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共16篇)
2018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九年级化学教学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规范教学过程,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后进生的成长,完成九年级化学下册的教学任务,并积极组织学生以《中考精典》为蓝本进行中考复习备考,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并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共六个教学班,其中九(1)班、九(2)班学生学习习惯较好,成能力强些,九(3)班次之。而九(4)、九(5)、九(6)班大多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自觉性比较差,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21%,学习发展生占27%。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总体来看,两极分化还是较严重,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还注重保护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并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的内容共五个单元,分别是: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有关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和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重点是铁、铝、铜和合金的重要性质、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含杂质物质在方程式中计算的问题。
第九单元《溶液》有三个课题,先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然后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性,接着再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重点是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第十单元《酸和碱》的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了酸和碱之间的反应(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介绍了盐和化肥,并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质及化合物的分类等内容进行总结。重点是酸碱盐的反应规律和条件及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运用。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教学难度不大,多属于“知道”、“了解”的层次,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任务、措施
1、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每位教学要按学校教务处的要求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本学期要注重教学反思的书写。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3、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特别是要处理要落实好《中考精典》的教学任务。
4、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教学,确保实验操作考试学生顺利过关。
5、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并做好跟踪检查,培优工作。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时间课时计划讲授内容
12月16-2月226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2-3
2月23-3月46第九单元 溶液(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4-5
3月5-3月198第十单元 酸和碱(常见的酸和碱、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6-7
3月20-4月38
第十一单元 盐、化肥
(生活中常见的盐、化学肥料)8-9
4月6-4月15 4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9~124月16-5月814
第一轮复习,中考精典基础篇
13~155月7-5月2018实验操作考试
16~175月21-6月1010专题练习精讲
186月13-6月174模拟,中考适应性考试。心理辅导。
备注
1、基础较好的一班与二班可适当加快教学进度,增大教学难度。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理念,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提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能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中形成科学态度, 学习科学方法, 在“做科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1]
然而传统教学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强调教师是教学的中心, 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训练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被动地接受知识。传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脱离了学生的直接经验, 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情感,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 使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过程。[2]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 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 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 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3]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 探究式教学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 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式教学遵循了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科学探究的训练, 体验到了探究真理的乐趣, 形成和发展了探究问题的能力, 获得了自由、充分、和谐发展, 彰显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又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活动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4]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以《金属的化学性质》 (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为例, 谈谈如何应用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培养。
1. 创设情境, 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提出问题则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对于中学生来说, 能否发现、提出问题主要取决于教学中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法, 但一定要从化学学科教学目标出发, 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与社会、生活经验,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 我通过设计一些与金属的性质有关的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先让学生说说铁、铝等金属材料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再由用途联系性质来展开教学。通过提问“‘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具有什么性质”, 引导学生学习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知识。通过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有追根溯源的欲望。
2. 猜想与假设,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 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学生提出问题后, 教师应尽量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不断产生假设, 并围绕假设进行探究, 引导学生将原有的各种片断知识、素材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改装组合, 从中发现内在的联系, 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教授本课题的两大重点问题“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时,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照方抓药, 依据给出的实验方案逐步验证, 缺乏让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 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式教学则不然, 它不仅强调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更注重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包括猜想与假设能力。在本课题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我先让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 并要求学生说出猜想的依据, 设计验证猜想的方案, 讨论验证猜想的方法。学习“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时, 我先让学生回忆锌与稀硫酸的反应, 再提出问题:“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和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 猜想:若所给金属与酸反应, 应观察到什么现象?不能反应, 又应观察到什么现象?怎样证明产生的气体为氢气?学习“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时, 我先让学生回忆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再提问:“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与另一种金属的化合物溶液反应?”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给药品讨论得出实验方案, 并推测若能反应, 应观察到什么现象, 若不能反应, 又应观察到什么现象。这样, 通过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3. 进行实验, 培养实验技能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验证是学生确立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的关键。验证的方法一般以实验为主, 要以实验中观察到的科学事实为依据来判断假设的科学性。当实验事实与假设不相符时, 学生可再进行讨论或向教师提出疑问, 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 并适当增加知识素材, 指导学生重新假设验证。
本课题中, 在猜想和实验设计方案完成后, 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实验探究。在学生进行实验时, 教师充当向导, 引导学生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4. 解释与结论, 培养信息处理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教学活动就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在这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中, 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 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的过程。学生正是在这样的交往与合作中得到发展。
本课题中, 当学生实验完毕后, 我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实验结论, 以培养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和小组间进行交流, 阐释实验现象, 论证实验结果。在表述实验结果时同组成员之间可互为补充, 不同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质疑, 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大部分的学生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有些金属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 有些金属则不能;有些金属能将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有些则不能”的实验结论。在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中, 少部分学生还能够根据上述两个结论提出新的问题:“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需要什么条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又需要什么条件?”从而引发新一轮的“解决问题”的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教学。
又引导学生分析在金属与酸溶液反应的实验中, Mg、Zn、Fe、Cu、H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置, 得出金属与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分析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实验中, Cu、Al、Ag、Fe在表中的位置, 得出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5. 学以致用, 培养科学应用能力。
教师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贴近社会实际, 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知识的实际意义, 体会到学科知识不是书本的教学, 而是广泛渗透和应用到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之中, 学会“学以致用”。
在本课题教学即将结束时, 我又结合生活中的不法分子利用假“银元”骗取钱财的事实, 出示假“银元” (实际为铝) ,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辨出真伪。通过讨论, 学生得出多种方法, 如利用密度、硬度及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等。然后我又让学生动手实验, 验证他们的方法是否正确, 通过“思”与“做”, 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实际应用能力, 真正做到学科学、用科学。
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上,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讨论热烈, 表现出对化学的强烈兴趣。探究性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技能,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也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愉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陈志伟等编.中学科学教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3]戢守志编译.[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好概念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以下是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关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抓住概念中定义标准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首先要抓住概念中的定义标准。教师对概念论述时的关键词要准确把握,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这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定义标准是“纯净物”,且“只有一种元素”。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溶解度”的定义标准有:(1)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2)指明“溶剂的质量为100g”;(3)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4)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克数”。这四个限制性语句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标准,缺一不可。
二、比较概念内涵间的关系
将概念的内涵俩俩比较,确定它们间的关系,防止混淆。概念的内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如化学反应和分解反应,前者包含后者;对立关系或并列关系,如纯净物与混合物;交叉关系,如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些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有些又不是,同样,有些氧化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有些也不是。运用图示可以表示如下:
1.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2.对立关系或并列关系:
3.交叉关系:
三、运用脉络法归纳概念
归纳可以使学生心中有“一览众山小”之愉悦感,容易做到胸有成竹,举一返三,触类旁通。脉络法是常用的归纳方法。如物质分类概念可归纳如下:
在脉络中,结合“打比方”的方法很容抓住概念的定义标准而不易混淆。例如,化合物与混合物是大多数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我在黑板画出了物质的分类脉络,问学生:“张家的孩子姓什么?李家的呢?”学生很快回答:“张家的孩子姓张,李家的孩子姓李”,我又问“从黑板上的脉络中看,化合物是谁家的孩子?”学生非常兴奋,齐声回答“是纯净物家的”,“那它该姓什么呢?”。“当然姓纯了”。这样,枯燥的化合物概念就在欢声笑语中跟混合物区分开来了。
四、正反例证比较,使概念更加清晰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举正面例证,再从反面来讲,举出反面例证,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接着举出正面例证:H2O,CO2,MgO等都是氧化物,反面例证:CaCO3,(NH4)SO4,KMnO4等都不是氧化物”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在习题中形成概念,纠正错误
做题是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做题可以形成概念,纠正错误,还能训练思维方法。例如为了形成“元素”、“分子”、“原子”“化合物”, “氧化物”等概念我选用了以下习题:
(重庆中考题)今年5月12号汶川发生大地震,为了支援灾区防疫,我市紧急生产过氧乙酸消毒液,过氧乙酸的化学式是C2H4O3,以下叙述错误的是(D)
A.过氧乙酸中含有三种元素
B.过氧乙酸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
C.过氧乙酸是化合物
D.过氧乙酸是氧化物
(重庆中考题)香烟烟雾中含有CO、CO2、SO2等气体,这3种气体的共同点是( A )
A.都是氧化物 B.都含有氧分子 C.都能燃烧 D.都有毒
通过适当的练习,学生对所学概念就会由模糊变得“恍然大悟”,利于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德化学概念。
六、在结构关系图中形成概念
物质结构的概念是很难准确形成的。我画了结构关系图,并说明对物质结构的描述要做到“对应逐级”,不能“越级”不“平级”。 “越级” 描述和“平级”描述都是错误的。这里的“对应”是指要分清“物质由分子构成呢,还是原子直接构成”。这里的“逐级”是指关系图中“相邻”的概念,不相邻的概念间就是“越级”, 例如说“水由氢、氧原子构成”就是越级。这里的“平级”是指同一概念中出现同一级别的概念,例如说“水分子(分子)里有氢分子(分子)”就是“平级”,这样学生心中模糊的结构概念就容易变得清晰。
实验学校
钟卫武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强化学生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升学生应试水平,贯穿“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理念,突出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科技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化学思维。
二、学生分析:
本人所教化学学科2个班,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少数同学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成绩较差。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总体情况分析:学生分化十分严重,尖子生太少,中等生所占比例较大,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以上情况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九年级前各科成绩都较差,没有学会分析问题,学习方法不对,再加上化学学科,许多学生对此感到学起来,且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对所学化学知识不能进行归纳系统化,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教材分析
现行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以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水、空气、溶液,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目标任务
1、让化学知识联系生产、生活、自然、社会现象等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
2、使学生学习一些常见金属材料、溶液及酸碱盐的基础知识,掌握部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继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能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五、方法措施
1、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教学。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
3、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
4、讲究“巧练”,跟踪检查。
5、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
6、学会反思,每上完一节课,要从中找出成功的、不成功的地方。
7、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5课时 第九单元 溶液
9课时 第十单元 酸和碱
7课时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5课时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3课时 分块复习
身边的化学物质
10课时 物质构成的奥秘
4课时 物质的化学变化
3课时 化学与社会发展
3课时 科学探究
5课时 专题提升
蒋源明2014.2一、指导思想:
我们带着希望和憧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本学期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齐心协力,落实好学校制定各项工作,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在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教学任务与目标:
本期的教学内容是完成下册五个单元的教学,并进行中考总复习。通过本期的教学以达到下列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用途;能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有关计算实验分析设计。
⑵、学会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要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⑶、初步认识溶液及溶液的分类,能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有关知识。
(4)、认识Fe、HCl、H2SO
4、NaOH、CuSO
4、Na2CO
用途。
(5)、能进行涉及不纯物参与反应或生成的计算。3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重要的化学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6)、认识了解常见的盐和化肥及化肥使用常识。
(7)、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解释生产、生活、社会中的有关现象,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方法。
(8)、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化学素养、化学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等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的优良品质。
(2)、通过活动与探究及化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和不易放弃的精神,从而培养刻苦努力、不畏艰险、激流勇进、不懈努力去达到目的的作风。
(3)、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身关、价值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略有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等危机意识并进而产生起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3、培养优生率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力争在中考中的优生率达到20%。具体的优生培养对象是200班的前15名。
三、教学方法与措施:
1、化学是本学年才开设的一门课程,首先要注意设法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毕竟兴趣是任何知
识学习的原动力,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障。
2、要在备课上狠下功夫:认真分析学情,确定适合师生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用好“洋思经验”进行课堂教学和搞好“三清”活动;认真分析准备各科课题的演示实验及探究活动,力求达到实验和活动的目的;注意收集整理并选择好适应学情和大纲以及符合课改理念的练习题。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师、备教法、学法、备教具、备练习。
3、重视实验演示特别是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活动的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的观察分析、操作技能都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中考的热点和典型题型。特别是本学期将要进行理化实验操作考试,所以教师要注意示范操作的规范性和学生互教互学的重要性。
4、注意分散教学难点。九年级学生学化学多难在化学用语的识记书写,教学时可采取分散认识进行教学的方法以突破难点,务必使每个学生都过关。
5、坚持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教材中化,克服各种困难,合理调配化学实验室,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试验操作,动脑思考问题,体会到实验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6、坚持互动性原则,提高整体素质。教材中讨论栏目较多,探究活动较多,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参加讨论与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形成不甘寂寞、奋发向上、竞争好胜浓厚的学习风气。
7、注意创设乐课堂,探究新思路。该班学生活跃、聪明,我也喜欢在活跃的气氛下使学生愉快的学习知识。所以,课堂上要给每位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生产实际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8、对教材中探究活动的处理要恰当。全书共29个探究活动,加上练习中的探究会更多,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全做,要有选择和侧重。我认为要结合大纲及有关中考考试说明和信息以及不同的探究类型选择进行。
9、理科教学中学生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针对新教材选择好练习,做到精讲精练,有针对性,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技能等。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有关考试信息,收集典型题型形成题库。
10、虽然是要求用新课改理念、新教法去教学新教材,但核心的任务还是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堂上学生的知识过手及课后对学生知识过关的检查督促。
在总复习中要特别注重双基的到位,选好针对性训练题,杜绝题海战术。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化学下册五个单元的教学,并进行中考总复习。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本单元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比较集中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有关内容,涉及面广:有金属的无聊化学性质及用途和资源利用保护以及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重点是铁、铝、铜和合金的重要性质、用途;金属活动顺序;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杂质问题计算。、第九单元: 《溶液》是学生最常见的一大类物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因此要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教学的许多内容是由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完成的并在“讨论”、“调查与研究”、“习题”、“家庭小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重点是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第十单元: 《酸和碱》本单元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中注意通过活动和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本单元教材是九年级化学知识较综合的一个单元,结合相关内容对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了适当归纳、提高或延伸。特点是寓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与实际应用中。重点是酸碱盐的反应规律和条件及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运用。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本单元是一个涉及面很宽的课题,但教学要求不高,多属于“知道”、“了解”的层次,当然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1、2周教学第8单元
一、指导思想
我们带着希望和憧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本学期理化教研组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齐心协力,落实好学校制定给我组的各项工作,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使每位教师在科研的同时提炼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学生分析:
本人所教学学科共有三个班,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41%,学习发展生占27%。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生严重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九年级才接触化学,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以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水、空气、溶液,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
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目标任务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五、方法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3、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
4、讲究“巧练”
5、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
6、跟踪检查。
有效教学指的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师的教学行为、方法和手段。有效教学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一种参与,通过参与,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有效教学的特点:首先,关注学生。它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书本出发,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它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服务者,而不是一个灌输者。其次,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大智慧的发展。大智慧以创新思维为核心,是较高层次的思维,其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发展。再次,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如果教师停滞不前,就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最后,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它更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思考方法,这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
二、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边学边思”,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会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要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其积极性。总之,不要使课堂成为教师包办、自问自答式的课堂。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在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的。
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首先演示向放有一长一短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和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三分之一水并振荡的实验,学生被反应现象深深吸引,这时我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短的蜡烛先熄灭,而长的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学生立即围绕问题积极思考,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不难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和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我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赏和肯定之后,紧接着提问:“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甁加水振荡后为什么变瘪了呢?”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纷纷举手抢答,我请一位学生回答,并要求其他学生判断其回答是否正确,全体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此问题上,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然后我继续提问:“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知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轻松地总结出二氧化碳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这样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探究的情况下获取知识。当学生沉浸在自我获取知识的喜悦中时,我继续提问:“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吗?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组探究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的问题情景中来,充分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看到四朵紫色石蕊染成的小花,第一朵喷醋酸后变红,第二朵喷水不变色,第三朵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也不变色,第四朵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气体变红,而把变红的小花取出加热后又变紫,对实验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好奇心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探究意识增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最终总结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碳酸不稳定,有常温或受热易分解的化学性质。接着我提问:“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学生立即在脑海中搜索已有的知识,得出利用澄清的石灰水,看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的方法来检验,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的结论。就在这样层次推进、步步深入的提问中,我以问题引导学生有步骤有层次地自主学习,并进行不断思考,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一切教育影响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与发展。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见成效。只有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尝试后的亲身体验与感受,知识的获取方可靠有效。化学课堂教学应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去传授机械性、模仿性、重复性的知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维,进而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完善其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改革的必然。
关键词:化学实验; 学习兴趣; 探究能力;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14-0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标也指出,实验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1】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并加强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和联系。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轻松、扎实的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所有化学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一、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无疑是最容易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因为在实验中许多现象都像变魔术一样梦幻并具有趣味性。例如“烧不着的小船”,即在纸船里加入适量的水,放到酒精灯上加热,你会发现小船里的水沸腾,而小船却没有烧着。“白糖变黑雪”即在一个烧杯中放入少量的白糖,然后滴入几滴热的浓硫酸,顿时白糖变成了一堆蓬松的黑雪。“不安定的鸡蛋”,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入稀盐酸中可以看到鸡蛋在水里不安定了起来,一会儿沉底、一会儿浮起来。这些有趣且神奇的现象牢牢的吸引学生,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实验在化学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如果在这方面从老师讲解转换为学生自主探究,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实验中让他们理解和巩固现有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该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因此让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该实验确实发生了。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研究,最终总结出了两种方法。方法一:利用气体压强差。检查完装置气密性后,向两个相同的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软饮料瓶内,分别迅速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用软木塞塞紧,手持瓶颈处振荡。当看到倒入一定量浓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子明显变瘪,而倒入等质量的蒸馏水的瓶子变扁的不明显。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方法二:探究生成物。向装有5ml较浓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将上述溶液加热至气体不再生成,等试管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当看到有气泡产生,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准备材料、动手做实验,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2】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化学知识,而且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点在其他学科是体现不出来的。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书本上已有的实验,也可以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同样得到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复习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有同学结合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这一原理,重新设计了实验。他把细铁丝放在倒立着的试管里,将烧杯放在试管下方使试管口浸没在水中,使烧杯中的水液封试管中的空气。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液面上升约五分之一,试管中铁丝生锈。还有的同学把白磷放入大的硬质玻璃注射器中,并在下方放了一个装有沸水的烧杯,组装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两个实验均能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学科知识间的渗透,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性强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3】其中,与数学、物理、生物联系最为紧密。如化学变化与数学计算能力、曲线问题,化学变化与物理中的压强、浮力问题,化学变化与生物学科中光合作用、细胞内水分的得失问题都密切相关。因此,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学科间的交叉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综合性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再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实验的验证,让学生扎实的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例如烧杯中盛有稀盐酸,上面浮有一木块。现向稀盐酸中加入一些铁片,我们会观察到哪些现象,结合化学和物理的知识解释。这是一道典型的学科综合题,验证实验也容易操作,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加上老师的指导,相信不少学生都会解决好这个问题。
总之,化学学科的教学是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到的知识是理解最透彻、也是记忆最深刻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
[2]《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工作总结
一、本期开展的主要工作
1、对九年级的学生而言,本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时期。开学初,学校领导、教研组成员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使教者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为顺利完成本期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为了进一步提高化学课优秀率、平均分,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任务,教者自知任务艰巨,长期以来,对工作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坚持超前3课时备写教案,做到备课充分、实用高效、教法学法灵活。为此,教者树立奋斗目标,确立推进对象,从课堂教学入手,认真细致的备好课,确保上好每一节课。落实课堂教学环节,讲授知识重点、难点突出,努力实践学校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3、考点训练及时、准确,单元过关检测落得实,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突破重点、考点,严抓训练,做到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进一步突出合作学习的地位和作用。
4、本期以来,教者完成化学下剩4单元的新授课内容,同时对教材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完成5个专题训练及会考模拟训练题。
二、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
1、注重常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本期以来,教者按授课计划进行授课,顺利完成化学下册新授课的全部内容及复习内容。学校先后举行三次质量检测考试,教者所任班级成绩稳步提高,同时,教者认真分析,寻找差距,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困生多鼓励、多指导、多检查,做到抓两头促中间,利用好现有资料,对习题进行精选,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提高。对学生作业坚持当天批改,严格控制作业数量和质量。在课堂教学结构全面改革的情况下,教者积极探索,学习新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力的促进了教学成绩的提高。
2、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吸引学生。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动脑筋,多留心多做好准备课前的工作,精心备课,不仅要备知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学情,以饱满的热情走上讲台,以激情的演讲吸引学生,以精彩的表演感动学生,让学生渴望上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浓厚了,学习成绩也就提高了。
3、注重双基教学,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九年级(1)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期以来,本人继续担任九年级(1)班的化学教学工作。经过一学期紧张、有序的教学,已经完成本期的教学和中考复习任务,现就本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注重常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本期以来,教者按授课计划进行授课,顺利完成化学下册新授课的全部内容及复习内容。学校先后举行三次质量检测考试,教者所任班级成绩稳步提高,同时,教者认真分析,寻找差距,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困生多鼓励、多指导、多检查,做到抓两头促中间,利用好现有资料,对习题进行精选,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提高。对学生作业坚持当天批改,严格控制作业数量和质量。在课堂教学结构全面改革的情况下,教者积极探索,学习新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力的促进了教学成绩的提高。
二、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吸引学生。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动脑筋,多留心多做好准备课前的工作,精心备课,不仅要备知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学情,以饱满的热情走上讲台,以激情吸引学生,使得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浓厚了,学习成绩也就一定提高。
三、注重“双基”教学,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重视“双基”教学,夯实学生基础,让学生从基础着手,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学期的化学课教学,使学生能掌握本学期化学课本的知识内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经常地灌输化学的学习方法、分析方法、渗透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和技巧。
四、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中考成绩。
许多的化学知识点需要机械性记忆和理解记忆;同时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来认真做好化学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的技能、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以提高中考成绩。
五、研究中考命题方向,讲究复习策略。
研究近几年中考试题,会发现试题均以新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为依据,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讲究复习策略,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本期的教学任务。另外,重视作业的布置、检查、批改和讲评,注意学生的学情和信息反馈,及时讲评,以增强作业效果。同时,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耐心、少埋怨,放下教师架子,与学生共同探讨解题的好方法、好点子、好想法。
六、教学上重视信息化技术应用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做到“讲、练、议”三者完美结合,通过课堂练习,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一方面能巩固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模拟功能,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虚拟微观粒子或是电子的得失过程,变抽象不可视为形象可视,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一个学期辛勤的工作,所任教学生初步具备较好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形成良好的化学技能,但仍有不足之处,还有待下学期进行改进。
帮助。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法;优化
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想要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实现设置的教学任务,通过采取适宜的教学技能和对策,将教学原则当作指导,设置一套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属于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因此,下面将进一步分析如何优化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法。
一、总体掌握教材,完善课堂要素
当前时期的九年级化学教材,集文字和图像为一体,对于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学生对于教材十分感兴趣。在看到教材之后甚至会产生一下子将其看完的冲动,但是,当前九年级化学教材知识点分布十分散乱,不具备良好的系统性,学生即便看完教材也只是简单地了解部分与平时生活当中有着紧密关系的基础性化学常识,而对于化学专业方面的知识了解得较少,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十分不利。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可以仅仅依赖教材的知识顺序实施单一的讲解,而是将课程标准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教材和材料一一进行比较,然后进一步分析,将知识重新整合起来,制订合理的课堂教学知识和情感目标,也就是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在教学方式选取上,教师应该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若自己是学生那么希望教师使用哪种教学方式,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自己是否喜欢或者说可以接受,以这个当做判定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不是适合的根据。在充分思考教学目标和思路以及方式之后再编写教案,这样能够再次梳理一遍教学过程,对于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十分有利。
二、运用多种方式
1.兴趣导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常使用趣味实验和故事等制造悬念,将要学习的课程导入,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欲望,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化学课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比较有趣的实验,将学生引入神奇的化学世界。新教材当中有很多实验,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尽可能地给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实验。例如,教师在讲解碳酸钠性质与过氧化钠变质有关问题时理解难度较大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到实验室亲手实验探索,这样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很好地理解这种类型的问题。通过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学习的知识。
2.提高自信
因为大部分初中生在没有进行化学学习之前,对于化学就存在一种畏惧的心理,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处于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并且,教师要时常对学生进行鼓励,灌输化学这门学科只要掌握好学习方法是十分简单的思想,这样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理解,进而在心理潜意识形成化学这门课程不仅简单并且十分有趣这一观点,在思想层面消除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畏惧情绪,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消除掉畏惧的心理,能够增强其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
网络技术可以将教育题材和文字以及图片和声音一同展示出来,教学课件可以将微观世界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化学中那些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形象,进而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创设情境,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和现象。
4.利用问题和认知冲突创设情境
学生的思维主要开始于疑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相比,提出问题更加重要。创设问题情境在目前化学教学领域当中属于情境教学重点探究的问题之一,新课标提出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可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之后解答问题,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不断提升其科学素养。教学实践和探索活动的进行必须使用科学的方式和技巧。而化学教师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学实践人员,要求其必须不断探索教学理论,加深对于教材的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想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化学素养,要求教师还应该将教和学结合起来,进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使教学方法最优化。
通过本文对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法优化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学生普遍对于化学学习存在畏惧的心理,教师应该对其进行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进一步探究和阐述,能够给九年级化学教学方法优化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倍倍.面向学习者的九年级化学符号的教学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每年中考后, 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反映:“今年的化学试题几乎都是老师平时课堂上讲过的类同题, 听课时都懂, 就是在考场上做不出, 算不准”。这种学生“听课易懂、做题难”的现象确实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它直接影响着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尤其在化学复习阶段, 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就如何提高教学相长的实效性本人提出以下思考, 试图从“教”和“学”两方面探讨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 供大家参考。
一、从“教”的方面分析
从“教”的方面来说, 听课易懂, 主要是由于教师下了工夫, 把课讲得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教师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想方设法要把基本知识教好, 教师明白, 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基础知识, 就谈不上运用知识去解题, 但是, 学生听懂了课, 未必会做题, 这两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1. 从认识论来看, 听课与做题是学生
认识事物的两个过程。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这是认识的第一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 形成概念, 掌握规律, 从而获得知识。做题是运用知识的过程, 这是认识的第二过程, 需要学生独立思考, 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 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这是认识过程的一个飞跃, 完成这个飞跃, 学生存在着许多困难, 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2. 从方法论看, 化学知识来源于实
验, 化学基本概念、规律的得出, 一般是通过实验观察、数据积累、分析、整理和归纳总结得出的。
3. 以教学论看, 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主导作用发挥主体作用。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 主体作用的核心是独立思考。目前教学的弊端是:教师讲得太多。教师总怕学生听不懂, 从课头讲到课尾, 讲得确实认真、卖力, 而教师的讲包办了学生的观察、思考与分析, 学生是在被动情况下被“灌”懂的, 并没有经过自己的大脑将其想懂、悟懂, 这就抑制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二、从“学”的方面分析
从学的方面来说, 学生做题如同学习游泳, 听教练讲游泳要领是易懂的, 但要学会游泳还需要到水中去练习一番, 把游泳要领跟水中动作结合起来。要不怕困难, 呛几口水也是常事, 经过反复的实践体验, 就能获得在水中游泳的自由。做题也是如此, 需要学生自己下工夫去反复练习与体味, 会不会做题, 跟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思维能力的高低、意志坚强的程度紧密相关。
1. 从知识上看, 有的学生觉得听懂
了, 可是一做题就发现, 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求甚解, 不去深入地领悟所学知识, 更不重视对探索过程、发现过程的反思,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到大在传统模式的培养下已习惯于老师“灌”, 只求知道最终结果和基本套路, 这样的懂是经不起考验的, 一旦题型变化或深化, 他就感到束手无策。
2. 从能力上看, 运用知识去解决问
题, 有个独立思考的过程, 问题能否解决, 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有的学生不善于对问题作出具体分析, 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做题受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 而造成错误。
3. 从意志上看, 做题并不是轻而易举
的事, 常常遇到困难, 能否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 这关系到做题的成败, 成功的希望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失败的教训在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综上所述, “学”的方面, 知识、能力、意志是学生会不会做题的三个重要因素, 知识理解不深、思维能力不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薄弱是造成学生做题难的内在因素。
三、教学建议
1. 教学时, 精选例题和习题。
2. 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错题集, 经常回顾和思考错题, 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再犯同一类型的错误。
3. 大多数学生比较粗心, 也是影响成
绩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看题不认真、没有注意题目的要求, 以致读完题, 特别是比较长的题后, 不知所云等。针对这样的情况, 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 如“过量”、“恰好完全反应”、“充分燃烧”等。
4. 体现网络联想法, 如根据金属、非
金属的性质从纵的方向和横的方向形成知识网络图:纵向联想, 掌握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的转变关系;横向联想, 掌握金属与非金属、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转化关系。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课题2 溶解度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课题2 化学肥料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通过学习来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 NH3H2O 易溶于水 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 NH4HCO3
硝酸铵 NH4NO3
氯化铵 NH4Cl
硫酸铵(NH4)2SO4
尿素 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 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棕色瓶中。
___,且放在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最高,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氢钾是含_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硝酸钾是含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
5、常用的农药有哪些?说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第四节 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难点: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课前准备:首先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学,在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水、大气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收集资料。收集好资料以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中又可分为几个小组,如第一大组研究水资源的污染及防治,其中又可分为污染源小组、危害与防治小组。每一小组选出负责人、中心发言人。有能力的小组还找到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把它们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课件,待上课交流时放映给全班同学观看。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正象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但目前,仍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甚至无视环境污染的危害,只重经济,不重环境。下面,我就将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告诉大家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保护生命之源――水
水是生命之源,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水资源却十分有限。那么目前水资源的污染与保护的现状如何呢?哪些同学收集和整理了有关水 污染与保护方面的资料? 让我们请他们给大家介绍好不好?
二、大气的污染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一下对大气污染及防治的认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单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单质不能用分解反应制取
B.单质可以参加化合反应
C.单质不能参加复分解反应
D.单质只能用置换反应制取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碱和盐不一定都含金属元素
B.纯净物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C.混合物可能由同种元素组成
D.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3.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中有错误的是
A.碱:烧碱、消石灰、纯碱
B.盐:食盐、高锰酸钾、硫酸铜
C.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三氧化硫
D.酸:硫酸、硝酸、醋酸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能解离出H+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
B.所有的盐均由两种元素组成
C.酸中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D.碱中可能含有氢元素
5.下列物质的分解产物都是氧化物的是
A.碳酸钙 B.过氧化氢
C.高锰酸钾 D.碳酸氢铵
6.由石灰石、水、纯碱为原料制烧碱,所发生的反应类型不包含
A.分解反应 B.置换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7.以下情况肯定得不到盐的是
A.金属溶于酸 B.氧化物溶于水
C.氨气通入酸中 D.CO2通入碱液中
8.下列制备CuCl2溶液的方法中,可行的是
A.Cu放入稀盐酸中充分搅拌
B.CuO放入稀盐酸中充分搅拌
C.Cu放入稀硫酸中搅拌后再加稀盐酸
D.Cu(OH)2放入稀盐酸中充分搅拌
二、填空题
9.实验室有以下几种物质:金刚石、生铁、氧化铝、氢氧化钾、醋酸、酒精。请按要求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__。
10.从下列物质中找出符合(1)~(10)各项条件的物质,并写出化学方程式。C、Zn、Cu、Na2O、CuO、H2O、CO2、CO、H2SO4(稀)、HCl、NH4Cl、CaCO3、Fe(OH)3
(1)能直接与水化合生成酸的是_________,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溶于水溶液呈碱性的是_________,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可以点燃的气体的是_______________,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①了解氧气的性质;
②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
2、基本技能:
①初步学会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②发展对实验方案的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3、基本思想:
①体会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②发展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③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测量产生氧气体积的方法。
4、基本经验:
初步形成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实验方案。
根据《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细化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识记
理解
运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概念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
学生活动2
基本知识①
基本知识②学生活动1
课前准备
探究活动1
程序性知识
基本技能①
基本思想③
探究活动1
探究活动2
探究活动3
基本技能②
基本思想①
探究活动1
探究活动2
基本技能②
探究活动1
探究活动2
探究活动2
基本思想③
元认识知识
基本思想①
基本思想②
基本经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重点突破:学生通过《制取氧气》一节已经能理解反应原理,本节的探究活动一中5个问题能进一步落实重点。
2、难点:实验仪器的选择、组装和设计。
难点突破: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分析探究活动二,完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能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和基本流程。
2、教具准备:
仪器:锥形瓶、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分液漏斗、导气管(弯、直)、酒精灯、铁架台、研钵、注射器、量筒、橡皮管、药匙。
药品: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
用品:火柴、棉花、木条。
3、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疑—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展示】2017中甲联赛深圳球员因高原反应严重集体吸氧的视频。
【学生活动1】:观看视频。从身边实际了解氧气的重要性。
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引探—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引导同学们观察每组桌上摆放的四种药品,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展示学生课下已完成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开展探究活动1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活动2】:认识这四种物质的状态,并写出实验室三种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的表达式。
【探究活动1—“你选我拼”实验技能大闯关】
1、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比较纯净的氧气
2、用氯酸钾制取一瓶比较干燥的氧气
3、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一瓶氧气(要求装置简单)
4、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一瓶氧气(要求能随时添加液体药品)
5、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一瓶氧气(要求得到平稳的氧气流)
引导学生完成化学方程式的识记,为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仪器的选择和组装,要求学生讨论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将制氧的简单装置改为添加了长颈漏斗、分液漏斗或注射器的制气装置
释疑—主动展示,阐释疑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其他组的设计。
学生积极讨论实验设计,并派代表进行阐述,其他组的同学认真聆听别组的设计并予以举牌评价,全班赞同通过的组则闯关通过;若设计有问题的,其他组可提出质疑,本组则需解释疑问并进行相关的改进。
评价方式生动新颖,学生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及时评价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学生之前的互评也能对学生加深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和探索,诊断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启思—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大家都是闯关高手!但是如果想要通关,我还有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测得实验产生氧气的体积?
【探究活动2—通关大比拼】
要求:测得实验产生氧气的体积
收集装置改为能测量产生氧气的体积,让学生学会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分析实验。
精炼—当堂训练,提升能力
大家都已顺利通关,现在就奖励同学们根据刚才设计的实验方案,完成你们的实验。
【探究活动2—通关大比拼】
要求:测得实验产生氧气的体积
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小结
让学生针对本节所学内容,总结制取气体的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梳理本节课知识,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有进一步的认识。
4、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1)因为条件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实验仪器,对学生的思维创新有一定的拘束;
(2)对探究活动2中测体积只用改变收集装置,学生理解还存在一些困难,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引导。
(3)本节课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部分同学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搭配小组成员时,应注意挑选热心的、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助教。
【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英语教学工作计划06-07
2023—2024学年度秋季学期九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12-07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10-05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学科总结09-29
2023年九年级化学中考复习计划10-23
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组教学计划12-05
2024-2025学年九年级思品教学计划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