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七言)作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作文教学 一、为何学生写不出优秀的作文
1.缺乏生活体验,作文苍白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就是往来于家庭和学校,他们与外面的世界脱轨,没有深入到广阔的生活空间,生活经验少,所以,留守儿童在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因而害怕写作文。
2.真情匮乏,作文乏味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的情感世界处于封闭状态。长此以往,部分留守儿童就会养成孤僻、自私等性格,缺少生活激情。他们对丰富多彩的世界熟视无睹,任何的喜怒哀乐都无法引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由此,原本鲜活的事、景、人在他们眼中都是苍白、乏味的,所以他们写的作文也相对枯燥。
3.人云亦云,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留守儿童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较为漠视,因而也无法发现生活中的美。他们的情感体验始终停留在表面,无法感受到事物更深层次的内涵,对生活缺乏体验,内心缺乏激情。所以他们在写作文时往往人云亦云,假、大、空现象十分明显,作文缺乏新意和想法。留守儿童的作文中所描绘的人、事、物往往千篇一律,缺少自己的独特个性,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生机和活力。
二、如何引导学生写出佳作
1.引领“留守儿童”走向生活,我手写我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像泉源,而文章就是溪水,只有保持泉源的丰盈,才能保证溪水的源远流长。由此可见,生活与写作有着密切关系,学生只有深入生活实践,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写起作文来自然言之有物,作文也会变得生动而具体。所以,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多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感受一年四季不同的美,自然中的乡村风貌、奇花异草以及亭台楼阁等会为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和体验。同时,要让学生了解社会。此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组织学生放风筝、春游、掰手腕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累理性材料。生活是百科全书,是写作材料取之不尽的源泉,留守儿童只有深入生活、参与生活,才能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才能我手写我心。
2.激发“留守儿童”对生活的热爱,我手抒我情
作文要抒发一定的情感,表达一定的主题。教师要熟知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深入他们的内心,引导他们做生活的主人,热爱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第一,教师要关爱留守儿童,走进他们的内心,尊重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以真心换真心,与留守儿童做朋友,让他们稚嫩的心灵感受到来自世界的爱,逐渐敞开自己的心扉。第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音乐、图片等形式展示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有动笔书写的冲动。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人间百态,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观察生活,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留守儿童才会主动吐露心迹,原本属于他们的童真和童趣才会跃然纸上。
3.指导“留守儿童”体验生活,我手写我悟
观察是对生活表层的感受,是对事物外在特征的把握和认识,而“发现”则是对生活本质的感悟,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透视和感悟。王国维说,人乎其内,故能写之。可见,只有深入内部,看得真切,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体验,观其行、察其言、品其心,从而深层次地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发现事物隐藏的美。教师要鼓励留守儿童大胆表达,揭开事物的本质,发现生活中感人的细节,体会大自然的奥妙,发现生活的情趣,寻找到人生的方向和信仰,大胆描绘自己眼中的光彩。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索和感悟,他们才会发现平淡生活中的新奇和美感,从而将作文写得鲜活、生动,提高作文水平,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增加文章的可阅读性。
4.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和喜悦
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除了关心呵护留守儿童以外,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写作自信心。第一,宣读鼓励。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所见所闻写下来,将老师当做自己的朋友,倾诉不愿对别人说的话。教师要对学生的文章及时批阅、及时宣读和讲评优秀习作。第二,板报张贴。教师可以在班级宣传栏开辟“班级佳作欣赏栏”,张贴留守儿童的优秀习作,并且教师要写上评语,供师生学习和欣赏。第三,组织学生投稿。教师要想学生提供征稿信息,鼓励学生向各类报刊或者广播电视投稿。一经发表,教师就要大力宣传并表扬,并及时将他们的样报样刊寄给远在他方的父母,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分享孩子的喜悦。由此,不仅能激发留守儿童的写作热情,还能使他们将写作当做生活的一部分。与一般孩子相比,留守儿童在生活色彩上的确有着缺陷,所以,教师就要及时为留守儿童解除忧虑,有条不紊地对其进行写作训练,不断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增加留守儿童的生活体验,刺激他们的感官体验,为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奠定坚实的生活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淑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4.
你们好!
妈妈,你们现在正在上班吧,原谅我占用了你们一点儿时间诉说我的心声。
爸爸妈妈,你们知道我手中的笔有多重吗?
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没有你们的身影。奶奶常说,我3个月时你们便离开了我,到很远的地方打什么“工”,她抚养了我十几年了……每次听到这句话,我心里总是不好受:“爸爸妈妈为什么把我扔给奶奶,是不是香那些婶婶说的那样不要我了?”每次,挨骂受委屈是想找人倾诉,但陪伴我的只是那堵黑墙和无尽的泪水。
5岁那年,我上学了。看到很多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父母陪着,我常常会羡慕地呆望着他们……直到现在,上学路上有你的陪伴仍是我的奢望,那怕一次。
现在,我已经14岁了,已经过了14个生日,但从未尝过生日的味道。我的生日你们记得很清楚,每次都会打来一个电话,或买几件衣服寄给我,可人……却从未回来。我的每个生日都从未有过惊喜,只有一个惦记。
都说童年是快乐的,绚丽多彩的,是梦幻般的,然而在我的记忆里,童年并不是那样,它只是一张惨白的纸。每次,我都是努力的回忆加以幻想――总想从自己惨白的记忆里寻出一点欢乐,但都没有,有的只是虚构。
爸爸妈妈,女儿知道你们是想给我们欢乐生活的,也很想回家的,只是你们的能力有限。放心吧!女儿并不会埋怨你们,只是我心里有些难受,真的,我很希望你们能回家来看看我……
哪怕只有一次!
此致
敬礼
有一天晚上,我想下楼玩,便央求妈妈,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妈妈终于同意了。我异常兴奋,急忙穿好衣服,打开门刚想冲出去,妈妈追上来嘱咐:“玩的时候要小心,早点回来。”我随口答应着,便离开了家门,上了电梯。由于太兴奋了,我竟然在电梯里跳了起来。
蹦着蹦着,电梯开始摇晃了,我也没有在意。突然,电梯猛震了一下,停住了。我吓了一大跳,立刻安静下来,惊恐地看着电梯的显示器,身子紧紧贴在电梯壁上,心想:会不会被困在电梯里,或是电梯一会儿会急速下降?这可怎么办呀?我一时惊慌失措,非常害怕,急得哭了起来。我大喊着,希望能有人来救我,可是现在正是吃饭的时候,没有几个人会出门。我使劲地拍打着门,并用力地按着电梯里开门的按钮,希望电梯发发善心,可以放我出去,可是它就是冰冷地看着我,不开门。
忽然一阵脚步声传到耳中,我心里升起了一丝希望,拼命喊了起来。可我又马上疑惑了:我们俩又不认识,她会不会不管我呢?正在我犹豫之时,我听到门外的喊声,“里面有人吗?是电梯坏了吗?”这声音对我来说简直犹如天籁,我一阵欣喜地大声说:“有,有人!阿姨,我被关在电梯里了!”“小朋友,你有没有受伤?你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我告诉她后,她先打电话给物业,说:“有一位小姑娘被关在电梯里了,赶快来吧!”然后,她又通知了我的父母。之后,她开始安慰我:“小姑娘,你不用担心,修电梯的人和你的父母马上就会来了,我也会一直陪着你的。”听到这些话,我心里顿时踏实下来,也不再那么害怕了。
过了一会,修电梯的人和我父母都来了,最后,我终于从电梯里出来了。阿姨看到我平安地出来了,才放心的离开。我在心里暗暗地感谢这位阿姨,是她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了我帮助和安慰,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感恩。
我们乘坐大巴车,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一路上,群山连绵,峰峦雄伟,树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风光无限好。
大约行驶了40分钟,我们下了车。乡村的空气格外新鲜,水也清澈见底。小记者们得知要和这里的留守儿童进行互动,格外开心,有的小记者还唱起了欢快的歌。
走了一段路,到了俞河小学的大门口,校长和留守儿童已早早的等候在那里,见我们来了,一起鼓掌,热烈欢迎我们的到来。进了大门,我看见操场上长满了草,一个锈迹斑斑的篮球架无精打采的立在那儿,两个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和一杆国旗真是太简陋了,想想自己的学校,塑胶跑道,人工草坪……差距真是太大了。
欢迎仪式上,杨校长进行讲话,他非常欢迎我们的到来,感谢港华燃气对学校的帮助。随后,我们参观了学校。
接下来的游戏环节把今天的活动推向高潮。游戏的名字叫“反着来”,老师喊向左转,那就得向右转。游戏开始了,最好笑的是留守儿童俞浩,老师喊向左转,他居然真向左转,别的人都是向右转,形成了一个对比,俞浩似乎知道了什么,紧张得脸都红了,最终还是第一个下场,游戏结束后,胜利者是一个个子高高的留守儿童。在玩“熊、猎人、警察”的游戏中,老师喊猎人,一个个子矮矮的留守儿童做成了警察的姿态,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第一个下场。
互动环节里,我们与留守儿童相互介绍,留下了手机号。接着,港华燃气的.义工为留守儿童送了一些学习用品。
临走时,我们在操场上互道珍重,我们都很舍不得。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一、 调查目的
团中央、教育部、中宣部自1994年以来每年均号召和组织大中专学生志愿者进行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有百余万大学生利用暑期和自身的知识优势,深入农村和山区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三下乡”活动。笔者近三年来在广东边远地区进行暑期支教,对周边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关注,对该群体的了解也是保证支教成效的重中之重,因而针对支教地区和对象开展了本次主题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的调研。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调查对象界定: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 被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兒童, 年龄在0至18岁之间的儿童。
(二)调查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00份;在有效的调查对象中,男生占28%,女生占72%;7至10岁年龄段的占10%,11至13岁的占44%,14至16岁占46%;按照界定标准,留守儿童占54%,非留守儿童占46%。这些情况与当地留守儿童的情况基本一致,年龄大多集中在11至16岁,即初中生和小学高年级生为主,其中女生数量为男生的2倍多,这与当地重男轻女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男孩可能随父母至工作地读书生活,留下女孩子在家乡,这也是当地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
(三)生活方面情况对比分析:在经济来源方面,85%留守儿童家庭来源于打工,而非留守儿童家庭91%来源于农业、经商和其他收入,这种经济来源差异是导致留守儿童现象存在的最主要原因;留守儿童有67%经常有零花钱,较非留守儿童的56%稍高,父母不在身边而给零花钱以安慰孩子也是普遍存在;在做家务方面,有44%的留守儿童每天都做,比非留守儿童的22%高出一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更自觉帮忙做家务;留守儿童父母有超过78%长达半年或更长时间才回家一次,这与非留守儿童的情况也是存在最大的差异;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与家庭发生矛盾的频率相近,但留守儿童在“有时候发生”这个频率段较非留守儿童的高;与家人发生后的处理方式上有所不同,选择“闷不作声”和“与父母倾诉”的比率相近,但留守儿童选择采用“其他方式”的占37%,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的4%;从对生活的喜爱程度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喜爱程度的分布相近,普遍喜欢当前的生活环境。
(四)学习方面情况对比分析:在父母对学习成绩的关注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基本一致,父母都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学习成绩方面,留守儿童成绩在中等及以上的占56%,非留守儿童的占91%,留守儿童有37%处于成绩一般的状态、7%处于成绩差的状态,而非留守儿童这两项分别占9%和0%,这说明了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的成绩差,父母不在身边对学习成绩确实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人际交往方面情况对比分析:在与人交朋友方面,留守儿童有44%非常喜欢与人交朋友,而非留守儿童只占26%,说明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加渴望得到朋友的关注;在与人发生矛盾后的处理方法选择上,留守儿童有52%选择“主动谦让”,而非留守儿童只有30%选择此项目,留守儿童更想通过自身的谦让来解决矛盾,维持朋友关系;在遇到学习和生活的困难时采取的解决方式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倾向于“求助老师和同学”;在帮助人他人的态度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均表示会主动热心帮助他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留守儿童在维持得“很好”上只占48%,而非留守儿童占68,关系“一般”中的留守儿童占44%,非留守儿童占32%,而与人不接触或关系差的留守儿童占7%,非留守儿童则占0%,这说明了与人相处能力方面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稍逊,需要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六)内心感受方面情况对比分析:从家人的关心程度、与父母的交流、身边人对自己的关心程度等方面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情况基本一致,家人对自身的关心及自身的感受都是一致了,反映出家人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但在分享快乐方面,几乎没人选择与老师进行分享,普遍选择与父母及同学进行分享,这也应该引起老师的注意;在担心父母情况方面,留守儿童有41%选择“总是担心”,远比非留守儿童的17%高,这反映了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更加深,父母应该注意这点;在孤独感方面,“有时候感到孤独”及以上程度的留守儿童占63%,非留守儿童只占35%,其中留守儿童绝大部分处于“有时候感到孤独”程度上,这说明了留守儿童普遍感到孤独。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调查当中,数据显示消极应对(NC)正常水平的比例占57.5%,偏低占35%,偏高占7.5%;积极应对(PC)正常水平比例仅占15%,85%都严重偏高,而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数据分布较为一致,由此分析可知,被访者人群的消极应对情绪相对平稳,但积极应对情绪严重趋向一极化,需要进行正确地引导。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其实并不特殊,他们和非留守儿童一样,有相类似一般特征,但也在个别方面存在差异,如留守儿童更加渴望被关注但同时人际交往能力也相对较弱,他们更加敏感,容易感到孤独,但总体上心理健康水平较好,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出现,这也是我们感到欣慰的地方。
三、对策和建议
(一)社会方面,要多关注农村和山区,加大对农村和山区的教育投入和相配套的保障措施,致力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要进一步深化当地的经济建设,解放生产力促进地区经济快增长;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引起社会各界的集体关注。
(二)学校方面,要转变只重视升学率和课业成绩的旧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形成学生心理档案,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营造积极氛围,发挥好学校的育人作用;加强教师培训,开展更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
(三)家庭方面,要改变刻板的教育观念和“读书无用论”、“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错误观念,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重视孩子的心理成长,时常保持与孩子的沟通联系。
(四)支教团队方面,要转变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和团队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之为友,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来点燃他们的读书梦。
参考文献:
[1]郝振.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状况及其保护性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4:5-7.
秋风凄凉,略带微微的寒冷气息,略带微微的思念之情,略带微微的感伤。 风呼呼的刮,那种声音好响亮,好刺耳,好悲惨,我站在门口的石盘上,不停地向远处望去,这还是三年前的事了。
爸爸为什么还不回来?我在心里默默的念叨着,想着在远处为我们辛苦挣钱的父亲,期盼着他能早点回来,与我和母亲团聚。 父亲是个老实本分的人,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但心底却很善良,乐于助人,他是我心目中的好榜样,爸爸没有什么本领。只能给人家下苦力,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有一回,村里的大人要去别处修路,可能好几个星期才能回来,爸爸想在家没什么生计,便随着他们走了。
爸爸走时,只跟母亲打了个招呼,却没告诉我,我知道,他一定是怕我伤心,舍不得他去才没告诉我,最后我还是从母亲口中得知的。 父亲走后,我和母亲日夜等他回来,不是母亲在门口望他,思念他,就是我满含泪水的站在石盘上等他。 父亲很疼爱我,有好吃的`总留给我,给我买新书包。
父亲的脸上已经爬满了皱纹,手上满是伤疤,背也有点弯,这是他为我们干活累的,他为了能让我们过上好生活,不停的干活,挣钱让我上学,每次想到这些,我便泪流满面。父亲对我的好,对我的爱,比天还高,比海海深,比云朵还洁白,比阳光还温暖,比花朵还娇艳,他是我的守护神。
秋风不停地刮,我在心里默默念叨着:不知道他吃饭了没?穿的冷不冷?身体怎样?我把思念传送到远方,只能在心里祝福他身体健康,平安快乐。 如今,父亲依然不停地为我们辛苦挣钱,为我们打拼,我怎能辜负父亲对我的期望呢?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他。
那个画面就是一家三口开开心心的吃完晚饭,关灯出去散步,回来时开灯一起看电视一起笑。可我的小时候,是爸爸妈妈长年在外打工,我的童年里父母的关爱只有电话机里那亲切的声音,只有那家门口陪我长大的梧桐树,还有外婆买给我的泡泡糖。
这又让我不禁想起山区里的留守儿童,她们没有那电视机,没有那晚饭后的散步,也很少有电话机里那亲切的关怀。她们只有白天上山砍的材、和白天在山上捡来的石子。
想到这里,我对她们的同情心油燃而生。在手机图片里,看见她们那红朴朴的脸蛋,身上的衣服有些泥尘,可笑容是那么的真挚、纯朴。她们很想自己的爸爸妈妈,但她们不会说出来她们会埋在心里,把这个心愿悄俏的种下,等着果子成熟的那一天,就是新年时爸爸妈妈回家的那一天。
现在,很多教师选择了去乡村支教、她们知道,大山的孩子是渴望知识的。她们不害怕支教时的条件多么艰难,她们不会害怕在山里会遇到的困难,她们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孩子们都认真吸收知识,成为以后的国家栋梁
那些留守的孩子们,小时候就成为了家里的小大人了。很多都是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住的,她们知道心疼老人,一切的活都抢着干,曾经看到过一个新闻: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扛着一大我的面粉从城里背到了家里,因为他的奶奶想吃包子了,他亲手做了美味的热腾的包子。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直接买做好了的包子给奶奶吃呢?”他回答:”奶奶的时间剩得不多了,我想让奶奶吃上我亲手做的包子。"这句话深深的感动到了记者,这个小男孩火遍了网络
流浪儿童不只是贵州,甚至不只是中国面临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流浪儿童问题都会凸显出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资源配置不均衡,必然导致流浪儿童大规模出现:在农民和他们的后代看来,即使是城市里最落魄的生活,也比乡村的生活更值得眷恋。(《南方周末》2012年12月6日)
诚然,如新闻中所提到的那样,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们在生存利益的驱使下必然造成劳动力资源的大规模迁移,留守儿童的出现似乎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在亲情缺乏、教育跟不上的情况下不断走向流浪,这不但是社会的悲哀,更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这不是危言耸听。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在父辈背井离乡、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不断成为新一代的流浪儿,这种看似无忧无虑的生活实则充满了生活的艰辛与对未来的迷茫。他们蜷缩于城市最不起眼的角落,用年幼的天真诉说着流浪远比留守更无拘无束。本应是接受教育、提升知识贮备的最关键时期,却远离了课堂在为一日三餐而奔波。祖国的花朵就这样在迷茫中不断沉沦,失去原本的色彩。这不是民族和社会所愿看到和可以接受的事实。
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了,而他们大部分都是因为经济条件紧迫,父母被迫进城打工。
然而,面对记者“想不想爸爸妈妈”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儿童的回答都是“不想”。其实,产生这种想法并不为怪,因为有的父母在外打工,连孩子的学习、生活都不管不顾,甚至6年不回家一次!面对留守儿童的只有孤独......
3月12日,我认识了一位叫刘莹莹的女孩,她告诉我,她也是留守儿童,不过还好,她的朋友不少。当我有点儿为她感到庆幸的时候,她却又补充了一句:“我的朋友和我一样,也都是留守儿童。”我听了,愣住了。
不!除了孤独,还有贫困围绕着他们。我在网上的视频资料上看到,一群志愿者随着记者来到了龙山小学,那里百分之七十八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吃的是白米饭,没有任何菜。食堂里卖的`唯一的菜就是一元钱一份的烧豆腐,可是,这个东西也不是所有人都吃得起的。当记者拿起他们保存已久不舍得吃的黑面包时才发现,那些面包已经变得僵硬了,不过孩子们还是留着那些黑面包。看到这儿,一位记者急忙掏出钱包,去给那些贫困的留守儿童买吃的。但是,那些孩子们没有吃,只是在记者们走后,才把东西藏进了书包里......
当我看到这些资料时,感到了一丝伤感,他们太可怜了!没有朋友,也没有好的生活条件,这是一般人想都想不到的苦日子!
她们是谁?是留守儿童,她们寄存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父母不是出去打工,就是离婚不要孩子了,她们没有父母的呵护,孤零零在心里呼唤着父母。在记忆中,父母的样子是那么模糊,甚至她们认为父母对他们的爱也是朦胧的。
“留守儿童”是我国近年来十分严重的社会性问题,它严重的影响了儿童的成长、生存、发育,她们只能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爸爸妈妈仿佛就是天边的星星,遥远而亲切。
一、学习无人监管让人忧。读小学的孩子回到家里,父母亲就是他们的第二任老师,又是校外辅导员。在学习上多少可以做些指导,监督。老师布置了哪些科目的题目,做完了没有,质量如何,何时完成,都是家长可以监督的范围。可一旦家长不在身边,作业就会出问题,要么敷衍了事,要么拖欠。初中学生,人大心大,更是名堂多,把家庭作业不放在心上。爷爷奶奶问起作业的事,他们往往会回答说“做完了”或是“老师没布置”,以欺骗年迈老人。学生只怕老师,父母次之,爷爷奶奶就更不用说了。爷爷奶奶最疼爱的就是自己的孙儿孙女,他们只管孩子的吃穿、用钱等,至于学习,那就有心无力了。
我班有个叫王磊的学生,父母在外打工,每次节假日布置的家庭作业总是拖欠。有一次,我急了,上门家访,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管不着。拨通了他爸爸妈妈的电话后,他们大吃一惊,说:“我孩子不是成绩很好吗?他说他是全班第三名,怎么会作业不做呢?”我说:“什么第三?倒数第三。每次的家庭作业几乎没做,成绩能好吗?”他爸妈这下急了,连忙赶回家,又是与老师交涉,又是教训孩子,末了走了。可王磊也就好了那么几天。
二、用钱无节制让人忧。父母亲外出打工,生怕苦了孩子,往往会留足够的钱在家里。临走时还对家里人说:“用钱就不用紧他了,只要他要,您就给吧!”之所以这样,他们心里认为:“在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没有对孩子关照,那就用金钱弥补吧。”他们的想法错了。孩子往往会多要钱,因为金钱万能。他们拿着这些钱干什么来着?买零食吃,买玩具,租看一些无用的书刊,上网玩游戏,给同学庆祝生日……那他们还有心思学习吗?做爷爷奶奶的心里想:“只要孙子平安无事,花点钱,算什么,要,就给。”
我曾教过这样一位学生,他父母外出打工,留下一千多元钱存在银行里。由这孩子自取自用。不用他爷爷奶奶操心。可是,不到一个月,钱就花光了。原来,他读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多数时间泡在网吧里,我曾多次走访,对他劝说、教育,都无济于事。没过多久,他自己就弃学了。
三、行为习惯的放荡,缺乏良好的养成教育让人忧。每逢周末、节假日,这些没有父母监管的学生能早睡吗?大概是半夜转钟吧。干什么?看电视呗。第二天早晨能起得早吗?一定是太阳老高。刚起床,三五成群的同学来了,“今天给××同学庆祝生日”。带着礼品,庆祝时,饮料、啤酒,有说有唱,好不热闹。试问:“倘若他们的父母在家,能允许他们这样做吗?”还有的学生干脆上街泡网吧,或者呆在家里看电视,或者钓鱼、捉龙虾,或者相互串门。更有甚者谈情说爱。在他们看来,节假日全身心地玩乃天经地义,什么学习,全都抛在脑后。试想:他们的父母在家,一定会吩咐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监督他们学习、休息。
四、安全问题让人忧。留守学生都是青少年、儿童,本来他们的自制能力差,做事缺乏理性,安全意识薄弱,加上没有父母的陪伴,出现安全事故在所难免。如我校有一位学生,在周末的时候,独自去钓鱼,鱼竿触到高压线被电死。又如本镇小学一位十岁的女学生早晨上学,穿着雨衣,骑着自行车,路上风大雨大,不小心冲到一条小沟里被淹死。试想:这些出事的学生如果有他们父母的陪伴、护送,或许能幸免一死。我校上一届初三,就有一对男女学生,在读初一时,他俩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俩人也仅仅是同学关系。可到了初二,他俩便开始谈恋爱了,经老师教育后,他们只表现得更隐秘些。到了初三,他们居然在公众场合挽着手,一个非你不嫁,一个非你不娶,如胶似漆。试想:他们还有心思学习吗?如果有他们的父母在家里对他们进行教育、疏导、监管,或许不会发展到这一步。
五、留守学生缺乏父母亲情的关爱,心灵情感的失落让人忧。外出务工的父母,一部分是年终春节回来一次,还有一些是几年才回来一次。他们对子女的关爱只能是有心无力。留守学生在心灵情感上有种失落感。生病了,没有父母陪伴;放学、上学没有父母接送;有了成绩,不能与父母分享;遭遇挫折,不能与父母倾诉……有一位学生说,每当看见自己的同学有父母亲接送,真羡慕。还有一位学生说,每到春节,他就在门前盼望着父母的归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真情的流露。
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作为班主任,我有如下思考。
一、学校与家长签订学习、安全责任状。学校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状,许多学校正在施行,至于学校与家长签订学习责任状,目前还没有多少学校尝试,这也仅是我个人的构想。长久以来,众多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责任、老师的责任,好像他们是局外人,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
也有这样的家长,从小学到初中,对于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一旦考试成绩糟糕,就将怨气发在学校、老师身上。这不是一种悲哀吗?有些家长,自己的孩子在校外出了事,也找学校麻烦,纠缠不休。因此,学校与家长签订学习、安全的责任状很有必要。
二、学校、班级建立留守学生的资料档案,如家长电话、学生身体状况、行为习惯。
三、班级、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的教育、培训会。教育、培训这些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分析他们的的生活状况及其特征,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
四、班主任应经常上门走访,与留守学生的监护人交谈。一方面,将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告知家里;另一方面,也能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这样教育学生就能有的放矢。
五、地方政府也要担负一定的职责。如乡镇党委、居委会、村委会,尤其是村委会、居委会,他们对本范围的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如果多一双关爱、监督的眼睛,学生违纪的事可能要少一些,安全系数要大一些。
六、规范网吧、节摊、音像销售等市场,尤其是网吧应该限制未成年人出入。这样,就堵塞了一条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不良诱惑的途径。
关注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及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社区、村组、地方政府的责任,一句话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大家共同承担了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义务,我们的青少年儿童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记者去采访时,他们一个个热泪盈眶地说:“我们想要一个新书包,我们还想和爸爸妈妈团圆一起过春节。“当场有许多观众都哭了,包括坐在电视机前的妈妈也哭了,我也想哭了可我始终在鼓励自已:哭是没有用的,要坚强,你一定要相信,她们会达成自已
在这时我突然想起了我们,一个生活在爸爸妈妈的拥护之下的孩子,其实我们根本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我们有爸爸妈妈;有可口的饭菜;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条件良好的学校;有爸爸妈妈每天的拥抱……可他们有什么,他们连一个新书包都没有,我希望我希望我现在能好好学习,帮他们完成愿望。
他们是这一时代的流浪儿,所谓的家却只是一个空壳。只有空空如也的房子,只有一个孤单的身影。孩提时代少了母亲在床边的低声细语,少了父亲伴随的嬉戏玩闹,这个童年是残缺的,是苦涩的,将成为孩子一生中不可抹去的阴影。虽是迫不得已,但父母却在儿女原美无瑕疵的心灵上凿了一个永难弥补的窟窿。从他们离去的那一刻起,孩子便在悄无声息中做了改变,变得自卑,变得封闭,变得敏感……当一个幼小的躯体慢慢长大后,谁也难预料,他竟然如此放任散漫,好吃懒做,情感淡薄,甚至仇视父母。
全国5800万的留守儿童,已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未来。尤其是那些留守,流动,单亲家庭的孩子们,更需要情感雨露的滋润和呵护。孩子,绝不因为贫富而有所区别,尽管父母远在千里之外,拼命苦干,可孩子却依旧吃着没有任何菜的白米饭。当我在网上看到他们保存已久而不舍得吃的黑面包时,一丝伤感便涌上心头,我的同情的心泛滥了。没有父母在身边,没有较好的生活物质,没有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比起他们,我们也就是在蜜罐里泡大的了。
生命是脆弱的,面对我们身边这些孤单困苦的孩子们,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我们一样,那2300万的孩子也是美好校园中的一员,他们也有青春,有活力,有无尽的喜怒哀乐。让我们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去感动身边缺少爱的同龄人,让他们与我们共牵手,同成长!告别“一个人就是一个家”的寂寞,告别一味排斥对方的封闭心态,告别孤僻,抑郁与一切烦恼,迎一个姹紫嫣红的明天,憧憬美好幸福的未来!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分割而造成的相关配套制度的滞后,农民工子女绝大多都不能随父母进城生活,缺少双亲的陪伴,由此成为了一群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关乎儿童的家庭与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留守儿童;实证调查;心理调查
J县,自公元553年建县,至今已有1450余年。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北离成都142公里,西距乐山37公里,幅员面积840平方公里,辖10镇17乡,人口42万人。其中井J县有67所中小学,在校学生42122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16789人,占全县学生总人数的39.86%。留守儿童一般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朋、邻居看管,家长对其监护往往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父母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明显处于薄弱环节甚至出现脱节现象。社会力量相对薄弱,每年只有1个学生能够得到社会爱心家庭的代为监管。
一、心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心理健康令人担忧
笔者对调查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后,88.46%的老师认为在父母外出务工以后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会产生影响,11.54%的老师认为对心理的影响不确定,没有老师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后对学生不产生影响。有76.92%的老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农村留守儿童是有区别的,有11.54%的老师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二、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学习成绩普遍下降
有53.85%的老师认为,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绩会变差,42.30%的老师选择不确定,另有3.85%的老师选择没有变化。对比农村留守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在成绩上的差异,在优秀学生比中,农村留守儿童与非农村留守儿童几乎没有差别,但是在良好学生的百分比中农村留守儿童比非农村留守儿童低6%,在中等成绩的学生比例中,农村留守儿童与非农村留守儿童也几乎没有差别,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差生比例中,农村留守儿童高出非农村留守儿童7%。而成绩差的这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最重要原因还是因为缺少家庭教育的支持。
(二)欠缺有效的学习辅导
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35.37%是文盲,也就是没上过学,不识字,46.26%的监护人有小学文化,14.29%的监护人有初中文化,4.08%的监护人有高中文化,调查统计中没有监护人上过大学。祖辈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后学习上唯一能起到的就是监督作用,看到孩子回家后在做作业,而至于到孩子作业完成没有,完成的质量如何,祖辈是不清楚的。而非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最少也拥有小学文化水平,母亲或父亲由于受过教育,对基本的知识还是有一定了解,能够对孩子进行更进一步的监督和帮助。就家庭辅导学生而言,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明显处于劣势,农村留守儿童缺失回家的学习辅导。
三、德育现状调查分析
(一)、组织纪律性不强
根据三江镇小学和初级中学的统计,平均每年有1名小学生被开除,3名初中生被开除,而开除的学生当中,都是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的解释是,这些被开除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组织纪律行较差,不服从老师管教,经常逃课,常混迹于黑网吧和游戏厅里,都有抽烟、喝酒等恶习,喜欢欺负周围的同学,学校在经过教导无效后决定开除。
(二)、法律意识淡薄
走访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少法律意识,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法分子蒙骗,进行偷盗等不法活动,也有农村留守儿童,组织小型帮派,对学校的同学勒索钱财,抢夺财物,有时严重的会对他人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从而上犯罪的道路。根基J县政府统计,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远高于非农村留守儿童。
四、生活现状调查分析
(一)、生活質量较差
农村留守儿童在吃饭情况上,75.51%的孩子认为自己吃的一般,8.16%的孩子认为自己吃的好,16.33%的孩子认为自己吃的差。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满意程度调查统计中,19.73%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38.10%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表示比较满意,39.45%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还有2.72%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很不满意。在问及不满意的原因上,主要还是觉得家庭条件困难,没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买想买的东西,也不能跟父母到城市生活。
(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中,36.73%的农村留守儿童由母亲照顾,6.12%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父亲照顾,55.78%的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照顾,1.47%的农村留守儿童是由亲戚照顾。而由单亲照顾的农村留守儿童,会面临单亲需要务农或是在乡镇上班,精力十分有限,在学生放学以后都是学生独自回家,很少有父母能来接孩子,而农村留守儿童在放学的途中往往容易出现下河洗澡,在路上嬉戏等安全隐患。
五、J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建议与结论
提高监护人素质及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陈旧教育方法与观念。
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管理: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专项教育建设,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专项教育管理,开展家长和教师培训,改善并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
强化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帮助和研究;树立正确社会风气。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及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农村教育事业投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
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鼓励留守儿童与老师、父母及监护人的有效沟通。(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4):41
[2]吴霓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4):15
[3]张春玲.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怀,2006,(6):94