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阅读理解资料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资料(精选8篇)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资料 篇1

第一部分、十大解题思路

一、细节题

1、题干上有五个W一个H提问,2、题干中明确的会提到时间、地点、人物或者事物等细节信息。

3、有可能针对文章中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发问。

4、题干和选项有可能考察一种因果关系。

5、解题关键:返回原文,准确定位。

做题依据一定要紧扣文章本身

返回原文:

1、可以根据题干所列的地点、时间、人物、事物返回原文。

2、根据出题的顺序返回原文。

3、根据题干中或四个选项中的重点词,或同义词返回原文。

4、通过长难句返回原文。

二、句子理解题

1、标志:题干中明确指出是原文中的某句话,重要的不是上下文,而是句子本身。

2、步骤:(1)重点是返回原文,对该句子进行语法、句法、词法的精准解析。正确(不能推)理解该句子的深刻含义。(2)若该句话的含义不能确定,则适当依据上下文进行判断。局部含义有整体含义决定。(3)一般来说,选项中的正确答案与原句是同义关系,只不过用其他短语表达。

3、错误选项特征:推的过远,做题时注意把握理解度。

4、正确选项不包含过于绝对化的词语。

三、主旨大意题

1、标志:best title main idea main problem conclusion mainly disguss mainly deal with或者问作者的写作目的purpose the author intends to do sth a digest of

利用宏观阅读技巧作主旨题,不管是出现在什么位置,都把他作为最后一题来做。

2、方法:(1)段落少,用串线法。(2)快速作文法:两个选项难以分辨的时候,用这两个选项做作文,快速给出纲。

3、选项不能选择局部信息,也不能选范围过宽的信息。

四、态度题

1、标志:题干中出现attitude believe consider deam regard2、作者态度可以分为三大类:

(1)正态度:支持,乐观,赞同(2)客观、中立、公正(3)反对、批评、怀疑

3、等价选项都不选

4、有些选项一定不是正确答案(永陪选项):indifferent(漠不关心);subjective(主观的 biased(有偏见的);puzzled(迷惑不解的)

5、识别作者态度:方法一:可以根据作者论述的主线及举例的方式进行判断

方法二:当作者态度没有明确提出时,找文章中有褒贬含义,含有感情 色彩的词。

6、特别注意作者的态度一般与文章中心相联系。做题时不要把自己的态度纳入其中,而且要注意区分作者的态度和作者引用别人的态度。

五、态度题的新趋势:

1、现在题目的考察不仅仅局限于作者的态度,也开始考察文章中某人的观点和态度,做题时特别应该注意看清楚题目考察的是谁对谁的态度。

2、选项可能不在是态度明确的肯定或者否定的词,而是改为带有程度限制的词语,带有如下词语的选项往往是正确的:quarded慎重的,qualified有条件的,tempered缓和的,因为带有保留态度的观点比较客观,一般带有绝对化或者过于强烈的刺绣是的选项必然是错误的,如:strongly compeletly entirely

六、推理题

1、标志:往往出现infer imply learn2、解题关键:(1)绝大多数推理题答案是文章中心或原文某句话的同义表达。正确答案与原文之间基本上不存在推理关系。

(2)做题时看是否可以通过题干返回原文,或者依据选项返回原文,一般围绕文章中的一两个重点句进行思考,特别注意文章中含义深刻或者结构复杂的句子。因为对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不能一下子理解的长难句是命题所在。

尤其注意:做题时不能想的太多,推的太远,是否能把原文看懂才是关键。

给大家分享点个人的秘密经验,让大家考得更轻松。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的是自己在整个考研过程中的经验以及自己能够成功的考上的捷径。首先就是自己的阅读速度比别人的快,考试过程中的优势自然不必说,平时的学习效率才是关键,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要是给足够的时间,估计很多人能够做出大部分的题。研究生考试关键就是你的专业技能和常识积累。很多人的失败是输在时间上的,我做事情特别注重效率。第一,复习过程中绝对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高效。我复习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的能力非常强,读一份一万字的资料,一般人可能要二十分钟,我只需要两分钟左右,读的次数多,记住自然快很多。包括做题也一样,读题和读材料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一份试卷,读题的时间一般人可能要花掉二十几分钟,我统计过,我最多不超过3分钟,这样就比别人多出20几分钟,这在考试中是非常不得了的。论坛有个帖子专门介绍速读的,叫做“速读记忆让我的考研复习奔跑起来”,我就是看了这个才接触了速读,也因为速读,才获得了很好的成绩。那些密密麻麻的资料,看见都让人晕倒。学了速读之后,感觉有再多的书都不怕了。而且,速读对思维和材料组织的能力都大有提高,个人总结,拥有这个技能,基本上成功一半,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学多少的问题了。平时要多训练自己一眼看多个字的习惯,慢慢的加快速度,尽可能的培养自己这样的习惯。当然,有经济条件的同学,千万不要吝啬,花点小钱在自己的未来上是最值得的,你已经耗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现在既然势在必得,就不要在乎这一刻。想成功的同学到这里用这个软件训练速读,大概30个小时就能练出比较厉害的快速阅读的能力,这是给我帮助非常大的学习技巧,极力的推荐给大家给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其次,从选择的复习资料上来说,我用的是学习软件,不是一般的真题,我认为从电脑上面做题真的是把学习的效率提高了很多,再者这款软件集成最新题库、大纲资料、模拟、分析、动态等等各种超强的功能,性价比超高,是绝不可缺的一款必备工具,结合上速读的能力,如虎添翼,让整个备考过程效率倍增。想学的朋友可以到这里下载也给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

七、例证题的解题思路

1、标志:example exemplify illustration demonstration2、解题关键:不在于是否看懂了例子,而在于是否找到了例子所支持的观点。

3、步骤:(1)返回原文,找出该例子支持的观点。80%向上,20%向下

(2)在四个选项中寻找与找到的论点表达最一致,意思最接近的一个。

注意:有时候例证题所支持的观点需要归纳总结。

4、错误答案的论述方式:混淆论点与论据;列举无关常识。

八、判断题

1、标志: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is not ture? All of the following is ture except...2、思路:

(1)首先判断是三对一错还是三错一对,所谓对是符合原文或者符合作者态度的。所谓错是指原文有矛盾或者原文未提及的概念,或者与作者态度相反的内容。

(2)每个选项力争返回原文,与原文信息进行一一比较排除

(3)注意这种题目的选项,有时候会集中于某段的信息或者各具一些共同特征,所以做题时可以先对比一下四个选项,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共同点,再回到原文定位。

九、词汇题

1、标志:在题目中明确指出某处的单词或者词组,要求辨别其意思。

2、关键:该单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上下文。

3、如果该单词认识,并且不超纲,那么他的字面意思绝对不是正确答案。其正确答案是根据上下文推出的更深层的含义,该含义也许与原单词表面意思没有关系。

4、方法借助上下文理解,在上下文中寻找同性词或词组,利用上下文中逻辑关系将四个选项代入替换,看语义是否通顺。

十、指代题

1、标志:在题干中明确指出某个代词要求辨别it that one they2、步骤:

(1)返回原文,定位代词,并且准确理解分析该句话。

(2)向上搜索离其最近的名词、短语、句子。

(3)将找到的词,短语,句子带入替换,看是否通顺。

(4)在四个选项中,找与找到的词最接近的选项。

第二部分、八大宏观阅读技巧

一、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写作的模式一般是开始提出两个核心概念,随后分段论述。阅读这种类型的文章,关键是要把握两个概念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区别于联系。

二、问题答案型

改写作模式往往是在第一段出现一个问题,在随后的各段提供该问题的答案。阅读时重点理解该文章的中心,其中心就是该问题的最直接最主要的答案

三、时文

特点:耸人听闻,吸引眼球;貌似客观,内涵态度;抛砖引玉,一起争论

阅读时文时,把握时文的中心出现在手段的末句,或者二段的首句。

四、独句段

出现一个句子单独成段,特别是其出现在文章开始或者结尾,一般其表达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若位于文章中间部分一般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开门见山

文章的写作特点是:直接给出观点,摆出事实论据,进行推理论证,每段都紧扣文章的主题。

六、启承传合阅读时要抓住论点,区分论点合论据的关系,因为题目设计往往围绕论点进行,并要注意把握文章首尾的前后呼应关系。

七、平铺直叙

事实合观点交叉出现,在字里行间达到阐明观点的目的,需要大家综合各段内容,通过分析和归纳判断。

八、层层递进

一篇文章的整体,或者几个段落论述的问题,由从抽象到具体,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且各段从开始都出现递进词,阅读时注意把握这种文章的中心,或几段的核心。观点必然出现在层层递进各段的最后一段。

第三部分、五大微观阅读技巧

一、虚拟语气

1、作者写作时采用虚拟语气,一般表示建议、态度、和观点,用来表达一种反事实的假设。

2、阅读时,重点要体会作者利用反话正说,正话反说所传递的言外之意。

二、长难句

1、主句,从句多又长,一个主句带多个从句,从句又含从句

2、方法:(1)先抓整句话的主干,从前向后读句子,找出独立的谓语部分,把握复杂句中,最核心的主谓宾语,再根据从句的连接词,区分主从句,层层扩展进行理解。

3、分词短语、to do结构,独立主格的干扰

注意理解主句最完整的特征就是有完整的主谓结构,尤其是独立的主谓语部分,一个看似句子的结构,如果没有独立的诸位部分,它不是句子,而是分词短语、to do结构,独立主格。三、长难句基本语法结构

1、形式主语或宾语

2、强调句结构

3、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4、同位语从句

5、倒装结构

6、省略句

四、标点符号的作用

1、句号:用来分割句子,以句子为单位把一个长的段落切分成为不同的句型。

2、逗号:两个逗号之间,或者一个逗号之后是用是一个补充说明成分,可以先不看。

3、冒号:冒号前后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后面进一步是具体补充说明前面的内容。

4、分号前后是并列关系,包括结构上并列和语义上的并列。

5、破折号:两个破折号之间或者一个破折号之后是补充说明成分,可以先不看。

6、引号:一种作用是用来引用别人的观点,用来支持作者观点,或者是作为批判的对象。

一种是说反话,表示反语。

7、括号:补充说明的作用。

五、类比关系

1、类比,引用,举例都是为了要说明观点,阅读时可以把类比看做特殊的例证,重点是要找出作者所支持的观点。

2、阅读的时候注意识别一下类比的核心概念,作者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也就是类比或者比喻的对象。

第四部分、其他

一、阅读三个步骤:

1、通读全文,把握中心

2、仔细审题,返回原文

3、重叠选项,得出答案

二、从五个角度精读:

1、抓住文章的中心,和论述的宏观结构。(泛读)

2、认真把握各段大意,争取用1——2个词或者短语概括其意,并把意义相近的段合并成为一个整体。

3、以段为单位,对文章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也就是对单词,词组的背诵以及对长句的精确翻译,整文的朗读和背诵。

4、佳句摘录,模仿写作。

5、换位思考,分析出题人为什么选这样的文章,难度在哪里,论述的结构是什么。并对每一个选项都精确分析,找出正确答案在文中的出处。

三、错误选项的十大特征:

1、无中生有,乃原文中未提及的概念

2、正反混淆

3、所答非所问(选项符合原文,但是不符合题干)

4、扩大范围

5、因果倒置

6、常识判断(符合常识的不一定是正确答案,但是不符合常识的一定不是正确答案)

7、过分绝对。(never must no+名词,若有缓和就不是错误的)

8、推的过远

9、变换词性

10、偷换概念

四、正确答案五大特征:

1、正确答案通常与文章中心思想,主旨大意有关。

2、正确答案所在位置(1)首段段尾句(2)转折处(3)因果关系处(4)条件关系处

3、正确答案设置的特点往往利用同义词的替换,或者正话反说,反话正说。

4、正确答案从语义上去理解经常含有不肯定的语气词和委婉表达的词:can may might尤其是推理题的答案常这样设置,以显示推理题所论述含义的相对性。

5、正确答案具有概括性,深刻性,因为其考查的对象是阅读文章的重点和要点。

五、遇到难的单词时:

A、如果影响到文章的理解时要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B、不影响整体理解时可直接跳 过,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能读懂。

六、关键的句子读不懂时

关键的句子读不懂时,首先从结构角度进行缩句,找出独立的谓语动词可以帮助理解句子的主干。若连谓语动词都找不到可以借助上下文逻辑关系对这句话意思进行猜测。

七、遇到文章完全看不懂时:

遇到难的文章时可通读文章第一句话和尾段第一句话看是否能把握住前后呼应的关系猜测文章大意,与此同时快速浏览全文,充分做记号。记号点:

1、显示文章结构的信息词:but、even、although、for example。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资料 篇2

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要求》中指出,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应用英语的能力。相比较本科院校的学生, 高职学生在听、说、读、写、译五大核心技能中, 阅读能力是较为薄弱的一环。以笔者所在专业为例, 作为专门用途英语阅读课程文秘英语是学生最畏难的课程之一。

而另一方面, 为了促进高职教育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 加强职业人员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 对职业院校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这种“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主导模式之一, “其实质是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 以满足职业岗位 (群) 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在改善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方面提出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而目前文秘英语类教材虽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但大量阅读教材都是按照情景、话题或单元来划分, 而不是按照不同难易层次或职业岗位梯度来安排材料, 从而无法满足基础不同的学生需求。因此要改变原有的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 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就需要让学生通过难度不同的阅读进阶资料, 按照岗位典型任务梯度一步步增强专业领域阅读技能。这本身对于专业用途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改革, 都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ESP阅读资料分级的理论基础

(一) 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

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与普通英语 (General English) 相并列, 它是伴随着功能主义语言观的出现与发展而产生的。它根据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而设计, 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以英语为载体, 培养和提升自己所学专业范围内的语言运用能力。英国雷丁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Pauline C.Robinson认为“ESP必须是‘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 (goal-directed) 英语教学, ESP教学必须是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上”。在高职教学中, 需求主要是两方面, 一方面是学生的需求, 按照难度分级;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企业的需求, 按照岗位晋级梯度进行分级。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将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按照内容易读性和岗位划梯度进行分级。

(二) 建构理论与认知理论对ESP阅读资料分级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专家皮亚杰 (Jean Piaget) 首先提出来的, 它集中说明了学生学习发生的条件机制, 对学习对象的意义构建等, 对于ESP阅读资料的分级进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建构主义主要是指在一定环境下, 借助他人,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构建方式实施。可以说是通过原有的知识体系和体验, 主动构建的过程, 是一种真正的理解。而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认知和理解是通过接收阅读资料中词句, 在原有头脑创建的内容被重新理解重建后形成。由于学生经验、体验和认知度不同, 学生理解和读懂阅读资料的方式是不同的。这也进一步要求学习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外界条件的学习, 而是需要有认知环境, 积极发现需要的过程。而我们要研究的就是通过整合分级阅读资料, 构建岗位环境, 帮助学生更为主动的构建新内容。

因此在ESP文秘英语阅读资料要依据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来构建环境, 使得学生在头脑中完成工作任务构建, 学生自己从所看到的文本阅读资料来构建自己的新知。社会构建主义强调人的社会环境, 重新构建并不是孤立的, 需要有阅读资料背景知识的帮助, 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这在应用于阅读资料的分级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 有关易读度的国内外理论研究

易读度或可读性 (readability) 会受到单词长度、句子长度、单词数量、语法复杂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 国外语言学家就对母语为英语的人在阅读英语资料时, 理解和读懂的难易度指标开始进行研究, 即易读度, 通俗地说为难度, 主要是指有利于理解和读懂的程度和指标。研究表明, 这是影响阅读者速度和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国际上较常用的有Flesh易读度公式、Lorge易读度公式和Bormuth阅读能力等级公式等。但应用最广认、可度最高的是R.Flesch易读度公式 (Flesch Readability Formula) , 用来测量阅读者成功阅读与否的工具。具体公式为:R.E.=206.84-0.85wl-1.02sl (其中R.E.全拼为reading ease score, 易读度分值, 范围在0-100之间, 分值越大, 难度越低。wl:the number of syllables per 100 words, 是指每100个字的音节数。sl:the average number of words per sentence, 是指每一个句子中的平均字数) 。易读度分值的参考量表有7个等级, 表明阅读资料由易到难。举例来说, 易读性分值在60-70之间, 表明阅读难度中等, 常见的英语本土杂志Digest水平, 适合英语母语的7-8年级学生。拥有这种阅读能力水平的人占美国成年人口数量的75%。因而高职学生的阅读易读度大体应该介于30-70之间更为合理 (见表1) 。

注:转引自杨惠中博士学位课程语言测试理论与实践讲义, 2001。

另外国内也有很多语言学专家学者对易读性公式如何更好用于教学做了大量研究。如辜向东、关晓仙采用Flesch公式对大学英语教材的阅读资料和四、六级考试真题中阅读资料做了易读性研究。邓薇波对《21世纪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新旧版阅读资料进行了比对研究。卢水林和郭苏颖对人教社高中英语教材资料进行易读性评价。但对于高职类英语阅读资料研究很少。对于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高职学生, 阅读资料的选择与分级更为重要, 更应注重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要求。

三、高职ESP秘书英语阅读资料的岗位环境与分级进阶

我们根据以上理论研究、企业问卷调查、证书与行业标准要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得到高职专门用途英语阅读资料分级及进阶的策略方法, 概括为“三岗二度”。根据问卷和调研, 我们发现大多数职业从低到高多分为“初级岗、中级岗和高级岗”三个级别。具体秘书英语, 我们根据二十多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来分析, 主要是分为前台秘书、部门秘书和总经理秘书三个级别岗位。阅读难度主要通过“易读度”与“相关证书考级难度”来把握和界定。

(一) 通过三级岗位的典型任务对阅读资料分级

在秘书英语阅读资料的分级进阶研究中, 我们对于岗位任务环境的构建和任务背景知识的设计, 更多地是通过对学生实习基地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而逐步确定的。秘书英语分为三个阶段的岗位, 即前台秘书、部门秘书和总经理秘书, 每一个岗位都对应三个典型工作任务环境。在每部分工作任务阅读资料前都有帮学生重新构建的背景知识。

(二) 根据易读度和证书考核难度上对阅读资料进阶划分

根据不同证书考核标准与企业调研资料分析, 高职文秘英语阅读资料篇章Flesch易读度选取在35-65之间, 整体上呈现出由易到难的趋势, 10分左右为一级,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由于易读性公式是针对母语为英语的学生, 因此在分级时部分参考了4种职业证书和英语能力测试对阅读部分的标准要求。

(三) “三岗二度”文秘英语分级进阶

根据以上分级进阶思想, 我们将EPS文秘英语阅读资料进行分级 (见表2) 。

四、结语

教学策略来源于实践, 教学实践反映出策略的效果与成败。在教学中, 将教学资料的归类、分级, 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因材施教, 分别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岗位背景的铺垫也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兴趣, 有效的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同时, 专门用途英语阅读资料分级可以尽量保持连贯性与完整性, 从而使得高职英语学习者会不断稳步螺旋上升, 最终达到其学习效果。

分级及进阶的方法对于其它ESP阅读类课程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求证与改进, 教学才能得到有效的完善和提高, 进而推进教育的进步, 而这也需要我们更加长期的探索过程。

摘要:通过对高职文秘英语阅读资料的现状进行分析, 探讨阅读资料分级进阶的必要性, 并通过EPS需求分析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与易读度等研究分析出分级及进阶的标准要求, 探究真正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文秘英语阅读课程兴趣与效率的方法策略,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自主自愿学习的能动性, 从而更好地提升ESP教学实践效果。

关键词:分级和进阶,专门用途英语 (ESP) ,阅读课程,文秘英语

参考文献

[1]Alderson.J.C.Caroline Clapham and Dianne Wall.Language Test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00.

[2]黄萍.专门用途英语的理论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3]黄平平.高职教育双证融通实施的问题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11 (26) .

[4]Flesch R F.A New Readability Yardstick[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48 (32) .

[5]辜向东, 关晓仙.CET阅读测试和大学英语阅读资料易读度抽样研究[J].西安外语学院学报, 2003 (3) .

[6]林铮.英文易读性的测定[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4) .

[7]骆江锋, 石峰, 祝水琴.“双证融通”的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8) .

[8]钱旒芳, 顾群超.大学英语易读性的调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9]王湘玲, 宁春岩.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主义教学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6) .

[10]Yang.HZ.A new technique for identify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rms and describing science texts[J].Literary and Linguistic Computing, 1985 (1) .

利用背景资料拓展阅读教学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35-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合理运用课程资源。”教材文本与作者息息相关,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的语用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反映了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自然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寻找有利于教学的课程资源,有意识地将作者简介、创作动因、生活情境等背景资料呈现出来,让学生借助这些资料正确解读文本,拓展文本阅读。

一、高效导入,丰富知识

文本的创作与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独特的心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为学生搜集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深入文本之前,对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认知,以丰富的知识储备为更好地解读文本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文时,教师首先介绍了文本的时代背景,了解齐国与楚国在国力上旗鼓相当、谁也不甘示弱的客观事实。其次,补充了主人公晏子的生平资料,学生了解了他是春秋齐国人,官至宰相,具有出色的口才。最后,教师让学生了解晏子原名晏婴,之所以被称为“晏子”,是由于他与孔子、老子、庄子等人一样品高学深,人们就称他“晏子”,表示对他的尊敬。教学至此,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晏子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使得人们如此尊重他呢?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顺利导入新课。这样教学,学生感知了文本故事的来龙去脉,为深入理解文本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释疑解惑,深化情感

正所谓“情动而辞发”,教材中很多文本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元素,或震撼人心,或催人泪下,往往让学生在阅读体悟中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为此,教师及时补充与文本相关的资源,有助于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高潮。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时,一位学生根据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提出问题:“作者只与周总理接触过一次,怎么能说‘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呢?”这位学生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与思考。教师及时出示了一份主题为“总理的一天”的背景资源,详细记载了周总理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从第一天下午两点到第二日下午一点的工作流程。读着这份资料,学生的声音逐渐低沉,再次走进文本教学时,他们联想到了周总理每个夜晚都在案头工作,纷纷表示深受感动。在教学中,背景资料的及时出示成为了教材文本的有效补充和印证,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对总理的尊敬与爱戴之情油然而生。

三、推进训练,强化认知

阅读教学语用理念认为,阅读教学不能止步于文本内容的体悟与思考,而要依托教材文本这一范例,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训练。在这一过程中,背景资料的有机渗入,能够与文本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铺设有效通道。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作出的巨大贡献,教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资料。在总结环节,学生纷纷交流自己收集的背景资料:上甘岭战役的艰辛、黄继光飞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烧纹丝不动……当学生满怀激情地读了这些资料,教师相机进行点拨与总结提示:“正是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中朝两国人民在战场上结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请同学们模仿课文前几个自然段的写法,想象朝鲜人民在志愿军离别之时说了些什么,并写下来。”由于学生对课文写法有了比较深入的体悟,加上背景资料的情感渲染,学生内心蓄积了情感,依循文本的表达范式随文练笔就会有话可说,表达真情实感。

四、关联主题,课外延伸

课堂教学的结束意味着另一阶段学习的开始。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堂内学生的学习,更要将关注的视角延伸至课堂之外。教师利用背景资料作为连接课堂内外的有效媒介,不仅可以有效地关注课文内容,更能以教材文本作为起点,进一步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时,教师在结课时补充了范成大的背景资料:“范成大,为官清正廉洁,关心人民疾苦,以描写乡村人民的生活诗歌为主。‘四时田园杂兴就是其晚年诗歌创作的一个主题,诗人一生创作达有60多首。”随后,教师出示了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引导学生在借助注解的基础上自行理解古诗大意,体悟诗歌情境,并引导学生与教材中的诗歌进行比照辨析,获得对诗歌的理性认知。

总之,背景资源是引领学生全面深入解读文本的凭借,教师在教学中要重新整合加工、选择恰当的背景资源,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丰富情感认知,提升言语智慧,促进教学的水到渠成。

商务英语BEC中级考试阅读资料 篇4

? Choose the best sentence from the list on page 52 to fill each of the gaps.

? For each gap 8 – 12 mark one letter A – I on your Answer Sheet.

? Do not mark any letter twice.

The Cash-free Society

Imagine a society in which cash no longer exists, Instead, “ cash ” is electronic, as in bank-card Systems. Currency and coin are abandoned.

____ example ____ . Theft of cash would BECome impossible. Bank robberies and cash-register robberies would simply cease to occur ____ ( 8 ) ____ . Purse snatchings would become a thing of the past. Urban streets would become safer ____ ( 9 ) ____ . Security costs and insurance rates would fall. Property values would rise. Neighbourhoods would improve.

Drug traffickers and their clients, burglars and receives of stolen property, arsonists for hire, and bribe-takers would no longer have the advantage of using untraceable currency. ____ ( 10 ) ____ These prosecutions, in turn, would inhibit further crimes.

In a society devoid of physical money, a change from cash to recorded electronic money would be accompanied by a flow of previously unpaid income-tax revenues running in the ten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____ (11) ____

Cash has been the root of much social and economic evil. ____ (12)____ Eighty percent of Americans regularly use credit cards. The development of a federal system to handle the country’s 300 billion annual cash transa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electronically is within reach.

Example: H.

A. A national electronic-money system would operate as a debit-card system.

B. Retail shops in once dangerous areas could operate in safety.

C. As a result, income tax rates could be lowered or the national debt reduced.

D. The use of cash has diminished substantially since World War II.

E. Attacks on shopkeepers, taxi drivers, and cashiers would all end.

F. The emergence of electronic funds-transfer technology makes it possible to change the nature of money and to divorce it from evil.

G. Almost every present-day cash transaction can be duplicated electronically.

H. The immediate benefits would be profound and fundamental.

I. Electronic “money” would leave incriminating trails of data, resulting in more arrests and convictions.

阅读课题资料 篇5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探索与研究》课题资料

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3.形成初步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1.在自由读、分角色读、为动画配音读、理解读中读通、读懂、读好课文。

2.朗读发言时仪表大方,声音响亮,表达时语言清晰流畅。

3.学会圈圈画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在表达与倾听中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完善自己。

2.感受雨点儿的可爱,感悟雨点儿给人类、给世界带来了美丽。

3.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感受与人友好交往、合作的乐趣,在交际中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看词学声、做动作。(课件)

青蛙唱歌、天上有彩虹、数星星、种子睡觉、种子喝水、种子发芽、长出小草、花儿开放、下小雨、下大雨、下雷雨、狂风暴雨

一、呼唤雨点儿,引入新课

嘘、你听!闭上眼睛仔细听,听到什么了?(课件:播放小雨的声音)呀!真的下雨了,快伸出你的小手,仰起你的小脸,让雨点儿轻轻地落在你的手上、脸上,你感觉到什么了?

你喜欢这些雨点儿吗?快和它打个招呼?、注意:“雨点儿”只能发作两个音、(课件:大大小小的雨点飘落下来)你看、你看、这是一个大雨点儿,我们快叫叫他,这是一个小雨点儿,快也招呼他一下,又来了一个大雨点儿„„

二、学习第一段,练习朗读

这么可爱的雨点儿,我真想一个个都认识他们,你们帮我一起数一数好吗?

一、二„„我数得眼睛都花了,你们数清了吗?原来是(课件:出示句子)。

读一读。注意:、“云彩”、“下来”读轻声。

再读一读课文,边读边做动作。

三、朗读对话,引导质疑

(课件)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雨点儿从云彩中飘落下来,半空中,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在说悄悄话呢。读课文2、3、4节,画出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在说些什么,并练一练该怎么读。

(课件:对话部分变色)引导学生明确哪些是大雨点说的话,哪些是小雨点说的话,哪些是提示语。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是大雨点儿,你们来做小雨点儿好吗?“你呢?”读得真好听,把问号读出来了。大雨点还想听一听,哪颗小雨点儿问得最好听、最可爱?我听明白了,原来是你们在问我()

我们来换一换好不好?继续读。

(课件:雨点儿对话的动画)为动画片配音。(头饰)

(实物投影)练习:现在我们发现:小雨点儿要去、),大雨点儿要去、1、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2、有花有草的地方

说说:这分别是怎样的地方。(图画出示:这就是有花有草的地方,这就是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四、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小雨落下后的变化

说着说着,小雨点儿就和别的雨点儿们一起飘落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也果真和伙伴们一起飘落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了。不久(课件:出示第5段)读一读课文。

要是能把这些变化换一种方式表现出来,比如画下来一定也挺不错,想试一试吗?好,希望自己像小雨点儿那样去有花有草的地方的同学拿好课本和水彩笔到这边集中,大雨点儿们请都飘落到这边。不久,小雨点儿飘落的地方,大雨点儿飘落的地方、然后拿出水彩笔画一画。(配乐)

画好了吗?好请展示你们的作品。请你说一说:我是,我去过的地方,(雨水冲洗了灰尘,颜色更清、更艳;有不少草从地下钻出来,不少花开放了;喝饱了水,挺起了身子更有精神了„„)(适时进行句式训练:从来。)雨点儿看着这些变化,心情怎样?读一读句子。

有个小朋友在电脑中也画了,想看看吗?(课件:播放动画)

那些花儿、草儿一定很感谢雨点儿们,他们会怎么说呢?谁能帮他们把感谢的话说出来。(带头饰表演说)

雨点儿们又会说些什么?

练习朗读(播放背景音乐)

要是你也是一滴雨点儿,你想去哪里?

五、复习生字、新词。

课文中的新朋友搬进了新家,现在他们正在举行联欢晚会,欢迎你也参加,你想去吗?行,进门总该和他们打个招呼,要是叫错了他们的名字可是件很不礼貌的事。我们先来准备一下。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同伴求教。(开小火车)(课件:一个一个出示新词)

聚会结束了,新老朋友排着队和我们道别,我们再和他们打个招呼,说声再见。(读下面的儿歌)

从天空里

飘落下来

像好吃的果汁

树儿花儿都喜爱

都张开嘴巴在喝它

这样才能快快长大

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探索与研究》课题资料

毕节一小 邱善敏

一年级语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路。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一年级语文下册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这次新教材二册中还是出现了。由此可见这篇课文是一篇多么优秀的好文章。课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课文中角色较多,有鲤鱼、乌龟和青蛙,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今天,我听了杨老师上的这一课后,学到了许多,也对新课程改革更加充满了信心。

一、看图说话,阅读感悟

这节课开始杨老师电视上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画面,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看见过蝌蚪的同学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同学就会一边看图,一边说出很多关于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学生多读课外书。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了很多关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杨老师鼓励孩子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学生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二、借“寻人启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我们小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的有利方法。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学习起来就会积极、主动。这些充分说明了达到学生要学这一目标首要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当小朋友在朗读了第一自然段体会了小蝌蚪的可爱以后,杨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小蝌蚪们看到小朋友都有妈妈,他们想:那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于是,他们发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在电视上出示:

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他们个个拿着铅笔全神贯注地这里画画,那里圈圈,偶尔还能听到同桌之间窃窃私语地讨论。瞧!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言,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阅读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三、读出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教学这篇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学习和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理变化上,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投入,通过读、演、说,让学生深深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美,从而积累语言,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杨老师借“寻人启事”在让学生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阅读感悟、情感体验的过程。小朋友通过反复地读,读懂了很多,然后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例如小朋友读后说:

1.我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

2.小蝌蚪后来变青蛙了;

3.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是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

4.小蝌蚪一开始找错“妈妈”了;

5.青蛙的样子我知道的等等。然后再自己挑选读,从文中找出青蛙妈妈的特征。学生通过读、思,找到了写青蛙样子的自然段,体会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并获得了独特感受的过程,发展了个性。

总之,在听课学习中,我感受深刻,我决心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把从杨老师那儿学到的好经验、好方法灵活地用进去,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听杨老师《小蝌蚪找妈妈》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探索与研究》课题资料

毕节一小 邱善敏

在听了杨老师《小蝌蚪找妈妈》阅读教学后,我感受深刻,我决心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把从杨老师那儿学到的好经验、好方法灵活地用进去,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回来后,我如此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思路:

一、识字写字

本课生字的呈现方式和指导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可参考如下步骤操作。

1.学生借助图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根据图意或上下文猜一猜,猜不出来的画下来,和同学一起想办法认识。

2.用“我会认”提示卡,引导学生说说生字条中已经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认识的字,教师予以指导,可出示生字卡片领读。

3、有的字可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随机识记。如“灰”,可以在展示小蝌蚪的图片时,通过观察蝌蚪的颜色认识“灰”字。也可以在学完课文以后,集中生字条里的生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如:“阿、顶、披”可用熟字加偏旁的办法记住字形。

4.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也可以制作汉字部件,进行拼字游戏或扩展词汇游戏。

5.本课要求写的字均比较简单。写字前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变、条”,注意有关笔画,书写要规范。“有”字下面的“月”字,撇要变成竖;“条”字上面是折文,不是反文,要特别强调这一点。

二、朗读感悟

1.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2.讨论交流: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3.当指导读懂了第一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描写小蝌蚪是按怎样的顺序说的?小蝌蚪可爱吗?你喜欢这些小蝌蚪吗?见过或养过小蝌蚪的学生还可以说说它们还有哪些地方可爱。指导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4.当读到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可结合课文插图或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可采取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小组自编自演,展示“迎”和“追”的动作,在情境中对话。如,一个同学做解说员,读课文说明的部分;两个女同学分别扮鲤鱼妈妈和小鲤鱼;一个男同学扮乌龟;几个小个子同学扮一群小蝌蚪。有条件最好做有关头饰。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组织排练,再让学生自我展示汇报。老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在对话部分给予指导。(语气:小蝌蚪关切、着急;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再指导全体同学朗读体会。

5.当读到课文描写青蛙的那几句话时,老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观察青蛙的特点,并引导教育:只要不断地去发现,不断地去探究,终会有成功的一天。

在第四、五自然段的学习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词句,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并且学用结合。如,“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用“碧绿”、“雪白”各说一句话。“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可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通过各种形式学习语言,加深对优美语言的积累和记忆。

6.读到课文最后时,老师可巧设悬念: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他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

在朗读和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最好能播放课件,使学生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没有条件制作课件的,可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抓几只小蝌蚪,在家长的帮助下养一段日子,观察小蝌蚪的变化。

2.课中活动。

设计填空练习,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没过多久,()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师生对话,背诵句子。师:小蝌蚪什么样?生: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师:小青蛙什么样?生: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3.课后活动。

回家读课外书,或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查找青蛙是捉害虫能手的有关资料,课间交流并展示在黑板报或学习园地里。

如果有可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养蝌蚪,观察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还可以观察记录它的变化,试一试吧!

听《火车的故事》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探索与研究》课题资料

毕节一小 邱善敏

《火车的故事》是一篇介绍火车种类的常识性课文,通过小朋友和爸爸的对话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的知识,从而让大家了解火车的几种类型和发展历史以及火车提速、修建青藏铁路等有关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展现了我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借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名人传名著阅读资料 篇6

1、名著背景: 作者罗曼•罗兰,20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和社交活动家。20世纪初,为名人作传,三部英雄传记是《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1915年因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著名的反战主义者。《名人传》是《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的总称。

2、中心思想:本书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他们面对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真实苦难使他们直面人生,而与苦难的搏斗,则造就了他们的伟大。)

3、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

性格: 桀骜不驯,普通乖僻,不幸孤独,自强不息,伟大的音乐之神,坚忍不拔的巨人形象。

贝多芬的故事主要侧重“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以他的意志,以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扫空忧郁的思想,战胜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酒神巴库斯》、《哀悼基督》、《大卫》、《摩西》、《被缚的奴隶》、《垂死的奴隶》和《末日审判》。他的艺术创作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顶峰,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珍贵的遗产。

性格:慈祥,博爱,善良,孤独,多疑,懦弱,有毅力,身体力行, 家庭富有自己却贫穷,屈服于教皇势力。米开朗琪罗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悲剧,展示了一个天才为了征服世界,为了创造不朽的杰作而流出惨痛的鲜血。内容主要分为上篇“战斗”,下篇“舍弃”和尾声“死”。

世纪俄国著名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主要作品有《安娜•卡列宁娜》、《战争与和平》、《复活》。

性格:博爱,敏锐,自我完善,具有虔诚的宗教观点。

托尔斯泰的故事主要的内容是:童年,高加索纪事,哥萨克,塞白斯多堡纪事,爱情与婚姻,对社会的忧郁等等,是三篇故事中最长的一篇,也是对主要人物的生平和所创作的东西描写最详细的一篇。

4、写作特点: 采用了大量的引文,抓住传主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使之成为统领全篇的灵魂,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多侧面地去表现传主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激情。

《名人传》中的名人都是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时代而不衰。作者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负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名人传》给人的启示,就是在于提高人们对历史和伟人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阅读感受:

①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③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

【原著导读】

贝多芬,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几乎无人问津,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米开朗琪罗,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遭到一批小人的嫉妒和怨恨,他同贝多芬一样终身未婚,没有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他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传世杰作。托尔斯泰,要面对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被教会开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贝多芬,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几乎无人问津,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米开朗琪罗,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遭到一批小人的嫉妒和怨恨,他同贝多芬一样终身未婚,没有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他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传世杰作。托尔斯泰,要面对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被教会开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相关练习】

1、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命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

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4、《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5、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6、《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7、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8、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为音乐家(贝多芬)、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文学家(托尔斯泰)写的三部传记。这三人共同的特点是:

三人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

系统复习

1.写作缘起

在西方,提起著名的传记作家,人们首先举出的是古代希腊史学家布吕达克,著有《名人传》,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偶然翻阅此书,从中找到了可以帮助他忍受疾病痛苦并战胜痛苦的精神安慰。罗曼·罗兰由此得到启发,他计划编写一组大人物传记,以安慰和鼓励那些不幸的人们,使他们振作起来,和命运作斗争,从精神和道德的角度,改造社会。

2.内容简介

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小说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贝多芬,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几乎无人问津,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米开朗琪罗,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遭到一批小人的嫉妒和怨恨,他同贝多芬一样终身未婚,没有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他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传世杰作。托尔斯泰,要面对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被教会开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3.内容精要

《贝多芬传》

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

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米开朗琪罗传》

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尾声“死”。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卡森蒂诺地方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使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转入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地找了出来,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文段练习

(一)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罗曼·罗兰《名人传》

1.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热情赞颂的这位与命运、与生活搏斗的英雄是贝多芬

2.罗曼·罗兰说这位英雄是“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请你结合他的生活经历和杰出成就,说说“苦难”和“欢乐”各指什么。

① “苦难”指贝多芬经历了很多的苦难,例如贫穷、耳聋、孤独等;②“欢乐”可以指他的《欢乐颂》,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3.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跟罗曼·罗兰说的那位英雄一样,面对命运的苦厄,生活的不幸,却能“用苦难来铸成欢乐”,留芳千古。试举出一例。

例:司马迁身受腐刑,痛苦万分,但仍然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用笔写下了千古绝唱《史记》,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厚的史学财富。

(二)据说,把雕像交由米开朗琪罗做的行政长官比尔·索德里尼为表示自己的品味高雅而对雕像提出了一些批评:他认为鼻子太厚了。米开朗琪罗便拿起一把剪刀和一点大理石粉爬上脚手架,一面轻轻地晃动着剪刀,一面把大理石粉一点点撒落,但他绝不碰那鼻子,原封不动地保留着。然后,他转身对着行政长官说道:“现在,您请看。”

索德里尼回答说:“现在,它让我喜欢多了。您把它改动得颇有生气了。”

于是,米开朗琪罗走下脚手架,偷偷地笑了。

1.文段选自文学名著《名人传•米开郎琪罗传》,作者是罗曼•罗兰

2.请概括这一情节的内容。

行政长官对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大卫》妄加批评,然而米开朗琪罗却凭着自己的聪明、机智保住了这一作品,使其完好无损。

3.文段中对米开朗琪罗和描写主要运用哪种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动作描写聪明、机智,热爱自己的雕塑作品

(三)我的体能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增无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已经隐隐约约看到目标在前,虽然尚不清楚,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啊!如果我能摆脱这种疾病,我一定能拥抱整个世界!„„除了睡眠,我不知道有其他的休息。可惜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睡觉。但愿我能摆脱疾病,哪怕一半也好,那时侯!„„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

1.上文选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试写出文段所写的人物的姓名、国籍、身份、代表作。人物姓名:贝多芬国籍: 德国身份:音乐家代表作:《命运》

2.试分析文段刻画的人物具有什么人格魅力?

贝多芬虽然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又患有重病,但是在他的身上却有坚强、乐观、不屈服于命运的特点。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的体现。

3.试分析文段采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人物?

文段运用第一人称,侧重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其他】

1、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荣获1913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金。

2、、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3、“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这是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

4、“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布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有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是对米开朗琪罗的外貌描写。

5、“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是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

6、贝多芬第一首真正为革命而创作的音乐是《第五交响曲》。

7、《第九交响曲》 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8、米开朗琪罗至死还留在佛罗伦莎画室里的惟一作品是《胜利者》。

⒋托尔斯泰最喜欢的中国古代哲人是老子。

⒌有一座先知雕像,草图很早就画出来,但一直无人敢接手,米开朗琪罗成功的完成了这伟大的作品,它是《大卫》

6、贝多芬在致艾尔多迪 夫人的心中有两句话成为今天一切勇敢人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唯其痛苦,才有快乐”

7、“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这句话是《名人传》中 贝多芬的名言。“幸福的灵魂,时间在其中不再流逝!”是米开朗琪罗的名言。“不能忍受考验的人是无法教点什么给能忍受考验的人的。”是托尔斯泰的名言。

8、列举出托尔斯泰的三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

请列举三件米开朗琪罗的伟大的作品。

《酒神巴库斯》《哀悼基督》《大卫》《摩西》《被缚的奴隶》《垂死的奴隶》 《末日审判》

请分别列举一条贝多芬在关于人生,关于音乐,关于批评的名言。

①人生:“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②音乐:“音乐应该让人们的精神火花迸发出来。”

③批评:我同伏尔泰一样地认为,“被苍蝇咬上几口,骏马仍旧奔驰向前”。

9、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中探索了这位艺术巨匠哪两方面的内容?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资料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于是, 越来越多的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出现在阅读教学课堂上, 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眼界, 拓展了文本的内容。但是, 也有不少教师对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明确的目的。误以为引用的资料越多越好。以至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补充资料的展示上, 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还有些阅读教学课上, 以“点击”代替“点拨”, 以“生机互动”替代“师生互动”, 师生被课件牵着走……

一、资料性课程资源的阅读价值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 资料性课程资源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物、催化剂和推进器, 它始终要以语言学习为指向, 为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这一根本目标服务。教学中运用它, 除能丰富知识、扩大视野之外, 还具有以下功能:

1. 诱发兴趣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往往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思维的, 所以, 教学中运用集声、像、形、光为一体的直观性教学资源, 就能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 促使学生或形成“问题驱动”, 或产生“阅读期待”, 或造成“阅读悬念”, 或愉悦阅读心态, 或引起认知矛盾, 从而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课文阅读中去。如:教学《黄河的主人》。由于学生对黄河的雄伟壮观没有初步的理解, 教师运用了教学资源, 让学生在倾听富有激情的朗诵的同时, 观看气势磅礴的录像画面。由于视听结合, 学生如临其境。紧接着, 又让学生闭上眼睛, 听教师的范读, 要求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的描述, 在脑海中唤起相关的表象, 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这时从学生闪烁的目光和红润的脸庞上可察觉到学生已被文章深深吸引。

2. 引导感悟

教学中使用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能帮助学生摆脱阅读困境, 对问题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能强化个体对语文内蕴的揣摩, 语言情感的体悟, 语言意蕴的涵咏, 推动阅读活动往纵深方向发展。

如: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只有一个地球》。教学之前, 周老师让学生查阅大量资料, 带着阅读期待和经验走进课堂。下面谈谈他对课文中一句话的处理———“因为人们随意毁坏, 滥用化学品,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地球有限的矿产资源正面临枯竭。”这句话讲了矿产资源的枯竭。教学时, 周老师要求孩子把收集到的材料也用上面的“……因为……”的因果句式说明其他资源的情况。于是, 学生们纷纷谈到———因为滥砍森林、滥垦坡地, 长江的秀色正被滔滔黄水代替;因为我国土地沙化严重, 沙化的速度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面积;因为大气污染形成了酸雨, 使得植物枯死, 湖水变质, 建筑物严重损害, 成了“石头的癌症”……这样做, 既进行了语言训练, 又丰富了课文内涵。

学生畅谈之后, 周老师和学生伴随着音乐, 诵读了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田野的哭声》———我听到溪水像失去儿子的父母似的在号哭……我又听到鸟儿仿佛号丧似的在唱一首悲歌……一只小鸟走近我, 站在枝头上说:“人将带着一种该死的器具, 像用镰刀割草似的把我们消灭掉……”

教学中周老师没有就课文本身进行枯燥的分析, 恰恰抓住了文字后面的东西, 为我们打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让我们在文字中感悟到了地球母亲的心跳, 地球母亲的呼吸。

3. 激发情感

形象、直观的资料性课程资源, 能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桥梁, 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 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 从而使阅读“情流”更为顺畅, 阅读体验更为丰富。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哭声》。课文讲的是雷利———一个北京二中的学生, 在1996年11月8日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作者讲自己失去父亲和家庭幸福的痛苦, 讲战争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呼吁国际社会停止战争。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引用资料性课程资源来升华课文表达的情感。比如:大量的战争死亡数据:1991年, 海湾战争, 12.5万人死亡;1994年, 卢旺达事件, 50多万图西族人被杀;1995年, 阿富汗战争, 5万人死亡;1999年, 科索沃战争, 6500人死亡, 几万人致残;2000年, “9.11”事件, 3600人死亡;2003年伊拉克战争, 几万人死亡。1948年至今, 有1600名联合国维和人员壮烈牺牲。读着这些数字, 学生还能平静吗?

此时, 再紧紧抓住文中爸爸张着的嘴呼唤“和平!和平!和平”, 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反复朗读, 引导学生联想到:每一个“和平”仿佛在向制造战争的人呼喊, 向发动战争的国家呼喊, 向一切侵略者呼喊……学生们在发言中会这样表达:一个人的死, 影响的是一个家庭, 千千万万个人的死亡, 就是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不幸!教师再播放精心剪辑的录像, 当画面上出现因为战争母亲失去儿子, 妻子失去丈夫, 孩子失去父亲, 亲人那痛苦不堪的表情时, 学生们再情不自禁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救救孩子们, 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像我一样的孩子不再失去亲爱的爸爸, 全人类应该共同行动起来, 维护和平, 制止战争!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听着孩子们铿锵有力的呼喊声, 能不让人流泪吗……

再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难忘的一课》。课始, 伴随着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 窦老师以当时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巧妙导入新课, 学生们的情感在她的一步步调动下一点点激发出来。课终, 在悠悠的《思乡曲》中, 她适时地引入余光中的《乡愁》, 并饱含深情地, 用优美而哽咽的声音表达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的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意。当时听课的900多位教师跟着学生含着泪水朗诵“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入情。”———《文心雕龙》所标识的高度,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有望达到;“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其;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如亲。”———叶圣陶所说的道理, 在这样的课堂里也看到了实践。

4. 启迪深思

没有问题, 没有思维活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有创意的阅读。可是问题的产生和发现, 有的时候又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 因此, 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教学资源, 便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阅读第三、四自然段时, 一位教师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理解和感情的基础上, 适时播放了精心剪辑过的录像:令人恶心的如山垃圾、满目疮痍的荒山裸地、撕心裂肺的猎枪声音和惊恐无助的猴子眼睛。就这四个画面, 再配上一段悲怆哀惋的音乐, 学生心灵会震撼:多么令人发指的破坏行为!多么狂妄无知的人类!多么揪心的生态灾难!此时, 学生如鲠在喉, 不吐不快, 他们紧抓课文语句, 联系生活实际和手中资料, 纷纷发表自己的感受, 字字动人, 句句动情。

二、资料性课程资源的优化利用

教学资源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所有的教学资源只有被有效地使用, 其价值才能对阅读产生意义。而不同的教学资源, 价值是不一样的, 即使是同一资源, 运用的方法和手段不同, 其价值表现也有差别。

[案例一]:一位教师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片段。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冰心奶奶的资料, 谁来说说?

生1:冰心奶奶原名谢婉莹, 笔名冰心, 福建长乐人。

生2:现代著名女作家, 儿童文学家。

生3:冰心的作品, 尤其是她的小诗, 从她的“爱的哲学”中追求生活的真和美, 因而大多抒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

…………

师 (温柔的打断了学生无味的交流) :同学们课前准备得很认真, 但由于时间关系, 关于冰心奶奶的资料我们就交流到这儿。

[分析]:案例中教师只注重了如何将资料性课程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 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冰心奶奶的了解, 却忽视了对学生收集、筛选、重组信息能力的培养。

另一位教师同样教学该课时设计为: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冰心奶奶的资料, 下面我们进行交流。老师有些要求:第一, 介绍的同学不能读资料, 而要尽量用自己的话把收集到的资料讲清楚, 讲生动;第二, 其他同学要仔细听, 发言的时候不能重复前面同学讲过的内容。好!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

(这样, 学生都会看着自己的资料思考起来, 有的会用笔写着简要的提纲, 有的会轻声练说, 有的会同桌交流。交流少了浮躁, 多了许多成熟的安静。)

[案例二]:一位教师教学《普罗米修斯》片段。

师:在漫长的苦难中, 普罗米修斯不后悔也不屈服, 情愿为人类而受苦。

(课件出示补充材料)

执行刑罚的火神虽敬佩普罗米修斯可又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 所以只好劝普罗米修斯归还火种并认错。可是普罗米修斯却摇了摇头坚定地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愿意忍受各种痛苦!我决不会承认错误, 更不会归还火种!”

师:看到此, 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普罗米修斯说吧。谁来试着说一说?

[分析]:案例中教师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 只顾将自己找到的资料资源呈现给学生, 却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受, 从而导致了学生无法与文本产生共鸣。

另一位教师同样教学该课时设计为:

师:在悬崖上, 普罗米修斯遭受的是怎样的痛苦呢?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受过伤?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呢?

(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片段)

生:有一次, 我的胳膊摔伤了, 我痛得直哭。

…………

师:同学们的这些痛苦与普罗米修斯的相比, 又算得了什么呢!面对痛苦普罗米修斯是如何对待的呢?

(出示补充材料)

[案例三]:某教师教学《海底世界》片段

师:同学们, 你们还想知道有关《海底世界》的知识吗?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奇妙的海底世界》、《海底两万里》, 希望课后同学们能够认真去读一读, 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分析]:案例中教师忽视了在“推荐”过程中的引导, 以至使学生没能从内心深处渴望得到这本书。同时, 对于获得此书的途径也没有指出。因此, 这样的广度拓展形同虚设了。

另一位教师同样教学该课时设计为:

师:同学们, 学完课文, 你们还想知道《海底世界》的那些知识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你们看, 老师这有两本书———《奇妙的海底世界》、《海底两万里》。我想它一定能够帮助你们解决刚才的疑问 (出示书给学生看) 。这两本书在新华书店能买到, 在学校图书室也能借到。希望课后同学们都能和它成为好朋友!

筛选有助于文本阅读的资料的原则 篇8

第一,无所作为。有一部分语文教师时至今日还是漠视相关资料对于帮助文本阅读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文本讲文本,凭经验教学奉行“经验至上”,最多借助于课本提供的注释和《教师用书》,结果导致在自主筛选资料帮助文本阅读方面无所作为。

第二,偏离重点。有些教师在查找资料时,比较重视对作者的介绍,包括生平事迹、文学主张、主要成就、后世评价等等方面的资料详尽周全,也比较注重作品的影响,但对有助于理解文本、全面把握文本实质的资料往往忽视,选择的质和量都不够,致使文本阅读浮于表象。

第三,盲无目的。部分教师很重视辅助资料的选择,也懂得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选择的过程中,目的不很明确,实行“拿来主义”,选择的资料对文本阅读助益不大,或者是该提供帮助的没有提供,不需要的又提供了,其结果是费力而无功。

第四、自命清高。还有少数教师自持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便曲高和寡,不与同事同学交流,没有合作精神和配合意识,缺乏必要的知识补给。这样时间一长必将形成不良思想倾向,影响其教学实绩,影响学生对文本和语文的客观理解。

针对当前存在的有关问题,我们认为围绕文本可供选择的资料广泛而丰富,如果不加分辨和取舍,盲目的拿来,一是费神费时;二是杂乱无章毫无头绪;三是资料中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让人无所适从。这样的话不仅达不到帮助阅读和理解文本的效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使师生一头雾水,很多问题不得其解。

因此,在筛选帮助文本阅读的资料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价值取向原则。即注重资料对阅读者精神领域的影响,注意所选取资料的价值取向。

我们探讨的是语文教育活动中有助于文本阅读的资料的筛选,因此它的受众范围是特指,即是学生。这是我们必须严肃认真考虑和对待的一个问题。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对此有明确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我们在筛选资料时应该尽可能地把上述方面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如古今中外的佳篇名著,《中学生语文新课标必读》等,从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而对那些不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资料,甚至对学生的成长有危害的东西要坚决舍弃。

(二)循序渐进原则。即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辨别、接受能力和语文知识基础深浅程度来选择相关资料。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他们身体发育、心智发展都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幼稚向成熟逐渐进步的,在这个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他们的知觉、思维、理想、信念、性格和辨别能力、接受能力等等都有所区别,即使在同一时期,也有某些方面发展得好,某些方面发展得不够好的区别。我们在选择资料时应该尊重科学,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贴近学生身心发展和知识的实际,尽量做到由低级向高级步步推进,根据学生的基础有序拓展,如七年级语文侧重“口语交际”训练,我们就可以通过上课问答、设置情景对话、课堂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为八、九年级的阅读、写作打好基础。避免脱离实际的一味求全、求多、求深。那种不看对象、不顾实情的做法,于文本的阅读、于学生的发展不仅毫无意义,说不定还会引起学生的厌恶和恐惧。

(三)多元性原则。即要根据文本内容的需要,注意跨学科、多学科筛选资料,注意古今中外及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观点。

语文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许多文本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涵十分广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军事谋略、心理变化……无所不涉及,且其呈现方式灵活多变,各有不同。我们在筛选帮助理解和掌握文本知识的资料时,就要看其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抉择,从文本内容涉及到的相关学科、古今不同时期、中外不同地域等资料中选取部分资料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阅读、理解文本内容,以使学生尽可能领会文本的实质。

(四)课内外结合原则。就是在筛选资料过程中把课文中的资料与从其他渠道选择的资料结合应用。当前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多阅读资料,其中不少是配合文本阅读而提供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许多语文资源,如选择与教材有关、与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有关、与社会生活有关、与本土文化和自然生态有关、与电视网络等视听媒体有关的资料。将教学环境由单一的“教材+老师+学生”的封闭型环境转变为立体化的开放型环境,这样就尽可能地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帮助学生阅读好文本,真正实现“语文是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的理念。

上一篇:感谢信贫困生助学金下一篇:科技夏令营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