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原理及典型例题(共5篇)
答哲学问答题的技巧:
1、审清设问的角度。如果要你运用唯物论分析材料,你首先要清楚唯物论有哪些哲学原理,然后按照前后顺序一个一个在头脑里过一下,看材料适用其中的哪些原理。
2、分清层次。答题时不应急于下笔,想清楚我答题要用几个原理,形成几层意思,然后着笔用(1)„„(2)„„(3)„„(4)„„区分开来分层表述。
3、原理+方法论。在答哲学题目时,应该最先呈现哲学原理,然后书写该原理的方法论,最后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
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联系材料结合哲理分析说明。这是解答哲学题普遍适用的方法。
4、特别要重视第一部分即哲学原理的表述,该部分在一道题目的分数中占大头。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典型例题】
1、青蛙是农田的“守护神”,一只青蛙的扑捉量可超过自己的体重,50只青蛙就能使6亩的稻田免遭虫害,蛙粪又是上等有机肥料。青蛙还间接对疟疾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爆发有抑制作用。近年来,有些国家大肆捕食青蛙,破坏了生态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如,孟加拉国人从稻田中捕了5000万只青蛙,出口到西方国家的食品市场,其所得不过1000万美元,结果造成虫灾严重,该国不得不每年花3000万美元从国外购买灭虫药,而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又十分严重。
阅读上述材料,用唯物论原理分析该国的做法。(10分)
自然界是客观的(自然界具有物质性),自然界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4分)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规律,要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活动,否则就会受到惩罚。(4分)该国大势捕抓青蛙,破坏了生态平衡,违背了客观规律,因而受到了惩罚。(2分)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说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典型例题】
1、最近十年,国际上生产柴油发动机的喷油系统的主流技术从机械式转向电控式。面对这种技术变化,原来我国该行业最大的企业A担心自己无力自主开发出能够达到欧洲标准的技术,无法进入欧洲市场,于是决定与外
国企业合资以引进技术。合资的结果是:外国企业控股67%:把企业A的几百名技术人员全部纳入合资企业;还规定企业A其他分公司的同类产品永远不能进入欧洲市场。由于决策失误,目前企业A已经濒临破产。我国另外一家企业B则决定自主开发电动喷油系统。该企业在不断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实
验,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开发出了达到欧洲标准的电控喷油系统。现在,其产品打进了欧洲市场,企业蒸蒸
日上,成为国内该行业的领头羊。
运用唯物论原理分析,两个企业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企业A在错误意识的支配下,过分依赖外部技术,忽视了自主创新,导致企业濒临破产。企业B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在学习外国技术的同时,努力创新,终于取得于成功。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抓紧修订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和推行行为规范,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运用所学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国家为什么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意见》中所提出的措施体现了唯物论的那些道理?
(1)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求青少年要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等,以正确的思想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推行行为规范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反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和特点,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这一措施,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要求。②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尊重规律。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
3、某乡政府根据县有关部门的意见,要将该乡各村的部分跟耕地和果园挖成养殖水产的鱼塘,以增加水产养殖,但大多数村的农民反对这样做。他们认为,该乡离市区近,蔬菜、柑桔销路好,又有种植蔬菜和柑桔的经验。
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正确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仓廪实”、“衣食足”确实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但若认为这就正确揭乡政府通过进一步论证后,决定根据该乡的具体情况加强对农民培育蔬菜的技术指导,从而使农民种菜植橘经济效益可观。
问:上述材料包含了唯物论的什么哲理?(10分)
(1)上述材料包含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最先呈现哲学原理)(3分)
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然后书写该原理的方法论)(1分)
该乡政府具体分析了该乡的实际情况,即离市区近,蔬菜、柑橘销路好,又有种植经验,对农民加强种植技术指导和服务,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后联系材料结合哲理分析说明。)(1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最先呈现哲学原理)(3分)
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然后书写该原理的方法论)(1分)
该乡正确决策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使农民种菜植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的指导作用。(最后联系材料结合哲理分析说明。)(1分)
4、材料一:“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节能减排”情况
注:2008年广东每万元GDP消耗0.715吨标准煤,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4.9%,全国第二低。
材料二:2009年8月9日在广州举行的亚洲能源论坛上,广东省政府负责人表示:广东是世界上能源消费量最大的省份,又是能源匮乏的地区,是未来亚洲地区新能源产业潜力最大的地区。广东下一步将大力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重。目前,在建风电总装机容量约100万千瓦,到2020年全省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400万千瓦。
请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广东省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我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实现我省经济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②物质决定意识。我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根据我省能源消费量大、常规能源匮乏的特点,大力发展新型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③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示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则是片面的。
2)这句话看到了物质决定意识,但忽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意识也有相对独立性。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两方面内容,二者缺一不可,所以说题目观点是片面的。
6、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要求不“唯书”,只“唯实”
(1)“求真务实”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题中所说的“唯实”就是坚持求真务实,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2)不“唯书”就是要求我们不从本本出发,不搞教条主义,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并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唯书”实质上是脱离实际、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出发的思想和行为,是教条主义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唯书”的态度和做法。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如果要求只“唯实”,否定正确意识、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片面的、有害的。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
①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典型例题】
1.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有人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对此作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具有物质性,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本次罕见的灾害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因此“天灾不由人”有其合理性;但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如果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
②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因此“抗灾不由天”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抗灾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2.(18分)材料一: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整洁江河,兴修水利.仅长江中下游就完成40亿立方米的土石方,修筑和加固堤岸3500余公里。据粗略统计,仅在去年洪灾期间。这些设施就减少经济损失7200亿元。专家估计,水利投资与收益的比率约为1:10。
材料二:去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性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大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一3米。
材料三:国家重视环保工作去年洪灾过后,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安排。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做事情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就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灾情加重,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
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3、2009年10月,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强调,支持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水电的可持续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水电开发对社会、环境及生态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我国能源紧缺,同时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利用还不到25%。优先发展水电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近年来,我国总结了建国以来水电开发的经验教训,要求水电工程项目的选择和建设,都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相协调,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新建的水电工程项目都必须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向环保部门提交影响评价报告,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通过后,方可立项。
从唯物论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
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能源紧缺,而大量水能资源尚未开发,据此,把优先发展水电作为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根本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重视水电开发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水电开发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相协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新建水电工程项目都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说明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也体现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4、辨析:
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谋事在人”,是说人们想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2)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与人们掌握的规律有关;另一方面又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客观规律或者客观条件则是正确的命题。
求商法是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之一, 若A, B是正数且A≥B, 则A/B≥1, 若A≤B, 则A/B≤1, 反之亦然.根据这个关系证明不等式的方法称为求商法.
例1:设a, b为正数, 且a>b, 求证:.
二、求差法
求差法是证明不等式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原理为, 若A-B>0, 则A>B;若A-B<0, 则A
例2:设a, b, c是满足a+b+c=1的正数, 对于实数x, y, z, 设P=ax+by+cz, Q=bx+cy+az, R=cx+ay+bz.求证:P2+Q2+R2≤x2+y2+z2.
比差法和比商法两种统称为比较法, 用比差法时, 把所得的差作合理的变形 (配方、因式分解、通分、分母有理化等) 化为易于判断符合 (>0或<0) 的式子是证题的关键.它常用于两边的差是一个次数较高的多项式或分式这一类不等式的证明, 比商法适用于两边都是幂的形式的不等式.因此要重点掌握比差法.
三、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与自然数n有关的不等式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方法步骤见一般中等数学教科书.对于n (n∈N) 的不等式, 当n取第一个值时不等式成立, 如果使不等式在n=k (k∈N) 时成立的假设下, 还能证明不等式在n=k+1时也成立, 那么肯定这个不等式对n取第一个值以后的自然数都能成立.
例3:设x为正数, n为自然数, 求证:..
证明:当n=1时,
右边=3
原不等式成立.
假使, n=k时命题成立, 即
则当n=k+1时
即当n=k+1时, 命题成立.
综上所述, n∈N时不等式成立.
四、数列法
数列法是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常用到等比 (或等差) 数列有关公式和原数列的一些公式.
[例1]等差数列an、bn的前n项和为SS
n、Tn.若nT7n1a
4n27(nN),求7
b;
n7
解:a7a7a7S137
bb13192
77b7T134132779
[例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25-5n,求数列|an|的前n项和;
解: n(455n),n5
2
(205n)(n5)
250,n6
[例3]已知:an
n1024lg21(lg20.3010)nN
(1)问前多少项之和为最大?(2)前多少项之和的绝对值最小? 解:(1)an1024(1n)lg20
a1024n102413401n11024nlg20lg2lg2n3403∴n3402
(2)S(n1)
n1024nn
2(lg2)0
当Sn0或Sn近于0时其和绝对值最小
令:S1)
n0即 1024+n(n
2(lg2)0得:n2048
lg216804.99
∵ nN∴n6805
[例4]项数是2n的等差数列,中间两项为a2
n和an1是方程xpxq0的两根,求证:此数列的和S222
2n是方程 lgx(lgnlgp)lgx(lgnlgp)20的根。(S2n0)
证明:依题意anan1p
∵an(a1a2n)
1a2nanan1p∴S2
2n2np
∵lg2x(lgn2lgp2)lgx(lgnlgp)20
∴(lgxlgnp)20∴xnpS2n(获证)。
[例5]设an为等差数列,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S77,S1575,TSn
n为数列
n的前n项和,求Tn。
解:设等差数列a的公差为d,则 S1
nnna12nn1d
∵SS7a121d7 ,即
15aa13d1 ,77,1575,∴解得:a12,d1
1105d75 ,a17d5 ,。
∴Sn
na11
12n1d22n1,∵Sn1
n1Sn
n1
2,∴数列Sn
n是等差数列,其首项为2,公差为1
2,∴T12
n4n9
4n。
[例6]设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及公差d都为整数,前n项和为Sn.(Ⅰ)若a11=0,S14=98,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Ⅱ)若a1≥6,a11>0,S14≤77,求所有可能的数列{an}的通项公式.解:(Ⅰ)由S14=98得2a1+13d=14,又a11=a1+10d=0,故解得d=-2,a1=20.因此,{an}的通项公式是an=22-2n,n=1,2,3…
S14772a113d112a113d11,(Ⅱ)由a0得ad0即
111102a120d0,a16a162a112
由①+②得-7d<11。即d>-11
7。
由①+③得13d≤-1 即d≤-1于是-11
7<d≤-1
13又d∈Z,故d=-1
将④代入①②得10<a1≤12.又a1∈Z,故a1=11或a1=12.所以,所有可能的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12-n和an=13-n,n=1,2,3,…
二、【典型习题导练】
1.已知an
13且anSn12,求an及Sn。
334n(n1),求证:n(n1)(n1)2
2.设an222an2。
3.求和: 1111
12123123n
4.求和:(1002992)(982972)(4232)(2212)
5.已知a,b,c依次成等差数列,求证:a2bc,b2ac,c2ab依次成等差数列.6.已知数列1
a为等差数列,且a1113
3,a5
知识点
一、直接应用勾股定理或勾股定理逆定理
例1:如图,在单位正方形组成的网格图中标有AB、CD、EF、GH四条线段,其中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线段是()
A.CD、EF、GH B.AB、EF、GH C.AB、CD、GH
D.AB、CD、EF
勾股定理说到底是一个等式,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所以,在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的长时常通过解方程来解决。勾股定理表达式中有三个量,如果条件中只有一个已知量,必须设法求出另一个量或求出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时需要明确的思路。
方程的思想:通过列方程(组)解决问题,如: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求线段的长度或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利用勾股定理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来解
决问题等。
例3:一场罕见的大风过后,学校那棵老杨树折断在地,此刻,张老师正和占明、清华、绣亚、冠华在楼上凭栏远眺。
清华开口说道:“老师,那棵树看起来挺高的。”
“是啊,有10米高呢,现在被风拦腰刮断,可惜呀!”
“但站立的一段似乎也不矮,有四五米高吧。”冠华兴致勃勃地说。
张老师心有所动,他说:“刚才我跑过时用脚步量了一下,发现树尖距离树根恰好3米,你们能求出杨树站立的那一段的高度吗?”
占明想了想说:“树根、树尖、折断处三点依次相连后构成一个直角三角
形。” “勾股定理一定是要用的,而且不动笔墨恐怕是不行的。”绣亚补充说。
几位男孩子走进教室,画图、计算,不一会就得出了答案。同学们,你算
出来了吗?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 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应用
2)解题思路:本题关键是认真审题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解答
常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将它们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等。
解题后的思考:
分类讨论思想是解题时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同学们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使思维的条理性、缜密性、灵活性得到培养,才能在解题中真正做到不重
不漏。
知识点
三、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正逆混用
例6:(1)图甲是由四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若大正方形的面积为13,每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求中
间小正方形的面积。
(2)现有一张长为6.5cm、宽为2cm的纸片,如图乙,请你将它分割成6
块,再拼合成一个正方形。
一、抒情手法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2、借事抒情
即事感怀
3、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寓理
4、借古讽今
怀古伤今
借古抒怀 咏史言志
5、借典抒情
例1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例
2、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
宋 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两首诗词的抒情方式同中有异,有什么样的差异? 请作简要说明。
崔护诗通过叙事、写景间接抒发怅惘之情,曲折动人;朱淑真词除通过叙事、写景间接抒情外,末尾“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直抒胸臆,将感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例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 前三句主要写景抒情,含蓄委婉;末句则卒章显志,“断人肠”直抒抒情。
• 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做铺垫。结句直抒胸臆,将惜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例
4、秦楼月
向子諲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①,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
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作简要赏析。
①直抒胸臆。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
心切”,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2分)
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表现了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悲切之情。(2分)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
例
5、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边关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结尾以景结情,含蓄隽永,引人思索,让读者去猜想,面对这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征战在外的将士,心中会充满着怎样复杂的情感——无限的乡愁?从军的幽怨?立功边塞的雄心?对这山川风物的热爱?也许是这种种感情的交织?
例
6、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上联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指介之推。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6分)
• 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2分)《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
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2分)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2分)
特别提醒
问题:分析某诗、某联、某句是如何抒情的 答题时优先考虑抒情手法,其次考虑其它手法。
二、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
比拟
设问
反问
借代
对偶
夸张
用典
互文
反复
叠字
列锦 答题规范
①先答出修辞手法,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③最后点出情感或效果。例
1、比喻
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例
2、比拟(拟人、拟物)
山园小梅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例
3、双关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道是无晴却有情 例
4、借代
①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 “终岁不闻丝竹声” 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 “门前冷落鞍马稀” 中的鞍马代“客人”(白居易《琵琶行》)。
④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中以“杜康”代酒(曹操〈短歌行〉)。
例
4、夸张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
5、对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例
6、设问
双调〃蟾宫曲 怀古 元 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反问
题乌江亭 宋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例
8、用典
1、作用:
使作品语言含蓄、洗练、委婉和使人联想翩翩。
2、类别:
① 点化前人语句;
② 引用神话故事 ;
③ 运用历史故事。
① 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 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 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
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④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例
9、互文 含义:
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见”与“闻”互文见义)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行”与“灿烂”互补见义)(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当句互文。(8)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9).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10)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11)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例
10、叠字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2、“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例
11、列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词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演练
2、千 秋 岁① 秦 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8.“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分)双关、借代、比喻、夸张、化无形为有形(手法2分)双关:“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2分)借代、比喻、夸张:“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2分)
演练
3、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演练
4、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 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 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三、表达方式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
1、记叙。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3、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四、描写手法
(一)写人:
直接:语言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修辞手法、其他手法 间接:侧面描写,侧面烘托,通过景物渲染、烘托人物心情 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已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注释: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
④劲气:寒气。
“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5分)首联通过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等动作神态表达愁绪(2分);颔联用典(1分),写空有黄金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2分)例
2、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①捻:持取,捻弄。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这两句主要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对春归无可奈何的感情变化。
(二)写景:
景物描写手法:
1、感官 :视听嗅味触
2、观察角度:远近高低上下俯仰
3、动静关系
4、顺序:时间、空间
5、明暗结合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6、色彩
7、叠词
8、修辞手法
9、情景关系
10、白描
11、其他手法
例
1、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为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词的上片,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
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来写景;远近结合(由远而近);仰看俯察相结合。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结合。
例
2、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整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这首诗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首句写的是“衾枕冷”,这其实就是因为下雪夜冷。冻醒后抬头看见窗外很亮,这也是因雪所致。末一句写听到的“折竹声”,更是写出夜雪之大,雪压断了竹枝。全诗从触觉、视觉、听觉多角度侧面描写,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例
3、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①【注释】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①视觉和听觉相融合: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中所闻。②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心绪。(每点2分)2013应届诗歌鉴赏典型例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主题:隐含对唐王朝日益衰微的警戒,讽喻了唐统治者应励精图治。技巧:借古讽今。借景抒情
2、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上联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指介之推。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6分)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2分)《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2分)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2分)
3、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抒情手法。写秋夜离人相思之情。(1分)①借景抒情:词的上阕在秋夜寒寂静的画面中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怀人之情。(或借人物描写抒情,词的下阕通过描写主人的愁意、愁容、愁态,刻画了一个因思人而深夜难眠的人物形象。)(2分)②直抒胸臆。词的下阕“酒未到,先成泪”“谙尽孤眠滋味”等,直接表达了主人公的忧愁。(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4、07湖北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5、[双调]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无名氏
锦帆落天涯那答①,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①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作者借古抒情,虚实对比,抒发了昔盛今衰(沧桑之感、兴亡之感、江山易主)的伤感。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采桑子〃彭浪矶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这首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 彭泽县的彭浪矶时。词的上下片在感情抒发上各具特点,试分别作具体分析。
上片侧重记事抒情。词人独驾扁舟,避乱江南,如同失群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1分)兴起浓重的羁旅孤寂之感。(1分)回首北望烽烟弥漫的中原大地而泪洒“满巾”(1分)直接抒发了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1分)
下片偏重写景抒情。暮色笼山,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景色冷清黯淡,(1分)表露了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的情绪。(1分)日落时分,作者的寂寞感、凄凉感更加强烈;(1分)江面平缓恰恰反衬了词人难以平静的思乡心绪。(1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① 王诜
小雨初晴廻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细小。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释:作者因苏轼遭文字狱而受牵连被贬谪外放,七年后才回到汴京,妻子早已病故,自己也已垂老,这首词写于他回到汴京时。
对照上下阕,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来抒情的?试作具体分析(6分)
主要艺术手法:以乐景衬哀情。上阕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杨柳袅袅,嫩荷无数,意境清新雅致,赏心悦目,令人留连;但词人对之只是“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境况凄凉孤寂,苍茫的暮色与垂老之人,令人悲徊。情景之间形成强烈反衬,突出表达了诗人的遭贬归来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情。
8、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古离别 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比较两首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相同点:都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的手法。(1分)不同点:刘诗用“猿哀啼”“暮色江头”“孤舟”一系列意象构成了一幅清凄的画面,以哀景写哀情;韦诗用“晴烟”“垂柳”“江南春色”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诗意盎然的美景,以此来反衬离愁别绪,即以乐景写哀情。
9、踏歌词四首〃其一 刘禹锡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诗的尾句“红霞映树鹧鸪鸣”。
答:诗的尾句使用了反衬手法。诗人用鲜丽耀眼的红霞碧树、恬美的鹧鸪声来反衬女郎们的寂寞。新词唱尽,四周悄然,代之而起的竟是绿树丛中的鹧鸪和鸣。尾句表达出女郎们似愁似怨、似失望又似期待的复杂情绪。
10、(09石家庄一模)上太行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 注: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塑造了一位胸襟开阔,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2分)
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2分)
11、小 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本诗塑造了一个孤傲高洁的形象。
幽竹寒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是高雅圣洁的象征,通过环境的烘托,突出作者的高尚节操,澄澈的胸怀。
12、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从形神两个方面(从外貌、动作、心理等)刻画
特点: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13、陌上桑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在后八句运用侧面描写,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14、鹧 鸪 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锦襜:鞍具。②娖:音chuò,整理的意思。③ 胡簶:是装箭的箭筒。④金仆姑,箭名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今闲居田园的报国无门的爱国者形象。
诗人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上片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片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通过鲜明的对比,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
15、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赏析: 最是一回眸间,有无尽娇羞、无尽可人之态。倚门偷觑,眼波流动,心理微妙却要借梅子的清香去掩饰,女儿家的心思比这青青梅子还要耐人寻味。一个动作细节,少女情态已是纤毫毕现。
16、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17、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2)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2)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1分)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3分)(意思对即可)
1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定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答:(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9、踏歌词四首〃其一 刘禹锡 2013应届诗歌鉴赏典型例题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诗的尾句“红霞映树鹧鸪鸣”。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09石家庄一模)上太行 于谦
乌衣巷 刘禹锡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注: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2、清 明 黄庭坚
11、小 园 【清】 黎简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注] ①上联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指介之推。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6分)
本诗塑造了一个孤傲高洁的形象。
3、御街行
范仲淹
12、小儿垂钓 胡令能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长是人千里。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13、陌上桑 无计相回避。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抒情手法。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4、07湖北 华清宫 吴融
请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14、鹧 鸪 天 辛弃疾 过华清宫 李约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5、[双调]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注:①锦襜:鞍具。②娖:音chuò,整理的意思。③ 胡簶:是装箭的箭筒。④金仆姑,箭名 无名氏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锦帆落天涯那答①,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
16、秋思 张籍 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注]①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作者借古抒情,虚实
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对比,抒发了昔盛今衰(沧桑之感、兴亡之感、江山易主)的伤感。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17、海棠 郑谷
采桑子〃彭浪矶① 朱敦儒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2)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注①:这首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 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词的上下片在感情抒发上各具特点,试分别作具体分析。
1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阅读下面一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蝶恋花① 王诜
杜甫
小雨初晴廻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细小。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释:作者因苏轼遭文字狱而受牵连被贬谪外放,七年后才回到汴京,妻子早已病故,自己也已垂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定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这首词写于他回到汴京时。
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 对照上下阕,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来抒情的?试作具体分析(6分)
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8、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1)(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古离别 韦庄
【唯物论原理及典型例题】推荐阅读:
唯物论练习题解析10-25
唯物史观10-20
试论唯物论在识别伪科学中的作用10-02
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07-02
辩证唯物主义学习心得09-12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09-2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06-13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解释原则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