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导论复习题

2024-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际物流导论复习题(精选7篇)

国际物流导论复习题 篇1

本章重点是国际条约的效力、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国际法渊源和国际法基本原则。

第一节 国际法的渊源

一、国际法的特征

二、国际法的渊源

(一)国际条约

是当代国际法最主要的法律渊源(原则上只对缔约国有约束力),可分为“契约型条约”和“适法型条约”。

(二)国际习惯

是最古老的国际法渊源。

其构成要素有二:

1、物质要素或客观要素,即存在各国重复一致地从事某种行为的实践

2、心理要素或主观要素,它要求上述的重复一致的行为模式被各国认为具有法律约束力(对所有国际法主体具有约束力),即存在所谓法律确信

(三)一般法律原则

指各国法律体系中所共有的一些原则。

(四)确立国际法原则的辅助方法

1、司法判例

2、各国国际法权威学者的学说

3、国际组织的决议(其作用和地位高于学者学说)

三、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强制性,国际法基本原则就是国际强行法,但国际强行法并不都是国际法基本原则)

(一)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国家主权体现在:

1、对内的最高权

2、对外独立权

3、自保权

(二)不干涉内政(本质上是否属于内政,内政包括外交,但不得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考试时看自己感觉该事项是否应受他国内政)原则

(三)不使用威胁或武力(首先使用武力者涉嫌构成侵略,认定要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原则

(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五)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统治下的民族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

(六)善意地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第二节 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

一、国际法和国内法关系概述

(一)一元论

首先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同属一个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又分为国际法优先说和国内法优先说。

(二)二元论

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各自有其不同性质、效力根据、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二者互不隶属,各自独立。

二、国际法在我国国内的适用问题

国际物流导论复习题 篇2

教材的适用对象是刚刚接触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他们对这个专业有着一定的兴趣, 但缺少整体的认识和了解。《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成书的目的就是“试图把刚进入大学的本科生引入汉语国际教育的殿堂, ‘走马观花’地展示汉语国际教育的广阔场景”。教材的基本编写理念秉承基础性、原典性、国际性三大原则。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一书分为八章, 分别是:教育心理学及语言教育理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与能力、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教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概览概论、汉语国际教育水平测试与等级标准、汉语国际教育历史、现状与未来。这八章其中还包含了许多小章节, 它几乎涵盖了一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必须要掌握的各项技能以及文化知识。所谓必须也就是最基础的专业知识。这与教材编写的基础性相吻合。但由于这本教材属于专业引导教材, 所以每章都只是“简要概述本章的问题所涉及的基本领域, 勾勒简单的历史, 概括几个主要的领域成果成效”, “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

基础性的内容, “走马观花”式的编排, 以引导为宗旨的《汉语国际教育导论》它存在的条件就是后续有与各个章节相关的独立课程的设置。但本科期间的课程安排主要还是以本体知识的学习为主, 二语习得和评估测试等方面的课程并非重点, 教育学方面的只是也很少单独开设课程。没有更深入的学习, 只是停留在了解层面的话, 那“学汉语不如中文系的学生, 学外语不如外语系的学生”这一问题并没有从根本得到上解决。有了引导性的教材后, 还需要针对性的课程深化才能达到本书出版的真正目的。

原典阅读一直是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特有的培养模式。文新学院自己编排出版的教材大多都沿用这一方法。原典阅读的好处在于我们能接收到第一手的资料, 而不是几经翻译、引用的二手资料, 原典保存了它的权威性。同时我们也能更直接的了解原典作者的意图。所谓原典一定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这方面的经典著作, 就像让小孩子从小读名著一样, 原典阅读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一开始就接触这个专业最经典前沿的观念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

但原典的选择是编者学术观点的体现, 所选原典是否能代表学术界最受认可和权威性的观点呢?而且原典阅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能真正落实。以我个人经验而言, 老师往往不会将原典作为上课内容, 而是让同学们自己下课去看。这种没有硬性的规定很难在学生中落实。专业性外文原典阅读对于本科生来说应该是具有一定的难度, 虽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水平基本都很高, 但我认为还是应该将水平不够的同学考虑进去。

汉语国际教育从其名字当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专业需要与国际密切接轨。《汉语国际教育导论》则是从编者开始就做到了这一点。编委中不仅包括了四川大学的许多优秀老师, 还有韩国又松大学的甘瑞瑗老师, 以及美国圣十字学院的何宝璋老师、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愈志强老师。他们为这本教材的国际性视野提供了保障。教材内容也体现理论其国际性。第四章汉语国际教育教材不仅收录了中国大陆的教材, 还分别说了美国、法国的汉语教材情况。第五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就从北美学生、欧洲学生、亚洲学生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学生的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的情况分别描述。第六章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概览概论则从美国、法国、意大利、韩国汉语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更具体的谈论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情况。

这也是我觉得这本教材最精彩与实用的部分。因为这本书的教学对象是大多数未来都会成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 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学生学习汉语的现状和特征在实践中能很大程度上帮助到他们。

下面我就从教材的第三、五、七章的简要分析来说明这本教材如何秉承基础性、原典性和国际性的。以及我对这些章节的一些看法。

第三章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这章所涉及的知识是一个合格的汉语国家教育老师必须熟练操作的范围, 分别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计算机辅助、文化教学几个方面。这些知识也是汉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语言要素。第一节汉字与词汇教学”。本节概述中字、词、字与词三个视角对待初级学者的教学。列举了先文后语、先语后文、语文并进等“第一节课”路线, 然后选择了教常用字的中间线路和先认知的策略, 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区分教学对象是汉字文化背景还是拼音文字背景这样的观点。第二节“听力教学”在文末强调了听力的创新性、创造性和预听活动。预听活动成为一种语言交际的前提, 涉及到了文本知识与语言环境, 甚至语体的问题。可以说是听力教学中一开始就需要予以重视的。让理解不再成为听力的终点, 而扩展为实际环境中的、对言外之意的考察上。

这一章的原典选择也很好的体现了基础性原则。如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石峰《汉语语音教学笔记》其中都有很所实用的方法和例子可供我们学习和参考。《汉语语音教学笔记》就是基于长期的汉语一线教学和实验的语音研究成果。阅读这篇文章有利于教材使用者运用汉语拼音进行汉语语音教学。

第五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是从教学客体, 即汉语学习者的方面来写的。不是用传输, 而是从反馈的角度写的。其中包括“学习者的母语、目的语、中介语, 学习者普遍性的认知规律与习得方式, 以及学习者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 将来可能面向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 掌握第二语言习得一般规律, 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这一章分别从北美学生、欧洲学生、亚洲学生的汉语习得情况阐述了这些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语音、声调、汉字、语篇等方面的特征和偏误。原典选文《主题突出与汉语存现句的习得》、《欧美学生汉语介词习得的特点及偏误分析》中大量使用统计学的知识从事实验和文献综述的工作, 能让教材使用者了解更多科学的学术研究方法。这些知识对他们以后的论文写作, 课堂研究有会有很大帮助。

在原典的选择上也体现了这本教材的国际性视野。原典不仅包括国内的优秀期刊、著作, 还有许多外国学者的论文著作, 如Samovar, Porter and Mc Danie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选读、Jo l Bellassen, A Key to Chinese speech and writing选读、孟亿柱:《韩国汉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选读。

第七章评估与测试。评估与测试是汉语教学效果监测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能通过反馈促进教学发展。从这一章的概论中我们可以知道有关汉语的水平测试和等级标准的制定历史较短, 正在不断的完善中。西方国家的外语水平测试与等级标准的制定相对比较完善, 在规范性、科学性方面做出了重要成绩, 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对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制定也有一定影响。但在这一章中却只简单提到了加拿大汉语水平测试的分级。所以我认为可以选择一个现在西方的、国际公认的较完善稳定的外语水平测试与等级标准, 让教材使用者对比一下我们现有的水平测试和等级标准与西方国家的不同。

对于以上三章的建议和理解, 我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 而并未从老师的角度来理解。所以得出的结论有些还是有失偏颇。总的来说, 我认为《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一书对于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有着一定的作用, 能让对着个专业没有全面认识的学生深入了解这个专业。这与该书的目的相契合, 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不易。

参考文献

[1]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教材的编写问题.语言教学研究, 1999.

[2]刘珣.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展望---再谈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世界汉语教学, 1994.

[3]李泉.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语言文字应用, 2002.

[4]郑通涛, 方环海, 张涵.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趋势.海外华文教育, 2010.

国际物流导论复习题 篇3

关键词: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谐世界观

中图分类号:F0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057—02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历经多次论战,向来界限分明,问题是两者之间是否能够融合,相互吸收对方优点,在国际政治实践中把二者兼顾,从而找到一条引领人类社会通向美好未来的国际政治坦途呢?

笔者在读爱德华·卡尔扛鼎之作《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一书时作出上述思考的。如果国际关系中存在一条既可实现人类社会美好的理想又兼顾现实条件的道路,人类社会爆发烈性战争和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国际关系和谐的目标就会实现。

一、理想与现实的永恒矛盾

“世界上存在两类人,一类要使世界适应自己的政策,另一类要使自己的政策适应现实世界。这两类人之间的争辩是一场永恒的论战。” [1] (1)这句话点出了国际政治理论中的一个永恒的矛盾。人们期待的国家间关系与目前国家间关系现状的对比,反映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最深刻的矛盾。究竟哪个国际关系理论更接近国际关系的本质?更能有力地推动国际关系良性发展?更能反映全人类社会的福祉,而不是一味依附硬性的制度或向权力妥协?

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多次交锋到新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各自为政,以及其他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发展变化。国际政治理论家为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倾心倾力,他们之间的激烈辩论总体上围绕理想与现实孰是孰非进行争论,各派辩论的观点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正如《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一书中,作者从现实主义出发对理想主义批判一样,理想主义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现实主义进行攻击。

为了解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症结,不少政治家亲力亲为,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理想主义或现实主义立场的正确。在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面前,他们要么放弃了对现实的修补和改良,转而进行新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创建,幻想每个政治实体都尽力遵守国际规则,以此避免战争与不幸,这些政治人物最终投向了理想主义的怀抱。美国总统威尔逊推销他的“十四点计划”,企图维护全人类的和平利益,从而达到乌托邦的盛世。但最终却是“和谐的破碎” [1]。(2)正如《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一书中第四章的结论所言,“在国际政治领域,我们看到的是道德理论的彻底崩溃……在国际事务领域,已经不可能坚持崇高的道德来自正确的推理这一观点了。”理想主义遭受现实主义者致命的批驳,并在后来的国际政治现实中隐身退后。另一类政治人物直面国际社会的现实并以现实为基础,抛弃人类不懈追求的国家间的理性与道德,醉心于权力的玩转和追求,进而实现利益的争夺和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事实表明,不论理论家的学术创造还是政治家的实践经验都没能阻止世界在黑暗的漩涡中苦苦挣扎。在现实主义主导的世界里,一些国家钻进国际政治现实的“黑洞”,肆意追逐权力,致使国际冲突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理想主义风光的年代里,暗流涌动,难免惊涛拍岸。

二、和谐世界观的理论特色

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脑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中国领导人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的重要讲话,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建设“和谐世界”这一新的外交理念。和谐世界观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提出的有关处理国际关系原则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中国处理国际关系实践的经验总结;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的新表现对传统国家利益观和安全观提出了质疑与挑战,对全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期待。“和谐世界观,实现了‘引进来、走出去’的有机结合,既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普遍要求。”[3]笔者认为,和谐世界观大体上属于理想主义的范畴,但是它明显地兼顾了国际政治的现实需要,为调和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提供了可能,也为开创新型的国际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理由如下:

1.和谐有序的利益追求平衡了现实主义无政府的权力冲突。我国在对外政策中历来强调一心一意谋发展,并通过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这种和谐的利益观满足了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合情合理地追求自身利益,并且在实现自身的利益的同时而不损害他国的利益,为各政治行为体实现和谐共赢、和平共处奠定了基础。在和谐利益观得以弘扬的状态下,解决冲突的集体行动机制很容易得以形成和发挥有效作用,那种实现自身利益必将损害他国利益的无政府状态也就应然消弭了,从而能够使冲突得以解决。现有的集体行动机制如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机制才能真正发挥最大的作用。

2.和谐世界观下民主、平等、包容的国际关系规范替代了强权依附型国际机制思想。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信赖强权既是秩序,这是西方大国维护既得利益的理论阐释和表达。而和谐世界观是建立在利益相容性、行为可预期性和制度机制有效性基础上的各政治行为体和谐互动、共同发展的国际政治生态文化。要求国际政治行为体公平、民主地开展国际合作,公平有序地进行国际竞争;要求全球治理水平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和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必须有质的提高。这种和谐利益观利益实现的非冲突性与合作性,使来自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的国家之间地位平等、相互包容、互相学习借鉴、和平共处。它将使人类的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最终得以实现。

3.以体现普世价值与理性的国际政治观超越理想主义。由于客观世界利益主体的复杂性、利益需求的不确定性及利益实现方式的差异性,国际政治机制影响不同国家的国家利益实现与维护,导致国际秩序的混乱和冲突无法消除。所以,构建永久和谐世界,还需要行为体对普适性正义原则、规范和制度的认同和遵从,以弥补利益机制缺失的功效。表明上看,和谐世界观具有与建构主义和理想主义同样的理想色彩。实质上,和谐世界观与理念至上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继承的理性利益观代表和反映了各政治行为体的普遍价值和正义特质,彰显了人类智慧理性而又灵活的特点,克服了对观念的过分依赖。

和谐世界观在安全机制的构建和运行效率上,让理想主义望尘莫及。理想主义通常用集体的力量惩治“正常秩序”的挑衅者。首先,这个“正常秩序”是少数强权政治体强加给国际社会的,缺乏稳定持久性,如 “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这种缺失正义和公平的秩序能经得起用美好词汇堆积起来的貌似道德和崇高的机制约束吗?其次,集体安全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实现和平的集体安全力量远远大于挑战方的安全力量,采取以暴制暴的形式。如果“集体”的一方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呢?集体安全机制也只有运转失灵的分了。“二战”中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本应群起攻之,但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美国坐视不管,法定的集体安全机制缺乏实现的保障,宣告了理想主义的落幕。和谐世界观所主张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不仅突破了旧安全观的“瓶颈”,更是适应了全球化背景下解决非传统安全的需要。各行为主体遵循高度认同感的互信机制,以暴制暴不再是处理国际政治问题的当然选择,人类安全运行体系有了有了更为坚实基础。比如,安理会“1718号决议”就是这一“新安全观”的具体应用,一方面表达了国际社会对朝鲜核试验活动的谴责,另一方面又排除了授权使用武力的可能,为国际社会通过政治途径解决朝核问题赢得了可能。尽管这一复杂问题的解决尚需时日,但“新安全观”阻止了它朝更糟糕的方向发展,地区与世界的和平得以维护,动乱和战争得以摒弃。反观“以暴制暴”的伊拉克战争结局,两种安全观的高下岂可同日而语。

三、结语

和谐世界观打破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不可交融的平行性,兼顾了两者可贵的品质,展现了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平衡技巧。它既体现了理想主义对国际社会和平、民主的国际关系的期望,又考虑到国际关系中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参差不齐的权力因素。和谐世界观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地区乃至全球的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方式与手段的选择都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最终为寻求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找到了方向。

参考文献:

[1]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M].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12-57.

[2]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09-16.

[3]王义桅.和谐世界观改变国际政治视角[J].决策探索,2006,(1).

Reading “The 20 year’s crisis (1919-1939):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flecting the Outlook of Harmonious World

ZHAO M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s: Idealism Theory and Realism Theory , as both ma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ories, have different outlooks debated long. The thesis firstly introduces a theme of international theories : the contradiction of ideality and reality .Basis of this , the next part analyze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utlook of Harmonious World that improve the western international theories . Lastly , it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outlook of harmonious world not only reconciles the conflicts of both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ories, but also oversteps the two branches’disadvantages, offering an possibility that it can solve International disputes and conflicts to maintain international peace.

2013计算机导论总复习题2 篇4

1.计算机硬件由哪五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计算机的硬件: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和输出设备

运算器是对二进制数进行运算的部件 存储器是用来存储数据和程序的部件 控制器是指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按照指令的功能要求协调工作的部件 输入设备用于输入程序、数据、操作指令、图形图像以及声音等信息 输出设备用于显示或打印程序、运算结果、文字、图形图像等、也可以播放音乐

计算机按照运算速度分为微型计算机、小型机、中型机、大型机、巨型机;不同的机型有各自的用途和应用领域。

2.冯〃诺依曼机的特征是什么? 存储程序、即把计算机程序与数据一起存储在计算机中、从而可以方便地返回前面的指令或反复执行

3.简述计算机自动计算的基本原理。程序计数器PC存放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地址,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

4.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在哪一年诞生?1946年取名为ENIAC

5.以计算机硬件的元器件为例,计算机大致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采用一定的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

6.简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系统主板、中央处理器(控制单元、寄存器、算术逻辑单元、微处理器)、主存储器(随机存储器、动

态RAM和静态RAM、只读存储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

7.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的描述MIPS。

MIPS=指令条数/(执行时间*10的6次方)=Fz/CPI*Fz

[X]原=10100101[X]反=11011010

11. ASCII码由多少二进制位组成?7位二进制位组成16.主存储器分哪几类?说明它们的特点。

随机存储器:随机存储器芯片保存CPU正在执行的程序和数据、它是暂时或易失的存储区域

动态RAM(DRAM)和静态RAM(SRAM):DRAM的优点为其高的密度和较低的成本、但耗电量较

高、SRAM密度更高并可以低电源操作、可成本高

只读存储器(ROM):不能更改内容、同时电源断开后、内容不会丢失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芯片提供了计算机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非挥发性、关掉电源后仍可以保持记忆完整、在中央处理器读取资料时,不一定要从头开始、随时可用相同的速率,从内存的任何部位读写信息、同时基本上可以无限次地重复写

38.常用的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有哪几种?

星型、总线型、环型、层次型

39.什么是网络通信协议?域名及IP地址?

协议:在计算机之间交换数据的规则

域名:就是使用易于记忆的字符串来表示计算机的地址

护理学导论总复习 篇5

重男轻女、宗教改革及工业革命的影响,使护理事业落入了长达200年的黑暗时期。南丁格尔对护理发展的贡献概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护理学向正规的科学方向发展提供了基础(2)著书立说

(3)致力于创办护士学校:1860年在英国伦敦的圣马多医院开办了全世界第一所护士学校,命为南丁格尔护士训练学校。

(4)创立了一整套护理制度

(5)其他方面:强调了护理理论及人道主义护理观念,要去平等对待每位病人,不分信仰、种族、贫富,给病人平等的护理:注重了护士的训练及资历要求。

护理的概念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以疾病为中心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

(二)以病人为中心阶段(20世纪40-70年代)

(三)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WHO提出了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亚健康: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影响健康的因素

① 生物因素②心理因素③环境因素④行为与生活方式⑤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A型行为模式---冠心病,称为冠心病易发性行为,C型行为模式---肿瘤,称为肿瘤易发性行为

疾病: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的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从护理角度上讲,疾病是一个人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受损的综合表现,是无数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作用的复杂结果。包括自我概念改变和生活方式改变。

健康与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健康与疾病是相对的,很难找到界限,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健康与疾病在同一个体上可以并存

患病后病人的心理反应①焦虑和恐惧②猜疑心加重③依赖性增强④自尊心增强⑤主观感觉异常⑥情绪不稳定⑦孤独感⑧习惯性心理⑨害羞和罪恶感⑩心理性休克和反常行为 病人角色的四个特征:

① 免除或减轻正常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② 病人对其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有权接受帮助。③ 病人有恢复健康的义务 ④ 病人有配合医疗和护理的义务

角色行为冲突:指病人角色与其承担的其他社会角色发生冲突,表现为患病后,无法从正常的社会角色中脱离出来,且焦虑、愤怒、茫然、烦躁或悲伤等情绪反应。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采取各种措施消除或控制致病因素,从而预防疾病发生。例如控制体重、婚前检查、预防接种、开展健康教育及做好职业防护。

初级卫生保健的意义:指人们所能得到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包括疾病预防、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及康复服务。中国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一)卫生服务体系

(二)卫生保障体系

(三)卫生监督与执法体系

二级预防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慢性病应以二级预防为重点。

成长需要包括:自我实现需要、审美需要、求和需要。基本需要包括:尊重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需要的层次越高,其满足方式和程度的个体差异性越大。

护理界普遍认为关怀的含义①关怀是人的本质,②关怀是道德规范,人文关怀的目的是保护、促进及保留人类的尊严。③关怀是一种情感的自然表达方式。④关怀是一种人际间的安慰等技巧达到治疗目的。

人互动,可提供人性化护理并能深化整体护理。⑤关怀是一种治疗行为,应用倾听、触摸、际关系的渐进性:人际关系会随着人们共同生活的历程按照一定的规律产生和发展,人际交往有一定的程序,如个体与他人初次接触便询问对方隐私问题,就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安甚至反感。

表面接触状态:指一方或双方受对方的吸引,主动接触对方,通过直接接触形成表面接触的人际关系联结,但尚无任何情感卷入。

护患关系的特征1.工作关系2.以病人为中心的关系3.多方位关系4.短暂关系 技术性关系:是护患关系的基础,是维护患关系的纽带。

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

(一)主动-被动型

(二)指导-合作型

(三)共同参与型

合作信任期:护患双方在初步建立信任的基础上开始护患合作,是护患关系最重要的阶段。人际沟通的意义

1.信息沟通的功能2.心理保健的功能3.自我认识的功能4.建立及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5.改变知识结构、态度及能力的功能。

反馈:有利于了解信息是否准确地传递给信息接收者,以及信息的意义是否被准确地理解。事务性沟通:是沟通的双方简单地陈述个人的实际情况,是一种纯工作性质的沟通,目的是将准确地传递给对方。

自我暴露:指个体在自愿的情形下,将纯属于个人的、重要的、真实的内心所隐藏的一切向他人吐露的历程。虚假或不恰当的保证:当病人表示对病情、治疗或护理害怕或焦急时,护士为了使病人“振作起来,”在没有明确的事实支持的情况下说出一些肤浅的宽心话,向病人做出虚假的保证。生长

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体积和形态改变,是量的变化,可以用量化的指标来测量,如身高、体重、骨密度、牙齿结构的变化。生长于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顺序性①由上到下②由近到远③由粗到细④由简单到复杂⑤由低级到高级。

(二)阶段性

(三)不平衡性

(四)个体差异性

(五)普遍性与特殊性

生长于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个人因素 潜意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原动力。

对幼儿期的自主性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是父母。青年期的发展危机是 亲密对孤独

压力

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一系列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从刺激、认知评价及反应三个环节。

社会性压力源:重大生活变故包括亲人故去、失业、结婚或离婚等。

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席尔提出了著名的“压力与适应学说”故称为压力理论之父。

适应的层次

(一)生理适应

(二)心理适应 心理反应包括①感知混乱②判断失误③思维迟钝④非现实性想象⑤行为失控⑥自我评价丧失

情绪反应包括①焦虑②恐惧③抑郁④愤怒⑤敌意⑥自怜

(三)社会文化适应

(四)技术性适应

心理适应

①否认 ②投射 ③退化:是人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短暂脱离现实、恢复早年幼稚的倒退性行为,以应对现实并满足自己的需要及欲望 ④幻想 ⑤合理化 ⑥反向形成 ⑦转移 ⑧潜移 ⑩压抑 11补偿 12幽默 13升华

加快教育的通俗性:健康教育应采用学习者易于接受教育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过多地使用医学术语。

知-信-行模式

将人类的行为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该理论认为知识是行为改变 的基础,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健康教育的程序

(一)评估

(二)设立目标

(三)制定计划

(四)实施计划

(五)效果评价

临终:无论何种原因所造成的人体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将要走向终点的状态,为临终状态。

临终关怀:是为病人及家属提供包括医疗、护理以及其他健康服务在内的全面照护,以满足病人及家属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的需要,增强人们对临终生理、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其目的是是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得以提高,能够舒适、无痛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能同时维护家属的身心健康。提供全面的照顾,尊重病人的权利和尊严。(关怀对象包括病人及家属,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库伯勒·罗斯博士的个人死亡心理分析

(1)否认期:多数病人在得知自己面临死亡时,其最初的心理反应多为否认(2)愤怒期(3)磋商期(4)沮丧期(5)接受期

卫生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 2.民事责任 3.刑事责任

医疗事故:是经过考核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承认取得相应资格的各级各类合法的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对医疗场所和活动范围有一定的规定。六种情况不属于医疗事故:①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危重病人生命而采取的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了不良后果 ②在医疗活动中由病人病情异常或病人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③在现有的医学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④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⑤因病人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⑥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病人死亡、重度残疾的

护士在执行医嘱过程中对医嘱的内容怀疑时,正确做法是向开医嘱的医生求证医嘱的准确性。因抢救病人,未能及时书写病例的,在抢救结束6小时及时补记,并就此情况加以说明。若病人或其法定的监护人执意要求出院,则应该让病人或其法定监护人在自动出院一栏上签字,同时做好护理记录。

安乐死在我国没有法律依据,护士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对病人实施安乐死。

微观经济学习题-导论(一) 篇6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学:经济学研究如何对稀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厂商与家庭在市场上如何扮演产品生产者(提供者)、消费者和生产要素供给者等行为;这些供需行为如何决定个别物品、劳务的价格、数量,以及这些市场的机制与政府如何影响资源的配置。由于微观经济学分析的焦点是“相对价格”的决定于影响,因此又称为“价格理论”。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对,其主题是整个经济社会的综合行为,所讨论的是一些总量与平均量变数的决定与变动。在这些总量与平均量变量中,最主要的有国民收入、就业量、失业率、平均工资、物价水平、外汇收支与经济增长率等,故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收入理论”。

4、机会成本:由于资源数量是有限的、稀缺的,在给定技术的情况下,当把一定数量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物品时,我们必须放弃另一种物品的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产量(即次优的产量),就是生产当前物品的机会成本。

5、实证分析:经济学中两种分析方法之一,是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特点是它对有关命题的逻辑分析,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将会是什么,为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和是否公平的评价,中间不包含任何的价值判断。实证分析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

6、规范分析:经济学中两种分析方法之一,是进行经济分析的另一种重要方法,经济学常常要对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结果做出评价,回答经济过程应该是什么问题,此时进行的分析为规范分析,其显著特征在于,在规范分析中往往从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出发,得出对与错、是与否的结论。

7、静态分析: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相关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要的条件,但是并不涉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

8、动态分析:是分析均衡随条件的改变而进行调整的过程和路径。

二、单项选择

1、经济学是研究()。

A.企业如何赚钱的问题

B.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C.用数学方法建立理论模型 D.政府如何管制的问题

2、下属物品和服务哪些不具有稀缺的特性()。

A.空气

B.矿泉水

C.食物

D.安全保卫

3、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做出某种选择,这是因为:()。

A.选择会导致短缺

B.人们在决策时面临的资源是有限的

C.人是自私的,所作出的选择会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D.个人对市场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4、下列问题()是经济学研究不会涉及的问题。

A.在稀缺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方法 B.如何实现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翻两番 C.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D.充分就业和物价水平的问题

5、下列说法()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给予说明。

A.杀鸡焉用牛刀 B.物以稀为贵 C.买卖不成仁义在 D.薄利多销 E.以人为本

6、边际报酬递减意味着()。

A.投入越多,产出越多 B.投入越少,产出越少

C.最后投入的一个单位要素所带来的总产出增加有递减趋势

D.如果你想得到一个特定的产出规模,你一定能找到一个特定的投入要素组合以实现确定的产出规模

7、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觉得主要由()做出。

A.政府

B.生产者

C.消费者和政府

D.家庭和政府 E.生产者和消费者

8、下列()是属于规范经济学研究范畴的。

A.电冰箱在夏季热销的原因分析 B.政府如何改变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

C.对中国机关及实现经济增长率超过8%的研究 D.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研究

9、经济增长表现为()。

A.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移动 B.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左移动 C.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滑动

D.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变动不能说明经济增长问题

10、当你走到大学校园时,这意味着你做出一种选择,下列费用()不能看做是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A.因为你上大学而损失的打工所得

B.因为必须听课而损失的休息时间

C.住宿费和餐费

D.你必须缴纳的学费

11、经济学研究的四大问题可以归纳为()。

A.什么、为谁、何时、为什么 B.为谁、何时、什么、哪里 C.如何、什么、何时、哪里

D.什么、如何、为谁、谁做决策

12、在市场经济中,商品为()生产。

A.政府

B.消费者

C.想买但是买不起的人 D.买得起,但是不想买的人

E.想买并且买得起的人

13、由市场配置资源以为着()。

A.所有的人都会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B.资源的配置是由市场规则(机制)实现的 C.政府能够决定谁获得多少消费品

D.要得到急需的物品你只能走后门

14、下列()符合经济学中有关经纪人的假设

A.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B.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C.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D.如果可能,我会买下全世界的黄金

15、实证经济学不意味着()。

A.它能回答什么问题 B.它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C.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D.数学和统计学是经常用到的分析工具

16、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区别在于()。

A.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经济现象 B.微观经济学研究厂商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政府行为 C.微观经济学研究产品市场,宏观经济学研究失业问题 D.微观经济学研究范围狭小,宏观经济学研究涉猎广泛

17、下列()是规范经济学的说法。

A.医生挣的钱比蓝领工人多

B.收入分配中有太多的不公平现象

C.从1999年开始,中国的物价水平基本保持稳定状态,这一现象也许会保持到2005年

D.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你购买了微软公司的1000股股票,现在你愿意出售的话,你肯定能赚不少钱

18、下面有关政府决策的说法,()是正确的。

A.政府觉得只有在计划经济国家才存在 B.政府决策是对企业决策的替代 C.政府决策是对失灵市场机制的修补

D.政府决策不会像市场机制那样存在失灵的领域

19、关于经济如何运作的四个基本经济问题,()。

A.只有在市场经济国家才存在 B.只有在计划经济国家才存在 C.只有在混合经济国家才存在

D.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经济,都存在

20、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经济学家不仅注意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更注意研究经济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下列各种情况下,()体现为因果关系。A.利率水平提高了,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加了 B.由于天气的原因导致交通受阻,造成最近城市市场上新鲜蔬菜的价格上涨了0.2 元钱

C.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了,城市下岗职工的人数减少了

D.美国军队进入海湾地区,构成对海湾石油运输和石油生产的潜在威胁,中国国内生产者加大了对煤炭资源的使用量

选择题答案

国际物流导论复习题 篇7

1 物流导论教学目的

“物流学导论”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可分为:物流学基本理论即基础功能要素系统、物流管理基础理论、行业物流理论三大模块, 本门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其物流学理论知识涵盖面极广, 其内容不断发展变化, 教学中的信息量大、信息变化速度快, 同时, 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学科。在教学中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自身学习基础及初涉物流专业课程的新奇心里, 紧密结合课程“专业性、基础性、实践性”的教学要求, 展开教学。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 主要应该达到四个教学目的:第一, 对物流学基础知识有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为其他专业课程夯实基础;第二, 对实际物流运作环境的认识, 强化理论结合实际;第三, 对一般物流作业实施管理, 提高其动手和管理能力;第四, 初步确定其感兴趣的细分领域, 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第五, 了解物流领域前沿知识。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的, 则必须改变以往的单一教学方法, 因为导论课程不仅传授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引导方向和激发兴趣。故在导论的教学过程中, 要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入其中。

2 多元教学方法的应用

基于以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进程阶段的不同, 本文将从presentation教学、调研实训教学、角色模拟教学及前沿专题教学四方面对导论课程中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如图1所示。

2.1 presentation教学方法

所谓presentation教学方法是指通过小组展开报告的形式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程之初, 将学生分成固定小组, 为每个小组分配一项开放性任务, 要求其选定一个与物流相关的任何形式的内容题目, 制作成PPT演示文稿, 每次课程开始由改组同学代表与大家进行交流其报告内容。

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时间要求严格, 每小组5~8分钟时间进行展示, 按照此项要求可以培养其抓重点和掌控时间的能力;

第二、演示文稿整洁流畅, 每组演示文稿页数不限, 但务必要逻辑清晰、界面整洁, 按照此项要求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及优良的PPT制作能力;

第三、展示同学大方得体、语序恰当, 以期锻炼同学与人沟通能力。

对每次展示结束的小组成果, 教师给予点评。点评主要从要求的几方面进行, 更多的是进行肯定和鼓励, 指出其有待完善之处, 以便下次的展示更为出色。导论课程为物流最先修的专业课程, 一般设置在大一下半学期或大二上半学期。对此阶段的同学而言, 前期学习的都是全校性基础课程, 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此时应开展新颖的教学方法, 重新激发其学习兴趣。此教学方法可应用于导论课程的全过程, 其展示内容亦可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

2.2 角色模拟教学方法

角色模拟教学法是由教师精心选择背景资料, 然后将学生分组, 每一组由一个组长负责对组员分配角色, 对教师给出的背景资料进行情景模拟, 已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1]。

在物流导论重点内容之一的基础功能要素理论学习完成之后, 即大约课程进行了三分之一的时候, 安排角色模拟活动。在物流导论课程中, 角色模拟主要应用于配送中心供应和分拣活动。首先, 由教师选择真实的背景资料, 然后对学生分组, 选派组长, 由组长对组员分配角色, 后各组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课堂上演示“下订单—订单传输—拣选单—拣选—集中—送货—资金处理”这一物流过程, 最后师生共同对模拟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写出体会报告。这样, 学生对自己参与做过的事情印象会十分深刻, 同时也熟悉了配送流程。

(1) 具体活动内容如下[2]:

本活动有三类角色:商场、配送中心、供货商 (兼银行) 。商场若干, 配送中心若干, 1个供货商 (兼银行) 。

本活动模拟商场向配送中心订货, 配送中心完成分拣并进行配送的业务流程。双方必须各自确定自己的业务流程。模拟时必须填写相关的业务单据, 并必须记各自的财务账。

供货商负责向配送中心供货 (同时负责贷款) 。

通过此活动, 使得同学了解配送中心的简单业务流程, 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 对配送中心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运作方式有深刻认识。

(2) 活动安排如表1所示:

通过角色模拟活动, 学生对课程前期学过的物流基本功能要素进行了一个系统应用和复习, 同时将对课程的学习融入到活动中, 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方式。因为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均是由学生自己完成, 教师在旁指导答疑, 且每组都有其赢利的目标, 致使学生有很强的主动性来完成此次活动。

2.3 调研实训教学方法

调研实训教学方法是指安排学生对所在地的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进行初步的调研, 了解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的物流部门及流通企业的物流运作流程、服务层次、设施设备等情况, 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调研分析报告。学生在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知识, 在实践的第一线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开拓“理论-实践-理论”的新模式。

实训调研教学安排在课程完成功能要素模块、物流管理基础理论模块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这样学生才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针对企业展开调研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 实训调研教学方法的特点[3]

第一、实践性, 即与企业实际运作密切联系, 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二、自主性, 即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机会, 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第三、发展性, 即长期项目与阶段项目相结合, 构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第四、开放性, 即体现在学生调研问题的方法和展示、多样性和选择性上。

(2) 调研实训活动内容

此次活动重点是为每个小组分配任务, 即成功调研3~5个企业。基于此任务, 每个小组需要进行三方面的作业:

第一、调研前的准备工作, 即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联系调研企业等, 此项任务即可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也可提高其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第二、调研中的沟通与发现问题, 即在前往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发现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等, 此项任务可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第三、调研后的总结, 即问题分析和报告撰写工作, 此行任务可促使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及为解决问题汲取知识的能力;第四、调研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即总结经验教训和调研收获。

2.4 前沿专题教学方法

物流前沿专题教学重点是将物流领域较为前沿的研究方向、课题以专题报告、视频介绍等多种方式向同学们进行展示, 目的是使同学们在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掌握本领域的现金管理理念和最新发展动态。

此方法具体的实施可结合每年物流学会举办的专题论坛进行, 即将论坛中众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及企业家关注的领域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和展示, 也可将世界先进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物流运作系统展示给同学们, 如UPS物流中心的介绍片、联邦快递亚洲区总裁的访谈等。

此教学方法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2~3次, 既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先进理念, 又避免了简单的文字分析。

3 效果分析

从2007年至2010年的物流导论课程教学中, 上述教学方法不断贯穿使用,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文章主要从学生收获、教师收获、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成果四方面进行分析。

针对学生而言, 多元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多层面触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定位。通过对历届学生的访谈和调研发现, 学生认为的在导论课程学习过程中获益最多的环节是调研实训、角色模拟及presentation教学, 不断学到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

针对教师而言, 每次准备和组织相关的教学互动, 都要积极备资料,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presentation教学、实训和调研, 阅读了大量文献, 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在调研实训教学环节, 为给出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需要不断的深化理论知识的应用。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 经过了多次的应用, 多元教学方法在物流导论课程中逐步得到完善, 如调研实训中由开始的全部开放调研到现在的分领域调研, 角色模拟活动中出现问题的次数也逐步在减少。

针对教学成果而言, 从2007年至今, 学生累计的调研报告近百份, 为进行专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此外学生基于调研实训的成果参加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和创业大赛, 有数组在省级比赛和校级比赛中均获得奖项, 如2005级物流专业本科生曹达飞所带领团队, 在调研基础上完成的挑战杯作品获得安徽省创业设计大赛二等奖。

4 总结

基于物流导论课程的性质和低年级学生学习阶段的特性, 应用调研实训、角色模拟及presentation教学等多元教学方法, 可以从多方面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多元教学方法在物流导论课程的学习中值得推广。

摘要:从物流导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出发, 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近年来的教学实践, 分析了应用在物流导论课程中的多元教学方法即presentation教学、调研实训教学、角色模拟教学及前沿专题教学。从每种教学方法的内容和实施阶段进行探讨, 按照课程进度安排及基础知识体系应用个不同方法, 最后对多元教学方法从学生、教师、方法、及成果方面进行了效果评价。

关键词:物流,导论,多元教学

参考文献

[1]刘阳威.物流专业课程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市场, 2010 (10) :48-50.

[2]汝宜红, 宋伯慧.配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我的好习惯演讲稿下一篇:装修施工单位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