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高一必修)(通用8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通过传记的学习,了解传主的人生经历,体会传主的精神,从中汲取成长的教益。是第一单元“正确认识自我”的深化。这些传主为我们“正确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2、结合各课特点,熟悉传记的写法学会写传记文
3、学习语言。
4、教法上注意:
①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②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④研究探讨,转化能力。⑤适用343教学法;
⑥前两课较易,可加快进度。*单元导语 研讨:
1、什么是传记?
——是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重要文体。可分为人物传记和传记文学。人物传记在通常情况下可视为复杂的记叙文。
2、从传记中你可以学到什么? ——见第二自然段。*基本阅读
第4课“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陈廷一
二、词语: 推崇籍(jí)贯一介儒生不知天高地厚血气方刚卤(lǔ)水肃然起敬美味佳肴(yáo)奢侈(shēchǐ)津津有味张灯结彩裹(guǒ)脚水泄(xiè)不通 ※补充词解:
推崇:指出某人某物的优点。一介:一个。
不知天高地厚:形容狂妄自大的样子。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
水泄不通:水都流不出去。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十分严密。甘于淡泊——心甘情愿地不追求名利。
三、阅读全文,分析思路,把握文意:
全文可分成几部分?找出能大致表现每部分大意的概括性的句子,再加工,写出每部分的大意。(课堂练习)——三部分。
(一)写“布衣总统”称谓的来历。
(二)从衣食住行、待人宴客的具体方面写“布衣总统”的简朴生活。
(三)写“布衣总统”悄然出巡的故事,表现了他为人民着想、甘于淡泊的高尚品质。
三、重点研讨:
1、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品性?张之洞当时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甘于淡泊;胸怀大志,不畏权贵。
说明张之洞尽管摆官架子,但还是善识人才。
2、找出第二部分中有概括性的句子及词语,体会它们的作用。——总领下面的文句,使层次分明。
3、第二部分写孙中山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4、文中说,群众见到孙中山的时候,一起高声呼喊:“大总统万岁!”你觉得这个口号表现了群众怎样的心情?这个口号妥当吗?为什么?
——热爱,尊重。妥当。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5、本文从哪些方面赞扬了孙中山甘于淡泊的品质,这种品质在当代青年人身上还需要吗?说说你的理由。
——从名片简单、衣食住行、待人宴客和悄悄出巡四个方面。需要。国家;文明建设;个人素质。
一、完成由初中思维向高中思维的过渡
(一) 给学生适应的空间。 在刚刚进入新的环境学习时, 很多学生往往会因为陌生的环境, 而在心理上存在一定压力。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 他们就会采取自己所熟悉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比如, 在初中时听从教师的进度进行学习, 教师会做好准备, 而他们只需要接受教师“投喂”的知识就可以。 而在高中学习中, 教师上课时只会讲精要的、难度较大的知识点, 需要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查漏补缺等自主性学习。 如果开始教师和学生不能配合好, 就会对学生造成打击, 对化学学习丧失信心。所以, 教师应在教学之初, 帮助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节奏中, 给予他们适应的空间, 引导他们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 迅速进入高中学习模式。 在高一化学的学习中, 学生需要对整个高中的知识有一定了解, 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因为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不同的, 学习时间不够充足, 所以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自主习惯, 在每一章学习前, 对章节所学习内容做一定了解, 不仅仅是预习, 还要将力所能及的知识全部吸收, 再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知识的重难点, 带着问题听课, 比如,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 为什么同一种物质在一个化学反应当中充当氧化剂, 而在另一个化学反应当中充当还原剂呢?对这种问题如果不进行自学的话, 则是不会发现的, 在课堂上直接听课也不会留下太深印象, 没有从根本上吸收知识。 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对自己提出问题并尽力找出答案, 无法解答的再在课堂上学习,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减少学习中的漏洞。 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进入高中的学习模式当中, 才能进行高效教学。
(三) 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在高中学习一段时间过后, 学生就会发现, 教师讲授的内容不像初中教师一样面面俱到、事无巨细, 板书也是一字不差地供学生誊抄。 高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 让教师在讲课时无法将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完整、详细的讲解, 板书更是仅有一些重要的公式推导过程, 所以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 一节课下来可能寥寥无几。化学知识点细碎繁多的特点, 要求学生在学习时, 将所有知识点都掌握, 这就需要学生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将课前自学的内容进行总结, 记录教师所讲的重难点, 还要将做题时涉及的知识点积累起来, 这样不仅方便在日常学习中随时进行巩固, 而且有利于在考前复习时, 逐一回顾, 查缺补漏。
二、高一化学教学重在基础
(一) 课堂教学以基础为主。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 化学所考察的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和化学反应, 而是逐渐偏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察, 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即便是考察书上没有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它的本质, 也是最基本的四种反应类型。 所以, 这种考验学生能力的题, 其实考察的还是学生是否对化学的本质有深入了解。 因而, 教师不能忽视化学基础的学习, 打好基础才是能力提升的关键。 在教授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的本质、原理及组成等知识, 扎实基础。 此外, 由于高一化学苏教版的内容很广泛, 因此教师不应任意拓展知识, 使得本末倒置, 加重学生负担。
(二) 课外学习知识延伸。 对于能力的考察, 主要还是对基础的考察, 在基础特别扎实的情况下, 即使是没有见过的化学反应, 也能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进行推导。 在我国现有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 背得滚瓜烂熟, 但是不懂得变通, 这就不算是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为此, 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 可以练习一些相关化学题目, 从中寻找规律, 延伸知识,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而不仅仅是背熟了化学方程式。 如, 在学习离子反应时, 书上只有几个离子方程式, 但是涵盖了许多物质反应的本质, 学生可以在已有的化学方程式以外, 寻找其他物质也是相同的离子方程式。 再比如, 硼及其化合物在工业上有许多用途。 以铁硼矿 (主要成分为Mg2B2O5·H2O和Fe3O4, 还有少量Fe2O3、Fe O、Ca O、Al2O3和Si O2等) 为原料制备硼酸 (H3BO3) , 写出Mg2B2O5·H2O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这道题的本质其实是考查酸碱中和反应及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离子反应, 既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 又要具备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三、书本与实验相结合
(一) 实验可以切身感受化学。 在新课标的学习要求下, 学生的实验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高考大题中, 实验题分数占比重很大, 苏教版教材中的实验也很多。 教师应当结合所学知识, 给予学生实验机会, 并要求他们对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化学原理等进行总结。 一些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进行演示, 其实在大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没有切身体会时, 就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例如, 在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时, 书本上的实验现象, 钠在与水反应时发光发热, 在水面移动等现象, 单凭想象, 是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激烈反应的, 更不用说钠与酸更加激烈的反应现象。 所以, 应该让学生亲自看到整个化学反应过程, 感受化学反应的魅力, 如此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也会加深。
(二) 书本与实验相辅相成。 化学的学习, 既离不开书本中的化学原理解析, 又离不开试验中真实的化学反应现象。 在初中化学中提及活泼金属可以把不活泼金属从其可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金属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是否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相悖? 通过金属钠和水的实验, 再通过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实验, 让学生对金属和盐溶液之间的置换有了深度认识。 为此, 教师要将教材的学习和实验紧紧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促进其实验能力提升。
在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着重于基础能力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提高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 推断能力, 将教材广泛细密的特点发挥出来, 为学生对化学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对于刚刚踏入高中学习校园的学生来说, 高中的难度和强度, 都比初中上升了一个档次, 尤其是化学这种理科科目, 在初中阶段教授的都是一些简单基础的知识, 并且学生来自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老师, 所接受的知识数量、质量、版本等参差不齐。因此, 如何把握知识的难度、如何充分发挥苏教版的特点、如何根据最新的高考要求进行教学, 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艾志伟.提高高一化学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 2011 (19) .
[2]阮丽娟.新课标下高一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广州化工, 2009 (04) .
关键词:英语;教科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75-01
一、价值取向的概念分析
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是众所周知的。高中生正处于长身体和增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的德育观还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学科课堂上贯彻德育教育是新课标学科教学中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目标的总体要求,同时也有着其他德育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三、高中英语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基本特点
任何一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都负载着某种特定的价值,在本质上,课程不是“价值中立”或“文化无涉”的纯粹知识活动。(梁红梅,赵长林,2009)。高中英语课程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工具,其思想性和教育性比较强。通过教科书的内容使学生获得什么,都有明显的价值取向。
1、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展现
在广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中,生命是其关注的中心,并构成价值的来源和价值的归宿(唐代兴 2004)。教科书借助了一些故事或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传递,如第一单元的“friendship”。
课文“Annes Best Friend”以德国法西斯残害犹太人这段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叫安妮的犹太小女孩在躲避纳粹的过程中与日记“交朋友”故事。日记中体现了对美好的自由的向往,对感受自然的渴望。于是,读者在形象的、直观的、情绪化的、感悟的阅读里体会着小女孩的处境和乐观的心情,一点一滴地塑造着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贯穿第四单元课文“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的文化主线,也是悲天悯人的对生命极度珍视的情怀,因此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读者都不能够放下对灾难中人们的挂念与担心,尤其是在最后一段,读者还能够感觉到许多的暖意:
“All hope was not lost. The army sent 150000 soldiers to Tang Shan to rescue workers.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were helped...Slowly, 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
我们很容易看出课本的编写者想要通过故事要传递的价值观:人的生命是平等的,每一条生命应该被珍惜和尊重;不要放弃希望,即使灾难来临,也要乐观面对。
2、对具有超越性的生活意义的追求
我们这里指的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终极的价值、人生的境界、道德的觉悟和最高的智慧(姚新中, 何丽艳 2008)。具有超越性的生活意义关于人自己的生存的问题,但是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可以归纳,它可以是追求更真更善更美,可以是思考众生万物的奥秘,也可以是为了人类文明的进化。
第五单元在人物的选择上就呈现了追求超越性的生活意义的价值观。如在课文“Pre-reading”部分,为让学生对“伟人”有更深的理解,所有的实例都是为民族甚至是整个全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其中包括了为坚持自己对圣经的信念而牺牲的英国新教改革者威廉.汀代尔,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印度,非暴力不合作倡导者甘地,中国的民主卫士孙中山,他们无一不是为了全民族或全世界的人类而战斗着,向我们传递了超越性生活意义所在:活着不应该只是为了自己吃饱睡暖,还要怀有大爱和大智慧。
本单元课文“EliasStory”以一个名为Elias的视角,向我们介绍了为南非黑人获取平等权利而不惜一生斗争的曼德拉总统的事迹。他的精神不只是他能在入狱近二十载后出来帮助民众的精神,还在于他始终体味区域性人民疾苦,为人的生存权利以外的诸项权利努力的正义行为。
3、对理性和科学精神的追求
广义的科学精神则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的、贯穿于科学探究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它不限于自然科学领域。科学追求真理,认识自然和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使人获得自由与幸福,这与强调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幸福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
单元“Earthquake”也明显表达了科学精神的倾向,它详细地介绍和描述了有关地震的科学知识,包括地震前的预兆和地震灾害自救的科学常识,从而让读者认识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
克拉克洪-斯多特贝克(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曾经概括出五种价值取向模式人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和关系取向。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提出某一社会所青睐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反映的就是这个社会的价值观。
1、人性取向--人性本善(Good),人性本恶(Evil)或善恶兼而有之(Mixed);
2、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征服(Mastery)、服从(Submissive)或和谐(Harmonious);
3、时间取向--过去(Past),现在(Present)或将来(Future);
4、人类活动取向—存在(being)、成为(being-in-becoming)或做(doing);
5、关系取向—个体主义的(Individualistic)、附属的(Collateral)或等级的(Hierarchical)。
一、字音
剥蚀 bō 剥皮 bāo 淡褪 tuì退色shǎi (褪色) 色子shǎi 教诲 huì 恪守 kè 烙印 lào 荒芜 wú坍圮 tānpǐ捋着 lǚ 心神恍惚 huǎnghū譬如 pì 颓墙 tuí 撅着 juē 亘古不变 gèn 坎坷 kǎnkě 猝然 cù OO@@ xīxīsūsū熨帖 yù 熨斗 yùn 宿命 sù 祈祷 qí 隽永juàn 隽秀 jùn 转弯抹角 mò 涂抹 mǒ 抹布 mā 抹煞(抹杀)mǒ 昵称 nì 苔藓 táixiǎn 掺酒 chān 气吁吁 xūxū 殡仪馆 bìn 数落 shǔluò 唠叨 láo 粗糙 cāo 蓓蕾 bèi聆听líng毋宁wú 瞥一眼piē 虔诚 qián 厄运è 翌日 yì 铿锵有力 kēngqiāng 憧憬 chōng 百舸 gě 禁锢 jìn 弱不禁风 jīn 堵塞 sè 塞满 sāi 边塞 sài 田凫 fú 椋鸟 liáng 老饕tāo慰藉jiè笨拙 zhuō 散落 sàn 苍穹 qióng 潺潺 chán 充塞 sè 骇人 hài 悄然 qiǎo窒息zhì 跌宕 dàng攫住 jué昊天hào炽烈 chì 残骸 hái 阻挠 náo 秩序 zhì狙击jū 瓦砾lì一撮盐cuō粘住zhān 翘尾巴qiào胡诌zhōu窒闷zhì 模样mú 衣襟jīn 泥泞nìng 威风凛凛lǐn颠簸bǒ 径自jìng 吞噬shì 瞳孔tóng 无济于事jì 襁褓qiǎng bǎo惊骇万状hài 愕然è窒息zhì 呆滞zhì笼罩lǒng 刹时shà 肆虐nüè 荒谬miù 厥jué 嬴yíng 洎jì 草芥jiè 贿赂lù邯郸hándān 暴霜露pù六国互丧sàng革灭殆尽dài 骊山lí缦回màn 椒兰jiāo 辘辘lù 鼎铛chēng 俪迤lǐyǐ 锱铢zīzhū 帛缕bó横槛jiàn门槛kǎn呕哑ōu yā 参差cēn cī qūn架梁之椽chuán 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 纶巾guān 华发huā 酹lèi 榭xiè巷陌xiàng mò 佛狸祠bìlící幽僻yōu pì踱着duó 弥望mí袅娜niǎo nuó 脉脉mòmò 蓊蓊郁郁wěn wěn yù yù 梵婀玲fàn ē lín 温馨wēn xīn 料峭liào qiào 裾边jū黔首qián 滂沱pān tuó啮齿niè岑寂cén jì 啁啾zhōu jiū寒濑lài shì舐犊情深 弄堂lòn厉淦jǐ毡子zhān 混蛋húndàn汜水sì shuǐ鳏寡uānuǎ梢门shāo 粜卖tiào 机杼zhù暂寓zàn 悚然sǒn 形骸hái 两颊jiá窥探kuī 荸荠bí qí讪讪shàn shàn 窈陷yǎo 洞穴xué歆享xīn牲醴shēnlǐ朱拓tà监生jiàn 蹙缩cùsuō剥豆bāo 炮烙páoluò 陈抟老祖tuán 间或一轮jiàn 捺上花轿nà不更事括n狼鏊qiú傩送nuó氽水tǔn 汆水cūn 茶峒dòn吏亵cí bā拮据jié jū喧阗xuān tián 荫处yìn chù敕造chì便宜biàn yi 錾银zàn 黼黻fǔ fú 觚括毙$鄱yāo 纨绔wán kù两靥yè丫鬟huan紫檀tán 绾wǎn着庑wǔ 洋绉zhòu 宫绦tāo 箸zhù盥洗uàn xǐ 浣纱huàn 帷幄wéi wò忖度cǔn duó韶光sháo Ijuàn 嫡亲dí 庾yǔ 湔雪jiān 朱家堡pù
二、字形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
⑴性质:国家权力机关
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①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③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④与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
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
有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①性质: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②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⑷我国人民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2、人大代表:⑴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⑵义务:①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
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
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
人民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⑴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
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⑵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⑶决定因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国家性质
即国体)
⑷原则:①是什么:民主集中制
②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③表现:A、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
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B、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
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
责,受它监督。
C、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
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⑸基本内容: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⑹优越性: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
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
点。
②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③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④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⑤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⑴为什么:①从根本上说,这是有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
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中国共产党
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
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⑥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
会环境;
⑦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
标。
⑵执政方式:①是什么: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②含义: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
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
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
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
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③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
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
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⑶指导思想: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邓小平理论
a、核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科学发展观:
a、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
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方法是
统筹兼顾。
b、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
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
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③以人为本,执政为民A、为什么:a、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
国家的主人。
b、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是它的宗旨。
c、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
政地位。
d、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
B、怎样:a、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b、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c、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d、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
e、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2、我国的政党制度
⑴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⑵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⑶特点: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它们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
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⑷优越性:①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②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③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⑸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①参加国家政权;
②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③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④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⑹人民政协:①性质: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
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新型民族关系:⑴是什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⑵为什么: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③坚持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④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⑤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⑥民族地区人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⑦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大力支持。
⑶怎样:①从国家的角度: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国家制度。
c、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d、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e、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度。
f、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从公民个人角度:
a、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
务。
b、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⑴是什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⑵关系: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②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③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④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⑶民族团结的重要性:①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
标志之一,②是社会稳定的前提,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④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②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③民族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④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A、地位: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B、内容:立法自治权、变通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
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⑤为什么:A、必然性: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
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
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B、优越性: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c、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⑵宗教政策:
①内容: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②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
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是什么: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⑶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
⑴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⑵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⑴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⑵基本政治制度: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九月,揣着一颗激动的心,踏进了这个飘散着丹桂清香的校园。这里将是我人生新的起点,这里有一条新的起跑线。我将要踏上平凡而又神圣的三尺讲台了,将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我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因为早就听说现在的高中生不比以前的那么单纯、那么好教了,所以对刚刚跨出大学校园的我来说不免有些畏惧。红着脸,不知道手放哪里的第一堂课还记忆犹新。幸而在师傅的指导下以后的课上就自然多了。我想这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吧!一个学期以来,上课,作班主任,忙得不亦乐乎,是苦是累,其中各种滋味具有,然而苦中作乐,不亦悦乎!
作为新老师,没有任何经验,对教材完全是陌生的,而大学的知识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根本用不上。我唯一能要做的就是认真向老教师学习,于是我每天都去听师傅的课,他的课很精彩,也很有深度,有时候我竟沉浸在他的课中,每次听他的课都有很大的收获。慢慢我也知道了如何处理课堂中的一些问题。课余我认真备好课,在备课时查阅很多资料,尽量做到备课充分。因为我发现要想上好一堂课,自己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文,对课文中的每个细节都要弄清楚,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老师要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课堂上慢慢引导学生,带领他们走入语文的课堂当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每个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回答。有时候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也能受益颇多,课后我对他们的回答进行反思、并且整理成教学精彩片段。在学校的论文评比中,我的两篇案例也分别获得一、二等奖,我想这也正是所谓的教学相长。
在课余,我也经常翻阅一些语文学科方面的杂志,如《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作文与考试》等。从中我可以读到很多知名教师关于当前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新动向、新理念,还有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等。看过这些文章之后,引发了自己在平常教学中的一些思考,我尝试着去改进、去创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且要求自己的教学要严谨、踏实,使课堂充满激情。
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记得第二届市青语会在我校召开,有幸能够听到特级教师朱昌元的《拓展教学空间,促进学生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的精彩报告,还有全国知名青年教师童志斌老师的课,他那充满激情的课,上出了古文教学的高境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全市特级教师座谈会也在我校召开,也很有幸地听到了特级教师关于高中三个年级的语文课的评课。他们那高屋建瓴式的评语,切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要害,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了正确的方向,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
在这个学期的教学中,也认真地准备了一堂组内公开课,上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课后师傅给我提出了很多教学中的细节问题,使我认识到了语文教学的深与透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对文章掌握的深度。
作为语文老师每天早上都有早自习,每天伴着闹钟急促的铃声起床,然而在早读的课堂中,琅琅的书声会让我陶醉,望着他们我会有一鼓新的力量。我会去找一些美文,课余给他们读一些精美的散文,向他们推荐好的书,如《晨读新课堂》、《散文》、《读者》等。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要求每个学生作课前三分钟演讲,内容可以是读了某篇文章、或者某部著作之后的感受。指导他们如何去读书,如对一些名著的看法,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就某个方面,或某句话进行深入的研读,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再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这样可以真正让学生领悟到读书的乐趣。事实上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也做得很好,每个人都能够认真地去准备,都能够读出自己的东西来。我想开卷有益,从高一开始让学生养成去看书的一种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另外,我要求他们每星期写随笔,养成有感而发,勤动笔的习惯。“生活当中不是缺少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高中生应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以自己的眼睛去感受世界,去发现生活中美的真谛。况且“写作的源泉来自于生活”。所以随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练习的园地,需要他们用心去经营,哺育出美丽的花朵。当然,园丁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个星期我都要批阅100多本的随笔,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我却很乐意。每次我都会认真地阅读学生的每一篇文章,尽管他们的文章不是很成熟,甚至有点幼稚。但是读他们的文章我依然很开心,从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纯洁的心。每次我都会在文章的后面写上鼓励的话。随笔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也是师生沟通的桥梁。高中生不像小学生,他们有许多的秘密,有不能跟父母讲的话,所以他们会把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写进随笔。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像一位朋友那样与他们进行交流。比如有位内向的女生,她的第一篇随笔写的是《心畏》,写的是进高中后的自卑。我在她后面写到其实你很不错,勇敢地抬起头,做一个真正的自己。第二次随笔时,她在我的评语后面画了一个笑脸,写上你快乐、我也快乐。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与学生的这种心与心的交流中,我体会到了语文教师的乐趣,也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责任。
数论是一门最古老的数学分支, 其中有许多猜想都是数学界历史遗留的大难题。目前我国数论专家可谓凤毛麟角, 数论泰斗们大多年事已高。数论方向业余研究者的成果很难得到认可。唐子周的成果正在被社会各界逐步认可, 实属难能可贵。
1 情况简介
众所周知华罗庚一生只有一张初中毕业证, 可他却是全世界知名的伟大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他是靠自学成才的, 为国际数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今就有一位华罗庚式的学者叫唐子周, 籍贯:河南省镇平县, 现任新疆且末县中学教师。自1984年高中毕业后抱着为科学事业作贡献造福人类社会的愿望, 二十多年如一日一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并从事数论方向的研究。炎热酷暑当别人正在乘凉消遣时他却在争分多秒学习, 数九隆冬, 当别人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时他还在秉烛夜读或潜心研究, 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时竟然在睡梦中却找到了灵感, 就赶快起床记录下来……
他历尽了千辛万苦, 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 2004年至今已发表了12篇代表作, 其中国家级的10篇, 省级的2篇 (《中国科技信息》上7篇,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上3篇,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上2篇) 。《哥德巴赫猜想1+1的证明原理》, 《关于Erdos猜想的证明》等9篇论文已被“cnki中国知识资源数据库”等各大数据库作为文献收录了。
他的代表作分别是:关于Erdos猜想的证明;欧德斯 (E r d o s) 猜想的证明注记;关于数学归纳法的一点探索;<哥德巴赫猜想1+1的证明>原理的探索;商高数猜想的完全证明;费尔马大定理的简捷证明;catalan猜想的新证法;商高数猜想的完全证明注记;哥德巴赫猜想1+1的证明;辩证集合数论的应用;哥德巴赫猜想1+1的简捷证明;费尔马大定理的简捷证明释疑等。
他的《关于数学归纳法的一点探索》论文, 于2008年在全国优质科研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协会发给了荣誉证书。该文曾被多名学者引用,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实验中学的吴厚荣著、中学阶段《数学归纳法》的理解[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4) ”就以《关于数学归纳法的一点探索》为参考文献。
他的《关于Erdos猜想的证明》论文, 于2009年在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学论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中国教育改革研究协会发给了荣誉证书。
哥德巴赫猜想是1742年至今的世界数学界最难的历史遗留大难题, 而他的《哥德巴赫猜想1+1的证明》论文于2006年发表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上,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请相关专家综合评价为四星级优秀论文, 并发给了论文星级证明。全国有许多所大学都制定类似如下内容的文件, 请登录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首页的“认可专栏”点击大学名查看:
“中国传媒大学
经学位评定委员会研究决定, 将‘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增列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成果要求的学术刊物, 评定参考值在三星以上的论文可以认为达到研究生学位论文申请答辩、学位授予前, 成果考核标准的要求。
摘自:关于将《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增列为授予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成果要求的学术刊物的要求。”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请相关专家综合评价:“哥德巴赫猜想 (即‘1+1’) 提出至今已二百多年, 陈景润给出的最佳证明 (即‘1+2’) 离猜想的最终解决虽然只差一步之遥, 但四十多年来也无人突破。该文中, 提出了‘辩证集合数论’, 即把集合论, 数论, 唯物辩证法融为一体。可以说, ‘辩证集合数论’是本文的一个创新。本篇文章的论证思想是明确的, 参考文献引用恰当, 说明作者比较熟悉数论及相关知识……”
(见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releasepaper/content/8710)
这也是自陈景润之后四十多年来唯一得到专家们签名支持的。
对于世界数学界最难的历史遗留大难题取得科研成果当属突出贡献, 从而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自2005年以来新疆都市报, 新疆经济报, 巴州日报, 巴州电视台, 还有《新晨》、《楼兰》等杂志都曾作过关于他的专题报道。2 0 0 9年2月9日至16日巴州电视台每日两次连播了一星期。
更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哥德巴赫猜想 (1+1) 的简捷证明》根据自然数公理、数论定理、集合论的排队公理, 利用了深邃的解析数论研究的成果——华罗庚、陈景润、潘承洞等数学家在例外途径上的定理。此文不仅是数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在方法上也有实质性的突破, 是深邃的解析数论所取得的伟大成果与新思想新方法联合的结晶!论文涉及辨证集合数论这一新理论, 这一新理论的核心在唐子周的《关于数学归纳法的一点探索》论文中已有所体现。正如康托的集合论, 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体系一样, 技巧是相当高超的;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 思想是极其深刻的;致使许多数学家如果不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就不容易弄明白, 况且, 哪位若自以为功成名就高高在上, 对于一个‘无名小卒’的论文不屑一顾, 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精]评论人:chengghong发表于:2008-09-24 17:18:41见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releasepaper/content/23955) 。
“ (一) 哥德巴赫猜想的光辉的顶点…… (八) 上面小偶数N的N=P1+P2的解, 也可用唐子周先生的N= (N-H) + (N+H) 来解!!即P1= (N-H) /2, P2= (H+H) /2来计算!!” (广东省陈君佐, 见http://tieba.baidu.com/f?kz=450322976) 。
“素数定理几十种证法群星璀璨, 然而费尔马大定理自1637年提出至今只有维尔斯给出了唯一的一种 (得到公认的) 证法, 而他的证法却特别冗长且深奥。对于这个曾经困惑数学界3 6 0多年的大难题, 给出简单的证法也是一项重大成果, 更是无数的数学家梦寐以求的事……” (评论人:l i a n g 8 9 9, 见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98351.aspx) 。
他的成果已有三项经过有关单位的专家组评审并推荐, 通过了教育部的科技成果登记, 教育部的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号分别为360-10-1Y240047-01, 360-10-1Y240048-01, 360-10-1Y240049-01。
2 结论
他的成果属于基础理论 (数论) 研究的重大成果;在相应课题项目研究上国际领先, 这一点由新疆科技情报所的查新报告结论为凭。对于无穷对象的证明所采用的辨证集合数论属于数学理论的创新, 对于无穷对象的证明所采用的方法独树一帜, 有助于数论中有关无穷数目的命题、不定方程等多个分支的重大课题的解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数学界应当高度重视他的科研成果, 并就此展开学术讨论, 早日公认。只有百家争鸣, 才能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使科技成果迅速得到应用从而造福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唐子周著.关于Erdos猜想的证明.[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12.30, 1-5,
[2]唐子周著.<哥德巴赫猜想1+1的证明>原理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杂志.2008.8.1, 39-41,
[3]唐子周, 唐世敬, 唐世杰著.商高数猜想的完全证明》[J].中国科技信息杂志.2009.12.15, 31-36
[4]唐子周, 唐世杰, 唐世敬著.费尔马大定理的简捷证明[J].中国科技信息杂志.2010.1.15, 43-47
[5]唐子周, 唐世杰, 唐世敬著.catalan猜想的新证法[J]中国科技信息杂志.2010.4.1, 41-42、46
[6]唐子周著.哥德巴赫猜想1+1的证明.http://www.paper.edu.cn, 2006.10.13
[7]唐子周著.辩证集合数论的应用.http://www.paper.edu.cn, 2008.1.25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此后,他顽强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20岁时,华罗庚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
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在英国的两年之中,他攻克了许多数学难题。他的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上,他写出了堆垒数论。1946年9月,华罗庚应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63年他和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
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他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此外,万哲元、陆启铿、王元、潘承洞、段学复等人也是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
在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华罗庚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