展现等。各项内容的分值评定之后, 再根据任务的侧重点不同, 按照不同比例汇总成总成绩。
四、跨课程工作项目与传统的课程设计比较分析
与传统的课程设计或课程大作业相比, 跨课程的工作项目在目标定位、内容来源、情境与角色设计、内容要求及考核评价等方面都非常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对比参见表2。
跨课程的工作项目是学生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综合运用与提高,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加以实施, 效果显著。但是跨课程工作项目设计需要花费教师的大量时间, 并对教师实践经验也有较高要求, 所以一个成熟的工作项目往往可以应用较长时间而没有必要进行大的改动, 每年在布置实施前, 可就其中的某些参数与要求做些小的改动。需要说明的是实施跨课程的工作项目不是不要课程, 而是要有更合理的课程来支撑。
参考文献
[1]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高等教学出版社, 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徐国庆.论职教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3) .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关键词:“双工作室制”;项目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高职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这些政策指引着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鉴于此,结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特点,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培养高技能、实用型职业人才已势在必行。
1 “双工作室制”项目化课程教学的解读
所谓高职艺术设计專业”双工作室制”项目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将一组有内在联系的辅助性岗位工作课程和按岗位工作内容组合成新的项目课程,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是创建“市场联动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通过整合与优化设计突出“教、学、做、研”一体的专业基础项目化课程建设;其二,根据市场岗位需求,重组有内在联系的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通过整合与优化对接职业岗位的需求,突出“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从实施效果看,”双工作室制”教学比传统的校内工作室制教学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广泛的实践教学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推广性。
2 艺术设计专业“双工作室制”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模式
2.1 整合与优化专业基础课程群,建立“专业基础工作室”模式
创建“市场联动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基础课程构架设置模式,构建“一个平台,多个方向,突出产学结合”的”双工作室制”项目课程建设理念。一年级下学期设置专业基础项目,项目较简单,项目内容是和专业基础相关的类似能力组合,系统培育学生独立做项目的能力, 更多培养的是体验项目流程需要的一些专业技能,这个阶段是由老师主导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中,以“图形创意”课程为首,组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群模块,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课程孤立、缺少关联性及专业基础学习与项目设计脱轨等问题的弊端,整合与优化专业基础课程群,最终转化为“创意思维训练”、“能力基础训练”、“设计形式训练”、“设计应用训练”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在模拟和真实相交替的校内校外工作室环境中,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和体会、在做中理解和发现。
2.2 对接市场产业链的动态需求,整合与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群,实现“校企合作的专业工作室”建设
针对二、三年级学习目标和内容,按照完整的创意产业链整合与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群,在教学中采用项目引领的授课形式,按“项目策划——市场研究——创意设计——项目制作——展示发布——营销传播”的创意产业链的企业工作流程进行授课,如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二年级专业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校企合作创建的专业工作室”设置企业小型的真实项目,将该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组设置为以“居室空间设计”课程为首,组件“手绘表现、设计制图、效果图制作、模型制作”相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企业真实项目引领”、“学生主导”,鼓励学生在空间创意设计阶段实施头脑风暴,提高学生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继而最后一个学期可以跨专业、甚至跨系完成项目的无界化合作。一方面通过真实项目的引进和开发,在“校内+校外”的双工作室项目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师傅带领学生一起参与设计项目,面对客户真刀实枪地演练操作,共同承担义务、责任,共同分享成果;另一方面可通过打通专业的限制,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可以互相配合完成企业较大的设计项目,即跨专业、甚至跨系完成项目的“无界化合作”,提高学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专业成长,促进职业学校更具活力与发展前途。
3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双工作室制”建设的实施策略
3.1 动态对接产业链需求,细化专业方向
针对一些高职专业方向设置模糊现象,可根据市场就业需求与学校办学特色,细化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含有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电脑艺术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等各方向,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对接市场产业需求,细化专业方向的定位。如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为动态对接产业链的发展需求,2016年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转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建立以“室内空间软装设计”为主体、以“陈列展示与虚拟现实”为两翼的专业方向,着重培养能熟练进行室内软装设计、空间方案设计、展示陈列设计、虚拟现实效果图设计与制作的应用型人才。
3.2 项目课程之间的递进衔接关系
在高职三年的教学模式中,项目的设置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一年级设置为专业基础项目,项目内容是与专业基础相关的类似能力组合,着重学生体验项目流程所需要的一些专业技能,本阶段为教师主导教学过程;二年级设置以企业小型真实项目为引领,培育学生独立做项目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做中学”; 最后一个学期可以跨专业、甚至跨系完成某个大的设计项目,实现“无界化合作”。
4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对于刚起步的艺术设计专业而言,由于其建立时间短、积淀不深、实践性强但量小面窄等特点,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已成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急切解决的问题。“双工作室制”项目化课程不仅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与企业岗位对接和分层培养的平台,更有利于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而且有利于新建弱势专业实现专业教学与地区企业的同步调、零距离接轨。因此,借助“双工作室“平台进行项目课程建设和专业改革,是一种极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徐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专业+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经济,2015(4).
2012年,我的工作得到了院领导的大力关怀支持,以及全院同事的积极配合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过去一年中,我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严格遵守设计院相关制度和规定,对照既定的工作计划和内容,积极跟进落实,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现做如下总结:
1、项目管理部在2012年工作中,对各设计项目继续实行动态的全过程质量和成本控制管理。严格按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对所有项目(包括设计室和外部合作的)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检查和督促,确保项目进展顺利,设计成果达到业主的要求,成为顾客满意的产品。
2、2012年设计院逐步完善组织机构,成立了总工办。根据院领导安排目前暂由我开展相关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负责组织相关各专业专家对项目设计成果进行全过程技术质量审查管理,要求所有项目(包括设计室和外部合作的)必须通过院总工办组织的技术审查,设计成果才能盖章放行,以确保设计质量,特别是对外部合作单位的设计项目(近70个左右)加大了管理力度,专家提前介入,有重点进行审查,避免出现重大质量事故。
3、按照院领导安排,2012年我继续负责设计院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管理工作。在院领导的关心和全体同事(特
别是设计室)的支持帮助下去年11月份我院再次顺利通过(三标)体系内审和外审工作,目前(三标)体系运转正常,处于可控状态;
4、去年在院领导带领下,我根据工作安排找机会继续到项目现场(北川、安岳、雷波、眉山等),了解设计项目进展情况,主动与业主进行沟通交流,听取业主的要求与意见,着重提升项目后期服务水平,力争消除由于前期工作不足造成的不良影响;
5、2012年设计院在2011年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自主经营的力度,提高自主业务所占比例,在日常的经营投标工作中我全力配合、积极协助院经营部做好相关基础工作;
6、尽力完成院领导交代的其他工作任务。
回顾2012年的工作,仍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完善。新的一年,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扬长避短,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加强学习,力争各方面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与其他同事一起,共同努力,按照设计院总体规划,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在确保工作质量的基础上,做到热情服务、主动服务,使顾客满意度不断得到提升,进一步提高设计院竞争能力,拓宽业务市场。最后,对过去一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所有领
专业论文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式”教学设计改革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式”教学设计改革与实践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探索适合于高职层次的教学方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职毕业生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教育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应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强化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重点。
关键字:教学改革 基础会计 课程设计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观念和会计意识,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此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从业能力,同时也关系着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式“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课程教学,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通过对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提炼出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典型任务分析,整合序化原有课程内容,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将典型工作任务融入课堂教学,创设相关的工作情景,让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式“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过程
(一)明确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观念和会计意识。依据《基础会计》在专业中所分担的职业能力与标准,以及与前后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让学生具备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能力。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各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完成中小企业日常会计工作。
(二)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遵循的思路是:分析企业实际岗位―分析岗位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根据需要的技能和知识重组教学内容,以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学习领域(如表1所示)。
(三)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做”―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创设相关的工作情景,以工作任务为引导,采用项目化的课程教学,以实践操作的方式达到教师教,学生学的目的。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将原来分割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融为―体,对完成教学目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下面以项目“会计职业基础”为例进行说明。(如表二所示)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改变原有单一考核方式,实施过程化的考核方式,实行“过程+结果”的考核评定方法。具体分配如下:
过程性考核*50%+终结性考核*50=100%
过程性考核(50%):学习态度、出勤情况(5%)+课堂发言、讨论情况(5%)+课堂实训(20%)+综合模拟实训(20%)
终结性考核(50%)主要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戴士弘,毕容.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缪启军.关于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oo8(6).[4]何成蓉,谢生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集群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8(34):IO.[5]翟星红.改革“基础会计”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3):83.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我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设计勘察工作,提高设计质量,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交公路发[2011]504号文)的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和试点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浙江省内新建和改扩建高速公路的设计勘察工作,普通国省道和重要县道项目参照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中设计勘察是指公路工程中的外业勘测和地质勘察工作,包括初步设计阶段的初测初勘、技术设计(如有)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定测详勘等工作。
设计勘察工作应当符合现行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规定,符合项目勘察设计招投标文件和设计合同书等的相关内容,满足项目设计工作的需要。
第四条
为确保地质勘查的工作质量,由建设单位委托专业单位对地质勘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过程核查。
第五条 建设单位对设计勘察工作总体负责,负组织管理责任;勘察设计单位对设计勘察工作质量负直接责任;建设单位委托的专业单位对其核查工作质量负责。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相关设计勘察从业单位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章 设计勘察准备
第六条
勘察设计单位在进场前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合同要求,组建项目勘察工作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第七条
勘察设计单位进场后须对工程全线进行现场初步踏勘和调查,根据踏勘和调查情况,分阶段编制详细的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如有)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勘察事先指导书。
事先指导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勘察工作的内容、方法、质量要求和计划工作量,重大或特殊结构、不良地质、特殊地质工点勘察工作的内容、方法和工作量,超出设计勘察合同约定工作量的合理补偿办法,计划进度及完成日期,完成勘察工作的保证措施,提交资料和成果的要求。
设计勘察事先指导书格式详见附件1。
第八条
由两家及以上勘察设计单位承担的项目,建设单位应督促总体设计单位牵头确定总体勘察设计原则,各勘察设计单位分别编制事先指导书。
第九条
事先指导书须经建设单位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
对事先指导书的主要审核内容有:
(一)事先指导书内容是否齐全,格式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二)勘察工作的人员、设备等配备是否合理,计划进度是否合理,勘察工作周期是否满足有关文件要求;
(三)勘察方法是否合理,勘察工作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和合同约定,是否符合工程实际。对于重大或特殊结构、不良地质、特殊地质路段,是否采取了针对性的勘察手段、布置了合理的工作量;
(四)事先指导书能否满足指导设计勘察工作的需要。第十条 建设单位对事先指导书审核同意后,报省交通运输厅备案。
第十一条
勘察设计单位在勘察前,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勘察工作交底。
第三章 设计勘察实施
第十二条
勘察设计单位应依据批准的事先指导书,进行外业勘测和地质勘察工作,工作过程中必须确保勘察工作量、工作深度和工作质量,保证勘察人员的人身安全,并保护环境。
第十三条
在地质勘察过程中,勘察设计单位应根据实际地形和地质的变化情况,动态调整工作方法和工作量,方案调整需报建设单位备案。
如有以下重大调整须经建设单位同意后方可实施。
(一)线位发生重大变化或新增比较线;
(二)(特)大桥、(特)长隧道等结构物的位置和形式明显变化;
(三)互通、服务区和收费站等位置和形式明显变化;
(四)涉及动用勘察设计招标文件中暂列金额的情况;
(五)其它重大调整情况。
第十四条
在地质勘察过程中,建设单位委托的专业单位应依据事先指导书对地质勘察工作进行全过程核查,并做好相关记录。
第十五条 在地质勘察过程中,建设单位如认为勘察方案需调整时,应认真听取勘察设计单位意见,并按照内部管理程序下达调整方案。
第十六条 项目初审单位应了解设计勘察各阶段工作情况和成果,加强外业勘测工作的技术服务。
第四章 设计勘察验收程序
第十七条
勘察设计单位基本完成外业勘察、室内试验和资料整理,并经过勘察设计单位内部审核后,编制勘察验收成果报告。
设计勘察验收成果报告格式详见附件2。第十八条
勘察工作验收主要程序:
(一)勘察设计单位向建设单位提出验收申请;
(二)建设单位委托的专业单位对勘察设计单位的地质勘察外业验收成果进行核查并完成报告(格式详见附件3);
(三)建设单位邀请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验收,并提出验收意见;
(四)通过验收后,由建设单位将批准意见(含成果报告、核查报告)、验收会专家组意见和勘察设计单位答复意见等资料报省交通运输厅备案。
第十九条
初测初勘验收一般采取现场踏勘和室内会议相结合的形式。定测详勘验收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可采取室内会议形式,也可采取现场踏勘和室内会议相结合的验收形式。
第二十条
参与验收的专家一般由地质、路线、路基和结构等专业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
第二十一条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验收:
(一)事先指导书未经建设单位审核同意或未及时到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备案;
(二)验收资料严重不全的,外业勘察及室内实验完成量不满足要求或深度不足的;
(三)验收成果报告未经过勘察设计单位内部审核、签署的;
(四)勘察周期未达到有关文件要求的。
第二十二条
验收专家组根据相关规范和事先指导书的要求,对勘察验收成果进行评价,提出具体验收意见。
第二十三条
凡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勘察设计单位应进行相应的补充完善后,按程序重新申请验收。
第二十四条
验收不合格或未经验收的项目,不得开展内业设计工作。
第五章 设计勘察验收内容
第二十五条
初测验收内容:
(一)按照现行《公路勘测规范》的相关要求,核查平面及高程控制测量控制点的布设间距、等级和精度;
(二)按照现行《公路勘测规范》的相关要求,核查地形图测量范围、精度及成图;
(三)路线放样控制桩设置的间距、位置等是否满足各专业调查工作的需要;
(四)特殊路段(如高边坡、地形复杂的大桥、偏压严重的隧道、高挡墙等路段,铁路、高压铁塔、通讯基站、医院、学校、管线(含地下)等重要构筑物附近)控制横断面或控制距离的测量情况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五)路线、路基路面及排水、桥梁涵洞、隧道、路线交叉、筑路材料、概算编制等各项调查工作的情况,沿线规划、城建、水利、水文、气象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情况;
(六)按照现行《公路勘测规范》和《高速公路项目设计勘察验收成果报告格式》的要求,核查提交的成果资料及原始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七)路线比选方案是否进行同深度的设计勘察。第二十六条
初勘验收内容:
(一)按照现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事先指导书及初步设计工作的要求,核查地质勘察点的布置原则及数量;
(二)核查地质勘察方法的合理性,能否满足基本查明路线和构造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设计对地质参数的要求;
(三)核查地质勘察外业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清晰度;原位测试数据能否反映客观实际;孔位测量成果是否准确;
(四)提交的验收成果资料是否已基本查明工程的总体地质条件;对路线、路基、桥梁、隧道等方案比选起控制作用的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类型、范围及性质是否已基本查明,其对工程危害程度的初步评价和提出绕避或处治对策的依据是否合理;各路线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是否已基本查明,提出的基本结论是否充分、合理。
第二十七条
定测验收内容:
(一)平面及高程控制点的检测情况,包括控制点的布设及成果精度;
(二)按照现行《公路勘测规范》的相关要求,核查路线中桩设置的间距、位置、精度等;
(三)路基横断面的测量方法及精度情况能否满足相关要求;
(四)路线、路基路面及排水、桥梁涵洞、隧道、路线交叉、环境保护与景观、其他工程、施工方案、筑路材料、征地拆迁、预算编制等各项调查工作的情况;
(五)按照现行《公路勘测规范》和《高速公路项目设计勘察验收成果报告格式》的要求,核查提交的成果资料及原始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六)核查全线路线平面及纵断面设计指标采用的合理性,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局部路段能否进一步进行优化。
第二十八条 详勘验收内容:
(一)按照现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事先指导书及施工图设计工作的要求,核查地质勘察点的布置原则及数量;
(二)核查地质勘察方法的合理性,能否满足查明路线和构造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设计对地质参数的要求;
(三)核查地质勘察外业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清晰度;原位测试数据能否反映客观实际;孔位测量成果是否准确;
(四)提交的成果资料是否已查明总体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类型、范围及性质是否已查明,其对工程危害程度的评价意见、建议处置措施等是否合理;是否查明路基、桥梁、隧道等构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负责解释。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2年9月1日起实施,此前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凡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附件:1.高速公路项目设计勘察初测初勘(定测详勘)事先指导书格式
2.高速公路项目设计勘察初测初勘(定测详勘)验收成果报告格式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因素, 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 全国各地的农村污水建设如火如荼。但是, 由于农村污水处理缺乏针对性的标准和规范, 在设计的过程中大多照搬照套大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经验, 造成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不起、用不起、管不好。笔者在近几年的工作中参与了多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的评审。相对于大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项目, 农村污水有规模小、占地少、投资和运营成本低、操作简单等要求, 在前期设计时应注意几点, 才能达到良好的运行效果。
1 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处理模式
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密度低, 住宅较为分散, 污水排放面广而分散, 规模较小, 因此不宜采用传统的城市污水收集及处理模式。一般农村污水处理模式有以下三种:
1.1 纳管模式
纳管模式指将农村污水纳入周边已建或已规划城镇 (园区) 污水处理厂。此模式适用于周边有城镇 (园区) 污水处理厂且收集管网投资较小的农村污水。如隆安县那桐镇区, 由于受到建设用地限制, 无法在镇区附近建设污水处理厂, 将镇区污水纳入华侨经济区污水系统进行处理。纳管模式的优点是不需新建污水处理厂, 不必考虑厂区选址问题, 不增加污水处理厂管理任务;缺点是需新建污水管网, 如果无法重力需建提升泵站接入或距离太长, 则不宜采用纳管模式。
1.2 分散式处理模式
分散式处理模式指根据地形地势将每个村庄划分为大小不同的区域, 每个区域内铺设局部污水管网, 分别设置污水处理站。此模式适用于远离城镇 (园区) , 地势高低错落, 沟渠、路桥等横穿村庄, 污水集中处理难度较大的农村地区。如南宁市江西镇竹根坡村、江西镇扬美古镇按照实际地形将全村分为若干个汇水区域, 分别建设多个单独的污水处理站。分散式处理模式的优点是灵活、施工简单、管线短、埋深浅;缺点是建站多选址困难, 管理不方便。分散式处理设施一般选择在房前屋后, 难免会对附近居民造成影响, 在选址时应与附近居民充分沟通, 并且尽量减少运行时产生的环境污染。
1.3 集中处理模式
集中处理模式指将服务区域内所有污水统一收集, 集中建站处理。此模式适用于地势平缓、布局相对集中、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经济条件较好的单村或联村污水处理。如南宁市吴圩镇污水处理厂、南宁市金陵镇污水处理厂, 均采用集中处理模式。集中处理模式的优点是选址相对较易, 污水处理站抗冲击能力强, 便于管理, 出水水质稳定等;缺点是管网建设投资较大。在前期阶段需注意研究现状居民出户管改造、在老旧街道埋设污水管网的可行性。
无论选择什么模式, 最重要的就是要切实能收集污水, 杜绝污水横流, 否则污水处理设施只能是晒太阳的面子工程。
2 合理测算设计规模
规模测算合理关系到污水处理设施是否能正常运行。如果规模测算过大, 则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负荷率过低;如规模测算过小, 则污水设施超负荷运行, 都不能有效发挥污水处理设施的效益。农村污水处理设计规模与实际处理水量不相匹配的问题十分突出, 其原因: (1) 设计单位不了解农村实际用水需求和排水特点, 工程设计照搬城市居民用水规范, 造成污水处理规模偏大; (2) 基础数据掌握不准确, 对人口 (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等数据估算不足, 造成污水处理规模偏大。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按照《镇 (乡) 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镇 (乡) 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等适用于农村的规范规定, 根据人口规模和城镇性质合理确定用水定额, 按照用水定额的60~90%确定生活污水定额, 合理确定总变化系数等。
(2) 水量变化与生活习惯关系很大。由于农村污水总体水量较小, 且排水时段集中, 造成水量波动较大。在1d内, 较大用水及排水时间出现在早、中、晚集中做饭时间, 污水量达到高峰, 是平时污水量的3~5倍。如为旅游景区, 还应考虑节假日游客增多造成的污水水量变化。在污水处理厂 (站) 设计时, 应设置调节池进行调节, 避免对后续污水处理系统的冲击。
(3) 如污水管网采用分流制, 则污水处理构筑物均以旱流高峰流量作为设计流量;如污水管网采用合流制, 则预处理及进水泵房等构筑物以雨天截流量为设计流量, 其余构筑物以旱流高峰流量为设计流量。
3 合理拟定设计进水水质
设计进水水质应尽量根据实际取样测定污水水质后拟定。如没有实测数据资料, 则应参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分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中的水质指标, 并结合周边相似条件的农村污水水质, 拟定设计进水水质。
由于农村污水量较小, 如有其他干扰因素, 会导致水质变化较大, 应特别注意:
3.1 村镇企业排水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乡镇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飞速发展, 同时导致工业污水成为了农村水污染的重要因素。按照环保要求, 工业废水应单独处理达到要求后排放。但是实际上, 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家庭作坊小而多, 管理不完善, 工业废水偷排现象严重;或是工业废水处理后尾水与村民生活污水混排, 都会对生活污水水质产生影响。
3.2 面源污染
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生活和农村生产活动中, 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 如农田中的土粒、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畜禽粪便及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 从非特定的地域, 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 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 大量污染物进入收纳水体所引起的污染。在拟定进水水质时亦考虑此因素的影响。
3.3 大型集中养殖场废水的影响
农村畜禽养殖业规模逐渐扩大, 尤其是集中养殖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由此到来了每年数千万吨的畜禽类粪便、废弃物和畜禽宰杀污水。畜禽粪尿是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 如所在村庄有此类集中养殖业存在, 则不得不考虑其废水对进水水质的影响。
3.4 沼气池的影响
多数农户建有沼气池, 已将厕所黑水和厨房淋浴灰水分开。因此排出用户的高浓度污水已经沼气池预处理, 浓度明显降低。
4 合理选择处理工艺
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是污水处理工程成功运行的关键。生活污水一般选用生物处理, 任何一种生物处理工艺都是厌氧、好氧、沉淀在时序、空间的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 其出水水质、运行成本、维护成本、管护要求差别很大。对农村污水而言, 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并不是越“高新”越好, 出水水质并不是越高越好。选择工艺要合理安排远期与近期、集中与分散、排放与利用等几个问题, 同时考虑污水处理要求、规模以及所在地域和景观要求。农村污水处理工艺选择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原则:
(1) 运行管理简单方便, 运行费用低。农村污水处理站主要由村民管理, 所以要求污水处理工艺必须管理简便, 并且少用自控系统。
(2) 建设投资低, 运行费用低, 尽量使用通用设备和成熟技术。农村污水处理的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大都从专项污染治理经费中调拨, 由于每年经费有限, 因此为了避免建不起或用不起的现象, 首先应选择运行费用低的污水处理工艺。选择通用设备和成熟技术, 可以降低维修成本。
(3) 优选选择污泥产量少的工艺。在传统污水处理工程造价中, 污泥处理部分的投资一般占15%, 且污泥浓缩和脱水等环节技术水平要求高、操作管理复杂、环境条件差, 若操作不当容易引发二次污染。因此在确定污水处理工艺时应优选选择污泥产量少的工艺。
(4) 处理深度选择适当。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与污水站建设投资息息相关, 而且取决于当地环保部门的排放标准。农村污水处理并不是出水水质越高越好, 应根据尾水用途、项目所在地区域的不同确定污水排放标准。
(5) 尽量降低运营能耗。如采用太阳能驱动设备, 采用加氯消毒等, 均可以降低运营过程中的能耗。
5 做好厂内辅助工程设计
农村污水处理厂 (站) 一般没有城市大型污水处理厂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费作为运营的保障, 大多由专项资金解决。在有限的条件下, 应尽量节约运营成本。除了选取适当的工艺外, 厂内辅助工程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1) 厂内生产管理定员越少越好, 除了必要的2~3个管理人员外, 不设其他专业岗位, 因此可将维修、化验等专业岗位外包。
(2) 尽早解决电力增容问题。在前期阶段尽早与电力部门沟通协调, 对电网进行改造, 确保工程完工后按时投入运行。
(3) 建构筑物外观设计应与充分尊重当地民风民俗, 建设风貌应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尽量建成埋地或半埋地形式, 避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十二五”期间, 大量农村污水处理站的建成并投入运行, 通过加强对建成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效果、效益的分析总结, 不断积累不同地区农村污水建设的经验, 完善相关规范标准, 进而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建设。
摘要: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但是由于农村污水前期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导致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不起、用不起、管不好。农村污水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前期设计中必须要注意合理选择处理模式、测算处理规模、拟定进水水质、选择处理工艺、做好厂内辅助工程设计等, 才能在后期运营管理中达到良好的运行效果。
关键词:农村,污水处理,前期,设计
参考文献
[1]周岳溪.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适用新技术及工程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 1.
[2]张统, 王守中.村镇污水处理适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1.
摘要:在“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背景下,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教育实行“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对专业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借助“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构建理论研究”成果,探究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室建设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J50-4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办学理念的核心都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并都具体落实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学院的管理模式等方面。就目前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教育而言,在这四个方面尤其是教学模式仍然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致使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室内设计人才的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基础上,该观点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指导和促进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自身认知结构发展”。因此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目标,以工作室为平台,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将理论讲授与项目设计融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以自己的活动为基础的工作经验。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总结来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通常又分为“导师制工作室模式”、“双轨制工作室模式”及“项目式工作室制模式”等类型,后者是以工作室为基础,以真实项目为依托,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为核心,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和社会资源,进行项目教学,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对于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教育目标而言,“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优势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创业。
1.基于“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教学体系应该面向职业,并结合企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重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构建既符合艺术设计教育,又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工作室项目教学体系”[1]。因此在“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坚持“专业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实施。”的理念,以承载市场需求、就业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课程开发的运行架构,在宏观上重点解决课程的设置、结构与排序,在中观上解决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在微观上解决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手段三个层面的问题。
1.1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结构与课程排序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结构与课程排序是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宏观层面,体现专业培养思想与理念。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室内设计技术专业依据四川省及周边地区建筑室内装饰行业需求,与建筑装饰设计与工程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建筑室内装饰工程设计与施工实施的过程所对应的职业情况,基于整体化的职业与工作分析归纳出44个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5个综合行动领域,即室内装饰设计员、绘图员、预算员、施工员、监理员,再将5个综合行动领域转换为13个学习领域,即专业课程。以“能力结构课程实施性质”为逻辑起点,确定专业教育课程结构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支持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人文素质课程、职业工具能力课程五段结构。遵循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按职业岗位素质、工具能力学习领域,职业岗位基本学习领域,职业岗位核学习领域,职业岗位拓展提升学习领域进行课程排序。
1.2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具体的课程内容是实现专业教育目标的载体,因此课程内容需要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工作流程要求进行选取。如《住宅空间设计与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本着先易后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选取了小户型、大户型、别墅设计3个设计项目,每一个项目均以室内装饰设计师完整的项目接洽与分析,收集资料,实地调研,室内空间组织与布局,界面构成与材料计划,采光与照明计划,家具与陈设选配,空间效果表达,施工图制作,方案整理汇报工作流程任务组织教学内容。
1.3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包含教学流程、教学方法与课程评价三个方面。就教学流程设计而言,应以建筑装饰设计与工程公司的项目设计工作流程为依据。如在《住宅空间设计与实训》等课程教学均以教师下达项目设计任务并就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立设计小组→进行资料收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与项目分析→实地调研与调研报告撰写→学生根据项目要求进行方案的初步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小组初审→方案修改与深化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方案复审→空间效果表现→方案文件汇集、项目設计报告与答辩流程进行教学设计。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用方面,主要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调研式教学法、小组探讨式教学法、工程现场引导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如《住宅空间设计与实训课程》总体上按5-8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职业岗位,履行岗位的职责,协同完成设计项目任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如涉及调研、材料、陈设、家具、灯具等计划就需运用工程现场引导式教学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与项目分析就需运用小组探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领会和把握设计方法的路径、程序和手段等。
在课程评价设计方面以行动过程+设计成果综合评估,行动过程分项评估从“知识、素质、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每完成1个项目工作任务均有一次评价,有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指导教师测评三部分构成。设计成果综合评估考核设计创意、设计表现、设计与空间功能的符合度等,由指导教师签写成绩鉴定。
2.基于“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实施“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关键是专业教学团队的素质与职业能力。基于这两个方面,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室內设计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首先制定了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标准,确定专业教学团队来源与结构,其次是制定并实施了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第一,制定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标准,确定专业教学团队来源与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是跨学科、跨课程的教学团队,是为培养某职业领域专门人才,由明确分工,相互承担责任的相关学科或相关课程的教师个体组成的教学团队,职业教育、职业性和双师素质是其共性特征。专业教育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是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特点是集艺术、技术、工艺、经济为一体的专业,因此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在知识与技术标准上着重从艺术、技术、工艺、经济四个方面进行重点甄选。此外团队自我概念素质族、态度意愿素质族、能力技巧素质族、团队管理素质族要求也是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构建的重要标准。依据标准,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确定了以专职教师为主,聘用或引进建筑装饰设计与工程行业企业一线设计师及项目管理人员为重点,建筑室内设计相关学科应届大学毕业生为重要补充的一支“双带头人+专任教学团队+兼职教学团队”的专业教学团队,逐渐形成“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的梯队结构。
第二,制定并实施了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尽管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在组建时各有所长,但从整体上看,也各有所短,因此加强专业团队建设规划与实施培养计划,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工作室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的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把现有的专业教学团队中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选派参加国培省培,参加专项技能培训和教改科研培训;二是派遣一般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习,同时对行业企业引进的一线设计师进行教育教学培训;三是公开向国内外聘请工作室负责人或专业带头人;四是加强校际间交流,联合聘请外国、国内专家到校讲学,提升专业教学团队师资素质。
3.基于“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工作室建设
“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实施项目教学,本质就是要完成从接单到工程完工的整个工作流程。因此工作室要承担的就是建筑装饰设计与工程公司功能。尽管装饰装修工程公司,规模有大有小,但完成的设计项目工作流程基本是一样的,所以建立工作室首先要考虑的是功能,功能决定面积,功能决定工作岗位分区,功能决定必须的设施设备。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教师工作室与成都菡萏怡景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共建,规模定位为中小型,面积80平方米,除正常课程教学外,还承接住宅空间设计项目与工程施工。设立业务员、设计员、预算员、材料员、施工员技术岗位。在工作室负责人(总经理)的统筹安排下,开展项目教学、项目设计与社会服务。配套有相应的扫描仪、多媒体计算机、打印机、绘图仪、扫描仪、带摄像功能的数码相机、大容量移动硬盘等硬件设施设备。完善了工作所需的网络环境、素材光盘、网页三剑客、3DMAX、Photo shop、Auto CAD、网络管理等软件环境。同时建立工作制度和实际岗位管理所需要的规程、制度、标准。为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实施“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
4.“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运行管理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实施“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行院(系)--专业群(教研室)--工作室(专业方向)三级管理模式。院(系)在专业建设上负责发展规划目标、专业群建设、考核指标建立、聘任专业带头人。专业群(教研室)负责专业群发展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团队组建、工作室建设。工作室(专业方向)负责专业研究方向、课程标准、教学组织、设计项目组织实施、对外合作等。专业带头人对院(系)负责,工作室负责人对专业带头人负责。
实施“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由于设计项目来源的动态性、聘请专家讲学等都可能改变原有的计划或程序,在内容上也会有出入,给教学管理带来较多的问题。为此,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就留余一定的空间,专业课程标准对其目标、方向的要求描述得较为详实,对教学的内容、时数要求较为宽松。从根本上解决“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问题。
对工作室的经济管理主要是由院、系级与工作室签定工作室的教学、科研、实践、成果等任务指标,在完成计划内的任务指标外,把所有对外社会服务的设计、制作的项目纳入管理范畴,采取一种较为宽松的经济管理运作模式,项目的资金绝大部分由工作室自己支配。主要包括工作室的日常管理、项目的成本、参与项目的教师、学生酬劳等方面的费用。此外为处理好个人、集体、教学之间的关系,还需制定一整套令三者满意且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在个人、集体利益有保障的同时确保教学质量提升。
结语
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设计人才,就必须建立“项目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及教学内容选取、组织注重实践性的同时,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工作室这个特定教学窗口与社会接轨,了解社会的需求,使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创造一个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求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设计工作室服务项目】推荐阅读:
设计项目管理部2010年工作总结09-16
高端设计工作室简介06-17
设计工作室收费标准06-10
设计工作室管理制度07-13
美工设计工作总结05-28
机械设计工作总结参考06-21
室内设计工作年终总结09-23
空调设计个人工作总结11-02
电话部工作计划设计11-10
学校项目设计说明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